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3840B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93840B CN116193840B CN202310456750.9A CN202310456750A CN116193840B CN 116193840 B CN116193840 B CN 116193840B CN 202310456750 A CN202310456750 A CN 202310456750A CN 116193840 B CN116193840 B CN 1161938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exchange
- liquid cooling
- type
- condu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5 epoxy glu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H05K7/20772—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27—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 H05K7/20809—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within server blade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热源,且每个所述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每个所述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所述换热组件,且不同所述热源上安装的所述换热组件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这样,使得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可以通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进行换热,不同结构的热源均可以适配不同安装需求的换热组件,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和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的契合度更高,进而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伴随着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的不断,数据中心和服务器的性能以及生产制造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产品。根据摩尔定律,服务器芯片功耗逐年增加,可预知的是,服务器芯片的功耗越来越高,服务器芯片功耗过高导致采用传统的风冷冷却方式,使得热量难以完全散失,易产生局部过热,造成服务器芯片温度过高,发生宕机等危害。
目前,服务器芯片可以位于不同的热源中,由于不同热源的功耗不同,因此导致不同热源产生的热量也不同,且不同热源的内部空间也不尽相同。而目前热源通常采用风冷或者液冷的换热方式进行散热,不同功耗、不同内部空间的热源通常采用同一换热方式,进而导致不同结构的热源无法适配不同安装需求的换热组件,且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和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的契合度较差,进而降低了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不同热源换热效率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热源,且每个所述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
每个所述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所述换热组件,且不同所述热源上安装的所述换热组件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
可选的,至少两个所述热源包括第一类热源、第二类热源、第三类热源和第四类热源;
所述第一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和所述第三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有序分布,所述第二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和所述第四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
所述第一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所述第二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大于或者第一数值,所述第三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所述第四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数值。
可选的,在至少两个所述热源包括第一类热源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类热源上安装有冷板式换热组件;
所述第一类热源包括多个第一发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之间围成的方形空腔为第一空腔;
所述冷板式换热组件包括液冷导热片和第一液冷板,所述液冷导热片的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空腔中,所述液冷导热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液冷板连接,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
可选的,在至少两个所述热源包括第二类热源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类热源上安装有灌胶式换热组件;
所述灌胶式换热组件包括导热胶、导热壳和第一导热管;
所述第二类热源包括第二发热元件,所述导热胶包裹所述第二发热元件,所述导热壳覆盖所述导热胶,所述第一导热管连接在所述导热壳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传递到所述导热壳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二类热源的外部。
可选的,在至少两个所述热源包括第三类热源的情况下,所述第三类热源上安装有热管式换热组件;
所述第三类热源包括多个第三发热元件;
所述热管式换热组件包括第二导热管和第一液冷导热板,所述第二导热管位于相邻两个第三发热元件的间隙中,所述第二导热管的端部和所述第一液冷导热板连接。
可选的,在至少两个所述热源包括第四类热源的情况下,所述第四类热源上安装有风液式换热组件;
所述第四类热源包括风扇和第四发热元件,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紧靠所述风扇设置;
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翅片和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翅片安装在所述换热外壳的内腔中,所述换热管路设置在所述换热翅片中,所述换热管路连通有液冷供回管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一侧;
所述第一液冷板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液冷导热片。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每个所述液冷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一空腔中的部分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位于所述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可选的,所述第一液冷板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在第一平面上正投影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液冷导热片,且每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均紧贴设置有一个所述液冷导热片;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和一个所述液冷导热片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一平面互相垂直。
可选的,每个所述液冷导热片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位包括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
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第二导热部之间连接形成导热空腔,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导热空腔中。
可选的,所述灌胶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液冷导热板;
所述第一导热管的一端和所述导热壳连接,所述第一导热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连接。
可选的,每个所述导热壳的外壁上至少连接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管,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管在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的连接位置不同。
