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1349878A - 添加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添加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9878A
CN101349878A CNA2008101338221A CN200810133822A CN101349878A CN 101349878 A CN101349878 A CN 101349878A CN A2008101338221 A CNA2008101338221 A CN A2008101338221A CN 200810133822 A CN200810133822 A CN 200810133822A CN 101349878 A CN101349878 A CN 101349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adjuvant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38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9878B (zh
Inventor
井野利昭
三村晋也
西村泰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49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9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9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98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16Inorganic compounds treated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7Plasticisers; Charge controlling agents
    • G03G9/09708Inorganic compounds
    • G03G9/09725Silicon-oxides; Silic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添加剂、调色剂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将如下添加剂添加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中:该添加剂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在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进行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异物向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放电电极附着的情况。另外,第1挥发试验是指,将2g所述添加剂收容于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1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20℃的状态,从而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的试验。

Description

添加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该调色剂含有的添加剂。
背景技术
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图像形成工艺通常包括:带电、曝光、显影、转印、剥离、清洁、除电及定影各工序。在带电工序中,利用带电装置使被旋转驱动的感光鼓的表面均匀地带电,在曝光工序中,向已带电的感光鼓表面照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影。在显影工序中,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影静电性地附着调色剂而显影,从而在感光鼓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工序中,利用转印装置将感光鼓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上。在定影工序中,利用加热定影装置将已转印在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纸张上。在剥离工序中,将纸张从加热定影装置的加热辊剥离。在清洁工序中,利用清洁装置将残留在感光鼓表面的残留调色剂除去,然后将该残留调色剂回收到回收部。在除电工序中,将残留调色剂被除去后残留在感光鼓表面的电荷除去,准备下面的图像形成工艺。
作为所述感光鼓,通常使用在周面涂布有机光半导体(OrganicPhoto Conductor)作为光导电层的感光鼓,作为向感光鼓表面提供电荷的带电装置,大多利用电晕带电器。另外,至于电晕带电器,有线式电晕带电器、锯齿式电晕带电器。
线式的电晕带电器具有非常细的导电性的钨丝(放电电极)和覆盖该钨丝的前端(与感光鼓相对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导电性的屏蔽壳。而且,通过对钨丝施加高电压,从钨丝向感光鼓进行放电,从而使感光鼓带电。
锯齿式的电晕带电器具有多个尖锐突起并且设有板状的锯齿状电极(放电电极),通过从该锯齿状电极向感光鼓进行放电而使感光鼓带电。
另外,线式的电晕带电器、锯齿式的电晕带电器除了应用于感光鼓的带电以外,还适用于除电装置或转印装置等。
在这些电晕带电器中,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时,附着了异物的部分的放电功能降低,使得感光鼓不能均匀地带电从而产生带电不均。而且,当发生带电不均时,则产生所得到的图像出现黑条纹等图像缺陷。对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设置用于清扫放电电极的清扫辊以将附着在放电电极上的异物除去的技术。
(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7-43990号公报(公开日:平成7年2月14日)”
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技术在除去附着于放电电极的异物这一方面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抑制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这种现象。因而,为了利用专利文献1提出的技术来获得总是良好画质的图像,必须频繁地驱动清扫辊,由于清扫辊驱动期间不能进行打印处理,使得打印装置的处理能力下降。
因而,为了抑制上述图像缺陷,期望考虑比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采用对附着在放电电极上的异物进行清扫的方法更可抑制异物向放电电极附着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异物向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附着的情况,从而获得良好画质的图像。
本申请发明人对异物附着在带电器的放电电极上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该原因做出了如下推测。
调色剂含有的添加剂,为了在图像形成时抑制图像灰雾的发生,在粒子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实施疏水化处理),但在该疏水化处理时产生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用于进行所述疏水化处理的偶合剂中有时也含有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
而且,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在附着在添加剂的表面的状态下会残存在该添加剂中。进而,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包含附着了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添加剂的调色剂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调色剂中慢慢地挥发,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附着在带电器的放电电极上。可以推测出,在该放电电极上,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进行化学变化而转化为无挥发性的硅化合物,该硅化合物则作为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
对此,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如果是以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那么,相对于所述添加剂,只要进行后述的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则在使用添加了所述添加剂的调色剂实行图像形成工艺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会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至此完成了本发明。
就是说,本发明的添加剂,被添加到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调色剂中,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进行下述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工艺时,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因此,可以抑制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从而可以达到获得无黑条纹的良好画质的图像这一效果。
另外,第1挥发试验是指,将2g所述添加剂收容于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1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20℃的状态,从而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的试验。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如果是含有以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的调色剂,那么,对于所述调色剂,只要进行后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则在利用所述调色剂实行图像形成工艺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会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
就是说,本发明的调色剂,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且含有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进行下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工艺时,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从所述调色剂中挥发,因此,可以抑制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从而可以达到获得无黑条纹的良好画质的图像这一效果。
