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8020B -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28020B CN102428020B CN200980159309.2A CN200980159309A CN102428020B CN 102428020 B CN102428020 B CN 102428020B CN 200980159309 A CN200980159309 A CN 200980159309A CN 102428020 B CN102428020 B CN 1024280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r
- movable core
- force
- swivel
- displa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5/00—Braking or detent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pplication to lifting or hoisting gear, e.g. for controlling the lowering of loads
- B66D5/02—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 B66D5/24—Operating devices
- B66D5/30—Operating devices electric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D—CAPSTANS; WINCHES; TACKLES, e.g. PULLEY BLOCKS; HOISTS
- B66D5/00—Braking or detent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pplication to lifting or hoisting gear, e.g. for controlling the lowering of loads
- B66D5/02—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 B66D5/12—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with axial effect
- B66D5/14—Crane, lift hoist, or winch brakes operating on drums, barrels, or ropes with axial effect embodying 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第一移位体具有第一可动铁芯、与第一可动铁芯分离地配置的从动体、和设于从动体的靠第一可动铁芯侧的面的第一衬垫。旋转体介于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一衬垫之间。第二移位体具有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和旋转体之间的第二可动铁芯、以及设于第二可动铁芯的靠旋转体侧的面的第二衬垫。第一移位体被第一施力体向使第一衬垫接触旋转体的方向施力,第二移位体被第二施力体向使第二衬垫接触旋转体的方向施力。在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二可动铁芯之间配置有共用的电磁铁。电磁铁使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二可动铁芯克服第一施力体和第二施力体的作用力,向使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离开旋转体的方向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设于具有驱动绳轮的曳引机并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在所述驱动绳轮卷绕有悬吊轿厢的绳索或带。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对与驱动绳轮一体地旋转的转子施加制动力,提出有使彼此同轴地配置的环状的大小两个衔铁(アーマチャ,armature)相对于转子分别独立地进行制动动作的电梯曳引机的电磁制动器。各衔铁借助另外的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分别被按压于转子。这样,由于各衔铁的制动力能够分别独立地产生,因此实现了电磁制动器的动作的可靠性的提高(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18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小衔铁的直径比大衔铁的直径小,因此仅由小衔铁对转子施加制动力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足够的制动力。此外,为了确保仅由小衔铁产生的制动力,也考虑过加强使小衔铁移位的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但是这样会产生螺旋弹簧大型化、或者小衔铁与转子接触时的碰撞声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确保制动动作的可靠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具备: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第一移位体,所述第一移位体具有第一可动铁芯、从动体和第一衬垫,从动体配置成与第一可动铁芯分离,第一衬垫设于从动体的靠第一可动铁芯侧的面,旋转体介于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一衬垫之间,第一移位体能够在使第一衬垫相对于旋转体接触和离开的方向移位;第二移位体,所述第二移位体具有第二可动铁芯以及第二衬垫,第二可动铁芯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和旋转体之间,第二衬垫设于第二可动铁芯的靠旋转体侧的面,第二移位体能够在使第二衬垫相对于旋转体接触和离开的方向移位;第一施力体,所述第一施力体对第一移位体向使第一衬垫与旋转体接触的方向施力;第二施力体,所述第二施力体对第二移位体向使第二衬垫与旋转体接触的方向施力;以及共用的电磁铁,所述共用的电磁铁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二可动铁芯之间,该共用的电磁铁使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二可动铁芯克服第一施力体和第二施力体的作用力,而向使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离开旋转体的方向移位,其中,所述共用的电子铁具有:固定于曳引机主体的定子铁芯;和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制动线圈;通过对所述制动线圈的通电,所述共用的电磁铁产生分别吸引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二可动铁芯的电磁吸引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制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的制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的解除了对驱动绳轮的制动力时的制动装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6中的解除了对旋转轴的制动力时的制动装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有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的底部(底坑部)设有曳引机4,该曳引机4产生使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内升降的驱动力。
