[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7511834A -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11834A
CN117511834A CN202311290828.0A CN202311290828A CN117511834A CN 117511834 A CN117511834 A CN 117511834A CN 202311290828 A CN202311290828 A CN 202311290828A CN 117511834 A CN117511834 A CN 117511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ysine
strain
corynebacterium
mutant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908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寅杓
李善熙
金河恩
朴硕贤
朴俊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J CheilJeda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J CheilJeda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673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82180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CJ CheilJedang Corp filed Critical CJ CheilJeda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511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11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4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karyotic hosts other than E. coli, e.g. Lactobacillus, Micromonospora
    • C12N15/77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karyotic hosts other than E. coli, e.g. Lactobacillus, Micromonospora for Corynebacterium; for Brevibacter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10Transferases (2.)
    • C12N9/1022Transferases (2.) transferring aldehyde or ketonic groups (2.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13/00Preparation of nitro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13/04Alpha- or beta- amino acids
    • C12P13/08Lysine; Diaminopimelic acid; Threonine; Vali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202/00Transferases transferring aldehyde or ketonic groups (2.2)
    • C12Y202/01Transketolases and transaldolases (2.2.1)
    • C12Y202/01001Transketolase (2.2.1.1)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12R2001/15Corynebacter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12R2001/265Micrococcus
    • C12R2001/28Micrococcus glutamicus ;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上述突变株通过使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表达增加或增强,从而与亲本菌株相比,可以提高L‑赖氨酸的生产收率。

Description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 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110721200.6的发明名称为“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是2021年06月28日提交的中国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L-赖氨酸是人体或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必要氨基酸,必须从外部供给,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利用了细菌或酵母之类的微生物的发酵而生产的。L-赖氨酸的生产可以利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野生型菌株或者以提高其L-赖氨酸生产能力的方式转变的突变株。近年来,为了改善L-赖氨酸的生产效率,以多用于L-氨基酸和其它有用物质的生产的大肠杆菌、棒状杆菌等微生物为对象,适用基因重组技术,从而开发了具有优异的L-赖氨酸生产能力的各种重组菌株或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生产方法。
根据韩国授权专利第10-0838038号和第10-2139806号,通过变更对包含与L-赖氨酸生产有关的酶的蛋白质进行编码的基因的碱基序列或氨基酸序列来增加该基因的表达或者剔除不必要的基因,从而可以提高L-赖氨酸生产能力。此外,在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20-0026881号中公开了为了使对参与L-赖氨酸生产的酶进行编码的基因的表达增加而将基因的现有启动子变更为具有强活性的启动子的方法。
如上所述,开发了增加L-赖氨酸生产能力的各种方法,但与L-赖氨酸生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酶、转录因子、运输蛋白质等蛋白质的种类达到数十余种,因此关于根据这样的蛋白质的活性变化的L-赖氨酸生产能力是否增加,事实上仍需要大量的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专利第10-0838038号
韩国授权专利第10-2139806号
