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9723B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59723B CN102959723B CN201080067773.1A CN201080067773A CN102959723B CN 102959723 B CN102959723 B CN 102959723B CN 201080067773 A CN201080067773 A CN 201080067773A CN 102959723 B CN102959723 B CN 1029597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itive surface
- solar battery
- bus electrode
- battery cell
- back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but-3-enoic acid;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C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93 encaps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20 polyvinyl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0484 but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C([H])([H])C([H])([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1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44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15 recruit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01L31/0504—
-
- H01L31/05—
-
- H01L31/0201—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需增加互连器的剖面面积而提高输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太阳能电池模块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0),平面形状是大致长方形,大致长方形的短边长度(S)与长边长度(L)之比是1/n:1(n是2以上的整数),在受光面具有与大致长方形的短边平行的多个受光面汇流电极,在非受光面的与受光面汇流电极对应的位置具有背面汇流电极;以及受光面侧引线(互连器)(4),对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受光面汇流电极、和邻接的其他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背面汇流电极进行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将太阳等的光能变换为电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在屋顶等上排列多个而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作为主要的材料使用了以硅为原材料的晶片的晶体系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发电性能,随着作为发电元件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性能的提高,而模块的发电性能提高。
但是,伴随单元的效率的提高,电流变大,在模块化时,连接单元彼此的主要由铜构成的布线部件(互连器(interconnector))中的电阻损失变大,所以作为模块化后的性能提高量,并非原样地增加单元的性能提高量,而减少了上述互连器中的电阻损失的增加量。
作为其改善对策,以往,提出了通过增大互连器的剖面面积来降低电阻损失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1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如以往提出的技术那样想要增大互连器的剖面面积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宽度或厚度的某一方,但如果增大宽度则单元的受光面积减少,使发电量降低,所以一般考虑增大厚度,但由于在将互连器焊锡接合到单元之上的电极时赋予的热的影响,在单元中产生的残留应力变大,所以存在单元破损的概率增加而成品率恶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无需增加互连器的剖面面积而提高输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平面形状是大致长方形,大致长方形的短边长度与长边长度之比是1/n:1,在受光面具有与大致长方形的短边平行的多个受光面汇流电极,在非受光面的与受光面汇流电极对应的位置具有背面汇流电极,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以及互连器,对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汇流电极、和邻接的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汇流电极进行电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于平面形状是大致正方形、在受光面侧具有n个部位的设置了与大致正方形的一边平行的多个受光面汇流电极和与受光面汇流电极正交的多个栅电极的受光面电极区域、在非受光面侧的与受光面侧汇流电极对应的位置具有背面汇流电极的基础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沿着n个部位的受光面电极区域各自的边界对基础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n分割,而得到平面形状是大致长方形,且大致长方形的短边长度与长边长度之比是1/n:1的被分割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通过互连器对第1被分割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汇流电极和邻接的第2被分割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汇流电极进行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能够减小将多个单元串联连接的互连器中流过的电流,所以能够减轻电阻损失,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另外,一般,成为单元的基板的多晶硅或者单晶硅晶片是正方形,但通过将该晶片切成一半,起到能够容易地得到单元这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对于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在n个部位的受光面电极区域各自的边界处,对第一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n分割,而得到大致长方形的短边长度与长边长度之比是1/n:1(n是2以上的整数)的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互连器对第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汇流电极和邻接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汇流电极进行电连接,所以起到能够容易地制作减轻电阻损失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立体图,示出在太阳能电池面板上安装框部件的样子。
