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9174A -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39174A CN101639174A CN200910166366A CN200910166366A CN101639174A CN 101639174 A CN101639174 A CN 101639174A CN 200910166366 A CN200910166366 A CN 200910166366A CN 200910166366 A CN200910166366 A CN 200910166366A CN 101639174 A CN101639174 A CN 1016391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mitting diode
- light
- led
- module
- exit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涉及具有连接结构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及应用其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其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位于所述出光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旁的两个凸块;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块上并指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第一侧方向的两个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光面并垂直于所述两个凸块的连线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连接结构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及应用其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装置由于具有重量轻、紧凑及低能耗的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由于LCD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不是自发光的,因此LCD装置需要一种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源。
由于与冷阴极荧光灯相比,发光二极管(LED)可以实现更低能耗、更好的抗外部冲击、在小型和紧凑装置中更广的应用、更长的寿命、以及更快的切换速度,因此可以作为背光源中的光源。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示意图,其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模块12和导光板15。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一般还包括框架和若干光学膜片,因为在对本发明的阐述中不会涉及,所以没有绘示。发光二极管模块12在其出光侧121具有出光面123;导光板15在其入光侧151具有入光面153,出光面123和入光面153沿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对应设置。在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模块可以有多个,与导光板的多个入光面对应设置。现有技术在使用LED作为光源时,导光板在临近入光面区域容易出现较高亮度,称为“白点现象”。这种白点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导光板与LED之间没有紧密配合存在一定的公差。另外,导光板与LED之间的距离的增加相应地也会增加LCD装置的尺寸。
现有的改进上述问题的方法是通过例如双面胶带等材料将LED模块固定在导光板上,但胶带在受到冷热冲击或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会影响其作为固定的作用,而胶带在外部影响下失去固定作用则会造成LED定位不准,LED和导光板之间的紧密接触可能减弱,还会出现上述白点现象,甚至产生漏光、光源浪费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其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位于所述出光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旁的两个凸块;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块上并指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第一侧方向的两个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光面并垂直于所述两个凸块的连线方向。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在所述出光面两侧具有凹槽,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块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槽深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块具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位于所述定位块的远离所述出光面一侧。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引面自所述定位块的基部至所述定位块的自由端逐渐向所述出光面靠近。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凸块的端部,所述凸块的端部更包括缓冲缝。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缝平行于所述出光面。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缝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方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源,其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入光侧的入光面;至少两个凹孔设置在相邻于所述入光侧的定位侧;至少两个导槽,所述导槽自所述凹孔延伸至所述入光侧。本发明的背光源还包括上述的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出光面贴合所述入光面;所述定位块卡合在所述凹孔内;所述凸块容置在所述导槽内。作为进一步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凸块侧壁具有凸包,所述导槽侧壁具有对应所述凸包的凹陷。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和前述的一种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照射所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好处在于,LED模块和导光板通过机械结构连接,连接稳定性好。入光面和出光面贴合紧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白点现象”等问题的出现。另外,本发明的好处还在于容易实现LED模块和导光板的自动化组装。
【附图说明】
图1绘示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光二极管模块的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俯视立体示意图;
图4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5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
图6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局部剖面正视示意图;
图7绘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
图8绘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局部剖面正视示意图;
图9绘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局部剖面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图2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光二极管模块的仰视立体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发光二极管模块22包括位于其出光侧221的出光面223(平行于图中的YZ平面);位于所述出光侧221并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223两旁的两个凸块226;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块226上并指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22的第一侧方向(即图中Y轴方向)的两个定位块227,所述第一侧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光面223并垂直于所述两个凸块的连线方向(即图中Z轴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22在所述出光面223两侧具有凹槽224,所述凸块226置在所述凹槽224内,所述凸块226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槽224的深度,这样凸块226不会阻挡自出光面223发出的光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块227位于所述凸块226的端部2261。
图3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俯视立体示意图;图4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5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图6绘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沿图5中AA线的局部剖面正视示意图。请参考图3至图6,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包括如图3所示的导光板25,所述导光板25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入光侧251的入光面253;至少两个凹孔257设置在相邻于所述入光侧251的定位侧252;至少两个导槽256,所述导槽256自所述凹孔257延伸至所述入光侧251。本发明的背光源还包括如图2所示的发光二极管模块22,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22的出光面223贴合所述入光面253;所述定位块227分别卡合在所述凹孔257内;所述凸块226容置在所述导槽256内。这样发光二极管模块22与导光板25结合到了一起,且不像现有技术使用粘贴的方式那样容易松脱。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块227具有导引面2271,所述导引面2271位于所述定位块227的远离所述出光面223一侧。所述导引面2271自所述定位块227的基部至所述定位块的自由端逐渐向所述出光面靠近。导引面2271的存在使得定位块227在插入凹孔257的过程中,发光二极管模块22向导光板25靠拢,出光面223紧密贴合入光面253。
