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066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73066B CN103373066B CN201310104725.0A CN201310104725A CN103373066B CN 103373066 B CN103373066 B CN 103373066B CN 201310104725 A CN201310104725 A CN 201310104725A CN 103373066 B CN103373066 B CN 1033730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ink
- stream
- circulation
- valv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构成为具备:液体喷射头(21);墨水供给管(31),其向液体喷射头供给墨水;压力控制阀(24),其由于液体喷射头侧减压而开阀;止回阀(27),其设置于比压力控制阀靠近上游侧;循环管(32),其两端连接于墨水供给管的压力控制阀与止回阀之间;以及管式泵(40),其设置于墨水循环管,其中,通过至少具备墨水返回管(33)以及能够以加压状态储存液体流路中的液体的液体储存部(50)中的任一个,能够抑制伴随泵动作而产生的循环流路内的压力上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液体流路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对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种,公知喷墨式打印机。该打印机通过从形成于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对介质(如纸张)喷射从墨盒(液体供给源)供给的墨水(液体)来进行打印。并且,在此类打印机中,近几年为了实现高画质的打印,使用颜料墨水。
颜料墨水存在如下问题,即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墨水溶剂内颜料粒子会沉淀,颜料墨水的浓度出现偏差,色调发生改变。特别是,从墨盒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流路长的情况下,在该液体流路内,颜料粒子容易沉淀。因此,即使从墨盒向液体流路供给被搅拌的墨水,若在墨盒与液体喷射头之间的液体流路无法抑制颜料墨水的浓度偏差,则也很难抑制颜料墨水色调的变化。
因此,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对液体流路中的墨水进行搅拌的技术。该技术是,使用辊一边碾压挠性管一边旋转的管式泵,在构成液体流路的一部分的循环流路内引发压力变动,来在液体流路内产生墨水的流动而搅拌墨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5643号公报
但是,在打印机中,为了不使墨水从液体流路侧逆流向液体供给源侧,通常在液体供给源与循环流路之间设置止回阀。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公开内容所示,在利用借助管式泵反复产生的压力变动使循环流路的墨水流动的情况下,因该压力变动导致止回阀附近的循环流路内变为减压状态时,墨水从液体供给源侧经由止回阀流入循环流路内。并且,产生如下现象,即在止回阀附近的循环流路内的减压状态解除后,流入循环流路内的墨水因止回阀的作用也无法返回液体供给源侧。
因此,如果长时间驱动管式泵,则因为反复产生的减压状态,墨水反复从液体收容体流入循环流路,因此循环流路内的墨水逐渐增加,循环流路内的墨水压力上升。其结果是,在循环流路(液体流路)由多个管连接而成的情况下,会发生管间的连接脱离、或者管破裂。
另外,此种状况并不局限于喷墨式打印机。在从液体供给源侧经由设有止回阀的液体流路向喷射机构供给液体、通过该喷射机构喷射上述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大致也是相同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能够抑制伴随泵动作所带来的循环流路内的压力上升的液体喷射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第一液体流路,其从所述液体供给源侧亦即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所述液体喷头供给所述液体;压力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由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减压而开阀;止回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比所述压力控制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部分,用于阻止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逆流;第二液体流路,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一端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连接部(C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止回阀侧的连接部(C1)连接,来构成使所述液体在该第二液体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在一个方向上流动;以及第三液体流路,其一端与所述循环流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比所述止回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部位连接。
根据该结构,在循环泵动作时即使经由止回阀从作为液体供给源侧的上游侧向循环流路流入液体,此时流入的液体也是包含借助第三液体流路从循环流路返回止回阀的上游侧的液体的液体。因此,与没有此类第三液体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循环流路内的液体增加,从而抑制循环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上升。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第三液体流路的所述一端连接于下述二者之间,即连接于设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的所述循环泵、与连接了所述第二液体流路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止回阀侧的所述连接部(C1)之间。
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够将在第二液体流路被循环泵向一个方向侧加压而流动的液体,经由第三液体流路切实地返回作为液体供给源侧的上游侧,从而能够以高概率抑制循环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上升。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止回阀作为第一止回阀时,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有:第二止回阀,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设置在连接了所述第三液体流路的所述另一端的部位与所述液体供给源之间;以及第四液体流路,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连接,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连接于所述第二止回阀与所述液体供给源侧之间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即使从液体供给源侧流入循环流路的液体增加,也能够使流入的液体成为从循环流路侧经由第三液体流路进而经由第四液体流路返回液体供给源侧的液体,从而能够抑制循环流路内的液体的增加。
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止回阀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之间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液体流路这二者中的任一流路部位设有液体储存部,该液体储存部供所述液体以加压状态暂时存储。
根据该结构,即使从液体供给源侧经由止回阀流入循环流路侧的液体增加,增加的液体也会被暂时存储于液体储存部,因此能够抑制在循环流路内脉动的液体的压力变化。
此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第一液体流路,其从液体供给源侧亦即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所述液体喷头供给所述液体;压力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由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减压而开阀;止回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比所述压力控制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部分,用于阻止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逆流;第二液体流路,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一端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连接部(C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止回阀侧的连接部(C1)连接,来构成使所述液体在该第二液体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流动;以及液体储存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止回阀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液体流路这二者中的任一部位,能够以加压状态存储液体流路中的所述液体。
根据该结构,即使因为循环泵动作时所产生的液体流路内的减压状态,经由止回阀从作为液体供给源的上游侧向循环流路内流入液体,导致循环流路内的液体量增加,增加的那一部分的液体也以加压状态被暂时存储于液体储存部。其结果是,即使循环流路内的液体量增加,循环流路内的压力也因液体储存部的加压力而保持一定,从而能够抑制循环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上升。此外,通过以加压状态储存于液体储存部的液体,对泵动作时所产生的液体流路内的减压状态进行缓和,由此能够抑制液体从作为液体供给源的上游侧流入循环流路内。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液体储存部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所述连接部(C2)与所述止回阀侧的所述连接部(C1)之间部分,或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中至少设有一个。
根据该结构,由于液体储存部位于在循环泵动作时相对于循环泵为下游侧、且压力控制阀侧的连接部(C2)与止回阀侧的连接部(C1)之间,因此能够利用在液体储存部被加压的液体,立刻抑制因循环泵的动作而在液体流路中产生的液体的减压状态。因此,通过抑制循环泵动作时的液体在作为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液体流路中产生的减压状态,能够有效抑制作用于止回阀的减压力,从而能够抑制液体从液体供给源侧向循环流路内流入。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液体储存部在所述循环流路内设置有多个。
