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6863260A -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3260A
CN116863260A CN202210290759.2A CN202210290759A CN116863260A CN 116863260 A CN116863260 A CN 116863260A CN 202210290759 A CN202210290759 A CN 202210290759A CN 116863260 A CN116863260 A CN 1168632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rocessed
classification
layer
c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907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斌
王坚
刘文亮
李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907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6326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2740 priority patent/WO202317959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863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32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99Feedforward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62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clustering, e.g. of similar faces in social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64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using classification, e.g. of video objec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7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or machine learning
    • G06V10/77Processing image or video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s; using data integration or data reduction, e.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r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or self-organising maps [SOM];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V10/774Generating sets of training patterns; Bootstrap methods, e.g. bagging or boos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第一数据特征和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将待处理数据输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能够减少通信开销,且该前馈神经网络架构更加灵活,并能够解释神经网络的黑盒问题。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深度学习的发展使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并有潜力应用在物理层进行干扰调整、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信号处理等方面。
通过自编码器可以取代传统通信收发机设计,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用神经网络的方式建模,通过大量训练样本学习数据的分布,并预测结果。例如,神经网络的训练可以通过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算法实现,BP算法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过程和反向传播过程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通过输入层经隐藏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得到激励响应。反向传播过程通过计算激励响应与对应期望目标输出的差作为目标函数,进而逐层求出目标函数对各神经元权值的偏导数,构成目标函数对权值向量的梯度,从而可以修改权值。神经网络的学习在权值修改过程中完成,当误差达到所期望值时,神经网络的学习结束。然而,在BP算法中,网络层数、神经元个数的选择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并且当网络结构发生改动时,需要进行重新训练。对网络输出结果不具备可靠的数学可解释性,将神经网络实现看作一个“黑盒”,理论性不能广泛认可,同时,在BP算法执行过程中导致的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始终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减少通信开销,且该前馈神经网络架构更加灵活,并能够解释神经网络的黑盒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
在上述方法中,相比较于BP算法需要梯度回传更新发送端网络,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能够减少训练交互而导致的通信开销,提高训练效率,只需要接收端训练再训练一个与任务相关的读出层网络,而且该前馈神经网络的结构更加灵活,可通过增加网络层数来获得精度提升,即当l的取值越大,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的准确性更高,避免因不同收发端网络适配不同而需要重新训练的问题。而且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解释的,能够解释神经网络的黑盒问题,并且输出的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可以作为数据的预处理,能够用于后续的读出层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与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关。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l=2,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一层的输出时,所述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所述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包括:根据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特征Zl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训练数据中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l-1是所述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是单位矩阵,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梯度参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1满足能量约束:Tr(Zl-1(Zl-1)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是训练数据的采样个数,d是训练数据的维度,Zl-1是第一数据特征,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G和Hi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包括: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所述第一类别为所述待处理数据预计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多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类别;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αi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距离信息,相关性信息,差分信息或软分类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Zl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内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包括:
G=[g1,g2,...,gi];
其中,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G和Hi表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σ为高斯分布方差,∈是正则化参数,I是单位矩阵,G和Hi表示梯度参数,β表示正则化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包括:
其中,Zl是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Zl-1是所述待处理数据,Zl-1约束在d-1维单位球空间内。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输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是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经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的,所述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获取单元和第二确定单元,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与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关。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l=2,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一层的输出时,所述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所述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 -1;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特征Zl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训练数据中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l-1是所述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是单位矩阵,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梯度参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1满足能量约束:Tr(Zl-1(Zl-1)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是训练数据的采样个数,d是训练数据的维度,Zl-1是第一数据特征,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G和Hi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所述第一类别为所述待处理数据预计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多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类别;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距离信息,相关性信息,差分信息或软分类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Zl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内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G=[g1,g2,...,gi];
其中,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G和Hi表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σ为高斯分布方差,∈是正则化参数,I是单位矩阵,G和Hi表示梯度参数,β表示正则化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是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Zl-1是所述待处理数据,Zl-1约束在d-1维单位球空间内。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是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经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的,所述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关于第二方面或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对于第一方面或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了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处理器上运行时,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以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装置。
