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1384B - 用于向移动通信网络的多个用户传送内容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向移动通信网络的多个用户传送内容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61384B CN101361384B CN2005800525009A CN200580052500A CN101361384B CN 101361384 B CN101361384 B CN 101361384B CN 2005800525009 A CN2005800525009 A CN 2005800525009A CN 200580052500 A CN200580052500 A CN 200580052500A CN 101361384 B CN101361384 B CN 1013613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content
- transmission
- mbms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08010003272 Hyaluronate ly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183 run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524 similarity meas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可将与在HSDPA中使用的方案基本类似的方案(其中,下行链路信道用于数据传输,并且至少一个相关联控制信道用于控制信息的传输,控制信息包括与在下行链路信道上当前UE的一部分传输数据的可用性有关的信息)调整为适于延时高数据速率传输(特别是,用于MBMS传输)。在下行链路信道上发送的数据部分的持续时间有可能变动至高持续时间值(与一个TTI的持续时间相比)。享受服务的UE设备被告知在合适定义的并在相关联控制信道上作为控制信息传输的字段中的即时可用数据部分的持续时间。有利的是,在对数据部分的“长”解码期间,UE不对相关联控制信道进行监测,以便能够大大降低对终端电池造成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移动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向移动电话网用户传送信息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本发明可应用于移动网络中,该移动网络使用分组交换无线接口,之后改变信道,该分组交换无线接口基于作为接收器所检测到的无线质量的函数,动态调整传输,以此对分组信道进行管理;该机制通常称为链路自适应(LA)或AMC(自适应调制和编码)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无论何种无线接入接口,例如,基于CDMA、OFDM、TDMA的网络,其中,通过由不同用户共享并通过AMC,H-ARQ和分组调度算法进行控制的分组信道,提供分组传送,这样的网络例如是第三或第四代(简称“3G”,“4G”)移动电话网。更特别的是,本发明涉及在3G-4G网络中的多媒体内容多播/广播。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网(公共陆地移动网络,简称PLMN)最初被设想用于实现语音通信,与有线网络(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相似,只不过是在移动用户之间实现语音通信。移动电话网经历了许多扩展,尤其是在引入第二代移动蜂窝网络,特别是数字移动蜂窝网络,诸如符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及其美国和日本相应标准)的网络之后。除普通语音通信外,这些蜂窝网络提供的服务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得到快速增长;仅引述数个示例,短消息服务(SMS)和多媒体消息服务(MMS)和网际互通服务近几年已变得可用。
近年来,如同符合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通信系统那样,3G移动通信系统正在被部署,促使实现明显更高的信息交换率,允许网络运营商向移动用户提供新服务。此外,在现有3G标准上引入新技术,如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和HSU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以便根据无线接口上可用的吞吐量(在下行链路上高达14.4Mbps,在上行链路上高达5Mbps)和缩减的延迟,衍生新的服务。向4G的演化预见将出现所谓的“LTE”(长期演化)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引入全新的无线体系结构,其能够支持高达100Mbps的比特率与新的“基于全IP”的核心网络体系结构相连接,使延迟大大缩减,并通过基于IP的协议对移动性进行管理。
PLMN本来就作为电路交换(CS)网络,这样,与适用于交换大量数据相比,其更适用于语音通信。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中,通过采用分组交换(PS)方案,数据通信得以更好的实现。这对于3G移动通信系统而言也是如此,尽管其通信速率性能提高。通过核心网络(其作为对第二代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核心网络的演进)和称为UTRAN(UMTS地域无线接入网)的无线接入网,构成UMTS的PS域。符合1999版本标准(所谓的“R99”)的UTRAN通过无线链路上的专用信道,能够支持高达384Kbps的PS传送,用于支持个人到个人或内容/网络到个人的通信。
一般而言,在PLMN中,即使提供UTRAN基础框架,当激活用户设备(UE)与连接到分组交换网络的服务提供商(例如,连接核心网络或Internet的服务器)之间的会话时,也会采用点对点(P-T-P)或单播模式传输信息内容;激活这样的会话涉及在服务器与UE之间建立逻辑和物理连接。采用这样的P-T-P通信模式,所分配的用于在网络与UE之间交换数据的无线资源取决于同时利用服务的不同移动站的数量,即使有两个或多个用户同时利用同样的信息内容也是如此。这限制了数个用户同时访问可用服务的可能性,除非加大无线资源。
从而,期望是,基于不同的、点对多点(P-T-M)或多播/广播模式,传递与两个或多个用户在某一时刻可用的相同服务相关的信息内容,以便保存所分配无线资源的数量。
在此方面,3GPP(第三代合作项目)标准化组织正在讨论在GERAN(GSM/EDGE无线接入网络,其中,由于用于GSM演进的增强型数据,EDGE停滞不前)和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中的新型服务体系结构(即,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的实现方式。MBMS的目标主要在于通过公共无线资源从单个服务基站向不止一个移动用户同时分发信息内容(特别是,多媒体内容);例如,这是向移动用户的UE传递体育赛事简报的情形,或是通过移动网络的电视频道传送的情形。换而言之,PLMN运营商需要在网络中的正确机制以便能够向特定用户群有效地同时传输相同信息内容。
当前考虑用于高数据速率传输的技术为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称为“3.5G”系统),它提供直至10-14Mb/s的峰值数据速率,并预期将在以后数年内实现。此外,在技术报告TR 25.308(例如,TR25.308 V.6.3.0)和TR 25.950(例如,TR 25.950 V.4.0.1)中,对HSDPA进行了描述。一般而言,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指在UMTS通信系统中用于处理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HS-DSCH)(即,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支持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数据传输)及其相关联控制信道的数据传输技术。HSDPA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导致低延迟时间和高吞吐量的机制(如,AMC(自适应调制和编码)、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快速分组调度)的数量。
AMC(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UE所接收的信号的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所需基站与干扰基站之间的距离、路径损耗指数、对数正态阴影、短期瑞利衰落和噪声。为提高系统容量,对峰值数据速率和覆盖可靠性、发送到特定用户和由特定用户发送的信号进行修改,以便通过通常称为链路自适应的处理解决信号质量变动问题。通常来讲,CDMA系统使用快速功率控制作为对传播信道变动进行控制的优选方法。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提供有望提升总系统容量的可选链路自适应方法。AMC提供了能够使调制编码方案与对于每个用户的覆盖信道条件相匹配的灵活性。通过AMC,使得发射信号的功率在帧间隔内保持恒定,并对调制和编码格式进行改变,以便与当前接收信号质量或信道条件相匹配。在使用AMC的系统中,通常对接近基站(BTS,或节点B)的用户分配具有更高码速率的高阶调制(例如,16正交振幅调制,或QAM,使用R=3/4turbo码),但是随着距BTS/节点B的距离的增加,调制阶数和/或码速率将降低。一般而言,调制技术的以及编码技术的每种组合都称为“MCS(调制和编码方案)”:根据调制技术和编码技术的组合数量,定义出多个MCS级别。
H-ARQ(混合自动重复请求)
可将H-ARQ视为隐式链路自适应技术。尽管在AMC中使用显式C/I(有用信号功率与包括干扰的噪声之比)测量或相似测量用于设置调制和编码格式,在H-ARQ中,使用链路层确认以便作出重传判决。有许多实现H-ARQ的方案,如分集合并(CC)和递增冗余(IR)。
CC(也称为具有一个冗余版本的H-ARQ型III)包括发射器重传相同编码的数据分组。在接收器处的解码器将按照接收SNR进行加权的将发送的分组的这些多个拷贝组合。从而,获得分集(时间)增益。在具有多个冗余版本的H-ARQ型III中,在每次重传时使用不同的穿孔比特。
IR(或H-ARQ型II)是H-ARQ技术的实现方式,其中,并不是发送全部编码分组的简单重复,而是如果在首次尝试时解码失败则递增性地发射附加冗余信息。
将AMC与H-ARQ组合导致出现两个世界最佳:AMC提供粗数据速率选择,而H-ARQ基于信道条件提供精细数据速率调节。
为了限制重传处理的复杂性,通过实现H-ARQ的3GPP选择停止与等待(SAW)方案。SAW H-ARQ通过在接收前一分组数据的确认(ACK)之前持续发送多个数据分组而提高了信道利用效率。如果在UE与节点B之间建立起n个逻辑信道(均通过时间或信道号进行识别),则一个信道等待ACK o NACK(否定ACK)的同时,其他(n-1)个信道继续发射。
快速分组调度
推荐用于HSDPA的调度器的示例包括轮循法(Round Robin,RR)和最大C/I。
RR调度器通过基于用户在先进先出(FIFO)对列中的位置对用户进行调度而进行操作。尽管它提供最少复杂性操作和用户之间的最公平,但并不考虑UE信道条件。从而,可在遇到破坏性衰落时,对用户进行调度,从而导致分组遭破坏。
