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1267402A -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 Google Patents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7402A
CN101267402A CNA2008101058860A CN200810105886A CN101267402A CN 101267402 A CN101267402 A CN 101267402A CN A2008101058860 A CNA2008101058860 A CN A2008101058860A CN 200810105886 A CN200810105886 A CN 200810105886A CN 101267402 A CN101267402 A CN 101267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bel
mpls
grouping
transmission
lab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058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彬
闫新峰
尧昱
张永军
黄善国
顾畹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A2008101058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6740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267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7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T-MPLS分组传送网络中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T-MPLS的双标签机制的体系结构;内层TA-Label标签的连接处理流程及其状态机表示;通过外部TT-Label传送标签完成分组的传送以及通过TA-Label完成内部的控制功能,具体包括分组丢失检测,错误请求重传,拥塞控制等;基于T-MPLS分组传送机制完成端到端闭环反馈控制;配置拥塞控制点完成逐段流量控制;结合分组检测机制完成主动式/被动式重传功能,实现分组网络中的可靠传输,提供高质量的QoS保障。

Description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T-MPLS分组传送网络中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城域网络对于传送网的需求,ITU-T将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简称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概念扩展到更低的传送层面,于2006年2月份在日内瓦会议上首先提出了传送MPLS(T-MPLS,简称传送MPLS)的概念。T-MPLS是一种基于MPLS的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它为下一代传送网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全业务解决方案。T-MPLS是一种基于MPLS改进的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省去了不必要的面向IP的处理,可以是运营商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还具有多种业务扩展能力,支持不同技术信号的传送(分组/信元/时分),符合网络转型的趋势。和传统的分组传送网络相比,其面向连接的特性和强大的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and Maintenance,简称操作、管理和维护)功能可以保证运营级的质量要求。T-MPLS目前的发展主要定位在城域传送网,T-MPLS的网络结构仍然采用控制层与承载层相互独立,可以利用现有的传送层面进行传输,能够通过采用通用的控制平面ASON(Automatically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简称自动交换光网络)/GMPLS(GeneralizedMPLS,简称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保证与现有的传送网络的互联互通。为了适应这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网的需求,必须对目前的控制平面的架构进行相应的补充,并和传送平面(如SDH、MSTP或其他任何传送设备)相关联。T-MPLS不仅去掉了MPLS对于IP数据包特有的支持,对其进行简化,还采用RSVP-TE作为控制信令协议,支持Diff-Serv的QoS机制,在数据平面使用单向LSP(Label SwitchedPath,简称标记交换路径),支持管道和短管道模式。同时去掉了PHP(Penultimate Hop Pop,简称倒数第二跳弹出)等面向非连接的特性和针对IP特殊的操作以简化传输过程。
在T-MPLS网络中,由于是采用基于分组的技术,当网络负载相对较重时,会发生阻塞,需要一种可以显式通告阻塞控制的机制以及分组丢失指示,以便能够实现业务的恢复。在网络发生阻塞时,大量的数据包的丢失会严重影响网络所承载业务的质量,需要减缓发送段的发送速率,在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间行程一条完整的闭环拥塞控制链。通过TAL(T-MPLS Adaptation Layer,T-MPLS适配层)虚链路的PDU(Protocol Data Unit,简称协议数据单元)发现网络的拥塞,于是通过后向拥塞控制指示调节发送端的发送速率,以减缓本地节点的压力。
