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8648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88648A CN101688648A CN200880021524A CN200880021524A CN101688648A CN 101688648 A CN101688648 A CN 101688648A CN 200880021524 A CN200880021524 A CN 200880021524A CN 200880021524 A CN200880021524 A CN 200880021524A CN 101688648 A CN101688648 A CN 1016886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eristome
- light
- lighting device
- interv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3—Direct backlight characterized by the sequence of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2的特征在于: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管状光源17和配设在上述管状光源的与光射出侧相反的一侧的光反射部件40,上述管状光源的排列具有其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17A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17B,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形成有开口部50,上述窄间隔部分17A中的上述开口部50的开口率大于上述宽间隔部分17B中的上述开口部50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50相对于上述光反射部件40整体的形成比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的非发光型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中,为了对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照射光,在该显示面板的背面设有背光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配置于多个光源的与液晶显示元件侧相反的一侧的反射部件中,从与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面正交的方向将多个光源投影到反射部件上时,在该多个光源所投影的位置上设置至少一个开口部,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光源自身所发出的热而导致的光源发光效率的降低。
伴随着近年来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型化、低功耗化的要求,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的课题变得愈发显著,除了涉及上述发光效率的课题之外,作为较大的课题还可以列举出涉及产生亮度不均匀或者产生灯影像等的亮度分布不均匀的课题。
关于亮度分布的不均匀,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光学部件中设置多个尺寸为500μm以下的透射率调整体,并且通过按照规定的图案密度分布配置该透射率调整体来得到均匀的光源。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沿着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左右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多个直管型灯,并且将该直管型灯之间的距离设定成在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中心部狭窄,随着靠近显示画面的上下端而以等比例的间距逐渐变宽(该结构也被称为不等灯间距)。该技术关注于以下事实:通常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画面的中心,因此即使画面端部的明亮度与画面中央相比暗一些,肉眼也不会觉察,由此能够在维持面光源亮度的均匀性的同时减少灯的数量,实现低功耗化的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96326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7941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642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关于亮度分布不均匀的课题,还不能说是已经充分实施了对策,立足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大画面化的进一步技术开发仍是当务之急。特别地,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不等灯间距中,有时会产生如下显示不均匀:灯配置位置与画面整体的亮度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画面端的灯间隔比较宽,因此光量不足而产生亮度不均匀,或者不能充分地反射光而产生灯影像。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所述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局部地调整照明亮度来使得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的照明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这种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还提供一种具备这种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管状光源和被配设在上述管状光源的与光射出侧相反的一侧的光反射部件,上述管状光源的排列具有其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形成有开口部,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其中,所示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上述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
根据这样的照明装置,关于管状光源的排列,设有其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因此可能窄间隔部分侧的照明亮度比宽间隔部分侧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在宽间隔部分侧使该间隔相对较宽来减少管状光源的设置数量,由此能够有助于削减成本。此外,根据照明装置的用途不同,存在优选将局部分为用高亮度照明的区域和用低亮度照明的区域的情况,例如在利用该照明装置进行显示的显示装置中,倾向于在显示画面外侧(外围部分)不需要相对明亮显示,相反在显示画面内侧(中心部分)需要相对明亮的显示,因此优选将宽间隔部分设在显示装置外侧,窄间隔部分设在显示装置内侧。
然而,在如上所述地保持管状光源的排列间隔不同的情况下,照明亮度相对较高的窄间隔部分和照明亮度相对较低的宽间隔部分之间的配置平衡非常重要。当该窄间隔部分和该宽间隔部分的照明亮度差过大时,在整体上会照明亮度分布不均匀,有时例如在利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会产生亮度不均匀。
在本发明中,除了具有如上所述地保持管状光源的排列间隔不同的结构,在光反射部件中还设置开口部,管状光源的窄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管状光源的宽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
从管状光源发出的光不仅直接向光射出侧(例如显示面板侧)射出,有的也发向与光射出侧不同的方向,发向该方向的光被光反射侧反射而到达光射出侧,这些光被总称为照明亮度。
因此,通过在光反射部件中设置开口部,开口部难以反射从管状光源发出的光,因此能够减少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量,其结果是可以减低照明亮度。并且,通过使管状光源的排列的窄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能够更大地降低窄间隔部分的照明亮度,可以缩小与宽间隔部分的照明亮度之间的差,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即,能够通过调整光反射部件的开口率来调整管状光源排列的窄间隔部分和宽间隔部分的照明亮度。其结果是能够使照明装置整体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例如在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中,可以防止或抑制如上所述的亮度不均匀等显示不均匀。
