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2832508B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2508B
CN102832508B CN201210203773.0A CN201210203773A CN102832508B CN 102832508 B CN102832508 B CN 102832508B CN 201210203773 A CN201210203773 A CN 201210203773A CN 102832508 B CN102832508 B CN 102832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hell
fastener
circuit board
electric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37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2508A (zh
Inventor
大迫徹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32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2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2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避免连接器的上下方向的大型化,并且通过确保卡止部的足够的上下方向尺寸来提高强度,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备:外壳,具有与电路基板相对的底壁;多个端子,它们与对象连接器的多个对象端子对应地排列保持于外壳。外壳在底壁的靠后端位置具有电线收纳部,该电线收纳部在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各个电线对应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电线,并且在电线收纳部之间的位置具有后方卡止部,后方卡止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在对象连接器的电线之间的位置与形成于对象连接器的靠后端位置的后方被卡止部在上方向上卡止。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作为配置在电路基板上、且使电线与端子连结的电线用电连接器、亦即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1中,上述对象连接器的电线沿着在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在与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形成一个方向的前后方向上朝向后方延伸。
上述连接器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与电路基板相对的底壁、以及从该底壁立起的周壁;以及多个端子,这些端子在该外壳的靠前方位置,以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外壳。该连接器将上述对象连接器收纳在由上述周壁包围而成、且向上方开口的接受空间。
上述周壁中的位于后方的后壁部利用上半部的切口而形成有开口部,在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对象连接器的电线经由该开口部而朝向后方伸出。并且,在该后壁部的下部的前表面,形成有沿着该后壁部的板厚方向凹陷、且沿着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凹部,形成该凹部的上侧内壁面的上边缘部作为与后述的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方向)上卡止的卡止部而发挥功能。该卡止部以遍及端子排列方向的多个端子的排列范围、换而言之遍及对象连接器的多根电线的排列范围的尺寸形成。
对象连接器具备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外壳、以及排列保持于该外壳的多个端子(对象端子),多根电线的前端与对象端子连结,并且该电线从该外壳朝向后方伸出。该对象连接器的外壳在其后端面的下部的后表面形成有多个朝向后方突出的肋部。该多个肋部设置于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上述连接器的卡止部对应的范围,在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上述肋部作为位于该卡止部的下方、且在上方向与该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而形成。在专利文献1中,连接器的卡止部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的卡止实现了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27531
一般来说,在与电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强烈要求减小与电路基板的平面成直角的方向(专利文献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即要求低背化。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应对该低背化的要求,由于在对象连接器的多根电线在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位于上述连接器的卡止部的上方,所以需要减小该后壁部的高度尺寸。因此,由于形成于该后壁部的卡止部以及凹部的高度尺寸变小,因此,无法充分确保该卡止部的强度、以及与该凹部对应而形成地较小的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的强度,存在连接器彼此发生意外脱落的可能。另一方面,如果为了确保卡止部的强度而想要增大上下方向的尺寸来形成卡止部,则由于会引起连接器在上下方向的大型化,因此无法满足上述低背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此类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能够避免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确保卡止部的充足的上下方向尺寸来保持强度,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
第一发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供供作为电线用电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该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沿着形成与该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沿着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电线的前端与端子连结,并且该电线朝向后方伸出。
在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与电路基板相对的底壁;以及多个端子,这些端子与上述对象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对应地排列保持于该外壳,该外壳在所述底壁的靠后端位置具有电线收纳部,该电线收纳部在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各个电线对应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该电线,并且在相互邻接的电线收纳部之间的位置具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在对象连接器的电线之间的位置、与形成于该对象连接器的靠后端位置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卡止。
电线用电连接器、亦即对象连接器在作为例如电源电线用的连接器加以使用,并且在特性上需要在相互邻接的电线之间设置规定值以上的间隔的情况下,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利用与上述电线之间的间隔对应的空间、换而言之与各个电线对应的电线收纳部之间的空间来设置外壳的卡止部。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中,能够有效地应用与上述间隔对应的空间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能够使上述卡止部的上下方向尺寸比以往大,而在上下方向不受电线的存在的限制,并且不对电线的位置造成影响。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卡止部的强度,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并且,由于利用与上述电线之间对应的已经给予的空间来设置卡止部,因此,即使在上下方向上增大该卡止部,连接器本身在上下方向也不会大型化。
优选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还具备金属部件,该金属部件保持于外壳、且用于加强该外壳的卡止部,该金属部件具有沿着上述卡止部朝向上方延伸的纵部,并且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该纵部的上端位置弯曲,沿着能够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抵接的上述卡止部的卡止面向前后方向延伸。