另外,第2挥发试验是指,将10g所述调色剂收容于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3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00℃的状态,从而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调色剂中挥发的试验。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可由以下所示的记载充分判明。另外,本发明的好处在接下来参照附图所作的说明中可以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显影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电晕带电器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向图3所示的电晕带电器施加电压的电源供给电路的图。
图5是对使用调色剂T1连续打印5万张后的锯齿状电极进行拍摄所得到的照片。
图6是对使用调色剂T5连续打印5万张后的锯齿状电极进行拍摄所得到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调色剂用添加剂的一个实施方式及本发明的调色剂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数字复合机,实现复印模式和打印模式。复印模式是由扫描部29读取原稿的图像并且将该原稿图像打印到纸张等记录介质上的模式。打印模式是将表示从通过网络连接的外部设备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打印到记录介质上的模式。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感光鼓20、电晕带电器21、曝光装置22、显影装置10、转印装置23、定影装置25、清洁装置24、送纸盘28、扫描部29、排纸盘30。下面,对这些部件依次进行说明。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的打印如下进行。首先,电晕带电器21使旋转驱动的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地带电。然后,曝光装置22向已带电的感光鼓20的表面照射激光而形成静电潜影。接着,显影装置10使调色剂静电性地附着在感光鼓20表面的静电潜影上而进行显影,在感光鼓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进而,转印装置23将感光鼓20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在该转印后,利用清洁装置24除去残留在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然后,定影装置25将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从而完成图像的打印。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该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的各部件。
〔感光鼓〕
感光鼓20是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支承为以该鼓的轴为中心旋转驱动、且其表面具有形成静电潜影进而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感光膜的辊状部件。感光鼓20可以使用例如包含未图示的导电性基体、和形成于导电性基体表面的未图示的感光膜的辊状部件。导电性基体可以使用圆筒状、圆柱状、薄板状等的导电性基体,其中优选圆筒状导电性基体。作为感光膜可举出有机感光膜、无机感光膜等。
另外,作为有机感光膜可举出:层叠包含电荷产生物质的树脂层即电荷产生层、和包含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即电荷输送层而成的膜;或在一层树脂层中包含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膜。另外,作为无机感光膜,可举出包含选自氧化锌、硒、非结晶硅等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膜。在导电性基体和感光膜之间也可以存在底涂膜,在感光膜的表面也可以设置用于保护感光膜的表面膜(保护膜)。
〔显影装置〕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显影装置1 0的内部构成的图。显影装置10包括:显影槽2、显影辊3、第一搅拌部件4、第二搅拌部件5、输送部件6、限制部件7、限制部件支承体8、引流板9、和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12。
显影槽2为具有内部空间的大致棱柱状的筐体,是自由旋转地支承显影辊3、第一搅拌部件4、第二搅拌部件5及输送部件6,直接或间接地支承限制部件7、引流板9等,且是收容显影剂的容器。另外,在显影槽2中形成面向感光鼓20的开口2a。另外,在显影槽2的上面形成有调色剂补给口2b。
另外,在显影槽2的上方(与铅垂方向相反的方向)设有未图示的调色剂盒及调色剂漏斗。更详细地说,即,从上方向下方(铅垂方向)依次设置调色剂盒、调色剂漏斗及显影槽2。调色剂盒将调色剂收容于其内部空间,且相对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可装拆地设置。
另外,调色剂盒为圆筒状部件,由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以所述圆筒的轴为中心旋转。在调色剂盒的周面上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细长的开口,伴随调色剂盒的旋转,调色剂从所述开口落下而供给到调色剂漏斗。调色剂漏斗以使接受自调色剂盒落下来的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口和形成于显影槽2的上方的调色剂补给口2b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调色剂漏斗内,在调色剂补给口2b的上方设有调色剂补给辊19。调色剂补给辊19由调色剂漏斗支承为可自由旋转,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以该辊的轴为中心旋转。调色剂补给辊19的动作由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根据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12检测的显影槽2内的调色剂浓度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利用调色剂补给辊19的旋转驱动,经由调色剂供给口及调色剂补给口2b,向显影槽2内补给调色剂。
显影辊3是支承在显影槽2上、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以该辊的轴为中心旋转的部件。另外,显影辊3被配置为经由显影槽2的开口2a与感光鼓20相对。并且,显影辊3被设置为相对感光鼓20具有间隙而隔开。另外,显影辊3和感光鼓20的间隙被称作显影夹持部。
在显影夹持部,从显影辊3表面的未图示的显影剂层向感光鼓20表面的静电潜影供给调色剂。在显影夹持部,从与显影辊3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源对显影辊3施加显影偏压,由此,顺畅地进行调色剂从显影辊3表面的显影剂层向感光鼓20表面的静电潜影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辊3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感光鼓20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
第一搅拌部件4及第二搅拌部件5都是辊状部件,其设置方式为:由显影槽2支承为可自由旋转,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以这些搅拌部件的轴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搅拌部件4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第二搅拌部件5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
第一搅拌部件4经由显影辊3与感光鼓20相对、且设置于比显影辊3更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显影装置10中,以使连结显影辊3的轴和第一搅拌部件4的轴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成45°的方式,决定显影辊3及第一搅拌部件4的各自的配置。
第二搅拌部件5经由第一搅拌部件4与显影辊3相对、且设置于比显影辊3更靠下方的位置。第一搅拌部件4及第二搅拌部件5对贮留在显影槽2内的显影剂进行搅拌,由此向显影剂提供均匀的电荷(摩擦带电),吸取处于带电状态的显影剂并供给到显影辊3的周围。
输送部件6是被显影槽2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并且设置为可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的辊状部件。输送部件6经由第二搅拌部件5与第一搅拌部件4相对、且设置于比调色剂补给口2b更靠下方(比调色剂补给口2b更靠铅垂方向侧)的位置。输送装置6将从调色剂补给口2b补给到显影槽2内的调色剂输送到第二搅拌部件5的周围。
限制部件7为长方形状的刮板,以使显影辊3的轴方向与限制部件7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显影辊3的上方由显影槽2和限制部件支承体8支承,并且设置为与显影辊3表面隔开间隙而相对。
限制部件7是由薄板状的不锈钢制成的部件。但是,限制部件7的材质并不限定于不锈钢,限制部件7也可以是由铝等非磁性金属或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部件。
限制部件7从显影辊3表面承载的显影剂层除掉多余的显影剂,以将显影剂层的层厚限制为一定,由此调整显影辊3的显影剂的输送量。另外,限制部件7是用于通过和显影剂层进行摩擦而在显影剂层中产生电荷,从而对带电状态不充分的显影剂补充电荷的部件。
限制部件支承体8是和显影槽2一起支承限制部件7的支承体。具体地说,即,以由限制部件支承体8和显影槽2夹持限制部件7的方式进行支承。限制部件支承体8由合成树脂构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构成。
根据以上的显影装置10,贮留在显影槽2的显影剂通过第一搅拌部件4和第二搅拌部件5旋转被输送到第一搅拌部件4的上方(铅垂方向侧的相反侧),进而,依靠由显影辊3内部的磁性部件产生的磁力吸引到显影辊3表面。然后,显影辊3在其表面承载显影剂层并旋转,利用限制部件7限制显影剂层的厚度并且使显影剂带电,之后,在显影夹持部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上的静电潜影。由此进行显影处理。
显影处理结束后,显影辊3继续旋转再次接受显影剂的供给。另一方面,被限制部件7从显影辊3表面除掉的显影剂向从显影辊3离开的方向经过引流板9的上面返回第二搅拌部件5和输送部件6之间,在此与其它显影剂再次混合并向显影辊3输送。就是说,显影剂在显影槽2内进行循环。另外,输送部件6根据调色剂浓度传感器12的检测结果将补给到显影槽2内的调色剂输送到第二搅拌部件5的周围。
〔曝光装置〕
图1的曝光装置22是作为光源包含半导体激光器的激光扫描单元。激光扫描单元是除激光光源以外还组合有多棱镜、f-θ透镜、反射镜等的光学单元。另外,曝光装置22并不限于激光扫描单元,也可以是将LED(light emitting diode)阵列或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作为光源的曝光头。
曝光装置22,当输入在扫描部29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从外部设备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时,向带电状态的感光鼓20的表面照射对应于该图像信息的光。由此,在感光鼓20表面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影。
〔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23为辊状部件,自由旋转地由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且设置为可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驱动而旋转,与感光鼓20压接。
