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57356A - 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57356A CN114157356A CN202111465410.XA CN202111465410A CN114157356A CN 114157356 A CN114157356 A CN 114157356A CN 202111465410 A CN202111465410 A CN 202111465410A CN 114157356 A CN114157356 A CN 1141573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sensitive
- signal
- optical signal
- photodiode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11—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ree-space transmission, i.e. transmission through air or vacuum
- H04B10/114—Indoor or close-range type systems
- H04B10/116—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感光电路,包括: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第一电信号,所述光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第一放大电路,用于放大所述第一电信号,并输出第一目标信号;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变为第二电信号;第一过滤元件,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三电信号;第二放大电路,用于放大所述第三电信号,并输出第二目标信号;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与所述第二目标信号,确定所述目标光信号。本公开技术方案可以消除环境光的干扰,提高基于目标光信号进行光通讯的信噪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背景技术
可见光通讯技术,是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频光信号来传输信息的,将高速因特网的电线装置连接在照明装置上,插入电源插头即可使用。利用这种技术做成的通讯系统能够覆盖室内灯光达到的范围,电脑不需要电线连接,因而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然而,在可见光通讯中,环境光是比重较大的干扰因素。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以消除环境光干扰。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感光电路,包括:
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第一电信号,所述光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所述目标光信号的频率大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
第一放大电路,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放大所述第一电信号,并输出第一目标信号;
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变为第二电信号;
第一过滤元件,与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三电信号;
第二放大电路,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连接,用于放大所述第三电信号,并输出第二目标信号;
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电路以及所述第二放大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与所述第二目标信号,确定所述目标光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感光元件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一放大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
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一偏置电压端,第二极连接第一节点;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第一极连接第一电源电压端,第二极连接所述处理单元。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一过滤元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
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二偏置电压端,第二极连接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或者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二节点,第一极连接第三电源电压端,第二极连接所述处理单元。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容为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寄生电容;或者,所述第一电容为独立于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电容。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信号还包括显示光信号,所述显示光信号的频率小于所述目标光信号的频率,且大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
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
第三感光元件,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变为第四电信号;
第二过滤元件,与所述第三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所述显示光信号以及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所述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四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五电信号;
第三放大电路,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连接,用于放大所述第五电信号,并输出第三目标信号;
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所述显示光信号以及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所述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六电信号;所述第二放大电路还用于放大所述第六电信号,并输出第四目标信号;
所述处理单元还与所述第三放大电路连接,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所述第三目标信号和所述第四目标信号,确定所述目标光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二过滤元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三放大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
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三偏置电压端,第二极连接第三节点;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源电压端或者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节点;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节点,第一极连接第五电源电压端,第二极连接所述处理单元。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容为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寄生电容;或者,所述第二电容为独立于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电容。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过滤元件包括所述第一电容时,所述第一电容的容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容的容值。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感光基板,包括任一项所述的感光电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基板包括第一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外围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一区域中的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包括相邻两列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之间的间隙和/或相邻两行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之间的间隙。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均匀分布在所述边框区域内。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和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均匀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三感光元件时,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和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各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均匀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像素单元,各所述第三像素单元包括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光元件。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四像素单元,各所述第四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
