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25780B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可变焦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25780B CN115225780B CN202110418011.1A CN202110418011A CN115225780B CN 115225780 B CN115225780 B CN 115225780B CN 202110418011 A CN202110418011 A CN 202110418011A CN 115225780 B CN115225780 B CN 1152257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ier
- driving
- camera module
- drive
- fri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83 fri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76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变焦需求。并且,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中,以进一步满足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和尺寸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领域,尤其涉及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变焦需求。并且,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中,以进一步满足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和尺寸要求。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感光芯片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与感光芯片适配的光学镜头的尺寸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光学镜头以进行光学性能调整(例如,光学对焦、光学防抖等)的驱动元件带来的新的挑战。
具体地,现有的用于驱动光学镜头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然而,随着光学镜头尺寸增加而导致的重量增加,现有的电磁式马达已逐渐无法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光学镜头移动。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和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仅适于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镜头,也就是,如果光学镜头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
此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近年来还要求配置于终端设备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变焦拍摄的功能,例如,通过光学变焦来实现远景拍摄的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摄像模组(例如,动焦摄像模组),光学变焦摄像模组不仅包括具有更大尺寸和重量的镜头,也就是,要求驱动器提供更大的驱动力,而且,还要求用于驱动镜头移动的驱动器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上述技术要求,现有的电磁式驱动马达已无法满足。同时,现有的电磁式致动器还存在电磁干扰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适配的用于摄像模组的新型驱动方案,且,新型的驱动器能够满足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采用新型的压电致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以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而且,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调整的需求,例如,光学变焦的需求。
本申请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以更好地适配于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本申请的又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中,以满足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和尺寸要求。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其包括:
变焦透镜组,包括:固定部分、变焦部分和对焦部分,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组设有一光轴;
被保持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通光路径上的感光组件;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壳体、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第一载体、第二载体、第一预压部件和第二预压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位于所述驱动壳体内,所述变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载体,所述对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二载体;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分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主动部和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的摩擦驱动部,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被导通后,所述摩擦驱动部在所述压电主动部作用下被配置为提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或所述第二载体的驱动力。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主动部具有多组相互交替设置的第一极化区域和第二极化区域,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被导通后,相互交替设置的多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发生不同方向的形变以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以行波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运动,以提供用于驱动第一载体或所述第二载体的驱动力。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每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每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摩擦驱动部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摩擦驱动元件,每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位于所述压电主动部的中部区域。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致动器进一步包括:叠置于所述压电主动部的摩擦连接层,每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以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摩擦连接层的方式被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多个端面处于同一平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摩擦作动部和第二摩擦作动部,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载体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的侧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的第二端的端面;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具有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的侧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的第二端的端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载体的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载体的侧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压电致动器的长度尺寸小于等于10mm、其宽度尺寸小于等于1mm、以及,其高度尺寸小于等于1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主动部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主动部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第一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的第一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磁吸元件的第二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一磁吸元件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之间的磁作用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的第三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三磁吸元件的第四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三磁吸元件和所述第三磁吸元件之间的磁作用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同时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在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相互对齐地设置。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的侧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的侧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侧表面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的底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底表面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的底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底表面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二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二收容腔,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底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二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底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四收容腔,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三收容腔内,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四收容腔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四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导引结构,所述导引结构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和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导引结构,包括:相间隔地形成于所述驱动壳体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的至少一导杆,所述导杆与该光轴平行,以使得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能够被导引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所述导杆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导引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所述第二导引机构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滚珠,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滚珠的收容槽;所述第二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滚珠,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滚珠的收容槽。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的适于所述至少一滑块滑动的滑轨;所述第二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与所述第二载体之间的适于所述至少一滑块滑动的滑轨。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成像光线转折至所述变焦透镜组的光转折元件。
