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1301817B - 喷墨记录墨容器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墨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1817B
CN101301817B CN2008100961605A CN200810096160A CN101301817B CN 101301817 B CN101301817 B CN 101301817B CN 2008100961605 A CN2008100961605 A CN 2008100961605A CN 200810096160 A CN200810096160 A CN 200810096160A CN 101301817 B CN101301817 B CN 1013018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hina ink
black
retaining member
surface 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61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1817A (zh
Inventor
真田干雄
森部镰志
柳町聪美
中川光平
森靖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01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18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18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18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30Inkjet printing ink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k Jet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墨容器,其包括:墨保持构件,其通过毛细管力施加负压来保持墨;和墨,其被保持在墨保持构件中,其通过最大气泡压力法所得的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在500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在500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等于或大于8mN/m。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墨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墨容器,其用于通过排出诸如墨等液体而执行记录操作的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地,被采用以向设备的记录头供给墨以在各种打印介质和其他材料上记录数据的墨容器可根据所使用的墨存储方法大致地归类为两种类型中的一种。
第一种类型是:存储墨的墨容器被置于设备的主体内,并且采用例如管作为从墨容器通向记录头的墨供给路径。
第二种类型是:采用被布置成覆盖整个墨容器的墨吸收构件,并且利用毛细管力吸入和保持墨,该毛细管力在墨吸收构件和记录头中的墨排出口之间平衡以维持墨排出孔处的弯液面。根据该吸收构件墨容器类型,所保持的墨量比墨吸收构件的最大容量小,从而在没有墨的大气连通孔附近、在墨吸收构件中墨和空气之间产生气液界面。通过在气液界面处的毛细管力,墨被保持在墨吸收构件内。另一种采用墨吸收构件的墨容器是分隔墨室类型。作为采用该方法的众所周知的墨容器,有如下一种:储存负压产生构件的负压产生构件存储部和邻接该负压产生构件存储部的用于储存墨的墨收容部通过连通路径而连接,用于导入空气的另一路径形成为延伸进入该连通路径的近旁(参见美国专利No.5,509,140)。
此外,现在关注墨的动态表面张力以及用于稳定地排出墨的根据该动态表面张力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排出口和墨室之间的动态表面张力平衡(参见美国公报No.2004/0069183)。在该提案中引人注意的是对应于从排出口排出的墨的快速迁移(migration)状态的10Hz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对应于通过墨室的排出口供给的墨量的墨的慢速迁移状态中的1Hz的动态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根据该提案,快速迁移状态中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和慢速迁移状态中的动态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被设为等于或小于7mN/m。通过调节动态表面张力差值,使排出口处的具有高频率的动态表面张力与墨室中具有低频率的动态表面张力平衡,以稳定地排出墨。当这些动态表面张力平衡时,应当可以获得墨滴的稳定排出。
存在与墨有关的另一提案,对于该墨,干燥粘度是100mPa·s或更小,对于10毫秒(msec)寿命的动态表面张力是45mN/m或更高,对于1000毫秒寿命的动态表面张力是35mN/m或更低(参见美国专利No.7,037,362)。
喷墨记录所采用的墨一般根据所要求的记录特性或与记录介质相关的固定特性而设计。此外,为包括诸如墨吸收构件等墨保持构件的墨容器设定用于确定墨容器的与记录头相关的墨供给特性的毛细特性和物流期间的墨保持性。对于例如上述的墨容器必须要考虑的一件事情是墨容器中可使用的墨量(余墨量)与静负压之间的关系。图1是图解可使用的墨量与静负压之间的关系的总体变化的图。应当注意的是,图1中的“墨耗尽”表示再没有墨可用来供给给记录头的状态。根据该关系,可以研究墨的静态表面张力(static surface tension)对墨容器的特性的影响。
首先,具有低静态表面张力的墨提供相对于墨保持构件的大的渗透效果。因此,图1中示出的整个静负压运动向下移动,该时期延长至到达状态为“墨耗尽”的静负压PB。也就是说,在“墨耗尽”之前可消耗大量的墨,并且“墨耗尽”之前的墨使用效率趋于提高。然而,初始静负压PE降低,并且由于初始静负压(PE)的减少趋于给在物流期间由振动或压力减小引起的墨运动注入能量,可能发生诸如漏墨等问题。另一方面,具有高静态表面张力的墨提供相对于墨保持构件的低渗透效果。因此,总的来说,图1所图解的静负压运动向上移动,并且初始静负压PE上升。由于负压PE的增加抑制了在物流期间由振动等引起的墨运动,所以在物流时,可靠性趋于增加。然而,在到达静负压PE之前并且发生“墨耗尽”的时期很短,所以在“墨耗尽”之前使用的墨量趋于减少。也就是说,在“墨耗尽”之前墨使用效率也趋于减少。因此,传统上考虑墨容器的结构和墨保持构件的材料和形态,获得抵抗物流期间发生的冲击的可靠性与直到“墨耗尽”之前的墨使用效率之间的平衡。
此外,对于与喷墨记录头形成为一体的墨容器,除了上述与物流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直到“墨耗尽”之前的墨使用效率相关的问题之外,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涉及处理由正被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上的喷墨头引起的冲击。也就是说,由于当冲击发生时墨保持构件中的墨被移动,因而导致的现象是,存在于记录头的排出口的墨被朝向墨容器吸入。可以使用为设备设置的吸引机构来使被吸入的墨返回。
对于与喷墨记录头形成为一体的墨容器和对于作为单件设置的墨容器,已经说明了关于物流期间的可靠性的获得和墨使用效率的问题。此外,以下问题尚未完全理解,并且对于该问题尚未提出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该问题与注入到墨容器中的墨的注入性质的改善和已经如此注入的墨的分布状态有关。现在,将说明该问题。与墨的静态表面张力一致地,传统的墨容器缺点在将墨注入到墨容器中的过程中变得明显。由于对于具有低静态表面张力的墨提供高渗透效果,因而能仅在短时间内执行和完成墨注入。然而,由于该高渗透效果,墨沿着墨保持构件的形状并且根据内部结构的变化而渗透。结果,在已经填充墨保持构件之后,墨在墨保持构件内的一些位置的状态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对于具有高的静态表面张力的墨,由于该墨的表面张力通常高于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并且由于提供的相对于墨保持构件的墨渗透效果低,因而不能获得满意的墨量以填充墨保持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着眼于墨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和墨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提供创新的墨容器,该墨容器既能可靠地抵抗物流期间的冲击又能确保墨继续被有效地使用直到墨耗尽。
根据本发明,为了通过采用墨吸收构件的界面张力和墨的物理性质来解决上述墨容器问题,通过着眼于墨的动态表面张力(dynamic surface tension)以及动态表面张力与墨保持构件的吸收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上述个体环境中的墨的迁移。并且得到以下关于在动态表面张力中具有变化的墨的观点。也就是说,当在初始位移期间对于动态运动的表面张力高时,墨保持构件中、尤其在气液界面的墨趋于难以运动,产生在抵抗冲击效果的同时抑制漏墨的效果。另一方面,与发生在很短时间内的初始位移相比,在填充墨容器的同时和在从墨容器向记录头供给墨的同时的墨的位移是在相对长时间持续的稳定位移。当在稳定的位移期间动态表面张力低时,对墨保持构件的填充、相对于墨保持构件的渗透性和向记录头的墨的供给是满意的。由于物流期间或在记录设备中安装记录头时发生的冲击对应于初始位移,因而当采用具有能适当地应对初始位移和稳定的位移二者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化性质的墨时,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结果,也增加了墨容器的结构和形状的设计自由度以及用于墨保持构件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根据上述观点提供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特别解决第一个问题,提供的喷墨记录墨容器包括:墨保持构件,其通过毛细管力施加负压来保持墨;和墨,其经历动态表面张力变化,其通过最大气泡压力法所得的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并且在5000毫秒寿命内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
