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部分轧机出口没有配置板形仪、无法实现板形闭环控制导致成品板形质量较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于普通四辊轧机的利用虚拟板形仪进行板形控制的方法,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板形动态显示、板形反馈、板形预报等三项功能。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四辊轧机的计算机系统中设置一个虚拟板形仪,虚拟板形仪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虚拟板形仪功能布置图见附图1):
(a)基本设备参数的收集步骤,包括工作辊的辊身长度L
w、支撑辊的辊身长度L
b、工作辊弯辊缸距离L
w、支撑辊压下螺丝中心距l
b、工作辊的辊径D
w、支撑辊的辊径D
b、工作辊的辊型D
wi、支撑辊的辊型D
bi、轧机所允许的最大正弯辊力
轧机所允许的最大负弯辊力
(b)板形动态显示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基本框图见附图2):
b1)收集安装虚拟板形仪的四辊轧机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周期τs;
b2)给出虚拟板形仪板形动态显示的周期τx,该周期必须保证τx是τs的整数倍以及在该周期内可以完成两次板形计算;
b3)定义虚拟板形仪动态显示画面个数过程参数N、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秒毫秒信息的标准北京时间参数t;
b4)定义轧制状态参数ξ,其中ξ=1表示开始轧制、ξ=-1表示停止轧制,该指令由现场操作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发送;
b5)给定初始钢卷号COILNO1=0,准备板形动态显示;
b6)从轧机三级系统中收集当前时刻所轧钢卷的卷号COILNO、带材宽度B、钢种代码Steel grade name;
b7)判断不等式|COILNO1-COILNO|>0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令N=1,创建数据文件,并以所收集的钢卷号COILNO作为文件名,在文件中写入钢卷号COILNO、带材宽度B、钢种代码Steel grade name,转入步骤b8);如果不等式|COILNO1-COILNO|>0不成立,则转入步骤b8);
b8)通过轧机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在t时刻轧机的实际轧制压力PN、实际前张力T1N、实际后张力T0N、实际压下率εN、实际弯辊力SN、实际倾辊量ηN、来料实际厚度h0N、实际轧制速度VN;
b9)利用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N、前张力为T1N、后张力为T0N、压下率为εN、弯辊力为SN、倾辊量为ηN、来料厚度为h0N以及轧制速度为VN时宽度为B、钢种代码为Steel grade name的带材的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Ni,i为带材在横向的条元号,i=1,2,L,n,n为带材总的条元数;
b10)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N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E为带材的弹性模量,v为泊松比;
b11)利用计算机中安装的可视化软件的动态显示功能,将SHapeNi用柱状图动态显示出来,同时将时刻t、实际轧制压力PN、实际前张力T1N、实际后张力T0N、实际压下率εN、实际弯辊力SN、实际倾辊量ηN、来料实际厚度h0N、实际轧制速度VN以及所对应的板形SHapeNi写入到所建立的数据文件中,以便板形再现;
b12)判断不等式ξp0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结束板形显示,虚拟板形仪停止工作;如果不等式不成立,则令COILNO1=COILNO、N=N+1,转入步骤b6),直到不等式ξp0成立为止;
(c)板形闭环反馈步骤,包括以下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基本框图见附图3):
c1)收集目标板形系数a1、a2、a3、a4,其中a1表示一次板形系数、a2表示二次板形系数、a3表示三次板形系数、a4表示四次板形系数;
c2)确定板形反馈过程中弯辊力的单步最小调整系数Ψ;
c3)确定板形反馈的周期τ
f,该周期必须保证τ
f是τ
s的整数倍以及在该周期内可以完成
次的板形计算;
c4)定义轧制时刻过程参数t0、虚拟板形仪板形反馈次数过程参数M;
c5)接收操作指令,判断是否开始轧制?如果已经开始轧制,记录下当前的标准北京时间t,并令t0=t,转入步骤c6);如果没有开始轧制,则进入等待状态;