附图说明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用到的附图进行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端到端通信网络架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工智能主体框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馈神经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1层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2层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3层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4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演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1层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4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演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2层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4F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演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3层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演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演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演过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视图场景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节点场景示意图;
图16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公式(1)为目标函数训练得到结果的示意图;
图16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以MSE为目标函数训练得到结果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分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些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法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地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地”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A和/或B”表示A和B,A或B两个含义。“A,和/或B,和/或C”表示A、B、C中的任一个,或者,表示A、B、C中的任两个,或者,表示A和B和C。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近些年,深度学习的发展使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并有潜力应用在物理层进行干扰调整、信道估计和信号检测、信号处理等方面。
通过自编码器可以取代传统通信收发机设计,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用神经网络的方式建模,通过大量训练样本学习数据的分布,并预测结果,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一种端到端通信网络架构,这种端到端的学习方式能够做到联合优化。例如,神经网络的训练可以通过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算法实现,BP算法的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过程和反向传播过程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通过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如果在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值,则取输出与期望的误差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转入反向传播,逐层求出目标函数对各神经元权值的偏导数,构成目标函数对权值向量的梯量,作为修改权值的依据,神经网络的学习在权值修改过程中完成,当误差达到所期望值时,神经网络的学习结束。BP算法要求人工神经元(或“节点”)的激励函数可微。然而,在BP算法中,网络层数、神经元个数的选择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并且当网络结构发生改动时,需要进行重新训练。对网络输出结果不具备可靠的数学可解释性,将神经网络实现看作一个“黑盒”,理论性不能广泛认可,同时,在BP算法执行过程中导致的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始终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当BP算法应用在通信场景中,通常将信道作为一个网络中的隐藏层,则要求信道必须可微。对于实际场景中的信道不一定满足该条件。
为了解决BP算法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基于随机特征的神经网络和基于度量表示的神经网络,其中,基于随机特征的神经网络可以是极限学习机(extremelearning machine,ELM),ELM是一种典型的前馈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该网络中通常具有单层或多层隐藏层节点,其中隐藏层节点的参数不需要被调整,而隐藏层到输出层的权值只需解一个线性方程组来确定,因此可以提升计算速度。该算法泛化性能良好,且其学习速度比运用BP算法训练的速度要快上1000倍,但为了获得足够的特征数量来表征原始数据,通常需要较宽的隐藏层来实现。基于度量表示的神经网络可以是基于希尔伯特-施密特独立性准则(the Hilbert-Schmidt independence criterion,HSIC)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该方法使用近似信息瓶颈的方法训练而来,要求最大化隐藏层和标签之间的互信息,并同时最小化隐藏层表示和输入的互相依赖关系。其中互信息计算在随机变量中较为困难,故而采用了基于非参数核方法的HSIC准则,相较于基于BP的算法复杂度高。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种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减少由于BP算法训练交互而导致的收发端通信开销,提高训练效率。并且应对不同收发端网络结构的场景中,通过调整网络层数来提升训练精度,避免因不同收发端网络适配不同而需要重新训练的问题。
首先对人工智能系统总体工作流程进行描述,请参见图2,图2示出的为人工智能主体框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下面从“智能信息链”(水平轴)和“IT价值链”(垂直轴)两个维度对上述人工智能主体框架进行阐述。其中,“智能信息链”反映从数据的获取到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举例来说,可以是智能信息感知、智能信息表示与形成、智能推理、智能决策、智能执行与输出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经历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凝练过程。“IT价值链”从人智能的底层基础设施、信息(提供和处理技术实现)到系统的产业生态过程,反映人工智能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的价值。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计算能力支持,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并通过基础平台实现支撑。通过传感器与外部沟通;计算能力由智能芯片(CPU、GPU、NPU、ASIC、FPGA等硬件加速芯片)提供;基础平台包括分布式计算框架及网络等相关的平台保障和支持,可以包括云存储和计算、互联互通网等。举例来说,传感器和外部沟通获取数据,这些数据提供给基础平台提供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中的智能芯片进行计算。
(2)数据
基础设施的上一层的数据用于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来源。数据涉及到图形、图像、语音、文本,还涉及到传统设备的物联网数据,包括已有系统的业务数据以及力、位移、液位、温度、湿度等感知数据。
(3)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通常包括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搜索,推理,决策等方式。
其中,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可以对数据进行符号化和形式化的智能信息建模、抽取、预处理、训练等。
推理是指在计算机或智能系统中,模拟人类的智能推理方式,依据推理控制策略,利用形式化的信息进行机器思维和求解问题的过程,典型的功能是搜索与匹配。
决策是指智能信息经过推理后进行决策的过程,通常提供分类、排序、预测等功能。
(4)通用能力
对数据经过上面提到的数据处理后,进一步基于数据处理的结果可以形成一些通用的能力,比如可以是算法或者一个通用系统,例如,翻译,文本的分析,计算机视觉的处理,语音识别,图像的识别等等。
(5)智能产业及行业应用
智能产业及行业应用指人工智能系统在各领域的产品和应用,是对人工智能整体解决方案的封装,将智能信息决策产品化、实现落地应用,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智能终端、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自动驾驶、平安城市等。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应用在驾驶辅助、自动驾驶、手机终端等领域。
下面介绍几种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1: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ADAS)/自动驾驶解决方案(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ADS)
在ADAS和ADS中,需要实时进行多类型的2D目标检测,包括:动态障碍物(行人(Pedestrian)、骑行者(Cyclist)、三轮车(Tricycle)、轿车(Car)、卡车(Truck)、公交车(Bus)),静态障碍物(交通锥标(TrafficCone)、交通棍标(TrafficStick)、消防栓(FireHydrant)、摩托车(Motocycle)、自行车(Bicycle)),交通标志(TrafficSign)、导向标志(GuideSign)、广告牌(Billboard)、红色交通灯(TrafficLight_Red)/黄色交通灯(TrafficLight_Yellow)/绿色交通灯(TrafficLight_Green)/黑色交通灯(TrafficLight_Black)、路标(RoadSign))。另外,为了准确获取动态障碍物的在3维空间所占的区域,还需要对动态障碍物进行3D估计,输出3D框。为了与激光雷达的数据进行融合,需要获取动态障碍物的Mask,从而把打到动态障碍物上的激光点云筛选出来;为了进行精确的泊车位,需要同时检测出泊车位的4个关键点;为了进行构图定位,需要检测出静态目标的关键点。这是一个语义分割问题。自动驾驶车辆的摄像头捕捉到道路画面,需要对画面进行分割,分出路面、路基、车辆、行人等不同物体,从而保持车辆行驶在正确的区域。对于安全型要求极高的自动驾驶需要实时对画面进行理解,能够实时运行的进行语义分割的前馈神经网络至关重要。
应用场景2:图像分类场景
物体识别装置在获取待分类图像后,通过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训练得到的分类模型对待分类图像中的物体进行处理,得到待分类图像的类别,然后可根据待分类图像中物体的物体类别对待分类图像进行分类。对于摄影师来说,每天会拍很多照片,有动物的,有人物,有植物的。采用本申请的方法可以快速地将照片按照照片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可分成包含动物的照片、包含人物的照片和包含植物的照片。
对于图像数量比较庞大的情况,人工分类的方式效率比较低下,并且人在长时间处理同一件事情时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此时分类的结果会有很大的误差。
应用场景3:商品分类
物体识别装置获取商品的图像后,通过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训练得到的分类模型商品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商品的图像中商品的类别,然后根据商品的类别对商品进行分类。对于大型商场或超市中种类繁多的商品,采用本申请的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商品的分类,降低了时间开销和人工成本。
应用场景4:入口闸机人脸验证
这是一个图像相似度比对问题。在高铁、机场等入口的闸机上,乘客进行人脸认证时,摄像头会拍摄人脸图像,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抽取特征,和存储在系统中的身份证件的图像特征进行相似度计算,如果相似度高就验证成功。采用本申请的方法可以快速的进行人脸验证。
应用场景5:翻译机同声传译
这是一个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问题。在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问题上,前馈神经网络也是常有的一种识别模型。在需要同声传译的场景,必须达到实时语音识别并进行翻译,高效的前馈神经网络可以给翻译机带来更好的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训练出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现上述功能。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架构。
