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3056A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03056A CN114203056A CN202210094456.3A CN202210094456A CN114203056A CN 114203056 A CN114203056 A CN 114203056A CN 202210094456 A CN202210094456 A CN 202210094456A CN 114203056 A CN114203056 A CN 1142030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device
- middle frame
- heat dissipation
- support piece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63—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该显示装置至少包括:显示面板、支撑件以及中框;其中,显示面板与支撑件的第一面连接,在支撑件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中框设置在支撑件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中框通过连接件与支撑件连接,以使中框与支撑件之间具有间隙。本公开通过在支撑件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开设散热孔,增大了支撑件的比表面,在相同时间内提升了支撑件的散热性能,便于显示面板热量散出;与此同时通过连接件实现支撑件与中框之间的间隙设置,隔绝了显示面板热量对背弯区的影响,同时避免出现胶体脱落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显示装置整体的高效散热,避免显示装置出现连接不良或寿命降低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在各类显示设备,尤其是具有大屏幕(通常指12寸以上)的显示设备来说,其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尺寸更大、驱动IC数量更多,因而对于显示装置来说其发热情况也更为明显。
在常规的大尺寸屏幕设计中,显示装置的支撑件直接通过亚克力等高粘性胶与整机的中框进行粘接,再将与显示面板(panel)连接的背弯区(pad bending)粘接在中框背面(即中框远离支撑件一侧的表面),背弯区上设置驱动IC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控制。但是,一般聚酯类粘胶耐高温性能较差,当显示装置长期使用时,显示装置的发热情况严重易导致粘胶失效使背弯区脱落,进而可能会出现驱动IC接触不良影响显示效果等问题,同时,显示面板自身的发热无法及时散出,可能造成panel内部走线灼伤,影响显示装置寿命。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显示装置散热效果差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或寿命的问题。
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装置,至少包括:显示面板、支撑件以及中框;其中,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面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所述中框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的第二面一侧,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以使所述中框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的深度不超过所述支撑件厚度的1/2。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散热孔的外接圆的半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的外接圆的半径在1至5厘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所述散热孔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所述支撑件第二面的表面积的60%至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为盲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第二面四角上的多个第一连接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中框第一面四角上的多个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中框的第一面为靠近所述支撑件第二面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数量相同,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互相匹配以实现所述支撑件和所述中框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第二面上的螺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中框第一面上的螺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孔的深度为所述支撑件厚度的1/2,所述螺母延所述中框第一面的垂直方向凸起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撑件厚度的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由金属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的第二面开设有凹槽,用以容置所述显示装置的背弯区;所述中框的第二面为所述中框第一面相对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背弯区,所述背弯区与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背弯区至少设置有驱动IC,以通过所述驱动IC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驱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包括所述背弯区,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背弯区固定至所述中框的第二面,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覆晶薄膜和/或柔性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底面通过导热硅胶与所述背弯区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导热硅胶和所述背弯区的厚度之和相同。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至少包括如上述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支撑件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开设散热孔,增大了支撑件的比表面,在相同时间内提升了支撑件的散热性能,便于显示面板热量散出;与此同时通过连接件实现支撑件与中框之间的间隙设置,隔绝了显示面板热量对背弯区的影响,同时避免出现胶体脱落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显示装置整体的高效散热,避免显示装置出现连接不良或寿命降低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第二面的第一种设置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支撑件第二面的第二种设置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中框第一面的设置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中框上凹槽设置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中导热硅脂的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公开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各类显示设备,尤其是具有大屏幕(通常指12寸以上)的显示设备来说,其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尺寸更大、驱动IC数量更多,因而对于显示装置来说其发热情况也更为明显。
在常规的大尺寸屏幕设计中,显示装置的支撑件直接通过亚克力等高粘性胶与整机的中框进行粘接,再将与显示面板连接的背弯区(pad bending)粘接在中框背面(即中框远离支撑件一侧的表面),背弯区上设置驱动IC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控制。但是,一般聚酯类粘胶耐高温性能较差,当显示装置长期使用时,显示装置的发热情况严重易导致粘胶失效使背弯区脱落,进而可能会出现驱动IC接触不良影响显示效果等问题,同时,显示面板自身的发热无法及时散出,可能造成panel内部走线灼伤,影响显示装置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装置中至少包括显示面板10、用以支撑显示面板10的支撑件20,以及对显示面板10和支撑件20进行保护,便于其与整机进行组装的中框30。具体地,显示面板10与支撑件20的第一面(即图1中支撑件20的底面)连接,支撑件20通常为金属材质,在具有较强支撑性能的基础上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便于将显示面板10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出。