通过本发明,考虑到墨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和墨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既能可靠地抵抗物流期间的冲击又能确保墨继续被有效地使用直到墨耗尽的墨容器。
从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静负压与已经使用的存储在墨容器中的墨量之间的总体关系的图。
图2是示出墨的动态表面张力的变化的图。
图3A和3B是图解示例墨容器结构的图。
图4是用于解释将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解释将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的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解释将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的结构的图。
图7是用于解释将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的结构的图。
图8是用于解释将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的结构的图。
图9是用于解释喷墨记录设备的布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根据如上所述的美国专利No.7,037,362,选择动态表面张力以获得从记录头排出墨与向排出口供给墨之间的平衡性能。因此,在美国专利No.7,037,362中,没有公开或示教关于动态表面张力在基于墨的动态迁移的墨容器的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即使考虑到用于记录侧的多种性质,例如记录头的墨排出性质和关于记录介质的固定性质,也不能从美国专利No.7,037,362给出的说明书获得如下理解: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是墨容器的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根据通过研究上述问题得到的以下结果提供本发明。
1)对于已经进行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墨,当在初始位移处动态迁移时的墨的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时,渗透墨保持构件、特别是墨保持构件的气液界面的墨趋于难以运动,产生抑制在冲击发生时的漏墨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向墨容器中注入墨或从墨容器向记录头供给墨的操作期间,与需要很短时间的初始位移相比,位移长时间地较为稳定。当需要相对长时间的稳定位移期间的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时,能满意地进行用于填充墨保持构件的过程、用于墨保持构件的墨渗透的过程、和用于向记录头供给墨的过程。在物流期间或在记录设备中安装记录头时施加的冲击对应于初始位移,并且当采用具有能适当地应对初始位移和稳定的位移二者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化性质的墨时,能实现上述目标。结果,增加了墨容器的结构和形状的设计自由度以及用于墨保持构件的材料的选择自由度。
2)此外,进入新的墨保持构件的区域的探针(probe)的墨顶端处于初始位移。此时,当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时,以均等扩散的方式适当地控制墨填充过程,并且获得墨不会溢出的渗透速度。结果,可以彻底地解决由于墨保持构件中的空气而导致气泡产生的气泡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当墨的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时,墨在墨保持构件中的渗透性高,从而墨的渗透速度朝向被纤维结构或气泡分布的不同所影响的特殊部分最大化,并且墨填充过程不同。特别地,对于初始位移处的动态表面张力被设得高的墨,渗透速度得到适当的控制,并且从注入部分执行墨的均一渗透,从而得到墨量均一分布的墨容器。此外,由于用于稳定位移的动态墨表面张力被设成低于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因而墨的供给能平稳地继续,直到该部分的顶端被墨渗透。
动态墨表面张力中的变化可设计成与墨容器的目标性能一致。优选的是,由最大气泡压力法得到的50毫秒寿命的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大。更优选的是,由最大气泡压力法得到的500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低,并且动态墨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等于或大于8mN/m。更优选的是,该差值等于或小于30mN/m。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墨容器,在墨和墨保持构件之间建立以下关系。
(1)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大,在500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
(2)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和在500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等于或大于8mN/m。
此外,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墨容器,在墨和墨保持构件之间建立以下关系。
(1)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墨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大,在5000毫秒寿命内,动态墨表面张力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更优选的是,墨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时期的寿命不超过500毫秒。
现在将通过采用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在本发明中采用的动态表面张力是在25摄氏度测量的值。
如上所述,作为负压产生构件的相对于墨的毛细管力,本发明的技术构思着眼于在短时期内发生以抵抗物流期间的冲击和抵抗安装记录头时的冲击的毛细管力变化,还着眼于在使用墨的同时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毛细管力变化,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而采用墨的动态表面张力的调节。
将根据本发明者的意见说明各个问题。
首先,将给出由物流期间的冲击引起的漏墨和由于在安装记录头时发生的冲击引起的在排出口处的墨的回退运动的说明。这些现象是非常激烈的界面现象,是在短时期(毫秒级)内在墨保持构件中墨的迁移的结果。能通过防止墨快速润湿墨保持构件来处理这个问题。作为用于防止墨和墨保持构件之间的润湿的方法,只要将墨的表面张力设成比墨保持构件的表面张力高。结果,能防止由于冲击导致的墨的运动,因而能抑制漏墨。
接下来,将说明墨在耗尽之前的使用效率。如图1所示,当墨的表面张力低时,可使用的墨量的时期延长至到达耗尽墨的静负压PB。也就是说,当在使用期间墨的表面张力减少时,墨的使用效率可提高。根据取决于墨保持构件和墨的物理性质的毛细管力而确定耗尽墨时的静负压PB。
在使用期间墨保持构件和墨之间的关系是在与通过记录头排出的墨量一致的墨保持构件处的墨-空气界面的毛细迁移现象。由在墨保持构件处的墨-空气界面引起的毛细迁移现象的速度比在物流期间冲击时或在伴随着安装记录头冲击时的毛细迁移现象的速度慢得多。也就是说,作为控制墨使用效率的方法,对于墨表面张力的有效方法是对于快速(短时间)界面现象为高,或对于慢速(长时间)界面现象为低。重要的是着眼于短时间界面现象和长时间界面现象二者,基于这些,可以得出结论:采用其动态表面张力对于长时间界面现象增大并且对于短时问界面现象减小的墨是有效的。
此外,当具有高表面张力的墨被注入到墨保持构件时,相对于墨保持构件的渗透效果低。因此,对于具有比墨保持构件的表面能量高的表面张力的墨,如上所述,需要特殊处理,例如,通过减少或增加压力(强制润湿墨保持构件)来注入额外的墨,然后,额外的墨被去除。对于该注入处理,得出结论:表面张力对于短时间界面现象变高和对于长时间界面现象变低的墨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紧接着该墨被注入后,没有呈现相对于墨保持构件的润湿;然而,当初始时期过去时,表面张力降低,相对于保持构件的润湿发生。因此,不需要例如通过减少或增加压力来进行注入等特殊处理。此时,对于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冲击,例如物流期间的冲击或在安装记录头时的振动所引起的冲击(对于50毫秒的时期,墨的表面张力仅需要等于或大于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在被注入的墨和墨保持构件之间开始呈现润湿的时期应当等于或长于没有出现润湿的时期。