c6)从轧机三级系统中收集当前时刻所轧钢卷的带材宽度B、钢种代码Steel gradename;
c7)通过轧机数据采集系统收集从t0到t0+τf时刻轧机的实际轧制压力{PMj j=1,2,L,m}、实际前张力{T1Mj j=1,2,L,m}、实际后张力{T0Mj j=1,2,L,m}、实际压下率{εMj j=1,2,L,m}、实际倾辊量{ηMj j=1,2,L,m}、来料实际厚度{h0Mj j=1,2,L,m}、实际轧制速度{VMj j=1,2,L,m},j表示t0到t0+τf时刻内所收集的各类实际轧制工艺参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编号,j=1,2,L,m,m表示在t0到t0+τf时刻内所收集的特定类型的轧制工艺参数的个数,
c8)考虑到在t0到t0+τf时刻的可能会出现极少数实际轧制工艺参数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出现大的跳跃,但这种参数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轧制状态,因此必须剔除,为此引入参数剔除过程变量数组{αj j=1,2,L,m},并将{αj}用下式来表示:
c9)将{α
j}根据数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即降序排序,并定义排序工作数组{n
k k=1,2,L,m}使该数组满足不等式
其中n
k代表{α
j}按照数值降序排序后的第k个剔除变量所对应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编号,k代表代表{α
j}按照数值降序排序后的大小序号;
c10)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在t
0到t
0+τ
f时刻内所采集的实际轧制工艺参数中剔除掉20%的数据,然后对剩下的80%的数据进行平均,得到t
0到t
0+τ
f时刻内用于反馈的特征轧制工艺参数,包括特征轧制压力P
M、特征前张力T
1M、特征后张力T
0M、特征压下率ε
M、特征倾辊量η
M、特征来料厚度h
0M、特征轧制速度V
M,其表达式分别为
其中m
1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剔除的实际轧制参数的个数,m
1=int(0.2m),m
2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保留未剔除的实际轧制参数的个数,m
2=m-m
1;
c11)根据t0到t0+τf时刻内特征轧制工艺参数,确定当前反馈周期内弯辊力的反馈值SM,采用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基本框图见附图4)来完成:
c11-1)定义目标函数初始值F0,并令F0=1010;
c11-2)根据目标板形系数a1、a2、a3、a4计算出相应的目标板形βi,基本公式为: 式中xi为虚拟板形仪条元相对坐标,
c11-3)定义反馈过程参数θ,并令θ=0;
c11-5)利用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M、前张力为T1M、后张力为T0M、压下率为εM、倾辊量为ηM、来料厚度为h0M、轧制速度为VM且弯辊力为S时宽度为B、钢种代码为Steel grade name的带材的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Mi;
c11-6)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M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c11-7)目标板形与实际板形的偏差函数F,基本公式为
c11-8)判断不等式FpF0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F0=F,SM=S,θ=θ+1,转入步骤c11-9);否则,令θ=θ+1,转入步骤c11-9);
c11-9)判断不等式θΨf1.0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转入步骤c11);否则,转入步骤c11-4),重复步骤c11-4)至c11-9),直到不等式θΨf1.0成立为止;
c12)将t0到t0+τf时刻内弯辊力的反馈值SM发送到四辊轧机的一级系统,对当前弯辊力进行重新设定;
c13)判断不等式ξp0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结束板形反馈,虚拟板形仪的板形反馈系统停止工作,转入c5);如果不等式不成立,则令M=M+1,t0=t0+τf,转入步骤c6),直到不等式ξp0成立为止;
(d)板形预报步骤,包括以下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基本框图见附图5):
d1)通过操作画面收集待预报板形钢卷的基本带材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带钢的来料厚度h0y、带材宽度By、钢种代码Steel grade name;
