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9581A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69581A CN114269581A CN201980099447.XA CN201980099447A CN114269581A CN 114269581 A CN114269581 A CN 114269581A CN 201980099447 A CN201980099447 A CN 201980099447A CN 114269581 A CN114269581 A CN 1142695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al direction
- cylindrical
- rotor
- radial direction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783 fri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2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tors or the gene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3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line clutches
- B60K6/387—Actuated clutches, i.e. clutches engaged or disengaged by electric, hydraulic or 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B60K6/405—Hou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F16D25/123—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in view of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friction clutch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60K2006/4825—Electric machine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gearbox input shaf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从径向内侧(R1)对第1卡合装置(CL1)的第1摩擦部件(41)进行支承的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具备:筒状支承部(441),其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支承第1摩擦部件(41);和径向延伸支承部(442),其形成为从该筒状支承部(441)向径向内侧(R1)延伸,径向延伸支承部(442)以输入部件(I)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输入部件(I),将转子支承部件(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1轴承(B1)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轴向第1侧(L1),并且相比筒状支承部(441)配置于径向外侧(R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具有定子以及相对于该定子配置于径向的内侧的转子并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支承转子的转子支承部件;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内侧沿轴向并排配置的第1卡合装置以及第2卡合装置。
背景技术
这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公开于下述的专利文献1。以下,在本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在括弧内引用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转子支承部件(30)具备:第1筒状部(31),其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支承转子(Ro);和第1凸缘部(35),其形成为从该第1筒状部(31)向径向(R)的内侧(R1)延伸,并在轴向(L)的一侧(L2)与第1卡合装置(CL1)邻接地配置。另外,从径向(R)的外侧(R2)对第2卡合装置(CL2)的摩擦部件(61)进行支承的外侧支承部件(71)被连结为与第1筒状部(31)一体地旋转。而且,外侧支承部件(71)具备:第2筒状部(72),其对第2卡合装置(CL2)的摩擦部件(61)进行支承;和第2凸缘部(73),其形成为从该第2筒状部(72)向径向(R)的内侧(R1)延伸,并在轴向(L)的另一侧(L1)与第2卡合装置(CL2)邻接地配置。
第1凸缘部(35)的径向(R)的内侧(R1)的端部被支承于壳体(2)的轴承(81)能够旋转地支承。这样,第1凸缘部(35)被设置为将转子支承部件(3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进行旋转。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57190号(图3)
如上述那样,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中,2个凸缘部(35、73)配置为在轴向(L)夹持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因此,存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在轴向(L)容易大型化的课题。
因此,在利用轴承支承转子支承部件的结构中,期望实现能够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尺寸的大型化的技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
旋转电机,其具有定子以及相对于上述定子配置于径向的内侧的转子,该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
变速器,其对从上述旋转电机的一侧传递的旋转进行变速;
转子支承部件,其支承所述转子;和
相对于所述转子在所述径向的内侧沿轴向并排配置的第1卡合装置以及第2卡合装置,
上述第1卡合装置配置于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旋转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上述第2卡合装置配置于上述旋转电机与上述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该车辆用驱动装置进一步具备:
第1轴承,其将上述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和
第1内侧支承部件,其从上述径向的内侧支承上述第1卡合装置的第1摩擦部件,
上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对上述第1摩擦部件进行支承的筒状支承部、和形成为从上述筒状支承部向上述径向的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支承部,
上述径向延伸支承部以上述输入部件与上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输入部件,
在上述轴向,将相对于上述第2卡合装置配置有上述第1卡合装置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将与上述轴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
上述第1轴承相对于上述转子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并且相比上述筒状支承部配置于上述径向的外侧。
根据该特征结构,从径向的内侧对第1摩擦部件进行支承的第1内侧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支承第1摩擦部件的筒状支承部、和形成为从该筒状支承部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支承部。而且,相对于转子配置于轴向第1侧的第1轴承相比第1内侧支承部件的筒状支承部配置于径向的外侧。由此,将第1轴承配置为在径向与转子接近变得容易。因此,不需要在转子支承部件设置凸缘部,该凸缘部在转子的轴向第1侧向比筒状支承部靠径向的内侧延伸,并被第1轴承能够旋转地支承。因此,在利用轴承支承转子支承部件的结构中,能够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尺寸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是用于驱动具备内燃机EG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装置。具体而言,车辆用驱动装置100构成为1个马达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了特别明记的的情况之外,以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为基准,定义“轴向L”、“径向R”以及“周向”。而且,在径向R,将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侧设为“径向内侧R1”,将其相反的一侧设为“径向外侧R2”。
此外,各部件的方向表示它们被组装于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状态下的方向。另外,与各部件的方向、位置等有关的词语是也包括具有在制造上能够被允许的误差带来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
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旋转电机MG、第1卡合装置CL1及第2卡合装置CL2。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进一步具备输入部件I、变速器TM、副轴齿轮机构CG、差动齿轮机构DF及一对输出部件O。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件I的一部分、输出部件O的一部分、第1卡合装置CL1、第2卡合装置CL2、旋转电机MG、变速器TM、副轴齿轮机构CG以及差动齿轮机构DF收容于壳体1内。
旋转电机MG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旋转电机MG能够发挥作为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Generator)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电池、电容器等)电连接。旋转电机MG从蓄电装置接受电力的供给而进行动作,或者将凭借内燃机EG的扭矩、车辆的惯性力而发出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而使其蓄电。
内燃机EG与旋转电机MG相同地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内燃机EG是凭借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并取出动力的原动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输入部件I与内燃机EG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件I经由对被传递的扭矩的变动进行衰减的减振装置(省略图示)与内燃机EG的输出轴(曲轴等)驱动连结。
这里,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是指2个旋转构件能够传递驱动力地被连结的状态,包括该2个旋转构件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被连结的状态,或者该2个旋转构件经由1个或者2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能够传递驱动力地被连结的状态。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包括将旋转以同速或者变速传递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也可以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分别是使2个旋转构件之间的动力传递切断、接通的卡合装置。如图2所示,第1卡合装置CL1与第2卡合装置CL2沿轴向L并排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与变速器TM沿轴向L并排配置。而且,第2卡合装置CL2相对于第1卡合装置CL1配置于轴向L的变速器TM的一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轴向L,将相对于第2卡合装置CL2配置有第1卡合装置CL1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L1”,将其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L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装置CL1配置于输入部件I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因此,第1卡合装置CL1将输入部件I与旋转电机MG连结或者连结解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装置CL1基于向该第1卡合装置CL1供给的液压对卡合的状态(直接连结卡合状态/滑移卡合状态/释放状态)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合装置CL2配置于旋转电机MG与变速器TM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而且,第2卡合装置CL2将作为变速器TM的输入构件的变速输入轴M与旋转电机MG连结或者连结解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合装置CL2基于向该第2卡合装置CL2供给的液压对卡合的状态(直接连结卡合状态/滑移卡合状态/释放状态)进行控制。
变速器TM是使从旋转电机MG的一侧被传递的旋转变速的装置。具体而言,变速器TM使输入变速输入轴M的旋转以及扭矩与各时刻的变速比对应地变速,并且进行扭矩变换,而传递至作为变速器TM的输出构件的变速输出齿轮G1。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TM是具备多个变速用卡合装置而能够切换地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级的自动有级变速器。此外,作为变速器TM,也可以使用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的自动无级变速器、能够切换地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级的手动式有级变速器等。
副轴齿轮机构CG具备副轴输入齿轮G2与副轴输出齿轮G3。副轴输入齿轮G2是副轴齿轮机构CG的输入构件。副轴输入齿轮G2与变速输出齿轮G1啮合。副轴输出齿轮G3是副轴齿轮机构CG的输出构件。副轴输出齿轮G3以与副轴输入齿轮G2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被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轴输出齿轮G3经由沿着轴向L延伸的副轴S与副轴输入齿轮G2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副轴输出齿轮G3相比副轴输入齿轮G2配置于轴向第1侧L1。
差动齿轮机构DF具备与副轴齿轮机构CG的副轴输出齿轮G3啮合的差动输入齿轮G4。差动齿轮机构DF将差动输入齿轮G4的旋转分配至分别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一对输出部件O。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通过切换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的卡合的状态,能够使内燃机EG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扭矩传递至车轮W而使车辆行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中,形成输入部件I与变速输入轴M配置在同一轴上,并且一对输出部件O与输入部件I以及变速输入轴M在不同的轴上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轴结构。这样的结构例如适用为搭载于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具备第1侧壁部11、第2侧壁部12及筒状突出部13。另外,虽省略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在轴向L的第1侧壁部11与第2侧壁部12之间具备从径向外侧R2覆盖旋转电机MG的周壁部。
第1侧壁部11沿着径向R延伸。第1侧壁部11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第1卡合装置CL1配置于轴向第1侧L1。在第1侧壁部11沿轴向L贯通有输入部件I。此外,输入部件I的比第1侧壁部11靠轴向第1侧L1的部分与上述的减振装置连结。
第2侧壁部12沿着径向R延伸。第2侧壁部12相当于“径向延伸部”。第2侧壁部12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配置于轴向第2侧L2。在第2侧壁部12沿轴向L贯通有变速输入轴M。
