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4030A - 屏蔽罩和屏蔽罩装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屏蔽罩和屏蔽罩装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44030A CN103444030A CN2012800151922A CN201280015192A CN103444030A CN 103444030 A CN103444030 A CN 103444030A CN 2012800151922 A CN2012800151922 A CN 2012800151922A CN 201280015192 A CN201280015192 A CN 201280015192A CN 103444030 A CN103444030 A CN 1034440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ttaching
- radome
- sheet
- face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6—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metal grounding pane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2—Cable terminations
- H02G15/06—Cable terminating boxes, frames or other structures
- H02G15/064—Cable terminating boxes, frames or other structures with devices for relieving electrical stress
- H02G15/068—Cable terminating boxes, frames or other structures with devices for relieving electrical stress connected to the cable shield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6—Joints for connecting lengths of protective tubing or channels, to each other or to casings, e.g. to distribution boxes; Ensur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in the joint
- H02G3/0616—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 H02G3/0625—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disengagement of conductors
- H02G3/0666—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disengagement of conductors with means clamping the armour of the co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覆盖连接器壳体(11)的屏蔽罩(21),包括:第一装接片(23),其与具有用于连接器壳体(11)的孔(71a)的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相接触;以及第二装接片(25),其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的相反侧,并且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相接触。第二装接片(25)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使得第二装接片(25)与第二被装接面(72)利用使第一装接片(23)与第一被装接面(71)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而弹性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覆盖用于容纳电线的端子端的端子的连接器壳体的屏蔽罩,并且涉及一种包括屏蔽罩和屏蔽罩利用紧固部件装接于其的被装接部的屏蔽罩装接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其中覆盖用于容纳电线的端子端的端子的连接器壳体的屏蔽罩装接于被装接部的结构,已经提出了在图1和2中图示出的屏蔽罩装接结构。
图1和2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装接结构的视图。图1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装接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1和2所示,屏蔽罩装接结构100主要包括:屏蔽罩连接器110,该屏蔽罩连接器110包括连接器壳体111和屏蔽罩121;以及被装接部170,屏蔽罩连接器110装接于该被装接部170。
如图1所示,屏蔽罩连接器110包括:连接器壳体111;覆盖连接器壳体111的屏蔽罩121;容纳在屏蔽罩121内的后保持器131;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11中的端子141;保持端子141的前保持器151。
连接器壳体111具有待被锁定于屏蔽罩121的保持锁部114。屏蔽罩121具有螺丝160插入其中的螺纹孔129。
如上构造的屏蔽罩连接器110如下组装。具体地,如图1和2所示,在端子141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11中的情况下,通过保持锁部114将连接器壳体111的一侧容纳并且锁定于屏蔽罩121,而将连接器壳体111的另一侧嵌合在前保持器151中。
然后,如图2所示,通过在它们相应的螺纹孔129中拧紧螺丝160,将如此组装的屏蔽连接器110紧固并且装接于被装接部170。因此,在屏蔽罩121与被装接部170之间获得接触压力,确保了屏蔽连接器110的密封性能。
在上述现有的屏蔽罩装接结构100中,如图1所示,在螺丝160的拧紧力施加在其上的屏蔽罩121的四个点处,屏蔽罩121在被装接部170上获得接触压力。由于该原因,难以在整个屏蔽罩121上获得与被装接部170的接触压力。
就这一点而言,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提出了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用于将整个屏蔽罩以足够接触压力装接于被装接部的屏蔽罩装接结构。
图3和4是图示出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屏蔽罩装接结构的视图。图3是图示出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屏蔽罩的侧视图。图4是图示出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屏蔽罩装接结构的侧视图。
如图3和4所示,屏蔽罩装接结构200包括屏蔽罩连接器210,该屏蔽罩连接器210包括屏蔽罩221,该屏蔽罩221具有朝着被装接部270凸出的固定片223,而且还具有构造成当接触被装接部270时弹性变形的弹性片225。
如图4所示,通过将固定片223放置在被装接部270的上表面上、并且利用从上方拧紧的螺丝260紧固它们而将屏蔽罩221装接于被装接部270。