可选的,所述导热壳和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间隔设置,位于所述导热壳和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之间的所述第一导热管弯折设置。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管连接在所述导热壳外壁上的部分等间距设置。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上的部分相互交错分布。
可选的,所述灌胶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液冷板;
所述第二液冷板板包裹在所述导热壳上,所述第二液冷板板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
所述第一导热管的一端和所述导热壳连接,所述第一导热管的另一端饶设在所述第二液冷板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热管饶设在所述第二液冷板上的部分等间距设置。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三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管。
可选的,多个所述第三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个所述第二导热管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三发热元件位于所述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可选的,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位于所述风扇靠近所述第四发热元件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位于所述风扇远离所述第四发热元件的一侧。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系统。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该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热源,且每个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每个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且不同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因此使得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可以通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进行换热,不同结构的热源均可以适配不同安装需求的换热组件,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和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的契合度更高,进而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二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二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之一。
附图标记:
1:至少两个热源;2:换热组件;3:液冷供回液管;11:第一类热源;12:第二类热源;13:第三类热源;14:第四类热源;21:冷板式换热组件;22:灌胶式换热组件;23:热管式换热组件;24:风液式换热组件;111:第一发热元件;121:第二发热元件;131:第三发热元件;141:第四发热元件:142:风扇;211:液冷导热片;212:第一液冷板;221:导热胶;222:导热壳;223:第一导热管;224:第二液冷导热板;225:第二液冷板;231:第二导热管;232:第一液冷导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之前,首先对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图1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二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之一,图7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之一,图9表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第一种换热系统的结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之一,如图1、图5、图7和图9所示,在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热源1,且每个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每个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2,且不同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热源可以为包括电源电容、电源电感、电源线圈、发热芯片等具有一定发热量的发热元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一个换热系统中,至少包括有两种不同功耗的热源,即一个电源系统上包括有多种发热量不同的器件,如发热芯片的发热量大于电源电感的发热量,如电源线圈的发热量大于电源电容的发热量。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也不同,也即是,每个发热元件的结构不同,导致每个发热元件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不同、多个发热元件安装后形成的排列序列不同。换句话说,由于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不同、多个发热元件安装后形成的排列序列不同,因此导致于每个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2所需的安装空间以及安装需求也不同。这样,为使得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通过换热组件2的换热效果不受影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使得每个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2可以依据每个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确定。此外,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可以理解为多个发热元件在热源内部的分布方式,也即是,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可以为规则有序的排列,如线性排列或者矩阵排列,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也可以为无规则排列,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每个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2,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热源上对应有一个换热组件2,换句话话说,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通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进行换热。换热组件2的换热方式可以为液冷式、风冷式或者接触式等换热方式中的这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该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热源1,且每个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每个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2,且不同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因此使得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可以通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进行换热,不同结构的热源1均可以适配不同安装需求的换热组件,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和换热组件2的换热效果的契合度更高,进而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得到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热源可以按照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将热源进行分类,进而给不同热源配备不同的换热组件2,以满足不同排布方式以及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先通过热源包括的发热组件的功耗进行分类,将热源分为高功耗热源和低功耗热源,再将高功耗热源按照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将高功耗热源分为低复杂度高功耗热源(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均匀排布)和高复杂度高功耗热源(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按照无规律排布或者无序排布)。