根据该结构,在从作为液体供给源的上游侧向循环流路内流入并增加的液体的液量多的情况下,增加的液体被分散储存在多个液体储存部,因此能够抑制循环流路内的压力上升。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多个液体储存部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的由所述第一液体流路构成的流路部位、且并联连接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的各流路部位。
根据该结构,在从作为液体供给源的上游侧流入循环流路的液体的液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将增加的液体同时分散储存到并联设置的液体储存部,因此能够抑制循环流路内的压力上升。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循环泵,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内的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中,向与对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时沿所述第一液体流路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根据该结构,沿循环流路流动的液体在第一液体流路中向在液体喷射装置的通常使用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在第一液体流路有效地搅拌液体。
在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循环泵在所述液体储存部未储存所述液体的状态下开始所述动作,进行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内的流动。
根据该结构,液体储存部从未储存液体的空的状态起储存流入循环流路内的液体,因此能够切实地储存在循环流路内增加的液体。因此,能够以高概率抑制循环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设置有循环流路与返回流路的液体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未设置返回流路的循环流路的墨水的循环动作的示意图,图3(a)是表示借助管式泵的加压使墨水在循环流路中循环的状态的图,图3(b)是表示借助管式泵的减压使墨水流入循环流路内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设置有返回流路的循环流路的墨水的循环动作的示意图,图4(a)是表示借助管式泵的加压使墨水在循环流路中循环的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借助管式泵的减压使墨水流入循环流路内的状态的图。
图5(a)是表示因返回流路的有无所产生的循环流路内的墨水压力变动的偏差的图表,图5(b)是按照比率表示因返回流路的有无所产生的墨水流动形态的偏差的比较表。
图6是表示具备多个返回流路的液体流路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在墨水的流路部位设置有液体储存部的液体流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具备液体储存部的循环流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在循环流路具备液体储存部的情况下的墨水的循环动作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墨水借助管式泵在循环流路中循环的状态的图,图9(b)是表示墨水从墨盒侧流入循环流路内的状态的图。
图10(a)、图10(b)均表示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位置具备液体储存部的循环流路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设置有多个液体储存部的循环流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对具有高低差的液体喷射头与墨盒之间进行连接的循环流路的一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以下有时简称为“打印机”)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对沿一个方向输送的介质从液体喷射头喷射从液体供给源供给的液体,来形成包含文字、图形在内的图像等。
如图1所示,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一例的打印机11的大致呈矩形箱状的框12内的作为重力方向侧的下部,沿其长度方向X延设支承构件13,该支承构件13用于在形成图像时即打印时对介质的一例亦即纸张S进行支承。并且,通过在与纸张S的输送方向Y相反的方向的、即框12的后方的下部设置的未图示的送纸马达的驱动,来驱动未图示的送纸机构,纸张S借助该送纸机构在支承构件13上沿支承构件13的宽度方向(前方向)输送。
此外,在配设于框12的长度方向X的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输送方向Y的前方侧观察时为右端侧)的墨盒架14,作为液体收容体的一例的墨盒15,作为液体供给源可装卸地安装有多个(此处为4个),其中,液体收容体收容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墨盒15分别收容颜色彼此不同的墨水,并安装于墨盒架14。此外,颜料墨水被收容于各墨盒15。
在框12内,架设有沿长度方向X延伸的导轴19,并且滑架20可滑动地支承于该导轴19。滑架20固定于无接头的同步带17的一部分,由在框12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后方侧)设置的滑架马达16来驱动该无接头的同步带17旋转。因此,通过滑架马达16的驱动,同步带17被驱动,由此滑架20沿导轴19以长度方向X为扫描方向往复移动。此外,在滑架20上搭载有液体喷射头21和多个(此处为4个)阀单元25,其中,液体喷射头21在下面侧设置有喷射墨水的多个喷嘴(未图示),多个阀单元25与各墨盒15相对应地设置,对墨水向液体喷射头21的供给进行控制。
在框12内,在滑架20的沿扫描方向的移动范围内的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方向视角下为右端侧)为介质喷射区域以外的非介质喷射区域,在该区域设置有初始位置HP。并且,在该初始位置HP设置有维修装置22,该维修装置22用于对液体喷射头21实施各类维修处理。
维修装置22对移动到初始位置HP的液体喷射头21,使未图示的盖从下方上升并抵接,借助未图示的吸引泵使通过该抵接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处于负压状态,由此从喷嘴吸引墨水。或者,强制性地使墨水从移动到初始位置HP的液体喷射头21的喷嘴中喷射,并且收容喷射出的墨水。如此,维修装置22从喷嘴中排出例如增稠的墨水,实施用于使从喷嘴喷射墨水的动作稳定的维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液体流路,具备墨水供给管31。作为第一液体流路的墨水供给管31的一端,分别与作为液体供给源的墨盒15连接,在将墨盒15作为上游侧的情况下,另一端经由位于墨盒15的下游侧的阀单元25分别与液体喷射头21连接。因此,墨水通过各墨水供给管31从墨盒15供给给液体喷射头21。
阀单元25具备作为所谓的自密封阀发挥作用的压力控制阀24,该压力控制阀24在从喷嘴喷射墨水而墨水的压力降低的情况下开阀,而从上游侧对液体喷射头21(喷嘴)供给墨水。墨水供给管31与该压力控制阀24的上游侧连接。
此外,在墨水供给管31的比压力控制阀24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具备开闭阀23a的止回阀23。开闭阀23a在墨水从上游侧的墨盒15侧向下游侧的压力控制阀24侧流动的情况下开阀,而在墨水要从下游侧的压力控制阀24侧向上游侧的墨盒15侧流动的情况下闭阀,阻止该流动。
另外,虽然在图1中作为方框进行了图示,但是在墨水供给管31,设置有其两端与墨水供给管31连接的第二液体流路,通过该第二液体流路,在与墨水供给管31之间形成循环流路JF,墨水供给管31及循环流路JF的液体喷射头21的附近,追随滑架20移动。另外,通过第三液体流路形成返回流路KF,其中第三液体流路的一端与循环流路JF的流路部位连接,另一端与墨水供给管31连接。
参照图2说明该循环流路JF及返回流路KF。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循环流路JF及返回流路KF针对各墨盒15全部具有相同结构。因此,此处代表性地说明一个循环流路JF及返回流路KF。因此,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包含其他构成要素在内的一个循环流路JF与返回流路KF。此外,在图2中,构成循环流路JF及返回流路KF的各构成要素以一连到底的连续的构件示出,但实际上由彼此连接的多个构件形成。此外,实际上,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在重力方向上具有高低差地被配置,有关连接它们之间的供给管31及循环流路JF在重力方向上的配置,将参照作为变形例的图12在后面阐述。
如图2所示,循环流路JF具备作为第二液体流路的墨水循环管32,该墨水循环管32的两端通过连接部C1、C2与墨水供给管31连接,形成为墨水在该墨水循环管32与墨水供给管31之间循环。并且,在墨水循环管32,作为循环泵设置有管式泵40,该管式泵40实施使墨水在循环流路JF内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泵动作。
管式泵40,使具有挠性的管(此处为墨水循环管32的一部分),在被支承为圆弧状而形成的弯曲部32R,伴随着由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的旋转体41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被能够移动地具备于旋转体41的辊42碾压。并且,辊42在一边维持该碾压状态一边进行旋转(公转),由此将墨水向旋转方向挤出,从而使墨水在循环流路JF内向一个方向流动。即,在图2中,辊42向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而进入弯曲部32R,则辊42沿导孔43以离开旋转体41的旋转中心的方式移动,而对墨水循环管32进行碾压。通过该碾压,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处于被加了压的状态。并且,辊42一边对墨水循环管32进行碾压一边与旋转体41一起沿弯曲部32R旋转(公转),由此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一边被加压一边向辊42的旋转方向被挤出,从而在循环流路JF内向一个方向流动。
之后,当辊42旋转(公转)而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脱离时,墨水循环管32利用抵抗碾压的反作用力,使从碾压状态释放出的辊42,以沿导孔43靠近旋转中心侧的方式移动。其结果是,墨水循环管32因为压扁的管形状迅速恢复原有的管形,因此通过该管形的恢复,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处于减压状态。如此,管式泵40是在动作中使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产生加压状态与减压状态之间的压力变动(脉动)的循环泵。
返回流路KF具备作为第三液体流路的墨水返回管33,该墨水返回管33的一端通过连接部C3连接于墨水循环管32的如下流路部位,即,该流路部位相对于管式泵40而言位于借助泵动作而有墨水流动的一方向侧。此外,在墨水供给管31的止回阀23与连接部C1之间具备开闭阀27a,该开闭阀27a在墨水从止回阀23侧向下游侧的连接部C1侧流动的情况下开阀,在墨水从连接部C1侧向上游侧的止回阀23侧流动的情况下闭阀。并且,墨水返回管33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部C4连接于墨水供给管31的如下流路部位,即,该流路部位位于比止回阀27靠墨盒15侧的上游侧且比止回阀23靠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返回流路KF借助墨水返回管33,使墨水从循环流路JF向比止回阀27靠液体供给源即墨盒15侧(上游侧)返回。