针对大尺寸的显示面板10,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更多,需要显示装置具有更优的散热性能,在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20的第二面(即与第一面相对的表面,图1中支撑件20的顶面)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21(图1中未示出),主要设置在支撑件20第二面的中心区域,在不影响支撑件20支撑性能的前提下,提升支撑件20的比表面S,使支撑件20在相同的时间下所散出的热量更多,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在实际制作时,可将散热孔21具体设置为盲孔,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提升支撑件20的支撑强度,后文均使用散热盲孔进行进一步说明。
中框30则设置在支撑件20远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通过连接件40实现中框30和支撑件20之间的固定连接(如图1中虚线部件所示),并且使中框30和支撑件20不直接接触,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通过间隙内填充的空气或其他气体实现支撑件20和中框30之间的隔热,避免显示面板10发出的热量经由支撑件传递到中框30上,影响中框30上设置的背弯区50的散热效果,同时也可以保证背弯区50的热量不会传递到显示面板10上。另外,连接件40与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胶体不同,其不会受温度的影响失去连接功能,虽然可能会在显示装置占用空间上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其可以避免胶材失效情况导致支撑件20与中框30之间衔接不良的风险,同时增加显示装置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效果。
支撑件21的第二面上通常开设多个散热盲孔21,以实现通过散热盲孔的开设提升支撑件20的比表面S,根据公式Q/t∝S可知,材料的比表面S越大,在同等的时间t下,材料散出的热量Q越多,因此支撑件20散热性能得到提升。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散热盲孔21之间均不重合,散热盲孔21的数量则可根据散热盲孔21的尺寸和支撑件20的第二面的表面积以及散热需求决定;通常设置所有散热盲孔21垂直于支撑件20第二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占支撑件20第二面的表面积的60%至80%即可,若占比在60%以下,可能不会达到需求的散热效果,若占比超过80%,则散热盲孔21设置过多,可能影响支撑件20的支撑性能,在于显示面板10贴合后,容易熬成显示面板10的模印风险。
进一步地,散热盲孔21开设的深度根据支撑件20的厚度决定,一般不超过支撑件20厚度的1/2,若散热盲孔21开设深度过深,则会导致相应位置的支撑件20厚度降低,影响支撑件20的支撑性能。
在实际进行散热盲孔21制作时,散热盲孔21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其他任意形状,只要满足设计需求即可,本实施例不限制其形状。但是一般情况下,同一个支撑件20上所设置的多个散热盲孔21的尺寸均相同,不会出现部分散热盲孔21尺寸较大,部分散热盲孔21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以使支撑件20的受力分布更均匀,避免影响支撑件20的支撑性能。在进行散热盲孔21的排布时,只要让多个散热盲孔21相对均匀的设置在支撑件20第二面上即可,并且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盲孔21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近,容易导致支撑件20的支撑强度下降,因此,在不限制散热盲孔21形状的情况下,本实施例限制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盲孔21之间的距离L均大于散热盲孔21的外接圆半径R即可,若散热盲孔21为圆形孔,则限定任意两个相邻的散热盲孔21之间的距离大于散热盲孔21半径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盲孔21的外接圆半径设置在1至5厘米之间,若其半径过小,散热盲孔21无法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若其半径设置超过5厘米,则该散热盲孔21所在的位置剩余支撑件20的强度会降低,容易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在散热盲孔21为圆形孔的前提下,散热盲孔21的两种排布方式。其中,图2所示的散热盲孔21在支撑件20的第二面上随机排布,相邻的散热盲孔21之间没有特殊的位置限定,只要保证L大于R即可;图3所示的散热盲孔21则在支撑件20的第二面上按照阵列方式排布。在实际设置时,可根据支撑件20的尺寸以及对显示装置的散热需求进行散热盲孔21的数量、尺寸以及位置的设计,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连接件40至少包括分别设置在支撑件20第二面四角上的多个第一连接结构41以及设置在中框30第一面四角上的多个第二连接结构42,其中,中框30的第一面为靠近支撑件20第二面的表面,第一连接结构41和第二连接结构42在形状和功能上互相匹配以实现支撑件20和中框30的连接固定,因此,第一连接结构41和第二连接结构42的设置数量也应相同,并且其在支撑件20和中框30上设置的位置相对应,保证第一连接结构41和第二连接结构42可以顺利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支撑件20第二面的四角位置,分别设置了一个第一连接结构41,图4则示出了在中框30第一面的四角位置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结构42的设置示意图,在实际进行连接时,使支撑件20第二面与中框30第一面相对设置,对齐第一连接结构41和第二连接结构42,使二者互相配合以实现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41可以设置为螺孔,第二连接结构42则对应设置为螺母,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结构41设置为具有卡槽的凹陷结构,将第二连接结构设置为具有与卡槽形状相配合的凸起结构,或者也可使用其他可以实现固定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制。
以第一连接结构41为螺孔,第二连接结构42为螺母为例,在支撑件20一侧所开设的螺孔的深度为支撑件厚度的1/2,即在不影响支撑件20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与螺母之间的连接效果;在中框30一侧设置的螺母则需要保证其相较于中框30第一面的垂直方向凸起的高度大于支撑件20厚度的1/2,这样才能在其与螺孔固定后,使支撑件20和中框30之间形成间隙,达到利用间隙中空气进行隔热的目的。
在实际设置中框30时,可选用金属材质进行中框30的制作,在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的同时,使其还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在显示装置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中框30的第二面(即与中框第一面相对的表面,图4中中框30的顶面)还开设有凹槽31用以容置与显示面板10连接的背弯区50,如图5所示,凹槽31的尺寸(例如槽宽a)则与当前背弯区50的尺寸相同即可。其中,背弯区50通常用于设置显示面板10的驱动IC,其通过柔性电路板(FPC)与显示面板10连接,在FPC弯折后置于中框30的第二面的底部,以缩小显示装置在四周设置的边框的宽度,驱动IC在工作时也需要热量散出以保证驱动IC的工作性能,因此将背弯区50与金属制成的中框30连接后,可以将驱动IC产生的热量通过更大面积的金属中框30进行散出,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的散热效果。另外,显示面板10还可以通过电路板与连接,该电路板包括背弯区50,并且通过背弯区50固定在中框30的第二面上,其中,电路板可以是柔性电路板FPC,也可以是覆晶薄膜COF,或者其他柔性可弯折的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导热硅脂51进行背弯区50与凹槽31底部之间的连接,如图6所示,将导热硅脂51涂覆在背弯区50与中框30接触的表面,在其弯折后嵌入凹槽31中,与凹槽31底部粘接。通过导热硅脂51的设置,可以实现背弯区50与中框30之间良好的热传递,使驱动IC工作下的高热量通过导热硅脂51传递至中框30上,利用中框30的优异的散热性能以及中框30和支撑件20之间的间隙进行高效散热。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进行凹槽31的开设时,可以根据导热硅脂51的厚度以及背弯区50的厚度进行凹槽31深度d的设置,通常将凹槽31的深度d设置为导热硅脂51的厚度与背弯区50的厚度之和,以使背弯区50弯折后完全容置在凹槽31内,保证中框30的第二面平整,便于后期进行与整机之间的组装。
本公开通过在支撑件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开设散热盲孔,增大了支撑件的比表面,在相同时间内提升了支撑件的散热性能,便于显示面板热量散出;与此同时通过连接件实现支撑件与中框之间的间隙设置,隔绝了显示面板热量对背弯区的影响,同时避免出现胶体脱落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显示装置整体的高效散热,避免显示装置出现连接不良或寿命降低的情况发生。
