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76350B - 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76350B CN114576350B CN202011384241.2A CN202011384241A CN114576350B CN 114576350 B CN114576350 B CN 114576350B CN 202011384241 A CN202011384241 A CN 202011384241A CN 114576350 B CN114576350 B CN 1145763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rque
- clutch
- dynamic
- preset
- change 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461 convul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42338 rs200918108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033625 rs28186553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20151991 rs88606174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14—Inputs being a function of torque or torque deman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s us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2061/0459—Smoothing ratio shift using map for shift parameters, e.g. shift time, slip or pressure gradient, for performing controlled shift transition and adapting shift parameters by lear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到换挡指令时,获取发动机扭矩N3;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并根据公式(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N2=N3‑N1(1),其中,N3为固定值,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本申请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以致扭矩控制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扭矩特性曲线匹配,从而解决了换挡顿挫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换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也随之发展的越来越快,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汽车作为第一出行工具,汽车的保有量也日益增多,消费者对汽车驾乘感受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有的双离合器在换挡过程中,等步长的控制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和/或等步长的控制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而发动机扭矩N3=N1+N2,则会有时候出现发动机扭矩N3变大,有时候出现发动机扭矩N3变小,进而发动机扭矩在换挡过程是一个变化量,以致出现换挡顿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以解决换挡顿挫问题。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实施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到换挡指令时,获取发动机扭矩N3;
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并根据公式(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
N2=N3-N1 (1),
其中,N3为固定值,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其包括存储器和与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加载计算机程序,以执行第一方面实施例描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汽车,其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描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
本申请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以致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由于扭矩控制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扭矩特性曲线匹配,所以,目标扭矩(扭矩控制所要达到的扭矩)与实际扭矩(第一离合器当前的实际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很小,从而提升了扭矩控制精准度;进一步地,根据N2=N3-N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既可以保证发动机扭矩不变,进而不会出现换挡顿挫的现象,以致提升了用户驾驶舒适度,也可以致使第二离合器的扭矩控制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第二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即只需要控制一个离合器,则可以保证两个离合器的扭矩控制的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扭矩特性曲线匹配,从而既降低了换挡控制的实现难度,也降低了换挡控制的实现成本。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相关技术的扭矩以及转速曲线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扭矩控制步骤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的扭矩曲线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扭矩递减控制步骤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扭矩递增控制步骤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双离合器换挡时,分离离合器的扭矩等步长减小(见图1中的曲线10),结合离合器的扭矩等步长增加(见图1中的曲线11),即相关技术双离合器在换挡过程中,是基于小扭矩与压力特性呈线性关系的控制理论执行换挡控制方法的。
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等系列因素,所以,两个离合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双离合器在换挡过程中,小扭矩与压力特性呈类抛物线关系的。
将分离离合器的线性关系与抛物线关系进行比较,比较情况包括两种:
(1)前段时间内,线性关系相比抛物线关系,前者扭矩降低量大
示例性的,以Y=-X表示线性关系,Y=-X2表示抛物线关系。
在(0,1)的区间内,假设X=0.1时,线性关系的Y为0.1,而抛物线关系的Y为0.01,明显0.1>0.01,因此,采用相关技术的等步长调控方案,致使分离离合器的扭矩控制降低量>分离离合器实际扭矩降低量,从而发动机需求扭矩会变小,进而发动机转速会变小(见图1中的曲线12的121段)。
(2)后段时间内,线性关系相比抛物线关系,前者扭矩降低量小
