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6279B - 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46279B CN102346279B CN201010622597.5A CN201010622597A CN102346279B CN 102346279 B CN102346279 B CN 102346279B CN 201010622597 A CN201010622597 A CN 201010622597A CN 102346279 B CN102346279 B CN 1023462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nector
- housing
- optical connector
- flexure str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37970 Conus <ge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34 caps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22 phot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9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the light guide being disconnectable from the opto-electronic element, e.g. mutually self align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87—Anchoring optical cables to connector housings, e.g. strain relief features
- G02B6/38875—Protection from bending or twist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9—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astening connecting plugs and sockets, e.g. screw- or nut-lock, snap-in, bayonet type
- G02B6/3893—Push-pull type, e.g. snap-in, push-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97—Connectors fixed to housings, casing, frames or circuit boar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8—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 G02B6/382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with axial spring biasing or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系统。具备:卡合部件,其具有一对弹性片,该一对弹性片通过前端的突爪卡合于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筒状的壳体,其可以前后移动地插入上述卡合部件,上述一对弹性片通过上述突爪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之间的卡合而互相接近,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可以向前方移动,在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上述一对弹性片与上述壳体的内侧抵接而限制在彼此分离方向上的移动,由此,保持上述一对弹性片的突爪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之间的卡合状态。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于2010年7月30日在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10-173056号和于2010年9月7日在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10-199954号的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以推动(push on)方式连接的光连接器及使用该光连接器的连接器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光连接器,例如公知有如MPO型光连接器(JIS C5982中规定的F13型光连接器。MPO:Multi-fiber Push On)之类的插头-适配器-插头(plug adapter plug)结合方式的连接器(例如 日本规格协会、「F1 3形多心フアイバコネクタ C 5982:1997」、JISハンドブツク電子 試験方法·オプト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編、発行所:財団法人日本規格協会、1998年4月24日)。
但是,近年来,在高性能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中,搭载了多个光电复合基板,这些基板之间使用光纤进行光通信。因此,存在在电路基板上以光纤连接器进行连接的要求。
但是,例如为了在电路基板上连接上述MPO型光连接器需要适配器,另外,由于连接器(插头)本身的厚度大,在将多个电路基板并列设置的情况下难以缩小电路基板间的间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不使用适配器实现连接,且与MPO型光连接器相比厚度尺寸可以缩小(薄型化)的光连接器及使用该光连接器的连接器连接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的光连接器,具备:卡合部件,其具有一对弹性片,该一对弹性片通过前端的突爪卡合于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筒状的壳体,其可以前后移动地外插于上述卡合部件,上述一对弹性片通过上述突爪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之间的卡合而互相接近,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可以向前方移动,在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上述一对弹性片与上述壳体的内侧抵接而限制在彼此分离方向上的移动,由此,保持上述一对弹性片的突爪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之间的卡合状态。
另外,上述卡合部件还具有施力部件承受部,其被施加了用于对插芯(ferrule)向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上述一对弹性片还可以采用从上述施力部件承受部向前方延伸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在上述弹性片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前方并向上述突爪的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通过使上述壳体的前端部从上述倾斜面的后侧抵接于上述倾斜面,来限制上述壳体向前方的移动。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在上述壳体和上述卡合部件中设置有以卡合突部和卡合凹部互相卡合的闩锁构造,通过上述卡合突部抵接于上述卡合凹部的边缘部,限制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向前方或后方的移动。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上述卡合部件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用于限制被向前方施力的上述插芯向前方的移动。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上述壳体具有插芯卡合部,该插芯卡合部可以从上述插芯的法兰部的前侧卡合于上述插芯的法兰部。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上述插芯是MT型光连接器,将对接接合用的长方形形状的前端面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卡合部件的一对弹性片的间隔方向对准,设置在上述一对弹性片之间。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在上述壳体的外周突出设置操作用突部。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系统,具备:带连接器的光纤,其在光纤的前端安装有上述光连接器;带连接器的基板,其通过在电路基板上安装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而构成,该承受侧光连接器用于连接上述光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可以不使用适配器将光连接器连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上。而且,光连接器与MPO型光连接器相比容易实现厚度尺寸的缩小(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光连接器的图,是插芯后端的法兰部抵接在相对卡合部件处于待机位置的壳体的第二面板部的后端面的初始状态的立体图。
图1B是将上述图1A的光连接器的壳体配置在前端约束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光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器连接系统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对图3的连接器连接系统,在带连接器的基板的承受侧光连接器中连接(连接)了带连接器的光纤前端的光连接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图1的光连接器的内部构造的平剖面图。
图6A是说明对于图1的光连接器的承受侧光连接器的连接作业的图。
图6B是说明对于图1的光连接器的承受侧光连接器的连接作业的图。
图7A是说明对于图1的光连接器的承受侧光连接器的连接作业的图。
图7B是说明对于图1的光连接器的承受侧光连接器的连接作业的图。
图8A是说明图1的光连接器的内部构造的正剖面图,表示壳体处于相对于卡合部件的待机位置的初始状态的图。
图8B是说明图1的光连接器的内部构造的正剖面图,是表示上述壳体被配置在前端约束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9是说明图3、图4的连接器连接系统的正剖面图。
图10A是说明连接器连接系统的其他方式(带连接器板状部件的其他方式)的正剖面图。
图10B是说明连接器连接系统的其他方式(带连接器板状部件的其他方式)的正剖面图。
图11是可在光连接器中使用的多芯插芯的其他方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通常状态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后退状态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通常状态的俯视图。
图15B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后退状态的俯视图。
图16A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通常状态的剖面图。
图16B是表示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后退状态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从下方观察图12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沿着图13的A-A线的夹具本体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使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连接光连接器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使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连接光连接器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连接工序的图。
图22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连接工序的图。
图23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连接工序的图。
图24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连接工序的图。
图25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拆下光连接器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拆卸工序的图。
图27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拆卸工序的图。
图28是表示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拆卸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B所示,上述光连接器10安装于光纤1的前端。对在光纤1的前端安装了光连接器10后的带连接器的光纤标记图中的附图标记1A。
如图3、图4所示,上述光连接器10是通过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插头)按压以推动方式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而连接的。
