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791C -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791C CN1039791C CN93115651A CN93115651A CN1039791C CN 1039791 C CN1039791 C CN 1039791C CN 93115651 A CN93115651 A CN 93115651A CN 93115651 A CN93115651 A CN 93115651A CN 1039791 C CN1039791 C CN 103979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pipe
- reactor
- gas
- ri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And Processe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用于化工生产中氨及甲醇的合成以及其他气固催化可逆反应。主要由内筒体(10)和外筒体(11)构成的密封容器,在器内分成A、B、C、D四段,A、B、D段为绝热段,C段为内冷段,中部没有冷管束,底部设有换热器(1)进行换热,按三绝热内冷分流式工艺流程。未反应的冷气分成两股;为60~75%的冷气从进气管(16)进入器内,另一股温度为30~180℃为25~40%的冷气从底侧进气口(14)进入,兼作调节器内反应温度,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氨净值由14~15%增加到16~19%,且反应器的可靠性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涉及化工可逆放热反应的气固催化反应器,用于化工厂氨、甲醇的合成以及其他气固可逆反应。属化工设备。
在化工中大部分可逆放热反应,必须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进行。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催化剂床层和反应气体温度将升高。随温度的升高,而反应速度却逐渐降低,当温度升达到某一温限时,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处于平衡状态,但此时的反应生成物却很少。下面的数据都以合成氨反应为例,当温升达到470~480℃时,反应气体中氨含量只有5~6%,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为此,必须设法将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移出,进行热交换降温,使其温度降至平衡状态以下。
在化学工业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绝热反应一段,使温升达到某一范围,用间接换热方法降温,即用未反应的冷气在管外流动,反应了的热气体在管内流动,进行热交换,将热气降至某一温度范围。接着再进行第二段(层)绝热反应,再降温,依次再进行第三、第四段,当反应中生成物达到所要求的反应物浓度时,终止其反应。
此种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为四段间接换热反应器示意图,AB段为一绝热段(层),BC为第一换热器,CD为第二绝热段,DE为第二换热器,EF为第三绝热层(层),FG为第三换热器,GH为第四绝热段,实线箭头所示为未反应的冷气体,虚线箭头所示为反应后的热气体。
图2为四段间接换热反应器的氨含量与温度关系曲线图(即X-t图)
在图1中,AB、CD、EF、GH四段为绝热层,内装有催化剂,BC、DE、FG为列管式换热器,管内为热气,管外为冷气。
从图1所示的四段间接换热器反应器可以看出,它存在以下问题:若要达到所需反应物含量浓度,必须要设置多段才能完成。但段数愈多,在催化剂床层间需要安装的换热器也越多,换热器占据的空间位置也越大,导致结构、工艺流程复杂,催化剂装填量减少。对反应物的生成反而不利。因此,实际上的方应器一般只用三段,反应后的生成物含量低。如三段合成氨反应器,生成物含量其净值只有12~14%。
在合成氨工业中,也有采用四段冷激式反应器,它不用或少用换热器,在各段之间,用部分反应了的热气体与冷气体直接混合降温。这种四段冷激式反应器如图3所示。AB段与BC段间用冷气a与AB段下来的热气混合降温;BC段与CD段间,用b冷气与BC段下来的热气直接混合降温,同理,CD段与DE段间用c冷气降温。这种反应器比间接式反应器,其结构虽然简单,但其最终氨含量比间接式要低2~3.5%,因为被未反应的冷气冲稀所致,仍不能达到反应生成物含量高的要求。图4为四段冷激式x-t图,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段为A即第一段反应后(B点)氨含量已达到10.5%,温度达498℃,加入一般未反应的冷气后,达到c点,此时温度降到390℃,氨含量降到7.5%,这样每反应一段,温度及浓度都降低一次,所以最终氨含量只有15%。
鉴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一个结构简单的冷管进行换热,采用三绝热冷激内冷分流式流程,最终氨含量最高的气固反应器。
