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2119573B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9573B
CN102119573B CN200980130502.3A CN200980130502A CN102119573B CN 102119573 B CN102119573 B CN 102119573B CN 200980130502 A CN200980130502 A CN 200980130502A CN 102119573 B CN102119573 B CN 102119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unit
terminal
unit frequency
term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05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9573A (zh
Inventor
西尾昭彦
中尾正悟
齐藤佳子
亚历山大·戈利奇克埃德尔冯埃尔布沃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6764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977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9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9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降低终端的功耗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在该装置中,设定单元(101)对于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终端(200),对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控制单元(102)将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分别分配给配置在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PDCCH生成单元(103)通过分别利用对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屏蔽,生成PDCCH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 Network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采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上行线路的通信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和3)。
在LTE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省略为“基站”)通过将系统频带内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以被称为子帧的每个单位时间分配给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省略为“终端”),,从而进行通信。另外,基站将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和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将该控制信息例如使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发送到终端。另外,在LTE中,支持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系统带宽。
另外,基站对一子帧分配多个终端,所以同时发送多个PDCCH。此时,基站为了识别各个PDCCH的发送目的地的终端,将以发送目的地的终端ID进行了屏蔽(masking)(或加扰)所得的CRC比特包含在PDCCH中进行发送。然后,在有可能发往本终端的多个PDCCH中,终端利用本终端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demasking)(或解扰),从而对PDCCH进行盲解码而检测发往本终端的PDCCH。
另外,开始了实现比3GPP LTE更进一步的通信的高速化的高级3GPPLTE(3GPP LTE-Advanced)的标准化。在高级LTE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和最大500Mbps以上的上行传输速度,预计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另外,高级LTE系统不仅被要求收纳LTE+终端,还被要求收纳对应于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
另外,在高级LTE中,提出了连接多个频带进行通信的频带聚合(Bandaggregation)方式。这里,将具有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以下,称为“单位频带”(component band))。因此,在高级LTE中,例如通过连接两个单位频带,实现40MHz的系统带宽。
另外,在高级LTE中,考虑使上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线路中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例如,非专利文献4)。也就是说,基站使用各个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向终端通知各个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例如,进行40MHz的宽带传输的终端(使用两个单位频带的终端),通过接收配置在各个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从而获得两个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因此,在高级LTE系统中,无论是使用一个单位频带时(例如,与对应于20MHz频带的LTE终端进行通信时)还是使用多个单位频带时(例如,与对应于40MHz频带的LTE+终端进行通信时),基站都能够每个单位频带将资源分配信息通知给终端。也就是说,基站能够对LTE终端和LTE+终端使用相同的通知方法,所以能够构成简单的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211V8.3.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8),”May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2V8.3.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8),”May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213V8.3.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May2008
非专利文献4:3GPP TSG RAN WG1meeting,R1-082468,“Carrieraggregation LTE-Advanced,”July200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终端中,接收信号的带宽越宽,功耗越大。因此,进行宽带传输(例如,40MHz的通信频带)的终端的功耗比进行窄带传输(例如,20MHz的通信频带)的终端的功耗大。因此,考虑通过根据数据传输量(或传输速度)自适应地控制连接的单位频带的数,将终端的功耗降低到所需最小限度。具体而言,数据传输量越多,使连接的单位频带的数越多。
这里,在高级LTE中,也预想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各自中的数据传输量相互独立。例如,有可能存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40MHz的通信频带),在下行线路中进行窄带传输(20MHz的通信频带)的情况。也就是说,例如,有可能存在上行线路中使用两个上行单位频带,下行线路中仅使用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
然而,在上述以往技术中,上行单位频带与下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也就是说,使用与其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通知表示分配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例如,40MHz的通信频带)时,即终端使用的两个单位频带中的一方的单位频带中使用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的双方,而另一方的单位频带中仅使用上行单位频带时,终端也为了通知各个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必须使用与各个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接收PDCCH。
例如,说明终端使用两个单位频带(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情况。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例如,40MHz的通信频带)时,例如,终端通过在上行线路中使用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双方的上行单位频带,从而进行宽带传输(例如,40MHz的通信频带)。另外,终端通过在下行线路中不使用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而仅使用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从而进行窄带传输(例如,20MHz的通信频带)。但是,终端必须使用配置在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接收表示单位频带2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终端虽然不使用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数据传输,但还是需要接收配置在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
也就是说,虽然在下行线路中进行窄带传输(例如,20MHz的通信频带),但终端在下行线路中也需要接收宽带信号(例如,40MHz的通信频带信号),所以终端的功耗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降低终端的功耗的基站、终端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所采用的结构包括:设定单元,对于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控制单元,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控制信道;以及生成单元,通过分别利用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屏蔽,从而生成控制信息。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终端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盲解码单元,通过利用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配置在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控制信道解蔽,从而获得发往本装置的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以及映射单元,根据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
