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水壶的改进。
背景技术
电热水壶一般包括壶体、壶盖、加热部件和温控部件。壶体上方设有壶口和壶嘴,壶盖可开启或关闭壶口。壶体上还设有可通过壶体手柄上的按钮来开启或关闭的出水口。当用户倾斜壶体时,壶体中的水可以经出水口并从壶嘴倒出。电热水壶自动烧水的原理是:当水加热至沸腾时,温控部件检测到高温蒸汽使加热部件自动断电,从而实现自动快速的烧水功能。
为了能够快速地将水烧开,壶口和出水口需要密封;而为了方便用户倒水,出水口则需要方便地开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20137926Y公开了一种电热水壶的安全密封装置。该水壶的壶嘴处设有阀座,阀座上设有开孔(实际上是出水口)。该水壶还设有壶嘴阀门、阀门复位弹簧、开阀机构。该开阀机构包括出水按钮、连杆和杠杆,该出水按钮和连杆设置在壶体的手柄上,该杠杆设置在壶盖中,杠杆的一端与连杆连接,另一端与壶嘴阀门连接。当按下出水按钮,壶嘴阀门将向下移动从而开启阀座上的开孔;当出水按钮复位后,壶嘴阀门将在阀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而关闭阀座上的开孔。
然而该水壶出水口开闭机构的部件分散设置在壶体把手、壶盖和壶体中,其中出水按钮和连杆设置在壶体把手上,杠杆设置在壶盖中,而壶嘴阀门则设置在壶体内部的阀座上。即开闭机构采用的这种分散设置方式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在装配时需要校正把手、壶盖和壶体内部的壶嘴阀座三者的配合位置,只要安装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开闭机构不能正常工作,装配要求较高。此外这种结构的开闭机构,可靠性也不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热水壶,使其控制出水口开闭的机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热水壶,包括壶体、壶盖、加热部件和温控部件,该壶体包括壶口和壶嘴,其中:所述壶盖可拆卸扣置在壶口上,壶盖上设有连通所述壶体内部和壶嘴的出水通道,且壶盖上还设有用于开启或关闭该出水通道的开闭机构。
作为改进之一:所述开闭机构包括: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水通道的滑动部件,用于驱动滑动部件移动的压杆和用于滑动部件复位的第一复位部件。
作为改进之二:所述壶盖中还设有容置腔,所述出水通道包括出水口、通道空腔和进水口,所述滑动部件包括分别置于该容置腔中的第一部分和置于该通道空腔中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出水口处设有密封圈,该第一部分上设有第一驱动部,所述压杆上设有与该第一驱动部配合以驱动所述滑动部件移动的第二驱动部,且所述第一复位部件置于该容置腔中并与该第一部分配合以驱动所述滑动部件复位;该第二部分上设有用于和该出水口处的密封圈密封配合的密封部。
作为改进之三:所述滑动部件为中空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为设置其空腔中的斜面,该斜面位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第二驱动部为与该斜面滑动配合的斜面。
作为改进之四:所述壶盖上设有与所述压杆配合的自锁按钮机构。该自锁按钮机构可以采用棘轮自锁结构,或其他能够实现一次按压自锁,二次按压解锁的自锁结构。
作为改进之五:所述容置腔设有排气入口和与所述通道空腔连通的排水孔,且所述壶盖上还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排气出口。在烧水时,壶内的蒸汽可以从排气入口进入容置腔,最后经排气出口排除。而进入容置腔中由蒸汽凝结而成的水则可以通过该排水口回流到壶体中,防止积水。
作为改进之六:所述壶体包括外壳、上卡圈和内胆,该外壳上部设有卡口,该卡口围成的空间为所述壶口,该内胆和上卡圈设置在该外壳中,且该上卡圈的下部与该内胆的上缘密封连接,该上卡圈的上部与该外壳上部的卡口可拆卸连接;该上卡圈为一中空环状部件,其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壶盖的出水口相应的通孔,通孔下方的内壁面上设有环形凸台,所述壶盖扣入该上卡圈中,其下部支设在该环形凸台上。将上卡圈上部与外壳的卡口固定,上卡圈的下部与内胆固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固上卡圈,使得内胆的固定更加稳固,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上卡圈完全置于电热水壶的外壳中,还可以使得壶体的外观更加简洁,更加美观。
作为改进之七:所述壶盖下部与所述环形凸台的接触处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上卡圈侧面上还设有用于装设所述温控部件的安装孔,该安装孔中设有用于防止蒸汽进入所述温控部件内部的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可以将壶盖壶体密封,第二密封圈可以将用于安装温控部件的安装孔密封,再加上前述的滑动部件上的密封部将出水通道的出水口密封,从而形成电热水壶的全面密封,使得本电热水壶烧水效率更高。
作为改进之八:所述壶体底部设有用于支撑固定所述内胆的下卡圈。下卡圈可以进一步加固内胆。