下面,说明对墨水供给管31设置有循环流路JF及返回流路KF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墨水搅拌作用。在此之前,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方式的搅拌作用,先参照图3(a)、图(b),对作为比较例仅设置有不具备返回流路KF的循环流路JF的打印机11的墨水搅拌作用加以说明。
如图3(a)所示,在管式泵40中辊42一边进入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而碾压墨水循环管32一边旋转的泵的动作状态下,从弯曲部32R挤出的墨水在墨水循环管32被加压,向图中实线箭头Fa所示的方向流动。其结果是,在与墨水循环管32之间构成循环流路JF的墨水供给管31的连接部C1、C2之间,墨水向与在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时所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的方向流动。
此时,因借助管式泵40的动作从墨水供给管31的下游侧向上游侧流动的墨水,止回阀23的下游侧的墨水的压力上升,因此如图中空白箭头Fp所示,产生向止回阀23侧的压力。因此,开闭阀23a闭阀,阻止墨水从墨盒15侧向循环流路JF侧流动。此外,因为向液体喷射头21侧,流路由压力控制阀24被闭阀,因此在墨水供给管31即使墨水压力上升,墨水也不会流向液体喷射头21侧。
接下来,如图3(b)所示,如果在管式泵40,辊42进一步旋转(公转),而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脱离,则被辊42碾压了的墨水循环管32恢复原有管形,由此在弯曲部32R墨水被减压。因此,在循环流路JF,如图中虚线箭头Fb所示,产生墨水的从连接部C2朝向弯曲部32R的方向的流动。此外,此时从连接部C1沿墨水循环管32朝向弯曲部32R流动的墨水,虽然伴有流速变化,但是保持几乎朝向同一方向的流动。
其结果是,即使在墨水供给管31,也与墨水循环管32相同地,如图中虚线箭头Fb所示,产生从连接部C1朝向连接部C2的墨水的流动,由于试图引入位于止回阀23下游侧的墨水,所以止回阀23下游侧的压力降低。其结果是,如图中虚线箭头Fs所示,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墨水流入循环流路JF侧。而液体喷射头21侧,由于借助压力控制阀24墨水流路被闭阀,因此即使墨水供给管31内的墨水压力降低处于减压状态,墨水也不会从液体喷射头21侧流入(逆流)。其结果是,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向下游侧流入规定量的墨水,储存在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流路、即墨水供给管31及循环流路JF。
因此,如果管式泵40进行动作继续搅拌墨水,则每当伴随管式泵40的动作产生墨水的压力变化,就会出现此类从墨盒15借助止回阀23向其下游侧流入规定量的墨水的现象。即,反复产生图3(a)所示的墨水的循环流动状态与图3(b)所示的墨水从墨盒15侧流入的状态。因此,在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流路,从墨盒15侧流入的墨水慢慢蓄积、增加,而造成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压力逐渐上升。其结果是,如前所述,例如循环流路JF通过多个流路构件的连接而形成的情况下,出现流路构件间的连接脱离或者流路构件本身破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循环流路JF还具备返回流路KF,由此能够抑制在墨水的搅拌动作时产生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压力上升。以下,参照图4(a)、图4(b)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墨水搅拌作用。
如图4(a)所示,在管式泵40中辊42一边碾压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一边旋转的泵动作状态下,如图中实线箭头Fa所示,从弯曲部32R被加压而挤出的墨水沿循环流路JF向一个方向流动,而进行循环流动。即,沿墨水循环管32流动的墨水向连接部C2流动而流入墨水供给管31的下游侧。
此时,沿墨水循环管32流动的墨水中的部分墨水,从连接部C3向墨水返回管33流动。因此,在墨水供给管31内从下游侧的连接部C2向上游侧的连接部C1流动的墨水的液量,因在连接部C3向墨水返回管33流动,而比在弯曲部32R被挤出的墨水的液量减少向墨水返回管33流动的部分。
从该墨水循环管32经由连接部C3向墨水返回管33流入的部分墨水,如图中实线箭头Fk所示地流向连接部C4侧,流入止回阀23的下游侧且墨水供给管31的、止回阀27上游侧的流路部位。其结果是,在墨水供给管31,因为从墨水返回管33经由连接部C4流入的墨水,使得止回阀27的上游侧的墨水压力上升。另一方面,在止回阀27的下游侧,因沿墨水供给管31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流动的墨水,墨水的压力上升。因此,止回阀27在其上游侧及下游侧双方,墨水的压力上升。
此时,在止回阀27的上游侧的墨水压力大于下游侧的墨水压力的情况下,开闭阀27a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开阀,墨水经由止回阀27从连接部C4侧向连接部C1侧流动,流入循环流路JF内。该墨水的流动使得止回阀27的下游侧的墨水压力上升,并且,与在墨水供给管31相对于连接部C1从下游侧流入的墨水合流,从连接部C1沿墨水循环管32向弯曲部32R流动。然后,如果成为止回阀27的下游侧的压力与上游侧的压力几乎相等的状态或者下游侧的压力大的状态,则止回阀27的开闭阀27a如图中实线所示那样闭阀,墨水从连接部C4侧向连接部C1侧的流动停止。
其结果是,在墨水返回管33及止回阀23与止回阀27之间的墨水供给管31,墨水以加压状态滞留。因此,在墨水循环管32与墨水供给管31之间的循环流路JF,墨水不会从墨水返回管33经由止回阀27流入,而是通过管式泵40的动作而成为一定量的墨水进行循环的状态。
在如此墨水以一定量沿循环流路JF循环的状态下,位于止回阀23的下游侧亦即连接部C4侧的墨水,因经由墨水返回管33被管式泵40挤出的墨水,而保持加压状态。因此,开闭阀23a如图中空白箭头Fp所示被加压,止回阀23被闭阀,从而基本上阻止了墨水从墨盒15侧向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流路内的流入、即墨水向返回流路KF及循环流路JF内的流入。
接下来,如图4(b)所示,在管式泵40辊42进一步旋转而处于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脱离的此状态下,被辊42碾压的墨水循环管32恢复原形状,由此墨水减压。因此,在循环流路JF中如图中虚线箭头Fb所示,产生墨水从连接部C2及连接部C3侧向弯曲部32R侧的流动。此外,从连接部C1侧沿墨水循环管32向弯曲部32R侧流动的墨水,虽然伴有流速变化,但是保持朝向几乎相同方向的流动。
其结果是,与比较例相同,在墨水供给管31,产生墨水从连接部C1侧向连接部C2侧的流动,因为该墨水流动而试图引入相对于止回阀27位于下游侧的墨水,因此止回阀27下游侧的压力降低(减压),使开闭阀27a开阀。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不同,在墨水返回管33,如图中箭头Fr所示,也产生墨水从以加压状态保持墨水的连接部C4侧向处于减压状态的连接部C3侧的流动。故而,因为在墨水供给管31,墨水从墨水返回管33经由连接部C3向墨水循环管32流入,因此从连接部C1侧向连接部C2侧的墨水液量,被抑制得比比较例少。其结果是,经由止回阀27从连接部C4侧向循环流路内流入的墨水液量同样被抑制得比比较例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连接部C3或止回阀27流向连接部C1侧的墨水为,在墨水返回管33及止回阀23与止回阀27之间的墨水供给管31从循环流路JF侧返回而以加压状态滞留的墨水。因此,止回阀23下游侧的墨水的压力降低(负压),被抑制得比比较例少。其结果是,通过开闭阀23a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开阀,而如图中虚线箭头Fs所示,经由止回阀23从墨盒15侧向连接部C4侧流入的墨水,其流入量被抑制得比比较例少。此外,从墨盒15侧流入连接部C4侧的墨水,有时包含于从循环流路JF侧返回而以加压状态滞留的墨水中,而借助止回阀27流入循环流路JF。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墨水的搅拌动作的继续进行,从而反复图4(a)所示的辊42进入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的动作状态、与图4(b)所示的辊42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脱离的动作状态。并且,每当重复这些动作状态均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流入返回流路KF(循环流路JF)的墨水的液量,被抑制得比比较例少。其结果是,循环流路JF的墨水的压力上升被抑制,并且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流入返回流路KF(循环流路JF)而被蓄积的墨水的增加量,与不具备返回流路KF的比较例相比,被抑制。
参照图5(a)、图5(b)说明该抑制作用的结果的一例。
如图5(a)所示,对于通过管式泵40的动作而挤出墨水的管式泵40的出口侧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压力,图中实线所示的设置有返回流路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值,相比图中虚线所示的未设置返回流路的比较例中的值,降低到一半以下。此外,对于墨水的搅拌动作结束时刻的循环流路JF内的残留压力,本实施方式中的值,相比比较例中的值,变得相当小。
此外,对于止回阀23的下游侧并且止回阀27的上游侧(墨盒15侧)的墨水压力(负压),图中实线所示的设置有返回流路KF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值,相比图中虚线所示的未设置返回流路KF的比较例中的值,尤其在墨水搅拌动作开始的时刻,变得相当小。由此可见,经由止回阀23从墨盒15流入的墨水因设置了返回流路KF而被抑制。
另外,针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搅拌动作的一个实施结果,图5(b)示出了设比较例为100%进行对比的表。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相比,管式泵40的出口侧的压力被抑制在44%,墨盒15侧的最大负压被抑制在36%,从墨盒15流入的墨水量被抑制在22.5%。
根据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1)在管式泵40动作时,即使墨水经由止回阀27从墨盒15侧亦即上游侧向循环流路JF流入,此时流入的墨水也会成为包含借助墨水返回管33从循环流路JF返回止回阀27的上游侧的墨水。因此,与没有此类墨水返回管33的情况相比,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增加被抑制,能够抑制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压力上升。
(2)墨水返回管33在墨水循环管32与相比管式泵40靠一方向侧的流路部位连接,因此能够使被管式泵40向一方向侧加压而流动的墨水经由墨水返回管33切实地返回墨盒15侧亦即上游侧。因此,能够高概率地抑制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压力上升。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变更为如下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返回流路KF除了墨水返回管33外,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使墨水从循环流路JF向墨盒15侧返回的墨水流路(第四液体流路)。参照图6说明本变形例。
