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4684A -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84684A CN102084684A CN2009801099562A CN200980109956A CN102084684A CN 102084684 A CN102084684 A CN 102084684A CN 2009801099562 A CN2009801099562 A CN 2009801099562A CN 200980109956 A CN200980109956 A CN 200980109956A CN 102084684 A CN102084684 A CN 1020846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ing matrix
- srs
- interval
- inv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4—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ple eigenmodes
- H04B7/0439—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ple eigenmodes utilizing channel inver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15—Reduction thereof using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2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也能够抑制SRS资源的增加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在该装置中,加权单元(115)使用预编码矩阵φ以及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对从IFFT单元(111)输入的发送数据和从IFFT单元(114)输入的SRS进行加权。另外,控制单元(106)对于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RAN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Radio Access Network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采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上行线路的通信方式。
另外,在LTE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不仅进行下行线路资源的调度,而且进行所有的上行线路资源的调度。也就是说,基站将用于通知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应该用于上行线路数据发送的上行线路资源的分配结果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移动台。另外,移动台在接收控制信息后,使用由控制信息指示的上行线路资源,将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发送。
在LTE中,基站为了获得上行线路的传播路径信息,利用对每个移动台使用了特定资源的RS(Reference Signal:参考信号)。RS包括在数据解调用的传播路径估计中被利用的DM(解调)RS、以及在频率调度用的传播路径质量估计中被利用的SRS(Sounding(探测)RS)(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DM RS被附加在发送数据上,与发送数据同时被发送,与此相对,SRS通常比DM RS遍布在宽带而与发送数据分开地被独立发送。
另外,在LTE中,假定了移动台具备一个天线,所以基站对1移动台仅分配一个用于发送SRS的上行线路资源即SRS资源。这里,分配给各个移动台的SRS资源在时域、频域或代码空间相互正交,从而基站能够无干涉地分离来自各个移动台的SRS。例如,在使移动台1和移动台2的各个SRS在时域正交的情况下,基站对移动台1发出指示,以使其通过各个子帧的时隙1发送SRS,并对移动台2发出指示,以使其通过各个子帧的时隙2发送SRS。
基站接收来自各个移动台的SRS后,基于SRS进行对各个移动台的上行线路资源的调度。另外,基站使用SRS生成用于表示频域的传播路径质量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基于CQI,移动台决定用于上行线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8.1.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Nov.2007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假定在IMT-Advanced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为了提高上行线路资源的利用效率,考虑适用移动台通过多个天线使用同一频率资源同时发送多个发送数据并且基站将空分复用后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离的空分复用(SDM:Space Division Multiple)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SDM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将发送端(移动台)和接收端(基站)具备多个天线作为前提,从而有时将其称为SU-MIMO(Single-user MIMO:单用户MIMO),作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的一形态。
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基站对移动台指示称为预编码矩阵(PM:Precoding Matrix)或预编码矢量的、对移动台的多个天线的发送加权。另外,在使用SDM方式时,基站对移动台指示最合适的空分复用数(以下,称为RANK数)。这里,基站为了对移动台指示最合适的预编码矩阵和RANK数,需要在基站知道下述信息,即,基站具备的各个天线与移动台具备的各个天线之间的所有传播路径信息。
另外,基站为了进行移动台对上行线路数据使用的MCS的最合适化,需要频繁地更新CQI。
这样,在使用具备多个天线的移动台时,基站为了更新预编码矩阵、RANK数以及CQI,需要获得基站的各个天线与移动台的各个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信息。
但是,在将上述LTE的现有技术适用于具备多个天线的移动台时,为了获得基站的各个天线与移动台的各个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信息,移动台必须发送对多个天线的各个天线相互正交的SRS。也就是说,基站必须对移动台分配相当于移动台具备的多个天线数的SRS资源。因此,在将上述LTE的现有技术适用于具备多个天线的移动台时,SRS资源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也能够抑制SRS资源的增加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加权单元,使用第1预编码矩阵以及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和参考信号进行加权;以及控制单元,对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也能够抑制SRS资源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SRS发送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SRS发送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SRS发送例子的图(频域的情况下)。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SRS发送例子的图(频域的情况下)。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SRS发送例的图(天线数:四个的情况下)。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SRS发送例子的图(天线数:四个的情况下)。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SRS发送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台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SRS发送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避免说明繁琐,图示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控制信息的接收以及与上行线路数据(发送数据和SRS)的发送有关的移动台的结构部分,省略在本发明中与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有关的移动台的结构部分的图示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站对移动台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以及与该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设为时域的使用间隔。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RANK数(空分复用数)为“1”的情况。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100的结构。
图1所示的移动台100具有天线101-1和天线101-2两个天线。另外,对应于天线101-1具有无线接收单元102-1、复用单元116-1以及无线发送单元117-1。另外,对应于天线101-2具有无线接收单元102-2、复用单元116-2以及无线发送单元117-2。
