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3501A - 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93501A CN101293501A CNA2008100892215A CN200810089221A CN101293501A CN 101293501 A CN101293501 A CN 101293501A CN A2008100892215 A CNA2008100892215 A CN A2008100892215A CN 200810089221 A CN200810089221 A CN 200810089221A CN 101293501 A CN101293501 A CN 1012935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re
- extension
- epidermis
- foam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02—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for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4/12—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reinforcements
- B29C44/1257—Joining a preformed part and a lining, e.g. around the e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34—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4/3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B29C44/351—Means for preventing foam to leak out from the foaming device during foam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02—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for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4/12—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reinforcements
- B29C44/14—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reinforcements the preformed part being a li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0—Vehicles, e.g. ships or aircraft, or body parts thereof
- B29L2031/3005—Body finishings
- B29L2031/3014—Door lining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lding Of Porous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该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卷入的表皮不会产生剥离或浮起等不良情况。车门内饰(10)(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具有可借助弯折部(23)自由弯折的芯材(20)、与芯材相面对的表皮(30)、填充于芯材与表皮之间的空间内的发泡体(40)、以及用于对与表皮及发泡体成为一体、且借助弯折部以使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后的芯材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50)。芯材以弯折部为界分为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用固定构件将借助弯折部而弯折了的延长部固定于主体部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家庭等中使用的内装零件大致分为树脂单层成形体类型和带表皮成形体类型。近年来,在带表皮成形体类型中,多使用具有表皮层-发泡体层-芯材层3层结构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参照专利文献1及2)。在汽车的内装零件中,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适用于车门内饰等。对于像车门内饰那样直接安装于内板上的内装零件,为了提高外观质量,要朝与制品外周端末部、仪表板相连结的腰线部内侧卷入表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065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9938号公报
为了卷入表皮,必须经过将预先成形得较大的表皮裁断为卷入形状的裁断工序以及借助粘接剂将卷入了的表皮粘贴于芯材上的粘接工序,不能简单迅速地制造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特别是当涂敷的粘接剂量不足或干燥不够时,在卷入的表皮上会产生剥离、浮起等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在卷入的表皮上产生剥离、浮起等问题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该构件具有:
芯材,其设有弯折部,以上述弯折部为界分为主体部和延长部,上述延长部可相对于上述主体部自由弯折;
表皮,其与上述芯材相面对;
发泡体,其至少填充于上述芯材的主体部与上述表皮之间的空间内;
固定构件,其用于对与上述表皮成为一体、且在上述弯折部以使上述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后的上述芯材的延长部进行固定。
另外,本发明为一种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配置工序,在打开的成形模中配置可在弯折部自由弯折的芯材以及与上述芯材相面对的表皮;
填充工序,关闭上述成形模,将发泡体填充于上述芯材与上述表皮之间的空间内;
固定工序,在上述填充工序之后,将与上述表皮成为一体的上述芯材从上述成形模中取出,用固定构件对在上述弯折部以使上述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后的上述芯材进行固定。
采用本发明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将与表皮成为一体的芯材延长部在弯折部以使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并用固定构件固定,由此可以取消粘接工序。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由于粘接剂引起的卷入的表皮剥离或浮起等问题于未然。并且,通过将与表皮成为一体的芯材延长部在弯折部以使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可以在腰线部抻开表皮,提高美观,提高车门内饰的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将作为使用了本发明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汽车内装零件的一个例子的车门内饰的主要部分、连同车窗及门框密封条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打开的成形模中配置了表皮和芯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关闭成形模、填充发泡体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与表皮及发泡体成为一体的芯材从成形模中取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借助弯折部将芯材的延长部弯折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用固定构件将弯折了的芯材的延长部固定于主体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使用了第2实施方式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车门内饰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用固定构件将弯折了的芯材的延长部固定于主体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芯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爪构件的立体图。
图10(A)~(D)是说明爪构件的作用的图,是相当于沿着图9的10-10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关闭成形模、填充发泡体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将与表皮及发泡体成为一体的芯材从成形模中取出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借助弯折部将芯材的延长部弯折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图12(C)是表示在将延长部固定于主体部上之后,切断并除去成形体延长部的前端侧的部分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成形芯材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保管成形了的芯材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将赋予了模仿成形模载置面的预备形状的芯材载置于成形模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载置于成形模上的芯材发生变形,在关闭成形模时芯材与表皮发生干扰的问题的例子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使用了第3实施方式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车门内饰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进一步使弯折了的芯材延长部与折回部重叠、并用固定构件固定于主体部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在打开的成形模中配置了表皮和芯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关闭成形模、填充发泡体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将与表皮及发泡体成为一体的芯材从成形模中取出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用于成形芯材的模具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用于成形第4实施方式的芯材的模具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载置于成形模上的芯材发生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4(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图25(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图26(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另一个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图27是表示设置于延长部的前端附近的突出部的立体图。