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20-0026881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突变株。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了上述突变株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来开发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新型突变株而进行了研究,结果确认了将对参与L-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转酮醇酶进行编码的tkt基因的启动子内特定位置的碱基序列进行置换时,L-赖氨酸生产量增加,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而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转酮醇酶(transketolase)”是指对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将酮醇基(HOCH2CO-)从磷酸木酮糖传递到磷酸核糖来制造磷酸景天庚酮糖的反应进行催化的酶。这样的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构成了编码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以及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6-phosphogluconolactonase)的基因和操纵子(operon),这样的操纵子通过一个启动子来调控基因表达。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转酮醇酶可以源于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属菌株。具体而言,上述棒状杆菌属菌株可以为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克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crudilactis)、荒漠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eserti)、帚石南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callunae)、苏那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uranareeae)、润滑脂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lubricantis)、道桑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oosanense)、高效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efficiens)、乌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uterequi)、停滞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ationis)、帕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acaense)、奇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ingulare)、腐殖质还原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humireducens)、海洋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marinum)、耐盐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halotolerans)、蝶科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heniscorum)、弗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freiburgense)、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犬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canis)、产氨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ammoniagenes)、肾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renale)、污染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ollutisoli)、亚胺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imitans)、里海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caspium)、睾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testudinoris)、假性棒状杆菌(Corynebacateriumpseudopelargi)或者微黄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flavescens),但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活性增强”是指新导入或增大对作为目标的酶、转录因子、运输蛋白质等蛋白质进行编码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与野生型菌株或转变前的菌株相比,表达量增加。这样的活性的增强包括以下情况:通过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置换、插入、缺失或者它们的组合,蛋白质本身的活性与原本的微生物具有的蛋白质的活性相比增加的情况,以及通过编码它的基因的表达增加或者翻译增加等,细胞内的整体酶活性程度与野生型菌株或转变前的菌株相比高的情况,也包括它们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可以是对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启动子诱导位置特异性突变。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启动子可以由SEQ ID NO:1的碱基序列表示。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启动子”是指通过包含对起始目标基因的mRNA转录的RNA聚合酶(polymerase)的结合位点来调控基因的转录的DNA的特定位点,通常位于以转录起始点为基准的上游(upstream)。原核生物中的启动子定义为RNA聚合酶结合的转录起始点周围的位点,通常由从转录起始点向前的-10区域和-35区域的碱基对分开的两个短的碱基序列构成。本发明中的启动子突变是被改良为与野生型启动子相比具有高的活性,通过在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上游的启动子区域内诱导突变,从而可以增加位于下游(downstream)的基因的表达。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可以是从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内的转录起始点向前的-300至-10区域中的一个以上的碱基被置换。
