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16921B - 带扣 - Google Patents
带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16921B CN103416921B CN201310166874.XA CN201310166874A CN103416921B CN 103416921 B CN103416921 B CN 103416921B CN 201310166874 A CN201310166874 A CN 201310166874A CN 103416921 B CN103416921 B CN 1034169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cket
- guide rod
- slit
- plug
- back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471—Projection having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components thereof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 Y10T24/45524—Projection having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components thereof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resiliently biased projection component or surface segm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471—Projection having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components thereof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 Y10T24/45524—Projection having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components thereof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including resiliently biased projection component or surface segment
- Y10T24/45529—Requiring manual force applied against bias to interlock or disengag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958—Plural distinct cavities or projection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异物排出性的带扣。该带扣包括插头(10)和具有供该插头(10)插入的插入口(201)的插座(20),插座(20)具有:在与插头(1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表面部(22);与表面部(22)分别相对地配置的背面部(23);将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连结起来的底面部(26);和形成在所述一对表面部(22)之间的狭缝(204),狭缝(204)从插入口(201)起沿着插入方向延伸并贯通插座(20)的底面部(26)和表面部(22)。通过该狭缝(204),插座(20)在从插入口(204)侧观察时以C字状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带子彼此或者带子与其他物品之间连结起来的带扣,尤其涉及具有一对锁定臂的侧开式带扣。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衣服、包、鞋、包装体等各种用途中,为了将带子等绳状部材彼此连结起来,或是将带子等与包本体等其他物品连结起来,采用使插头与插座以能够自由装拆的方式结合的带扣。
在这样的带扣中,作为基本性能,要求装拆的容易性和维持结合的可靠性,并且还希望提高结合操作时的引导性以及整体的轻量化。
专利文献1的带扣是一种侧开式带扣,分别具有带子安装部的插头和插座是其基本构成,在插头中形成有一对锁定臂,通过使形成在该锁定臂上的卡合部在插座内与插座卡合,能够进行插座与插头的结合。
插座具有中空筒状的本体,在该本体的插头侧的端部形成有插入口,在本体的两侧形成有操作口。从插入口向插座插入插头的锁定臂,并通过卡合部进行卡合。在结合状态下,锁定臂的一部分从操作口露出,通过进行用手从两侧捏持露出部分的操作而能够解除卡合部的卡合。
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扣中,为了使插头向插座插入时的姿势稳定(引导性提高),在插头的一对锁定臂之间具有引导棒。
引导棒是能够被收纳在插座内的结构,此外,还构成为:在插座本体上形成有与引导棒对应的V字状或Y字状的切缺部,在插头与插座结合的状态下,插头的引导棒填充在插座的切缺部中。通过采用这样的插座的切缺部,能够抑制带扣厚度并谋求重量的减轻。
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带扣,在插座内表面上也形成引导形状以确保引导性,由此,能够使引导棒为两根而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扩大插座本体的切缺部,以谋求重量的进一步减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9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113368号
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带扣中,通过形成在插座上的切缺部来实现重量的减轻。
这种插座的切缺部对于异物进入插座内时异物的排出也有效。
但是,虽然通过这些切缺部和操作口及插入口扩展了腔内部向外部开放的区域,但是在现有的带扣中,还是存在对于异物排出性这一点不够充分的问题。
即,在现有的带扣中,插座基本上是在插头插入方向上连续的筒状,截面的一部分以环状连续。另外,现有的带扣为了安装带子等而被扁平化,插座形成为扁平的筒状。
具体地说,插座的本体通过使板状的表面部和背面部相对并分别在侧面部将其两侧连结而形成扁平的筒状。在筒状的插座本体中,一方的端部的开口作为插入口,在其相反侧的开口适当配置底面板。在底面板上适当形成排水口。在侧面部的中间形成有操作口,该操作口被适当地切缺扩张到表面部和背面部。
前述的用于减轻重量的切缺部从插入口或底面板侧连续地形成在表面部和背面部的双方或一方上。但是,由于维持筒状的关系,表面部和背面部双方通过两侧的一对侧面部而被连结,插座本体在局部具有环状的截面。
通过这样的插座的基本构成,存在即使在表面部或背面部使切缺部扩张,也无法针对进入到插座内的异物提高排出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其能够通过引导构造确保插头容易且准确地插入到插座中,并能够提高异物的排出性。
本发明的带扣的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和具有供该插头插入的插入口的插座,所述插座具有:在与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表面部;在与所述插入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表面部分别相对地配置的背面部;配置在所述插入口的相反侧并将所述表面部与所述背面部连结起来的底面部;和形成在所述一对表面部之间的狭缝,所述狭缝从所述插入口起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插座的所述底面部和所述表面部。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在插座的表面部侧,狭缝沿插入方向纵断插座,从而通过该狭缝能够提高异物的排出性。
例如,在插头与插座分离的状态下,即使有异物从插入口侵入到插座内,通过将手指或棒状体插入到狭缝中,就能够沿着狭缝在插入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将插座内的异物推出。