图28(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图29(A)、(B)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图30(A)、(B)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图31(A)、(B)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图32(A)、(B)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将第7实施方式的芯材载置于芯模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设置了从载置面侧牵引延长部而将延长部保持于载置面上的牵引机构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5(A)~(C)是用于说明牵引机构作用的图。
图36(A)、(B)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设置了从载置面侧吸引延长部而将延长部保持于载置面上的吸引机构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7是用于说明同第7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图38(A)与、(B)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图39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作为使用了本发明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汽车内装零件的一个例子的车门内饰10的主要部分、连同车窗80及门框密封条70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参照图1,车门内饰10(相当于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具有芯材20、表皮30、发泡体40与固定构件50,上述芯材20借助弯折部23自由弯折;上述表皮30与芯材20相面对;上述发泡体40填充于芯材20与表皮30之间的空间内;上述固定构件50用于对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且借助弯折部23而弯折了的芯材20进行固定。图示例的芯材20以弯折部23为界分为主体部21和延长部22,借助弯折部23而弯折了的延长部22由固定构件50固定于主体部21上。表皮30形成汽车内装零件的表面。
弯折部23由铰链部构成,该铰链部被形成为壁厚较芯材20的其他部位薄。可以简单地制作弯折部。
芯材20在弯折前的状态下,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在铰链部23附近成大致90度的角度(参照后述的图2、图3与图4)。在主体部21上设有用于确定车门内饰10顶部的外观形状的凸缘面24。
在芯材20的延长部22上形成有贯通孔25。另一方面,在芯材20的主体部21上形成有插入到贯通孔25中的固定凸台部26。将延长部22折回至将延长部22的贯通孔25插入到主体部21的固定凸台部26上。利用一体地形成于固定凸台部26周边的多个肋27来加强固定凸台部26。
固定构件50可以采用用于将弯折了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的适当构件。在图示例中,使用螺栓作为固定构件50。将螺栓50a穿过延长部22的贯通孔25而紧固于固定凸台部26中,从而将弯折了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
在芯材20的延长部22上设有肋部28,在该肋部28与表皮30之间形成有密封发泡体40的密封部60。肋部28设置成在与表皮30的末端部31附近相对的位置朝表皮30的背面30b突出。在填充发泡体40时,通过使肋部28的前端与表皮30的背面30b紧密接触产生干涉来形成密封部60,从而防止发泡体40漏出。
密封部60优选为可自由排出伴随填充发泡体40而产生的气体。这是由于通过排出气体,消除了表皮30与延长部22之间产生气体滞留的现象,从而可以防止产生发泡体40的未填充部。为了使气体自由排出,切削肋部28的一部分,再在该部位预先设定软质聚氨酯带等密封带即可。采用这样的密封部60,可以排出气体且可实现密封,可以防止由于气体滞留引起的未填充。另外,不需要为了排出气体而稍微打开成形模。
在芯材20的延长部22上设有用于安装零件70的凸缘部29。芯材20的延长部22延伸得比表皮30的末端部31长。凸缘部29设置成朝不存在表皮30的区域(从表皮30的末端部31到延长部22的末端的区域)突出。图示例的凸缘部29设置成比较接近于表皮30的末端部31。
用安装于凸缘部29上的零件70将表皮30的末端部31遮藏。
图示例的零件70为门框密封条。门框密封条70具有安装于凸缘部29上的安装部71、与车门内饰10相接触的密封唇部72以及与车窗80内表面相接触的密封唇部73。密封唇部72的前端越过表皮30的末端部31与表皮30相接触,从而将表皮30的末端部31遮藏。
在借助粘接剂将卷入的表皮粘贴于芯材上的以往工作法中,芯材末端、即开始卷入表皮的部分位于显眼的地方,因此,必须密封发泡体以避免影响外观形状、质量。因此,不能充分地进行发泡体的密封,发泡体有可能漏出并附着于表皮的背面、即粘贴于芯材侧的面上。其结果是,在卷入表皮并将其粘贴于芯材上时,在表皮表面的显眼的地方出现凹凸形状。另外,在发泡体大量漏出的情况下,有时便成为了成形废品。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肋部28与表皮30紧密接触产生干涉来构成密封部60,因此,可以充分密封发泡体40,从而可以防止发泡体40从表皮30的末端部31漏出。并且,由于表皮30的末端部31延长到芯材20的延伸部22,因此,便将表皮30的末端部31及密封部60设定在了不显眼的位置。换言之,不显眼的位置是必须重视制品外观质量的位置以外的位置。因此,即使发生发泡体40从表皮30的末端部31漏出的情况,发泡体40的漏出也不显眼,因此,不会降低制品的外观质量。另外,若为了提高密封性能而加强肋部28与表皮30的接触,则会因此而在表皮30的表面30a出现凹凸形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呈现的凹凸形状并不显眼,因此也不会降低制品的外观品质。另外,使门框密封条70的密封唇部72与表皮30的末端部31重叠,由门框密封条70将末端部31遮藏,因此,可以隐藏发泡体40的漏出、表皮30的凹凸形状,不会降低制品的外观质量。
表皮30、芯材20、及发泡体40分别可以适当选择公知的材质。例如,表皮30的材质可以采用聚氯乙烯树脂(PVC)、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TPO)、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TPU)等。表皮30成形为利用真空成形等而确定的形状。芯材20的材质可以采用聚丙烯树脂(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等。发泡体40例如可以使用聚氨酯泡沫。
接着,说明车门内饰10的制造方法。
图2是表示在打开的成形模100中配置了表皮30、芯材2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关闭成形模100、填充发泡体40的工序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成形模100中取出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借助弯折部23将芯材20的延长部22弯折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用固定构件50将弯折了的芯材20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参照图2,成形模100具有可相对接近或背离地自由移动的腔模101、芯模102。在图示例中,腔模101相对于芯模102进行接近、背离移动。在腔模101上形成有与表皮30的外形形状相吻合的内形形状的模腔。在芯模102中在主体部21及延长部22进行相对弯折前的伸展状态下配置芯材20。延长部22安置于芯模102的延长部103上。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呈打开大约90度的状态。
首先,如图2所示,打开成形模100的腔模101、芯模102,在芯模102中配置伸展状态的芯材20,然后,在腔模101中配置表皮30(配置工序)。表皮30与芯材20相面对地配置。
接着,如图3所示,关闭成形模100,使肋部28的前端与表皮30的背面30b紧密接触产生干涉,从而形成密封部60。表皮30与芯材20的主体部21及延长部22双方相面对。然后,将规定量的发泡体40填充到芯材20与表皮30之间的空间内(填充工序)。上述空间包括表皮30与主体部21之间的空间部、以及表皮30与延长部22之间的空间部。由于双方空间部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在表皮30与延长部22之间也充分地填充了发泡体40,从而在双方空间部形成发泡层。
接着,如图4所示,打开成形模100,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成形模100中取出。由芯材20的延长部22、与芯材20的延长部22相面对的表皮30的延长部32及发泡层延长部41形成了成形体延长部11。由于成形体延长部11为带表皮一体发泡成形体,因此,可以解决在借助粘接剂将卷入的表皮粘贴于芯材上时产生的表皮剥离或浮起这样的问题。
接着,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借助铰链部23将芯材20的延长部22朝主体部21弯折。此时的延长部22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形成了成形体延长部11。如图5所示,将成形体延长部11折回至可将主体部21的固定凸台部26插入到延长部22的贯通孔25中。关于折回了的成形体延长部11的定位,在图5所示的X方向(宽度方向)上,使贯通孔25的周围面与固定凸台部26周围的肋27的抵接面相抵接来进行定位。另外,在Y方向(高度方向)及与图5的纸面相正交的长度方向上,在贯通孔25与固定凸台部26的关系上通过设定基准、副基准来进行定位。
接着,如图6所示,将螺栓50a穿过延长部22的贯通孔25而紧固于固定凸台部26中。由此,弯折了的芯材20的延长部22被固定于主体部21上(固定工序)。
这样,将成形体延长部11折回固定后,芯材20的延长部22便与主体部21相接触了。考虑到在将成形了的车门内饰10安装到汽车上时,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会从该接触部位产生摩擦声或异常噪声。在那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重叠的延长部22与主体部21之间预先安装薄的无纺布带等来防止产生摩擦声等。