更具体而言,本发明中的启动子突变可以是-300至-10区域中的1个以上的碱基,优选-250至-50区域、-230至-200区域、-190至-160区域、或者-90至-60区域中的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或10个碱基被连续或非连续地置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的转酮醇酶进行编码的tkt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将-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由ccaattaacc置换为tgtgctgtca,从而获得了具有tkt基因的新型启动子序列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这样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可以包含由SEQ ID NO:2的碱基序列表示的tkt基因的突变的启动子。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的转酮醇酶进行编码的tkt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将-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由ccaattaacc置换为tgtggtatca,从而获得了具有tkt基因的新型启动子序列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这样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可以包含由SEQ ID NO:3的碱基序列表示的tkt基因的突变的启动子。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是指与亲本菌株相比,L-赖氨酸的生产率增加。上述亲本菌株是指成为突变对象的野生型或突变株,包括直接成为突变的对象或通过重组的载体等转化的对象。在本发明中,亲本菌株可以是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或由野生型突变的菌株。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亲本菌株是在参与赖氨酸生产的基因(例如,lysC、zwf和hom基因)的序列上诱导了突变的突变株,可以是在韩国微生物保藏中心(KoreanCulture Center of Microorganisms)于2021年4月2日以保藏号KCCM12969P保藏的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以下称为“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可以包含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突变的启动子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突变株可以包含由SEQ ID NO:2至4表示的碱基序列中的任一个作为转酮醇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上述突变株通过包含编码转酮醇酶的tkt基因的启动子突变,从而显示出与亲本菌株相比增加的L-赖氨酸生产能力,特别是,与亲本菌株相比,L-赖氨酸生产量增加5%以上,具体而言,增加5至40%,更具体而言,增加10至30%,从而每1L的菌株培养液可以生产65~90g的L-赖氨酸,优选地,可以生产70~80g的L-赖氨酸。此外,上述突变株与突变位置不同的现有tkt基因的启动子突变株相比,L-赖氨酸生产量增加约4%以上,从而可以以高收率生产L-赖氨酸。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可以通过包含亲本菌株中的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被部分置换的突变体的重组载体来实现。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部分”是指不是碱基序列或多核苷酸序列的全部,可以为1至300个,优选可以为1至100个,更优选可以为1至50个,但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突变体”是指参与L-赖氨酸的生物合成的转酮醇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300至-10区域中的一个以上的碱基被置换的启动子突变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转酮醇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内-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被tgtgctgtca置换的突变体可以具有SEQ ID NO:2的碱基序列,被tgtggtatca置换的突变体可以具有SEQ ID NO:3的碱基序列。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载体”作为可以在合适的宿主细胞中表达目标蛋白质的表达载体,是指为了表达基因插入物而包括可操作地连接的(operably linked)必需的调控元件的基因产物。在这里,“可操作地连接的”是指需要表达的基因与其调节序列彼此功能性地结合并以能够进行基因表达的方式连接,“调控元件”包括用于实施转录的启动子、用于调节转录的任意的操纵子序列、编码合适的mRNA核糖体结合位点的序列、以及调节转录和翻译的终止的序列。这样的载体包括质粒载体、粘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病毒载体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重组载体”在转化到合适的宿主细胞内后,可以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无关地进行复制,或者可以缝合于基因组其自身。这时,上述“合适的宿主细胞”能够进行载体的复制,可以包括作为开始复制的特定碱基序列的复制起点。
在上述转化中,根据宿主细胞而选择合适的载体导入技术,从而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表达作为目标的基因。例如,载体导入可以通过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热冲击(heat-shock)、磷酸钙(CaPO4)沉淀、氯化钙(CaCl2)沉淀、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聚乙二醇(PEG)法、DEAE-葡聚糖法、阳离子脂质体法、乙酸锂-DMSO法、或者它们的组合而实施。转化的基因只要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表达,就可以被包括在内,而不限制于将其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内或者位于染色体外。
上述宿主细胞包括在生物体内或试管内用本发明的重组载体或多核苷酸转染、转化、或者感染的细胞。包含本发明的重组载体的宿主细胞为重组宿主细胞、重组细胞或重组微生物。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重组载体可以包括选择标记(selection marker),上述选择标记用于选择利用载体转化的转化体(宿主细胞),在经上述选择标记处理的培养基中只有表达选择标记的细胞可以生存,因此能够选择转化的细胞。作为代表性的例子,上述选择标记有卡那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插入到本发明的转化用重组载体内的基因由于同源重组交叉而可以被置换到如棒状杆菌属微生物等的宿主细胞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宿主细胞可以为棒状杆菌属菌株,例如,可以为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菌株。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在培养基中培养上述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的步骤;以及b)从上述突变株或者培养突变株的培养基中回收L-赖氨酸的步骤。