图2是示出通过引线依次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而成的单元阵列被密封到太阳能电池面板内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受光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背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背面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了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地连接了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方观察了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地连接了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层叠各零件的状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邻接的2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对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受光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同样地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背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背面图。
图11是示出连接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单元阵列的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对实施方式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受光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同样地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背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背面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单元阵列的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3:表面罩材料(玻璃);4:受光面侧引线(互连器);4a:延长部;5:单元阵列;7:背面侧引线(互连器);8、8a、8b:树脂(密封材料);9:单元配置层;10:背面罩材料;11:p型硅基板;12:背面集电极;13:栅电极;14:受光面汇流电极(受光面引线连接电极);15、15B:背面汇流电极(背面引线连接电极);16:串连接器;17、17A、17B:单元串;20、20A、20B、21、22:太阳能电池单元;70:太阳能电池面板;80:框部件;90:太阳能电池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立体图,示出在太阳能电池面板上安装框部件的样子。图2是示出通过引线依次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而成的单元阵列被密封到太阳能电池面板内的样子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受光面汇流电极(light-receiving-surfacebuselectrode)的样子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背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背面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了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地连接了的样子的立体图。图6是从下方观察了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地连接了的样子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层叠各零件的状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示出邻接的2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连接状态的剖面图。
太阳能电池模块90具有平板状的太阳能电池面板70和将该太阳能电池面板70的外缘部的全周包围的框部件80(图1)。对纵横排列了多个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进行树脂密封,用具有透光性的玻璃等表面罩材料3来覆盖其受光面侧,用背面罩材料10覆盖背面侧(非受光面侧),而构成了太阳能电池面板70(图7、8)。
通过受光面侧引线(互连器)4以及背面侧引线(互连器)7,在作为第1方向的图中X方向上,串联地连接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0(图5~7)。但是,在太阳能电池面板70的端部,还有在Y方向上连接的部位。另外,作为受光面侧引线4以及背面侧引线7,使用了一般被称为接头线(tabline)的供给(包覆或者涂敷)了焊锡的带状的铜箔。在太阳能电池面板70的内部,通过树脂8密封了用引线4、7依次连接太阳能电池单元20而成的单元阵列5(图2)。
框部件80是通过铝等的挤压成型而制作的,以形成剖面“コ”的字形的“コ”字状部覆盖了太阳能电池面板70的外缘部的全周(图1)。框部件80经由丁基系的密封材料或者硅系的粘接剂等固定到太阳能电池面板70来加强太阳能电池面板70,并且具有用于将太阳能电池面板70安装到在住宅、大厦等建筑物、地面、构造物中设置的支架上的作用。
太阳能电池面板70成为如下结构:从受光面侧起,层叠了具有透光性的表面罩材料(玻璃)3、用EVA(乙烯乙酸乙烯,ethylenevinylacetate)等树脂8(8a、8b)密封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0和将这些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串联地连接的受光面侧引线4以及背面侧引线7的单元配置层9、以及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VF(聚氟乙烯)等形成的耐气候性优良的背板10(背面罩材料)(图7、8)。
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平面形状是大致长方形,长方形的短边长度S与长边长度L之比成为1/2:1。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一般为156mm×156mm或者125mm×125mm的正方形,但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由于对以上述尺寸制作成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连接时的第1方向(受光面汇流电极(受光面引线连接电极)14延伸的方向)上进行2分割而制作,所以成为上述形状。
将大致150~300μm左右的厚度的p型硅作为基板,而如以下那样构成太阳能电池单元20。在成为p型层的p型硅基板11的表面侧,通过磷扩散而形成n型扩散层(杂质层扩散层:未图示),进而通过表面处理设置用于防止入射光的反射而提高变换效率的由硅氮化膜构成的反射防止膜11a(图3),而成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受光面。另外,在p型硅基板(以下,简称为基板)11的背面侧,形成包含高浓度杂质的p+层(未图示),进而以入射光的反射以及电力的取出为目的而在背面的大致全面设置了基于铝的背面集电极12。
另外,在基板11的受光面上,作为取出从入射光变换了的电能的受光面侧电极,形成由银形成的作为细线电极的栅电极(gridelectrode)13和同样地由银形成的规定宽度的受光面汇流电极(受光面引线连接电极)14,并分别在底面部与上述n型扩散层电连接。沿着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连接方向的第1方向,平行地形成了两根受光面汇流电极14。在与受光面汇流电极14正交的方向上,以细的形状形成了多根栅电极13。为了不浪费地取出在受光面发电了的电力,尽可能细、并且遍及受光面(表面)的整体地,形成了栅电极13。通过太阳光到达,图3的受光面侧成为负(-)电极、图4的背面侧成为正(+)电极。为了连接受光面侧引线4,并将由栅电极13集中的电能进一步向外部取出,而设置了受光面汇流电极14(图3)。另外,在图3以及图5等中,比受光面侧引线4更细地记载了受光面汇流电极14,但这只是用于易于理解地表现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受光面侧引线4重叠的样子,实际上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受光面侧引线4是相同的宽度。