作为可选方式,当用户的瞬时信号干扰比(SIR)在各自基站处的所有用户中是最高的时,最大C/I算法对用户进行调度。该调度算法确保在出现破坏性衰落时对所有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成功发射所占百分比更高。此外,由于在每次发射期间使用最大可能的MCS级别,使得吞吐量和频谱效率最大。然而,缺点是在扇区中的用户之间缺乏公平性。
对于HS-DSCH传输信道,由3GPP将两个体系结构视为学习项目的一部分:符合R99体系结构的基于RNC(无线网络控制器)的体系结构和用于进行调度的基于节点B的体系结构。将调度移到节点B使得能够通过允许调度器利用最新信道信息起作用而更有效地实现调度。调度器能够将调制改变成更好与当前信道条件和衰落环境相匹配。此外,调度器能够实现算法,以便通过仅对处在破坏性衰落中的那些用户进行调度而利用多用户分集。从而,决定在节点B处直接终止HS-DSCH信道。特别是,将H-ARQ和HS-DSCH调度的新功能包括在MAC(介质访问控制)层中:在UTRAN中,将这些功能包括在处于节点B中称为MAC-hs的新实体中。
基本下行链路HS-DSCH信道结构包括一个或数个HS-PDSCH(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它们与多个独立的共享物理控制信道HS-SCCH相组合。在给定时间分配给UE的共享物理控制信道集称为HS-SCCH集。根据TR 25.308,从UE方面来看,在HS-SCCH集中HS-SCCH的数量范围可从最少1个HS-SCCH到最多4个HS-SCCH。UE将持续地监测在分配集中的所有HS-SCCH。
HS-SCCH用于向用户通知何时在HS-PDSCH上对他们提供服务,以及以便为他们提供进行解码处理所需的信息。在HS-SCCH信息的开始与相应HS-PDSCH子帧的开始之间存在固定的时间偏移。对于每个HS-DSCH TTI(传输时间间隔),每个HS-SCCH承载一个UE的与HS-DSCH相关的下行链路信令。在HS-SCCH上承载有以下信息:
-传输格式和资源指示符(TFRI),承载与HS-DSCH传输格式的动态部分有关的信息,包括传输块集大小和调制方案。TFRI还包括与在相应HS-DSCH TTI中HS-DSCH映射到的物理信道集(信道化码)相关的信息。
-H-ARQ相关信息(H-ARQ信息),包括用于相应HS-DSCH TTI的H-ARQ协议相关信息和关于重传/冗余版本的信息。
此外,HS-SCCH承载用于识别该UE的UE身份(UE Id掩码,或简单为UE ID),对于该UE,其正承载有解码HS-PDSCH所需的信息。
特别是,HS-SCCH的第一部分包含有信道化码集和用于HS-DSCH分配的调制方案,而第二部分包含传输块大小和H-ARQ相关信息。更特别的是,对HS-SCCH进行组织,以便将每个TTI细分在三个时隙的子帧中,这些子帧具有与HS-DSCH子帧同样的长度:在第一时隙上发送HS-SCCH信息的第一部分(MCS和信道化码集),而在第三时隙上发送HS-SCCH信息的第二部分(传输块大小和H-ARQ信息)。
美国专利申请No.2003/0035403A1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该方法用于在HSDPA通信系统中传输由支持相同HSDPA服务的所有UE所共享的信息,以便UE能够同时接收信息。根据美国专利No.2003/0035403A1,解决这样问题的方法包括步骤:当生成公共信息时,在共享控制信道(SHCCH)上传输包括表示公共信息的公共ID信息的控制信息;以及在SHCCH上在等于传输控制信息的TTI的TTI中或在传输控制信息的TTI之后的TTI中传输公共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解决对移动网络中,特别是在移动电话网中,高数据速率内容(例如,多媒体内容传输)的延时(例如,数分钟或甚至数小时)传输进行管理的问题。示例性延时的高数据速率传输服务可为一个或多个电视频道通过移动网络的传输,其将为多个用户同时欣赏。
本申请人考虑了,尽管HSDPA可用于支持高数据速率传输,同时,为享受HSPDA服务的现有信息供应对于延时传输而言几乎不能得以应用,这是由于规定了遵循HSDPA的UE连续访问HS-SCCH以便获得用于解码传输数据的可能控制信息。连续访问对UE电池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对HS-SCCH连续访问持续延时时间会导致UE出现不期望的快速电池放电。
本申请人发现,可对与在HSDPA中使用的基本类似的方案(即,在方案中,下行链路信道用于数据传输,至少一个相关联控制信道用于控制信息的传输,控制信息包括与在下行链路信道上用于当前UE的一部分传输数据的可用性有关的信息)调整为适于延时高速数据速率传输,在此假设在下行链路信道上发送的数据部分的持续时间有可能变动至较高持续时间值(与一个TTI的持续时间相比)。享受服务的UE被告知在合适定义的并在相关联控制信道上作为控制信息传输的字段中的即时可用数据部分的持续时间。有利的是,在对数据部分的“长”解码期间,UE不对相关联控制信道进行监测,以便能够大大降低对终端电池造成的影响。
特别是,根据本申请人,便于在HSDPA中应用前面对于p-t-m传输描述的方案,并且在p-t-p传输情形中,保持HSDPA当前方案不发生改变。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向移动通信网络的至少一个用户传输信息内容的方法,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各自配备有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用于所述信息内容的传输;
●将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相关联;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传输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适于向至少一个用户设备通知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所述信息内容的一部分的可用性;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传输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定时参数,所述定时参数适于向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通知信息内容的至少所述部分的持续时间;
●在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传输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
在第二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网络,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接入网子系统(例如,UTRAN)。
在第三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的用户设备处接收信息内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与下行链路信道相关联的至少一个控制信道进行监测,下行链路信道用于传输所述信息内容,至少一个控制信道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适用于允许对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解码;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适用于向用户设备通知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所述信息内容的一部分的可用性;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定时参数,所述定时参数适于向所述用户设备通知信息内容的至少所述部分的持续时间;
●在等于所述定时参数的持续时间内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访问所述下行链路,将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进行解码。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用于执行第三方面的方法。
结合附图,通过后面关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这些优选实施例仅以非限定性示例给出。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披露了适用于MBMS传输的UMTS网络;
图2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HSDPA移动终端的操作流程图;
图3a-b-c示意性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不同操作子模式中的HSDPA MBMS传输;
图4示意性显示出其他示例性HSDPA MBMS传输操作子模式。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示意性所示,3G PLMN,特别是UMTS网络,包括多个逻辑单元,每个逻辑单元都具有定义的功能。按照该标准,网络元素定义在逻辑层;然而,这通常导致相似的物理实现方式,由于详细定义出多个开放式接口,从而,在端点处的物理设备可由不同制造商提供。可将UMTS网络的高层系统体系结构在功能上分组成(i)UTRAN 101,它负责处理所有无线相关功能,(ii)CN(核心网络),负责对呼叫和数据连接交换和路由到外部网络。UTRAN 101具体包括RNC(无线网络控制器)103,用于对一个或多个无线收发器站或节点B(如在附图中的节点B 105)(特别是,假设RNC 103为节点B的控制RNC-CRNC);每个节点B 105负责在称为“小区”的预定区域中的无线传输。为实现该系统,例如UE 107之类的UE与用户和无线网络接口相接口。UE 107可包括,例如,移动电话设备或与个人计算机相关联的连接卡。UMTS用户身份模块(USIM)通常与UE 107相关联。移动设备用作为用于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而USIM通常为智能卡,用于携带用户身份,执行对网络中的用户进行认证的算法,存储认证和加密密钥。UE和UTRAN的设计是基于WCDMA无线技术的规范;另一方面,CN的结构与第二代PLMN(如,GSM/GPRS/EDGE网络)的结构相似;特别是,在支持PS数据通信的UMTS网络中,CN具有与构成GPRS/EDGE基础结构的网络元素基本相同的网络元素,特别是,一个或多个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109,也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110。HSDPA由如图1所示UMTS网络加以支持,用于传输高数据速率内容(例如,多媒体内容)。
除UTRAN外,如图1所示网络体系结构还可包括GERAN(GSMEDGE无线接入网)121,用于对诸如附图中MS 137之类的移动站提供服务;GERAN 121具有与UTRAN 101相似的结构;然而,在GSM/GPRS/EDGE情形中,RNC的功能通过被称为BSC(基站控制器)123的网络功能实现,用于在特定小区中进行无线传输的设备通常称为BTS(基站收发器站)124。