其中,所述感光元件为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光元件,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均匀分布;或者,当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三感光元件时,所述感光元件为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所述第二感光元件或所述第三感光元件,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均匀分布。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感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时,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面积;
当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三感光元件,且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时,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面积,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的面积。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感光装置,包括任一项所述的感光基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包括以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元件将第二电信号中与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滤除,第二放大电路输出的第二目标信号仅包括环境光信号的信息,并且由于第一放大电路输出的第一目标信号为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的混合信息,因此,处理单元可以根据第一目标信号与第二目标信号,得到目标光信号,消除环境光的干扰,提高基于目标光信号进行光通讯的信噪比。
上述说明仅是本公开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比例仅作为示意并不代表实际比例。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一种感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二种感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三种感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四种感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感光电路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五种感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六种感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一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二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三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四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五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六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七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八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一种第一光敏二极管和第一电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二种第一光敏二极管和第一电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九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十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十一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十二种感光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第三种第一光敏二极管和第一电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光电路,参照图1,该感光电路包括:第一感光元件11、第一放大电路12、第二感光元件13、第一过滤元件14、第二放大电路15以及处理单元16。
其中,第一感光元件11,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第一电信号,光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目标光信号的频率大于环境光信号的频率。
第一放大电路12,与第一感光元件11连接,用于放大第一电信号,并输出第一目标信号。
第二感光元件13,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第二电信号。
第一过滤元件14,与第二感光元件13连接,用于根据目标光信号与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三电信号。
第二放大电路15,与第一过滤元件14连接,用于放大第三电信号,并输出第二目标信号。
处理单元16,分别与第一放大电路12以及第二放大电路15连接,用于根据第一目标信号与第二目标信号,确定目标光信号。
第一感光元件11和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为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任意光敏传感器,如光敏二极管、光敏电阻等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放大电路12和第二放大电路15可以为任意能够将输入信号进行放大的电路结构,本公开对第一放大电路12和第二放大电路15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第一过滤元件14例如可以包括电容等具有过滤高频信号功能的元件。在具体实现中,只要能够基于输入信号的频率差异,将特定频率的电信号进行滤除的元件均可以作为第一过滤元件14。
目标光信号可以为光通讯信号,目标光信号例如可以为高频信号,频率可以为3MHz到30MHz之间。
环境光信号可以包括感光电路所在环境的照明光信号,频率一般为10Hz以下。
处理单元16例如可以包括微处理器等元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信号为光信号照射第一感光元件11之后产生的电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通过在第一感光元件11与处理单元16之间设置第一放大电路12,可以使第一感光元件11输出的电信号增大。第一电信号经第一放大电路12放大后得到第一目标信号。
第二电信号为光信号照射第二感光元件13之后产生的电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
通过在第二感光元件13与第二放大电路15之间设置第一过滤元件14,并且由于目标光信号与环境光信号之间存在频率差异,因此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基于该频率差异,将第二电信号中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过滤掉,从而生成仅包括环境光信号的电信号,即第三电信号。通过在第一过滤元件14与处理单元16之间设置第二放大电路15,可以使第三电信号增大,第三电信号经第二放大电路15放大后得到第二目标信号。
在具体实现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放大电路12和第二放大电路15的放大倍数,如放大倍数相同,可以提高最终确定的目标光信号的准确度,提高光通讯信噪比。
由于第一目标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的混合信息,而第二目标信号仅包括环境光信号对应的信息,因此,处理单元16例如可以根据第一目标信号与第二目标信号之差,确定目标光信号,从而消除环境光对光通讯信号的干扰。
本实施例提供的感光电路,通过设置第一过滤元件14将第二电信号中与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滤除,第二放大电路15输出的第二目标信号仅包括环境光信号的信息,并且由于第一放大电路12输出的第一目标信号为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的混合信息,因此,处理单元16可以根据第一目标信号与第二目标信号,得到目标光信号,消除环境光的干扰,提高基于目标光信号进行光通讯的信噪比。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感光元件11可以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第一极连接第一偏置电压端Vbias1,第二极连接第一节点A。
第一放大电路12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极连接第一节点A,第一极连接第一电源电压端VDD1,第二极连接处理单元16。
其中,第一光敏二极管P1可以为金属-半导体-金属(Metal-Semiconductor-Metal,MSM)型光电二极管,还可以为PIN型光电二极管,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偏置电压端Vbias1输入的电压,可以根据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类型设定,确保第一光敏二极管P1在无光照的情况下处于截止状态。
其中,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第二极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极连接,因此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输出可以调节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电压,使得第一晶体管T1工作在饱和区,这样第一晶体管T1在控制极电压的作用下,在第二极输出放大的电流信号,因此第一晶体管T1可以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
第一放大电路12采用一个开关晶体管的方式,对第一光敏二极管P1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这样设计可简化信号放大电路的制作难度,缩小信号放大电路所占用的空间。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光敏二极管P1和第一晶体管T1可以构成一个重复单元,感光电路中可以包括相互并联的多个重复单元,相应地,处理单元16接收到的信号为多个第一放大电路12输出信号的加和结果,这种情况下,处理单元16可以首先计算各重复单元的平均输出,然后再根据该平均输出与第二目标信号相减的结果,确定目标光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极连接第二偏置电压端Vbias2,第二极连接第二节点B。