在图1A、图1B、图3、图4中,如箭头所示,对于光连接器10,将设置在该光连接器10中的卡合部件40(参照图2)的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所处的一侧作为前、相反侧作为后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图6A、图6B、图7A、图7B中,对于光连接器10,以左侧作为前、右侧作为后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B、图2所示,上述光连接器10具备:安装在光纤1的前端的插芯20;配置在该插芯20的后侧的施力部件30(具体地说螺旋弹簧);具有上述一对弹性片42的卡合部件40;可前后移动地插入该卡合部件40中的筒状的壳体50。
如图2所示,上述卡合部件40是一对弹性片42从板状的施力部件承受部41的两侧向该施力部件承受部41的一侧延伸的コ字形的部件。在该卡合部件40中插过光纤1,该光纤1通过贯通上述施力部件承受部41的光纤插通孔43。一对弹性片42以沿着上述光纤插通孔43的轴线的方向从上述施力部件承受部41中延伸出来。
如图5等所示,卡合部件40被设置在一对弹性片42从施力部件承受部41向前侧延伸的方向,该施力部件承受部41配置在插入有上述光纤的螺旋弹簧即施力部件30的后侧。上述插芯20和施力部件30配置在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之间。
上述插芯20,具体而言,是MT型光连接器(按照JIS C5981制成的F12型光连接器。MT:Mechanically Transferable)。以下,也将插芯20称为MT插芯。
如图2所示,该插芯20(MT插芯)是外观为板状的塑料制光连接器。该插芯20其前侧具有对接接合用的前端面21(接合端面)。插芯20的后端部中突出设置法兰部25。该法兰部25在插芯20的后端部的整个圆周设置。
对上述插芯20(MT插芯)来说,与其前后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形状为长方形,上述前端面21也为长方形。
上述光纤1具体而言是光纤带芯线。插芯20固定于光纤1的前端。插芯20的前端面21露出从上述光纤1的前端伸出的裸光纤1a的前端面。光纤1的多条裸光纤1a,前后贯通插芯20并在上述前端面21的长度方向两端开口的一对引导销孔22之间沿着该一对引导销孔22的间隔方向排列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图示例子的光纤1是12芯的光纤带芯线,但是光纤带芯线的数目没有特别的限定。
另外,在插芯20的后侧,突出设置有安装在该插芯20上的筒状套筒27,上述光纤1插入上述套筒27的内侧。上述套筒27是通过橡胶等形成的可挠性的筒状部件。
如图1A、图3所示,在该插芯20(MT插芯)的对接接合用的前端面21(接合端面)侧突出设置有引导销23,该引导销23分别插入嵌合到贯通该插芯20的一对引导销孔22(参照图2)中。如图5所示,各个引导销23在从插芯20的后侧(与前端面21相反一侧)突出的后端部的外周突出设置有与插芯20的后端面可对接的防止拔出用法兰23a。对引导销23来说,该防止拔出用法兰23a与上述插芯20抵接的位置为相对于插芯20向前侧的移动界限位置。另外,在插芯20的后侧设置有固定在各个引导销23的上述后端部的芯座(ピンクランプ)24。
图示例子的光连接器10包括上述引导销23、芯座24。
如图2、图5所示,在上述芯座24中贯通设置使上述光纤1通过的光纤插通孔24a。如图5所示,在芯座24中插过通过上述光纤插通孔24a的光纤1,介于插芯20和施力部件30之间。
如图1A、图1B、图2所示,上述壳体50具有彼此平行设置的一对面板部51、52(第一面板部51和第二面板部52);肋状的一对侧壁部53,其沿着长方形板状的第一面板部51的一对长边互相并行的突出设置。一对侧壁部53在第一面板部51上沿其整个长度方向突出设置。第二面板部52其桥接上述一对侧壁部53的与上述第一面板部相反的端部。但是,图示例子的壳体50的第二面板部52设置在从壳体50的前端部到一对侧壁部53的延伸方向中央部的范围。图示例子壳体50具有将上述一对侧壁部53的在上述第一面板部51相反侧的端部通过第二面板部52桥接的筒状部54。
上述筒状部54形成扁平的方筒状。上述一对侧壁部53位于上述筒状部54的剖面长度方向两端。在壳体50中,从上述筒状部54开始后侧的部分被做成剖面为コ字形的引导片部55。
如图2、图5所示,上述壳体50将一对侧壁部53的间隔方向与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间隔方向对准,插入到上述卡合部件40中。
在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中央部,在该一对弹性片42的间隔方向相对置的与对方侧的弹性片42相反一侧(以下也称为外面侧)形成沿着该弹性片4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44。
上述壳体50在从其前端稍微偏向后侧的位置的内侧面具有从上述侧壁部53突出的承受突部56,该承受突部56插入一对弹性片42的上述凹部44中。上述承受突部56在弹性片42的长度方向可移动地插入到凹部44中。
另外,如图1A、图1B、图5等所示,在上述壳体50的两侧的侧壁部53的后端部形成有沿着该侧壁部53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细长的长孔58,该长孔58中插入在上述卡合部件40的两侧突出设置的壳体卡止突起48。如图2、图5所示,在图示例子的卡合部件40中,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从施力部件承受部41与弹性片42的边界位置附近向弹性片42的外面侧突出。但是,壳体卡止突起48的突出设置位置不限于图示例子的位置。
如图1A、图1B、图5等所示,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在上述长孔58的延伸方向上可以移动。上述壳体的卡合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40在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换而言之,弹性片42沿长度方向的可动范围)根据上述长孔58在延伸反向上的尺寸而设定。
如图1A、图2、图5、图8等所示,在上述长孔58的前端部稍微扩张后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中嵌入了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卡合)时,上述壳体50处于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后侧的移动界限位置。将此时的壳体50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位置(后侧移动界限位置为图5所示的位置)以下称为待机位置。
另外,如图1B、图8B等所示,在上述长孔58的后端部稍微扩张后的后侧卡止孔部58b中嵌入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卡合)时,壳体50位于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前侧移动界限位置。
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可以通过上述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和后侧卡止孔部58b之间的通路部58c,在前侧卡止孔部58a和后侧卡止孔部58b之间移动。
但是,壳体50,如图3所示在光连接器10处于没有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接合)而远离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状态(初始状态)时,通过前侧卡止孔部58a和壳体卡止突起48之间的嵌合相对于卡合部件40卡合于待机位置。
如图5所示,在上述壳体50中,使突出设置于一对侧壁部53中的上述承受突部56分别与卡合部件40的弹性片42对接。另外,在该壳体50中,将位于一对侧壁部53的上述承受突起53的后侧的部分与上述卡合部件40抵接。壳体50从一对弹性片42的间隔方向两侧抵接于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部分(即,从弹性片42的外面侧对接于弹性片42的部分)限制了上述一对弹性片42间的距离增大。
如图2、图5等所示,上述插芯20其剖面(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剖面)的长度方向(以下也称为宽度方向)与上述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间隔方向对齐配置在上述一对弹性片42之间。
对于插芯20来说,将上述法兰部25中位于插芯2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插入到法兰部收纳凹部45中,该法兰部收纳凹部45形成在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基端部(后端部)的彼此对置的一侧(以下也称为内侧)。另外,对于插芯20来说,自上述法兰部25开始的前端侧的板状部26配置在从一对弹性片42的上述法兰部收纳凹部45开始的前侧部分中。但是,插芯20在一对弹性片42之间配置在比各个弹性片42的前端部的内侧面突出设置的突爪49靠后侧(施力部件承受部41一侧)。
一对弹性片42中的从上述法兰部收纳凹部45开始的前侧部分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插芯20的板状部26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一致。一对弹性片42将上述插芯20定位在壳体50的剖面长度方向(一对侧壁部53的间隔方向)。
上述壳体50中自弹性片42的外面侧抵接于一对弹性片42的部分限制上述一对弹性片42间的距离增大,这有助于维持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对插芯20的定位状态的稳定。
如图5等所示,上述卡合部件40的弹性片42的上述凹部44的前端部中形成有自后侧向前侧沿弹性片42的外面侧倾斜的倾斜面46。倾斜面46为弹性片42的凹部44前端的边缘部。
如图7B所示,在壳体50中,通过上述承受突部56与上述弹性片42的倾斜面46抵接,而限制了上述弹性片42从前端拔出。另外,壳体50在承受突部56与上述弹性片42的倾斜面46抵接的同时,如图1B等所示在上述长孔58的后端稍微扩张后的后侧卡止孔部58a中嵌合(卡合)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而成为前侧移动界限位置。
如图5等所示,在壳体50中,在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嵌合在上述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中时(处于后侧移动界限位置时),承受突部56抵接于卡合部件40的弹性片42的凹部44后端的边缘部即阶梯面44a中。
壳体50的承受突起56,通过壳体50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前后移动,可选择性地抵接于卡合部件40的弹性片42的凹部44的前端的边缘部即倾斜面46及上述凹部44后端的边缘部即阶梯面44a中。在壳体50的承受突起部56抵接于弹性片42的倾斜面46时、和上述承受突起部56抵接于弹性片42的凹部44后端的上述阶梯面44a时,壳体50和卡合部件40的弹性片42构成互相卡合的闩锁构造。壳体50的承受突起56作为与弹性片42的凹部44(卡合凹部)的前端的边缘部、后端的边缘部抵接卡合的卡合突部发挥作用。
另外,对壳体50来说,通过相对卡合部件40的前后移动,可以选择性地将上述长孔58的前端的边缘部、后端的边缘部抵接于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从而可以卡合于卡合部件40中。在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卡合突起)抵接于壳体50的长孔58的前端边缘部时、及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抵接于上述长孔58的后端边缘部时,壳体50与卡合部件40彼此构成闩锁构造。壳体50的长孔58,作为使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卡合突起)卡合于壳体50的卡合凹部发挥作用。
弹性片42的前端部的形成上述倾斜面46的部分、及从该部分开始的前端侧(前侧)的部分成为限制壳体50从弹性片42向前侧拔出的拔出承受突起47。
如图7B所示,上述壳体50,在被配置于前侧移动界限位置时,上述承受突部56从一对弹性片42的外面侧抵接于该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限制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间的距离增大。另外,此时,壳体50自侧壁部53的上述承受突起56起位于前端侧的部分(前端抵接壁部53a)从一对弹性片42的外面侧抵接于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因此可以可靠地限制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间的距离的增大。
将图7B所示的壳体50的位置(前侧移动限制位置)以下也称为前端约束位置。
如图8A、图8B所示,上述插芯20其上述板状部26被收纳在上述壳体50的筒状部54中。插芯20的板状部26的厚度尺寸比卡合部件40的弹性片42的宽度方向(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和第二面板部52的间隔方向。在图8A、图8B中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和第二面板部52之间的间隔(间隔距离)与插芯20的板状部26的厚度尺寸一致。上述套筒20的板状部26通过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和第二面板部52在壳体50的筒状部54的厚度方向(第一面板部51及第二面板部52的间隔方向)定位。
如图2、图8A、图8B所示,上述插芯20其后端部的法兰部25配置在法兰部引导槽57中,该法兰部引导槽57形成在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中位于上述引导片部55的部分中。由此,上述插芯20以其前后方向与壳体50的筒状部54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对齐的姿势设置在壳体50上。
上述法兰部引导槽57沿着壳体50的筒状部54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到第一面板部51的后端。
如图5所示,对上述插芯20来说,通过实施施力部件30对卡合部件40向前侧弹性施力。而且,对上述插芯20来说,上述法兰部25的插入到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法兰部收纳凹部45中的部分从其后侧抵接于位于上述弹性片42中的上述法兰部收纳凹部45和其前侧部分之间的边界的阶梯面45a。该阶梯面45a作为限制部件发挥作用,其限制了插芯20从该阶梯面45a的后侧自插芯20的法兰部25抵接的位置向前侧的相对卡合部件40的移动。