在图1中,还标识出在网络的多个功能实体之间的不同接口,记为Uu,Um,Iu,Gb,Gn,Gp,Gmb,Gi。这样的“开放式”接口允许网络运营商通过来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构建网络,同时减少了兼容性问题。
如图1所示的UMTS网络适用于支持MBMS。MBMS是从单个实体(即,源)向多个互易方传输数据的服务。向多个互易方传输同样的数据允许网络资源为不同用户所共享,并从而被节省。通过对3GPP体系结构的现有功能实体附加多个新功能,以及附加多个新功能实体,来实现MBMS。为提供MBMS承载服务,UMTS网络的某些功能实体,特别是,诸如GGSN 110,SGSN 107和RNC 103(类似地还有,BSC123)之类的PS域实体,功能得以增强,以执行数个MBMS相关功能和程序,其中某些为MBMS所专用。在HSDPA中,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对节点B 105的机能进行修改,以支持MBMS传输。特定功能实体,如广播多播服务中心(BM-SC)120,还可被设置在UMTS网络中,用于提供MBMS服务。
更特别的是,参照图1,BM-SC 120提供用于MBMS服务供应和传递的一组功能。这可作为由信息内容源(例如,在网络内的内容提供商(CP)125)提供的信息内容的MBMS传输的入口点。一般而言,BM-SC 120还用于授权和启动在PLMN内的MBMS承载服务,并可用于调度和传递MBMS传输。此外,BM-SC 120可通过分组域网络(PDN),例如,Internet,与一个或多个外部内容供应商/广播多播服务器(CP/BM-S),如,CP/BM-S 130相连接,将通过MBMS传输的信息内容提供给例如UE 107之类的UE,以及例如MS 137之类的MS,如图所示。
BM-SC 120能够使用MBMS传递服务向UE(和/或MS)提供信息内容,并可对MBMS会话传输进行调度,以及将每个MBMS会话标记以MBMS会话标识符,以允许UE/MS对MBMS会话传输进行区分。此外,通过BM-SC,还可提供对于多播和广播MBMS用户服务的服务通告,以及表示媒体将作为部分MBMS用户服务(例如,视频和音频编码的类型)进行传递的媒体描述。此外,BM-SC能够向UE/MS提供表示MBMS会话将作为部分MBMS用户服务(例如,多播服务识别、寻址、传输时间等)进行传递的MBMS会话描述(或MBMS服务信息)。
通用UE 107支持HSDPA,以便接收高数据速率传输的信息内容。更特别的是,UE 107适于接收根据将在后面描述中解释的过程进行传输的MBMS信息内容。此外,通用UE 107支持用于激活/去激活MBMS传递服务的功能。一旦激活特定MBMS传递服务,将不需要任何其他显式用户请求来接收MBMS数据,但可通知用户数据传输将会开始。此外,根据终端性能,UE能够接收MBMS传递服务通告、寻呼信息,或支持并发服务。例如,用户在接收MBMS视频内容的同时,能够启动或接收呼叫或发送和接收消息。此外,通用MS也执行类似或同样的功能。
UTRAN 101和GERAN 121负责分别向处在指定MBMS服务区域中的UE和MS高效传递MBMS信息内容(数据)。将MBSM数据采用单个拷贝的形式传输到请求服务的所有移动用户。此外,UTRAN 101和GERAN 121能够传输MBMS用户服务通告、寻呼信息,并支持与MBMS并行的其他服务,以便允许用户具有在接收MBMS信息内容的同时能够启动,或接收呼叫,或发送,或接收消息的合适设备功能。更特别的是,UTRAN 101(特别是,节点B 105)适用于,根据将在后面描述中解释的过程,使用HSDPA向UE 107传输MBMS信息内容。
SGSN 109执行用户专用MBMS传递服务控制功能,并向UTRAN101(以及GERAN 121)提供MBMS传输。此外,SGSN 109还能够为每个用户生成对于每个多播MBMS传递服务的记帐数据。SGSN 109能够在向用户传输MBMS数据时,按照需要建立为许多用户所共享的Iu和Gn载体。这可根据来自GGSN 110的通知进行。同样,当数据不再可用时,SGSN 109能够根据来自GGSN 110的通知去除这些Iu和Gn载体。
GGSN 110用作为数据流量的入口点,包括多播流量,如MBMS数据。当得到来自BM-SC 120的通知时,GGSN 110能够向SGSN请求建立载体,以便进行广播或多播MBMS传输。此外,当得到来自BM-SC 120的通知时,GGSN 110能够去除建立的载体。特别是,用于多播服务的载体建立通过请求接收关于特定多播MBMS载体服务的传输的那些SGSN 109执行。GGSN 110能够接收多播流量(不管是来自BM-SC 120,还是来自其他信息内容源,如广播/多播源(BM-S)140,在网络内部),并将该数据路由到合适GTP(GPRS隧道协议)隧道,其作为MBMS载体服务的一部分建立。
采用多播模式传递的MBMS信息内容的接收通过过程进行启动,这些过程例如包括(大致按顺序),预订阶段、服务通告阶段、加入阶段、会话开始阶段、MBMS通知阶段、数据传输阶段、会话停止阶段和离开阶段。预订、加入和离开阶段对每个用户单独执行。其他阶段对于MBMS服务而言作为整体(即,对该服务感兴趣的所有用户)执行。例如,根据传输数据的需要,可重复阶段的序列。此外,对于想要从MBMS服务受益的其他用户而言,预订、加入、离开、服务通告和MBMS通知阶段可与其他阶段并行运行。
在预订阶段,建立在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允许用户接收相关MBMS多播服务。在此阶段,用户同意接收由移动电话网络运营商提供并使其可用的特定MBMS服务。预订信息被记录在运营商网络中的合适数据库中。
在服务通告阶段,MBMS用户服务通告/发现机制允许用户请求或被通知以可用MBMS用户服务的范围;这些服务可包括网络运营商专用MBMS用户服务(例如由网络内部BM-S 140提供)以及来自PLMN(如,内容提供商130)之外的内容提供商的服务。服务通告用于向用户发布关于服务的信息,服务激活所需的参数(例如,IP多播地址),以及可能还有其他服务相关参数(例如,服务启动时间)。可采用数个服务发现机制,包括标准机制,如SMS,或者,这取决于促使用户询问的终端、应用的能力。
根据观察,服务预订和服务通告阶段彼此在时间上并不连接:服务预订阶段可在服务通告阶段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时间发生。
在加入阶段(即,由用户激活MBMS多播模式接收)中,用户加入多播组(即,成为其中一员):用户向网络表示他/她愿意接收与特定MBMS载体服务相关的多播模式数据。
当BM-SC 120准备发送关于特定MBMS服务的数据时,会话开始;根据观察,会话开始独立于用户对服务的激活(加入),即,普通用户可在相关会话开始之前或之后激活MBMS服务。会话开始触发为MBMS数据传递建立资源。
上述服务通告可包含会话开始时间的调度,并可在启动服务之前一段时间将其发送。从而,在服务通告与会话开始之间的时间周期总计可达数小时、数天或甚至数周。特别是,某些MBMS传递服务可能“一直启动”;在此情形中,加入阶段可在服务通告之后即刻发生,或可能在会话开始之前或之后的许多个小时发生。在其他情形中,如果会话开始时间已知,加入可在会话开始之前即刻发生,或在之后发生。对于这些服务,服务通告可包含有关用户应选择加入MBMS载体服务的时间的时间周期的某种表示。
在MBMS通知阶段,向UE通知即将发生(或已发生)MBMS多播数据传递。
数据传输是传输MBMS数据(即,向UE传递)的阶段。对于在会话开始与第一数据到达之间经过的时间,会话开始表示传输将开始;对于在会话开始需要发生的网络行为(例如,向UTRAN 101提供服务信息)而言,在会话开始表示与数据实际到达之间的时间延迟应足够长,以便建立无线载体。可通过来自BM-SC 120的显示通知触发会话开始。
当BM-SC 120确定不会再有任何数据要在某一时间周期内发送(该周期长得足以证明去除了与会话相关联的数据传递资源)时,会话停止。会话停止的结果是,释放MBMS传递资源。
用户的离开,或MBMS多播去激活,是用户离开多播组(即,停止作为成员)的过程,即,用户不再想接收特定MBMS服务的多播模式数据。
在广播模式MBMS的服务提供中涉及的阶段是结合多播模式MBMS所述那些阶段的子集,并包括预订阶段、服务通告阶段、加入阶段、会话开始阶段、MBMS通知阶段、数据传输阶段、会话停止阶段和离开阶段。例如,根据传输数据的需要,可重复阶段的序列。此外,有可能服务通告和MBMS通知阶段可与其他阶段并行运行,以便向UE通知还未收到相关服务的UE。
无论用户何时想要享受MBMS服务,用户都遵循上述过程激活服务。在服务激活和会话开始之后,胜任RNC(即,胜任于用户当前所处区域的RNC,如,用于UE 107的RNC 103)在无线接口上建立RAB(无线接入载体),以便支持与MBMS服务相关的信息内容的传递。
根据在3GPP TS 25.346V.6.4.0中描述的细节,从无线协议方面看,对MBMS服务区域内的一个或多个网络小区进行控制的通用C-RNC,例如,如图1所示的C-RNC 103,为每个MBMS服务保持有MBMS服务上下文。每个C-RNC MBMS服务上下文与MBMS服务标识符相关联。
MBMS会话开始和会话结束过程用于建立和释放MBMS Iu信令连接。
在MBMS会话开始和MBMS会话停止阶段,RNC接收来自核心网络的各自请求。MBMS会话开始请求包含MBMS服务标识符,MBMS传递服务类型和MBMS会话属性(MBMS服务区域信息,QoS参数等)。MBMS会话开始请求使得RNC向激活MBMS服务的UE通知MBMS会话开始。MBMS会话停止请求可导致RNC向激活MBMS服务的UE通知MBMS会话停止。
MBMS会话开始和会话停止过程确定MBMS RAB的建立和释放。特别是,MBMS会话开始请求包含有建立MBMS RAB所需的所有信息。当通用RNC接收MBMS会话开始请求时,它通常执行MBMS Iu数据载体建立,并在MBMS会话开始响应消息中,它向核心网络节点通知发送关于建立结果的请求。当通用RNC接收MBMS会话停止请求时,它释放相关联的MBMS RAB资源。
本发明使用HSDPA技术提供MBMS RAB。通常在p-t-p HSDPA会话期间,为每个HSDPA用户分配与共享下行链路HS-DSCH相关联的专用信道DPCH(用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在节点B中的调度算法对每一单个HSDPA用户的通信量进行监测:对于每个TTI,算法为朝向一个或不止一个的终端的传输选择特定数量的码。在共享HS-DSCH信道上传输的机制是基于控制HS-SCCH信道。根据HSDPA标准,该信道通过HSDPA终端进行连续传输和监测(“连续”表示,每个终端在每个TTI处,或在每预定数量的TTI处,例如,每两个TTI,对HS-SCCH进行监测)。在预期用于分组数据传输的子帧的子帧中,节点B在HS-SCCH上传输以下信息:
●对于在下一子帧中传输的数据,给移动身份UE Id分配码;移动身份由16位组成,并通过小区中的MAC惟一定义,它被命名为HS-DSCH无线网络终端标识符(H-RNTI);
●将使用的调制,通过1位表示(MS,调制方案,QPSK o 16-QAM);
●要解调的OVSF(正交可变扩展因子)码的数量和位置,以CCS(信道化码集)字段的7位进行编码;
●无线块大小(传输块),由此定义所用的信道编码方案;数据块的大小通过6位表示(TBS,传输块大小);
●关于H-ARQ处理的信息(HARQ信息,7位):1位表示是否执行重传或新的传输,3位表示所用穿孔方案,3位表示被称为重传的H-ARQ处理的配置。
HS-SCCH被组织在3时隙(相当于2ms)的子帧(具有与HS-DSCH子帧同样的长度)中,它使用SF(扩展因子)等于128的OVSF码;由于每个HS-SCCH能够在每TTI对单个用户进行寻址,对于向多个终端的数据传输(在相同TTI中不同码组上)需要在小区中将HS-SCCH的数量配置成等于在相同TTI中将被寻址的用户的数量。如根据HSDPA标准所预期的,在小区中可配置的HS-SCCH的最大数量为,在SF 128的4个码时为4;在小区中的系统信息广播中表示出分配给HS-SCCH的码。调制方案通常为QPSK。
HS-SCCH的结构允许在第一时隙访问为了对后面子帧中HS-DSCH符号进行解码所需的所有信息(MS e CCS);该结构允许将共享信道与共享流量信道之间的时间关系优化至2时隙(2/3子帧),这是在HS-SCCH与相应HS-DSCH子帧的传输之间需要的预期。