曳引机4具有:曳引机主体5,其包括马达;驱动绳轮6,其通过曳引机主体5进行旋转;以及制动装置(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轿厢2和对重3通过卷绕在驱动绳轮6的多个悬挂体8悬吊在井道1内。悬挂体8采用例如绳索或带等。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有轿厢侧反绳轮9、对重侧反绳轮10、第一绳索端接装置11和第二绳索端接装置12。在轿厢2的下部设有一对轿厢吊轮13。在对重3的上部设有对重吊轮14。
悬挂体8的一端部与第一绳索端接装置11连接,悬挂体8的另一端部与第二绳索端接装置12连接。悬挂体8自第一绳索端接装置11起依次卷绕于各轿厢吊轮13、轿厢侧反绳轮9、驱动绳轮6、对重侧反绳轮10和对重吊轮14,然后到达第二绳索端接装置12。轿厢2和对重3通过驱动绳轮6的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
图2是示出图1中的制动装置7的纵剖视图。此外,图3是示出图2中的制动装置7的主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图1中的解除了对驱动绳轮6的制动力时的制动装置7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另外,图2表示产生了对驱动绳轮6的制动力时的制动装置7的状态。在图中,制动装置7被支承在曳引机主体5的壳体。此外,制动装置7通过对曳引机主体5的马达的旋转轴15施加制动力来对驱动绳轮6进行制动。
制动装置7具有:制动盘(旋转体)16,其与旋转轴15一体地旋转;第一移位体17和第二移位体18,它们能够在相对于制动盘16接触和离开的方向分别独立地移位;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第一施力弹簧(第一施力体)19,其对第一移位体17向与制动盘16接触的方向施力;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第二施力弹簧(第二施力体)20,其对第二移位体18向与制动盘16接触的方向施力;以及共用的电磁铁21,其安装于曳引机主体5,电磁铁21使第一移位体17和第二移位体18克服第一施力弹簧19和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分别移位。
制动盘16是相对于旋转轴15的轴线垂直地配置的圆板状部材。此外,制动盘16固定于旋转轴15。在制动盘16设有彼此平行的第一制动面16a和第二制动面16b。第一制动面16a和第二制动面16b在制动盘16的厚度方向上形成于夹着制动盘16的位置。在本例中,第一制动面16a和第二制动面16b相对于旋转轴15的轴线垂直。
第一移位体17包括:第一可动铁芯22;端板(从动体)23,其与第一可动铁芯22分离地配置;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引导销(连接部材)24,它们连接第一可动铁芯22和端板23;以及第一衬垫25,其设在端板23的靠第一可动铁芯22侧的面。
第一可动铁芯22和端板23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第一可动铁芯22和端板23是以旋转轴15的轴线为中心的环状部材。
各引导销24是避开制动盘16地沿旋转轴15的轴线配置的杆状部材。此外,各引导销24固定在第一可动铁芯22和端板23之间。并且,各引导销24在第一可动铁芯22和端板2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第一移位体17在各引导销24穿过电磁铁21的状态下支承于电磁铁21。此外,第一移位体17配置于这样的位置:使制动盘16介于第一可动铁芯22和第一衬垫25之间。
各引导销24形成为能够相对于电磁铁21滑动。通过各引导销24相对于电磁铁21的滑动,第一移位体17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通过使第一移位体17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第一衬垫25与制动盘16的第一制动面16a接触和离开。
第二移位体18包括:第二可动铁芯26,其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22和制动盘16之间;以及第二衬垫27,其设在第二可动铁芯26的靠制动盘16侧的面。此外,第二移位体18形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一移位体17沿各引导销24移位。因此,第二移位体18能够相对于第一移位体17独立地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通过使第二移位体18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第二衬垫27相对于制动盘16的第二制动面16b接触和离开。
第二可动铁芯26是以旋转轴15的轴线为中心的环状部材。在第二可动铁芯26与各引导销24的位置对应地设有多个贯通孔28。在各贯通孔28嵌有筒状的衬套29,引导销2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过所述筒状的衬套29。由此,第二移位体18能够沿各引导销24移位。
电磁铁21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22和第二可动铁芯26之间。此外,电磁铁21是以旋转轴15的轴线为中心的环状体。并且,电磁铁21具有:固定于曳引机主体5的定子铁芯30;和设于定子铁芯30的制动线圈31。
在定子铁芯30与各引导销24的位置对应地设有多个贯通孔32。在各贯通孔32嵌有筒状的衬套33,引导销24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穿过所述筒状的衬套33。因此,第一移位体17能够相对于电磁铁21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
在定子铁芯30的靠第一可动铁芯22侧的面设有多个第一凹部(第一弹簧座部)34。在定子铁芯30的靠第二可动铁芯26侧的面设有多个第二凹部(第二弹簧座部)35。第一凹部34和第二凹部35在电磁铁21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第一施力弹簧19分别配置于第一凹部34。此外,各第一施力弹簧19在电磁铁21和第一可动铁芯22之间被压缩。借助于各第一施力弹簧19的弹性复原力,第一移位体17被向使第一衬垫25与第一制动面16a接触的方向施力。
