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3223918A - 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3918A
CN103223918A CN2013100213516A CN201310021351A CN103223918A CN 103223918 A CN103223918 A CN 103223918A CN 2013100213516 A CN2013100213516 A CN 2013100213516A CN 201310021351 A CN201310021351 A CN 201310021351A CN 103223918 A CN103223918 A CN 103223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car bonnet
vehicle
pedestrian
mobi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13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3918B (zh
Inventor
松田博
小泽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1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68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1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163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1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138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1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893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3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3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3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39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8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means for lifting bon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将发动机罩的移动工具以省空间方式置于发动机室内,且增大发动机罩的移动方向自由度。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适于设有车身前部的发动机罩(10)的车辆,发动机罩(10)可移动地支撑于车身前部。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包括:配设于发动机罩(10)的第一磁体(30)、设于发动机室内与第一磁体相对设置的第二磁体(22)、检知行人碰撞车辆的碰撞检知传感器(41)及检知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的碰撞预测装置(42),在用这些传感器以及预测装置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有碰撞危险时,利用第一磁体(30)及第二磁体(22)的磁力使发动机罩(10)相对于车身(3)移动。第二磁体(22)为电磁体,第一磁体(30)为永磁体。

Description

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吸收行人碰撞前发动机罩时的冲击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以及防止碰撞车辆且撞到前发动机罩上的行人从前发动机罩落下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以及利用前发动机罩可吸收碰撞车辆的行人的冲击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行驶中的车辆碰撞到行人时,存在行人两次碰撞车身前部的发动机罩上面的情况。因此,现在实行有当行人向车辆碰撞时,通过弹起车辆前方的发动机罩来吸收行人碰撞发动机罩时的冲击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此时,作为碰撞车辆的行人受到的冲击,有由于向发动机罩的二次碰撞、从发动机罩上翻滚到路面所受到的冲击等。
因此,开发有用于行人不易从发动机罩上翻滚到路面的发动机罩控制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该装置在行人碰撞车辆时弹起发动机罩的前端部而形成吸收冲击的空间,之后,弹起发动机罩的后部侧而形成吸收行人撞到发动机罩上时的冲击的空间,进而,再次弹起发动机罩的前端部,使发动机罩向后方侧倾斜而防止行人从发动机罩上翻滚到路面上。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8955号公报
这些现有的移动发动机罩的工具,采用设于车身、利用气压或火药爆炸而伸缩的气缸,但由于发动机室内配设有很多配备品,因此限制了将气缸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的空间。另外,发动机罩的移动仅限定于气缸的伸缩方向,或通过气缸使发动机罩仅一部分弹起产生的倾斜。因此,具有不能防止撞到发动机罩上的行人从发动机罩翻滚的危险的情况。
另外,现有技术中,由于是使气缸伸缩而使发动机罩移动,所以发动机罩的移动仅限定于上下方向和伴随其的倾斜,存在对于防止行人从发动机罩上翻滚到路面上,发动机罩的移动并不充分的情况。另外,由于从行人向车辆碰撞到向发动机罩的两次碰撞,从发动机罩上向路面的翻滚,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所以在利用气压使气缸伸缩方面存在响应性的问题。另外,关于利用响应性高的火药爆炸产生的气缸伸缩,发动机罩的复杂移动是困难的。
另外,作为发动机罩的弹起机构,在采用利用通过永磁体或电磁体等的磁体产生的磁力的机构的情况下,当弹起机构运转时,有通过磁力吸附铁砂或尘埃的可能性,嵌合部位堵塞铁砂或尘埃而影响运转,产生发生噪音的烦恼。另外,使用电磁体时,如附近有较强的电磁场,也会有给促动器的电磁体的运转带来不好影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实行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将使发动机罩移动的工具以省空间的方式设置于发动机室内、反应性高,并且还使发动机罩的移动方向的自由度变高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进一步,其目的是提供使发动机罩的移动方向的自由度变高,进而可防止运转性变低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另外,其目的是提供与车辆碰撞时,可降低撞到发动机罩上的行人从发动机罩翻滚危险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为设有车身前部的发动机罩的车辆(实施方式1中的汽车1)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发动机罩可移动地被支撑于车身前部,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磁体,其配设于发动机罩;第二磁体,其配设于车身前部的与第一磁体相对的位置;以及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碰撞检知装置40),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利用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的磁力使发动机罩相对于车身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的至少一个为电磁体。
另外,在本发明中,还包括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使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由电磁体构成的磁体被激磁以使发动机罩移动的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50)。
另外,在本发明中,利用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构成线性电动机,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控制对于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由电磁体构成的磁体的激磁的切换,从而使发动机罩相对于车身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动机罩相对于车身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撑。
另外,本发明的发动机罩的后侧通过设置于车身前部的铰链机构以使发动机罩的前侧在上下方向旋转自由的方式被支撑,在铰链机构设有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的一个,在车身前部设有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的另一个,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使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由电磁体构成的磁体被激磁,从而使铰链机构和发动机罩的后侧相对于该发动机罩的前侧向上方移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为在车身前部设有发动机罩的车辆(实施方式中的汽车1)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发动机罩可移动地设置于车身前部,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磁体,其配设于发动机罩;第二磁体,其配设于车身前部的与第一磁体相对的位置;电磁场抑制部件(实施方式中的电磁屏障(電磁シ一ルド)),其配设成覆盖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及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碰撞检知装置40),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利用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的磁力使发动机罩相对于车身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电磁场抑制部件覆盖除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相对的面之外的部分。