更具体而言,根据HSDPA标准,终端执行的行为顺序如下:
1)UE接收在HS-SCCH上传输的位,并仅对通过其自身UE ID(第一时隙)去除掩码的HS-SCCH的第一部分进行解码;如果在UE Id与UE ID信息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则UE将理解:使信息寻址到另一用户。
2)如果通过对第一部分进行解码获得的UE ID序列与其自身UEID相一致,则UE使用关于码组以及调制编码方案的信息访问和接收在HS-DSCH上传输的数据。得出调制方案和码组所需的计算时间等于一个时隙(第二时隙)。
3)与接收在HS-DSCH子帧上传输的数据并行进行,UE将在HS-SCCH上传输的信息的第二部分进行解码,以便计算出所用的H-ARQ方案,并基于在HS-SCCH上传输的这两部分,验证计算出的CRC的一致性;
4)在CRC正确校验后,UE能够对HS-DSCH上的数据块进行解码。
信息的编码方案和在上述信道之间的时间关系使得能够高效对时间轴进行管理。有利的是,对于MBMS传输,特别是对于p-t-m RAB的建立,也可使用同样的方案。特别是,将要传输的每个MBMS信道与可在HS-SCCH上传输的标识符MBMS ID相关联:设置用于UE ID的字段可用于MBMS ID的传输。由于HS-SCCH集可包括多达4个并行HS-SCCH,在同一时间可传输4个不同的MBMS信道,或具有4个不同传输格式(在调制编码方案方面)的同一MBMS信道,或其任何合适组合。MBMS ID可在系统信息中进行广播;或者,采用与3GPPMBMS体系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如同MBMS服务信息和/或MBMS无线载体信息那样,通过包括MBMS ID、MBMS会话ID(如果从核心网络接收的话)和用于相关MBMS服务的p-t-m无线载体信息,UTRAN能够在MBMS控制信道(MCCH)上传输MBMS ID。
尽管对于MBMS传输也使用HSDPA的可能性允许实现很高效率,本申请人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即,UE不断对至少一个HS-SCCH信道进行监测,并对在每3时隙子帧中的该信道的第一时隙进行解码,该事实对HSDPA UE的电池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在延时内容传输的情形中尤为如此。
为了解决该问题,根据本发明,UE不是不停地对至少一个HS-SCCH进行监测,不是不停地对每个子帧中该信道的第一时隙进行解码。该操作方式将对于MBMS传输有利得以实施。根据本发明对于MBMS的HSDPA操作将称作为“HSDPA MBMS模式”。当在HSDPAMBMS模式中时,通过UE不连续地对HS-SCCH进行监测。更具体而言,起初,HS-SCCH信道由已请求特定MBMS服务的UE进行监测;在HS-SCCH上,向UE通知从下一TTI开始在HS-DSCH上将传输的MBMS内容部分的持续时间。MBMS内容部分的持续时间将称为“MBMS周期”。在MBMS周期期间,UE可避免对HS-SCCH信息的监测和解码。该工作方式使得能够减少对HSDPA终端电池的影响。
图2显示出启动HSDPA MBMS的UE的可能操作模式的流程图。UE检测HS-SCCH,并接收下一可用3时隙子帧(方框201)。对HS-SCCH子帧的第一时隙中包含的ID进行解码(方框202)之后,UE检查检索到的ID是否与其先前分配的UE ID和/或MBMS ID相匹配(判断方框203)。在否定情形(判断方框203的“N”分支)中,UE回到对下一HS-SCCH子帧进行监测(方框201)。在肯定情形(判断方框203的“Y”分支)中,UE检查检索到的ID是否与分配给MBMS信道的ID相符,即,检索到的ID是否为MBMS ID(判断方框204)。在否定情形(判断方框204的“N”分支)中,UE接收HS-DSCH上的下一3时隙子帧(方框205),即,其根据HSDPA标准操作。在肯定情形(判断方框204的“Y”分支)中,UE检索在HS-SCCH子帧中包含的MBMS周期(方框206),并在长度等于MBMS周期的长度的周期内接收在HS-DSCH上传输的信息(方框207)。接收到MBMS信息部分后,UE回到对下一可用HS-SCCH子帧的监测(方框201),以便重新开始解码处理。
在优选实施例中,如果UE已加入正在传输的MBMS信道的话,则将MBMS周期定义为UE可在不对HS-SCCH进行监测的条件下进行接收的TTI数目(或固定的多个TTI的数目,例如,2个TTI)。例如,可假设MBMS周期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值,该范围从0至30ms,粒度为增量步长2ms(相当于1个TTI),和/或从0至60ms,粒度为增量步长4ms(相当于2个TTI)。
为了包括MBMS周期,应定义在HS-SCCH中的合适字段。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标准p-t-p HSDPA模式中专用于包括H-ARQ信息的字段可专用于包括在HSDPA MBMS模式中的MBMS周期。根据HSDPA标准,H-ARQ字段包括7位,有1位表示在HS-DSCH上传输的部分是否表示新传输或重新传输,有3位表示用于重新传输的穿孔方案,最后3位用于表示重新传输所指的H-ARQ处理。在HSDPAMBMS模式中,H-ARQ字段的至少某些位可用于向加入特定MBMS信道的UE通知下一传输MBMS信息内容部分的MBMS周期长度。例如,有4位可专用于包含MBMS周期,将其定义为TTI数目(或固定多个TTI数目)。
在使用H-ARQ字段用于包含MBMS周期的情形中,应注意,根据HSDPA标准,该字段的有效值在操作于HSDPA MBMS模式中时应至少部分地进行变化。特别是,优选实施例将提供H-ARQ字段的1位(例如,第一位)用于区分激活重新传输程序(确认模式)的MBMS传输或不激活重新传输程序(非确认模式)的MBMS传输。在非确认HSDPA MBMS模式的情形中,在H-ARQ字段中的其余位(也被认定为专用于MBMS周期的位)将用于识别HSDPA MBMS模式的不同操作子模式,每个都对应于MBMS传输的特定调谐,这将与加入特定MBMS服务的UE所体验到的无线信道条件相关。在节点B中实现有统计算法,以便调谐MBMS传输。更特别的是,在优选实施例中,可将MBMS HSDPA模式分为不同HSDPA MBMS子模式,每个子模式通过H-ARQ字段的预定位配置进行识别。
下面,将详细描述H-ARQ字段的示例行和非限定性配置。在该示例性配置中,H-ARQ字段的第一位用于区分传输的确认模式和非确认模式。在非确认模式中,H-ARQ字段有4位专用于MBMS周期,其余2位允许定义4个不同的HSDPA MBMS传输子模式(基于所用AMC方案进行区分)。在确认模式中,H-ARQ的其余6位的有效值与HSDPA标准保持相同,以便MBMS周期不再被传输给UE。后面将会解释到,对于该示例性配置,在网络试图使用非确认模式之后,当且仅当严格必要时,会激活确认模式:在此情形中,基于先前传输到在非确认传输模式期间加入的UE的MBMS周期进行的调度,可通过网络得以保持,并在确认传输模式期间由UE进行使用。
更详细而言,以下表1显示出根据本示例对在HS-SCCH上传输的H-ARQ字段的假设。在表1的最后一行,在H-ARQ字段的最后6位中的表示“Std”表示这样的事实,即,这样的位与其标准有效值一起使用,即,与采用HSDPA标准(参见以上内容)定义的有效值一起使用。
表1
子模式1a:单类MBMS AMC模式
在该操作模式中,UTRAN将单个HS-SCCH与共享HS-DSCH(或更精确而言,相关物理共享信道HS-PDSCH)相关联,以便加入MBMS信道的所有UE都在一个HS-SCCH子帧中接收相同的MBMS周期。用于MBMS信道传输的调制和编码(AMC)(QPSK或QAM)在MBMS周期期间不会随时间变化。然而,MBMS周期和/或信道化码集将基于来自加入终端的CQI反馈进行变化。图3a示意性显示出在该操作子模式中的HSDPA MBMS传输。可以看到,在控制信道HS-SCCH#1上的第一HS-SCCH子帧的传输占用3个时隙,其通告在HS-(P)DSCH#1上即时传输具有9个时隙(即,3个TTI的MBMS周期,或6ms)的长度的一部分MBMS信息内容。采用在HSDPA标准中提供的同样方式,在HS-(P)DSCH#1上的传输与在HS-SCCH#1上的传输部分重叠(HS-SCCH#1子帧的最后时隙与HS-(P)DSCH#1子帧的第一时隙是同时的)。在与MBMS周期相对应的时间间隔期间,UE不对HS-SCCH#1进行监测。在MBMS周期之后,在HS-SCCH#1上传输其他HS-SCCH子帧,可能向UE传送新MBMS周期,和/或调制和解码,和/或信道化码集。
子模式1b:多类MBMS AMC模式
在该操作模式中,UTRAN将两个HS-SCCH与共享HS-DSCH(或更精确而言,相关物理共享信道HS-PDSCH)相关联,第一HS-SCCH承载与QPSK编码相关的控制信息,第二HS-SCCH承载与QAM编码相关的控制信息。支持各自调制/编码并已加入MBMS信道的UE在一个HS-SCCH子帧中接收相同的MBMS周期。在每个HS-SCCH中,用于MBMS信道传输的调制(QPSK或QAM)不会随时间变化。然而,在后面的HS-SCCH子帧中,MBMS周期、调制和编码,和/或信道化码集,例如基于来自加入两个HS-SCCH中的终端的CQI反馈,进行独立变化。该操作模式实际允许通过使用所有UE的最大能力来对资源进行分配。图3b示意性显示出在该操作子模式中的HSDPA MBMS传输。可以看到,在控制信道HS-SCCH#1和HS-SCCH#2上的第一HS-SCCH子帧的传输占用3个时隙,其通告,对于QPSK和QAM编码,在HS-(P)DSCH#1上即时传输具有9个时隙(即,3个TTI的MBMS周期,或6ms)的长度的MBMS信息内容一部分。在HS-(P)DSCH中的带宽在所用的2个AMC之间进行分配。在HS-(P)DSCH#1上的传输与在HS-SCCH#1和HS-SCCH#2上的传输部分重叠。在与MBMS周期相对应的时间间隔期间,UE既不对HS-SCCH#1进行监测,也不对HS-SCCH#2进行监测。在MBMS周期之后,在HS-SCCH#1和HS-SCCH#2上传输其他HS-SCCH子帧,可能向UE传送新MBMS周期,和/或调制和解码,和/或信道化码集。
子模式1a’:单类MBMS AMC模式
该操作模式具有与上述子模式1a相同的特性,它可用于向UE通知即时切换到重传子模式(2a),这在后面将会解释。
子模式1b’:多类可选MBMS AMC模式
该操作模式与前面子模式(子模式1b,多类MBMS AMC模式)相似。两个控制信道HS-SCCH#1和HS-SCCH#2通过UTRAN建立,以便发送专用于HS-(P)DSCH上所用的各自AMC的控制信息。然而,在此情形中,通过将采用QAM的传输(或用于控制采用QAM的传输)的信息与采用QPSK的传输(或用于控制采用QPSK的传输)的信息进行交替,来调度在HS-SCCH和HS-(P)DSCH上的传输。在某些UE支持TTI间距离为2个TTI的情形中,该操作模式可能有益。在此情形中,有可能在每个MBMS周期中,改变调制和编码和/或信道化码集。然而,对于HS-SCCH#1和HS-SCCH#2的MBMS周期应该是相同的。图3c示意性显示出在该操作模式中的HSDPA MBMS传输。可以看到,在控制信道HS-SCCH#1和HS-SCCH#2上的传输是交替的,即,在HS-SCCH#1上子帧的传输(例如,承载用于对使用QAM传输的MBMS信息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解码的信息)与在HS-SCCH#2上子帧的传输(例如,承载用于对使用QPSK传输的MBMS信息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解码的信息)相交替。在HS-(P)DSCH上的传输也是交替的,即,第一TTI专用于使用QAM执行的传输,第二TTI专用于使用QPSK执行的传输。在如图3c所示情形中向UE传送的MBMS周期为2个TTI(或4ms)。
在操作中,在MBMS RAB的建立时,以及在内容传输期间,UTRAN能够从已加入/正在加入特定MBMS服务的UE收集性能信息。这样的性能信息可包括,例如:
●所支持的调制(QPSK或QAM)
●TTI间距离
●在下行链路上的最大吞吐量