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如图2所示出的)或者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极(如图1所示出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节点B。
第二放大电路15可以包括第二晶体管T2,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连接第二节点B,第一极连接第三电源电压端VDD3,第二极连接处理单元16。
其中,第二光敏二极管P2可以为金属-半导体-金属(Metal-Semiconductor-Metal,MSM)型光电二极管,还可以为PIN型光电二极管,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偏置电压端Vbias2输入的电压,可以根据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类型设定,确保第二光敏二极管P2在无光照的情况下处于截止状态。
其中,第二节点B与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连接,因此第二节点B的电压可以调节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电压,使得第二晶体管T2工作在饱和区,这样第二晶体管T2在控制极电压的作用下,在第二极输出放大的电流信号,因此第二晶体管T2可以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
第二放大电路15采用一个开关晶体管的方式,对第二光敏二极管P2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这样设计可简化信号放大电路的制作难度,缩小信号放大电路所占用的空间。
当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极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二极连接时,如图1所示,第一电容C1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并联。
在具体实现中,如图2所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还可以与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二极连接。
为了滤除较高频率的目标光信号,第一电容C1的容值可以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的容值。当目标光信号的频率量级为兆赫兹MHz时,第一电容C1的容值量级可以为μF。根据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可以合理设计第一电容C1,从而达到有效滤除目标光信号的效果。
通过设置第一电容C1,可以滤除第二电信号中的目标光信号,只输出环境光信号至第二放大电路15。由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较低,并且没有连接过滤元件,因此可以输出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的混合信号至第一放大电路12。因此,处理单元16根据第一放大电路12的输出信号和第二放大电路15的输出信号,可以得到单纯的目标光信号,即载有通讯信息的高频光信号。
可选地,第一电容C1可以为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参照图5示出了第一电容为第二光敏二极管的寄生电容的等效电路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即第二光敏二极管P2自身的两个相对的极板以及其中的光敏层形成的电容。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一电容C1,相应地,第一电容C1的两个电极即二光敏二极管的两个电极。
当第一电容C1为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时,目标光信号作用到第二光敏单元上不能被有效的转化为电信号,而环境光信号可以通过第二光敏二极管P2转化为电信号,因此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可以起到过滤高频信号即目标光信号的作用。
为了使第二光敏二极管P2具有较大的寄生电容,可以设计第二光敏二极管P2具有较大的器件面积,或者较大的光敏层介电常数,或者较薄的光敏层厚度等来实现。
可选地,第一电容C1还可以为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辅助电容。
如图1所示,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两极连接,即第一电容C1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并联。或者,如图2所示,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还可以与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连接,第二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二极连接。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感光元件13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光敏二极管P2,多个第二光敏二极管P2可以共用一个第二放大电路15,如图7所示出的;或者多个第二光敏二极管P2各自对应一个第二放大电路15,如图6所示出的。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将上述感光电路设置在显示屏中,显示屏的显示光信号对光通信也会造成干扰。显示光信号的频率一般在10Hz至1000Hz之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采用上述第一电容C1过滤高频的目标光信号,输出的第三电信号包括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和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经第二放大电路15放大后的第二目标信号为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的混合信号。由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较小,且没有设置过滤元件,因此第一放大电路12输出的第一目标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的混合信号。这样,处理单元16根据第一目标信号和第二目标信号之差,得到目标光信号,从而消除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的干扰。本实现方式中,第一电容C1可以同时过滤频率为低频及以下的信号,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感光电路的占用空间较小。
为了能够更加彻底地消除环境光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设置两个过滤元件,分别输出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
具体地,光信号可以包括目标光信号、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显示光信号的频率(如10Hz~1000Hz)小于目标光信号的频率(如MHz量级),且大于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如<10Hz)。
相应地,如图3所示,感光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三感光元件31、第二过滤元件32以及第三放大电路33。
其中,第三感光元件31,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第四电信号。
第二过滤元件32,与第三感光元件31连接,用于根据目标光信号、显示光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第四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五电信号。
第三放大电路33,与第二过滤元件32连接,用于放大第五电信号,并输出第三目标信号。
本实现方式中,第二过滤元件32还用于根据目标光信号、显示光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六电信号;第二放大电路15还用于放大第六电信号,并输出第四目标信号。
本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16还与第三放大电路33连接,还用于根据第一目标信号、第三目标信号和第四目标信号,确定目标光信号。
本实现方式中,第三感光元件31可以为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任意光敏传感器,如光敏二极管、光敏电阻等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第三放大电路33可以为任意能够将输入信号进行放大的电路结构,本公开对第三放大电路33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第二过滤元件32例如可以包括电容等具有过滤高频信号功能的元件。在具体实现中,只要能够基于输入信号的频率差异,将特定频率的电信号进行滤除的元件均可以作为第二过滤元件32。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信号为光信号照射第一感光元件11之后产生的电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通过在第一感光元件11与处理单元16之间设置第一放大电路12,可以使第一感光元件11输出的电信号增大。第一电信号经第一放大电路12放大后得到第一目标信号。
第二电信号为光信号照射第二感光元件13之后产生的电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
第四电信号为光信号照射第三感光元件31之后产生的电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
通过在第三感光元件31与第三放大电路33之间设置第二过滤元件32,并且由于目标光信号、显示光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之间存在频率差异,因此第二过滤元件32可以基于该频率差异,将第四电信号中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滤除,从而生成仅包括显示光信号的电信号,即第五电信号。通过在第二过滤元件32与处理单元16之间设置第三放大电路33,可以使第五电信号增大,第五电信号经第三放大电路33放大后得到第三目标信号。
由于目标光信号、显示光信号以及环境光信号之间存在频率差异,因此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基于该频率差异,将第二电信号中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第二电信号中滤除,从而生成仅包括环境光信号的电信号,即第六电信号。第六电信号经第二放大电路15放大后得到第四目标信号。