上述培养可以根据该领域中已知的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而进行,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可以容易地调整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来使用。具体而言,上述培养基可以是液体培养基,但并不限定于此。培养方法可以包括例如分批式培养(batch culture)、连续式培养(continuous culture)、补料分批式培养(fed-batch culture)或者它们的组合培养,但并不限定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上述培养基必须以合适的方式满足特定菌株的要求,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地进行变形。关于棒状杆菌属菌株的培养基,可以参考公知的文献(Manual of Methods for General Bacteriology.American Society forBacteriology.Washington D.C.,USA,1981),但并不限定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培养基中可以包含各种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成分。作为可以使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蔗糖、乳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之类的糖及碳水化合物;大豆油、向日葵油、蓖麻籽油、椰子油等油及脂肪;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之类的脂肪酸;甘油、乙醇之类的醇;乙酸之类的有机酸。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可以使用的氮源,可以包括蛋白胨、酵母提取物、肉汤、麦芽提取物、玉米浆、豆粕和尿素或者无机化合物,例如,硫酸铵、氯化铵、磷酸铵、碳酸铵和硝酸铵。氮源同样可以单独使用或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可以使用的磷的供应源,可以包括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或相应的含钠的盐,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培养基可以含有生长所需要的硫酸镁或硫酸铁之类的金属盐,但并不限定于此。除此以外,可以包含氨基酸和维生素之类的必要生长物质。此外,可以使用适合培养基的前体。上述培养基或单个成分可以在培养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分批或连续添加到培养液中,但并不限定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将氢氧化铵、氢氧化钾、氨、磷酸和硫酸之类的化合物以适当的方式添加到微生物培养液中来调整培养液的pH。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脂肪酸聚乙二醇酯之类的消泡剂来抑制气泡产生。进一步而言,为了维持培养液的有氧状态,可以向培养液内注入氧气或者含氧气的气体(例如空气)。培养液的温度通常可以为20℃至45℃,例如,可以为25℃至40℃。培养时间可以持续到有用物质获得期望的生产量为止,例如,可以为10至160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在从上述培养的突变株和培养突变株的培养基中回收L-赖氨酸的步骤中,可以根据培养方法并利用该领域中公知的合适的方法,从培养基中收集或回收所生产的L-赖氨酸。例如,可以使用离心分离、过滤、提取、喷雾、干燥、蒸发、沉淀、结晶化、电泳、分级溶解(例如,硫酸铵沉淀)、色谱法(例如,离子交换、亲和性、疏水性和尺寸排阻)等方法,但并不限定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在回收赖氨酸的步骤中,可以将培养基低速离心分离而去除生物质,可以将得到的上清液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法而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例,在上述回收L-赖氨酸的步骤中,可以包括纯化L-赖氨酸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通过使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表达增加或增强,从而与亲本菌株相比,可以提高L-赖氨酸的生产收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包含转酮醇酶启动子的-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被置换为tgtgctgtca的突变的pCGI(Ptkt83-1)载体的结构。
图2表示包含转酮醇酶启动子的-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被置换为tgtggtatca的突变的pCGI(Ptkt83-7)载体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这样的说明只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而例示性地提出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示性的说明。
实施例1.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的制造
为了制造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使用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诱导了随机突变。
1-1.诱导突变
将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接种在装有50ml的CM液体培养基(在1L的蒸馏水中含有5g的葡萄糖、2.5g的NaCl、5.0g的酵母提取物、1.0g的尿素(urea)、10.0g的聚蛋白胨和5.0g的牛肉(beef)提取物,pH6.8)的烧瓶中,添加作为突变诱导物质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NTG)至最终浓度为300μg/ml后,在30℃以200rpm震荡培养20小时。结束培养后,将培养液在12000rpm下离心分离10分钟,从而去除上清液,用盐水(saline)洗涤1次,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进一步洗涤3次。将其悬浮于5ml磷酸缓冲液后,涂抹在种子培养固体培养基(在CM液体培养基中进一步包含15g/l的琼脂和8%的赖氨酸)上,在30℃培养30小时,从而分离了100个菌落(colony)。
1-2.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突变株筛选及突变库构建
将分离的100个菌落分别在装有下述表1的赖氨酸生产液体培养基10ml的烧瓶中各接种5%,在30℃以200rpm震荡培养30小时。测定各培养液在OD610nm下的吸光度,确认菌体生长程度,用HPLC(Shimazu,日本)测定L-赖氨酸的生产量,由此来比较L-赖氨酸生产量,筛选了生产67.0g/l以上的L-赖氨酸的菌落,对这些赖氨酸关联的主要基因和启动子区域实施碱基序列分析,从而确认了具有tkt基因启动子的突变的菌株。
【表1】
组成 含量(1L基准)
葡萄糖(Glucose) 100g
硫酸铵(Ammonium sulfate) 55g
KH2PO4 1.1g
MgSO4·H2O 1.2g
MnSO4·H2O 180mg
FeSO4·H2O 180mg
硫胺素(Thiamine)·HCl 9mg
生物素(Biotin) 1.8mg
CaCO3 5%
pH 7.0
实施例2.tkt启动子的改良
2-1.启动子改良:导入突变