在根据本申请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所述对焦部分和所述变焦部分相邻地设置。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申请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在被导通后的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另一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导引结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导引结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1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另一变形实施的具体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申请概述
如上所述,现有的用于驱动摄像模组中的各个组件,比如光学镜头和变焦组件的驱动元件为电磁式马达,例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Shape of Memory Alloy Actuator:SMA)等。由于传统上,摄像模组沿着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的厚度方向设置,因此摄像模组中的各个组件以轻薄和小型化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电磁式马达可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但是,随着潜望式摄像模组等新型的摄像模组改变了摄像模组相对于电子设备的结构和位置关系,也就是,可以沿着电子设备的长度或者宽度方向设置,使得摄像模组不再受到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的尺寸限制,从而可以在尺寸增加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度。
并且,随着对于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的要求提高,对于摄像模组的各个组件,尤其是变焦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尺寸增加方面的限制减小,为了实现更强的功能,摄像模组的组件设计也带来了组件尺寸的增大,从而导致组件的重量也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电磁式马达不再能够提供足够的驱动力,量化来看,现有的音圈马达驱动器仅能够驱动重量小于100mg的光学镜头,而记忆合金马达则需要较大的行程空间设置,也就是,如果摄像模组中的待驱动的组件的重量超过100mg,现有的驱动器将无法满足摄像模组的应用需求或者需要增加非常多的驱动器尺寸,以提供较大推力,因此必须为摄像模组开发新一代的驱动方案。
基于此,本申请的技术路线是提供一种基于能够提供更大驱动力的压电致动器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设计,从而满足新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中的组件大型化之后对组件驱动力的需求。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新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技术要求与传统的需要实现小型化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技术要求完全相反,因此在针对新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技术路线中,需要一整套基于新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技术要求的设计方案,而不仅是简单地将新型的压电致动器应用于传统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设计当中。
具体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包括:变焦透镜组,包括:固定部分、变焦部分和对焦部分,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组设有一光轴;对应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感光组件;以及,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壳体、位于所述驱动壳体内的至少一个驱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变焦部分和/或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且所述至少一个驱动元件为压电致动器。
这样,通过以能够提供更大驱动力的压电致动器为基础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整体结构配置,将压电致动器作为需要移动的变焦部分和/或对焦部分的驱动元件,可以驱动重量更大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组件,也就是,重量远大于100毫克,例如直到重量超过1克的光学组件。并且,即使压电致动器单次形变所提供的行程有限,也可以通过叠加多次形变提供的行程的方式,来实现待移动的光学组件的较长距离的移动,且压电致动器单次形变加上恢复的时间很短,在毫秒量级,完全可以满足变焦时间上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被实施为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来说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虽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被实施为可变焦潜望式摄像模组为示例,但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也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摄像模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示例性可变焦摄像模组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被实施为潜望式摄像模组,其包括:光转折元件10、变焦透镜组20、感光组件30和驱动组件40。
相应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0,用于接收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并将该成像光线转折至所述变焦透镜组20。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0被配置为将来自被摄目标的成像光线进行90°的转折,以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整体高度尺寸可得以缩减。这里,考虑到制造公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0对成像光线进行转折的角度可能存在1°以内的误差,对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
在本申请的具体示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0可被实施为反射镜(例如,平面反射镜),或者,光转折棱镜(例如,三棱镜)。例如,当所述光转折元件10被实施为光转折棱镜时,所述光转折棱镜的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相互垂直且所述光转折棱镜的光反射面与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光出射面成45°角倾斜,这样,当成像光线以垂直于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式进入所述光转折棱镜后,该成像光线能够在所述光反射面处发生90°转折,以垂直于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式从所述光出射面输出。
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10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类型的光学元件,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10,其一个原因在于:引入所述光转折元件10的一个作用为:对成像光线进行转折,以对具有较长光学总长(TTL:Total Track Length)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系统能够进行结构维度上的折叠。相应地,当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总长(TTL)过长时,可设置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10,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尺寸要求,例如可以设置所述光转折元件10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像侧或者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任意两个透镜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透镜组20对应于所述光转折元件1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转折元件10的成像光线以该成像光线进行汇聚。相应地,如图2所示,所述变焦透镜组20沿着其所设定的光轴方向,包括:固定部分21、变焦部分22和对焦部分23,其中,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能够在所述驱动组件40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分21的位置分别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的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对焦和光学变焦功能。具体地,可通过所述驱动组件40调整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以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变焦透镜组20的焦距被调整,从而能够清楚地拍摄不同距离的被摄对象。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包括第一镜筒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一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适于被固定于所述驱动组件40中非移动部分,以使得所述固定部分21在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位置保持恒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一镜筒,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也就是,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可被实施为“裸镜头”。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包括第二镜筒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所述变焦部分22适于被所述驱动组件40所驱动以沿着所述变焦透镜组2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变焦功能,以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能够实现对不同距离的被摄目标的清晰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二镜筒,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也就是,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也可被实施为“裸镜头”。