双标签机制需要T-MPLS的控制平面的信令协议支持;另外,对于T-MPLS双标签操作应支持标签进出栈,标签交换操作和层次隧道传输等关键技术。T-MPLS可以看成是ASON向分组传输领域的一次扩张。三类主要的传送网(SDH、OTN和分组传输)都采用ASON的体系结构,将有利于各类传送网的网间互联互通,简化传送网的运营管理,从而有利于未来传送网整体向分组传输的平滑过渡。本发明针对T-MPLS对于现有的控制平面提出的新的需求和带来的挑战,通过双标签控制机制实现对于分组流进行控制以在未来的智能光网络中实现T-MPLS统一的分组传送。
综上所述,目前T-MPLS分组传送网络在流量控制,连接同步,拥塞控制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目前T-MPLS网络主要通过限制ECMP(Equal Cost Multi Path,简称等权重多链路负载分摊)来实现单条连接的控制,但如此操作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分组网络灵活的特性。考虑到前述情况,存在克服相关技术中不足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T-MPLS分组传送网络中的双标签控制机制,通过内置适配层标签实现分组业务的重传恢复,可通简单的增加内置适配层标签,从而可以提供复杂的流量控制和多路径分组合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和控制机制,包括:
T-MPLS的双标签机制的体系结构,通过内层的TA-Label标签构建端到端的虚连接,可以在所述TAL虚连接上实现分组恢复、拥塞控制等功能。
由于采用双层标签栈的结构,在跨越不同管理域的对该双标签进行压栈和弹栈的操作,可以方便的实现不同虚拟管理点见的控制。
通过所述的TAL虚连接,完成双标签端到端闭环反馈控制机制。建立针对线性流量调整模型的拥塞控制方法。配置虚拟管理节点实现逐段的闭环反馈机制,适用于长LSP路径的快速闭环反馈拥塞检测。
所述TAL虚连接上实现基于双标签控制机制下的可靠分组顺序传输方法。通过源端主动探寻式和目的端被动检测式协同发现丢失的分组。在突发错误环境下,以远端探寻为主,克服连续分组丢失的检错障碍,从而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结合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附图,根据以下对本发明的各发明的详细描述,将更易于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征,其中:
图1示出了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机制;
图2示出双标签传送机制中TAL连接处理状态机;
图3示出了TAL连接的网络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跨越不同管理域的双标签传送机制;
图5示出基于T-MPLS双标签的端到端反馈控制机制;
图6示出了配置拥塞控制点T-MPLS双标签逐段反馈机制;
图7描述了通过T-MPLS双标签所实现的顺序分组传输机制;
图8描述了T-MPLS双标签机制下突发错误的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机制,其中101表示一般的二层业务接口,包括Eth(Ethernet,简称以太网),SDH(Syn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简称同步数字系列),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OTH(Optical Transport Hierarchy,简称光传送系列),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间车工异步传输模式),FR(Frame Relay,简称帧中继)。102表示基于IP/MPLS接口,由于T-MPLS针对IP/MPLS提供了特定的接入方式,所以将接入类型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103表示T-MPLS核心传送通道,在101与103,102与103之间通过外部TT-Label(T-MPLS TunnelLabel,简称T-MPLS传送标签)作为OL(Out Label,简称外部标签)接入各种类型的业务。在103边缘打上TA-Label(T-MPLS AdaptionLabel,简称T-MPLS适配标签),作为IL(Inner Label,简称内部标签),在103内部负责维持该条T-MPLS通道的连接特性。通过查询标签转发表来完成OL的转发,而IL在目的端进行解码取出相关的信息。IL内部标签包含时间戳、序列号、以及拥塞指示等内容,来完成一条连接上的分组信息,网络信息的通告。由TA-Label所形成的逻辑连接形成TAL(T-MPLS Adaption Layer,简称T-MPLS适配层)。
图2示出双标签传送机制中TAL连接处理状态机。
201为初始化状态(N0):启动TAL连接进程后,首先建立TAL连接,初始化TAL实体的邻接关系。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202为空闲状态(N1):准备接收到达的TAL PDU,丢弃不符合有效性检查的PDU。在接收到合法的PDU后,进入N2状态。
203为预同步状态(N2):判断接收的PDU的SN,启动计数器,计算要等待的下一个到达的PDU的SN。在此同时,启动一个定时器T1(WaitNextP_Timer),设置等待时间为最大的等待时间MaxWaitInvalSN。在此时间内,如果到达的是一个具有无效SN的PDU,也即是到达的PDU的SN并非所期待的值,则不做处理,将其丢弃,状态停留在N2状态。仍然继续等待下一个到来的PDU,直到定时器超时跳转至N1状态。如果在定时器过期之前,收到了来自邻接TAL实体的的无效PDU,则直接返回N1状态。如过收到具有有效的SN的合法PDU时,最大等待定时器未超时,跳转至N3状态,表明,该TAL邻接已经完成同步过程。