并且,如图1所示,在延长部22的凸缘部29上安装门框密封条70。使门框密封条70的密封唇部72与表皮30的末端部31重叠,通过门框密封条70将末端部31遮藏。即使在末端部31上产生发泡体40泄露、产生凹凸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它们隐藏起来,不会降低制品的外观质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需要将表皮裁断为卷入形状的裁断工序、借助粘接剂将卷入的表皮粘贴于芯材上的粘接工序,从而可以简单快速地制造作为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车门内饰10。另外,由于是不使用粘接剂的制造方法,因此,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由于涂敷的粘接剂的量不足、或干燥不够而引起的卷入的表皮剥离、浮起等问题的发生。
另外,可以通过降低表皮裁断工时、表皮卷入工时(粘接剂的涂敷或干燥、卷入表皮的作业)来谋求降低制造成本。在借助粘接剂将卷入的表皮粘贴于芯材上的制造方法中,在芯材为聚丙烯树脂(PP)制的情况下,由于聚丙烯树脂(PP)无极性因而不适于粘接,因此,需要改良芯材的表面。为了改良芯材表面要进行涂底处理、火焰处理等,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芯材20为聚丙烯树脂(PP)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降低这些芯材表面的改良工时,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谋求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在将芯材20的延长部22朝主体部21弯折时,由于表皮30伸展,可以提高美观,提高车门内饰10的外观质量。
由于在芯材20的延长部22上设有用于安装门框密封条70的凸缘部29,因此,不需要专用于安装门框密封条70所使用的个别独立的安装专用零件,从而可以谋求降低零件成本。安装专用零件例如为通过注射模塑成形而成的成形品。另外,可以将用于将安装专用零件固定于车门内饰上所使用的螺栓作为用于固定延长部22的折回状态的螺栓50a来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芯材的延长部22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为一体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只要能与表皮30一体化则也可以不与发泡体40一体化。另外,说明了设有铰链部作为折回部23的实施方式,但折回部23只要能使使芯材20的主体部21及延长部22可相对自由弯折即可,可适当改变。例如,只要是像合页形状那样可以容易地弯折、且在弯折时不会断裂的结构,便可以制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10。
另外,本实施方式以两折的芯材20为例,但也可以为3个以上部分相对自由弯折的芯材。
另外,本实施方式表示了借助固定构件50将芯材20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的方式,可以借助固定构件50固定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且借助弯折部23弯折了的芯材20,也可以借助固定构件50将芯材20固定于与芯材20不同的构件上。
固定构件也不限定于图示例的螺栓50a,只要能固定弯折了的芯材即可,可采用适当的机构或构件,可以采用通过嵌合进行固定、通过铆接进行固定、通过焊接进行固定等。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使用了第2实施方式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车门内饰200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用固定构件50将弯折了的芯材20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芯材20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爪构件204的立体图,图10(A)~(D)是说明爪构件204的作用的图,是相当于沿着图9的10-10线的剖面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关闭成形模100、填充发泡体40的工序的剖视图。图12(A)是表示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成形模100中取出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借助弯折部23将芯材20的延长部22弯折了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图12(C)是表示在将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之后,切割并除去成形体延长部11的前端侧部分的状态的要部剖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成形芯材20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用于说明保管成形了的芯材20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将赋予了模仿成形模100的载置面104的预备形状的芯材20载置于成形模100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载置于成形模100上的芯材20发生变形,在关闭成形模100时芯材20与表皮30发生干涉的不良情况的例子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图1~图6中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另外,将延长部22两表面中的与表皮30相面对的一侧作为表面,与表皮30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固定构件50还包括通过嵌合来固定芯材20的成对的嵌合构件201。
参照图7,概要地说,第2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构件50包括成对的嵌合构件201,该嵌合构件201以铰链部23为中心配置于芯材20上,且通过嵌合来固定弯折了的芯材20。在成对的嵌合构件201中的一方嵌合构件202上设有可相对于另一方嵌合构件203自由地卡合及解除卡合的爪构件204。
在车门内饰200中,作为固定构件50,除了具有螺栓50a之外,还具有成对的嵌合构件201。成对的嵌合构件201包括配置于芯材20的延长部22上的嵌合突部202(相当于一方嵌合构件)、和配置于芯材20的主体部21上、且与弯折了的延长部22的嵌合突部202相嵌合的嵌合凹部203(相当于另一方嵌合构件)。通过将嵌合突部202与嵌合凹部203相嵌合,而将弯折了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并且,通过将螺栓50a紧固于固定凸台部26中,将弯折了的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
参照图8,在嵌合突部202的前端设有可与嵌合凹部203自由地卡合及解除卡合的爪构件204。在嵌合凹部203上形成有与爪构件204相卡合的窗部205。在窗部205的、与爪构件204伸入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粘贴有堵塞窗部205的密封带206(参照图7)。利用密封带206来防止填充的发泡体40进入到窗部205。
参照图9,在爪构件204的周围三边形成有狭缝207。嵌合突部202以悬臂方式支承爪构件204,并且容许爪构件204弹性挠曲。在爪构件204上突出设有挂于窗部205内壁的止挡件208。在止挡件208的前端,将用于引导嵌合凹部203插入的引导面209形成为锥形状。在嵌合突部202两面中的与突出有止挡件208侧相反的一侧设有用于形成供爪构件204挠曲的空间的肋210。
参照图10,借助铰链部23将延长部22朝主体部21弯折,一边用止挡件208的引导面209引导嵌合突部202的爪构件204,一边将其插入到嵌合凹部203中(图10(A)、(B))。若进一步弯折延长部22,则爪构件204一边朝图中下侧弹性挠曲,一边进一步进入到嵌合凹部203中(图10(C))。当止挡件208到达窗部205时,爪构件204弹性地回复到初始状态(图10(A)的状态),止挡件208挂于窗部205的内壁上。由此,爪构件204与嵌合凹部203相卡合,将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另一方面,在解除延长部22与主体部21的固定时,按下爪构件204的止挡件208,使止挡件208离开窗部205。由此,可以解除爪构件204对嵌合凹部203的卡合,将延长部22与主体部21相对分离地打开。
在车门内饰200的制造工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外,在固定工序之后,还具有切断比固定构件50靠前端侧的部分的切断工序。
参照图11,在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打开为大约90度的状态下,将芯材20载置于芯模102的延长部103上的载置面104上(配置工序)。在芯模102上设有凹部211以避免与嵌合突部202发生干涉。另外,如上所述,在嵌合凹部203的窗部205上粘贴有密封带206,防止填充的发泡体40进入到窗部205中(填充工序)。
参照图12(A),打开成形模100,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成形模100中取出。参照图12(B),借助铰链部23将延长部22朝主体部21弯折。嵌合突部202的爪构件204卡合于嵌合凹部203,从而将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固定工序)。图12示出了未设置固定凸台部26的部位的截面。如图7所示,在设有固定凸台部26的截面上,将螺栓50a紧固于固定凸台部26中,从而将延长部22固定于主体部21上(固定工序)。
然后,参照图12(C),将存在于比成对的嵌合构件201靠前端侧的成形体延长部11切断并除去(切断工序)。通过除去不要部位来防止与其他零件的干扰。由于切断了比固定构件50靠前端侧的部分,因此,固定构件50将延长部22持续保持于主体部21上。因此,不会在残存的成形体延长部11上产生浮起等固定不良。在图示例中,不仅裁断并除去了芯材20的延长部22的一部分,也裁断并除去了表皮30的一部分。在除去的切断片212上包括肋部28,但由于填充工序已经结束,因此即使除去也无妨碍。
在图示例中,在两种固定构件50、即螺栓50a及成对的嵌合构件201中,可以切断比成对的嵌合构件201靠前端侧的部分,但也可以切断比螺栓50a靠前端侧的部分。另外,也可以全部留下表皮30,仅切断除去延长部22的一部分。另外,即使在仅使用一种固定构件50的情况下,也可以追加切断工序。
从车室内配置时布局上的制约、车门内饰200自身的造型外观等方面考虑,车门内饰200作为制品最终所要求的弯折长度La(参照图12(C))与在图中与纸面相正交的方向、即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不一样或局部短。例如,弯折长度La在车辆前方侧比较长,在车辆后方侧比较短。在此,当结合最终要求的弯折长度La来确定芯材20的延长部22的长度时,延长部22的面积变小,重量变轻。另一方面,弯折了的铰链部23具有复原到弯折前的伸展形状的弹力。因此,延长部22不是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紧密接触,而是与载置面104分离而朝表皮30侧浮起。若在该状态下关闭成形模100,则有可能使延长部22与表皮30发生干涉而使表皮30偏移,从而在制品上产生折皱。并且,也有可能由于破坏表皮30而引起发泡体40漏出、或产生发泡体40的填充不充分的部位。