如图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将止回阀27设为第一止回阀时,在墨水供给管31中,比与墨水返回管33的墨水流路的另一端连接的流路部位亦即连接部C4更靠墨盒15侧的上游侧,设置作为第二止回阀的止回阀28。并且,设置作为第四液体流路的墨水返回副管34,其一端借助连结部C5与墨水返回管33连接,另一端借助连接部C6与墨水供给管31的比止回阀28靠墨盒15侧的上游侧亦即止回阀23的下游侧的流路部位连接。
如此,通过设置墨水返回副管34,借助管式泵40的动作从弯曲部32R被加压而挤出并沿墨水循环管32流动的墨水中的部分墨水,从连接部C3向墨水返回管33及墨水返回副管34流动。因此,在墨水供给管31内从下游侧的连接部C2向上游侧的连接部C1流动的墨水的液量,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流动的墨水的液量更少。因此,经由止回阀27,从止回阀27的上游侧流入下游侧的循环流路JF的墨水增加。
此时,在本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处于加压状态的墨水从墨水返回管33流入循环流路JF,并且处于加压状态的墨水借助止回阀28从墨水返回副管34流入下游侧的连接部C4侧。因此,借助止回阀27流入循环流路JF的墨水,基本能够成为借助返回流路KF从循环流路JF侧返回到止回阀27的上游侧的墨水。
此外,从墨水循环管32经由连接部C3流入墨水返回管33的墨水及经由连接部C5从墨水循环管32流入墨水返回副管34的墨水,在各自墨水流路处于被加压的状态。因此,因为在下一次的弯曲部32R产生的墨水的减压,在止回阀27的下游侧,墨水的压力比上游侧降低的情况下,墨水从止回阀27的上游侧经由止回阀27流入循环流路JF。
此时,在本变形例中,向止回阀27的上游侧,除了从墨水返回管33经由连接部C4流入的加压状态的墨水外,从墨水返回副管34流入的处于加压状态的墨水也从止回阀28的上游侧即连接部C6侧经由止回阀28流入。其结果是,经由止回阀23从墨盒15向连接部C6侧即返回流路KF侧流入的墨水的流入量被抑制得少。
根据本变形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1)、(2)外,还有如下效果。
(3)由于还具备墨水返回副管34,因此即使经由止回阀27从上游侧流入循环流路JF的墨水增加,也能够使所流入的墨水成为从循环流路JF侧借助墨水返回管33乃至墨水返回副管34返回止回阀27的上游侧的墨水。因此,能够抑制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增加。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还可将墨水返回副管34设为如下这样的墨水返回副管34A,即其一端不是连接于墨水循环管32,而是如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借助连结部C7与循环流路JF的连接部C1、C2之间的、墨水供给管31的流路部位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返回管33其一端借助连接部C3与墨水循环管32的管式泵40的出口侧连接,但是显然并不局限于此。墨水返回管33的一端还可以与墨水循环管32的管式泵40的入口侧、即连接部C1侧连接。或者,如图6虚线所示,可以将墨水返回管33设为,其一端借助连接部C7与循环流路JF的连接部C1、C2间的、墨水供给管31的流路部位连接的墨水返回管33A。
另外,在将第三液体流路作为墨水返回管33A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第四液体流路作为上述变形例的墨水返回副管3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至少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供给管31及墨水循环管32的任一流路部位上设置液体储存部50,该液体储存部50以加压的状态暂时储存墨水。参照图7说明变形例。
如图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墨水供给管31中在止回阀27与连接部C1之间的流路部位,具备以加压状态储存墨水的液体储存部50。液体储存部50具有:容器体51,其形成为具有墨水的流路与供给管31连通的连通部55;以及移位板53,其以改变容器体51内的容积的方式移位。在本变形例中,移位板53由平板构件形成,以使其边缘相对于容器体51的内侧壁51a紧贴的同时从与墨水循环管32连通的连通部55侧离开的方式移动,由此增大容器体51的内容积,增加能够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的液量。
此外,移位板53被例如由螺旋弹簧等构成的加压部54以向内容积变小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施力。因此,移位板53抵抗加压部54的施力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液体保持被加压部54加压的状态并使暂时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的液量增加。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容器体51的内侧壁51a,形成有突起部52,该突起部52在从上方观察时以与移位板53卡合的方式向中心突出成帽檐状,移位板53被该突起部52限制了向加压部54的施力方向移动的状态,就是液体储存部50的液体储存量为零的状态。
此外,有关该移位,因为移位板53被加压部54向与内容积增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加压,因此以对该墨水进行了加压的状态进行移位。换言之,液体储存部50的加压部54的加压力被设定为小于在管式泵40所产生的加压力小的压力。因此,此处虽省略说明,但随着墨水搅拌动作中的管式泵40的动作而产生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压力变化(脉动),通过使墨水流入液体储存部50或使墨水从液体储存部50流出而被抑制。即,在液体储存部50移位板53进行移位,由此使在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流入及流出,抑制其压力变动。
根据本变形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1)、(2),还有如下效果。
(4)因为设置有墨水以加压的状态被暂时储存的液体储存部50,因此即使从墨盒15侧经由止回阀23流入循环流路JF侧的墨水增加,所增加的墨水也被暂时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因此能够抑制在循环流路JF内脉动的墨水的压力变化。
在上述变形例中,液体储存部50还可以由周围被密封固定的隔膜形成移位板53。此时,作为加压部54,既可以以空气为介质直接对隔膜进行加压,也可以经由加压板进行加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管式泵40还可以使墨水向对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时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在循环流路JF内流动。
下面,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各循环流路JF全部具有相同结构。因此,在图8中,为了简化说明,包含其他构成要素在内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循环流路JF。此外,在图8中,将构成循环流路JF的各构成要素以一连到底的连续的构件进行图示,但是实际上,其由彼此相连的多个构件形成。
如图8所示,具备作为第二液体流路的墨水循环管32,该墨水循环管32的两端借助连接部C1、C2与墨供给管31连接,从而形成墨水在该墨水循环管32与墨水供给管31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JF。并且,在墨水循环管32设置作为循环泵的管式泵40,该管式泵40实施使墨水在循环流路JF内流动的泵动作。此外,在墨水供给管31设置有作为缓冲器发挥功能的液体储存部50,该液体储存部50设置于连接有墨水循环管32的两连接部C1、C2间的流路部位,在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量增加的情况下,供增加的那一部分的墨水以加压的状态暂时储存。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两连接部C1、C2中,连接部C1为靠近止回阀23侧的连接部。
管式泵40,在具有挠性的管(此处为墨水循环管32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弧状的弯曲部32R,能够移动地具备于旋转体41的辊42,伴随着通过驱动源旋转的旋转体41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向旋转方向挤出墨水,由此使墨水在循环流路JF内向一个方向流动。即,如果辊42进入弯曲部32R,则辊42以沿导孔43离开旋转体41的旋转中心的方式移动,而对墨水循环管32进行碾压。通过该碾压,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处于被加压的状态。然后,辊42一边碾压墨水循环管32一边与旋转体41一起旋转(公转),由此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一边被加压一边向辊42的旋转方向被挤出,而在循环流路JF内向一个方向流动。
之后,如果辊42旋转(公转)而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脱离,则墨水循环管32从被碾压的状态释放开,通过对辊42的碾压的反作用力,使辊42以沿导孔43接近旋转中心侧的方式移动。其结果是,墨水循环管32因为从被压扁的管形状迅速返回原有的管形,因此通过该管形状的恢复,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处于减压状态。如此,管式泵40为在动作中使墨水循环管32内的墨水产生加压状态与减压状态之间的压力变动(脉动)的循环泵。
液体储存部50具有:容器体51,其形成为具有墨水的流路与墨水供给管31连通的连通部55;以及移位板53,其以改变容器体51内的容积的方式进行移位。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移位板53由平板构件形成,以使其边缘相对于容器体51的内侧壁51a紧贴的同时从与墨水循环管32连通的连通部55侧离开的方式移动,由此增大容器体51的内容积,增加能够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的液量。
此外,移位板53被例如由螺旋弹簧等构成的加压部54以内容积变小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施力。因此,移位板53抵抗加压部54的施力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液体保持被加压部54加压的状态并使暂时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的液量增加。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容器体51的内侧壁51a形成有突起部52,该突起部52从上方观察时以与移位板53卡合的方式向中心突出为帽檐状,移位板53被该突起部52限制了向加压部54的施力方向的移动的状态,就是液体储存部50的液体储存量为零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循环流路JF具备液体储存部50,由此抑制墨水的搅拌作用时所产生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压力上升。下面,参照图9(a)、图9(b)说明对墨水供给管31设置了具有液体储存部50的循环流路JF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的墨水的搅拌作用。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开始墨水的搅拌作用前,例如,在维修装置22从液体喷射头21(喷嘴)强制性地喷射墨水,使墨水从墨水供给管31侧向液体喷射头21流出规定量,由此将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储存量事先设定为空的状态、或几乎空的状态。