第二施力弹簧20分别配置于第二凹部35。此外,各第二施力弹簧20在电磁铁21和第二可动铁芯26之间被压缩。借助于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弹性复原力,第二移位体18被向使第二衬垫27与第二制动面16b接触的方向施力。
通过对制动线圈31的通电,电磁铁21产生分别吸引第一可动铁芯22和第二可动铁芯26的电磁吸引力。由此,第一可动铁芯22和第二可动铁芯26克服第一施力弹簧19和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通过使第一可动铁芯22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第一衬垫25离开第一制动面16a,通过使第二可动铁芯26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第二衬垫27离开第二制动面16b。
即,通过对制动线圈31的通电,电磁铁21使第一移位体17克服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作用力而移位,移位的方向为使第一衬垫25离开第一制动面16a的方向,并且电磁铁21使第二移位体18克服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而移位,移位的方向为使第二衬垫27离开第二制动面16b的方向。
通过使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中的至少任一方与制动盘16接触,从而对旋转轴15施加制动力。此外,通过使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均离开制动盘16,施加于旋转轴15的制动力被解除。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在停止了对制动线圈31的通电时,借助于各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作用力将第一衬垫25按压于第一制动面16a,借助于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将第二衬垫27按压于第二制动面16b。由此,对旋转轴15和制动盘16施加了制动力。
当进行对制动线圈31的通电时,电磁铁21产生电磁吸引力。由此,第一可动铁芯22克服各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作用力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第二可动铁芯26克服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由此,第一衬垫25离开第一制动面16a,第二衬垫27离开第二制动面16b。当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分别离开第一制动面16a和第二制动面16b时,对旋转轴15和制动盘16的制动力被解除。
例如,当在第一衬垫25离开第一制动面16a的状态下引导销24相对于衬套33产生滑动不良、第一移位体17不能相对于制动盘16移位的情况下,仅第二衬垫27借助于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第二制动面16b。由此,对旋转轴15和制动盘16施加制动力。
另一方面,在第二移位体18不能相对于制动盘16移位的情况下,仅第一衬垫25借助于各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作用力而被按压于第一制动面16a。由此,对旋转轴15和制动盘16施加制动力。
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中,制动盘16介于第一移位体17的第一可动铁芯22和第一衬垫25之间,第二移位体18的第二可动铁芯26和第二衬垫27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22和制动盘16之间,因此通过使第一移位体17和第二移位体18彼此向相反方向移位,能够使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从制动盘16的厚度方向两侧按压于制动盘16。由此,能够使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各自与制动盘16接触的位置,为与旋转轴15的轴线的距离彼此相等的位置。因此,即使是仅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中的任一方与制动盘16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的不同而使施加于旋转轴15的制动力的大小产生差异,能够确保制动装置7的制动动作的可靠性。此外,能够使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各自的位置与旋转轴15的轴线的距离彼此相等,因此能够实现制动装置7的径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一施力弹簧19配置在电磁铁21和第一可动铁芯22之间,然而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施力弹簧19配置在固定于曳引机主体5的另外的固定部材与第一可动铁芯22之间。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二施力弹簧20配置在电磁铁21和第二可动铁芯26之间,然而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施力弹簧20配置在固定于曳引机主体5的另外的固定部材与第二可动铁芯26之间。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二可动铁芯26被沿着引导销24引导,然而也可以沿与引导销24平行的另外的杆状部材引导第二可动铁芯26。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纵剖视图。另外,图5是示出解除了对驱动绳轮6的制动力时的制动装置的状态的图。在图中,在旋转轴15的外周部设有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多个花键41。各花键41沿旋转轴15的周向排列。
在制动盘16的中心设有在与各花键41嵌合的状态下供旋转轴15通过的嵌合孔42。即,制动盘1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各花键41嵌合。由此,制动盘16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5在沿着各花键41的方向移位。此外,制动盘16在旋转轴15的周向通过与各花键41的卡合而被相对于旋转轴15固定。其它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在第一移位体17和第二移位体18各自的移位顺畅地进行的情况下,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动作。