d2)通过操作画面收集待预报板形钢卷的基本轧制工艺参数,主要包括轧制压力Py、前张力T1y、后张力T0y、压下率εy、倾辊量ηy、轧制速度为Vy以及弯辊力Sy;
d3)利用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y、前张力为T1y、后张力为T0y、压下率为εy、倾辊量为ηy、来料厚度为h0y轧制速度为Vy以及弯辊力为Sy时宽度为By、钢种代码为Steel grade name的带材的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yi;
d4)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y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d5)利用可视化软件的显示功能,将SHapeyi用柱状图动态显示出来,完成不同轧制参数下的板形预报功能。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与理论研究,充分利用轧机的基本数据采集系统与板形机理模型,开发出了相应的板形分析与闭环控制系统,在不增加硬件投资、不配置实体板形仪的前提下不但实现了板形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与闭环控制,而且实现了板形预报等附加功能,有效的提高了现场的板形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a)基本设备参数的收集,主要包括工作辊的辊身长度L
w=1450mm、支撑辊的辊身长度L
b=1450mm、工作辊弯辊缸距离L
w=2300mm、支撑辊压下螺丝中心距l
b=2300mm、工作辊的辊径D
w=500mm、支撑辊的辊径D
b=1100mm、工作辊的辊型D
wi(见附图6)、支撑辊的辊型D
bi(见附图7)、轧机所允许的最大正弯辊力
轧机所允许的最大负弯辊力
(b)板形动态显示功能的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功能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收集待安装虚拟板形仪的四辊轧机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周期τs=0.02s;
随后,在步骤(2)中,给出虚拟板形仪板形动态显示的周期τx=0.4s;
随后,在步骤(3)中,定义虚拟板形仪动态显示画面个数过程参数N、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秒毫秒等信息的标准北京时间参数t;
随后,在步骤(4)中,定义轧制状态参数ξ;
随后,在步骤(5)中,给定初始钢卷号COILNO1=0,准备板形动态显示;
随后,在步骤(6)中,从轧机三级系统中收集当前时刻所轧钢卷的卷号COILNO=10218498900、带材宽度B=856mm、钢种代码Steel grade name为MRT-4CA;
随后,在步骤(7)中,判断不等式|COILNO1-COILNO|>0是否成立?不等式|0-10218498900|>0显然成立,则令N=1,创建数据文件,并以所收集的钢卷号10218498900作为文件名,在文件中写入钢卷号10218498900、带材宽度856、钢种代码MRT-4CA,转入步骤(8);如果不等式|COILNO1-COILNO|>0不成立,则转入步骤(8);
随后,在步骤(8)中,通过轧机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在t=2010-08-03 09:26:48.018时刻轧机的实际轧制压力PN=2366kN、实际前张力T1N=3600kg、实际后张力T0N=4150kg、实际压下率εN=0.47%、实际弯辊力SN=295kN、实际倾辊量ηN=5μm、来料实际厚度h0N=0.241mm、实际轧制速度VN=710m/min;
随后,在步骤(9)中,利用文献[1]所述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
N=2366kN、前张力为T
1N=3600kg、后张力为T
0N=4150kg、压下率为ε
N=0.47%、弯辊力为S
N=295kN、倾辊量为η
N=5μm、来料厚度为h
0N=0.241mm以及轧制速度为V
N=710m/min时宽度为B=856mm、钢种代码为MRT-4CA的带材的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
1Ni,i为带材在横向的条元号,i=1,2,L,21,21为带材总的条元数,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8所示;随后,在步骤(10)中,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
1N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E为带材的弹性模量,v为泊松比;