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包括:发动机罩,其保持在配设于车辆的车身前侧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挡板(fender)内侧;多个移动工具,其使发动机罩移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其根据从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发出的检出信号,控制移动工具的运转,其中,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控制移动工具的运转,从而与该检知前的发动机罩的状态相比,主动地使发动机罩更向车身内侧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使发动机罩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一对挡板相比更向下方移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所述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包括:发动机罩,其保持在车辆(实施方式中的汽车1)的车身前侧;多个移动工具(实施方式中的移动装置21),其使发动机罩移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碰撞检知装置40),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器60),其根据从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发出的检出信号,控制移动工具的运转,其中,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控制移动工具的运转,从而使发动机罩向车身的前方侧滑动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发动机罩的前侧上设有形成变形的起点的变形起点部,并且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包括伴随发动机罩的滑动移动而使比变形起点部更靠前侧的发动机罩变形为朝向下方的状态的变形工具。
另外,在本发明中,限制发动机罩的滑动移动且使发动机罩的后侧相对于发动机罩的前侧在上下方向旋转的运动变换部件设于车身与发动机罩之间。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发动机罩移动装置,通过具有上述特征,能够提供一种将使发动机罩移动的工具以省空间的方式设置在发动机室内,且反应性高,或发动机罩的移动方向的自由度高,进而可防止运转性降低的车辆的发动机移动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上述特征,能够提供一种在与车辆碰撞时,可降低撞到发动机罩上的行人从发动机罩上翻滚危险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上述特征,能够提供一种使发动机罩的移动方向的自由度变高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车辆前侧的侧面侧说明图;
图2是表示设有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车辆前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车辆的发动机罩打开状态的车辆前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移动的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移动的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用于说明利用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所移动的发动机罩的移动方向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其他配置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结构图;
图16是表示设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前侧的侧面说明图;
图17是表示设有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前侧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发动机罩打开状态的汽车前侧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移动的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方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运转的说明图,该图(a)是发动机罩整体向下方移动时的说明图,该图(b)是发动机罩的后侧向下方移动时的说明图,该图(c)是发动机罩的前侧向下方移动时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设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的前侧面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设有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的前侧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发动机罩打开状态的汽车的前侧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移动的移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26是表示使发动机罩移动的移动装置的车身侧的结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方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运转的说明图,该图(a)是发动机罩在通常位置时的说明图,该图(b)是发动机罩向上方移动时的说明图,该图(c)是发动机罩向前方移动且向上方旋转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汽车(车辆)
3 车身
4 前挡板(挡板)
10 发动机罩
20、70、80 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22 第二磁体
30 第一磁体
35 铰链机构
40 行人碰撞检知装置(行人碰撞检知工具)
50 控制器(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
90、91、92 电磁屏障(电磁场抑制部件)
101 汽车(车辆)
103 车身
104 前挡板(挡板)
110 发动机罩
120 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121 移动装置(移动工具)
140 行人碰撞检知装置(行人碰撞检知工具)
150 控制器(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
201 汽车(车辆)
210 发动机罩
211 变形起点部件
220 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
221 移动装置(移动工具)
240 行人碰撞检知装置(行人碰撞检知工具)
250 变形装置(变形工具)
260 控制器(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
270 运动变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2、图3,对于设有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的车辆的前侧进行概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车辆以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在汽车1的车身3的前侧设有发动机室5,该发动机室5的上部由发动机罩10覆盖。在车身3的前端部配设有前保险杠13。该前保险杠13包括保险杠正面14、配设于其内侧且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15。保险杠横梁15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框架中,以在碰撞被碰撞物(行人)时利用弹性使形状向恢复的方向弹回的方式设计形状、强度。
发动机罩10通过设置于其后端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发动机罩铰链11开闭自由地被车身3所支撑。发动机罩铰链11旋转自由地连接两个连杆部件11a、11b,同时在各连杆部件11a、11b的端部上旋转自由地连接有固定板12。一个固定板12利用螺栓等固定于车身3,另一个固定板12利用螺栓等固定于发动机罩10的背面。因此,发动机罩10的后侧利用两个连杆部件11a、11b的旋转在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发动机罩铰链11,通常以折叠的状态支撑发动机罩10的后侧,折叠的状态的一个连杆部件11a通过断裂螺栓12a与车身3连接,另一个连杆部件11b通过断裂螺栓12a与发动机罩10连接。如下述,断裂螺栓12a在碰撞时或有碰撞危险时通过由下述移动装置21向上方的推动而断裂,使一对连杆部件11a、11b的旋转自由,使发动机罩10可向上方移动。发动机罩10的前端部通过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被锁定于车身侧。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包括设置于发动机罩侧的锁定撞针(ロツクストライカ)17a、旋转自由地设置于车身侧的能够将锁定撞针17a进行锁闭以及解除锁闭的闩锁(未图示),以及使闩锁旋转而强制地解除锁定锁定撞针17a的解除驱动部17b。
解除驱动部17b是根据从下述的控制器50发出的指令被供电而进行驱动的促动器(例如螺线管、电动机等)。解除驱动部17b在被供电时使闩锁旋转,解除锁定撞针17a的锁定状态。因此,发动机罩10通过折叠状态的发动机罩铰链11以被车身3支撑状态从前部侧开口。另外,在图3中,为便于说明,虽然表示发动机罩10将该后端侧作为支点前侧向上方打开的状态,但是在行驶时,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10是覆盖发动机室5的状态,是通过发动机罩铰链11和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被保持的。
其次,参照图1~图6对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的全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包括使发动机罩10移动的移动装置21、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的行人碰撞检知装置40、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装置40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利用移动装置21使发动机罩10相对于车身3移动的控制器50。