在图1所示的移动台100中,无线接收单元102-1和无线接收单元102-2分别通过天线101-1和天线101-2接收从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并对该控制信息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的接收处理。无线接收单元102-1和无线接收单元102-2将进行了接收处理的控制信息输出到合成单元103。
另外,该控制信息中包括:在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中使用的MCS、表示分配给SRS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的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表示分配给发送数据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的RB分配信息、以及表示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以下称为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码矢量信息。另外,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中,表示被分配发送间隔较小的SRS(例如,CQI的更新所需的SRS)的主SRS信道,以及被分配发送间隔较大的SRS(例如,预编码矩阵φ以及RANK数的更新所需的SRS)的子SRS信道。
合成单元103将分别从无线接收单元102-1和无线接收单元102-2输入的控制信息,使用例如最大比合成(MRC:Maximum Ratio Combining)进行合成。然后,合成单元103将合成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解调单元104。
解调单元104对从合成单元103输入的合成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解码单元105。
解码单元105对从解调单元104输入的解调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控制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106。
控制单元106将包含在控制信息中的预编码矢量信息所表示的预编码矩阵φ输出到加权单元115的第1加权单元11以及生成单元107。另外,控制单元106基于控制信息中包含的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将用于SRS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给生成单元107。这里,对于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控制单元106独立地控制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以下,称为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6根据CQI的更新所需的间隔,控制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另一方面,根据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控制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另外,控制单元106使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例如,在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表示主SRS信道时,控制单元106对生成单元107发出指示,以使其不生成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另一方面,在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表示子SRS信道时,控制单元106对生成单元107发出指示,以使其生成预编码矩阵φinv。
另外,控制单元106将控制信息中包含的MCS输出到编码单元108和调制单元109(未图示)。另外,控制单元106将包含在控制信息中的RB分配信息输出到分配单元110。另外,控制单元106将控制信息中包含的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分配单元113。
在控制单元106指示了生成单元107不生成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时,将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预编码矩阵φ直接输出到加权单元115的第2加权单元12。另一方面,在控制单元106指示生成单元107生成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时,生成单元107生成与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然后,生成单元107将生成了的预编码矩阵φinv输出到加权单元115的第2加权12。
编码单元108根据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MCS(未图示),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9。
调制单元109根据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MCS(未图示),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分配单元110。
分配单元110基于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RB分配信息,将从调制单元109输入的调制后的发送数据分配给RB。然后,分配单元110将分配了RB的发送数据输出到IFFT单元111。
IFFT单元111对构成RB的副载波进行IFFT处理,并将IFFT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加权单元115,所述RB被分配从分配单元110输入的发送数据。
另一方面,生成单元112使用在基站和移动台100之间预先决定了的已知序列生成SRS。生成单元112将生成了的SRS输出到分配单元113。
分配单元113基于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将从生成单元112输入的SRS分配给频率资源。然后,分配单元113将分配了频率资源的SRS输出到IFFT单元114。
IFFT单元114对构成频率资源的副载波进行IFFT处理,并将IFFT后的SRS输出到加权单元115,所述频率资源被分配了从分配单元113输入的SRS。
加权单元115使用预编码矩阵φ以及预编码矩阵φinv,对从IFFT单元111输入的发送数据和从IFFT单元114输入的SRS进行加权。这里,加权单元115具备第1加权单元11和第2加权单元12。第1加权单元11使用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预编码矩阵φ,对发送数据进行加权。另外,第2加权单元12使用从生成单元107输入的预编码矩阵φ和预编码矩阵φinv对SRS进行加权。另外,加权单元115将配置给天线101-1的发送数据和SRS输出到复用单元116-1,并将配置给天线101-2的发送数据和SRS输出到复用单元116-2。
复用单元116-1和复用单元116-2对从加权单元115输入的发送数据和SRS分别进行时分复用,并将复用后的信号分别输出到无线发送单元117-1和无线发送单元117-2。
无线发送单元117-1和无线发送单元117-2对从复用单元116-1和复用单元116-2分别输入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以及上变频等发送处理,并从天线101-1和天线101-2同时将发送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基站。
另一方面,在基站中,在从移动台100接收到SRS时,估计对实际的传播路径乘以预编码矩阵φ或φinv所得的传播路径即有效传播路径。另外,基站使用估计出的有效传播路径,更新CQI、预编码矩阵以及RANK数。具体而言,基站在接收到使用预编码矩阵φ进行了加权的SRS(分配给主SRS信道的SRS)时,为了选择移动台100的下一次通信的MCS而将CQI更新,所述预编码矩阵φ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另外,基站使用SRS进行频率调度和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定时控制,所述SRS为使用预编码矩阵φ进行了加权的SRS。例如,基站对使用预编码矩阵进行了加权的SRS,通过估计频域的特性进行频率调度,通过估计时域的定时进行发送定时控制。另一方面,基站接收到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进行了加权的SRS(分配给副SRS信道的SRS)时,更新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所述预编码矩阵φinv与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φ正交。。具体而言,基站通过将已接收到的、使用预编码矩阵φ进行了加权的SRS和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进行了加权的SRS一起使用,更新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另外,基站将MCS、预编码矩阵φ以及RANK数通知给移动台。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SRS的发送例子。这里,移动台100(图1)具备两个天线,与此相对,基站具备四个天线。另外,将表示子帧#n中的、基站与移动台100之间的实际传播路径状态的传播路径矩阵设为H(n)。这里,若将基站的天线数设为k,并将移动台100的天线数设为1,则传播路径矩阵H(n)用k×l矩阵来表示。这里,H(n)为4×2矩阵。另外,将在子帧#n设定了的、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矢量)设为φ(n),而将与预编码矩阵φ(n)正交的预编码矩阵设为φinv(n)。这里,由于移动台具备两个天线,所以φ(n)和φinv(n)为2×1矩阵。
首先,基站设定移动台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φ(0)。例如,基站从移动台100接收开始上行线路数据的通信的请求后,对移动台100的各个天线分配SRS资源。例如,基站分配主SRS信道(例如,SRS信道1)作为对移动台100的天线101-1的SRS资源,并分配子SRS信道(例如,SRS资源2)作为对移动台100的天线101-2的SRS资源。这里,在时域周期地定义SRS信道1和SRS信道2。例如,每子帧地分配SRS信道1,每4子帧地分配SRS信道2。也就是说,主SRS信道(SRS信道1)相对于子SRS信道(SRS信道2)以短时间间隔被分配。