随后,在步骤(11)中,利用可视化软件的动态显示功能,将SHapeNi用柱状图动态显示出来,如附图9所示,同时将时刻t=2010-08-03 09:26:48.018、实际轧制压力PN=2366kN、实际前张力T1N=3600kg、实际后张力T0N=4150kg、实际压下率εN=0.47%、实际弯辊力SN=295kN、实际倾辊量ηN=5μm、来料实际厚度h0N=0.241mm、实际轧制速度VN=710m/min以及所对应的板形SHapeNi写入到所建立的数据文件中,以便板形再现;
最后,在步骤(12)中,判断不等式ξp 0是否成立?不等式1p 0显然不成立,则COILNO1=10218498900、N=1+1=2,转入步骤(6),循环直到不等式ξp 0成立为止,则结束板形显示,虚拟板形仪停止工作。
(c)板形闭环反馈功能的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功能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收集目标板形系数a1=6.54、a2=-35.41、a3=-8.90、a4=7.76;
随后,在步骤(2)中,确定板形反馈过程中弯辊力的单步最小调整系数Ψ=0.05;
随后,在步骤(3)中,确定板形反馈的周期τf=5s;
随后,在步骤(4)中,定义轧制时刻过程参数t0、虚拟板形仪板形反馈次数过程参数M=0;
随后,在步骤(5)中,接收操作指令,判断是否开始轧制?显然已经开始轧制,记录下当前的标准北京时间t=2010-10-03 05:36:48.187,并令t0=2010-10-03 05:36:48.187,转入步骤(6);如果没有开始轧制,则进入等待状态;
随后,在步骤(6)中,从轧机三级系统中收集当前时刻所轧钢卷的带材宽度B=939mm、钢种代码MRT-4CA;
随后,在步骤(7)中,通过轧机数据采集系统收集从t
0=2010-10-03 05:36:48.187到t
0+τ
f=2010-10-03 05:36:53.187时刻轧机的实际轧制压力{P
Mj j=1,2,L,m}、实际前张力{T
1Mj j=1,2,L,m}、实际后张力{T
0Mj j=1,2,L,m}、实际压下率{ε
Mj j=1,2,L,m}、实际倾辊量{η
Mj j=1,2,L,m}、来料实际厚度{h
0Mj j=1,2,L,m}、实际轧制速度{V
Mj j=1,2,L,m},(见附图10~15),j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所收集的各类实际轧制工艺参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编号,j=1,2,L,m,m表示在t
0到t
0+τ
f时刻内所收集的特定类型的轧制工艺参数的个数,
随后,在步骤(8)中,考虑到在t0到t0+τf时刻的可能会出现极少数实际轧制工艺参数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出现大的跳跃,但这种参数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轧制状态,因此必须剔除,为此引入参数剔除过程变量数组{αj j=1,2,L,250},并将{αj}用下式来表示:
随后,在步骤(9)中,将{α
j}根据数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即降序排序,并定义排序工作数组{n
k k=1,2,L,m},使该数组满足不等式
其中n
k代表{α
j}按照数值降序排序后的第k个剔除变量所对应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编号,k代表代表{α
j}按照数值降序排序后的大小序号;
随后,在步骤(10)中,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在t
0到t
0+τ
f时刻内所采集的实际轧制工艺参数中剔除掉20%的数据,然后对剩下的80%的数据进行平均,得到t
0到t
0+τ
f时刻内从用于反馈的特征轧制工艺参数,包括特征轧制压力P
M=2406kN、特征前张力T
1M=3297kg、特征后张力T
0M=3900kg、特征压下率ε
M=0.353%、特征倾辊量η
M=5μm、特征来料厚度h
0M=0.18465mm、特征轧制速度V
m=730m/min,其表达式分别为
其中m
1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剔除的实际轧制参数的个数,m
1=int(0.2m)=50,m
2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保留未剔除的实际轧制参数的个数,m
2=m-m
1=250-50=200;
随后,在步骤(11)中,定义目标函数初始值F0,并令F0=1010;
随后,在步骤(12)中,根据目标板形系数a1=6.54、a2=-35.41、a3=-8.90、a4=7.76,计算出相应的目标板形βi,基本公式为:
其分布柱状图见附图16,式中x
i为虚拟板形仪条元相对坐标,
随后,在步骤(13)中,定义反馈过程参数θ,并令θ=0;
随后,在步骤(14)中,定义弯辊力过程参数S,并令
