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7165502A -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65502A
CN117165502A CN202210590501.4A CN202210590501A CN117165502A CN 117165502 A CN117165502 A CN 117165502A CN 202210590501 A CN202210590501 A CN 202210590501A CN 117165502 A CN117165502 A CN 1171655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n
feeder
mevalonate
cultivation system
produ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905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侓乐
阿维纳什·潘德雷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xford University Su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xford University Su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xford University Su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xford University Su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9050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550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6509 priority patent/WO202322710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65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655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0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 coli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4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karyotic hosts other than E. coli, e.g. Lactobacillus, Micromonospor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5/00Preparation of hydrocarbons or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4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xyl group including Peroxycarboxylic acids
    • C12P7/42Hydroxy-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12R2001/185Escherichia
    • C12R2001/19Escherichia coli

Landscapes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至少一种饲养菌株和至少一种生产菌株,其中,所述饲养细菌用于提供甲羟戊酸,所述生产菌株用于利用所述甲羟戊酸合成萜类化合物。本发明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可应用于任何萜类化合物的生产,能够显著提高萜类化合物的总产量和价烯转化率。

Description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萜类化合物广泛用于不同的工业用途,例如香精、香料、生物燃料、药物、橡胶和杀虫剂等。这些化合物由植物生产,但通常含量低,不足以支持工业需求。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羟戊酸或脱氧-D-木酮糖5-磷酸衍生而来,分子骨架以异戊二烯单元(C5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这些含氧衍生物可以是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等。萜烯是一类常见的萜类化合物。萜类分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代谢物大多是复杂的,化学生产过程步骤多,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收率低、立体化学不正确、成本高的问题。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已成为一个快速扩展和推进的研究领域,在可持续和更环保的化合物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典型的合成生物学合成萜烯的例子是青蒿素的合成,通过青蒿酸产生青蒿素,青蒿酸是由倍半萜前体amorpha-4,11-二烯青蒿素前体紫荆的生物合成产生的。然后依次氧化为醇和醛,然后是酸。然而,这种复杂的多基因系统受到代谢压力和途径的限制,例如代谢通量和中间体释放到培养基中而不通过细胞壁重新进入细胞壁。
在一种蒎烯生物合成的过程中,必须在培养基中培养两种菌株并收获细胞,然后将其转移到磷酸盐缓冲盐水中以产生萜烯。在一个桧烯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甲羟戊酸的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生长以产生甲羟戊酸,然后将含有甲羟戊酸的培养基与桧烯生物合成菌株的生长培养基一起使用。这些过程很复杂,需要严格的过程控制,同时,使用异戊二烯单元作为交换代谢物也可能对细菌造成压力。萜类代谢工程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改造微生物基因组,进化出类异戊二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以增强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中间体,然而,这些中间体有毒且难以在微生物之间交换。