另外,移动台100使用对每个天线分配的SRS资源,将SRS分别从天线101-1和天线101-2发送给基站,基站通过四个天线分别接收各个SRS。另外,基站获得用于表示基站的四个天线与移动台100的两个天线之间的各个传播路径状态即实际的传播路径状态的4×2矩阵的传播路径矩阵H(0)。另外,基站根据传播路径矩阵H(0),设定移动台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φ(0)。
通过以上步骤,在基站中,移动台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φ(0)被设定。基站进而根据传播路径矩阵H(0),决定RANK数(空分复用数)、分配给SRS的频率资源、分配给发送数据的RB以及使用了预编码矩阵φ(0)时预测的CQI(即,有效传播路径H(0)φ(0)中的CQI)。
另外,基站对移动台100通知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MCS,其用在发送数据中,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其表示分配给SRS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RB分配信息,其表示分配给发送数据的RB;以及预编码矢量信息,其表示预编码矩阵φ(0)。例如,基站使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物理信道,通知控制信息。另外,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预先定义作为候选的多个预编码矩阵φ,基站也可以仅将表示预编码矩阵φ(0)的索引通知给移动台100。
如上所述,由基站通知了预编码矩阵φ(0)的移动台100,使用预编码矩阵φ(0)以及与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0)对发送数据和SRS进行加权。然后,移动台100将进行了加权的发送数据和SRS发送到基站。另外,与预编码矩阵φ(0)一样,也可以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预先定义作为候选的多个预编码矩阵φinv。此时,移动台100通过已存在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通知本台使用的预编码矩阵φinv(0)。另外,也可以在基站和移动台100之间预先一对一地定义某预编码矩阵φ(0)和与该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0)的组合。此时,无需从移动台100将φinv(0)通知给基站。
这里,将使用预编码矩阵φ(0)进行了加权的SRS设为SRS1,并将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0)进行了加权的SRS设为SRS2。另外,将SRS1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主SRS信道(SRS信道1),并且将SRS2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子SRS信道(SRS信道2)。
如上所述,在基站中,为了分别更新预编码矩阵φ(n)、RANK数以及CQI,需要接收来自移动台100的SRS。
这里,为了更新CQI以选择对发送数据的最合适的MCS,在基站获得与发送数据相同的有效传播路径H(0)φ(0)即可。这里,有效传播路径H(0)φ(0)用k×r矩阵表示。其中,r表示RANK数。基站通过接收使用预编码矩阵φ(0)进行了加权的SRS1,能够获得有效传播路径H(0)φ(0),所述预编码矩阵φ(0)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也就是说,为了在基站更新CQI,移动台100发送SRS1即可。
另一方面,为了更新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需要在基站获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n)。但是,在从移动台100发送了SRS1时,在基站中可以看成通过有效传播路径(n)φ(0)进行了接收。因此,为了在基站更新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还需要接收使用了与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0)的SRS2
在发送了使用预编码矩阵φ(0)进行加权的SRS1时,在基站能够获得有效传播路径H(n)φ(0)。同样,在发送了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0)进行加权的SRS2时,在基站能够获得有效传播路径H(n)φinv(0)。由此,在基站能够计算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所述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以有效传播路径H(n)φ(0)和有效传播路径H(n)φinv(0)表示的矢量为分量。具体而言,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以H(n)Φ(0)={H(n)φ(0),H(n)φinv(0)}表示。其中,Φ(0)为{φ(0),φinv(0)}。也就是说,Φ(0)用下式(1)表示。
另外,由于φ(0)和φinv(0)相互正交,Φ(0)的逆矩阵Φ-1(0)必然存在。也就是说,式(1)所示的Φ(0)的逆矩阵Φ-1(0)用下式(2)表示。
因此,在基站中,如下式(3)所示,能够通过将预编码后传播路径矩阵H(n)Φ(0)与Φ-1(0)相乘,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态的传播路径矩阵H(n)。基站使用计算出的H(n),更新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
H(n)=H(n)·Φ(0)·Φ-1(0) (3)
这样,为了根据时刻变动的传播路径状态将预编码矩阵φ(n)、RANK数以及CQI最合适化,SRS1和SRS2被发送。另外,如上所述,使用预编码矩阵φ(0)进行加权的SRS1,在CQI的更新所需的间隔发送即可,所述预编码矩阵φ(0)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另一方面,使用与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0)进行了加权的SRS2,在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的更新所需的间隔发送即可。也就是说,在基站使用SRS1和SRS2的用途相互不同,所以移动台100将SRS1和SRS2以各自被要求的发送间隔发送即可。也就是说,移动台100将预编码矩阵φinv(0)和预编码矩阵列φinv(0)以各自被要求的间隔使用即可。
另外,为了在移动台100使用最合适的MCS,基站需要根据传播路径状态频繁地更新CQI。对此,即使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的更新频度低于CQI的更新频度,对无线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较小。也就是说,即使用于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的更新的SRS2的发送间隔比用于CQI的更新的SRS1的发送间隔大,对无线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较小。换言之,即使预编码矩阵φinv(0)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对无线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也较少。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台100的控制单元106独立地控制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和预编码矩阵φinv(n)的使用间隔。此时,控制单元106使预编码矩阵φinv(n)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
图2表示移动台100中的SRS的发送例子。这里,每子帧地定义被分配SRS1的主SRS信道(SRS信道1),每4子帧地定义被分配SRS2的子SRS信道(SRS信道2)。
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06将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φ(0)=(1,1)T的使用间隔设为每1子帧。进而,独立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的控制,控制单元106将与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0)=(1,-1)T的使用间隔设为每4子帧。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06使预编码矩阵φinv(0)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
因此,例如,如图2所示,在子帧#1中,SRS1在时隙1被发送。另外,在子帧#2中,SRS1在时隙1被发送,SRS2在时隙2被发送。同样,在子帧#3中,SRS1在时隙1被发送,在子帧#4中,SRS1在时隙1被发送。如图2所示,在子帧#1~#4中,SRS2的发送间隔大于SRS1的发送间隔。换言之,图2所示的子帧#1~#4中的SRS2的配置密度低于子帧#1~#4中的SRS1的配置密度。
由此,使用预编码矩阵φ(0)进行了加权的SRS1在每子帧被发送,所以在基站中能够获得与子帧#n的发送数据的有效传播路径相同的有效传播路径H(n)φ(0),所述预编码矩阵φ(0)用于发送数据的加权。具体而言,基站在图2所示的子帧#1~#4的每子帧,能够获得有效传播路径H(1)φ(0)、有效传播路径H(2)φ(0)、有效传播路径H(3)φ(0)以及有效传播路径H(4)φ(0)。另外,基站基于有效传播路径H(n)φ(0)每子帧地更新CQI,并使用更新后的CQI进行移动台100在下一次通信时利用的MCS的最合适化。