从所收集的UE特性开始,在UTRAM上的算法能够设置由共享同一HSDPA信道的所有终端所支持的传输特性,例如,在支持的调制、TTI间距离、在下行链路上的最大吞吐量方面,以便确保接入同一MBMS信道。换而言之,从收集的UE特性开始,算法设置应激活哪个HSDPA MBMS操作子模式,以便更好为加入的UE提供服务。
例如,在所有UE都支持一个TTI的TTI间距离并且16-QAM UE的数量低于可配置阈值(例如,设置为需要特定MBMS服务的UE的总数的30%)的情形中,将以QPSK调制应用子模式1a模式。在此情形中,能够实现16-QAM调制的某些UE将被迫操作在QPSK模式中,这是由于它们共享预定了同样服务且仅能实现QPSK的终端的同样资源。另一方面,如果支持16-QAM的终端的数量多于上述阈值,则可应用子模式1b。
在第一MBMS周期之后,UTRAN可改变操作的子模式(例如,作为以下参数的函数:所提供的MBMS服务的数量,和/或对于每个MBMS服务的用户的数量,和/或在例如TTI间距离和/或所支持的调制方案方面UE的性能),和/或所用操作子模式特性的其中至少之一(例如,MBMS周期,和/或MC,和/或信道化码集),并传送在下一可用HS-SCCH子帧中这样的变化。来自加入UE的CQI反馈(通常基于一个TTI的调度执行)将用于正确设置其中至少某些传输参数。CQI包含有传输格式的显式表示,其允许UE获得10%的BLER(块出错率)。特别是,如果有m个UE加入了特定MBMS信道,在一个MBMS周期中,无线网络将收集m*“MBMS周期”/2个(具有2ms的TTI)CQI值。统计算法将实现在UTRAN处以便对接收的CQI反馈进行管理,并为HSDPA MBMS传输决定操作模式。所实现的统计算法应基于能够对操作子模式中所用的哪些传输特性进行设置,计算出对于所有UE的“最佳表示CQI”(即,表示当前接受服务的所有UE所体验到的综合信道质量的CQI值)。
例如,可能的算法将会对于每个UE收集和监测最后k个CQI值,其中,k表示小于或等于“MBMS周期”/2的可配置阈值。对于每个UE,算法搜索作为UE所体验到的无线信道质量的最佳表示的CQI值。为了找出最佳表示CQI(对于每个UE而言),算法收集在k个值中出现更多的CQI值。为每个UE选择最佳表示CQI还可涉及第二可配置阈值p,低于k,并按以下方式进行:
1.如果在k个值中出现最多的CQI值在最后p个值中出现至少一次,则这是用于该特定UE的选定CQI;
2.如果在k个值中出现最多的CQI值在最后p个值中一次也没出现,则网络选择具有在k个TTI的观察窗口中出现次多,并在最后p个TTI中出现至少一次的CQI。
一旦根据以上方式定义了包含在MBMS传输中所涉及的每个UE的最多表示CQI值的集合,其他算法允许网络在每个UE的集合中收集的这些值中选择最佳表示CQI值。例如,有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形:
1.无线接入网选择集合中出现最多的CQI;
2.无线接入网选择集合中最低CQI。
该过滤机制还可在第一MBMS周期之前被激活,以便正确对所用MCS进行初始化。
回到表1,操作子模式2a表示激活传输的确认模式的可能性,这与HDSPA标准具有一定相似性。在该HSDPA MBMS操作子模式中的重传可使用追踪组合(chase combining)。另一方面,应注意到,IR是需要基于特定UE的反馈对于到该UE的数据传输进行调整的机制,这通过MBMS会难以实现。
更特别的是,具有重传的HSDPA MBMS确认模式可使用在特定条件下切换到2a HSDPA MBMS子模式的1a HSDPA MBMS子模式。根据优选实施例,UTRAN和UE开始操作在1a非确认操作模式。在该情形中,根据先前所述的算法,基于CQI字段,决定在每个MBMS周期上应用的调制和编码。在此情形中,如果在MBMS周期中,所用MC例如为在前一MBMS周期期间由所有UE传输的最差CQI得出,则不激活任何重传。另一方面,如果未对以上条件进行验证,则可激活重传:为了激活重传,将H-ARQ位的第一位设置为1。为了向UE通知切换到确认操作子模式是即时的,UTRAN可在切换到2a操作子模式之前先切换到1a’操作子模式。关于所应用的重传协议配置,将建立n个并发H-ARQ处理。在该操作模式中,重传同样的块至少n次(例如,3次),在激活重传之前,UE继续保持在1a(或1a’)操作子模式中使用的MBMS周期。在后面的MBMS周期中,基于根据CQI反馈作出的UTRAN判决,确认模式将被切换到非确认1a模式,或它将继续以确认2a模式。
上述本发明允许实现多个优点。
通过向UE传送UE停止对HS-SCCH控制信道的监测的时间间隔(MBMS周期),能够大大减少对UE电池的影响,特别是在向UE延时传输信息内容的情形中尤为如此。应该注意,原则上,还可将该结果应用于p-t-p传输,而不仅用于p-t-m(特别是MBMS)传输。然而,还应注意,在网络运营商(例如,移动TV服务)考虑的p-t-m(特别是,MBMS)服务中,更可能遇到延时传输的情形。
如以上所披露的,通过对现用当前标准进行很小修改,可在HSDPA中实现包含MBMS周期。这使得能够得以快速实施,并重用现有技术,有可能还具有另一重要意义(例如,在使用H-ARQ字段用于包括MBMS周期的情形中,如以上所披露的)。
此外,还可实现不同MBMS信道在同一物理资源上的时间复用。事实上,在MBMS周期之后,UTRAN能够决定将下一MBMS周期分配给不同的MBMS信道,如图4示意性所示。这可通过改变HS-SCCHMBMS ID字段中的MBMS标识符而得以实际实现。可将该操作模式应用于上述任何操作子模式。
尽管具体参照HSDPA对本发明进行了披露,不过应注意,本发明的教导还可应用于使用共享信道(特别是采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快速混合自动回复请求(H-ARQ)、快速调度和短期传输作为HSDPA)的任何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是,应该相信,本发明的教导还可应用于UTRA LTE(长期演化)或4G系统(还未定义出标准,但其中,鉴于这样系统必须支持的需求,应使用上述技术特征)。
Claims (36)
1.一种向移动通信网络的至少一个用户传输信息内容的方法,所述至少一个用户配备有各自的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用于所述信息内容的传输;
●将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与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相关联;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传输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适于向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通知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所述信息内容的一部分的可用性;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传输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定时参数,所述定时参数适于向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通知所述信息内容的至少所述部分的持续时间;
●在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传输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用于向多个用户传输信息内容,每个用户配备有各自的用户设备,并且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信道适于在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之间共享。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适于在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之间共享。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根据预设时间间隔,对信息内容在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传输进行调度。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对控制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的传输进行调度。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在第一时间间隔期间,进行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传输,并且所述第一控制信息适于向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通知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在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的可用性将在第二时间间隔中开始,在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开始之后,第二时间间隔随后开始。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彼此部分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用户设备用于基于所述定时参数,在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传输期间,停止对所述控制信道的监测,并且,在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的所述传输结束时,重新开始对所述控制信道的监测。
9.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所述定时参数为所述预设时间间隔的多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将内容标识符与所述信息内容相关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还包括所述内容标识符。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内容标识符传输给所述多个用户设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的方法,其中,所述内容标识符属于预定义内容标识符列表。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在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中包括所述定时参数调整为使所述内容标识符属于所述列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利用预定义字段的至少第一部分,将所述定时参数包括在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中,所述预定义字段适于存储与信息内容部分的重传有关的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还包括重传激活信息,所述重传激活信息存储在所述预定义字段的第二部分中,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在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中包括所述定时参数调整为所述重传激活信息的第一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来自至少一个用户设备的、与所述下行链路信道的接收质量有关的至少一个反馈。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反馈,将所述重传激活信息设置为第二值;
