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95809A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95809A CN114095809A CN202111207693.8A CN202111207693A CN114095809A CN 114095809 A CN114095809 A CN 114095809A CN 202111207693 A CN202111207693 A CN 202111207693A CN 114095809 A CN114095809 A CN 1140958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ndwidth
- value
- traffic
- entity
- guarant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Architectur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3—Distribut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bandwidth brok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0—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r profile or the type of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H04L47/822—Collecting or measuring resource availability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64—Arbitration, scheduling 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H04Q2011/0083—Testing; Monito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86—Network resource allocation, dimensioning or optimis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32—Broadband, CATV,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当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所述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以使得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带宽分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无源光纤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point tomultiple point,P2MP)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该PON网络系统由局端设备和一个或多个用户端设备组成。在该无源光纤网络中,局端设备需要给前述一个或多个用户端设备分配带宽,以管理PON系统传输汇聚层的上行带宽分配。
在现有技术的方案中,局端设备将接收多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并根据该带宽分配请求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但是,当该多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所指示的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累计和大于所述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将以预设的带宽上限为前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
在这样的方案中,由于按预设的带宽上限为该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可能造成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分配到带宽,以使得资源分配不合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分配方法,包括:在一个带宽分配周期中,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其中,该带宽需求值可以反映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情况。然后,该局端设备可以计算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并且,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然后,该局端设备可以将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封装入授权消息,并将该授权消息发送给各个用户端设备,该授权消息用于指示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该局端设备允许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此时,局端设备可以根据前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分配的带宽值。由于,该局端设备在分配带宽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且可以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根据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当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的实施方式,包括:该局端设备先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然后,该局端设备再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该局端设备可以先确定固定带宽值再确定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局端设备在确定固定带宽值时参考了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此外,该局端设备在确定保证带宽值时参考了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其中,该带宽分配比例与该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带宽需求值相关。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于是,该局端设备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分配方式可以在让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的情况下,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能够相对公平地获得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进而使该局端设备的带宽分配更加合理。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包括:该局端设备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该局端设备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具体方式。具体地,该局端设备可以分别计算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并将前述三者中的最小值确定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此时,若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则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由于,该局端设备在确定第一权重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参考了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因此,该局端设备确定的保证带宽值综合了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需求和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于是,可以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的带宽更加公平合理。
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的确定方式,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有关。因此,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的情况。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比例还包括第二带宽分配比例;该方法还包括: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该局端设备采用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该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差值;该局端设备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该局端设备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该局端设备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
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情况。此时,该局端设备可以参照前述实施方式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二保证带宽值,直至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带宽被分配完全,或者,直至每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被满足。采用这样的方式,该局端设备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一保证带宽值、第二保证带宽值等。可以使该带宽分配过程更加精准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的确定方式,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有关。因此,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的情况。由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因此,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与前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可能不同。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三带宽分配比例;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包括:该局端设备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相比于前述实施方式更为简单的实施方式。该局端设备直接采用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在此过程中,该局端设备仅进行了一次带宽分配便确定了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由于,该第三分配比例是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因此,本实施方式既能使带宽分配较为合理,又能使该带宽分配流程简单高效。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的累计和的比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的确定方式。其中,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可以根据比例因子确定,而该比例因子为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因此,该第三分配比例是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因此,本实施方式既能使带宽分配较为合理。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还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不保证带宽值或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尽力而为带宽值;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当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大于零时,该局端设备为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该不保证带宽值或该尽力而为带宽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当该局端设备在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进行了前述固定带宽值和保证带宽值的分配之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若还存在带宽,则该局端设备可以进一步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不保证带宽值和尽量而为带宽值的分配。因此,该局端设备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PON口的剩余带宽,以使得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能够被分得更多的带宽。
根据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该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信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局端设备为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设置带宽配置上限。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是在带宽分配周期之前,该局端设备就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进行设置的。因此,该局端设备可以获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