参见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100。如所述系统架构100所示,数据采集设备160用于采集或生成训练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训练数据包括:带标签的多张图像或者多个语音片段等;并将训练数据存入数据库130,训练设备120基于数据库130中维护的训练数据训练得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该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该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该第一数据特征和该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该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具体来说,该训练好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能够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130中维护的训练数据不一定都来自于数据采集设备160的采集,也有可能是从其他设备接收得到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训练设备120也不一定完全基于数据库130维护的训练数据进行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也有可能从云端或其他地方获取训练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上述描述不应该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
根据训练设备120训练得到的目标模型/规则101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系统或设备中,如应用于图3所示的执行设备110,所述执行设备110可以是终端,如手机终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车载终端等,还可以是服务器或者云端等。在图3中,执行设备110配置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12,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用户可以通过客户设备140向I/O接口112输入数据,所述输入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待识别图像、视频或待识别的语音片段。
在执行设备110对输入数据进行预处理,或者在执行设备110的计算模块111执行计算等相关的处理(比如进行本申请中前馈神经网络的功能实现)过程中,执行设备110可以调用数据存储系统170中的数据、代码等以用于相应的处理,也可以将相应处理得到的数据、指令等存入数据存储系统170中。
最后,I/O接口112将处理结果,如图像、视频或语音的识别结果或分类结果返回给客户设备140,从而客户设备140可以提供给用户设备150。该用户设备150可以是需要使用目标模型/规则101的轻量级终端,如手机终端、笔记本电脑、AR/VR终端或车载终端等,以用于响应于终端用户的相应需求,如对终端用户输入的图像进行图像识别输出识别结果给该终端用户,或对终端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文本分类输出分类结果给该终端用户等。
值得说明的是,训练设备120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或称不同的任务,基于不同的训练数据生成相应的目标模型/规则101,该相应的目标模型/规则101即可以用于实现上述目标或完成上述任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结果。
在图3中所示情况下,用户可以手动给定输入数据,该手动给定可以通过I/O接口112提供的界面进行操作。另一种情况下,客户设备140可以自动地向I/O接口112发送输入数据,如果要求客户设备140自动发送输入数据需要获得用户的授权,则用户可以在客户设备140中设置相应权限。用户可以在客户设备140查看执行设备110输出的结果,具体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显示、声音、动作等具体方式。客户设备140也可以作为数据采集端,采集如图所示输入I/O接口112的输入数据及输出I/O接口112的输出结果作为新的样本数据,并存入数据库130。当然,也可以不经过客户设备140进行采集,而是由I/O接口112直接将如图所示输入I/O接口112的输入数据及输出I/O接口112的输出结果,作为新的样本数据存入数据库130。
客户设备140在接收到输出结果后,可以将结果传输给用户设备150,用户设备150可以是终端,如手机终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AR/VR,车载终端等。在其中一个示例中,用户设备150可以运行目标模型/规则101,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图3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设备、器件、模块等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构成任何限制,例如,在图3中,数据存储系统170相对执行设备110是外部存储器,在其它情况下,也可以将数据存储系统170置于执行设备110中。
如图3所示,根据训练设备120训练得到目标模型/规则101,该目标模型/规则101可以是应用场景2和应用场景3中的分类模型,应用场景4中的图像识别模型,应用场景5中的语音识别模型。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目标模型/规则101,例如,图像识别模型;又例如,语音识别模型等等,在实际应用中,图像识别模型、语音识别模型都可以是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馈神经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馈神经网络400的结构示意图。该前馈神经网络400可以称为可解释前馈神经网络,该前馈神经网络400可以包括输入层410,中间层420,以及输出层430。其中,输入层410可以获取待处理数据,并将获取到的待处理数据交由中间层420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处理结果,例如,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其中,中间层420具体可以包括多少层,此处不做限定,当中间层包括的层数越多,该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的结果越准确。该输出层430可以用于输出中间层420得到的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如图4所示中间层420可以包括如示例421-423层,其中,421-423层可以称为第1层、第2层、第3层。如下介绍第1层、第2层、第3层的工作原理,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描述,训练过程和推演过程,具体如下:
训练过程具体如下:
第1层中的具体计算过程如图4A所示,第1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训练数据,其中,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根据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确定的,然后,根据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训练数据确定第1层的网络参数然后,根据第1层的网络参数和训练数据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并根据训练数据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以及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第1层的输出信息,该第1层的输出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数据特征Z1
第2层中的具体计算过程如图4B所示,第2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1层的输出信息,即训练数据的数据特征Z1,然后,根据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训练数据的数据特征Z1确定第2层的网络参数然后,根据第2层的网络参数和训练数据的数据特征Z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并根据训练数据的数据特征Z1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以及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第2层的输出信息,该第2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2层的数据特征Z2
第3层中的具体计算过程如图4C所示,第3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2层的输出信息,即第2层的数据特征Z2,然后,根据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第2层的数据特征Z2确定第3层的网络参数然后,根据第3层的网络参数和第2层的数据特征Z2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并根据第2层的数据特征Z2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和以及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第3层的输出信息,该第3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3层的数据特征Z3
然后,将每一层的网络参数,例如,存储为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从而得到训练好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推演过程具体如下:
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将该待处理数据输入到该训练好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得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1层中的具体计算过程如图4D所示,第1层的输入信息包括待处理数据,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第1层的网络参数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然后根据待处理数据和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第1层的输出信息,该第1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1层的数据特征Z1
第2层中的具体计算过程如图4E所示,第2层的输入信息包括第1层的输出信息,即第1层的数据特征Z1,根据该第1层的数据特征Z1和第2层的网络参数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然后根据第1层的数据特征Z1和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第1层的数据特征Z1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第2层的输出信息,该第2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2层的数据特征Z2
第3层中的具体计算过程如图4F所示,第3层的输入信息包括第2层的输出信息,即第2层的数据特征Z2,根据该第2层的数据特征Z2和第3层的网络参数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然后根据第2层的数据特征Z2和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第2层的数据特征Z2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第3层的输出信息,该第3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3层的数据特征Z3,该第3层的数据特征可以称为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硬件结构。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硬件结构,该芯片包括人工智能处理器50。该芯片可以被设置在如图3所示的执行设备110中,用以完成计算模块111的计算工作。该芯片也可以被设置在如图3所示的训练设备120中,用以完成训练设备120的训练工作并输出目标模型/规则101。如图4所示的前馈神经网络中各层的算法均可在如图5所示的芯片中得以实现。
人工智能处理器50可以是神经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张量处理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或者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等一切适合用于大规模异或运算处理的处理器。以NPU为例:NPU可以作为协处理器挂载到主CPU(Host CPU)上,由主CPU为其分配任务。NPU的核心部分为运算电路503,通过控制器504控制运算电路503提取存储器(权重存储器或输入存储器)中的数据并进行运算。
在一些实现中,运算电路503内部包括多个处理单元(process engine,PE)。在一些实现中,运算电路503是二维脉动阵列。运算电路503还可以是一维脉动阵列或者能够执行例如乘法和加法这样的数字运算的其他电子线路。在一些实现中,运算电路503是通用的矩阵处理器。
举例来说,假设有输入矩阵A,权重矩阵B,输出矩阵C。运算电路503从权重存储器502中取矩阵B相应的数据,并缓存在运算电路503中的每一个PE上。运算电路503从输入存储器501中取矩阵A的输入数据,根据矩阵A的输入数据与矩阵B的权重数据进行矩阵运算,得到的矩阵的部分结果或最终结果,保存在累加器(accumulator)508中。
统一存储器506用于存放输入数据以及输出数据。权重数据直接通过存储单元访问控制器(direct memory access controller,DMAC)505被搬运到权重存储器502中。输入数据也通过DMAC被搬运到统一存储器506中。
总线接口单元(bus interface unit,BIU)510,用于DMCA和取指存储器(instruction fetch buffer)509的交互;总线接口单元510还用于取指存储器509从外部存储器获取指令;总线接口单元510还用于存储单元访问控制器505从外部存储器获取输入矩阵A或者权重矩阵B的原数据。
DMAC主要用于将外部存储器DDR中的输入数据搬运到统一存储器506中,或将权重数据搬运到权重存储器502中,或将输入数据搬运到输入存储器501中。
向量计算单元507可以包括多个运算处理单元,在需要的情况下,对运算电路503的输出做进一步处理,如向量乘,向量加,指数运算,对数运算,大小比较等等。向量计算单元507主要用于前馈神经网络中的中间层计算。
在一些实现中,向量计算单元507将经处理的输出的向量存储到统一缓存器506。例如,向量计算单元507可以将非线性函数应用到运算电路503的输出,例如累加值的向量,用以生成激活值。在一些实现中,向量计算单元507生成归一化的值、合并值,或二者均有。在一些实现中,处理过的输出的向量能够用作到运算电路503的激活输入,例如用于在前馈神经网络中的后续层中的使用。