另一方面,在基板11的背面,覆盖背面的大致全面地设置了由铝构成的背面集电极12。另外,在基板11的背面的与栅电极13对应的位置(与栅电极13在基板1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连接方向的第1方向上延伸地形成了由银构成的背面汇流电极(背面引线连接电极)15。为了连接背面侧引线7,并将由背面集电极12集中的电能进一步向外部取出,而设置了背面汇流电极15(图4)。另外,在图4以及图6等中,比背面侧引线7更粗地记载了背面汇流电极15,但这只是用于表现背面汇流电极15和背面侧引线7重叠的样子,实际上背面汇流电极15和背面侧引线7是相同的宽度。
关于基板11的背面,也可以遍及前面用银电极覆盖,但由于成本增加,所以如上所述特别地仅在连接背面侧引线7的部位设置了银制的背面汇流电极15。另外,对于背面汇流电极15,除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成为直线状的情况以外,还有离散地点状(踏脚石状)地设置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受光面侧引线4以及背面侧引线7相互连接如以上那样制作成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之前,在受光面汇流电极14延伸的方向上进行二分割,而得到短边长度S与长边长度L之比是1/2:1的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
在得到被分割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时,首先,通过进行规定的工序,在正方形的基板11上形成受光面汇流电极14、栅电极13、背面集电极12、以及背面汇流电极15而制作出成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此时,关于形成这些各电极的受光面电极区域和背面电极区域,与所分割的线匹配地分成2个区域而形成,然后,沿着分割线进行切断,从而得到上述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对制作成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了二分割,但也可以进行三分割、或者四分割和更多的分割(n分割)。在n分割的情况下,将受光面电极区域和背面电极区域预先分成n个部位而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中,如果从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受光面侧(反射防止膜侧)照射太阳光,并到达内部的pn结面(p型层与n型扩散层的接合面),则在该pn结面中使合并着的空穴和电子分离。分离的电子朝向n型扩散层移动。另一方面,分离的空穴朝向p+层移动。由此,在n型扩散层与p+层之间,以p+层的电位变高的方式发生电位差。其结果,与n型扩散层连接的表面电极成为负极,与p+层连接的背面电极成为正极,如果连接外部电路(未图示),则流过电流,呈现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动作。虽然1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输出电压小,但在太阳能电池模块90中通过将多个该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串联地或者并联地连接,增大至易于使用的电压。
在第1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中,通过带状的引线4、7对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的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与它邻接的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的背面汇流电极15进行电连接,从而进行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串联连接(图5~8)。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为受光面侧引线4和背面侧引线7而设置了引线4、7。两个引线中的受光面侧引线4在受光面汇流电极14之上延伸,与该受光面汇流电极14焊锡接合(机械以及电连接)。另外,在受光面侧引线4中,设置了长度比太阳能电池单元20长的延长部4a,在焊锡接合到受光面汇流电极14之上时,向一端侧突出(图3、5、9)。
背面侧引线7在背面汇流电极15之上延伸,与该背面汇流电极15焊锡接合(机械以及电连接)。另外,为了对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和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进行串联连接,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的受光面侧引线4和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的背面侧引线7被焊锡接合。即,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的受光面侧引线4的延长部4a钻入邻接的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的背面侧,与在背面汇流电极15之上焊锡接合的背面侧引线7焊锡接合。此处,仅说明了邻接的2个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和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的连接,但实际上,反复进行同样的连接而串联地连接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引线是分割为受光面侧引线4和背面侧引线7而设置的,但也可以设为连续的1根引线。
使受光面侧引线4重叠于受光面汇流电极14之上,并且使背面侧引线7重叠于背面汇流电极15之上而分别配置,接下来,在对受光面侧引线4以及背面侧引线7进行加热的同时,部分性地或者遍及全长地向太阳能电池单元20侧按压。受光面侧引线4以及背面侧引线7被焊锡包覆,所以通过加热,该焊锡熔化,通过在该状态下按压,引线4、7和汇流电极14、15被焊锡接合。接下来,排列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和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使第1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A)的受光面侧引线4的延长部4a钻入第2太阳能电池单元20(20B)的背面侧而与背面侧引线7的端部重叠,在加热的同时按压而进行焊锡接合。另外,也可以在相同的工序中同时进行受光面侧引线4以及背面侧引线7与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连接、和受光面侧引线4与背面侧引线7的连接。
如图7所示,在表面罩材料(玻璃)3与背板10(背面罩材料)之间,用树脂8a、8b对这样串联地连接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单元阵列5进行密封而成为太阳能电池面板70,在该太阳能电池面板70上,如图1所示,安装框部件80,进而经由端子盒(未图示)连接输出用电缆(+极、-极)(未图示),而构成太阳能电池模块90,其输出电压成为将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电压串联连接了多个而得到的值。
在这样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通过对太阳能电池单元20进行二分割,能够将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每一个的电流减半,所以能够降低电连接所致的电阻损失。因此,能够设为相比于搭载不分割的以往的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提高了输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实施方式2.