但是,法兰部收纳凹部45的弹性片42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尺寸为确保插芯20的法兰部25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在弹性片42的长度方向(连接器前后方向)可以相对移动的间隙。插芯20相对于卡合部件40可以沿着其一对弹性片42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移动。上述插芯20可以从其法兰部25与上述阶梯面45a抵接的位置抵抗上述施力部件30的施力而向后侧推压(参照图7A、图7B)。
另外,插芯20相对于壳体50可以在上述筒状部54的轴线方向上移动。
但是,插芯20,例如如图7B所示,壳体50被配置在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前端约束位置(前侧移动限制位置),且通过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对接即使法兰部25从与上述阶梯面45a抵接的位置向后侧推入,上述板状部26也不能从壳体50的筒状部54中拔出的那样,将板状部26相对于上述筒状部54的插入长度确保为足够的长度。因此,插芯20可以始终保持为其板状部26收纳在壳体50的筒状部54中的状态。
插芯20,在相对于壳体50的连接器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动时,板状部26在壳体50的筒状部54的内面(详细的说在一对面板部51、52的筒状部54的内侧的面)滑动。另外,此时,边由壳体50的引导片部55的法兰部引导槽57引导法兰部25,插芯20边在上述引导片部55上滑动。
如图8A、图8B所示,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中的法兰部引导槽57和该法兰部引导槽57前侧部分之间的边界位置中所形成的阶梯面51a及第二面板部52的后端面52a与筒状部54的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中的位置一致。该光连接器10处于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不连接且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分离状态(初始状态)时,壳体50的上述阶梯面51a及第二面板部52的后端面52a抵接有插芯20的法兰部25。
壳体50的上述阶梯面51a及第二面板部52的后端面52a作为从其前侧可以卡合于插芯20的法兰部25的插芯卡合部发挥作用。
壳体50的第二面板部52,由于没有覆盖插芯20的法兰部25,所以与第一面板部51同样不必形成法兰部引导槽57,可以形成得比第一面板部51薄。这非常有助于壳体50、光连接器10整体的薄型化。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该光连接器10中,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从处于待机位置的壳体50的前端突出。
如图3、图4所示,将该光连接器10连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的作业,例如是通过操作者用手指将处于待机位置的客体50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推压而进行的。
如图3、图4、图6所示,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均有与上述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MT插芯)的前端面21抵接的对接接合用的前端面111。
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垂直于前后方向(前端面111侧为前面,相反侧为后面。在图6A、图6B中左右方向)的剖面为长方形形状,上述前端面111形成与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前端面21一致的长方形形状。
在壳体50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操作用突部59,以便于壳体50的按压操作。在图示例子的光连接器10中,上述操作用突部59是在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外侧面在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与筒状部54的轴线垂直的剖面长度方向。一对侧壁部53的间隔方向)延伸的突条。另外,该操作用突部59突出设置在壳体50的前后方向(沿着筒状部54的轴线的方向)的中央部。因此,上述操作用突部59在光连接器10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连接作业中可以适合于将壳体50向前侧推压作业。另外,该操作用突部59也适合于将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处于连接状态的光连接器10的壳体50向后侧拉动操作,将光连接器10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拔出的拔出作业。
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剖面长边方向两侧的侧面114形成有卡合用凹部115,该卡合用凹部115用于插入光连接器10的卡和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前端的突爪49而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卡合。光连接器10,在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时,将插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两侧的上述卡合用凹部115中的上述突爪49卡合到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卡合用凹部115的前侧的卡止部116(卡止突部)。
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中,开口有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互相平行地形成的一对引导销孔112。另外,在上述前端面111的一对引导销孔112之间的位置露出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固定的光纤113的前端面。如图6A等所示,上述光连接器113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设置有与露出在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中所固定的前端面21中的裸光纤1a的条数相同条数。
上述一对引导销孔112的间隔与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从前端面21突出的一对引导销23的间隔及一对引导销22的间隔一致。另外,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中露出的各个光纤113的前端面相对于一对引导销孔112的位置关系与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前端面21中的裸光纤1a的前端面和引导销23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致。
对光连接器10来说,通过将从插芯20的前端面21突出的一对引导销23插入并嵌合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一对引导销孔112中,可以使插芯20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高精度地定位并对接连接。
在插芯20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进行对接连接是通过将上述一对引导销23插入并嵌合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一对引导销孔112中,使前端面21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对接而实现的。在将插芯20对接连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中时,插芯20的前端面21中露出的多条裸光纤1a分别高精度地定位并对接连接于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中露出的光纤113上。
如图9所示,如图例子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被安装到在电路基板120上安装的光电变换单元130中,从上述光电变换单元130的侧面向上述电路基板120平行地突出设置。另外,如图4等所示,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与电路基板120分离设置。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是从上述光电变换单元130突出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突出端的端面。上述光连接器10在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时,将壳体50的第一面板部51或第二面板部52插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和电路基板120之间,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部收纳在筒状部54中。
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在相对于电路基板120大致垂直(垂直或在相对于垂直电路基板120的假想平面稍微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中露出的光连接器113和在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前端面21中露出的裸光纤1a通过彼此对接的对接部沿着电路基板120的方向的光轴进行光连接。
图3、图4、图9是表示在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20的光电换单元130中安装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后的构成的带连接器的基板120A的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连接连接了带连接器的光纤1A前端的光连接器10的构成的连接器连接系统。
如图9所示,各个光纤113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后端延伸出的部分被引入上述光电变换单元130内,按照其端面相对于光电变换单元130内的光元件131(光电变换元件)可以光耦合地配置。光元件131是发光元件或受光元件。该光元件131与电路基板130的电子电路电连接。作为发光元件可以采用LD(半导体激光元件。LD:laser Diode)、LED(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作为受光元件例如可以采用光电二极管等。
如图6A所示,光连接器10朝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前进时,首先,从壳体50的前端突出的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所形成的前侧倾斜面42a抵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的外周的边缘部。而且,上述光连接器10通过继续前进,一对弹性片42的从壳体50的前端突出的部分通过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部(前端部111附近)而彼此挤压张开弯曲变形,弹性片42的前端的突爪49搭载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两侧的侧面114上。
如图2、图5所示,一对弹性片42的上述突爪49为在弹性片42的前端部朝向对置的弹性片42突出的俯视为三角形的突部。
一对弹性片42中形成有上述前侧倾斜面42a,该上述前侧倾斜面42a从其前端朝向位于该前端的后侧的上述突爪49的顶部49a逐渐接近对置的弹性片42。
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的光连接器10将壳体50的宽度方向(与筒状部54的轴线垂直的剖面长度方向)和插芯20的宽度方向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两侧的侧面114的间隔方向即宽度方向一致的姿势朝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按压。如图6等所示,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两侧的侧面114间的距离(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在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板状部26的宽度方向尺寸一致。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图5所示的光连接器10的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1的突爪49的顶部49a间的间隔距离大稍许,在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间的间隔距离(详细地说是一对弹性片42的前侧倾斜面42a的前端间的间隔距离)小稍许。
因此,光连接器10,朝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前进(壳体50的前进操作)时,首先,从壳体50的前端突出的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的前侧倾斜面42a抵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1的前端面111外周的边缘部。此时,卡合部件40不解除由该壳体卡止突起48和壳体50的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之间的嵌合得到的对壳体50的卡止状态,维持上述卡止状态相对于壳体50不后退。上述壳体50的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作为限制上述卡合部件40的后退的卡合部件卡止部发挥作用。