通过[Sambrook,J.et al.(2001)"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volume 2.13.36~13.39]的方法合成了包含实施例1中筛选的tkt启动子上的位置的具有最多15个碱基序列的转变的30个候选序列,将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的tkt启动子序列(参考SEQ ID NO:1)和合成的tkt启动子区域分别克隆到CAT(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报告载体pSK1-CAT载体内。在DNA克隆时,通过DNA测序确认了是否发生定向(orientation)和突变。将这样构建的突变库命名为pSK1-tkt1至pSK1-tkt30。最终,转化到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中,比较并研究了启动子活性。
2-2.向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转导pSK1-CAT结构体
为了将通过序列分析而确认的各个上述构建的pSK-tkt克隆转化(transformation)到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中,制作了水溶性细胞。在100ml的BHIS培养基中接种10ml培养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在30℃培养一夜后,再次以OD600成为0.3的方式接种在100ml的CM液体培养基中,在18℃以120rpm培养约28小时直到OD600成为0.8为止。将培养液在4℃以6000rpm离心分离10分钟,回收细胞,用20ml的10%的甘油溶液悬浮后,将离心分离的过程重复3次。回收的细胞再次用10%的甘油溶液悬浮,按各100μl分注到E-管中,在-70℃的低温冷冻箱(deep freezer)中保管至使用前。在100μl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水溶性细胞中添加1μg的DNA,添加到冷却的电穿孔比色皿(electroporationcuvette)中,利用Bio-Rad公司的电穿孔仪(MicroPulser)实施了电穿孔。脉冲(Pulse)后立即添加1ml的在46℃预热(pre-warming)的CM液体培养基来回收细胞,在冰(ice)中反应2分钟后,在30℃的培养箱中以180rpm进行培养。并且,在添加有卡那霉素(50μg/ml)的BHIS琼脂平板(agar plate)上涂抹100μl后,在30℃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3.CAT分析
tkt启动子区域突变体的CAT分析(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测定,chloramphenicolacetyltransferase assay)是通过Shaw方法(Shaw et al.,1991.Biochemistry.30(44):10806)测定的。简言之,是将转化的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在添加有卡那霉素(kanamycin)(50μg/ml)的C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后,回收细胞,从而获取蛋白质裂解物(proteinlysate)。添加各自的5μg的蛋白质(protein)和0.1M的Tris-HCl缓冲液(buffer)(pH7.8)、0.4mg/ml的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5,5'-dithiobis-2-nitrobenzoic acid)(DTNB;Sigma D8130)、0.1mM的乙酰辅酶A(Acetyl CoA)(Sigma A2056)、以及0.1mM的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在RT下反应15分钟后,在OD412nm下测定吸光度。由此,与野生型tkt启动子序列进行比较,筛选了CAT活性得到提高的Ptkt83-1和Ptkt83-7。
Ptkt83-1和Ptkt83-7是编码转酮醇酶的tkt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被分别置换为tgtgctgtca、tgtggtatca。然后,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实施了用于验证由于tkt基因的启动子突变而L-赖氨酸生产率增加的实验。
实施例3.谷氨酸棒状杆菌DS1的启动子突变株的制造
为了制造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使用了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和E.coli DH5a(HIT Competent cellsTM,Cat No.RH618)。
上述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在CM-肉汤(CM-broth)培养基(pH6.8)中以30℃的温度进行了培养,上述CM-肉汤培养基的组成是在1L的蒸馏水中有5g的葡萄糖、2.5g的NaCl、5.0g的酵母提取物、1.0g的尿素(urea)、10.0g的聚蛋白胨和5.0g的牛肉(beef)提取物。
E.coli DH5a在LB培养基上以37℃的温度进行了培养,上述LB培养基的组成是在1L的蒸馏水中有10.0g的胰蛋白胨、10.0g的NaCl和5.0g的酵母提取物。
卡那霉素(kanamycin)和链霉素(streptomycine)使用了Sigma公司的制品,DNA测序分析委托马克罗基因株式会社进行了分析。
3-1.重组载体的制作
为了增强参与戊糖代谢的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加赖氨酸生产率,在菌株中导入转酮醇酶的增强。在本实施例中利用的方法是,为了增加编码转酮醇酶的tkt基因的表达,对tkt基因的启动子诱导了特异性突变。为了将tkt基因的启动子-83至-74区域的碱基序列由ccaattaacc置换为tgtgctgtca,制作了包含突变序列的引物,在实施例1中筛选的谷氨酸棒状杆菌DS1突变株的基因组上,以tkt基因启动子的突变部分为中心,用PCR扩增左臂696bp部分和右臂697bp部分,通过重叠PCR(overlap PCR)方法连接后,克隆到作为重组载体的pCGI(参考文献[Kim et al.,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84(2011)128-130])中。将上述质粒命名为pCGI(Ptkt83-1)(参考图1)。为了制作上述质粒,使用了下述表2的引物扩增各自的基因片段。
【表2】
详细说明如下。由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的基因组(genomic)DNA利用相应引物,在下面的条件下实施了PCR。利用热循环仪(Thermocycler)(TP600,TAKARA BIO Inc.,日本),在添加有各个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ATP、dCTP、dGTP、dTTP)100μM的反应液中,将1pM的寡核苷酸、10ng的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的染色体DNA用作模板(template),在1单位的pfu-X DNA聚合酶混合物(Solgent,韩国)的存在下,实施了25~30周期(cycle)。PCR实施条件是在(i)变性(denaturation)步骤:在94℃30秒,(ii)退火(annealing)步骤:在58℃30秒,以及(iii)延伸(extension)步骤:在72℃1~2分钟(每1kb赋予2分钟的聚合时间)的条件下实施的。
利用BamHI、EcoRI限制酶和DNA连接试剂盒2.1版本(DNA Ligation kit Ver2.1)(Takara,日本)将如上所述制造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CGI载体中。将上述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DH5a中,涂抹在含有50μg/ml的卡那霉素(kanamycin)的LB-琼脂板上,在37℃培养24小时。分离最终形成的菌落,确认插入物(insert)是否正确存在于载体后,分离该载体,用于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的重组。