筒状突出部13形成为从第2侧壁部12向轴向L突出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突出部13形成为从第2侧壁部12向轴向第1侧L1突出。而且,筒状突出部13形成为覆盖变速输入轴M的径向外侧R2的筒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突出部13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位于比输入部件I的轴向第2侧L2的端部靠轴向第2侧L2。换句话说,筒状突出部13相对于输入部件I在轴向L分离。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突出部13具有内侧突出部131与外侧突出部132。内侧突出部131与外侧突出部132在内侧突出部131的外周面与外侧突出部132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互被连结。外侧突出部132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位于比内侧突出部131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靠轴向第1侧L1。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部件I具备形成为轴向L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2侧L2)的端面开口的筒状的输入筒状部Ia。而且,变速输入轴M具备插入输入筒状部Ia的径向内侧R1的插入部Ma。此外,输入部件I与变速输入轴M构成为相对地旋转。
如图2所示,旋转电机MG具备定子St与相对于该定子St配置于径向内侧R1的转子Ro。定子St固定于非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St被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于壳体1的第1侧壁部11。换句话说,第1侧壁部11相对于旋转电机MG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相当于支承定子St的“定子支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St具有定子铁芯Stc与以形成有从该定子铁芯Stc向轴向L的两侧(轴向第1侧L1以及轴向第2侧L2)突出的线圈端部Ce的方式卷装于定子铁芯Stc的线圈C。转子Ro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定子St自如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Ro具有转子铁芯Roc、从轴向L的两侧保持该转子铁芯Roc的一对保持部件H及配置于转子铁芯Roc内的永久磁铁PM。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Stc以及转子铁芯Roc分别通过在轴向L层叠多个圆环板状的磁性体(例如,电磁钢板等)而形成。
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部件2。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21和形成为从筒状部21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凸缘部22。
筒状部21在径向R以及轴向L支承转子Ro。具体而言,筒状部21被连结为与转子Ro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21的外周面安装有转子Ro。因此,筒状部21从径向内侧R1支承转子Ro。此外,转子Ro向筒状部21的外周面的安装例如通过熔接、铆接等进行。
凸缘部22在轴向第2侧L2与第2卡合装置CL2邻接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2相对于第2侧壁部12配置于轴向第1侧L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2形成为沿着径向R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
凸缘部22被连结为与筒状部21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2是与筒状部21独立的部件,例如通过熔接、铆接等与筒状部21接合。换句话说,通过作为不同部件的筒状部21与凸缘部22接合而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以凸缘部22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与筒状部21的轴向第2侧L2的端部相互连结的方式通过熔接将凸缘部22与筒状部21接合。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21与凸缘部22的接合部2a相比筒状部21的内周面配置于径向外侧R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筒状部21的内周部遍布轴向L的整个区域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而且,接合部2a配置于比构成花键的向径向外侧R2凹陷而成的凹槽的底面(径向外侧R2的端部)靠径向外侧R2的位置。换句话说,在这样的结构中,筒状部21的“内周面”是指将在筒状部21的内周部形成的多个花键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连接而形成的假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径向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的位置。这里,“径向内侧R1”与轴向L的位置无关,是指相对于成为对象的构件为径向R的内侧。此外,“径向外侧R2”也相同。另外,关于2个构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时重复”是指在使与其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假想直线与2个构件双方交叉的区域存在于至少一部分。
第1卡合装置CL1具备第1摩擦部件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装置CL1进一步具备将第1摩擦部件41向轴向L按压的第1活塞部42、供给该第1活塞部42的工作用的油的第1工作油室43以及相对于输入部件I向径向外侧R2延伸并被连结为与输入部件I一体地旋转的油室形成部件46。
第1摩擦部件41包括成对的第1内侧摩擦件411以及第1外侧摩擦件412。第1内侧摩擦件411以及第1外侧摩擦件412均形成为圆环板状,并相互配置为使旋转轴心一致。另外,第1内侧摩擦件411以及第1外侧摩擦件412各具备多张,它们沿着轴向L交替地配置。对于第1内侧摩擦件411以及第1外侧摩擦件412而言,能够将任一方设为摩擦板,将另一方设为分离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摩擦件412被转子支承部件2的筒状部21支承。在图示的例子中,如上所述,在筒状部21的内周部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在第1外侧摩擦件412的外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彼此卡合,第1外侧摩擦件412被筒状部21从径向外侧R2支承。这样,第1外侧摩擦件412在相对于筒状部21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滑动。
第1内侧摩擦件411被第1内侧支承部件44支承。第1内侧支承部件44是从径向内侧R1支承第1摩擦部件41的部件。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具备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第1筒状支承部441与形成为从该第1筒状支承部441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第1径向延伸部442。
第1筒状支承部441支承第1摩擦部件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筒状支承部441从径向内侧R1支承第1内侧摩擦件41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筒状支承部441的外周部遍布轴向L的整个区域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在第1内侧摩擦件411的内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彼此卡合,第1内侧摩擦件411被第1筒状支承部441从径向内侧R1支承。这样,第1内侧摩擦件411在相对于第1筒状支承部441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滑动。
第1径向延伸部442相当于“径向延伸支承部”。第1径向延伸部442被连结为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径向延伸部442是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独立的部件,例如,通过熔接、铆接等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接合。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径向延伸部442的轴向第1侧L1的面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的轴向第2侧L2的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熔接将第1径向延伸部442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相互接合。另外,第1径向延伸部442被连结为与输入部件I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径向延伸部442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被连结于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熔接将第1径向延伸部442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与在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形成的凸缘状的突出部接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径向延伸部442形成为沿着径向R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装置CL1具有从轴向L的和第1活塞部4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2侧L2)与第1摩擦部件41抵接的抵接部442a。在图示的例子中,抵接部442a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抵接部442a由第1径向延伸部442中的向比第1筒状支承部441靠径向外侧R2延伸的部分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442a配置为从轴向第2侧L2与最靠轴向第2侧L2的第1内侧摩擦件411抵接。
第1径向延伸部442与油路形成部件45在轴向L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径向延伸部442从轴向第2侧L2与油路形成部件45抵接。
油路形成部件45在第1卡合装置CL1中是形成油路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形成部件45配置于轴向L的第1径向延伸部442与第1活塞部42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形成部件45相对于第1筒状支承部441配置于径向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重复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路形成部件45具有连结部451与分隔部452。
连结部451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连结部451被连结为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筒状支承部441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451以在径向内侧R1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邻接的状态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连结。具体而言,在第1筒状支承部441的内周部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在连结部451的外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这些花键彼此卡合,连结部451被连结为与第1筒状支承部441一体地旋转。
分隔部452形成为从连结部451向径向内侧R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隔部452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与连结部451的轴向第2侧L2的端部相互连结的方式将分隔部452与连结部451形成为一体。分隔部452配置为将第1活塞部42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之间的空间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油路形成部件45的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沿着径向R的径向槽45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部452的径向R的整个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分隔部452从轴向第1侧L1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抵接。而且,在分隔部452的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径向槽45a。径向槽45a形成为遍布分隔部452的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接触的接触面的径向R的整个区域连续。换句话说,径向槽45a形成为相对于分隔部452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接触的接触部分而将径向内侧R1与径向外侧R2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径向槽45a形成为在周向分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活塞部42构成为以与供给至第1工作油室43的液压对应的压力将第1摩擦部件41向轴向L按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活塞部42相对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径向延伸部442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第1活塞部42具有第1滑动部421与第1按压部422。
第1滑动部421沿着径向R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滑动部421形成为沿着径向R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第1滑动部421构成为在第1缸体部C1内沿轴向L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滑动部421相对于第1摩擦部件41配置于径向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1摩擦部件41重复的位置。
第1缸体部C1形成为沿着轴向L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缸体部C1由输入部件I与油路形成部件45形成。具体而言,输入部件I的输入筒状部I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作为供第1滑动部421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滑动的滑动面发挥功能。换句话说,第1活塞部42配置为与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接触。另外,油路形成部件45的连结部45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作为供第1滑动部421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滑动的滑动面发挥功能。
第1按压部422以在轴向L与第1摩擦部件41邻接的方式从第1滑动部421向径向外侧R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按压部422相对于第1摩擦部件41配置于轴向L的与第1径向延伸部442的抵接部442a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1侧L1)。因此,第1按压部422形成为从第1滑动部421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相对于第1筒状支承部441通过轴向第1侧L1进行迂回,并且向径向外侧R2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活塞部42被第1施力部件42a朝向轴向第1侧L1施力。第1施力部件42a配置于轴向L的第1滑动部421与油路形成部件45的分隔部45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施力部件42a在周向分散配置。作为第1施力部件42a,例如能够使用复位弹簧等。这样,若从液压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向第1工作油室43供给规定液压的油,则第1活塞部42与该液压对应地克服第1施力部件42a的作用力而向轴向第2侧L2滑动,从而将第1摩擦部件41向轴向第2侧L2按压。