转印装置23为包括直径8~10mm的金属制芯棒、和在金属制芯棒的表面形成的导电性弹性层的辊状部件。作为金属制芯棒的材质,可举出不锈钢、铝等。导电性弹性层是在橡胶材料中配合了碳黑等导电材料的层。另外,所述橡胶材料可列举三元乙丙橡胶(EPDM)、发泡EPDM、发泡聚氨酯等。
与通过感光鼓20的旋转将调色剂图像输送到感光鼓20和转印装置23的压接部(转印夹持部)同步,利用拾取辊及定位辊从送纸盘28逐张地供给记录介质(纸张)。
记录介质在转印夹持部通过,由此感光鼓20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转印装置23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转印装置23被施加和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由此调色剂图像被顺畅地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清洁装置〕
图1的清洁装置24包括未图示的清洁刮板、和未图示的调色剂贮留槽。清洁刮板是长方形形状、被设置为其长边和感光鼓20的轴平行、且与感光鼓20表面抵接的板状部件。
清洁刮板用于将在转印了调色剂图像后残留在感光鼓20表面的调色剂、纸粉等从感光鼓20表面除掉。调色剂贮留槽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容器状部件,用于暂时地贮留由清洁刮板除去的调色剂。利用以上的清洁装置24可清洁转印调色剂图像后的感光鼓20表面。
〔定影装置〕
图1的定影装置25包括定影辊26和加压棍27。定影辊26设置为自由旋转地由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并且依靠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以该辊的轴为中心旋转。
定影辊26,其内部具有未图示的加热部件,对承载于从转印夹持部输送来的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从而使其熔融,并使该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定影辊26是包括芯棒和弹性层的辊状部件。芯棒由铁、不锈钢、铝等金属构成。弹性层由硅橡胶、氟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加热部件自未图示的电源接受电压而发热。加热部件为卤素灯或红外线灯。
加压辊27被自由旋转地支承且设置为在未图示的压接机构作用下与定影辊压接的辊状部件。加压辊27相对于定影辊26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加压辊27可以在内部设置加热部件,也可以不设置。加热部件可以使用和定影辊26内部的加热部件同样的部件。
另外,定影辊26和加压辊27的压接部称作定影夹持部。加压辊27,在由定影辊26加热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时,将处于熔融状态的调色剂向记录介质挤压,由此促进调色剂图像向记录介质的定影。
定影装置25,在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通过定影夹持部时,使构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熔融,并且向记录介质挤压,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由此,图像被打印在记录介质上。打印了图像的记录介质由未图示的输送单元排出并堆积在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的排纸盘30。
〔送纸盘〕
图1的送纸盘28是收容普通纸、被覆纸、彩色复印纸、OHP薄膜等记录介质的盘。送纸盘28设有多个,每个送纸盘28收容有尺寸不同的记录介质。记录介质的尺寸有A3、A4、B5、B4等。另外,在多个送纸盘28中也可以收容相互为相同尺寸的记录介质。
送纸盘28内的记录介质由拾取辊、输送辊及定位辊,以与感光鼓20表面的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夹持部的时刻同步的方式,逐张地输送到转印夹持部。
〔扫描部〕
在图1的扫描部29设有未图示的原稿安放盘、自动反转原稿输送装置(Reversing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等,并且设有未图示的原稿读取装置。
自动反转原稿输送装置用于将载置于原稿安放盘上的原稿输送到原稿载置台的原稿读取位置上。原稿读取装置包括所述原稿载置台和原稿扫描装置,是对载置于原稿载置台上的原稿的图像每多行(例如每10行)读取一次的装置。
原稿载置台是用于载置成为读取对象的原稿的玻璃制板状部件。原稿扫描装置是收纳未图示的光源、第1反射镜、第2反射镜、第3反射镜、成像透镜及CCD行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光电变换元件)的滑架,在原稿载置台的下侧以一定速度V与原稿载置台平行地往复移动。
光源是对载置于原稿载置台上的原稿照射光的灯。第1反射镜是将自原稿反射的光像向第2反射镜反射的部件。而且,第2及第3反射镜追随原稿扫描装置的往复移动而以V/2的速度往复移动,同时将自第1反射镜反射来的光像导入成像透镜。成像透镜(光学透镜)使自第2及第3反射镜引导来的光像在CCD行传感器中成像。
CCD行传感器是将由成像透镜所成的反射光像光电变换成电信号的器件,将作为图像信息的电信号输出到控制装置中的图像处理部。图像处理部对从原稿读取装置或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并输出到曝光装置22。
〔电晕带电器〕
图1的电晕带电器2 1通过电晕放电使感光鼓20表面以规定的极性及电位带电。本实施方式的电晕带电器21是具备锯齿方式的放电电极的带电器。另外,电晕带电器21并不限定于锯齿方式,也可以是将钨丝作为放电电极的有栅格电极型带电器。但是,锯齿方式的电晕带电器与将钨丝作为放电电极的带电器相比,可以抑制臭氧发生量。
图3是表示电晕带电器2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电晕带电器21包括导电性的屏蔽壳31、锯齿状电极32、栅格电极33、和保持各电极的绝缘性的电极保持部件34。
屏蔽壳31是长度与感光鼓20的轴基本一致的导电性屏蔽板,在与感光鼓20表面相对的一侧有开口。
锯齿状电极32是形成有放电用的多个尖锐突起的电极,由不锈钢(铁、铬、镍的合金,例如有JIS规格的SUS304等)制的短条状的薄板构成。另外,尖锐突起间的间隔设计为大致一定(例如2mm)。另外,锯齿状电极32通过蚀刻加工来形成。
另外,锯齿状电极32上形成有多个固定用的开口。这些开口嵌入绝缘性电极保持部34的平面形状部34a上的突起部34b。由此,锯齿状电极32和屏蔽壳3 1在电绝缘的状态下由电极保持部34的平面形状部34a定位保持(固定)。
进而,在电极保持部34上形成在使栅格电极33、屏蔽壳3 1及锯齿状电极32为电绝缘的状态下保持栅格电极33的栅格电极保持部35。
在栅格电极保持部35形成有卡止部35a。该卡止部35a具有与形成于栅格电极33的两端的开口部33a相对应而形成的卡止用的挂钩。使该栅格电极保持部35发生弹性变形之后,使卡止部35a插通栅格电极33的开口部33a,其后使栅格电极保持部35复原,由此栅格电极33在附加张力的状态下被保持。
栅格电极33和锯齿状电极32同样,是对不锈钢制的短条状薄板进行蚀刻加工而得到的、形成均匀的网眼状开口的电极。而且,使与电极保持部件34一体成型的栅格电极保持部35的卡止部35a弹性变形之后,将卡止部35a插入栅格电极33上形成的开口中并与之扣合,利用卡止部35a将栅格电极33张紧架设。
定位部件36被配置于屏蔽壳31的端部,为了在屏蔽壳31内进行电极保持部件34的定位而与电极保持部件34一体成型。弹簧端子37是用于通过与锯齿状电极32电气弹性接触而对锯齿状电极32供给电力的弹簧端子。
其次,说明使用图3所示的各部件组装电晕带电器21时的组装顺序。首先将电极保持部件34的平面形状部34a的突起部34b嵌入形成于锯齿状电极32的开口中。由此,电极保持部件34成为保持锯齿状电极32的状态。
然后,将电极保持部件34的定位部件36嵌入屏蔽壳3 1的端缘,由此将电极保持部件34收容在屏蔽壳31内。进而,将栅格电极保持部3 5的卡止部35a插入栅格电极33的开口部33a,由此将栅格电极33张紧架设在栅格电极保持部35。
接着,参照图4说明对带电器21进行电压供给的电源供给电路。如图4所示,由电源供给电路40向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及屏蔽壳31供给规定的电压。
图4中,电源供给电路40具备电压变换电路41,从电源向电压变换电路41施加+24V的第1电压。电压变换电路41将所施加的第1电压变换为第2电压并输出。另外,在此得到的第2电压为高电平的电压(高电压)。
从电压变换电路41输出的电压施加到与屏蔽壳31连接的输出端子CASE、与锯齿状电极32连接的输出端子MC、与栅格电极33连接的输出端子GRID。就是说,从电压变换电路41输出并且从输出端子CASE输出的电压施加在屏蔽壳31上,从电压变换电路41输出并且从输出端子MC输出的电压施加在锯齿状电极32上,从电压变换电路41输出并且从输出端子GRID输出的电压施加在栅格电极33上。
另外,电源供给电路40具备电压调节电路42。而且,利用电压调节电路42可以对从电压变换电路41输出的电压中的、向输出端子CASE、输出端子GRID施加的电压调节电压值。该电压调节电路42的构成包括:与电压变换电路41及输出端子CASE连接的可变电阻器VR1、以及与电压变换电路41及输出端子GRID连接的可变电阻器VR2。因而,通过调节可变电阻器VR1的电阻值可以调节从输出端子CASE输出的电压的值,通过调节可变电阻器VR2的电阻值可以调节从输出端子GRID输出的电压的值。
利用如上所述的构成,从输出端子MC对锯齿状电极32供给高电压V,从输出端子CASE对屏蔽壳31供给高电压Vc,从输出端子GRID对栅格电极33供给高电压Vg。
由电源供给电路40对电晕带电器21供给各电压,由此在锯齿状电极32的尖锐突起部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总电流It在锯齿状电极32中流动。在此,栅格电极33中流动的栅极电流Ig可以通过变更电压调节电路42的可变电阻器VR2的电阻值来进行适当调节。另外,同样地,通过该电晕放电在屏蔽壳31内还流动壳电流Ic,而该壳电流Ic可以通过变更调节电路42的可变电阻器VR1的电阻值来进行调节。
锯齿状电极32中流动的电流It等于壳电流Ic和栅极电流Ig的和。就是说,电流(总电流)It向屏蔽壳31和栅格电极33分配流动。因此,总电流It用下述式(1)表示。
It=Ic+Ig    式(1)
另外,通过将总电流It设定为一定,可以将锯齿状电极32中流动的电流控制为一定,所以,电源供给电路40的电压变换电路41可进行恒定电流控制。
〔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的电晕带电器21中,锯齿状电极32上附着异物的话,附着了异物的部分的放电功能降低,不能使感光鼓20均匀地带电,而产生带电不均。而且产生带电不均时,会产生所得到的图像出现黑条纹等图像缺陷的问题。因此,为了控制所述的图像缺陷,只要对异物向锯齿状电极32附着的原因进行精查并抑制该原因,就可抑制异物向锯齿状电极32的附着(即,只要使锯齿状电极32中的异物的产生量降低即可)。于是,本申请发明者等对异物向锯齿状电极32附着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异物向锯齿状电极32附着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推测。即,在图像形成工艺中使用的调色剂中所添加的添加剂(以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等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中,由于其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在高湿条件下添加剂中吸附水变多。而且,将具有大量吸附水的添加剂原样添加到调色剂中的话,在高湿条件下调色剂的带电量下降,产生灰雾等问题。为了抑制该问题,通常使用硅烷偶联剂进行将添加剂表面(氧化物微粒子表面)存在的亲水性羟基转换为疏水性的官能基团的处理(疏水处理)。在此,作为所述硅烷偶联剂多使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使用二甲基二氯硅烷进行所述疏水处理时,添加剂表面的羟基被转换为二甲基甲硅烷基,但在反应过程中,下述的〔化学式1〕所示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作为副生成物而生成(或有时也包含在硅烷偶联剂的原料中)。
〔化学式1〕
Figure A20081013382200201