在以往的筒型插座中,由于无法获得这样的在插入方向全长范围内的狭缝,所以制约插座内的异物的排出。而在本发明的插座中,由于在插入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形成狭缝,所以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插座全体范围内的异物排出。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前述那样的在插入方向的全长范围内的狭缝,能够缩短插座在插入方向上的长度,相应地也能够缩短插头的长度,由于能够进一步促进带扣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插头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锁定臂,分别在所述一对锁定臂上形成卡合部,各所述卡合部由从所述一对锁定臂各自的前端部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突出的突起构成,并能够与设于所述插座中的被卡合部卡合。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能够将一对锁定臂收纳在表面部和背面部之间的腔内,十分适合用于采用了一对锁定臂的侧开式带扣。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插座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至少一对侧面部,所述侧面部将所述表面部和所述背面部连结起来且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连续。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通过两侧的各侧面部能够将各表面部确实地连接在背面部上。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底面部形成有供所述狭缝贯通的切缺部。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底面部,通过从所述背面部立起的切缺残留部而将在宽度方向上被所述切缺部分隔开的所述底面部的两侧部分连结起来。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插座的底面部的背面部侧,通过从背面部立起的部分形成沿着背面部在插座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的肋。
例如,当前述的底面部在插座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并在其表面部侧形成与狭缝连续的切缺部的情况下,底面部被该切缺部一分为二,由切缺部的残留部分以肋状形成从背面部立起的部分。配置在插座的两侧的表面部以及被分成两部分的底面部通过肋状的切缺残留部和底面部而相互连结,这些肋状的部分和底面部以互相交差的方向形成,能够提高作为连结构造的刚性乃至插座的底面部的刚性。
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插座的背面部乃至本体的刚性,所述插座具有本体和带子安装部,所述背面部可以形成为使得所述背面部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本体的全长的1/2以上,所述背面部也可以从所述底面部起向所述插入口侧延伸,且延伸到比所述本体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最狭窄部位更靠所述插入口侧。
优选的是,背面部为本体的全长的1/2以上,且延伸直到超过最狭窄部位。由此,能够确实地确保插座的背面部乃至本体的刚性。另外,此处的全长是,底面部的带子安装部侧的端面与插入口的端面之间的插入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背面部的所述插入口侧的端部从所述插座的所述插入口侧的端部向着所述插入方向凹入地形成。由此,能够使插座整体轻量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狭缝向着所述插入口侧扩开。
由此,由于插入口扩开,所以插头的插入变得容易,引导性好。
此外,狭缝的形状也可以是宽度恒定的直线状。
由此,能够根据需要将本发明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带扣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插座被一体地形成。
由此,不仅构造简单,而且能够在确保排出性的同时提高强度。而且,制造也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插头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且能够插入到所述插座的所述狭缝中的引导棒,所述表面部的与所述狭缝相面对的边缘作为在所述引导棒被插入到所述狭缝中时与所述引导棒相抵接的引导部而形成。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表面部的边缘能够兼作插头插入时的引导构造,不需要其他的引导构造等,因此能够促进插座的构造简化和轻量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引导棒被收纳在所述狭缝内的状态下,所述引导棒的表面及插入方向端面分别与所述表面部的表面及所述底面部的插入方向端面形成连续面。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如前所述,能够通过引导棒获得引导性,而且,由于在结合时引导棒填充狭缝,所以能够提高带扣的外观性。而且,由于插入方向端面也连续,所以能够确实地推出狭缝内的灰尘等垃圾。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棒的表面与所述引导棒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倾斜面而连结,所述倾斜面以随着向插入方向延伸而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引导棒的表面远离的方式倾斜。
由此,当将引导棒从插入口向插座内插入时,该倾斜面一边与插座中的表面部的一对边缘接触而被引导,一边被插入到插座的狭缝内。通过该倾斜面,引导棒能够在不会误插入的情况下被确实地引导到狭缝内。
此外,并不限于上述倾斜面,也可以是所述引导棒的表面与所述引导棒的插入方向端面的连结部被倒圆角,从而所述引导棒的表面与所述引导棒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倒圆角而成的圆弧面来连结。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引导棒在所述引导棒的表面的边缘具有层差,所述层差在所述引导棒被收纳在所述狭缝内的状态下与所述表面部的所述边缘卡合。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所述引导棒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层差的突条,在所述引导棒被收纳在所述狭缝内的状态下,所述突条被收纳在所述表面部与所述背面部之间的腔内。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进行插头与插座的结合操作时,能够通过引导棒获得前述那样的引导功能,并且,在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下,由于引导棒的层差与沿着表面部的狭缝的边缘嵌合,所以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都互相卡合,从而能够互相限制移位。即使在有弯曲等的外力作用于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彼此的嵌合来抵抗从而提高弯曲刚性,对于防止带扣的脱开十分有效。而且,由于在引导棒的侧面配置突条而形成层差,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层差。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插座的背面部的内侧面形成有引导层差,在将所述插头以所述插头的表面朝着所述插座的背面部的表背反向插入到所述插座中的状态下,所述引导棒中的所述层差与所述插座中的所述引导层差相卡合。
由此,在将插头以表背反向插入到插座中的状态下,引导棒与插座的表面部及背面部也是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都互相卡合,从而能够互相限制移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插座被形成为在从所述插入口侧观察时以C字状开口。
在这样的本发明中,由于在插座、具体而言是除带子安装部等以外的插座本体上形成纵断该插座的狭缝,所以插座不是筒状,而是以C字状开口。由此,能够在不干涉插头插入的同时,确实地进行通过前述的狭缝实现的异物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2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3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俯视图、侧视图及仰视图。