根据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该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包括:该局端设备接收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该带宽分配请求中包括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局端设备是通过接受带宽分配请求以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局端设备可以直接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以使得该局端设备参考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以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根据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包括:该局端设备监测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实际流量信息;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实际流量信息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另一种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方式。该局端设备可以通过流量监控的方式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因此,可以提高使局端设备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实现灵活性。
根据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该固定带宽值为零或者大于零。
本实施方式中,还提出该固定带宽值可以为零,此时,相当于部分流量承载实体不参与固定带宽的分配,而是直接参与保证带宽的分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分配设备,包括:收发模块,用于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处理模块,用于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其中,该带宽配置上限包括该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该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收发模块,还用于向该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该授权消息用于指示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该带宽分配设备允许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带宽分配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此时,带宽分配设备可以根据前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分配的带宽值。由于,该带宽分配设备在分配带宽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且可以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根据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该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带宽分配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先确定固定带宽值再确定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带宽分配设备在确定固定带宽值时参考了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此外,该带宽分配设备在确定保证带宽值时参考了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其中,该带宽分配比例与该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带宽需求值相关。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于是,该带宽分配设备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分配方式可以在让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的情况下,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能够相对公平地获得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进而使该带宽分配设备的带宽分配更加合理。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该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带宽分配设备根据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具体方式。具体地,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分别计算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并将前述三者中的最小值确定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此时,若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则带宽分配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由于,该带宽分配设备在确定第一权重带宽值时,该带宽分配设备参考了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因此,该带宽分配设备确定的保证带宽值综合了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需求和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于是,可以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的带宽更加公平合理。
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的确定方式,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有关。因此,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的情况。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或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比例还包括第二带宽分配比例;该处理模块,还用于: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采用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该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差值;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
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情况。此时,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参照前述实施方式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二保证带宽值,直至该PON口的带宽被分配完全,或者,直至每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被满足。采用这样的方式,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一保证带宽值、第二保证带宽值等。可以使该带宽分配过程更加精准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的确定方式,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有关。因此,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的情况。由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因此,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与前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可能不同。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三带宽分配比例;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该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相比于前述实施方式更为简单的实施方式。该带宽分配设备直接采用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在此过程中,该带宽分配设备仅进行了一次带宽分配便确定了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由于,该第三分配比例是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因此,本实施方式既能使带宽分配较为合理,又能使该带宽分配流程简单高效。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的累计和的比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本实施方式中,明确了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的确定方式。其中,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可以根据比例因子确定,而该比例因子为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因此,该第三分配比例是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因此,本实施方式既能使带宽分配较为合理。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还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不保证带宽值或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尽力而为带宽值;该处理模块,还用于当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大于零时,为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该不保证带宽值或该尽力而为带宽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当该带宽分配设备在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进行了前述固定带宽值和保证带宽值的分配之后,该带宽分配设备的PON口若还存在带宽,则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进一步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不保证带宽值和尽量而为带宽值的分配。因此,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PON口的剩余带宽,以使得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能够被分得更多的带宽。
根据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该处理模块,还用于为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设置带宽配置上限。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是在带宽分配周期之前,该带宽分配设备就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进行设置的。因此,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获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
根据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该收发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该带宽分配请求中包括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带宽分配设备是通过接受带宽分配请求以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直接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以使得该带宽分配设备参考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以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根据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信息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流量信息;该收发模块,具体用于:监测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实际流量信息;根据该实际流量信息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另一种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方式。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通过流量监控的方式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因此,可以提高使带宽分配设备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实现灵活性。
根据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该固定带宽值为零或者大于零。
本实施方式中,还提出该固定带宽值可以为零,此时,相当于部分流量承载实体不参与固定带宽的分配,而是直接参与保证带宽的分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分配设备,包括:该带宽分配设备为局端设备或该局端设备中的一个或一组芯片,该带宽分配设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如前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所介绍的方法。
根据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设备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或数据,以使得该处理器调用该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或数据执行如前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所介绍的方法。