然而,目前仍没有一种能够满足萜类化合物含量大且足以支持工业需求的合成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通过在微生物菌株之间划分类异戊二烯MVA途径而不改变它们的天然异戊二烯途径,开发了一种用于增强萜生物合成的简单共培养系统。此外,使用极性分子作为菌株之间的转移代谢物可防止分配到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有机溶剂从微生物培养物中提取有毒的疏水产物。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共培养系统,其包括一种合成甲羟戊酸作为交换代谢物的饲养菌株和一种使用甲羟戊酸作为原料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生产菌株,为异源蛋白表达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解决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共培养系统通过在微生物之间分离代谢物中间体的合成来减少微生物的代谢压力,从而提高中间体的转化率和目标化合物的产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其包括至少一种饲养菌株和至少一种生产菌株,其中,所述饲养细菌用于提供甲羟戊酸,所述生产菌株用于利用所述甲羟戊酸合成萜类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含有第一质粒,所述第一质粒含有合成甲羟戊酸的基因,且不含合成法呢基焦磷酸的基因。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还含有第二质粒,所述第二质粒为无需任何基因插入的空白质粒。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质粒为pUC19,该pUC无需任何基因插入。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质粒有助于用生产菌株补偿抗生素。本发明中,饲养菌株提供甲羟戊酸,该甲羟戊酸被释放到培养基中,然后进入能够表达甲羟戊酸基因的生产菌株的细胞壁、异戊二烯焦磷酸合酶和萜烯合酶的生产菌株的细胞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生产菌株含有第三质粒和第四质粒,所述第三质粒含有合成法呢基焦磷酸的基因,且不含合成甲羟戊酸的基因,所述第四质粒含有所述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基因。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来自Addgene的MVA途径质粒pBbA5c-MevT(CO)-T1-MBIS(CO,ispA)(pMVA)进行修饰改造获得所述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其中,pMVA质粒是一种中等拷贝数的质粒,包含两个模块,一个用于生产甲羟戊酸,另一个用于生产法呢基焦磷酸(FPP)。通过从pMVA克隆每个模块产生新的质粒pMevt和pMBIS,pMevt是一种中等拷贝数的质粒,含有甲羟戊酸生产模块;pMBIS是另一种中等拷贝数的质粒,含有FPP生产模块。pTRC-X是通过密码子优化的萜类化合物X的合成酶基因克隆到pTRC-HisA中产生。本发明中,饲养菌株通过将pMevt质粒pUC-19转换到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种产生,生产菌株通过将pMBIS质粒和pTRC-X质粒转化到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中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比例为(10-90):(90-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比例为(12.5-75):(87.5-25)。本发明中,通过改变接种比例、异源酶表达、效率和基因组修饰进一步改进共培养菌株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萜类化合物的产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萜类化合物包括紫杉二烯、布尼烯、瓦伦烯、β-广藿烯或马兜铃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和/或所述生产菌株选自细菌、真菌或酵母菌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和/或所述生产菌株为大肠杆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饲养菌株和/或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包括内源性类异戊二烯/萜生物合成通路。例如,细菌具有内源性MEP途径,酵母具有内源性MVA途径。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饲养菌株和/或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进一步包括部分工程化MVA途径,以使得异戊二烯焦磷酸前体(GPP、FPP、GGPP等)转化为萜类化合物。
在本发明中,该共培养系统通过将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许多步骤分为两个模块来工作,其中一个模块在一种菌株中进行,而其余步骤由另一种菌株进行。这两种菌株的步骤通过自由扩散的交换代谢物(甲羟戊酸)连接起来。由单菌株执行所有步骤的代谢压力在两种菌株之间分配,从而减少每种菌株的代谢压力,进而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使用极性分子(如甲羟戊酸)作为两种菌株之间的转移代谢物可防止分配到萃取剂(如癸烷)中。这两种菌株相互作用以平衡甲羟戊酸的生产和消耗,以促进两种菌株的生存和生长。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采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合成萜类化合物的方法,其包括将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在诱导培养物和第二有机相的存在下进行孵育,得到所述萜类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有机相选自癸烷。根据本发明,在萃取萜类化合物时,所述第二有机相不限于癸烷,还可进一步选自十一烷和十二烷;或者,选自,癸酸异丙酯、月桂酸异丙酯、正辛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等;或者,选自,固相树脂,例如,戴安HP20;第二有机相占培养物的5%–30%v/v,优选10%–2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以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的总接种量体积计,所述饲养菌株的含量为10%至90%。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的接种量体积计,所述饲养菌株的含量为12.5%-75%,例如可以为12.5%、25%、37.5%、50%、62.5%、75%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分离纯化采用有机溶剂萃取进行,优选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癸烷。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共培养系统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在合成萜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甲羟戊酸在作为交换代谢物在微生物共培养合成萜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共培养系统能够提高萜类化合物总产量。目前生产均在摇瓶中进行,可产生约1g/L的萜类化合物,当生产系统转移到发酵罐时,产量将显著增加。