此外,本发明的管状光源的排列间隔能够利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对于上述多个管状光源的排列方向,能够使上述管状光源的上述窄间隔部分位于上述宽间隔部分的内侧。
另外,能够使上述管状光源的上述窄间隔部分位于该管状光源的排列中央部,另一方面,上述宽间隔部分位于该管状光源的排列端部的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方式,但是在下面列举窄间隔部分位于该管状光源的排列中央部、另一方面宽间隔部分位于该管状光源的排列端部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各种方式。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能够在上述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在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在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
另外,能够在上述管状光源的并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在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在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
在上述各个情况下,通过调整设置开口部的间隔来调整光反射部件的开口率。即,使管状光源的窄间隔部分的该开口部的间隔小于宽间隔部分的该开口部的间隔,由此在窄间隔部分设置较多的开口部,使光反射部件在窄间隔部分的开口率相对变大。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窄间隔部分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管状光源的窄间隔部分和宽间隔部分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此外,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与光反射部件的长边方向相当,因此能够在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比并列方向上多设置开口部,可以使该开口部的间隔发生更多样的变化。
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大于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开口部的面积(即大小)来调整光反射部件的开口率。即,窄间隔部分中的开口部的面积大于宽间隔部分中的开口部的面积,由此光反射部件在窄间隔部分中的开口率相对变大。其结果是能够减少窄间隔部分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管状光源的窄间隔部分和宽间隔部分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上述管状光源能够具有电压相对较高的高电压部分和电压相对较低的低电压部分,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上述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
也存在高电压部分的管状光源亮度高于低电压部分的管状光源亮度的情况。因此,使高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低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由此能够更大地减少高电压部分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缩小与低电压部分的照明亮度之间的差,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其结果是可以使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在上述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形成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
另外,在上述管状光源的并列方向上形成多有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
在上述各个情况下,通过调整设置开口部的间隔来调整光反射部件的开口率。即,使得开口部在高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在低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由此在高电压部分设置更多的开口部,使高电压部分的光反射部件的开口率相对变大。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高电压部分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高电压部分和低电压部分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此外,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与光反射部件的长度方向相当,因此能够在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比并列方向相对多地设置开口部,可以使该开口部的间隔发生更多样的变化。
能使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大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
在该情况下,通过调整开口部的面积(即大小)来调整光反射部件的开口率。即,使管状光源的高电压部分中的开口部的面积大于低电压部分中的开口部的面积,由此光反射部件在高电压部分中的开口率相对变大。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高电压部分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管状光源的高电压部分和低电压部分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能够具备底座,该底座收纳上述管状光源和具有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光反射部件,上述底座由金属制的板,上述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率大于上述底座的光反射率。
在该情况下,从管状光源产生的光被光反射部件反射,并且在设置于光反射部件的开口部中通过该开口部而到达金属制的底座,被该底座反射。因此,通过使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率大于底座的光反射率,能够降低形成有开口部的部分的反射光量,进而可以调整照明亮度。
能够使在上述底座的表面中至少内侧面的表面涂有白色系的颜色。
这样对底座涂有容易反射光的白色系的颜色,能够提高底座的光反射性,因此在开口部中也能够以相对较高的效率来反射从管状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有效地利用该光。
并且,使开口部与其周边的普通部分(即未设置开口部的部分)的亮度差不过大,由此例如即使在用作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由该亮度差造成导致视觉识别出开口部。
另外,能使在上述底座的表面中至少内侧面的表面涂有灰色系的颜色或者黑色。
这样对底座涂有难以反射光的灰色系的颜色或者黑色,由此能够降低底座的光反射率,因此也能够进一步扩大该底座和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率的差值,可以利用开口部来进一步增大照明亮度的调整能力。
能在上述光反射部件和上述底座之间插入有透明或者白色系的部件。
在该情况下,从管状光源产生的光在开口部被插入到该光反射部件和底座之间的部件反射。使该部件为容易反射光的透明或者白色系的部件,由此能够以相对较高的效率反射光,可以有效地利用该光。
并且,通过使开口部与其周边的普通部分(即未设置开口部的部分)的亮度差不过大,例如即使在用作显示装置用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该亮度差导致视觉识别出开口部。
另外,能在上述光反射部件和上述底座之间插入有灰色系或者黑色的部件。
在该情况下,从管状光源产生的光在开口部被插入到光反射部件和底座之间的部件反射。使该部件为难以反射光的灰色系或者黑色的部件,由此能够降低部件的光反射率,因此能够更为扩大该部件和光反射部件之间的光反射率的差值,可以利用开口部进一步扩大照明亮度的调整能力。
能够具备底座,该底座收纳上述光源和具有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光反射部件,上述底座由树脂成形品,上述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率大于上述底座的光反射率。