根据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当该带宽分配设备为该局端设备中的一个或一组芯片时,该带宽分配设备还包括芯片接口,用于采集用户端设备的实际流量或用户端设备的状态报告。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带宽分配设备实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功能,例如,发送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带宽分配通信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芯片,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如前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所介绍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以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所介绍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允许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此时,局端设备可以根据前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分配的带宽值。由于,该局端设备在分配带宽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且可以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一个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一个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另一个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另一个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另一个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另一个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带宽分配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提高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介绍:
带宽分配(bandwidthallocation):指局端设备指配给用户端设备中的流量承载实体的上行传输机会,该传输机会位于上行特定时间段内。
动态带宽分配(dynamically bandwidth assignment,DBA):是一种能在微秒或毫秒级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对上行带宽的动态分配的机制。指局端设备可以根据动态的用户端设备的状态指示或配置的流量合同,在用户端设备中的多个流量承载实体之间分配上行PON带宽的过程。
固定带宽(fixedbandwidth,FB):指预留给用户端设备中的特定的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一般地,即使该流量承载实体没有上行业务流的情况下,该局端设备也需要给该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固定带宽。
保证带宽(assured bandwidth,AB):指保证用户端设备可获得的带宽,由局端设备根据该用户端设备的报告(report)信息进行授权。当该用户端设备的实际业务流量未达到保证带宽时,该局端设备的DBA机制能够将该用户端设备剩余的带宽分配给其他用户端设备或其他的流量承载实体。
不保证带宽(non-assured bandwidth,NAB):也称非保证带宽,指局端设备在给用户端设备中的流量承载实体分配了固定带宽和保证带宽之后,且该局端设备的PON口还有剩余的带宽时,该局端设备根据固定带宽值与保证带宽值之和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的带宽。
尽力而为带宽(best effort bandwidth,BEB):指局端设备在分配了固定带宽、保证带宽和不保证带宽之后,且该局端设备的PON口还有剩余的带宽时,该局端设备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的带宽。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适应的系统架构和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出的带宽分配方法主要应用于点到多点的单纤双向的PON网络系统。具体地,该PON系统可以是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igabit capabilitypassiveopticalnetwork,GPON)系统,也可以是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assiveoptical network,EPON)系统,还可以是GPON系统与EPON系统混合的系统,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该PON网络系统中包括局端设备和用户端设备,其中,该局端设备可以为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该用户端设备可以为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unit,ONU)或者光网络终端(optical network terminal,ONT)。具体如图1所示,在该PON网络系统中,光线路终端OLT101通过网络侧接口与网络侧相连,该光网络单元ONU102通过用户侧接口与用户侧相连。此外,该PON网络系统中还包括光分配网络(opticaldistribution network,ODN)103,该光分配网络ODN103可以通过PON专用接口分别与前述光线路终端OLT101和光网络单元ONU102相连,从而实现光线路终端OLT101和多个光网络单元ONU102之间的数据传输。
应当理解的是,前述PON网络系统中的光网络单元ONU102可以替换为光网络终端ONT,具体此处不做限定。当该用户端设备为光网络终端ONT时,该光网络终端ONT直接为用户家里的终端设备;当该用户端设备为光网络单元ONU102时,该光网络单元ONU102与用户家里的终端设备之间还存在其它网络,例如以太网等。本实施例以及后续实施例中,仅以用户端设备为例进行介绍。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带宽分配方法可以应用于局端设备通过DBA机制为用户端设备中的流量承载(transmission container,T-CONT)实体分配带宽的场景。具体地,局端设备在获知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时,该局端设备可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带宽分配方法为该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其中,该流量承载实体位于前述用户端设备中,一般地,一个用户端设备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流量承载实体,该流量承载实体也称传输容器或业务容器,是DBA机制的上行流量调度单位。具体地,后文将做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局端设备可以是前述光线路终端OLT或该光线路终端OLT中的芯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无论作为设备还是作为芯片,该局端设备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制造、销售或者使用。在本实施例以及后续实施例中,仅以局端设备为例进行介绍。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出的方案,下面对本实施例中带宽分配方法的主要流程进行介绍,如图2所示,在一个带宽分配周期中,该局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包括:
201、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与一个或者多个用户端设备连接,该用户端设备中包含了一个或者多个流量承载实体。一般地,在该局端设备为该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之前,该局端设备需要获知前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其中,该带宽需求值用于指示该流量承载实体对带宽的需求情况,以便局端设备可以更公平合理地为前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可以通过多种实施方式获取前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具体如下:
一、该局端设备通过接受带宽分配请求获取该带宽需求值。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该局端设备可以接收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其中,该带宽分配请求中包括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请求包括状态报告(status reporting,SR),该状态报告可以指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该状态报告还可以指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标识信息,例如,分配标识(allocation Identifier,Alloc-ID),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该标识信息用于将流量承载实体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对应,以使得该局端设备可以区分不同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二、该局端设备通过检测实际流量信息获取该带宽需求值。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该局端设备可以监测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实际流量信息,然后,根据该实际流量信息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也就是说,该局端设备可以通过流量监控(traffic monitoring,TM)的方式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即局端设备通过监测接收到的上行流量(空闲GEM帧),间接获取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上行带宽需求值,而不需要用户端设备向局端设备上报信息。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预设时间范围一般由局端设备进行设置,具体可以为本次带宽分配周期之前的一个或几个带宽分配周期。当然,该预设时间范围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具体此处不做限定。当该预设时间范围为本次带宽分配周期之前的几个带宽分配周期时,该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实际流量信息为前述几个带宽分配周期内的上行流量的总和,然后,该局端设备对前述几个带宽分配周期内的上行流量的总和取平均值以确定前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例中,当该局端设备获知前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之后,该局端设备将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进行分析。其中,该带宽配置上限由局端设备在带宽分配周期之前进行设置,该带宽分配上限包括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并且,不同的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可能不同,不同的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也可能不相同,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此时,该局端设备可以计算前述需要被分配带宽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以及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将执行步骤202。
202、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其中,PON口,也称PON专用接口,指局端设备与光分配网络的接口,该局端设备上有一个或者多个PON口,并且,每个PON口所能分配的带宽存在一定的上限,在本实施例以及后续实施例中称为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一般地,一个局端设备上的多个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是相同的。但是,在GPON系统与EPON系统混合的系统中,不同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可能不尽相同,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确定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具体地,该局端设备可以先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然后,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其中,该带宽分配比例为大于0且小于1的小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该局端设备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确定该带宽分配比例。具体地,后文将分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详细介绍,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该固定带宽值为零或者大于零,当该固定带宽值为零时,相当于该流量承载实体不参与固定带宽的分配。
可选的,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还包括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不保证带宽或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尽力而为带宽。具体地,当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大于零时,该局端设备还将在前述分配的基础上为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该不保证带宽或该尽力而为带宽。
203、该局端设备向该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该授权消息用于指示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当局端设备确定了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之后,该局端设备可以向该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该授权消息至少包括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和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标识信息,以便该用户端设备在接收到该授权消息后可以根据该授权消息确定该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当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对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分配方式。此时,局端设备可以根据前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分配的带宽值。由于,该局端设配在分配带宽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且可以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上面简单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带宽分配方法的流程,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该带宽分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具体如图3所示,该带宽分配方法中的局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包括:
301、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可以采用接受带宽分配请求的方式,或者检测实际流量信息的方式获取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具体与前文步骤201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当该局端设备获知前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之后,该局端设备将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进行分析。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将执行步骤302。
302、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一般地,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往往大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于是,该局端设备可以直接以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固定带宽,即该流量承载实体分得的固定带宽值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但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当该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一类型(type1)时,该流量承载实体可以不用参与固定带宽的分配,而直接参与保证带宽的分配,即可以视为该流量承载实体分得的固定带宽值为零。
本实施例中,当该局端设备确定了该用户端设备中的所有的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之后,该局端设备便可以开始决策如何分配该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具体地,该局端设备将执行步骤303。
303、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或第二带宽分配比例。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其中,该PON口的最大带宽值在前文步骤202中已做详细介绍,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该局端设备可以仅用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具体地,请参阅后文图4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该局端设备需要采用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再用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然后,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和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具体地,请参阅后文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相关介绍。
304、该局端设备向该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该授权消息用于指示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304与前述步骤203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可以先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再根据第一带宽分配比例或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由于,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和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可以较为公平地反应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真实带宽需求情况。因此,该局端设备不仅能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带宽,还可以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带宽,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具体地,在前述步骤303中,该带宽分配比例在不同的场景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确定。具体地,该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和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下面先对该带宽分配比例为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的情况进行介绍,具体请参阅图4。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401、该局端设备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
其中,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此外,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为便于理解,以该局端设备仅管理3个流量承载实体为例进行介绍。此时,假设该第一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3Gbps、第二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4Gbps、第三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6Gbps。此时,该局端设备可以计算出前述3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为:0.3+0.4+0.6=1.3Gbps。于是,可以进一步计算出该第一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为:0.3/1.3=0.2308。类似的,也可以计算出第二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和第三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当该局端设备确定了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以及某一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则该局端设备可以计算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由于不同的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不同,所以计算出的不同的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值也不尽相同。
402、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
其中,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可以参见前述步骤302中的介绍,具体此处不再赘述。该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可以用于表示该流量承载实体除了前述固定带宽值以外还需要的带宽值。而前述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便是为了按照第一分配比例分配带宽,以尽量满足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
应当注意的是,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的步骤和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的步骤之间,没有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可以避免某个流量承载实体异常地申请过大的带宽而造成其他流量承载实体可能分得的带宽减少的情况。应当注意的是,该第一保证带宽值并不一定是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保证带宽值。该局端设备还需要确定假设按照该第一保证带宽值分配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时,是否能够将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分配完,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因此,该局端设备将执行步骤403。
403、该局端设备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
其中,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并且,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该局端设备执行步骤404。
404、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局端设备的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也就是说,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等于零,因此,可以确定当该局端设备以前述第一保证带宽值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保证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刚好可以将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按照前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分配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此时,若按该第一保证带宽值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保证带宽值,则该局端设备的PON口不会有带宽剩余,因此,可以避免局端设备PON口有过多剩余带宽而造成带宽利用率较低。同时,各个流量承载实体也按照前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被分得该保证带宽,可以使带宽分配在前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中的分配更加公平。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数值对前述带宽分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中,以局端设备为OLT,该OLT中仅有一个PON口,该PON口的最大宽带值为1.25Gbps为例进行介绍,并且,以该用户端设备为ONT,该ONT中仅有3个流量承载实体T-CONT为例进行介绍。此外,还需假设该OLT仅与一个ONT相连。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一般一个局端设备OLT中含有多个PON口,一个PON口往往与多个ONT相连,并且每个ONT中常不止3个T-CONT。本实施例中的例子以及后续实施例中的例子仅仅是为了在介绍该带宽分配方法时便于计算,并不对PON口、ONT或者T-CONT的个数进行限定。
具体如表1所示,假设OLT接收了该ONT的带宽分配请求,该带宽分配请求指示了该ONT中的3个T-CONT的带宽需求值。其中,该T-CONT1的带宽需求值为0.5,该T-CONT2的带宽需求值为0.5,该T-CONT3的带宽需求值为1.2。于是,该OLT可以通过计算获知该ONT中的所有的T-CONT一共请求的带宽需求值为2.2Gbps。此时,由于每个T-CONT的带宽配置上限是在本次带宽分配周期之前就已设置的,因此,该OLT可以获知前述3个T-CONT的带宽配置上限。具体如表1第三行所示,以第三行的第二列为例,该T-CONT1的带宽配置上限为“(0.1+0.3;0.4)”,其中,该T-CONT1的固定带宽配置上限值为0.1Gbps,该T-CONT1的保证带宽配置上限值为0.3Gbps,该T-CONT1的固定带宽配置上限值与该T-CONT1的保证带宽配置上限值的和为0.4Gbps。由此可知T-CONT2和T-CONT3的固定带宽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配置上限值。于是,该OLT便可以计算所有的T-CONT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以及所有的T-CONT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即表1中的“(0.1+0.2+0.4)+(0.3+0.4+0.6)=2”。由于,该PON口的最大宽带值为1.25Gbps,即“2>1.25”,则该OLT需要根据这个3个T-CONT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具体地,该OLT可以根据该T-CONT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给该T-CONT设置固定带宽值。以表1的第五行为例,该T-CONT1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1Gbps,于是,该OLT确定该T-CONT1的固定带宽值为0.1Gbps。类似的,该OLT可以确定该T-CONT1的固定带宽值为0.2Gbps,该T-CONT1的固定带宽值为0.4Gbps。然后,该OLT可以计算出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1.25-(0.1+0.2+0.4)=0.55Gbps。由于,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T-CONT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各个T-CONT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于是,可以计算出前述各个T-CONT的第一权重带宽值。为便于理解,以T-CONT1为例进行介绍。该T-CONT1的第一权重带宽值为:(1.25-0.7)*0.3/(0.3+0.4+0.6)=0.1269Gbps。应当理解的是,不同T-CONT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不同,于是不同T-CONT的第一权重带宽值不同。此外,该OLT还需要计算出各个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以T-CONT1为例,该T-CONT1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0.5-0.1=0.4Gbps。应当注意的是,该OLT确定该T-CONT的第一权重带宽值的步骤和该OLT确定该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的步骤之间,没有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