204为同步状态(N3):在同步状态处理具有正确SN的分组,收到分组后计数器累加,SNexpect=SNexpect+1,等待计时器清零。
如果收到无效的PDU则丢弃,状态跳转到无效状态
如果收到无效的SN的分组则认为是丢失分组,进入N4状态
在等待定时器超时后,也就是等待时间超过MaxSNInvalNum,仍然没有收到具有正确SN的分组,则跳转回N2状态。
205为失序状态(N4):启动定时器T2(WaitMissP_Timer),设定最大等待时间MaxWaitMissP,等待之前丢失的分组SN=SNexpect,发送重传消息,指示有分组数据丢失,请求重新发送。在定时器超时之前,如果收到缺失的分组,则跳转到N3状态。继续接收未接收完成的剩余部分。在T2定时器过期前,仍未收到丢失的分组,表明连接已经不可靠,进入到N2状态。
206为重传状态(N5):
重传状态为瞬时态,在发送重传请求后,如果收到响应,则重新返回N3状态
否则,如果连接没有响应,则释放该连接,跳转至N1状态。
207为无效状态(N6):
如果后续收到正确的分组,表明之前收到的无效数据单元为误插入分组,不会影响本连接的工作,重新返回N3状态。当连续收到MaxPDUInvalNum个无效分组后,则连接不再可用,释放资源,跳转至N1状态。
各个状态的名称是根据各自实现的功能所拟定,不同的状态命名方法不构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图3示出了TAL连接的网络示意图。301和307分别为两个用户终端,302-306为5个T-MPLS路由器构成的网络,308为终端用户间通过T-MPLS传输网络所形成的TAL虚连接。TAL层连接对于用户是透明的,双标签控制包在T-MPLS核心节点不作任何处理。用户终端的协议栈中包括高层协议单元,简单用SDU(Service DataUnit,简称业务数据单元)来表示,还包括TM层,TAL层,以及物理层。核心节点302-306中仅仅包括TM层和物理层。TM层负责完成T-MPLS特定的逻辑功能,实现核心节点的标签转发,边缘节点形成转发等价类以及标签映射等操作。TM层之下的物理层主要涉及传输功能,在目前采用混合重叠模型组网的情况下,还可能为以太网,SDH,WDM等其它传输技术。TM层之上的TAL层为本发明所述的双标签形成的虚连接,在其中完成拥塞指示,分组编号检测分组丢失等功能。
302到306具体所经过的节点由路由模块计算得出,
图4示意性示出跨越不同管理域的双标签传送机制。
401和406分别表示CE(Client Edge Router,简称客户端边缘路由器),402~405分别表示PE(Provider Edge Router,简称骨干边缘路由器)。407和408表示某个管理域内的两个P路由器。T-MPLS双标签传送机制分为内层和外层标签,在跨越不同的管理域时由于要实现各个管理域内端到端的业务监管,所以需要通过标签的嵌套来实现,具体嵌套时外层标签和内层标签都要重新生成。
在CE侧,数据接口用于提供应用层业务需求到光分组网络之间的映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通用封装,使得网络用户不必知道网络的技术实现细节,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用。隐藏底层网络的技术细节,从而使得网格的部署不再受网络技术本身的限制,并且可以实现多域网络的互连互通。T-MPLS双标签机制基于通用封装模型的信号适配与映射原则与机制,可以实现互连互通的通用T-MPLS帧结构。双标签控制机制用于网络应用和资源之间连接请求的建立和维护。在双标签机制下,利用嵌套的标签在不同交换技术的网络之间设计公共的协议接口,并且网络之间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交互网络资源、拓扑和网络可达性信息。
对于LSP<402,403,404,405>,402(PE1)收到来自401(CE1)的请求(UNI Call),根据其中SAI和TAI的信息,判断TAI的有效性和SAI的合法性,如果SAI和TAI可用则,向其下游节点发送LMMsg(Label Mapping Message,简称标签映射消息)。如果SAI或者TAI不可用,则402(PE1)直接拒绝来自401的请求。403(PE2)和404(PE3)并非直接相连,对于其内部连接拓扑对外不可见,在403(PE2)处连接控制器向路由控制发送路由请求,得到一条从403(PE2)到404(PE3)的显式路由,404(PE3)继续转发给405(PE4),405(PE4)查询和其连接的终端406(CE2),并向406(CE2)发起连接建立请求,至此一条完整的连接建立成功。通过内层TA-Label形成图3所示的TAL连接。LSP实际经过的路由为<402,<403,407,408,404>,405>,其中<403,407,408,404>为403和404之间形成的内部路由,对于第一层路由,采用的转发标签为50-100-200,而在403处进入内部管理域,将转发标签值为100的标签压入标签栈,403节点内部计算出本管理域所用的标签值,10-20-30完成内部的转发通道的建立,从而形成SNC-I(SubNetwork Connection-Internal,简称内部子网连接)。在连接释放时,通过LRMMsg(Label Release Message,简称标签释放消息)对已经建立好的标签转发路径进行释放。