如图2、图3所示,移动装置21包括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配设于发动机罩10的背面的车宽方向两侧上的多个第一磁体30、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配设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两侧上的多个第二磁体22。第一磁体30和第二磁体22以在发动机罩10覆盖发动机室5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磁体30为永磁体,第二磁体22为电磁体。
参照图4对第一磁体30和第二磁体22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二磁体22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第二磁体22是具有从上方向下方连续3段的方式形成的圆筒形的铁芯23、24、25,和分别缠绕在这些铁芯23、24、25的周围的线圈26、27、28而形成的,以铁芯内的孔部23a、24a、25a朝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发动机室5内。另外,为便于说明,将配设于第二磁体22的上部的部位记为第二磁体22a,将配设于上下方向中间部的部位记为第二磁体22b,将配设于下部的部位记为第二磁体22c。线圈26、27、28电气性地与控制器(参照图1)连接,被供电或断开供电。如供电给第二磁体22的各线圈26、27、28,则对应的铁芯23、24、25的下端部成为N极,上端部成为S极。另外,如改变供电的电流方向,则铁芯23、24、25的下端部成为S极,上端部成为N极。
如图5所示,第二磁体22的外周以及底部可以通过电磁屏障90(电磁场抑制部件)覆盖。电磁屏障90(电磁场抑制部件)是反射、截止断开或减弱电磁场的部件。例如,作为电磁场抑制部件,具有:具备导电性的部件、导电性的合成树脂、碳纤维交织织物、使碳分散于发泡聚氨酯(発砲ウレタン)的物质、发泡金属、铁板、铜板、铝板、金属网板、导电涂料、电镀物质等。这些物质的厚度,网孔的尺寸是根据成为遮蔽对象的电磁波的波长可变更的。另外,电磁屏障根据需要进行接地。
通过该电磁屏障90,防止因为运转时的磁力产生的铁砂、尘埃吸附是可能的。另外,通过防止来自外部的电磁场,可抑制对电磁体运作的影响。
第一磁体30是铁芯30a以棒状延伸的永磁体,可插拔地插入到第二磁体22a、22b、22c的孔部23a、24a、25a中。铁芯30a的下部被激磁成N极,铁芯30a的中间部被激磁成S极。S极与各第二磁体22a、22b、2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比具有微大的长度,并且配置于N极的上方位置。因此,在第一磁体30的铁芯30a插入到第二磁体22的孔部23a、24a、25a的状态下,如供电给配设于第二磁体22c的下部的线圈28,则该第二磁体22c的下侧被激磁成N极,上侧被激磁成S极。因此,通过第二磁体22c的N极和第一磁体30的N极之间的磁力(相斥力)、以及第二磁体22c的S极和第一磁体30的S极之间的磁力(相斥力),第一磁体30被抬起,移动至第二磁体22b内。
另外,在向第二磁体22c供电的状态下,若向第二磁体22b的线圈27供电,则第二磁体22b的铁芯24的下部被激磁成N极,铁芯24的上部被激磁成S极。如以这种状态断开向第二磁体22c供电,则第二磁体22c成为非激磁状态,并通过第二磁体22b的N极和第一磁体30的N极之间的磁力(相斥力)、以及第二磁体22b的S极和第一磁体30的S极之间的磁力(相斥力),第一磁体30进一步被抬起,移动到第二磁体22a内。
另外,以第一磁体30被抬起的状态,如对第二磁体22b流入与所述情况相反方向的电流的方式供电给第二磁体22b,则第二磁体22b的下侧被激磁成S极,上侧被激磁成N极。因此,通过第二磁体22b的S极和第一磁体30的N极之间的磁力(吸引力)、第二磁体22b的N极和第一磁体30的S极之间的磁力(吸引力)以及发动机罩10的重力,第一磁体30向下方移动且移动至第二磁体22b内。同样,以激磁第二磁体22b的状态,如对第二磁体22c流入与所述情况相反方向的电流的方式供电给第二磁体22c,则第一磁体30的铁芯30a向下方移动,第一磁体30移动至第二磁体22c内。
即,如控制向第二磁体22b、22c的线圈27、28供电,则可以调整第一磁体30的上下位置。因此,通过控制向第二磁体22的供电,可以相对于第二磁体22使第一磁体30向背离的方向移动,或使第一磁体30接近于第二磁体22。因此,在利用设于如图3所示发动机罩10的前端部侧的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解除发动机罩10的锁定状态时,可以利用移动装置21使发动机罩10在上下方向移动。另外,为便于说明,如图3所示,将配置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前部的第二磁体22记为第二磁体左前22Lf,将配置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第二磁体22记为第二磁体左中22Ls,将配置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后部的第二磁体22记为第二磁体左后22Lb。另外,将配置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前部的第二磁体22记为第二磁体右前22Rf,将配置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第二磁体22记为第二磁体右中22Rs,将配置于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后部的第二磁体22记为第二磁体右后22Rb。
其次,参照图1和图2对碰撞检知传感器以及碰撞预测装置进行说明。碰撞检知传感器41,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于保险杠横梁15的前面,将碰撞载荷变换为电信号输出。碰撞预测装置42包括配设于车室6的前风挡玻璃7的后面侧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摄像机(カメラ)43,构成为从利用摄像机43拍摄的车辆前方的摄像画面预测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并输出。
其次,参照图1、图5、图7对控制器50进行说明。控制器50如图1、图5所示,根据从碰撞检知传感器41以及碰撞预测装置42发出的检出信号,向第二磁体22以及解除驱动部17b供电,或断开供电。具体来说,控制器50在接到从碰撞检知传感器41发出的对应碰撞载荷的电信号时,判断该电信号是否为行人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如判断是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则向解除驱动部17b供电而利用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解除发动机罩10的锁定状态,同时向第二磁体左后22Lb和第二磁体右后22Rb的线圈28供电。因此,插入到第二磁体左后22Lb和第二磁体右后22Rb的第一磁体30向上方抬起,设置于连杆部件11a、11b的断裂螺栓12a断裂且使发动机罩铰链11从折叠状态向上方延伸,发动机罩10成为前侧倾斜的状态。此时,如根据碰撞时的碰撞载荷的大小,向第二磁体22b、22c的线圈27、26供电,则可以以倾斜角度进一步扩大的状态使发动机罩10向前侧倾斜。
另外,控制器50在接到从碰撞预测装置42发出的指示具有行人碰撞危险的检出信号时,与从碰撞检知传感器41发出的情况相同,如向解除驱动部17b供电而利用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解除发动机罩10的锁定状态,同时向第二磁体左后22Lb和第二磁体右后22Rb的线圈28供电,则插入到第二磁体左后22Lb和第二磁体右后22Rb的第一磁体30向上方抬起,设置于连杆部件11a、11b的断裂螺栓12a断裂且使发动机罩铰链11从折叠状态向上方延伸,发动机罩10成为向前侧倾斜的状态。另外,控制器50根据从碰撞预测装置42发出的行人碰撞危险的程度,调整发动机罩10的倾斜角度。发动机罩10的倾斜角度的调整由于是以碰撞检知传感器41的情况为基准,因此省略该说明。另外,虽然控制器50中连接有碰撞检知传感器41和碰撞预测装置42,但控制器50在接到从至少一个装置等发出的指示行人碰撞或有碰撞危险的信号时,才能如上所述使发动机罩10倾斜。
另外,控制器50在接到从碰撞检知传感器41发出的对应碰撞载荷的电信号或接到从碰撞预测装置42发出的指示具有行人碰撞危险的检出信号而使发动机罩10的后侧向上方移动从而使发动机罩10向前侧倾斜同时或之后,如图7(a)所示,也可以以使发动机罩10的前侧向上方移动的方式,向第二磁体左前22Lf和第二磁体右前22Rf的线圈28供电。如果那样,能在发动机罩10的下方形成吸收行人撞到发动机罩10时的冲击的空间45。
另外,控制器50在接到从碰撞检知传感器41发出的对应碰撞载荷的电信号或接到从碰撞预测装置42发出的指示具有行人碰撞危险的检出信号而使发动机罩10的后侧向上方移动从而使发动机罩10向前侧倾斜同时或之后,如图7(b)所示,也可以以发动机罩10的前侧向下方移动的方式断开向第二磁体左前22Lf和第二磁体右前22Rf的线圈28供电,或流入反向电流。如果那样,能够确保吸收行人向前风挡玻璃7侧移动时对发动机罩10的冲击的更多空间46。
另外,控制器50在接到从碰撞检知传感器41发出的对应碰撞载荷的电信号或接到从碰撞预测装置42发出的指示具有行人碰撞危险的检出信号而使发动机罩10的后侧向上方移动从而使发动机罩10向前侧倾斜同时或之后,如图7(c)所示,也可以以发动机罩10的前侧向上方移动,且发动机罩10的后侧向下方移动的方式控制向第二磁体左前22Lf、第二磁体右前22Rf、第二磁体左后22Lb、第二磁体右后22Rb的线圈26、27、28供电。如果那样,可以形成吸收行人撞到发动机罩10时的冲击的空间47,还可以降低行人从发动机罩10翻滚到路面上的危险。
另外,控制器50根据发动机罩10的倾斜,控制向第二磁体左中22Ls、第二磁体右中22Rs供电。
在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中,虽然第二磁体22在圆筒状的铁芯23上缠有线圈26,表示第一磁体30可插入铁芯23的孔部23a中的构成,但发动机罩移动装置70如图8所示,也可以将第二磁体60配置成在作为圆柱状的铁芯61的该铁芯61上缠绕线圈62,相对于第一磁体30的铁芯30a。此种情况,第一磁体30的铁芯30a的上下方向长度与上述铁芯30a(参照图4)的情况相比更短。通过控制器50控制供给第二磁体60的线圈62电流的大小,可以调整相对于第二磁体60的第一磁体30的上下位置。另外,由于该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更简单,所以可以使费用廉价。还可在第一磁体30下端部设置用于缓和与第二磁体60的碰撞的缓冲部件63。该缓冲部件也可设在第二磁体侧。
另外,如图9所示,发动机罩移动装置70也可在第一磁体30和第二磁体22的各自周围,配设覆盖这些磁体的电磁屏障91、90(电磁场抑制部件)。电磁屏障91、90(电磁场抑制部件)是反射、遮蔽或减弱电磁场的部件。例如,具有:具备导电性的部件、导电性的合成树脂、碳纤维交织织物、使碳分散于发泡聚氨酯的物质、发泡金属、铁板、铜板、铝板、金属网板、导电涂料、电镀物质等。这些物质的厚度,网孔的尺寸是根据成为遮蔽对象的电磁波的波长可变更的。