随后,在步骤(15)中,利用文献[1]所述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M=2406kN、前张力为T1M=3297kg、后张力为T0M=3900kg、压下率为εM=0.353%、倾辊量为ηM=5μm、来料厚度为hoM=0.18465mm、轧制速度为VM=730m/min且弯辊力为S=-1134kN时宽度为B=939mm、钢种代码为MRT-4CA的带材的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Mi,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17所示;
随后,在步骤(16)中,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
1M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18所示;
随后,在步骤(17)中,计算目标板形与实际板形的偏差函数F,基本公式为
随后,在步骤(18)中,判断不等式FpF0是否成立?不等式4598<1010显然成立,则令F0=4598,SM=-1134kN,θ=0+1=1,转入步骤(19);否则,令θ=θ+1,转入步骤(19);
随后,在步骤(19)中,判断不等式θΨf1.0是否成立?不等式1×0.05f 1.0显然不成立,转入步骤(14),重复步骤(14)至步骤(19),直到不等式θΨf 1.0成立为止,转入步骤(20);
随后,在步骤(20)中,将t0到t0+τf时刻内弯辊力的反馈值SM=227kN发送到四辊轧机的一级系统,对当前弯辊力进行重新设定;
最后,在步骤(21)中,判断不等式ξp0是否成立?不等式1p0不成立,则令M=M+1=0+1=1,t0=t0+τf=2010-10-03 05:36:53.187,转入步骤(6),直到不等式ξp0成立为,则结束板形反馈,虚拟板形仪的板形反馈系统停止工作,转入步骤(5)。
(d)板形预报功能的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功能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通过操作画面收集待预报板形钢卷的基本带材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带钢的来料厚度h0y=0.263mm、带材宽度By=1010mm、钢种代码MRT-4CA;
随后,在步骤(2)通过操作画面收集待预报板形钢卷的基本轧制工艺参数,主要包括轧制压力Py=3400kN、前张力T1y=3450kN、后张力T0y=3300kN、压下率εy=0.8%、倾辊量ηy=3μm、轧制速度为Vy=510m/min以及弯辊力Sy=285kN;
随后,在步骤(3)利用文献[1]所述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Py=3400kN、前张力T1y=3560kg、后张力T0y=3300kg、压下率εy=0.8%、倾辊量ηy=3μm、来料厚度为h0y=0.263mm、轧制速度为Vy=510m/min以及弯辊力为Sy=285kN时宽度为By=1010mm、钢种代码为MRT-4CA的带材的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yi,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19所示;
随后,在步骤(4)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y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最后,在步骤(5)利用可视化软件的显示功能,如附图20所示,将SHapeyi用柱状图动态显示出来,完成不同轧制参数下的板形预报功能。
实施例2:
(a)基本设备参数的收集,主要包括工作辊的辊身长度L
w=1480mm、支撑辊的辊身长度L
b=1450mm、工作辊弯辊缸距离l
w=2300mm、支撑辊压下螺丝中心距l
b=2300mm、工作辊的辊径D
w=450mm、支撑辊的辊径D
b=1000mm、工作辊的辊型D
wi(见附图21)、支撑辊的辊型D
bi(见附图22)、轧机所允许的最大正弯辊力
轧机所允许的最大负弯辊力
(b)板形动态显示功能的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功能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收集待安装虚拟板形仪的四辊轧机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周期τs=0.02s;
随后,在步骤(2)中,给出虚拟板形仪板形动态显示的周期τx=0.5s;
随后,在步骤(3)中,定义虚拟板形仪动态显示画面个数过程参数N、包括年月日小时分钟秒毫秒等信息的标准北京时间参数t;
随后,在步骤(4)中,定义轧制状态参数ξ;
随后,在步骤(5)中,给定初始钢卷号COILNO1=0,准备板形动态显示;
随后,在步骤(6)中,从轧机三级系统中收集当前时刻所轧钢卷的卷号COILNO=10219708800、带材宽度B=750mm、钢种代码Steel grade name为MRT-5CA;