另外,如图2所示,在发送SRS2的子帧#2中,如上所述,基站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2),进行预编码矩阵φ(2)和RANK数的更新。具体而言,基站通过在图2所示的子帧#2的时隙1接收到的SRS1获得有效传播路径H(2)φ(0),而且通过在时隙2接收到的SRS2获得有效传播路径H(2)φinv(0)。另外,基站如式(3)所示那样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2)。另外,基站使用H(2)以φ(2)更新预编码矩阵φ(0),例如在子帧#5(未图示)以后使用。另外,基站同时也使用H(2)进行RANK数的更新。
这样,移动台100通过图2所示的子帧#1~#4中的所有的子帧发送SRS1,与此相对,仅通过子帧#2发送SRS2。也就是说,在除了子帧#2以外的3子帧中,基站也可以不对移动台100分配用于发送SRS2的时间资源和频率资源。由此,在图2所示的子帧#1、#3、#4的3子帧中,能够削减分配给SRS2的子SRS信道(SRS信道2)。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移动台独立地控制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由此,在CQI的更新所需的间隔,使用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φ,在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使用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由此,使用预编码矩阵φ以及预编码矩阵φinv进行了加权的SRS仅在所需最低限度被发送。因此,能够将SRS资源抑制到所需最低限度。另外,移动台使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因此,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进行了加权的SRS的发送间隔大于使用预编码矩阵φ进行了加权的SRS的发送间隔。因此,能够削减分配给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进行了加权的SRS的SRS资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移动台具备多个天线时,也能够抑制SRS资源的增加。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即,移动台在子帧#2中使用预编码矩阵φ(0)和φinv(0),在不同的时隙(例如,图2所示的时隙1和时隙2)发送SRS1和SRS2,基站求传播路径矩阵H。但是,本发明中,在子帧#2的SRS发送方法和预编码矩阵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3所示,移动台也可以使用下述方法,即,在子帧#2的时隙1中,使用在时间轴以外的轴(例如,频率轴或代码轴等)上正交的两个资源,确保与天线数相同数目的SRS资源。此时,也与图2相同,在一个子帧内确保两个SRS资源。因此,只要移动台使用相互正交的两个预编码矩阵发送两个SRS(例如,图3所示的SRS1’和SRS2’),就能够在基站进行传播路径矩阵H的估计。另外,也可以将在子帧#2的时隙1同时发送的SRS1’和SRS2’的预编码矩阵例如如图3所示那样设定为φ’(0)=(1,0)T和φ’inv(0)=(0,1)T。通过设定为这样的预编码矩阵,能够避免从移动台的各个天线同时发送具有不同的波形的多个SRS(SRS1’,SRS2’)。一般地,SRS的发送波形的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峰均功率比)被设计得较低,但通过使用图3所示的预编码矩阵φ’(0)和φ’inv(0),对于SRS的发送波形,也具有能够将以天线为单位的PAPR维持得较低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以及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为时域中的使用间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以及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也可以是频域中的使用间隔。这里,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的最合适值的频率选择性小于CQI的最合适值的频率选择性。因此,在频域中,控制单元106也可以使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例如,在图4所示的频域中,控制单元106使预编码矩阵φinv(0)的使用间隔即SRS2的配置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即SRS1的配置间隔。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同一频域中的SRS2的配置密度小于SRS1的配置密度。由此,能够抑制频域中的SRS资源的增加。
进而,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某时刻发送遍布在分配SRS的整个频带分配了的SRS1(使用预编码矩阵φ(0)),在与SRS1不同的时刻发送分配到整个频带中的一部分频带的SRS2(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0))。也就是说,与图4相同,移动台通过使同一频域中的SRS2的配置密度小于SRS1的配置密度,能够抑制频域中的SRS资源的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移动台100具备两个天线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移动台100具备的天线个数也可以在三个以上。这里,在移动台100具备m个天线时,预编码矩阵φ(0)表示为m×1矩阵(矢量)。另外,为了在基站获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n),需要接收m个相互正交的SRS。也就是说,需要与预编码矩阵φ(0)相互正交的(m-1)个的预编码矩阵φinv 1(0),φinv 2(0),...,φinv m-1(0)。图6表示移动台100具备4个天线时(m=4时)的SRS发送例子。这里,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将RANK数(空分复用数)设为“1”。如图6所示,每子帧地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0)=(1,1,1,1)T进行了加权的SRS1。对此,在子帧#2发送分别使用与预编码矩阵φ(0)相互正交的预编码矩阵 φinv 2(0)=(1,1,-1,-1)T,φinv 3(0)=(1,-1,-1,1)T进行了加权的SRS2、SRS3以及SRS4。也就是说,与本实施方式相同,SRS2~SRS4的发送间隔大于SRS1的发送间隔。也就是说,预编码矩阵φinv 1(0),φinv 2(0),...,φinv m-1(0)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由此,与本实施方式相同,在子帧#1、#3、#4中不需要分配给SRS2、SRS3以及SRS4的SRS资源。因此,即使在移动台具备的天线数为两个以上时,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进而,在移动台100具备4个天线时(m=4时),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子帧#1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 1(0)进行了加权的SRS2,在子帧#2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 2(0)进行了加权的SRS3,在子帧#3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 3(0)进行了加权的SRS4,在子帧#4再次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 1(0)进行了加权的SRS2。也就是说,在每3子帧中不同的子帧分别发送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各个预编码矩阵φinv。如图7所示,每个与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 1(0)、φinv 2(0)、φinv 3(0)的使用间隔(3子帧)大于预编码矩阵φ(0)的使用间隔(1子帧),所以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进而,将图7所示的SRS的发送例子与图6所示的SRS的发送例子比较,在图6中,在子帧2分配SRS1~SRS4。与此相对,在图7中,对每子帧分配两个SRS。这样,在图7中,能够使时域的各个子帧中的SRS资源分配量均匀。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RANK数为“2”以上的情况。也就是说,移动台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发送数据进行空分复用并发送到基站。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台100。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基站具备4个天线,实施方式1的移动台100(图1)具备4个天线的情况。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100具备4个图1所示的天线101(例如,天线101-1~101-4)。另外,将RANK数(空分复用数)设为“2”。另外,基站对移动台100通知RANK数,而且通知分别用于被空分复用的发送数据(流)的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矢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知给移动台的预编码矩阵设为φ1(0)、φ2(0)。这里,由于移动台100具备4个天线,所以预编码矩阵φ1(0)、φ2(0)表示为4×1矩阵。另外,用于各个发送数据(流)的预编码矩阵φ1(0)和φ2(0)相互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100中,与4个天线101的每个天线对应地具备无线接收单元102、复用单元116以及无线发送单元117。另外,由于RANK数为“2”,所以与RANK数,即被空分复用的发送数据(流)数对应地具备图1所示的编码单元108、调制单元109、分配单元110以及IFFT单元111。