将低功耗热源分为低复杂度低功耗热源(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均匀排布)和低复杂度高功耗热源(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按照无规律排布或者无序排布)。或者也可以先按照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再按照热源包括的发热组件的功耗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将热源分为高功耗低复杂度热源、高功耗高复杂度热源,低功耗低复杂度热源、低功耗高复杂度热源四大类,以分别配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一类热源11、第二类热源12、第三类热源13和第四类热源14;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有序分布,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大于或者第一数值,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有序分布,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大于或者第一数值,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数值,因此可以基于第一类热源11、第二类热源12、第三类热源13以及第四类热源14分别配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其中,第一数值可以为功耗为30瓦时的发热元件在同一工况环境下的发热量,也可以为功耗为40瓦时的发热元件在同一工况环境下的发热量,或者可以为功耗为30瓦时至40瓦时之间的任一数值的发热元件在同一工况环境下的发热量,具体数值依据热源的工作环境以及换热需求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不同的热源进行配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时,可以按照换热组件2的换热原理以及换热效果进行合理配备。示例性的,如在对低复杂度高功耗的热源进行换热时,需要选用换热效率较高,对安装环境较高的换热组件2。在对高复杂度高功耗的热源进行换热时,需要选用换热效率较高,对安装环境要求较低的换热组件2。在对低复杂度低功耗的热源进行换热时,需要选用换热效率较低,对安装环境较高的换热组件2。如在对高复杂度低功耗的热源进行换热时,需要选用换热效率较低,对安装环境要求较低的换热组件2。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换热效率较低的换热组件2可以选择采用换热方式为风冷式的换热组件2或者换热方式为液冷式的换热组件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组件2可以选择采用换热方式为接触式的换热组件2或者换热方式为液冷式的换热组件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对安装环境较高的换热组件2可以选择采用换热方式为接触式的换热组件2或者换热方式为风冷式的换热组件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对安装环境较低的换热组件2可以选择换热方式为风冷式的换热组件2或者换热方式为液冷式的换热组件2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下面将介绍第一类热源11、第二类热源12、第三类热源13和第四类热源14对应的换热组件2的结构和换热方式,具体如下:
在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在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一类热源11的情况下,第一类热源11上安装有冷板式换热组件21;第一类热源11包括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围成的空腔为第一空腔;冷板式换热组件21包括液冷导热片211和第一液冷板212,液冷导热片211的一端伸入到第一空腔中,液冷导热片211的另一端和第一液冷板212连接,第一液冷板212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第一发热元件111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如两行三列、两行四列或者其它的矩阵分布的形式,以使得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可以围成方形空腔。这样,可以使得液冷导热片211的一端伸入到第一空腔和空腔四周的第一发热元件111紧贴,使得第一发热元件111发出的热量可以传递到液冷导热片211中。又由于液冷导热片211的另一端和第一液冷板212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液冷板212对传递到此处的热量进行冷却。其中,第一液冷板212的原理是指通过将液体循环流经换热板来将发热元件换热的一种液冷方式。第一液冷板212可以换热板、液冷供回液管3和泵。换热板是第一液冷板212的核心部件,换热板与液冷导热片211连接,通过液体循环流经换热板,将液冷导热片211传递到第一液冷板212的热量传递给液体,再通过液冷供回液管3将热量带走。这样,通过上述方式对第一类热源11进行换热时,只需要液冷导热片211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围成的第一空腔内即可,可以适配于分布较为规则的第一发热元件111,在满足第一类热源11换热需求的同时,简化了换热组件2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2的制造安装成本。又由于采用第一液冷板212和液冷导热片211相连,将液冷导热片211传递的热量通过液冷的方式带走,因此可以同时满足第一发热元件111高功耗情况下产生的高发热量的换热需求。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液冷板212的设置位置可以依据第一类热源11内部的结构确定,可以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一侧,也可以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顶部,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液冷导热片211的可以为内部具有液冷管道的片状导热结构,可以和液冷板的液体进行循环,进而加快第一发热元件111的换热。热冷导热片的结构以及布置位置依据第一液冷板212的设置位置以及第一发热元件111的位置确定。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液冷板212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一侧;第一液冷板212所在的平面和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212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侧面,进而通过与第一液冷板212连接的液冷导热片211进行传热,以满足垂直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冷板式换热组件21安装。
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呈线性排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液冷导热片211。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呈线性排列,如两行三列排布,三行三列排布,或者其它线性排列的方式,使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具有空腔用于安装液冷导热片211。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设置的液冷导热片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任一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样,由于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液冷导热片211,因此使得每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都有一个与之紧贴的液冷导热片211,更有利于第一发热元件111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到液冷导热片211中。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液冷板212的安装位置和液冷导热片211的安装位置之间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对液冷导热片211进行拐角设置,以使得冷板式换热组件21可以适应多种安装环境。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的换热效果,应使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设置的液冷导热片211必须穿过所有两两相对的第一发热元件111,换句话说,需要保证位于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的液冷导热片211的长度应大于或者等于位于同一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列长。