因此,可以防止通过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一磁体30的磁力吸引的铁砂或尘埃等的吸附,可以提高运转性。另外,也可防止由于铁砂或尘埃等的吸附产生的声音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70中,虽然使用电磁屏障91覆盖第一磁体30的周围,在第一磁体30的下端部设置用于缓和与第二磁体60的碰撞的缓冲部件63来构成,但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配置有电磁屏障92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71,该电磁屏障92在除第一磁体30的周围之外还覆盖与第二磁体60相对的面。
此时,可以防止通过来自第一磁体30的与第二磁体60相对的相对面的磁力吸引的铁砂或尘埃,在此,用于该相对面92a的部件,也可具有作为缓冲部件的功能。例如,为掺入具备导电性的材料的合成树脂或塑料、凝胶等物质。另外,相对面的部件优选为遮蔽来自第一磁体30的相对面的磁力且使来自第二磁体60的磁力线穿过的材料。另外,电磁屏障92在相对面和周围部可以是不同部件。例如,优选周围部由完全遮蔽电磁场的部件构成,相对面是减弱电磁场的部件,或如上所述是遮蔽来自第一磁体30的相对面的磁力,且使来自第二磁体60的磁力线穿过的材料。
另外,如图11所示,发动机罩移动装置80也可以将多个在圆柱状的铁芯61上缠绕线圈62而构成电磁体的第二磁体81在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上线性排列来构成第二磁体组82,以与排列的多个第二磁体81的上方相对的方式将第一磁体83设在发动机罩10的背面,从而通过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体组82构成线性电动机。此时,第一磁体83构成为在相对的第二磁体81侧产生磁极。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前侧朝向后侧配置有N极、S极、N极…。
另外,如图12所示,发动机罩移动装置80也可以将多个在圆柱状的铁芯61上缠绕线圈62而构成电磁体的第二磁体81在前后方向上线性排列来构成第二磁体组82,第一磁体83以与排列的多个第二磁体81的上方相对的方式设在发动机罩10的背面,从而通过第一磁体83和第二磁体组82构成线性电动机。第二磁体81在各自的周围由电磁屏障90覆盖,与第一磁体83相对的部位由遮蔽且不反射磁场的部件覆盖。此时,第一磁体83构成为在相对的第二磁体81侧产生磁极。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前侧朝向后侧配置有N极、S极、N极。另外,相对于第一磁体83,可配置如图10所示的电磁屏障92。
如图13所示,第二磁体组82设置为在发动机室5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朝向前后方向延伸。在这样配置第二磁体组82,且使第二磁体81的发动机罩侧的铁芯的磁极成为N极或S极来控制激磁的切换时,通过第二磁体81和第一磁体83的N极和S极的互拉力,和N极之间·S极之间的相斥力可以使发动机罩10在前后方向移动。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磁体81设置为在发动机罩10的背面的前侧以及后侧沿发动机罩宽度方向延伸,将第二磁体组82如图14所示与第一磁体81相对的方式设在发动机室5的前侧和后侧。这样,在使第二磁体81的发动机罩侧的铁芯的磁极成为N极或S极来控制激磁的切换时,通过第二磁体81和第一磁体83的N极和S极的互拉力,和N极之间·S极之间的相斥力可以使发动机罩10在车宽方向移动。
这样,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70、80的移动装置21,是由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构成的,且在发动机室周围配设多个。因此,可以使各磁体的尺寸变小,可以将移动装置21以省空间的方式设置在发动机室5内。另外,由于通过向第二磁体的控制供电使第一磁体移动,可以提高对发动机罩10的移动的反应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将第二磁体作为电磁体,但也可作为永磁体。这种情况,需要预先在第一磁体30和第二磁体22之间插入遮蔽磁场的板部件(例如,导电板)、在行人碰撞或有碰撞危险时移除该板部件的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发动机罩10由发动机罩铰链11和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7支撑,但发动机罩铰链11和发动机罩锁定撞针也可通过在规定以上的切断力作用时断裂的断裂螺栓安装在车身3或发动机罩10上。这样,如碰撞行人则断裂螺栓断裂,发动机罩10相对于车身3成非连接状态,利用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70、80使发动机罩10移动成为可能。
另外,如图15所示,也可在发动机罩10的后侧设置铰链机构35,并在该铰链机构35的下部设置第一磁体30,在与该第一磁体30相对的发动机室5内设置第二磁体22。这样,如向第二磁体22供电,使第一磁体30向上方移动,则可以固定发动机罩10的前侧并将该固定的发动机罩10的前侧作为支点使发动机罩10的后侧向圆周方向上侧移动。因此,在发动机罩10的下方形成空间部36,发动机罩10的变形容易产生,可以确实地使用发动机罩10吸收行人的冲击。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利用发动机罩移动装置20使发动机罩10移动的情况,但移动的对象也可以是车辆的侧门、后门、顶棚。
其次,根据图1~图6对本发明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6、图17、图18,对于设有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辆的前侧进行概述。另外,作为车辆以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在汽车1的车身3的前侧设有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前挡板104,在该一对前挡板104之间设有发动机室105。发动机室105的上部由发动机罩110覆盖。在车身103的前端部配设有前保险杠113,该前保险杠113包括保险杠正面114、和配设于其内侧且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115(参照图16)。保险杠横梁115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框架中,形状、强度是以碰撞被碰撞物(行人)时,利用弹性使形状向恢复方向弹回的方式设计的。
发动机罩110通过设置于其后端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发动机罩铰链111(参照图16)开闭自由地被车身103所支撑。发动机罩铰链111的前端部连接于发动机罩110的背面,后端部旋转自由地连接于设于车身103的台座112。发动机罩110的前端部通过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17被锁定于车身侧。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17包括设置于发动机罩侧的锁定撞针117a,和旋转自由地设置于车身侧的能够将锁定撞针117a进行锁闭以及解除锁闭的闩锁117c。
台座112和闩锁117c通过断裂螺栓118连接于车身103。该断裂螺栓118如下述构成为在第一磁体130被向上方抬起时断裂。因此,发动机罩110相对于车身103成非连接状态,发动机罩110能够与其支撑机构无关系地向下方移动。另外,在图18中,为便于说明,虽然发动机罩110表示为将其后端侧作为支点使前侧向上方打开的状态,但行驶时如图17所示发动机罩110是覆盖发动机室105的状态,且利用发动机罩铰链111和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17被保持。
其次,参照图16~图20对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全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120包括保持在一对前挡板104内侧的发动机罩110、可移动地保持发动机罩110的移动装置121、检知行人碰撞汽车101或是否有碰撞行人危险的行人碰撞检知装置140,以及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装置140检知行人碰撞汽车101或有碰撞行人的危险时利用移动装置121相对于车身103使发动机罩110移动的控制器150。
如图17所示,发动机罩110在平面视图中以覆盖发动机室105的上部的方式形成大致矩形状。另外,图17是表示利用移动装置121使发动机罩110被移动至车身内侧(下方)的状态。
如图17、图18所示,移动装置121包括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配设于发动机罩110的背面的车宽方向两侧上的多个第一磁体130、以及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配设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两侧上的多个第二磁体122。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122是以在发动机罩110覆盖发动机室105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磁体130为永磁体,第二磁体122为电磁体。
参照图19对第一磁体130和第二磁体122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第二磁体122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第二磁体122是具有从上方向下方连续3段的方式形成的圆筒形的铁芯123、124、125,和分别缠绕在这些铁芯123、124、125的周围的线圈126、127、128而形成的,这些铁芯123、124、125以铁芯内的孔部123a、124a、125a以上下方向连通而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发动机室105内。另外,为便于说明,将配设于3段中最上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122a,将配设于上下方向中间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122b,将配设于最下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122c。线圈126、127、128电气性地与控制器(参照图16)连接,被供电或断开供电。如供电给第二磁体122的各线圈126、127、128,则对应的铁芯123、124、125的下端部成为N极,上端部成为S极。另外,如改变供电的电流方向,则铁芯123、124、125的下端部成为S极,上端部成为N极。
第一磁体130是铁芯130a以棒状延伸的永磁体,可插拔地插入到第二磁体122a、122b、122c的孔部123a、124a、125a中。铁芯130a的下部被激磁成N极,铁芯130a的中间部被激磁成S极。第一磁体130的S极与N极之间的距离,与各第二磁体122a、122b、122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比具有微大的尺寸。因此,第一磁体130的铁芯130a在插入到第二磁体122的孔部123a、124a、125a的状态下,如供电给配设于第二磁体122c的下部的线圈128,则该第二磁体122c的N极与第一磁体130的N极之间产生相斥力,另外,第二磁体122c的S极和第一磁体130的S极之间产生相斥力,第一磁体130被抬起,移动至第二磁体122b内。