图4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水平截面的图。
图5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插入口侧的图。
图6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最小宽度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操作途中的侧视图及剖视图。
图8是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下的侧视图及剖视图。
图9是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操作途中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头与插座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3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反向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操作途中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14是所述实施方式的反向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反向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反向的插头与插座的结合状态的仰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分离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所述图17的实施方式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分离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所述图19的实施方式的结合状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侧开式带扣
10...插头
11...基部
12...锁定臂
13...引导棒
131...分支部
132...开口部
133...突条
134,135...层差
136...凹部
137...倾斜面
18...卡合部
19...带子安装部
20...插座
201...插入口
202...腔
203...操作口
204...狭缝
21...本体
22...表面部
221...边缘
223,233...引导部材
227...倾斜面
23...背面部
231...引导层差
24,25...侧面部
26...底面部
261...切缺部
262...肋状切缺残留部
28...被卡合部
281...贯通孔
29...带子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开式带扣1具有插头10和供该插头10插入卡合的插座20。
本实施方式的侧开式带扣1用于使一对带子端部(不同带子的端部或者一根带子的两端部)连结、分离,插头10及插座20分别具有用于安装在带子端部上的带子安装部19、29。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及插座20分别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而一体成形。其中,插头10及插座20不限于合成树脂,也可以是金属等其他材质,也不限于注塑成型,也可以是其他成形方法。
以下,通过图1及图2对插头10进行说明。
在插头10中,在基部11的一侧形成有带子安装部19,在另一侧形成有一对锁定臂12和引导棒13,在锁定臂12的前端部形成有突起状的卡合部18。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臂12和引导棒13是用于插入到插座20中的部分,将锁定臂12和引导棒13延伸的方向作为插头10的插入方向。此外,将锁定臂12并列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与该插入方向及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沿厚度方向,将图2(B)中的上侧作为表面侧,将下侧作为背面侧。
带子安装部19在基部11那一侧形成有带子插通孔及安装杆,通过将带子穿插在带子插通孔中并卷绕在安装杆上,能够将带扣固定安装于带子的任意位置处。
卡合部18从锁定臂12的前端向插头10的厚度方向突出地形成,锁定臂12的前端在从侧面观察时呈T字状(参照图2(B))。
在锁定臂12被插入到插座20内时,该锁定臂12与形成在插座20内侧的被卡合部28(参照图3~图6,详细情况后述)卡合,由此能够维持插头10与插座20的结合。
锁定臂12并列着分别从基部11向插入方向延伸,并能够分别以从中间部到前端侧沿宽度方向摆动而彼此离开或接近的方式弹性变形。
此处,锁定臂12的各自的中间部到前端部被形成得较粗,并进一步向着前端侧朝彼此接近的方向缓缓弯曲。由此,在使用者进行捏持中间部的操作时、或是前端的卡合部18被插座20引导时等在使锁定臂12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施加有力时,由锁定臂12的整体承受弹性变形的力,并主要在靠近基部11的细的部分弯曲。
引导棒13从基部11朝着插入方向在一对锁定臂12之间延伸。
引导棒13整体为Y字状,其基部11侧分成两支,一对分支部131与基部11的两侧连接。
在一对分支部131与基部11之间,为开口部132,该开口部132从插头10的表面侧(参照图2(A))贯通到背面侧。
如图2(A)及图2(C)所示,引导棒13的一对侧面在引导棒13的前端(从基部11远离侧)是沿着插头10的插入方向的,随着接近基部11而以彼此离开的方式沿宽度方向向外改变朝向,分别在全长范围内成圆弧形。由此、引导棒13的整体外形为所谓的喇叭状。
在引导棒13的外侧的圆弧状侧面,沿着其连续方向形成有突条133。
如图2(B)所示,突条133的背面侧的边缘与引导棒13的背面一致。另一方面,突条133的表面侧的边缘以从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边缘空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即,形成得比引导棒13的表面低一段。由此,形成了沿着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边缘连续的层差134。
引导棒13的表面侧以与基部11相同的高度连续。在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前端形成有倾斜面137,引导棒13的表面与其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倾斜面137而连结(参照图2(A)及图2(B))。另外,并不限于通过倾斜面137来连结,也可以例如像图12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将引导棒13的表面与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的连结部倒圆角,由此,引导棒13的表面与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倒圆角而成的圆弧面138而连结。
另一方面,引导棒13的背面侧在其基部11侧与基部11的背面侧连续,但是在引导棒13的前端侧(从基部11离开侧)相对于基部11的背面侧沿厚度方向凹陷,从而在引导棒13的前端侧与引导棒13的基部侧之间形成有层差135(参照图2(B))。
引导棒13的背面侧的层差135沿着开口部132的周围而形成。在引导棒13的前端侧的背面侧还形成有凹部136(参照图2(C))。
以下,通过图1及图3~图6来说明插座20。
插座20具有:供前述的插头10的锁定臂12和引导棒13插入的本体21;和形成于该本体21的一端部上的带子安装部29。本体21的另一端部成为供锁定臂12及引导棒13插入的插入口201。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20及本体21中,锁定臂12及引导棒13所插入的方向为插入方向,锁定臂12所并列的方向为宽度方向,与该插入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厚度方向。
本体21在表面侧具有一对表面部22,在背面侧具有背面部23,各表面部22与背面部23以规定的间隔相对配置。
表面部22分别为沿着本体21的两侧朝插入方向延伸的带状,并形成本体21的表面侧的外表面。
背面部23为沿着插入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并形成本体21的背面侧的外表面。
