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吸引器,该负压吸引器不通过穿刺针即可启动负压,并将需要采集的目标流体,从人体或容器内部吸引至负压容器内部,不仅避免现有负压吸引器带来的诸多风险,满足不同使用环境下的多种需求,更使操作步骤简单方便,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负压吸引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负压吸引器,包括:负压容器、封闭部件、易损部件,所述负压容器包括封闭底部,敞开顶部,以及在所述封闭底部和敞开顶部之间延伸的侧壁,负压容器的内部空间预置一定的真空;所述封闭部件为封闭负压容器敞开顶部的部件,封闭部件上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一端为封闭部件流体入口,另一端为封闭部件流体出口;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易损部件,该易损部件具有内部中空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上有易损部件封闭端与易损部件流体出口,其中易损部件流体出口用于连通负压容器的内部空间,易损部件封闭端使易损部件的内部中空对外封闭;当易损部件内部中空有流体经过时,流体可直接进入负压容器的内部空间,或通过封闭部件的流体通道进入负压容器的内部空间;易损部件主体部分上至少有一个易被外力损坏的易损区域,易损区域受外力损坏后生成至少一个易损部件流体入口,该易损部件流体入口使外部流体进入易损部件的内部中空,经易损部件流体出口进入负压容器内部空间。
所述封闭部件为可形变的弹性体,封闭部件设有一字形、十字形或X形的可再封闭的弹性收缩缝,当易损部件与封闭部件流体通道密封连接时,进入封闭部件流体通道的部分将弹性收缩缝撑开,易损部件内部中空与负压容器的内部空间连通;当易损部件进入封闭部件流体通道的部分发生位移,解除对弹性收缩缝的支撑时,被撑开的弹性收缩缝自动复位封闭,负压容器内部空间与外界隔离。
所述封闭部件设有初始时封闭的压力开启缝,当压力开启缝两侧的压力差大于某阈值时,封闭部件的压力开启缝自动打开;反之,封闭部件的压力开启缝自动封闭,保持负压容器内部空间与外界隔离。所述易损部件上也可设有初始时封闭的压力开启缝,当压力开启缝两侧的压力差大于某阈值时,易损部件的压力开启缝自动打开;反之,易损部件的压力开启缝自动封闭,保持负压容器内部空间与外界隔离。上述压力开启缝由可形变的弹性体制成。
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管状中空的输送部件,输送部件包括连接端、吸引端以及连接端与吸引端之间的输送部分,所述连接端与易损部件紧密连接,吸引端与外界连通,当易损部件的易损区域损坏后,易损部件流体入口位于输送部件管状中空内部。
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一个封盖部件,该封盖部件可与易损部件二者连为一体,或者封盖部件与封闭部件、易损部件三者连为一体,不仅在使用上更加方便,更降低了负压吸引器的制作成本。该封盖部件与封闭部件也可以分开设置,并利用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式进行结构连接,当封盖部件发生位移时,可连带封闭部件同时发生位移,将负压容器的敞开顶部对外界开放。基于上述原理,封盖部件与封闭部件、易损部件三者可以同步运动,当
封盖部件发生位移时,可连带封闭部件、易损部件同时发生位移,将负压容器的敞开顶部对外界开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负压吸引器为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经过灭菌处理,在流体采集、运输过程中均无菌封闭,直至检测时,采集的流体均处于无菌封闭的容器中,不仅确保检验结果准确,而且杜绝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保证负压容器内部空间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装置的封闭部件为可形变的弹性体,封闭部件设有可再封闭的弹性收缩缝,当流体样本进入负压容器的内部空间后,即可拔除易损部件,被撑开的弹性收缩缝自动复位封闭,使负压容器内部空间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
为保证负压容器内部空间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装置的封闭部件或易损部件上可设有初始时封闭的压力开启缝,当压力开启缝两侧的压力差大于某阈值时,压力开启缝自动打开;反之,压力开启缝自动封闭。因负压容器内部空间预置真空,其内部压力小于外界压力,当易损部件破损连通负压容器内部空间与外界后,压力开启缝打开,流体进入负压容器内部空间,当负压容器内部空间与外界压力均衡时,压力开启缝自动封闭,使负压容器内部空间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
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管状中空的输送部件,延长的吸引端可以安装吸引端穿刺针和吸引端接受器,方便医护人员对人体各部分流体的采集与运输,使吸引器不仅可以吸引尿液样本进行检测、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还可以对手术中渗出的血液、口腔气管内的痰液、胸腔腹腔内的积液进行吸除,实现了一种器械多种用途的创新。
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封盖部件,该封盖部件套设于封闭部件外部,有效保护负压容器敞开顶部不与外界污染物相接触,增加了负压吸引器的安全性和检测过程的准确性;该封盖部件可以使易损部件始终位于负压吸引器正确的位置上,在易损部件发生损坏时,对负压吸引器的整体结构起到保护作用;该封盖部件还设置有卡扣等结构,方便封闭部件和易损部件脱离负压吸引器,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医院检测部门的工作效率。
上述封盖部件可与易损部件采用一体式注塑成型,不仅节约制作成本,还加强了负压吸引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当然,上述封盖部件也可与封闭部件、易损部件、输送部件采用一体式注塑成型,在不增加注塑成型难度的情况下,节约制作成本,增强负压吸引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3所示,该负压吸引器包括:负压容器1,该负压容器1为透明玻璃材质或医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制成的试管,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被丁基橡胶制成的封闭部件2所封闭,封闭部件2上有流体通道21,流体通道21一端为封闭部件流体入口211,另一端为封闭部件流体出口212;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易损部件3,其为聚乙烯材料注塑制成,该易损部件3具有内部中空32的主体部分31,主体部分31上有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与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其中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用于连通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对外封闭;当易损部件3内部中空32有流体经过时,流体可直接进入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或通过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进入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易损部件3主体部分31上至少有一个易被外力损坏的易损区域313,易损区域313受外力损坏后生成至少一个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该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使外部流体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经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本实施方式中封闭部件2的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密封贯穿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与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相连通,由于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封闭端311对外界密封,使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使用时,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置于目标