另外,在向第二磁体122c供电的状态下,若向第二磁体122b的线圈127供电,则第二磁体122b的铁芯124的下部被激磁成N极,铁芯124的上部被激磁成S极。如以这种状态断开向第二磁体122c供电,则第二磁体122c成为非激磁状态,并通过第二磁体122b的N极和第一磁体130的N极之间的磁力(相斥力)、以及第二磁体122b的S极和第一磁体130的S极之间的磁力(相斥力),第一磁体130进一步被抬起,如两点划线所示移动到第二磁体122a内。
另外,以第一磁体130被抬起的状态,如以流入与对第二磁体122b前述情况相反方向的电流的方式供电给第二磁体122b,则第二磁体122b的下侧被激磁成S极,上侧被激磁成N极。因此,通过第二磁体122b的S极和第一磁体130的N极之间的磁力(吸引力)、第二磁体122b的N极和第一磁体130的S极之间的磁力(吸引力)以及发动机罩110的重力,第一磁体130向下方移动且移动至第二磁体122b内。同样,以激磁了第二磁体122b的状态,如以流入与对第二磁体122c前述情况相反方向的电流的方式供电给第二磁体122c,则第一磁体130的铁芯130a向下方移动,第一磁体130移动至第二磁体122c内。
即,在控制向第二磁体122b、122c的线圈127、128供电时,可以调整第一磁体130的上下位置。因此,通过控制向第二磁体122的供电,可以相对于第二磁体122使第一磁体130向背离的方向移动、或使第一磁体130接近于第二磁体122。因此,如下述利用第一磁体130的移动可以使整体发动机罩110向下方移动。
另外,如图16所示,虽然发动机罩110通常覆盖发动机室105的上部,但为了在和一对前挡板104的上部之间不产生高度差,发动机罩110配置于沿着前挡板104的外面的位置(以下记为“通常位置Pt”)。向该通常位置Pt的发动机罩110的配置,通过发动机罩铰链111以及发动机罩锁定装置117保持发动机罩110而进行的。
另外,为便于说明,如图18所示,将配置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前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左前122Lf,将配置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左中122Ls,将配置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后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左后122Lb。另外,将配置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前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右前122Rf,将配置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右中122Rs,将配置于发动机室105的车宽方向右侧的后部的第二磁体122记为第二磁体右后122Rb。
其次,参照图16对碰撞检知传感器以及碰撞预测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碰撞检知传感器141安装于保险杠横梁115的前面,根据碰撞载荷的大小输出电信号。碰撞预测装置142包括配设于车室106的前风挡玻璃107的后面侧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摄像机143,构成为从利用该摄像机143拍摄的车辆前方的摄像画面预测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并输出。
其次,参照图17、图20、图21对控制器150进行说明。如图17、图20、图21(a)所示,控制器150根据从碰撞检知传感器141以及碰撞预测装置142发出的检出信号,向第二磁体122供电,或断开供电。具体来说,控制器150在接到从碰撞检知传感器141发出的对应于碰撞载荷的电信号,或从碰撞预测装置142发出的关于行人碰撞危险的电信号时,判断该电信号是否为行人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或判断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如判断是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或有行人碰撞危险,则控制流向第二磁体(第二磁体左前122Lf、第二磁体左中122Ls、第二磁体左后122Lb、第二磁体右前122Rf、第二磁体右中122Rs、第二磁体右后122Rb)电流的方向,以第一磁体130相对于第二磁体122主动地向下方移动(移动至第二磁体122c内)的方式,控制流入第二磁体122的电流。
因此,在碰撞时通过碰撞载荷使断裂螺栓118断裂,另外在具有碰撞危险时,通过发动机罩110向下方的移动使断裂螺栓118断裂,发动机罩110可以与这些支撑机构无关系地向下方移动。因此,发动机罩110从通常位置Pt主动地向车身内侧方向(下方向)移动。因此,在通过发动机罩110的上面和一对前挡板104的内面包围的区域内形成凹部153,在前挡板104内侧产生高度差104a(参照图17、图21(a))。因此,即使行人碰撞汽车101而撞到发动机罩110上,行人利用形成高度差104a的前挡板104内面而被限制移动,从而防止摔落至地面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移动装置121运转时,虽然表示了发动机罩110整体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但如图21(b)所示,也可以是发动机罩110的后侧整体向下方移动而在前挡板104的后侧形成高度差104a。此时,第二磁体122被控制成使得随着向车辆后方侧进入而使第一磁体130从第二磁体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另外,如图21(c)所示,也可以是发动机罩110的前侧整体向下方移动而在前挡板104的前侧形成高度差104a。此时,第二磁体122控制成使得随着向车辆前方侧进入而使第一磁体130从第二磁体突出的突出量变小。另外,也可以是在移动装置121运转时,发动机罩110整体向下方移动,同时发动机罩110的车宽方向左侧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或者只有发动机罩110的车宽方向左侧向下方移动。
另外,在如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将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一磁体130安装在发动机罩110侧,并将电磁体的第二磁体122设于发动机室105中,但也可以将这些相反设置,而是将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一磁体130安装在发动机室105中,将电磁体的第二磁体122设于发动机罩110侧。另外,在如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利用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120使发动机罩110移动的情况,但移动的对象也可以是车辆的侧门、后门、顶棚。
以下,根据图22至图28,对本发明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优选实施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22、图23、图24,对于设有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车辆的前侧进行概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车辆以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3、图24所示,在汽车1的车身3的前侧设有发动机室205,该发动机室205的上部由发动机罩210覆盖。在车身203的前端部配设有前保险杠213,该前保险杠213包括保险杠正面214、配设于其内侧且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215(参照图22)。保险杠横梁215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框架中,形状、强度是以碰撞被碰撞物(行人)时利用弹性使形状向恢复方向弹回的方式设计的。
发动机罩210通过设置于其后端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发动机罩铰链216(参照图22)开闭自由地被车身203所支撑。发动机罩铰链216的前端侧连接于发动机罩210的背面,后端侧旋转自由地连接于设于车身203的台座217。发动机罩210的前端部通过发动机罩锁定装置218被锁定于车身侧。发动机罩锁定装置218包括设置于发动机罩侧的锁定撞针218a,和旋转自由地设置于车身侧的能够将锁定撞针218a进行锁闭以及解除锁闭的闩锁218c。
台座217和闩锁218c通过断裂螺栓219连接于车身203。这些断裂螺栓219构成为在如下述碰撞行人或第一磁体230被向上方抬起时断裂。因此,发动机罩210相对于车身203成非连接状态,与其支撑机构无关系地移动。另外,在图24中,为便于说明,虽然发动机罩210表示为将其后端侧作为支点使前侧向上方打开的状态,但行驶时如图23所示发动机罩210是覆盖发动机室205的状态,利用发动机罩铰链216和发动机罩锁定装置218被保持。
其次,参照图22~图26对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的全部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2所示,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220包括覆盖发动机室205的发动机罩210、使发动机罩210滑动移动的移动装置221、检知行人碰撞汽车201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的行人碰撞检知装置240、使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变形为朝向下方的状态的变形装置250,和在利用行人碰撞检知装置240检知行人碰撞汽车201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利用移动装置221使发动机罩210相对于车身203向前侧滑动移动,同时利用变形装置250使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变形为朝向下方的状态的控制器260。
如图23所示,发动机罩110在平面视图中以覆盖发动机室105的上部的方式形成大致矩形状。在发动机罩210的前侧的背面设有从发动机罩210的宽方向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并且在作用负荷时成为变形起点的变形起点部211。变形起点部211在侧面视图为形成凹状的脆弱部。因此,对发动机罩210的前侧朝向下方作用负荷时,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将变形起点部211作为起点向下方弯曲而变形。
如图23、图24、图26所示,移动装置221包括向前后方向延伸配置于发动机罩210的背面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第一磁体230,和在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配设于发动机室205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多个第二磁体222。第一磁体230和第二磁体222以在发动机罩210覆盖发动机室205的状态下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磁体230为永磁体,第二磁体222为电磁体。