与实施方式1相同,控制单元106对于由基站通知的、相互正交的多个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与多个预编码矩阵φ的所有矩阵正交的多个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此时,与实施方式1相同,控制单元106使多个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大于多个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
生成单元107从控制单元106输入多个预编码矩阵φ。另外,在控制单元106指示生成单元107生成与多个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时,生成单元107生成与多个预编码矩阵φ的所有矩阵相互正交的多个预编码矩阵φinv。具体而言,生成单元107生成与从控制单元106输入的、相当于RANK数的多个预编码矩阵φ的所有矩阵相互正交的、(天线数-RANK数)个的预编码矩阵φinv。也就是说,生成单元107生成与预编码矩阵φ1(0)、φ2(0)的双方相互正交的、2(=4-2)个的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矩阵φinv 2(0))。另外,预编码矩阵φinv 1(0)和φinv 2(0)相互正交。
加权单元115使用多个预编码矩阵φ(这里为φ1(0)、φ2(0))以及多个预编码矩阵φinv(这里为φinv 1(0)、φinv 2(0))对多个发送数据(流)和多个SRS进行加权。
图8表示移动台100中的SRS的发送例子。如图8所示,预编码矩阵列φ1(0)=(1,1,1,1)T和φ2(0)=(1,-1,1,-1)T相互正交。另外,预编码矩阵以及φinv 2(0)=(1,-1,-1,1)T与φ1(0)以及φ2(0)双方的预编码矩阵分别正交。另外,预编码矩阵φinv 1(0)和φinv 2(0)相互正交。另外,如图8所示,将使用预编码矩阵φ1(0)进行了加权的SRS设为SRS1,将使用预编码矩阵φ2(0)进行了加权的SRS设为SRS2,将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 1(0)进行了加权的SRS设为SRS3,将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 2(0)进行了加权的SRS设为SRS4。另外,将SRS1和SRS2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主SRS信道,而将SRS3和SRS4分配给上行线路资源中的子SRS信道。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每子帧地定义主SRS信道,每4子帧地定义子SRS信道。
也就是说,与实施方式1相同,控制单元106将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使用的预编码矩阵φ1(0)以及φ2(0)的使用间隔设为每1子帧。进而,独立于预编码矩阵φ1(0)以及φ2(0)的使用间隔的控制,控制单元106将所有与预编码矩阵φ1(0)以及φ2(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 1(0)以及φinv 2(0)的使用间隔设为每4子帧。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06使预编码矩阵φinv 1(0)以及φinv 2(0)的使用间隔大于预编码矩阵φ1(0)以及φ2(0)的使用间隔。
因此,例如,如图8所示,在子帧#1中,SRS 1在时隙1被发送,SRS2在时隙2被发送。另外,在子帧2中,SRS1在时隙1被发送,SRS2在时隙2被发送,SRS3在时隙3被发送,SRS4在时隙4被发送。同样,在子帧#3和子帧#4中,SRS1在时隙1被发送,SRS2在时隙2被发送。如图8所示,与实施方式1(图2)相同,在子帧#1~#4中,SRS3和SRS4的发送间隔大于SR1和SRS2的发送间隔。换言之,图8所示的子帧#1~#4中的SRS3和SRS4的配置密度低于子帧#1~#4中的SRS1和SRS2的配置密度。
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使用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φ1(0)以及φ2(0)进行了加权的SRS1和SRS2每子帧地被发送。因此,在基站中,能够获得与子帧#n的发送数据的各个流的有效传播路径相同的有效传播路径H(n)φ1(0)和H(n)φ2(0)。因此,在基站中,基于从SRS1和SRS2获得的有效传播路径而更新对各个流的CQI,并使用更新后的CQI进行移动台100用于下一次通信时的MCS的最合适化。
另外,如图8所示,在子帧#2中,除了SRS1和SRS2以外,还发送SRS3和SRS4。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基站能够获得Φ(0)={φ1(0),φ2(0),φinv 1(0),φinv 2(0)}。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式(3)相同,基站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n),并进行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的更新。
这样,即使在RANK数为“2”时,移动台100也通过图8所示的子帧#1~#4中的、所有的子帧发送SRS1和SRS2,与此相对,仅通过子帧#2发送SRS3和SRS4。由此,在图2所示的子帧#1、#3、#4的3子帧中,能够削减分配给SRS3和SRS4的子SRS信道。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RANK数(空分复用数)为“2”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抑制SRS资源的增加。
(实施方式3)
在LTE中,在发送数据解调用的传播路径估计中利用的DM RS被附加给发送数据,而且与发送数据同时被发送到基站。另外,在IMT-Advanced等的进行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的加权的无线通信系统中,DM RS使用与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相同的预编码矩阵进行加权。也就是说,在基站中,通过使用DM RS,能够估计发送数据的有效传播路径状态。也就是说,在基站中,能够使用DM RS,不仅对发送数据进行解调,而且更新CQI。也就是说,基站能够与在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使用在发送数据的加权中利用的预编码矩阵进行了加权的SRS同样,将DM RS用于CQI的更新。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使用DM RS更新CQI,使用SRS进行预编码矩阵和RANK数的更新。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台对于DM RS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与对DM RS进行加权的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200的结构。另外,在图9中,对与图1(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DM RS附加单元201对从调制单元109输入的调制后的发送数据附加DM RS。另外,DM RS附加单元201将附加了DM RS的发送数据输出到分配单元110。
另一方面,控制单元202对于发送数据的发送间隔即DM RS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与用于发送数据和DM RS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也就是说,与实施方式1相同,控制单元202对于从基站通知的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2根据从基站通知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指示,决定预编码矩阵φ的使用间隔,另一方面根据独立于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指示而另外从基站预先指示的SRS时间/频率资源分配信息,决定预编码矩阵φinv的使用间隔。
在控制单元202指示了生成单元203不生成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时,生成单元203不对加权单元115进行任何输出。也就是说,生成单元203进行与输出(0,0)T作为预编码矩阵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在控制单元202指示了生成单元203生成与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时,生成单元203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单元107(图1)同样,生成与从控制单元202输入的预编码矩阵φ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
加权单元115的第1加权单元11使用从控制单元202输入的预编码矩阵φ对发送数据和DM RS进行加权。另外,加权单元115的第2加权单元12使用从生成单元203输入的预编码矩阵φinv对SRS进行加权。也就是说,在第2加权单元12中,仅生成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进行了加权的SRS。
图10表示移动台200中的SRS的发送例子。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0上部分所示,移动台200在基站通知的发送定时将发送数据以及附加给发送数据的DM RS发送。另外,将对发送数据和DM RS进行加权的预编码矩阵设为φ(0)=(1,1)T,将对SRS进行加权的预编码矩阵(由生成单元203生成的预编码矩阵)设为φinv(0)=(1,-1)T。如图10所示,预编码矩阵φ(0)和预编码矩阵φinv(0)相互正交。这里,仅预先定义主SRS信道,使用主SRS信道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0)进行了加权的SRS。
控制单元202对图10上部分所示的发送数据和DM RS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与预编码矩阵φ(0)正交的预编码矩阵φinv(0)的使用间隔。例如,独立于图10上部分所示的发送数据和DM RS的发送间隔,控制单元202以预编码矩阵φ(0)和RANK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控制预编码矩阵φinv(0)的使用间隔。