●用与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的重传有关的信息替换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中的所述定时参数;
●在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至少一次重传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调整为所述重传激活信息的所述第二值:
●根据所述定时参数,调度与信息内容的其他部分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传输有关的、控制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的传输;
●将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其他部分的持续时间设置成等于所述定时参数;
●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传输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其他部分。
20.一种在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的用户设备处接收信息内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与下行链路信道相关联的至少一个控制信道进行监测,该下行链路信道用于传输所述信息内容,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适于允许对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解码;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控制信息适于向用户设备通知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所述信息内容的一部分的可用性;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接收第二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定时参数,所述定时参数适于向所述用户设备通知所述信息内容的至少所述部分的持续时间;
●通过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在等于所述定时参数的持续时间内访问所述下行链路信道,将所述至少一个下行链路信道上的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解码。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方法,其中,所述下行链路信道适于在多个用户设备之间共享。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适于在所述多个用户设备之间共享。
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根据预设时间间隔,对所述信息内容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传输进行调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对所述控制信息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的传输进行调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在第一时间间隔期间,进行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传输,并且所述第一控制信息适于向所述用户设备通知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的可用性将在第二时间间隔中开始,在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开始之后,所述第二时间间隔随后开始。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时间间隔和所述第二时间间隔彼此部分重叠。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定时参数,在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传输期间,停止对所述控制信道的监测,并且在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部分的所述传输结束时,重新开始对所述控制信道的监测。
28.根据权利要求23的方法,其中,所述定时参数为所述预设时间间隔的多倍。
29.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将内容标识符与所述信息内容相关联。
30.根据权利要求29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还包括所述内容标识符。
31.根据权利要求29的方法,其中,所述内容标识符属于预定义内容标识符列表。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方法,还包括,将在等于所述定时参数的持续时间内访问所述下行链路信道调整成使所述内容标识符属于所述列表。
3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的方法,其中,通过利用预定义字段的至少第一部分,将所述定时参数包括在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中,所述预定义字段适于存储与信息内容部分的重传有关的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3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还包括重传激活信息,所述重传激活信息存储在所述预定义字段的第二部分中,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在等于所述定时参数的持续时间内访问所述下行链路信道调整成所述重传激活信息的第一值。
35.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发送与所述下行链路信道的接收质量有关的至少一个反馈。
36.根据权利要求34的方法,还包括,调整为所述重传激活信息的第二值:
●在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上接收与所述信息内容的其他部分在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传输有关的控制信息,并根据所述定时参数,对所述传输进行调度;
●在等于所述定时参数的持续时间内接收所述下行链路信道上的所述信息内容的所述其他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EP2005/012682 WO2007059791A1 (en) | 2005-11-28 | 2005-11-28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content to a plurality of users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61384A CN101361384A (zh) | 2009-02-04 |
CN101361384B true CN101361384B (zh) | 2011-11-23 |
Family
ID=36968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525009A Active CN101361384B (zh) | 2005-11-28 | 2005-11-28 | 用于向移动通信网络的多个用户传送内容的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70345B2 (zh) |
EP (1) | EP1955562B1 (zh) |
JP (1) | JP2009517932A (zh) |
KR (1) | KR101205393B1 (zh) |
CN (1) | CN101361384B (zh) |
AT (1) | ATE438246T1 (zh) |
BR (1) | BRPI0520728B1 (zh) |
DE (1) | DE602005015773D1 (zh) |
ES (1) | ES2331526T3 (zh) |
WO (1) | WO200705979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39828B2 (en) * | 2005-12-15 | 2010-11-23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
US8432794B2 (en) * | 2005-12-29 | 2013-04-30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multiple transport formats and transmitting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s simultaneously with multiple H-ARQ processes |
CN101379752B (zh) | 2006-02-03 | 2013-05-22 |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 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中支持多个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进程的方法和系统 |
US8682357B2 (en) | 2006-05-02 | 2014-03-25 | Intellectual Ventures Holding 81 Llc | Pag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08004082A2 (en) * | 2006-06-30 | 2008-01-10 | Nokia Corporation | Retransmission strategy for a multicast service on a high-speed transport channel |
KR101086194B1 (ko) | 2006-08-25 | 2011-11-25 | 콸콤 인코포레이티드 | Cdma 무선 통신 시스템들 |