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其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大尺寸且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该设备至少包括如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并通过显示装置中支撑件的散热盲孔和间隙的设置,实现显示装置散热性能的提升,避免出现胶体脱落的现象发生,实现了显示装置整体的高效散热,避免显示装置出现连接不良或寿命降低的情况发生,保证了显示设备的良好使用环境。
以上对本公开多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构思的基础上,能够做出多种变型和修改实施例,这些变型和修改都应落入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支撑件以及中框;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面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
所述中框设置在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中框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连接,以使所述中框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的深度不超过所述支撑件厚度的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散热孔的外接圆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的外接圆的半径在1至5厘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散热孔垂直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所述支撑件第二面的表面积的60%至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为盲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第二面四角上的多个第一连接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中框第一面四角上的多个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中框的第一面为靠近所述支撑件第二面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数量相同,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互相匹配以实现所述支撑件和所述中框之间的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支撑件第二面上的螺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中框第一面上的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的深度为所述支撑件厚度的1/2,所述螺母延所述中框第一面的垂直方向凸起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撑件厚度的1/2。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由金属材质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的第二面开设有凹槽,用以容置所述显示装置的背弯区,所述中框的第二面为所述中框第一面相对的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背弯区,所述背弯区与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背弯区至少设置有驱动IC,以通过所述驱动IC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驱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与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包括所述背弯区,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背弯区固定至所述中框的第二面,其中,所述电路板包括覆晶薄膜和/或柔性电路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面通过导热硅胶与所述背弯区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导热硅胶和所述背弯区的厚度之和相同。
16.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至少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94456.3A CN114203056A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94456.3A CN114203056A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03056A true CN114203056A (zh) | 2022-03-18 |
Family
ID=80659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94456.3A Pending CN114203056A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0305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72015A (zh) * | 2023-03-03 | 2023-05-05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件及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1-26 CN CN202210094456.3A patent/CN11420305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72015A (zh) * | 2023-03-03 | 2023-05-05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件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385296B1 (ko) |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6549414B1 (en) | Computers | |
CN100377631C (zh) | 显示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 |
CN1619616A (zh) | 具有用于驱动器集成电路的散热结构的显示装置 | |
JP4221269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7011327A (ja) |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モジュール | |
KR20050039206A (ko) |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4203056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
US20080284765A1 (en) | Plasma display device and signal transmitting unit for plasma display device | |
CN209914176U (zh) | 印制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7544067U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
KR20030017118A (ko) | 방열효율이 높은 회로 배선판용 보강판을 가지는 플라즈마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8581156B2 (en) | Apparatus with heating part | |
JP2001337612A (ja) | 平面型表示装置 | |
CN217639863U (zh) | 显示模组 | |
CN219107776U (zh) | 散热电路板 | |
CN221225449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8886360U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20873208U (zh) | 一种散热性能稳定的高亮显示器 | |
CN219536649U (zh) | 一种显示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车辆 | |
CN216697188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219642049U (zh) | 用于显示模组的背板以及显示模组 | |
CN217386068U (zh) | 显示屏背光源石墨烯散热结构 | |
JP2006330354A (ja) | 表示装置 | |
CN217719029U (zh) |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