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2376436B -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6436B
CN102376436B CN201110191471.1A CN201110191471A CN102376436B CN 102376436 B CN102376436 B CN 102376436B CN 201110191471 A CN201110191471 A CN 201110191471A CN 102376436 B CN102376436 B CN 1023764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coil
lead
flange part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14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6436A (zh
Inventor
千明殖
徐祥准
朴根泳
金德勋
慎辉范
李英旼
金钟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000637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03223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100572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13333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6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64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64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以应用于诸如LCD显示器装置、LED显示器装置等的薄型显示器装置的薄型变压器。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包括:由多个绕线轴结合而构成的绕线部,该绕线轴包括内部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缘部;卷绕于所述绕线轴的线圈;以及铁芯,与线圈形成电磁结合的磁路,并且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可具备线圈转移部,该线圈转移部为所述线圈的引线横跨所述凸缘部且布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

Description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应用于诸如LCD显示器装置、LED显示器装置等的薄型显示器装置的薄型的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在显示器产业上,适用于高分辨率和大型画面等多媒体系统的新技术-平板显示器(FPD:Flat Panel Display)代替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备受瞩目。
尤其,在大型显示器中,诸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TV或PDP(Plasma Display Panel)TV等薄型显示器受到人们瞩目,期待日后在价格和市场方面持续受到关注。
其中,LCD TV到目前为止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作为背光灯(backlight),但最近考虑到消耗功率、寿命和环保等方面的多种优势,采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背光灯的情况逐渐增多。
随着LED的使用,背光灯单元(backlight unit)变得小型化,这使得平板TV(Flat TV)的厚度也逐渐变薄。并且,目前,平板TV的内部电力供应模块和安装于该电力供应模块的变压器也一同被要求纤薄化(SLIM)。
但是,随着变压器形成为薄型,卷绕于变压器的线圈的移动范围变得非常窄,因此难以将线圈引出到外部连接端子而进行连接。
尤其,在将多个线圈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时,会发生需要将线圈配置成相互交叉的情况,这使得交叉的线圈之间发生接触,从而发生电气短路。
并且,现有的变压器中,线圈一般为被卷线成垂直于印刷电路板。而且,铁芯(core)以形成平行于印刷电路基板的磁路的形态配置。据此,变压器的泄露磁通量大部分通过后盖与变压器之间的空间(或印刷电路基板与变压器之间的空间)形成磁路。
因此,由于现有的变压器在后盖与变压器之间的空间整体上分布有泄露磁通量,因而为实现显示器装置的纤薄化而使后盖与变压器之间的间隔形成得较窄时,金属材质的后盖与泄露磁通量之间发生干涉,导致后盖发生振动并产生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在薄型显示器装置等中容易使用的薄型变压器以及具备该薄型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在多个线圈不互相交叉的情况下容易地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压器以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包括:由多个绕线轴结合而构成的绕线轴部,该绕线轴包括内部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缘部;卷绕于所述绕线轴的线圈;以及铁芯,形成与线圈电磁结合的磁路,并且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可具备线圈转移部,该线圈转移部用作所述线圈的引线横跨所述凸缘部且布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转移部可包括:作为卷绕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线圈的引线移动到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的转移槽;以及作为使通过所述转移槽转移的所述引线布置为横跨所述凸缘部的下部面的路径的横跨路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绕线轴可具备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从至少一个所述凸缘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连接有多个外部连接端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转移部可以是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引导块之间形成的路径,所述引导块在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并排地突出形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可以形成为一端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沿朝外部突出,所述转移槽可以是根据所述引导块的突出的一端和所述端子连接部以及所述凸缘部而形成的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连接部可具备形成于多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的多个引出槽,多个所述引导线可经过所述转移槽或所述引出槽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从所述横跨路径或所述端子连接部朝外部突出形成的至少一个支撑凸起,所述引线被所述支撑凸起支持而转换布置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可朝与形成所述凸缘部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朝可垂直于形成凸缘部的平面的方向突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可突出为与所述引线的接触面与所述凸缘部呈直角或锐角。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可形成为对应于形成有所述支撑凸起的部分,使与所述端子连接部之间的间距扩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起在与所述引线接触的部分可形成倒角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引导块可具有挂接槽,该挂接槽形成为在朝所述凸缘部的外部突出的一端向所述转移槽开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绕线轴部可包括:具备所述线圈转移部的外侧绕线轴;以及插入到所述外侧绕线轴的贯通孔而结合的内侧绕线轴。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可包括:由多个绕线轴结合而构成的绕线轴部,该绕线轴包括内部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缘部;连接于所述凸缘部的一端的至少一个外部连接端子;以及卷绕于由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一面形成的空间的至少一个线圈,并且所述线圈的各引线分散布置于所述凸缘部的一面和另一面而连接到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以防止相互之间交叉。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可具备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从所述凸缘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连接有多个外部连接端子,且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布置所述引线的多个引出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可包括:转移槽,作为所述引线移动到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以及横跨路径,作为使通过所述转移槽转移的所述引线布置为横跨所述凸缘部的下部面的路径。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平板显示器装置可包括:在基板上安装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变压器而形成的电源供给部;从所述电源供给部接收电源的显示器面板;以及用于保护所述显示器面板和所述电源供给部的盖。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的所述线圈可卷线成与所述电源供给部的所述基板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具备个别地分离的多个绕线轴(例如,内侧绕线轴以及外侧绕线轴),且具备这些绕线轴结合的结构。因此,以各绕线轴为单位分别实施卷线之后,结合卷绕有线圈的各绕线轴,由此完成变压器的制造。因此,能够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据此可使制造时所需的费用和时间最小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具备线圈转移部,该线圈转移部用作线圈的引线在绕线轴的下部表面横跨绕线轴的路径。即,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不仅通过端子连接部的引出槽,还可通过线圈转移部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
因此,由于线圈的引线可通过多种路径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因此可防止引线之间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变压器在安装到基板时,变压器的线圈维持平行于基板的卷线状态。如此,线圈被卷线成与基板平行时,可最小化变压器所产生的泄露磁通量与外部形成的干涉。