第1工作油室43配置为在轴向L与第1活塞部42邻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工作油室43形成于第1活塞部42与油室形成部件46之间。具体而言,第1工作油室43形成于轴向L的第1活塞部42的第1滑动部421与油室形成部件46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工作油室43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1摩擦部件41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工作油室43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不与第1摩擦部件41重复。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室形成部件46配置为与输入部件I的输入筒状部Ia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室形成部件46相对于第1活塞部42配置于轴向第1侧L1。这里,油室形成部件46配置为在轴向第1侧L1与第1活塞部42的第1滑动部421邻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室形成部件46的最外周部的径向R的尺寸小于第1筒状支承部441的内周面的径向R的尺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室形成部件46相比油路形成部件45的连结部451配置于径向内侧R1。因此,第1活塞部42形成为通过径向R的油室形成部件46与连结部451之间向轴向第1侧L1延伸突出,进一步向径向外侧R2延伸突出,由此第1按压部422相比连结部451被配置于径向外侧R2。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1活塞部42,在轴向L的与第1工作油室4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2侧L2)形成有第1抵消油室47。第1抵消油室47是用于产生与在第1工作油室43产生的离心液压对抗的液压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抵消油室47形成于第1活塞部42与油路形成部件45之间。换句话说,第1活塞部42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之间的空间中的、相对于油路形成部件45的分隔部452为轴向第1侧L1的部分作为第1抵消油室47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合装置CL2具备第2摩擦部件51、将该第2摩擦部件51向轴向L按压的第2活塞部52以及供给该第2活塞部52的工作用的油的第2工作油室53。
第2摩擦部件51包括成对的第2内侧摩擦件511以及第2外侧摩擦件512。第2内侧摩擦件511以及第2外侧摩擦件512均形成为圆环板状,并相互配置为使旋转轴心一致。另外,第2内侧摩擦件511以及第2外侧摩擦件512各具备多张,它们沿着轴向L交替地配置。对于第2内侧摩擦件511以及第2外侧摩擦件512而言,能够将任一方设为摩擦板,将另一方设为分离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内侧摩擦件511被第2内侧支承部件54支承。第2内侧支承部件54是从径向内侧R1支承第2摩擦部件51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内侧支承部件54具备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的第2筒状支承部541与形成为从该第2筒状支承部541向径向内侧R1延伸的第2径向延伸部542。
第2筒状支承部541支承第2摩擦部件5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筒状支承部541从径向内侧R1支承第2内侧摩擦件51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外周部,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遍布轴向L的整个区域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另一方面,在第2内侧摩擦件511的内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彼此卡合,第2内侧摩擦件511被第2筒状支承部541从径向内侧R1支承。这样,第2内侧摩擦件511在相对于第2筒状支承部541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滑动。
第2径向延伸部542被连结为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径向延伸部542是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独立的部件,例如,通过熔接、铆接等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接合。在图示的例子中,以第2径向延伸部542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相互连结的方式通过熔接将第2径向延伸部542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径向延伸部542形成为沿着径向R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
另外,第2径向延伸部542被连结为与变速输入轴M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径向延伸部542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连结于变速输入轴M的外周面。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2径向延伸部542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所形成的筒状部分的内周面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在变速输入轴M的外周面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这些花键彼此卡合,第2径向延伸部542与变速输入轴M被连结为一体地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侧摩擦件512被外侧支承部件55支承。外侧支承部件55是从径向外侧R2支承第2摩擦部件51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支承部件55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外侧支承部件55的内周部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在第2外侧摩擦件512的外周部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彼此卡合,第2外侧摩擦件512被外侧支承部件55从径向外侧R2支承。这样,第2外侧摩擦件512在相对于外侧支承部件55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支承部件55被转子支承部件2的筒状部21从径向外侧R2支承。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外侧支承部件55的外周部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筒状部21的内周部也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彼此卡合,外侧支承部件55被筒状部21从径向外侧R2支承。这样,第2外侧摩擦件512经由外侧支承部件55支承于转子支承部件2的筒状部2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卡合装置CL2具备与第2摩擦部件51抵接的抵接部件56。抵接部件56配置为从轴向L的与第2活塞部5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1侧L1)与第2摩擦部件51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56配置为从轴向第1侧L1与最靠轴向第1侧L1的第2外侧摩擦件512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56具有该接部件56中的包括径向内侧R1的端部在内的规定的径向区域亦即内侧部分561与比该内侧部分561靠径向外侧R2的区域亦即外侧部分56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外侧部分562以沿轴向L贯通该外侧部分562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562a。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抵接部件56被筒状部21从径向外侧R2支承的方式将外侧部分562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连结于筒状部2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外侧部分562的外周部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而且,将这些花键与形成于筒状部21的内周部的多个花键卡合,由此抵接部件56在相对于筒状部21被限制相对旋转并且能够沿轴向L滑动的状态下被筒状部21从径向外侧R2支承。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圆环状的固定部件56a以从轴向第1侧L1与外侧部分562抵接的方式固定于筒状部21的内周部。这样,抵接部件56向轴向第1侧L1的移动被固定部件56a限制。此外,作为固定部件56a,例如使用卡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件56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配置于比第2摩擦部件51(第2内侧摩擦件511)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靠径向内侧R1的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抵接部件56的内侧部分561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在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外周部形成的多个花键重复。具体而言,抵接部件56的内侧部分561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与在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外周部形成的多个花键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的整体重复,并且抵接部件56的内侧部分561遍布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外周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在比第2摩擦部件51靠轴向第1侧L1,能够供沿着在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外周部形成的多个花键流动的油流出的间隙仅成为第2筒状支承部541与内侧部分561在轴向L对置的间隙。该间隙朝向径向内侧R1开口,但在第2筒状支承部541的旋转过程中,由于离心力作用于油,所以油从朝向径向内侧R1开口的间隙的流出被限制。因此,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抵接部件56限制相对于第2摩擦部件51被供给的油向在轴向L与第2摩擦部件51分离的一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561的轴向L的尺寸小于外侧部分562的轴向L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部分561相对于第2筒状支承部541配置于轴向第1侧L1,且配置于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重复的位置。而且,外侧部分562相对于第2筒状支承部541配置于径向外侧R2,且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2筒状支承部541重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活塞部52构成为以与供给至第2工作油室53的液压对应的压力将第2摩擦部件51向轴向L按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活塞部52配置于比第2摩擦部件51靠轴向第2侧L2的位置。换句话说,第2活塞部52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不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第2活塞部52具有第2滑动部521与第2按压部522。
第2滑动部521构成为在第2缸体部C2内沿轴向L滑动。第2缸体部C2形成为沿着轴向L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缸体部C2由凸缘部22的缸体形成部23形成。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2的一部分构成第2卡合装置CL2的一部分。
缸体形成部23以形成供第2活塞部52滑动的第2缸体部C2的方式向轴向第2侧L2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缸体形成部23具有内侧筒状部231、外侧筒状部232以及径向连结部233。
内侧筒状部231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内侧筒状部23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作为供第2滑动部521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滑动的滑动面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筒状部231配置为覆盖壳体1的筒状突出部13的径向外侧R2。换句话说,以通过缸体形成部23的径向内侧R1的方式配置有筒状突出部13。
外侧筒状部232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外侧筒状部232相对于内侧筒状部231配置于径向外侧R2。外侧筒状部23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作为供第2滑动部521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滑动的滑动面发挥功能。
径向连结部233以将内侧筒状部231与外侧筒状部232连结的方式沿着径向R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连结部233形成为沿着径向R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连结部233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连结于内侧筒状部231的轴向第2侧L2的端部。而且,径向连结部233的径向外侧R2的端部连结于外侧筒状部232的轴向第2侧L2的端部。另外,凸缘部22的比缸体形成部23靠径向外侧R2的部分形成为沿着径向R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并连结于外侧筒状部232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在图示的例子中,包括内侧筒状部231、外侧筒状部232、径向连结部233在内的凸缘部22由一个部件一体地形成。
第2按压部522从第2滑动部521向径向外侧R2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按压部522相对于第2摩擦部件51配置于轴向L的与抵接部件56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2侧L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活塞部52被安装于安装部件57的第2施力部件52a朝向轴向第2侧L2施力。第2施力部件52a配置于轴向L的第2滑动部521与安装部件57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2施力部件52a在周向分散配置。作为第2施力部件52a,例如能够使用复位弹簧等。这样,若从液压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向第2工作油室53供给规定液压的油,则第2活塞部52与该液压对应地克服第2施力部件52a的作用力而向轴向第1侧L1滑动,从而将第2摩擦部件51向轴向第1侧L1按压。
安装部件57相对于缸体形成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1配置于径向外侧R2。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7配置为与内侧筒状部231的外周面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件57在轴向第1侧L1与第2活塞部52的第2滑动部521邻接地配置。
第2工作油室53在轴向L与第2活塞部52邻接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工作油室53形成于第2活塞部52与缸体形成部23之间。具体而言,第2工作油室53形成于轴向L的第2活塞部52的第2滑动部521与缸体形成部23的径向连结部233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工作油室53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工作油室53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不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活塞部52,在轴向L的与第2工作油室5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1侧L1)形成有第2抵消油室58。第2抵消油室58是用于产生与在第2工作油室53产生的离心液压对抗的液压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抵消油室58形成于第2活塞部52与安装部件57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22形成有用于调整转子Ro的重心位置的调整用凹部22a。这里,在凸缘部22的朝向轴向第2侧L2的面形成有调整用凹部22a。在图示的例子中,调整用凹部22a以缸体形成部23的径向连结部233的轴向第2侧L2的表面的一部分朝向轴向第1侧L1凹陷的方式被形成。调整用凹部22a设置于凸缘部22的周向的1处或者多处。调整用凹部22a设置于转子Ro的重心位置偏颇的一侧。而且,通过设置调整用凹部22a来减少转子支承部件2的周向的一部分的重量,由此转子Ro的重心位置被调整为接近转子Ro的旋转轴心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对转子Ro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3。旋转传感器3是用于检测转子Ro相对于定子St的旋转方向的位置以及转子Ro的旋转速度的至少一方的传感器。作为这样的旋转传感器3,例如能够使用分解器。旋转传感器3具备旋转体31与固定体32。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31以及固定体32分别形成为以转子Ro的旋转轴心为基准的圆环状。