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对焦部分23包括第三镜筒和被容置于所述第三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所述对焦部分23适于被所述驱动组件40所驱动以沿着所述变焦透镜组2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实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对焦功能。更明确地,通过驱动所述对焦部分23所实现的光学对焦能够补偿因移动所述变焦部分22而导致的焦点偏移,从而补偿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成像性能,使得其成像质量满足预设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对焦部分23也可以不设有所述第三镜筒,其仅包括至少一光学透镜,例如,其仅包括相互嵌合的多片光学透镜。也就是,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对焦部分23也可被实施为“裸镜头”。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被依次地设置(也就是,在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所述变焦部分22位于所述固定部分21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即,来自所述光转折元件10的成像光线在穿过所述变焦透镜组20时,其将依次透过所述固定部分21、再透过所述变焦部分22,然后,再穿过所述对焦部分23。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也可以调整所述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将所述固定部分21设置于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再如,将所述对焦部分23设置于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固定部分21之间。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根据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但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优选地,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相邻地设置。也就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各个部分的位置,优选地被配置为:所述变焦部分22位于所述固定部分21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或者,所述对焦部分23位于所述固定部分21和所述变焦部分22之间。应可以理解,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是所述变焦透镜组20中需要移动的部分,因此,将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相邻地设置,这样的位置设定有利于布置所述驱动组件40,关于此部分将在所述驱动组件40的具体描述中展开。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如图2所示意的示例中,虽然以所述变焦透镜组20,包括一个所述固定部分21、一个所述变焦部分22和一个所述对焦部分23为示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固定部分21、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的具体数量选择,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其可根据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为了对进入所述感光组件30的成像光线进行限制,在本申请一些示例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阻挡元件(未有图示意),其中,所述光阻挡元件能够至少部分地阻挡成像光线投射,以尽可能地减少杂散光对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的影响。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对应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成像光线并进行成像,其中,所述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的感光芯片32和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的滤光元件33。更具体地,在如图2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感光组件3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的支架34,其中,所述滤光元件33被安装于所述支架34上以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33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例如,所述滤光元件33可被实施为滤波膜并涂覆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某一光学透镜的表面,以起到滤光的效果,再如,所述感光组件30可进一步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的滤光元件支架(未有图示意),其中,所述滤光元件33以被安装于所述滤光元件支架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路径上。
如前所述,为了满足越来越广泛的市场需求,高像素、大芯片、小尺寸是现有摄像模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所述感光芯片32朝着高像素和大芯片的方向发展,与所述感光芯片32适配的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尺寸也逐渐增大,这给用于驱动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的驱动元件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新的技术要求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相对更大的驱动力,以及,更优的驱动性能(具体地包括:更高精度的驱动控制和更长的驱动行程)。并且,除了需要寻找满足新技术要求的驱动器以外,在选择新驱动器时还需要考虑所选择的驱动器能够适应于当下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
经研究和试验,本申请发明人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压电致动器,该压电致动器能够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对于驱动器的技术要求。并且,进一步地采用合适的布置方式将所述压电致动器布置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内,以使得其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驱动壳体41、第一驱动元件42、第二驱动元件43、第一载体44和第二载体45,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所述第一载体44和第二载体45被收容于所述驱动壳体41内,这样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具有相对更为紧凑的结构布置。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100,所述变焦部分22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载体44,所述对焦部分23被安装于所述第二载体45,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光学变焦。也就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压电致动器100作为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变焦透镜组中的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
图3图示了根据申请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包括:压电主动部110和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摩擦驱动部120,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导通后,所述摩擦驱动部120在所述压电主动部110作用下被配置为提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或所述第二载体45的驱动力。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主动部110被实施为压电陶瓷元件,其具有条状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压电主动部110为压电层叠结构,其具有多组相互交替设置的第一极化区域A1和第二极化区域A2,所述第一极化区域A1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A2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导通后,相互交替设置的多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A1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A2发生不同方向的形变以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120以行波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运动,以提供用于驱动第一载体44或所述第二载体45的驱动力,如图4所示。
更具体地,进一步参考图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具有多组相互交替设置的第一极化区域A1和第二极化区域A2,所述极化区域A1和所述极化区域A2的极化方向相反。这里,应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多组相互交替的所述极化区域A1和所述极化区域A2以并排的方式进行布置,即,多组相互交替的所述极化区域A1和所述极化区域A2处于同一直线上。并且,所述压电主动部110通过导线被电连接于外部激励电源,从而在给所述压电主动部110提供电源激励后,通过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逆压电效应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发生形变。应可以理解,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形变将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120以行波的方式运动,也就是,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形变能够被传递至所述摩擦驱动部120,以通过所述摩擦驱动部120的行波运动提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或所述第二载体45的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每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A1和第二极化区域A2也可以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导通后,通过给每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A1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A2输入交替的电压信号,相互交替设置的多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A1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A2发生不同方向的形变以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120以驻波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运动,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摩擦驱动部120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摩擦驱动元件121,其中,每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摩擦驱动部120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这里,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的数量可以为2、3、4或者更多,优选地,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数量超过3(即,大于等于3),通过这样的数量配置,使得在实现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稳定输出线性驱动力的同时还能控制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长度尺寸,使其适于装入摄像模组等体积相对较小的器件中。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长度尺寸几近等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尺寸(而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具有长条状),量化来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长度尺寸小于等于20mm,优选地,其长度尺寸小于等于10mm。