如在美国公报No.2004/0069183和美国专利No.7,037,362中有过关于墨的动态表面张力中的变化的提案。根据美国公报No.2004/0069183,采用7mN/m或更小的值作为在墨排出状态中在10Hz(1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在1Hz(10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该说明涉及在排出状态下在排出口的表面张力和在墨室中的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说明了在墨排出时间在排出口发生的现象和同时在墨室中发生的现象,根据该情况,这些现象是在与由于外部冲击发生的现象和当墨耗尽时发生的现象不同的时间发生的现象。此外,在美国公报No.2004/0069183和美国专利No.7,037,362中说明的在10Hz(1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作为与在用于通过记录头的排出口排出墨的小区域内的振动有关的因素,是适当的。然而,在时间上,相对于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墨容器的振动停止的时间,10Hz(1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持续得太短暂。此外,由于墨使用效率表示与墨容器的墨保持构件中墨和大气之间的界面中的缓和的变化一致的时期,因而10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也持续得太短暂,并且根据墨的类型,表面张力的变化至今可能未得到解决。
现在将说明本发明中采用的用来测量动态表面张力的最大气泡压力法。
最大气泡压力法是一种用于测量需要排出在浸入到待测液体中的探针(细管:也叫做毛细管)的顶端形成的气泡的最大压力和用于基于该最大压力得到表面张力的方法。此外,在使用最大气泡压力法在探针的顶端形成气泡的过程中,寿命时间是从气泡从探针的顶端分离之后形成新气泡的表面的时刻至到达最大气泡压力的时刻(气泡的曲率半径等于探针的顶端的半径的时刻)的持继时间。
由最大气泡压力法得到的对于5000毫秒寿命的动态表面张力是比通常采用的静态表面张力即由Wilhelmy方法(板法)得到的表面张力略高的值。对于普通喷墨记录采用的墨,用于使用最大压力法测量动态表面张力的5000毫秒寿命是动态表面张力的变化消失的时间段。因此,在本发明中,有必要使用最大压力法对于50毫秒寿命和对于5000毫秒寿命不仅控制静态表面张力还控制动态表面张力。
图2是示出动态表面张力的总体变化的图。在图2中,(1)表示用于传统的墨(具有高静态表面张力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2)表示用于另一种传统的墨(具有低静态表面张力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对于传统的墨,动态表面张力的变化小,当静态表面张力变化时,对于50毫秒和对于50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不变。(3)表示用于本发明的具有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墨。发现,对于本发明的具有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墨,表面张力具有比传统的墨更大的瞬时张力变化。
<墨容器>
现在将说明用于本发明的合适的墨容器。墨容器能大致地归为以下两种类型中的一种。
(A)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并且安装到滑架的墨容器(整体型)。
(B)与喷墨记录头分离并且可作为独立单元安装到滑架的墨容器(分离型)
现在将简单说明这些类型的结构。
<分离型>
分离型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吸收构件基本上储存在墨容器的整个区域中的墨容器(为了方便,下文中称为全海绵容器)。
*内部被分成两个室、并且吸收构件被储存在一个室中而墨直接保存在另一个室中的墨容器(下文中被称为半空容器)。
<半空容器>
如图3A所示,半空容器1具有基本上长方体形,大气连通口7形成在上壁16中,上壁16在容器使用姿势中成为上面部。此外,墨供给筒13形成在墨容器1的下壁17中,下壁17在容器使用姿势中成为底部。墨供给筒13具有作为用于排出液体的重新供给的开口的墨供给口14,并且当容器使用时呈向下突出的筒状。此外,柔性杆构件9与形成墨容器1用的盒的一部分的侧壁形成为一体,在杆构件9的中间部形成止动突起10。
墨容器1还包括:负压产生构件容纳室4(第一室),在其中储存用作负压产生件的吸收构件;和液体容纳室3(第二室),能在其中直接保存墨。在负压产生构件容纳室4中,负压产生构件不延伸到其中的缓冲器15设置在上壁16附近,并且通过大气连通口7与外部连通。墨供给筒14形成在负压产生构件容纳室4中,压力接触构件5装配到墨供给筒14内。压力接触构件5具有比吸收构件6高的毛细管力,并且不容易由于压力而变形。液体容纳室3与负压产生构件容纳室4相邻,液体容纳室3和负压产生构件容纳室4通过二者之间的分隔壁12经由连通口11连通。除了连通口11外,液体容纳室3基本上形成封闭空间。墨注入开口2形成在第二室3的上面部中,用于注入墨和在墨注入期间从第二室3向外排出空气,并且由诸如球或膜等密封构件8关闭。
<全海绵容器>
如图3B所示,全海绵容器21包括墨容纳盒22和盖构件23,该盖构件23盖住盒22,并且形成有大气连通开口25。此外,该墨容器21包括在作为缓冲室的盖构件23上方的空间,以防止墨通过大气连通开口25泄漏到外部。此外,墨容器21包括形成在与大气连通开口25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空气释放开口、和上部构件24,上部构件24设置有用来从墨容器21拆卸记录头滑架(未示出)的凸块(knob)24a。
在墨容器21的底部上,形成供记录头滑架用导入管插入的墨供给开口28、在墨供给开口28的周部突出设置的肋35、和倾斜部分34a和34b,以连接墨供给开口28和肋35。采用肋35作为用于安装墨容器21的引导件。
如图3B所示,墨吸收构件26储存在墨容器21中,墨引导构件27布置在墨吸收构件26和墨供给开口28之间。此外,为墨供给开口28设置直立支撑构件29,以在墨容器21内部保持墨引导构件27。将墨容器21的内部与外部连接的狭缝形成在支撑构件29的内壁的部分中。
此外,肋33形成在盖构件23上以限定墨吸收构件26和盖构件23之间的预定空间,而带状凸部23a形成在盖构件23的正面上。带状凸部23a接合记录头滑架(未示出)的一部分,并且从上方沿向下方向将力施加到墨容器21,从而墨容器21安装到记录头滑架上的状态稳定。
此外,多个垂直连续肋31形成在墨容器21的内侧壁上,从而在墨容器21的侧面和墨吸收构件26之间定义预定空间。
<与喷墨记录头一体的整体型墨容器>
现在将说明与喷墨记录头一体的整体型墨容器。图4到9是用于说明实施本发明或能适当地用于本发明的适当的记录头的图。将参考附图说明各个部件。
如图4到6所示,记录头是与墨容器成为一体的结构。黑色墨被装入图4中的第一记录头H1000中,彩色墨(青色墨、品红色墨和黄色墨)被装入图6中的第二记录头H1001中。记录头H1000和H1001被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的主体上的滑架的定位单元和电接触点固定地支撑。此外,记录头H1000和H1001也可以安装到滑架上或从滑架上拆卸,从而当装在记录头H1000和H1001中的墨耗尽时,能够更换记录头H1000和H1001。
接下来,在适当的时机将详细说明各个记录头H1000和H1001的部件。
(1)记录头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记录头H1000和第二记录头H1001是bubble jet(注册商标)记录头,其中,采用产生热能的电热转换元件来根据电信号产生墨的膜沸腾。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记录头H1000和H1001是电热转换元件和墨排出口相对地布置的所谓的侧射型(side shooter type)记录头。
(1-1)第一记录头
第一记录头H1000用于黑色墨。如图4中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第一记录头H1000包括记录元件基板H1100、电布线带H1300、墨供给/保持器H1500、过滤器H1700、墨吸收构件H1600、盖构件H1900和密封构件H1800。
(1-1-1)第一记录元件基板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结构的局部剖切立体图。为了得到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使用各向异性刻蚀或采用硅结晶定向的喷砂处理、通过穿透0.5到1mm厚的硅板H1110而形成作为形状像长槽的墨流路的墨供给开口H1102。
在墨供给开口H1102的两侧各布置一列电热转换元件H1103,并且形成由铝制成的电布线(未示出)以向电热转换元件H1103供给电力。使用膜形成技术形成电热转换元件H1103和电布线。以Z方式形成各列电热转换元件H1103,即,各列排出口错位成不与形成列的方向垂直地定位。此外,在电热转换元件H103外、沿着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两侧边缘形成电极部H1104,以向电布线供给电能,或供给电信号用于驱动电热转换元件H1103。例如,由金制成的突出部H1105在电极部分H1104上形成。通过在板处形成多个排出口1107而形成排出口组1108,从由墨流路壁1106分开的流路向各个排出口供给墨。
(1-1-2)墨供给/保持构件
例如,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由树脂形成。可采用混合5%到40%的玻璃填充物(glass filler)的树脂材料来提高形状刚性。如图4所示,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包括保持墨和产生负压的墨吸收构件H1600。在该布置下,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提供墨容器功能以及用于将墨引导到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墨供给功能。一般地,采用压缩的聚丙烯(PP)纤维作为墨吸收构件H1600。然而,可以采用压缩的聚氨酯纤维(compressedurethane fibre),或只要使用墨的毛细管作用通过产生负压而保持墨,就可以采用其他任何纤维。在墨流路的相对于墨吸收构件H1600的上游边界,通过焊接来接合过滤器H1700,以防止灰尘进入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过滤器H1700可以是SUS金属丝网类型,虽然SUS金属纤维烧结类型更合适。