流体内部,易损部件封闭端311接触放置目标流体的容器底部,轻轻按压负压吸引器,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受外力作用损坏形成破口,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通过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最后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将封闭部件2与易损部件3连接组装,使易损部件3密封贯穿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如图23所示,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闭部件2向外侧拔除,因易损部件3与封闭部件2紧密连接,所以易损部件3一同被拔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实施例2: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1、4所示,该负压吸引器还包括具有管状中空41的输送部件4,由聚氯乙烯材质注塑制成,输送部件4包括连接端42、吸引端43以及连接端42与吸引端43之间的输送部分44,所述连接端42与易损部件3紧密连接,吸引端43与外界连通,当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损坏后,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位于输送部件4管状中空41内部。所述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与易损部件3的一部分紧密连接,并且除连接端42以外的输送部件4的内壁与易损部件3的外壁之间设有间隙10,使目标流体能顺利进入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
该负压吸引器还包括一个封盖部件5,由聚乙烯材质注塑制成,该封盖部件5套接于封闭部件2外部,封盖部件5内侧设有卡扣、凸起等结构,当封盖部件5发生位移时,可连带封闭部件2同时发生位移,又因易损部件3与封闭部件2密封连接,易损部件3被封闭部件2带出,所以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
本实施方式中封闭部件2的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密封贯穿封盖部件5和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与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相连通,由于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封闭端311对外界密封,使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使用时,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置于目标流体内部,轻轻按压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其破损产生破口,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通过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管状中空41、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通过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最后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将封闭部件2与封盖部件5连接组装,然后将易损部件3密封贯穿封盖部件5和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并将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套设于易损部件3的外部,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如图22、23所示,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因易损部件3与封闭部件2紧密连接,输送部件4安装于易损部件3上,而封盖部件5内侧的卡扣又作用于封闭部件2上,所以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输送部件4一同被带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
实施例3: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5所示,该负压吸引器的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由聚乙烯材质注塑制成,其中易损部件3并未密封贯穿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而是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与封闭部件流体入口211相对连通,使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与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连通。
如图5所示,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封闭部件2的一部分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封盖部件5的内壁与封闭部件2另一部分的外壁密封连接,使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通过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与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相连通,由于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封闭端311对外界密封,使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使用时,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置于目标流体内部,轻轻按压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其破损产生破口,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通过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管状中空41、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通过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最后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如图6所示,该负压吸引器的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封盖部件5、输送部件4连为一体,由聚乙烯材质注塑制成,其中封闭部件2与封盖部件5之间设有插槽,可使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密封插入插槽内部,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当然,也可以使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封盖部件5三者连为一体,易损部件3外部套设有输送部件4。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将易损部件3、封盖部件5与封闭部件2连接组装,然后将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套设于易损部件3的外部,形成组件检验备用,若所述部件为一体式结构,便可直接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如图22、23所示,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输送部件4又安装于易损部件3上,而封盖部件5内侧的卡扣又作用于封闭部件2上,所以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输送部件4一同被带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如果负压吸引器的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封盖部件5、输送部件4连为一体,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即可对外界开放。