而且,光连接器10通过壳体50的进一步前进操作,维持着卡合部件40对壳体50的卡止状态,如图6所示,一对弹性片42从壳体50前端突出的部分由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部互相推开而弯曲变形(弹性变形)。在图示例子的光连接器10中,一对弹性片42,具体地说从壳体50的承受突部56的抵接位置开始,按照前侧部分随着从上述承受突部56向前侧移动而增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式弯曲变位。
因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部而弯曲变位的弹性片42,通过其前端部的突爪49搭载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侧面114上,与壳体50的前端(详细地说,侧壁部53的前侧抵接壁部53a的前端)抵接。光连接器10,通过壳体的进一步前进操作,壳体50的前端按压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沿着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侧面114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后侧移动(参照图6)。这里,壳体50由于其前端与一对弹性片41的前端部抵接,所以限制了相对于一对弹性片42向前方的相对移动。
而且,光连接器10如图6B所示,在插芯20的前端面21抵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之后,通过壳体50的进一步的前进操作,将各个弹性片42的突爪49插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两侧的卡合用凹部115中而卡合到卡止部116上(参照图7A)。
由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和上述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之间的卡合实现的卡合部件40对壳体50的卡止状态维持到因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弯曲变形后的弹性片42抵接到壳体50的前端的时刻。
对如图例子的光连接器10来说,因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部而弯曲变形的一对弹性片42中的倾斜面46抵接于壳体50的前端。上述倾斜面46与在弹性片42中在连接器前后方向(壳体50的筒状部54的轴线方向)上笔直地延伸存在部分相比,在弹性片42由于突爪49搭载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侧面114上而弯曲变形时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大。弹性片42的倾斜面46与壳体50的前端抵接的结构,有利于可靠地实现由壳体50的前进操作实现的一对弹性片42的前进移动。
如图6B、图7A所示,为了使光连接器10连接连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在插芯20的前端面21抵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之后,继续壳体50的前进操作(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侧向后端推压移动的操作)而配置在前端约束位置。对光连接器10来说,卡合部件40跟踪插芯20的前端面21抵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之后的壳体50的前进,施力部件30被压缩变形。壳体50和卡合部件40相对于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抵接的插芯20向连接器前侧相对移动。这里,壳体50的前进操作是抵抗施力部件30的弹性施力而进行的。另外,随着施力部件30的压缩变形,插芯20的后端的法兰部25从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法兰部收纳凹部45前端的阶梯面45a向后侧远离,插芯20整体相对于卡合部件40向后侧相对变位。
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前端面21和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1之间的抵接(对接)是通过从插芯20的前端面21突出的一对引导销23插入嵌合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一对引导销孔112中而实现的。
对上述光连接器10来说,相对于卡合部件40处于待机位置的壳体50通过其内侧限制与该壳体50抵接的一对弹性片42之间的间隔距离的增大,维持一对弹性片42间的插芯20的定位精度。另外,光连接器10通过使一对弹性片42从壳体50向前侧突出的部分抵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两侧的侧面114,将上述一对引导销23的前端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一对引导销孔12大致定位。由此,该光连接器10可以顺利地进行一对引导销24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一对引导销孔112的插入、嵌合。
另外,对于图示例子光连接器10来说,插芯20的前端面21在插芯20的法兰部25与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阶梯面45a抵接时,位于比待机位置的壳体50的前端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该光连接器10在插芯20的前端面21抵接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11之前,开始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面对壳体50内的收纳。
如图7A所示,光连接器10的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在其前端部的突爪49进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卡合用凹部115中时,与壳体50分离。而且,光连接器10通过壳体50的进一步前进操作,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从壳体50的长孔58的上述卡止孔部58a中拔出进入到长孔58的通路部58C中。该光连接器10根据自图7A的状态开始的壳体50的前进操作解除壳体卡止突起48与上述前侧卡止孔部58a之间的嵌合,由此,开始壳体50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向连接器前侧的相对移动。
该光连接器10通过上述突爪49进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卡合用凹部115而卡合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卡止部116中,弹性片42的前端部自壳体50离开时,施力部件30的弹性施力不作用到壳体50上。
壳体卡止突起48与壳体50的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之间的嵌合状态可以自图7A所示的状态开始通过手动前进操作壳体50而解除。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随着自图7A所示的状态开始的壳体50的前进移动,从壳体50的长孔58的前侧卡止孔部58a中向后侧拔出进入到长孔58的通路部58c中。壳体50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前进操作(前进移动)可以进行到上述壳体卡止突起48嵌合到后侧卡止孔部58b(参照图7B)为止。
壳体50的前进操作,如图7B所示,在壳体50相对卡合部件40到达前端约束位置时结束。
配置在前端约束位置的壳体50插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在其内侧收纳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对于壳体50来说,在上述壳体50的承受突部56和前侧抵接壁部53a从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外面侧抵接于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上述壳体50限制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间的距离的增大。其结果,稳定地维持一对弹性片42其突爪49进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卡合用凹部115中而与卡止部116卡止的状态。
由此,光连接器10连接于(连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
操作者通过手指向后侧(图7B中右侧)拉动操作前端约束位置的壳体50,长孔58的后侧卡止孔部58b和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之间的嵌合状态可以通过手动而被解除。上述壳体50只要不通过自前端约束位置向后侧的移动操作,强制地解除长孔58的后侧卡止部件58b与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之间的嵌合,可以稳定地保持在相对于卡合部件40卡止在前端约束位置的状态。
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部件48可卡止脱离地卡合在上述壳体50上,上述壳体50收纳了上述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并位于前端约束位置,作为限制上述壳体50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后退的壳体卡合部件发挥作用。
光连接器10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连接结束后,施力部件30的弹性施力作为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之间的对接力发挥作用。其结果,固定在插芯20中的光纤1的各个裸光纤1a以低损耗与固定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各个光纤113光连接。另外,上述光纤1的各个裸光纤1a经由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光纤113与光电变换单元130的光元件131光连接。
上述光元件131为发光元件时,来自发光元件的输出光经可以由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光纤113入射到上述光纤1的裸光纤1a中。上述光元件为受光元件时,上述光纤1的裸光纤1a的传输光经由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光纤113由上述受光元件接收。
图5所例示的光连接器10构成为,卡合部件40的后端的施力部件承受部41收纳在壳体50后侧的引导片部55内侧,卡合部件40不从壳体50后端突出。但是该光连接器10,如图7B所示,在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连接结束时,卡合部件40从壳体50的后端突出到后侧。因此,该光连接器10在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作业中,通过观察卡合部件40是否从壳体50的后端突出,就可以把握连接作业是否被正常进行。
在将与承受光连接器110处于连接状态的光连接器10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拔出的作业是通过将前端约束位置的壳体50由操作者用手指将前端约束位置的壳体50向连接器后侧(图7B中右侧)拉动操作而进行的。
上述拔出作业,通过将处于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状态的光连接器10中的位于前端约束位置的壳体50向连接器后侧拉动的拉动操作,依次经由图7A的状态、图6B的状态、图6A的状态而实现。光连接器10在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拔出结束时,成为图1A、图3、图5、图8A的状态(初始状态)。
在拔出作业中,处于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状态的光连接器10通过壳体50向连接器后侧的拉动操作,首先壳体50从前端约束位置移动配置在相对于卡合部件40待机位置40(参照图7A)。
卡合部件40的壳体卡止突起48,随着壳体50相对于卡合部件40的移动(后退),从长孔58的后侧卡止孔部58b中拔出并嵌合到长孔58的前侧卡止部件58a中。另外,在壳体50处于待机位置时,壳体50的承受突部56从弹性片42前侧抵接到弹性片42的凹部44后端的阶梯面44a。
而且,该光连接器10,通过进一步继续壳体50的拉动操作,对卡合部件40提供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分离方向的力。
如图7A所示,上述卡合部件40的一对弹性片42的前端部的突爪49的顶部49a开始的后侧被制成卡合解除用圆锥部49b,该卡合解除用圆锥部49b形成为从上述顶部49a开始越向后侧从弹性片42突出的尺寸越小的锥状。
光连接器10,以图7A所示的状态通过将壳体50向连接器后侧拉动的拉动操作,突爪49a通过该上述卡合解除用圆锥部49b和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卡止部116后端(卡合用凹部115侧的端部)之间滑动从卡合用凹部115中拔出,搭载在卡止部116上(参照图6B)。另外,光连接器10,通过上述突爪49从卡合用凹部115中拔出,卡合部件40与壳体50通过施力部件30的弹性施力相对于插芯20向连接器后侧变位(移动)。
对光连接器10来说,在图6B中突爪49从卡合用凹部115中拔出后,通过壳体50的继续拉动操作,经由图6A所示的状态,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拔出。
上述光连接器10,通过将壳体50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前端侧向后端侧前进,既可不使用适配器以推动方式简单地连接于光连接器110,实现连接。光连接器10,通过将壳体50插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插入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而连接。