在墨流路的下游,形成墨供给开口H1200以向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供给黑色墨。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被精确地定位并且可靠地粘附到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使得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墨供给开口1102与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的墨供给开口H1200连通。用于该粘附的第一粘合剂应当具有低粘度、低固化温度和耐墨性,并且应能在短时间内固化,以在固化之后变得相当坚固。例如,作为第一粘合剂,采用包含环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热固性粘合剂,并且涂覆大约50微米厚的粘合剂是适当的。
使用第二粘合剂将电布线带H1300的反面的一部分固定到与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结合的部分周围的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的平坦面。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电连接到电布线带H1300的部分由第一密封剂H1307和第二密封剂H1308(见图6)密封,从而保护该部分免受墨侵蚀和外部冲击。第一密封剂H1307主要覆盖电布线带H1300的电极端子1302连接到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突出部H1105的部分的反面侧,以及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外周部分H1303。第二密封剂H1308覆盖上述被连接部分的正面侧H1304。将电布线带H1300的非粘附部分折叠并且利用热嵌缝(calking)或粘附而固定到与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的与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结合的面基本上垂直的侧面。
(1-1-3)盖构件
盖构件H1900通过被焊接到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的上开口而紧紧地关闭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在盖构件H1900中形成小开口H1910和与小开口H1910连通的细槽H1920,以消除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0内的压力波动。当小开口H1910和细槽H1920的大部分被密封构件H1800所覆盖并且细槽H1920的一端露出时,提供了大气连通口。此外,接合部分H1930形成在盖构件H1900上,以将第一记录头固定到喷墨记录设备。
(1-2)第二记录头
图6中图解的第二记录头H1001用于排出三种颜色的墨: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如图7中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第二记录头H1001包括:记录元件基板H1101;电布线带H1301;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过滤器H1701、H1702和H1703;以及墨吸收构件H1601、H1602和H1603。第二记录头H1001还包括盖构件H1901和密封构件H1801。
(1-2-1)第二记录元件基板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结构的部分剖切立体图。用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三个墨供给口H1102相互平行地布置,由此形成各个排出口组H1108。在每个墨供给口H1102的两侧以Z方式布置一列电热转换元件H1103和一列排出口H1107。与第一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硅基板H1110一样,例如电布线、熔丝和电极部分H1104形成在硅基板H1101上,墨流路壁H1106和排出口H1107通过光刻技术由树脂材料形成。例如,由金制成的突出部H1105形成在向电布线供给电能的电极部分H1104上。
(1-2-2)电布线带
电布线带H1301形成用于将电信号发送到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以排出墨的电信号路径。形成开口用于安装记录元件基板,并且在该开口的边缘附近形成电极端子H1304,使电极端子H1304连接到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电极部分H1104。此外,在电布线带H1301上形成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2以接收来自主体的电信号,并且通过连续的铜箔布线图案将电极端子H1304和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2连接到一起。
为了建立电布线带H1301到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电连接,例如,形成在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电极部分H1104上的突出部H1105利用热超声固定方法被电接合到对应于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电极部分H1104的电布线带H1301的电极端子H1304。
(1-2-3)墨供给/保持构件
例如,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由树脂制成。可采用混合5%到40%的玻璃填充物的树脂材料来提高形状刚性。如图7所示,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的内部被定义为提供用于分开储存保持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墨并且产生负压的吸收构件H1601、H1602和H1603的空间,以及形成独立的墨流路以将墨引导到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各个墨供给口H1102。在该布置下,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提供墨容器功能和墨供给功能。为墨吸收构件H1601、H1602和H1603采用压缩的PP纤维;然而,还可以采用压缩的聚氨酯纤维。在各个墨流路的相对于墨吸收构件H1601、H1602和H1603的上游边界,通过利用焊接来接合过滤器H1701、H1702和H1703,以防止灰尘进入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过滤器H1701、H1702和H1703可以是SUS金属丝网类型,然而,SUS金属纤维烧结类型更合适。
在墨流路的下游,形成墨供给开口H1201以向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供给青色墨、品红色墨和黄色墨。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被精确地定位并且可靠地粘附到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使得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墨供给开口H1102可与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的墨供给开口H1201连通。用于该粘附的第一粘合剂应当具有低粘度、低固化温度和耐墨性,并且应能在短时间内固化,以在固化之后变得相当坚固。例如,作为第一粘合剂,采用包含环氧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热固性粘合剂,并且涂覆大约50微米厚的粘合剂是适当的。
此外,使用第二粘合剂将电布线带H1301的反面的一部分固定到墨供给口H1201周围的平坦面。第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电连接到电布线带H1301的部分由第一密封剂H1307和第二密封剂H1308(见图6)封闭,从而保护该电连接部分免受墨侵蚀和外部冲击。第一密封剂H1307主要覆盖电布线带H1301的电极端子H1302连接到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突出部H1105的部分的反面侧和记录元件基板H1101的外周部分,第二密封剂H1308覆盖上述被连接部分的正面侧。将电布线带H1301的非粘附部分折叠并且利用热嵌缝或粘附而固定到与形成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的墨供给开口H1201的面几乎垂直的侧面。
(1-2-4)盖构件
盖构件H1901通过被焊接到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的上开口而关闭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内的分开的空间。在盖构件H1901中形成小开口H1911、H1912和H1913和与这些开口分别连通的细槽H1921、H1922和H1923,以消除墨供给/保持构件H1501的各室内的压力波动。细槽H1921和H1922的一端并入细槽H1923的中间部。此外,所有的小开口H1911、H1912和H1913、细槽H1921和H1922以及大部分细槽H1923被密封构件H1801覆盖,留下细槽H1923的一端露出。在该方式下,得到大气连通口。此外,接合部分H1930形成在盖构件H1901上,以将第二记录头固定到喷墨记录设备。
(1-3)在喷墨记录设备上安装记录头
如图4到6所示,第一记录头H1000和第二记录头H1001包括将各自记录头引导到用于喷墨记录设备的滑架的安装位置的安装导件H1560和H1590。记录头H1000或H1001包括将使用记录头设置杆可靠地安装到滑架的接合部分H1930。此外,这些记录头设置有X方向(滑架扫描方向)接触部分H1570、Y方向(记录介质输送方向)接触部分H1580和Z方向(墨排出方向)接触部分H1590,以将记录头H1000和H1001定位在滑架上的预订位置。当使用这些接触部分H1570、H1580和H1590定位记录头H1000或H1001时,电布线带H1300和H1301上的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2准确地接触为滑架设置的电连接部分的接触销(contact pin)。