通过设置上述金属部件,由此利用该金属部件来加强外壳的卡止部。此时,通过利用金属部件的纵部以及弯曲部来加强卡止部,由此能够提高该卡止部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之间的锁定强度,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并且,由于该金属部件的纵部以及弯曲部位于在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与卡止部相同的位置、即与对象连接器的电线之间对应的空间,因此,即使设置该金属部件,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也不会大型化。
优选为,金属部件具有沿着外壳的底壁延伸的横部,利用该横部来加强上述底壁。通过在上述金属部件设置横部,由此,在外壳的卡止部的基础上,也能够加强该外壳的底壁。
第二发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供作为电线用电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该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沿着形成与该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沿着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电线的前端与端子连结,并且该电线朝向后方伸出。
在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与电路基板相对的底壁;多个端子,这些端子与上述对象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对应地排列保持于该外壳;以及金属部件,该金属部件保持于该外壳,该外壳在所述底壁的靠后端位置具有电线收纳部,该电线收纳部在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各个电线对应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该电线,上述金属部件在相互邻接的电线收纳部之间的位置具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在对象连接器的电线之间的位置与形成于该对象连接器的靠后端位置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卡止。
电线用电连接器、亦即对象连接器在特性上需要在相互邻接的电线之间设置规定值以上的间隔的情况下,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利用上述电线之间的间隔对应的空间、换而言之与各个电线对应的电线收纳部之间的空间来设置金属部件的卡止部。由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中,与已述的第一发明相同,能够有效地利用与上述间隔对应的空间的上下方向尺寸,使上述卡止部的上下方向尺寸比以往大,而在上下方向不受到电线的存在的制约,并且不对电线的位置造成影响。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卡止部的强度,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并且,即使在上下方向增大该卡止部,连接器本身在上下方向也不会大型化。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将卡止部设置于金属部件,因此,与第一发明那样在树脂制的外壳设置卡止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大卡止部的强度。
优选为,卡止部具有朝向上方延伸的纵部,并且具有在该纵部的上端位置朝向前方或者后方弯曲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在下表面形成有能够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抵接的卡止面。
优选为,金属部件具有沿着外壳的底壁延伸的横部,利用该横部来加强上述底壁。通过在上述金属部件设置横部,由此能够利用该横部来加强上述外壳的底壁。
在第一发明以及第二发明中,优选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外壳在底壁的靠前端位置具有立起壁,该立起壁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卡止部相同的位置从底壁朝向上方立起,该立起壁在对象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在对象连接器的相互邻接的电线之间的位置,从下方进入到形成于该对象连接器的靠前端位置的槽状或者孔状的接受部。
通过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卡止部相同的位置、且是在外壳设置上述立起壁,使该立起壁位于端子之间,而隔开该端子彼此,因此能够增大该端子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沿面距离,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绝缘强度以及耐电压性。并且,由于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立起壁进入对象连接器的接受部,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连接器的立起壁位于上述接受部内,该立起壁与接受部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重叠范围,因此,能够相应地使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低背化。
并且,在第一发明以及第二发明中,优选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且是在嵌合过程初期,在朝向前方抬起前端而形成倾斜姿态的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的被卡止面移动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卡止部的卡止面的下方之后,伴随着以上述被卡止部为支点的旋转,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上述前端朝向下方移动而到达标准嵌合位置的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通过这样做,能够只利用在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面移动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卡止面的下方之后,使该对象连接器的前端下降这样的单一的动作使连接器彼此嵌合。
第三发明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电连接器组装体具备第一发明或者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电线用电连接器,上述电线用电连接器具备外壳、以及保持于该外壳的多个端子,并且在相互邻接的电线之间的位置具有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电线用电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与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卡止部卡止。
电线用电连接器在特性上需要在相互邻接的电线彼此之间设置规定值以上的间隔的情况下,在该电线用电连接器中,利用该间隔来设置被卡止部,在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利用与该间隔对应的空间、即电线收纳部之间的空间来设置卡止部。由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在电线之间的空间卡止,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上述电线之间的空间的上下方向尺寸,使上述卡止部以及上述被卡止部的上下方向尺寸比以往大,而在上下方向不受到电线的存在的制约,并且不对电线的位置造成影响。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的强度,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并且,由于利用在上述电线之间已经给予的空间来设置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因此,即使在上下方向增大该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本身在上下方向也不会大型化。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电线之间的空间来设置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因此,该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在上下方向不受到电线的存在的制约,并且不对电线的位置造成影响,而能够增大上下方向尺寸,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该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的强度,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并且,由于利用在电线之间已经给予的空间来设置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因此,即使在上下方向增大该卡止部以及被卡止部,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本身在上下方向也不会大型化。