这样,通过采用由树脂成形品的底座能提高成形性,并且可以通过添加色素材料等方式来容易地调整光反射率。
能够具备用于将上述管状光源支撑在上述底座上的光源支撑部,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设置用于插通上述光源支撑部的插通孔,上述开口部和上述插通孔的面积互不相同。
在该情况下,在光反射部件中设有开口部和具有不同功能的开口(插通孔)。因此,能够通过形成面积互不相同的开口部和插通孔来区分开口部和插通孔,因此在组装照明装置时不会混淆二者,能够期待制造工序的简便化。
另外,能够具备用于将上述管状光源支撑在上述底座上的光源支撑部,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设置用于插通上述光源支撑部的插通孔,上述开口部和上述插通孔的形状互不相同。
在该情况下,在光反射部件中设有开口部和具有不同功能的开口(插通孔)。因此,能够通过形成形状互不相同的开口部和插通孔来区分开口部和插通孔,因此在组装照明装置时不会混淆二者,能够期待制造工序的简便化。
能够形成多个上述开口部,分别交错配置。
另外,能够形成多个上述开口部,分别并列配置。
通过采用上述各种方式的开口部,可以使开口部的排列变得规则,提高照明亮度的调整精度。
能使上述开口部是对上述光反射部件进行冲孔而形成的。
另外,能使上述开口部是对上述光反射部件进行刻绘而形成的。
这样通过冲孔或者刻绘来形成开口部,由此可以适当设置开口部的方式,并且容易地按照设计形成开口部。
然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照明装置和利用从该照明装置发出的光来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可以使照明装置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平滑,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防止或抑制显示不均匀。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样的显示装置能够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台式屏幕等,特别适合用作大型屏幕。
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这种电视接收装置,可以提供防止或抑制了显示不均匀的、视觉识别性良好的电视图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局部地调整照明亮度,由此使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能够提供防止或者抑制了显示不均匀的高质量的显示。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可以提供防止或者抑制了显示不均匀的高质量的电视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A-A线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装置的要部结构和作用效果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4的背光装置所具备的光反射片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光反射片的一个变形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光反射片的一个变形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光反射片的一个变形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开口部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4:背光底座(底座);17:冷阴极管(管状光源);17A:窄间隔部分;17B:宽间隔部分;20:灯夹子;22、23:插通孔;30A:高电压部分;30B:低电压部分;40:光反射片(光反射部件);50:开口部;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A-A线截面图,图4是表示背光装置的要部结构和作用效果的示意性说明图,图5是表示光反射片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收纳并夹持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的两个壳体CA和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支架S。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呈横向较长的方形,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通过边框13将它们保持为一个整体。
然后,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装置12(参照图2和图3)。
液晶面板11是如下结构:一对玻璃基板在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被贴合,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之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与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相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和与该开关元件相连接的像素电极等,在另一方玻璃基板上,设有对置电极和按照规定排列配置R、G、B等各个着色部的滤色器等。
背光装置12是所谓的直下型的背光装置,在液晶面板11的面板面(即显示面)的背面正下方,沿着该面板面具备多个线状光源(在此将冷阴极管(管状光源)17用作高压放电管)。
并且,背光装置12具备:呈上面侧开口的大致箱型的背光底座(底座)14、多个被安装成覆盖背光底座14的光学部件15(从图示的下侧起按顺序为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光学片)以及用于将这些光学部件15保持在背光底座14中的框架16。并且,在背光底座14内具备:冷阴极管17、统一覆盖冷阴极管17组的两个端部的灯架19以及用于将冷阴极管17安装在背光底座14中的灯夹子(光源支撑部件)20。此外,在该背光装置12中,冷阴极管17的光学部件15侧成为光射出侧。
另外,在背光底座14的与配设有冷阴极管17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与光射出侧相反的一侧),安装有用于对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压的逆变器基板21。逆变器基板21是包括产生用于点亮冷阴极管17的高频率电压的逆变电路。
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在使其长度方向(即轴线方向)与背光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多个冷阴极管17被收纳在背光底座14内(在图2中是16个)。另外,如图3所示,各冷阴极管17如下排列:具有多个冷阴极管17的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17A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17B,特别地,窄间隔部分17A形成在冷阴极管17的排列中央部即背光装置12的中央侧,宽间隔部分17B被形成在冷阴极管17的排列端部即背光装置12的端侧。
另外,背光底座14由金属制的板,在该背光底座14的内面侧涂有黑色,并且在冷阴极管17的与光射出侧相反的一侧配设有光反射片(光反射部件)40,由此形成光反射面。利用包括这种光反射片40的背光底座14,可以使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反射到扩散板等的光学部件15侧。
光反射片40例如由具备光反射性的树脂片,其光反射率大于背光底座14的光反射率。另外,如图5所示,光反射片40与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平行配置,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与冷阴极管17的排列的窄间隔部分17A相对,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的端部与宽间隔部分17B相对。
并且,光反射片40具有用于插通灯夹子20的插通孔22和用于调整光反射片40的光反射率的开口部50(在图2中省略了开口部50的图示),插通孔22和开口部50呈面积互不相同的圆形。因此,如图4所示,从冷阴极管17射出的光被光反射片40反射,并且在设置于光反射片40的开口部50中通过该开口部50到达金属制的背光底座14,被该背光底座14反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光反射片40进行冲孔形成大小各自相等的开口部50。另外,如图5所示,多个开口部50沿着光反射片40的长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形成列,在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并列有多列(在图5中是15列)沿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排列的开口部50的列。