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追加切断工序的优点在于,即使在最终要求的弯折长度La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地确保延长部22相对于芯模102的固定面积。由此,既可以满足布局上的制约、造型外观的要求,又可以防止产生表皮30偏移、发泡体40漏出、发泡体40填充不充分等。另外,虽然产生切断片212,但其产生量与整个制品为废品的情况相比是极少量的。因此,即使追加切断工序,也不会降低材料的有效利用率。
参照图8及图11,将芯材20在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打开为大约90度的状态下载置于芯模102上。在该状态下,由于在图8中由双点划线圈出表示的倒置形状220而不能成形芯材20。参照图13,为了使用可自由滑动的模具镶块221、222来对芯材20进行注射模塑成形,在成形芯材20的模具223中设有模腔224,以形成相对于最终弯折形状(参照图7)打开大约180度形状的芯材20。
使注射模塑成形后的芯材20维持在成形时的形状,在芯材20的温度下降到常温时,芯材20的形状被冻结为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中间呈打开了大约180度的形状的程度。因此,在制品温度下降到常温之后,若弯折铰链部23,则铰链部23容易断裂。另外,如图16所示,即使在延长部22的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当铰链部23的弹力较大时,延长部22也会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朝表皮30侧浮起,与延长部22的面积较小时相同,在关闭成形模100时,有可能使表皮30偏移,从而在制品上产生折皱等。
因此,优选在进行配置工序之前,还具有预备形状赋予工序,该预备形状赋予工序通过在固定工序中将芯材20朝弯折方向弯折来赋予折痕,从而对芯材20赋予模仿成形模100中的配置芯材20的载置面104的预备形状。这是由于即使弯折铰链部23也不易折断铰链部23。另外,如图15所示,由于芯材20不会朝表皮30侧浮起,因此可以防止关闭成形模100时使表皮30产生偏移,从而可以获得无折皱的制品。
预备形状赋予工序优选在成形芯材20之后、芯材20的温度降低到常温之前进行。这是由于,在成形之后的芯材20的形状冻结为打开的形状之前进行,容易对芯材20赋予预备形状。
在预备形状赋予工序中,优选用固定构件50固定弯折的芯材20来赋予折痕。这是因为这样不需要使用将芯材20维持在弯折状态的夹具等专用零件。如图14所示,利用作为固定构件50的成对的嵌合构件201将铰链部23弯折大约180度并维持该状态,对芯材20赋予折痕。由于嵌合突部202可借助爪构件204而相对于嵌合凹部203自由地卡合及解除卡合,因此,可以简单地将成形了的芯材20维持在弯折状态来进行保管。另外,在载置于成形模100上时,可以简单地解除爪构件204的卡合,不会增加将芯材20设置于芯模102上的时间。当然,由于不需要用手操作将离开载置面104的芯材20的形状弯折成模仿载置面104的形状这样的修正作业,因此,可以减少将芯材20设置于芯模102上的时间。
另外,在固定构件50不具有自由地卡合及解除卡合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夹具等专用零件对芯材20赋予预备形状。
第3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使用了第3实施方式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车门内饰230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进一步使折回部231与弯折了的芯材20的延长部22重叠、并用固定构件50固定于主体部21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在打开的成形模100中配置表皮30、和芯材2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关闭成形模100,填充发泡体40的工序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成形模100中取出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用于成形芯材20的模具234的剖视图。另外,对与图1~图16中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
第3实施方式是将3个以上的部分相对地自由弯折的芯材20,在这一点上与两折的芯材20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
参照图17,概要地说,第3实施方式的芯材20还包括设于延长部22的端部的第2弯折部232、和借助第2弯折部232折回并与延长部22重叠的折回部231。
第2弯折部232由芯材20中的形成为比其他部位壁厚薄的铰链部232构成。铰链部232形成为可使折回部231朝延长部22的背面折回。
在折回部231上形成有第2贯通孔233,该第2贯通孔233形成在以铰链部232为中心与延长部22的贯通孔25对称的位置。若将折回部231折回使其与延长部22的背面重叠,则贯通孔25与第2贯通孔233呈连通状态。用作为固定构件50的螺栓50a将延长部22及与延长部22重叠的折回部231一起固定于主体部21上。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制造车门内饰230。
参照图18,在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打开大约90度的状态下将芯材20载置于芯模102上(配置工序)。参照图19,关闭成形模100,将规定量的发泡体40填充到芯材20与表皮30之间的空间内(填充工序)。参照图20,打开成形模100,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成形模100中取出。借助铰链部232使折回部231朝延长部22背面折回,使其与延长部22的背面重叠。并且,如图17所示,将插入到呈连通状态的贯通孔25与第2贯通孔233中的螺栓50a紧固于凸台部26中,从而将延长部22及折回部231一起固定于主体部21上(固定工序)。
通过在延长部22的前端进一步附加折回部231,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在最终要求的弯折长度La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地确保延长部22相对于芯模102的固定面积。由此,既可以满足布局上的制约、造型外观,又可以防止发生表皮30偏移、发泡体40漏出、发泡体40填充不充分等。另外,通过使延长部22与折回部231重叠提高了刚性,增强了螺栓50a的紧固固定。
参照图21,在模具234内将芯材20成形为主体部21、延长部22、及折回部231打开大约180度的形状。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优选还具有对芯材20赋予模仿成形模100的载置面104的预备形状的预备形状赋予工序。
第4实施方式
图22是表示用于成形第4实施方式的芯材20的模具240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载置于成形模100上的芯材20发生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2表示未设置贯通孔25的部位的截面。另外,对与图1~图21中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说明的一部分。
参照图22,为了使芯材20成为不用滑动模就可以成形的形状,而例如在模具240内将芯材20注射模塑成形为使主体部21、及延长部22为打开大约180度的形状。
参照图23,成形模100包括用于配置芯材20的芯模102(相当于芯材用模)、以及用于配置表皮30且可相对于芯模102相对地自由接近或背离移动的腔模101(相当于表皮用模)。在图示例中,腔模101相对于芯模102进行接近或背离移动。在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打开大约90度的状态下将芯材20载置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上(配置工序)。将注射模塑成形之后的芯材20维持在成形时的形状,在芯材20的温度下降到常温时,芯材20的形状冻结为主体部21与延长部22之间呈打开了大约180度的形状的程度。因此,延长部22不是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紧密接触、而是与载置面104分离而朝表皮30侧浮起。在该状态下,若关闭成形模100,则有可能使延长部22与表皮30发生干涉而使表皮30偏移,从而在制品上产生折皱。另外,也有可能由于破坏表皮30而引起发泡体40漏出、产生发泡体40填充不充分的部位。
因此,优选是在为了关闭成形模100而使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之前,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在定位延长部22、关闭成形模100时发生表皮30偏移、发泡体40漏出、发泡体40填充不充分等。所谓“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之前”是指,在将芯材20载置于芯模102上之后,紧接着芯模102与腔模101开始接近移动、直到延长部22与表皮30发生干涉即将使表皮30发生偏移之间的时刻。
在此,作为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结构有:从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时刻开始,与为了关闭成形模100而使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地接近移动的动作连动的结构、和不连动的结构。
在前者的连动的结构中,包括根据芯材20的形状及腔模101的形状连动的结构(第4实施方式)、以及将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转换成使延长部22朝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移动的动作的结构(第5实施方式)。
在后者的不连动的结构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机构,例如可以采用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推压机构280(第6实施方式)、从载置面104一侧牵引延长部22的牵引机构290(第7实施方式)、从载置面104一侧吸引延长部22的吸引机构300(第7实施方式)等。以下,依次说明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各种结构。
可以在填充发泡体40结束之前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在排出伴随填充发泡体40而产生的气体时暂时解除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由于在排出气体时,要稍微打开成形模100,因此,在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状态下,有可能在制品上产生折皱。另外,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具有可将伴随填充发泡体40而产生的气体自由排出的密封部60的情况下,不需要为了排出气体而打开成形模100。
在发泡体40固化时,也可以不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这是因为在延长部22上作用有成形模100的合模力,由于发泡体40的填充也已结束,因此,可以充分克服延长部22朝表皮30一侧浮起的力。