并且,在具有保持于外壳的金属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在该金属部件设置卡止部,由此,与在外壳设置卡止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大卡止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的(A)图是从前方侧观察图1的连接器时的立体图,(B)图是仅示出金属部件的立体图,(C)图是示出在(A)图中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卡止部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面中的卡止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示出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图,(A)图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卡止部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B)图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C)图是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嵌合中途状态的图,(A)图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卡止部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B)图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C)图是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图,(A)图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卡止部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B)图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C)图是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器的端子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金属部件的弯曲部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视图,并放大示出表示该弯曲部附近的部分。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金属部件向外壳安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50:对象端子;2:对象连接器;101:连接器;10:外壳;110:外壳;13:底壁;113:底壁;15:后方卡止部(卡止部);130:金属部件;15B:卡止面;131:横部;17:电线收纳部;132:纵部;18:立起壁;133:弯曲部(卡止部);20:端子;210:外壳;30:金属部件;213:底壁;31:横部;230:金属部件;32:纵部;231:横部;33:弯曲部;232:纵部;45A:后方被卡止部;233:弯曲部;45A-1:被卡止面;C:电线;48:接受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图1中,利用虚线示出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电线C。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图3的(A)图是从前方侧观察图1的连接器1时的立体图,图3的(B)图是仅示出后述的金属部件30的立体图,图3的(C)图是示出在图3的(A)图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后述的后方卡止部15的位置剖开后的纵剖面中的该后方卡止部15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连接器1的结构
连接器1是配置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如图1以及图2所示,供对象连接器2从上方嵌合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接器1作为用于从对象连接器2接受电源的电源用电连接器而使用。另一方面,该对象连接器2是与作为电源供给用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根)电线C连结的电线用电连接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电线C,沿着形成与上述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朝向后方伸出,并沿着与前后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如上所述是电源用电连接器,要求与对象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的足够的绝缘强度以及耐电压性,因此,为了在外壳使端子彼此之间确保规定值以上的沿面距离,将端子彼此隔开间隔排列。由此,在与该连接器1嵌合的对象连接器2中,也与上述连接器1的端子的位置对应地,在对象端子彼此之间、另外在电线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隔。
如图1所示,连接器1具有:树脂制的外壳10,该外壳10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金属制的端子20,这些端子20沿着与前后方向呈直角的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上述外壳10的靠前端位置保持于该外壳10;以及金属部件30,该金属部件30在该外壳10的靠后端位置保持于该外壳10。
上述外壳10设置有:底壁13,该底壁13与电路基板相对;一对侧壁11,这一对侧壁11从底壁13朝向上方立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彼此相对,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前壁12,该前壁12从上述底壁13朝向上方立起,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连结上述一对侧壁11的前端部彼此。在这一对侧壁11之间向上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上方接受对象连接器2的接受凹部14而发挥功能。
在上述一对侧壁11的相互对置的对置内表面,且是在靠前端并且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前方卡止部11A,该前方卡止部11A形成为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该前方卡止部11A的下表面,作为与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前方被卡止部41A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向)上卡止的卡止面而形成。
上述侧壁11的外侧面在与后述的端子20的连接部22对应的靠前端位置、并且在与后述的金属部件30的固定部31A对应的靠后端位置形成凹陷,并且,该侧壁11的下端被略微切开,而分别形成用于收纳上述端子20的连接部22的前方切口部11B、以及用于收纳上述金属部件30的固定部31A的后方切口部11C(参照图3的(C)图)。如图3的(A)图所示,前壁12形成为其上半部的前表面比下半部的前表面凹陷。并且,在该前壁12的上缘、且是与侧壁11的边界位置设置有切口部11D。通过形成该切口部11D,由此在连接器嵌合的过程中,在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前方被卡止部41A越过连接器1的前方卡止部11A时,侧壁11的上部容易以上述切口部11D附近为支点而朝向外侧弯曲,从而连接器的嵌合变得容易。
如图1所示,在底壁13的靠后端位置,有后方卡止部1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从该底壁13朝向上方立起而形成,该后方卡止部15用于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向)上与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卡止。如图3的(A)图、(C)图所示,该后方卡止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引导面15A,该引导面15A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从上端朝向下方倾斜的锥面,在连接器嵌合的过程中,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与该引导面15A滑动接触,并且该对象连接器2被引向接受凹部14。如图3的(A)图、(C)图所示,上述后方卡止部15在下半部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凹部16A。