接着,在接收到图10上部分所示的DM RS时,基站使用DM RS对发送数据进行解调。进而,基站使用DM RS更新CQI,与实施方式1相同,决定MCS。也就是说,取代实施方式1(图2)中的SRS1,基站使用DM RS对CQI进行更新。
另外,在接收到图10下部分所示的SRS时,与实施方式1相同,基站计算用于表示实际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n),并进行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的更新。具体而言,基站基于从已接收到的DM RS获得的有效传播路径(n)φ(0)和从SRS获得的有效传播路径H(n)φinv(0),与实施方式1的式(3)相同,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传播路径矩阵H(n)。另外,基站使用H(n)进行预编码矩阵φ(n)和RANK数的更新。
这样,在移动台200中,仅发送使用预编码矩阵φinv(0)进行了加权的SRS(即,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SRS2),所述预编码矩阵φinv(0)与用于DM RS(发送数据)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φ正交。也就是说,不需要使用了预编码矩阵φ(0)的SRS(即,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的SRS1),所述预编码矩阵φ(0)用于DM RS(发送数据)的加权。由此,基站不需要对用于更新CQI的SRS分配SRS资源(这里为子SRS信道)。进而,与实施方式1相同,独立于DM RS的发送间隔,移动台以预编码矩阵φ和RANK数的更新所需的间隔发送SRS,所以能够将SRS资源抑制到所需最小限度。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用于解调发送数据的DM RS也用于CQI的更新。由此,不需要用于更新CQI的SRS。另外,对于DM RS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与用于DM RS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由此,能够将分配给SRS的SRS资源抑制到所需最小限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比实施方式1进一步抑制SRS资源的增加。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下述情况,即,基站在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时,使用周期性分配了的SRS信道(主SRS信道和子SRS信道),发送各个天线的SRS。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能够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也可以使用任何方法。例如,基站也可以仅在SRS的初次发送时对每个天线分配非周期性的SRS资源(SRS信道)。由此,在基站中,使用仅用于SRS的初次发送时的SRS资源(SRS信道)接收SRS,能够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另外,移动台请求开始上行线路数据的通信的同时,也可以使用预先设定的预编码矩阵作为初始值。由此,在基站中,能够将预先设定的预编码矩阵以及使用与该预编码矩阵正交的预编码矩阵进行了加权的SRS发送给基站。另外,未预先设定预编码矩阵而在移动台请求开始上行线路数据的通信的同时,也可以设定预编码矩阵的初始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欧几里得范数(Euclidean norm)不为“1”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该欧几里得范数(Euclidean norm)表示预编码矩阵的矢量分量的平方和的平方根。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欧几里得范数为“1”的预编码矩阵。例如,作为欧几里得范数为“1”且相互正交的预编码矩阵的一个例子,有和 将欧几里得范数为“1”的φ(0)用于加权的SRS1和将与φ(0)正交且欧几里得范数为“1”的φinv(0)用于加权的SRS2被发送后,在基站侧获得传播路径信息时使用的、由φ(0)和φinv(0)构成的Φ(0)={φ(0),φinv(0)}为酉矩阵。酉矩阵Φ(0)中,逆矩阵Φ-1(0)变为转置矩阵Φ(0)T(即,Φ-1(0)=Φ(0)T)。因此,在基站中,在进行计算用于表示实际的传播路径状况的H(n)的处理时,取代计算逆矩阵Φ-1(0)而计算转置矩阵Φ(0)T即可,所以能够更简单地计算H(n)。
另外,移动台有时被称为UE,基站有时被称为Node 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8年4月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098395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
加权单元,使用第1预编码矩阵以及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对参考信号进行加权;以及
控制单元,对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大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和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是时域的使用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加权单元使用相互正交的多个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以及与所有这些第1预编码矩阵相互正交的多个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对多个所述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所述控制单元对于多个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多个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使多个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大于多个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6.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
第1加权单元,使用第1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加权;
第2加权单元,使用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对参考信号进行加权;以及
控制单元,对于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第1加权单元还使用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所述控制单元对于所述发送数据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8.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是用于参考信号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方法,在该方法中,
对于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9.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包括:
使用第1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加权,
使用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对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对于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Claims (8)
1.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包括:
加权单元,使用第1预编码矩阵以及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和参考信号进行加权;以及
控制单元,对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大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和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是时域的使用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加权单元使用相互正交的多个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以及与所有这些第1预编码矩阵相互正交的多个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对多个所述发送数据和多个所述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所述控制单元对于多个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多个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使多个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大于多个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加权单元包括:第1加权单元,使用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对所述发送数据进行加权;以及第2加权单元,使用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对所述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所述控制单元对于所述发送数据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