2.通过表达相应的萜烯合酶,本发明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可应用于任何萜类化合物的生产,这些萜类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a)生产用于生物燃料和其他应用的单萜(芳樟醇、香叶醇和2,6-二甲基辛烷)和其他倍半萜(红没药烯、戊烯和异柯烯);(b)共培养中的萜烯途径分裂导致二萜合酶的表达增加,从而导致二萜产量更高,具有更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药物作用;(c)可以进一步修饰饲养菌株以表达水解酶,以降解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聚合物;(d)可以添加多种饲喂菌株以利用农业和食物垃圾等复杂材料;(e)这些多菌株原则可应用于任何其他途径,以增强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通量和产物形成;(f)酵母、真菌和细菌等不同微生物可用于创建多菌株共培养。
3.本发明的另一个关键优势是,一种菌株(饲养菌株)提供甲羟戊酸,该甲羟戊酸被释放到培养基中,然后通过另一种菌株(生产菌株)的细胞壁进入,该菌株表达使用甲羟戊酸的基因,即异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酶(图3)。通过将过程分成这些步骤,降低了在每个生物体上表达异源酶的代谢压力,从而实现更快的生长、增加的菌株活力和更高的体积产量。共培养系统减少了发酵时间,并可以通过控制接种量来调整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的比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由法呢基焦磷酸(FPP)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的萜合酶合成的萜烯示例。
图2显示了用于萜烯生产的采用一种以上菌株的培养系统的一些现有技术:(A)是使用磷酸盐缓冲液生产蒎烯的双菌株系统,(B)两步培养系统,其中初始菌株生长以产生甲羟戊酸,然后用含有甲羟戊酸的培养基饲养第二菌株以产生萜烯。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最小的或简单的双菌株共培养系统。
图4示出了实施例1中采用单菌株培养系统和双菌株共培养系统的紫杉二烯生物合成。
图5示出了实施例1中紫杉二烯生物合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图6示出了实施例2中采用单菌株培养系统和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中的布尼烯生物合成。
图7示出了实施例2中布尼烯合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图8示出了实施例3中采用单菌株培养系统和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中的瓦伦烯生物合成。
图9示出了实施例3中瓦伦烯生物合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图10示出了实施例4中采用单菌株培养系统和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中的β-广藿香生物合成。
图11示出了实施例4中β-广藿香生物合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图12示出了实施例5中采用单菌株培养系统和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中的马兜铃素生物合成。
图2-3中,G3P:3-磷酸甘油醛;ACAT:乙酰辅酶A C-乙酰转移酶;HMGCS: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合酶;HMGCR: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MVK:甲羟戊酸-5-激酶;PMVK: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MD: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IPPI: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GPPS:香叶基焦磷酸合酶;FPPS:法呢基焦磷酸合酶;GGPPS: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PP:香叶基焦磷酸;FPP:法呢基焦磷酸;GGPP: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TS:萜烯合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为了简明,本文仅具体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每个单独公开的点或单个数值自身可以作为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公知含义。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中提到的各参数的数值可以用本领域常用的各种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例如,可以按照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给出的方法进行测试)。
术语“中的至少一个”、“中的至少一种”或其他相似术语所连接的项目的列表可意味着所列项目的任何组合。例如,如果列出项目A及B,那么短语“A及B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仅B;或A及B。在另一实例中,如果列出项目A、B及C,那么短语“A、B及C中的至少一者”意味着仅A;或仅B;仅C;A及B(排除C);A及C(排除B);B及C(排除A);或A、B及C的全部。项目A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项目B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项目C可包含单个组分或多个组分。
本申请描述了一种共培养系统,其包括一种提供甲羟戊酸作为交换代谢物的饲养菌株和一种使用甲羟戊酸作为原料的生产菌株。代谢中间体的合成以及微生物之间的这种中间体的交换降低了微生物的代谢压力,从而提高中间体的转化率和目标化合物的产量。以下编号的方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其包括至少一种饲养菌株和至少一种生产菌株,其中,所述饲养细菌用于提供甲羟戊酸,所述生产菌株用于利用所述甲羟戊酸合成萜类化合物。
实施方式2.根据实施方式1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含有第一质粒,所述第一质粒含有合成甲羟戊酸的基因,且不含合成法呢基焦磷酸的基因,优选地,所述饲养菌株还含有第二质粒,所述第二质粒为无需基因插入的空白质粒。