因此,在薄型的显示器装置中即使安装有变压器,也能够使变压器所产生的泄露磁通量与显示器装置的后盖之间产生的干涉最小化,因此可防止因变压器而在显示器装置产生噪音的情况。据此,也可容易地应用于薄型的显示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为概略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2为概略地示出图1b所示的变压器的绕线轴部的立体图;
图3为沿A-A′示出图1a所示的变压器的剖视图;
图4为概略地示出图1a所示的变压器的内侧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5为放大图4的B部分并以其他角度示出的部分立体图;
图6为概略地示出图1a所示的变压器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部的底面立体图;
图7为示出图6所示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面的底面图;
图8为沿C-C′示出图6所示的外侧绕线轴的部分剖视图;
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面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图9所示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部面的底面图;
图11a为概略地示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的平板显示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1b为沿图11a的D-D′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符号说明:1为平板显示器装置,100为变压器,10为绕线轴部,20为内侧绕线轴,30为外侧绕线轴,20a为内侧卷线部,30a为外侧卷线部,21、31为贯通孔,22、23为主体部,23、33为凸缘部,23a、33a为上部凸缘部,23b、33b为下部凸缘部,24、34为端子连接部,25、34b为引出槽,26、36为外部连接端子,27、37为绝缘肋,28为插入凸起,29为支持台、29a为支撑部,34a为引导凸起,38为结合槽,38a为插入槽,38b为引导槽,40为铁芯,50为线圈,50a为一次线圈,50b为二次线圈,70、170为线圈转移部,72为转移槽,74为横跨路径,76为支撑凸起,77为挂接槽,78为引导块。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所说明的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能限定为通常的或词典上的意思,而是应当从发明人可以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而根据术语的概念进行适当地定义的原则出发,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思和概念。因此,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所示的构成仅仅为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实施例,不能代表本发明的全部的技术思想,所以应当理解从本申请开始有可能会存在能够代替这些最优选实施例的各种等同物和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时,需要注意,在附图中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对于可能混淆本发明要旨的公知功能以及构成的详细说明将会省略。基于相同的理由,在附图中,部分构成被夸大或省略或概略地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并不是全面反映实际大小的。
以下,依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及图1b为概略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的立体图,图2为概略地示出图1b所示的变压器的绕线轴部的立体图,图3为沿A-A′示出图1a所示的变压器的剖视图。
并且,图4为概略地示出图1a所示的变压器的内侧绕线轴的立体图,图5为放大图4的B部分并以其他角度示出的部分立体图。图6为概略地示出图1a所示的变压器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部的底面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面的底面图,图8为沿C-C′示出图6所示的外侧绕线轴的部分剖视图。
参照图1a至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包括绕线轴部10、线圈50以及铁芯40。
绕线轴部10包括外侧绕线轴30和至少一个内侧绕线轴20。
如图4及图5所示,内侧绕线轴20包括:内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21的管状的主体部22;从主体部22的两端朝主体部22的外径方向扩张形成的凸缘部23;用于与外部电性、物理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26;以及与外部连接端子26连接的端子连接部24。
形成于主体部22内部的贯通孔21被利用为用于插入后述的铁芯40的一部分的通道。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贯通孔21的截面形成为长方形形状的情况。这是根据插入于贯通孔21的铁芯40的形状而形成的构成,但是本发明提供的内侧绕线轴20并不限定于此,其可对应于插入到贯通孔21的铁芯40的形状而以多种形态形成贯通孔21。
凸缘部23根据形成位置分为上部凸缘部23a和下部凸缘部23b。并且,主体部22的外周面、上部凸缘部23a以及下部凸缘部23b之间形成的空间被利用为用于卷绕后述的线圈50的内侧卷线部20a。因此,凸缘部23起到从两侧面支撑卷绕于内侧卷线部20a的线圈50的作用,同时起到从外部保护线圈50,且确保外部与线圈50之间的绝缘性的作用。
内侧绕线轴20的下部凸缘部23b的一侧形成有连接外部连接端子26的端子连接部24。端子连接部24从下部凸缘部23b一侧朝外部方向(即下方)突出形成,且具备用于插入被卷绕于被测卷线部20a的线圈50的引线的至少一个引出槽25。根据引出槽25,线圈50的引线可被引出到内侧绕线轴20的外部。
外部连接端子26从端子连接部24朝主体部22的外径方向或下方突出地连接于端子连接部24。尤其,本实施例提供的外部连接端子26的特征在于沿着下部凸缘部23b的外周围布置,且连接于端子连接部24。
并且,内侧绕线轴20的端子连接部24具备沿外径方向突出形成的支撑部29a。支撑部29a可形成在以预定间隔隔开而布置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26之间的空间,而且可与后述的支持台29一样,与下侧绕线轴30的下面接触并支撑外侧绕线轴3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支撑部29a朝与外部连接端子26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情况。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支撑部29a并不限定于此,其可形成为从端子连接部24的侧面朝与外部连接端子26的突出方向的垂直的方向突出形成等多种形态。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的上部凸缘部23a,其一侧的外周沿形状可形成为与另一侧的外周沿形状不同。即,位于端子连接部24的上部的上部凸缘部23a的一侧的外周沿可形成为具有曲折,而不是形成为弧形或直线形。
此时,对应于连接于端子连接部24的外部连接端子26的连接位置而形成曲折。即,当从图5的Z方向观察时,形成的曲折使连接于端子连接部24的外部连接端子26最大限度地暴露。
这种上部凸缘部23a的曲折是为了容易地将线圈50自动地卷绕到内侧绕线轴20而形成的。具体来讲,上部凸缘部23a的曲折形成的原因在于,自动卷线装置(未图示)在外部连接端子26的周围旋转并卷绕线圈50,以将线圈50卷绕到外部连接端子26的过程中,防止线圈50或自动卷线装置与上部凸缘部23a接触。
因此,在自动卷线过程中,若线圈50或自动卷线装置不与上部凸缘部23a接触,则形成于上部凸缘部23a的曲折可以被省略。
另外,为了形成薄型的变压器,优选为使具备于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的厚度最大限度地变薄。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使用作为绝缘性材料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当凸缘部23形成为非常薄时,凸缘部23不能维持其形状,可能发生弯曲。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为了防止凸缘部23弯曲,并强化凸缘部23的刚性,凸缘部23的外部面可具备绝缘肋27。绝缘肋27以从凸缘部23的外部面突出的形状可形成为多个。并且,绝缘肋27可以在内侧绕线轴20所具备的两个凸缘部23a、23b的外部面上都形成,且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仅在某一侧形成。
并且,如前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的特征在于形成为薄型,因此绝缘肋27不能过度地从凸缘部23突出。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绝缘肋27沿着凸缘部23的外周面朝外部方向(即,上方或下方)突出形成,且突出厚度与凸缘部23的厚度近似。
由于这样的绝缘肋27的形状,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可以使绝缘肋27的突出距离最小化的同时确保凸缘部23的刚性。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与后述的外周绕线轴30的绝缘肋37一样,具有对应于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设定绝缘肋27的突出距离的等多种应用。
并且,附图中虽然示出了内侧绕线轴20仅有一个绝缘肋27沿凸缘部23的外周沿形成的情况,但为了进一步确保凸缘部23的刚性或者确保爬电距离,可追加形成绝缘肋27。此时,追加形成的绝缘肋27可随着凸缘部23的形状在凸缘部23的内部突出形成为环(ring)状。
另外,由于用高刚性材料形成内侧绕线轴20,从而内侧绕线轴20即使不形成绝缘肋27也能够使凸缘部23不弯曲且维持其形状时,内侧绕线轴20的绝缘肋27可被省略。
并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肋27仅形成于内侧绕线轴20与后述的铁芯40的内部面不面对的部分。即,本实施例提供的绝缘肋27仅形成于在结合铁芯40时暴露于铁芯40的外部的凸缘部23的外周面。这是为了提高绕线轴部10与铁芯40之间紧贴力,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绝缘肋27根据需要可在整个凸缘部23形成。并且,可具有构成为在暴露于铁芯40的外部的凸缘部23上使绝缘肋27突出较大,而在与铁芯40的内部面面对的凸缘部23上使绝缘肋27突出较小等多种应用。
根据本实施例的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与后述的外周绕线轴30结合,为此在凸缘部23的外周沿具备至少一个插入凸起28和支撑台29。
插入凸起28在上部凸缘部23a的外周沿上形成为一对,且朝相反方向突出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在上部凸缘部23a的外周沿中隔离最大的两端分别朝外径方向突出形成插入凸起28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插入凸起28并不限定于形成为一对,可具有在凸缘部23的外周沿上朝多个方向布置2个以上的多个插入凸起28等多种构成。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插入凸起28从形成凸缘部23和绝缘肋27的侧面突出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插入凸起28仅从凸缘部23的侧面突出形成,或者仅从绝缘肋27的侧面突出形成的等多种应用。