所述第1加权单元还使用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加权,
所述控制单元对于所述发送数据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发送间隔,独立地控制所述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8.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是用于参考信号的加权的预编码矩阵的使用方法,在该方法中,
对于第1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独立地控制与所述第1预编码矩阵正交的第2预编码矩阵的使用间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98395 | 2008-04-04 | ||
JP098395/08 | 2008-04-04 | ||
PCT/JP2009/001130 WO2009122658A1 (ja) | 2008-04-04 | 2009-03-13 | 無線通信移動局装置およびプレコーディング行列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84684A true CN102084684A (zh) | 2011-06-01 |
Family
ID=41135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99562A Pending CN102084684A (zh) | 2008-04-04 | 2009-03-13 |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74277B2 (zh) |
EP (1) | EP2262307A1 (zh) |
JP (1) | JP5361865B2 (zh) |
CN (1) | CN102084684A (zh) |
WO (1) | WO2009122658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70272A (zh) * | 2012-02-07 | 2014-11-26 |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具有天线阵列的基站的pmi和cqi反馈的增益归一化校正 |
CN107113042A (zh) * | 2015-01-15 | 2017-08-29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无线设备、无线电节点及其中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28631B2 (ja) * | 1995-07-15 | 2005-12-21 | 森田産業株式会社 | レンタルマット敷設方法 |
WO2011078571A2 (ko) | 2009-12-22 | 2011-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프리코딩된 사운딩 참조신호를 이용하여 comp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그 방법 |
US9059760B2 (en) * | 2010-02-05 | 2015-06-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uplink beamforming transit diversity |
EP3393047B1 (en) | 2010-04-30 | 2020-11-18 | Sun Patent Trust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
US8948196B2 (en) * | 2010-05-03 | 2015-02-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unding antenna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KR20110126034A (ko) * | 2010-05-14 | 2011-11-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주기적 사운딩 참조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JP5530257B2 (ja) * | 2010-05-27 | 2014-06-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基地局、基地局の通信方法、移動局、移動局の通信方法 |
WO2011160277A1 (zh) * | 2010-06-21 | 2011-12-2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信道质量估计方法、移动台、基站和无线通信系统 |
JP5585306B2 (ja) * | 2010-08-25 | 2014-09-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基地局、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9059756B2 (en) * | 2010-11-09 | 2015-06-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precoding vector switching in uplink shared channel |
JP5720284B2 (ja) * | 2011-02-10 | 2015-05-2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フィードバック制御方法、基地局、ペアリング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795723B2 (ja) * | 2011-05-27 | 2015-10-1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
US8312329B1 (en) * | 2011-06-13 | 2012-11-13 | Litepoin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a single vector signal generator to verify device under test |
CN102355293B (zh) * | 2011-08-15 | 2017-02-0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测量参考信号发射方法及装置 |
US20140247809A1 (en) * | 2011-10-03 | 2014-09-04 | Ntt Docomo, Inc.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9337982B2 (en) * | 2013-04-05 | 2016-05-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aptive antenna management in LTE |
US20150163036A1 (en) * | 2013-12-11 | 2015-06-11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High Resolution Channel Sounding for FDD Communications |
JP5884862B2 (ja) * | 2014-07-24 | 2016-03-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9980271B2 (en) * | 2015-03-14 | 2018-05-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aware reciprocal channel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
JP5958591B2 (ja) * | 2015-04-14 | 2016-08-0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移動局、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2186919B1 (ko) | 2016-07-13 | 2020-12-04 |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 무-승인 데이터 송신을 위한 네트워크 노드, 사용자 디바이스 및 방법들 |
RU2739395C2 (ru) | 2016-08-10 | 2020-12-23 | Идак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 Способы, устройства, системы и процедуры для взаимности канала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ul) |
CN110176949A (zh) * | 2016-08-12 | 2019-08-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方法、信令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
MY194573A (en) * | 2016-09-26 | 2022-12-02 | Lg Electronics Inc | Uplink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8271174A (zh) * | 2016-12-30 | 2018-07-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18128504A1 (ko) | 2017-01-08 | 2018-07-12 | 엘지전자(주)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11018828B2 (en) | 2017-02-06 | 2021-05-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MIMO reference signals and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s |