对于标签的选择需要查询本地的标签数据库完成,在分配完成后需要反向发送确认消息,由于实际确认的过程可以是基于各个子网进行确认,也可以针对逐跳链路进行确认,以上内容并非本发明重点所在,具体的标签分配策略以及不同的标签确认过程不构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图5示出基于T-MPLS双标签的端到端反馈控制机制。501和506分别为源端CE和目的端CE,分别用S和D表示,502~505为TR(T-MPLS Router,简称T-MPLS路由器),507为T-MPLS分组流所经过的路径,508为拥塞反馈控制通道。501和506对应的标签栈为2层,TT-Label和TA-Label,TT-Label用于完成标签通道中的信息数据转发,TA-Label则实现端到端的虚连接控制。508反馈的信息包括PIR(Peak Information Rate,简称峰值信息速率),SIR(SustainableInformation Rate,简称持续信息速率),CI(Congestion Indication,简称拥塞指示),QL(Queue Length,简称队列长度),QSR(QueueService Rate,简称队列服务速率),SF(Shift Factor,简称调整因子)。
具体反馈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控制平面的控制信道来传递,也可以通过某种新型OAM机制来实现。具体的反馈信息的传递不构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在反馈消息508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并非都是必选字段,可以根据应用做出适当的调整,不同的调整方法不构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假定在t时刻,源端的信息速率为λ(t),而目的端队列的服务速率为μ(t),对于非受控信元的信息速率可能会超过该条连接所能接收的最大容量,虽然可以将超过流量合同的数据进行尽力而为的转发,但是在网络发生拥塞时,应当能够区分出该条连接是否为存在拥塞点,即使对于符合流量合同的数据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流量控制。
对于线性流量控制模型,假定从源端到目的端的延时为Δt,通过接收端的缓存的使用情况利用反馈信道回送缓存器的相关信息如508所示,业务源的信息速率可以表示为:
d&lambda; ( t ) dt = &alpha; QL &le; Q th - &alpha; QL > Q th
其中Qth为接收端的队列门限值,超过该值则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调整的速率因子为α,由于存在发送延迟,所以如果需要将业务源的数据速率限制在[λmin,λmax]之内,具体的λmin和λmax如何选择应当能够准确的估计。
设tmax为使λ=λmax对于稳态工作的系统而言,如果流量超出约定的范围至少在2Δt时间后才能够进行调整,也即min{tmax}=(μ-λmin)/α+2Δt;
当接收端在0≤t≤tmax-Δt时,由于此时的队列服务速率高于业务源的信息发送速率,在接收端不会产生分组的堆积。当贪婪业务源发送的信息速率超过目的端的处理速率后,在接收端的队列中产生堆积,但由于反馈信息的延迟,直到发送端收到来自目的端的反馈调整信息后才会减缓业务的发送速率。在其中这段时间内队列堆积的分组为 q = 2 &Integral; t max - &Delta;t t max + &Delta;t [ &lambda; ( t - &Delta;t ) - &mu; ] dt ;
根据tmax定义可得, &lambda; max = &lambda; ( t ) | t = t max = &mu; + 2 &alpha;&Delta;t ;
当发送端的业务源的发送速率降低到接收端的服务速率时,缓冲区的队列长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刻记为tq max,考虑到控制消息的传递延时,由于采用的流量模型为线性调整模型,故
q max = q ( t ) | t = t q max + &Delta;t = 2 &Integral; t max t max + 2 &Delta;t &lambda; ( t ) dt - 4 &mu;&Delta;t = 4 &alpha;&Delta; t 2
当发送端信元速率小于接收端的队列服务速率时,接收端的队列长度开始减少,假设队列在时间t0可以从qmax减少到,则t0需要满足:
2 &Integral; &Delta;t &Delta;t + t 0 [ &mu; - &lambda; ( t + t q max - &Delta;t ) ] dt = q max ;
求解可解得 t 0 = t max + ( 3 + 2 2 &Delta;t ) , 也即在队列达到最大长度后,在时刻t0完成接收端的队列清空,考虑到反向延时,整个过程需要时间t0+Δt也即一个调整周期的时间为
Figure A20081010588600164
可以计算出发送端的业务发送速率可以调整的下限为在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端的反馈拥塞信息自动进行调整,在收到来自目的端的停止指示前可以减小到发送速率下限值,之后一直按照该速率进行发送,直到收到来自目的端的命令再进行速率调整(增大或者降低)。
同时在发送端可以利用接收端反馈信息中的PIR,SIR,SF,CI等信息,综合衡量如何进行速率调整。
图6示出了配置拥塞控制点T-MPLS双标签逐段反馈机制。601和606分别为源端CE和目的端CE,分别用S和D表示,602~605为为图5中所述TR,607为T-MPLS分组流所经过的路径,608为拥塞反馈控制通道。601,603,605和606对应的标签栈为2层,分别为图5中所述的TT-Label和TA-Label。其中TR603和605分别配置有TCCS(T-MPLS Congestion Control Source,简称T-MPLS拥塞控制源点)和TCCD(T-MPLS Congestion Control Destination,简称T-MPLS拥塞控制源点)表示配置的环回反馈点。在实际的通信过程中,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阻塞点,单一的从源端到目的端的环回反馈机制可能会由于双端延时过大而失效,传递的调整信息的时效性将直接影响闭环反馈拥塞控制机制的行呢个。和端到端的反馈机制不同的是,逐段反馈机制可以减小反馈的延时,并且通过修改中间的T-MPLS路由器的队列处理,动态的调整每个配置有TCCS和TCCD的路由器的缓冲策略,通过中间缓发来减轻下游节点的压力。具体的控制方法与图5中所述T-MPLS双标签端到端拥塞控制机制相同。