与控制器504连接的取指存储器(instruction fetch buffer)509,用于存储控制器504使用的指令。
控制器504,用于调用取指存储器509中缓存的指令,实现控制该运算加速器的工作过程。
一般地,统一存储器506,输入存储器501,权重存储器502以及取指存储器509均为片上(On-Chip)存储器,外部存储器为该NPU外部的存储器,该外部存储器可以为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DR SDRAM)、高带宽存储器(high bandwidth memory,HBM)或其他可读可写的存储器。
上文中介绍的图3中的执行设备110能够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数据处理方法的各个步骤,图4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和图5所示的芯片也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或者数据处理方法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包括一个或多个本地设备、执行设备和数据存储系统。其中,本地设备通过通信网络与执行设备连接。
执行设备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实现。可选的,执行设备可以与其它计算设备配合使用,例如:数据存储器、路由器、负载均衡器等设备。执行设备可以布置在一个物理站点上,或者分布在多个物理站点上。执行设备可以使用数据存储系统中的数据,或者调用数据存储系统中的程序代码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神经网络的量化方法。
用户可以操作各自的用户设备(例如一个或多个本地设备)与执行设备进行交互。每个本地设备可以表示任何计算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工作站、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摄像头、智能汽车或其他类型蜂窝电话、媒体消费设备、可穿戴设备、机顶盒、游戏机等。
每个用户的本地设备可以通过任何通信机制/通信标准的通信网络与执行设备进行交互,通信网络可以是广域网、局域网、点对点连接等方式,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地设备从执行设备获取到目标神经网络的相关参数,将目标神经网络部署在本地设备、本地设备上,利用该目标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分类或者图像处理等等。其中,目标神经网络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方法训练得到的。
在另一种实现中,执行设备上可以直接部署目标神经网络,执行设备通过从本地设备和本地设备获取待处理数据,并根据目标神经网络对待处理数据进行分类或者其他类型的处理。
上述执行设备也可以称为云端设备,此时执行设备一般部署在云端。
下面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理解。
(1)基于数据自相关矩阵的JS(Jensen-Shannon)散度度量
假设有m个采样数据,每个采样数据的维度为d,那么采样数据Z=[X1,X2,...,Xm]∈Rd×m,采样数据Z的自相关矩阵S可以作为表征采样数据分布的重要参数,采样数据Z的自相关矩阵S的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S为采样数据自相关矩阵,m为采样数据的个数,Z为采样数据。
对于Z来说,自相关矩阵S是无偏估计,并且正定。同样,对于某一类的自相关矩阵可定义为:
其中,Si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mi表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故K是m个采样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Πi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Z为采样数据。
如果将两个随机变量的自相关矩阵服从某个高维正态分布,那么可以定义两个矩阵的KL(Kullback-Leibler)散度为:
其中,DKL(Si||Sj)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和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的KL散度,Si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Sj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d为采样数据的维度,Tr()表示迹运算,logdet()表示对矩阵的行列式取对数。
由于KL散度是不对称的,为满足距离度量的对称性,还可以用JS(Jensen-Shannon)散度,那么可以定义两个矩阵的JS散度为:
其中,DJS(Si||Sj)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和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的JS散度,Si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Sj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d为采样数据的维度,Tr()表示迹运算。
因此,可以通过确定目标函数进行运算扩大不同分类采样数据的自相关矩阵之间的JS散度,以此来区分不同分类的采样数据,从而达到分类/聚类的效果,具体该目标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αi,j用于平衡各个类别的采样数据的数量的权重参数,mi表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mj表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个数,DJS(Si||Sj)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和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的JS散度。
该目标函数可以用于网络更新,为了实现前馈神经网络,可以采用梯度上升的方式来更新数据特征Z,具体如下:
其中,Zl表示前馈神经网络中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表示前馈神经网络中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目标函数的梯度表达式,λ表示步长,或者学习率。
根据目标函数可以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如下:
其中,αi,j用于平衡采样数据各个类别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是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i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为正则参数,I为单位矩阵,mi表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故K是m个采样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Πi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j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mj表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j类的个数,Πj为采样数据分类标签对应中第j类的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Z为采样数据。
(2)基于数据自相关矩阵的KL散度度量
当原始数据服从某个概率分布时,其相应的特征Z也服从某个概率分布,表示为:
其中,P(Z)是由一组条件概率{P(Z|Z∈Ck)}生成的混合分布,Ck为分类信息。当未给出分类信息时,随机向量Z服从分布P(Z),当给定分类信息Ck时,随机向量Z服从分布P(Z|Z∈Ck)。因此希望分类信息的增加能够带来特征分布较大的变化,我们将分布P(Z|Z∈Ck)与分布P(Z)之间的差异性作为特征的一种度量,具体该目标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αk用于平衡各个类别的采样数据的数量的权重参数,mk表示采样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个数,Sk为服从条件概率分布P(Z|Z∈Ck)的特征Zk的自相关矩阵,S为服从概率分布P(Z)的特征Z的自相关矩阵,DKL(Sk||S)为Sk和S的KL散度。
根据目标函数可以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如下:
其中,αk用于平衡各个类别的采样数据的数量的权重参数,mk表示采样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个数,故K是m个采样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数据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为正则参数,Sk是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数据的自相关矩阵,I为单位矩阵,∏k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Z为采样数据。
(3)基于对比学习的线性判别表示准则(linear discriminativerepresentation,LDR):
特征提取可以看作是寻找一种从原始数据空间到特征空间的映射的过程。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作为特征提取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对于相似的原始数据,它们映射到特征空间中的像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地接近,而对于差别较大的原始数据,它们映射到特征空间的像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地远。因此,可以使用基于对比学习的思想来设计目标函数,具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对比性:数据的分类/聚类的中心节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地大;2)多样性:在同一个分类/聚类内,数据应尽可能地保持多样性。
具体如下:对于有n个分类/聚类的数据,根据对比性原则,如果采用直接计算两两节点之间的距离,则计算量为O(n2),且为多目标优化问题,难以处理。因此我们将对比性原则等价地描述为:在数据能量一定的条件下,最大化各个节点所张成的n-维单纯形的体积。多样性原则可以利用熵来刻画,并且将多样性原则描述为最大化分类/聚类信息已知条件下特征的熵。可以证明,在特征能量一定的条件下,当且仅当特征的分布为白高斯噪声时,特征具有最大熵。因此,希望特征的分布与高斯分布尽可能地相近。与上述描述类似,可以采用KL散度来描述特征分布与高斯分布之间的相似度,将目标函数定义为:
其中,有由中心节点张成的K-单纯形体积为 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Πk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并且要求Z满足能量约束Tr(ZZ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表示采样数据的个数,d是采样数据的维度。
该目标函数满足凸性和酉不变性,故该目标函数的梯度表达式具体如下:
其中,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Πk为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并且要求Z满足能量约束Tr(ZZ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表示采样数据的个数,mk是m个采样数据中分类标签对应第k类的个数,K是m个采样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I是单位矩阵,β表示正则化参数,Z为采样数据。
下面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方法。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由数据处理装置来执行,数据处理装置具体可以是图3所示的系统架构100中的训练设备120,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S601、获取训练数据。
具体地,该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在一种示例中,假设训练数据有m=100张图片,第1-10张图片为第1类,即数字“0”类,第11-20张图片为第2类,即数字“1”类,第21-30张图片为第3类,即数字“3”类,依次类推,第91-100张图片为第10类,即数字“9”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训练数据的分类标签确定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
具体的,一般性的分类或聚类任务,可以有m个d维数据,表示为特征矩阵Z∈Rd×m,有K个分类/聚类C1,...,CK。当考虑软分类/聚类时,具体可以有如下定义:
可以看出∏k是只有对角线有值的对角阵,且∑kk=Im×m。∏k表示数据中每个分类存在的分布信息,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应该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对通过估计参数∏k的方式得到原始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进而利用该原始数据的分类信息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
在一种示例中,MNIST数据集为例,假设从数据集中采样了m=100张图片数据,每张图片为d=28*28维值在[0,1]之间的像素点构成,该100张图片为训练数据,那么Z表示这样的一组训练数据组成的特征矩阵。其中有K=10个分类,假定第1-10张图片为数字“0”的类,第11-20张图片为数字“1”的类,因此,可以确定对于数字“0”类,为1,其余为0,那么训练数据中数字“0”的类存在的分布信息∏0=diag(1,1,1,1,1,1,1,1,1,1,0,...,0)。其余的分类情况类似。