本发明为三绝热(冷激)内冷分流式反应器,如图5所示,它采用分流形式,将未反应的冷气体分成两股气流,大部分冷气(为60~70%)自反应器的底部往上流动,在床外进行热交换,使冷气加热到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另一股冷气为25~40%则从反应器底部侧进气口经内外筒体间环形气道,通过二根导气管流至冷管束,自上而下进行热交换,再经升气管将被加热的冷气送至催化床层,进行催化合成反应,以此来实现上述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述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四段间接换热反应器示意图;
图2为四段间接换热反应器x-t曲线图;
图3为四段冷激式反应器示意图;
图4为四段冷激式反应器x-t图;
图5为三绝热冷激内冷分流式反应器示意图。
参见图5,本发明其外形为一圆筒体,它分为外筒和内筒两部分,外筒为厚壁空心圆柱体,内筒为锥底形圆柱体,两筒套装并与外界密封的容器,两筒体间有环隙,供进气之用。它主要由底部换热器(1)、中心管(2)、支承环(3)、下环管(4)、冷管(5)、上环管(6)、升气管(7)、环形菱形混合器(8)、导气管(9)、内筒体(10)、外筒体(11)、外筒上盖(12)、换热器底盖(13)、底侧进气口(14)、锥形封头(15)、进气管(16)、外筒体底盖(17)、出气管(18)所组成。根据反应器的结构和功能大致可分为A、B、C、D四段,A段为中心管(2)顶端的催化剂上界面至环状菱形混合器(8)中心线之间的催化床层,该处为第一绝热段。
环状菱形混合器(8)中心线至上环管(6)中心线之间的催化床层为第二绝热段,即B段。
上环管(6)与下环管(4)两中心线间的催化床层,此处为C段,也可称为冷管束段,在此段内有热交换。
下环管(4)中心线以下至换热器(1)顶部之间的催化床层,为D段,D段为第三绝热层(为轴径向,也可为径向)。
本发明的主要构件内筒体(10)。是一个锥底形薄壁空心圆柱体,内装有底部换热器(1)、中心管(2)、支承环(3)、下环管(4)、冷管(5)、上环管(6)、升气管(7)、环形菱形混合器(8)、导气管(9)。有上下环管(6)和(4),升气管(7)以及冷管(5)组成的冷管束,位于内筒体(10)的中部,底部换热器(1)位于内筒体(10)的下部,换热器(1)的顶部与中心管(2)连通,其下部与锥形封头(13)连通,中心管(2)贯通冷管束和环状菱形混合器(8)的中心。支承环(3)与内筒体(10)连接,冷管束由支承环(3)支承,升气管(7)的上端与菱形混合器(8)相连通。类似一个罩子,罩住升气管(7)、混合器(8)的外缘与内筒体(10)的内壁间距为25~80毫米,混合器(8)内缘与中心管(2)的外壁间距为20~30毫米。环状菱形混合器(8)其横截面为菱形。菱形的每个面都加工有小孔,其通气面积为15~30%,由升气管(1)进入环状菱形混合器(8)未反应较热的冷气,其温度为280~350℃,与A段已反应温度为450~500℃的热气体混合进行热交换,流入B段反应。导气管(9)的下端与上环管(6)的上部相连通。外筒体(11)的上下端分别与外筒上盖(12)和外筒体底盖(17)密接。在外筒体底盖(17)的一侧设有底侧进气口(14),底侧进气口(14)进来未反应的冷气体,其温度为30~180℃,通过内外筒体间的环隙进入导气管(9)。内筒体(10)的内腔除装置有关构件外,其余空间均充填催化剂,在反应器的反应段(A+B+C+D)只有C段为内冷段,它占整个反应段高度的15~30%。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未反应的冷气体分成两股,为60~75%的冷气从反应器底部的进气管(16)进入到底部换热器(1)换热管的管外空间,与管内已反应的热气体进行热交换,经换热器(1)加热,未反应的冷气体将升温至350~400℃,使之达到催化剂的活性温度。通过与热交换器(1)上端相连通的中心管(2)自下而上进入到催化床层A段,进行催化绝热反应。混合气温度升高,反应物浓度增加。另一股为25~40%的冷气,从底侧进气口(14),经内外筒体间的环隙,由下而上到达内筒体(10)的顶部,通过至少两根以上的导气管(9)进入到上环管(6),再分流至各冷管(5),因该股冷气的温度范围较宽为30~180℃,用它可以调节器内的反应温度。在此处,冷管(5)的冷气与管外催化床层的热气进行热交换,管内的冷气被加热,管外的热气被冷却。冷管(5)的冷气加热后由上而下流至下环管(4),再折转经由至少两根(包括两根)以上的升气管(7)进入环状菱形混合器(8),因件(8)的四面均有小孔,在此处,由A段下来的已方应高温混合气与升气管(5)流出已加热未反应的冷气直接混合。混合后的气体,其温度为390~450℃,它比A段下来的气体温度要低,而比升气管(7)出来的气体温度要高。根据反应的不同和其他条件的差异,其混合气的温度可以进行调节。
混合气自上而下流动,经B段绝热反应后,温度和生成物含量都上升,再经C段继续反应,并放出热量。但此时,由于C段内有冷管束的冷却,反应混合气的温度逐惭降低,而生成物含量却逐渐增加。
混合气体继续往下流动,经D段绝热反应和底部换热器(1)的热交换,由于在D段内无冷却,也未加入新的冷气,因此混合气的温度回升,而生成物浓度继续增加。用此法达到工业生产要求为止,以合成氨为例,氨含量可达到16~19%。
本发明由于采用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的冷管束,构成一催化剂装填量多的四段冷激分流式反应器,而其反应温度又能调节在较为理想状态,因此有利于反应生成物含量的提高。以氨净值计,其他所有形式的反应器氨净值一般为14%左右,最高为15~16%,本发明则可达16~19%。
本发明在冷管束的结构上,由于导气管(9)、升气管(7)都采用至少两根以上的结构,冷管束的热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合理。冷管(5)断裂的可能性降低,相应提高了反应器的安全性,同时亦减少了不锈钢的用量。
Claims (6)