图7描述了通过T-MPLS双标签所实现的顺序分组传输机制。左侧为发送端,右侧为接收端,701首先开始发送数据,通过内层标签的顺序好对分组进行顺序编号,从SN=1顺次开始,702收到分组的序号进行比较,在703发送查询消息Query,Query是时间驱动进行发送的,其中包含上一个已经发送的分组序列号。Query的周期在系统运行前进行设定,704收到Query查询分组,检查当前没有分组丢失或发生错误,返回响应消息RSP(Response,简称响应分组),同时包含期待接收的下一个分组序号4和Query的序列号3,RSP的格式为RSP(i,j,[m,n]),其中i表示期待接收到的下一个分组号,j表示确认的Query序列号,也即发送端发送探寻分组前最后发出的分组序列号(重传序列号不计),[m,n]表示从m开始n之前的所有分组丢失,这样编号是为防止出现大量连续序号的分组丢失,上报所有的丢失分组序号效率低下。如果对于不连续分组的的分块丢失可以采用[n1,n2,...,n2k-1,n2k]的形式,k∈Z,表示序号在n1到n2-1,n3到n4-1,...,n2k-1到n2k-1范围内的分组发生丢失。705收到6之后通过比较分组的编号发现分组5丢失,发送报告消息REP(Report,简称报告分组),内涵丢失的序列号,706收到探寻分组,返回期待接收的下一个分组5,探寻分组的序号6,以及当前丢失的所有分组[5,6]。707收到REP报告分组5丢失,708从发送端缓存中复制编号为5的分组,重传发送。709收到来自探寻分组的响应RSP,由于时间很短,为了避免无谓的重传,对于此RSP不作任何处理,即使是错误的判断延迟的间隔也只是一个Query的周期。对于单向链路故障存在REP消息丢失的情况,此时需要探寻分组来提供更为有力的保护措施。从主动/被动两个方向同时保障基于双标签的T-MPLS的TAL虚连接的可靠性。在通信链路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只保留其中之一。
对于发送端需要缓存已经发送出但尚未被确认的分组,而接收端需要缓存接收到但不是期待的下一个正确分组的序号的分组。分组的错误可能是由于分组的丢失造成或者是分组本身的CRC校验不合法等多种原因,不同的分组错误原因以及不同的缓存方法不构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在判断是否重发已经重发过的分组时,可以采用定时器机制来实现,定时器过期之前认为是刚刚重发,对于重发请求不作处理。也可以采用本地设定标识来简单的判断,不同的判断方法不构成对于本发明的限制。
图8描述了T-MPLS双标签机制下突发错误的处理。同图7类似,左侧为发送端,右侧为接收端。SN2到SN5发生突发性错误。在802,Query定时器到期,发送探寻分组,于是803根据Query内含的序号3接收端可以判断出SN2和SN3丢失,反向发送RSP(2,3,[2,4]),804收到探寻分组3的响应,在发送完SN5后需要重发SN2和SN3(805),在806收到正确的分组SN6,此时可以判断出除了收到的重传的SN2和SN3外此时丢失的分组还有SN4和SN5,发送REP([4,6]),在807收到SN4,SN5的错误,重发这两个分组,而对于第二次的Query分组的响应,则进行忽略,避免无谓的重传。
可以看出,不是所有情况下,REP都能够比RSP首先发现错误,当连续的分组错误发生时,REP变得无能为力,直到正确收到某一个分组之后REP才能够判断出丢失的分组序列号。此时的环境需要REP和RSP协作才能够实现T-MPLS双标签机制下的快速错误发现,从而进行合理的重传。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内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

Claims (9)

1、一种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机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分:
T-MPLS的双标签机制的体系结构;
内层TA-Label标签的连接处理状态机;
跨越不同管理域的双标签传送机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T-MPLS的双标签包含两层结构,具体可以是:
外部TT-Label传送标签,用于完成分组的传递;
内部TA-Label适配标签用于实现双标签机制的拥塞控制、分组重传等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T-MPLS内层TA-Label标签的连接处理状态机包含:
初始化状态,用于初始化启动的T-MPLS的TAL连接进程;
空闲状态,准备接收到达的T-MPLS分组单元;
预同步状态,用于进入正常工作前的检测;
同步状态,处理具有正确序列号的T-MPLS分组;
失序状态,检测T-MPLS分组数据丢失,并准备重新传送
重传状态,重传请求发出后的瞬态处理;
无效状态,完成释放资源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T-MPLS双标签传送在跨越不同管理域时的处理包含:
CE间的端到端TAL连接建立;
跨越不同路由域时PE路由器的双层标签入栈/出栈的操作。
5、一种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的控制机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分:。
双标签端到端闭环反馈控制机制;
网络设备配置拥塞控制点的逐段闭环反馈机制;
基于双标签控制机制下的可靠分组顺序传输方法;
基于双标签控制机制下的突发错误处理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MPLS双标签传送的控制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标签端到端闭环反馈控制机制包含:
通过T-MPL双标签建立的虚连接通道的终端控制节点;
从CE-S到CE-D的闭环反馈机制,反馈信息可以包含当前的队列信息,如队列长度,队列的服务速率,当前收到分组的统计峰值信息速率,平均信息速率,针对线性业务源调整模型的动态调整策略,确定业务源的发送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MPLS双标签传送的控制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标签逐段闭环反馈机制包含:
反馈段配置的TCCS和TCCD实现分段反馈减少端到端双端反馈延时的影响;
在TCCS和TCCD之间完成流量的调整策略,修改中间节点的流量合同检验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MPLS双标签传送的控制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标签控制机制下的可靠分组顺序传输方法包含:
对于每个发送的分组进行编号;
在发送端定期发送探寻分组Query检查TAL连接的接收端收到的分组,确定丢失的分组,利用RSP向源端报告;
在接收端根据收到来自发送端的具有编号的分组,确定丢失的分组,利用REP向源端报告;
REP和RSP混合使用情况下的重发抑制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T-MPLS双标签传送的控制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标签控制机制下的突发错误处理方法包含:
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接收端的REP分组,对于长连续丢失分组情况,REP无能为力;
突发错误的处理以源端发送的探寻分组为主,通过RSP分组报告当前的接收状况。
CNA2008101058860A 2008-05-08 2008-05-08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Pending CN1012674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058860A CN101267402A (zh) 2008-05-08 2008-05-08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8101058860A CN101267402A (zh) 2008-05-08 2008-05-08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7402A true CN101267402A (zh) 2008-09-17

Family

ID=3998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058860A Pending CN101267402A (zh) 2008-05-08 2008-05-08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67402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409A (zh) * 2009-05-18 2010-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路径域中操作管理维护机制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414951B (zh) * 2008-11-25 2011-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mpls隧道下行处理的改进方法
CN101494511B (zh) * 2009-03-17 2011-11-02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mpls环网标签分配方法
CN101425879B (zh) * 2008-12-12 2012-08-0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t-mpls分组传送网的tdm/pw空时分集方法
WO2016070677A1 (zh) * 2014-11-04 2016-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处理的方法及网络节点
CN106452833A (zh) * 2016-08-30 2017-02-22 南京金水尚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tu多协议动态加载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9218176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95654A (zh) * 2017-12-29 2019-07-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4951B (zh) * 2008-11-25 2011-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mpls隧道下行处理的改进方法
CN101425879B (zh) * 2008-12-12 2012-08-0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t-mpls分组传送网的tdm/pw空时分集方法
CN101494511B (zh) * 2009-03-17 2011-11-02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mpls环网标签分配方法