支撑台29形成于下部凸缘部23b,且形成在端子连接部24相反侧的下部凸缘部23b的另一侧中的、与形成有插入凸起28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具体来讲,支撑台29从形成于下部凸缘部23b的绝缘肋27朝外径方向突出形成。
这种支撑台29与前述的端子连接部24的支撑部29a一样,在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支持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
如此,根据插入凸起28形成于上部凸缘部23a以及支撑台29形成于和下部凸缘部23b,当内侧绕线轴20结合到后述的外侧绕线轴30时,不会轻易从外侧绕线轴30分离。对此,将在对后述的外侧绕线轴30的说明中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6至图8所示,外侧绕线轴30以与内侧绕线轴20类似的形状构成,且以与内侧绕线轴20的厚度近似的厚度形成,但在其尺寸方面具有差异。
与内侧绕线轴20一样,外侧绕线轴30包括内部中心形成有贯通孔31的管状的主体部32、凸缘部33、端子连接部3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以下对于与内侧绕线轴20相同的构成省略具体的说明,而对于与内侧绕线轴20存在区别的构成将会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形成于主体部32的内部的贯通孔31用作插入而结合内侧绕线轴20的空间。因此,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形成为对应于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外周沿的形状。
并且,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32外周面与两个凸缘部33之间形成的空间被利用为卷绕线圈50的外侧卷线部30a。
与内侧绕线轴20一样,下部凸缘部33b形成有连接外部连接端子36的端子连接部34。
外部连接端子36从端子连接部34的末端朝主体部32的外径方向或下方突出地连接于端子连接部34。
端子连接部34形成为从下部凸缘部33b的一段朝外部突出的形状。具体来讲,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34形成为从下部凸缘部33b朝外径方向以及下方延伸且突出的长条状。此时,形成为条状的端子连接部34的两末端分别形成为从下部凸缘部33b的外周沿朝外部进一步突出的形状。
并且,在端子连接部34与下部凸缘部33b连接的部分形成阶梯差。即,如图6及图7所示,端子连接部34的下部面从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面形成阶梯差且突出。
这种本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部34,间隔预定间距而布置有多个外部连接端子36。外部连接端子36可以以从端子连接部34的末端朝主体部32的外径方向突出的形状连接于端子连接部34。
并且,端子连接部34可形成有用于将线圈50的引线引导至外部连接端子36的多个引导凸起34a和引出槽34b。
引导凸起34a从端子连接部34的下部面朝下侧并排突出多个。如图1b所示,引导凸起34a用于引导引线,以使卷绕于外侧卷线部30a的线圈50的引线容易地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引导凸起34a可突出为线圈50的引线的直径以上,以牢固地引导线圈50。
引出槽34b在引导凸起34a之间的空间形成有多个,且被利用为卷绕到外侧卷线部30a的线圈50的引线朝上述的端子连接部34的下部面移动的路径。
如图1a和图1b所示,根据这种端子连接部34的构成,卷绕到外侧卷线部30a的线圈50的引线经过引出槽34b而朝外部绕线轴30的下部移动之后,通过相邻布置的引导凸起34a之间的空间而与外部连接端子36电连接。此时,为了使线圈50的引线50b′更加牢固地固定,可以将线圈50的引线50b′在引导凸起34a卷绕一圈或数圈之后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举例了仅在外侧绕线轴30的端子连接部34形成引导凸起34a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根据需要还有形成于内侧绕线轴20的端子连接部24等多种应用。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的特征在于为了将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引导至外部连接端子36,不仅利用上述的引出槽25,还同时利用后述的线圈转移部70。
如图6和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具备线圈转移部70。
线圈转移部70提供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通过外侧绕线轴30的外周沿而不是端子连接部34转移到下部凸缘部33b的外部面(即下部面)而布置之后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的路径。
这种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转移部70根据引导块78和端子连接部34以及支撑凸起76而形成,并包括转移槽72和横跨路径74而构成。
引导块78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即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面上。引导块78是为了确保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连接端子36与内侧绕线轴20的一次线圈50a之间的爬电距离的同时,在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提供布置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的通道而具备。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引导块78布置为在端子连接部34与贯通孔31之间的空间突出,且沿着与端子连接部34并排的方向横跨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面的形态。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引导块78形成为两末端中至少一个末端从外部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部33b朝外部突出。此时,朝外部突出的引导块78的一端与端子连接部34一端之间的空间被利用为转移槽72。
如上所述,转移槽72是根据在下部凸缘部33b的外周沿垂直地朝外部突出的引导块78的一端和端子连接部34的一端以及引导块78的一端与端子连接部34的一端之间所具备的下部凸缘部33b而形成的槽。这种转移槽72被利用为使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朝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转移的路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转移槽72,为了扩大其大小(或深度),可以使具备于引导块78的一端与端子连接部34的一端之间的下部凸缘部33b形成为凹陷的槽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根据引导块78与端子连接部34的一端朝下部凸缘部33b的外部突出而形成转移槽72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多种构成。例如,引导块78与端子连接部34的一端不突出,而是去除位于引导块78与端子连接部34之间的一部分而形成槽的等,只要在下部凸缘部33b的外周沿上形成槽,可以以多种形态构成。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引导块78的另一端形成为相比于引导块78的一端的部分与端子连接部34的间距扩大的形态。这是用于将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自动地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的构成,对此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横跨路径74作为引导块78与端子连接部34之间形成的通道,提供横跨下部凸缘部33b的通道。这种横跨路径74被利用为通过转移槽72而转移的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沿着端子连接部34的长度方向布置的路径。
支撑凸起76为了转换布置于横跨路径74的引线50b′的路径而具备。即,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凸起76为了变更各引线50b′的布置路径而具备,由此布置于横跨路径74的各引线50b′能够分别连接到对应的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引线50b′被支撑凸起76支持的同时其路径从横跨路径74变更为朝布置有外部连接端子36的方向。
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撑凸起76朝垂直于形成凸缘部33的平面的方向突出。支撑凸起76可形成为从横跨路径74或端子连接部34朝外部突出,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支撑凸起76在下部凸缘部33b与端子连接部34连接的部分以凸起形状朝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突出形成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支撑凸起76对应于布置在横跨路径74的多个引线50b′的数量或者用于连接相关的各引线50b′的外部连接端子36的数量而形成为多个。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撑凸起76突出为与引线50b′接触的外部面相对于底面(即外侧绕线轴的下部凸缘部)呈直角。这是用于防止由支撑凸起76支持的引线50b′从支撑凸起76脱离的构成。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支撑凸起76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成,可形成为多种形状,只要由支撑凸起76支持的引线50b′不脱离支撑凸起76即可。例如,可形成为与引线50b′接触的支撑凸起76的接触面相对于上述的底面呈锐角。并且,可具有支撑凸起76的接触面构成为形成有阶梯差或槽的等多种应用。
并且,与引线50b′接触的支撑凸起76的接触面为了使与引线50b′的摩擦最小化,可形成有由曲面或倾斜面构成的倒角部(chamfer)。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具备多个支撑凸起76时,每个支撑凸起76其大小可形成为不同。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支撑凸起76,与横跨路径74相接触的一侧面可朝横跨路径74内部分突出,此时,每个支撑凸起76突出的距离可不同。
此时,支撑凸起76布置得越邻近转移槽72,朝横跨路径74突出的一端的突出距离越小,且布置得离转移槽72越远,一端的突出距离越长。这是为了当通过转移槽72而转移的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为多个时,防止发生被转移的引线50b′由于被布置成相互绞在一起或缠绕在一起的状态,从而引线50b′之间发生短路的等问题。
即,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根据支撑凸起76的突出距离而使由各支撑凸起76支撑的引线50b′布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由此确定布置位置。因此,即使多个引线50b′通过转移槽72转移,各引线50b′也不会在横跨路径74内堆在一起,而是并排布置,因此可防止发生上述的问题。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引线50b′根据支撑凸起76而其路径发生大致直角的变化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引线50b′不与其他多个引线50b′发生干涉地情况下牢固地固定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可以以多种角度设定引线50b′的路径。