图7绘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与图5所示背光源的差异在于所述凸块226侧壁具有凸包2262(可以是多个),所述导槽256侧壁具有对应所述凸包2262的凹陷。凸包2262这样的结构可以增加发光二极管模块22与导光板25的结合强度。
图8绘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局部剖面正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与图6所示背光源的差异在于所述凸块226的端部更包括缓冲缝2263,缓冲缝2263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方向(即Y轴方向)。
图9绘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局部剖面正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与图6所示背光源的差异在于所述凸块226的端部更包括缓冲缝2264,缓冲缝2264平行于所述出光面223(即平行于YZ平面)。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例如为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此背光源照射所述显示面板。
Claims (10)
1.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
位于所述出光侧并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旁的两个凸块;
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块上并指向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第一侧方向的两个定位块,所述第一侧方向平行于所述出光面并垂直于所述两个凸块的连线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在所述出光面两侧具有凹槽,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块的高度小于所述凹槽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具有导引面,所述导引面位于所述定位块的远离所述出光面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面自所述定位块的基部至所述定位块的自由端逐渐向所述出光面靠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位于所述凸块的端部,所述凸块的端部更包括缓冲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缝平行于所述出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缝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方向。
8.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
至少一个位于入光侧的入光面;
至少两个凹孔设置在相邻于所述入光侧的定位侧;
至少两个导槽,所述导槽自所述凹孔延伸至所述入光侧;
根据权利要求1至7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的出光面贴合所述入光面;所述定位块卡合在所述凹孔内;所述凸块容置在所述导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侧壁具有凸包,所述导槽侧壁具有对应所述凸包的凹陷。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照射所述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663665A CN101639174B (zh) | 2009-08-28 | 2009-08-28 |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1663665A CN101639174B (zh) | 2009-08-28 | 2009-08-28 |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39174A true CN101639174A (zh) | 2010-02-03 |
CN101639174B CN101639174B (zh) | 2011-09-28 |
Family
ID=41614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6636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9174B (zh) | 2009-08-28 | 2009-08-28 |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639174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09100A (zh) * | 2012-08-09 | 2012-12-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源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28378A (zh) * | 2017-11-03 | 2018-02-2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748408A (zh) * | 2017-11-03 | 2018-03-0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765479A (zh) * | 2017-11-03 | 2018-03-06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9085162A1 (zh) * | 2017-11-03 | 2019-05-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 |
-
2009
- 2009-08-28 CN CN2009101663665A patent/CN10163917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09100A (zh) * | 2012-08-09 | 2012-12-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源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728378A (zh) * | 2017-11-03 | 2018-02-2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748408A (zh) * | 2017-11-03 | 2018-03-02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765479A (zh) * | 2017-11-03 | 2018-03-06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9085162A1 (zh) * | 2017-11-03 | 2019-05-09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定位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39174B (zh) | 2011-09-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13210B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1639174B (zh) |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
CN202152969U (zh) | 一种下扩散片及其侧光源led背光模块 | |
TW200811538A (en) | Light guide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using the same | |
US8917367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204164818U (zh) | 背光源、液晶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02927499A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 |
CN201724080U (zh) | 背光模块的弹性顶出机构与液晶显示器 | |
US20130258708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US8834002B2 (en) | Backlight module with side reflector plate protection | |
CN201611049U (zh) | 超薄型led背光板 | |
CN201434273Y (zh) | 在非平面产生视觉上发光效果的装置 | |
US20150205165A1 (en) |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 |
CN103423610B (zh) | 发光装置 | |
TW200612131A (en) | Backlight module, flat panel display employing the sam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 |
US8840294B2 (en) | Sidelight backlight module with assisting solar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201487723U (zh)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 |
CN202149410U (zh) | 背光模块 | |
CN101520148A (zh) |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
CN203658707U (zh) | 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8985829B2 (en) |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 |
CN105204108B (zh) | 侧入式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03018959A (zh) | 一种液晶模组 | |
US9004739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102620210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一背光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