例如,当在第一衬垫25离开第一制动面16a的状态下引导销24相对于衬套33产生滑动不良、第一移位体17不能相对于制动盘16移位的情况下,第二移位体18借助于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而移位,仅第二衬垫27与第二制动面16b接触。此后,制动盘16在与第二衬垫27接触的状态下被第二移位体18按压,同时制动盘16沿各花键41向靠近第一衬垫25的方向移位。此后,借助于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第一制动面16a被按压于第一衬垫25,第二衬垫27被按压于第二制动面16b。即,制动盘16被把持在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之间。由此,对旋转轴15和制动盘16施加制动力。
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中,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花键41设于旋转轴15,制动盘1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花键41嵌合,因此防止了制动盘16相对于旋转轴15的旋转,并且能够使制动盘16可相对于旋转轴15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由此,即使是在第一移位体17和第二移位体18中的任一方不可能移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另一移位体的按压使制动盘16移位至一方移位体的位置为止。因此,能够将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分别按压于第一制动面16a和第二制动面16b,能够抑制施加于旋转轴15的制动力的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的纵剖视图。此外,图7是示出图6中的解除了对旋转轴15的制动力时制动装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在图中,在第一衬垫25和第二衬垫27之间配置有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动盘16相同的两个制动盘51、52。各制动盘51、52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排列。各制动盘51、52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5在沿着各花键41的方向分别独立地移位。
在一个制动盘51和另一个制动盘52之间配置有共用的承托部材53,该共用的承托部材53承托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的各制动盘51、52。一个制动盘51介于第一衬垫25和承托部材53之间,另一个制动盘52介于第二衬垫27和承托部材53之间。
承托部材53相对于定子铁芯30固定。此外,承托部材53具有:中间板54,其相对于沿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垂直地配置;中间衬垫55,其设在中间板54中的靠一个制动盘51侧的面;以及中间衬垫56,其设在中间板54中的靠另一个制动盘52侧的面。
中间板54是以旋转轴15的轴线为中心的环状板。此外,中间板54避开各引导销24地配置。
中间衬垫55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隔着一个制动盘51与第一衬垫25对置。一个制动盘51中的第二制动面16b能够相对于中间衬垫55接触和离开。
中间衬垫56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隔着另一个制动盘52与第二衬垫27对置。另一个制动盘52中的第一制动面16a能够相对于中间衬垫56接触和离开。其它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在对制动线圈31的通电停止时,借助于各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作用力,第一衬垫25被隔着一个制动盘51按压于中间衬垫55,借助于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第二衬垫27被隔着另一个制动盘52按压于中间衬垫56。即,一个制动盘51被把持在第一衬垫25和中间衬垫55之间,另一个制动盘52被把持在第二衬垫27和中间衬垫56之间。由此,对各制动盘51、52分别施加制动力,从而对旋转轴15和制动盘16施加制动力。
当进行对制动线圈31的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22克服各第一施力弹簧19的作用力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第二可动铁芯26克服各第二施力弹簧20的作用力向靠近电磁铁21的方向移位。由此,第一衬垫25向离开中间衬垫55的方向移位,第二衬垫27向离开中间衬垫56的方向移位。由此,一个制动盘51沿花键41滑动并同时自第一衬垫25和中间衬垫55分别离开,另一个制动盘52沿花键41滑动并同时自第二衬垫27和中间衬垫56分别离开。由此,对各制动盘51、52的制动力被解除。
例如,当在第一衬垫25离开一个制动盘51的状态下引导销24相对于衬套33产生滑动不良、第一移位体17不能相对于一个制动盘51移位的情况下,仅另一个制动盘52被把持在第二衬垫27和中间衬垫56之间。由此,对旋转轴15施加制动力。
此外,在第二移位体18不能相对于另一个制动盘52移位的情况下,仅一个制动盘51被把持在第一衬垫25和中间衬垫55之间。由此,对旋转轴15施加制动力。
在这样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中,在沿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排列的两个制动盘51、5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旋转轴15,在各制动盘51、52之间配置有承托部材53,因此能够增加与衬垫接触的制动面的数量,能够实现对旋转轴15的制动力的大小的增大。此外,即使是在第一移位体17和第二移位体18中的任一方不能移位的情况下,通过使各制动盘51、52中的任一个被按压于另一个移位体并移位,也能够把持制动盘51、52,能够确保制动装置7的制动动作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承托部材53相对于固定铁芯30固定,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将承托部材53相对于曳引机主体5固定。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不仅在制动盘51、52的旋转方向,而且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将承托部材53相对于固定铁芯30或曳引机主体5固定,然而也可以仅在制动盘51、52的旋转方向将承托部材53相对于固定铁芯30或曳引机主体5固定。即,只要在制动盘51、52的旋转方向将承托部材53相对于固定铁芯30或曳引机主体5固定,也可以是承托部材53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5在沿着旋转轴15的轴线的方向移位。