随后,在步骤(7)中,判断不等式|COILNO1-COILNO|>0是否成立?不等式|0-10219708800|>0显然成立,则令N=1,创建数据文件,并以所收集的钢卷号10218498900作为文件名,在文件中写入钢卷号10219708800、带材宽度750、钢种代码MRT-5CA,转入步骤(8);如果不等式|COILNO1-COILNO|>0不成立,则转入步骤(8);
随后,在步骤(8)中,通过轧机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在t=2010-10-03 01:03:50.632时刻轧机的实际轧制压力PN=5268kN、实际前张力T1N=4003kg、实际后张力T0N=2250kg、实际压下率εN=0.769%、实际弯辊力SN=328kN、实际倾辊量ηN=2μm、来料实际厚度h0N=0.2503mm、实际轧制速度VN=710m/min;
随后,在步骤(9)中,利用文献[1]所述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N=5268kN、前张力为T1N=4003kg、后张力为T0N=2250kg、压下率为εN=0.769%、弯辊力为SN=328kN、倾辊量为ηN=2μm、来料厚度为h0N=0.2503mm以及轧制速度为VN=710m/min时宽度为B=750mm、钢种代码为MRT-5CA的带材的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Ni,i为带材在横向的条元号,i=1,2,L,17,17为带材总的条元数,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23所示;
随后,在步骤(10)中,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
1N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E为带材的弹性模量,v为泊松比;
随后,在步骤(11)中,利用可视化软件的动态显示功能,将SHapeNi用柱状图动态显示出来,如附图24所示,同时将时刻t=2010-10-03 01:03:50.632、实际轧制压力PN=5268kN、实际前张力T1N=4003kg、实际后张力T0N=2250kg、实际压下率εN=0.769%、实际弯辊力SN=328kN、实际倾辊量ηN=2μm、来料实际厚度h0N=0.2503mm、实际轧制速度Vn=710m/min以及所对应的板形SHapeNi写入到所建立的数据文件中,以便板形再现;
最后,在步骤(12)中,判断不等式ξp0是否成立?不等式1p0显然不成立,则COILNO1=10219708800、N=1+1=2,转入步骤(6),循环直到不等式ξp0成立为止,则结束板形显示,虚拟板形仪停止工作。
(c)板形闭环反馈功能的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功能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收集目标板形系数a1=8.02、a2=-24.01、a2=-11.9、a4=4.48;
随后,在步骤(2)中,确定板形反馈过程中弯辊力的单步最小调整系数Ψ=0.05;
随后,在步骤(3)中,确定板形反馈的周期τf=5s;
随后,在步骤(4)中,定义轧制时刻过程参数t0、虚拟板形仪板形反馈次数过程参数M=0;
随后,在步骤(5)中,接收操作指令,判断是否开始轧制?显然已经开始轧制,记录下当前的标准北京时间t=2010-10-03 04:42:25.225,并令t0=2010-10-03 04:42:25.225,转入步骤(6);如果没有开始轧制,则进入等待状态;
随后,在步骤(6)中,从轧机三级系统中收集当前时刻所轧钢卷的带材宽度B=953mm、钢种代码MRT-5CA;
随后,在步骤(7)中,通过轧机数据采集系统收集从t0=2010-10-03 04:42:25.225到t0+τf=2010-10-03 04:42:30.225时刻轧机的实际轧制压力{PMj j=1,2,L,m}、实际前张力{T1Mj j=1,2,L,m}、实际后张力{T0Mj j=1,2,L,m}、实际压下率{εMj j=1,2,L,m}、实际倾辊量{ηMj j=1,2,L,m}、来料实际厚度{h0Mj j=1,2,L,m}、实际轧制速度{VMj j=1,2,L,m},(见附图25~30),j表示t0到t0+τf时刻内所收集的各类实际轧制工艺参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编号,j=1,2,L,m,m表示在t0到t0+τf时刻内所收集的特定类型的轧制工艺参数的个数,
随后,在步骤(8)中,考虑到在t0到t0+τf时刻的可能会出现极少数实际轧制工艺参数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出现大的跳跃,但这种参数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轧制状态,因此必须剔除,为此引入参数剔除过程变量数组{αj j=1,2,L,250},并将{αj}用下式来表示:
随后,在步骤(9)中,将{α
j}根据数值的大小按照从大到小即降序排序,并定义排序工作数组{n
k k=1,2,L,m},使该数组满足不等式
其中n