如图9(a)所示,在管式泵40辊42一边碾压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一边旋转的泵的动作状态下,如图中实线箭头Fa所示,从弯曲部32R被加压挤出的墨水沿循环流路JF向一个方向流动而进行循环流动。此时,在墨水供给管31的流路部位具备液体储存部50的情况下,借助管式泵40的动作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其一部分如图中实线箭头Fe所示,从连通部55流入液体储存部50内被储存。其结果是,移位板53向比墨水的搅拌动作开始前的移位位置(图9(a)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离开墨水供给管31的位置(图9(a)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移位。
此外,在该移位中,移位板53被加压部54如图中箭头P所示向相反方向加压,因此以对墨水加压的状态进行移位。换言之,液体储存部50的加压部54的加压力被设定为比在管式泵40所产生的加压力小的压力。另外,在该泵的动作状态下,与图3(a)、图3(b)的比较例相同,如图中空白箭头Fp所示,相对于止回阀23位于下游侧的压力上升,因此开闭阀23a闭阀,墨水不从墨盒15侧流向循环流路JF侧。此外,借助压力控制阀24,墨水也不会从墨水供给管31侧向液体喷射头21侧流动。
接下来,如图9(b)所示,在管式泵40,辊42进一步旋转而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脱离的状态下,被辊42碾压的墨水循环管32恢复原形状,由此墨水被减压。因此,在循环流路JF,如图中虚线箭头Fb所示,产生墨水的从连接部C2朝向弯曲部32R的方向的流动。此外,从连接部C1沿墨水循环管32向弯曲部32R流动的墨水,虽然伴有流速的变化,但是保持朝向几乎相同方向的流动。
其结果是,与图3(a)、图3(b)的比较例相同,在墨水供给管31,也产生墨水从连接部C1向连接部C2的流动,为了引入相对于止回阀23位于下游侧的墨水,使止回阀23的下游侧的压力降低(减压)。此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与比较例不同,在液体储存部50以加压状态储存的墨水,因加压部54的加压力而从液体储存部50向墨水供给管31流出。
从该液体储存部50流出的墨水主要如图中虚线箭头Ff所示,朝向产生减压的弯曲部32R向连接部C2侧流动的同时,其一部分还流向位于止回阀23附近侧的连接部C1侧。其结果是,抑制了沿墨水供给管31从连接部C1侧向连接部C2侧流动的墨水的液量。因此,通过液体储存部50中的被加压的墨水,能够立即抑制连接部C1所产生的墨水的减压。
通过如此抑制连接部C1的墨水的减压,如图中虚线箭头Fg所示,从连接部C1侧向连接部C2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成为其液量被抑制得少于比较例的液量。其结果是,如图中虚线箭头Fs所示,从止回阀23的下游侧流入循环流路JF的墨水,也被抑制为与从连接部C1侧向连接部C2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的液量相应的液量。
此外,因为液体喷射头21侧借助压力控制阀24流路被闭阀,因此墨水不从液体喷射头21侧流入(逆流)。其结果是,与图3(a)、图3(b)的比较例相同,墨水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流入下游侧,蓄积在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流路、即墨水供给管31及循环流路JF。
接下来,如果辊42进一步旋转,而再次处于图9(a)所示一边碾压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一边旋转的泵的动作状态,则再次进行墨水从弯曲部32R挤出而沿循环流路JF向一个方向流动的循环流动。此时,墨水流路内的墨水的液量因从墨盒15侧流入的墨水而增加规定量。因此,因管式泵40的动作而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流入液体储存部50,使移位板53移位以根据所增加的墨水的液量增加内容积。其结果是,如图9(b)所示,移位板53向比墨水搅拌动作开始时刻的移位位置(图9(b)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更加远离墨水供给管31的位置(图9(b)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增大移位。
因此,通过墨水搅拌动作的继续进行,每当随着管式泵40的动作而产生压力变化,墨水都会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向下游侧流入,从而在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流路蓄积的墨水的液量慢慢增加。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从该墨盒15侧流入而增加的墨水,以加压状态暂时储存在根据其增加量移位板53慢慢增大移位而内容积增加的液体储存部50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一次的墨水搅拌动作中,从墨盒15侧流入并蓄积在止回阀23与压力控制阀24之间的墨水流路的增加的墨水的液量,被设定为少于在液体储存部50因移位板53的移位所得到的最大内容积的量。此外,墨水的搅拌动作结束一次后到再次实施下一次的墨水搅拌动作的期间,在维修装置22从液体喷射头21(喷嘴)强制性地喷射墨水,使墨水从墨水供给管31侧向液体喷射头21侧流出规定量。通过该流出,暂时储存在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被排出,从而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的储存量处于空的状态、或者几乎空的状态。
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5)即便由于管式泵40动作时所产生的减压,墨水经由止回阀从墨盒15侧流入循环流路JF内,而使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量增加,增加的那一部分的墨水也会以加压状态被暂时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其结果是,循环流路JF内的压力因液体储存部50的加压力而保持一定。因此,利用以加压状态储存于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缓和管式泵40动作时所产生的减压,抑制从墨盒15侧流入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流入量,由此能够抑制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压力上升。
(6)液体储存部50设置于循环流路JF的由墨水供给管31构成的流路部位,因此管式泵40与液体储存部50所在的位置隔着第一液体流路与第二液体流路的连接部C1。因此,能够借助在液体储存部被加压的墨水,立刻抑制因管式泵40的动作而在连接部C1产生的墨水的减压。其结果是,对从位于止回阀23附近侧的连接部C1到止回阀23的墨水供给管31的墨水的减压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抑制墨水从墨盒15侧向循环流路JF内流入。
(7)沿循环流路JF流动的墨水在墨水供给管31的墨水流路,向与打印机11通常使用时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在墨水供给管31有效地搅拌墨水。
(8)液体储存部50从未储存墨水的空状态对流入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进行储存,因此能够切实储存在循环流路JF内增加的墨水。因此,能够高概率地抑制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压力上升。
此外,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变更为如下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储存部50并不局限于循环流路JF的由墨水供给管31构成的流路部位,只要是循环流路JF内,还可以设置于其他流路部位。参照图10(a)、图10(b)说明该变形例。
如图10(a)所示,液体储存部50还可以设置于循环流路JF的墨水循环管32的流路部位。例如,在本变形例中,管式泵40向与在对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时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图中实线箭头Fa所示的方向),在循环流路JF内搅拌墨水。可以在实施该墨水搅拌动作时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挤出并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且位于管式泵40与止回阀23之间的流路部位,设置液体储存部50。如此,被加压的墨水在循环流路JF以流动损失少的状态流入液体储存部50,因此有望在液体储存部50快速吸收墨水的压力。
根据该变形例,除了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效果(5)、(8)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9)管式泵40动作时,由管式泵40产生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亦即连接部C1,因伴随管式泵40的动作而产生的墨水的脉动,容易比上游侧成为减压状态。因此,对因管式泵40的动作在管式泵40的下游侧的连接部C1所产生的墨水的减压状态,能够通过在液体储存部50被加压的墨水而立刻进行抑制。因此,通过对这样在管式泵40动作时在墨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亦即连接部C1产生的减压状态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作用于止回阀23的减压力,能够抑制墨水从墨盒15侧向循环流路JF内流入。
此外,管式泵40在使墨水向与对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时沿墨水供给管31流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循环流路JF内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在墨水搅拌动作时的循环流路JF内的位于墨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流路部位,设置液体储存部50,有望实现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10(a)所示,还可以在相对于管式泵40位于墨水的搅拌动作时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连接部C1、与管式泵40之间的墨水循环管32的流路部位设置止回阀32A,其中,止回阀32A通过闭阀对向与墨水的搅拌动作时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流动进行阻止。如此,除了设置液体储存部50所带来的效果之外,管式泵40的辊42脱离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由压扁的管形状的恢复所产生的、向与墨水的搅拌动作时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墨水的流动,能够借助止回阀32A被阻止。从而能够抑制负压作用于止回阀23。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止回阀32A设置于管式泵40与液体储存部50之间的墨水循环管32的流路部位,但是止回阀32A设置于液体储存部50与连接部C1之间的墨水循环管32的流路部位的情况下也有望获得相同效果。另外,在墨水的搅拌动作时的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为与本变形例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止回阀32A设置于连接部C2与管式泵40之间的墨水循环管32的流路部位。