不言而喻,在将与表皮30及发泡体40成为一体的芯材20从芯模102中取出时,解除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使芯材20与芯模102处于未固定的状态。
图24(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为了关闭成形模100而使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连动地将延长部22推压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芯材20具有被设置成从延长部22突出的突出部250。腔模101具有引导面252,该引导面252与使腔模101与芯模102进行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连动地,与突出部250的突出前端251相接触而使延长部22朝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移动。
设于延长部22上的突出部250优选借用用于安装门框密封条70(相当于零件)的凸缘部29(参照图1)。这是因为无需设置专为推压延长部22而使用的专用突出部即可。
在填充工序中,当关闭成形模100的动作开始时,腔模101的引导面252与突出部250的突出前端251相接触。当腔模101进一步移动时,延长部22借助突出部250而被引导面252推压,以铰链部23为中心绕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朝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移动。然后,当腔模101移动到合模位置时,延长部22被推压于载置面104上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这样,在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
图25(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该变型例将突出部253的突出前端254形成为薄壁,且使突出前端254具有挠性。
当腔模101的引导面252与突出部253的突出前端254相接触时,具有挠性的突出前端254挠曲。通过利用此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将延长部22保持在载置面104上且使其与该载置面104更加紧密地接触。另外,即使在关闭成形模100之后,突出部253也会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可以维持延长部22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另外,通过调整突出前端254的板厚,可以调整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简单地设定最适合的制造条件。
图26(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图27是表示设于延长部22的前端附近的突出部255的立体图。
在该变型例中,突出部255的根部以悬臂方式支承在延长部22上,使整个突出部255具有挠性。在腔模101的引导面252上,将合模时成为移动方向前端侧的部位形成为锥面257。利用锥面257更顺利地引导突出部255。在芯模102上形成有容许突出部255挠曲的回避槽258。
当腔模101的引导面252与突出部255的突出前端256相接触时,具有挠性的突出部255整体挠曲。通过利用此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且使其与该载置面104更紧密地接触。另外,即使关闭成形模100之后,突出部255也会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可以维持延长部22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另外,通过调整突出部254根部的板厚,可以调整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简单地设定最适合的制造条件。
图28(A)、(B)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在该变型例中,突出部259具有可自由转动地设于延长部22的前端的门形状。突出部259具有从延长部22朝图中上方突出的第1板261、以及从延长部22朝图中下方突出的第2板262,第1板261及第2板262成为一体。通过将突出部259与延长部22之间的连接部260形成为薄壁,而使突出部259以连接部260为中心转动。在腔模101的引导面252上,形成有挂住第1板261的第1台阶部263,在芯模102上,形成有挂住第2板262的第2台阶部264。
当腔模101移动,引导面252的第1台阶部263与第1板261的突出前端265相接触时,突出部259以连接部260为中心绕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当腔模101移动到合模位置时,引导面252的第1台阶部263推压第1板261,以连接部260为支点转动的第2板262挂在芯模102的第2台阶部264上,推压第2台阶部264。将第2板262推压于第2台阶部264上的力,成为将延长部22拉入到芯模102的力而作用于延长部22上。延长部22被推压于载置面104上且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由此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这样,通过利用杠杆,可以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且使其与该载置面104更紧密地接触。另外,即使关闭成形模100之后,也会产生将延长部22拉入到芯模102的力。因此,可以维持延长部22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另外,通过调整突出部259的各板261、262的板厚,可以调整产生的力,可以简单地设定最适合的制造条件。
第5实施方式
图29(A)、(B)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第5实施方式也是与为了关闭成形模100而使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连动地、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而进行保持。
在第5实施方式中,利用将使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转换为使延长部22朝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移动的动作的转换机构270,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而进行保持。
转换机构270具有倾斜滑动结构,包括设于腔模101上的倾斜销271、以及可自由滑动移动地设于芯模102上的滑动模272。在滑动模272上设有用于插入倾斜销271的引导孔273、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销构件274、以及对销构件274施加弹力的弹簧275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构成为可自由调整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载荷。
在填充工序中,关闭成形模100的动作一开始,腔模101的倾斜销271便进入到滑动模272的引导孔273中。当腔模101进一步移动时,在倾斜销271及引导孔273的共同作用下,滑动模272朝延长部22机械性地连动移动。并且,当腔模101移动到合模位置时,延长部22受被施加了弹力的销构件274的作用,而被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该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这样,在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保持为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
图30(A)、(B)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在该变型例中,作为转换机构270,在腔模101上设有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销构件276、以及对销构件276施加弹力的弹簧277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构成为可自由调整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载荷。由于销构件276的角部形成为圆角形状,因此,销构件276能容易地跨越肋部28。
若芯模102与腔模101进行相对接近移动,则销构件276与延长部22相接触,销构件276借助弹性构件施加的弹力,使延长部22朝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移动。并且,当腔模101移动到合模位置时,延长部22受被施加了弹力的销构件276的作用,而被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该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第6实施方式
图31(A)、(B)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
在第6实施方式中,不与芯模102和腔模101之间的相对接近移动相连动地、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在第6实施方式中,利用设于芯模102上的推压机构280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从而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推压机构280包括可自由滑动移动地设于芯模102上的滑动模281、以及用于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进退的驱动构件282。在滑动模281上设有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销构件283、以及对销构件283施加弹力的弹簧284等弹性机构。弹性机构构成为可自由调整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载荷。驱动构件282由利用油压或气压等流体压而动作的流体压缸构成。流体压缸282与控制器285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285的控制信号,从而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进退。