此外,如图2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呈线性排列;每个液冷导热片211位于第一空腔中的部分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位于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由于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呈线性排列;每个液冷导热片211位于第一空腔中的部分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位于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因此使得每行线性排列的第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各个方向均可以通过液冷导热片211进行换热,也即是使得液冷导热片211和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位于各个方向上,进而有利于提升液冷导热片211和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冷板式换热组件21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液冷板212在第一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一发热元件111在第一平面上正投影重合,其中,第一平面为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液冷板212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顶部,即第一液冷板212覆盖第一发热组件,进而通过与第一液冷板212连接的液冷导热片211进行传热,以满足平行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对冷板式换热组件21安装。
这样,无论是在平行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在垂直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安装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均可以合理的安装冷板式换热组件21,以满足第一类热源11不同内部安装空间的安装需求,以使得冷板式换热组件21可以适应不同工况环境下的安装需求。
进一步的,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呈线性排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设置有多个液冷导热片211,且每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均紧贴设置有一个液冷导热片211;其中,一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在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和一个液冷导热片211在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液冷板212位于第一发热元件111的顶部,因此需要使得液冷导热片211垂直于第一平面设置,即使得多个液冷导热片211位于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在该实施例中,为保证第一发热元件111的换热效果,需要使得一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在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和一个液冷导热片211在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每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均有一个紧贴设置的液冷导热片211。这样,可以通过每个液冷导热片211将与之对应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液冷板212中,以满足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的换热需求。
还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呈线性排列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发热元件111的排布方式一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设置的液冷导热片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任一数量,也即是处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的液冷导热片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任一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第一发热元件111至少有一个紧贴设置的液冷导热片211,更有利于第一发热元件111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到液冷导热片211中。此外,为保证多个第一发热元件111的换热效果,需要保证位于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一发热元件111之间的液冷导热片211的长度应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发热元件111在垂直于第一平面上的尺寸。
可选的,如图4所示,每个液冷导热片211和第一发热元件111在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位包括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之间连接形成导热空腔,第一发热元件111位于导热空腔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之间连接形成导热空腔,即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可以形成U字型结构,以使得每个第一发热元件111可以位于液冷导热片211包括的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之间,使得每个第一发热元件111两侧均可以通过液冷导热片211进行换热,进一步提升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导热效率。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若不考虑液冷导热片211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制造难度,还可以在液冷导热片211设置成筒状结构,使得液冷导热片211围设在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四周,使得每个第一发热元件111的四周均可以通过液冷导热片211进行换热。
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二类热源12的情况下,第二类热源12上安装有灌胶式换热组件22;灌胶式换热组件22包括导热胶221、导热壳222和第一导热管223;第二类热源12包括第二发热元件121,导热胶221包裹第二发热元件121,导热壳222覆盖导热胶221,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导热壳222上,用于将第二发热元件121传递到导热壳222的热量传递到第二类热源12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即第二发热元件121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因此不易于布置换热组件2。基于该情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二类热源12中安装灌胶式换热组件22。这样,通过将第二发热元件121所覆盖的范围内灌注导热胶221,使得第二发热元件121的每个部位均与导热胶221进行接触,便于直接将热量传递给导热胶221。之后将导热壳222覆盖导热胶221,进而将传递到导热胶221中的热量传递给导热壳222。又由于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导热壳222上,因此可以将第二发热元件121传递到导热壳222的热量传递到第二类热源12的外部。还需要说明的是,导热壳222可以为方形壳体,或者圆柱形壳体等形状规则的壳体,或者其它形状不规则的壳体,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导热胶221可以为环氧胶、聚氨酯胶、导热硅脂等具有导热性能的胶。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导热胶221包裹第二发热元件121,导热壳222覆盖导热胶221,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导热壳222上,因此使得灌胶式换热组件22的安装不受第二发热元件121的排布方式的限制,可以满足第二类热源12内部较为复杂的安装环境。又由于导热胶221直接包裹第二发热元件121上,因此使得第二发热元件121和导热胶221直接接触,进而在满足第二类热源12换热较为复杂的安装环境的同时,简化了灌胶式换热组件22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2的制造安装成本,且可以直接将第二发热元件121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胶221引出,因此可以同时满足第二发热元件121高功耗情况下产生的高发热量的换热需求。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灌胶式换热组件22还包括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第一导热管223的一端和导热壳222连接,第一导热管223的另一端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导热板224可以包括换热板和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分布在换热板的内部,换热管道中设置有换热液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二液冷导热板224接触外部器件的液冷板或者液冷管路,以实现热管道中液体的冷却,进而满足在不通水的情况下对第二类热源12进行换热。这样,在第二发热元件121产生热量时,可以经由导热胶221传递到导热壳222上,再由与导热壳222连接的第一导热管223传递到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中,通过第二液冷导热板224进行换热,不仅可以满足第二发热元件121高功耗的换热需求,而且可以节省灌胶式换热组件22的生产制造成本。