或者,如图10(b)所示,液体储存部50还可以设置于循环流路JF的墨水循环管32与墨水供给管31的连接部C1、C2。例如,如本变形例所示,还可以将液体储存部50设置于两个连接部C1、C2中靠近止回阀23侧的连接部C1。如此,相对于止回阀23位于下游侧的墨水向弯曲部32R被引入的情况下,有望通过从液体储存部50流出的墨水对从止回阀23侧引入的墨水的流动加以抑制。因此,能够抑制从墨盒15经由止回阀23流入的墨水的液量。
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储存部50还可以在循环流路JF内设有多个。此外,在此情况下,多个液体储存部50可以设置于循环流路JF的由墨水供给管31构成的流路部位、且并联连接压力控制阀24与止回阀23之间的各流路部位。参照附图11说明该变形例。
如图11所示,液体储存部50将循环流路JF的墨水供给管31分离为两个分流供给管31A、31B,以形成两个并联的墨水流路。并且,在分离后的各分流供给管31A、31B的流路部位设置液体储存部50(50A、50B)。因此,在墨水的搅拌动作时从墨水循环管32的弯曲部32R挤出的墨水,沿两个分流供给管31A、31B流动,并几乎同时流入各液体储存部50,因此即使在循环流路JF墨水急剧增加,也有望在液体储存部50切实储存墨水。
此外,通过这样并联设置多个液体储存部,能够不扩大打印机11的各液体储存部50所占的占有区域地,增加墨水的储存量。此外,在对存储于各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调整加压力的情况下等,也能够根据需要使液体储存部50所具有的加压部54的加压力不同。
另外,此处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循环流路JF内设置多个液体储存部50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墨水循环管32及墨水供给管31的流路部位这两个流路部位设置液体储存部50。另外,在墨水供给管31或墨水循环管32的流路部位设置多个液体储存部50的情况下,不局限于图11所示的并联连接,还可以设置成沿墨水的流动方向排列的串联连接。
根据该变形例,除了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效果(5)~(8)外,还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10)因为液体储存部50在循环流路JF内设置有多个,因此,在从墨盒15侧流入循环流路JF而增加的墨水的液量多的情况下,增加的墨水被分散储存于多个液体储存部50,因此能够抑制循环流路JF内的压力上升。
(11)由于多个液体储存部50的墨水流路并联连接设置,因此在从墨盒15侧流入循环流路JF的墨水的液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将增加的墨水同时分散储存到并联设置的液体储存部50(50A,50B),因此能够抑制循环流路内的压力上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循环流路JF可以包含具有高低差的流路部位而构成,以吸收在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之间产生的高低差。参照附图12说明该变形例。
如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循环流路JF的墨水循环管32的两端与墨水供给管31的连接部C1、C2的高度彼此不同。具体而言,这些连接部C1、C2中,在墨水供给管31的流路方向上的位于液体喷射头21侧的、作为第二连接部的一例的连接部C2的高度,高于位于墨盒15侧的、作为第一连接部的一例的连接部C1的位置进行配置。因此,循环流路JF包含具有高低差H1的流路部位JF1而构成。此外,在墨水供给管31的流路方向上的、比连接部C1靠墨盒15侧的位置设置进给泵60,该进给泵60在将收容于墨盒15的墨水通过墨水供给管31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时被驱动。
另外,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之间的高低差H2与循环流路JF的流路部位JF1的高低差H1为相同程度。因此,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之间的高低差H1被循环流路JF的流路部位JF1吸收。但是,循环流路JF的高低差还可以小于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之间的高低差H1。即,还可以构成为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之间的高低差H1的一部分被循环流路JF吸收。
然而,如果在从墨盒15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液体的流路产生高低差,则在产生了高低差的流路部位,墨水中所包含的颜料粒子容易向下方沉淀,因此以从上方向下方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颜料粒子浓度的梯度。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从该流路部位供给的墨水通过液体喷射头21向纸张S喷射时,喷射出的墨水中所含的颜料粒子的浓度出现偏差。
有关这一点,在本变形例中,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之间的高低差H2被循环流路JF的流路部位JF1所吸收,因此能够使对液体喷射头21与墨盒15进行连接的流路中的除循环流路JF以外的部分的高低差缩小。即通过使能够使墨水循环并搅拌的循环流路JF具有高低差,在抑制墨水所含的颜料粒子的沉淀的同时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因此,抑制从液体喷射头21向纸张S喷射的墨水中所含的颜料粒子的浓度产生偏差。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滑架20使液体喷射头21移动时,循环流路JF的液体喷射头21附近,追随滑架20进行移动。因此,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不仅随着在循环流路JF内循环而被搅拌,还随着循环流路JF的液体喷射头21附近追随滑架20进行移动而被搅拌。因此,在进一步抑制墨水所包含的颜料粒子的沉淀的同时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因此,进一步抑制从液体喷射头21向纸张S喷射的墨水中所包含的颜料粒子的浓度产生偏差。
根据该变形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1)~(11)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2)墨水循环管32的两端与墨水供给管31连接而形成的循环流路JF,包含具有高低差H1的流路部位JF1。并且,该流路部位JF1对在液体喷射头21的位置与墨盒15的位置之间所产生的高低差H2进行吸收。因此,能够抑制在对墨盒15与液体喷射头21进行连接的流路中的除循环流路JF以外的部分所产生的高低差。即,通过使能够使墨水循环并搅拌的循环流路JF具有高低差,由此在抑制墨水中所含的颜料粒子的沉淀的同时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因此,能够抑制从液体喷射头21向纸张S喷射的墨水中所含的颜料粒子的浓度产生偏差。
(13)滑架20使液体喷射头21移动时,循环流路JF中的液体喷射头21附近追随滑架20移动,因此,循环流路JF内的墨水,不仅随着在循环流路JF内循环而被搅拌,还随着循环流路JF的液体喷射头21附近追随滑架20移动而被搅拌。因此,在进一步抑制墨水中所含的颜料粒子的沉淀的同时向液体喷射头21供给墨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液体喷射头21向纸张S喷射的墨水中所包含的颜料粒子的浓度产生偏差。
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管式泵40的旋转而进行的搅拌动作,也可以不必在液体储存部50未储存墨水的状态下开始。例如,在液体储存部50,墨水的储存量存在富余时,不必将储存量设为空的状态。
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储存部50可以以周围被密封固定的隔膜形成移位板53。此时,加压部54,除了螺旋弹簧以外,还可以构成为以空气为介质对隔膜直接加压、或者构成为借助加压板进行加压。
另外,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循环泵并不局限于管式泵40。例如,循环泵还可以为使用隔膜与两个止回阀的隔膜泵。在隔膜泵中,隔膜往复移动(振动)时,墨水脉动,因此在隔膜泵内流动的墨水脉动。通过该脉动,与管式泵相同地,在循环流路JF内引发墨水的压力变动。
此外,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墨盒15并不局限于4个,可以多于4个,或者少于4个。另外,在打印机11中,液体喷射头21并非一定要向扫描方向移动,还可以构成为在固定位置向纸张S喷射墨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还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吐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还可以转用于具备使微量的液滴吐出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类液体喷射装置。此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吐出的液体的状态,还包含粒状、泪滴状、拖尾成线状。此外,此处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即可,不仅可以是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溶液)类的流状体、以及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含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形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所得到的物质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示例,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此处,墨水包含一般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类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有对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在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者也可以是对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吸管被使用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微型取样器等。进而还可以采用对钟表、相机等精密设备以针点方式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晶片(光学晶片)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剂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本发明能够适用于这些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