示例性的,以Y=-X表示线性关系,Y=-X2表示抛物线关系。
在(1,S)的区间内,假设X=1.1时,线性关系的Y为1.1,而抛物线关系的Y为1.21,明显1.21>1.1,因此,采用相关技术的等步长调控方案,致使分离离合器的扭矩控制降低量<分离离合器实际扭矩降低量,从而发动机需求扭矩会增大,进而发动机转速会增大(见图1中的曲线12的122段)。
综上所述,发动机需求扭矩先减小后增大,从而导致双离合器欢动控制过程中出现顿挫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是根据一实施例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2,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到换挡指令时,获取发动机扭矩N3。
具体地,变速器控制单元(TCU)获取行车参数信息,根据该行车参数信息判断是否生成换挡指令,其中,行车参数信息包括油门信号和车速信息。此外,根据该行车参数信息判断是否生成换挡指令属于常规技术,在此不作详细描述。
S2,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并根据公式(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
N2=N3-N1 (1),
其中,N3为固定值,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
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以致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由于扭矩控制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扭矩特性曲线匹配,所以,目标扭矩(扭矩控制所要达到的扭矩)与实际扭矩(第一离合器当前的实际扭矩)之间的扭矩差很小,从而提升了扭矩控制精准。
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根据N2=N3-N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既可以保证发动机扭矩不变,进而不会出现换挡顿挫的现象,以致提升了用户驾驶舒适度,也可以致使第二离合器的扭矩控制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第二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即只需要控制一个离合器,则可以保证两个离合器的扭矩控制的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扭矩特性曲线匹配,从而既降低了换挡控制的实现难度,也降低了换挡控制的实现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3,步骤S2包括:
S20,判断该第一离合器是分离离合器还是结合离合器。当第一离合器为换挡过程中的分离离合器时,执行步骤S21。当第一离合器为换挡过程中的结合离合器时,执行步骤S22。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当前档位,确认与该当前档位对应的离合器为分离离合器,否则为结合离合器。
S21,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递减,并根据公式(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递增。
参见图4,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递减,以致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见图4的曲线20)。
S22,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递增,并根据公式(1)控制第二离合器的扭矩N2递减。
参见图4,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递增,以致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见图4的曲线21)。
本实施例既可以控制分离离合器,也可以控制结合离合器,以保证两个离合器的扭矩控制的形成的扭矩抛物曲线与扭矩特性曲线匹配,无需特定指定控制某一个离合器,从而频繁控制该离合器,进而缩短了该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5,步骤21中的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递减的步骤,包括:
S211,获取第一离合器的第一扭矩。
S212,判断第一扭矩是否大于预设扭矩阈值。当第一扭矩大于预设扭矩阈值时,执行步骤S213;当第一扭矩小于等于预设扭矩阈值时,执行步骤S214。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扭矩阈值根据实验测定得到,即图4中点A对应的扭矩值。
S213,以第一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一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该步骤S213包括:
首先,根据第一扭矩和预设切换时间得到扭矩步长BO。
具体地,扭矩步长BO=第一扭矩/预设切换时间。
然后,实时获取与扭矩N11对应的第一步长系数C0,并根据公式(2)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
N11=N11-B0*C0 (2),
其中,N11的初始值为第一扭矩,C0<1且随着扭矩N11的递减而递增。
步骤S214,以预设扭矩阈值为初始值,根据动态第二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2递减。
其中,预设动态变化率包括动态第一变化率和动态第二变化率,不同时刻的扭矩N11相连形成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一弧线段,不同时刻的扭矩N12相连形成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二弧线段。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该步骤S214包括:
实时获取与扭矩N12对应的第二步长系数C1,并根据公式(3)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2递减;
N12=N12-B0*C1 (3),
其中,N12的初始值为预设扭矩阈值,C1>1且随着扭矩N12的递减而递增。
本实施例由于小扭矩与压力特性呈类抛物线关系,所以,分离离合器前段扭矩降低量小,后段扭矩降低量大,因此,后段步长系数C1>1且递增,才能使不同时刻的扭矩N12相连形成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二弧线段。
本实施例通过实验测定形成一个扭矩-步长系数表,因此,本实施例只需要获取当前扭矩,便可以通过调用该扭矩-步长系数表,即可得到该步长系数,进而计算得到下一个示例的目标扭矩,既减少了目标扭矩的计算量,从而提升了扭矩控制速率,也降低了扭矩控制实现难度,从而降低了扭矩控制软件的研发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以第一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一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本实施例不仅仅可以通过调控系数实现,也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形成一个基准扭矩抛物曲线,从而将基准扭矩抛物曲线进行存储,进而后续根据当前扭矩和基准扭矩抛物曲线进行扭矩递减控制,以实现根据动态第一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6,步骤22中的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1递增的步骤,包括:
S221,获取第一离合器的第二扭矩。
S222,判断第二扭矩是否大于预设扭矩阈值;当第二扭矩小于预设扭矩阈值时,执行步骤S223。当第二扭矩大于等于预设扭矩阈值时,执行步骤S224。
S223,以第二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三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该步骤S223包括:
首先,获取第二离合器的第三扭矩。
其次,根据第三扭矩和预设切换时间得到扭矩步长B0;
最后,实时获取与扭矩N21对应的第三步长系数C2,并根据公式(4)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
N21=N21+B0*C2 (4),
其中,N21的初始值为第二扭矩,C2<1且随着扭矩N21的递增而递增。
S224,以预设扭矩阈值为初始值,根据动态第四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22递增;
其中,预设动态变化率包括动态第三变化率和动态第四变化率,不同时刻扭矩N21相连形成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一弧线段,不同时刻扭矩N22相连形成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二弧线段。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他实施例中,该步骤S224包括:
实时获取与扭矩N22对应的第四步长系数C3,并根据公式(5)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22递增;
N22=N22+B0*C3,其中,N22的初始值为预设扭矩阈值,C3>1且随着扭矩N22的递增而递增。
本实施例通过实验测定形成一个扭矩-步长系数表,因此,本实施例只需要获取当前扭矩,便可以通过调用该扭矩-步长系数表,即可得到该步长系数,进而计算得到下一个示例的目标扭矩,既减少了目标扭矩的计算量,从而提升了扭矩控制速率,也降低了扭矩控制实现难度,从而降低了扭矩控制软件的研发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以第二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三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本实施例不仅仅可以通过调控系数实现,也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形成一个基准扭矩抛物曲线,从而将基准扭矩抛物曲线进行存储,进而后续根据当前扭矩和基准扭矩抛物曲线进行扭矩递增控制,以实现根据动态第三变化率控制第一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其包括存储器和与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加载计算机程序,以执行第一方面实施例描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的具体原理和实现方式均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汽车,其包括第三方面实施例描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到换挡指令时,获取发动机扭矩N3;
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并根据公式(1)控制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
N2=N3-N1(1),其中,N3为固定值,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其中,所述预设动态变化率包括动态第一变化率与动态第二变化率,所述动态第一变化率促使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抛物曲线中的第一弧线段的扭矩降低量小,所述动态第二变化率促使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抛物曲线中的第二弧线段的扭矩降低量大;
其中,所述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递减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分离离合器的第一扭矩;判断所述第一扭矩是否大于预设扭矩阈值;当所述第一扭矩大于所述预设扭矩阈值时,以所述第一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一变化率控制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当所述第一扭矩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扭矩阈值时,以所述预设扭矩阈值为初始值,根据动态第二变化率控制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2递减;不同时刻的扭矩N11相连形成所述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一弧线段,不同时刻的扭矩N12相连形成所述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二弧线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第一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一变化率控制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扭矩和所述预设切换时间得到扭矩步长B0;
实时获取与扭矩N11对应的第一步长系数C0,并根据公式(2)控制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1递减;
N11=N11-B0*C0(2),其中,N11的初始值为第一扭矩,C0<1且随着扭矩N11的递减而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预设扭矩阈值为初始值,根据动态第二变化率控制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2递减的步骤,包括:
实时获取与扭矩N12对应的第二步长系数C1,并根据公式(3)控制所述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12递减;
N12=N12-B0*C1(3),其中,N12的初始值为预设扭矩阈值,C1>1且随着扭矩N12的递减而递增。
4.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到换挡指令时,获取发动机扭矩N3;
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1,并根据公式(1)控制分离离合器的扭矩N2;
N2=N3-N1(1),其中,N3为固定值,不同时刻的扭矩N1相连形成与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特性曲线匹配的扭矩抛物曲线;其中,所述预设动态变化率包括动态第三变化率与动态第四变化率,所述动态第三变化率促使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抛物曲线中的第一弧线段的扭矩递增量小,所述动态第四变化率促使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抛物曲线中的第二弧线段的扭矩递增量大;
其中,所述根据预设动态变化率控制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1递增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结合离合器的第二扭矩;判断所述第二扭矩是否大于预设扭矩阈值;当所述第二扭矩小于所述预设扭矩阈值时,以所述第二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三变化率控制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当所述第二扭矩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扭矩阈值时,以所述预设扭矩阈值为初始值,根据动态第四变化率控制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2递增;不同时刻扭矩N21相连形成所述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一弧线段,不同时刻扭矩N22相连形成所述扭矩抛物曲线的第二弧线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第二扭矩为起始值,根据动态第三变化率控制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结合离合器的第三扭矩;