可选的,每个导热壳222的外壁上至少连接有两个第一导热管223,且多个第一导热管223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连接位置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导热壳222的外壳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导热管223,三个第一导热管223,或者四个第一导热管223等任一数量的第一导热管223,第一导热管223的数量依据导热壳222的形状以及第二发热元件121的换热需求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性的,在导热壳222为方形壳体结构的情况下,导热壳222具有三个侧面可以用于连接第一导热管223,可以使得每个侧面上均至少连接有一个第一导热管223,进而使得第一导热管223在导热壳222上的连接位置不同,进而使得传递到导热壳222上的热量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第一导热管223进行传递,以提升换热效率。这样,由于第一导热管223在导热壳222上的连接位置不同,且多个第一导热管223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连接位置不同,因此不仅可以使得传递到导热壳222上的热量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第一导热管223进行传递,而且可以在不同位置将热量传递给第二液冷导热板224,更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和金属导热壳22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的情况下,即导热壳222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间隔设置,位于导热壳222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之间的第一导热管223可以弯折设置。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导热壳222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之间弯折设置的第一导热管223节省安装空间,且可以通过导热壳222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之间弯折设置的第一导热管223延长增大导热面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导热壳222外壁上的部分等间距设置。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导热壳222外壁上的部分均匀分布在导热壳222外壁上,进而使得第一导热管223和导热壳222外壁之间的接触点均匀分布,更有利于导热壳222各个位置均匀导热,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的效果。示例性的,以导热壳222为方形导热壳222为例,导热壳222的三个侧面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导热管223或者设置两个第一导热管223,设置在相邻两个侧面上的第一导热管223之间的间距相等。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第一导热管223在导热壳222上的导热效果,应使得第一导热管223设置在导热壳222上的部分的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等于导热壳222的外壁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方向为垂直于第二液冷导热板224所在平面的方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相互交错分布。这样,可以使得多个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形成的面积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板面的面积之间的比值最大化,进而最大程度的增大多个第一导热管223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第一导热管223和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之间的换热效率。示例性的,以以导热壳222为方形导热壳222为例,导热壳222的三个侧面分别为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其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三侧面位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从第一侧面上引出的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平行于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长边设置,从第二侧面上引出的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平行于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长边设置,且两个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相互背离设置。从第三侧面上引出的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平行于第二液冷导热板224的短边设置,且位于上述两个第一导热管223连接在第二液冷导热板224上的部分之间。
可选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灌胶式换热组件22还包括第二液冷板225;第二液冷板225板包裹在导热壳222上,第二液冷板225板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3;第一导热管223的一端和导热壳222连接,第一导热管223的另一端饶设在第二液冷板225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液冷板225板包裹在导热壳222上,第二液冷板225板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3,第一导热管223的一端和导热壳222连接,第一导热管223的另一端饶设在第二液冷板225上,因此可以第二发热元件121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胶221传递到导热壳222上,在通过第一导热管223传递到第二液冷板225上。第二液冷板225的原理是指通过将液体循环流经换热板来将发热元件换热的一种方法。第二液冷板225可以换热板、液冷供回液管3和泵。换热板是第二液冷板225的核心部件,换热板与液冷导热片211连接,通过液体循环流经换热板,将液冷导热片211传递到第二液冷板225的热量传递给液体,再通过液冷供回液管3将热量带走。这样,由于第二液冷板225是通过液冷的方式进行换热,换热效率更高,因此通过将传递到第一导热管223的热量传递到第二液冷板225上,可以经过液冷板快速进行散热,可以进一步满足更高能耗的第二发热元件121的换热需求。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液冷板225板包裹在导热壳222上,第一导热管223的一端和导热壳222连接,第一导热管223的另一端饶设在第二液冷板225上,因此使得整个灌胶式换热组件22的主体部位为一个整体结构,更有利于节省灌胶式换热组件22所需的安装空间,更加方便灌胶式换热组件22的安装。
可选的,第一导热管223饶设在第二液冷板225上的部分等间距设置。这样,不仅可以使得第一导热管223和第二液冷板225之间的接触部分均匀分布,更有利于第一导热管223和第二液冷板225之间的换热,进一步提升灌胶式换热组件22的换热效率。而且可以使得第一导热管223所占的面积和第二液冷板225的表面积之间的比值最大化,进而有利于第一导热管223和第二液冷板225之间的换热效率。示例性的,以导热壳222为方形导热壳222为例,导热壳222的三个侧面分别为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其中,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第三侧面位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每个第一导热管223从第一侧面经过第二侧面,饶设在第三侧面上,形成一个U形的管状结构,进而使得第一导热管223所占的面积和第二液冷板225的表面积之间的比值最大化。