下面附加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掌握的技术思路。
1)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源的位置彼此高度不同,
所述第二液体流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连接部中,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流路方向位于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与位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的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彼此高度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液体流路的两端与第一液体流路连接而形成的循环流路包含具有高低差的流路部位。并且,该流路部位对在液体喷射头的位置与液体供给源的位置之间所产生的高低差进行吸收。因此,能够抑制在对液体供给源与液体喷射头进行连接的流路中的、除循环流路以外的部分所产生的高低差。即,通过使能够使液体循环并搅拌的循环流路具有高低差,由此能够抑制液体中所含的粒子的沉淀的同时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
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射头,其喷射液体;
第一液体流路,其从所述液体供给源侧亦即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所述液体喷头供给所述液体;
第二液体流路,其两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连接,构成供所述液体在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以及
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循环流路,通过进行动作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内流动,
所述液体喷射头的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源的位置彼此高度不同,
所述第二液体流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连接部中,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流路方向位于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第一连接部的位置与位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的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彼此高度不同。
如果在液体喷射头的位置与液体供给源的位置之间产生高低差,则从液体供给源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流路也会产生高低差。该情况下,因为在产生高低差的流路部位,液体中所含的粒子容易向下方沉淀,因此,以从上方向下方逐渐增大的方式形成粒子浓度的梯度。故而存在以下问题,即从该流路部位供给的液体通过液体喷射头向介质喷射时,喷射出的液体中所含的粒子浓度产生偏差。
针对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液体流路的两端与第一液体流路连接而形成的循环流路包含具有高低差的流路部位。并且,该流路部位对在液体喷射头的位置与液体供给源的位置之间所产生的高低差进行吸收。因此,能够抑制在对液体供给源与液体喷射头进行连接的流路中的、除循环流路以外的部分产生高低差。即,通过使能够使液体循环并搅拌的循环流路具有高低差,在抑制液体中所含的粒子沉淀的同时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因此,能够抑制从液体喷射头向介质喷射的液体中所含的粒子浓度产生偏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21…液体喷射头;23…止回阀;24…压力控制阀;27…止回阀(第一止回阀);28…止回阀(第二止回阀);24…压力控制阀;32A…止回阀;40…作为循环泵的管式泵;50…液体储存部;JF…循环流路;KF…返回流路。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
第一液体流路,其从液体供给源侧亦即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
压力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由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减压而开阀;
止回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比所述压力控制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部分,用于阻止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逆流;
第二液体流路,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一端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止回阀侧的连接部连接,来构成所述液体在该第二液体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
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在一个方向上流动;以及
第三液体流路,其一端与所述循环流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比所述止回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部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液体流路的所述一端连接于下述二者之间,即连接于设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的所述循环泵、与连接了所述第二液体流路的所述另一端的所述止回阀侧的所述连接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止回阀作为第一止回阀时,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还具有:
第二止回阀,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设置在连接了所述第三液体流路的所述另一端的部位与所述液体供给源之间;以及
第四液体流路,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连接,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连接于所述第二止回阀与所述液体供给源侧之间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止回阀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之间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液体流路这二者中的任一流路部位设有液体储存部,该液体储存部供所述液体以加压状态暂时存储。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喷射液体;
第一液体流路,其从液体供给源侧亦即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
压力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由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减压而开阀;
止回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比所述压力控制阀靠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部分,用于阻止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向所述液体供给源侧的逆流;
第二液体流路,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一端与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止回阀侧的连接部连接,来构成所述液体在该第二液体流路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之间循环的循环流路;
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流动;以及
液体储存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止回阀之间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液体流路这二者中的任一部位,能够以加压状态存储液体流路中的所述液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储存部在所述第一液体流路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侧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止回阀侧的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部分,或所述第二液体流路中至少设有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储存部在所述循环流路内设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液体储存部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中的由所述第一液体流路构成的流路部位、且并联连接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的各流路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泵,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内的所述第一液体流路中,向与对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所述液体时沿所述第一液体流路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泵在所述液体储存部未储存所述液体的状态下开始动作,进行所述液体在所述循环流路内的流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00920 | 2012-04-26 | ||
JP2012100920A JP5853845B2 (ja) | 2012-04-26 | 2012-04-26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2102661 | 2012-04-27 | ||
JP2012-102661 | 2012-04-27 | ||
JP2013025915A JP6103199B2 (ja) | 2012-04-27 | 2013-02-13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3-025915 | 2013-02-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73066A CN103373066A (zh) | 2013-10-30 |
CN103373066B true CN103373066B (zh) | 2016-08-10 |