本发明的控制信息生成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对于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控制信道;以及通过分别利用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屏蔽,从而生成控制信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降低终端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一例各个终端中设定的单位频带和终端ID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ID的设定处理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临时终端ID的生成处理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搜索空间的设定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搜索空间的设定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终端ID的设定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其说明由于重复而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1所示的基站100中,例如,设定单元101根据所需传输速率或数据传输量,设定(configure)对每个终端分别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中使用的一个或多个单位频带。另外,设定单元101对于各个终端,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1对多个单位频带分别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该多个单位频带是上行单位频带与下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的单位频带,并且是对终端设定了上行单位频带或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任一个的单位频带。然后,设定单元101将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单位频带以及表示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的设定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102、PDCCH生成单元103以及调制单元105。
控制单元102生成表示分配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例如,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表示分配发往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例如,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然后,控制单元102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3和提取单元115,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3和复用单元107。这里,控制单元102基于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对各个终端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2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该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另外,控制单元102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与该上行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但是,在未对终端设定与上行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时,控制单元102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对终端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最接近与上行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另外,在后面叙述控制单元102中的分配控制处理的细节。
PDCCH生成单元103生成包含从控制单元102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另外,PDCCH生成单元103对分配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附加CRC比特,并且利用终端ID,将CRC比特屏蔽(或加扰)。这里,PDCCH生成单元103基于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利用对各个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终端ID,将附加于各个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然后,PDCCH生成单元103将屏蔽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4。
调制单元104对从PDCCH生成单元103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07。
调制单元105对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设定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107。
调制单元106对输入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07。
复用单元107将从调制单元104输入的PDCCH信号、从调制单元105输入的设定信息、以及从调制单元106输入的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进行复用。这里,复用单元107基于从控制单元102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将PDCCH信号和数据信号(PDSCH信号)映射到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另外,复用单元107也可以将设定信息映射到PDSCH。
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8通过将复用信号变换为时间波形,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09将CP附加到该时间波形中,从而获得OFDM信号。
RF发送单元110对于从CP附加单元109输入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并经由天线111将其发送。
另一方面,RF接收单元112对经由天线111在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3。
CP去除单元113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4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
提取单元115基于从控制单元102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FFT单元114输入的频域信号中提取上行线路数据,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6将提取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将该时域信号输出到数据接收单元117。
数据接收单元117对从IDFT单元116输入的时域信号进行解码。然后,数据接收单元117输出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终端200能够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该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
在图2所示的终端200中,RF接收单元202采用能够变更接收频带的结构,并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输入的频带信息,变更接收频带。然后,RF接收单元202对于经由天线201在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这里为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203。
CP去除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204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该频域信号被输出到分离单元205。
分离单元205将从FFT单元204输入的信号分离为包含设定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号(例如,RRC信令等)、PDCCH信号、以及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然后,分离单元205将控制信息输出到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将PDCCH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将PDSCH信号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8。
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在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控制信号中读取表示对本终端设定了的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并将读取所得的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RF接收单元202和RF发送单元214作为频带信息。另外,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在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控制信号中,读取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每个单位频带的终端ID的信息,并将读取所得的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作为终端ID信息。
PDCCH接收单元207对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这里,PDCCH信号分别配置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输入的频带信息表示的、对本终端设定了的下行单位频带上。通过PDCCH接收单元207对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对于解码后的PDCCH信号,利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输入的终端ID信息表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从而将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这里,在对终端200设定了多个单位频带时,对每个单位频带分配互不相同的终端ID。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使用发送PDCCH信号的每个单位频带的终端ID进行上述盲解码,从而获取该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另外,在对终端200设定了不设定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未设定)上行单位频带时,PDCCH接收单元207利用对该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对配置在最接近与该上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进行盲解码。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7将利用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进行解蔽所得的资源分配信息,判别为该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7将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8,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211。
PDSCH接收单元208基于从PDCCH接收单元207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
调制单元209对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获得的调制信号输出到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210。
DFT单元210将从调制单元209输入的调制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将获得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211。
频率映射单元211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207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DFT单元210输入的多个频率分量映射到配置在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
另外,调制单元209、DFT单元210和频率映射单元211也可以对每个单位频带设置。