在具体实现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放大电路12、第二放大电路15和第三放大电路33的放大倍数,如放大倍数相同,可以提高最终确定的目标光信号的准确度,提高光通讯信噪比。
由于第一目标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环境光信号以及显示光信号的混合信息,而第三目标信号仅包括显示光信号对应的信息,第四目标信号仅包括环境光信号对应的信息,因此,处理单元16例如可以根据第一目标信号、第三目标信号和第四目标信号之间的差值,确定目标光信号,从而高效彻底地消除环境光和显示光对光通讯信号的干扰。本实现方式可以根据环境光和显示光的频率差异,分别有针对性地设计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容值,提高过滤准确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感光元件31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P3,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一极连接第三偏置电压端Vbias3,第二极连接第三节点C。
第二过滤元件32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源电压端VDD4(如图4所示出的)或者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一极(如图3所示出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节点C。
第三放大电路33包括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连接第三节点C,第一极连接第五电源电压端VDD5,第二极连接处理单元16。
其中,第三光敏二极管P3可以为金属-半导体-金属(Metal-Semiconductor-Metal,MSM)型光电二极管,还可以为PIN型光电二极管,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三偏置电压端Vbias3输入的电压,可以根据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类型设定,确保第三光敏二极管P3在无光照的情况下处于截止状态。
其中,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二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连接,因此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输出可以调节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电压,使得第三晶体管T3工作在饱和区,这样第三晶体管T3在控制极电压的作用下,在第二极输出放大的电流信号,因此第三晶体管T3可以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
第三放大电路33采用一个开关晶体管的方式,对第三光敏二极管P3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这样设计可简化信号放大电路的制作难度,缩小信号放大电路所占用的空间。
如图3所示,当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一极连接,第二端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二极连接时,第二电容C2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并联。
在具体实现中,如图4所示,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还可以与第四电源电压端VDD4连接,第二端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二极连接。
本实现方式中,第二电容C2的容值可以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的容值,且小于第一电容C1的容值。
当目标光信号的频率量级为MHz,显示光信号的频率量级为千赫兹KHz时,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的容值量级可以均为微法μF,但第二电容C2的容值小于第一电容C1的容值。
通过设置第一电容C1,可以滤除第二电信号中的目标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只输出环境光信号至第二放大电路15。通过设置第二电容C2,可以滤除第二电信号中的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只输出显示光信号至第二放大电路15。由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较低,并且没有连接过滤元件,因此可以输出目标光信号、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的混合信号至第一放大电路12。因此,处理单元16根据第一放大电路12的输出信号、第二放大电路15的输出信号以及第三放大电路33的输出信号,可以得到单纯的目标光信号,即载有通讯信息的高频光信号。
可选地,第二电容C2可以为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寄生电容。
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寄生电容即第三光敏二极管P3自身的两个相对的极板以及其中的光敏层形成的电容。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二电容C2,相应地,第二电容C2的两个电极即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两个电极。
当第二电容C2为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寄生电容时,目标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作用到第三光敏单元上时,不能被有效的转化为电信号,而环境光信号可以通过第三光敏二极管P3转化为电信号,因此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寄生电容可以起到过滤目标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的作用。
为了使第三光敏二极管P3具有较大的寄生电容,可以设计第三光敏二极管P3具有较大的器件面积,或者较大的光敏层介电常数,或者较薄的光敏层厚度等来实现。
可选地,第二电容C2还可以为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电容。
如图3所示,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两极连接,即第二电容C2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并联。或者,如图4所示,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还可以与第四电源电压端VDD4连接,第二端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二极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电压端VDD1、第三电源电压端VDD3和第五电源电压端VDD5为同一个电源电压端。在具体实现中,第一电源电压端VDD1、第三电源电压端VDD3和第五电源电压端VDD5可以互不相同或部分相同。
另外,第一偏置电压端Vbias1、第二偏置电压端Vbias2和第三偏置电压端Vbias3为同一个偏置电压端。在具体实现中,第一偏置电压端Vbias1、第二偏置电压端Vbias2和第三偏置电压端Vbias3可以互不相同或部分相同。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光基板,包括如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光电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感光基板具有前面感光电路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假设第一感光元件11、第二感光元件13以及第三感光元件31的光敏层厚度和材料相同。当第一感光元件11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时,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
具体地,当第一电容C1为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时,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小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当第一电容C1为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辅助电容时,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可以等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
进一步地,当感光电路还包括第三感光元件31,且第三感光元件31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P3时,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且大于或等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
当第二电容C2为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寄生电容时,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小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且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当第二电容C2为独立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辅助电容时,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光敏二极管P2以及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可以相等。
在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感光基板包括第一区域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外围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感光元件11,第二感光元件13设置在第二区域和/或第一区域中的预设区域,预设区域包括相邻两列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和/或相邻两行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