步骤S602、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具体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该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第一数据特征和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l=2,该第一数据特征为第一层的输出时,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训练数据。也即,当l=2,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训练数据,第一层的输出为第一数据特征,第2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第2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其中,可以将输入的数据集X的输入维度通过特征工程降维到d维,得到训练数据作为输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的数据集X的输入维度和训练数据的维度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包括: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根据第一数据特征Zl-1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
具体地,根据第一数据特征Zl-1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具体包括如下方式: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训练数据中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其中,根据上述公式确定如果的值越小,说明训练数据中的第i类的分布与其他类越接近,故能作为一种判别参数,可以将每层的Ui用网络储存成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最后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表达式,例如公式(1),并通过L2正则化约束实现投影到单位球内的操作,令特征Zl-1约束在单位球空间内,得到下一层的特征Zl
或,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是单位矩阵,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其中,根据上述公式确定如果的值越小,说明训练数据中的第i类的分布与其他类越接近,故能作为一种判别参数,可以将每一层的Ai用网络储存成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最后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表达式,例如公式(2),并通过L2正则化约束实现投影到单位球内的操作,令特征Zl-1约束在单位球空间内,得到下一层的特征Zl
具体地,根据第一数据特征Zl-1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具体还可以包括如下方式:根据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梯度参数;然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Zl-1满足能量约束:Tr(Zl-1(Zl-1)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是训练数据的采样个数,d是训练数据的维度,Zl-1是第一数据特征,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表示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G和Hi为梯度参数。
其中,是指聚类中心,这里可以单纯形的顶点作为聚类中心,用来标记各个类别间的参照,如果的值越小,说明训练数据中第i类的分布与训练数据中第j类的分布越接近,故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参数,这里可以将每一层中间变量Ci用网络储存成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最后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表达式,例如公式(3),并通过L2正则化约束实现投影到单位球内的操作,令特征Zl-1约束在单位球空间内,得到下一层的特征Zl。具体如下:
具体地,在确定第l层的网络参数之后,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第二数据特征,具体包括如下方式:根据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然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特征Zl。其中,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可以如上述公式(1)、公式(2)或公式(3)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Zl为第二数据特征,λ表示步长或学习率,为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Zl-1为第一数据特征。
为了更好的描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训练过程,分别以上述公式(1)、公式(2)和公式(3)作为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如下:
在一种示例中,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为上述公式(1)为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如图7所示,从公式(1)可知,计算第l层的特征Zl需要第(l-1)层的特征Zl-1,以及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第l层的网络参数,即中间变量其中,表示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通过采样训练数据中的已知的分类标签,可以确定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从而确定训练数据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进而得到中间变量如果的值越小,说明训练数据中第i类的分布与训练数据中第j类的分布越接近,故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参数,这里可以将每一层中间变量Ui用网络储存成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最后通过计算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例如,公式(1),并通过L2正则化约束实现投影到单位球内的操作,令第(l-1)层的特征Zl-1约束在单位球空间内,得到第l层的的特征Zl,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Zl-1为第(l-1)层的特征,λ表示步长或学习率,为公式(1),Zl为第l层的特征。
在一种示例中,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为上述公式(2)为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如图8所示,从公式(2)可知,计算第l层的特征Zl需要第(l-1)层的特征Zl-1,以及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和第l层的网络参数,即中间变量其中,表示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表示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通过采样训练数据中的已知的分类标签,可以确定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从而确定训练数据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进而得到中间变量如果的值越小,说明训练数据中第i类的分布与训练数据中第j类的分布越接近,故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参数,这里可以将每一层中间变量Ai用网络储存成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最后通过计算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例如,公式(2),并通过L2正则化约束实现投影到单位球内的操作,令第(l-1)层的特征Zl-1约束在单位球空间内,得到第l层的特征:
其中,Zl-1为第(l-1)层的特征,λ表示步长或学习率,为公式(2),Zl为第l层的特征。
在一种示例中,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为上述公式(3)为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如图9所示,从公式(3)可知,计算第l层的特征Zl需要第(l-1)层的特征Zl-1,以及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和第l层的网络参数,即中间变量其中,表示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通过采样训练数据中的已知的分类标签,可以确定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从而确定梯度参数G和Hi,进而得到中间变量 表示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指聚类中心,这里可以单纯形的顶点作为聚类中心,用来标记各个类别间的参照,如果的值越小,说明训练数据中第i类的分布与训练数据中第j类的分布越接近,故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参数,这里可以将每一层中间变量Ci用网络储存成一个d×d的全连接层参数。最后通过计算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例如,公式(1),并通过L2正则化约束实现投影到单位球内的操作,令第(l-1)层的特征Zl-1约束在单位球空间内,得到第l层的的特征:
其中,Zl-1为第(l-1)层的特征,λ表示步长或学习率,为公式(3),Zl为第l层的特征。Zl-1约束在d-1维单位球空间内。
在上述方法中,提供了一种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减少由于BP算法训练交互而导致的收发端通信开销,提高训练效率。并且应对不同收发端网络结构的场景中,通过调整网络层数来提升训练精度,避免因不同收发端网络适配不同而需要重新训练的问题。
下面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方法。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由数据处理装置来执行,数据处理装置具体可以是图3所示的系统架构100中的执行设备110、客户设备140或者用户设备150,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
步骤S1001: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
具体地,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的过程可以如图6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1002: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
可选的,该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中不包括分类标签。
步骤S1003:将该待处理数据输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具体地,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与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关,例如,对于数据特征的维度的选择,由VC维(Vapnik-Chervonenkis)理论可知,VC维越高,模型复杂度越高,越容易区分。但过高容易过拟合,因此需要确定适合的维度。对于维度下限确定,一种泛用的估计方式是通过计算原始数据自相关矩阵特征值的情况,去掉接近于0的部分维度,剩下作为提取特征的维度。另外可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细化,例如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为图片,则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可以为1000;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为文字,则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可以为768。
其中,将该待处理数据输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推演过程,具体如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待处理数据输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具体包括如下方式:根据待处理数据以及该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其中,该根据该待处理数据以及该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方式: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该第一类别为该待处理数据预计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多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类别;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的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可以理解为待处理数据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当的值越小,则意味着与第l层第i类的相关性越近,因此可以采用softmax函数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具体公式如上所示。
其中,在根据上述公式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之后,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可以如公式(1)所示,然后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或,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的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可以理解为待处理数据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当的值越小,则意味着与第l层第i类的相关性越近,因此可以采用softmax函数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具体公式如上所示。