在表面部22与背面部23之间形成有腔202,该腔202连通于插入口201,并能够收纳为了使插头10和插座20成为结合状态(参照图8~图10或图12)而从插入口201插入的锁定臂12。
表面部22分别通过两个侧面部24、25(在插入口201侧通过一对侧面部24,在带子安装部29侧通过一对侧面部25)而连结于背面部23的侧缘。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两对侧面部,但是也可以省略一对侧面部。例如,可以省略插入口侧的一对侧面部24。此外,表面部22的带子安装部29侧的边缘通过底面部26而连结于背面部23。
在从表面部22到底面部26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倾斜面227(参照图3(A)及图1)。该倾斜面227以与形成在插头10的引导棒13前端的倾斜面137相同的长度和角度形成。
另外,当在插头10上形成圆弧面138来取代倾斜面137的情况下,此处的倾斜面227也变更为圆弧面228(参照图12)。
侧面部24、25分别沿着插入方向连续,底面部26沿着宽度方向连续。因此,侧面部24、25和底面部26以彼此交差的方向配置。
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通过交差方向的侧面部24、25及底面部26而连结,由此,能够确保通过这些表面部22、背面部23、侧面部24、25及底面部26构成的本体21的刚性。
此外,本体21由于设有后述的操作口203而如图3(C)所示,在插入方向的途中存在宽度方向上最狭窄的部位。在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为宽度是W1的部位。
为了提高轻量化,背面部23并不形成在插座20的整个背面。即,背面部23的插入口侧的端部相对于插座20的插入口201的端部朝着插入方向凹入地形成。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确保本体21的刚性,背面部23优选形成为其插入方向上的长度(图3的L2)为本体21的全长(图3的L1)的1/2以上(L2>1/2L1)。此外,优选背面部23从底面部26延伸到比本体21中的宽度方向上最狭窄的部位(在本实施例中,为幅是W1的部位)更靠插入口侧。更优选的是,使L2>1/2L1和延伸超过最狭窄部位同时成立。
另外,此处的全长,如图所示,是底面部26的端面(带子安装部29侧的端面)与插入口201的端面之间的插入方向上的尺寸。
在侧面部24、25之间形成有操作口203。
操作口203连通于前述的腔202,并在插头10和插座20为结合状态时(参照图8~图10、图12)使插入在腔202中的锁定臂12的中间部露出。通过该操作口203,能够从外部对锁定臂12进行解除操作。
另外,操作口203被形成为不仅在侧面部24、25之间、即本体21的侧面开口,也在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上以弯曲状凹入,从而能够容易地对锁定臂12进行解除操作。
在一对表面部22之间形成有狭缝204(参照图3(A)及图1)。
本体21是背面部23的两侧经由侧面部24、25而与表面部22连续的构成,一对表面部22通过狭缝204而分离。由此,本体21形成为当从插入口侧观察时以C字状开口,即,在其插入方向的全长上,与插入方向垂直的剖视形状为C字状(参照图5及图6)。
狭缝204从插入口201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直到底面部26。
在底面部26上,从表面侧向着背面侧形成有切缺部261,该切缺部261与狭缝204连续,即,该切缺部261是狭缝204贯通底面部26而形成的贯通空间。本体21的内部空间通过从插入口201经狭缝204而贯通到切缺部261的、连续的大的开口部而向外部开放。
另外,切缺部261并未到达底面部26的背面侧,还残留有从背面部23立起的肋状切缺残留部262(参照图3(A)及图4~图6)。
由于具有这样的肋状切缺残留部262,被切缺部261分开的底面部26的两侧部分通过肋状切缺残留部262相连结,从而底面部26成为在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全长上连续的板状。这样,底面部26与背面部23在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全长上互相交叉,从而能够确保背面部23乃至本体21的刚性。
在本体21的内部形成有与插头10的卡合部18相对应的两对共4个被卡合部28。
如图3(C)及图4~图6所示,各对被卡合部28分别相对地配置在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的内侧(表面部22与背面部23的彼此相对侧)的两处。被卡合部28分别具有朝向底面部26的层差面,该被卡合部28与锁定臂12的前端的一对卡合部18卡合而限制锁定臂12向插入口201侧的移动(拔出)。
另外,关于背面部23侧的被卡合部28,由贯通背面部23的贯通孔281的插入口201侧的内表面来形成。
如图3(B)及图4~图6所示,在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的内侧,在被卡合部28的插入口201侧形成有引导部材223、233。这些引导部材223、233具有以越是沿插入方向向前越靠近宽度方向中央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参照图4)。
通过这些引导部材223、233,在将插头10与插座20结合时,对插入到插入口201中的锁定臂12的前端的卡合部18进行引导,使一对锁定臂12成为互相接近的靠拢状态,从而卡合部18能够进入到被卡合部28中。
如图3(A)所示,表面部22的狭缝204侧的边缘221在底面部26侧是沿着插入方向的,但是随着趋向插入口201侧而朝着侧面部24沿宽度方向偏向,边缘221全体形成为向狭缝204侧鼓出的圆弧状。
如图4~图6所示,在背面部23的内表面形成有引导层差231,该引导层差231作为沿着插入口201的边缘而与侧面部24连续。该引导层差231为与前述的表面部22的边缘221相同的圆弧状。此外,引导层差231的表面部侧缘与边缘221的背面部侧缘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间隔比插头10的引导棒13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小。
通过这些边缘221及引导层差231,能够在使插头10和插座20结合时,对插入到插入口201中的引导棒13进行引导,使之被收纳在由边缘221和引导层差231所夹的区域中。
以下,通过图8~图12来说明插头10和插座20的相互关联。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述的插头10和插座20如图8所示那样相对,并将插头10插入到插座20中,形成图8、图10、图11所示的结合状态。
在图7中,插头10的基部11的厚度方向尺寸与插座20的本体21的厚度方向尺寸(从表面部22的外表面到背面部23的外表面)相同。
在插头10的引导棒13中,在表面侧,在从引导棒13的前端侧一直到分支部131的范围形成有层差134的部分最突出,但是,该突出部分及其前端都处于与基部11的表面侧相同的面内。
另一方面,在引导棒13的背面侧与基部11的背面侧之间存在层差135,引导棒13的背面侧位于比基部11的背面侧凹陷的位置。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将引导棒13从插入口201向插座20内插入时,引导棒13在表面侧被一对边缘221引导(参照图9),在背面侧被引导层差231引导,并被收纳在狭缝204之间。
详细地说,由于在引导棒13的前端部形成有倾斜面137,该倾斜面137将引导棒13的表面与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连结起来,并以随着向插入方向延伸而在厚度方向上从引导棒13的表面远离的方式倾斜,所以,当将引导棒13从插入口201向插座20内插入时,该倾斜面137一边与一对边缘221相接触而被引导,一边被插入到插座20的狭缝204内。通过该倾斜面137,引导棒13能够在不会误插入的情况下被确实地向狭缝204内引导。通过圆弧面138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然后,当将该引导棒13进一步向狭缝204内插入时,一边通过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层差134与一对边缘221接触而被引导,一边被插入到狭缝204内。这样,能够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对引导棒进行引导。
另外,只要在引导棒13的前端部形成使得引导棒13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向插入方向延伸而变小的倾斜面137,就能够实现上述效果。在此处,仅在引导棒13的表面侧形成有倾斜面,但是也可以在背面侧也形成倾斜面。但是,通过在引导棒13的表面侧形成倾斜面,并使引导棒13的背面侧的表面与其插入方向端面垂直地连结,能够在确保可靠引导的同时,使狭缝内的灰尘等垃圾易于排出。