光连接器10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连接,符合插头-插头连接。光连接器10是可以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连接的插头。可以提高光连接器10以插头-插头连接方法对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插头)的插入、由连接实现的连接的作业性。
另外,上述光连接器10,可以在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连接的状态下拔出,相对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以推动方式简单地安装拆卸。
由此,可以简单地进行针对在光纤1前端安装了上述光连接器10后的结构的带连接器的光纤1A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安装拆卸,以及由此实现的上述光连接器10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侧的光纤113之间的连接、解除连接。
上述光连接器10,与MPO型光连接器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厚度尺寸缩小(薄型化)。因此,如图4、图9所例示,在电路基板120上设置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中连接了光连接器10后的连接器结合体距电路基板120的高度H(参照图9),比例如将MPO型光连接器的连接用适配器直接地设置在电路基板120上的情况相比容易地做得较小。
因此,图3、图4、图9所例示的连接器连接系统,在将带连接器的基板120A排列多个进行排列设置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将带连接器的基板120A的排列间距缩小。另外,如果是这样的连接器连接系统,在将带连接器的基板120A并列排列多个配置在例如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等电子设备的框体内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框体内的设置空间。
图10A、图10B是表示带连接器的基板、连接器连接系统的另一实施方式。
另外,图10A、图10B所示的带连接器的基板120B、120C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40、160的对接接合用的前端面111均在相对于电路基板120大致垂直(垂直或相对于电路基板120垂直的假想平面稍微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承受侧光连接器的前端面111中露出的光纤113和在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的前端面21中露出的裸光纤1a通过彼此对接的对接部在沿着电路基板120的方向的光轴进行光连接。
图10A所示的带连接器的基板120B,是在与安装到电路基板120上的光电变换单元150的电路基板120相反的相反侧,将承受侧光连接器140从上述光电变换单元150拉动到电路基板120上进行安装的结构。
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40构成为,在图9所示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后端部自面朝光电变换单元150的底面141开始形成凹陷的凹部142,在该凹部142内面设置反射镜部143。反射镜部143例如是金属薄膜,设置在相对于上述底面141倾斜的凹部142的内面。另外,对该承受侧光连接器140来说,将上述光连接器113的后端经由上述凹部142面向上述反射镜部143进行配置。上述光纤113其后端的光轴为沿着承受侧光连接器140的底面141的朝向。上述反射镜部143作为连接光路形成部发挥作用,该连接光路形成部形成使上述光纤113后端和上述光电变换单元150内的光元件131光连接的弯曲的光路h1。
从该承受侧光连接器140的上述凹部142开始,前端侧(前端面111侧)为与图9所例示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同样的机构。
在图10A所示的连接器连接系统中,通过将带连接器的光纤1A的前端的光连接器10连接于带连接器的基板120B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40中,可以经由承受侧光连接器140的光纤113和上述光路h1使光纤1与光电变换单元150的光元件131光耦合。
另外,图10B所示的带连接器的基板120C使用图中符号160的承受侧光连接器代替图10A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40。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60被安装于在电路基板120中所安装的光电变换单元150的电路基板120的相反侧。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160构成为,对于图10A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40设置收纳了使上述光纤113弯曲的弯曲部后的光纤弯曲收纳部161来代替凹部142和反射部143。从该承受侧光连接器160的光纤弯曲收纳部161开始,前端侧(前端面111一侧)为与图9所例示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10同样的结构。
另外,对承受侧光连接器160来说,将光纤弯曲收纳部161固定在光电变换单元150中,从光纤弯曲收纳部161将前端侧(前端面111一侧)按照从光电变换单元150中牵拉到电路基板120上的方式突出。
承受侧光连接器160的光纤113,将从光纤弯曲收纳部161中延伸出的部分(后端部)拉入到光电变换单元150中,其端面按照相对于光电变换单元150内的光元件131可以光耦合的方式配置。
图10B所示的连接器连接系统,通过在带连接器的基板120C的承受侧光连接器160中连接有带连接器的光纤1A前端的光连接器10,可以经由承受侧光连接器160的光纤113将光纤1与光电变换单元150的光元件131光耦合。承受侧光连接器160的光纤113作为连接光路形成部发挥作用,该连接光路形成部形成了使光电变换单元150的光元件131与带连接器的光纤1A的光纤1光耦合并具有弯曲部的光路。
对于图10A、图10B的连接器连接系统,在带连接器的基板的承受侧光连接器中连接了光纤1的前端的光连接器10后的连接器结合体距电路基板120的高度可以容易地抑制为比使用了适配器的MPO型光连接器的连接小(低)。
另外,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该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宜地进行设计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系统,例示了将用于定位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与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一对引导销孔23设置在光连接器10侧的结构。但是,作为连接器连接系统,还将可以设置在承受侧光连接器并从该前端面突出的一对引导销做成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对接连接的插芯20内插于该引导销孔22并嵌合于其中的结构。
作为多芯用的插芯,不限于图1A、图1B所例示的在一根光纤带芯线的前端安装的插芯。作为插芯例如图11所示的插芯20A那样,也可以使用将多根(图示例子中两根)的光纤带芯线1T的前端作为光纤1进行安装,将各个光纤带芯线1T的裸光纤1a的前端二维地排列在前端面21中的结构。图11所例示的插芯20A在其前端面21中具有两列将各个光纤带芯线1T的裸光纤1a的前端排成一列的列。
另外,作为插芯,还可以采用安装了一根或多根单芯光纤的前端的结构的插芯。
另外,对图11所例示的插芯20来说,虽然与排列在前端面21中的裸光纤1a的前端的数目与图2、图3、图5等中所例示的光连接器10的插芯20不同,但是在具有一对引导销孔22的方面和具有板状部26和其后端的法兰部25的方面与上述插芯20相同。
作为插芯,未必局限于具有用于插入嵌合定位用的引导销的引导销孔的规定销嵌合位置方式的插芯,还可以采用没有引导销孔22的插芯。
如图8A等所示,上述光连接器10的壳体50的上述阶梯面51a和第二面板部52的后端面52a作为从其前侧可以与插芯20的法兰部25卡合的插芯卡合部发挥作用。因此,该光连接器10也可以形成在例如卡合部件40的法兰部收纳凹部45前端的阶梯面45a比待机位置的壳体50的上述阶梯面51a及第二面板部52的后端面52a偏向连接器前侧的位置。对该光连接器10来说,即使卡合部件40的法兰部收纳凹部45前端的阶梯面45a的位置比待机位置的壳体50的上述前端面51a和第二面板部52的后端面52a偏向连接器前侧,也可以对受光侧连接器进行安装拆卸(连接、及在连接状态下拔出)。
光连接器10,不限于采用了卡合部件的结构,该卡合部件具有可与壳体卡合脱离地进行卡合的壳体卡止部,例如还可以构成通过卡合部件和壳体之间的接触阻尼(滑动阻尼)使壳体静止在前端约束位置的机构。但是,上述接触阻尼优选设定为可手动拉动操作前端约束位置的壳体向后侧移动的大小。
另外,对于光连接器10来说,作为对处于上述卡合部件的待机位置的壳体产生向后侧移动的移动阻尼的结构(待机位置保持构造),不限于可卡合脱离地卡合于上述卡合部件中的卡合部件卡止部。作为待机位置保持构造,只要是在将光连接器10连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时,在弹性片42的前端部由于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按压而弯曲变形抵接于壳体50前端部之前,限制卡合部件相对壳体的向后侧的移动的结构即可。作为待机位置保持构造,只要是通过卡合部件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阻尼(滑动阻尼)限制弹性片42前端部由于弯曲变形抵接到壳体50的前端部之前的卡合部件相对于壳体的向后侧移动的结构即可。但是,由待机位置保持构造发生的卡合部件相对于壳体向后侧的移动阻尼设为在弹性片42的前端的突爪49卡合在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两侧的卡止部116时,手动可以进行壳体相对卡合部件向前方的移动的大小。
上述光连接器10,在连接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时,卡合部件40与壳体一起向承受侧光连接器110按压,进行连接作业。
光连接器10未必需要以下的结构,由于突爪49搭载到承受侧光连接器110两侧的卡止部116上而弯曲的弹性片42的前端部自后侧被壳体50前端部按压而将上述突爪49与承受侧光连接器110的卡止部116卡合的结构。
作为带连接器板部件,例如,可以采用在电路基板120中安装有被安装在光纤前端的MT插芯的带连接器板部件(带连接器的基板),也可以采用将安装在光纤前端的MT插芯安装到未形成电路布线的板部件中的带连接器板部件等。
接着,对可适用于将上述光连接器连接到承受侧光连接器中的作业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及使用该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光连接器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后述的光连接器280,使用与已经描述的光连接器10相同的构成(图示例子的光连接器280与图1的光连接器10为相同结构)的光连接器。
图12是表示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12所示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是如下的夹具:通过将光连接器280安装在收纳在第一收纳部205(第一空间243)中而安装在光连接器280上,在将光连接器280安装在电路基板299上的承受侧连接器290中不使用适配器进行连接。
另外,该光连接夹具201作为将光连接器280收纳在第二收纳部206(第二空间244)中的拆卸夹具发挥作用。
这里,光连接器280具备:卡合部件281,其在侧部具备与承受侧连接器290(光连接器)的卡止部291卡合的一对弹性片282;插芯285,其经由弹簧284(参照图21)对该卡合部件281向连接方向前方施力;筒状的壳体286,其可以前后移动地覆盖卡合部件281的外侧,限制卡合部件281的弹性片282前端的突爪283向外侧的打开,约束卡合部件281的卡合姿势。
壳体286,针对卡合部件281可以相对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将壳体286相对于卡合部件281向前方移动时,通过壳体286将弹性片282大致覆盖,约束卡合部件281的卡合姿势。另外,在将壳体286相对于卡合部件281向后方移动时,弹性片282的前方部分露出,弹性片282可以变形。另外,在该状态下,壳体286的后端部和卡合部件281的后端部为同一平面上(参照图21)。
图12所示的光连接器280表示了壳体286后退,露出弹性片282的前方的状态。
接着,对光连接器28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将光连接器280抵接于承受侧连接器290,并且抵抗弹簧284的施力将光连接器280向承受侧连接器290侧按压时,卡合部件281的突爪283与承受侧连接器290的卡止部291卡合。在该状态下,使壳体286向连接方向前方移动,自卡合部件281的外周嵌合壳体286,由此,一对弹性片282和突爪283被约束,弹性片282不可变形。由此,结束光连接器280与承受侧连接器290的连接。
该光连接器280,由于是按照以上构成的,所以与以往的MPO型光连接器相比较,可以缩小厚度尺寸(薄型化)。以往的MPO型光连接器由于连接器本身的厚度较大,所以增大了并列设置的电路基板之间的间隔,与此相反,该光连接器280可以缩小电路基板之间的间隔,进而可以实现光电复合基板的高密度化、小型化。
接着,对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的分解立体图。图14A、图14B是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立体图,图14A是通常状态,图14B是表示按压部件203后退的情况的图。图15A、图15B是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俯视图。
如图13、图14A、图14B所示,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具备夹具本体202、按压部件203和螺旋弹簧204,该螺旋弹簧204在夹具本体2和按压部件203之间,对按压部件203向光连接器280的连接方向前方施力。
在以下的说明(附图的简单说明也同样),按压部件203与弹簧204一起被安装在夹具本体202上的状态(即,安装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状态)称为安装状态。另外,通过弹簧204对按压部件203向前方施力的状态称为通常状态(参照图14A),通过把按压部件203向后方按压,按压部件203相对于夹具本体2相对地后退的状态称为后退状态(参照图14B)。