其中,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仅设置在第二区域,或者仅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预设区域,或者部分设置在第二区域,部分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预设区域。
预设区域可以包括相邻两列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或者相邻两行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或者相邻两列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以及相邻两行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
如图8所示,在第二区域设置第二感光元件13,即围绕第一区域设计一个框形的第二感光元件13。如图9所示,还可以在第二区域、相邻两列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以及相邻两行第一感光元件11之间的间隙均设置第二感光元件13,即设计一个网格状的第二感光元件13。
由于第二区域以及预设区域的可利用空间较大,因此无论是框形的第二感光元件13还是网格状的第二感光元件13都具有较大的面积,具有较大的寄生电容,这种情况下,第二感光元件13自身的寄生电容可以作为第一电容C1,起到过滤高频信号的作用。另外,无论是框形的第二感光元件13还是网格状的第二感光元件13都可以较均匀的环绕第一区域,使得第二放大电路15可以输出较大范围内的环境光信号,进而有效地从第一目标信号中滤除较大范围内的环境光信号,更加彻底地消除环境光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感光元件13不仅限于上述的框形和网格状设计,第二感光元件13还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减少面积较大引起的应力问题,在具体实现中,在第二区域以及预设区域可以分立设置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0、图13和图19所示,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边框区域,边框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感光元件11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至少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均匀分布在边框区域内。
其中,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图10所示的第二光敏二极管的寄生电容复用为第一电容C1。图13中第一电容C1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并且与第二光敏二极管并联。图19中第一电容C1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仅一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
第二感光元件13的数量可以多个,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设置在感光基板上的不同位置,使得第二放大电路15输出的信号包括各个不同位置的环境光信号,或者包括各个不同位置的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
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将感光电路集成到显示基板中,可以实现显示和光通讯功能一体化。另外,通过将第一感光元件11和第二感光元件13设置在边框区域,可以避免占用有效显示区域的面积,提高有效显示区域的面积和像素密度。
当在边框区域中设置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时,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均匀分布在边框区域中。例如,可以在边框区域中靠近相对的两个侧边的位置对称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如图13和图19所示),或者在边框区域中靠近四个角的位置各设置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如图10所示)。
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感光元件13与第一感光元件11的面积可以相同,这种情况下,为了过滤高频信号,可以设置一个独立于第二感光元件13的第一电容C1;或者第二感光元件13的面积大于第一感光元件11的面积,这种情况下,第二感光元件13自身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一电容C1。
在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所示,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和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111,各第一像素单元111包括发光元件和第一感光元件11。至少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均匀设置在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
在第四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2所示,当感光电路还包括第三感光元件31时,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至少一个第三感光元件31和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121,各第二像素单元121包括发光元件和第一感光元件11。至少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和/或至少一个第三感光元件31可以均匀设置在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
其中,发光元件例如可以包括红光发光元件R、绿光发光元件G和蓝光发光元件B。如图12所示,发光元件沿列方向排列,第一感光元件11沿列方向排列,发光元件和第一感光元件11在行方向上交替设置。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设置发光元件沿行方向排列,第一感光元件11沿行方向排列,发光元件和第一感光元件11在列方向上交替设置;或者发光元件和第一感光元件11在行方向上和列方向上均交替设置;等等。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与第二感光元件13连接的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输出环境光信号或者环境光信号和显示光信号的混合信号。将具有光通讯功能的感光电路成到显示基板中,如图11所示,利用发光元件的间隙配置第一感光元件11。由于显示基板中不同区域的显示光信号差异性较大,因此第二感光元件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均匀设置在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中。第二感光元件13的密度不宜太小,第二感光元件13的设置越密集,抗干扰能力越强。例如,可以每小于或等于2mm2的面积内配置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感光元件11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时,由于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的可利用空间较大,因此可以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二光敏二极管P2,使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如图11所示,这种情况下,第二光敏二极管P2自身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一电容C1,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也就是,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确保第一电容C1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当然,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也可以等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电容C1。
在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2所示,与第二感光元件13连接的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输出环境光信号,与第三感光元件31连接的第二过滤元件32可以输出显示光信号。将具有光通讯功能的感光电路成到显示基板中,如图12所示,利用发光元件的间隙配置第一感光元件11。由于显示基板中不同区域的显示光信号差异性较大,因此第三感光元件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三感光元件31均匀设置在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中。第三感光元件31的密度不宜太小,第三感光元件31的设置越密集,抗干扰能力越强。例如,可以每小于或等于2mm2的面积内配置一个第三感光元件31。由于显示基板中不同区域的环境光信号差异相对较小,因此在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中,设置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即可。当然,在具体实现中,第二感光元件13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也可以均匀设置在非开口区域中。
在第四种实现方式中,当第一感光元件11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第三感光元件31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P3时,由于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可以利用空间较大,因此可以设置较大面积的第二光敏二极管P2和第三光敏二极管P3,如图12所示,使第二光敏二极管P2和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均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这种情况下,第二光敏二极管P2自身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一电容C1,第三光敏二极管P3自身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二电容C2,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且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如图12所示,确保第二电容C2大于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寄生电容,且小于第一电容C1。在实际应用中,第三光敏二极管P3和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寄生电容不同,即器件面积不同,较大寄生电容的第二光敏二极管P2输出最低频的环境光信号(<10Hz)对应的电信号,较小寄生电容的第三光敏二极管P3输出较低频的显示光(10Hz~1000Hz)对应的电信号。