IFFT单元212将映射到PUSCH中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213对该时域波形附加CP。
RF发送单元214采用能够变更发送频带的结构,并根据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输入的频带信息,设定发送频带。然后,RF发送单元214对附加了CP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并经由天线201将其发送。
接着,说明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的细节。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3所示,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分别配置在具有20MHz的通信带宽的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和PDSCH、以及分别配置在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另外,如图3所示,在各个单位频带中,使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各个单位频带中,使包含PDCCH和PDSCH的下行单位频带与包含PUSCH的上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另外,这里,如图3所示,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中,使用8个PDCCH(PDCCH1~8),PDCCH1~4被用作下行线路分配用的PDCCH即下行分配PDCCH,PDCCH5~8被用作上行线路分配用的PDCCH即上行分配PDCCH。
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对每个终端设定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例如,在终端200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高速数据通信即宽带传输(即40MHz的通信频带传输)时,如图3所示,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设定两个上行单位频带和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另一方面,在终端200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即在下行线路进行窄带传输时),如图4所示,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设定两个上行单位频带和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单位频带1)。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在单位频带1中设定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的双方,另一方面,在单位频带2中,不设定下行单位频带(未设定),而仅设定上行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基站100和终端200使用两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上行单位频带少的一个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
另外,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中设定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也就是说,设定单元101对于终端200设定与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数对应的多个终端ID。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设定单元101在终端200所设定的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中,对单位频带1设定终端ID#a,对单位频带2设定终端ID#b。
另外,使用控制信道或PDSCH,向各个终端通知由设定单元101设定的各个终端的单位频带和对各个终端设定的每个单位频带的终端ID。这里,图5表示终端ID的设定例。在图5中,设定单元101对终端1、2和4设定两个单位频带(单位频带1和2),对终端3设定一个单位频带(单位频带1)。另外,设定单元101在对终端1设定了的单位频带1中设定终端ID#a,在单位频带2中设定终端ID#b。同样地,设定单元101在对终端2设定了的单位频带1中设定终端ID#c,在单位频带2中设定终端ID#d。对于终端4也是同样的。另一方面,设定单元101对终端3设定了的单位频带1设定终端ID#e。另外,在上行单位频带的数和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不同时,设定单元101根据设定的数较多的一方的单位频带数,设定终端ID。例如,如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的情况那样,在上行单位频带的数多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时,设定单元101对每个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不同的终端ID。
接着,控制单元102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各个单位频带的PDCCH。例如,如图3所示,控制单元102将表示单位频带1的PDSCH的分配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下行分配PDCCH1~4中的PDCCH1。另外,控制单元102将表示单位频带2的PDSCH的分配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2的下行分配PDCCH1~4中的PDCCH1。对于图4中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分配也是相同的。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时,控制单元102将表示单位频带1的PUSCH的分配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上行分配PDCCH5~8中的PDCCH5。另外,控制单元102将表示单位频带2的PUSCH的分配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2的上行分配PDCCH5~8中的PDCCH5。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为非对称时),控制单元102将表示与未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在图4中是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PUSCH的分配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最接近未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在图4中是单位频带1的上行单位频带)的PDCCH。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控制单元102将表示单位频带2的PUSCH的分配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与单位频带2相邻的单位频带1的上行分配PDCCH5~8中的PDCCH6。
接着,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的终端ID,将附加于发往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时,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对单位频带1设定的终端ID#a,将分别附加于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1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5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同样地,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对单位频带2设定的终端ID#b,将分别附加于分配给单位频带2的PDCCH1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分配给单位频带2的PDCCH5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
另外,如图4所示,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对单位频带1设定的终端ID#a,将分别附加于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1的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5的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另一方面,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对单位频带2设定的终端ID#b,将附加于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6的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也就是说,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对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单位频带设定的终端ID,将附加于该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
终端200的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基于从基站100通知的设定信息,判断本终端是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还是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另外,如图3所示那样,在下行线路中设定了两个下行单位频带时,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对于RF接收单元202设定40MHz的接收带宽,如图4所示那样,在下行线路中设定了一个下行单位频带时,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对于RF接收单元202设定20MHz的接收带宽。对于RF发送单元214中的发送带宽也是相同的。
PDCCH接收单元207使用对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对配置在对本终端设定了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例如,在图3中,对终端200设定了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作为下行线路。因此,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利用终端ID#a对单位频带1的PDCCH1~8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1(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PDCCH5(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判定为单位频带1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利用终端ID#b对单位频带2的PDCCH1~8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1(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PDCCH5(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判定为单位频带2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另一方面,在图4中,对终端200仅设定了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作为下行线路,并且设定了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上行单位频带作为上行线路。因此,PDCCH接收单元207利用终端ID#a对单位频带1的PDCCH1~8进行解蔽,并且也利用对单位频带2设定了的终端ID#b进行解蔽。