其中,在根据上述公式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之后,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可以如公式(2)所示,然后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或者,当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距离信息,相关性信息,差分信息或软分类信息,根据待处理数据以及该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的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Zl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内积。
在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之后,可以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公式如下:
G=[g1,g2,...,gi];
其中,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G和Hi表示梯度参数。该目标梯度函数表达式如公式(3)所示,然后根据该待处理数据和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输出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是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经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的,所述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也即就是说,通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该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也即为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然后将该待处理数据输入到确定好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得到该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为了更好的描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推演过程,分别以上述公式(1)、公式(2)和公式(3)作为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进行举例说明,具体如下:
在一种示例中,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为上述公式(1)为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推演过程中第l层的计算过程如图11所示,对于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Z,可以根据训练好的前馈神经网络中保存的网络参数,例如第l层的网络参数待处理数据Z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然后根据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待处理数据Z以及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如公式(1)所示,最后根据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和待处理数据确定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相关公式可以参考上述所述。
在一种示例中,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为上述公式(2)为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推演过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如图12所示,对于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Z,可以根据训练好的前馈神经网络中保存的网络参数,例如第l层的网络参数以及待处理数据Z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然后根据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待处理数据Z、以及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如公式(2)所示,最后根据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和待处理数据确定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相关公式可以参考上述所述。
在一种示例中,以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为上述公式(3)为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推演过程中的第l层的计算过程如图13所示,对于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Z,可以根据训练好的前馈神经网络中保存的网络参数,例如第l层的网络参数以及待处理数据Z确定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然后根据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然后根据待处理数据Z、以及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梯度参数G和Hi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具体如公式(3)所示,最后根据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和待处理数据确定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相关公式可以参考上述所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图6和图10所示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适用于多视图(Multi-View)场景和多节点(Multi-Node)中,具体如下:
(1)多视图场景如图14所示,由于上述图6和图10所示的前馈神经网络主要用于传输数据特征,任务相关的运算在接收端完成,因此可以存在多个发送端发送不同的数据特征,以便于接收端对该不同的数据特征进行处理,并根据不同的分类任务,得到数据的处理结果。如图14所示,该多视图场景下,可以有多个发送端,以2个发送端为例进行描述,该两个发送端分别为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其中,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都执行同一个任务,例如,分类任务,但是第一发送端和第二发送端接收的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可以不同,第一发送端通过训练数据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得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到分类任务相关的数据特征Z1,第二发送端通过训练数据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得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到分类任务相关的数据特征Z2,并将该第一发送端提取到的数据特征Z1和第一发送端提取到的数据特征Z2经过信道传输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特征Z1和数据特征Z2聚合得到特征Z=[Z1,Z2],特征维度D=∑idi,例如,数据特征Z1的特征维度为128,数据特征Z2的特征维度为128,则接收端聚合得到特征Z的特征维度为128+128=256,再由该接收端将得到特征Z输入到第一网络中训练读出层,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其中,该第一网络可以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前馈神经网络,KNN,或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on network,CNN)等。
其中,当该第一发送端提取到的数据特征Z1和第一发送端提取到的数据特征Z2经过信道传输发送给接收端时,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Z1表示经过信道传输前的数据特征,表示经过信道传输后的特征矩阵,n表示标准差为σ的高斯噪声Var(·)表示方差。
(2)多节点场景如图15所示,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结构上的灵活性和对特征的聚类效果,可以考虑将传输数据通过部署在不同网络节点上的前馈神经网络上推演,使得对信道的影响降低,并使得多个接收端的特征结果均能有较好的精度,供多个接收端使用。如图15所示,第一节点通过训练数据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得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到分类任务相关的数据特征Z1,并将该第一节点提取到的数据特征Z1经过信道传输发送给第二节点,相应的,第二节点接收到该数据特征Z1后,根据该数据特征Z1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得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到分类任务相关的数据特征Z2,依次类推,得到最后一个节点根据上一个节点提取到的数据特征Zn-1和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得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到分类任务相关的数据特征Zn,其中,n表示节点的个数,可选的,可以将该数据特征Zn输入到第一网络中训练读出层,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其中,该第一网络可以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前馈神经网络,KNN,或CNN等。其中,在该场景中,不同通信节点输入输出的数据特征维度需要保持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训练设备根据图6所示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后,还需要通过验证数据对训练得到的模型进行评估,保证训练得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的具有较好的泛化性。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训练设备分别通过将设计的目标函数用梯度回传方式训练和前馈方式训练。具体如下:
(1)反向传播:
训练设备将上述公式(1)作为目标函数,以MNIST手写字体集为例,采取的特征维度为128,用Resnet18网络训练得到读出层前的结果,并用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distributed sto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算法将该读出层前的结果降维成2D可视化数据,具体如图16A所示,训练设备还将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作为目标函数,训练得到读出层的结果,并用t-SNE算法降维成2D可视化数据,具体如图16B所示,根据图16A和图16B所示,可见将公式(1)作为目标函数对原始数据分类有更强的约束性,进而更有以利于减少通信中噪声对其产生的影响。
(2)前馈传播:
按照上述描述的前馈神经网络方案,设计多层的网络结构。并通过AWGN信道测试最后的输出特征的k最邻近分类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结果,具体如表格1所示,其中,以MNIST手写字体集为例,采取的特征维度和输入维度相同为768,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率λ=0.001,信噪比SNR=25db,η=500,η是预计分类标签时用于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训练采样数m=1000。根据表格1可见,随着前馈神经网络的层数增加,提取到的数据特征的准确度越高,比如,当前馈神经网络的中间层的层数为2,训练集准确率为0.5247;当前馈神经网络的中间层的层数为6,训练集准确率为0.7135,中间层的层数为6比层数为2的训练集准确率高0.1888。
表格1
层数 2 6 10
训练集准确率 0.5247 0.7135 0.7365
测试集准确率 0.5168 0.7012 0.7170
在上述方法中,相比较于BP算法需要梯度回传更新发送端网络,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能够减少训练交互而导致的通信开销,提高训练效率,只需要接收端训练读出层网络,而且该前馈神经网络的结构更加灵活,可通过增加网络层数来获得精度提升,即当l的取值越大,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的准确性更高,避免因不同收发端网络适配不同而需要重新训练的问题。而且该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解释的,能够解释神经网络的黑盒问题,并且输出的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可以作为数据的预处理,能够用于后续的读出层操作。
上述详细阐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
请参见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1700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处理装置1700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1701、获取单元1702以及第二确定单元1703,其中,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第一确定单元1701,用于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获取单元1702,用于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