图9是示出对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受光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同样地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背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背面图。图11是示出连接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单元阵列的连接方法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受光面汇流电极14延伸的方向对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二分割而制作,短边长度S与长边长度L之比成为1/2:1(图9)。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如图9所示,在受光面侧,设置了4个与短边平行地延伸的受光面汇流电极14,并分别接合了受光面侧引线4。另一方面,在背面侧,在与受光面汇流电极14对应的位置(与受光面汇流电极14在基板1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作为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连接方向的第1方向上,在引线中,点状(踏脚石状)地配置了4列由银构成的背面汇流电极(背面引线连接电极)15B。对各列的背面汇流电极15B,接合了背面侧引线7。在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1中,通过受光面侧引线4和背面侧引线7,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依次串联地连接了4个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4个背面汇流电极15B。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串联地连接规定个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而形成了第1单元串(cellstring)17(17A)。另外,串联地连接同样的个数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而形成了第2单元串17(17B)。另外,通过串连接器(stringconnector)16接合第1单元串17(17A)和第2单元串17(17B)各自的终端部彼此,而形成了第1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A)。进而,该第1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A)和同样地连接的第2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B)通过串连接器16串联地连接(图12)。然后,以同样的方式串联地连接进行了列连接的单元串18的规定列数。
如图7所示,在表面罩材料(玻璃)3与背板10(背面罩材料)之间用树脂8a、8b对这样串联地连接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1的单元阵列5进行密封而设为太阳能电池面板70,在该太阳能电池面板70上,如图1所示,安装框部件80,进而经由端子盒(terminalbox)(未图示)连接输出用电缆(+极、-极)(未图示),而构成太阳能电池模块90。
另外,在图12中,第1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A)和第2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B)被串联地连接,详细而言与第1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A)的终端单元(处于最接近串连接器16的位置的单元)的受光面汇流电极14接合的受光面侧引线4连接到串连接器16,该串连接器16连接到与第2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B)的开头单元(处于最接近串连接器16的位置的单元)的背面汇流电极15B接合的背面侧引线7。即,必需考虑极性而电气地串联连接单元串18彼此,所以在第1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A)和第2并联连接的单元串18(18B)中在电气上而言方向改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中,也能够通过将针对纵横的长度相同的大致正方形的p型硅基板经由规定的工艺而得到的单元进行二等分来形成。由于单元的面积成为一半,所以发电电流成为一半,因此引线4、7中流过的电流相比于正方形的结构成为一半。其结果,关于引线4、7的电阻损失(W),能够根据W=(引线4、7的电阻)×(流过的电流)2的关系,降低至1/4,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
另外,如果考虑模块内的单元的配置(连接),则关于将被二分割的单元全部串联连接了的情况下的模块得到的特性,相对于将非分割单元全部串联连接了的同一外形尺寸的模块的特性,电流成为一半,电压成为2倍。
如果将一个非分割单元的电压设为V、将电流设为I、将其串联连接60个而构成模块,则一个模块的电压成为60×V、电流成为I。相对于此,二分割的单元的电压是V、电流是0.5×I,所以在将其串联连接120个(由于模块的外形尺寸相同,所以二分割的单元的使用个数成倍)而构成的模块中,其电压成为120×V、电流成为0.5×I。即,作为模块的电气输出特性不同,所以针对向逆变器的连接方法,需要考虑必需大幅改变向屋顶的上方的模块的配置(屋顶之上的串·并联连接个数)等。
此处,如果设为如上所述构成并联连接了二组将被二分割的单元串联连接规定的个数而得到的单元串的并联单元串、并将该并联单元串全部串联连接那样的结构,则关于该模块的电气输出特性,电压成为60×V、电流成为I,而成为与将非分割单元全部串联连接了的模块等同的特性。因此,针对向逆变器的连接方法,无需考虑必需大幅改变在屋顶之上的模块配置(屋顶之上的串·并联连接个数)等。进而,在已设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基于以往的非分割单元的模块故障了的情况下,由于特性等同,所以还能够将基于二分割单元的模块用作代替品。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基于被二分割的单元的模块,电流值成为一半,从而引线4、7所致的电阻损失降低,但在上述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忽略电阻损失量而进行了说明。
实施方式3.