如述,当通过拧紧螺丝260而将固定片223紧固到被装接部270时,设置在固定片223的相反侧的弹性片225按压接触部270。因此,能够在整个屏蔽罩221上获得与被装接部270的接触压力。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9-123519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屏蔽罩装接结构200中,如图3所示,固定片223朝着被装接部270的壁面凸出。因此,被装接部270设置有螺纹孔,以在与被装接部27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插入螺丝260。然后,为了设置具有适于螺丝260的直径的螺纹孔,被装接部270的厚度需要比螺丝的直径大。
而且,如图3所示,固定片223朝着屏蔽罩221的中心倾斜。从而,随着螺丝260的拧紧力增加,装接于被装接部270的屏蔽罩221的姿态在图3中向右下倾斜。
相反地,在屏蔽罩221内部的连接器壳体(未示出)既不与屏蔽罩221相接触也不支撑在屏蔽罩221上,并且从而通过连接器壳体嵌合到配合连接器壳体(未示出)的嵌合状态来确定连接器壳体的姿态。由于该原因,增加螺丝260的拧紧力不使屏蔽罩221内部的连接器壳体的姿态倾斜。
就这一点而言,屏蔽罩221确保内部空间足够大,以避免与屏蔽罩221内部的连接器壳体相干涉。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屏蔽罩和一种屏蔽罩装接结构,所述屏蔽罩和屏蔽罩装接结构能够在当屏蔽罩和被装接部相互装接时在整个屏蔽罩上确保与被装接部的接触压力的同时减小屏蔽罩的尺寸。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屏蔽罩装接结构,包括: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构造成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的端子;屏蔽罩,该屏蔽罩构造成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被装接部,容纳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屏蔽罩利用紧固部件装接于该被装接部,其中,所述屏蔽罩包括:第一装接片,该第一装接片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一被装接面接触,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具有孔,以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以及第二装接片,该第二装接片从所述第一装接片的端部凸出到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相反侧,并且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二被装接面相接触,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装接片利用所述紧固部件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使得在具有使所述第一装接片的装接面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产生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状态下,所述第二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弹性接触。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屏蔽罩包括:所述第一装接片,该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被装接部的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相接触,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具有所述孔,以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以及所述第二装接片,该所述第二装接片从所述第一装接片的端部凸出到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相反侧,并且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二被装接面相接触。因此,即使当使所述紧固部件插入的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装接片中时,也能够确保待在被装接部中形成的所述紧固部件的所述装接空间,而不论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在与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所述孔的穿过方向一致的方向上的厚度。
通过将所述第二装接片利用所述紧固部件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能够在整个第一装接片上确保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接触压力。
由于所述第二装接片能够在所述第二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下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所以所述屏蔽罩能够容易地装接于所述被装接部。
所述屏蔽罩在所述第二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在施加使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产生压力接触的状态下紧固到所述被装接部。因此,即使当所述紧固部件的所述紧固力改变时,所述屏蔽罩相对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姿态也不改变。从而,即使当所述屏蔽罩利用所述紧固部件以在所述整个屏蔽罩(所述屏蔽罩的所述第一装接片)上确保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接触压力的方式装接于所述被装接部时,所述屏蔽罩也不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相干涉。因此,不需要将所述屏蔽罩做大。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屏蔽罩装接结构,该屏蔽罩装接结构能够在当屏蔽罩与被装接部相互装接时在整个屏蔽罩上确保与所述被装接部的接触压力的同时减小所述屏蔽罩的尺寸。