1.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用于化工生产中氨及甲醇的合成以及其他气固可逆反应中。其特征在于它由一个圆柱形外筒体和一个锥底形圆柱形内筒体套装,且筒体间有间隙,并与外界密封的容器,构成一个由A、B、C、D段三绝热冷激内冷分流式四级反应器,主要由底部换热器(1)、中心管(2)、支承环(3)、下环管(4)、冷管(5)、上环管(6)、升气管(7)、环形菱形混合器(8)、导气管(9)、内筒体(10)、外筒体(11)、外筒上盖(12)、换热器底盖(13)、底侧进气口(14)、锥形封头(15)、进气管(16)、外筒体底盖(17)、出气管(18)所构成,在反应器的中部装有一个由支承环(3),支承并由上下环管(6)和(4)、冷气管(5)、升气管(7)、导气管(9)组成的冷管束,冷管束的升气管(7)的顶端与环状菱形混合器(8)相连通,升气管(7)的下端与下环管(4)相连通,反应器的底部为底部换热器(1),其顶部与中心管(2)连通,下部与锥形封头(15)连通,内筒体(10)套装在外筒体(11)内,两筒体间有间隙,外筒体(11)的上、下端分别与外筒上盖(12)和外筒底盖(17)密接,底盖(17)的底部中心管设置有供进气管(16)和出气管(18)的通孔,进出气管为套装且彼此间互密,底盖(17)的一侧设有底侧进气口(14),未反应的冷气分成两股,为60~75%的冷气经进气管(16)进入底部换热器(1)的管间,通过中心管(2)流至A段催化床层,另一股为25~40%从底侧进气口(14)进入内外筒体间的环隙,经导气管(9)流至冷管束,通过升气管(7)和混合器(8)进入催化床层,该股冷气的进入温度为30~180℃,兼作调节器内反应温度,在反应器内,除安装构件外,其余空间均装填催化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A、B段为第一、二绝热反应段,C段为内冷换热反应段,D段为绝热反应段,C段占整个反应段(A+B+C+D)高度的15~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由冷管束的升气管(7)出来的较冷气体,其温度范围为280~3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由冷管束的升气管(7)的上端与环状菱形混合器(8)相连通,其下端与下环管(4)连通,冷管束的升气管(7)至少有两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环状菱形混合器(8)的菱形各面加工有小孔,其通气面积占各面面积的15~30%,混合器(8)的外缘与内筒体(10)的内壁间距为25~180毫米,混合器(8)的内缘与中心管(2)的外壁间的距离为20~150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中心管(2)贯通冷管束和混合器(8)的中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3115651A CN1039791C (zh) | 1993-12-24 | 1993-12-24 |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3115651A CN1039791C (zh) | 1993-12-24 | 1993-12-24 |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26A CN1104126A (zh) | 1995-06-28 |
CN1039791C true CN1039791C (zh) | 1998-09-16 |
Family
ID=4991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311565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39791C (zh) | 1993-12-24 | 1993-12-24 |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9791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618C (zh) | 1996-08-21 | 2002-08-07 | 楼寿林 | 一种接近最佳温度的催化反应改进工艺及其合成反应器 |
GB0000473D0 (en) * | 2000-01-11 | 2000-03-01 | Aea Technology Plc | Catalytic reactor |
CN101143729B (zh) * | 2007-09-05 | 2010-04-14 | 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多床层轴径向合成塔 |
CN102688734B (zh) * | 2012-06-29 | 2014-03-12 | 石家庄工大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煤制天然气的反应器 |
CN107055570B (zh) * | 2017-03-21 | 2023-07-25 | 武汉金中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 低压合成氨设备及低压合成氨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27A (zh) * | 1987-05-18 | 1989-01-04 | 东洋工程株式会社 | 催化反应器 |
CN1043638A (zh) * | 1988-12-21 | 1990-07-11 | 阿莫尼卡萨尔公司 | 非均相合成反应器的改进 |