然后,该OLT可以计算出该T-CONT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T-CONT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并确定该最小值为该T-CONT的第一保证带宽值。依然以T-CONT1为例,该T-CONT1的第一权重带宽值为:0.1269Gbps;该T-CONT1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3Gbps;该T-CONT1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0.4Gbps。于是,该OLT可以确定前述三者的最小值为该T-CONT1的第一权重带宽值,即0.1269Gbps。于是,该T-CONT1的第一保证带宽值为0.1269Gbps。类似的,该OLT可以计算出T-CONT2的第一保证带宽值和T-CONT3的第一保证带宽值。
此时,该OLT还需要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以确定若该OLT按照前述第一保证带宽值确定各个T-CONT的保证带宽值时,该PON口可以分配的带宽是否还存在剩余。由于,经计算可知0.55-(0.1269+0.1692+0.2538)=0。于是,可以确定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为零。于是,可以确定该T-CONT1的保证带宽值为0.1269Gbps,确定该T-CONT1的保证带宽值为0.1692Gbps,确定该T-CONT1的保证带宽值为0.2538Gbps。
表1
此时,由于该OLT为各个T-CONT分配的带宽值的累计和等于该PON口的最大带宽值,因此,该OLT将不会在本次分配周期内给前述T-CONT分配带宽。具体地,本次分配周期的各个T-CONT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如表2所示。
表2
T-CONT1 | T-CONT2 | T-CONT3 | 合计 | |
固定带宽值/Gbps | 0.1 | 0.2 | 0.4 | 0.7 |
保证带宽值/Gbps | 0.1269 | 0.1692 | 0.2538 | 0.55 |
合计 | 0.2269 | 0.3692 | 0.6538 | 1.25 |
然后,该OLT将表2中的带宽分配结果以授权消息的形式发送给前述ONT,以便该ONT在接收到该授权消息后可以根据该授权消息确定该各个T-CONT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具体地,请参阅前述步骤203中的相关介绍。
本实施例中,介绍了当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的情况。此时,该局端设备可以按照该第一权重带宽值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由于,该第一权重值与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相关。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能够较为公平地反应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因此,该局端设备不仅能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带宽,还可以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带宽,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此外,在前述步骤303中,该带宽分配比例除了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还可以包括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下面将对该带宽分配比例为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和第二带宽比例的情况进行介绍,具体请参阅图5。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第一带宽分配比例以及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具体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501、该局端设备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
502、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
503、该局端设备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501至步骤503与前述步骤401至步骤403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504、该局端设备计算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
其中,该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差值。该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可以用于表示该流量承载实体除了前述固定带宽值和前述第一保证带宽值以外还需要的带宽值。为便于后续介绍,在本实施例以及后续实施例中,称该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为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并且,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仅为一个称谓,而不对该流量承载实体进行限定。
应当注意的是,步骤503和步骤504之间无时间先后顺序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该局端设备执行步骤505。
505、该局端设备采用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说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还存在可以分配的带宽,并且,该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中也存在未满足带宽需求的流量承载实体。因此,该局端设备可以进一步为前述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具体地,该局端设备采用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其中,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可以参见前述步骤403中的相关介绍;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可以参见前述步骤504中的相关介绍,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该第二权重带宽值与前述第一权重带宽值类似,由于,不同的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不同,所以计算出的不同的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值也不尽相同。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506、该局端设备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
其中,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可以参见前述步骤505的相关介绍,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可以参见前述步骤504的相关介绍,具体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地,该步骤506与前文步骤402类似,该局端设备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可以避免某个流量承载实体异常地申请过大的带宽,而造成其他流量承载实体可能分得的带宽减少情况。并且,采用此方式进一步为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可以进一步保证该PON的带宽被充分利用,也能使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在前述第一保证带宽分配和该第二保证带宽分配时,保证局端设备分配带宽的公平性。
应当注意的是,该第二保证带宽值并不一定是该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保证带宽值。该局端设备还需要确定假设按照该第二保证带宽值分配该局端设备的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时,是否能够将该局端设备的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分配完,以及是否能够满足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因此,该局端设备将执行步骤507。
507、该局端设备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
其中,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该局端设备执行步骤508。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时,该局端设备执行步骤509。
508、该局端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
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说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不会有带宽剩余。此时,局端设备可以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
509、该局端设备执行其他操作。
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时,该局端设备可以按照与前文步骤504至步骤508类似的方式,再次为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三保证带宽值。也就是说,该局端设备可以循环多次为前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带宽。但是,具体循环次数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数值对前述带宽分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中,以局端设备为OLT,该OLT中仅有一个PON口,该PON口的最大宽带值为1.25Gbps为例进行介绍,并且,以该用户端设备为ONT,该ONT中仅有3个流量承载实体T-CONT为例进行介绍。此外,还需假设该OLT仅与一个ONT相连。与前文类似,该ONT中的3个T-CONT的带宽需求值和带宽配置上限如表3所示。并且,该OLT确定各个T-CONT的固定带宽值、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以及第一权重带宽值的步骤与前文表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如表3所示,该OLT在计算各个T-CONT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时,该OLT可以计算出该T-CONT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T-CONT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并确定该最小值为该T-CONT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此时,以T-CONT3为例,该T-CONT3的第一权重带宽值为:0.2538Gbps;该T-CONT3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4Gbps;该T-CONT3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0.1Gbps。于是,该OLT可以确定前述三者的最小值为该T-CONT3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即0.1Gbps。于是,该T-CONT3的第一保证带宽值为0.1Gbps。类似的,该OLT可以计算出T-CONT1的第一保证带宽值和T-CONT2的第一保证带宽值。
此时,该OLT还需要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经计算可知:0.55-(0.1269+0.1692+0.1)=0.1539。于是,该OLT可以确定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于是,可以确定该OLT的PON口还存在剩余的带宽,该OLT需要进一步对前述各个T-CONT进行带宽分配。此时,由于T-CONT3的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T-CONT3的固定带宽值的和为:0.1+0.4=0.5,即刚好等于该T-CONT3的带宽需求值。于是,可以确定该OLT给该T-CONT3分配的带宽能够该T-CONT3的带宽需求,则该T-CONT3将不再参与后续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分配,并且,该T-CONT3的保证带宽值即为该第一保证带宽值。因此,该OLT将采用第二带宽分配比例为前述T-CONT1和T-CONT2分配带宽。
具体地,该OLT将分别计算T-CONT1的第二权重带宽值和T-CONT2的第二权重带宽值。以T-CONT1为例,该T-CONT1的第二权重带宽值等于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T-CONT1的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即0.1539*0.3/(0.3+0.4)=0.0660。类似的,该T-CONT2的第二权重带宽值为0.0879。然后,该OLT确定该T-CONT1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T-CONT1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T-CONT1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T-CONT1的第二保证带宽值。于是,该OLT可以确定该T-CONT1的第二保证带宽值为0.0660。类似的,可以确定该T-CONT2的第二保证带宽值为0.0879。此时,该OLT将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T-CONT1的第二保证带宽值和该T-CONT2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的差值,即0.1539-(0.0660+0.0879)=0。此时,由于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说明该局端设备的PON口不会有带宽剩余,该OLT确定该T-CONT1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即该T-CONT1的保证带宽值为0.1269+0.0660=0.1929。类似的,该T-CONT2的保证带宽值为0.1692+0.0879=0.2571。
表3
此时,由于该OLT为各个T-CONT分配的带宽值的累计和等于该PON口的最大带宽值,因此,该OLT将不会在本次分配周期内给前述T-CONT分配带宽。具体地,本次分配周期的各个T-CONT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如表4所示。