Claims (3)
1.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具备:
旋转体,所述旋转体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
第一移位体,所述第一移位体具有第一可动铁芯、从动体和第一衬垫,所述从动体配置成与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分离,所述第一衬垫设于所述从动体的靠所述第一可动铁芯侧的面,所述旋转体介于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和所述第一衬垫之间,所述第一移位体能够在使所述第一衬垫相对于所述旋转体接触和离开的方向移位;
第二移位体,所述第二移位体具有第二可动铁芯以及第二衬垫,所述第二可动铁芯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和所述旋转体之间,所述第二衬垫设于所述第二可动铁芯的靠所述旋转体侧的面,所述第二移位体能够在使所述第二衬垫相对于所述旋转体接触和离开的方向移位;
第一施力体,所述第一施力体对所述第一移位体向使所述第一衬垫与所述旋转体接触的方向施力;
第二施力体,所述第二施力体对所述第二移位体向使所述第二衬垫与所述旋转体接触的方向施力;以及
共用的电磁铁,所述共用的电磁铁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之间,该共用的电磁铁使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克服所述第一施力体和所述第二施力体的作用力,而向使所述第一衬垫和所述第二衬垫离开所述旋转体的方向移位,其中,
所述共用的电磁铁具有:固定于曳引机主体的定子铁芯;和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制动线圈;
通过对所述制动线圈的通电,所述共用的电磁铁产生分别吸引所述第一可动铁芯和第二可动铁芯的电磁吸引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移位体和所述第二移位体能够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移位,
在所述旋转轴设有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花键,
所述旋转体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花键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设有两个所述旋转体,该两个所述旋转体配置在所述第一衬垫和所述第二衬垫之间、并排列于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方向,
在各所述旋转体之间设有承托部材,各所述旋转体相对于所述承托部材接触和离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60772 WO2010143298A1 (ja) | 2009-06-12 | 2009-06-12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のブレー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28020A CN102428020A (zh) | 2012-04-25 |
CN102428020B true CN102428020B (zh) | 2014-04-16 |
Family
ID=4330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59309.2A Active CN102428020B (zh) | 2009-06-12 | 2009-06-12 |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41724B1 (zh) |
JP (1) | JP5279905B2 (zh) |
KR (1) | KR101250030B1 (zh) |
CN (1) | CN102428020B (zh) |
WO (1) | WO201014329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36663A1 (ja) * | 2014-03-13 | 2015-09-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ブレーキ |
JP2016156414A (ja) * | 2015-02-24 | 2016-09-0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磁ブレーキ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
JP6684739B2 (ja) * | 2017-03-03 | 2020-04-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巻上機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CN110835065B (zh) | 2018-08-17 | 2022-02-01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电梯制动装置以及电梯系统 |
CN109217629A (zh) * | 2018-11-05 | 2019-01-15 | 苏州市职业大学 | 电梯环式永磁制动器 |
KR102014673B1 (ko) | 2019-01-08 | 2019-08-26 | 유성민 | 마이크로웨이브 유전가열을 이용한 반탄화장치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842A (zh) * | 1991-04-15 | 1992-11-04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电梯用盘式制动器 |
CN1589233A (zh) * | 2002-09-20 | 2005-03-0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用卷扬机 |
CN1702347A (zh) * | 2004-05-26 | 2005-11-30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磁制动装置以及电梯卷扬机的电磁制动装置 |
CN1748096A (zh) * | 2004-02-19 | 2006-03-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动装置及电梯用曳引机 |
CN1762784A (zh) * | 2004-10-20 | 2006-04-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卷扬机 |
CN101356113A (zh) * | 2006-01-19 | 2009-01-28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带制动器的马达以及使用该马达的电梯驱动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48947B2 (ja) * | 1996-06-26 | 2006-02-22 | 株式会社産機 | 複式制動装置 |