在此,当关注一列时,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相等。
另一方面,当关注相互的列之间时,关于在上述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在位于光反射片40的与窄间隔部分17A相对置的部分(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列中,该间隔相对较小,开口部50被紧密配置。并且,关于在该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在位于光反射片40的与宽间隔部分17B相对置的部分(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的端部)的列中相对较大,开口部50被稀疏配置。此外,该间隔从位于窄间隔部分17A的列向位于宽间隔部分17B的列逐渐变大。由此,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0相对于光反射片40整体的形成比率。
然后,关于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在光反射片40的与窄间隔部分17A对置的部分(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该间隔相对较小,开口部50被紧密配置。并且,在该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在光反射片40的宽间隔部分17B(光反射片40的短边方向的端部)相对较大,开口部50被稀疏配置。此外,该间隔从窄间隔部分17A向宽间隔部分17B逐渐变大。由此,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0相对于光反射片40整体的形成比率。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冷阴极管17被排列成具有其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17A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17B,并且,窄间隔部分17A被配置在背光装置12的中央侧,宽间隔部分17B被配置在背光装置12的端侧。能使照明亮度在窄间隔部分17A中比宽间隔部分17B高,因此能提高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画面中央侧的视觉识别性,并且能够期待由设置了宽间隔部分17B而导致的冷阴极管17的设置数量减少带来成本的削减。
另一方面,调整照明亮度相对较高的窄间隔部分17A和照明亮度相对较低的宽间隔部分17B的配置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作业,当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差过大,在整体上照明亮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中会产生亮度不均匀。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光反射片40中形成开口部50作为照明亮度的调整单元,使窄间隔部分17A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17B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50相对于光反射片40整体的形成比率。
这样,通过在光反射片40中设置开口部50,开口部50不反射从冷阴极管17产生的光,因此能够减少光反射片40的光反射量,其结果是可以降低照明亮度。并且,通过使窄间隔部分17A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17B的开口部50的开口率,能够更大地降低窄间隔部分17A的照明亮度,可以缩小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的差,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50相对于光反射片40整体的形成比率。即,通过对光反射片40的开口率进行部分调整,可以调整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其结果是能够使背光装置12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可以防止或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0的亮度不均匀等的显示不均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上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开口部50被形成为窄间隔部分17A中的该间隔小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该间隔。
并且,关于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0之间的间隔,开口部50被形成为窄间隔部分17A中的该间隔小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该间隔。
通过这种结构,在窄间隔部分17A中比在宽间隔部分17B中多设置开口部50,光反射片40在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率相对较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减少窄间隔部分17A的光反射量来降低照明亮度,因此能使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由金属制的板的背光底座14,光反射片40的光反射率大于背光底座14的光反射率。
如图4所示,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被光反射片40反射,并且在设置于光反射片40的开口部50中通过该开口部50到达金属制的背光底座14,被该背光底座14反射。因此,将光反射片40的光反射率设为大于背光底座14的光反射率,由此从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中被光反射片40反射的光RA的量大于通过开口部50被背光底座14反射的光RB的量。其结果是能够在光反射片40中形成有开口部50的部分降低反射光量,从而可以调整照明亮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对背光底座14的内侧面涂有黑色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可靠地使光反射片40的光反射率大于背光底座14的光反射率,采用对该背光底座14涂有黑色的结构作为调整背光底座14的光反射率的调整单元。由此,能够降低背光底座14的光反射率,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该背光底座14和光反射片40之间的光反射率的差异,能利用开口部50来进一步增加照明亮度的调整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反射片40中设有用于插通灯夹子20的插通孔22和用于调整光反射率的开口部50,插通孔22和开口部50呈面积互不相同的圆形。
这样将插通孔22和开口部50设为互不相同的面积(大小),由此能够区分插通孔22和开口部50,不会在组装背光装置12时混淆二者,能够期待制造工序的简便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对光反射片40进行冲孔来形成开口部50的结构,因此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得到作为设计好的开口的开口部50。
<实施方式2>
下面利用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仅关注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的差来配置开口部50,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还关注冷阴极管17的电压差造成的照明亮度的差来配置开口部51。其它的都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片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关于冷阴极管17,对该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压的逆变器基板21仅被安装在背光底座14的长边方向的单侧,因此从该逆变器基板21向冷阴极管17的一个端部供给驱动电压。因此,在该冷阴极管17中,该冷阴极管17中被供给驱动电压的一个端部侧成为高电压(高电压部分30A),另一方面,另一个端部侧成为低电压(低电压部分30B)。