(2)喷墨记录设备
现在将说明可安装上述滑架类型记录头的液体排出设备。图9是图解可安装本发明的液体排记录头的示例记录设备的说明图。
在图4和图6中图解的记录头H1000和H1001被定位和可更换地安装在图9中的记录设备中的滑架102上。为滑架102设置电连接部分以传送驱动信号,例如,通过记录头H1000和H1001的外部信号输入端子而将驱动信号传送到各个排出部分。
滑架102被在设备的主体中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引导轴103支撑,并且能沿着引导轴103往复运动。滑架102被主扫描电动机104经由诸如电动机皮带轮105、从动皮带轮106和同步带107等驱动机构驱动,控制滑架102的位置和移动。此外,原始位置传感器130设置在滑架102中,以及当滑架102上的原始位置传感器130经过遮蔽板136时,能获得滑架102的位置。
当搓纸辊131被薄片进给电动机135经由齿轮转动时,例如打印薄片或薄塑料片等记录介质108被自动薄片进给器(ASF)132逐一分离和进给。然后,转动输送辊109,记录介质108通过与记录头H1000和H1001的排出口面相对的位置(打印部)(副扫描)。通过LF电动机134经由齿轮执行输送辊109的转动。当记录介质108已经通过纸端传感器133时执行识别,以确定薄片是否已经进给以及确定薄片的前端的位置。还采用纸端传感器133来检测记录介质108的后端的实际位置,并且基于后端的实际位置识别当前的记录位置。
记录介质108的反面被台板(platen)(未示出)支撑,使得由打印单元形成平坦打印面。安装在滑架102上的记录头H1000和H1001被支撑,使得排出口面从滑架102向下突出,并且与在两个输送辊109之间的记录介质108平行。
记录头H1000和H1001安装在滑架102上,使得各个排出部分的排出口在与滑架102进行扫描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在该布置下,记录头H1000和H1001通过排出口列排出液体以执行记录。
<墨>
本发明所采用的墨具有作为特征的墨中的混合渗透剂,即,以适当含量混合适当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有机溶剂,得到动态表面张力的上述特性。除此之外,可以采用用于传统的墨的相同成分。将说明本发明所采用的墨的各个成分。
(渗透剂)
本发明所采用的墨应当是包含表面活性剂和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渗透剂。同样,墨应当调节成得到用于动态表面张力的上述特性。用于提供具有动态表面张力用的上述特性的墨的渗透剂可以是以下这些;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渗透剂。
[表面活性剂]
可以使用以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至少之一: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脂肪酸二乙醇酰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或乙炔二醇类。
示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由以下构成: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盐、聚氧乙烯基烷基醚磺酸盐、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盐、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磺酸盐、α-磺基脂肪酸酯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酚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四氢化萘磺酸盐或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
示例两性表面活性剂可以由以下构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烷基三甲铵盐或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或烷基羧基甜菜碱。
在这些表面活性剂中,聚氧乙烯烷基醚是尤其适当的。另外,包含于聚氧乙烯烷基醚中的烷基的碳原子数应为12至18,该烷基应为月桂基、十六烷基或油基。
[水溶性有机溶剂]
只要溶剂是适合的以使墨获得动态表面张力的上述特性,则关于水溶性有机溶剂没有限制。在本发明中,关于墨的水溶性有机溶剂的含量(质量%)相对于作为基准的墨的总质量可以从等于或大于3.0质量%到小于50.0质量%。具体的水溶性有机溶剂可以是如下:
具有1-6个碳原子的醇,如乙醇、异丙醇、2-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丁醇、戊醇和己醇;羧酸酰胺,如N,N-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酮或酮醇,如丙酮、甲乙酮和2-甲基-2-羟基戊-4-酮;环醚,如四氢呋喃和二噁烷;多元醇,如甘油、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1,2-或1,3-丙二醇、1,2-或1,4-丁二醇和聚乙二醇;多元醇,如1,3-丁二醇、1,2-或1,5-戊二醇、1,2-或1,6-己二醇、乙二硫醇、2-甲基-1,3-丙二醇和1,2,6-己三醇和三羟甲基丙烷;多元醇烷基醚,如乙二醇单甲基(或乙基)醚、二甘醇单甲基(或乙基)醚和三甘醇单乙基(或丁基)醚;杂环化合物,如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1,3-二甲基-2-咪唑啉酮和N-甲基吗啉;和硫化合物,如二甲基亚砜。
在这些水溶性有机化合物中,例如,甘油、乙二醇或2-吡咯烷酮是适当的。另外,优选使用醇或亚烷基二醇,例如乙醇、2-丙醇、1,2-戊二醇和1,2-己二醇,其为具有高渗透性的水溶性有机溶剂。
(水)
用于本发明的墨应当包含水,从而得到适当的粘性以稳定地排出墨和防止喷嘴末端的阻塞。适于采用去离子水(离子交换水)。墨(质量%)中的水的适当含量相对于作为基准的墨的总质量大于或等于30.0质量%和等于或小于90.0质量%。
(色材)
只要该材料是水溶性的,用作本发明的墨的色材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水溶性染料或颜料。相对于作为基准的墨的总质量,墨中的色材的含量(质量%)可以等于或大于0.1质量%和等于或小于15.0质量%,更特别地,等于或大于1.0质量%和等于或小于10.0质量%。
(以墨填充墨保持构件)
用于在墨保持构件内填充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然而,在本发明中,对于具有动态表面张力的墨,当填充墨保持构件时,可以采用从墨保持构件内部注入墨以导致扩散渗透的方法。
(测量动态表面张力)
对于这样得到的墨,使用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的设备(BP-D4;由Kyowa Interface Science Co.,Ltd.生产)测量用于(1)50毫秒,(2)500毫秒,和(3)5000毫秒寿命时间的动态表面张力。
(测量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
为了测量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采用润湿张力测试液体混合物(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生产)。首先,使用吸管将一滴润湿张力测试液体混合物按照从最小表面张力开始的顺序施加到墨保持构件的新表面,并且观察在液体混合物施加之后的状态。当一滴液体混合物不再渗透(被排斥)墨保持构件时,将此时的表面张力作为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
以下是采用润湿张力测试液体混合物来测量界面张力的理由。由于润湿张力测试液体混合物是使用溶剂而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来调节表面张力的液体,动态表面张力中没有变化。液滴“被排斥的状态”表示在润湿试剂接触保持构件之后立即发生润湿的状态。通过使用最大气泡压力法得到的润湿张力测试液体混合物的动态表面张力的变化由图2中的(4)表示。
可根据墨容器的所需性能适当地设计墨保持构件的界面活性,并且通过上述方法测得的值应当落入32mN/m到42mN/m的范围内。
[实施例]
将通过采用实施例和比较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然而,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给出了解释性注释,根据质量基准提供“份”和“%”。
(制备试验用墨)
表1所示的各个成分被混合和充分搅拌,使用具有0.2微米的孔径的微滤器(micro filter)(由Fuji Film Corp.生产)过滤混合物,得到试验用墨1到7。表1示出试验用墨1到7的成分。在表1中,EMULMIN NL80和EMULMIN L90S是由Sanyo ChemicalIndustries,Ltd.生产的表面活性剂,EMALEX1615和EMALEX1815是由Nihon Emulsion,Co.,Ltd.生产的表面活性剂,ACETYLENOL E-100是由Kawaken Fine Chemicals Co.,Ltd.生产的表面活性剂。
表1:
墨成分
  墨   1   2   3   4   5   6   7
  DBL 199   3   3   3   3   3   3   3
  甘油   10   10   10   10   10   10   10
  二甘醇   10   10   10   10   10   10   10
  1,2-己二醇   1.5   1.5
  EMALEX 1615   1
  EMALEX 1815   1.1
  EMULMIN L90S   0.3
  EMULMIN NL80   0.1   0.5
  ACETYLENOL E-100   0.6
  离子交换水   76.0   76.7   76.9   76.50   74.40   76.40   75.50