在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装接片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可以大于在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之间形成的第二角度,并且所述第二装接片可以具有紧固孔,以使所述紧固部件插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屏蔽罩,该屏蔽罩待在覆盖用于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的端子的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通过拧紧紧固部件而装接于被装接部,该屏蔽罩包括:第一装接片,该第一装接片构造成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一被装接面相接触,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具有孔,以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以及第二装接片,该第二装接片从所述第一装接片的端部凸出到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相反侧,并且构造成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二被装接面相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装接片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大于在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之间形成的第二角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装接片具有紧固孔,以使用于将所述第二装接片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的所述紧固部件插入。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屏蔽罩包括:第一装接片,该第一装接片构造成与所述被装接部的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相接触,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具有孔,以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以及第二装接片,该第二装接片从所述第一装接片的端部凸出到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相反侧,并且构造成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二被装接面相接触。因此,即使当使所述紧固部件插入的孔设置在所述第二装接片中时,也能够确保待形成在所述被装接部中的所述装接部件的所述装接空间,而不论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在与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的所述孔的贯穿方向一致的方向上的厚度。
所述第二装接片以所述第二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在施加使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产生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的方式利用所述紧固部件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因此,即使当所述紧固部件的所述紧固力改变时,所述屏蔽罩相对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姿态也不改变。从而,即使当所述屏蔽罩利用所述紧固部件以在整个屏蔽罩(所述屏蔽罩的所述第一装接片)上确保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接触压力的方式装接于所述被装接部时,所述屏蔽罩也不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相干涉。因此,不需要将所述屏蔽罩做大。
由于第二装接片能够以第二装接片与第二被装接面弹性接触的状态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所以屏蔽罩能够容易地装接于被装接部。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屏蔽罩,该屏蔽罩能够在当屏蔽罩与被装接部相互装接时在整个屏蔽罩上确保与被装接部的接触压力的同时减小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装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是图示出现有的屏蔽罩装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连接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6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容纳连接器壳体的屏蔽罩的侧视图。
图7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于被装接部的屏蔽罩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于被装接部的屏蔽罩的部分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21和屏蔽罩装接结构1。图5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连接器10的构造的透视图。图6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容纳连接器壳体11的屏蔽罩21的侧视图。
图7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于被装接部的屏蔽罩21的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接于被装接部的屏蔽罩21的部分放大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是待在覆盖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通过拧紧紧固部件而装接到被装接部的屏蔽罩,所述连接器壳体用于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的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装接结构是这样的屏蔽罩装接结构,其包括: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用于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的端子;屏蔽罩,该屏蔽罩覆盖连接器壳体;以及被装接部,容纳连接器壳体的屏蔽罩利用紧固部件装接于该被装接部。
如图5至8所示,屏蔽罩装接结构1主要包括:屏蔽罩连接器10,该屏蔽罩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体11和屏蔽罩21;以及被装接部70,屏蔽罩连接器10利用螺丝(紧固部件)60装接于该被装接部70。
如图5所示,屏蔽罩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体11,该连接器壳体11起阳连接器壳体的作用;屏蔽罩21,该屏蔽罩21覆盖连接器壳体11;后保持器31,该后保持器31容纳在屏蔽罩21内部;端子41,该端子41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1中;以及前保持器51,该前保持器51保持端子41。
连接器壳体11包括壳体主体12、端子容纳室13和保持锁定部14。壳体主体12由树脂制成,并且形成为柱状。端子容纳室13形成在壳体主体12中,并且分别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阴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未示出)的端子(端子41)。保持锁定部14构造成待被锁定于屏蔽罩21。