在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时,控制器285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流体压缸282,流体压缸282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前进。当滑动模281移动到前进极限位置时,延长部22受被施加了弹力的销构件283的作用,而被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该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这样,在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保持为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当填充工序结束时,控制器285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流体压缸282,流体压缸282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后退。
由于不与关闭成形模100的动作连动,因此,在从配置芯材20结束时起到关闭成形模100的动作开始、延长部22与表皮30发生干涉时的期间内,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即可。因此,可以任意地选择设定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时刻,从而提高了操作性。
图32(A)、(B)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该变型例使用电动机286作为驱动构件。电动机286与控制器285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285的控制信号,从而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进退。
在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时,控制器285将控制信号输出到电动机286,电动机286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前进。当滑动模281移动到前进极限位置时,延长部22受被施加了弹力的销构件283的作用,而被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该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这样,在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并保持为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当填充工序结束时,控制器285将控制信号输出到电动机286,电动机286驱动滑动模281使其相对于载置面104后退。
第7实施方式
图33是表示将第7实施方式的芯材20载置于芯模102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车门内饰从配置于车室内时布局上的制约、车门内饰自身的造型外观等方面考虑,延长部22的弯折长度La在车辆前方侧(箭头FR)比较长,在车辆后方侧(箭头RR)比较短。在弯折长度La比较长的部分可以用设于芯模102上的推压机构280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但是,在弯折长度La比较短的部分(例如,大约15mm以下),存在难以用推压机构280将延长部22推压于载置面104上的情况。若不能固定延长部22,则有可能芯材20位置不确定,在发泡成形时产生问题。在第7实施方式中,能可靠地将弯折长度La比较短的部分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延长部22上的弯折长度La比较长的部分称为“延长部22的FR侧”,将弯折长度La比较短的部分称为“延长部22的RR侧”。
图34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设有从载置面104侧牵引延长部22而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牵引机构290的部分的剖视图。图35(A)~(C)是用于说明牵引机构290的作用的图。图36(A)、(B)及图37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是表示设有从载置面104侧吸引延长部22而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吸引机构300的部分的剖视图。
在第7实施方式中,不与芯模102和腔模101之间的相对接近移动连动地、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延长部22的FR侧与延长部22的RR侧采用不同的机构,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在延长部22的FR侧,用设于芯模102上的牵引机构290从载置面104侧牵引延长部22的FR侧,而将延长部22的FR侧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另一方面,在延长部22的RR侧,用设于芯模102上的吸引机构300从载置面104侧吸引延长部22的RR侧,而将延长部22的RR侧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参照图34及图35(A)(C),牵引机构290包括销构件291与驱动构件292,该销构件291的前端部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突出,该驱动构件292使销构件291旋转并且驱动销构件291沿轴向进退。在销构件291的前端部设有挂住芯材20的延长部22的爪部293。在延长部22上设有供主体部21的固定凸台部26插入的贯通孔25。贯通孔25具有“D”字形状。在使销构件291的前端部穿过贯通孔25的状态下将延长部22定位于载置面104上(图35(A))。驱动构件292由旋转气缸构成。旋转气缸292与控制器294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294的控制信号,从而使销构件291旋转以及驱动销构件291沿轴向后退。在销构件291旋转45度之后进行后退驱动(图35(B))。由此,销构件291的爪部293挂在贯通孔25的周围(图35(C))。
参照图36(A)、(B)及图37,吸引机构300包括配置于延长部22的背面侧的吸附盘301、以及与吸附盘301相连接的真空装置302。吸附盘301使用可自由伸缩的波纹管盘(bellowspad)。波纹管盘301使其前端部从载置面104突出地安装于芯模102上。从载置面104的突出量便是吸附于延长部22的RR侧的波纹管盘301发生位移的量。在真空装置302上例如使用真空泵。波纹管盘301与真空泵302通过形成于芯模102上的通路303、305、307及腔304、306相连接。在通路305上配置有用于开关真空泵302与腔304的连通状态并且解除真空状态的阀308。真空泵302与相同的控制器294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294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动作或停止。阀308也与控制器294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294的控制信号,而使真空泵302与腔304为连通状态(开)或切断状态(关),或解除真空状态。
在延长部22的RR侧也设有肋部28。在使销构件291的前端部穿过贯通孔25的状态下将延长部22定位于载置面104上。
在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时,控制器29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旋转气缸292,使销构件291旋转45度,驱动销构件291沿轴向后退,从而朝载置面104拉入爪部293(图35(A)、(B))。由此,销构件291的爪部293挂在贯通孔25的周围(图35(C)),延长部22的FR侧被从载置面104侧牵引而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控制器294还将控制信号输出到真空泵302及阀308,使真空泵302动作,使真空泵302与腔304呈连通状态(开),对波纹管盘301供给负压(图36(A))。波纹管盘301吸附于延长部22的RR侧的背面并收缩产生位移,从而朝载置面104侧拉入延长部22的RR侧(图36(B))。由此,延长部22的RR侧被从载置面104侧吸引而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这样,延长部22的FR侧及RR侧一起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在这样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参照图37)。当填充工序结束时,控制器29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旋转气缸292。驱动销构件291受到驱动沿轴向前进而使爪部293不再挂在贯通孔25周围,然后绕反向旋转45度回复到初始位置。控制器294还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阀308,使真空泵302与腔304成为切断状态(关),解除真空状态。
由于不与成形模100的关闭动作连动,因此,从配置芯材20结束时到关闭成形模100的动作开始而使延长部22与表皮30发生干涉的期间内,将延长部22的FR侧及RR侧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即可。因此,可以任意地选择设定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时刻,从而提高了操作性。
有时在延长部22的RR侧背面也会残留波纹管盘301吸附的痕迹,但由于芯材20在外观上不显露出来,因此,在外观上无影响。
另外,关于牵引机构290,在图示例中,将销构件291的爪部293挂在贯通孔25的周围。在未形成贯通孔25的芯材20的情况下、或在未形成贯通孔25的部位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爪部293挂在延长部22的周缘,从载置面104侧牵引延长部22,而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另外,上述的牵引机构290也可以适用于第1、第2、第3实施方式。在适用于第1、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销构件291的爪部293挂在贯通孔25的周围,从载置面104侧牵引延长部22,而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在适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销构件291的爪部293挂在形成于折回部231上的第2贯通孔233的周围,从载置面104侧牵引延长部22,而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图38(A)、(B)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在该变型例中,吸引机构300包括配置于延长部22背面侧的吸盘310、与吸盘310相连接的真空泵302、以及驱动吸盘310沿轴向进退的驱动构件311。吸盘310使用橡胶盘310。橡胶盘310不能像波纹管盘301那样伸缩。橡胶盘310其前端部从载置面104突出,可自由移动地安装于芯模102上。从载置面104的突出量即是吸附于延长部22的RR侧的橡胶盘310发生位移的量。驱动构件311例如使用气缸。橡胶盘310与真空泵302通过气缸311的中空杆312、形成于芯模102上的通路315、腔314、以及将腔314和中空杆312相连接的挠性管313等而连接。气缸311也与控制器294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294的控制信号,而驱动橡胶盘310沿轴向进退。