k代表{α
j}按照数值降序排序后的第k个剔除变量所对应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编号,k代表代表{α
j}按照数值降序排序后的大小序号;
随后,在步骤(10)中,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在t
0到t
0+τ
f时刻内所采集的实际轧制工艺参数中剔除掉20%的数据,然后对剩下的80%的数据进行平均,得到t
0到t
0+τ
f时刻内从用于反馈的特征轧制工艺参数,包括特征轧制压力P
M=6297kN、特征前张力T
1M=4001kg、特征后张力T
0M=2251kg、特征压下率ε
M=0.852%、特征倾辊量η
M=3μm、特征来料厚度h
0M=0.18215mm、特征轧制速度V
M=730m/min,其表达式分别为
其中m
1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剔除的实际轧制参数的个数,m
1=int(0.2m)=50,m
2表示t
0到t
0+τ
f时刻内保留未剔除的实际轧制参数的个数,m
2=m-m
1=250-50=200;
随后,在步骤(11)中,定义目标函数初始值F0,并令F0=1010;
随后,在步骤(12)中,根据目标板形系数a1=8.02、a2=-24.01、a3=-11.9、a4=4.48,计算出相应的目标板形βi,基本公式为:
其分布柱状图见附图31,式中x
i为虚拟板形仪条元相对坐标,
随后,在步骤(13)中,定义反馈过程参数θ,并令θ=0;
随后,在步骤(14)中,定义弯辊力过程参数S,并令
随后,在步骤(15)中,利用文献[1]所述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为PM=6297kN、前张力为T1M=4001kg、后张力为T0M=2251kg、压下率为εM=0.852%、倾辊量为ηM=3μm、来料厚度为h0M=0.18215mm、轧制速度为VM=730m/min且弯辊力为S=-856kN时宽度为B=953mm、钢种代码为MRT-5CA的带材的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Mi,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32所示;
随后,在步骤(16)中,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
1M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33所示;
随后,在步骤(17)中,计算目标板形与实际板形的偏差函数F,基本公式为
随后,在步骤(18)中,判断不等式FpF0是否成立?不等式3327<1010显然成立,则令F0=3327,SM=-856kN,θ=0+1=1,转入步骤(19);否则,令θ=θ+1,转入步骤(19);
随后,在步骤(19)中,判断不等式θΨf1.0是否成立?不等式1×0.05f1.0显然不成立,转入步骤(14),重复步骤(14)至步骤(19),直到不等式θΨf1.0成立为止,转入步骤(20);
随后,在步骤(20)中,将t0到t0+τf时刻内弯辊力的反馈值SM=456kN发送到四辊轧机的一级系统,对当前弯辊力进行重新设定;
最后,在步骤(21)中,判断不等式ξp0是否成立?不等式1p0不成立,则令M=M+1=0+1=1,t0=t0+τf=2010-10-03 05:36:53.187,转入步骤(6),直到不等式ξp0成立为,则结束板形反馈,虚拟板形仪的板形反馈系统停止工作,转入步骤(5)。
(d)板形预报功能的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功能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
首先,在步骤(1)中,通过操作画面收集待预报板形钢卷的基本带材特性参数,主要包括带钢的来料厚度h0y=0.293mm、带材宽度By=1020mm、钢种代码MRT-5CA;
随后,在步骤(2)通过操作画面收集待预报板形钢卷的基本轧制工艺参数,主要包括轧制压力Py=4400kN、前张力T1y=3750kN、后张力T0y=3400kN、压下率εy=0.87%、倾辊量ηy=4μm、轧制速度为Vy=540m/min以及弯辊力Sy=325kN;
随后,在步骤(3)利用文献[1]所述板形机理模型计算出轧制压力Py=4400kN、前张力T1y=3750kN、后张力T0y=3400kN、压下率εy=0.87%、倾辊量ηy=4μm、来料厚度为h0y=0.293mm、轧制速度为Vy=540m/min以及弯辊力为Sy=325kN时宽度为By=1020mm、钢种代码为MRT-5CA的带材的带材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yi,其柱状分布图如附图34所示;
随后,在步骤(4)根据前张力横向分布值σ1yi计算出以I-Unit为单位表示的板形分布
最后,在步骤(5)利用可视化软件的显示功能,如附图35所示,将SHapeyi用柱状图动态显示出来,完成不同轧制参数下的板形预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