在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三类热源13的情况下,第三类热源13上安装有热管式换热组件23;第三类热源13包括多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热管式换热组件23包括第二导热管231和第一液冷导热板232,第二导热管231位于相邻两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的间隙中,第二导热管231的端部和第一液冷导热板23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有序分布,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大于或者第一数值,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数值,因此第三类热源13需要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效率较低,换热组件2对安装环境的需求较低。基于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三类热源13的情况下,第三类热源13上安装有热管式换热组件23。热管式换热组件23包括第二导热管231和第一液冷导热板232,第二导热管231位于相邻两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的间隙中,第二导热管231的端部和第一液冷导热板232连接。在安装时,只需要保证第二导热管231紧贴第三发热元件131设置即可,第三发热元件131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二导热管231传递到第一液冷导热板232上,以实现第三发热元件131的散热。这样,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热管式换热组件23包括第二导热管231和第一液冷导热板232,第二导热管231位于相邻两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的间隙中,因此在第三发热元件131进行换热时,只需要将第二导热管231安装在相邻两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的间隙中即可满足散热需求,整个热管式换热组件23的结构较为简单,在满足第三发热元件131散热的同时,有利于节省热管式换热组件23的生产制造成本。又由于第二导热管231的端部和第一液冷导热板232连接,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仅通过第一液冷导热板232即可以满足第三发热元件131的换热需求,在节省换热组件2功耗的同时,有利于节省换热成本。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液冷导热板232可以包括换热板和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分布在换热板的内部,换热管道中设置有换热液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第一液冷导热板232接触外部器件的液冷板或者液冷管路,以实现热管道中液体的冷却,进而满足在不通水的情况下对第三类热源13进行换热。此外,导热管路直管,也可以为弯管,或者环形管路等其它形状的管道,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发热元件131呈线性排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发热元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第二导热管231。
还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三发热元件131呈线性排列,如两行三列排布,三行三列排布,或者其它线性排列的方式,使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具有空腔用于安装第二导热管231。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设置的液冷导热片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任一数量,也即是处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的第二导热管2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任一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第三发热元件131至少有一个紧贴设置的第二导热管231,更有利于第三发热元件131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到第二导热管231中。此外,为保证多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的换热效果,需要保证位于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的第二导热管231的长度应大于或者等于第三发热元件131在行向上的长度。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液冷导热板232的安装位置和第二导热管231的安装位置之间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对第二导热管231进行拐角设置,以使得热管式换热组件23可以适应多种安装环境。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多个第三发热元件131的换热效果,应使得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设置的第二导热管231必须穿过所有两两相对的第一发热元件111,换句话说,需要保证位于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的第二导热管231的长度应大于或者等于位于同一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的列长。
可选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多个第三发热元件131呈线性排列;每个第二导热管231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位于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由于每个第二导热管231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位于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因此使得每行线性排列的第三发热元件131的各个方向均可以通过第二导热管231进行换热,也即是使得第二导热管231和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位于各个方向上,进而有利于提升第二导热管231和第三发热元件131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热管式换热组件23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在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四类热源14的情况下,第四类热源14上安装有风液式换热组件24;第四类热源14包括风扇142和第四发热元件141,风液式换热组件24紧靠风扇142设置;风液式换热组件24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翅片和换热管路,换热翅片安装在换热外壳的内腔中,换热管路设置在换热翅片中,换热管路连通有液冷供回管路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有序分布,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第一类热源11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二类热源12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大于或者第一数值,第三类热源13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第四类热源14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数值,因此第四类热源14所需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效率较低,换热组件2对安装环境的需求较高。基于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至少两个热源1包括第四类热源14的情况下,第四类热源14上安装有风液式换热组件24。由于第四类热源14包括风扇142和第四发热元件141,风液式换热组件24紧靠风扇142设置,风液式换热组件24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翅片和换热管路,换热翅片安装在换热外壳的内腔中,换热管路设置在换热翅片中,换热管路连通有液冷供回管路3,因此可以使得风扇142抽出的发热元件的热风通过风液式换热组件24冷却。这样,由于在第四类热源14的内部只需要安装风液式换热组件24,因此可以满足第四类热源14内部较为复杂的安装环境。且风扇142抽出的发热元件的热风可以通过风液式换热组件24冷却,因此可以实现风水换热,使得风液式换热组件24的换热效率得以提升,以满足更高温度的换热需求。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风液式换热组件24包括的换热外壳可以为方形壳体,也可以为圆形壳体,或者其它形状的壳体,换热外壳的具体形状依据第四类热源14的内部空间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上述风液式换热组件24包括的换热翅片可以层叠设置在换热外壳的内腔中,以增大风液式换热组件24的换热面积。且换热翅片中连接的热管路可以和外部液冷供回管路3连通,以实现对换热翅片中的换热管路中的液体的冷却,以更快的起到对第四发热元件141的换热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该实施例通过风水换热,因此在实现在第四热源所处的环境无风扇142(如包括第四热源的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无通风设备),第四热源所处的环境无空调运行的情况下,缺少低温风运行,支持第四发热元件141换热。