Family
ID=49459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04725.0A Active CN103373066B (zh) | 2012-04-26 | 2013-03-28 | 液体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764176B2 (zh) |
CN (1) | CN1033730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64176B2 (en) * | 2012-04-26 | 2014-07-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9527302B2 (en) | 2014-07-07 | 2016-12-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with pressure adjusting valve |
US10449016B2 (en) | 2014-09-19 | 2019-10-22 | Align Technology, Inc. | Arch adjustment appliance |
US11273011B2 (en) | 2016-12-02 | 2022-03-15 | Align Technology, Inc. | Palatal expanders and methods of expanding a palate |
DE102017101937A1 (de) | 2017-02-01 | 2018-08-02 | Abb Schweiz Ag | Applikationssystem zum Beschichten von Bauteilen und Beschichtungseinrichtung |
JP6926651B2 (ja) | 2017-05-10 | 2021-08-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CA3096417A1 (en) | 2018-04-11 | 2019-10-17 | Align Technology, Inc. | Releasable palatal expanders |
US11254134B2 (en) | 2018-07-13 | 2022-02-2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luid supply components comprising valves |
WO2020013850A1 (en) | 2018-07-13 | 2020-01-1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luidic valves formed in a sub-assembly |
JP7322515B2 (ja) * | 2019-05-29 | 2023-08-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バルブ機構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CN113492596B (zh) | 2020-03-18 | 2023-05-05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用于以油墨印刷的设备 |
CN112066754B (zh) * | 2020-09-18 | 2024-11-05 | 江苏淳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环保闭式冷却塔 |
JP2023087392A (ja) * | 2021-12-13 | 2023-06-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液体供給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61448A (en) * | 1990-02-26 | 1996-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recording head |
US6443560B1 (en) * | 2000-02-07 | 2002-09-03 | Hitachi, Ltd. | Recording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separately arranged ink chambers and ink discharge unit |
CN101209624A (zh) * | 2006-12-28 | 2008-07-02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喷墨记录装置、墨水供给机构及墨水供给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55138B2 (ja) | 2004-04-20 | 2010-04-21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KR101197496B1 (ko) * | 2004-11-30 | 2012-11-09 | 팬듀트 코포레이션 | 선택가능한 절삭 프로파일을 가지는 가공재료 커터 |
ATE394233T1 (de) * | 2004-12-17 | 2008-05-15 | Agfa Graphics Nv | Tintenzirkulationssystem für das tintenstrahldrucken |
US7597434B2 (en) | 2006-04-27 | 2009-10-06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he same |
JP5728148B2 (ja) | 2006-04-27 | 2015-06-03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400463B2 (ja) | 2008-04-23 | 2014-01-29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US8876269B2 (en) | 2009-08-31 | 2014-11-04 | Roland Dg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computer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JP5488052B2 (ja) * | 2010-03-01 | 2014-05-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5417242B2 (ja) * | 2010-04-01 | 2014-02-12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5447203B2 (ja) | 2010-06-11 | 2014-03-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US8764176B2 (en) * | 2012-04-26 | 2014-07-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2013
- 2013-03-26 US US13/850,397 patent/US876417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8 CN CN201310104725.0A patent/CN103373066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04 US US14/295,954 patent/US905648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61448A (en) * | 1990-02-26 | 1996-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recording head |
US6443560B1 (en) * | 2000-02-07 | 2002-09-03 | Hitachi, Ltd. | Recording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separately arranged ink chambers and ink discharge unit |
CN101209624A (zh) * | 2006-12-28 | 2008-07-02 |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 喷墨记录装置、墨水供给机构及墨水供给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285589A1 (en) | 2014-09-25 |
CN103373066A (zh) | 2013-10-30 |
US8764176B2 (en) | 2014-07-01 |
US9056484B2 (en) | 2015-06-16 |
US20130286114A1 (en) | 2013-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73066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568438B (zh) | 用于喷墨打印机中循环供墨系统的墨水脱气 | |
CN102673127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4890369B (zh) |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152643B (zh) |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中的喷嘴的恢复方法 | |
CN104441976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817259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593020A (zh) |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7073946A (zh) | 包括空气隔离室和打印机流体压力控制阀的打印机流体循环系统 | |
CN102145584A (zh) | 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清理方法 | |
CN102627027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2152638A (zh) | 流体喷射装置及擦拭方法 | |
JP6103199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1665030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5667093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844450A (zh) | 流体供给装置、流体喷射装置及流体供给方法 | |
US9227414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16041516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7097522B (zh) | 记录装置 | |
JP5526504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8357213B (zh)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的驱动方法 | |
CN102275388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CN102233738B (zh) | 流体喷射装置 | |
JP6156454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112125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