US8731594B2 (en) | 2006-09-12 | 2014-05-20 | Aruba Network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iable multicast transmissions over shared wireless media for spectrum efficiency and battery power conservation |
US20080062923A1 (en) * | 2006-09-12 | 2008-03-13 | Aruba Wireless Networks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iable multicast over shared wireless media for spectrum efficiency and battery power conservation |
US8358988B2 (en) * | 2006-09-28 | 2013-01-22 | Mediatek Inc. | Interface between chip rate processing and bit rate processing in wireless downlink receiver |
CN101558614B (zh) * | 2006-12-14 | 2016-10-26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为hsdpa接入寻址可获得资源 |
WO2008153302A2 (en) * | 2007-06-15 | 2008-12-18 | Lg Electronics Inc. | Network signaling for point-to-multipoint service over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 mode |
US8559457B2 (en) * | 2007-06-18 | 2013-10-15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Method for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transport block size |
US7899451B2 (en) * | 2007-07-20 | 2011-03-01 | Jianhong Hu | OWA converged network access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
US8724535B2 (en) * | 2007-08-09 | 2014-05-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echnique for controlling content distributions in point-to-multipoint enabled network environments |
KR101433940B1 (ko) * | 2007-09-18 | 2014-08-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를 위한 응답 방법 및 장치 |
US8625501B2 (en) | 2007-09-24 | 2014-0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gulating broadcast overhead messages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8630219B2 (en) * | 2007-09-24 | 2014-01-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upporting a multicast session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KR101376233B1 (ko) | 2007-10-02 | 2014-03-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의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의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
US20090161647A1 (en) * | 2007-12-20 | 2009-06-25 | Russ Mestechkin | Td-scdma uplink processing |
US8305961B2 (en) * | 2008-01-10 | 2012-11-06 |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 Method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improv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functionality |
US20090185483A1 (en) * | 2008-01-19 | 2009-07-2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Error Recovery |
US9801028B2 (en) | 2008-03-21 | 2017-10-24 | Apple Inc. |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utiliz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WO2009145474A2 (ko) * | 2008-04-02 | 2009-12-03 |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
GB0819694D0 (en) * | 2008-10-24 | 2008-12-03 | Ipwireless Inc |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communication units and methods for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
US8051200B1 (en) * | 2008-11-05 | 2011-11-01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Forming multi-user packet based groups using response behavior |
US8687605B2 (en) * | 2009-04-21 | 2014-04-01 | Blackberry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
US8855062B2 (en) * | 2009-05-28 | 2014-10-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ynamic selection of subframe format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8649337B2 (en) * | 2009-06-19 | 2014-02-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dynamic sub-frame selection |
US20110013574A1 (en) * | 2009-07-16 | 2011-01-20 | Chia-Chun Hsu | Method of Handling Unicast Transmission on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ubfram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GB2474006B (en) * | 2009-08-11 | 2012-05-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Network ele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s and methods for scheduling communications |
CN101998653B (zh) * | 2009-08-11 | 2013-07-3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确定资源位置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KR101552274B1 (ko) * | 2009-08-14 | 2015-09-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릴레이를 위한 백홀 서브프레임의 기준 신호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
EP2536093B1 (en) * | 2010-02-08 | 2021-12-01 | Alcatel Lucent | Conten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equipment based on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 in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 |
US9226116B2 (en) * | 2010-03-04 | 2015-12-29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f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service |
JP2013530588A (ja) * | 2010-04-30 | 2013-07-25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高速ダウンリンクチャネルのための複数の無線送受信ユニットのためのデータを多重化するための方法 |
KR101891618B1 (ko) * | 2010-11-02 | 2018-08-2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디지털 방송 시스템에서 비실시간 서비스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그 장치 |
JP5781217B2 (ja) * | 2011-04-13 | 2015-09-16 | ノキア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アンド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オサケユキチュア | モビリティ管理 |
CN102281595B (zh) * | 2011-06-24 | 2014-08-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控制次信道cca的方法、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 |
CN103262452B (zh) | 2011-07-15 | 2016-03-3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装置、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方法 |