制备具有不同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表1示出的试验用墨1到7。这些墨1到7的动态表面张力的测量值如表2所示。
表2:
动态表面张力值[mN/m]
  1   2   3   4   5   6   7
  5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   48   45   51   39.5   48   36   45
  5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   35   36   39   34   40   34   45
  1   2   3   4   5   6   7
  50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   30   33   33.5   32   33   34   45
  50毫秒和5000毫秒之间的动态表面张力的差值 18 12 17.5 7.5 15 2 0
(墨容器)
制备使用PP纤维的墨保持构件和使用聚氨酯的墨保持构件作为用于墨容器的墨保持构件。采用标准润湿测试试剂以测量用作保持构件的PP纤维吸收构件和聚氨酯吸收构件的面间表面。PP纤维吸收构件的界面张力是40mN/m,而聚氨酯吸收构件的界面张力是38mN/m。这些具有不同界面张力的各保持构件被安装到用于喷墨打印机PIXUS iP2200(由Canon生产)的FINE cartridge B C-70的黑色墨盒(black cartridge)上。以该方式制备设置具有不同界面张力的墨保持构件的墨容器(墨盒)。
(墨注入)
首先,使用试验用墨来填充使用18G注射针并且具有50ml容积的注射器。将该注射器的注射针插入到储存具有不同的界面张力的墨保持构件的墨容器中,在将针的尖端保持在离过滤器5mm的高度的状态下,以约3g/秒的速度注入10g的墨。在墨被注入之后,执行吸引操作以将墨吸到排出口。结果,得到具有喷墨记录头的整体型墨容器,该墨容器用于评价。
(评价)
(1)第一个问题
调节墨容器的负压产生构件和墨的动态表面张力,以如下方式进行物流期间抵抗冲击的可靠性和墨使用效率的评价。将以上制备的试验用墨注入到使用润湿试剂测得的界面张力为40mN/m的PP纤维吸收构件和界面张力为38mN/m的聚氨酯吸收构件中,并且进行耐冲击性和漏墨试验以及墨使用效率试验。
评价所采用的几组试验用墨和墨保持构件在表3-1和表3-2中示出。
表3-1
  评价用墨容器   1   2   3   4   5   6   7
试验用墨 1 2 3 4 5 6 7
  墨保持构件材料   PP纤维   PP纤维   PP纤维   PP纤维   PP纤维   PP纤维   PP纤维
表3-2
  评价用墨容器   8   9   10   11   12   13   14
  试验用墨   1   2   3   4   5   6   7
  墨保持构件材料   聚氨酯   聚氨酯   聚氨酯   聚氨酯   聚氨酯   聚氨酯   聚氨酯
<耐冲击性和漏墨试验>
为了检查在接收冲击时的漏墨,进行落下试验,即,在记录头的排出口面向上指的状态下,整个完全的记录头从50cm的高度重复地落到2cm厚的木板上。
<墨使用效率>
作为墨使用效率的试验,通过在打印机的主体上安装用作评价的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而执行打印,得到打印变淡前所消耗的墨量。结果,确认了当对于5000毫秒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降低时,消耗大量墨。
第一个问题的评价结果如下表4所示,其中○表示满意的结果,×表示有缺陷,△表示难以确定。
表4
第一个问题的评价结果
  评价用墨容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耐冲击性和漏墨   ○   ○   ○   ×   ○   ×   ×   ○   ○   ○   ○   ○   ×   ×
  墨使用效率   ○   ○   ○   ○   ○   △   ×   ○   ○   ○   ○   ○   △   ×
如用于第一个问题的评价结果的表4所示,对于这组墨保持构件和对于5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墨,发现由于振动而导致的漏墨。此外,在墨6的情况下,在墨注入期间溢出的墨和没有被墨保持构件保持的墨泄漏。
墨使用效率看起来比对于50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低的墨好。根据这些结果,对于在50毫秒寿命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高、在5000毫秒寿命内变得比墨保持构件低的墨,得到关于物流期间相对于冲击的稳定性和墨使用效率二者。此外,当对于50毫秒和对于500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的差值是8mN/m时,得到更满意的结果。
当使用BP2气泡压力动态表面张力计(由Kruss GmbH生产)测量试验用墨4的动态表面张力时,对于10毫秒和1000毫秒分别得到45.0mN/m和33mN/m。墨4的对于1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比作为墨保持构件的PP吸收纤维构件和聚氨酯吸收构件的表面张力大;然而,发现从PP纤维吸收构件的漏墨。根据这个事实,确认如下:为了得到相对于例如振动等外部冲击的有效的墨保持性质,对于5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应当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大。
(2)第二个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能极大简化墨注入、和/或改进已被注入的墨的分布状态的创新的墨容器。采用如表3-1和表3-2中所示的试验用墨和墨保持构件组,并且在墨注入条件下注入各自墨。观察以墨填充墨容器的过程,评价墨注入是否得到简化以及被注入的墨的分布是否得到改进。
首先,通过观察以墨填充墨容器的过程,没有问题地执行对于所有评价用墨容器1到14的墨注入。
在墨被注入之后,将墨保持构件从墨容器取出并且切断,对于各个墨保持构件观察墨被保持的状态。当将墨保持构件从对于5000毫秒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的评价用墨容器7和14取出时,发现:一些不能被墨保持构件保持和从墨保持构件溢出的墨残留在容器中,并且墨不能完全被墨保持构件吸收。
此外,当将墨保持构件从对于50毫秒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评价用墨容器4、6和13取出时,墨被墨保持构件保持而没有溢出。然而,当墨保持构件被切断并且观察其截面时,吸收构件的截面中的墨的液面沿着吸收构件的形状并不均匀。此外,在吸收构件中,在除了墨应当存在的过滤器附近的位置之外的位置也局部地存在墨。这可能是因为,在被注入的墨被保持在适当位置之前,墨沿着墨保持构件中的参差或沿着墨容器的壁面迁移。
以相同方式对50毫秒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在500毫秒内减少到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之下的评价用墨容器1、2、3、8、9和10进行观察。也就是说,当从这些墨容器取出墨保持构件时,墨被墨保持构件保持而没有溢出。此外,当墨保持构件被切断并且观察其截面时,截面中的墨的液面示出以针尖作为中心、在过滤器附近收集墨以形成球形的均一的墨分布。此外,对于50毫秒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以及在500毫秒内或之后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评价用墨容器5、10和12,截面中的墨的液面也形成均一的分布状态。然而,与动态表面张力在500毫秒内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评价用墨容器1、2、3、8、9和10相比,发现墨的存在略微局部化。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确认通过采用50毫秒的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大、在5000毫秒内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墨而执行理想的墨填充。
(3)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与喷墨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当在打印机的滑架上或安装部分上安装喷墨头时发生冲击,也能提供防止墨在排出口滴下的整体的记录头和容器的非常可靠的单元。结果,提高了可靠性。
对于第三个问题的评价,制备了采用为第一个问题的评价而制备的如表3-1和3-2所示的试验用墨和墨保持构件组的整体型记录头和容器单元。采用去除了吸引操作的打印机的主体来重复记录头安装和移除操作,然后,通过采用包括在打印机中的喷嘴检查图案来进行在安装/移除记录头时的耐冲击性试验。结果,在记录头安装/移除试验期间,除对于50毫秒的动态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评价用墨容器4,6和13之外,可以没有任何问题地打印喷嘴检查图案。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能极大地简化墨注入、和/或改善已经被注入的墨的分布状态的创新的墨容器。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提供墨容器与喷墨头形成为一体的单元,该单元提供即使当在打印机的滑架上或安装部分上安装喷墨头时发生冲击也不导致任何伴随的漏墨的极好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尤其解决第二个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喷墨记录墨容器,该喷墨记录墨容器包括:
墨保持构件,其通过毛细管力施加负压来保持墨;和