图13是示出对实施方式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受光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同样地对太阳能电池单元接合了背面汇流电极的样子的背面图。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单元阵列的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受光面汇流电极14延伸的方向上对正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二分割而制作,短边长度S与长边长度L之比成为1/2:1。另外,太阳能电池单元22成为在短边方向一侧的端部,在长边与其两端部的短边之间形成的角部被切成大致45度那样的形状。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这样的去掉了角部的去角太阳能电池单元22替换实施方式2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1而同样地构成太阳能电池模块。
去角太阳能电池单元22形成为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背面汇流电极15B相对通过长边的中点且与短边平行的虚拟中心线CL成为线对称那样的图案。
使大致长方形的长边或者短边的方向对齐,而在模块内配置被二分割的单元。此时,如果任意的单元的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邻接的单元的背面汇流电极15B存在于一个直线上,则能够通过引线4、7以最短距离连接这些单元彼此,并且连接作业也容易。另外,在上述那样的以相对虚拟中心线CL成为线对称的方式形成了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背面汇流电极15B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2的情况下,不论单元旋转了180°还是未旋转,由于受光面侧的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背面汇流电极15B处于一个直线上,所以都能够通过使引线4、7直接延长而连接。即,不需要为了使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背面汇流电极15B处于一个直线上,而使单元排列的方向对齐这样的作业。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单元阵列5中,在将去角太阳能电池单元22串联地连接而形成单元串17A、17B时,将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2的朝向改变180°(例如,以使未去角的一侧的长边对置的方式)而连接来构成了单元阵列5。
一般,关于单晶硅基板,根据成为原材料的铸锭(ingot)的尺寸制约,在角部附加大致45度的去角部的情况较多。因此,如果将基板以二分割了的状态配置于模块内,则如配置了去角部的单元的上边侧、下边侧、…这样交替出现。如果想要将去角部例如一定配置于上边侧,则必须使二分割了的单元的下一半侧的单元旋转180°而配置。此时,即使旋转180°,只要使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背面汇流电极15B处于一个直线上,就能够通过引线4、7串联连接。如果是上述那样的受光面汇流电极14和背面汇流电极15B形成为相对通过长边的中点、且与短边平行的虚拟中心线CL成为线对称的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22,这是能够实现的。
实施方式4.