更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位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中部区域,这样在通过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驱动被作用对象时,被驱动对象的移动会更加平稳且线性度更佳。
应注意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具有柱状结构,其突出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上表面。从外表来看,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齿条状。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还可以被实施为其他形状,例如,其截面形状可被设置为梯形,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数量超过2个时,即大于等于3时,优选地,所述至少3个摩擦驱动元件121等距地相间设置,这样有利于提升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驱动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压电致动器100未被导通时,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多个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例如,在如图3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也就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形成同一平面。相应地,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进一步地在该平面上(即,在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所界定的平面)施加一层摩擦材料,以增加摩擦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还会在所述摩擦驱动部120的上表面设置一个动子,以通过所述动子来传递所述摩擦驱动部120所提供的行波式驱动力并作用于被驱动对象。也就是,在所述摩擦驱动部120和被驱动对象之间设置摩擦作动部130(所述摩擦作动部130充当所述动子),这样,当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被导通时,所述摩擦驱动部120的行波式运动将驱动所述摩擦作动部130直线运动,具体地,所述摩擦作动部130的直线运动方向与所述摩擦驱动部120的行波前进方向相反。
为了确保所述摩擦驱动部120所提供的行波式驱动力能作用于所述摩擦驱动部120,在安装的过程中,需确保所述摩擦作动部130和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之间施加一定的预压力,以使得所述摩擦驱动部120能够与所述摩擦作动部130相抵触,这样,所述摩擦驱动部120所提供的行波式驱动力才能更有效率地传递至所述摩擦作动部130。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进一步包括:叠置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摩擦连接层140,每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以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摩擦连接层140的方式被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110,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压电主动部110的形变能够通过所述摩擦连接层140更好地传递至所述摩擦驱动部120。特别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与所述摩擦连接层140可具有一体式结构。当然,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和所述摩擦连接层140可具有分体式结构,即,两者为单独的部件。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相对更优化的尺寸。量化来看,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长度尺寸小于等于20mm,优选地,长度尺寸小于等于10mm,例如,可以是6mm或者4.2mm。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宽度尺寸小于等于1mm,优选地,宽度尺寸小于等于0.7mm。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高度尺寸小于等于1mm,这里,所述所述压电致动器100的高度尺寸由所述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摩擦驱动部120的尺寸决定。
相较于传统的电磁式驱动器,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体积小、推力大,精度高的优势。量化来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能够提供的驱动力大小为0.6N至2N,其足以驱动重量大于100mg的部件。
除了能够提供相对较大的驱动力以外,相较于传统的电磁式马达方案和记忆合金马达方案,所述压电致动器100还具有其他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尺寸相对较小(具有细长状),响应精度更佳,结构相对更为简单,驱动控制相对更为简单,产品一致性高,没有电磁干扰,具有相对更大的行程,稳定时间短,重量相对较小等。
具体来说,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需要其所配置的驱动器具有驱动行程较长且需要保证较好的对准精度等特征。在现有的音圈马达方案中,为了保证运动线性度需要额外设计导杆或滚珠导轨,同时需要在镜头侧部适配大尺寸的驱动磁铁/线圈等,同时需要设置滚珠、弹片、悬丝等辅助定位装置,为容纳较多的部件、保障结构强度和预留结构间隙,往往导致模组横向尺寸偏大,且结构设计复杂,模组重量较重。而记忆合金马达方案,受限于记忆合金方案同比例能够提供的行程相对较少,同时存在潜在断线等可靠性风险。
而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相对较为简单的结构,组装结构更加简单,另外其压电主动部110、摩擦驱动部120等元件大小与运动行程大小基本无关,因此在光学变焦类产品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可以实现大推力、小尺寸,小重量等优势,同时匹配更大行程或更重器件重量进行设计,设计中的集成度也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以摩擦接触的方式推动待推动对象进行微米级运动,其相较于电磁式方案非接触的方式驱动待推动对象需要依靠电磁力抵消重力,摩擦力的方式,具有更大推力,更大位移和更低功耗的优势,同时控制精度更高,可实现高精度连续变焦。而且在存在多个马达机构时,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不存在磁铁线圈结构,无磁干扰问题。另外,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可依靠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自锁,因此可以降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在进行光学变焦时的晃动异响。
在选择以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后,需将所述压电致动器100以合理的方式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内,更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需采用合理的方式将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布设于所述驱动壳体41内,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光学性能调整要求、结构设计要求和尺寸设计要求。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预压部件50和第二预压部件60,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50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60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载体45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这里,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表示: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20与被驱动的对象处于相互挤压的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作用于所述第一载体44。相一致地,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表示: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安装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摩擦驱动部120与被驱动的对象处于相互挤压的状态,以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作用于所述第二载体45。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摩擦作动部131和第二摩擦作动部132,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一载体44之间并且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20在所述第一预压部件50的作用下抵触于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这样,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作用于所述第一载体44,以带动所述第一载体44沿着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相应地,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和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并且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摩擦驱动部120在所述第二预压部件60的作用下抵触于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这样,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作用于所述第二载体45,以带动所述第二载体45沿着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一预压部件50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的第一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其第二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20抵触于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且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44,这样,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作用于所述第一载体44,以带动所述第一载体44沿着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相应地,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具有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二预压部件60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的第三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121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121的第二端的端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摩擦驱动部120抵触于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且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45,这样,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