参照图25对第一磁体230和第二磁体222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第一磁体230,如图25所示,铁芯230a是延伸为棒状的永磁体,并从铁芯230a的前侧向后侧具有规定间隔地设有磁极(N极、S极)。在附图中,从铁芯230a的车辆前侧朝向后侧设有N极、S极、N极…。
第二磁体222是在圆柱状的铁芯223上缠绕线圈224构成的。第二磁体222通过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排列多个而构成第二磁体组225。第二磁体组225配设于与第一磁体230相对的位置。第二磁体222在控制流向线圈224的电流的流动方向时,在铁芯223的上部产生N极或S极。这样,在以第二磁体组225的第二磁体222的磁极成为N极或S极的方式控制向第二磁体222的供电时,通过第二磁体222和第一磁体230的N极和S极的互拉力,和N极之间·S极之间的相斥力,可以使发动机罩210向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第二磁体222的线圈224如下述电气地连接控制器260。另外,为便于说明,将配设于车宽方向右侧的第二磁体组225(参照图24)记为第二磁体组右225R,将配设于车宽方向左侧的第二磁体组225(参照图24)记为第二磁体组左225L。在向这些第二磁体组右225R和第二磁体组左225L供电时,通过第二磁体222和第一磁体230的N极之间·S极之间的相斥力,使如图22所示的断裂螺栓219断裂,发动机罩210相对于车身203成为非连接状态,变成从覆盖发动机室205的上部的位置(以下记为“通常位置Pt”)向上方浮起的状态(参照图22、图28(b))。
参照图24、图25对变形装置250进行说明。如图24和图25所示,变形装置250包括设于发动机罩210的前侧的宽方向两侧部的背面的第三磁体251,和设于发动机室205的前侧的宽方向两侧部的第四磁体255。第三磁体251为永磁体,第四磁体255为电磁体。另外,为便于说明,将配设于车宽方向右侧的第四磁体255(参照图24)记为第四磁体右255R,将配设于车宽方向左侧的第四磁体255(参照图24)记为第四磁体左255L。第三磁体251配设于比设于发动机罩210的前侧的变形起点部211更前侧。第三磁体251的磁极与第一磁体230的前端部的磁极同样为N极。因此,在第一磁体230和第三磁体251的磁极之间作用相斥力,利用磁力不会使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将变形起点部211作为起点向下方变形。第三磁体251配置于在发动机罩210处于通常位置Pt时,与第四磁体255相对的位置。
第四磁体255是在圆柱状的铁芯256上缠绕线圈257构成的。在第四磁体255的线圈257上流有使铁芯256的相对于第三磁体251侧的端面的磁极形成S极的流向的电流。因此,向第四磁体255的线圈257供电时,通过第三磁体251的N极和第四磁体255的S极的互拉力,以使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将变形起点部211作为起点而如两点划线所示向下方弯曲的方式变形。
其次,参照图24和图28(a)对限制发动机罩210的车辆前侧方向的滑动移动,同时相对于发动机罩210的前侧使后侧在上下方向旋转的运动变换部件270进行说明。如图24和图28(a)所示,运动变换部件270设置在设于发动机罩210的宽方向两侧的各第一磁体230的发动机罩宽方向外侧的发动机罩210背面。运动变换部件270包括从发动机罩210的背面延伸的臂部270a,和设于臂部270a的前端部的钩部270b。钩部270b使前侧开口而形成弯曲状,且可附着脱开地被设于发动机室205内的轴部206闩住。钩部270b伴随发动机罩210利用移动装置221向车辆前侧滑动移动而移动且被轴部206闩住。轴部206设于发动机室205内的前侧的宽方向两侧,轴芯方向朝向车宽方向延伸。
其次,参照图22、图23对行人碰撞检知装置240进行说明。如图22、图23所示,行人碰撞检知装置240包括安装在保险杠横梁215的前面的碰撞检知传感器241,和配设于车室207内的碰撞预测装置242。碰撞检知传感器241根据碰撞载荷的大小输出电信号。碰撞预测装置242包括配设于车室207内的前风挡玻璃208的后面侧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摄像机243,构成为使得从利用该摄像机243拍摄的车辆前方的摄像画面预测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并输出。
其次,对控制器260进行说明。如图25所示,控制器260根据从碰撞检知传感器241以及碰撞预测装置242发出的检出信号,向第二磁体组右225R,第二磁体组左225L,第四磁体右255R,第四磁体左255L供电,或断开供电。具体来说,控制器260在接到从碰撞检知传感器241发出的对应碰撞载荷的电信号,或从碰撞预测装置242发出的关于行人碰撞的危险的电信号时,判断该电信号是否为行人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或者是否为行人有碰撞危险,如判断是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或行人有碰撞危险,则如图25及图28(a)所示以第二磁体组右225R和第二磁体组左225L的各第二磁体222的磁极与相对的第一磁体230的磁极变成相同的磁极的方式,控制向各第二磁体222供电。
此时,碰撞时通过碰撞载荷使断裂螺栓219断裂,另外在具有碰撞危险时,通过发动机罩210向上方的移动使断裂螺栓219断裂,发动机罩210可以与这些支撑机构无关系地移动。因此,发动机罩210从通常位置Pt向上方抬起(参照图28(b)。因此,控制器260控制第二磁体组右225R和第二磁体组左225L的各第二磁体222的磁极变成N极或S极,使发动机罩210向前侧移动。与此同时,控制器260向变形装置250的第四磁体右255R和第四磁体左255L供电,将第四磁体255的上侧磁极变为S极。因此,如图28所示,发动机罩210的前侧通过第三磁体251和第四磁体255的互拉力将变形起点部211作为起点向下方弯曲而变形。另外,随着发动机罩210向车辆前侧滑动移动,运动变换部件270的钩部270b被发动机室205内的轴部206闩住,发动机罩210被限制向前侧的移动,从而将轴部206作为旋转支点使发动机罩210的后侧相对前侧向上方旋转。
因此,发动机罩210以其前侧向下方弯曲的状态向车身前侧移动,同时发动机罩210整体变成向前侧倾斜的姿势。因此,在行人碰撞汽车201并要撞到发动机罩210上时,发动机罩210的前端没有撞上行人的危险,另外行人对于发动机罩210的碰撞变得容易,因此可以通过发动机罩210增大冲击吸收的比例。
另外,在发动机罩210向前侧倾斜时,也可在发动机罩210上设置维持其姿势的支撑部件272。通过设置该支撑部件272,可以在发动机罩210和发动机室205之间形成大的空间部273。因此,发动机罩210的变形变得容易,通过发动机罩210可以确实地吸收行人撞到发动机罩210上时受到的冲击。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表示了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弯曲而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将向发动机罩宽方向延伸的变形起点部在发动机罩210的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当发动机罩210弯曲时,发动机罩210的前侧整体变形为弯曲状。
另外,变形装置250不限于由磁体构成的物质,也可以是接合发动机罩210的前侧和发动机室205的链条等带状部件。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将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一磁体230安装在发动机罩210侧,将由电磁体构成的第二磁体222设置在发动机室205侧,但也可进行相反设置,而是将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一磁体230设置在发动机室205侧,将由电磁体构成的第二磁体222设置在发动机罩210侧。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将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三磁体251安装在发动机罩210侧,将由电磁体构成的第四磁体255设置在发动机室205侧,但也可进行相反设置,而是将由永磁体构成的第三磁体251设置在发动机室205侧,将由电磁体构成的第四磁体255设置在发动机罩210侧。进一步,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通过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220使发动机罩210滑动移动的情况,但也可将移动对象作为车辆的侧门、后门、顶棚。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为设有车身前部的发动机罩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所述发动机罩可移动地支撑于所述车身前部,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包括:
第一磁体,其配设于所述发动机罩;
第二磁体,其配设于所述车身前部的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对的位置;以及
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所述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的危险,
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通过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力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的至少一个为电磁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包括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所述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使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由所述电磁体构成的磁体被激磁以使所述发动机罩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
利用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构成线性电动机,
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所述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控制对于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由所述电磁体构成的磁体的激磁的切换,从而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移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被可移动地支撑。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发动机罩的后侧通过设置于所述车身前部的铰链机构以使所述发动机罩的前侧在上下方向旋转自由的方式被支撑,