以下,对将二次线圈50b卷绕到上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外侧绕线轴30之后,利用线圈转移部70将引线50b′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的过程进行说明。
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外侧卷线部30a的二次线圈50b,其引线50b′为了卷绕并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而将会朝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移动。此时,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可通过前述的引出槽34b或线圈转移部70的转移槽72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
通过引出槽34b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的引线50b′通过引导凸起34a之间的空间直接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此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为了牢固地固定引线50b′的移动,可使用将引线50b′卷绕一圈或数圈到引导凸起34a之后与外部连接端子36连接的等多种方法。
相反,当引线50b′通过线圈转移部70与外部连接端子36连接时,引线50b′通过转移槽72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并且,引线50b′被布置到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的横跨路径74内之后,被支撑凸起76支持且引线50b′的路径发生变化。之后,将引线50b′卷绕到外部连接端子36,由此将引线50b′与外部连接端子36物理连接及电连接,以完成卷线。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构成有线圈转移部70,因此可容易地将二次线圈50b自动地卷绕到外侧绕线轴30上。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可通过专门的自动卷线设备(未图示)自动地进行将二次线圈50b卷绕到外侧绕线轴30的过程;通过转移槽72将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转移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且布置到横跨路径74的过程;以及被支撑凸起76支持而转换引线50b′的路径,以将引线50b′朝形成有外部连接端子36的方向引出之后,将引线50b′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的过程。
此时,如前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引导块78形成为另一端相比于一端的部分,与端子连接部34的间距变大的形态。由于这种构成,自动卷线设备利用扩张的空间(即横跨路径)能够容易地将引线50b′卷绕到支撑凸起76。因此,可容易地自动地进行转换引线50b′的路径的过程。
这种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提供作为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在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横跨外侧绕线轴30的路径的线圈转移部70。
因此,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为了防止相互之间发生交叉,向下部凸缘部33b的一面(即,端子连接部的引出槽)和另一面(即,线圈转移部)分散布置之后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相比于现有的变压器,线圈50的引线50b′可通过多种路径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
在以往,当多个线圈卷绕到绕线轴时,引出至外部连接端子的线圈的引线相互交叉地布置,因此导致引线相互接触,从而存在线圈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
但是,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100由于提供根据线圈转移部70产生的新的路径,因此引线50b′可通过多种路径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因此,可防止引线50b′相互交叉或接触。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外侧绕线轴30与内侧绕线轴20一样,优选为凸缘部33的厚度形成为最大限度地薄。
因此,为了防止凸缘部33产生弯曲,且强化凸缘部33的刚性,凸缘部33上可具备至少一个绝缘肋37。
在此,与内侧绕线轴20的情况一样,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绝缘肋37可以以从凸缘部33的外部面突出的形状形成多个。并且,绝缘肋37的突出距离形成为能够维持凸缘部33的刚性的同时,能够确保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线圈50与内侧绕线轴20的线圈50之间的爬电距离的距离。
对此,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当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卷绕于内侧绕线轴20的一次线圈50a与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二次线圈50b之间的爬电距离大部分沿着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的外部面而形成。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为了最小化外侧绕线轴30的大小的同时确保爬电距离而利用绝缘肋37。即,通过调整绝缘肋37的数量和绝缘肋37的突出距离来确保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线圈50与卷绕于内侧绕线轴20的线圈50之间的爬电距离。
此时,若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延伸为足够长,则卷绕于内侧绕线轴20的一次线圈50a的外部面与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预定间隔的空间S。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确保一次线圈50a与二次线圈50b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具备一个绝缘肋37也能够容易地确保爬电距离。这在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延伸为足够长时也可同样适用。
相反,内侧绕线轴20或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23、33形成为较短,从而仅靠凸缘部23、33的宽度难以确保爬电距离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可通过在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追加形成绝缘肋37来确保爬电距离。
此时,为了确保爬电距离,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多个绝缘肋37可构成为每一个突出的距离不相同。
另外,与内侧绕线轴20一样,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绝缘肋37可同时形成在外侧绕线轴30所具备的两个凸缘部33a、33b的外表面,而且根据需要选择性地仅在某一侧形成。并且,绝缘肋37可沿凸缘部33的外周沿形成,或者沿着凸缘部33的形状在凸缘部33的内部以环状突出形成。
而且,与内侧绕线轴20的绝缘肋27一样,外侧绕线轴30的绝缘肋37可以仅在外侧绕线轴30与铁芯30的内部面不面对的部位形成,而且当即使没有形成绝缘肋37,凸缘部33也不发生弯曲而维持其形状时,外侧绕线轴30的绝缘肋可被省略。
这种本实施例提供的外侧绕线轴30在主体部32的内周面具备至少一个结合槽38,以使插入结合于贯通孔31的内侧绕线轴20能够被固定。
结合槽38对应于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的插入凸起28的数量和形成位置以及形状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插入凸起28在内侧绕线轴20的上部凸缘部23a的外周沿上朝相反方向形成。对应于此,一对结合槽38也分别在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的相互面对的位置形成。
如图8所示,结合槽38可包括插入槽38a和引导槽38b。
插入槽38a在主体部32的一端,即上端形成为对应于插入凸起28的形状的槽。插入槽38a作为插入内侧绕线轴20的插入凸起28的槽,随着插入凸起28结合到结合槽38的插入槽38a,最终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因此,当插入凸起28全部插入到插入槽38a时,内侧绕线轴20将完全插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内,由此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变成一体。
引导槽38b形成为从插入槽38a朝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32的另一端,即下端横跨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32的内周面的槽状,且底面形成为倾斜。即,引导槽38b形成为在主体部32的另一端部位上的深度最深,在邻近于插入槽38a的位置上的深度浅。这种引导槽38b被利用为内侧绕线轴20结合到外侧绕线轴30时插入凸起28移动的通道。
以上所说明的插入凸起28和结合槽38的结合过程说明为如下。
为了将内侧绕线轴20结合到外侧绕线轴30,首先进行将内侧绕线轴20中形成有支撑台29的另一侧插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过程。此时,内侧绕线轴20的另一侧在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插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并且,内侧绕线轴20的插入凸起28轻轻地插入到位于形成有端子连接部34的一侧的结合槽38而结合。
接着,进行将形成有端子连接部24的内侧绕线轴20的一侧推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有端子连接部24的一侧的插入凸起28将会进入到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另一侧的结合槽38的引导槽38b。
如上所述,引导槽38b由于位于主体部32的下端面附近的深度形成为最深,因此插入凸起28可容易地插入到结合槽38的引导槽38b。
随着将内侧绕线轴推入到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插入到引导槽38b的插入凸起28沿着引导槽38b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主体部32的上侧,最终插入到插入槽38a。此时,形成于内侧绕线轴20的端子连接部24的支撑部29a和支撑台29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接触,并抑制内侧绕线轴20过度地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上侧。