作为改进之九:所述内胆与所述外壳之间和/或所述下卡圈与所述内胆底部之间设有隔热材料。在这些部位设置隔热材料,可以进一步阻隔内胆与外壳之间的热传导,加强水壶的保温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由于出水通道和开闭机构集中设置在壶盖中,相对于现有水壶开闭机构的分散设置方式,结构更加简单。此外由于出水通道和用于控制出水通道开关的开闭机构都设置在壶盖上,而且壶盖是可拆卸扣置在壶口上的部件,因此生产人员无需考虑壶盖与壶体的位置严格对应,生产装配较为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正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壶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上部局部放大剖视图之一;
图4是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滑动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的上部局部放大剖视图之二;
图6是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壶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正剖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的上卡圈的立体图;
图9是图1的下部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热水壶包括壶体10、壶盖20、加热部件和温控部件90,该壶盖20可拆卸扣置在壶口11上,该壶体10包括壶口11和壶嘴12。其中,壶盖20上设有连通壶体10内部和壶嘴12的出水通道,以及用于开启或关闭该出水通道的开闭机构。
如图3、图4所示,该开闭机构包括:用于开启或关闭出水通道的滑动部件41,用于驱动滑动部件41移动的压杆42和用于滑动部件41复位的第一复位部件43。其中壶盖20中的出水通道包括出水口31、通道空腔32和进水口33,出水口31处设有密封圈311,此外壶盖20中还设有容置腔21。
该滑动部件41为中空部件,其包括分别置于该容置腔21中的第一部分411和置于该通道空腔32中的第二部分412。其中,该第一部分411上设有第一驱动部4111,该压杆42上设有与该第一驱动部4111配合以驱动滑动部件41移动的第二驱动部421。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驱动部4111为设置在该滑动部件41空腔中的斜面(见图4),该斜面位于容置腔21中,第二驱动部421也是斜面。当压杆42下压时,压杆42端部的斜面将对滑动部件41中的斜面施加向右的推力,使得滑动部件41向右移动,从而开启出水口31;反之则关闭出水口31。
该第一复位部件43置于该容置腔21中并与该第一部分411配合以驱动滑动部件41复位;该第二部分412上设有用于和该出水口31密封配合的密封部4121。在本实施例中,该复位部件为复位弹簧,该密封部4121螺固在该滑动部件41的第二部分412端部。当该滑动部件41移动至关闭出水口31位置时,该密封部4121与该出水口31处的密封圈311配合以堵住该出水口31。
如图5所示,该壶盖20中的容置腔21设有排气入口211和与通道空腔32连通的排水孔212,且壶盖20上还设有与容置腔21连通的排气出口22。在烧水时,壶内的蒸汽可以从排气入口211进入容置腔21,最后经排气出口22排出。而进入容置腔21中由蒸汽凝结而成的水则可以通过该排水口回流到壶体10中,防止积水。
此外,该壶盖20上还设有与压杆42配合的自锁按钮机构23。在本实施例中,该自锁按钮机构23采用棘轮自锁结构,或其他能够实现一次按压自锁,二次按压解锁的自锁结构,以方便用户快速开启或关闭出水口31。
如图6和图7所示,该壶体10包括外壳13、上卡圈14和内胆15,该外壳13上部设有卡口131,该卡口131围成的空间为壶口11(见图2)。该内胆15和上卡圈14设置在该外壳13中,且该上卡圈14的下部与该内胆15的上缘通过密封圈71密封连接。该上卡圈14的上部与该外壳13上部的卡口131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为卡扣连接,且该上卡圈14上还嵌设有用于密封该卡口131的密封圈72。
如图8所示,该上卡圈14为一中空环状部件,其侧面上设有与壶盖20的出水口31相应的通孔141和用于装设温控部件90的安装孔142,该通孔141下方的内壁面上设有环形凸台143。如图5所示,当壶盖20扣入该上卡圈14中时,其下部将支设在该环形凸台143上。且壶盖20下部与环形凸台143的接触处设有第一密封圈50,而该安装孔142中则设有用于防止蒸汽进入温控部件90内部的第二密封圈60。第一密封圈50可以将壶盖20与壶体10密封,第二密封圈60可以将用于安装温控部件90的安装孔142密封,再加上前述的滑动部件41上的密封部4121将出水通道的出水口31密封,从而形成电热水壶的全面密封,使得本电热水壶烧水效率更高。
此外,如图6、图7和图9所示,为进一步加固内胆15,该壳体的底部设有用于支撑固定内胆15的下卡圈16。由于内胆15与外壳13之间、下卡圈16与内胆15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可以在一定程度阻隔热量的传递,使得本电热水壶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当然,为进一步提高电热水壶的保温效果,还可以在内胆15与外壳13之间和/或下卡圈16与内胆15底部之间设置隔热材料17。在本实施例中,下卡圈16与内胆15底部之间设有隔热材料17。
在本实施例中,水壶的出水通道和开闭机构集中均设置在壶盖20中,相对于现有的水壶的出水通道和开闭机构的分散设置方式,结构更加简单合理。此外,由于出水通道和用于控制出水通道开关的开闭机构都设置在壶盖20中,而壶盖20是可拆卸扣置在壶口11上的部件,因此生产人员无需考虑壶盖20与壶体10的位置严格对应,即可保证用户方便快速倒水,因此生产装配工艺也较为简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