实施方式3.根据实施方式1或2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菌株含有第三质粒和第四质粒,所述第三质粒含有合成法呢基焦磷酸的基因,且不含合成甲羟戊酸的基因,所述第四质粒含有所述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基因。
实施方式4.根据实施方式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比例为(10-90):(90-10),优选为(12.5-75):(87.5-25)。
实施方式5.根据实施方式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萜类化合物包括紫杉二烯、布尼烯、瓦伦烯、β-广藿烯或马兜铃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方式6.根据实施方式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和/或所述生产菌株选自细菌、真菌或酵母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方式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和/或所述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包含内源性类异戊二烯合成通路途径。
实施方式8.一种采用实施方式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合成萜类化合物的方法,其包括将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在诱导培养物的存在下进行孵育,分离纯化,得到所述萜类化合物。
实施方式9.根据实施方式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的总接种量体积计,所述饲养菌株的含量为10%至80%,优选为12.5%-75%;和/或优选地,所述第二有机相选自癸烷、十一烷和十二烷,优选癸烷;或者,选自癸酸异丙酯、月桂酸异丙酯、正辛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或者,选自固相树脂,例如,戴安HP20;第二有机相占培养物的5%–30%v/v,优选10%–20%v/v。
实施方式10.根据实施方式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或根据实施方式8或9所述的方法在合成萜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在先报告表明,在微生物中生产萜烯,从Addgene获得质粒pBbA5c-MevT(CO)-T1-MBIS(CO,ispA),并将萜合酶克隆到pTRC-Hisa载体(Invitrogen)中。两种质粒都被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使转化的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生长直到600nm的OD达到0.6,然后用0.1mM IPTG诱导并在16℃或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提取萜类化合物。该系统对可溶性酶产生合理水平的萜烯,对不溶性酶产生较低水平的萜烯。这种较低的萜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与异源酶表达有关的压力。这个障碍可以通过在不同菌株之间划分或共享代谢压力来消除。共培养或双菌株代谢工程正在成为减少单菌株中异源表达基因数量的重要研究领域。考虑到此方法,本发明研究了在微生物之间划分联合萜生物合成途径的方法,并提供了两种细菌菌株培养系统的实例。
本发明经研究发现,萜烯生物合成途径的划分需要一种中间体,该中间体可以在两种菌株之间转移,并且不会积累到萃取剂如癸烷中。异戊二烯单元(IPP和DMAPP)(Niu eta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8,9,1623;DOI:10.3389/fmicb.2018.01623)和萜烯烃(Zhou et al.,Nature Biotechnology,2015,33,377–383;DOI:10.1038/nbt.3095)已被用作菌株之间的转移中间体,但生产效率较低。以萜烯烃作为转移中间体的细菌和酵母共培养导致生物合成33mg/L含氧紫杉烷、20mg/L铁黄醇(ferruginol)和5mg/L诺卡酮(nootkatone)(Zhou et al.,Nature Biotechnology,2015,33,377–383;DOI:10.1038/nbt.3095)。用异戊二烯单元作为转移中间体(图2A)双菌株共培养产生166mg/L的蒎烯(Niuet a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8,9,16232;DOI:10.3389/fmicb.2018.01623)。以甲羟戊酸为中间体的两步培养系统(图2B)在细菌中产生150mg/L桧木烯(Liu et al.,Process Biochemistry,2017,62,1–9;DOI:10.1016/j.procbio.2017.07.021)。本发明研究了萜烯生物合成途径,并且目前并没有现有技术采用甲羟戊酸没有用作共培养系统中的转移中间体。甲羟戊酸是一种极性小分子,很容易通过微生物膜扩散,并且不会分配到有机萃取剂(如癸烷)中。
在蒎烯生物合成过程中,必须在培养基中培养两种菌株并收获细胞,然后转移到磷酸盐缓冲液中以生产萜烯(Niu et al.,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8,9,16232;DOI:10.3389/fmicb.2018.01623)(图2A)。异戊二烯单元用作交换代谢物,可能对细菌造成压力。在桧烯(sabinene)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甲羟戊酸的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生长;所得的含甲羟戊酸的培养基与桧烯生物合成菌株的生长培养基一起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共培养系统(图3),其中一种菌株(饲养菌株)将甲羟戊酸释放到生长培养基中,另一种菌株(生产菌株)使用甲羟戊酸来生物合成萜烯。该方法易于实施,并已通过不同的萜烯的生产得到证明,例如紫杉二烯、布尼烯、瓦伦烯、β-广藿香烯和马兜铃烯(图1)。
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包含内源性MEP途径和部分工程异源MVA途径。MEP途径能够使细菌在最小内侧生长,而不需要异戊二烯中间体。此外,工程化的MVA途径增加萜类生物合成的通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示例性描述。