表4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存在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的情况,此时,该OLT可以按照与前文步骤504至步骤508类似的方式,再次为各个T-CONT分配第三保证带宽值。也就是说,该OLT可以循环多次为前述各个T-CONT分配带宽。但是,具体循环次数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在前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不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于是,存在部分流量承载实体已经被分得了足够的带宽。因此,该已经分得了足够的带宽的流量承载实体将不会参与第二保证带宽的分配。然后,该局端设备采用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对前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进行带宽分配,进一步确定第二保证带宽值。由于,在此过程中该局端设备涉及了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和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并且,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和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能够较为公平地反应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因此,该局端设备不仅能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带宽,还可以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带宽,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上面介绍了该局端设备按照第一带宽分配比例进行带宽分配的情况,下面介绍一种较为简洁的带宽分配方式,此时,该局端设备可以仅采用第三分配比例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具体如图6所示,该带宽分配方法中的局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包括:
601、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可以采用接受带宽分配请求的方式,或者检测实际流量信息的方式获取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具体与前文步骤201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602、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该局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具体地,与前文步骤302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603、该局端设备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带宽分配比例为第三带宽分配比例。
本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其中,该PON口的最大带宽值在前文步骤202中已做详细介绍,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该局端设备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其中,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的累计和的比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数值对前述带宽分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中,以局端设备为OLT,该OLT中仅有一个PON口,该PON口的最大宽带值为1.25Gbps为例进行介绍,并且,以该用户端设备为ONT,该ONT中仅有3个流量承载实体T-CONT为例进行介绍。此外,还需假设该OLT仅与一个ONT相连。与前文类似,该ONT中的3个T-CONT的带宽需求值和带宽配置上限如表5所示。并且,该OLT确定各个T-CONT的固定带宽值以及各个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的步骤与前文表1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步骤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当该OLT确定了各个T-CONT的固定带宽值以及各个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之后,该OLT将确定比例因子,该比例因子用于确定各个T-CONT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具体地,该比例因子为各个T-CONT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各个T-CONT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为便于理解,以T-CONT1为例进行介绍。该T-CONT1的比例因子为该T-CONT1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T-CONT1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其中,该T-CONT1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0.4Gbps,该T-CONT1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为0.3Gbps。由此可知,该T-CONT1的比例因子为0.3。类似的,该OLT可以计算出该T-CONT2的比例因子为0.3,该T-CONT3的比例因子为0.1。于是,该OLT可以进一步计算出该T-CONT1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为0.3/(0.3+0.3+0.1)=0.4286。类似的,该OLT可以计算出该T-CONT2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为0.3/(0.3+0.3+0.1)=0.4286,该T-CONT3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为0.1/(0.3+0.3+0.1)=0.1428。由于,各个T-CONT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OLT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各个T-CONT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依然以T-CONT1为例,该T-CONT1的保证带宽值为0.55*0.3/(0.3+0.3+0.1)=0.2357Gbps。类似的,该OLT可以计算出T-CONT2的保证带宽值为0.55*0.3/(0.3+0.3+0.1)=0.2357Gbps,T-CONT3的保证带宽值为0.55*0.1/(0.3+0.3+0.1)=0.0786Gbps。具体地,请参阅表5中的相关计算过程。
表5
本实施例中,该OLT采用上述带宽分配方法可以得到如表6所示的带宽分配结果。
表6
T-CONT1 | T-CONT 2 | T-CONT 3 | 合计 | |
固定带宽 | 0.1 | 0.2 | 0.4 | 0.7 |
保证带宽值 | 0.2357 | 0.2357 | 0.0786 | 0.55 |
合计 | 0.3357 | 0.4357 | 0.4786 | 1.25 |
604、该局端设备向该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该授权消息用于指示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604与前述步骤203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相对于前述图3所对应的实施例更简洁的一种带宽分配方式。在本实施例的带宽分配方式中,该局端设备可以按照第三带宽分配比例一次性地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因此,可以使该带宽分配过程快速高效。此外,由于用于确定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的比例因子是综合考虑了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因此,可以较为准确地反应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情况。由此可以推知,该局端设备根据该比例因子所确定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确定的保证带宽,可以使该带宽分配过程更加公平。
上面介绍了该带宽分配方法的具体实施流程,下面将对该带宽分配方法所涉及的带宽分配设备进行介绍,如图7所示,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分配设备70的结构示意图,该带宽分配设备7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该带宽分配设备70包括:
获取模块701,用于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模块702,用于当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时,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其中,该带宽配置上限包括该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该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发送模块703,用于向该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该授权消息用于指示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带宽分配设备允许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总和大于该带宽分配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此时,带宽分配设备可以根据前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分配的带宽值。由于,该带宽分配设备在分配带宽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且可以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确定模块702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7021,用于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
第二确定子模块7022,用于根据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该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带宽分配设备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先确定固定带宽值再确定保证带宽值。其中,该带宽分配设备在确定固定带宽值时参考了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此外,该带宽分配设备在确定保证带宽值时参考了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其中,该带宽分配比例与该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带宽需求值相关。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分配比例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于是,该带宽分配设备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带宽分配方式可以在让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的情况下,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能够相对公平地获得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进而使该带宽分配设备的带宽分配更加合理。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确定子模块7022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70221,用于:
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其中,该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带宽分配设备根据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具体方式。具体地,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分别计算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并将前述三者中的最小值确定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此时,若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则带宽分配设备确定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由于,该带宽分配设备在确定第一权重带宽值时,该带宽分配设备参考了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因此,该带宽分配设备确定的保证带宽值综合了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需求和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于是,可以使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的带宽更加公平合理。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计算单元70221,还用于:
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采用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该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差值;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当该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确定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该第一保证带宽值与该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该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该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当该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情况。此时,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参照前述实施方式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二保证带宽值,直至该PON的带宽被分配完全,或者,直至每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被满足。采用这样的方式,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分配第一保证带宽值、第二保证带宽值等。可以使该带宽分配过程更加精准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二确定子模块7022还包括:
第二计算单元70222,用于采用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其中,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等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的累计和的比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该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相比于前述实施方式更为简单的实施方式。该带宽分配设备直接采用该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在此过程中,该带宽分配设备仅进行了一次带宽分配便确定了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由于,该第三分配比例是可以反映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实际带宽需求情况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因此,本实施方式既能使带宽分配较为合理,又能使该带宽分配流程简单高效。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确定模块702,还用于当该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大于零时,为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分配该不保证带宽值或该尽力而为带宽值。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当该带宽分配设备在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进行了前述固定带宽值和保证带宽值的分配之后,该带宽分配设备的PON口若还存在带宽,则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进一步对各个流量承载实体不保证带宽值和尽量而为带宽值的分配。因此,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PON口的剩余带宽,以使得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能够被分得更多的带宽。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带宽管理设备70还包括:预配置模块704,用于为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设置带宽配置上限。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了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是在带宽分配周期之前,该带宽分配设备就给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进行设置的。因此,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获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获取模块701包括:接收子模块7011,用于接收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该带宽分配请求中包括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带宽分配设备是通过接受带宽分配请求以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直接获取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以使得该带宽分配设备参考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以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获取模块701包括:流量监测子模块7012,用于监测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实际流量信息;根据该实际流量信息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本实施方式中,提出了另一种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方式。该带宽分配设备可以通过流量监控的方式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因此,可以提高使带宽分配设备确定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的实现灵活性。
还应理解,上述图2至图6所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或OLT所执行的步骤均可以基于该图7所示的带宽分配设备70的结构。
上面介绍带宽分配设备的一种实施方式,下面以该带宽分配设备为OLT为例,对本实施例中的带宽分配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介绍,如图8所示,是该OLT80的结构示意图,该OLT8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该OLT80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801、无源光网络PONMAC芯片802和一个或多个芯片接口803。此外,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OLT还包括存储器804和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或数据的存储介质805(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804和存储介质805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
其中,该芯片接口803与该PONMAC芯片802相连,该PONMAC芯片802可以通过芯片接口803获取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具体地,该PONMAC芯片802可以通过芯片接口803接收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的带宽分配请求,该带宽分配请求中包括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该PONMAC芯片802也可以通过芯片接口803用于监测该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在预设时间范围内的实际流量信息;根据该实际流量信息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
该PONMAC芯片802也可以通过芯片接口803向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
该PONMAC芯片802,还用于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具体地,该PONMAC芯片802中包括DBA功能模块,该PONMAC芯片802,具体用于通过该DBA功能模块采用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宽分配方法确定固定带宽值和保证带宽值。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PONMAC芯片802,还用于通过该DBA功能模块确定不保证带宽值和尽力而为带宽值。
该OLT80还包括输入/输出设备806,该输入/输出设备806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带宽配置上限。于是,该处理器801根据用户设置的带宽配置上限为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设置带宽配置上限。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DBA功能模块位于该处理器801中,此时,该处理器801还用于根据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具体地,该处理器801,具体用于通过DBA功能模块采用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宽分配方法确定固定带宽值和保证带宽值。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该处理器801,还用于通过DBA功能模块确定不保证带宽值和尽力而为带宽值。
还应理解,上述图2至图6所对应的方法实施例中,该局端设备或OLT所执行的步骤均可以基于该图8所示的OLT80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OLT可以根据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该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该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分配的带宽值。由于,该OLT在分配带宽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且可以使每个流量承载实体都被分配到一部分带宽,从而避免了部分流量承载实体未被分配到带宽的情况。因此,可以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带宽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局端设备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所述局端设备通过所述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与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通信;
所述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其中,所述带宽配置上限包括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
所述局端设备向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所述授权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所述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
所述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
所述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所述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
所述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包括:
所述局端设备采用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所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
所述局端设备确定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所述局端设备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当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所述局端设备确定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一保证带宽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比例还包括第二带宽分配比例;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所述局端设备采用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所述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所述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差值;
所述局端设备确定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
所述局端设备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所述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所述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当所述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所述局端设备确定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一保证带宽值与所述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等于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三带宽分配比例;
所述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所述局端设备根据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包括:
所述局端设备采用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等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的累计和的比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9.一种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从各个用户端设备获取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所述收发模块通过所述局端设备的无源光纤网络PON口与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通信;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配置上限和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其中,所述带宽配置上限包括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和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发送授权消息,所述授权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各个用户端设备中的各个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
根据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和带宽分配比例确定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为所述局端设备的PON口的最大带宽值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一带宽分配比例;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所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得到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