屏蔽罩21包括罩主体22、第一装接片23、一对第二装接片25(其中的一个未示出)以及突出部26。罩主体22容纳连接器壳体11。第一装接片23设置成在与装接至装接部70方向(箭头A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上延伸。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凸出部26在装接至被装接部70的方向(箭头A的方向)上凸出。
如图6所示,第一装接片23具有第一被装接面27,该第一被装接面27与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相接触(见稍后描述的图7),第一被装接面71具有连接器壳体插入孔71a。
如图5和6所示,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侧(见图5中的箭头A的方向;也见稍后描述的图7)的相对侧(见图5中的箭头C的方向)。
每个第二装接片25都具有:第二被装接面28,该第二被装接面28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相接触(见稍后描述的图7);以及螺纹孔(紧固孔)29,该螺纹孔用以插入螺丝60,第二装接片25和第二被装接面72利用螺丝60相互紧固。
在将屏蔽罩21装接于被装接部70时,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通过将对应的螺丝60拧紧在螺纹孔29中而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见稍后描述的图7)。
第一装接片23和每个第二装接片25都相互一体地形成,并且由具有预定弹性的材料制成。因此,当与第一被装接面71和第二被装接面72产生接触时,第一装接片23和第二装接片25弹性变形,并且它们的弹性恢复力在屏蔽罩21与被装接部70之间提供了接触压力。
随着第一装接片23与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产生接触(见稍后描述的图7),凸出部26在装接至被装接部70的方向上按压第一被装接面71(见图5中的箭头A的方向),从而确保第一装接片23与第一被装接面71之间的压力接触。
如图5所示,凸出部26在与装接至被装接部70的装接方向(箭头A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上设置在屏蔽罩21的一侧上,而第二装接片25以在与装接至被装接部70的装接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C的方向)上凸出的方式设置在另一侧上。
如图5所示,后保持器31具有插入孔32,该插入孔32用于支撑并固定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1的端子容纳室13中的端子41。
每个端子(阳端子41)都包括:端子部42,该端子部42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阴连接器壳体,未示出)中的阴端子(未示出)的对应的端子部;橡胶插头43,该橡胶插头43与在后保持器31中的插入孔32的对应的橡胶插头相接触;以及电线44,该电线44连接到端子部42。
通过接触插孔32,橡胶插头43防止水等进入连接器壳体11与电线44之间的空间。而且,电线44插入到后保持器31中的插孔32中,以支撑并固定端子41。
前保持器51包括前保持器主体53和垫圈54。前保持器主体53具有保持孔52,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1的端子容纳室13中的端子41的端子部42插入并保持在该保持孔52中。垫圈54嵌合在连接器11上,以防止水等进入连接器壳体11内部。
通过使前保持器51嵌合在连接器壳体11上,将垫圈54固定到连接器壳体主体12。
如上所述构造的屏蔽罩连接器10如下组装。具体地,如图5和6所示,在端子41容纳在连接器壳体11的端子容纳室13中的状态下,连接器壳体11的一侧经过保持锁定部14容纳并被锁定于屏蔽罩21,而连接器壳体11的另一侧嵌合在前保持器51中。
然后,将连接器壳体11插入到稍后描述的被装接部70的连接器壳体插孔71a内。连接器壳体11也嵌合到配合连接器壳体(未示出),使得容纳在端子容纳室13中的端子41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端子(未示出)。
然后,如图7所示,这样组装的屏蔽连接器10利用插入到它们的各个螺纹孔29中的螺丝60紧固并装接于被装接部70。因此,防止了被装接部70和屏蔽罩21之间的噪音泄露。
如图7所示,通过将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利用螺丝60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0,屏蔽罩21能够在整个第一装接片23上确保与在第一被装接面71的接触压力。
此外,由于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能够以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与第二被装接面72弹性接触的状态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所以屏蔽罩21能够容易地装接于被装接部70。
具体地,由于螺丝60的紧固方向是与装接至屏蔽罩21的方向(图5中的箭头A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所以螺纹孔29能够被容易地视觉找到,而不被屏蔽罩21和连接器壳体11阻挡。因此,提高了可加工性。
如述,屏蔽罩21包括:第一装接片23,该第一装接片23与具有连接器壳体插孔71a的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相接触;以及第二装接片25,该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侧的相反侧,并且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相接触。
因此,即使当用于插入螺丝60的孔(螺纹孔29)设置在每个第二装接片25中时,也能够确保待形成在被装接部70中的螺丝60的装接空间,而无论第一被装接面71在与连接器壳体插孔71a的贯穿方向一致的方向上的厚度。
屏蔽罩21以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与第二被装接面72在施加使第一装接片23的第一被装接面27与第一被装接面71产生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的方式装接于被装接部70。
因此,即使当螺丝60的拧紧力(紧固力)改变时,屏蔽罩相对于第一被装接面71的姿态也不改变。即,即使当螺丝60的紧固力增加时,屏蔽罩21相对于被装接部70的装接姿态在图7中也不向右下倾斜。
从而,即使当屏蔽罩21利用螺丝60以在整个屏蔽罩21(屏蔽罩21的第一装接片23)上确保与第一被装接面71的接触压力的方式装接于被装接部70时,屏蔽罩21也不与连接器壳体11相干涉。因此,不需要将屏蔽罩21做大。
此外,由于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能够以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与第二被装接面72弹性接触的状态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所以屏蔽罩21能够容易地装接于被装接部70。
如图7所示,被装接部70是屏蔽壳(未示出)的垂直外壁,例如,并且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三相AC电机容纳在该屏蔽壳内部,并且电力从AC/DC转换器通过端子41的电线44供给到该电机。