来自Addgene的MVA途径质粒pBbA5c-MevT(CO)-T1-MBIS(CO,ispA)(pMVA)(http://www.addgene.org/35152/;US7183089和US736882;Tsuruta et al.,PLoS One,2009,4,e4489;DOI:10.1371/journal.pone.0004459;Peralta-Yahya,et al.,NatureCommunications,2011,2,483;DOI:10.1038/ncomms1494)被修改为在共培养系统中工作。pMVA质粒是一种中等拷贝数的质粒,包含两个模块,一个用于生产甲羟戊酸,另一个用于生产法呢基焦磷酸(FPP)。新的质粒pMevt和pMBIS是通过从pMVA克隆每个模块生成的。pMevt是一种中等拷贝数的质粒,含有甲羟戊酸生产模块。pMBIS是含有FPP生产模块的中等拷贝数的质粒。
本发明中的pMevT和pMBIS质粒来源于Addgene pMVA质粒,该质粒针对单菌株系统进行了优化。pMevT和pMIBS质粒可以通过修饰启动子和RBS(核糖体结合位点)进一步优化。通过提高异源酶表达、效率和宿主基因组修饰,可以进一步优化饲养和生产菌株。
【实施例1】紫杉二烯生物合成
紫杉二烯合酶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的密码子优化基因被融合(如Ajikumar、Parayil Kumaran(10.1126/science.1191652)等人报道),并克隆到pTRC-HisA中以生成质粒pTRC-TXSGPPS。
单菌株系统:
通过用pTRC-TXSGPPS和pMV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得到用于紫杉二烯生产的单菌株系统。将转化的E.coli BL21(DE3)单菌落接种到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该过夜饲喂培养物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2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
双菌株共培养系统:
对于双菌株共培养系统,饲养菌株通过将无任何基因插入的pUC-19质粒和pTRC-Mevt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紫杉二烯生产菌株通过将pMBIS和pTRC-TXSGPPS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将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的菌落分别独立接种到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不同比例(50%到12.5%)的补料过夜培养物与生产菌株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2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
结果见图4和图5。结果表明,紫杉二烯产量在单菌株系统中达到近6mg/L。对于双菌株共培养系统,随着饲养菌株比例的降低,紫杉二烯的产量增加。在初始接种物中12.5%的饲养菌株的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中,观察到最大产量水平为~16mg/L,代表紫杉二烯产量增加近3倍。
【实施例2】布尼烯生物合成
将密码子优化的布尼烯合酶基因(NCBI-KF800046)克隆到pTRC-HisA中以生成质粒pTRC-BS。
单菌株系统:
通过用pMVA和pTRC-BS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生成了用于生产布尼烯的单菌株系统。将单菌落接种到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将过夜培养物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萜烯总产量达到1345mg/L(图6)。
双菌株共培养系统:
对于双菌株共培养系统,饲养菌株通过将pMevt和pUC-19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中生成。用于布尼烯合成的生产菌株通过将pMBIS和pTRC-BS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将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的菌落接种到单独的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不同比例(25%至75%)的补料过夜培养物与生产菌株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600nm处的OD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含25%饲养菌株的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产生1500mg/L的总萜烯,比单菌株系统高10%(图6)。
【实施例3】瓦伦烯生物合成
将密码子优化的瓦伦烯合酶基因(来自US9303252B2)克隆到pTRC-HisA中以生成质粒pTRC-VS。
单菌株系统:
通过用pMVA和pTRC-VS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生成了用于瓦伦烯生物合成的单菌株系统。将单菌落接种到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过夜培养物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萜烯总产量达到约336mg/L(图8)。
双菌株共培养系统:
对于双菌株共培养系统,饲养菌株通过将pMevt和pUC-19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用于瓦伦烯生物合成的生产菌株通过将质粒pMBIS和pTRC-VS转化到E.coliBL21(DE3)中生成。将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的菌落接种到单独的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将不同比例(25%至75%)的补料过夜培养物与生产菌株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的癸烷以提取萜类化合物。含25%饲养菌株的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产生540mg/L的总萜烯,比单菌株系统高35%(图8)。
【实施例4】β-广藿香生物合成
将密码子优化的β-广藿香烯合酶基因(XM_044587644)克隆到pTRC-HisA中以生成质粒pTRC-PCL。
单菌株系统:
通过用pMVA和pTRC-PCL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生成了用于β-广藿香烯生物合成的单菌株系统。将单菌落接种到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过夜培养物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16℃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萜烯总产量达到约7mg/L(图10)。
双菌株共培养系统:
对于双菌株共培养系统,饲养菌株通过将pMevt和Puc-19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用于β-广藿香烯生物合成的生产菌株通过将质粒pMBIS和pTRC-PCL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将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的菌落接种到单独的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不同比例(37.5%到62.5%)的补料过夜培养物与生产菌株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600nm处的OD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16℃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的癸烷以提取萜类化合物。含37.5%饲养菌株的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产生25mg/L的总萜烯,是单菌株系统的三倍(图10)。
【实施例5】马兜铃素生物合成
将密码子优化的马兜铃烯合酶基因(PDB-3M01_A)克隆到pTRC-HisA中以生成质粒pTRC-TEAS。
单菌株系统:
通过用pMVA和pTRC-TEAS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生成了用于马兜铃烯生物合成的单菌株系统。将单菌落接种到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得到过夜培养物。将过夜培养物接种到25mL TB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在600nm处的OD值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癸烷作为第二有机相以萃取萜类化合物。萜烯总产量达到约3mg/L(图12)。
双菌株共培养系统:
对于双菌株共培养系统,饲养菌株通过将pMevt和Puc-19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用于β-马兜铃素生物合成的生产菌株通过将质粒pMBIS和pTRC-TEAS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生成。将饲养菌株和生产菌株的菌落接种到单独的5mL LB(Luria-Bertani)培养基中,并在37℃下培养12小时。将不同比例(25%到62.5%)的补料过夜培养物与生产菌株接种到25mL TB(Terrific Broth)培养基中,并在37℃和200rpm下孵育。一旦600nm处的OD达到0.6,用0.1mM IPTG诱导培养物并在30℃下孵育。添加2%w/v的葡萄糖作为碳源,添加10%v/v的癸烷以提取萜类化合物。含25%饲养菌株的双菌株共培养系统产生15mg/L的总萜烯,是单菌株系统的5倍(图12)。
虽然已经说明和描述了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一些修饰和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其包括至少一种饲养菌株和至少一种生产菌株,其中,所述饲养细菌用于提供甲羟戊酸,所述生产菌株用于利用所述甲羟戊酸合成萜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含有第一质粒,所述第一质粒含有合成甲羟戊酸的基因且不含合成法呢基焦磷酸的基因,优选地,所述饲养菌株还含有第二质粒,所述第二质粒为无需基因插入的空白质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菌株含有第三质粒和第四质粒,所述第三质粒含有合成法呢基焦磷酸的基因且不含合成甲羟戊酸的基因,所述第四质粒含有所述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基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比例为(10-90):(90-10),优选为(12.5-75):(87.5-2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萜类化合物包括紫杉二烯、布尼烯、瓦伦烯、β-广藿烯或马兜铃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和/或所述生产菌株选自细菌、真菌或酵母菌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养菌株和/或所述生产菌株的代谢途径包含内源性类异戊二烯合成通路途径。
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合成萜类化合物的方法,其包括将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在诱导培养物和第二有机相的存在下进行孵育得到所述萜类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饲养菌株和所述生产菌株的总接种量体积计,所述饲养菌株的含量为10%至90%,优选为12.5%-75%;
和/或所述第二有机相选自癸烷、十一烷和十二烷,优选癸烷;或者,选自癸酸异丙酯、月桂酸异丙酯、正辛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或者,选自固相树脂,例如,戴安HP20;所述第二有机相占培养物的5%–30%v/v,优选10%–20%v/v。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共培养系统或根据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在合成萜类化合物中的应用。
CN202210590501.4A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171655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90501.4A CN117165502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PCT/CN2023/096509 WO2023227104A1 (zh) 2022-05-26 2023-05-26 一种用于合成萜烯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90501.4A CN117165502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65502A true CN117165502A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18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90501.4A Pending CN117165502A (zh) 2022-05-26 2022-05-26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65502A (zh)
WO (1) WO202322710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85899A2 (en) * 2004-05-21 2006-08-1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 for enhancing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 compounds