如图10及图6所示,引导棒13的表面侧被收纳在狭缝204内,并填塞该狭缝204。
此处,引导棒13的表面侧与表面部22的外表面以相同的高度配置,形成彼此连续的面。此时,表面部22的边缘221被收纳在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层差134中,突条133被收纳在表面部22的内侧(表面部22与背面部23之间)的腔202内(参照图10的虚线表示)。此时,边缘221的端缘抵接于引导棒13的侧面(层差134部分、没有突条133的部分),边缘221的内侧(背面侧)抵接于突条133的表面侧的狭窄区域(参照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
由此、引导棒13与表面部22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都互相卡合,从而能够互相限制移位。
而且,在引导棒13被收纳在狭缝204内的状态下,引导棒13的前端的倾斜面137与本体21的倾斜面227形成连续面。
如图11所示,引导棒13的背面侧向着插座20的背面部23的表面侧而被导入。隔着层差135而邻接的基部11的背面侧与背面部23的外表面形成连续面。
这样,当使插头10与插座20成为结合状态时,插座20的各部外表面都形成连续面,从而能够形成圆滑的外观。
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和插座20也能够在使插头10表背反向的状态下结合。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使引导棒13表背反向地从插入口201向插座20内插入的情况下,引导棒13在表面侧由一对边缘221引导,在背面侧由引导层差231引导,并被收纳在狭缝204之间。在将插头表背反向地插入到插座中的状态下,引导棒13中的层差134与插座中的引导层差231相卡合。与上述的表背正向地插入的状态相同,引导棒13与表面部22及背面部23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都互相卡合,从而能够互相限制移位。
如图15所示,引导棒13的背面侧的凹部136等从狭缝204露出。
如图14及图16所示,引导棒13的背面侧的层差135成为比表面部22的外表面更突出的状态。
虽然通过这样的突起部分会产生外观上的不同,但是插座20和插头10也能够以表背反向的状态结合。
而且,在表背反向的状态下,成为引导棒13的背面侧的层差135比表面部22的外表面更突出的状态,或者引导棒13的背面侧的凹部136等从狭缝204露出。通过这样的不同,能够识别出相结合的插头10和插座20是表背反向的状态。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20的表面部22侧,狭缝204沿着插入方向纵断插座20,通过该狭缝204能够提高异物的排出性。
例如,在插头10和插座20分离的状态下,即使有异物从插入口201侵入到插座20内,也能够通过将手指或棒状物插入狭缝204中、或是通过从喷嘴喷射压缩气体而成的气流,沿着狭缝204在插入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将插座20内的异物推出。
在以往的筒型插座中,由于无法获得这样的在插入方向全长范围内的狭缝,所以会制约插座内的异物的排出。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20中,由于形成了在本体21的插入方向全长范围内的狭缝204,所以能够容易且确实地进行插座20全体范围内的异物的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两侧的各侧面部24、25,能够将各表面部22确实地连接在背面部23上。通过这些表面部22、背面部23以及侧面部24、25,本体21被形成为当从插入口204侧观察时以C字状开口。在本体21中,由于构成该C字状的狭缝在插入方向上连续,所以不会干涉插头10的插入,而且还能够确实地进行前述的通过狭缝204的异物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10具有沿着插入方向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锁定臂12、12,在这一对锁定臂上分别形成卡合部18、18,各卡合部18、18由从一对锁定臂各自的前端部沿着厚度方向突出的突起构成,并能够与设于插座20的被卡合部28、28卡合。由此,能够将一对锁定臂12、12收纳在表面部和背面部之间的腔中,从而能够合适地用于采用一对锁定臂的侧开式带扣。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与插入口201相反侧的底面部26,通过该底面部26和前述的侧面部24、25,能够将各表面部22确实地连接在背面部23上。特别是,由于底面部26和侧面部24、25构成正交的两个面,所以,作为连接各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的构造,能够确保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面部26形成有切缺部261,并形成为狭缝204从插入口201起贯通本体21直到切缺部261,通过纵断插座20的狭缝204能够获得确实的异物排出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部26通过从背面部23立起的切缺残留部262而使被切缺部261在宽度方向上分隔开的底面部26的两侧部分连结起来。由此、由于在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内成为连续板状的底面部26和背面部23在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内互相交差,所以能够确保背面部23乃至本体21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20具有本体21和带子安装部29,背面部23既可以形成为使得其插入方向上的长度是本体21全长的1/2以上,背面部23也可以从底面部26向插入口201侧延伸,且延伸到比本体21中的宽度方向最狭窄部位更靠插入口201。优选的是,背面部在为本体全长的1/2以上的同时,延伸超过最狭窄部位。由此,能够确实地确保插座20的背面部23乃至本体21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部23的插入口侧的端部从插座20的插入口侧的端部朝着插入方向凹入地形成。由此,能够实现插座20的轻量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204的形状为朝着插入口201扩开。由此、由于插入口201是扩开的,所以插头的插入变得容易,引导性良好。另外,狭缝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例如,是宽度恒定的直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是一体形成的。由此,不仅构造简单,而且能够在确保排出性的同时提高强度。并且,制造也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10具有沿插入方向延伸且能够插入到插座20的狭缝204中的引导棒23,在表面部22中,表面部22的与狭缝204相面对的边缘221作为在引导棒13插入到狭缝204中时与引导棒13抵接的引导部而发挥作用,因此,能够使插头10插入时的操作顺畅地进行,而且由于不需要其他的引导构造等,所以能够促进插座20的构造简化和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引导棒13以插头10为正向位置(图7或图8的状态)的状态被收纳在狭缝204内时,引导棒13的表面及插入方向端面分别与表面部22的表面及底面部的插入方向端面形成连续面,因此,如前所述,能够通过引导棒13获得引导性,并且,由于在结合时引导棒13填塞在狭缝204中,所以能够提高带扣1的外观性。而且,由于插入方向端面也连续,所以能够确实地推出狭缝204内的灰尘等垃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棒13的表面与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倾斜面137而连结,该倾斜面137以随着向插入方向延伸而在厚度方向上从引导棒13的表面远离的方式倾斜。由此,在将引导棒13从插入口201向插座20内插入时,该倾斜面137一边与一对边缘221接触而被引导,一边被插入到插座20的狭缝204内。通过该倾斜面137,引导棒13能够在不发生误插入的情况下被确实地引导到狭缝204内。