如图3的(A)图、(C)图所示,上述底壁13在上述凹部16A的下方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且与该凹部16A连通的孔部16B。如图3的(A)图所示,该孔部16B形成为与上述凹部16A相同的宽度尺寸。并且,如图3的(C)图明显所示,该孔部16B形成于在前后方向包含上述凹部16A的范围,后半部(图3的(C)图中的右半部)位于上述凹部16A的正下方,使该凹部16A与外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连通的上述凹部16A与上述孔部16B相结合而形成收纳部16,该收纳部16用于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以及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参照图5的(A)图、图6的(A)图)。
图3的(C)图所示的形成于上述后方卡止部15的凹部16A的上侧内壁面形成卡止面15B,该卡止面15B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对象连接器的后方被卡止部45A的被卡止面卡止。
如图1所示,在连接器1的靠后端位置由各个侧壁11与后方卡止部15包围而成的空间,作为电线收纳部17而形成,该电线收纳部17如图2所示那样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对象连接器2的各个电线C。
在底壁13的靠前端位置形成有立起壁18,该立起部18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即与上述后方卡止部15相同的位置从该底壁13朝向上方立起,该立起壁18在前后方向上的遍及该底壁13的大致前半部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如图1所示,上述立起壁18在后端部的下半部形成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锥部18A(也参照图4的(A)图、图5的(A)图、图6的(A)图)。如图1所示,该立起壁18配置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隔开两个端子20彼此,从而作为用于增大端子20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沿面距离的壁部而发挥功能。通过如此设置立起壁18,能够提高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绝缘强度、耐电压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在对象连接器2伴随着以后方被卡止部45A为支点的旋转向下方移动而与连接器1嵌合时,该立起壁18的后半部比前半部先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接受部48。如图1所示,上述立起壁18形成为后半部的宽度比前半部的宽度狭,由于前后方向中间位置的部分形成为具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宽度逐渐加宽的锥度,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立起壁18能够容易地进入上述对象连接器2的接受部48内。
端子20通过在对金属板进行冲切之后沿板厚方向弯曲而制成,利用与外壳10的一体铸模成形而保持在该外壳的靠前端位置。端子20位于侧壁11与立起壁18之间,具有板状的接触部21以及连接部22,其中,接触部21以板面与上述侧壁11以及立起壁18形成为平行的姿态从底壁13朝向上方延伸,连接部22在比该接触部21靠后方的位置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成直角,且沿着底壁13延伸。
如后所述,上述接触部21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利用形成于后述的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50的两个对象接触部52以夹压上述接触部21的两个板面的方式与该对象接触部52接触。上述连接部22位于外壳10的前方切口部11B内,与电路基板平行的下表面位于与外壳10的底壁1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几乎相同的水平面,通过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而与该电路基板电连接。如之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前后方向与上述连接部22对应的位置,外壳10的侧壁11的外侧面凹陷,因此如图1所示,连接部22的端部(自由端)从上述侧壁11的位置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略微突出,从而能够看到被钎焊连接的部分。
如图3的(B)图所示,金属部件30通过在对金属板进行冲切之后沿着板厚方向弯曲而制成,如图1所示,该金属部件30利用与外壳10的一体铸模成形而保持在该外壳10的靠后端位置。该金属部件30具有:作为与外壳10一体铸模成形而加强该外壳10的加强金属部件的功能;和如后所述那样通过钎焊在电路基板而有助于连接器1固定于该电路基板的固定金属部件的功能。
如图3的(B)图所示,该金属部件30具有:横部31,该横部31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纵部32,该纵部32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即横部3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朝向上方弯曲且朝向上方延伸;以及弯曲部33,该弯曲部33在该纵部32的上端位置朝向前方弯曲成直角。
如图1所示,上述横部31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与外壳10几乎相同的尺寸制成。如图3所示,该横部31在靠两端位置弯曲成略微具有阶梯差的阶梯状,两端部比其他部分略微位于下方,作为利用钎焊而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固定部31A而形成。在金属部件30与外壳10一体铸模成形的状态下,横部31的除了该固定部31A之外的部分埋设在外壳10的底壁13内,如图1以及图3的(C)图所示,该固定部31A位于底壁13的后方切口部11C内。该固定部31A的下表面位于与外壳10的底壁1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几乎相同的水平面,通过钎焊到电路基板,连接器1固定于该电路基板。
如之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前后方向与上述固定部31A对应的位置,外壳10的侧壁11的外侧面凹陷,因此如图1所示,固定部31A的端部(自由端)从上述侧壁11的位置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略微突出,从而能够看到被钎焊连接的部分。
并且,横部3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上述固定部31A与纵部32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贯通的孔部31B。在横部31与底壁13一体铸模成形时,由于树脂流入该孔部31B内,因此利用底壁13稳固地保持该横部31。
如图3的(B)图所示,纵部32形成为,其宽度尺寸比外壳10的卡止部15的宽度尺寸略小,在形成于上述横部31的长度方向靠中央位置的两个狭缝31C之间朝向上方弯曲成直角。该纵部32的靠下端部分的宽度最宽,在中间位置随着朝向上方而宽度逐渐变窄,靠上端部分的宽度最窄。
在金属部件30与外壳10一体成形的状态下,上述纵部32以及弯曲部33如图3的(C)图所示那样埋设在外壳10的后方卡止部15内。进而,该纵部3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外壳的后方卡止部15的卡止面15B与该后方卡止部15的上端之间。并且,在该纵部32的上端处弯曲、且朝向前方延伸的弯曲部33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卡止面15B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部件30通过将上述纵部32以及弯曲部33与外壳10的后方卡止部15一体铸模成形来加强该后方卡止部15,并且通过将上述横部31与外壳10的底壁13一体铸模成形来加强该底壁13。
对象连接器2的结构
以下,在图1、图2的基础上,使用后述的表示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动作的图4~图6来说明对象连接器2的结构。如图1以及图4的(A)图所示,对象连接器2具有:树脂制的外壳40,该外壳40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金属制的对象端子50,这些对象端子50与电线C的前端连结,在上述外壳40的靠前端位置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保持于该外壳40(参照图4的(B)图)。
外壳40收纳对象端子50以及与该对象端子50连结的电线C的前端侧部分,用于保持该对象端子50的端子保持孔部4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于两处。该端子保持孔部44在外壳10的前后方向上贯通延伸。如图1所示,电线C从该后端侧的开口朝向后方伸出。