而且认为,所述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以附着在添加剂的表面的状态残存于添加剂中。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沸点仅为175℃,常温下也容易挥发。
进而认为,如果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含有附着了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添加剂,则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填充剂中慢慢地挥发,之后,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会附着在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上。
而且推测,在电晕带电器21上实行图像形成工艺时施加高电压引起电晕放电,因该电晕放电而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化学变化为无挥发性的硅化合物,该硅化合物作为异物附着并慢慢蓄积在锯齿状电极32上。
于是,本申请发明人认为,通过进行所述疏水处理而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如果对该添加剂进行后述的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规定量以下,则即使利用添加了该添加剂的调色剂实行图像形成工艺,也可以抑制异物(杂质)附着在放电电极上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带电不均。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用添加剂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用添加剂的特征在于,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该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并且,对该调色剂用添加剂进行第1挥发试验时测定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
在此,对所述第1挥发试验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容积50升的密闭容器,将该密闭容器内部加热维持在120度。然后,将2.0g作为试验对象的添加剂加入该密闭容器内部,10分钟后使用取样泵SP204-50(GL科学社制)开始对密闭容器中的气体(空气)取样。该取样的顺序为:将密闭容器内的温度维持在120度,按每1分钟0.2升的比例持续30分钟取样气体并将取样的气体送入Tenax捕集管,将合计6升的气体捕集到Tenax捕集管中。
其次,使用气相色谱质量分析装置(Agilent公司制造、6890/5973inertMSD)以及加热脱离装置(GERSTEL公司制造、TDS/C1S4SYSTEM),测量捕集到Tenax捕集管的气体含有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含有量。而且,将该测量的含有量作为所述的挥发量来处理。
也就是说,所述的第1挥发试验是指,在密闭容器的内部加入2.0g添加剂作为样品,并且持续1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内部为120℃的状态,从而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添加剂挥发的实验,所述挥发量是指在该实验中从该密闭容器内的添加剂挥发出来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量。
另外,在使用加热脱离装置的分析中,将注入温度设定为280度,使用填充了用二甲聚硅氧烷进行了表面涂布的载体的分离塔(长度为60m)。
而且,由后述的实施例可以明了,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进行上述第1挥发试验时含有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超过0.2μg的添加剂的调色剂时,会产生在所得到的图像中出现黑条纹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是因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含有量多的添加剂的调色剂时,由硅化合物组成的异物就会慢慢地附着在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上,结果导致电晕放电变得不稳定,使感光鼓不能均匀地带电,而产生带电不均,得到的图像中产生黑条纹。
而且,由后述的实施例可以明了,只要使用含有如下添加剂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就可以抑制异物附着在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上的情况,可以抑制起因于该异物而产生的图像品质劣化:该添加剂作为主成分的氧化物微粒子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并且进行所述第1挥发试验时测定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
接着,说明在作为主成分的氧化物微粒子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且进行所述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的添加剂的制法。
首先,通过公知的方法生成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氧化物微粒子(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使所述氧化物微粒子在具备加热机构的搅拌机等搅拌装置的搅拌槽内流动,并且向所述搅拌槽送风100度~200度的空气30分钟~60分钟,由此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氧化物微粒子中挥发。由此,可以获得在作为主成分的氧化物微粒子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且进行所述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的添加剂
另外,虽然也取决于在所述搅拌槽内被搅拌的氧化物微粒子的量,但当向搅拌槽内送风的空气量过少时,不能充分除去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所以必须送风充足量的空气。至于送风的空气量,只要以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的方式适当地确定即可。另外,为了回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只要在使从搅拌槽排出的空气通过的通道(排气路)中设置凝缩器即可使加热空气进行循环。
另外,作为添加剂的主成分,可以使用表面具有羟基的个数平均粒径为5~50nm的氧化物微粒子,例如可以使用通过气相高温加水分解法得到的烘制二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二氧化钛(TiO2)或硅和氧化铝的共氧化物等。具体地说,包括日本AEROSIL公司制的AEROSIL 50(平均粒径约30nm)、AEROSIL 90(平均粒径约30nm)、AEROSIL 130(平均粒径约16nm)、AEROSIL 200(平均粒径约12nm)、AEROSIL 300(平均粒径约7nm)、AEROSIL 380(平均粒径约7nm)、Degussa公司制的氧化铝C(平均粒径约12nm)、氧化钛P-25(平均粒径约21nm)、MOX170(平均粒径约15nm)等。
另外,上述的氧化物微粒子中,通过硅烷偶联剂处理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认为这是因为二氧化硅微粒子其表面具有大量的活性羟基,其容易与硅烷偶联剂反应,容易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
而且,作为添加剂而含有二氧化硅微粒子的调色剂,由于二氧化硅微粒子的高绝缘性,难以引起带电量的降低,不易发生灰雾等问题。所以,通过硅烷偶联剂处理而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子适宜作为调色剂用添加剂。
另外,作为向氧化物微粒子中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使用的硅烷偶联剂,可以举出二甲基二氯硅烷或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等。
尤其是通过使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作为硅烷偶联剂,而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疏水性及绝缘性较优异。因此,作为添加剂而含有该二氧化硅微粒子的调色剂,在高湿环境下,带电量也较稳定,不易发生灰雾等问题。所以,通过使用二甲基二氯硅烷作为硅烷偶联剂而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子适宜作为调色剂添加剂。
另外,将利用二甲基二氯硅烷而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子加入搅拌器的搅拌槽并进行搅拌,同时向该搅拌槽吹送1 50度的干燥空气30分钟,由此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挥发得到的二氧化硅微粒子优选作为所述添加剂(所述送风的条件设定为每100g二氧化硅微粒子的送风量为0.1m3/分)。使用这种二氧化硅微粒子能够在高电平下抑制异物向电晕带电器的放电电极的附着。
该理由推测如下。认为在利用二甲基二氯硅烷而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二氧化硅微粒子中,除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以外,还附着有多种挥发性有机硅化合物(沸点为99℃以上)。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调色剂由定影装置定影在纸张等记录介质上,但此时调色剂被加热到调色剂熔融的温度(110℃~150℃),所以认为,附着在二氧化硅微粒子表面的高沸点的挥发性有机硅化合物因定影装置的加热而挥发,并向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附着。与此相对,认为这是因为使用由150度的干燥空气干燥后的二氧化硅微粒子作为调色剂用添加剂时,不仅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而且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以外的有机硅化合物也充分挥发,从而能够抑制向电晕带电器的放电电极附着的异物的量。
另外,使用硅烷偶联剂将氧化物微粒子表面存在的亲水性的羟基变换为疏水性的官能基团的处理,可以用公知的方法进行。例如有对表面具有羟基的氧化物微粒子进行搅拌,同时对其喷雾硅烷偶联剂,其后对该氧化物微粒子进行加热的方法等。
进而,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用添加剂优选以使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重量%~3重量%的方式添加到调色剂中。
这是因为低于0.5重量%时不能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在超过3重量%的添加量下,在定影处理中容易引起定影性的降低。另外,所述的重量百分比浓度由下述式(2)求出。
重量百分比浓度(重量%)=所添加的添加剂的重量/含有添加剂的调色剂的总重量×100   式(2)
另外,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用添加剂优选个数平均粒径为7nm~30nm。因为只要将个数平均粒径为7nm~30nm的添加剂添加到调色剂中,就可以使调色剂的定影性、带电性、流动性良好,从而可以获得图像品质优良的图像。