另外,并不限于上述的倾斜面137,也可以是,引导棒13的表面与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的连结部被倒圆角,从而引导棒13的表面与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倒圆角而成的圆弧面138来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边缘形成有凹状的层差134,该层差134与实现引导功能的表面部22的边缘221抵接,所以,在进行插头10与插座20的结合操作时能够获得通过引导棒13实现的引导功能,而且,在插头10与插座20的结合状态下,由于引导棒13的层差134与表面部22的边缘221相卡合,所以能够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都互相卡合,从而能够互相限制移位。即使在有弯曲等外力作用于插头10与插座20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由互相的嵌合进行抵抗从而提高弯曲刚性,对于防止带扣1的脱开十分有效。
此外,在引导棒13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形成层差的突条133、133,在引导棒13被收纳在狭缝204内的状态下,进一步优选突条133、133被收纳在表面部与背面部之间的腔内。由此,通过在引导棒的侧面配置突条而形成层差,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形成层差。
在插座10的背面部23的内侧面形成有引导层差231,在将插头10以其表面朝向插座30的背面部的表背反向插入到插座20中的状态下,引导棒13中的层差134与插座20中的引导层差231相卡合。由此,在将插头以表背反向插入到插座中的状态下,引导棒13与表面部22及背面部23也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都互相卡合,从而能够互相限制移位。
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陈述的其他的各效果也能够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而实现。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插头10的倾斜面137和插座20的倾斜面227对于本发明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适当省略。
如图7(B)所示,插座20的从背面部23立起的底面部26经由倾斜面227而与表面部22连结,但是,也可以将与底面部26及倾斜面227相当的部分形成为从侧面、剖面观察呈圆弧状、曲线状,并将背面部23与表面部22连结起来。在该情况下,底面部26及倾斜面227成为表面部22的一部分,与插座20的形状相配合地使插头10的引导棒13的倾斜面137也为圆弧状、曲线状。底面部26只要是将背面部23与表面部22连结起来的部分即可。
引导棒13的层差134与表面部22的边缘221相卡合的结构对于本发明来说不是必须的,只要是引导棒13的整体被收纳在表面部22的边缘221的内侧的结构即可。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面部22的边缘221及与该边缘相面对的引导棒13的边缘为圆弧状。即,表面部22的边缘221是在底面部26侧曲率平缓而在插入口202侧曲率变陡急的圆弧状,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边缘也是同样的形状,即,成为以随着从引导棒13的前端侧到基部11侧而曲率变陡急的方式变化的形状。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曲率均匀的圆弧状,或是局部弯折而直线的部分连续的形状、或沿着插入方向直线延伸的形状等。
在图17及图18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A相对于前述的图1~图16的实施方式的带扣1省略了倾斜面137、227和肋状切缺残留部262,而且,表面部22的边缘221及与该边缘相面对的引导棒13的边缘的形状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图1~图16的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部22的边缘221从底面部26侧沿着狭缝204向插入口202侧以直线状延伸,并在插入口201侧向着插座20的宽度方向外侧以陡急角度折曲,然后再次经短的直线区间而直至侧面部24。此处,底面部26侧的长的直线部分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该倾斜角度与插入口201侧的短的直线区间相比为足够平缓的角度。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棒13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为表面侧的边缘与表面部22的边缘221相对应的形状,在该边缘形成有突条133及层差134,引导棒13的层差134与表面部22的边缘221能够卡合。
在图19及图20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B相对于前述的图1~图16的实施方式的带扣1省略了倾斜面137、227、肋状切缺残留部262、突条133以及层差134,而且,引导棒13的形状不同,表面部22的边缘221的形状也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图1~图16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20中,插入口202由沿着宽度方向的开口面形成,表面部22的狭缝204从插入口202的边缘沿着插入方向向着底面部26侧贯通,表面部22的边缘221也为沿着插入方向的直线状。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棒13为从基部11突出的一根棒状,并在结合状态下被收纳在狭缝204之间。在被收纳的状态下,引导棒13的表面侧的边缘沿着表面部22的边缘221与之相对,并且引导棒13的表面侧与表面部22成为连续面。即,与图1的实施方式或图16的实施方式不同,引导棒13并非通过层差134与边缘221卡合的构造。
通过前述那样的图17的实施方式或图19的实施方式,在插座20的表面部22侧,狭缝204也是沿着插入方向纵断插座20,通过该狭缝204也能够提高异物的排出性。
引导棒13的表面侧与表面部22构成同一连续面并不是必须的,通过表面部22的边缘221来引导引导棒13的构成也不是必须的。
底面部26也可以省略,在该情况下,考虑提高侧面部24、25的支承刚性来维持包括背面部23、侧面部24、25在内的C字截面。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一对锁定臂12的侧开式带扣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对于沿着背面部23具有宽幅的锁定臂的中央锁定式带扣或前开式带扣也能够适用。在该情况下,采用通过一对表面部22保持宽幅的锁定臂的两侧,并在插座20的狭缝204内配置松开按钮等的构成。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连结一对表面部22和背面部23而采用了侧面部24、25及底面部26,但是,若能够增强侧面部24、25的刚性,则通过底面部26的在交差方向上的支承并不是必须的,底面部26也可以适当省略。
此外,侧面部24、25并不限于两处,也可以只有1处或是有3处以上。即使侧面部只有一处,只要是在插座20的插入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就能够确保足够的刚性。在侧面部只有一处且较小的情况下,优选与底面部26组合。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在进行插头10与插座20的结合操作时实现引导功能,形成了表面部22的边缘221、背面部23的引导层差231、与被卡合部28邻接的引导部材223、233、以及引导棒13的层差135等,可以对这些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或省略。此外,插头10的背面侧的层差135、凹部136也可以适当省略。
本发明能够作为连结带子彼此或是带子与其他物品的带扣来使用,特别是,能够作为具有一对锁定臂的侧开式带扣来使用。
Claims (19)
1.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10)和具有供该插头(10)插入的插入口(201)的插座(20),
所述插座(20)具有:在与所述插头(1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表面部(22);在与所述插入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表面部(22)分别相对地配置的背面部(23);配置在所述插入口(201)的相反侧并将所述表面部(22)与所述背面部(23)连结起来的底面部(26);和形成在所述一对表面部(22)之间的狭缝(204),