根据所述第三扭矩和所述预设切换时间得到扭矩步长B0;
实时获取与扭矩N21对应的第三步长系数C2,并根据公式(4)控制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1递增;
N21=N21+B0*C2(4),其中,N21的初始值为第二扭矩,C2<1且随着扭矩N21的递增而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所述预设扭矩阈值为初始值,根据动态第四变化率控制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2递增的步骤,包括:
实时获取与所述扭矩N22对应的第四步长系数C3,并根据公式(5)控制所述结合离合器的扭矩N22递增;
N22=N22+B0*C3,其中,N22的初始值为预设扭矩阈值,C3>1且随着扭矩N22的递增而递增。
7.一种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存储器和与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或执行权利要求4-6之一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离合器换挡控制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84241.2A CN114576350B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84241.2A CN114576350B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76350A CN114576350A (zh) | 2022-06-03 |
CN114576350B true CN114576350B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1767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384241.2A Active CN114576350B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576350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07103B1 (de) * | 2003-08-14 | 2006-04-05 | Getrag Ford Transmissions GmbH | Verfahren zum Schalten von zwei Kupplungen |
FR2952417B1 (fr) * | 2009-11-06 | 2012-02-24 | Renault Sa | Systeme de pilotage d'une boite de vitesses automatique a embrayages a passage de rapports sans rupture de couple a la roue |
JP5165035B2 (ja) * | 2010-08-20 | 2013-03-21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車両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CN102996785B (zh) * | 2012-12-19 | 2015-08-19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湿式双离合器的换挡控制方法 |
JPWO2017122682A1 (ja) * | 2016-01-13 | 2018-11-01 |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式変速機の制御装置 |
CN107152524B (zh) * | 2017-07-03 | 2019-01-11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大马力拖拉机恒扭矩动力的升挡控制方法 |
CN111623113B (zh) * | 2020-06-12 | 2022-04-19 |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双离合变速器起步过程中一挡升二挡的离合器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11-30 CN CN202011384241.2A patent/CN11457635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76350A (zh) | 2022-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74248B (zh) | 自动变速器降挡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3930026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カーのギアシフト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シフトチェンジ制御方法 | |
US20030153428A1 (en) | Control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 |
CN111795139B (zh) | 混合动力变速箱的换挡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和电子设备 | |
JP2009243630A (ja) | クラッチ制御装置およびμ補正係数算出方法 | |
CN111623113B (zh) | 双离合变速器起步过程中一挡升二挡的离合器控制方法 | |
CN109322990B (zh) | 一种滑行工况扭矩控制方法 | |
CN111059281A (zh) | 一种双离合器降挡过程中挂挡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 |
JP2011179643A (ja) | 変速制御装置 | |
CN109606349B (zh) | 发动机停机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整车控制器 | |
KR20140121947A (ko) | 듀얼 클러치 변속 차량의 키스포인트 학습 장치 및 방법 | |
CN114576350B (zh) | 双离合器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 |
CN112228548B (zh) | 双离合变速器换挡力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357360B (zh) | 湿式双离合同轴拨叉摘挂挡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 |
JP2009274718A (ja) | 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 |
CN115095654B (zh) |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动力降挡发动机转速同步控制方法 | |
CN115217962B (zh) | 换挡转矩交互阶段的发动机扭矩补偿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898731B (zh) | 车辆换挡控制方法、装置及变速箱控制器与存储介质 | |
JP2007139120A (ja) | 自動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 |
CN109882589B (zh) | 用于调整双离合变速器的挂挡压力的方法和车辆 | |
CN115848346B (zh) | 一种混动系统的换挡控制方法、车辆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3847421B (zh) | 车辆变速器控制方法、单元及控制系统和车辆 | |
CN110906000A (zh) | 用于调整变速器的拨叉同步位置的方法和车辆 | |
CN114607762B (zh) | 车辆换挡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JP4622234B2 (ja) | 自動変速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