所提供的摩擦驱动力能够藉由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作用于所述第二载体45,以带动所述第二载体45沿着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如图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作为一个单独的部件被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一载体44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和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也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即,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与所述第一载体44具有一体式结构,例如,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为涂覆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的一个摩擦涂层,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也可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即,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与所述第二载体45具有一体式结构,例如,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为涂覆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的一个摩擦涂层,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的长度且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的长度,这样,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分别以摩擦驱动的方式驱动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时,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具有足够的行程,以保证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的移动线性度。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的长度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的长度且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1的长度也可以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的长度,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的行程要求往往不同,因此,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的长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的长度尺寸不同,通常来说,所述变焦部分22的行程长度小于所述对焦部分23的行程长度。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的长度尺度小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的长度尺度,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压电止动器100的长度与被驱动对象的行程长度成正比。当然,在本申请一些特殊的示例中,所述变焦部分22的行程长度也可以大于所述对焦部分23的行程长度,即,在一些特殊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的长度尺度也可以大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的长度尺度,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特别地,在如图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50包括第一弹性元件51,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的弹力提供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20与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之间的预压力且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使得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也就是,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41和所述第一载体44之间,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20抵触于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以及,使得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也就是,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被实施为固化后具有弹性的胶水。相应地,在安装过程中,可在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压电主动部110之间施加一层厚度为10um至50um的黏着剂,以在所述黏着剂固化成型后形成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也就是,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在提供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即,在施加所述黏着剂时,尽可能地保证所施加的黏着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且均匀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能够平整地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进而提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驱动的稳定性。
特别地,在如图1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第二预压部件60包括第二弹性元件61,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的弹力提供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摩擦驱动部120与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之间的预压力且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使得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也就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41和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摩擦驱动部120抵触于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以及,使得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
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也就是,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被实施为固化后具有弹性的胶水。相应地,在安装过程中,可在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压电主动部110之间施加一层厚度为10um至50um的黏着剂,以在所述黏着剂固化成型后形成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压电主动部110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也就是,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在提供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即,在施加所述黏着剂时,尽可能地保证所施加的黏着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且均匀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能够平整地被固定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进而提升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驱动的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51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61也可以被实施为不具有黏性的弹性元件,例如,材料自身特征本身存在弹性的橡胶,或者,由于形变而产生弹性的弹簧、板簧等,对此,同样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选择将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同时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第一侧,也就是,选择将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同一侧,这样,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在所述驱动壳体41内的布置紧凑度更高,所占据的所述驱动壳体41的纵向空间更小。这里,所述驱动壳体41的纵向空间指的是所述驱动壳体41在其长度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相应地,所述驱动壳体41的横向空间指的是所述驱动壳体41在其宽度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所述驱动壳体41的高度空间指的是所述驱动壳体41在其高度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
并且,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同一侧时,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变焦部分22和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驱动所述对焦部分23时,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误差(尤其是相对倾斜关系)能够得以降低,以提高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之间的一致性,减小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因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的倾斜而导致的成像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位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同一侧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在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第一侧的高度方向上对齐地设置,也就是,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具有相同的安装高度,这样,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在所述驱动壳体41所设定的高度方向上的一致性相对更高,也就是,在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变焦部分22和通过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驱动所述对焦部分23后,所述变焦部分22和所述对焦部分23在所述驱动壳体41所设定的高度方向上的一致性相对更高,以确保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如前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相邻地设置。在这样的位置关系下,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也可以相邻地设置,从而缩减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两者整体所占据的所述驱动壳体41的纵向空间大小,利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得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能够更为平稳地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并且,保持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具有相对较高的精度,如图1和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导引结构46,所述导引结构46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该光轴移动。