CN101895409B (zh) * 2009-05-18 2013-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路径域中操作管理维护机制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895409A (zh) * 2009-05-18 2010-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路径域中操作管理维护机制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553876B (zh) * 2014-11-04 2019-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处理的方法及网络节点
WO2016070677A1 (zh) * 2014-11-04 2016-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处理的方法及网络节点
CN106452833A (zh) * 2016-08-30 2017-02-22 南京金水尚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tu多协议动态加载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6452833B (zh) * 2016-08-30 2023-08-04 南京金水尚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tu多协议动态加载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9218176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9218176B (zh) * 2017-06-30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95654A (zh) * 2017-12-29 2019-07-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95654B (zh) * 2017-12-29 2022-05-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隧道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7666B (zh) 具有平均速率和突发速率控制的基于泛洪的路由协议
CN101267402A (zh) 基于t-mpls的双标签传送及控制机制
CN1625176B (zh) 基于边缘到边缘伪线仿真协议的通信方法
JP5706447B2 (ja) 同期式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US843830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multiple portals into an RBRIDGE network
JP3762749B2 (ja) リストレーション・プロテクション方法及び装置
US7796511B2 (en) Self-routed layer 4 packet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JP4034782B2 (ja) リング間接続装置、及びデータ転送制御方法
US20080137669A1 (en) Network of nodes
CN101471853A (zh) 一种路由计算方法、单元及系统
CN101710877A (zh) 基于伪线的业务流量处理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2201985B (zh) 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技术环保护倒换方法及节点
CN101753453A (zh) 一种分组传送网环网的组网方法
CN101005394A (zh) 保护组播转发路径的方法和系统和业务路由器
WO2005122493A1 (fr)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39;une transmission d&#39;acheminement dans un reseau
WO2006034629A1 (fr) Procede de rearrangement de protection dans un systeme mpls
WO2005008922A1 (fr) Appareil et procede d&#39;acheminement de la signalisation dans un reseau optique
US7007199B2 (en) Reliabl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1425879B (zh) 一种基于t-mpls分组传送网的tdm/pw空时分集方法
CN102420704A (zh) 一种基于mpls-te的流量等级区分式故障恢复方法
CN101902396A (zh)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流量工程中隧道保护的方法和系统
CN101436980A (zh) 泛洪法生成数据包转发表
CN105959239A (zh) 三维光片上网络的通信方法
CN102185773A (zh) 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技术环保护倒换方法及节点
CN101754059B (zh) 一种光分组网络中多业务分级驱动的二级标签转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