在第三种实现方式和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二感光元件和第三感光元件均设置在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可以避免占用显示基板的开口空间,提高开口率。
在第五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8所示,感光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像素单元181,各第三像素单元181包括第一感光元件11或第二感光元件13。
当第一感光元件11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时,第一光敏二极管P1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可以相同,如图18所示出的,这种情况下,为了过滤高频信号,可以设置一个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电容C1。当二者面积相同时,有助于提高第三像素单元181的像素密度。当然,第一光敏二极管P1的面积也可以小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这种情况下,第二光敏二极管P2自身的寄生电容可以复用为第一电容C1。
在第六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4、图15、图20和图21所示,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四像素单元141,各第四像素单元141包括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
其中,如图14和图20所示,感光元件为第一感光元件11或第二感光元件13。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在显示基板上均匀分布。
当第一感光元件11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时,如图14和图20所示,第一光敏二极管P1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面积相同,这种情况下,为了过滤高频信号,可以设置一个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电容C1。在图14中,独立设置的第一电容C1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并联(剖面图如图16和17所示,详细描述参照后文);在图20中,独立设置的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剖面图如图22所示,详细描述参照后文)。
其中,发光元件例如可以包括红光发光元件R、绿光发光元件G和蓝光发光元件B。如图14所示,发光元件沿列方向排列,感光元件沿列方向排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行方向上交替设置。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设置发光元件沿行方向排列,感光元件沿行方向排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列方向上交替设置;或者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行方向上和列方向上均交替设置;等等。
本实现方式中,与第二感光元件13连接的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输出环境光信号或者环境光信号与显示光信号的混合信号。将具有光通讯功能的感光电路成到显示基板中,如图14和图20所示,利用发光元件的间隙配置第一感光元件11或第二感光元件13。由于显示基板中不同区域的显示光信号差异性较大,因此第二感光元件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均匀设置在显示基板中。第二感光元件13的密度不宜太小,第二感光元件13的设置越密集,抗环境干扰能力越强。例如,可以每小于或等于2mm2的面积内配置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
在第七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5和图21所示,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四像素单元141,各第四像素单元141包括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当感光电路还包括第三感光元件31时,感光元件为第一感光元件11、第二感光元件13或第三感光元件31,第三感光元件31在显示基板上均匀分布。
当第一感光元件11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感光元件13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P2,第三感光元件31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P3时,如图15和图21所示,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光敏二极管P2以及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相同,这种情况下,为了过滤高频信号,可以设置一个独立于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第一电容C1,设置一个独立于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第二电容C2。在图15中,独立设置的第一电容C1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并联(剖面图如图16和17所示,详细描述参照后文),独立设置的第二电容C2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并联;在图21中,独立设置的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二光敏二极管P2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剖面图如图22所示,详细描述参照后文),独立设置的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第三光敏二极管P3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
如图15和图21所示,第一光敏二极管P1、第二光敏二极管P2以及第三光敏二极管P3的面积相同,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个独立于第二感光元件13的第一电容C1,以及独立于第三感光元件31的第二电容C2。其中,第一电容C1大于第二电容C2,具有较大电容的第一电容C1输出环境光信号,较小电容的第二电容C2输出显示光信号。
如图15和图21所示,发光元件例如可以包括红光发光元件R、绿光发光元件G和蓝光发光元件B。发光元件沿列方向排列,感光元件沿列方向排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行方向上交替设置。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设置发光元件沿行方向排列,感光元件沿行方向排列,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列方向上交替设置;或者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在行方向上和列方向上均交替设置;等等。
本实现方式中,与第二感光元件13连接的第一过滤元件14可以输出环境光信号,与第三感光元件31连接的第二过滤元件32可以输出显示光信号。将具有光通讯功能的感光电路成到显示基板中,如图15和图21所示,利用发光元件的间隙配置第一感光元件11、第二感光元件13或第三感光元件31。由于显示基板中不同区域的显示光信号差异性较大,因此第三感光元件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三感光元件31均匀设置在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中。第三感光元件31的密度不宜太小,第二感光元件13的设置越密集,抗环境干扰能力越强。例如,可以每小于或等于2mm2的面积内配置一个第三感光元件31。
由于显示基板中不同区域的环境光信号差异相对较小,因此在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中,设置一个第二感光元件13即可。当然,在具体实现中,第二感光元件13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二感光元件13可以均匀设置在显示区域中。
参照图16、图17和图18示出了第二光敏二极管和独立设置的第一电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感光基板包括衬底以及层叠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金属层161、光敏层162、第一绝缘层163和第二金属层164,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一极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可以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161并相互连接,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另一极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可以均设置在第二金属层164并相互连接。
如图17所示,感光基板包括衬底以及层叠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金属层161、光敏层162、第一绝缘层163和第二金属层164,还包括层叠设置在第二金属层164上的第二绝缘层171和第三金属层172,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一极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可以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161并相互连接,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另一极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第三金属层172过孔连接。