旋转体31支承于缸体形成部23的外周面。换句话说,旋转体31相对于缸体形成部23配置于径向外侧R2,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缸体形成部23重复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31配置于缸体形成部23的外侧筒状部232的外周面。而且,旋转体31被连结为与外侧筒状部232一体地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缸体形成部23(这里为外侧筒状部232)的外周面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另一方面,在旋转体31的内周面也形成有相同的花键。而且,通过这些花键彼此卡合,旋转体31与转子支承部件2被连结为一体地旋转。
固定体32相对于旋转体31配置于径向外侧R2。固定体32支承于非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体32支承于在壳体1的第2侧壁部12设置的传感器支承部14。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3相对于第2活塞部52的第2滑动部521配置于径向外侧R2,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该第2滑动部521重复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3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在图示的例子中,旋转体31配置为在轴向观察时除了第2摩擦部件51之外还与第2活塞部52的第2按压部522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3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在图示的例子中,固定体32的径向外侧R2的部分配置为在轴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
如图3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用于驱动液压泵(省略图示)的泵驱动机构6。在本实施方式中,泵驱动机构6具备第1链轮61、第2链轮(省略图示)以及链62。
第1链轮61配置为以沿着轴向L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链轮61的旋转轴心配置为与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旋转轴心在同一轴上。第2链轮配置为以与第1链轮61的旋转轴心不同的轴且沿着轴向L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且,以架设于第1链轮61与第2链轮的方式卷绕有链62。
第1链轮61相当于驱动液压泵的“泵驱动部件”。第1链轮61被连结为与转子支承部件2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部件2的凸缘部22具备从该凸缘部22向轴向第2侧L2突出的突出连结部22b。而且,第1链轮61被连结为与突出连结部22b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连结部22b配置为从缸体形成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1的轴向第2侧L2的端部向轴向第2侧L2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链轮61在轴向第2侧L2与凸缘部22邻接地配置。而且,第1链轮61被限制部件7限制向轴向第2侧L2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7是与第1链轮61配置在同一轴上的圆环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7被夹装于轴向L的第1链轮61与壳体1的第2侧壁部12之间。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链轮61的内周部与突出连结部22b的外周部分别以在周向分散的方式形成有沿轴向L延伸的多个花键。而且,通过使这些花键彼此卡合,第1链轮61在相对于突出连结部22b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沿轴向L滑动。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轴向L,通过限制部件7与凸缘部22夹持第1链轮61,由此限制第1链轮61的轴向L的移动。
如图3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将转子支承部件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1轴承B1以及第2轴承B2。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进一步具备将输入部件I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3轴承B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第2轴承B2以及第3轴承B3分别是球轴承。
第1轴承B1将转子支承部件2的筒状部21支承为能够旋转。第1轴承B1配置于比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筒状支承部441靠径向外侧R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轴向第1侧L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配置于筒状部21的外周面。具体而言,筒状部21具有比转子Ro向轴向第1侧L1突出的轴承支承部211。而且,以第1轴承B1的内周面与轴承支承部211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有第1轴承B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支承于壳体1的第1侧壁部11的轴承支承部11a(参照图2)。轴承支承部11a向轴向第2侧L2突出,从径向外侧R2支承第1轴承B1。这样,第1轴承B1将筒状部2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1侧壁部11旋转。而且,转子支承部件2被第1轴承B1从径向外侧R2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1活塞部42重复。具体而言,第1轴承B1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与第1活塞部42的第1按压部422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承B1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定子St的线圈端部Ce重复(参照图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状部21中,相对于转子Ro在轴向第1侧L1形成有从筒状部2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R2突出的突起部21a。这里,突起部21a遍布周向的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而且,突起部21a配置为被转子Ro与第1轴承B1从轴向L的两侧夹持。具体而言,转子Ro配置为从轴向第2侧L2与突起部21a抵接。另外,第1轴承B1配置为从轴向第1侧L1与突起部21a抵接。
第2轴承B2将转子支承部件2的凸缘部2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承B2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2活塞部52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承B2相对于凸缘部22的缸体形成部23配置于径向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缸体形成部23重复的位置。而且,第2轴承B2从径向内侧R1支承转子支承部件2。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轴承B2夹装于转子支承部件2的内侧筒状部231与壳体1的筒状突出部13(具体而言,为外侧突出部13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轴承B3相对于第1活塞部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径向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1活塞部42重复的位置。这里,第3轴承B3相对于第1活塞部42的第1按压部422配置于径向内侧R1。另外,第3轴承B3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与第1按压部422重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轴承B3相对于油室形成部件46配置于轴向第1侧L1。另外,第3轴承B3相对于油室形成部件46的一部分配置于径向内侧R1。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轴承B3配置于输入部件I的输入筒状部Ia的外周面。具体而言,以第3轴承B3的内周面与输入筒状部Ia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有第3轴承B3。另外,第3轴承B3被壳体1的第1侧壁部11从径向外侧R2支承。这样,第3轴承B3将输入部件I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1侧壁部11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轴承B3的内座圈从轴向第1侧L1与在输入筒状部Ia的外周面形成的台阶部抵接。而且,第3轴承B3的外座圈从轴向第2侧L2与第1侧壁部11抵接。这样,第3轴承B3被输入筒状部Ia与第1侧壁部11限制轴向L的移动。其结果,第3轴承B3能够支承作用于该第3轴承B3所支承的输入部件I的推力负载。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用于向第1工作油室43供给油而使第1活塞部42工作的油路。该油路包括第1工作油路P11、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以及第2轴内油路P13。
第1工作油路P11是与第1工作油室43连通的油路。第1工作油路P11从输入部件I的输入筒状部Ia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被形成。
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是将第1工作油路P11与第2轴内油路P13连接的油路。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形成于变速输入轴M的插入部M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从插入部Ma的内部的第2轴内油路P13至外周面沿着径向R被形成。
第2轴内油路P13是形成于变速输入轴M的内部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轴内油路P13沿着轴向L被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用于向第2工作油室53供给油而使第2活塞部52工作的油路。该油路包括第2工作油路P21、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以及第2径向油路P23。
第2工作油路P21是将转子支承部件2的径向内侧R1与第2工作油室53连通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工作油路P21形成于缸体形成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1。而且,第2工作油路P21从内侧筒状部231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被形成。
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是将第2径向油路P23与第2工作油路P21连接的油路。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形成于壳体1的筒状突出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具有在内侧突出部131的外周面与外侧突出部132的内周面的抵接部以沿着轴向L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的轴向槽P22a、在外侧突出部132的外周面以沿着周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的周向槽P22b以及以将上述轴向槽P22a与上述周向槽P22b连接的方式沿着径向R形成的连接孔P22c。
第2径向油路P23是形成于壳体1的第2侧壁部12的油路。第2径向油路P23沿着径向R形成。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用于向第1摩擦部件41供给油而对第1摩擦部件41进行润滑的油路。该油路包括第1润滑油路P31、润滑连接油路P32以及第1轴内油路P33。此外,这样供给至第1摩擦部件41的油也发挥对第1摩擦部件41进行冷却的作用。
第1润滑油路P31是将第1摩擦部件41的润滑用的油供给至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连通孔44a的油路。第1润滑油路P31从输入部件I的输入筒状部Ia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润滑油路P31与第1活塞部42和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之间的空间连通。第1连通孔44a形成为沿径向R贯通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通孔44a形成为沿径向R贯通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筒状支承部441。
润滑连接油路P32是将第1润滑油路P31与第1轴内油路P33连接的油路。润滑连接油路P32形成于变速输入轴M的插入部Ma。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连接油路P32从插入部Ma的内部的第1轴内油路P33至外周面沿着径向R被形成。
第1轴内油路P33是形成于变速输入轴M的内部的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内油路P33沿着轴向L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轴内油路P33与第2轴内油路P13独立地被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轴内油路P33、润滑连接油路P32以及第1润滑油路P31依次流动的油流入第1活塞部42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之间的空间。然后,已流入该空间的油向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与油路形成部件45之间的空间、和第1活塞部42与油路形成部件45之间的空间(第1抵消油室47)分支并朝向径向外侧R2流动。这里,作为第1活塞部42与油路形成部件45之间的空间的第1抵消油室47除了与第1润滑油路P31连通的连通部分以外形成关闭的空间。因此,在第1抵消油室47成为被油充满的状态之后,来自第1润滑油路P31的油主要流入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与油路形成部件45之间的空间。然后,已流入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与油路形成部件45之间的空间的油通过径向槽45a,进一步通过第1连通孔44a到达第1摩擦部件41。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直至第1连通孔44a的油的流动路径作为从径向内侧R1向第1摩擦部件41供给油的第1供给部S1发挥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具备用于向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而对第2摩擦部件51进行润滑的油路。该油路包括第2润滑油路P41与第1径向油路P42。此外,这样供给至第2摩擦部件51的油也发挥对第2摩擦部件51进行冷却的作用。
第2润滑油路P41是将第2摩擦部件51的润滑用的油供给至第2内侧支承部件54的第2连通孔54a的油路。第2连通孔54a形成为沿径向R贯通第2内侧支承部件5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通孔54a形成为沿径向R贯通第2内侧支承部件54的第2筒状支承部541。
第2润滑油路P41形成于壳体1的筒状突出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润滑油路P41具有在内侧突出部131的外周面与外侧突出部132的内周面的抵接部以沿着轴向L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的轴向槽P41a、在比内侧突出部131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靠轴向第1侧L1被外侧突出部132的内周面围起而形成的筒状油路P41b以及以将该筒状油路P41b与外侧突出部132的外周面连接的方式沿着径向R被形成的连接孔P41c。