确定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权重带宽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计算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当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确定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一保证带宽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分配比例等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比例还包括第二带宽分配比例;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大于零,且存在目标流量承载实体时,采用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所述第二带宽分配比例,得到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为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大于零的流量承载实体,所述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保证带宽值的差值;
确定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权重带宽值、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以及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剩余带宽需求值三者中的最小值,为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
计算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所述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二PON口剩余带宽值与所述各个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二保证带宽值的累计和的差值;
当所述第三PON口剩余带宽值等于零时,确定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等于所述第一保证带宽值与所述第二保证带宽值的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带宽分配比例等于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与所述目标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的累计和的比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比例包括第三带宽分配比例;
所述流量承载实体实际被分配的带宽值包括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和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采用所述局端设备的第一PON口剩余带宽值乘以第三带宽分配比例,得到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宽分配比例等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与所述各个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的累计和的比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比例因子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和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保证带宽的配置上限值中的较小值,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第一剩余带宽需求值为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带宽需求值与所述流量承载实体的固定带宽值的差值。
17.一种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设备为局端设备或所述局端设备中的一个或一组芯片,所述带宽分配设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设备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或数据,以使得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或数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带宽分配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带宽分配设备为所述局端设备中的一个或一组芯片时,所述带宽分配设备还包括芯片接口,用于采集用户端设备的实际流量或用户端设备的状态报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07693.8A CN114095809A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40445.4A CN111988683B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CN202111207693.8A CN114095809A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40445.4A Division CN111988683B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95809A true CN114095809A (zh) | 2022-02-25 |
Family
ID=734366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07693.8A Pending CN114095809A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CN201910440445.4A Active CN111988683B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40445.4A Active CN111988683B (zh) | 2019-05-24 | 2019-05-24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00265B2 (zh) |
EP (1) | EP3955588B1 (zh) |
CN (2) | CN114095809A (zh) |
WO (1) | WO202023824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41487A (zh) * | 2022-12-02 | 2023-04-07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流量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04695B1 (ja) * | 2019-12-23 | 2020-12-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光通信装置およびリソース管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91498B2 (ja) * | 2001-08-31 | 2004-11-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帯域更新方法 |
KR100490901B1 (ko) * | 2002-12-02 | 2005-05-24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이더넷 수동 광통신망에서 서비스 등급별 동적대역 할당방법 및 대역할당장치 |
CN1983877A (zh) * | 2004-04-14 | 2007-06-20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上行链路带宽动态分配方法和装置 |
KR20060082516A (ko) * | 2005-01-12 | 2006-07-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더넷 수동 광 가입자망에서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대역폭할당 방법 및 할당 시스템 |
US9178713B1 (en) * | 2006-11-28 | 2015-11-03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Optical line termination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
CN101141410B (zh) * | 2007-10-24 | 2011-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千兆无源光网络系统中下行流控信息的传递方法 |
CN101771902B (zh) * | 2009-01-07 | 2013-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配无源光网络上行带宽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US8218553B2 (en) * | 2009-02-25 | 2012-07-10 | Juniper Networks, Inc. | Load balancing network traffic on a label switched path using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with traffic engineering |
CN107786456B (zh) * | 2016-08-26 | 2019-11-26 |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流量控制方法及系统,分组交换设备及用户设备 |
-
2019
- 2019-05-24 CN CN202111207693.8A patent/CN114095809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5-24 CN CN201910440445.4A patent/CN111988683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10 WO PCT/CN2020/071430 patent/WO2020238247A1/zh unknown
- 2020-01-10 EP EP20814371.9A patent/EP3955588B1/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24 US US17/535,073 patent/US11800265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941487A (zh) * | 2022-12-02 | 2023-04-07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流量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88683A (zh) | 2020-11-24 |
US20220086544A1 (en) | 2022-03-17 |
EP3955588B1 (en) | 2023-10-04 |
EP3955588A1 (en) | 2022-02-16 |
EP3955588A4 (en) | 2022-06-08 |
WO2020238247A1 (zh) | 2020-12-03 |
CN111988683B (zh) | 2021-11-19 |
US11800265B2 (en) | 2023-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Han et al. |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 for XGPON | |
US7539211B2 (en) |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multiple services i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ystem | |
US8913549B2 (en) | Congestion control in an optical line terminal | |
EP2467978B1 (en) | Method for soft bandwidth limiting in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 |
EP2466769B1 (en) |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and optical line terminal | |
US8351436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bandwidth allocation on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TDMA-PON) | |
US903699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bandwidth to a client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 |
CN102594682A (zh) | 一种基于流量预测的gpon动态带宽分配方法 | |
EP2852176B1 (en) |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CN101888342A (zh) | 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8370270A (zh) | 动态带宽的分配方法、装置和无源光网络系统 | |
Arokkiam et al. | Refining the GIANT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mechanism for XG-PON | |
CN111988683B (zh) | 一种带宽分配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
CN102014319B (zh) | 一种应用于epon系统的上行带宽动态分配方法 | |
CN101420640B (zh) | 基于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的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0452681C (zh) | 用于调度无源光网络中多类别业务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
JP6475648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の動作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
CN103684866B (zh) | 一种以太无源光网络的动态带宽分配方法 | |
Hwang et al. | Polling cycle time analysis for waited-based DBA in GPONs | |
JP2014011666A (ja) | 上りデータの帯域割当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
WO2017028623A1 (zh) | 信道配置方法和装置 | |
JP2004134968A (ja) | 加入者伝送装置及び加入者伝送装置の動的帯域割り当て方法 | |
CN1697348B (zh) | 多业务类型动态带宽分配方法和装置以及光线路终端 | |
Sivakumar et al.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s for long reach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 |
Han | Simple and feasible dynamic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XGP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