所述狭缝(204)从所述插入口(201)起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插座(20)的所述底面部(26)和所述表面部(22),
所述插头(10)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且能够插入到所述插座(20)的所述狭缝(204)中的引导棒(13),
在所述引导棒(13)被收纳在所述狭缝(204)内的状态下,所述引导棒(13)的表面及插入方向端面分别与所述表面部(22)的表面及所述底面部的插入方向端面形成连续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10)具有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延伸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一对锁定臂(12),
分别在所述一对锁定臂(12)上形成卡合部(18),各所述卡合部(18)由从所述一对锁定臂(12)各自的前端部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突出的突起构成,并能够与设于所述插座(20)中的被卡合部(28)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20)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具有至少一对侧面部(24,25),所述侧面部将所述表面部(22)和所述背面部(23)连结起来且沿着所述插入方向连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部(26)形成有供所述狭缝(204)贯通的切缺部(26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部(26),通过从所述背面部(23)立起的切缺残留部(262)而将在宽度方向上被所述切缺部(261)分隔开的所述底面部(26)的两侧部分连结起来。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20)具有本体(21)和带子安装部(29),
所述背面部(23)形成为使得所述背面部(23)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本体(21)的全长的1/2以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20)具有本体(21)和带子安装部(29),
所述背面部(23)从所述底面部(26)起向所述插入口(201)侧延伸,且延伸到比所述本体(21)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最狭窄部位更靠所述插入口(201)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部(23)还形成为使得所述背面部(23)的插入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本体(21)的全长的1/2以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部(23)的所述插入口侧的端部从所述插座(20)的所述插入口侧的端部向着所述插入方向凹入地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204)向着所述插入口(201)侧扩开。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为宽度恒定的直线状。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被一体地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部(22)的与所述狭缝(204)相面对的边缘(221)作为在所述引导棒(13)被插入到所述狭缝(204)中时与所述引导棒 (13)相抵接的引导部而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棒(13)的表面与所述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倾斜面(137)而连结,所述倾斜面(137)以随着向插入方向延伸而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引导棒(13)的表面远离的方式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棒(13)的表面与所述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的连结部被倒圆角,从而所述引导棒(13)的表面与所述引导棒(13)的插入方向端面通过倒圆角而成的圆弧面(138)来连结。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棒(13)在所述引导棒(13)的表面的边缘具有层差(134),所述层差(134)在所述引导棒(13)被收纳在所述狭缝(204)内的状态下与所述表面部(22)的所述边缘(221)卡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棒(13)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层差(134)的突条(133),在所述引导棒(13)被收纳在所述狭缝(204)内的状态下,所述突条(133)被收纳在所述表面部(22)与所述背面部(23)之间的腔(202)内。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座(20)的背面部(23)的内侧面形成有引导层差(231),
在将所述插头(10)以所述插头的表面朝着所述插座(20)的背面部的表背反向插入到所述插座(20)中的状态下,所述引导棒(13)中的所述层差(134)与所述插座(20)中的所述引导层差(231)相卡合。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20)被形成为在从所述插入口(201)侧观察时以C字状开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3534 WO2013175634A1 (ja) | 2012-05-25 | 2012-05-25 | バックル |
JPPCT/JP2012/063534 | 2012-05-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16921A CN103416921A (zh) | 2013-12-04 |
CN103416921B true CN103416921B (zh) | 2017-09-22 |
Family
ID=492524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4877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25409U (zh) | 2012-05-25 | 2013-04-27 | 带扣 |
CN201310166874.XA Active CN103416921B (zh) | 2012-05-25 | 2013-04-27 | 带扣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4877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25409U (zh) | 2012-05-25 | 2013-04-27 | 带扣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01432B2 (zh) |
JP (1) | JP5997765B2 (zh) |
CN (2) | CN203225409U (zh) |
DE (1) | DE112012006425B4 (zh) |
TW (1) | TWI528912B (zh) |
WO (1) | WO20131756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25786B (zh) * | 2012-02-16 | 2016-08-24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US9801432B2 (en) * | 2012-05-25 | 2017-10-31 | Ykk Corporation | Buckle |
US10130146B2 (en) * | 2013-01-11 | 2018-11-20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ide-release buckle assembly |
US10123590B2 (en) * | 2013-07-10 | 2018-11-13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ystem and assembly for securing a buckle housing to a component |