如图22所示,感光基板包括衬底以及层叠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金属层161、光敏层162、第一绝缘层163和第二金属层164,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一极和第一电容C1的一端可以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161并相互连接,第二光敏二极管P2的另一极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可以均设置在第二金属层164,但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VDD2。
当感光电路包括第三感光元件31,且第三感光元件31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P3时,第三光敏二极管P3以及独立设置的第二电容C2的结构可以与上述第二光敏二极管P2以及第一电容C1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光装置,包括如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感光基板。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感光装置具有前面所述感光基板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光装置例如可以是具有光通讯功能的电子设备、集成光通讯功能的显示设备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公开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本文中所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或者“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此外,请注意,这里“在一个实施例中”的词语例子不一定全指同一个实施例。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公开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感光元件,用于将光信号转变为第一电信号,所述光信号包括目标光信号和环境光信号,所述目标光信号的频率大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
第一放大电路,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放大所述第一电信号,并输出第一目标信号;
第二感光元件,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变为第二电信号;
第一过滤元件,与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三电信号;
第二放大电路,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连接,用于放大所述第三电信号,并输出第二目标信号;
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电路以及所述第二放大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与所述第二目标信号,确定所述目标光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光元件包括第一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一放大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
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一偏置电压端,第二极连接第一节点;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一节点,第一极连接第一电源电压端,第二极连接所述处理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包括第二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一过滤元件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括第二晶体管;
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二偏置电压端,第二极连接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电压端或者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节点;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二节点,第一极连接第三电源电压端,第二极连接所述处理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为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寄生电容;或者,所述第一电容为独立于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电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信号还包括显示光信号,所述显示光信号的频率小于所述目标光信号的频率,且大于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
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
第三感光元件,用于将所述光信号转变为第四电信号;
第二过滤元件,与所述第三感光元件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所述显示光信号以及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所述环境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四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五电信号;
第三放大电路,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连接,用于放大所述第五电信号,并输出第三目标信号;
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光信号、所述显示光信号以及所述环境光信号的频率差异,将所述目标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以及所述显示光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从所述第二电信号中滤除,生成第六电信号;所述第二放大电路还用于放大所述第六电信号,并输出第四目标信号;
所述处理单元还与所述第三放大电路连接,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目标信号、所述第三目标信号和所述第四目标信号,确定所述目标光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二过滤元件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三放大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
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连接第三偏置电压端,第二极连接第三节点;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源电压端或者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第一极,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节点;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极连接所述第三节点,第一极连接第五电源电压端,第二极连接所述处理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容为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寄生电容;或者,所述第二电容为独立于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电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光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过滤元件包括所述第一电容时,所述第一电容的容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容的容值。
9.一种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感光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基板包括第一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外围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一区域中的预设区域,所述预设区域包括相邻两列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之间的间隙和/或相邻两行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外围的边框区域,所述边框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均匀分布在所述边框区域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和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均匀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三感光元件时,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和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各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感光元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均匀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的非开口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三像素单元,各所述第三像素单元包括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光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基板为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第四像素单元,各所述第四像素单元包括发光元件和感光元件;
其中,所述感光元件为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或所述第二感光元件,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均匀分布;或者,当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三感光元件时,所述感光元件为所述第一感光元件、所述第二感光元件或所述第三感光元件,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均匀分布。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5任一项所述的感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感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所述第二感光元件包括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时,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面积;