随着所有的插入凸起28插入到结合槽38的插入槽38a,内侧绕线轴20由于其插入凸起28被卡在划分引导槽38b和插入槽38a的台阶,由此朝下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由于支撑台29和端子连接部24的支撑部29a支持外侧绕线轴30的下端面,因此内侧绕线轴20的朝上侧的移动也会受到限制。因此,与外侧绕线轴30完成结合的内侧绕线轴20不会轻易从外侧绕线轴30分离。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中,在外侧绕线轴30的各结合槽38中,对于插入凸起28首先插入的结合槽38,由于插入凸起28会直接插入到插入槽38a中,因此不需要具备用于将插入凸起28引导至插入槽38a的引导槽。因此,对于插入凸起28先插入的结合槽38来说,可形成为仅具备插入槽38a。
并且,如图3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的特征在于各绕线轴(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23、33的宽度W相比主体部22、32的厚度T形成得更大。在此,图8虽然仅示出了外侧绕线轴30的部分截面,但这是为了便于说明,其同样也适用于内侧绕线轴20。
这种形状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形成为薄型的特征而得出的。即,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100为其厚度非常薄的薄型的变压器100,例如包含有外部连接端子26、36的变压器100的整个竖直厚度可形成为约12mm以下。
为了在厚度如此薄的变压器100中确保输出电压(即,为了确保线圈的匝数),根据本实施例的各绕线轴20、30相比现有的绕线轴,应使用于卷绕线圈50的各卷线部20a、30a的深度形成得深一些。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各绕线轴20、30中,相比主体部22、32的厚度T,凸缘部23、33的宽度W形成得更大。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内侧绕线轴20和外侧绕线轴30可形成为使得凸缘部23、33的内部面(即,形成内侧卷线部、外侧卷线部的面)倾斜,由此凸缘部23、33形成为越靠近外径方向其厚度越薄。
图8虽然仅示出了外侧绕线轴30的截面,但如前所述,同样也可适用于内侧绕线轴20。参照图8,凸缘部23、33的基本厚度形成为D1,但厚度越靠近外径方向则变得越薄,从而使外周沿的厚度形成为D2。并且,据此卷线部20a、30a构成为宽度越靠近外径方向越扩张。
这种结构同样是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形成为薄型而得出的结构。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由于将凸缘部23、33的宽度W相比主体部22、32的厚度T形成得更大,因此各绕线轴20、30的各卷线部20a、30a的深度相比现有的变压器的绕线轴形成得更深。由于这种独特的结构,在制造各绕线轴20、30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插入在卷线部20a、30a的模具无法容易地从各绕线轴20、30分离的问题。
但是,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构成为各卷线部20a、30a的宽度越靠近外径方向越扩张,因此模具可容易地从各绕线轴20、30分离出。
另外,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凸缘部23、33,其厚度越靠近外径方向越减小,因此会容易弯曲。但是,如前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凸缘部23、33在外部面具备绝缘肋27、37,因此即使凸缘部的厚度变薄也能够解决容易弯曲的问题。
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轴部10的特征在于,具备于内侧绕线轴20的外部连接端子26和具备于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连接端子36布置为最大限度地隔离。因此,当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内侧绕线轴20使得形成端子连接部24的部分位于外侧绕线轴30的没有形成端子连接部34的部分的、相反的方向,由此结合到外侧绕线轴30。
因此,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连接端子36与内侧绕线轴20的外部连接端子26被布置为沿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由于一次线圈50a和二次线圈50b的外部连接端子26、36之间被充分地隔离,因此可容易地确保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的绝缘距离。
并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可根据外侧绕线轴30而确保卷绕于内侧卷线部20a的一次线圈50a与卷绕于外侧卷线部30a的二次线圈50b之间的绝缘性。因此,一次线圈50a与二次线圈50b可布置为最大限度地邻近。
但是,为了确保变压器100的输出特性或爬电距离,一次线圈50a的外部面与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可构成为隔离预定间隔S。这可通过调整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的宽度或卷绕于内侧绕线轴的一次线圈50a的匝数来容易地适用。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绕线轴部10在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时,内侧绕线轴20的凸缘部23与外侧绕线轴30的凸缘部33可位于相同的平面上。即,对于内侧绕线轴20与外侧绕线轴30结合而成的绕线轴部10而言,仅在形成绝缘肋27、37或端子连接部24、34的部位中存在部分突出的部分,但在整体上维持扁平的薄型。因此,即使安装到基板上也能够提供非常低的安装高度,从而可容易地采用到薄型的显示器装置等中。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绕线轴部10由一个外侧绕线轴30和一个内侧绕线轴20构成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可构成为在一个外侧绕线轴30内插入多个绕线轴。例如,在外侧绕线轴30的贯通孔31中插入形成为与外侧绕线轴30类似形状的另外的绕线轴(以下称为中间绕线轴),并在中间绕线轴的贯通孔中插入内侧绕线轴20,由此构成绕线轴部10,并在内侧绕线轴20的贯通孔21中插入铁芯40。
此时,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中的某一个线圈可选择性地卷绕到三个单独绕线轴中的两个单独绕线轴。
这种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轴10的各绕线轴20、30可根据注塑成型而容易地制造,但并不限定于此,各绕线轴20、30可根据冲压工艺等多种方法来制造。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各绕线轴20、30优选为用绝缘性树脂材料制成,且优选为具有高耐热性和高耐电压性的材料制成。作为形成各绕线轴20、30的材料可使用聚苯硫醚(PPS)、液晶聚酯(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及酚类树脂等。
线圈50包括一次线圈50a和二次线圈50b。
一次线圈50a卷绕于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的内侧卷线部20a。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次线圈50a在一个内侧卷线部20a内卷绕有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线圈。即,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由多个线圈构成一次线圈50a,并对各个线圈选择性地施加电压,对应于此,通过二次线圈50b导出各种电压。
为此,构成一次线圈50a的多个线圈可选择性地利用直径互不相同的线圈,且可构成为匝数不相同。并且,可利用单线,也可以利用将多个线绞在一起形成的绞线(stranded cable)。
这种一次线圈50a的引线连接于内侧绕线轴2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端子26。
二次线圈50b卷绕于形成在外侧绕线轴30的外侧卷线部30a。
与前述的一次线圈50a一样,二次线圈50b也卷绕有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线圈,对应此的例子在图3中示出。这种二次线圈50b的引线连接于外侧绕线轴30所具备的外部连接端子36。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举,例了内侧卷线部20a卷绕有一次线圈50a,外侧卷线部30a卷绕有二次线圈50b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通过对外侧卷线部30a卷绕一次线圈50a,对内侧卷线部20a卷绕二次线圈50b来进行利用等多种应用,只要能够导出用户所期望的电压即可。
铁芯(core)40插入于形成在内侧绕线轴20的内部的贯通孔21中,形成与线圈50电磁结合的磁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铁芯40构成为一对,并可通过内侧绕线轴20的贯通孔21分别插入而相互面对接触地连接。作为这种铁芯40可利用“EE”铁芯40、“EI”铁芯40等。
并且,铁芯40可相比于其他材料,可用具有高导磁率、低损耗、高饱和磁通密度、稳定性及低生产成本的Mn-Zn系列铁氧体(ferrite)形成。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是要对铁芯40的形状或材料进行限定。
另外,虽然未图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绕线轴10与铁芯40之间可夹入设置绝缘胶带。绝缘胶带是为了确保卷绕于绕线轴部10的线圈50与铁芯40之间的绝缘而具备的。
这种绝缘胶带对应于铁芯40与绕线轴部10面对的铁芯40的所有内周面而夹入设置,也可以仅对线圈50与铁芯40面对的部分进行部分夹入设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例,可具有多种应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构成为与前述实施例的变压器(图1的100)类似的结构,仅在外侧绕线轴所具备的线圈转移部的形状上存在差异。因此,将省略对相同构成要素的详细说明,以外侧绕线轴的线圈转移部为中心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且,对于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部面的立体图,图10为示出图9所示的外侧绕线轴的下部面的底面图。
参照图9及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外侧绕线轴30与前述实施例一样具备线圈转移部170。
线圈转移部170根据引导块78、支撑凸起76以及端子连接部34而形成,并包括挂接槽77、转移槽72以及横跨路径74而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转移槽72和横跨路径74构成为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具体说明。
与前述的实施例一样,引导块78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即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面上。引导块78是为了确保外侧绕线轴30的外部连接端子36与内侧绕线轴(图3的20)的一次线圈(图3的50a)之间的爬电距离的同时,提供用于布置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二次线圈的引线50b′的通道而具备的。
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引导块78在端子连接部34与贯通孔31之间的空间突出,并以沿着与端子连接部34并排的方向横跨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面的形态布置。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引导块78,其两末端中至少一个末端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部33b朝外部突出形成。此时,朝外部突出的引导块78的一端与端子连接部34的一端之间的空间被利用为转移槽72。