JP3197854U (ja) * | 2015-03-25 | 2015-06-04 | Ykk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KR101777109B1 (ko) * | 2015-11-05 | 2017-09-12 | 주식회사 우진프라스틱 | 버클 |
JP6761639B2 (ja) * | 2016-02-05 | 2020-09-30 | Ykk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JP6764883B2 (ja) * | 2016-02-05 | 2020-10-07 | Ykk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USD813088S1 (en) * | 2016-09-27 | 2018-03-20 | Woojin Plastic Co., Ltd | Buckle |
CN108685284A (zh) * | 2018-06-22 | 2018-10-23 |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车辆及其安全带锁扣总成 |
US10617180B1 (en) * | 2018-10-25 | 2020-04-14 | Ying-Chuan Yen | Metal body buckle |
WO2022239062A1 (ja) | 2021-05-10 | 2022-11-17 | Ykk株式会社 | プラグおよびバックル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8632A (zh) * | 2004-11-02 | 2006-05-10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JP3142924U (ja) * | 2008-04-17 | 2008-07-03 | 修吾 杉山 | 安全器具 |
CN101228980A (zh) * | 2007-01-25 | 2008-07-30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CN102361568A (zh) * | 2009-03-31 | 2012-02-22 | Ykk株式会社 | 旁开扣 |
CN203225409U (zh) * | 2012-05-25 | 2013-10-02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04492A (en) * | 1971-12-20 | 1972-12-05 | Edwin L Meredith Sr | Safety belt buckle construction |
US20010032379A1 (en) * | 2000-04-21 | 2001-10-25 | Chaw Khong Technology Co., Ltd., Taiwan, R.O.C. | Luggage fastener |
JP5020004B2 (ja) * | 2007-09-05 | 2012-09-05 | Ykk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KR101343759B1 (ko) * | 2012-05-24 | 2013-12-19 | 백지숙 | 버클 |
-
2012
- 2012-05-25 US US14/401,564 patent/US9801432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5-25 DE DE112012006425.9T patent/DE112012006425B4/de active Active
- 2012-05-25 WO PCT/JP2012/063534 patent/WO201317563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5-25 JP JP2014516607A patent/JP59977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27 CN CN2013202487785U patent/CN20322540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4-27 CN CN201310166874.XA patent/CN103416921B/zh active Active
- 2013-05-20 TW TW102117781A patent/TWI52891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68632A (zh) * | 2004-11-02 | 2006-05-10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CN101228980A (zh) * | 2007-01-25 | 2008-07-30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JP3142924U (ja) * | 2008-04-17 | 2008-07-03 | 修吾 杉山 | 安全器具 |
CN102361568A (zh) * | 2009-03-31 | 2012-02-22 | Ykk株式会社 | 旁开扣 |
CN203225409U (zh) * | 2012-05-25 | 2013-10-02 | Ykk株式会社 | 带扣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0045A (zh) | 2014-01-01 |
JPWO2013175634A1 (ja) | 2016-01-12 |
WO2013175634A1 (ja) | 2013-11-28 |
CN203225409U (zh) | 2013-10-02 |
DE112012006425T5 (de) | 2015-03-26 |
TWI528912B (zh) | 2016-04-11 |
DE112012006425B4 (de) | 2018-03-01 |
US9801432B2 (en) | 2017-10-31 |
JP5997765B2 (ja) | 2016-09-28 |
CN103416921A (zh) | 2013-12-04 |
US20150135494A1 (en) | 2015-05-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16921B (zh) | 带扣 | |
CN102548445B (zh) | 旁开扣 | |
JP3179489U (ja) | サイドリリース型バックル組立体 | |
CN1985695B (zh) | 防水拉链 | |
ES2691730T3 (es) | Marco de equipaje | |
CN102481037B (zh) | 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 | |
JP4174561B2 (ja) | バックル | |
CN106687005B (zh) | 拉链的拉头罩 | |
JP4143927B2 (ja) | バックル | |
CN102469852B (zh) | 拉链 | |
CN102933112A (zh) | 带扣 | |
CN104902775A (zh) | 侧释放带扣组件 | |
TW200847955A (en) | Zip fastener end stop | |
US6507982B2 (en) | Buckle | |
KR101804611B1 (ko) | 코드록 | |
CN106455766A (zh) | 拉链用拉头 | |
CN212523028U (zh) | 一种易于连接且防止磨损的一字型组装模块 | |
JP4574668B2 (ja) | ジッパー | |
US20090144948A1 (en) | Zipper with improved fastening stability | |
CN102958397A (zh) | 拉链用插接-分开件 | |
US20170318912A1 (en) | Variable-shape connection device for straps, objects, portions of garments and accessories | |
WO2015071945A1 (ja) | ファスナーチェーン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CN104997244A (zh) | 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 | |
TWM589462U (zh) | 安全帽帶扣 | |
US10292458B2 (en) | Buck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