如图6所示,光反射片41与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平行配置,光反射片41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图6中的上部)与冷阴极管17的高电压部分30A对置,光反射片4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个端部(图6中的下部)与低电压部分30B对置。在该光反射片41中形成有多个面积相等的开口部51。
在此,当关注一列时,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1之间的间隔在每一个位置上都不同。具体地说,位于高电压部分30A的开口部51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位于低电压部分30B的开口部51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大。
此外,关于开口部51按照冷阴极管17的排列间隔的配置、即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1之间的间隔与上述实施方式1结构相同。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冷阴极管17的高电压部分30A中的开口部51的开口率大于低电压部分30B中的开口部51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1相对于光反射片41整体的形成比率。
背光装置14的照明亮度分布不均匀不是仅由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配置的平衡而导致的,也是由冷阴极管17的电压差而导致的。即,存在冷阴极管17的管状光源的亮度在该冷阴极管17的高电压部分30A部分高于低电压部分30B的情况。
因此,如上所述,使冷阴极管17的高电压部分30A的开口部51的开口率大于低电压部分30B的开口部51的开口率,由此在与低电压部分30B相比照明亮度相对较高的高电压部分30A中,更大地减少其光的反射量来降低照明亮度,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1的形成比率。其结果是能够缩小高电压部分30A和低电压部分30B的照明亮度的差,在整体上可以使照明亮度分布变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开口部51,作为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1之间的间隔,在高电压部分30A中的该间隔小于在低电压部分30B中的该间隔。
由此,在高电压部分30A中比低电压部分30B中多设置开口部51,光反射片41在高电压部分30A中的开口相对较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减少高电压部分30A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高电压部分30A和低电压部分30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开口部51,作为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1之间的间隔,在窄间隔部分17A中的该间隔小于在宽间隔部分17B中的该间隔。
由此,在窄间隔部分17A中比于宽间隔部分17B多设置开口部51,光反射片41在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率相对地变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减少窄间隔部分17A的光反射量来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装置12中具备具有如上所述的开口部51的光反射片42,由此能够使背光装置12的照明亮度变得平滑,可以防止或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0的亮度不均匀等显示不均匀。
<实施方式3>
下面利用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与上述实施方式1、2的区别在于开口部的排列方式和插通孔的形状,其它的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片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如图7所示,在光反射片42中形成有插通孔23和开口部52。插通孔23为正方形,另一方面,开口部52是5种具有不同直径的圆形。
开口部52在光反射片42的长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排列配置为一列,其面积分别相等。
另一方面,在光反射片42的短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并列有多个(在图7中是9列)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排列的开口部52的列。开口部52的面积(大小)在位于与光反射片42的窄间隔部分17A相对置的部分(光反射片42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的列中相对较大。并且,该面积在位于宽间隔部分17B(光反射片42的短边方向的端部)的列中相对较小。此外,该面积从位于窄间隔部分17A的列到向位于宽间隔部分17B的列逐渐变小。由此,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部52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2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2相对于光反射片42整体的形成比率。
并且,关于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在与光反射片42的高电压部分30A相对置的部分(在图7中是光反射片42的上部),相邻的开口部52之间的该间隔相对较小,开口部52被紧密配置。关于在该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在与光反射片42的低电压部分30B相对置的部分(在图7中是光反射片42的下部)相对较大,开口部52被稀疏配置。此外,该间隔从高电压部分30A向低电压部分30B逐渐变大,由此,高电压部分30A中的开口部52的开口率大于低电压部分30B中的开口部52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2相对于光反射片42整体的形成比率。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冷阴极管17的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部52的面积大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2的面积。
这样,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部52的面积(大小)大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2的面积,因此,光反射片42在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率相对较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较少窄间隔部分17A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开口部52,作为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在冷阴极管17的高电压部分30A中的该间隔小于在低电压部分30B中的该间隔。
由此,在高电压部分30A中比低电压部分30B多设置开口部52,光反射部件在高电压部分30A的开口率相对较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减少高电压部分30A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高电压部分30A和低电压部分30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反射片42中设有用于插通灯夹子20的插通孔23和用于调整光反射率的开口部52,插通孔呈正方形,另一方面,开口部52呈圆形。
由此,插通孔23和开口部52为互不相同的形状,由此比较容易区分插通孔23和开口部52,因此在组装背光装置12时不会混淆二者,能够期待制造工序的简便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装置12中具备具有如上所述的开口部52的光反射片42,由此能够使背光装置12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可以防止或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0中的亮度不均匀等的显示不均匀。
<实施方式4>