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是大致长方形,在对置的两个面中分别设置第一收纳部205、第二收纳部206。另外,作为对置的两个面的侧壁部225、225的外面225a、在225a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突起状的操作部207。
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在两侧壁部225、225之间具备可以滑动地收纳按压部件203的滑动部239的引导部221。对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来说,通过第一侧壁部241、241自作为引导部221的上面的第一底部261起沿着上下竖立,在上部的前侧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コ字剖面。形成由这些第一底部261及第一侧壁部241、241包围的第一空间243。第一收纳部205可以将光连接器280收纳在该第一空间243中。
另外,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通过第二侧壁部242、242自作为引导部221的下面的第二底部265起沿上下方向竖立,在下部的后侧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コ字剖面。形成由这些第二底部265及第二侧壁部242、242包围的第二空间244。第二收纳部206可以将光连接器280收纳在该第二空间244中。
第一收纳部205,是在将光连接器280连接到承受侧连接器290时,收纳光连接器280的收纳部。另一方面,第二收纳部206是在将光连接器280从承受侧连接器290拆下时,收纳光连接器280的收纳部。即,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通过上下翻转使用可以与光连接器270连接拆卸。
另外,第一收纳部205和第二收纳部206按照在第一收纳部205中收纳的光连接器280的朝向和在第二收纳部206中收纳的光连接器280的朝向互相相反的方式构成。
操作部207是自侧壁部225平滑地圆弧状立起的山形剖面形状的部位。在后面侧设置了刻痕加工后的按压部207a。操作部207设置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稍微前方,由此,施加到左右一对按压部207a上的握持力施加到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前后大致中央的引导部221。
按压部件203由前侧滑动部239和后侧的承受部233构成,在安装于夹具本体202上的状态下,相对于夹具本体202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构成。滑动部239由下部的弹簧保持部231和上部的基部232构成。
基部232为比弹簧保持部231宽度宽的矩形的板状部件,弹簧保持部231是在基部232的前部从基部232的下面232b向下方突出的块状的部件。
如图16A、图16B所示,弹簧保持部231中形成有用于从后面收纳弹簧204的第一弹簧收纳孔236,与后述的夹具本体202的第二弹簧保持孔229协动地保持弹簧204。
在基部232的后端,在两个角部形成一对承受部233。各个承受部233设置在夹具本体202的侧壁部225、225之间的间隔中,是比侧壁部225厚的矩形板状部件。承受部233的外面233b与基部232的侧端面232c连接,且与基部232的下面232b和承受部233的下端面233a连接。另外,承受部233的前端面构成为承受面234,指向前方。进一步,在形成了基部232的上面232a和承受部233的承受面234的角部形成倒角部234a,避免在按压倒角部234时应力集中在角部。
另外,承受部233、233中形成有连接后端的下部的加强横档237,防止各个承受部233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变形。通过基部233的后端、加强横档237和各个承受部233形成的空间部分在将按压部件203安装在夹具本体202中的状态下插入有弹簧204,划定为弹簧插入孔238。
另外,在基部233的后端和加强横档237中形成倾斜面238a,用于引导弹簧204的插入(图16A、图16B)。
在各个承受部233的外面233b中设置限制突起235。限制突起235是从承受部233的外面233b向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宽度方向突出的部位,卡合于后述的夹具本体202的限制孔223中。在各个限制突起235中形成限制突起235的突起高度自外面233b开始向后方逐渐变大的倾斜面235a。
接着,对夹具本体202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3所示,夹具本体202的第一收纳部205为了将光连接器280与壳体286一并收纳保持,用引导部221的上面的第一底部261和第一侧壁部241形成。
另外,在第一侧壁部241形成第一限制部262,该第一限制部262与在光连接器280的壳体286中形成的凸部287(参照图12)卡止,在光连接器280被收纳时,阻止光连接器280的凸部超越第一限制部262向后方移动。在由第一限制部262划分的空间中可以收纳光连接器280的壳体286的后部286a。
进一步,在第一收纳部205中设置有连接把持部263(把持部),该连接把持部263是将第一侧壁部241的上端朝向夹具本体202的内侧突出设置而成的。通过该连接把持部263防止光连接器280在与前后方向(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拔出。
如图17所示,第二收纳部206为了将光连接器280连同壳体286一起收纳并保持,因此由引导部221的下面即第二底部265和第二侧壁部242形成。另外,在第二侧壁部242中形成有第二限制部266,该第二限制部266与在光连接器280的壳体251上形成的凸部252卡止。进一步,在第二收纳部266中设置有连接把持部267(把持部),该连接把持部267由第二侧壁部242的上端朝向夹具本体202的内侧突出设置而成。
如图13所示,在夹具本体202的引导部221中形成引导孔222,该引导孔22插入了按压部件203的滑动部239。引导孔222的剖面形状为与引导部239的剖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引导孔222的剖面形状具体地说形成由与引导部239的基部233对应的水平部222a和弹簧保持部231对应的中央部222b构成的大致T字状。
引导孔222不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参照图18),将在夹具本体202的后端侧形成的弹簧保持壁228作为基端。在弹簧保持壁228的引导孔222延伸线上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二弹簧保持孔229。该第二弹簧保持孔229与上述第一弹簧保持孔236协动保持弹簧204。
另外,夹具本体204形成为按压部件203从上部后方可以插入。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将第一收纳部205的第一底部261的后端作为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将后方侧作为按压部件插入孔227,从夹具本体202的上部可以进出引导孔222。在将按压部件203的弹簧保持部231插入上述插入孔227之后,使按压部件203向前方滑动,通过在上述插入孔222中插入弹簧保持部231而成为组合状态。
另外,侧壁部225形成为如下的厚度,在插入按压部件203时,由承受部233的限制突起235推开并可以容易地弯曲变形的厚度。进一步,在插入按压部件203的组装的状态,构成为承受部233的外面233b和侧壁部225的另一面225b抵接。
在夹具本体202的侧壁部225中在上述操作部7的倾斜的后方上部设置有限制孔223。限制孔223在组装状态下与按压部件3的限制突起235卡止。
限制孔223形成为,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为后退状态时,限制突起235的后端抵接限制孔223的后端223b。
接着,对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可动范围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可以为图15A等所示的通常状态和图15B所示的后退状态。在通常状态下,通过弹簧204的施力,按压部件203被向前方施力。具体地说,通过配置在按压部件203的第一弹簧收纳孔236与夹具本体202的第二弹簧收纳孔229之间的弹簧204进行分离作用,使夹具本体202的弹簧保持壁228与按压部件203的弹簧保持部231分离,由此,承受部233被向前方施力。
如图16A、图16B所示,承受部233的承受面234在图16A所示的通常状态下,构成为与按压部件抵接部224抵接。另外,承受部233配置在第一收纳部205(第一空间)的后方。由此,定位第一限制部262的抵接面262a与承受面234之间的位置关系。在通常状态下的抵接面262a和承受面234之间的距离L1构成为与光连接器280的凸部的后端和壳体251的后端之间的距离L2(参照图21)大致相同。
另外,构成为如图14B最佳所示的后退状态下,限制突起235的后端与限制孔233的后端223b抵接。由此,限制按压部件203的后退范围。
接着,对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组装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时,首先夹具本体202的按压部件插入孔227中被插入按压部件203的弹簧保持部231。接着,通过使按压部件203向前方移动,将弹簧保持部231插入引导孔222中。此时,限制突起235与夹具本体202的侧壁部225干涉,但是在将按压部件203向前方移动时,通过限制突起235的斜面235a诚恳侧壁部225,限制突起235卡合于在侧壁部225中形成的限制孔223中。
接着,如图16A的剖面所示,从弹簧插入孔238以压缩状态插入弹簧204,将弹簧294的前端抵接于按压部件203的第一弹簧收纳孔236,将后端抵接于夹具本体202的第二弹簧收纳孔229。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光连接器280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图19、图20是表示使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连接光连接器280的情况的立体图。在这些图中,符号290是连接了光连接器280的承受侧光连接器,该承受侧连接器290搭载于基板299上。
首先,从光连接器280的连接方向的后方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接近,如图19所示,光连接器280收纳在第一收纳部205中。此时,对于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来说,第一收纳部205位于下侧,第二收纳部206位于上侧。进而把持操作部207,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连接方向的前方移动,由此如图20所示,光连接器280与承受侧连接器290连接。
参照图21-图24,对连接工序进行详细的说明。
(1)接近阶段
图21是表示将光连接器280收纳到第一收纳部205中的状态下,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在连接方向前方接近移动的情况。光连接器280的一对弹性片282向外侧弹性变形,承受侧连接器290进入到突爪283之间的状态。在该阶段中,光连接器280的插芯285被向连接方向的前方施力。
在该阶段中,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形态通过弹簧204的势力而成为通常状态。即,按压部件203相对于夹具本体202不后退。壳体286的凸部287与夹具本体202的第一限制部262卡合。进而,在该状态下,壳体286的后端与卡和部件281的后端抵接于按压部件203的承受面234(壳体286后退)。
通过弹簧204的施力而使按压部件203(承受面234)不后退,因此在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连接方向的前方移动时,壳体286并不向前方移动,光连接器280被向前方推压。
(2)光连接器抵接阶段
从图21的状态,进一步使光连接器280向连接方向的前方移动,如图22所示,插芯285与承受侧连接器290抵接。在该状态下,由于光连接器280的弹簧284的施力,插芯285位于前方,因此,突爪283不卡合在承受侧连接器290的卡支部291上。
(3)突爪卡止阶段
从图22的状态,将光连接器280进一步向连接方向的前方移动时,如图23所示,由于来自承受侧连接器290的按压力,插芯285后退。通过插芯285的后退使承受侧连接器290相对地进入到光连接器280一侧,由此,突爪283与承受侧连接器290的卡止部291卡合。
此时,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弹簧204的弹簧常数由于比光连接器280的弹簧284的弹簧常数大许多,因此按压部件203相对于夹具本体202不后退。即,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保持通常状态,不改变夹具本体202和按压部件203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光连接器280的壳体286与卡和部件281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即弹性片282不覆盖壳体286,因此突爪283不妨碍突爪的卡止动作。
(4)弹性片约束阶段
接着,在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前方移动时,如图24所示,通过夹具本体202的第一限制部262按照光连接器280中的壳体286不后退规定距离以上的方式进行限制。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限制部262按压壳体286的凸部287,壳体286向前方移动。此时,按压部件203通过承受面234在卡和部件281的后侧的按压而后退。壳体286与卡合部件281的外周嵌合,通过覆盖卡合部件281的弹性片282,约束弹性片282和突爪283,结束光连接器280与承受侧连接器290的连接。
连接结束之后,通过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后方后退,可以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与光连接器280脱离。
接着,对使用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光连接器280的拆卸方法进行说明。图25是表示使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拆卸光连接器280的情况的立体图,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第二收纳部206中收纳光连接器280的状态下,拆卸光连接器280的情况。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按照第二收纳部206为下侧,第一收纳部205为上侧来使用。