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利用终端ID#a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1(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PDCCH5(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判定为单位频带1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利用终端ID#b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6(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判定为单位频带2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这样,基站100在对终端200设定了的多个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中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由此,在基站100中,对每个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单位频带,所以各个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使用分别通过对各个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进行了屏蔽后的PDCCH。因此,基站100能够使用配置在与包含上行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不同的单位频带上的PDCCH,将与未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该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通知给各个终端。另外,在终端200中,能够根据终端ID,区分分配给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是哪个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
因此,即使在终端200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即对终端200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的数(在图4中为两个)多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在图4中为一个)时,基站100也能够仅使用设定了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在图4中为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将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在图4中为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通知给终端200。也就是说,在终端200中,不接收图4所示的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而能够得到单位频带2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在终端200中,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将接收带宽窄的接收信号(在图4中为通信带宽20MHz(单位频带1)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所以能够降低终端200的功耗。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对终端设定了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由此,在终端中,能够知道利用终端ID进行盲解码而得到的资源分配信息为设定了该终端ID的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因此,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即在下行线路中进行窄带传输时,终端也能够基于终端ID区分窄带信号中包含的多个单位频带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降低终端的功耗。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分配给与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单位频带不同的单位频带时,终端也能够基于终端ID区分是哪个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LTE系统同样,通过在一个资源分配信息中仅包含一个单位频带内的资源分配(例如,20MHz的通信频带内的RB分配),能够使用与LTE系统相同的格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中不对分配给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追加新信息,并且在终端中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所以能够进行与LTE系统同样的处理,能够简化基站和终端的处理。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对每个终端,设定配置了分配发往各个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的单位频带。
与实施方式1同样,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图1)对每个终端设定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并且设定配置了分配发往各个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
控制单元102将发往各个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由设定单元101设定的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上的PDCCH。
另一方面,与实施方式1同样,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图2)获得对本终端设定了的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的信息,并且获得表示本终端的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的信息。
PDCCH接收单元207仅对配置在由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获得的本终端的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上的PDCCH进行盲解码。
接着,说明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的细节。图6表示与实施方式1(图3)同样地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的情况,图7表示与实施方式1(图4)同样地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的情况(即,未设定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另外,在图6和图7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定单元101在对终端200设定了的单位频带1设定终端ID#a,并对单位频带2设定终端ID#b。
例如,在图6和图7中,设定单元101设定单位频带1作为配置了用于分配发往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的单位频带、即终端200的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
然后,控制单元102将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中的发往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作为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的单位频带1的PDCCH。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2对单位频带1的PDCCH1~8中的PDCCH1分配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PDCCH2分配单位频带2中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对PDCCH5分配单位频带1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对PDCCH6分配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这样,控制单元102将对终端200设定了的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资源分配信息,都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控制单元102利用终端ID#a,将附加于单位频带1中的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利用终端ID#b,将附加于单位频带2中的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
与此相对,终端200的PDCCH接收单元207对从基站100通知的本终端的PDCCH发送用单位频带、即图6和图7所示的单位频带1的PDCCH1~8进行盲解码。因此,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利用终端ID#a对图6和图7所示的单位频带1的PDCCH1~8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判定为单位频带1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通过利用终端ID#b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判定为单位频带2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将实施方式1的图3与本实施方式的图6进行比较。在图3中,将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双方的16个PDCCH作为盲解码对象,所以终端200对16个PDCCH进行解调和解码,并进行盲解码处理。与此相对,在图6中,仅将单位频带1的8个PDCCH作为盲解码对象,所以终端200对8个PDCCH、即实施方式1的一半的PDCCH进行解调和解码,并进行盲处理。
这样,仅对图6和图7所示的单位频带1分配发往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信息,所以终端200仅将单位频带1的PDCCH作为盲解码的对象即可。也就是说,在终端200中,能够减少用于获得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盲解码次数。另外,如图7所示,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基站100能够使用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向终端200通知两个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时,能够减少终端中的盲解码次数。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盲解码处理少,所以能够实现简单的终端。另外,在终端中,由于仅将分配了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在图6和图7中是单位频带1的PDCCH)存储到存储器中即可,所以能够削减存储器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对每个终端,设定配置了分配发往各个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的单位频带(即,发送PDCCH的单位频带)。并且,基站通过将通信质量良好的单位频带设定为发送PDCCH的单位频带,能够减少用于发送PDCCH的总数(total)的无线资源(例如,时间频率资源)。例如,在两个单位频带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频带(2GHz频带和3.4GHz频带)时,基站仅利用属于较低的频带即作为传播衰减(propagation loss)较小的频带的2GHz频带的单位频带,发送PDCCH即可。由此,基站能够以更高的编码率发送PDCCH,所以能够减少用于PDCCH的无线资源。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只在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在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每个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