气缸311驱动橡胶盘310前进,使橡胶盘310的前端部从载置面104突出。在该状态下,将延长部22的RR侧定位于载置面104上。
在将延长部22保持于载置面104上时,控制器29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真空泵302及阀308,使真空泵302动作,从而使真空泵302与橡胶盘310连通(开),对橡胶盘310供给负压(图38(A))。橡胶盘310吸附于延长部22的RR侧的背面。然后,控制器29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气缸311,驱动橡胶盘310沿轴向后退,从而朝载置面104拉入延长部22的RR侧(图38(B))。由此,延长部22的RR侧被从载置面104侧吸引而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从而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这样,延长部22的FR侧及RR侧一起被保持于载置面104上并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在这样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当填充工序结束时,控制器29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阀308,使真空泵302与橡胶盘310为切断状态(关),解除真空状态。气缸311将橡胶盘310保持在后退极限位置。
在第7实施方式及其变型例中,例示了用牵引机构290牵引延长部22的FR侧,用吸引机构300吸引延长部22的RR侧。也可以用吸引机构300从载置面104侧吸引延长部22的FR侧,而将延长部22的FR侧保持于载置面104上。
图39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的要部剖视图。
延长部22的FR侧由于弯折长度La比较长,因此,有时与RR侧相比因其自重等而产生的相对于载置面104的变形量较小,不需要从载置面104侧牵引。在这样的情况下,仅确定延长部22的FR侧相对于载置面104的位置即可。
因此,在该变型例中,代替在延长部22的FR侧设置牵引机构290,而在芯模102上设置确定延长部22的FR侧位置的限制机构320。
限制机构320包括销构件321与驱动构件322,该销构件321的前端部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突出,该驱动构件322驱动销构件321沿轴向进退。销构件321具有可穿过贯通孔25的大小,优选为前端越来越细的圆锥台形状。这是由于通过将销构件321穿过贯通孔25,而易于对延长部22的FR侧进行定位。驱动构件322例如使用气缸。气缸322与控制器323相连接,接收来自控制器323的控制信号,而驱动销构件321沿轴向后退。
在将芯材20载置于芯模102的载置面104上之后,控制器32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气缸322,驱动销构件321沿轴向前进。通过使销构件321穿过贯通孔25,而对延长部22的FR侧进行定位。
这样,对延长部22的FR侧进行定位,在将RR侧保持于载置面104上且使其与载置面10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便可进行发泡成形。当填充工序结束时,控制器323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气缸322,将销构件321保持在后退极限位置。
另外,对将本发明使用于汽车内装零件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情况,可广泛地使用于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
Claims (27)
1.一种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该构件具有:
芯材,其设有弯折部,以上述弯折部为界分为主体部和延长部,上述延长部可相对于上述主体部自由弯折;
表皮,其与上述芯材相面对;
发泡体,其至少填充于上述芯材的主体部与上述表皮之间的空间内;
固定构件,其用于对与上述表皮成为一体、且在上述弯折部以使上述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后的上述芯材的延长部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发泡体还填充于上述芯材的延长部与上述表皮之间的空间内,用上述固定构件将上述延长部固定于上述主体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弯折部由铰链部构成,该铰链部被形成为比上述芯材中的其他部位薄的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该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还具有肋部,该肋部设于上述芯材延长部上,在该肋部与上述表皮之间形成有密封上述发泡体的密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密封部可自由排出伴随填充上述发泡体而产生的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该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还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设于上述芯材的延长部上,用于安装零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用安装于上述凸缘部的上述零件将上述表皮末端部遮藏。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表皮形成汽车内装零件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表皮形成汽车内装零件的表面,上述零件是门框密封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固定构件包括成对的嵌合构件,该嵌合构件以上述弯折部为中心配置于上述芯材上、且通过嵌合来固定弯折了的上述芯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在上述成对的嵌合构件中的一方嵌合构件上设有相对于另一方嵌合构件自由地卡合及解除卡合的爪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固定构件包括配置于上述芯材的上述延长部上的嵌合突部、以及配置于上述芯材的上述主体部、且与被弯折了的上述延长部的上述嵌合突部相嵌合的嵌合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上述芯材还具有设于上述延长部的端部的第2弯折部、以及借助上述第2弯折部折回而与上述延长部重叠的折回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其中,用上述固定构件将上述延长部及与上述延长部重叠的折回部一起固定于上述主体部上。
15.一种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配置工序,在打开的成形模中配置可借助弯折部自由弯折的芯材以及与上述芯材相面对的表皮;
填充工序,关闭上述成形模,将发泡体填充于上述芯材与上述表皮之间的空间内;
固定工序,在上述填充工序之后,将与上述表皮成为一体的上述芯材从上述成形模中取出,用固定构件对在上述弯折部以使上述表皮为表面侧的状态弯折后的上述芯材进行固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填充工序之后,与上述表皮及上述发泡体成为一体的上述芯材以上述弯折部为界分为主体部与延长部,
在上述固定工序中,用上述固定构件将在上述弯折部弯折了的上述延长部固定于上述主体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固定工序之后,还具有切断比上述固定构件靠前端侧部分的切断工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该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在进行上述配置工序之前,还具有预备形状赋予工序,在该预备形状赋予工序中,将上述芯材在上述固定工序中朝弯折方向弯折而赋予折痕,由此,对上述芯材赋予模仿在上述成形模中配置上述芯材的载置面的预备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在预备形状赋予工序中,通过用上述固定构件固定弯折了的上述芯材来赋予折痕。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成形模包括用于配置上述芯材的芯材用模、以及用于配置上述表皮、且相对于上述芯材用模自由地相对接近、背离移动的表皮用模;
在为了关闭上述成形模而使上述芯材用模与上述表皮用模相对接近移动之前,将上述延长部保持于上述载置面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与为了关闭上述成形模而使上述芯材用模与上述表皮用模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连动地,将上述延长部推压于上述载置面上而进行保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芯材具有被设成从上述延长部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表皮用模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用于与使上述表皮用模与上述芯材用模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连动地、与上述突出部的突出前端接触而使上述延长部朝上述芯材用模的载置面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设于上述延长部的上述突出部是用于安装零件的凸缘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用转换机构将上述延长部推压于上述载置面上而进行保持,该转换机构将上述芯材用模与上述表皮用模相对接近移动的动作转换为使上述延长部朝上述芯材用模的上述载置面移动的动作。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用设于上述芯材用模上的推压机构将上述延长部推压于上述载置面上,将上述延长部保持于上述载置面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用设于上述芯材用模上的牵引机构从上述载置面侧牵引上述延长部,将上述延长部保持于上述载置面上。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用设于上述芯材用模上的吸引机构从上述载置面侧吸引上述延长部,将上述延长部保持于上述载置面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07142 | 2007-04-16 | ||
JP2007-107142 | 2007-04-16 | ||
JP2007334831A JP5277631B2 (ja) | 2007-04-16 | 2007-12-26 | 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および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2007-334831 | 2007-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93501A true CN101293501A (zh) | 2008-10-29 |