下面利用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与上述实施方式1、2、3的区别在于开口部的排列方式,其它的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片的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如图8所示,在光反射片43中形成有插通孔23和开口部53。插通孔23为正方形,另一方面,开口部53为7种具有不同直径的圆形。
开口部53在光反射片43的长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排列配置为一列,并且,开口部53的面积(大小)在与光反射片43的高电压部分30A相对置的部分(在图8中是光反射片43的上部)中相对较大。并且,该面积在与低电压部分30B相对置的部分(在图8中是光反射片43的下部)中相对较小。此外,该面积从位于高电压部分30A的列向位于低电压部分30B的列逐渐变小。由此,高电压部分30A中的开口部53的开口率大于低电压部分30B中的开口部53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3相对于光反射片43整体的形成比率。
另一方面,在光反射片43的短边方向(即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并列有多个(在图8中是7列)在冷阴极管17的轴线方向上排列的开口部53的列。并且,开口部53在光反射片43的短边方向也排列配置成一列,各个开口部53相互并列配置。
另外,关于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3之间的间隔,在与光反射片43的窄间隔部分17A相对置的部分(光反射片43的短边方向的中央部),该间隔相对较小,开口部53被紧密配置。关于在该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3之间的间隔,在与光反射片43的宽间隔部分17B相对置的部分(光反射片43的短边方向的端部)相对较大,开口部53被稀疏配置。此外,该间隔从窄间隔部分17A向宽间隔部分17B逐渐变大。由此,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部53的开口率大于宽间隔部分17B中的开口部53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开口部53相对于光反射片43整体的形成比率。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冷阴极管17的高电压部分30A中的开口部53的面积(大小)大于低电压部分30B中的开口部53的面积,因此,光反射片43在高电压部分30A中的开口率相对较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减少高电压部分30A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高电压部分30A和低电压部分30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冷阴极管17的并列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53之间的间隔,开口部53在冷阴极管17的窄间隔部分17A中的该间隔小于在宽间隔部分17B中的该间隔。
由此,在窄间隔部分17A中比宽间隔部分17B多设置开口部53,光反射片43在窄间隔部分17A中的开口率相对较大。其结果是能够更大地减少窄间隔部分17A的光反射量,降低照明亮度,因此可以使窄间隔部分17A和宽间隔部分17B的照明亮度分布变得平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别并列配置开口部53,可以使得开口部53的排列变得规则、提高照明亮度的调整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装置12中具备具有如上所述的开口部53的光反射片43,由此能够使背光装置12的照明亮度变得平滑,能够防止或抑制液晶显示装置10的亮度不均匀等显示不均匀。
<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内容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窄间隔部分被形成在冷阴极管的排列中央部,宽间隔部分被形成在冷阴极管的排列端部,但是窄间隔部分和宽间隔部分的形成位置是任意的。
但是,在将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使用于例如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的画面中央部需要相对较高的亮度,因此与冷阴极管的并列方向相对,窄间隔部分位于宽间隔部分的内侧是比较合适的。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开口部的形状为圆形且被并列配置(圆孔并列型),但是开口部的形状和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形态:例如如图9所示的在光反射片60中圆形的开口部70成60度的角度交错配置的圆孔60度交错型、如图10所示的圆形的开口部71成90度的角度交错配置的圆孔直角交错型、如图11所示的长圆形的开口部72交错配置的长圆孔交错型、如图12所示的长圆形的开口部73是并列配置的长圆孔并列型、如图13所示的正方形的开口部74交错配置的方孔交错型、如图14所示的正方形的开口部75并列配置的方孔并列型、如图15所示的六角形的开口部76成60度的角度交错配置的六角形孔60度交错型、如图16所示的长方形的开口部77交错配置的长方孔交错型、如图17所示的长方形的开口部78并列配置的长方孔并列型等。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开口部的形状分别相同,但是在光反射片内也可以设置具有不同形状的开口部。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开口部是由冲孔而形成的,但是只要是按照设计好的形态形成的开口部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刻绘等形成方法形成的。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开口部在冷阴极管的轴线方向上排列配置成一列,但是例如也可以是不规则的配置。特别地,不规则的配置适合于作为缩小在窄间隔部分中相邻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隔的方法。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背光底座涂有黑色,但是只要是难以反射光的颜色即可,也可以涂有灰色系的颜色。并且,也可以将灰色系或者黑色的部件插入背光底座和光反射片之间。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背光底座涂有黑色,但是由此开口部和其周边的普通部分(即未设置开口部的部分)之间的亮度差过大,例如在显示装置中利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情况下,存在该开口部可被视觉识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不超出光反射片的光反射率的范围中,可以对背光底座涂有白色系的颜色,或者也可以在背光底座和光反射片之间插入透明或者白色系部件。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背光底座由金属制的板,但是也可以由树脂成形而形成。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冷阴极管作为光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还包含使用例如热阴极管等其它种类的光源的情况。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应用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应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照明装置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种类的照明装置,例如室内照明用照明装置、从背面照射广告等静止画面的照明装置等中。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示出了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液晶以外的使用背光装置的其它显示装置中。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液晶面板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使用液晶显示面板以外的显示面板的其它电视接收装置。
Claims (25)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管状光源和被配设在上述管状光源的与光射出侧相反的一侧的光反射部件,
上述管状光源的排列具有其排列间隔相对较窄的窄间隔部分和相对较宽的宽间隔部分,
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形成有开口部,