考虑到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设计,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所述导引结构46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也就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作为第一部分)和所述导引结构46(作为第二部分)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相对的二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内部空间被充分地应用,以利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轻型化和薄型化。
如图1和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共同一个导引结构46,也就是,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共同一个引导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稳定地保持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利于稳定地保持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所述对焦部分23和所述变焦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提高所述变焦透镜组20的解像能力。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6所示,在该示例中,所述导引结构46,包括:相间隔地形成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第一支撑部461和第二支撑部462,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第二支撑部462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的至少一导杆463,所述导杆463与该光轴平行,以使得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能够被导引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所述导杆463移动。
相应地,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的作用在于架设所述导杆463。例如,在该示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可在所述驱动壳体41的底表面上安装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例如,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可被实施为支撑架),当然,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也可以一体成型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底表面上,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当然,在该示例的其他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也可以被实施为所述驱动壳体41的侧壁,也就是,所述驱动壳体4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
相应地,为了允许所述导杆463穿过,可在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上设置导杆槽464,在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内形成贯穿于其两侧表面的导杆通道465,这样,所述导杆463能够以安装于所述导杆槽464的方式被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6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62,并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的导杆通道465。进一步地,在该具体示例中,可选择在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的导杆通道465内设置润滑介质,以减小摩擦。
值得一提的是,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导杆463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传动轴121和/或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传动轴121齐平,这样可以减小所述对焦部和所述变焦部之间产生倾斜的风险,以确保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导引结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该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47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48,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变焦部分22沿着该光轴移动,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23沿着该光轴移动。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至少一滚珠40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滚珠401的收容槽402。也就是,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为滚珠401导引结构46。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至少一滚珠40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滚珠401的收容槽402。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同样为滚珠401导引结构46。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如图7所示,可在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以及在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形成所述收容槽402,使所述至少一滚珠401在所述收容槽402内滑动或者滚动,所述收容槽402的长度方向上与该光轴方向相一致。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如图7所示,可在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以及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形成所述收容槽402,使所述至少一滚珠401在所述收容槽402内滑动或者滚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与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的配置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的收容槽402与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的收容槽402处于同一直线上且相互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的倾斜度可以被降低。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导引结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至少一滑块403,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41与所述第一载体44之间的适于所述至少一滑块403滑动的滑槽404。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47为滑块和滑轨结构。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至少一滑块403,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41与所述第二载体45之间的适于所述至少一滑块403滑动的滑槽404。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第二导引机构48同样为滑块和滑槽结构。
在该示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滑块403突出地形成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侧表面,所述滑槽404凹陷地形成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的对应位置。在该具体方案中,所述滑块403突出地形成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侧表面,所述滑槽404凹陷地形成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内侧壁的表面的对应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的滑块403和滑槽404设置与所述第二载体45和所述驱动壳体41之间滑块403和滑槽404设置相同,特别是滑块403的尺寸以及滑槽404的尺寸。进一步地,设置在所述驱动壳体41上的对应于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的两处滑槽404处于同一直线上并可以相互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载体44和所述第二载体45的倾斜度可被进一步降低。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其中,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设置位置发生变化。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载体44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腔441,所述第二载体45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二收容腔451,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441内,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451内。
相应地,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在所述第一收容腔441内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时,所述第一收容腔441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载体44移动的引导槽。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441不仅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载体44移动(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运动)的导引结构。同样地,当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在所述第二收容腔451内驱动所述第二载体45时,所述第二收容腔451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载体45移动的引导槽。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容腔451不仅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载体45移动(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运动)的导引结构。