墨,其经历动态表面张力变化,其通过最大气泡压力法所得的在50毫秒寿命中的表面张力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并且在5000毫秒寿命内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包括用于更有效地执行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条件,并且提供一种喷墨记录墨容器,其中,500毫秒内的寿命是墨的表面张力变得比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的根据最大压力法的时间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对于具有上述方面中的一个的喷墨记录墨容器,经历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墨通过从墨保持构件内部扩散渗透注入而填充在墨保持构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主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并且提供一种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如相关方面所述,该墨容器通过将喷墨记录头和墨容器形成为一体而得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不仅解决第一个问题也解决第三个问题,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尤其解决第二个问题,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更适合解决第二个问题。此外,可以提供墨使用效率高而没有由于机械冲击引起漏墨的墨容器,或与喷墨记录头成为一体的墨容器(第四方面)。当着眼于在短时期内、在墨和负压产生构件之间发生的毛细管力时,首先提出本发明,以抵抗物流期间和在安装头时发生的冲击的影响以及当墨被使用时持续较长时间的毛细管力变化的影响。因此,根据本发明,当调节墨的动态表面张力时,能可靠地抵抗物流期间的冲击的影响和彻底地提高墨使用效率。此外,还能减少在安装整体的喷墨记录头型的墨容器时发生的打印故障。而且,对于墨到墨容器中的注入提供的改进特别大。
虽然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括所有的变形、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喷墨记录墨容器,其包括:
墨保持构件,其通过毛细管力施加负压来保持墨;和
墨,其经历动态表面张力变化,其通过最大气泡压力法所得的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比所述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高,并且在5000毫秒寿命内变得比所述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墨容器,其特征在于,在5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在5000毫秒寿命中的动态表面张力之间的差值等于或大于8m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墨容器,其特征在于,根据最大气泡压力法,在所述500毫秒寿命这一时间段内,墨的动态表面张力变得比所述墨保持构件的界面张力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墨容器,其特征在于,经历所述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墨通过从所述墨保持构件内部扩散渗透注入而填充在所述墨保持构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墨容器,其特征在于,经历所述动态表面张力变化的墨通过从所述墨保持构件内部扩散渗透注入而填充在所述墨保持构件中。
6.一种喷墨记录头整体型的墨容器,其通过将喷墨记录头和墨容器形成为一体而得到,其中,所述墨容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墨容器。
7.一种喷墨记录头整体型的墨容器,其通过将喷墨记录头和墨容器形成为一体而得到,其中,所述墨容器是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墨容器。
CN2008100961605A 2007-05-11 2008-05-09 喷墨记录墨容器 Active CN1013018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26894 2007-05-11
JP2007126894A JP5020700B2 (ja) 2007-05-11 2007-05-1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タン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1817A CN101301817A (zh) 2008-11-12
CN101301817B true CN101301817B (zh) 2010-06-02

Family

ID=39735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61605A Active CN101301817B (zh) 2007-05-11 2008-05-09 喷墨记录墨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76146B2 (zh)
EP (1) EP1990200B1 (zh)
JP (1) JP5020700B2 (zh)
CN (1) CN1013018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10909B2 (en) * 2011-09-16 2015-04-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ntinuous inkjet printing method
CN104010824B (zh) * 2011-12-15 2015-11-25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方法
CN103240998B (zh) * 2012-02-09 2015-11-25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向墨盒注入墨水的方法
US8991986B2 (en) * 2012-04-18 2015-03-31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ntinuous inkjet printing method
JP6384658B2 (ja) * 2013-12-25 2018-09-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の記録方法
US10414932B2 (en) * 2015-10-20 2019-09-17 Ricoh Company, Ltd. Ink, ink container,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JP6868208B2 (ja) * 2015-10-20 2021-05-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インク収容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2416056B1 (ko) * 2016-10-19 2022-07-01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el 표시 소자용 봉지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4997A (zh) * 1992-07-24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喷液头的液体容器
CN1498254A (zh) * 2002-02-08 2004-05-19 索尼公司 用于喷墨记录的水性油墨
CN1511898A (zh) * 2002-09-18 2004-07-14 ������������ʽ���� 油墨组合物、使用它的记录法及记录图像、油墨组和喷墨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09410A (ja) * 1995-10-23 1997-04-28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972082A (en) 1996-04-30 1999-10-26 Ricoh Company, Ltd. Aqueous ink composition and ink-jet prin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JPH1161637A (ja) 1997-08-18 1999-03-05 Canon Inc 繊維素材及びそのインク接液部材としての用途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H11286105A (ja) * 1998-04-01 1999-10-19 Sony Corp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4282043B2 (ja) 1999-12-06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液体供給通路、記録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これらを備える記録液体供給装置、並びにその表面改質方法
CA2327067A1 (en) 1999-12-06 2001-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rface reformed fiber body, liquid container using fiber absorb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ber absorber for use in liquid ejection
US6740689B1 (en) * 2000-10-30 2004-05-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and underprinting fluid combinations with improved inkjet print image color and stability