在该实施例中,风液式换热组件24可以位于第四热源的内部,也可以位于第四热源的外部,风液式换热组件24的具体设置位置依据第四热源的内部空间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靠近第四发热元件141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当风扇142抽出第四发热元件141产生的热量时,由于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靠近第四发热元件141的一侧,即可以理解为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的出风口处,因此可以通过风液式换热组件24中的循环的液体冷却,达到对第四换热组件2快速散热的目的。
可选的,在另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远离第四发热元件141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当风扇142抽出第四发热元件141产生的热量时,由于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远离第四发热元件141的一侧,即可以理解为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的进风口处,因此可以通过风液式换热组件24中的循环的液体冷却,同样可以达到对第四换热组件2快速散热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靠近第四发热元件141的一侧,还是风液式换热组件24位于风扇142远离第四发热元件141的一侧,都可以将风扇142抽出第四发热元件141产生的热量快速冷却,以达到快对第四发热组件快速散热速散热的目的。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该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热源1,且每个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每个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2,且不同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因此使得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可以通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进行换热,不同结构的热源1均可以适配不同安装需求的换热组件,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和换热组件2的换热效果的契合度更高,进而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得到提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
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包括换热系统的情况下,由于该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热源1,且每个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每个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2,且不同热源上安装的换热组件2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因此使得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功耗的发热元件可以通过不同换热方式以及不同结构的换热组件2进行换热,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需求和换热组件2的换热效果的契合度更高,进而使得发热元件的换热效率得到提升。这样,可以使得电子设备的散热效率更高,避免出现电子设备局部过热而导致部分功能损坏,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23)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
至少两个热源,且每个所述热源的包括的发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以及发热元件的功耗不同;
每个所述热源上安装有一个换热组件,且不同所述热源上安装的所述换热组件的换热方式以及结构不同;
至少两个所述热源包括第一类热源、第二类热源、第三类热源和第四类热源;
所述第一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和所述第三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有序分布,所述第二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和所述第四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无序分布;
所述第一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所述第二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大于第一数值,所述第三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功耗和所述第四类热源包括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热源上安装有冷板式换热组件;
所述第一类热源包括多个第一发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之间围成的方形空腔为第一空腔;
所述冷板式换热组件包括液冷导热片和第一液冷板,所述液冷导热片的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空腔中,所述液冷导热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液冷板连接,所述第一液冷板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热源上安装有灌胶式换热组件;
所述灌胶式换热组件包括导热胶、导热壳和第一导热管;
所述第二类热源包括第二发热元件,所述导热胶包裹所述第二发热元件,所述导热壳覆盖所述导热胶,所述第一导热管连接在所述导热壳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传递到所述导热壳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二类热源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类热源上安装有热管式换热组件;
所述第三类热源包括多个第三发热元件;
所述热管式换热组件包括第二导热管和第一液冷导热板,所述第二导热管位于相邻两个第三发热元件的间隙中,所述第二导热管的端部和所述第一液冷导热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类热源上安装有风液式换热组件;
所述第四类热源包括风扇和第四发热元件,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紧靠所述风扇设置;
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外壳,换热翅片和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翅片安装在所述换热外壳的内腔中,所述换热管路设置在所述换热翅片中,所述换热管路连通有液冷供回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一侧;
所述第一液冷板所在的平面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液冷导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个所述液冷导热片位于所述第一空腔中的部分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位于所述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板在第一平面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在第一平面上正投影重合,其中,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第一发热元件的安装面所在的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液冷导热片,且每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均紧贴设置有一个所述液冷导热片;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在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和一个所述液冷导热片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一平面互相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冷导热片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部位包括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