实施例4: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7所示,该负压吸引器的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由聚乙烯材质注塑制成,其中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密封贯穿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封闭部件2的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由于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封闭端311对外界密封,使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上设有穿刺部件8,该穿刺部件8由尖锐的金属或硬质的塑料制成,易损部件3上部设有导向孔316和限位凹陷315,导向孔316内部安装弹簧81,然后将穿刺部件8的导向柱82插入易损部件3上的导向孔316内部,与导向孔316内部安装的弹簧81接触,并利用穿刺部件8的限位凸起84卡住易损部件3的限位凹陷315,使穿刺部件8与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存在一定距离并且不脱离易损部件3。使用时,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易损部件3顶端设有穿刺部件8的部分置于目标流体内部,轻轻向下按压负压吸引器,使穿刺部件8的穿刺针83刺破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弹簧81受到压缩积蓄一定弹力,穿刺部件8的限位凸起84由易损部件3上第一排的限位凹陷315移动到易损部件3第二排的限位凹陷315处,结束按压过程,弹簧81的弹力使穿刺部件8的穿刺针83退出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通过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将易损部件3与穿刺部件8连接组装,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所以只需将其与封闭部件2连接组装,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当然,上述穿刺部件8也可设置于储存目标流体容器的底部,与储存目标流体的容器一体式设计制成,其中穿刺部件8的穿刺针83为硬质材料制成,当负压吸引器向储存目标流体容器的方向运动时,穿刺部件8的穿刺针83首先刺破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通过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如图23所示,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而封盖部件5内侧的卡扣又作用于封闭部件2上,所以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一同被带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
实施例5: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9所示,该负压吸引器的封闭部件2为可形变的弹性体,封闭部件2上设有一字形弹性收缩缝61、十字形弹性收缩缝62、X形弹性收缩缝63中的一种,如图13、14、15所示,当易损部件3与封闭部件2流体通道21密封连接时,进入封闭部件2流体通道21的部分将弹性收缩缝6撑开,易损部件3内部中空32与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连通;当易损部件3进入封闭部件2流体通道21的部分发生位移,解除对弹性收缩缝6的支撑时,被撑开的弹性收缩缝6自动复位封闭,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如图16所示。易损部件3上设有易于人手插拔的把持部分33,把持部分33位于封闭部件2与易损区域313之间,当易损部件封闭端311断裂破损后,可以将易损部件3从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内拔除。
本实施方式中封闭部件2的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贯穿封盖部件5,并密封穿入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将弹性收缩缝6撑开,使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与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相连通,由于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封闭端311对外界密封,使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使用时,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置于目标流体内部,轻轻按压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其破损产生破口,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通过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输送部件4吸引端43、管状中空41、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通过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最后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使用完成后,一手把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一手置于易损部件3的把持部分33,轻轻向外侧拔除易损部件3,此时弹性收缩缝6自动封闭,保持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将封闭部件2与封盖部件5连接组装,然后将易损部件3密封穿入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最后将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套设于易损部件3的外部,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如图21、23所示,使用完成后,去除易损部件3和输送部件4,运输过程中封盖部件5和封闭部件2保持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因封盖部件5内侧的卡扣作用于封闭部件2上,所以封闭部件2一同被带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
实施例6: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10所示,该负压吸引器的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由聚乙烯材质注塑制成,易损部件3上设有初始时封闭的压力开启缝7,该压力开启缝7由可形变的丁基橡胶材质制成,与易损部件3连为一体,或使用医用粘合胶粘接,当压力开启缝7两侧的压力差大于某阈值时,易损部件3的压力开启缝7自动打开;反之,易损部件3的压力开启缝7保持封闭,保持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当然,上述封盖部件5也可以与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三者连为一体,在有效节约制作成本的基础上增强负压吸引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封闭部件2的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密封贯穿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使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与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相连通,由于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封闭端311对外界密封,使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易损部件3上的压力开启缝7保持封闭。