WO2018227572A1 (en) * | 2017-06-16 | 2018-12-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requency selective uplink precoding for new radio |
WO2021179248A1 (en) * | 2020-03-12 | 2021-09-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ynamic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resource allocation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47176A1 (en) * | 2003-10-27 | 2005-07-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CI cancellation method for an OFDM system |
US20060262870A1 (en) * | 2005-05-19 | 2006-11-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T pre-coding of data and control signals to reduce PAPR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WO2006133599A1 (en) * | 2005-06-15 | 2006-12-2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nel quality estimation |
CN101006650A (zh) * | 2004-08-17 | 2007-07-2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时空编码的数据通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18747B1 (ko) * | 2006-02-07 | 2009-09-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 |
WO2009072960A2 (en) * | 2007-12-03 | 2009-06-1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Precoder for spatial multiplexing,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tter |
-
2009
- 2009-03-13 CN CN2009801099562A patent/CN102084684A/zh active Pending
- 2009-03-13 JP JP2010505306A patent/JP53618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13 US US12/920,024 patent/US8374277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3-13 WO PCT/JP2009/001130 patent/WO200912265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3-13 EP EP09727214A patent/EP226230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47176A1 (en) * | 2003-10-27 | 2005-07-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CI cancellation method for an OFDM system |
CN101006650A (zh) * | 2004-08-17 | 2007-07-2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时空编码的数据通信 |
US20060262870A1 (en) * | 2005-05-19 | 2006-11-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T pre-coding of data and control signals to reduce PAPR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WO2006133599A1 (en) * | 2005-06-15 | 2006-12-2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nel quality estimation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70272A (zh) * | 2012-02-07 | 2014-11-26 |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具有天线阵列的基站的pmi和cqi反馈的增益归一化校正 |
CN104170272B (zh) * | 2012-02-07 | 2018-07-27 |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无线通信设备中的方法 |
CN107113042A (zh) * | 2015-01-15 | 2017-08-29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无线设备、无线电节点及其中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62307A1 (en) | 2010-12-15 |
JP5361865B2 (ja) | 2013-12-04 |
JPWO2009122658A1 (ja) | 2011-07-28 |
WO2009122658A1 (ja) | 2009-10-08 |
US8374277B2 (en) | 2013-02-12 |
US20110002415A1 (en) | 2011-0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84684A (zh) |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和预编码矩阵使用方法 | |
US11546027B2 (en)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
KR101478277B1 (ko) | Mu-mimo를 지원하기 위한 프리코딩을 이용한 프레임송신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지원하는 기지국 | |
CN102379091B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JP5723627B2 (ja)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 |
CN102792605B (zh) | 传送预编码矩阵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用于接收预编码矩阵信息的方法和基站 | |
US9173220B2 (en)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 |
US9008166B2 (en) | Filter calculating device,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processor, and filter calculating method | |
CN106911368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5471485A (zh) | 用于发送和接收码本子集限制位图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4202283B (zh) | 发送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装置的控制程序及基站装置的控制程序 | |
CN103238286A (zh) | 反馈方法及移动终端装置 | |
CN103477680A (zh) | 终端、基站、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2960017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JP2011223105A (ja) | 通信制御方法、移動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
JP2012049680A (ja)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US8989291B2 (en) | Spatial pre-coding for transmitting data with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06537827B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台、发送方法以及解调方法 | |
JP6344489B2 (ja) | 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mimo基地局 | |
CN103222301A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JP2021516010A (ja) | 送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製品、及び送信機 | |
JP5609991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JP5958591B2 (ja) | 移動局、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14233080A (ja) |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