另外,在拆卸工序中,不使用按压部件203,仅通过夹具本体203的作用,进行光连接器280的拆卸。
接着,参照图26-图28对拆卸工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6是表示在第二收纳部206中收纳了光连接器280的状态下,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连接方向的后方移动的情况。通过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连接方向的后方移动,第二收纳部206的第二限制部266的后端266a与壳体286凸部287抵接。
进一步,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通过第二收纳部206的第二限制部266按压壳体286的凸部287,如图27所示,壳体286向后方移动。由此,弹性片282的前方部分露出。在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如图28所示,突爪287自承受侧连接器290的卡止部291中脱离,从而拆下光连接器280。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构成为按压部件203可以相对于夹具本体202后退,限制夹具本体202的第一限制部261相对于光连接器280的壳体286与承受部233一起不后退规定距离以上的状态下使其前进。因此,使用者,仅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前方移动,而将光连接器280连接到承受侧连接器290。
另外,与光连接器280的弹簧284相比,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的弹簧204的弹簧常数足够大,由此使按压部件不相对于夹具本体202后退,可以在卡合部件281从壳体286突出的状态下使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连接方向的前方移动。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具有可收纳光连接器280的第一收纳部205的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前方移动,可以使具备卡合部件281和壳体286的光连接器280连接于承受侧连接器290中,因此即使是小型的光连接器280也可以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另外,通过第一限制部261限制光连接器280向壳体286的后方的移动,可以使壳体286相对于卡合部件281相对地向前方移动,因此,可以提高光连接器280的插入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具备连接器把持部263(把持部)时,可以防止连接时光连接器280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脱离。
进而,在具备第二收纳部206的情况下,通过将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向后方移动,可以从承受侧连接器290中拆下光连接器280,因此即使是小型的光连接器280也可以操作性良好地从承受侧连接器290中拆下光连接器280。
对于使用了MPO型光连接器等的插头-适配器-插头连接系统来说,适配器是必须的,因此部件数目多,其结果导致成本高。与此相反,具有与承受侧光连接器卡合的卡合部件和相对于该卡合部件可以前后移动的插入的筒状的壳体的光连接器280可以实现不使用适配器的插头-插头连接系统。
另外,对光连接器280来说,仅操作壳体286就可以使卡合部件281与承受侧连接器290卡合,且可以使壳体286相对于卡合部件向前方移动。该光连接器280经由进行操作的壳体286间接地对卡合部件281施力,因此,会对壳体286和卡合部件281作用多余的力,其结果,存在破损的可能性。但是,在光连接器280的连接作业中如果使用光连接器连接夹具201则可以提高光连接器280的连接作业性,避免对壳体286和卡合部件281作用多余的力。因此,不必担心光连接器280的破损,提高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簧204使用了压缩螺旋弹簧,但是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制成使用空气弹簧进行施力的结构。
Claims (9)
1.一种光连接器,具备:
卡合部件,其具有一对弹性片,该一对弹性片通过前端的突爪而卡合于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和
筒状的壳体,其能够前后移动地外插于上述卡合部件,
上述一对弹性片通过上述突爪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之间的卡合而互相接近,由此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能够向前方移动,
在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向前方移动了的情况下,上述一对弹性片与上述壳体的内侧抵接而限制在彼此分离方向上的移动,由此,保持上述一对弹性片的突爪与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的两侧的卡止部之间的卡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件还具有施力部件承受部,该施力部件承受部被施加了用于对插芯向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
上述一对弹性片从上述施力部件承受部向前方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弹性片的前端部具有朝向前方并向上述突爪的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通过使上述壳体的前端部从上述倾斜面的后侧抵接于上述倾斜面,来限制上述壳体向前方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和上述卡合部件中设置有以卡合突部和卡合凹部互相卡合的闩锁构造,通过上述卡合突部抵接于上述卡合凹部的边缘部,限制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向前方或后方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件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用于限制被向前方施力的插芯向前方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有插芯卡合部,该插芯卡合部能够从上述插芯的法兰部的前侧卡合于上述插芯的法兰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插芯是MT型光连接器,将对接接合用的长方形形状的前端面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卡合部件的一对弹性片的间隔方向对准,设置在上述一对弹性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外周突出设置有操作用突部。
9.一种连接器连接系统,具备:带连接器的光纤,其在光纤的前端安装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带连接器的基板,其通过在电路基板上安装上述承受侧光连接器而构成,该承受侧光连接器用于连接上述光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73056 | 2010-07-30 | ||
JP2010173056A JP5622476B2 (ja) | 2010-07-30 | 2010-07-30 | 光コネクタ、コネクタ接続システム |
JP2010-199954 | 2010-09-07 | ||
JP2010199954A JP2012058392A (ja) | 2010-09-07 | 2010-09-07 | 光コネクタ接続治具及び光コネクタ接続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46279A CN102346279A (zh) | 2012-02-08 |
CN102346279B true CN102346279B (zh) | 2015-03-11 |
Family
ID=45526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62259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6279B (zh) | 2010-07-30 | 2010-12-28 | 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40473B2 (zh) |
CN (1) | CN1023462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90954B (zh) * | 2012-02-29 | 2015-04-29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可分离式壳体组件的光连接器 |
JP6003549B2 (ja) * | 2012-11-06 | 2016-10-05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付電子機器 |
US9383519B2 (en) * | 2012-12-07 | 2016-07-05 |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 Optical communication module with fiber submount and latching optics assembly |
WO2014113753A1 (en) * | 2013-01-18 | 2014-07-24 | Molex Incorporated | Optical fiber interconnect assembly |
JP5433802B1 (ja) * | 2013-02-25 | 2014-03-0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光コネクタ |
WO2014165175A1 (en) * | 2013-03-12 | 2014-10-09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Optical waveguide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
US10031296B2 (en) * | 2013-07-03 | 2018-07-24 | Nexans | Reversible polarity MPO fiber optic connector with a removable key |
CN104216060A (zh) * | 2013-07-05 | 2014-12-17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Mt接触件以及使用该接触件的光连接器 |
WO2015047380A1 (en) * | 2013-09-30 | 2015-04-0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Optical blind-mate connector and adapter |
CN105637720A (zh) * | 2013-11-01 | 2016-06-01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集成电力-安全线缆设备 |
JP6318008B2 (ja) * | 2014-05-30 | 2018-04-25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コネクタ |
JP6498903B2 (ja) * | 2014-09-30 | 2019-04-10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フェルール用クリップ、光モジュール及び光コネクタ |
CN104267466B (zh) * | 2014-10-20 | 2016-03-23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抗拉拔光纤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光纤连接器 |
CN104614813B (zh) * | 2014-11-25 | 2016-09-2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电混装连接器组件 |
JP6495459B2 (ja) * | 2015-01-27 | 2019-04-03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プラグモジュールシステム |
US20160266339A1 (en) * | 2015-03-10 | 2016-09-15 | Finisar Corporation | Cable connector retention design |
US10197746B2 (en) * | 2015-12-18 | 2019-02-05 | US Conec, Ltd | Fiber optic ferrule and a guide pin clamp with field changeable guide pins |
WO2017158437A1 (en) * | 2016-03-16 | 2017-09-21 | Nexans | Reversi ble polari ty mpo fi ber opti c connector wl th a removable key |
US20180184638A1 (en) * | 2016-12-31 | 2018-07-05 | Prime Seasons, Inc. | Sprayer boom assembly for a mobile landscape sprayer |
JP6543321B2 (ja) * | 2017-12-01 | 2019-07-10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の接続方法 |
CN108196342B (zh) * | 2017-12-04 | 2020-09-22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mt型光纤连接转接器 |
JP6543326B1 (ja) * | 2017-12-25 | 2019-07-10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コネクタ |