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图1)通常(例如,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为对称时,或者仅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对每个终端设定一个规定的终端ID。另一方面,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即,在设定为所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数多于下行单位频带数时),设定单元101还对终端设定追加的终端ID(临时(temporary)终端ID)。这里,设定单元101生成相当于上行单位频带的数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之差的临时终端ID。在设定单元101中,通过追加临时终端ID,对一个终端设定与上行单位频带的数相同数的终端ID(规定的终端ID和临时终端ID)。由此,在设定单元101中,仅在上行单位频带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对每个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设定单元101将包含设定了的临时终端ID的设定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3和调制单元105。另外,设定单元101在追加终端ID后,不再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释放临时终端ID。
另外,设定单元101根据规定的终端ID,生成临时终端ID。例如,设定单元101既可以选择与规定的终端ID不同的任意的终端ID作为临时终端ID,也可以根据规定的设定规则,从规定的终端ID生成终端ID作为临时终端ID。
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中包含的终端ID,将附加于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具体而言,在不设定临时终端ID时,PDCCH生成单元103在对终端设定了的所有单位频带中,使用一个规定的终端ID,将CRC比特屏蔽。另一方面,在设定了临时终端ID时,PDCCH生成单元103使用对每个上行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规定的终端ID和临时终端ID),将CRC比特屏蔽。
与此相对,终端200的PDCCH接收单元207通常使用设定信息中包含的一个规定的终端ID进行盲解码。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7利用规定的终端ID,对配置在对本终端设定了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进行解蔽。另一方面,在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PDCCH接收单元207使用设定信息中包含的规定的终端ID和临时终端ID进行盲解码。
接着,说明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的细节。图8表示与实施方式1(图3)同样地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的情况,图9表示与实施方式1(图4)同样地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的情况(即,未设定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情况)。
如图8所示,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设定终端ID#a作为规定的终端ID。
然后,如图8所示,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终端ID#a,将分别分配给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PDCCH(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双方的PDCCH1和PDCCH5)的所有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
因此,终端200的PDCCH接收单元207利用终端ID#a,对分别配置在图8所示的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上的PDCCH1~8进行解蔽。具体而言,PDCCH接收单元207利用终端ID#a,对分别配置在图8所示的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上的PDCCH1~8的16个PDCCH进行解蔽,并将CRC=OK的PDCCH判定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另一方面,在如图9所示那样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设定单元101不仅对终端200设定终端ID#a,还追加设定终端ID#b作为临时终端ID。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1在对终端200设定了的单位频带1设定终端ID#a,对单位频带2重新设定临时终端ID#b。
分配单元102将单位频带1中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1和PDCCH5,并将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6。
然后,如图9所示,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终端ID#a,将分别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1和PDCCH5的、单位频带1中的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另外,如图9所示,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临时终端ID#b,将分别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6的、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
与此相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终端200的PDCCH接收单元207利用终端ID#a,对图9所示的单位频带1的PDCCH1~8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判定为单位频带1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并利用临时终端ID#b,对单位频带1的PDCCH1~8进行解蔽,将CRC=OK的PDCCH判定为单位频带2中的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接着,在图10中,示出表示单位频带和终端ID的设定处理的时序图。
在步骤(以下,称为ST)101中,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设定终端ID(例如,在图8中是终端ID#a),并将设定了的终端ID通知给终端200。在ST102中,设定单元102对终端200设定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例如,如图8所示,两个上行单位频带和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以使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为对称,并将设定了的单位频带通知给终端200。终端200的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设定接收带宽(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发送带宽(两个上行单位频带)。在ST103中,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进行通信(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为对称的通信)。此时,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如图8所示,使用通过终端ID#a进行了屏蔽后的PDCCH,进行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资源分配。
在ST104中,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基于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所需数据传输速率或数据传输量,进行对终端200设定的单位频带的重新设定,以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并将设定了的单位频带通知给终端200。例如,如图9所示,设定单元101对终端200设定两个上行单位频带和一个下行单位频带。终端200的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与ST102同样地设定接收带宽(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发送带宽(两个上行单位频带)。
在ST105中,设定单元105对终端200设定临时终端ID(例如,在图9中是临时终端ID(终端ID#b)),并将设定了的临时终端ID通知给终端200。在ST106中,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进行通信(仅上行线路是宽带的通信)。此时,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中,如图9所示,使用通过终端ID#a进行了屏蔽后的单位频带1的PDCCH,进行单位频带1中的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资源分配,并使用通过终端ID#b进行了屏蔽后的单位频带1的PDCCH,进行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线路的资源分配。
在ST107中,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基于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所需数据传输速率或数据传输量,例如与ST102同样地,即如图8所示,进行单位频带的重新设定以使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为对称,并且释放在ST105中设定的临时终端ID(在图9中是终端ID#b)。终端200的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与ST102同样地设定接收带宽(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发送带宽(两个上行单位频带)。在ST108中,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进行通信(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为对称的通信)。
这里,在实施方式1(图3或图4)中,在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每个单位频带预先设定了互不相同的终端ID(终端ID#a和终端ID#b)。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仅在只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对在各个终端中设定了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终端ID#a和临时终端ID#b)。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为对称时(或仅在下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对于终端200仅设定终端ID#a,所以基站100例如能够对其他的终端设定终端ID#b。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仅在只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基站设定临时终端ID。也就是说,仅在只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基站对于终端设定每个单位频带(上行单位频带)互不相同的终端ID。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站中,通过对每个终端追加设定终端ID(临时终端ID),能够将对每个终端使用的终端ID降低至所需最小限度,所以在系统中能够将足够数量的终端ID分配给更多的终端。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同样,仅在只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基站对终端追加设定临时终端ID。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根据对终端设定了的规定的终端ID,生成临时终端ID。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图1)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对终端设定一个规定的终端ID。另外,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设定单元101对于终端设定根据规定的终端ID生成的临时终端ID。例如,设定单元101通过对规定的终端ID进行循环移位(即,比特移位),生成临时终端ID。