3-2.突变株的制造
利用上述pCGI(Ptkt83-1)载体制造了作为突变菌株的DS1-Ptkt83-1菌株。以上述载体的最终浓度成为1μg/μl以上的方式准备,对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使用电穿孔法(参考文献[Tauch et al.,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23(1994)343-347])而诱导了1次重组。这时,将电穿孔的菌株涂抹在含有20μg/μl的卡那霉素的CM-琼脂平板上,分离菌落后,通过PCR和碱基序列分析确认了是否正确插入了基因组的诱导位置。为了将这样分离的菌株再次诱导2次重组,接种在含有链霉素的CM-琼脂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夜以上后,涂抹在含有相同浓度的链霉素的琼脂培养基中,分离菌落。在最终分离的菌落中确认了是否存在对卡那霉素的耐性后,通过碱基序列分析确认了在没有抗生素耐性的菌株中是否向tkt基因导入了突变(参考文献[Schafer et al.,Gene 145(1994)69-73])。最终,获得了导入有突变tkt基因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DS1-Ptkt83-10)。
实施例4.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的制造
将tkt基因的启动子-83~-74区域的碱基序列由ccaattaacc置换为tgtggtatca,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造了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
在这里,为了制作质粒,将下述表3的引物用于扩增各自的基因片段,利用制作的质粒pCGI(Ptkt83-7)载体而制造了作为突变菌株的DS1-Ptkt83-7菌株。最终,获得了导入有突变tkt基因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DS1-Ptkt83-7)。
【表3】
比较例1.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
使用了韩国授权专利第10-1504900号中公开的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的tkt基因启动子序列中-217~-206区域由ATTGATCACACC被诱导突变为CCCTGACTACAAA的突变株(Ptkt217)。
实验例1.突变株的L-赖氨酸生产率比较
通过与实施例1-2相同的方法比较了亲本菌株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实施例3和4中制造的作为赖氨酸生产突变株的DS1-Ptkt83-1和DS1-Ptkt83-7菌株、以及比较例1的作为现有赖氨酸生产突变株的Ptkt217菌株的L-赖氨酸生产率。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4。
【表4】
如上述表4所示的那样,确认了在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DS1-Ptkt83-1和DS1-Ptkt83-7菌株中,为了增强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tkt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的特定位置(-83~-74区域)被置换为最佳的碱基序列,从而与亲本菌株谷氨酸棒状杆菌DS1菌株相比,L-赖氨酸的生产率分别增加约14%、17%。
另外,确认了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DS1-Ptkt83-1和DS1-Ptkt83-7菌株与突变位置(-217至-206区域)和序列(CCCTGACTACAAA)不同的现有突变株Ptkt217相比,L-赖氨酸的生产率分别增加约4%、7%。
通过这样的结果,可知由于启动子-83~-74区域的突变,tkt基因的表达增强使得赖氨酸生物合成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菌株的L-赖氨酸生产能力。
到目前为止,对本发明围绕其优选实施例进行了研究。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性的特性的范围内可以以变形的形态实现。因此,公开的实施例应从说明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不是从限制性的角度进行考虑。本发明的范围显示在权利要求书中而不是上述的说明中,并且应被解释为在与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的差异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5)

1.一种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突变株,其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而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其中,所述转酮醇酶的活性增强是对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的启动子诱导位置特异性突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其中,所述编码转酮醇酶的基因由SEQ ID NO:1的碱基序列表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其中,所述突变株包含由SEQ ID NO:2和3表示的碱基序列中的任一个。
5.一种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培养基中培养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变株的步骤;以及
b)从所述突变株或者培养突变株的培养基中回收L-赖氨酸的步骤。
CN202311290828.0A 2021-04-30 2021-06-28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Pending CN1175118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56580 2021-04-30
KR20210056580 2021-04-30
KR1020210067391A KR102682180B1 (ko) 2021-04-30 2021-05-26 L-라이신 생산능이 향상된 코리네박테리움 글루타미쿰 변이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l-라이신의 생산 방법
KR10-2021-0067391 2021-05-26
CN202110721200.6A CN115261294B (zh) 2021-04-30 2021-06-28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1200.6A Division CN115261294B (zh) 2021-04-30 2021-06-28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11834A true CN117511834A (zh) 2024-02-06

Family

ID=837586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90828.0A Pending CN117511834A (zh) 2021-04-30 2021-06-28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N202110721200.6A Active CN115261294B (zh) 2021-04-30 2021-06-28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1200.6A Active CN115261294B (zh) 2021-04-30 2021-06-28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4332230A1 (zh)