在所述铰链机构设有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的一个,在所述车身前部设有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的另一个,
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所述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使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由所述电磁体构成的磁体被激磁,从而使所述铰链机构和所述发动机罩的后侧相对于该发动机罩的前侧向上方移动。
7.一种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为在车身前部设有发动机罩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所述发动机罩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车身前部,所述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包括:
第一磁体,其配设于所述发动机罩;
第二磁体,其配设于所述车身前部的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对的位置;
电磁场抑制部件,其配设成覆盖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及
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所述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
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利用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力使所述发动机罩相对于所述车身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电磁场抑制部件覆盖除所述第一磁体以及所述第二磁体相对的面之外的部分。
9.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包括:
发动机罩,其保持在配设于车辆的车身前侧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挡板的内侧;
多个移动工具,其使所述发动机罩移动;
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所述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的危险;以及
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其根据从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发出的检出信号,控制所述移动工具的运转,
其中,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所述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控制所述移动工具的运转,从而与该检知前的发动机罩的状态相比,主动地使所述发动机罩更向车身内侧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其中,
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所述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使所述发动机罩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一对挡板相比更向下方移动。
11.一种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包括:
发动机罩,其保持在车辆的车身前侧;
多个移动工具,其使所述发动机罩移动;
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其检知行人是否碰撞所述车辆或行人是否有碰撞危险;以及
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其根据从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发出的检出信号,控制所述移动工具的运转,
其中,在利用所述行人碰撞检知工具检知行人碰撞车辆或行人有碰撞危险时,所述发动机罩移动控制工具控制所述移动工具的运转,从而使所述发动机罩向所述车身的前方侧滑动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其中,
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前侧设有形成变形起点的变形起点部,
所述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包括变形工具,所述变形工具伴随所述发动机罩的滑动移动而使比所述变形起点部更靠前侧的发动机罩变形为朝向下方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车辆用行人保护装置,其中,
运动变换部件设于所述车身与所述发动机罩之间,所述运动变换部件限制所述发动机罩的滑动移动,且使所述发动机罩的后侧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罩的前侧在上下方向旋转。
CN201310021351.6A 2012-01-26 2013-01-21 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3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4156 2012-01-26
JP2012014156A JP5656892B2 (ja) 2012-01-26 2012-01-26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12-014158 2012-01-26
JP2012014154A JP5616370B2 (ja) 2012-01-26 2012-01-26 車両のフード移動装置
JP2012-014157 2012-01-26
JP2012014157A JP5501389B2 (ja) 2012-01-26 2012-01-26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JP2012-014154 2012-01-26
JP2012014158A JP5489364B2 (ja) 2012-01-26 2012-01-26 車両のフード移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3918A true CN103223918A (zh) 2013-07-31
CN103223918B CN103223918B (zh) 2016-04-20

Family

ID=4878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135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3918B (zh) 2012-01-26 2013-01-21 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63744B2 (zh)
CN (1) CN103223918B (zh)
DE (1) DE102013200948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2924A (zh) * 2014-02-18 2015-08-19 沃尔沃汽车公司 包括烟火装置和第一机械结构的设备
CN107257753A (zh) * 2015-02-27 2017-10-17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抬起机构的铰链装置
CN108237999A (zh) * 2018-02-25 2018-07-03 刘至键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装置
CN108473107A (zh) * 2016-01-19 2018-08-31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缸体外壳、促动器以及缸体外壳的制造方法
CN109204612A (zh) * 2018-11-08 2019-01-15 江苏御捷时代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新型前舱盖拆卸固定机构
CN110723100A (zh) * 2018-07-17 2020-0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1003068A (zh) * 2018-10-05 2020-04-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与adas连接的持续运行的主动式发动机罩装置
CN111137243A (zh) * 2018-11-01 2020-05-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常开操作的与adas相连的主动式引擎盖装置
CN111137235A (zh) * 2018-11-01 2020-05-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可随时动作的与adas连接的主动式发动机罩装置
CN112277870A (zh) * 2019-07-25 2021-01-29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保护系统、汽车及控制方法
CN113830183A (zh) * 2021-09-26 2021-12-2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汽车前面罩安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96355B1 (en) * 2016-08-29 2017-10-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ood lifter assembly with protective cover
US10328887B2 (en) * 2017-05-17 2019-06-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oof-mounted energy absorbing countermeasure
KR102703064B1 (ko) * 2018-12-05 2024-09-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비상탈출용 차량 후드 개방 장치
CN112277868B (zh) * 2019-07-26 2022-07-12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行人保护系统及方法