优选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441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高度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收容腔451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高度尺寸相等,这样,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能被完整地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441内,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能被完整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腔451内。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腔441的深度尺寸可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高度尺寸或者小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高度尺寸,以及,所述第二收容腔451的深度尺寸可大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高度尺寸或者小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高度尺寸,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另一个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其中,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设置位置再次发生变化。具体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底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41的底表面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底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41的底表面之间。
更明确地,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载体44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底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三收容腔442,所述第二载体45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底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四收容腔45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被设置于所述第三收容腔442内,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被设置于所述第四收容腔452内。
相应地,当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在所述第三收容腔442内驱动所述第一载体44时,所述第三收容腔442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载体44移动的引导槽。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收容腔442不仅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载体44移动(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运动)的导引槽。同样地,当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在所述第四收容腔452内驱动所述第二载体45时,所述第四收容腔452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载体45移动的引导槽。也就是,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收容腔452不仅为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其自身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载体45移动(或者说,规范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运动)的导引槽。
优选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收容腔442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高度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四收容腔452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高度尺寸相等。这样,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能完整地被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空间内,和/或,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能完整地被收容于所述第四收容空间内。当然,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收容腔442和所述第四收容腔452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高度尺寸也可以被配置为其他关系,例如,所述第三收容腔442和所述第四收容腔452的深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高度尺寸等,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此外,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50和所述第二预压部60的结构配置也做出调整。具体地,如图11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第一预压部件5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底表面的第一磁吸元件52和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41的底表面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的第二磁吸元件53,以通过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53之间的磁作用力提供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2的摩擦驱动部120和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之间的预应力,以及,迫使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131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44的底表面。
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53是指能够相互吸引的磁吸组件,例如,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述第二磁吸元件53可被实施为磁性部件,例如,由铁、镍、钴等金属制成的材料;再如,所述第一磁吸元件5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述第二磁吸元件53也可被实施为磁体。
相应地,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压部件6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第三磁吸元件62和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41且对应于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的第四磁吸元件63,以通过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和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之间的磁作用力提供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3的摩擦驱动部120和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之间的预应力,以及,迫使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132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45的底表面。
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和所述第四磁吸元件63是指能够相互吸引的磁吸组件,例如,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述第四磁吸元件63可被实施为磁性部件,例如,由铁、镍、钴等金属制成的材料;再如,所述第三磁吸元件62可被实施为磁体,所述第四磁吸元件63也可被实施为磁体。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采用压电致动器100作为驱动器以不仅能够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而且,能够提供精度更高和行程更长的驱动性能,以满足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的变焦需求。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以更好地适配于摄像模组轻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采用合理的布设方案将所述压电致动器100布设于所述可变焦摄像模组中,以满足可变焦摄像模组的结构和尺寸要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31)
1.一种可变焦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焦透镜组,包括:固定部分、变焦部分和对焦部分,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组设有一光轴;
被保持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通光路径上的感光组件;以及
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壳体、第一驱动元件、第二驱动元件、第一载体、第二载体、第一预压部件和第二预压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位于所述驱动壳体内,所述变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一载体,所述对焦部分被安装于所述第二载体;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实施为压电致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一预压部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载体以带动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二预压部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二载体以带动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所设定的方向移动;
所述压电致动器,包括:压电主动部和可传动地连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的摩擦驱动部,所述压电主动部被配置为:在受到电源激励后发生形变,并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以行波的方式运动,进而提供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载体或所述第二载体的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主动部具有多组相互交替设置的第一极化区域和第二极化区域,其中,在所述压电致动器被导通后,相互交替设置的多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发生不同方向的形变以带动所述摩擦驱动部以行波的方式沿着预设方向运动,以提供用于驱动第一载体或所述第二载体的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每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具有相反的极化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每组所述第一极化区域和所述第二极化区域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摩擦驱动部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摩擦驱动元件,每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位于所述压电主动部的中部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进一步包括:叠置于所述压电主动部的摩擦连接层,每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以其第一端固定于所述摩擦连接层的方式被耦接于所述压电主动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多个端面处于同一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摩擦作动部和第二摩擦作动部,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载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一载体的侧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的第二端的端面;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具有第三表面和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抵触于所述第二载体的侧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抵触于所述多个摩擦驱动元件中至少一个所述摩擦驱动元件的第二端的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摩擦作动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载体的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摩擦作动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载体的侧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压电致动器的长度尺寸小于等于10mm、其宽度尺寸小于等于1mm、以及,其高度尺寸小于等于1mm。