CN110618498B (zh) * | 2018-09-30 | 2021-03-23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Mpo光纤连接器 |
JP7207937B2 (ja) * | 2018-10-16 | 2023-01-18 |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係合部材 |
JP7112968B2 (ja) * | 2019-01-10 | 2022-08-04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CN116520503A (zh) * | 2019-09-17 | 2023-08-01 | 美国康涅克有限公司 | 卡套推 |
JP6776427B1 (ja) * | 2019-10-03 | 2020-10-28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コネクタ |
CN110989092A (zh) * | 2019-11-25 | 2020-04-10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缆组件及mpo连接器 |
GB2589365B (en) * | 2019-11-28 | 2023-11-15 | Ridgemount Tech Limited | Fibre optic connector |
JP7214615B2 (ja) | 2019-12-05 | 2023-01-30 | 株式会社東芝 | 接続デバイス |
CN110908046B (zh) * | 2019-12-10 | 2021-12-14 |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保持插芯的装配体和连接器 |
JP7518491B2 (ja) * | 2019-12-25 | 2024-07-18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光コネクタ機構および光コネクタ |
JP6812037B1 (ja) * | 2020-03-05 | 2021-01-13 | 株式会社精工技研 | コネクタプラグ用治具、コネクタプラグ、コネクタプラグ付きケーブル |
US12061362B2 (en) * | 2020-04-23 | 2024-08-13 | Us Conec Ltd. | Housing for a fiber optic connector |
JPWO2021241013A1 (zh) * | 2020-05-26 | 2021-12-02 | ||
CN113078514B (zh) * | 2021-03-30 | 2022-06-07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插头、插座及推拉锁紧连接器 |
CN113530939B (zh) * | 2021-06-23 | 2023-01-13 |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装置 |
US11619789B2 (en) * | 2021-07-28 | 2023-04-04 | Quanta Computer Inc. | Dual connector carrier with simultaneous locking mechanism |
TWI835343B (zh) * | 2022-07-13 | 2024-03-11 | 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強固插頭及其卸離方法 |
CN117538995B (zh) * | 2024-01-09 | 2024-03-15 | 深圳市维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适配mpo连接器的导针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68504U (ja) | 1983-10-17 | 1985-05-15 | 株式会社トスカ | 光フアイバ−用コネクタ |
JPS60205512A (ja) | 1984-03-30 | 1985-10-17 | Nec Corp | 光フアイバコネクタ |
JPS60205511A (ja) | 1984-03-30 | 1985-10-17 | Nec Corp | 光フアイバコネクタ |
US5166995A (en) * | 1984-06-08 | 1992-11-24 | Amp Incorporated | Polarized connector |
US5737463A (en) * | 1995-12-22 | 1998-04-07 | Weiss; Roger E. | Massive parallel optical interconnect system |
JP3066739B2 (ja) * | 1996-07-15 | 2000-07-17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汎用光コネクタ及びベーシックプラグ |
EP1151338B1 (de) * | 1999-02-12 | 2003-10-01 | Huber & Suhner Ag | Optischer steckverbinder |
US6234683B1 (en) * | 1999-09-13 | 2001-05-22 | Stratos Lightwave, Inc. | Field repairable hermaphroditic connector |
US6860648B2 (en) * | 2000-06-30 | 2005-03-01 | Opti Japan Corporation | Multi channel optical transmitter/receiver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2002202434A (ja) | 2000-12-28 | 2002-07-19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光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
US6796715B2 (en) * | 2001-04-14 | 2004-09-28 | E20 Communications, Inc. | Fiber optic modules with pull-action de-latching mechanisms |
US6682228B2 (en) * | 2002-02-19 | 2004-01-27 | Emcore Corporation | Connector housing for fiber-optic module |
US7233731B2 (en) * | 2003-07-02 | 2007-06-19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Telecommunications connection cabinet |
US20050281509A1 (en) * | 2004-06-18 | 2005-12-2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connector system with EMI shielding |
US7785019B2 (en) * | 2005-03-10 | 2010-08-31 |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 Multi-fiber fiber optic receptacle and plug assembly |
US7349619B2 (en) * | 2005-05-25 | 2008-03-25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Fiber service blocker |
US20070025665A1 (en) * | 2005-07-29 | 2007-02-01 | Dean David L Jr | Multi-fiber fiber optic assembly |
US7543994B2 (en) * | 2006-10-19 | 2009-06-09 |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 Multi-optical fiber connector module for use with a transceiver module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optical signals between the transceiver module and multiple optical fibers |
JP4837588B2 (ja) | 2007-01-31 | 2011-12-14 | 株式会社白山製作所 | 光コネクタ |
US7762726B2 (en) * | 2007-12-11 | 2010-07-27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Hardened fiber optic connection system |
US8083547B2 (en) * | 2008-10-01 | 2011-12-27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density pluggabl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connector |
US8348516B2 (en) * | 2009-02-10 | 2013-01-08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density front panel optical interconnect |
US7993063B2 (en) * | 2009-03-16 | 2011-08-09 | Panduit Corp. | Block-out device for fiber optic adapter |
CN101526652B (zh) * | 2009-04-13 | 2010-12-08 | 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光纤背板适配器 |
JP4863319B2 (ja) * | 2009-05-19 | 2012-01-2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光コネクタ |
-
2010
- 2010-12-28 CN CN201010622597.5A patent/CN10234627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1-19 US US13/009,487 patent/US874047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027359A1 (en) | 2012-02-02 |
US8740473B2 (en) | 2014-06-03 |
CN102346279A (zh) | 2012-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46279B (zh) | 光连接器、连接器连接系统 | |
US7281863B2 (en) | Module connect/disconnec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disconnecting a module using the structure | |
JP5439319B2 (ja) |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の挿抜方法 | |
US8226302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US8876403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connector adapter, optical fiber line,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506174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US6887092B2 (en) | Optical module locking mechanism for locking optical module case and cage for housing case to each other | |
CN1240943A (zh) | 连接器插接件 | |
WO2017130588A1 (ja) |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
EP1887395A1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US8764312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plug having improved latching mechanism | |
JP3361785B2 (ja) | 光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7057146B2 (ja) | 光コネクタ | |
JP2012037652A (ja) | 光コネクタ、取り外し治具、及び光コネクタの取り外し構造 | |
EP3677939B1 (en) | Opt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optical connector | |
US20100232757A1 (en) | Lc adapter | |
US11422315B2 (en) | Optical connector system | |
CN113296197B (zh) | 锁紧机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网络系统 | |
US7220066B2 (en) | Pluggable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 assembly | |
CN111417882B (zh) | 光连接器以及光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 |
JP5622476B2 (ja) | 光コネクタ、コネクタ接続システム | |
JP2019113740A (ja) | 光コネクタ | |
US8483538B2 (en) | Plug housing and plug apparatus | |
JP4173249B2 (ja) |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キー | |
JP2021101254A (ja) | フェル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