第1径向油路P42是形成于壳体1的第2侧壁部12的油路。第1径向油路P42沿着径向R被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径向油路P42与第2径向油路P23独立地被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径向油路P42以及第2润滑油路P41依次流动的油从连接孔P41c以及筒状油路P41b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的开口流入凸缘部22与第2内侧支承部件54之间的空间。
然后,这样流入的油中的从连接孔P41c流入的油依次通过第1贯通孔24a以及第2贯通孔231a到达第2抵消油室58。第1贯通孔24a形成为沿径向R贯通嵌合部件24。嵌合部件24是以从轴向第1侧L1与第2轴承B2抵接的方式与缸体形成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1的内周面嵌合的部件。第2贯通孔231a形成为沿径向R贯通缸体形成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1。第2贯通孔231a的径向外侧R2的开口部向第2抵消油室58开口。这里,第2抵消油室58除了与第2贯通孔231a连通的连通部分以外形成关闭的空间。因此,在第2抵消油室58成为被油充满的状态之后,来自第2润滑油路P41的油主要从筒状油路P41b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的开口流出。
这样,从筒状油路P41b的轴向第1侧L1的端部的开口流出的油通过嵌合部件24与第2内侧支承部件54的第2径向延伸部542之间,进一步通过第2连通孔54a到达第2摩擦部件51。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直至第2连通孔54a的油的流动路径作为从径向内侧R1向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的第2供给部S2发挥功能。
〔其他的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2工作油室53被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形成第2工作油室53在轴向观察时不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第2工作油室53配置于比第2摩擦部件51靠径向内侧R1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2工作油室53也可以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第2摩擦部件51重复。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2轴承B2相对于缸体形成部23配置于径向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缸体形成部23重复的位置,从而从径向内侧R1支承转子支承部件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第2轴承B2相对于缸体形成部23配置于径向外侧R2。另外,也可以将第2轴承B2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不与缸体形成部23重复。另外,也可以形成第2轴承B2从径向外侧R2支承转子支承部件2的结构。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具备从径向内侧R1向第1摩擦部件41供给油的第1供给部S1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从径向内侧R1以外的方向向第1摩擦部件41供给油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形成不具备第1供给部S1的结构。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具备从径向内侧R1向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的第2供给部S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从径向内侧R1以外的方向向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形成不具备第2供给部S2的结构。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油路形成部件45的与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径向延伸部442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沿着径向R的径向槽45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不形成径向槽45a,油路形成部件45相对于第1径向延伸部442在轴向L分离。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作为用于向第1工作油室43供给油而使第1活塞部42工作的油路,具备第1工作油路P11、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第2轴内油路P1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另外,以作为用于向第2工作油室53供给油而使第2活塞部52工作的油路,具备第2工作油路P21、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第2径向油路P2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另外,以作为用于向第1摩擦部件41供给油而对第1摩擦部件41进行润滑的油路,具备第1润滑油路P31、润滑连接油路P32、第1轴内油路P33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另外,以作为用于向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而对第2摩擦部件51进行润滑的油路,具备第2润滑油路P41与第1径向油路P42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油路的结构仅仅是一个例子,通过上述以外的位置以及形状的油路,也能够形成向各部供给油的结构。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轴承B1、第2轴承B2以及第3轴承B3分别为球轴承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第1轴承B1、第2轴承B2以及第3轴承B3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滚子轴承、滑动轴承等其他形式的轴承。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第1轴承B1配置于筒状部21的外周面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将第1轴承B1配置于筒状部21的内周面。在该情况下,以第1轴承B1的外周面与筒状部21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有第1轴承B1。而且,转子支承部件2被第1轴承B1从径向内侧R1支承。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活塞部42被配置为与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接触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将第1活塞部42配置为与在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设置的其他部件接触。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转子支承部件2的凸缘部22形成有用于调整转子Ro的重心位置的调整用凹部22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转子支承部件2的除凸缘部22以外的部分形成有调整用凹部22a。或者,也可以不设置调整用凹部22a。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泵驱动部件的第1链轮61在轴向第2侧L2与凸缘部22邻接地配置,并且通过限制部件7限制向轴向第2侧L2的移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泵驱动部件也可以是与泵转子连结的泵轴等链轮以外的部件。另外,泵驱动部件的配置也不限定于上述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形成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与第2内侧支承部件54的轴向L之间等其他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不设置限制部件7。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轴承B1从轴向第1侧L1与突起部21a抵接,转子Ro从轴向第2侧L2与突起部21a抵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形成仅转子Ro以及第1轴承B1的一方在轴向L与突起部21a抵接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不将突起部21a形成于筒状部21的外周面。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筒状部21与凸缘部22的接合部2a配置于比筒状部21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R2的位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将筒状部21与凸缘部22的接合部2a配置于比筒状部21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R1的位置。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从径向外侧R2支承第2摩擦部件51的外侧支承部件55配置于筒状部21的径向内侧R1,并且连结为与筒状部21一体地旋转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外侧支承部件55,而通过筒状部21从径向外侧R2直接支承第2摩擦部件51。
(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将抵接部件56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配置于比第2摩擦部件51(第2内侧摩擦件511)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靠径向内侧R1的位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将抵接部件56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配置于比第2摩擦部件51(第2内侧摩擦件511)的径向内侧R1的端部靠径向外侧R2的位置。
(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抵接部件56的内侧部分561的轴向L的尺寸小于抵接部件56的外侧部分562的轴向L的尺寸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在内侧部分561与外侧部分562中轴向L的尺寸也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是抵接部件56的内侧部分561的轴向L的尺寸大于抵接部件56的外侧部分562的轴向L的尺寸的结构。
(1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轴承B1被配置为在轴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将第1轴承B1配置为在轴向观察时不与转子Ro重复。
(1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轴承B1被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与定子St的线圈端部Ce重复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将第1轴承B1配置为在径向观察时不与线圈端部Ce重复。
(1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1侧壁部11具备支承第1轴承B1的轴承支承部11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形成第1轴承B1被从第1侧壁部11独立的部件支承的结构。
(20)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则也能够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并应用。关于其他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也只不过是例示。因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上述说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其具备:
输入部件(I),其与内燃机(EG)驱动连结;
旋转电机(MG),其具有定子(St)以及相对于上述定子(St)配置于径向(R)的内侧(R1)的转子(Ro),该旋转电机(MG)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
变速器(TM),其对从上述旋转电机(MG)的一侧被传递的旋转进行变速;
转子支承部件(2),其支承上述转子(Ro);和
相对于上述转子(Ro)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沿轴向(L)并排配置的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
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配置于上述输入部件(I)与上述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配置于上述旋转电机(MG)与上述变速器(TM)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该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1轴承(B1),其将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支承为能够旋转;和
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其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支承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的第1摩擦部件(41),
上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支承上述第1摩擦部件(41)的筒状支承部(441)、和形成为从上述筒状支承部(441)向上述径向(R)的内侧(R1)延伸的径向延伸支承部(442),
上述径向延伸支承部(442)以上述输入部件(I)与上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44)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上述输入部件(I),
在上述轴向(L),将相对于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配置有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L1),将与上述轴向第1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L2),
上述第1轴承(B1)相对于上述转子(Ro)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L1),并且相比上述筒状支承部(441)配置于上述径向(R)的外侧(R2)。
根据该结构,从径向(R)的内侧(R1)支承第1摩擦部件(41)的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具备形成为沿着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支承第1摩擦部件(41)的筒状支承部(441)、和形成为从该筒状支承部(441)向径向(R)的内侧(R1)延伸的径向延伸支承部(442)。而且,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轴承(B1)相比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筒状支承部(441)配置于径向(R)的外侧(R2)。由此,将第1轴承(B1)配置为在径向(R)接近转子(Ro)变得容易。因此,不需要在转子支承部件(2)设置凸缘部,该凸缘部在转子(Ro)的轴向第1侧(L1)向比筒状支承部(441)靠径向(R)的内侧(R1)延伸,并被第1轴承(B1)能够旋转地支承。因此,在利用轴承支承转子支承部件(2)的结构中,能够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这里,优选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具备将上述第1摩擦部件(41)向上述轴向(L)按压的第1活塞部(42)、供给上述第1活塞部(42)的工作用的油的第1工作油室(43)以及相对于上述输入部件(I)向上述径向(R)的外侧(R2)延伸并被连结为与上述输入部件(I)一体地旋转的油室形成部件(46),
在上述油室形成部件(46)与上述第1活塞部(42)之间形成有上述第1工作油室(43)。