在对以往的大致正方形的单元进行二分割而生成2个大致长方形的单元的情况下,在沿着分割原来的大致正方形单元的线的区域中,预先在规定的宽度内不生成受光面汇流电极、栅电极、背面汇流电极。即,在二分割的大致长方形的单元的周缘部,形成不存在上述电极的区域。
根据这样制作出的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在二分割的大致长方形的单元的周缘部不形成电极,除了能够抑制由于在分割时产生的分割端部的损伤而使单元的特性降低,而且还能够通过防止引线(互连器)接合时的热应力传播到单元端部来抑制在模块化时单元破损。另外,单元周缘部能够取入通过模块的背面罩材料反射的二次光,所以还有模块的特性提高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应用于在将太阳等的光能变换为电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在屋顶等上排列设置多个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是有用的,特别是应用于具备在受光面中具有与大致长方形的短边平行的多个受光面汇流电极,在非受光面的与受光面汇流电极对应的位置具有背面汇流电极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是最佳的。
Claims (6)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平面形状是大致长方形,所述大致长方形的短边长度与长边长度之比是1/n∶1,在受光面具有与所述大致长方形的短边平行的多个受光面汇流电极,在非受光面的与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对应的位置具有背面汇流电极,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以及
互连器,对第1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和邻接的第2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汇流电极进行电连接,
将规定的个数的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连接而构成单元串,将所述单元串并联连接n列,作为并联连接的所述单元串的列数的所述n等于作为所述长边长度相对于所述短边长度的比的所述n,进而将所述n列并联连接的单元串进行串联连接而构成整体的单元阵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将规定的个数的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连接而构成单元串,将所述单元串并联连接2列,进而将所述2列并联连接的单元串进行串联连接而构成整体的单元阵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形成于相对通过与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的延长线正交的边的中点且与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平行的直线是线对称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形成于相对通过与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平行的边的中点且与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正交的直线是线对称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在其外周缘部具有:从边缘朝向单元中心方向在规定的尺寸内未形成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和所述背面汇流电极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是:
对于平面形状是大致正方形、在受光面侧具有n个部位的设置了与所述大致正方形的一边平行的多个受光面汇流电极和与所述受光面汇流电极正交的多个栅电极的受光面电极区域、在非受光面侧的与所述受光面侧汇流电极对应的位置具有背面汇流电极的基础太阳能电池单元,沿着所述n个部位的受光面电极区域各自的边界对所述基础太阳能电池单元进行n分割来得到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0/061334 WO2012001815A1 (ja) | 2010-07-02 | 2010-07-02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59723A CN102959723A (zh) | 2013-03-06 |
CN102959723B true CN102959723B (zh) | 2016-03-16 |
Family
ID=4540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67773.1A Active CN102959723B (zh) | 2010-07-02 | 2010-07-02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15214B2 (zh) |
JP (1) | JPWO2012001815A1 (zh) |
CN (1) | CN102959723B (zh) |
DE (1) | DE112010005717T5 (zh) |
WO (1) | WO201200181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83128A (ja) * | 2012-03-05 | 2013-09-12 | Gantan Beauty Ind Co Ltd | 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
CN103311349A (zh) * | 2012-03-15 | 2013-09-18 | 常熟阿特斯阳光力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组件 |
DE202012004369U1 (de) * | 2012-04-30 | 2012-05-14 | Solarworld Innovations Gmbh | Photovoltaikmodul |
KR101795126B1 (ko) * | 2012-06-05 | 2017-11-07 | 쌩-고벵 글래스 프랑스 | 일체형 광전지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선루프 |
GB2508792A (en) | 2012-09-11 | 2014-06-18 | Rec Modules Pte Ltd | Back contact solar cell cell 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US8636198B1 (en) * | 2012-09-28 | 2014-01-28 | Sunpower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structures for forming and improving solder joint thickness and planarity control features for solar cells |
CN103094381A (zh) * | 2012-12-13 | 2013-05-08 |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3236461B (zh) * | 2013-04-03 | 2016-05-25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电转换模块 |
GB2515837A (en) | 2013-07-05 | 2015-01-07 | Rec Solar Pte Ltd | Solar cell assembly |
CN104716225A (zh) * | 2013-12-17 | 2015-06-17 |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晶硅电池片回收再利用方法 |
US20160013344A1 (en) * | 2014-07-09 | 2016-01-14 | Emcore Solar Power, Inc. | Method to assemble a rectangular cic from a circular wafer |
GB2530583A (en) * | 2014-09-29 | 2016-03-30 | Rec Solar Pte Ltd | Solar cell with specific front surface electrode design |
CN105226124A (zh) * | 2015-11-03 | 2016-01-06 | 张家港其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8398691A (zh) * | 2016-06-30 | 2024-07-2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片组件、电池片矩阵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7564986A (zh) * | 2016-06-30 | 2018-01-0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片组件、电池片矩阵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
CN106328764A (zh) * | 2016-08-30 | 2017-01-11 | 江阴鑫辉太阳能有限公司 | 一种半片组件组串及叠层的方法 |
JP6871044B2 (ja) * | 2017-03-31 | 2021-05-12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CN108687418B (zh) * | 2017-04-04 | 2021-03-12 |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电池的焊带连接方法 |