TW201320692A (zh) * | 2011-08-10 | 2013-05-16 | Ind Tech Res Inst | 資料傳送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基地台及用戶端設備 |
US9094873B2 (en) * | 2012-05-14 | 2015-07-28 | Wei Lu | Classified relation networking optimization platform in open wireless architecture (OWA) mobile cloud terminal device |
WO2014000289A1 (zh) * | 2012-06-29 | 2014-0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会话处理方法和装置 |
WO2014042684A1 (en) * | 2012-09-11 | 2014-03-20 | Ntt Docomo,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or mu-mimo transmission schemes based on outd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
CN104521171B (zh) * | 2013-07-17 | 2018-06-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
CN106793143B (zh) * | 2016-12-29 | 2020-05-05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的管理方法、管理装置及基站 |
CN114071368B (zh) | 2020-08-05 | 2023-03-31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多播或广播资源配置方法、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0107746D0 (en) * | 2001-03-28 | 2001-05-16 | Nokia Networks Oy | Transmission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19831942A1 (de) * | 1998-07-16 | 2000-01-20 | Alcatel Sa | Empfänger eines Telekommunikationsnetzes |
JP3662473B2 (ja) * | 2000-05-12 | 2005-06-2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情報配信装置 |
US20030016702A1 (en) * | 2001-03-30 | 2003-01-23 | Bender Paul E.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ximizing standby time in monitoring a control channel |
GB2380366B (en) * | 2001-08-14 | 2003-11-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mmon information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hsdpa service |
KR100547845B1 (ko) * | 2002-02-07 | 2006-01-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서빙 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셋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방법 |
US7535876B2 (en) * | 2003-04-01 | 2009-05-19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flow control for HSDPA and HSUPA |
KR100547734B1 (ko) * | 2003-06-13 | 2006-01-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매체 접속 제어 계층의 동작 상태 제어 방법 |
ATE510361T1 (de) * | 2003-12-22 | 2011-06-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Leistungsregelung für die schnelle paketdatenübertragung |
KR20050101006A (ko) * | 2004-04-16 | 2005-10-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멀티캐스트 멀티미디어 방송 서비스를 지원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효율적으로 전송하는 방법 |
JP2005328317A (ja) * | 2004-05-14 | 2005-11-24 | Fujitsu Ltd | 通信装置、再送制御方法 |
JP4568575B2 (ja) * | 2004-10-15 | 2010-10-27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パケット送信制御装置及び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 |
JP4555692B2 (ja) * | 2005-01-14 | 2010-10-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20100214966A1 (en) * | 2005-09-19 | 2010-08-26 | Rong Hu | Method For Setting Power Levels For User Equipments |
-
2005
- 2005-11-28 KR KR1020087015688A patent/KR10120539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11-28 DE DE602005015773T patent/DE602005015773D1/de active Active
- 2005-11-28 CN CN2005800525009A patent/CN101361384B/zh active Active
- 2005-11-28 AT AT05812175T patent/ATE438246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11-28 JP JP2008542607A patent/JP2009517932A/ja active Pending
- 2005-11-28 BR BRPI0520728A patent/BRPI0520728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11-28 US US12/085,597 patent/US8270345B2/en active Active
- 2005-11-28 WO PCT/EP2005/012682 patent/WO200705979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11-28 EP EP05812175A patent/EP1955562B1/en active Active
- 2005-11-28 ES ES05812175T patent/ES2331526T3/es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TE438246T1 (de) | 2009-08-15 |
JP2009517932A (ja) | 2009-04-30 |
ES2331526T3 (es) | 2010-01-07 |
US8270345B2 (en) | 2012-09-18 |
BRPI0520728B1 (pt) | 2018-11-21 |
KR20080081292A (ko) | 2008-09-09 |
DE602005015773D1 (de) | 2009-09-10 |
EP1955562B1 (en) | 2009-07-29 |
US20090168683A1 (en) | 2009-07-02 |
CN101361384A (zh) | 2009-02-04 |
EP1955562A1 (en) | 2008-08-13 |
WO2007059791A1 (en) | 2007-05-31 |
KR101205393B1 (ko) | 2012-11-27 |
BRPI0520728A2 (pt) | 2009-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61384B (zh) | 用于向移动通信网络的多个用户传送内容的方法和系统 | |
Garro et al. | 5G mixed mode: NR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s | |
US868760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KR101098294B1 (ko) | 멀티캐스트 모드를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용 전송 방법 | |
RU2395931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приема услуги мультимедийного широковещания/мультивещания (mbms) | |
JP2009517932A5 (zh) | ||
CN101253795B (zh) | 扩频通信网络中对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分组接入业务提供 | |
JP5059016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内でマルチキャスト・サービスを提供する方法 | |
US20060240766A1 (en) | Efficient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transmission over shared downlink channels | |
CN101480070A (zh) | 在高速下行链路信道上的广播和多播 | |
WO2007070460A2 (en) | Method for associating multiple users with a shared downlink channel | |
WO2010026636A1 (ja) | 通信制御方法、無線装置、基地局 | |
JP5461625B2 (ja) | 移動体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複数のユーザにコンテンツ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