根据该结构,利用相对于输入部件(I)向径向(R)的外侧(R2)延伸并被连结为与输入部件(I)一体地旋转的油室形成部件(46),形成第1工作油室(43)。与这样的结构不同,在将相对于第1卡合装置(CL1)在轴向第1侧(L1)沿着径向(R)延伸的凸缘部设置于转子支承部件(2)并利用该凸缘部形成第1工作油室(43)的结构中,由于需要该凸缘部的配置空间,所以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容易大型化。根据该结构,不需要这样的凸缘部,因此能够使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小型化。
在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具备上述第1活塞部(42)、上述第1工作油室(43)及上述油室形成部件(46)的结构中,
优选上述油室形成部件(46)相对于上述第1活塞部(4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L1),
上述油室形成部件(46)的最外周部的上述径向(R)的尺寸小于上述筒状支承部(441)的内周面的上述径向(R)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从径向(R)的内侧(R1)支承第1摩擦部件(41)的筒状支承部(441),在径向(R)的内侧(R1)配置有油室形成部件(46)。而且,相对于油室形成部件(46)在轴向第2侧(L2)形成有第1工作油室(43)。由此,将第1工作油室(43)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不与第1摩擦部件(41)重复变得容易。因此,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上述第1活塞部(42)相对于上述径向延伸支承部(44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L1),
上述第1轴承(B1)配置为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活塞部(42)重复。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与相对于径向延伸支承部(442)在轴向第1侧(L1)配置的第1活塞部(42)在径向观察时重复的空间,来配置第1轴承(B1)。由此,能够抑制第1轴承(B1)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将上述输入部件(I)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3轴承(B3),
上述第3轴承(B3)相对于上述第1活塞部(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上述第1活塞部(42)重复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相对于第1活塞部(4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径向(R)的内侧(R1),且在径向观察时与第1活塞部(42)重复的空间,来配置第3轴承(B3)。由此,能够抑制第3轴承(B3)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上述第1轴承(B1)配置为在沿着上述轴向(L)的轴向观察时与上述转子(Ro)重复。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轴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的空间,来配置第1轴承(B1)。由此,能够抑制第1轴承(B1)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径向(R)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上述定子(St)具备定子铁芯(Stc)、和以形成有从上述定子铁芯(Stc)向上述轴向(L)的两侧(L1、L2)突出的线圈端部(Ce)的方式卷装于上述定子铁芯(Stc)的线圈(C),
上述第1轴承(B1)配置为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上述线圈端部(Ce)重复。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径向观察时与定子(St)的线圈端部(Ce)重复的空间,来配置第1轴承(B1)。由此,能够抑制第1轴承(B1)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收容上述输入部件(I)的一部分、上述旋转电机(MG)、上述变速器(TM)、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的壳体(1),
上述壳体(1)具备相对于上述旋转电机(MG)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L1)并支承上述定子(St)的定子支承部(11),
上述定子支承部(11)具备向上述轴向第2侧(L2)突出并对上述第1轴承(B1)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承部(11a)。
根据该结构,在壳体(1)的定子支承部(11)支承有定子(St)。而且,经由被轴承支承部(11a)支承的第1轴承(B1),在壳体(1)的定子支承部(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转子支承部件(2)。换句话说,定子(St)以及转子(Ro)双方被同一部件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定子(St)以及转子(Ro)的支承精度。
另外,优选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筒状部(21)和凸缘部(22),该筒状部(21)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支承上述转子(Ro);该凸缘部(22)形成于在上述轴向第2侧(L2)与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邻接的位置,且相对于上述筒状部(21)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沿着上述径向(R)延伸,该凸缘部(22)与上述筒状部(21)连结,
进一步具备将上述凸缘部(2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2轴承(B2)。
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通过第1轴承(B1)以及第2轴承(B2)在2个位置支承转子支承部件(2)的构造。由此,能够减少第1轴承(B1)的负荷,因此能够提高转子(Ro)的支承构造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该结构,第2轴承(B2)配置为将从筒状部(21)向径向(R)的内侧(R1)延伸的凸缘部(22)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将第2轴承(B2)形成小径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减少第2轴承(B2)的部件成本。
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上述筒状部(21)及上述凸缘部(22)的结构中,
优选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具备第2摩擦部件(51)、和将上述第2摩擦部件(51)向上述轴向(L)按压的第2活塞部(52),
上述凸缘部(22)具备形成供上述第2活塞部(52)滑动的缸体部(C2)的缸体形成部(23)。
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转子支承部件(2)的凸缘部(22)兼具供第2卡合装置(CL2)的第2活塞部(52)滑动的缸体部(C2)的结构。因此,与另外设置形成缸体部(C2)的部件结构相比,能够使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小型化,并且能够减少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凸缘部(22)具备缸体形成部(23)的结构中,
优选上述第2轴承(B2)相对于上述缸体形成部(23)配置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且配置于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上述缸体形成部(23)重复的位置,上述第2轴承(B2)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支承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径向观察时与缸体形成部(23)重复的空间,来配置第2轴承(B2)。由此,能够抑制第2轴承(B2)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上述筒状部(21)及上述凸缘部(22)的结构中,
优选进一步具备驱动液压泵的泵驱动部件(61),
上述凸缘部(22)具备从该凸缘部(22)向上述轴向第2侧(L2)突出的突出连结部(22b),
上述泵驱动部件(61)被连结为与上述突出连结部(22b)一体地旋转。
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转子支承部件(2)的凸缘部(22)兼具用于驱动液压泵的泵驱动机构(6)的一部分的结构。因此,与另外设置用于驱动液压泵的机构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车辆用驱动装置(100)小型化,并且能够减少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另外,优选上述旋转电机(MG)与上述变速器(TM)在上述轴向(L)并排配置,
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相对于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配置于上述轴向(L)的上述变速器(TM)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按与驱动力的传递方向一致的配置顺序,配置旋转电机(MG)、变速器(TM)、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由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将旋转构件彼此连结。
另外,优选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配置为在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观察时与上述转子(Ro)重复。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在径向观察时与转子(Ro)重复的空间,来配置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由此,能够抑制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第2卡合装置(CL2)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向上述第1摩擦部件(41)供给油的第1供给部(S1)。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设置于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转子支承部件(2)等的旋转部件的离心力,从径向(R)的内侧(R1)向第1摩擦部件(41)适当地供给油。由此,能够对第1摩擦部件(41)适当地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减小第1摩擦部件(41)所需的热容量。因此,第1摩擦部件(41)的小型化,进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在具备上述第1供给部(S1)的结构中,
优选进一步具备配置为在上述轴向(L)与上述径向延伸支承部(442)接触的油路形成部件(45),
在上述油路形成部件(45)的与上述径向延伸支承部(442)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沿着上述径向(R)的径向槽(45a)。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使油路形成部件(45)与径向延伸支承部(442)在轴向(L)分离,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供油沿着径向(R)流动的油路。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并且从径向(R)的内侧(R1)向第1摩擦部件(41)适当地供给油。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向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的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的第2供给部(S2)。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设置于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转子支承部件(2)等的旋转部件的离心力,从径向(R)的内侧(R1)向第2摩擦部件(51)适当地供给油。由此,能够对第2摩擦部件(51)适当地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减小第2摩擦部件(51)所需的热容量。因此,第2摩擦部件(51)的小型化,进而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上述输入部件(I)具备形成为上述轴向(L)的一侧(L2)的端面开口的筒状的输入筒状部(Ia),
作为上述变速器(TM)的输入构件的变速输入轴(M)具备插入上述输入筒状部(Ia)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插入部(Ma),
在上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44)形成有沿上述径向(R)贯通该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连通孔(44a),
在上述输入筒状部(Ia)从上述输入筒状部(Ia)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形成有将上述第1摩擦部件(41)的润滑用的油供给至上述第1连通孔(44a)的第1润滑油路(P31),
在上述插入部(Ma)形成有将在上述变速输入轴(M)的内部形成的第1轴内油路(P33)与上述第1润滑油路(P31)连接的润滑连接油路(P32)。
根据该结构,油依次通过变速输入轴(M)的第1轴内油路(P33)、插入部(Ma)的润滑连接油路(P32)、输入筒状部(Ia)的第1润滑油路(P31)以及第1内侧支承部件(44)的第1连通孔(44a),从而能够向被第1内侧支承部件(44)支承的第1摩擦部件(41)适当地供给油。因此,能够对第1摩擦部件(41)适当地进行润滑。
另外,优选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具备将上述第1摩擦部件(41)向上述轴向(L)按压的第1活塞部(42)、和供给上述第1活塞部(42)的工作用的油的第1工作油室(43),
上述输入部件(I)具备形成为上述轴向(L)的一侧(L2)的端面开口的筒状的输入筒状部(Ia),
作为上述变速器(TM)的输入构件的变速输入轴(M)具备插入上述输入筒状部(Ia)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插入部(Ma),
在上述输入筒状部(Ia)从该输入筒状部(Ia)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1工作油室(43)连通的第1工作油路(P11),
在上述插入部(Ma)形成有将在上述变速输入轴(M)的内部形成的第2轴内油路(P13)与上述第1工作油路(P11)连接的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
根据该结构,油依次通过变速输入轴(M)的第2轴内油路(P13)、插入部(Ma)的第1工作连接油路(P12)以及输入筒状部(Ia)的第1工作油路(P11),从而能够向与第1工作油路(P11)连通的第1工作油室(43)适当地供给油。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壳体(1),该壳体(1)收容上述输入部件(I)的一部分、上述旋转电机(MG)、上述变速器(TM)、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和
第2内侧支承部件(54),该第2内侧支承部件(54)从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支承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的第2摩擦部件(51),
上述壳体(1)具备相对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2侧(L2)并形成为沿着上述径向(R)延伸的径向延伸部(12)、和形成为从上述径向延伸部(12)向上述轴向(L)突出的筒状并配置为通过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筒状突出部(13),
在上述第2内侧支承部件(54)形成有沿上述径向(R)贯通该第2内侧支承部件(54)的第2连通孔(54a),
在上述筒状突出部(13)形成有与在上述径向延伸部(12)形成的第1径向油路(P42)连接,并将上述第2摩擦部件(51)的润滑用的油向上述第2连通孔(54a)供给的第2润滑油路(P41)。
根据该结构,油依次通过径向延伸部(12)的第1径向油路(P42)、筒状突出部(13)的第2润滑油路(P41)以及第2内侧支承部件(54)的第2连通孔(54a),从而能够向被第2内侧支承部件(54)支承的第2摩擦部件(51)适当地供给油。因此,能够对第2摩擦部件(51)适当地进行润滑。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收容上述输入部件(I)的一部分、上述旋转电机(MG)、上述变速器(TM)、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以及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的壳体(1),
上述壳体(1)具备相对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配置于上述轴向第2侧(L2)并形成为沿着上述径向(R)延伸的径向延伸部(12)、和形成为从上述径向延伸部(12)向上述轴向(L)突出的筒状并配置为通过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筒状突出部(13),