如图1所示,在外壳40的一对侧壁41的外表面,形成有前方被卡止部41A,该前方被卡止部41A形成为在靠前端部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如图6的(C)图所示,该前方被卡止部41A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连接器1的前方卡止部11A的下方,并且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向)上与该前方卡止部11A卡止,从而该前方被卡止部41A的上表面作为卡止面而发挥功能。
如图1以及图4的(A)图所示,在外壳40的后半部,且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即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上述两个端子保持孔部44彼此之间的位置,形成有隔开该端子保持孔部44彼此的分隔壁部45。该分隔壁部45在该分隔壁部45的后端面的下部,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后方被卡止部45A。如图6的(A)图所示,该后方被卡止部45A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连接器1的收纳部16内,并且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与后方卡止部15卡止,该后方被卡止部45A的上表面作为被卡止面45A-1而形成。并且,在该后方被卡止部45A的后端形成有被引导面45A-2,该被引导面45A-2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锥面,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该被引导面45A-2与连接器1的引导面15A抵接,并且对象连接器2被引向连接器1的接受凹部14。并且,如图4的(A)图、图5的(A)图、图6的(A)图所示,上述分隔壁部45在前端部的上半部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锥部45B。
如图1、图2、图4的(A)图、图5的(A)图、图6的(A)图所示,外壳40的前半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即上述分隔壁部45的前方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状的接受部4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允许连接器1的立起壁18进入该接受部48(参照图2、图5的(A)图、图6的(A)图)。并且,如图2明显所示,从上方目视观察立起壁18位于接受部48内的情况,能够确认对象连接器2移动至标准嵌合位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述接受部48形成为其后半部的宽度比前半部的宽度窄,以便与上述立起壁18相适,前后方向中间位置的部分形成为具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宽度逐渐加宽的锥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接受部设为孔状,但代替这种情况,该接受部也可以形成例如由外壳的上壁来封堵上端、且仅向下方打开的槽状。
外壳40的前壁42在该前壁42的前表面的靠上端位置形成有前方突出部42A,该前方突出部42A形成为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条。如图6的(A)图、(B)图所示,该前方突出部42A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比连接器1的前壁12的上半部的前表面更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后拔出对象连接器时,上述前方突出部42A作为供手指或者治具等从下方钩挂并向上方抬起的操作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4的(B)图所示,外壳40的底壁4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端子保持孔部44对应的位置的靠前端位置、换而言之在与后述的对象端子50的对象接触部52以及被卡止部5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开口部43A,如图5的(B)图所示,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能够从下方进入该端子保持孔部44内。并且,在上述开口部43A的后方,形成有能够朝向下方弹性移动的卡止片43B,该卡止片43B的前端在电线的拔出方向(后方)上与后述的对象端子的被卡止部卡止。
对象端子50通过在对金属板进行冲切之后沿板厚方向弯曲成筒状而制成,如图4的(B)图所示,该对象端子5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形成上壁的基部51、从该基部51的两端缘向下方延伸的一对对象接触部52、一对被卡止部53、一对电线保持部54以及一对芯线压接部55。
上述对象端子50的一对对象接触部52形成于该对象端子50的前端位置,如图4的(C)图所示,该对象接触部52在从上述基部51朝向下方延伸之后,以相互靠近地朝向内侧卷曲的方式弯曲,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一对U字状。这一对对象接触部52的朝向上方延伸的自由端侧部分52A彼此之间的间隔比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的板厚窄,在连接器嵌合时,如图6的(C)图所示,自由端侧部分52A以夹压该接触部21的板面的方式与该接触部21接触。
如图4的(B)图所示,对象端子50的一对被卡止部53在该对象端子50的靠前端位置、且是在上述对象接触部52的后方位置,从上述基部51朝向下方延伸。该被卡止部53的后端面的下端作为能够在电线拔出方向(后方)上与外壳40的卡止片43B的前端面(卡止面)卡止的被卡止面而形成。
如图4的(B)图所示,上述对象端子50的一对电线保持部54形成于该对象端子50的后端位置,在从上述基部51朝向下方延伸之后,其下端以相互靠近的方式朝向内侧弯曲。通过使该电线保持部54夹紧电线C的前端侧的外皮,由此保持该电线C。
如图4的(B)图所示,芯线压接部55在被卡止部53的后方位置、且是在电线保持部54的前方位置,在从上述基部51朝向下方延伸之后,以相互靠近的方式朝向内侧弯曲。该芯线压接部55夹紧电线C的芯线,从而压接于该芯线。
对象连接器2按照以下顺序组装。首先,使芯线压接部55以夹紧在电线C的前端露出的芯线的方式进行压接连接,并且使电线保持部54夹紧电线C的外皮,由此将电线C的前端部连结于对象端子50。接下来,从后端的开口朝向外壳40的端子保持孔部44插入连结有电线C的该对象端子50。在插入过程中,对象端子50的被卡止部53的下端与外壳40的卡止片43B的上表面抵接,使该卡止片43B朝向下方弹性移动。进而,当该对象端子50的前端与外壳40的前壁42抵接,被卡止部53到达比卡止片43B更靠前方的位置时,上述卡止片43B回到自由状态,该被卡止部53与卡止片43B能够在电线拔出方向(后方)上卡止,防止电线的脱落。如此,对象连接器2的组装结束。
连接器嵌合动作
以下,使用图4~图6对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将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之后,如图4的(A)图~(C)图所示,使对象连接器2位于该连接器1的上方(也参照图1)。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朝向连接器1的接受凹部14内向下方移动。其结果是,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的形成锥面的被引导面45A-2与连接器1的后方卡止部15的引导面15A接触,用上述引导面15A滑动接触,该对象连接器2朝向下方移动,同时也朝向前方移动。
当上述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到达连接器1的后方卡止部15的前方位置时,形成上述锥面的被引导面45A-2从引导面15A脱离,从而该对象连接器2的后端向比上述引导面15A更靠下方的位置移动。此时,即使位于对象连接器2的前端侧的前方被卡止部41A想要朝向下方移动,由于该前方被卡止部41A与该连接器1的前方卡止部11A干涉,因此该对象连接器2的前端不向下方移动,该对象连接器2形成仅后端侧下降倾斜的姿态。当该对象连接器2倾斜时,连接器1的立起壁18从下方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接受部48内,并且电线C从上方被收纳到连接器1的电线收纳部17内。
然后,在对象连接器2倾斜之后、或者倾斜的同时,使该对象连接器2朝向后方移动,如图5的(A)图所示,使后方被卡止部45A从前方收纳在连接器1的收纳部16内,使后方被卡止部45A的被卡止面45A-1移动到后方卡止部15的卡止面15B的下方。在该时刻,如图5的(C)图所示,对象连接器2的前方被卡止部41A与连接器1的前方卡止部11A干涉而停止,维持该对象连接器2倾斜的姿势。并且维持图5的(A)图、(C)图所示的上述立起壁18进入上述接受部48内的状态,并且也维持如图5的(B)图所示,电线C被收纳在上述电线收纳部17内的状态。
接下来,朝向下方按压对象连接器2的靠前端位置的上表面。其结果是,前方被卡止部41A越过连接器1的前方卡止部11A,对象连接器2以后方被卡止部45A为支点,以前端朝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旋转。进而,如图6的(A)图~(C)图所示,对象连接器2嵌入连接器1的接受凹部14内,电线C移动到与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标准嵌合位置,连接器嵌合动作结束。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只利用在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的被卡止面45A-1移动到连接器1的后方卡止部15的卡止面15B的下方之后,使该对象连接器2的前端降低这样的单一的动作使连接器彼此嵌合。