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凸缘部33b突出的引导块78的一端具有挂接槽77。挂接槽77形成为在引导块78的一端朝转移槽72开放,该引导块78朝下部凸缘部33b的外部突出。
这种挂接槽77是为了在将引线50b′转移至线圈转移部170的过程中,防止引线50b′脱离转移槽72而具备的。对此进一步详细说明为如下。
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将线圈卷绕到外侧绕线轴30的外侧卷线部(例如,图8的30a),并通过转移槽72将线圈的引线50b′转移至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并且,如前所述,这种过程可利用另外的自动卷线设备全部自动地进行。
但是,如此将线圈的引线50b′自动地转移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线圈的引线50b′从转移槽72脱离的情况。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外侧绕线轴30为了防止发生上述的情况,在引导块78的一端形成挂接槽77并加以利用。由此,在线圈的引线50b′转移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的过程中,即使线圈的引线50b′发生移动,引线50b′也会插入于挂接槽77,其移动将被抑制。因此,可容易地防止线圈的引线50b′从转移槽72脱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凸起76朝与下部凸缘部33b所形成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即,朝外侧绕线轴的侧面突出形成,而不是朝下部面突出。
进一步具体来讲,支撑凸起76在与挂接槽77相反方向朝下部凸缘部33b的外部突出形成,且与前述的实施例一样,起到支持引线50b′的作用。
根据这种支撑凸起76的结构,引线50b′沿着横跨路径74布置之后,以经过下部凸缘部33b的下部面而以暴露到外部的形态卷绕到支撑凸起76之后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
另外,在附图中举例了支撑凸起76在下部凸缘部33b与端子连接部34连接的部位中突出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具有支撑凸起76构成为在端子连接部34上突出,或者构成为在下部凸缘部33b的外周沿上突出的等多种应用。
并且,与前述的实施例一样,为了最小化与引线50b′的摩擦,与引线50b′接触的支撑凸起76的接触面可形成为由曲面或倾斜面构成的倒角部。
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转移部170布置线圈的引线50b′,并将线圈的引线50b′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的过程如下。
卷绕于外侧绕线轴30的外侧卷线部30a的二次线圈50b的引线50b′通过转移槽72移动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此时,即使引线50b′发生移动,也会根据引导块78的挂接槽77而抑制移动,因此引线50b′稳定地被布置在转移槽72内。
并且,转移到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的引线50b′将会布置到形成于外侧绕线轴30的下部面的横跨路径74内,并沿着横跨路径74横跨外侧绕线轴的下部面,由此被引出到外侧绕线轴30的相反的侧面。
被引出的引线50b′通过支撑凸起76而其路径发生变化。即,引线50b′卷绕到朝外侧绕线轴30的侧面突出的支撑凸起76之后,布置到引导凸起34a之间,并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36。
如此,为了变更引线50b′的布置路径以使引线50b′在横跨路径74连接到对应的外部连接端子36而具备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凸起76。
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凸起76形成为朝外侧绕线轴30的侧面突出,因此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卷绕于支撑凸起76的引线50b′从支撑凸起76脱离的情况。
另外,附图中举例了引线50b′在支撑凸起76卷绕半圈左右的情况,但为了更加坚固的固定,可具有构成为将引线50b′在支撑凸起76卷绕多数圈的等多种应用。
图11a为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平板显示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1b为沿图11a的D-D′的部分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11a,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平板显示器装置1可包括显示器面板4、安装有变压器100的电源供给部5以及盖2、8。
盖2、8包括前盖(front cover)2和后盖(back cover)8,且可通过相互结合而在内部形成空间。
显示器面板4设置于由盖2、8形成的内部空间内,且可利用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多种平板显示器面板。
电源供给部(SMPS)5给显示器面板4提供电源。电源供给部5可通过将多个电子部件安装到印刷电路板6上而形成,尤其可安装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变压器中的至少一种变压器。在本实施例中将利用图1的变压器100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电源供给部5可固定于框架(chassis)7,并与显示器面板4一起布置于由盖2、8形成的内部空间内而被固定。
此时,如图11b所示,安装于电源供给部5的变压器100,其线圈50以与印刷电路板6平行的方向卷绕。并且,从印刷电路板6的平面上观察时(Z方向),线圈50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卷绕。并且,部分线圈40(及上部面)与后盖8平行,并以此形成磁路。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00如图11b所示,对于由线圈50产生的磁场中形成于后盖8与变压器100之间的磁通量φ而言,大部分在线圈40内形成磁路,因此可最小化在后盖与变压器100之间形成的泄露磁通量φ1。
即,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构成为线圈50以与印刷电路板6形成平行的方向卷绕,因此泄露磁通量φ1的磁路不会像以往涵盖变压器100与后盖8之间的整个空间,而是部分地较少地形成。
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100,即使在其外部不采用另外的屏蔽装置(例如屏蔽罩等)也能够最小化泄露磁通量φ1与金属材料的后盖8之间产生的干涉。
因此,诸如平板显示器装置1的薄型的电子设备中安装有变压器100,从而后盖8与变压器100之间的间隔形成得非常窄,也可防止因后盖8的震动而产生噪音。
以上,在所说明的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变压器的特征在于构成为适合于自动化的制造方法。
即,根据本实施例的变压器如下地制造。即,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分别单独卷绕线圈,当卷绕完成时,结合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之后结合铁芯。
如此,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为了自动卷绕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构成为在内侧绕线轴与外侧绕线轴分离的状态下能够分别卷绕线圈。此时,线圈的卷绕可通过专门的自动卷线设备来进行。
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自动卷绕的一次线圈和二次线圈的引线根据形成于端子连接部的引出槽、引导凸起等而一次性地固定之后,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因此,能够防止发生在自动卷绕线圈的过程中将线圈的引线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时引线易解开的情况。
并且,卷绕结束的内侧绕线轴和外侧绕线轴可通过插入凸起和结合槽容易地结合。此过程可通过另外的设备自动地进行。
如此,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可使大部分制造过程自动化,因此具有能够大幅降低制造时所需的费用和时间的优点。
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具备线圈转移部,该线圈转移部为线圈的引线在绕线轴的下部面横跨绕线轴的路径。即,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线圈不仅通过引出槽,而且还可通过线圈转移部而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
因此,线圈的引线可通过更加多样的路径而连接到外部连接端子,因此可防止发生因引线之间的接触而发生短路的问题。
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形成为非常薄的薄型。因此,可容易地应用到薄型的显示器装置中。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提供的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例,可具有多种应用。
在前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仅在外侧绕线轴形成线圈转移部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内侧绕线轴也可与外侧绕线轴一样形成线圈转移部。
并且,在前述实施例中举例了各绕线轴以大致为长方体形状形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形成为圆筒状等多种形状,只要能够输出所期望的电压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了显示器装置中所采用的变压器,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备变压器的薄型的电子设备,就可宽范地适用。

Claims (17)

1.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多个绕线轴结合而构成的绕线轴部,该绕线轴包括内部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缘部;
卷绕于所述绕线轴的线圈;以及
铁芯,与线圈形成电磁结合的磁路,
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具备线圈转移部,该线圈转移部用作所述线圈的引线横跨所述凸缘部且布置于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
所述线圈转移部包括:
作为卷绕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线圈的引线移动到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的转移槽;以及
作为使通过所述转移槽转移的所述引线布置为横跨所述凸缘部的下部面的路径的横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轴具备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从至少一个所述凸缘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连接有多个外部连接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转移部为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引导块之间形成的路径,所述引导块在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并排地突出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块形成为一端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沿朝外部突出,