CN107170841B (zh) * | 2017-06-07 | 2021-01-22 | 苏州携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光伏模块及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 |
CN107342341B (zh) * | 2017-07-07 | 2018-10-30 |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焊接方法 |
CN109244147B (zh) * | 2018-08-07 | 2024-08-23 | 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半片组件 |
KR102577910B1 (ko) | 2018-09-18 | 2023-09-14 | 상라오 징코 솔라 테크놀러지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태양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패널 |
CN111370536A (zh) * | 2020-03-19 | 2020-07-03 |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晶硅电池热诱导裂片方法 |
EP4071833A1 (en) * | 2021-04-08 | 2022-10-12 | Meyer Burger (Switzerland) AG | Solar cell module with half cell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uch a solar cell modul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816684A2 (en) * | 2006-02-01 | 2007-08-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Solar battery modu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51613A (ja) | 1988-08-11 | 1990-02-21 | Musashi Seimitsu Ind Co Ltd | ボールスタッドの製造方法 |
JPH07106619A (ja) * | 1993-10-07 | 1995-04-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3683700B2 (ja) | 1998-02-27 | 2005-08-17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装置 |
US5994641A (en) * | 1998-04-24 | 1999-11-30 | Ase Americas, Inc. | Solar module having reflector between cells |
JP2000164901A (ja) | 1998-11-27 | 2000-06-16 | Kyocera Corp | 太陽電池 |
US6262358B1 (en) | 1999-02-18 | 2001-07-1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panel using the same |
CN1938865B (zh) | 2004-03-31 | 2010-04-2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
JP4322199B2 (ja) | 2004-10-22 | 2009-08-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セ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US10153383B2 (en) * | 2008-11-21 | 2018-12-11 |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Solar string power point optimization |
US8217534B2 (en) * | 2009-05-20 | 2012-07-10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Power generator distributed inverter |
TW201131130A (en) * | 2010-03-02 | 2011-09-16 | Ablytek Co Ltd | Solar battery module |
-
2010
- 2010-07-02 JP JP2012522412A patent/JPWO2012001815A1/ja active Pending
- 2010-07-02 DE DE112010005717T patent/DE112010005717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7-02 WO PCT/JP2010/061334 patent/WO201200181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7-02 CN CN201080067773.1A patent/CN102959723B/zh active Active
- 2010-07-02 US US13/806,793 patent/US951521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816684A2 (en) * | 2006-02-01 | 2007-08-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Solar battery modu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15214B2 (en) | 2016-12-06 |
DE112010005717T5 (de) | 2013-06-13 |
JPWO2012001815A1 (ja) | 2013-08-22 |
CN102959723A (zh) | 2013-03-06 |
WO2012001815A1 (ja) | 2012-01-05 |
US20130098423A1 (en) | 2013-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59723B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2175893B1 (ko) |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 |
US8927850B2 (en) | Photovoltaic module | |
EP3751625B1 (en) | Solar cell string, string group,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8440907B2 (en) | Solar cell, solar cell string and solar cell module | |
JP5714080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EP2112696B1 (en) | Solar cell module | |
US20110155203A1 (en) | Solar cell module | |
JP7574363B1 (ja) | 太陽電池、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12090849A1 (ja) | 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3329285B (zh) | 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引线接合方法 | |
US20230144536A1 (en) | Designable shingled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JP2012129359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セル | |
US11245354B2 (en) | Solar roof tile spacer with embedded circuitry | |
JP5637089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6448792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WO2019172258A1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ガラス建材、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US20190379321A1 (en) | Solar roof tile connectors | |
CN109390428B (zh) | 太阳光电模块 | |
JP6639589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US11190128B2 (en) | Parallel-connected solar roof tile modules | |
US20130312821A1 (en) | Solar cell | |
TW201310674A (zh) |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 |
JP5367090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528571B (zh) | 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太陽能電池組的組裝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2 Address after: 388 Hangtian Middle Road, Chang'a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ONGJ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