如图6的(C)图所示,在标准嵌合位置,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从下方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对象端子50的对象接触部52彼此之间,以压接的方式与该对象接触部52接触。在图6的(C)图中,虽然图示出上述接触部21与一对上述对象接触部52的自由端侧部分52A在它们的接触部分重叠,但实际上,该自由端侧部分52A因上述接触部21而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张开所重叠的量进行弹性移动。
并且,在上述标准嵌合位置,如图6的(A)图、(C)图所示,维持连接器1的前方卡止部11A以及后方卡止部15能够分别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与对象连接器2的前方被卡止部41A以及后方被卡止部45A卡止的状态,从而防止该对象连接器的脱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金属部件30的纵部32以及弯曲部33加强上述后方卡止部15,因此提高了该后方卡止部15与后方被卡止部45A之间的锁定强度,更加稳固地阻止了连接器彼此的意外拔出。
在试图从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状态拔出对象连接器2时,利用对象连接器2的前方突出部42A的下方的空间,将手指钩挂在该前方突出部42A的下表面,向上方抬起该对象连接器2。其结果是,前方被卡止部离开前方卡止部11A,伴随着以后方被卡止部45A为支点的旋转,前端朝向上方移动,由此从连接器1拔出对象连接器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象连接器2中,利用根据连接器的用途所需要形成的电线C彼此之间的间隔设置后方被卡止部45A,并且在连接器1中,利用与该间隔对应的空间、即电线收纳部17彼此之间的空间设置后方卡止部15。由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通过用电线C彼此之间的空间使上述后方卡止部15与后方被卡止部45A卡止,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上述电线C彼此之间的空间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能够使上述后方卡止部15以及上述后方被卡止部45A的上下方向尺寸比以往大,而不受到电线C的存在的制约,并且也不对电线C的位置造成影响。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后方卡止部15以及后方被卡止部45A的强度,可靠地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
并且,由于后方卡止部15以及后方被卡止部45A利用在上述电线C彼此之间已经给予的空间而设置,由此,即使在上下方向增大该后方卡止部15以及后方被卡止部45A,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本身在上下方向也不会大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C)图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连接器1的立起壁18位于上述对象连接器2的接受部48内,该立起壁18与接受部48在上下方向具有重复范围,因此能够相应地使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低背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C)图所示,该立起壁18位于比对象连接器2的上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相应地实现了使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低背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1的立起壁18的后端部形成有锥部18A,并且在对象连接器2的分隔壁部45的前端部形成有锥部45B。由此,如图的6(A)图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利用上述锥部18A、45B也同样隔开端子20彼此之间,因此能够相应地提高绝缘强度以及耐电压性。并且,由于锥部18A、45B形成为锥状,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对象连接器2以后方被卡止部45A为支点,前端以朝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旋转时,能够避免连接器1的立起壁18的后端部与对象连接器2的分隔壁部45的前端部发生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加强外壳的卡止部以及底壁而设置有金属部件,但该金属部件不是必须的部件,在上述卡止部以及底壁具有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该金属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连接器的后方卡止部15的前表面形成有作为孔部的收纳部16B,对象连接器2的后方被卡止部45A从前方进入该收纳部16B,但代替这种情况,也可以不将收纳部形成在后方卡止部的前表面,而是形成在后表面,并且也可以将对象连接器的后方被卡止部形成为朝向前方突出的钩状部,使该后方被卡止部从后方进入上述后方卡止部。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设置金属部件的情况下,优选在该金属部件的纵部的上端弯曲形成的弯曲部朝向后方延伸。
并且,作为其他变形例,也可以不在连接器的卡止部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形成收纳部,而是形成从前表面朝向前方、或者从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的钩状部,以该钩状部的下表面为卡止面而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卡止。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后方卡止部15形成于外壳10,但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后方卡止部形成于金属部件的弯曲部。
图7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后述的金属部件130的弯曲部133的位置剖开后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并放大示出表示该弯曲部133附近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加“100”后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外壳110具有突出部115,该突出部115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方卡止部15相同的形状,且从底壁113向上方突出,与上述后方卡止部15相同地,上述突出部115形成有引导面115A以及孔部116A。通过利用一体铸模成形来保持上述金属部件130的纵部132以及弯曲部133,由此,利用该纵部132以及弯曲部133来加强该突出部115。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金属部件130,将纵部132的上下方向尺寸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金属部件30的纵部32短,以使得弯曲部133作为后方卡止部而向下方露出,并且将该弯曲部133的前后方向尺寸形成为比上述金属部件30的弯曲部33长,以使得上述弯曲部133延伸到突出部115的前端。除了该纵部132以及弯曲部133,上述金属部件130形成为与上述金属部件30相同的形状。