例如,以配置了被分配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的下行单位频带为基准,将相对索引(relative index)作为循环移位数,该相对索引数表示与作为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资源分配对象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作为基准的下行单位频带相距多远。例如,与作为基准的下行单位频带(例如,单位频带1)相邻的下行单位频带(例如,单位频带2)和作为基准的下行单位频带相距一个单位频带,所以将相对索引设为1。同样地,例如,若使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为作为基准的下行单位频带,则例如单位频带(M+1)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作为基准的下行单位频带相距M个单位频带,所以将相对索引设为M。
然后,如图11所示,设定单元101使对终端设定了的规定的终端ID循环移位相对索引(图11中为M),生成临时终端ID。由此,在设定单元101中,对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规定的终端ID和临时终端ID)。然后,如图11所示,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临时终端ID,将由包含数据本身的有效载荷部分和包含CRC比特的CRC部分构成的资源分配信息中的CRC部分进行屏蔽。
接着,例如,如图12所示,说明对终端200(图2)设定了三个上行单位频带(单位频带1~3)和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单位频带1)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图12中,未设定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另外,在图12中,对终端200设定了规定的终端ID#a。另外,在图12中,基站100将单位频带1中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1,将单位频带1~3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别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5、PDCCH6和PDCCH7。也就是说,在图12中,以单位频带1为基准,计算相对索引。
如图12所示,基站100利用对终端200设定了的终端ID#a,将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1和PDCCH5的单位频带1中的资源分配信息屏蔽。另外,单位频带2相对于单位频带1的相对索引为1,所以如图12所示,基站100使用使终端ID#a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1)所得的临时终端ID#a(+1),将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6的单位频带2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屏蔽。同样地,单位频带3相对于单位频带1的相对索引为2,所以如图12所示,基站100使用使终端ID#a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2)所得的临时终端ID#a(+2),将分配给单位频带1的PDCCH7的单位频带3中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屏蔽。
另一方面,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终端200与基站100同样地,根据对本终端设定了的规定的终端ID(在图12中为终端ID#a),生成每个单位频带的终端ID(临时终端ID)。由此,在基站100中,不需要向终端200通知临时终端ID。另外,设定单元101计算相对于作为基准的单位频带的相对索引,生成使规定的终端ID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所得的终端ID,所以在基站100中,也不需要通知单位频带与终端ID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基站100仅将规定的终端ID通知给终端200作为与终端ID有关的通知即可。
另外,终端200只要能够确定对本终端设定了的单位频带之间的相对索引即可,不需要知道系统整体的单位频带数和绝对单位频带号,所以能够减少从基站100向终端200通知终端ID所需的控制信息量。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并且不需要从基站向终端通知临时终端ID,所以能够削减控制信息量。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生成使对作为基准的单位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所得的终端ID,所以无论哪个单位频带,都能够作为基准。因此,在基站中,无论从配置在哪个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中的PDCCH,都能够向终端通知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使规定的终端ID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而生成临时终端ID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基站也可以使附加于资源分配信息的CRC部分循环移位相对索引,并利用规定的终端ID,将循环移位后的CRC部分(CRC比特)屏蔽。或者,基站也可以利用规定的终端ID,将CRC部分屏蔽,并使屏蔽后的CRC部分循环移位相对索引。此时,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使规定的终端ID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而生成临时终端ID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基站也可以通过将相对索引与规定的终端ID相加而生成临时终端ID。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在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搜索空间。
以一个或连续的多个被称为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的资源单位,发送各个PDCCH。另外,在LTE中,正在研究以削减终端中的盲解码的次数为目的,对每个终端限定作为盲解码的对象即CCE的CCE区域(搜索空间:Search Space)的方法。基站对分配给了资源分配信息的发送目的地即终端的搜索空间的PDCCH分配该资源分配信息,各个终端仅对分配给了本终端的搜索空间的PDCCH进行盲解码。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在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搜索空间,终端通过对每个单位频带的搜索空间进行盲解码,区分每个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
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图1)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多个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搜索空间。例如,如图13所示,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双方中进行宽带传输时,设定单元101设定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1~4作为单位频带1的搜索空间(单位频带1分配用搜索空间)。另外,设定单元101设定单位频带2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5~8作为单位频带2的搜索空间(单位频带2分配用搜索空间)。
另一方面,例如,如图14所示,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即,未设定单位频带2时),设定单元101设定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1~4作为单位频带1分配用搜索空间,并设定单位频带1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5~8作为单位频带2分配用搜索空间。
控制单元102基于与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表示的搜索空间相关的信息,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对每个终端设定了的搜索空间内的PDCCH。例如,在图13和图14中,控制单元102将单位频带1中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图13和图14所示的单位频带1分配用搜索空间内的PDCCH1~4(单位频带1)中的任一个。另外,控制单元102将单位频带2中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图13和图14所示的单位频带2分配用搜索空间内的PDCCH5~8(单位频带2)。
这里,在设定单元101中,对各个终端设定一个终端ID。因此,PDCCH生成单元103利用无论单位频带如何而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终端ID,将附加于发往各个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CRC比特屏蔽。
终端200的PDCCH接收单元207(图2)仅将对本终端设定了的搜索空间内的PDCCH进行盲解码。具体而言,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仅对图13和图14所示的单位频带1分配用搜索空间内的PDCCH1~4进行盲解码,获得单位频带1中的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同样地,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仅对图13所示的单位频带2分配用搜索空间内的PDCCH5~8(单位频带2)、或者图14所示的单位频带2分配用搜索空间内的PDCCH5~8(单位频带1)进行盲解码,获得单位频带2中的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每个单位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搜索空间。由此,在基站中,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将不同的单位频带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内的不同的搜索空间。因此,在终端中,通过仅对每个单位频带的搜索空间进行盲解码,能够区分各个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即在下行线路中进行窄带传输时,终端也能够基于搜索空间,区分窄带信号中包含的多个单位频带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仅在上行线路中进行宽带传输时,也能够降低终端的功耗。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分配给与资源分配信息所表示的资源分配对象的单位频带不同的单位频带时,终端也能够基于搜索空间区分是哪个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LTE系统同样,通过在一个资源分配信息中仅包含一个单位频带内的资源分配(例如,20MHz的通信频带内的RB分配),能够使用与LTE系统相同的格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中不对分配给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追加新信息,并且判别在终端中发送PDCCH的搜索空间,所以能够进行与LTE系统相同的处理,能够简化基站和终端的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根据分配对象的单位频带,对于用于上行单位频带的分配的PDCCH设定不同的搜索空间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在设定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时,基站也可以同样地根据分配对象的单位频带,对用于下行单位频带的分配的PDCCH设定不同的搜索空间。此时,能够使处理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之间通用,所以能够简化终端。