当所述感光电路还包括所述第三感光元件,且所述第三感光元件包括第三光敏二极管时,所述第三光敏二极管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光敏二极管的面积,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敏二极管的面积。
17.一种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至16任一项所述的感光基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65410.XA CN114157356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65410.XA CN114157356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57356A true CN114157356A (zh) | 2022-03-08 |
Family
ID=80455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65410.XA Pending CN114157356A (zh) | 2021-11-30 | 2021-11-30 | 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57356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66126A (zh) * | 2022-03-10 | 2022-05-3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85170B1 (en) * | 2004-08-24 | 2008-06-10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Ambient light suppression circuit for photodiode receiver applications |
CN101232329A (zh) * | 2007-11-28 | 2008-07-30 | 华东理工大学 |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干扰消除方法 |
CN103033262A (zh) * | 2012-12-14 | 2013-04-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传感器件、显示装置及亮度检测方法 |
CN103051381A (zh) * | 2011-10-13 | 2013-04-17 | 内诺兰达公司 | 消除可见光通讯中环境光干扰的方法 |
CN107171734A (zh) * | 2016-03-08 | 2017-09-15 | 深圳光启智能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光通信的光芯片 |
CN107580185A (zh) * | 2017-09-30 | 2018-01-12 |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 图像传感器及操作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
CN111492261A (zh) * | 2018-11-28 | 2020-08-0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接收电路及测距装置、移动平台 |
CN112135071A (zh) * | 2019-06-25 | 2020-12-25 | 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传感系统 |
CN112509515A (zh) * | 2020-12-24 | 2021-03-1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
CN113465637A (zh) * | 2021-07-20 | 2021-10-01 | 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光电接收及检测电路 |
-
2021
- 2021-11-30 CN CN202111465410.XA patent/CN11415735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85170B1 (en) * | 2004-08-24 | 2008-06-10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Ambient light suppression circuit for photodiode receiver applications |
CN101232329A (zh) * | 2007-11-28 | 2008-07-30 | 华东理工大学 |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干扰消除方法 |
CN103051381A (zh) * | 2011-10-13 | 2013-04-17 | 内诺兰达公司 | 消除可见光通讯中环境光干扰的方法 |
CN103033262A (zh) * | 2012-12-14 | 2013-04-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传感器件、显示装置及亮度检测方法 |
CN107171734A (zh) * | 2016-03-08 | 2017-09-15 | 深圳光启智能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光通信的光芯片 |
CN107580185A (zh) * | 2017-09-30 | 2018-01-12 | 德淮半导体有限公司 | 图像传感器及操作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
CN111492261A (zh) * | 2018-11-28 | 2020-08-04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接收电路及测距装置、移动平台 |
CN112135071A (zh) * | 2019-06-25 | 2020-12-25 | 上海耕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传感系统 |
CN112509515A (zh) * | 2020-12-24 | 2021-03-1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环境光检测方法 |
CN113465637A (zh) * | 2021-07-20 | 2021-10-01 | 四川和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光电接收及检测电路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唐晓斌: "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技术",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席锋;刘启能: "光子晶体在消除PSD背景光干扰中的应用", 《激光杂志》, 15 December 2010 (2010-12-15)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66126A (zh) * | 2022-03-10 | 2022-05-3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14566126B (zh) * | 2022-03-10 | 2023-08-2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7054B (zh) | 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元件和半导体装置 | |
JP2009158569A (ja) | 光検出半導体装置、光検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1211726A (zh) | 热电红外线传感器 | |
RU2510148C2 (ru) | Твердотельный датчик изображения | |
CN114157356A (zh) | 感光电路、感光基板及感光装置 | |
US9654714B2 (en) | Shared pixel with fixed conversion gain | |
CN210956675U (zh) | 像素单元、图像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 |
JP3680303B2 (ja) |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 |
CN105359274A (zh) | 成像元件 | |
CN101165910A (zh) | Cmos图像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079843A (zh) | 摄像器件、摄像装置、制造装置和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 | |
DE60307994D1 (de) | Aktiverpixelsensormatrix und dessen herstellungsverfahren | |
JP5711476B2 (ja) | 放射線検出器カード | |
CN110112157B (zh) | 一种图像传感器 | |
Bae et al. | Wide dynamic range linear‐logarithmic CMOS image sensor using photogate and cascode MOSFET | |
TW595009B (en) |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unable photo diode having frequency spectrum with flat response or selected response | |
JPS59152775A (ja) | 原稿読取装置 | |
US3668408A (en) | Light sensor matrix device consisting of photo-conductive elements | |
CN107748458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060091443A1 (en) | Composite capacitor | |
CN112464826A (zh) | 感光模块、指纹采集系统及基板、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
US12025492B2 (en) | Display panel | |
CN103681722B (zh) | 一种用于图像传感器的结构的制造方法 | |
JPH0485885A (ja) | フォトカプラ | |
JPH04280685A (ja) | 受光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