SG172646A1 (en) * 2006-05-26 2011-07-28 Amyris Biotechnologies Inc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s
WO2015069847A2 (en) * 2013-11-06 2015-05-14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culture based modular engineering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isoprenoids, aromatics and aromatic-derived compounds
DE102015103608A1 (de) * 2015-03-11 2016-09-15 Basf Se Verfahren zur mikrobiellen de novo Synthese von Terpenen
US10400254B1 (en) * 2015-03-12 2019-09-03 Nation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olutions Of Sandia, Llc Terpene synthases for biofuel production and methods thereof
US10167488B2 (en) * 2016-11-03 2019-01-0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eterologous pathway to produce terpenes
US10662442B2 (en) * 2017-02-03 2020-05-26 Manus Bio Inc. Metabolic engineering for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terpenoid products
KR101956467B1 (ko) * 2017-09-19 2019-03-08 서강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메발론산을 생산하는 형질전환 미생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메발론산 생산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7104A1 (zh) 2023-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o et al. Improving monoterpene geraniol production through 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esis regula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N102812129B (zh) 用于从类异戊二烯途径生产化学和医药产品的微生物工程
CA2918891C (en) Methods for stabilizing production of acetyl-coenzyme a derived compounds
Gupta 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for isoprenoid‐based biofuel production
CN101484584B (zh) 类异戊二烯的生产
CA2832979C (en) Production of acetyl-coenzyme a derived compounds
JP2009538601A (ja) イソプレノイドの産生
JP2018507698A (ja) テルペンのデノボ微生物利用合成方法
CA2879178C (en) Methods for stabilizing production of acetyl-coenzyme a derived compounds
Vickers et al. Production of industrially relevant isoprenoid compounds in engineered microbes
Tang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farnesene using metabolic engineering
CN112771169B (zh) 从微生物生物质回收水不混溶性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方法
Tan et al. In vitro reconstitution guide for targeted synthetic metabolism of chemicals, nutraceuticals and drug precursors
Carruthers et al. Diversifying isoprenoid platforms via atypical carbon substrates and non-model microorganisms
CN111286482A (zh) 一种快速产香叶醇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Tong et al. Eudesmane-type sesquiterpene diols directly synthesized by a sesquiterpene cyclase in Tripterygium wilfordii
Sun et al. Building Yarrowia lipolytica Cell Factories for Advanced Biomanufacturing: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CN117165502A (zh) 一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共培养系统和方法
US20130224817A1 (en) Filamentous Fungi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Isoprenoids
Qi et al. De Novo Synthesis of Dihydro-β-ionone through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Bacterium-Yeast Coculture
Cao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Terpenoids from Biomass-derived Feedstocks
Guo et al. Nonconventional yeast cell factorie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plant-derived bioactive terpenoids
AU2012202630A1 (en) Production of isoprenoids
Adanve et al. Semi-synthesis Approaches to the Terpenoids Ambrox and the Tocotrienols
Gopkumar et al. Biotransformation of 1, 8-cineole by Rhizopus arriz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