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申请人在对作物根部病害的化学防治研究中,发现氨基寡糖素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壮苗促根、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对根腐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效果较好。通过进一步将氨基寡糖素与其它已知农药成分复配,发现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后,对枯萎病菌、立枯病菌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再进一步研究发现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来防治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更尤其是枯萎病、青枯病、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蔓枯病、疫病等。
本发明组合物以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为活性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的重量份数比在30∶1~1∶50,进一步优选为1∶1~1∶3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料,制剂中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累积重量为组合物总重量的5~80%。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采用现有技术,根据所需防治的作物、所处环境条件、防治方法、防治成本等各类因素,将含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的原药与适当的辅料制成农业上可用的任意剂型;优选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粒剂、乳油、微乳剂。
本发明组合物中的辅料包括溶剂、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pH调节剂、防冻剂、赋形剂、填料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辅料配制成相应剂型。上述辅料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
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采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是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实施例1
将原药(本申请文件中原药指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以下不再赘述)、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配制成可湿性粉剂。例如如下配方:
氨基寡糖素 1%
咯菌腈 50%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 2%
白碳黑(填充剂) 5%
乙烯吡咯烷酮(粘合剂) 4%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凹凸棒石(填料)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氨基寡糖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西瓜枯萎病,试验地点为广东汕头。第一次施药时期为幼苗期,取上述可湿性粉剂按照1200倍稀释喷雾并灌根,间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为95.18%。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79.32%、85.23%。
实施例2
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配制成可湿性粉剂。例如如下配方:
氨基寡糖素 0.5%
咯菌腈 20%
茶枯粉(表面活性剂) 5%
聚乙烯醇(分散粘合剂) 8%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9%
高岭土(填料)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氨基寡糖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菜豆根腐病,试验地点为广西桂林。第一次施药时期为幼苗期(苗高5公分左右),取上述可湿性粉剂按照800倍稀释喷雾并灌根,间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2.57%,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0.45%、83.28%。
实施例3
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配制成可湿性粉剂。例如如下配方:
氨基寡糖素 2%
咯菌腈 78%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 2%
白碳黑(填充剂) 5%
乙烯吡咯烷酮(粘合剂) 4%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膨润土(填料)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氨基寡糖素·咯菌腈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水稻立枯病,试验地点为湖南岳阳。取上述可湿性粉剂按照2000倍稀释进行苗床喷雾,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为95.21%,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2.65%、86.37%。
实施例4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干燥筛分后配制成水分散性粒剂。例如如下配方:
氨基寡糖素 3%
咯菌腈 0.1%
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 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1%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2%
高岭土(填料) 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氨基寡糖素·咯菌腈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黄瓜蔓枯病,试验地点为广东梅州。第一次施药时期为幼苗期,取上述水分散性粒剂按照1100倍稀释喷雾并灌根,间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为95.17%,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1.35%、86.49%。
实施例5
将活性成分、分散剂、润湿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料,干燥筛分后配制成水分散性粒剂。例如如下配方:
氨基寡糖素 2.5%
咯菌腈 2.5%
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 2%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1%
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 2%
高岭土(填料) 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氨基寡糖素·咯菌腈水分散性粒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豆角根腐病,试验地点为海南临高。第一次施药时期为幼苗期,取上述水分散性粒剂按照1000倍稀释进行苗床喷雾并灌根,间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3.28%,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0.51%、84.75%。
实施例6
将下列成分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均匀:
氨基寡糖素 2%
咯菌腈 3%
农乳500号(乳化剂) 8%
农乳700号(乳化剂) 3%
乙醇(助溶剂) 8%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溶解后即得到透明状5%氨基寡糖素·咯菌腈乳油。
采用本实施例氨基寡糖素·咯菌腈乳油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小麦根腐病,试验地点河南南阳。第一次施药防治时期为幼苗期(苗高5cm左右),取上述乳油按照1100倍稀释喷雾,间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为93.25%,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1.32%和85.21%。
实施例7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等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配制成微乳剂。配方如下:
氨基寡糖素 1%
咯菌腈 4%
乙醇(溶剂) 4%
农乳500号(乳化剂) 2%
可溶性淀粉(乳化剂) 1%
环氧大豆油(稳定剂) 0.5%
蓖麻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0.5%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氨基寡糖素·咯菌腈微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黄瓜立枯病,试验地点广东佛山。第一次施药防治时期为幼苗期(苗高5公分左右),取上述微乳剂按照800倍稀释喷雾并灌根,间隔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18%,对照药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倍、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0.27%和85.35%。
系列试验表明,上述配方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品种,差异显著。表明该组合物有优异的增效作用,同时能减少农药的施药量。
生物活性测定
实例1: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对瓜类蔓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瓜类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将瓜类蔓枯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分别取配好的药液5mL与定量的75mL灭菌培养基(45℃)混合均匀,制成4个含药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菌丝块倒置贴于平板中央后,将平板置于28℃培养箱内培养。5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菌落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菌落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7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组菌落净生长量-处理组菌落净生长量)/对照组菌落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mg/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对瓜类蔓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EC50(mg/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氨基寡糖素 |
6.79 |
100 |
/ |
/ |
咯菌腈 |
1.35 |
502.96 |
/ |
/ |
氨基寡糖素30∶咯菌腈1 |
4.38 |
155.02 |
112.99 |
137.19 |
氨基寡糖素20∶咯菌腈1 |
4.25 |
159.76 |
119.19 |
134.04 |
氨基寡糖素10∶咯菌腈1 |
4.03 |
168.49 |
136.63 |
123.31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1 |
1.25 |
543.20 |
301.48 |
180.17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10 |
0.85 |
798.82 |
466.33 |
171.30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30 |
0.72 |
943.06 |
489.96 |
192.47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50 |
0.98 |
692.86 |
495.06 |
139.95 |
测定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在配比30∶1~1∶50之间,对瓜类蔓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1∶1~1∶30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70以上。
实例2: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对豆角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豆角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将豆角根腐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待菌落刚长满培养皿时,用内径为7mm的打孔器从边缘打孔,打成的菌丝块用作接种体。分别取配好的药液5mL与定量的75mL灭菌培养基(45℃)混合均匀,制成4个含药平板,以等量无菌水与培养基混合为对照。菌丝块倒置接于平板中央后,将平板置于28℃培养箱内培养。3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菌落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菌落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7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组菌落净生长量-处理组菌落净生长量)/对照组菌落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对豆角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氨基寡糖素 |
4.39 |
100 |
/ |
/ |
咯菌腈 |
1.25 |
351.20 |
/ |
/ |
氨基寡糖素30∶咯菌腈1 |
3.35 |
131.05 |
108.10 |
121.22 |
氨基寡糖素20∶咯菌腈1 |
3.18 |
138.05 |
111.96 |
123.30 |
氨基寡糖素10∶咯菌腈1 |
2.85 |
154.03 |
122.84 |
125.39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1 |
1.13 |
388.49 |
225.61 |
172.21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10 |
0.75 |
585.33 |
328.36 |
178.26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30 |
0.68 |
645.59 |
343.09 |
188.16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50 |
0.97 |
452.58 |
346.27 |
130.69 |
测定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在配比30∶1~1∶50之间,对豆角根腐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1∶1~1∶30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70以上。
实例3: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对瓜类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瓜类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同实例1
表3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复配对瓜类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处理 |
EC50(μg/mL) |
ATI |
TTI |
共毒系数CTC |
氨基寡糖素 |
3.85 |
100 |
/ |
/ |
咯菌腈 |
0.79 |
487.34 |
/ |
/ |
氨基寡糖素30∶咯菌腈1 |
2.48 |
155.24 |
112.49 |
137.99 |
氨基寡糖素20∶咯菌腈1 |
2.35 |
163.83 |
118.44 |
138.32 |
氨基寡糖素10∶咯菌腈1 |
2.17 |
177.42 |
135.21 |
131.21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1 |
0.72 |
534.72 |
293.67 |
182.08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10 |
0.47 |
819.15 |
452.13 |
181.17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30 |
0.39 |
987.18 |
474.85 |
207.89 |
氨基寡糖素1∶咯菌腈50 |
0.59 |
652.54 |
479.75 |
136.02 |
测定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与咯菌腈在配比30∶1~1∶50之间,对瓜类枯萎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在1∶1~1∶30之间,增效作用更明显,共毒系数在180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