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上述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上述多个管状光源的排列方向,上述窄间隔部分位于上述宽间隔部分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窄间隔部分位于该管状光源的排列中央部,另一方面,上述宽间隔部分位于该管状光源的排列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管状光源的并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该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窄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大于上述宽间隔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状光源具有电压相对较高的高电压部分和电压相对较低的低电压部分,
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大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其中,所述开口率是该开口部相对于上述光反射部件整体的形成比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管状光源的轴线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管状光源的并列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关于在该方向上相邻的上述开口部之间的间隔,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小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该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大于上述低电压部分中的上述开口部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底座,该底座收纳上述管状光源和具有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光反射部件,
上述底座包括金属制的板,
上述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率大于上述底座的光反射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座的表面中至少内侧面的表面涂有白色系的颜色。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座的表面中至少内侧面的表面涂有灰色系的颜色或者黑色。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反射部件和上述底座之间插入有透明或者白色系的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光反射部件和上述底座之间插入有灰色系或者黑色的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底座,该底座收纳上述光源和具有上述开口部的上述光反射部件,
上述底座包括树脂成形品,
上述光反射部件的光反射率大于上述底座的光反射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将上述管状光源支撑在上述底座上的光源支撑部,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设有用于插通上述光源支撑部的插通孔,上述开口部和上述插通孔的面积互不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将上述管状光源支撑在上述底座上的光源支撑部,在上述光反射部件中设有用于插通上述光源支撑部的插通孔,上述开口部和上述插通孔的形状互不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分别交错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多个上述开口部,分别并列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部是对上述光反射部件进行冲孔而形成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部是对上述光反射部件进行刻绘而形成的。
23.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被配置在该照明装置的照明光的射出侧的显示面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是在一对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25.一种电视接收装置,
其具备权利要求23或者24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76330/2007 | 2007-07-04 | ||
JP2007176330 | 2007-07-04 | ||
PCT/JP2008/055409 WO2009004840A1 (ja) | 2007-07-04 | 2008-03-24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88648A true CN101688648A (zh) | 2010-03-31 |
CN101688648B CN101688648B (zh) | 2012-02-08 |
Family
ID=40225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2152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88648B (zh) | 2007-07-04 | 2008-03-24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77499A1 (zh) |
EP (1) | EP2161492B1 (zh) |
JP (1) | JP4469922B2 (zh) |
CN (1) | CN101688648B (zh) |
BR (1) | BRPI0812963A2 (zh) |
RU (1) | RU2430298C2 (zh) |
WO (1) | WO2009004840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02369A1 (zh) * | 2012-01-04 | 2013-07-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片及应用该反射片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
CN103578360A (zh) * | 2013-07-23 | 2014-02-12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679495A (zh) * | 2020-06-02 | 2020-09-18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
US11215875B2 (en) | 2020-06-02 | 2022-01-04 |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RPI0812962A2 (pt) * | 2007-07-04 | 2014-12-16 | Sharp Kk | Dispositivo de iluminação, dispositivo de exibição e receptor de televisão |
US8890905B2 (en) | 2009-08-18 | 2014-11-18 | Dolby Laboratories Licensing Corporation | Reflectors with spatially varying reflectance/absorption gradients for color and luminance compensation |
JP5848612B2 (ja) | 2012-01-10 | 2016-01-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5928111B2 (ja) * | 2012-04-09 | 2016-06-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42723B2 (ja) | 2000-09-08 | 2005-04-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パネル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KR100444981B1 (ko) * | 2000-12-15 | 2004-08-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착용형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