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发明中,例如,如图15所示,在对终端设定了三个上行单位频带和两个上行单位频带时、即设定了比上行单位频带的数少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时,存在多个分配资源分配信息的单位频带。具体而言,在图15中,能够将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的双方的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用于资源分配信息的通知。这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与未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在图15中为单位频带3的下行单位频带)最近的单位频带(在图15中为单位频带2),用于与未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的通知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用于与未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对应关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的通知的单位频带,也可以均匀地分配给能够使用的单位频带(在图15中为单位频带1和单位频带2)。由此,能够防止资源分配信息被集中分配给特定的单位频带。或者,也可以对每个终端预先决定利用哪个单位频带通知资源分配信息。例如,也可以根据对终端设定了的终端ID的低位比特,决定单位频带。由此,分配资源分配信息的单位频带被分散,所以能够防止资源分配信息被集中地分配给特定的单位频带。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作为终端I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利用终端ID,将附加于控制信息的CRC比特屏蔽(加扰)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不仅限于终端ID,基站还可以利用对每个单位频带不同的序列,对CRC比特进行屏蔽(加扰),也可以利用将终端ID与对每个单位频带不同的序列相乘所得的序列进行屏蔽。这里,通过将终端ID用于CRC比特的屏蔽(加扰),能够进行与LTE系统相同的PDCCH生成处理(或PDCCH接收处理)。但是,即使在将终端ID以外的序列用于CRC比特的屏蔽(加扰)时,虽然需要追加的屏蔽(加扰)处理,但该处理量还未大到对系统造成影响的程度,所以也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简单的基站和终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将CRC比特(例如,图11所示的CRC部分)屏蔽(加扰)处理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基站也可以对有效载波部分(例如,图11所示的有效载波部)进行屏蔽(加扰)处理。此时,与LTE相比,虽然增加了有效载波部分中的屏蔽(加扰)处理,但有效载荷大小短到数十比特,所以几乎不增加终端中的处理负荷。另外,此时,也能够使用与LTE相同的PDCCH,所以能够构成简单的结构的基站和终端。
在本发明中,屏蔽(加扰)处理既可以是比特间(即,CRC比特与终端ID)的相乘,也可以将比特彼此相加,计算相加结果的mod2(即,将相加结果除以2时的余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基站对用于分配在上行单位频带中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PDCCH,利用与该上行单位频带对应的终端ID进行CRC的屏蔽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在设定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时,基站也可以与上行单位频带同样地对于分配在下行单位频带中发送的下行线路数据的PDCCH,也利用与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终端ID进行CRC的屏蔽。由此,能够使处理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之间通用,所以能够简化终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单位频带作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定义,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的情况。但是,单位频带有时也被如下定义。例如,下行单位频带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广播的BCH(BroadcastChannel,广播信道)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者根据PDCCH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单位频带有时定义为是根据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者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在两端部分包含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单位频带的通信带宽设为20MHz的情况,但单位频带的通信带宽不限于20MHz。
另外,利用PDCCH发送的资源分配信息有时被称为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
另外,频带聚合(Band aggregation)有时也被称为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另外,单位频带有时也被称为单位载波(Component carrier)。另外,频带聚合不限于连接连续的频带的情况,也可以连接不连续的频带。
另外,终端有时也被称为UE,基站有时也被称为Node B或BS(BaseStation)。另外,终端ID有时被称为UE-I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由集成电路构成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式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8年8月11日申请的特愿第2008-207369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6)

1.基站装置,包括:
设定单元,对于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
控制单元,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控制信道;以及
生成单元,通过分别利用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屏蔽,从而生成控制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设定单元对多个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不同的终端ID,所述多个单位频带是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的单位频带,并且包含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对所述终端装置预先设定了的规定的终端ID,生成临时终端ID,从而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所述临时终端ID相当于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数与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之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
上行单位频带与下行单位频带一对一地对应关联,
所述设定单元使所述规定的终端ID循环移位了相对索引,生成所述临时终端ID,所述相对索引表示与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分别对应关联的下行单位频带和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相距多远。
5.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盲解码单元,通过利用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配置在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控制信道解蔽,从而获得发往本装置的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以及
映射单元,根据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
6.控制信息生成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对于使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数量比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少的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互不相同的终端ID;
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特定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控制信道;以及
通过分别利用对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设定了的终端ID,将所述多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每个频带的资源分配信息屏蔽,从而生成控制信息。
CN200980130502.3A 2008-08-11 2009-08-10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Active CN1021195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7643.2A CN103997792B (zh) 2008-08-11 2009-08-10 通信装置、控制信息解码方法及发送方法和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7369/08 2008-08-11
JP2008207369 2008-08-11
PCT/JP2009/003841 WO2010018684A1 (ja) 2008-08-11 2009-08-10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制御情報生成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7643.2A Division CN103997792B (zh) 2008-08-11 2009-08-10 通信装置、控制信息解码方法及发送方法和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9573A CN102119573A (zh) 2011-07-06
CN102119573B true CN102119573B (zh) 2014-07-02

Family

ID=416688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0502.3A Active CN102119573B (zh) 2008-08-11 2009-08-10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CN201410267643.2A Active CN103997792B (zh) 2008-08-11 2009-08-10 通信装置、控制信息解码方法及发送方法和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7643.2A Active CN103997792B (zh) 2008-08-11 2009-08-10 通信装置、控制信息解码方法及发送方法和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7) US8576770B2 (zh)
EP (3) EP4102760A1 (zh)
JP (3) JP5334976B2 (zh)
CN (2) CN102119573B (zh)
ES (1) ES2934832T3 (zh)
WO (1) WO20100186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18684A1 (ja) * 2008-08-11 2010-0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制御情報生成方法