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第二导热部之间连接形成导热空腔,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位于所述导热空腔中。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胶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液冷导热板;
所述第一导热管的一端和所述导热壳连接,所述第一导热管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热壳的外壁上至少连接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管,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管在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的连接位置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壳和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间隔设置,位于所述导热壳和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之间的所述第一导热管弯折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管连接在所述导热壳外壁上的部分等间距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液冷导热板上的部分相互交错分布。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胶式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液冷板;
所述第二液冷板板包裹在所述导热壳上,所述第二液冷板板上设置有液冷供回液管;
所述第一导热管的一端和所述导热壳连接,所述第一导热管的另一端饶设在所述第二液冷板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管饶设在所述第二液冷板上的部分等间距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相邻两行线性排列的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管。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发热元件呈线性排列;
每个所述第二导热管围成环形结构,每行线性排列的所述第三发热元件位于所述环形结构形成的空腔中。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位于所述风扇靠近所述第四发热元件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液式换热组件位于所述风扇远离所述第四发热元件的一侧。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56750.9A CN116193840B (zh) | 2023-04-25 | 2023-04-25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PCT/CN2023/131569 WO2024221848A1 (zh) | 2023-04-25 | 2023-11-14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56750.9A CN116193840B (zh) | 2023-04-25 | 2023-04-25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93840A CN116193840A (zh) | 2023-05-30 |
CN116193840B true CN116193840B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6452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56750.9A Active CN116193840B (zh) | 2023-04-25 | 2023-04-25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93840B (zh) |
WO (1) | WO20242218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93840B (zh) * | 2023-04-25 | 2023-07-14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2729A (zh) * | 2007-02-07 | 2008-08-13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毛细微槽群与热电组合热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1384154A (zh) * | 2007-09-03 | 2009-03-11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组件 |
CN104423503A (zh) * | 2013-08-28 | 2015-03-18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 |
CN106972374B (zh) * | 2017-04-21 | 2019-01-15 | 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 | 塔底主动风-水耦合冷却系统 |
CN107949236B (zh) * | 2017-10-27 | 2019-09-27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一种基于传导的综合换热装置 |
CN108882654B (zh) * | 2018-08-29 | 2021-05-18 | 乌鲁木齐金风天翼风电有限公司 | 相变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及变流器柜冷却系统 |
CN112904981A (zh) * | 2021-02-01 | 2021-06-04 | 神威超算(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服务器散热方法及装置 |
CN114916188A (zh) * | 2021-02-09 | 2022-08-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系统、电子设备及液冷系统 |
CN215644485U (zh) * | 2021-08-30 | 2022-01-25 | 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保定研发分公司 | 用于芯片的液冷换热装置和车辆 |
CN116193840B (zh) * | 2023-04-25 | 2023-07-14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
2023
- 2023-04-25 CN CN202310456750.9A patent/CN116193840B/zh active Active
- 2023-11-14 WO PCT/CN2023/131569 patent/WO2024221848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93840A (zh) | 2023-05-30 |
WO2024221848A1 (zh) | 2024-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991086U (zh) | 散热器 | |
CN110197935A (zh) |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水冷板 | |
CN116193840B (zh) | 换热系统和电子设备 | |
TW201210454A (en) | Server cabinet and liquid cooling system thereof | |
CN204478325U (zh) | 电控板散热器、电控模块及空调器室外机 | |
CN113660833A (zh) | 一种散热装置及高热流密度通讯机盒 | |
CN209822441U (zh) |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用冷却循环保护装置 | |
CN211293874U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被动式散热的散热系统 | |
CN213396660U (zh) | 一种防爆水冷式热管换热器装置 | |
CN210200494U (zh) | 一种应用在变压器上的水冷散热组件 | |
CN211376878U (zh) | 电池配电装置、电池组 | |
CN214276227U (zh) | 翅片式风冷冷凝器 | |
CN109974332B (zh) | 一种水冷型半导体制冷装置 | |
CN218038758U (zh) | 一种耐高温扁平式电感器 | |
CN111124090A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被动式散热的散热系统 | |
CN221327550U (zh) | 一种电容器壳体的散热结构 | |
CN221930559U (zh) | 风冷液冷组合式散热装置 | |
CN220693580U (zh) | 一种微电子散热器 | |
CN219266882U (zh) | 一种用于处理器的热管散热器 | |
CN221305738U (zh) | 逆变器 | |
CN211352894U (zh) | 内外隔离散热系统 | |
CN219591460U (zh) | 一种电芯、电芯模组及电池包 | |
CN218679726U (zh) | 电子设备 | |
CN221553274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数据通信网关机 | |
CN216282947U (zh) | 一种热管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