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具备第2摩擦部件(51)、将上述第2摩擦部件(51)向上述轴向(L)按压的第2活塞部(52)及供给上述第2活塞部(52)的工作用的油的第2工作油室(53),
在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形成有将该转子支承部件(2)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与上述第2工作油室(53)连通的第2工作油路(P21),
在上述筒状突出部(13)形成有将在上述径向延伸部(12)形成的第2径向油路(P23)与上述第2工作油路(P21)连接的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
根据该结构,油依次通过径向延伸部(12)的第2径向油路(P23)、筒状突出部(13)的第2工作连接油路(P22)以及转子支承部件(2)的第2工作油路(P21),从而能够向与第2工作油路(P21)连通的第2工作油室(53)适当地供给油。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将上述输入部件(I)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3轴承(B3),
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对上述转子(Ro)进行支承的筒状部(21),
上述第1轴承(B1)配置于上述筒状部(21)的外周面,
上述第3轴承(B3)为球轴承。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转子(Ro)在轴向第1侧(L1)的筒状部(21)的外周面配置有第1轴承(B1)。因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筒状部(21)在径向(R)的内侧(R1)配置第3轴承(B3)的空间。由此,适当地配置径向(R)的尺寸比较大的球轴承亦即第3轴承(B3)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该结构,作为球轴承的第3轴承(B3)的径向(R)的尺寸比较大,因此使其在轴向(L)与其他的部件抵接,从而能够承受作用于第3轴承(B3)所支承的输入部件(I)的推力负载。由此,不另外设置承受作用于输入部件(I)的推力负载的部件,便能够限制输入部件(I)向轴向(L)的移动。
另外,优选上述第1卡合装置(CL1)具备将上述第1摩擦部件(41)向上述轴向(L)按压的第1活塞部(42),
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对上述转子(Ro)进行支承的筒状部(21),
上述第1轴承(B1)配置于上述筒状部(21)的外周面,
上述第1活塞部(42)配置为与上述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转子在轴向第1侧(L1)的筒状部(21)的外周面配置有第1轴承(B1)。因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筒状部(21)在径向(R)的内侧(R1)配置第1活塞部(42)的空间。由此,能够抑制第1活塞部(42)的设置所导致的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或者径向(R)的尺寸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该结构,第1活塞部(42)不经由其他部件而配置于输入部件(I)的外周面。由此,能够简化第1卡合装置(CL1)的结构。
另外,优选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对上述转子(Ro)进行支承的筒状部(21)、和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筒状部(21)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沿着上述径向(R)延伸并与上述筒状部(21)连结的凸缘部(22),
在上述凸缘部(22)形成有用于调整上述转子(Ro)的重心位置的调整用凹部(22a)。
根据该结构,将给予转子支承部件(2)的强度的影响抑制为较少,并且适当地调整转子(Ro)的重心位置变得容易。
对于在上述凸缘部(22)形成有上述调整用凹部(22a)的结构而言,
优选上述凸缘部(22)在上述轴向第2侧(L2)与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邻接地配置,
在上述凸缘部(22)的朝向上述轴向第2侧(L2)的面形成有上述调整用凹部(22a)。
根据该结构,在凸缘部(22)的朝向与第2卡合装置(CL2)的一侧在轴向(L)相反的一侧的面形成有调整用凹部(22a)。由此,将调整用凹部(22a)给予第2卡合装置(CL2)的结构的影响抑制为较少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驱动液压泵的泵驱动部件(61),
上述泵驱动部件(61)在上述轴向第2侧(L2)与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邻接地配置,并且被限制部件(7)限制向上述轴向第2侧(L2)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泵驱动部件(61)向轴向第1侧(L1)的移动被转子支承部件(2)限制,并且泵驱动部件(61)向轴向第2侧(L2)的移动被限制部件(7)限制。由此,将泵驱动部件(61)配置于适当的位置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对上述转子(Ro)进行支承的筒状部(21),
在上述筒状部(21)中,相对于上述转子(Ro)在上述轴向第1侧(L1)形成有从上述筒状部(21)的外周面向上述径向(R)的外侧(R2)突出的突起部(21a),
上述转子(Ro)从上述轴向第2侧(L2)与上述突起部(21a)抵接,
上述第1轴承(B1)从上述轴向第1侧(L1)与上述突起部(21a)抵接。
根据该结构,转子(Ro)向轴向第1侧(L1)的移动被突起部(21a)限制。而且,第1轴承(B1)向轴向第2侧(L2)的移动被突起部(21a)限制。由此,能够利用突起部(21a),容易地进行转子(Ro)以及第1轴承(B1)的轴向(L)的定位。
另外,优选上述转子支承部件(2)具备形成为沿着上述轴向(L)延伸的筒状并支承上述转子(Ro)的筒状部(21)、和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筒状部(21)在上述径向(R)的内侧(R1)沿着上述径向(R)延伸并与上述筒状部(21)连结的凸缘部(22),
上述转子支承部件通过作为不同部件的上述筒状部(21)与上述凸缘部(22)接合而被构成,
上述筒状部(21)与上述凸缘部(22)的接合部(2a)配置于比上述筒状部(21)的内周面靠上述径向(R)的外侧(R2)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对筒状部(21)的内周面进行加工的情况下,避免接合部(2a)的干涉变得容易。因此,能够提高筒状部(21)的内周面的加工性。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从上述径向(R)的外侧(R2)支承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的第2摩擦部件(51)的外侧支承部件(55),
上述外侧支承部件(55)配置于上述筒状部(21)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并且被连结为与上述筒状部(21)一体地旋转。
根据该结构,第2摩擦部件(51)被作为与筒状部(21)不同的部件的外侧支承部件(55)支承。因此,在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制造工序中,在将第2摩擦部件(51)组装于外侧支承部件(55)后,能够使该外侧支承部件(55)与筒状部(21)连结。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2卡合装置(CL2)的组装作业。
另外,优选进一步具备与上述第2卡合装置(CL2)的第2摩擦部件(51)抵接的抵接部件(56),
第2卡合装置(CL2)具备将上述第2摩擦部件(51)向上述轴向(L)按压的第2活塞部(52),
上述抵接部件(56)配置为从上述轴向(L)的和上述第2活塞部(5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上述第2摩擦部件(51)抵接,
上述抵接部件(56)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端部配置于比上述第2摩擦部件(51)的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端部靠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相对于第2摩擦部件(51)供给油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抵接部件(56)限制该被供给的油从第2摩擦部件(51)向在轴向(L)分离的一侧流动。由此,能够使油向第2摩擦部件(51)的供给高效化。
在具备上述抵接部件(56)的结构中,
上述抵接部件(56)的包括上述径向(R)的内侧端部在内的规定的径向区域亦即内侧部分(561)的上述轴向(L)的尺寸小于上述抵接部件(56)的比上述内侧部分(561)靠上述径向(R)的外侧(R2)的区域亦即外侧部分(562)的上述轴向(L)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将抵接部件(56)的内侧部分(561)配置于在轴向观察时与第2摩擦部件(51)的支承部件等重复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容易避免抵接部件(56)与该支承部件等干涉。由此,能够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的大型化,并且使油向第2摩擦部件(51)的供给高效化。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利用于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具有定子及相对于该定子配置于径向的内侧的转子且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的旋转电机、支承转子的转子支承部件以及相对于转子在径向的内侧沿轴向并排配置的第1卡合装置以及第2卡合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车辆用驱动装置;2…转子支承部件;CL1…第1卡合装置;41…第1摩擦部件;CL2…第2卡合装置;I…输入部件;44…第1内侧支承部件;441…第1筒状支承部(筒状支承部);442…第1径向延伸部(径向延伸支承部);MG…旋转电机;St…定子;Ro…转子;TM…变速器;B1…第1轴承;W…车轮;L…轴向;L1…轴向第1侧;L2…轴向第2侧;R…径向;R1…径向内侧;R2…径向外侧。
Claims (31)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输入部件,其与内燃机驱动连结;
旋转电机,其具有定子以及相对于所述定子配置于径向的内侧的转子,所述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
变速器,其对从所述旋转电机的一侧被传递的旋转进行变速;
转子支承部件,其支承所述转子;和
相对于所述转子在所述径向的内侧沿轴向并排配置的第1卡合装置以及第2卡合装置,
所述第1卡合装置配置于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旋转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所述第2卡合装置配置于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变速器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1轴承,其将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和
第1内侧支承部件,其从所述径向的内侧支承所述第1卡合装置的第1摩擦部件,
所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支承所述第1摩擦部件的筒状支承部、和形成为从所述筒状支承部向所述径向的内侧延伸的径向延伸支承部,
所述径向延伸支承部以所述输入部件与所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输入部件,
在所述轴向,将相对于所述第2卡合装置配置有所述第1卡合装置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将与所述轴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
所述第1轴承相对于所述转子配置于所述轴向第1侧,并且相比所述筒状支承部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装置具备将所述第1摩擦部件向所述轴向按压的第1活塞部、供给所述第1活塞部的工作用的油的第1工作油室以及相对于所述输入部件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延伸并被连结为与所述输入部件一体地旋转的油室形成部件,
在所述油室形成部件与所述第1活塞部之间形成有所述第1工作油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室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活塞部配置于所述轴向第1侧,
所述油室形成部件的最外周部的所述径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筒状支承部的内周面的所述径向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活塞部相对于所述径向延伸支承部配置于所述轴向第1侧,
所述第1轴承配置为在沿着所述径向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活塞部重复。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将所述输入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3轴承,
所述第3轴承相对于所述第1活塞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内侧,且配置于在沿着所述径向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活塞部重复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轴承配置为在沿着所述轴向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转子重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备定子铁芯、和以形成有从所述定子铁芯向所述轴向的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的方式卷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
所述第1轴承配置为在沿着所述径向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线圈端部重复。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收容所述输入部件的一部分、所述旋转电机、所述变速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所述第1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2卡合装置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相对于所述旋转电机配置于所述轴向第1侧并支承所述定子的定子支承部,
所述定子支承部具备向所述轴向第2侧突出并对所述第1轴承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承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备筒状部和凸缘部,所述筒状部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支承所述转子;所述凸缘部形成于在所述轴向第2侧与所述第2卡合装置邻接的位置,且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径向的内侧沿着所述径向延伸,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筒状部连结,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进一步具备将所述凸缘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2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装置具备第2摩擦部件、和将所述第2摩擦部件向所述轴向按压的第2活塞部,
所述凸缘部具备形成供所述第2活塞部滑动的缸体部的缸体形成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轴承相对于所述缸体形成部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内侧,且配置于在沿着所述径向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缸体形成部重复的位置,所述第2轴承从所述径向的内侧支承所述转子支承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驱动液压泵的泵驱动部件,
所述凸缘部具备从该凸缘部向所述轴向第2侧突出的突出连结部,
所述泵驱动部件被连结为与所述突出连结部一体地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变速器在所述轴向并排配置,
所述第2卡合装置相对于所述第1卡合装置配置于所述轴向的所述变速器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2卡合装置配置为在沿着所述径向的径向观察时与所述转子重复。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从所述径向的内侧向所述第1摩擦部件供给油的第1供给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配置为在所述轴向与所述径向延伸支承部接触的油路形成部件,