被装接部70具有:第一被装接面71,屏蔽罩21的第一装接片23的第一被装接面27与该第一被装接面71进行接触;以及第二被装接面72,屏蔽罩21的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与该第二被装接面72进行接触。
被装接部70具有连接器壳体插孔71a,以使连接器壳体11插入。在一侧容纳屏蔽罩21并且在另一侧嵌入前保持器51中的连接器壳体11插入连接器壳体插孔71a。
当连接器壳体11插入连接器壳体插孔71a时,垫圈54嵌合在连接器壳体11上,并且防止水等进入连接器壳体11内部。
如图8所示,在第一装接片23与屏蔽罩21的每个第二装接片25之间形成的角度(第一角度)X设定成大于在第一被装接面71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之间形成的角度(第二角度)Y。
具体地,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设定成与第二被装接面72成大致直角,而屏蔽罩21的第一装接片23设定成与每个第二装接片25都成钝角。
因此,如图7所示,当屏蔽罩21装接于被装接部70时,第一装接片23的第一被装接面27与第一被装接面71进行接触,并且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与第二被装接面72进行接触。
当屏蔽罩21装接于被装接部70并且每个第二装接片25与第二被装接面72通过将螺丝60插入屏蔽罩21中的螺纹孔29内而相互紧固时,第二装接片25布置在箭头E的方向上,并且第一装接片23相应地布置在箭头F的方向上。
具体地,当每个第二装接片25与第二被装接面72相互紧固时,第一装接片23以其与第二装接片25的角度变得比角度X(见图8)小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装接片23通过其弹性恢复力布置在箭头F的方向上。
结果,屏蔽罩21装接于被装接部70,使得在施加使第一装接片23的第一被装接面27与第一被装接面71进行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的状态下,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与第二被装接面72弹性接触。
如上所述,在第一装接片23与每个第二装接片25之间形成的角度设定成大于在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与第二被装接面72之间形成的角度Y。由此,将第一装接片23布置在箭头F的方向上,从而在屏蔽罩21的凸出部26处获得接触压力。
如述,在屏蔽罩装接结构1中,屏蔽罩21包括:第一装接片23,该第一装接片23与具有连接器壳体插孔71a的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相接触;以及第二装接片25,该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侧的相反侧,并且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进行接触。
因此,即使当螺纹孔设置在第一装接片23中或在每个第二装接片25中时,也能够确保待形成在被装接部70中的螺丝60的装接空间,而不论第一被装接面71在与连接器壳体插孔71a的贯穿方向(图5中的箭头A的方向)一致的方向上的厚度。
屏蔽罩21以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与第二被装接面72在施加使第一装接片23的第一被装接面27与第一被装接面71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的方式装接于被装接部70。
因此,即使当螺丝60的拧紧力(紧固力)改变时,屏蔽罩相对于第一被装接面71的姿态也不改变。即,即使当螺丝60的拧紧力增加,屏蔽罩21相对于被装接部70的装接姿态在图7中也不向右下倾斜。
从而,即使当屏蔽罩21利用螺丝60以在整个屏蔽罩21(屏蔽罩21的第一装接片23)上确保与第一被装接面71的接触压力的方式装接于被装接部70时,屏蔽罩21也不与连接器壳体11相干涉。因此,不需要将屏蔽罩21做大。
如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装接结构1包括:连接器壳体11,该连接器壳体11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的端子41;屏蔽罩21,该屏蔽罩21覆盖连接器壳体11;以及被装接部70,容纳连接器壳体11的屏蔽罩21利用紧固部件(螺丝)60装接于该被装接部70。在该屏蔽罩装接结构1中,屏蔽罩21包括:第一装接片23,该第一装接片23与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相接触,第一被装接面71具有孔71a,以使连接器壳体11插入;以及第二装接片25,该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的相反侧,并且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相接触。而且,在第一装接片23与每个第二装接片25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设定成大于在第一被装接面71与第二被装接面72之间形成的第二角度。此外,屏蔽罩21以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与第二被装接面72在施加使第一装接片23的装接面27与第一被装接面71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的方式装接于被装接部70。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装接结构1中,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利用紧固部件(螺丝)60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
通过紧固紧固部件(螺丝)6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21待以覆盖容纳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的端子41的连接器壳体11的状态装接于被装接部70,并且该屏蔽罩21包括:第一装接片23,该第一装接片23被构造成与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相接触的第一被装接面27,该第一被装接面71具有孔71a,以使连接器壳体11插入;以及第二装接片25,该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的相反侧,并且构造成与被装接部70的第二被装接面72相接触。在屏蔽罩21中,在第一装接片23与第二装接片25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设定成大于在第一被装接面71与第二被装接面72之间形成的第二角度。而且,在每个第二装接片25中,形成有紧固孔(螺纹孔)29,以使用于将第二装接片25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的紧固部件(螺丝)60插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屏蔽罩21包括:第一装接片23,该第一装接片23与具有连接器壳体插孔71a的被装接部70的第一被装接面71相接触;以及第二装接片25,该第二装接片25从第一装接片23的端部24凸出到第一被装接面71侧的相反侧,并且与被装接部70的第被二装接面72相接触。
因此,即使当插入螺丝60的孔(螺纹孔29)设定在每个第二装接片25中时,也能够确保待形成在被装接部70中螺丝60的装接空间,而无论第一被装接面71在与连接器壳体插孔71a的贯穿方向一致的方向上的厚度。