如图7所示,弯曲部133在外壳110的孔部116A的上方位置延伸至突出部115的前端,该弯曲部133的下表面朝向该孔部116A露出,而形成该孔部116A的上侧内壁面。该弯曲部133形成与对象连接器的后方被卡止部(未图示)在上方向上卡止的后方卡止部,向上述孔部116A露出的该弯曲部133的下表面作为卡止面而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金属部件130的弯曲部133朝向下方露出,而作为后方卡止部而发挥功能,因此与将后方卡止部形成于树脂制的外壳110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大后方卡止部的强度,能够更加可靠地阻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落。并且,并不必须在外壳110形成有上述突出部115,例如也可以形成仅金属部件130的纵部132以及弯曲部133从外壳110的底壁113立起并露出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引导面形成于例如弯曲部133的上表面、外壳110的侧壁111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还在对象连接器设置金属部件,在该金属部件的一部分形成后方被卡止部,由此利用金属部件彼此相互进行卡止。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在对象连接器的后方被卡止部形成于树脂制的外壳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该后方被卡止部因与金属部件130的弯曲部133的卡止而被削掉的不良情况。进而,由于连接器101的弯曲部133(后方卡止部)与对象连接器的后方被卡止部利用金属部件彼此进行相互卡止,因此,能够提高上述弯曲部133与上述后方被卡止部的卡止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金属部件130的弯曲部13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突出部115的前端,仅该弯曲部133与对象连接器的后方被卡止部卡止,但代替这种情况,也可以使弯曲部133与突出部115这两方的下表面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使这两方与上述后方被卡止部卡止。具体地说,例如,使金属部件130的弯曲部133比图7中的情况略短,使该弯曲部133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外壳110的孔部116A的范围内的中间处,并且在比该前端靠前方的范围设置该外壳110的突出部115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利用该部分形成与该弯曲部133的下表面相同水平面的下表面。由此,利用该弯曲部133的下表面与突出部115的下表面形成上述孔部116A的上侧内壁面、即卡止面。
并且,上述弯曲部133也可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在图7中与纸面呈直角的方向)制成为与上述孔部116A相同的尺寸,其宽度尺寸也可以制成为比该孔部116A小。例如,在该弯曲部133制成为,其宽度尺寸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上述孔部116A的中央位置比该孔部116A的宽度尺寸小的情况下,在该弯曲部133的两侧设置该外壳110的突出部115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利用该部分形成与该弯曲部133的下表面相同水平面的下表面。由此,利用该弯曲部133的下表面与突出部115的下表面形成上述孔部116A的上侧内壁面、即卡止面。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连接器1的金属部件30利用与外壳10的一体成形来保持于该外壳10,但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通过朝向外壳压入金属部件而将该金属部件保持于该外壳。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金属部件230向外壳210安装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图8中,外壳210仅示出底壁213,该底壁213被示出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且是在后述的压入槽部213A的位置获得剖面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加“200”后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上述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金属部件230形成为使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金属部件30的横部31的前缘形成直线状的两个压入臂部234朝向前方伸出的形状。这两个压入臂部23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相对于纵部232对称的位置,在该压入臂部234的两个端缘,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突出的压入突起234A形成在靠前端位置。
如图8所示,外壳210的底壁213在靠后端位置形成有狭缝状的压入槽部213A,该压入槽部213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且是在与上述压入臂部234对应的位置朝向后方开口。该压入槽部213A形成为与上述压入臂部234几乎相同的宽度尺寸以及高度尺寸。
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上述金属部件通过将上述压入臂部234从后方压入外壳210的压入槽部213A而安装于该外壳210。当压入该压入臂部234时,该压入臂部234的压入突起234A嵌入上述压入槽部213A的内壁面,其结果是,金属部件230被保持于外壳210的底壁213。并且,也可以在外壳210的突出部以及底壁213的后表面形成槽部,使金属部件230的横部231、纵部232以及弯曲部233从后方插入该槽部。其结果是,由于在上述压入臂部234的基础上,也利用横部231、纵部232以及弯曲部233来保持金属部件230,因此该金属部件230不易从外壳210脱落。

Claims (9)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供作为电线用电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
该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沿着形成与该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沿着对象连接器的与所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电线的前端与端子连结,并且该电线朝向后方伸出,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与电路基板相对的底壁;以及多个端子,这些端子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对应地排列保持于该外壳,
该外壳在所述底壁的靠后端位置具有电线收纳部,该电线收纳部在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各个电线对应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该电线,并且在相互邻接的电线收纳部之间的位置具有从所述底壁朝向上方立起的卡止部,
该卡止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与在隔开对象连接器的电线之间的分隔壁部的、该对象连接器的靠后端位置朝向后方突出地形成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卡止,
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朝向上方抬起前端而形成倾斜姿势的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朝向所述卡止部的下方移动而成为标准嵌合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还具备金属部件,该金属部件保持于外壳,且用于加强该外壳的卡止部,
该金属部件具有沿着所述卡止部朝向上方延伸的纵部,并且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在该纵部的上端位置弯曲,且沿着能够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抵接的所述卡止部的卡止面向前后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金属部件具有沿着外壳的底壁延伸的横部,利用该横部来加强所述底壁。
4.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供作为电线用电连接器的对象连接器从上方嵌合连接,
该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沿着形成与该电路基板的平面平行的一个方向的前后方向延伸,沿着对象连接器的与所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电线的前端与端子连结,并且该电线朝向后方伸出,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与电路基板相对的底壁;多个端子,这些端子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对应地排列保持于该外壳;以及金属部件,该金属部件保持于该外壳,
该外壳在所述底壁的靠后端位置具有电线收纳部,该电线收纳部在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对象连接器的各个电线对应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收纳该电线,
所述金属部件在相互邻接的电线收纳部之间的位置具有卡止部,
该卡止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在对象连接器的电线之间的位置与形成于该对象连接器的靠后端位置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卡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卡止部具有朝向上方延伸的纵部,并且具有在该纵部的上端位置朝向前方或者后方弯曲的弯曲部,