CN101293501B CN101293501B (zh) | 2010-12-08 |
Family
ID=40064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922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3501B (zh) | 2007-04-16 | 2008-04-15 | 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5217423B2 (zh) |
CN (1) | CN101293501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06293A (zh) * | 2018-05-31 | 2018-09-07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接式安装结构 |
CN111433081A (zh) * | 2017-12-06 | 2020-07-17 | 河西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用内饰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17423B2 (ja) * | 2007-04-16 | 2013-06-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 |
JP2019099071A (ja) * | 2017-12-07 | 2019-06-24 |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部品 |
JP7135713B2 (ja) * | 2018-10-22 | 2022-09-13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把持部材 |
JP7227094B2 (ja) * | 2019-07-09 | 2023-02-21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乗物用防音カバ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2563A (en) * | 1984-06-25 | 1988-02-02 | Michael Ladney | Vehicle bumper |
JPH06226757A (ja) * | 1993-02-02 | 1994-08-16 | Nishikawa Kasei Co Ltd | 発泡成形品のコア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泡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
JP2963347B2 (ja) * | 1994-09-12 | 1999-10-18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発泡成形型のコア装着方法および発泡成形型 |
JPH0939126A (ja) * | 1995-08-03 | 1997-02-10 | Araco Corp | 内装材 |
JP3670385B2 (ja) * | 1996-03-27 | 2005-07-13 | 西川化成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内装品 |
JP3155225B2 (ja) * | 1997-05-22 | 2001-04-09 | 西川化成株式会社 | 発泡成形品 |
JP2001252929A (ja) * | 2000-03-08 | 2001-09-18 | Inoac Corp | 発泡成形型の基材固定方法および基材固定構造 |
JP4161165B2 (ja) * | 2002-01-30 | 2008-10-08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車両内装部材 |
JP2004202984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自動車内装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511734A (zh) * | 2002-12-30 | 2004-07-14 | 上海益昌塑胶厂 | 车辆内饰用复合表皮的制造方法 |
JP2004314486A (ja) * | 2003-04-17 | 2004-11-11 | Nishikawa Kasei Co Ltd | 表皮一体発泡成形品の成形装置 |
JP2005178017A (ja) * | 2003-12-16 | 2005-07-07 | Inoac Corp | 部分パッド付き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
JP2005178637A (ja) * | 2003-12-19 | 2005-07-07 | Toyo Ink Mfg Co Ltd | 自動車用内装材 |
JP5217423B2 (ja) * | 2007-04-16 | 2013-06-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皮付発泡成形部材 |
-
2007
- 2007-12-26 JP JP2007334851A patent/JP521742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26 JP JP2007334831A patent/JP52776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4-15 CN CN2008100892215A patent/CN10129350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33081A (zh) * | 2017-12-06 | 2020-07-17 | 河西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用内饰部件 |
CN108506293A (zh) * | 2018-05-31 | 2018-09-07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卡接式安装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8284871A (ja) | 2008-11-27 |
JP2008284870A (ja) | 2008-11-27 |
JP5217423B2 (ja) | 2013-06-19 |
JP5277631B2 (ja) | 2013-08-28 |
CN101293501B (zh) | 2010-1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93501B (zh) | 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及带表皮发泡成形构件的制造方法 | |
US7658426B2 (en) | Foam-molded member having sk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oam-molded member having skin | |
US9045106B2 (en) | Safety device for vehicle | |
US7040649B2 (en) | Interior finish member for an automobile with an air bag device | |
US20090026806A1 (en) | Structural El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Corresponding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One Such Structural Element | |
US9061649B2 (en) | Moulded trim component for covering an airbag in a motor vehicle | |
US6460880B1 (en) | Method of forming a motor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with a flexibly tethered air bag deployment door | |
US5335937A (en) | Cover for vehicle occupant impact protection device | |
CN101219569B (zh) | 树脂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树脂成形品及仪表板 | |
US9022419B2 (en) | Safety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07199984A (zh) | 车辆的具有整合的气囊盖和气囊壳的缓冲垫及其制造方法 | |
US5427408A (en) | Air bag device and method of molding a pad portion thereof | |
US11351944B2 (en) | Airbag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airbag system | |
CN104724042B (zh) | 具有集成气囊门的现场发泡内部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US5804121A (en) | Method of forming a motor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with a flexibly tethered air bag deployment door | |
US9987910B2 (en) | Deflector structure for sunroof device | |
US20040232661A1 (en) | Component for equipped with an airbag cover | |
JP2009523089A (ja) | 自動車の折畳み式ルーフ | |
JP2003146173A (ja) |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ド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289150B2 (ja) | 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オープニングトリムウエザストリップ用金型装置 | |
JP3168176B2 (ja) | 自動車のドアシール構造 | |
JP5005464B2 (ja) | 発泡成形型および表皮付き発泡成形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3800045B2 (ja) | 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H0752196A (ja) |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の製造方法 | |
JP3732262B2 (ja) | 発泡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発泡成形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4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