所述转移槽为根据所述引导块的突出的一端和所述端子连接部以及所述凸缘部而形成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部具备形成于多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的多个引出槽,多个所述引线经过所述转移槽或所述引出槽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横跨路径或所述端子连接部朝外部突出形成的至少一个支撑凸起,所述引线被所述支撑凸起支持而转换布置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起朝与形成所述凸缘部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起朝垂直于形成凸缘部的平面的方向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起突出为与所述引线的接触面与所述凸缘部呈直角或锐角。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块形成为对应于形成有所述支撑凸起的部分,使与所述端子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变扩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起在与所述引线接触的部分形成倒角部。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块具有挂接槽,该挂接槽形成为在朝所述凸缘部的外部突出的一端向所述转移槽开放。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轴部包括:
具备所述线圈转移部的外侧绕线轴;
插入到所述外侧绕线轴的贯通孔而结合的内侧绕线轴。
14.一种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多个绕线轴结合而构成的绕线部,该绕线轴包括内部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朝外部突出的凸缘部;
连接于所述凸缘部的一端的至少一个外部连接端子;以及
卷绕于由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一面形成的空间的至少一个线圈,
所述线圈的各引线分散布置于所述凸缘部的一面和另一面而连接到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以防止相互之间交叉,
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具备线圈转移部,该线圈转移部包括:转移槽,作为所述引线移动到所述凸缘部的外部面的路径;横跨路径,作为使通过所述转移槽转移的所述引线布置为横跨所述凸缘部的下部面的路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绕线轴具备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从所述凸缘部的一端突出形成,且连接有多个外部连接端子,且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布置所述引线的多个引出槽。
16.一种平板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板上安装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压器而形成的电源供给部;
从所述电源供给部接收电源的显示器面板;以及
用于保护所述显示器面板和所述电源供给部的盖。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平板显示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的所述线圈卷绕成与所述电源供给部的所述基板平行。
CN201110191471.1A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Active CN1023764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63720 2010-07-02
KR1020100063720A KR101032231B1 (ko) 2010-07-02 2010-07-02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0-0138336 2010-12-29
KR20100138336 2010-12-29
KR10-2011-0057273 2011-06-14
KR1020110057273A KR101133338B1 (ko) 2010-12-29 2011-06-14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6436A CN102376436A (zh) 2012-03-14
CN102376436B true CN102376436B (zh) 2014-09-17

Family

ID=445145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3981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2398U (zh)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N201110191471.1A Active CN102376436B (zh)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39818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42398U (zh) 2010-07-02 2011-07-04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648685B2 (zh)
EP (1) EP2402964B1 (zh)
JP (1) JP5777005B2 (zh)
CN (2) CN202142398U (zh)
SI (1) SI2402964T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76282A1 (en) * 2010-01-20 2011-07-2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common mode filter used therefor
KR101388819B1 (ko) * 2012-06-28 2014-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388797B1 (ko) * 2012-06-29 2014-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과 그 실장 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KR101388830B1 (ko) * 2012-06-29 2014-04-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변압기
DE102013206453B4 (de) 2013-04-11 2015-02-12 SUMIDA Components & Modules GmbH Gehäuse mit verlängerten Kriech- und Luftstrecken und elektrisches Bauelement mit derartigem Gehäuse
KR20150050025A (ko) * 2013-10-31 2015-05-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6130048B2 (ja) * 2014-03-14 2017-05-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および電源装置
US20170004920A1 (en) * 2015-06-30 2017-01-05 Cyntec Co., Ltd. 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agnetic component
US10559416B2 (en) * 2016-11-16 2020-02-11 Xfmrs, Inc. Electrical device with reinforced molded pins
CN108321030B (zh) * 2018-03-26 2024-04-19 厦门宏远达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抗冲击的电磁继电器
JP7095594B2 (ja) * 2018-12-28 2022-07-0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US11380473B2 (en) * 2019-07-12 2022-07-05 Vishay Dale Electronics, Llc Transformer inductor combination device
KR102492144B1 (ko) * 2020-07-16 2023-01-26 케이에이치필룩스 주식회사 보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변압 장치
TWI724976B (zh) * 2020-09-28 2021-04-11 昱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諧振變壓器漏感調整結構
KR20230033884A (ko) * 2021-09-02 2023-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덕터의 결합도와 관련된 구조를 가지는 코어를 포함하는 트랜스포머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3209473A1 (en) * 2022-04-29 2023-11-02 Inventronics Gmbh Multi-chamber transformer and mounting assembl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4786B1 (en) * 2000-10-06 2002-02-05 Artesyn Technologies, Inc. Telescoping bobb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2968A (en) 1971-01-26 1972-03-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elescoped electrical winding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3946350A (en) 1975-03-26 1976-03-23 Katsuichi Goto Coil assembly for bobbin wound transformer
US3958328A (en) 1975-06-02 1976-05-25 Essex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of making a transformer coil assembly
US4250479A (en) 1979-04-09 1981-02-1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Transformer bobbin assembly
GB2112746B (en) 1981-12-21 1985-06-26 Tamura Seisakusho Kk Coil bobbin
US4617543A (en) * 1984-01-26 1986-10-14 Tdk Corporation Coil bobbin
NL8401185A (nl) 1984-04-13 1985-11-01 Philips Nv Transformator met coaxiale spoelkokers.