CN2069750U (zh) * | 1989-12-22 | 1991-01-23 | 华东化工学院 | 多段组合式合成塔 |
CN2071983U (zh) * | 1990-10-06 | 1991-02-27 | 湖南省化肥工业公司 | 分体式自卸触媒合成塔内件 |
-
1993
- 1993-12-24 CN CN93115651A patent/CN103979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027A (zh) * | 1987-05-18 | 1989-01-04 | 东洋工程株式会社 | 催化反应器 |
CN1043638A (zh) * | 1988-12-21 | 1990-07-11 | 阿莫尼卡萨尔公司 | 非均相合成反应器的改进 |
CN2069750U (zh) * | 1989-12-22 | 1991-01-23 | 华东化工学院 | 多段组合式合成塔 |
CN2071983U (zh) * | 1990-10-06 | 1991-02-27 | 湖南省化肥工业公司 | 分体式自卸触媒合成塔内件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氨合成塔》 1977.12.1 湖北化工设计院主编;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26A (zh) | 1995-06-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110C (zh) | 放热反应方法及所用设备 | |
US4152407A (en)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exothermic reactions | |
US3796547A (en) |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for catalytic system | |
CN1166446C (zh) | 多相放热合成反应器的原位现代化方法 | |
EP1358441B2 (en) | Reactor and cooler assembly for exothermic reactions | |
EP0297474A2 (en) | Improved process for heterogeneous synthesis and related reactors | |
CN105749818B (zh) | 一种低温甲烷化反应器及工作过程 | |
JPH0449147Y2 (zh) | ||
CN101254442A (zh) | 一种用于放热加压催化反应的方法及其反应器 | |
US3941869A (en) | Process for exothermic reactions | |
EP0142170B1 (en) | Ammonia synthesis converter | |
CN1039791C (zh) | 一种气固催化反应器 | |
CA2335384C (en) | Process and reactor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mmonia | |
CN1088618C (zh) | 一种接近最佳温度的催化反应改进工艺及其合成反应器 | |
US4859425A (en) | System for improve the mixing of reacted gases and quench gases in heterogeneous synthesis reactors | |
US5585074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itu modernization of a heterogeneous exothermic synthesis reactor, particularly of the so-called kellogg type | |
EP1291072B1 (en) | A gas-solid phase exothermic catalytic reactor with low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its process | |
KR102660387B1 (ko) | 단열 축 유동 변환기 | |
EP1080778B1 (en) | Method for modernization of a heterogeneous synthesis reactor | |
CN1014118B (zh) | 催化反应器 | |
CN101244996B (zh) | 一种合成萘二甲酸用的立式鼓泡氧化反应装置 | |
CN2032190U (zh) | 氨合成塔 | |
EP0269854B1 (en) | Process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multi-unit reactors for heterogeneoussynthesis and related reactors | |
US3998932A (en) | Process for the catalytic synthesis of ammonia | |
CN221638080U (zh) | 一种氨合成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312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1998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