另外,将添加剂添加在调色剂中时,添加剂的一部分埋没在调色剂含有的着色树脂粒子中。附着在添加剂表面中的埋没着色树脂粒子的面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挥发的可能性小,而附着在添加剂表面中的与外气接触的面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容易挥发并附着在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上。
更具体地说,使用如下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时,所形成的图像中产生黑条纹,从而产生画质劣化:该调色剂含有本实施方式的添加剂(通过进行所述疏水化处理在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且进行后述的第2挥发试验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超过0.02μg(参照后述的实验例)。
这是因为,使用进行第2挥发试验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超过0.02μg的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的话,尤其是在定影工序,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挥发,通过该挥发,异物附着在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32上而产生带电不均,所形成的图像上容易产生黑条纹。
因此,优选含有通过所述疏水化处理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且在后述的第2挥发试验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的调色剂。
在此,对所述第2挥发试验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容积为50升的密闭容器,将该密闭容器加热并维持在100℃。然后,将均匀地扩散了10g试验对象的调色剂的铝皿(20cm×20cm)放入所述密闭容器内部,30分钟后使用取样泵SP204-50(GL Sciences公司制)开始取样密闭容器中的气体(空气)。气体的取样方法为:将密闭容器内的温度维持在100℃,按每1分钟0.2升的比例持续30分钟取样气体并将取样的气体送入Tenax捕集管,将合计6升的气体捕集到Tenax捕集管中的方法。
然后,测量捕集到Tenax捕集管的气体含有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含有量,将该测量的含有量作为所述的挥发量来处理。另外,第2挥发试验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含有量的测量方法和所述第1挥发试验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含有量的测量方法一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也就是说,所述的第2试验是指,在密闭容器内部加入含有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的调色剂10g,并且持续3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内部为100℃的状态,由此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添加剂挥发的实验,所述挥发量是指在第2挥发试验中从该密闭容器内的调色剂挥发出来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量。
〔实验例〕
本申请发明人制造下述〔表1〕所示的添加剂G1~添加剂G5,并进行了对添加剂G1~添加剂G5的制造条件和添加剂G1~添加剂G5的品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实验。在此,所谓添加剂G1~添加剂G5的品质是指对添加剂G1~添加剂G5进行所述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
〔表1〕
添加剂(氧化物微粒子) 送风加热条件 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挥发量(μg)
    G1  150℃、60分     0.05
    G2  120℃、60分     0.10
    G3  120℃、30分     0.20
    G4  60℃、30分     0.40
    G5  无     0.80
首先,对添加剂G1~添加剂G5的制造顺序进行说明。作为通过利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而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氧化物微粒子,准备AEROSIL公司制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子(产品名:R8200、个数平均粒径为12nm)100g,将所述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子100g投入设有空气供给口和空气排出口的气流混合机(三井矿山公司制:Henschel Mixer)。然后,在气流混合机中,将搅拌叶片的圆周速度设定为5m/秒,对所述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子进行搅拌,同时从空气供给口吹送150℃的空气。将空气的送风量设定为0.1m3/分,持续所述送风30分钟,由此进行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子表面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除去。而且,将该挥发除去后的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子作为添加剂G1。
另外,在气流混合机中,除了将送风的空气的温度设定为120℃以外,用和添加剂G1同样的方法制造添加剂G2。进而,在气流混合机中,除了将空气的送风时间设定为30分钟以外,用和添加剂G2同样的方法制造添加剂G3。
另外,在气流混合机中,除了将送风的空气的温度设定为60℃以外,用和添加剂G3同样的方法制造添加剂G4。进而,在气流混合机中,将进行送风加热前(即,投入气流混合机之前)的所述疏水性二氧化硅微粒子作为添加剂G5。
分别对如上操作制造的添加剂G1~添加剂G5进行所述的第1挥发试验来测量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该处理结果示于表1。如表1所示,可以确认,在添加剂制造时的气流混合机中,向添加剂送风的加热空气的温度设定得越高,对添加剂G1~添加剂G5的每一个来说,进行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就越少;添加剂制造时在气流混合机中,向添加剂吹送加热空气的时间设定得越长,进行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就越少。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使用表1所示的添加剂G1~添加剂G5制造下述〔表2〕所示的调色剂T1~调色剂T5,并对调色剂T1~调色剂T5进行了各种分析。
〔表2〕
调色剂     添加剂(氧化物微粒子) 添加剂添加量(重量%)   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挥发量(μg)   图像的黑条纹
  T1     G1     2     小于0.01   不产生
  T2     G2     2     小于0.01   不产生
  T3     G3     2     0.02   不产生
  T4     G4     2     0.04   稍微产生
  T5     G5     2     0.06     产生
首先,对调色剂T1~调色剂T5的制造顺序进行说明。在着色树脂粒子中添加添加剂G1使得式(2)所示的重量百分比浓度达到2重量%,由此制造调色剂T1。另外,所述添加是将着色树脂粒子和添加剂投入气流混合机(三井矿山社制:Henschel Mixer),将搅拌叶片的前端速度设定为15m/秒,并实施2分钟混合来进行。
另外,除了将添加的添加剂设定为G2以外,采用和调色剂T1同样的方法制造调色剂T2。进而,除了将添加的添加剂设定为G3以外,采用和调色剂T1同样的方法制造调色剂T3。另外,除了将添加的添加剂设定为G4以外,采用和调色剂T1同样的方法制造调色剂T4。进而,除了将添加的添加剂设定为G5以外,采用和调色剂T1同样的方法制造调色剂T5。
然后,分别对如上制造的调色剂T1~调色剂T5进行所述的第2挥发试验,测量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该测量结果示于表2。
另外,使用调色剂T1~调色剂T5的每一种实际打印图像,判定打印图像中是否显示有黑条纹。该判定如下进行。使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试验机器,分别对调色剂T1~调色剂T5进行5万张的连续打印试验。另外,在试验机器中,将感光鼓20的圆周速度设定为400mm/秒,将显影辊3的圆周速度设定为560mm/秒,将感光鼓20和显影辊3的间隔(间隙)设定为0.42mm,将显影辊3和限制部件7的间隔(间隙)设定为0.5mm。另外,在试验机器中,分别调节感光鼓20的表面电位及显影偏压,以使打印全图像(浓度100%)时的纸张上的调色剂附着量为0.5mg/cm2、非图像部的调色剂附着量最少。另外,在试验机器中,使用A4尺寸的电子照相用纸(Multi Receiver,SharpDocument Systems Corporation公司制),在纸张上打印了记录的打印图像有效区域达到6%的文本图像。
如上操作,分别对调色剂T1~调色剂T5打印5万张打印图像,并判定打印图像中是否显示有黑条纹,将其判定结果示于表2。如表2所示,使用调色剂T1~T3进行打印时,连续打印5万张,在所打印的5万张所有的图像中都没有发现黑条纹的产生。图5是对使用调色剂T1打印5万张后的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放电电极)32进行拍摄的照片,在前端部分没有观察到附着物。另外,拍摄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来进行。
另外,如表2所示,使用调色剂T4连续打印5万张时,确认在打印5万张后的图像中产生了少量的黑条纹。使用调色剂T5连续打印5万张时,确认在打印5万张后的图像中产生了清晰的黑条纹。图6是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对使用调色剂T5打印5万张后的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放电电极)32进行拍摄的照片,确认在前端部分附着有异物。
另外,根据用SEM-EDX对附着在电晕带电器21的锯齿状电极(放电电极)32的前端的异物进行分析的结果,可检测出表示硅元素的存在的峰值和表示氧元素的存在的峰值。认为,这启示着附着在锯齿状电极32的异物是起因于从调色剂所含有的添加剂挥发出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物质。
进而,对表2所示的结果进行考察时可知,使用进行所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的调色剂进行图像的打印时,可获得品质优良的图像;使用进行所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超过0.02μg的调色剂进行图像的打印时,该图像中产生黑条纹。
另外,对表1及表2所示的结果进行考察时可知,使用添加了进行所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的添加剂G1~G3的调色剂T1~T3进行图像的打印时,可获得品质优良的图像;使用添加了进行所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超过0.02μg的添加剂G4~G5的调色剂T4~T5进行图像的打印时,该图像中产生黑条纹。
另外,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调色剂T1~调色剂T5使用的着色树脂粒子通过实行以下的S1~S5工序来制造。首先,在S1中,将下述(a)~(d)在气流混合机(三井矿山社制:Henschel Mixer)中混合10分钟。
(a)粘合树脂(将双酚A环氧丙烷、对苯二酸和偏苯三酸酐作为单体进行缩聚而得到的聚酯树脂:玻璃转变温度60℃、软化温度130℃)100重量份
(b)碳黑(三菱化学公司制:MA-100)  6重量份
(c)带电控制剂(日本Carlit公司制:LR-147)  2重量份