JPS61133614A (ja) 1984-12-04 1986-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フオ−マ−
JPS61140515A (ja) 1984-12-14 1986-06-27 Lion Corp シヤンプ−組成物
JPS625622A (ja) 1985-07-02 1987-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JPS63170915A (ja) 1987-01-09 1988-07-14 Fujitsu Ltd 液相エピタキシヤル結晶成長装置
US4967121A (en) 1987-05-27 1990-10-30 Rca Licensing Corporation Isolating high voltage transformer for video apparatus
US4857878A (en) 1988-01-19 1989-08-15 Eng Jr Benjamin Modular high frequency power transformer
JPH01156523U (zh) 1988-04-21 1989-10-27
JPH03279167A (ja) 1990-03-28 1991-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トランス用ボビン
JPH0828300B2 (ja) 1990-03-30 1996-03-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H0538845A (ja) 1991-08-06 1993-02-19 Eastman Kodak Japan Kk 発光ダイオードアレイプリンタヘツド
JPH06112058A (ja) 1992-09-25 1994-04-22 Toko Inc 昇圧トランス
JPH0566935U (ja) * 1992-02-13 1993-09-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変圧器用巻枠
JPH05283248A (ja) 1992-03-31 1993-10-29 Toko Inc 高周波昇圧トランス
JPH05304033A (ja) * 1992-04-24 1993-11-16 Toko Inc 高周波昇圧トランス
JPH0590928U (ja) * 1992-05-07 1993-12-10 東光株式会社 高周波トランス
JP3299307B2 (ja) 1992-06-25 2002-07-0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引掛シーリング
JPH07106158A (ja) 1993-09-29 199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変圧器
JPH06295828A (ja) 1993-04-09 1994-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JPH0722526A (ja) 1993-07-06 1995-01-24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
JP3229512B2 (ja) 1994-05-30 2001-11-19 株式会社西本合成販売 変成器及び変成器用のコイルボビン
JP3156504B2 (ja) 1994-05-30 2001-04-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3582864B2 (ja) * 1994-08-29 2004-10-27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
JPH08153630A (ja) * 1994-11-29 1996-06-11 Tec Corp トランス
AU4617696A (en) 1995-02-15 1996-09-04 Electronic Craftsmen Limited Transforme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US5534839A (en) 1995-04-05 1996-07-09 Cramer Coil & Transformer Co., Inc. Miniature transformer
US5673013A (en) 1995-10-06 1997-09-30 Pontiac Coil, Inc. Bobbin concentrically supporting multiple electrical coils
JPH09129457A (ja) 1995-11-01 1997-05-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US6127912A (en) 1998-08-03 2000-10-03 Caterpillar Inc. Bobbin for an encapsulated coil of a solenoid assembly
JP2000124039A (ja) * 1998-10-13 2000-04-2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トランス
JP2001250728A (ja) 2000-03-03 2001-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トランス
JP4572313B2 (ja) * 2000-04-19 2010-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1350133A (ja) * 2000-06-05 2001-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IL139714A0 (en) 2000-11-15 2002-02-10 Payton Planar Magnetics Ltd A bobbin for hybrid coils in planar magnetic components
JP3928368B2 (ja) * 2001-04-17 2007-06-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6611189B2 (en) 2001-05-22 2003-08-2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Welding power supply transformer
JP3454801B2 (ja) 2001-08-08 2003-10-06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ボビン
US6727793B2 (en) * 2001-08-21 2004-04-27 Astec International Limited Low-power transforme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4259084B2 (ja) 2002-10-16 2009-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体構造、表示体構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497296A (zh) 2002-10-16 2004-05-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体结构、显示体结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仪器
KR100506005B1 (ko) 2002-12-31 2005-08-0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KR100534375B1 (ko) 2003-05-26 2005-12-08 주식회사 파워넷 인버터용 변압기
JP2005158927A (ja) 2003-11-25 2005-06-16 Sumida Corporation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JP4191097B2 (ja) * 2004-06-14 2008-12-0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コイルボビンおよびトランス
JP4342471B2 (ja) * 2005-05-12 2009-10-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装置
KR101150202B1 (ko) 2005-12-29 2012-06-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US7345565B2 (en) * 2006-04-12 2008-03-18 Taipei Multi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former structure
TW200832460A (en) 2007-01-31 2008-08-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 structure
CN101606420B (zh) 2007-02-05 2013-05-2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基站间切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drx控制方法、基站和通信终端
JP5325403B2 (ja) 2007-08-29 2013-10-23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起動方法
JP2009117660A (ja) 2007-11-07 2009-05-28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トランスの巻線構造
CN101241798B (zh) 2007-11-09 2012-02-01 光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程可调漏感型变压器
CN201142269Y (zh) 2008-01-04 2008-10-29 帝闻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变压器及其子母式线架
CN101540227B (zh) 2008-03-21 2011-12-07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中心抽头式变压器
TWI370466B (en) * 2008-05-09 2012-08-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ensformer structure
US8102237B2 (en) * 2008-06-12 2012-01-24 Power Integrations, Inc. Low profile coil-wound bobbin
CN101673611B (zh) 2008-09-09 2011-12-2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以减少电磁干扰影响的变压器及其适用的电源转换电路
US8018314B2 (en) 2008-09-18 2011-09-13 Silitek Electronic (Guangzhou) Co., Ltd. Center-tapped transformer
CN101521095B (zh) 2008-11-20 2011-07-20 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的制备方法
KR101115783B1 (ko) 2009-06-25 2012-03-09 백정식 이중관 직천공형 그라우팅 공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4786B1 (en) * 2000-10-06 2002-02-05 Artesyn Technologies, Inc. Telescoping bobbi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6-112058A 1994.04.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6436A (zh) 2012-03-14
US8648685B2 (en) 2014-02-11
CN202142398U (zh) 2012-02-08
JP2012015526A (ja) 2012-01-19
SI2402964T1 (sl) 2019-04-30
JP5777005B2 (ja) 2015-09-09
EP2402964B1 (en) 2018-12-26
EP2402964A2 (en) 2012-01-04
US20120001886A1 (en) 2012-01-05
EP2402964A3 (en) 2017-11-01
US20140125442A1 (en) 201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6436B (zh)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N102376435B (zh)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N102376434B (zh) 变压器及具备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器装置
CN102856050B (zh) 变压器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CN102568782B (zh) 变压器和包括该变压器的平板显示装置
CN202142397U (zh) 变压器
CN102832022B (zh) 变压器以及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CN104599823A (zh) 线圈部件
CN102376433A (zh) 变压器
KR20120070925A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949841B2 (ja)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20169445A1 (en) Transformer an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2376437A (zh) 变压器
KR101141337B1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386286Y1 (ko) 고전압 트랜스포머
KR101133338B1 (ko) 트랜스포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715907A (zh) 变压器
JP2010153685A (ja) トラン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04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after: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