JP (1) JP2024515390A (zh)
KR (1) KR20240000419A (zh)
CN (2) CN117511834A (zh)
AU (1) AU2021443607A1 (zh)
BR (1) BR112023022512A2 (zh)
CA (1) CA3217305A1 (zh)
MX (1) MX2023012873A (zh)
WO (1) WO20222310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74012A1 (en) * 2000-03-17 2001-09-20 Degussa Ag Process for the fermentative preparation of l-amino acids with amplification of the tkt gene
IN2006CH02603A (zh) * 2003-12-18 2007-06-08 Basf Ag
KR100838038B1 (ko) 2006-12-29 2008-06-12 씨제이제일제당 (주) L-라이신 생산능이 향상된 코리네박테리움 속 미생물 및그를 이용한 l-라이신 생산 방법
RU2009134794A (ru) * 2007-02-19 2011-03-27 Эвоник Дегусса ГмБх (DE)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метионина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коринебактерий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свехэкспрессии ферментов пентозофосфатного пути
ES2696173T3 (es) * 2011-12-21 2019-01-14 Cj Cheiljedang Corp Método para producir L-lisina usando microorganismos que tienen capacidad de producir L-lisina
KR101504900B1 (ko) * 2013-06-27 2015-03-23 백광산업 주식회사 트랜스케톨라아제 유전자 프로모터 변이체 및 이의 용도
KR101564753B1 (ko) * 2013-12-26 2015-11-13 백광산업 주식회사 코리네형 세균 유래의 치환된 개시코돈을 포함하는 재조합 벡터, 형질전환된 숙주세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아미노산의 생산방법
CA3064777A1 (en) 2017-06-07 2018-12-13 Zach Serber Promoters from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nd uses thereof in regulating ancillary gene expression
KR102139806B1 (ko) 2020-02-13 2020-07-30 씨제이제일제당 (주) 변이형 LysE를 포함하는 미생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L-아미노산 생산 방법
CN113308426B (zh) * 2021-05-27 2022-10-18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改造tk基因5′端序列的重组棒状杆菌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1294A (zh) 2022-11-01
JP2024515390A (ja) 2024-04-09
EP4332230A1 (en) 2024-03-06
KR20240000419A (ko) 2024-01-02
WO2022231056A1 (ko) 2022-11-03
CN115261294B (zh) 2024-03-29
BR112023022512A2 (pt) 2024-01-02
MX2023012873A (es) 2024-01-24
CA3217305A1 (en) 2022-11-03
AU2021443607A1 (en)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44521B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N115261294B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EP3964572A1 (en) Mutant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with enhanced l-lysine productivity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l-lysine using the same
CN115261247B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N115261295B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N115044490B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KR102682180B1 (ko) L-라이신 생산능이 향상된 코리네박테리움 글루타미쿰 변이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l-라이신의 생산 방법
RU2829715C2 (ru) Вариант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с улучшен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ью к продукции l-лизина и способ продуцирования l-лизина с его применением
KR102668767B1 (ko) L-라이신 생산능이 향상된 코리네박테리움 글루타미쿰 변이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l-라이신의 생산 방법
CN116064349A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N116218749A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谷氨酸棒状杆菌突变株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KR20220149376A (ko) L-라이신 생산능이 향상된 코리네박테리움 글루타미쿰 변이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l-라이신의 생산 방법
KR20220148694A (ko) L-라이신 생산능이 향상된 코리네박테리움 글루타미쿰 변이주 및 이를 이용한 l-라이신의 생산 방법
CN118667733A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变异微生物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CN118667796A (zh) L-赖氨酸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的变异微生物及利用其的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