(d)聚丙烯蜡(三洋化成制:Viscol 550P)  2重量份
在S2中,用混炼分散装置(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制:KneadexMOS140-800)对在S1中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在S3中,将S2中得到的混炼物进行冷却,用粉碎机进行粗粉碎。在S4中,对S3中得到的粗粉碎物用微粉碎机(三井矿山社制:CGS)进行微粉碎。在S5,用风力分级机(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TSPSeparator)对S4中得到的微粉碎物进行分级。通过实行以上的S1~S5工序,可以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6.5μm、BET比表面积为1.8m2/g的着色树脂粒子。另外,体积平均粒径用Coulter Multisizer 2(BeckmanCoulter株式会社制)进行测定。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调色剂T1~T5以包含在双成分显影剂的形态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双成分显影剂通过如下方法来配制。即,将调色剂6重量份和载体94重量份投入诺塔混合机(NautaMixer,商品名:VL-0、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将该调色剂和载体搅拌混合20分钟。
所述载体通过如下所示的方法制成。首先,使铁素体原料在球磨机中混合后,该铁素体原料在回转炉将中煅烧到900℃,将得到的煅烧粉利用湿式粉碎机并使用钢球作为粉碎介质微粉碎到平均粒径2μm以下。用加热干燥方式对所得到的铁素体微粉末进行造粒,在1300℃烧结造粒物。烧结后,通过压碎机将烧结物进行解碎,从而得到体积平均粒径约50μm、体积电阻率为1×109Ω·cm的由铁素体成分组成的芯粒子。其次,作为用于包覆芯粒子的包覆用涂液,通过将硅树脂(商品名:TSR115、信越化学社制)溶解并分散在甲苯中来配制。使用喷射包覆装置对芯粒子100重量份喷射所述包覆用涂液5重量份(硅树脂换算),由此将所述芯粒子包覆。其后,将甲苯完全蒸发除去,制作成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硅树脂厚度为1μm、饱和磁化为65emu/g的载体。
〔变形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所使用的着色树脂粒子、粘合树脂、着色剂、带电控制剂、脱模剂、载体的变化依次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例如可以通过将所述氧化物微粒子和着色树脂粒子使用亨舍尔混合机(Henschel Mixer)等气流混合机进行混合(即进行添加处理)来制作。作为着色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适宜使用处于3~15μm的范围内的着色树脂粒子。另外,该体积平均粒径为用CoulterCorporation制的Coulter Counter(Coulter计数器)使用100μm的孔径进行测定的值。
(a)着色树脂粒子
着色树脂粒子可以通过混炼粉碎法或聚合法等公知的方法来制作,例如可以通过混炼粉碎法如下制作,即,利用亨舍尔混合机、超级混合机、机械磨机(Mechanomill)、Q型混合机等混合机将粘合树脂、着色剂、带电控制剂、脱模剂以及其它添加剂进行混合,将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利用双轴混练机、单轴混练机等混练机在100~18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混炼,然后将得到的混炼物进行冷却固化,再利用喷射研磨等空气式粉碎机将固化物粉碎,根据需要进行分级等粒度调整。
(b)粘合树脂
作为粘合树脂,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等,但优选线形或非线形的聚酯树脂。聚酯树脂在机械性强度(不易产生微粉)、定影性(定影后不易从纸上剥离)及耐热偏移性都兼备方面较优异。
另外,所述的聚酯树脂通过将二元以上的多元醇和多元酸进行聚合来得到。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将由三元以上的多元醇或多元酸组成的单体组合物作为单体加入。
作为聚酯树脂的聚合使用的二元醇,例如包括: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等二醇类;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等二醇类;双酚A、氢化双酚A、聚氧乙烯化双酚A。另外还可以示例聚氧丙烯化双酚A等双酚A环氧烷烃加成物等。
作为三元以上的多元醇例如包括:山梨糖醇、1,2,3,6-己四醇、1,4-山梨糖醇酐、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蔗糖、1,2,4-丁三醇、1,2,5-戊三醇、甘油、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1,3,5-三羟基甲苯等。
作为二元的多元酸例如包括: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醛、对苯二甲酸、环己二羧酸、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丙二酸、这些酸的酸酐、低级烷基酯、正十二碳烯琥珀酸等链烯基琥珀酸类、正十二烷基琥珀酸等烷基琥珀酸类。
作为三元以上的多元酸例如包括: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1,2,4-环己三羧酸、2,5,7-萘三羧酸、1,2,4-萘三羧酸、1,2,5-己三羧酸、1,3-二羧基-2-甲基-2-亚甲基羧基丙烷、四(亚甲基羧基)甲烷、1,2,7,8-辛四羧酸、及其酸酐等。
(c)着色剂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可使用的着色剂,可以使用调色剂通常使用的公知的颜料或染料。作为具体例,在黑调色剂用的着色剂中可使用碳黑或磁铁矿等。
作为黄色调色剂用的着色剂例如包括:C.I.颜料黄1、C.I.颜料黄3、C.I.颜料黄74、C.I.颜料黄97、C.I.颜料黄98等乙酰乙酸芳基酰胺类单偶氮黄色颜料;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3、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7等乙酰乙酸芳基酰胺类双偶氮黄色颜料;C.I.颜料黄93、C.I.颜料黄155等缩合单偶氮类黄色颜料;C.I.颜料黄180、C.I.颜料黄150、C.I.颜料黄185等其他黄色颜料;C.I.溶剂黄19、C.I.溶剂黄77、C.I.溶剂黄79、C.I.分散黄164等黄色染料等。
作为品红色调色剂用着色剂例如包括:C.I.颜料红48、C.I.颜料红49:1、C.I.颜料红53:1、C.I.颜料红57、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8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C.I.颜料红146、C.I.颜料红184、C.I.颜料红238、C.I.颜料紫19等红色或血红色颜料;C.I.溶剂红49、C.I.溶剂红52、C.I.溶剂红58、C.I.溶剂红8等红色类染料等。
作为青色调色剂用着色剂例如包括: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等铜酞菁及其衍生物的蓝色系染料颜料;C.I.颜料绿7、C.I.颜料绿36(酞菁绿)等绿色颜料等。
另外,着色剂的添加量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树脂,为1~15重量份左右,更优选在2~10重量份的范围使用。
(d)带电控制剂
作为可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带电控制剂,可以使用公知的带电控制剂。具体地说,作为赋予负带电性的带电控制剂包括:铬偶氮络合物染料、铁偶氮络合物染料、钴偶氮络合物染料、水杨酸或其衍生物的铬/锌/铝/硼络合物或盐化合物、萘酚酸或其衍生物的铬/锌/铝/硼络合物或盐化合物、二苯乙醇酸或其衍生物的铬/锌/铝/硼络合物或盐化合物、长链烷基羧酸盐、长链烷基磺酸盐等。
作为正电荷调色剂用带电控制剂包括:苯胺黑染料及其衍生物、三苯基甲烷衍生物、季铵盐、季鏻盐、季吡啶鎓盐、胍盐、脒盐等的衍生物等。
作为这些带电控制剂的添加量,优选相对于粘合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20重量份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0.5重量份~10重量份的范围内
(e)脱模剂
作为可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脱模剂包括: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蜡;石蜡及其衍生物、微晶蜡及其衍生物等石油类蜡及其改性蜡;巴西棕榈蜡、米糠蜡、小烛树蜡等植物类蜡等。通过调色剂中含有这些脱模剂,可提高调色剂对定影辊或定影带的脱模剂,防止定影时的高温/低温偏离。脱模剂的添加量没有特别限制,但通常相对于粘合树脂100重量份添加1~5重量份脱模剂。
(f)载体
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要作为双成分显影剂的含有成分使用,就要与载体混合在一起。关于调色剂和载体的混合方法,通常是相对于载体100重量份以调色剂为3~15重量份的比例进行混合并用诺塔混合机进行搅拌。由此来制作双成分显影剂。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的使用形式并不限定于双成分显影剂,当然也可以作为单成分显影剂使用。
所述载体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20~100μm的磁性体。载体的粒径过小的话,显影时载体就会从显影辊向感光鼓移动,由此得到的图像会产生空白。另外,载体的粒径过大的话,点再现性变差,图像变粗,因此,作为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进一步优选30~60μm。另外,载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是使用激光衍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HELOS(SYMPATEC公司制造)和干式分散装置RODOS(SYMPATEC公司制造)在分散压力3.0bar的条件下测定时的值。
另外,载体的饱和磁化越低,和感光鼓相接的磁性刷越柔软,可以得到忠实于静电潜影的图像,但饱和磁化过低的话,载体就会附着在感光鼓表面,容易产生空点(脱墨)现象。与此相对,饱和磁化过高的话,磁性刷变得过硬,不易得到忠实于静电潜影的图像。因而,载体的饱和磁化适宜在30~100emu/g的范围内。
另外,载体通常使用在具有磁性的芯粒子表面设有包覆层的包覆载体。芯粒子可以使用公知的磁性粒子,但从带电性及耐久性方面考虑,优选铁素体系粒子。铁素体系粒子可以使用公知的铁素体类粒子,例如包括锌类铁素体、镍类铁素体、铜类铁素体、镍-锌类铁素体、锰-镁类铁素体、铜-镁类铁素体、锰-锌类铁素体、锰-铜-锌类铁素体等。
这些铁素体系粒子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作。例如将Fe2O3或Mg(OH)2等铁素体原料进行混合,将该混合粉在加热炉中进行加热煅烧。将得到的煅烧品冷却后,用振动磨机粉碎成大致1μm左右的粒子,在通过该粉碎得到的粉中加入分散剂和水来制作浆液。将该浆液用湿式球磨机进行湿式粉碎,将得到的悬浮液在喷雾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由此得到铁素体粒子。
另外,包覆材料使用公知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或硅树脂等。尤其是,包覆了硅树脂的包覆载体,在其表面不易耗费(附着)硼化合物,能够跨越长时间维持调色剂的带电付与能力,因此优选。