屏蔽罩21以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与第二被装接面72在施加使第一装接片23的第一被装接面27与第一被装接面71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的状态下弹性接触的方式装接于被装接部70。
因此,即使当螺丝60的拧紧力(紧固力)改变时,屏蔽罩关于第一被装接面71的姿态也不改变。从而,即使当屏蔽罩21以在整个屏蔽罩21(屏蔽罩21的第一装接片23)上确保与第一被装接面71的接触压力的方式利用螺丝60装接于被装接部70时,屏蔽罩21也不与连接器壳体11相干涉。因此,不需要将屏蔽罩21做大。
此外,由于每个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都能够以第二装接片25的第二被装接面28与第二被装接面72弹性接触的状态紧固到第二被装接面72,所以屏蔽罩21能够容易地装接于被装接部70。
以上已经基于图中图示出的实施例描述了屏蔽罩和屏蔽罩装接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并且部件的构造能够被具有相似功能的构造所代替。
例如,虽然通过采取紧固部件是螺丝60的例子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但是每个紧固部件可以由例如螺栓和螺母形成。
Claims (3)
1.一种屏蔽罩装接结构,包括:
连接器壳体,该连接器壳体构造成容纳端子,该端子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
屏蔽罩,该屏蔽罩构造成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
被装接部,容纳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屏蔽罩利用紧固部件而装接于该被装接部,
其中,所述屏蔽罩包括:
第一装接片,该第一装接片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一被装接面相接触,所述第一被装接面具有孔,以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以及
第二装接片,该第二装接片从所述第一装接片的端部伸出到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相反侧,并且该第二装接片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二被装接面相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装接片利用所述紧固部件而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使得利用使所述第一装接片的装接面与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产生压力接触的弹性恢复力,所述第二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弹性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罩装接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装接片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大于在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之间形成的第二角度,并且
所述第二装接片具有紧固孔,以使所述紧固部件插入。
3.一种屏蔽罩,该屏蔽罩在覆盖一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通过拧紧紧固部件而将该屏蔽罩装接于一被装接部;该连接器壳体用于容纳一端子,该端子待电连接到容纳在配合连接器壳体中的对置端子,该屏蔽罩包括:
第一装接片,该第一装接片构造成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一被装接面相接触,该第一被装接面具有孔,以使所述连接器壳体插入,以及
第二装接片,该第二装接片从所述第一装接片的端部伸出到所述第一被装接面的相反侧,并且该第二装接片构造成与所述被装接部的第二被装接面相接触,
其中,在所述第一装接片与所述第二装接片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大于在所述第一被装接面与所述第二被装接面之间形成的第二角度,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装接片具有紧固孔,以使所述紧固部件插入,该紧固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二装接片紧固到所述第二被装接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67371A JP5847416B2 (ja) | 2011-03-25 | 2011-03-25 | シールドシェル及びシールドシェルの取付構造 |
JP2011-067371 | 2011-03-25 | ||
PCT/JP2012/001899 WO2012132308A2 (en) | 2011-03-25 | 2012-03-19 | Shield shell and shield shell attachment structur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44030A true CN103444030A (zh) | 2013-12-11 |
Family
ID=46001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51922A Pending CN103444030A (zh) | 2011-03-25 | 2012-03-19 | 屏蔽罩和屏蔽罩装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71024B2 (zh) |
EP (1) | EP2689505B1 (zh) |
JP (1) | JP5847416B2 (zh) |
CN (1) | CN103444030A (zh) |
WO (1) | WO2012132308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45529B2 (ja) * | 2015-05-26 | 2019-07-1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防水コネクタ |
JP6229699B2 (ja) * | 2015-08-31 | 2017-11-1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導電路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0481A (zh) * | 2007-07-18 | 2009-01-2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的连接器结构 |
US20090042452A1 (en) * | 2007-08-10 | 2009-02-1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Connector connection structure, connector connection method and vehicle |
CN101404371A (zh) * | 2007-10-03 | 2009-04-0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连接器 |
US20100112841A1 (en) * | 2008-11-05 | 2010-05-06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onnector |