第二确定单元1703,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与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关。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l=2,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一层的输出时,所述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所述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1701,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1701,具体用于根据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特征Zl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17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训练数据中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l-1是所述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П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是单位矩阵,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确定单元17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梯度参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1满足能量约束:Tr(Zl-1(Zl-1)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是训练数据的采样个数,d是训练数据的维度,Zl-1是第一数据特征,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G和Hi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17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17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所述第一类别为所述待处理数据预计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多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类别;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αi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距离信息,相关性信息,差分信息或软分类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Zl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内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确定单元170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G=[g1,g2,...,gi];
其中,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G和Hi表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σ为高斯分布方差,∈是正则化参数,I是单位矩阵,G和Hi表示梯度参数,β表示正则化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是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Zl-1是所述待处理数据,Zl-1约束在d-1维单位球空间内。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是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经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的,所述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单元的实现及有益效果还可以对应参照图6或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
请参见图18,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装置1800,该数据处理装置18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801和通信接口1803,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器1802,所述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2和通信接口1803通过总线1804相互连接。
存储器1802包括但不限于是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或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该存储器1802用于相关计算机程序及数据。通信接口1803用于接收和发送数据。
处理器1801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处理器1801是一个CPU的情况下,该CPU可以是单核CPU,也可以是多核CPU。
该数据处理装置1800中的处理器1801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18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执行以下操作:
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
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与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关。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l=2,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一层的输出时,所述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所述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根据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特征Zl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训练数据中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l-1是所述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是单位矩阵,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根据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梯度参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1满足能量约束:Tr(Zl-1(Zl-1)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是训练数据的采样个数,d是训练数据的维度,Zl-1是第一数据特征,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П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G和Hi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所述第一类别为所述待处理数据预计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多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类别;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αi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距离信息,相关性信息,差分信息或软分类信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Zl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内积。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G=[g1,g2,...,gi];
其中,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G和Hi表示梯度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σ为高斯分布方差,∈是正则化参数,I是单位矩阵,G和Hi表示梯度参数,β表示正则化参数。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其中,Zl是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Zl-1是所述待处理数据,Zl-1约束在d-1维单位球空间内。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1801,用于输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是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经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的,所述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操作的实现及有益效果还可以对应参照图6或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应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基站或终端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基站或终端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集成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也可以是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还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类型的存储介质。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S601”,或“S602”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以及上下文行文方便的目的,不同的次序编号本身不具有特定技术含义,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操作的执行顺序,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传输”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情况:数据的发送,数据的接收,或者数据的发送和数据的接收。本申请中,“数据”可以包括业务数据,和/或,信令数据。
本申请中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括,例如,包括了一系列步骤的过程/方法,或一系列单元的系统/产品/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对于名词的数目,除非特别说明,表示“单数名词或复数名词”,即“一个或多个”。“至少一个”,表示一个或者多个。“包括以下至少一个:A,B,C。”表示可以包括A,或者包括B,或者包括C,或者包括A和B,或者包括A和C,或者包括B和C,或者包括A,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Claims (29)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
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的维度与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类型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1=2,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一层的输出时,所述第一层的输入信息包括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所述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包括分类标签;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确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特征是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的,包括:
根据第l层的网络参数和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第二数据特征Zl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Πi确定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根据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各个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训练数据中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l-1是所述第一数据特征,Π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l-1是第一数据特征,П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是单位矩阵,Si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是正则化参数,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i确定梯度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特征Zl-1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Zl-1满足能量约束:Tr(Zl-1(Zl-1)T)=m(1+σ2d),σ为高斯分布方差,m是训练数据的采样个数,d是训练数据的维度,Zl-1是第一数据特征,e∈Rm×1为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i是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对应第i类的个数,K是m个训练数据中的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G和Hi为梯度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包括: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1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第l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所述第一类别为所述待处理数据预计的分类标签对应的多个类别中的任意一个类别;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在第一类别上的投影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是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Z为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在第l层第i类上的投影;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η是控制估计置信度的超参。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为第i类的个数,αi用于平衡待处理数据中预计的各类的样本数量的权重参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Si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自相关矩阵,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第i类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S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自相关矩阵,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所有类别的正则化自相关矩阵。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距离信息,相关性信息,差分信息或软分类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以及所述第1层的网络参数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是所述第l层第i类的网络参数,Zl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层的数据特征,Zl-1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第(l-1)层的数据特征,<>表示内积。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G和Hi);
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梯度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确定梯度参数,包括:
G=[g1,g2,...,gi];
其中,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预计分类标签对应的分类分布信息,Tr()表示迹运算,I是单位矩阵,mi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第i类的个数,K是m个待处理数据中预计分类标签的所有类别的个数,G和Hi表示梯度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包括:
其中,Z是所述待处理数据,σ为高斯分布方差,∈是正则化参数,I是单位矩阵,G和Hi表示梯度参数,β表示正则化参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处理数据和所述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包括:
其中,Zl是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目标函数梯度表达式,Zl-1是所述待处理数据,Zl-1约束在d-1维单位球空间内。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输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是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经过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确定的,所述另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l-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25.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第l层的输入信息包括训练数据的分类分布信息和第一数据特征,所述第l层的输出信息包括第二数据特征,所述第一数据特征为第(1-1)层的输出,所述第一数据特征和所述第二数据特征均是用于表示所述训练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其中,l为大于1的正整数;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未知分类或聚类信息的待处理数据;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数据输入所述前馈神经网络模型中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是用于表示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信息;所述待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用于确定所述待处理数据的分类或聚类结果。
26.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来执行如权利要求1-24所述的方法。
27.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其在处理器上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0290759.2A 2022-03-23 2022-03-23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8632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0759.2A CN116863260A (zh) 2022-03-23 2022-03-23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CT/CN2023/082740 WO2023179593A1 (zh) 2022-03-23 2023-03-21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90759.2A CN116863260A (zh) 2022-03-23 2022-03-23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3260A true CN116863260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099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90759.2A Pending CN116863260A (zh) 2022-03-23 2022-03-23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63260A (zh)
WO (1) WO202317959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40750A (zh) * 2024-07-10 2024-08-06 克拉玛依市富城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mrc制冷工艺的伴生气轻烃回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57257B (zh) * 2023-10-11 2024-01-26 云南电投绿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风塔数据的插值计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65574A1 (en) * 2006-09-08 2008-03-13 Morgan Stanley Adaptive databas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US11687577B2 (en) * 2018-07-27 2023-06-27 drchrono inc. Identifying missing questions by clustering and outlier detection
CN110751230A (zh) * 2019-10-30 2020-02-04 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物质分类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69313A (zh) * 2020-08-12 2020-12-11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bert与双向lstm、注意力机制融合的灾难信息博文分类方法
CN113627471A (zh) * 2021-07-03 2021-11-0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数据分类方法、系统、设备及信息数据处理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40750A (zh) * 2024-07-10 2024-08-06 克拉玛依市富城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mrc制冷工艺的伴生气轻烃回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9593A1 (zh) 2023-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97893B (zh) 一种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图像分类系统及相关设备
Wang et al. Real-time vehicle type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110414432B (zh) 对象识别模型的训练方法、对象识别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CN110298262B (zh) 物体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2446398B (zh) 图像分类方法以及装置
CN111368972B (zh) 一种卷积层量化方法及其装置
Basly et al. CNN-SVM learning approach based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CN112990211B (zh) 一种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图像处理方法以及装置
CN111507378A (zh) 训练图像处理模型的方法和装置
AlDahoul et al. Real‐Time Human Detection for Aerial Captured Video Sequences via Deep Models
WO2021155792A1 (zh) 一种处理装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0309856A (zh) 图像分类方法、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及装置
CN113807399B (zh) 一种神经网络训练方法、检测方法以及装置
CN106845430A (zh) 基于加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人检测与跟踪方法
WO2021147325A1 (zh) 一种物体检测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Reinders et al. Learn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object detection with very little training data
CN110222718B (zh) 图像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US11966829B2 (en) Convolutiona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recognition system in which registration, search, and reproduction of image and video are divided between and performed by mobile device and server
WO2022007867A1 (zh) 神经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装置
CN113191241A (zh) 一种模型训练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3179593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270425B2 (en) Coordinate estimation on n-spheres with spherical regression
CN115375781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13537462A (zh) 数据处理方法、神经网络的量化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298122A (zh) 数据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