JP2002196326A (ja) | 2000-12-26 | 2002-07-12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092938B2 (ja) * | 2002-04-15 | 2008-05-28 |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検査装置用平面光源 |
EP1564479A4 (en) * | 2002-09-30 | 2008-01-23 | Sharp Kk | BACKLIGHT UNIT AND THIS US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
KR100774579B1 (ko) * | 2002-10-25 | 2007-11-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JP2004206906A (ja) * | 2002-12-24 | 2004-07-22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バックライト |
JP2004220980A (ja) * | 2003-01-16 | 2004-08-05 | Tama Electric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KR101035848B1 (ko) * | 2004-11-24 | 2011-05-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JP2007017941A (ja) | 2005-04-08 | 2007-01-25 | Fujifilm Corp | 透過率調整部材および面状照明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4522935B2 (ja) * | 2005-09-30 | 2010-08-11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バックライト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2008
- 2008-03-24 BR BRPI0812963-0A2A patent/BRPI0812963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3-24 US US12/666,739 patent/US2010017749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3-24 WO PCT/JP2008/055409 patent/WO20090048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3-24 RU RU2009148279/07A patent/RU2430298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3-24 EP EP08738748A patent/EP216149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03-24 JP JP2009521544A patent/JP4469922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3-24 CN CN2008800215241A patent/CN10168864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02369A1 (zh) * | 2012-01-04 | 2013-07-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片及应用该反射片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
CN103578360A (zh) * | 2013-07-23 | 2014-02-12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3578360B (zh) * | 2013-07-23 | 2016-01-27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679495A (zh) * | 2020-06-02 | 2020-09-18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
WO2021243795A1 (zh) * | 2020-06-02 | 2021-12-09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
US11215875B2 (en) | 2020-06-02 | 2022-01-04 |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469922B2 (ja) | 2010-06-02 |
BRPI0812963A2 (pt) | 2014-12-16 |
RU2430298C2 (ru) | 2011-09-27 |
WO2009004840A1 (ja) | 2009-01-08 |
CN101688648B (zh) | 2012-02-08 |
EP2161492B1 (en) | 2012-06-27 |
RU2009148279A (ru) | 2011-08-10 |
EP2161492A1 (en) | 2010-03-10 |
JPWO2009004840A1 (ja) | 2010-08-26 |
EP2161492A4 (en) | 2011-04-27 |
US20100177499A1 (en) | 2010-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88649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KR101284044B1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 |
CN101688648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3244909B (zh) | 用于背光单元的支承部件、背光单元及图像显示设备 | |
KR100780223B1 (ko) | 색 얼룩 향상을 위한 led 면 광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lcd 백라이트 유닛 | |
CN101828067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0517015C (zh) | 灯支撑件、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装置 | |
KR20100078298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GB2433823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 emitting diode backlight unit | |
JP2004206916A (ja) | 面状光源 | |
US20130148035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 |
US9864231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019445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8870400B2 (en) | Optical member,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optical member | |
KR101007079B1 (ko) |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유닛 | |
CN101883949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1821548A (zh) |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US8054405B2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KR20070109555A (ko) | 확산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12248769A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CN102422077A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KR20070109125A (ko) | 확산판을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90060067A (ko) |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 |
KR102232058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 |
CN116931321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