WO2010131772A1 (en) * | 2009-05-13 | 2010-11-18 | Yazaki Corporation | Fixing structure of shield electric wire and fixing method for shield electric wi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00522A (ja) * | 1998-09-18 | 2000-04-07 | Yazaki Corp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JP2002313453A (ja) * | 2001-04-18 | 2002-10-25 | Yazaki Corp | 機器直付け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US20070090150A1 (en) * | 2005-10-26 | 2007-04-26 | Karl Conrad | Component handling device |
US7182612B1 (en) * | 2005-11-01 | 2007-02-27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
JP5186186B2 (ja) | 2007-11-15 | 2013-04-1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シェルの取付構造 |
-
2011
- 2011-03-25 JP JP2011067371A patent/JP58474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3-19 CN CN2012800151922A patent/CN103444030A/zh active Pending
- 2012-03-19 WO PCT/JP2012/001899 patent/WO2012132308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3-19 EP EP20120716676 patent/EP2689505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3-19 US US14/007,552 patent/US907102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50481A (zh) * | 2007-07-18 | 2009-01-2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的连接器结构 |
US20090042452A1 (en) * | 2007-08-10 | 2009-02-1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Connector connection structure, connector connection method and vehicle |
CN101404371A (zh) * | 2007-10-03 | 2009-04-0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连接器 |
US20100112841A1 (en) * | 2008-11-05 | 2010-05-06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onnector |
WO2010131772A1 (en) * | 2009-05-13 | 2010-11-18 | Yazaki Corporation | Fixing structure of shield electric wire and fixing method for shield electric wi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051283A1 (en) | 2014-02-20 |
EP2689505A2 (en) | 2014-01-29 |
US9071024B2 (en) | 2015-06-30 |
JP2012204132A (ja) | 2012-10-22 |
JP5847416B2 (ja) | 2016-01-20 |
EP2689505B1 (en) | 2015-03-04 |
WO2012132308A3 (en) | 2013-08-15 |
WO2012132308A2 (en) | 2012-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34276B (zh) | 密封垫和屏蔽连接器 | |
US919076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module device and an external device | |
US8808026B2 (en) | Waterproof structure | |
JP5714294B2 (ja) | 機器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 | |
US8992249B2 (en) | Shielded connector | |
US7959469B2 (en) | Connector devic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5794048B (zh) | 具有密封结构的电连接 | |
JP3877972B2 (ja) | 機器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CN101390260B (zh) | 连接器壳体的防水结构 | |
US20130065426A1 (en) |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 |
WO2013042576A1 (ja) | 導電板およ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EP3691046B1 (en) |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 |
JP6053920B2 (ja) | コネクタの防水構造 | |
US8641441B2 (en) | Connector | |
CN108140994B (zh) | 屏蔽连接器 | |
JP6604516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JP2013048018A (ja) | 防水型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 |
JP2010212136A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CN103444030A (zh) | 屏蔽罩和屏蔽罩装接结构 | |
US5490789A (en) | Molded connector with internal grounding | |
JP6230012B1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3846848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KR102249090B1 (ko) | Pe-접점을 갖는 장착 프레임 | |
JP5987716B2 (ja) |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
JP7509832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