硅树脂可以使用公知的硅树脂,可以举出例如:硅漆(商品名:TSR115、TSR114、TSR102、TSR103、YR3061、TSR110、TSR116、TSR117、TSR108、TSR109、TSR180、TSR181、TSR187、TSR144、TSR165等(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KR271、KR272、KR275、KR282、KR267、KR269、KR211、KR212等(株式会社東芝制造));醇酸树脂改性硅漆(商品名:TSR184、TSR185等(株式会社東芝制造));环氧改性硅漆(商品名:TSR194、YS54等(株式会社東芝制造));聚酯改性硅漆(商品名:TSR187等(株式会社東芝制造));丙烯酸改性硅漆(商品名:TSR170、TSR171等(株式会社東芝制造));聚氨酯改性硅漆(商品名:TSR175等(株式会社東芝制造));反应性硅树脂(商品名:KA1008、KBE1003、KBC1003、KBM303、KBM403、KBM503、KBM602、KBM603等(信越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等。
为了控制载体的体积电阻率,在包覆材料中添加有导电材料。作为导电材料,可以举出例如:氧化硅、氧化铝、碳黑、石墨、氧化锌、钛黑、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锡、钛酸钾、钛酸钙、硼酸铝、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钙等。这些导电材料中,从制作稳定性、成本、电阻的高低的观点出发,优选碳黑。碳黑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制作稳定性考虑,优选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油量处于90~170ml/100g的范围。此外,从分散性优异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一次粒径为50nm以下。导电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并用两种以上。导电材料的使用量优选相对于包覆材料100重量份为0.1~20重量份。
将包覆材料包覆到芯粒子上,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将载体粒子浸渍在包覆材料的有机溶剂溶液中的浸渍法、将包覆材料的有机溶剂溶液对载体粒子进行喷雾的喷射法、在利用流动空气使载体粒子浮游的状态喷射包覆材料的有机溶剂溶液的流动床法、在混合涂布机中将载体粒子和包覆材料的有机溶剂溶液进行混合并除去溶剂的混合涂布法等。此时,在包覆材料的有机溶剂溶液中与包覆材料一起添加有控制电阻值用的导电材料。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用添加剂及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适宜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合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所使用的显影剂。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对异物附着向带电器的放电电极附着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原因做出了如下推测。
为了抑制形成图像时的图像不均的产生,在调色剂所含有的添加剂的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实施疏水化处理),但在该疏水化处理中产生了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有时在用于进行所述疏水化处理的偶合剂中含有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
而且,所述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以附着在添加剂表面的状态残存在该添加剂中。进而,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包含附着有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添加剂的调色剂时,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调色剂中慢慢地挥发,该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就会附着在带电器的放电电极上。从而推测出:其后,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在该放电电极上发生化学变化,而变化为无挥发性的硅化合物,从而该硅化合物作为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
对此,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即使是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对于所述添加剂而言,只要进行所述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利用添加了所述添加剂的调色剂实行图像形成工艺时,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从所述添加剂挥发。
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添加剂被添加到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调色剂中,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并且,进行下述的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由于在图像形成工艺时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可以抑制在放电电极上附着异物的情况,具有能够实现得到无黑条纹的品质优良的图像的效果。
另外,第1挥发试验是指,将2.0g所述添加剂收容在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1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20℃的状态,由此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的试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添加剂中,优选所述氧化物微粒子为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这是因为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绝缘性优异,只要在调色剂中添加该添加剂,就可以付与调色剂优异的绝缘性,能够抑制带电量的降低,从而可以抑制灰雾或图像浓度不良。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添加剂中,优选个数平均粒径为7nm~30nm。这是因为只要在调色剂中添加个数平均粒径为7nm~30nm的添加剂,就能够使调色剂的定影性、带电性、流动性良好,从而能够得到品质优良的图像。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即使是含有在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的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的调色剂,对于所述调色剂而言,只要进行后述的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使用所述调色剂实行图像形成工艺时,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从所述调色剂挥发。
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含有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了二甲基甲硅烷基,并且,进行下述的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根据该构成,如上所述,由于在图像形成工艺时所述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几乎不从所述调色剂中挥发,可以抑制在放电电极上附着异物的情况,具有能够实现得到无黑条纹的品质优良的图像的效果。
另外,第2挥发试验是指,将10g所述调色剂收容在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3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00℃的状态,由此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调色剂中挥发的试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优选所述氧化物微粒子为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这是因为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绝缘性优异,只要将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作为添加剂添加在调色剂中,就可以付与调色剂优异的绝缘性,能够抑制带电量的降低,从而可以抑制不均或图像浓度不良。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中,优选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重量%~3重量%。根据该构成,就能够得到定影性、带电性、流动性良好、品质优良的图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感光体、向所述感光体提供电荷以使所述感光体带电的放电电极、通过使已带电的感光体曝光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潜影的曝光部、和向形成有所述潜影的感光体供给显影剂使所述潜影显影的显影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含有本实施方式的调色剂。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抑制异物附着在放电电极上,可以实现得到无黑条纹的品质优良的图像的效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所述放电电极为具有多个突起的板状电极。由此,与以钨丝作为放电电极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能够抑制臭氧的产生量,能够提供有利于优化环境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变更,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技术性方法进行适当组合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内。
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只是用于明确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不应仅限定于该具体例做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主旨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Claims (8)

1.一种添加剂,添加到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调色剂中,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进行下述第1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2μg以下,
所述第1挥发试验是指,将2g所述添加剂收容于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1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20℃的状态,从而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添加剂中挥发的试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物微粒子是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添加剂,其特征在于,个数平均粒径为7nm~30nm。