KR20210138289A (ko) * 2020-05-12 2021-11-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1262A1 (en) * 2001-05-18 2002-11-21 Hiroshi Ozawa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DE10128967C1 (de) * 2001-06-15 2002-12-05 Audi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163820A1 (de) * 2001-12-22 2003-07-10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icherheitseinrichtung
JP2008007064A (ja) * 2006-06-30 2008-01-17 Fuji Heavy Ind Ltd 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及び車両の衝突保護装置
CN101367411A (zh) * 2007-08-14 2009-02-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罩弹起系统
KR20100011211A (ko) * 2008-07-24 2010-02-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액티브 후드 힌지
US20110282538A1 (en) * 2010-05-13 2011-11-1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ontrol methodology of pedestrian kinematics using the active hood lif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4049B2 (ja) 2005-06-27 2010-11-1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突制御装置
JP2007038955A (ja) 2005-08-05 2007-02-1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ード制御装置
KR101024818B1 (ko) * 2009-07-28 2011-03-24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오차 확산법을 이용한 영상 처리 장치
US8697321B2 (en) 2010-05-31 2014-04-15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cartridge
JP2012014156A (ja) 2010-05-31 2012-01-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991951B2 (ja) 2010-06-02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847B2 (ja) 2010-06-02 2015-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1262A1 (en) * 2001-05-18 2002-11-21 Hiroshi Ozawa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DE10128967C1 (de) * 2001-06-15 2002-12-05 Audi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163820A1 (de) * 2001-12-22 2003-07-10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icherheitseinrichtung
JP2008007064A (ja) * 2006-06-30 2008-01-17 Fuji Heavy Ind Ltd フロントフード構造、及び車両の衝突保護装置
CN101367411A (zh) * 2007-08-14 2009-02-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罩弹起系统
KR20100011211A (ko) * 2008-07-24 2010-02-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액티브 후드 힌지
US20110282538A1 (en) * 2010-05-13 2011-11-1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Control methodology of pedestrian kinematics using the active hood lift system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2924B (zh) * 2014-02-18 2018-09-28 沃尔沃汽车公司 包括烟火装置和第一机械结构的设备
CN104842924A (zh) * 2014-02-18 2015-08-19 沃尔沃汽车公司 包括烟火装置和第一机械结构的设备
CN107257753A (zh) * 2015-02-27 2017-10-17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抬起机构的铰链装置
CN107257753B (zh) * 2015-02-27 2019-08-20 宝马股份公司 具有抬起机构的铰链装置
CN108473107B (zh) * 2016-01-19 2021-01-15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缸体外壳、促动器以及缸体外壳的制造方法
CN108473107A (zh) * 2016-01-19 2018-08-31 三樱工业株式会社 缸体外壳、促动器以及缸体外壳的制造方法
US11098736B2 (en) 2016-01-19 2021-08-24 Sanoh Industrial Co., Ltd. Cylinder housing, actuator, and cylinder hous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8237999A (zh) * 2018-02-25 2018-07-03 刘至键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装置
CN108237999B (zh) * 2018-02-25 2023-07-18 刘至键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装置
CN110723100A (zh) * 2018-07-17 2020-01-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1003068A (zh) * 2018-10-05 2020-04-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与adas连接的持续运行的主动式发动机罩装置
CN111137235A (zh) * 2018-11-01 2020-05-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可随时动作的与adas连接的主动式发动机罩装置
CN111137243A (zh) * 2018-11-01 2020-05-1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常开操作的与adas相连的主动式引擎盖装置
CN111137243B (zh) * 2018-11-01 2023-08-2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常开操作的与adas相连的主动式引擎盖装置
CN109204612A (zh) * 2018-11-08 2019-01-15 江苏御捷时代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新型前舱盖拆卸固定机构
CN112277870A (zh) * 2019-07-25 2021-01-29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弱势道路使用者的保护系统、汽车及控制方法
CN113830183A (zh) * 2021-09-26 2021-12-24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汽车前面罩安装结构
CN113830183B (zh) * 2021-09-26 2023-09-08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汽车前面罩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92917A1 (en) 2013-08-01
CN103223918B (zh) 2016-04-20
US8763744B2 (en) 2014-07-01
DE102013200948A1 (de)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3918A (zh) 车辆的发动机罩移动装置
CN103318044B (zh) 机动车辆充电系统
CN103818339B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设备
CN100413444C (zh) 自动清洁器的缓冲装置以及具有该缓冲装置的自动清洁器
US9457762B2 (en) Active hood front cover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US20090242308A1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US9469183B2 (en) Mass-couplin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US20190375368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4554126A (zh) 用于车辆的主动式发动机罩装置
CN109088026B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防撞击结构
CN105365697A (zh) 用于将显示元件固定在机动车中的设备
EP2511119A1 (en) Motor vehicle front end
US8813897B2 (en) Impact absorbing apparatus of vehicle
JP201920992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0316110A (zh) 电动机动车中的电气设备的配置结构
CN202706738U (zh) 铰链组件和车辆
RU2570192C2 (ru) Систем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редств
CN101428597B (zh) 带有伸缩保险杠、辅助行走器的汽车及移动充电装置和方法
JP6211831B2 (ja) 車両用フード装置
CN113911014A (zh) 抗冲击耐用型防撞装置及防撞缓冲车
US11027692B2 (en) Air bag device
KR101154266B1 (ko) 차량용 외장형 에어백장치
JP6746416B2 (ja) 車両搭乗者の安全のためのステアリングカラムシステム
KR20070121127A (ko) 상해 저감을 위한 차량의 스티어링 휠 하강장치
KR101224576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