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预压部件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压电主动部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压电主动部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实施为具有弹性的黏着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厚度尺寸为10um至50um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第一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的第一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一磁吸元件的第二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一磁吸元件和所述第二磁吸元件之间的磁作用力迫使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所述第二预压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的第三磁吸元件和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且对应于所述第三磁吸元件的第四磁吸元件,以通过所述第三磁吸元件和所述第三磁吸元件之间的磁作用力迫使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夹持地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和所述第一载体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同时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在所述变焦透镜组的第一侧相互对齐地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的侧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的侧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侧表面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的底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底表面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的底表面和所述驱动壳体的底表面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二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侧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二收容腔,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底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三收容腔,所述第二载体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底表面且横向延伸的第四收容腔,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三收容腔内,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被设置于所述第四收容腔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三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和/或,所述第四收容腔的深度尺寸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高度尺寸相等。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变焦透镜组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导引结构,所述导引结构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和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导引结构,包括:相间隔地形成于所述驱动壳体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且贯穿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的至少一导杆,所述导杆与该光轴平行,以使得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第二载体能够被导引沿着平行于该光轴的所述导杆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导引机构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第一导引机构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第二导引机构,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变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所述第二导引机构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对焦部分沿着该光轴移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滚珠,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滚珠的收容槽;所述第二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滚珠,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一滚珠的收容槽。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与所述第一载体之间的适于所述至少一滑块滑动的滑轨;所述第二导引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和所述驱动壳体之间的至少一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驱动壳体与所述第二载体之间的适于所述至少一滑块滑动的滑轨。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成像光线转折至所述变焦透镜组的光转折元件。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对焦部分和所述变焦部分相邻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18011.1A CN115225780B (zh) | 2021-04-19 | 2021-04-19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CN202280027260.0A CN117203583A (zh) | 2021-04-09 | 2022-04-08 |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
PCT/CN2022/085891 WO2022214084A1 (zh) | 2021-04-09 | 2022-04-08 |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18011.1A CN115225780B (zh) | 2021-04-19 | 2021-04-19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25780A CN115225780A (zh) | 2022-10-21 |
CN115225780B true CN115225780B (zh) | 2024-09-10 |
Family
ID=83604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18011.1A Active CN115225780B (zh) | 2021-04-09 | 2021-04-19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22578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17467A (ja) * | 2005-02-07 | 2006-08-17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撮像装置 |
JP6667220B2 (ja) * | 2015-07-14 | 2020-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振動型アクチュエータの制御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駆動装置、撮像装置、及び自動ステージ |
JP7362366B2 (ja) * | 2019-08-30 | 2023-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振動型アクチュエータ、光学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
-
2021
- 2021-04-19 CN CN202110418011.1A patent/CN11522578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25780A (zh) | 2022-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203583A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5225780B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4879336A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5268008B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US20240210811A1 (en) | Camera module | |
CN114942505B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5202130A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
CN116745695A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和潜望式摄像模组 | |
CN114879335A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
CN117203970A (zh) | 摄像模组 | |
CN114942504A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6802538A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5086509B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
CN114915700B (zh) |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
CN115494684A (zh) | 可变焦摄像模组 | |
CN115052082B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5334212A (zh) | 摄像模组 | |
WO2022166677A1 (zh) | 摄像模组及其光学防抖方法和电子设备 | |
WO2023051118A1 (zh) | 驱动器及其制作方法、驱动装置、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 | |
CN115334213A (zh) | 摄像模组 | |
CN115808762A (zh) |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 |
CN117981335A (zh) | 防抖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及防抖方法、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CN115808766A (zh) |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 |
CN115808763A (zh) |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 | |
CN115808767A (zh) | 用于驱动镜头的驱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