使用时,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置于目标流体内部,轻轻按压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其破损产生破口,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由于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有负压,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的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压力开启缝7自动打开,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最后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使用完成后,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大气压相平衡,压力开启缝7自动封闭,保持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只需将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密封穿入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压力开启缝7裸露于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内部,最后将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套设于易损部件3的外部,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如图23所示,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而封盖部件5内侧的卡扣又作用于封闭部件2上,所以封闭部件2一同被带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
实施例7:
一种负压吸引器,如图2、11所示,该负压吸引器包括:负压容器1,该负压容器1为透明玻璃材质或医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制成的试管,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被丁基橡胶制成的封闭部件2所封闭,封闭部件2上有流体通道21,流体通道21一端为封闭部件流体入口211,另一端为封闭部件流体出口212;所述负压吸引器还包括易损部件3,其为医用塑料材质制成,该易损部件3具有内部中空32的主体部分31,主体部分31上有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与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其中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用于连通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对外封闭;当易损部件3内部中空32有流体经过时,可通过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进入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易损部件3主体部分31上至少有一个易被外力损坏的易损区域313,易损区域313受外力损坏后生成至少一个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该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使外部流体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经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封闭部件2流体通道21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
如图17所示,该负压吸引器封闭部件2上设有初始时封闭的压力开启缝7,该压力开启缝7由可形变的弹性材料制成,本方案中选用丁基橡胶制成,当压力开启缝7两侧的压力差大于某阈值时,封闭部件2的压力开启缝7自动打开;反之,封闭部件2的压力开启缝7自动封闭,保持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
如图18所示,该负压吸引器还包括具有管状中空41的输送部件4,由聚氯乙烯材质注塑制成,输送部件4包括连接端42、吸引端43以及连接端42与吸引端43之间的输送部分44,所述连接端42与易损部件3紧密连接,吸引端43与外界连通,当易损部件3的易损区域313损坏后,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位于输送部件4管状中空41内部。所述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与易损部件3的一部分紧密连接,并且除连接端42以外的输送部件4的内壁与易损部件3的外壁之间设有间隙10,使目标流体能顺利进入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上述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可以连接多种结构的辅助吸引部分,如图19所示,输送部件4吸引端43连接有吸引端穿刺针431,其中吸引端穿刺针431用于刺破储存目标流体的容器壁或者人体皮肤,方便负压吸引器的使用;如图20所示,输送部件4吸引端43连接有吸引端接受器432,该吸引端接受器432采用柔性材料制作,可以与目标流体存在处紧密接触,所述目标流体存在处可以是:手术中渗出血液的内脏器官、存有痰液的口腔、气管的内壁、存有积液的胸腔、腹腔内壁等,在启动负压吸引器的时候,吸引端接受器432与上述目标流体存在处紧密贴合,将目标流体吸引至输送部件4的管状中空41内部,并最终输送至负压容器1的内部空间14。
该负压吸引器还包括一个封盖部件5,由聚乙烯材质注塑制成,该封盖部件5与易损部件3可以一体式制成,套设于封闭部件2外部,封盖部件5内侧设有卡扣、凸起等结构,当封盖部件5发生位移时,可连带封闭部件2同时发生位移,使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该封盖部件5也可与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三者一体式制成,可有效节约制作成本并增强负压吸引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封闭部件2的外壁与负压容器1敞开顶部12的内壁密封连接,易损部件3的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穿入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压力开启缝7封闭,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隔离密封,密封后的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0.08兆帕负压。使用时如图12所示,手持负压吸引器的负压容器1部分,将输送部件4的吸引端43置于目标流体内部,轻轻按压易损部件封闭端311使易损区域313破损产生破口,形成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并与目标流体连通,因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负压,受外界压力作用目标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入口314,进入易损部件3的内部中空32,由于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预置有负压,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的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压力开启缝7自动打开,流体经易损部件流体出口312、封闭部件流体出口212最后进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使用完成后,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与外界大气压相平衡,压力开启缝7自动封闭,保持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流体与外界污染物隔离。
本实施方式的装配过程是:a:将负压容器1清洗、干燥处理并进行第一次检验备用;b: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只需将易损部件3密封穿入封闭部件2的流体通道21,然后将输送部件4的连接端42套设于易损部件3的外部,形成组件检验备用;c:在真空环境下利用治具将上述组件与负压容器1组装为一体,并进行整体检验、辐照灭菌处理。
如图22、23所示,如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的目标流体需要进行检验,只需将封盖部件5向外侧拔除,因易损部件3与封盖部件5连为一体,输送部件4又安装于易损部件3上,而且封盖部件5内侧的卡扣又作用于封闭部件2上,所以封闭部件2、易损部件3、输送部件4一同被带出,负压容器1的敞开顶部12对外界开放,可以将目标流体取出或将试纸9插入负压容器1内部空间14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