在所述油路形成部件的与所述径向延伸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形成有沿着所述径向的径向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从所述径向的内侧向所述第2卡合装置的第2摩擦部件供给油的第2供给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具备形成为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的筒状的输入筒状部,
作为所述变速器的输入构件的变速输入轴具备插入所述输入筒状部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插入部,
在所述第1内侧支承部件形成有沿所述径向贯通该第1内侧支承部件的第1连通孔,
在所述输入筒状部从所述输入筒状部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形成有将所述第1摩擦部件的润滑用的油供给至所述第1连通孔的第1润滑油路,
在所述插入部形成有将在所述变速输入轴的内部形成的第1轴内油路与所述第1润滑油路连接的润滑连接油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装置具备将所述第1摩擦部件向所述轴向按压的第1活塞部、和供给所述第1活塞部的工作用的油的第1工作油室,
所述输入部件具备形成为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面开口的筒状的输入筒状部,
作为所述变速器的输入构件的变速输入轴具备插入所述输入筒状部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插入部,
在所述输入筒状部从该输入筒状部的内周面遍布外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1工作油室连通的第1工作油路,
在所述插入部形成有将在所述变速输入轴的内部形成的第2轴内油路与所述第1工作油路连接的第1工作连接油路。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
壳体,其收容所述输入部件的一部分、所述旋转电机、所述变速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所述第1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2卡合装置;和
第2内侧支承部件,其从所述径向的内侧支承所述第2卡合装置的第2摩擦部件,
所述壳体具备相对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轴向第2侧并形成为沿着所述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和形成为从所述径向延伸部向所述轴向突出的筒状并配置为通过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筒状突出部,
在所述第2内侧支承部件形成有沿所述径向贯通该第2内侧支承部件的第2连通孔,
在所述筒状突出部形成有与在所述径向延伸部形成的第1径向油路连接,并将所述第2摩擦部件的润滑用的油供给至所述第2连通孔的第2润滑油路。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收容所述输入部件的一部分、所述旋转电机、所述变速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所述第1卡合装置以及所述第2卡合装置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相对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轴向第2侧并形成为沿着所述径向延伸的径向延伸部、和形成为从所述径向延伸部向所述轴向突出的筒状并配置为通过所述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筒状突出部,
所述第2卡合装置具备第2摩擦部件、将所述第2摩擦部件向所述轴向按压的第2活塞部及供给所述第2活塞部的工作用的油的第2工作油室,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形成有将该转子支承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侧与所述第2工作油室连通的第2工作油路,
在所述筒状突出部形成有将在所述径向延伸部形成的第2径向油路与所述第2工作油路连接的第2工作连接油路。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将所述输入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3轴承,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对所述转子进行支承的筒状部,
所述第1轴承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
所述第3轴承为球轴承。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装置具备将所述第1摩擦部件向所述轴向按压的第1活塞部,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对所述转子进行支承的筒状部,
所述第1轴承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
所述第1活塞部配置为与所述输入部件的外周面接触。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支承所述转子的筒状部、和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径向的内侧沿着所述径向延伸并与所述筒状部连结的凸缘部,
在所述凸缘部形成有用于调整所述转子的重心位置的调整用凹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在所述轴向第2侧与所述第2卡合装置邻接地配置,
在所述凸缘部的朝向所述轴向第2侧的面形成有所述调整用凹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驱动液压泵的泵驱动部件,
所述泵驱动部件在所述轴向第2侧与所述转子支承部件邻接地配置,并且被限制部件限制向所述轴向第2侧的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对所述转子进行支承的筒状部,
在所述筒状部中,相对于所述转子在所述轴向第1侧形成有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转子从所述轴向第2侧与所述突起部抵接,
所述第1轴承从所述轴向第1侧与所述突起部抵接。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具备形成为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筒状并支承所述转子的筒状部、和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径向的内侧沿着所述径向延伸并与所述筒状部连结的凸缘部,
所述转子支承部件通过作为不同部件的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凸缘部接合而被构成,
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凸缘部的接合部相比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
29.根据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从所述径向的外侧支承所述第2卡合装置的第2摩擦部件的外侧支承部件,
所述外侧支承部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径向的内侧,并且被连结为与所述筒状部一体地旋转。
30.根据权利要求1~2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与所述第2卡合装置的第2摩擦部件抵接的抵接部件,
所述第2卡合装置具备将所述第2摩擦部件向所述轴向按压的第2活塞部,
所述抵接部件配置为从所述轴向的和所述第2活塞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第2摩擦部件抵接,
所述抵接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端部相比所述第2摩擦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内侧。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的包括所述径向的内侧端部在内的规定的径向区域亦即内侧部分的所述轴向的尺寸小于所述抵接部件的比所述内侧部分靠所述径向的外侧的区域亦即外侧部分的所述轴向的尺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9/038285 WO2021059510A1 (ja) | 2019-09-27 | 2019-09-27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9581A true CN114269581A (zh) | 2022-04-01 |
Family
ID=75166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9447.XA Pending CN114269581A (zh) | 2019-09-27 | 2019-09-27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33904B2 (zh) |
EP (1) | EP3974223A4 (zh) |
JP (1) | JPWO2021059510A1 (zh) |
CN (1) | CN114269581A (zh) |
WO (1) | WO202105951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1132435A (ja) * | 2020-02-18 | 2021-09-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FR3129188B1 (fr) * | 2021-11-16 | 2024-03-15 | Valeo Embrayages | Embrayage humide amélioré pour système de groupe motopropulseur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21828A (ja) * | 1999-07-13 | 2001-01-26 | Canon Inc | 偏向走査装置 |
JP2003021170A (ja) * | 2001-07-06 | 2003-01-24 |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 電磁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
WO2017057190A1 (ja) * | 2015-09-28 | 2017-04-0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WO2018181352A1 (ja) * | 2017-03-28 | 2018-10-04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CN108790777A (zh) * | 2017-04-27 | 2018-11-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 |
CN109983670A (zh) * | 2016-11-24 | 2019-07-05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离合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8043290A1 (de) * | 2008-10-29 | 2010-05-06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Hybridmodul für den Hybrid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s |
JP6531132B2 (ja) * | 2017-04-27 | 2019-06-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
DE102017129873A1 (de) * | 2017-08-02 | 2019-02-07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Hybridmodul mit Nadellager umfassender Betätigungseinheit; sowie Hybridantriebsstrang |
CN111886783B (zh) * | 2018-03-28 | 2023-12-01 | 株式会社爱信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2019
- 2019-09-27 EP EP19946692.1A patent/EP397422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9-09-27 CN CN201980099447.XA patent/CN114269581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9-27 US US17/622,148 patent/US11833904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27 JP JP2021548285A patent/JPWO2021059510A1/ja active Pending
- 2019-09-27 WO PCT/JP2019/038285 patent/WO202105951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21828A (ja) * | 1999-07-13 | 2001-01-26 | Canon Inc | 偏向走査装置 |
JP2003021170A (ja) * | 2001-07-06 | 2003-01-24 | Hitachi Unisia Automotive Ltd | 電磁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
WO2017057190A1 (ja) * | 2015-09-28 | 2017-04-0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CN109983670A (zh) * | 2016-11-24 | 2019-07-05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离合器装置 |
WO2018181352A1 (ja) * | 2017-03-28 | 2018-10-04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CN108790777A (zh) * | 2017-04-27 | 2018-11-1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 |
JP2018184137A (ja) * | 2017-04-27 | 2018-1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1059510A1 (zh) | 2021-04-01 |
WO2021059510A1 (ja) | 2021-04-01 |
EP3974223A1 (en) | 2022-03-30 |
EP3974223A4 (en) | 2022-06-29 |
US20220242221A1 (en) | 2022-08-04 |
US11833904B2 (en) | 2023-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77646B2 (en) | Drive device that transfers rotation of at least one of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to an oil pump | |
KR101384844B1 (ko) | 차량용 구동장치 | |
US8997956B2 (en) | Vehicle drive device | |
CN103347725B (zh) | 车辆驱动装置 | |
JP7031734B2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US10160305B2 (en) | Hybrid drive device | |
US20130008759A1 (en) | Hybrid drive device | |
CN110290959B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JP7140290B2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CN114269581A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CN113348102B (zh) | 混合驱动装置 | |
JP7533017B2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WO2012018027A1 (ja)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
CN112572129A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JP7545201B2 (ja)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1055721A (ja) |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5406815B2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7487492B2 (ja) | 摩擦係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17065287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22156872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11213231A (ja)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
JP2011214671A (ja) | 変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