KR101089838B1 (ko) * 2008-08-13 2011-12-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캐리어 집성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 및 상기 통신 시스템에 속하는 기지국 및 단말
EP2352242B1 (en) 2008-10-29 2018-03-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EP3657881A1 (en) * 2008-10-31 2020-05-27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equipment and search space setting method
WO2011021379A1 (ja) * 2009-08-17 2011-02-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cce割当方法およびcceブラインド復号方法
KR101487072B1 (ko) 2010-03-31 2015-01-28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JP5406779B2 (ja) * 2010-04-02 2014-02-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EP2693799B1 (en) * 2011-07-13 2016-12-07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BR112014003316B1 (pt) 2011-08-12 2022-10-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 estação base e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para determinar pelo menos um número de configuração de temporização de controle
US8948123B2 (en) 2012-02-01 2015-02-03 Fujitsu Limited Enhanced control signals multiplexed with data signals
CN102868421B (zh) * 2012-05-30 2016-05-04 赵训威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屏蔽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390333B2 (en) * 2013-05-02 2019-08-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JP5692427B2 (ja) * 2014-01-30 2015-04-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6468034B2 (ja) * 2015-04-01 2019-02-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基地局の処理方法
US11229052B2 (en) * 2017-03-28 2022-01-18 Intel Corporation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 enable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over wide bandwidth for the cell edge station
EP3668234B1 (en) * 2017-08-07 2023-06-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betwee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unlicensed band, and devices for suppor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0713B2 (en) * 2005-05-12 2009-08-25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n active set of carriers for a receiver
HUE028521T2 (en) * 2006-01-18 2016-12-28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procedure
GB2436416A (en) * 2006-03-20 2007-09-26 Nec Corp Sig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plurality of subcarriers
JP2008172366A (ja) * 2007-01-09 2008-07-24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プログラム、制御情報送信方法および制御情報受信方法
JP4671982B2 (ja) 2007-01-09 2011-04-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207369A (ja) 2007-02-23 2008-09-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印刷機
KR20080085598A (ko) * 2007-03-20 2008-09-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정보 검출을 위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9344259B2 (en) * 2007-06-20 2016-05-17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Control channel provisioning and signaling
US8155683B2 (en) * 2008-02-05 2012-04-10 Motorola Mobility, Inc.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specific scrambling
EP2291969B1 (en) * 2008-06-19 2011-11-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ignal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2308183A4 (en) * 2008-07-30 2014-07-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18684A1 (ja) * 2008-08-11 2010-0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制御情報生成方法
US9450727B2 (en) * 2009-02-03 2016-09-2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Physical layer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27674A1 (en) 2019-10-24
US20110141998A1 (en) 2011-06-16
US10045292B2 (en) 2018-08-07
US20220240179A1 (en) 2022-07-28
US20240080760A1 (en) 2024-03-07
CN103997792A (zh) 2014-08-20
US20180317168A1 (en) 2018-11-01
WO2010018684A1 (ja) 2010-02-18
US11856515B2 (en) 2023-12-26
US9479320B2 (en) 2016-10-25
CN103997792B (zh) 2018-01-30
EP3541004B1 (en) 2022-10-05
US20200245241A1 (en) 2020-07-30
JP5334976B2 (ja) 2013-11-06
JP5735683B2 (ja) 2015-06-17
US8576770B2 (en) 2013-11-05
JP5552560B2 (ja) 2014-07-16
US10660034B2 (en) 2020-05-19
CN102119573A (zh) 2011-07-06
JP2013219836A (ja) 2013-10-24
US10390301B2 (en) 2019-08-20
EP3541004A1 (en) 2019-09-18
US20170164279A1 (en) 2017-06-08
JPWO2010018684A1 (ja) 2012-01-26
US11343764B2 (en) 2022-05-24
EP2315487B1 (en) 2019-07-03
EP2315487A4 (en) 2017-04-19
ES2934832T3 (es) 2023-02-27
US20140023021A1 (en) 2014-01-23
EP4102760A1 (en) 2022-12-14
JP2014147136A (ja) 2014-08-14
EP2315487A1 (en)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9573B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控制信息生成方法
CN102204381B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搜索空间设定方法
CN113115463B (zh) 下一代蜂窝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10764884B2 (en) Method for sending or receiv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device
US901998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and CCE allocation method
US1066639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signaling
US11310812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data receiv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9479303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JP2022119919A (ja) 受信機及び受信方法
US20090303944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esource block allocation method
EP368412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source indic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CN103178892A (zh)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10048821B (zh) 一种序列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809571B (zh) 一种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相关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937596B (zh) 调度终端设备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2740632B (zh) 52.6GHz以上的可配置波形
US11165550B2 (en)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564220B2 (en) Resource assignment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apparatus
CN102970709A (zh) 一种配置分片载波后rbg大小和编号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2335210B (zh) 移动台、基站、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KR2011001068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90261334A1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EP4246868A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source indic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CN117579236A (zh) 非授权频谱中直通链路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6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30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