该弯曲部在下表面形成有卡止面,该卡止面能够与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在该对象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金属部件具有沿着外壳的底壁延伸的横部,利用该横部来加强所述底壁。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外壳在底壁的靠前端位置具有立起壁,该立起壁在端子的排列方向上的与卡止部相同的位置从该底壁朝向上方立起,
在对象连接器的嵌合过程中,该立起壁在对象连接器的相互邻接的电线之间的位置,从下方进入到形成于该对象连接器的靠前端位置的槽状或者孔状的接受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嵌合过程初期,在朝向上方抬起前端而形成倾斜姿态的对象连接器的被卡止部的被卡止面移动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卡止部的卡止面的下方之后,伴随着以所述被卡止部为支点的旋转,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所述前端朝向下方移动而到达标准嵌合位置的所述对象连接器嵌合。
9.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
该电连接器组装体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电线用电连接器,
所述电线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以及保持于该外壳的多个端子,并且在相互邻接的电线之间的位置具有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电线用电连接器的拔出方向上与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卡止部卡止。
CN201210203773.0A 2011-06-15 2012-06-15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Active CN102832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2780A JP5312528B2 (ja) 2011-06-15 2011-06-15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1-132780 2011-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2508A CN102832508A (zh) 2012-12-19
CN102832508B true CN102832508B (zh) 2015-05-06

Family

ID=47335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3773.0A Active CN102832508B (zh) 2011-06-15 2012-06-15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12528B2 (zh)
CN (1) CN102832508B (zh)
TW (1) TWI5233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4505B2 (ja) * 2012-01-25 2015-01-14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251500B2 (ja) * 2013-06-27 2017-12-2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84887B2 (ja) * 2015-02-26 2019-10-0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6483038B2 (ja) * 2016-01-22 2019-03-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と実装コネクタを有する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ネクタ
JP6811654B2 (ja) * 2017-03-14 2021-01-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12617B2 (ja) * 2018-06-06 2020-06-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保護装置
CN110611221B (zh) * 2018-06-14 2021-02-26 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锁固结构及采用该锁固结构的线缆接头组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7113A (zh) * 2009-04-16 2010-10-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9021B2 (ja) * 2005-03-23 2010-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356843B2 (ja) * 2005-11-25 2009-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605785B2 (ja) * 2005-11-30 2011-01-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689705B2 (ja) * 2008-07-24 2011-05-2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4565027B2 (ja) * 2008-07-24 2010-10-2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7113A (zh) * 2009-04-16 2010-10-2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组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3346B (zh) 2016-02-21
JP2013004244A (ja) 2013-01-07
TW201320501A (zh) 2013-05-16
JP5312528B2 (ja) 2013-10-09
CN102832508A (zh)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2508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5766848B1 (ja) コネクタ
CN100541920C (zh) 连接器导向部件
EP1635425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US9190758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EP2375506A1 (en) Terminal fit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US7553203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US8821197B2 (en) Fuse terminal
US8460034B2 (en) Miniatur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71903B2 (en) Press-contact connector built in substrate
JP3144085U (ja) コネクタ
JP5005822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1042120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6997761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element
US8308499B2 (en) Duplex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retention means for assembling upper and lower connectors thereof together
US20030124918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for plug-in connector
CN102237612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656749A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
JP2006210206A (ja) コネ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CN209516073U (zh) 插座连接器
CN101212103A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087A (zh) 电气设备的连接构造
CN102906945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7704090B2 (en) Housing for a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117850Y (zh) 电子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