JPH11106154A (ja) * | 1997-10-01 | 1999-04-20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JPH11325128A (ja) * | 1998-05-15 | 1999-11-26 | Hitachi Ltd | 電磁ブレーキおよび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巻上機 |
JP2000110868A (ja) * | 1998-10-05 | 2000-04-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ブレー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00211858A (ja) * | 1999-01-25 | 2000-08-02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タ―巻上機の電磁ブレ―キ |
JP2003246570A (ja) * | 2002-02-25 | 2003-09-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巻上機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09073635A (ja) * | 2007-09-21 | 2009-04-09 | Meidensha Corp | ダブルブレーキ付き巻上機 |
-
2009
- 2009-06-12 EP EP09845823.5A patent/EP2441724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6-12 CN CN200980159309.2A patent/CN102428020B/zh active Active
- 2009-06-12 JP JP2011518188A patent/JP5279905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6-12 KR KR1020117024636A patent/KR10125003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6-12 WO PCT/JP2009/060772 patent/WO201014329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842A (zh) * | 1991-04-15 | 1992-11-04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电梯用盘式制动器 |
CN1589233A (zh) * | 2002-09-20 | 2005-03-0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用卷扬机 |
CN1748096A (zh) * | 2004-02-19 | 2006-03-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动装置及电梯用曳引机 |
CN1702347A (zh) * | 2004-05-26 | 2005-11-30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磁制动装置以及电梯卷扬机的电磁制动装置 |
CN1762784A (zh) * | 2004-10-20 | 2006-04-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卷扬机 |
CN101356113A (zh) * | 2006-01-19 | 2009-01-28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带制动器的马达以及使用该马达的电梯驱动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20011852A (ko) | 2012-02-08 |
JPWO2010143298A1 (ja) | 2012-11-22 |
JP5279905B2 (ja) | 2013-09-04 |
EP2441724B1 (en) | 2017-12-27 |
KR101250030B1 (ko) | 2013-04-03 |
WO2010143298A1 (ja) | 2010-12-16 |
CN102428020A (zh) | 2012-04-25 |
EP2441724A4 (en) | 2017-01-25 |
EP2441724A1 (en) | 2012-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28020B (zh) |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 |
JP540978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直動式ドラムブレーキ装置 | |
CN105531219B (zh) | 用于相对于引导构件制动提升物体的制动装置 | |
CN101663223B (zh) |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动装置 | |
CN1902122B (zh) | 电梯的制动装置 | |
CN109132811B (zh) | 电磁制动释放装置及电梯 | |
CN110506022B (zh) | 电梯的曳引机制动器以及电梯曳引机 | |
CN103879916A (zh) | 电梯的卷扬机用制动器 | |
EP3147253B1 (en) | Elevator brake assembly | |
CN110546100B (zh) | 电梯装置 | |
CN101676186B (zh) | 制动装置和使用该制动装置的卷扬机以及电梯 | |
JP447680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駆動装置 | |
CN203006827U (zh) | 电磁制动装置 | |
CN100526191C (zh) | 电梯的曳引机 | |
US20170349406A1 (en) | Brake assembly of elevator system | |
CN101039869B (zh) | 电梯的绳索制动装置 | |
JP5234686B1 (ja) | ブレーキ面当りの調整方法 | |
CN103950807B (zh) | 电梯防意外移动装置 | |
CN100447068C (zh) | 电梯的紧急制动装置 | |
JP2010047329A (ja) | エレベータ安全装置 | |
JP4408239B2 (ja) | 電磁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用巻上機 | |
JP2009132471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0526192C (zh) | 电梯的曳引机 | |
CN103896177A (zh) | 制动装置以及具有该制动装置的电梯设备 | |
JP2011202705A (ja) | 電磁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