JP4521978B2 (ja) 2000-11-08 2010-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21981B2 (ja) 2000-11-09 2010-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繊維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JP4672221B2 (ja) * 2001-09-17 2011-04-20 王子キノクロス株式会社 インキジェット記録液収容容器用のインキ吸収体
JP3969056B2 (ja) 2001-10-26 2007-08-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顔料インクと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記録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画像
JP2004051800A (ja) 2002-07-19 2004-02-19 Sony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
JP2004115708A (ja) 2002-09-27 2004-04-1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顔料イ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EP1693425A4 (en) * 2003-12-08 2008-08-20 Sony Corp PRINTING LIQUID, LIQUID CARTRIDGE, LIQUID SPREAD PROJECTION DEVICE, AND LIQUID SPREAD PROJECTION METHOD
JP2006076182A (ja) * 2004-09-10 2006-03-2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紙
JP2006117883A (ja) 2004-10-25 2006-05-11 Sony Corp 記録液、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2006182800A (ja) * 2004-12-24 2006-07-13 Sony Corp 記録液、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4636252B2 (ja) * 2005-08-11 2011-02-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71754B2 (ja) * 2005-11-16 201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38815B2 (ja) * 2006-05-25 2016-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866805B2 (en) * 2006-06-20 2011-01-1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ntroducing liquid for ink jet head, ink jet hea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8188920A (ja) * 2007-02-06 2008-08-21 Brother Ind Ltd 液滴噴射装置
US8016932B2 (en) * 2007-05-11 2011-09-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ink, ink set,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32200B2 (ja) * 2007-05-11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682433B2 (en) * 2007-05-11 2010-03-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e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unit,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8163817B2 (en) * 2007-05-11 2012-04-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ink, ink set,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88277B2 (en) * 2007-05-11 2011-08-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e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uni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aqueous in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4997A (zh) * 1992-07-24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喷液头的液体容器
CN1498254A (zh) * 2002-02-08 2004-05-19 索尼公司 用于喷墨记录的水性油墨
CN1511898A (zh) * 2002-09-18 2004-07-14 ������������ʽ���� 油墨组合物、使用它的记录法及记录图像、油墨组和喷墨头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19625A 2006.08.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90200A3 (en) 2010-09-15
EP1990200B1 (en) 2016-01-13
US7976146B2 (en) 2011-07-12
JP2008279691A (ja) 2008-11-20
CN101301817A (zh) 2008-11-12
JP5020700B2 (ja) 2012-09-05
US20080278552A1 (en) 2008-11-13
EP1990200A2 (en) 2008-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1817B (zh) 喷墨记录墨容器
US7185978B2 (en) Recording method, ink cartridge, print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926204B (zh) 喷墨记录用墨水、喷墨记录方法、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KR101484827B1 (ko)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EP2918645B1 (en) Ink composition, inkjet recording system,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KR100235281B1 (ko) 잉크제트 인쇄 시스템과 잉크제트 프린트 카트리지의 충전 및 보충방법
US12128679B2 (en) Capp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6196671B1 (en) Ink-jet cartridg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ir ingestion control
KR100235283B1 (ko) 잉크제트 인쇄 시스템과 잉크제트 프린트 카트리지 충전방법
US20190009545A1 (e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H06100809A (ja) インク、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かかるインクを用いた記録機器
CN106240157B (zh)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设备
KR20070083784A (ko) 기록액 및 기록액을 수용한 액체 카트리지, 및 액체 토출장치 및 방법
JP2006182800A (ja) 記録液、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KR20070001904A (ko) 기록액, 액체 카트리지, 액체 토출 장치 및 액체 토출 방법
US20170120592A1 (e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10836921B2 (en) Ink,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11845282B2 (en) Liquid accommodating body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06008263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ocess, recording composition, and cartridge
JP3486609B2 (ja) 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記録ユニット、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084282A (zh) 油墨、墨盒和喷墨记录方法
JPH064004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013598A (ja) 記録液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