4.一种调色剂,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含有以氧化物微粒子为主成分的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氧化物微粒子的表面导入二甲基甲硅烷基,进行下述第2挥发试验时的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的挥发量为0.02μg以下,
所述第2挥发试验是指,将10g所述调色剂收容于密闭容器的内部,并且持续30分钟使该密闭容器的内部为100℃的状态,从而使八甲基环化四硅氧烷从所述调色剂中挥发的试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物微粒子是由氧化硅组成的微粒子。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调色剂,其特征在于,添加剂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5重量%~3重量%。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感光体、向所述感光体提供电荷以使所述感光体带电的放电电极、通过使已带电的感光体曝光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潜影的曝光部、和向形成有所述潜影的感光体供给显影剂而使所述潜影显影的显影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含有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调色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为具有多个突起的板状电极。
CN2008101338221A 2007-07-20 2008-07-17 添加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9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0107A JP4384208B2 (ja) 2007-07-20 2007-07-20 外添剤の評価方法、トナーの評価方法
JP2007-190107 2007-07-20
JP2007190107 2007-07-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9878A true CN101349878A (zh) 2009-01-21
CN101349878B CN101349878B (zh) 2011-06-15

Family

ID=40264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382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9878B (zh) 2007-07-20 2008-07-17 添加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68360B2 (zh)
JP (1) JP4384208B2 (zh)
CN (1) CN1013498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670A (zh) * 2018-03-30 2020-09-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设备用导电性辊以及电子照相设备用导电性辊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4420B2 (ja) * 2012-11-30 2016-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20210228454A1 (en) * 2020-01-28 2021-07-29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ated inorganic powd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7815A (en) 1992-06-04 1995-09-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974545B2 (ja) 1992-06-04 1999-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5532798A (en) 1993-05-26 1996-07-02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having a plate electrode and a cleaning device for cleaning edges of the plate electrode
JPH0764318A (ja) 1993-08-27 1995-03-10 Konica Corp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現像剤
EP0951288B1 (en) * 1996-12-03 2003-04-09 Lisa Marlene Jeffreys Smith 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containing compounds effective in inducing cell differentiation of malignant cells such as leukemia
CN100370364C (zh) * 1998-06-25 2008-02-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2002278224A (ja) 2001-03-16 2002-09-27 Ricoh Co Ltd 帯電方式及び帯電装置
US20050203214A1 (en) 2001-12-14 2005-09-15 Nippon Aerosil Co., Ltd. Surface modified inorganic oxide powder and its use
EP1459136B1 (en) * 2001-12-15 2009-04-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abrication method for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development by treatment of suspension with reverse-neutralization
KR100472021B1 (ko) * 2001-12-27 2005-03-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자성 일성분계 토너 조성물
DE10239423A1 (de) 2002-08-28 2004-03-11 Degussa Ag Kieselsäure
US7313351B2 (en) * 2004-08-04 2007-1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ne-component type developing apparatus
US7354688B2 (en) * 2004-11-04 2008-04-08 Xerox Corporation Toner compositions with surface additiv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5670A (zh) * 2018-03-30 2020-09-0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设备用导电性辊以及电子照相设备用导电性辊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25668A (ja) 2009-02-05
JP4384208B2 (ja) 2009-12-16
CN101349878B (zh) 2011-06-15
US8168360B2 (en) 2012-05-01
US20090022519A1 (en) 200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6421B (zh) 显影剂用载体、显影剂、成像方法、装置和处理盒
CN100399199C (zh) 载体、显影剂、成像设备和处理模块
CN100388126C (zh) 用于电子照相术的载体
CN101464649B (zh) 成像设备
CN101354545A (zh) 调色剂、双成分显影剂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676520A (zh) 静电潜像显影剂用载体,显影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211129B (zh) 载体及双组分显影剂
CN102385267A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显影剂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86021B (zh) 调色剂、双组分显影剂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293446B2 (en) Resin-coated carri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o-component developer including resin-coated carrier,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49878B (zh) 添加剂、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15530A (zh) 载体、显影剂、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03202709A (ja)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二成分系現像剤キット
CN101339391A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US8871416B2 (en)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ing tone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develop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304494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20056816A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用キャリア、二成分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1344736B (zh) 外部调色剂添加剂、调色剂和使用该调色剂的成像设备
CN107357144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06053201A (ja)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4283402A1 (en) Toner, toner accommodating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9025748A (ja) 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57457A (ja) 静電荷像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154A (ja)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789A (ja) 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二成分現像剤、ならびに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