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6222A - 具有前壁板横梁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具有前壁板横梁的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86222A CN101186222A CNA2007101940156A CN200710194015A CN101186222A CN 101186222 A CN101186222 A CN 101186222A CN A2007101940156 A CNA2007101940156 A CN A2007101940156A CN 200710194015 A CN200710194015 A CN 200710194015A CN 101186222 A CN101186222 A CN 1011862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omobile
- cross member
- front wall
- front panel
- wall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629 knee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31 pasc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145—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having a crossbeam incorporated therei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包括两个A柱,前壁板(2),中间隧道(3)和前壁板横梁(1),其中前壁板横梁(1)具有两个连接在汽车的A柱上的侧边部分(1.1)和一个连接这两个侧边部分的中间部分(1.2)。侧边部分(1.1)这样成形,使得它们至少部分地贴靠在汽车的前壁板(2)上并且在那里连接到前壁板上。中间部分(1.2)至少部分地贴靠在汽车的中间隧道(3)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前壁板横梁的汽车,尤其是轿车。
背景技术
汽车一般包括两个布置在侧边的A柱,一个前壁板,一个与乘客室分开的前厢以及一个中间隧道,该中间隧道能够加强汽车的底板和/或容纳传动系,尤其是万向轴。此时汽车的A柱,前壁板,中间隧道和底板可以相互分开地构造。但是为了加强汽车它们优选相互连接起来。
为了改善行驶性能,而且也针对在汽车横向上的侧面冲撞的情况,这种汽车应该具有足够的刚度。同时在受到正面冲撞的情况下前厢应该尽可能少地挤入乘客室中,以保护乘客。
为了提高汽车在汽车横向上的刚度,由DE9107489U1中已知,在汽车车身的前部中设置横梁,该横梁由两个矩形部件和一个连接该两个部件和接合到一个万向轴隧道上的横支梁组成并且与汽车纵向上的加强梁连接成箱形框架。在EP1382514A1中其该作用的是一个底板,它包括一个前部的和一个后部的底部横梁以及一个座椅横梁。为了加强两个单独的横梁,EP1264757A2建议将它们的一个端部与一个A柱连接和将它们的另一个端部与一个中间隧道连接。
为了防止前厢挤入乘客室中,由DE102004060190A1中已知,将横梁焊接在A柱上和附加地支撑在凸缘上,该凸缘本身通过螺栓固定在汽车的纵梁上并且此时支撑一个前壁板。
在所有前述的装配中不足的是横梁的侧边部分只利用了可供使用的在A柱、中间隧道、前壁板和对面的侧边部分上的支撑可能性的一部分。
因此,DE10338389A1建议了一种具有两个侧边部分的横梁,其中每个横梁部分连接到汽车的一个A柱和一个前壁板梁上。两个前壁板梁本身通过横梁相互连接,横梁又可以通过支梁与中间隧道连接。每个侧边部分由此直接地或间接地利用了所有的可供使用的支撑。
由此例如在正面冲撞中作用到前壁板上的力将被垂直的前壁板梁吸收并且由该前壁板梁一方面直接地传递到与其连接的底板侧的纵梁上和另一方面间接地通过与垂直的前壁板梁连接的横梁传递到A柱和中间隧道上,横支梁又通过支梁与该中间隧道连接。
此时前壁板的力束的缺点是具有多个过渡点,如例如从前壁板先到垂直的前壁板梁,从垂直的前壁板梁到横梁,从横梁到将该横梁与中间隧道连接的支梁和最后从该支梁到中间隧道。
这些过渡点一方面必须能够吸收要传递的全部的力并且为此应该具有足够牢固的尺寸设计,这不利地增大了制造成本和汽车总重量。同时这些过渡点干扰了力束并且不利地形成了交错点,其在汽车发生事故或者在运行中时,例如由于此时出现的扭曲而可能失效。
发明内容
从DE10338389A1出发,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汽车,在该汽车中,将力,尤其是在运行中或在侧面冲撞中作用到A柱上的横向力和/或在正面冲撞中作用到前壁板上的纵向力尽可能好地引导到汽车车身上。
为了解决该任务对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汽车通过其特征部分的特征进行了改进。
按照本发明的汽车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包括两个A柱,一个前壁板和一个中间隧道。此时优选地前壁板例如通过焊接和/或粘接与A柱和中间隧道连接或者与A柱的部件和/或与中间隧道的部件整体地构造。此时术语“A柱”表示汽车车身的限定乘客室的最前面的、基本上垂直延伸的部件并且可以同样地包括实际的车身部件、可以多部分地组成这些车身部件的板件、和/或至少部分地包围这些车身部件的板件。
按照本发明的汽车还包括一个具有两个侧边部分和一个将该两个侧边部分连接起来的中间部分的前壁板横梁。侧边部分通过其背离中间部分的端部各连接到汽车的一个A柱上。由此提供了沿汽车横向上的在两个A柱之间的连续支撑。
按照本发明,侧边部分这样成形,使得它们至少部分地贴靠在汽车的前壁板上并且在那里连接到前壁板上,其中前壁板横梁的中间部分与前壁板相间隔地延伸。通过将侧边部分直接地连接到前壁板上的、侧边部分与前壁板贴靠的部位上,有利地消除了力束先向垂直的前壁板梁和然后才从前壁板梁向前壁板横梁进行的绕行。相反,力将被直接地从前壁板引导到前壁板横梁。此外,前壁板和前壁板横梁通过相互间部分的贴靠而形状配合地相互支撑,由此进一步改善了力从一个构件到另一个构件的引导。此外,前壁板横梁贴靠在前壁板上有利于它们相互间的直接的连接。
通过按照本发明将在A柱之间延伸的前壁板横梁置于前壁板上,可以由此使前壁板梁支撑在前壁板上和附加地直接连接到该前壁板上。由此可以将作用在前壁板上的力直接地通过前壁板横梁引向A柱。反过来,前壁板横梁可以将作用在一个A柱上的力直接地既传递到对面的A柱上也传递到前壁板上。
本发明的前壁板横梁的中间部分至少部分地贴靠在汽车的中间隧道上。由此前壁板横梁附加地形状配合地直接支撑在中间隧道上。从前壁板或者A柱引导到前壁板横梁中的力可以由此附加地被直接传递到中间隧道上。由此例如可以将在侧面冲撞中由A柱承受的力通过前壁板横梁引向被前壁板横梁贴靠的中间隧道上、引向前壁板横梁直接连接其上的前壁板上,和引向前壁板横梁同样直接连接其上的对面的A柱上。
通过这种多重的直接支撑可以有利地提高汽车的刚度,尤其是在汽车横向上。附加地,可以减小前厢向乘客室中的挤入,从而采用本发明的前壁板横梁可以同样地提高行驶和事故安全性。
附加地,通过直接地支撑在前壁板和中间隧道上和直接地连接到前壁板上,可以取消附加的垂直的前壁板梁或者支梁和它们与前壁板横梁的连接部分,这可以有利地减低重量和制造费用。
从整体上,在贴合在中间隧道和前壁板上并且直接地连接到前壁板上的前壁板横梁中,形成一种直接的不受干扰的力束,通过它可以将作用在前壁板或A柱上的力谐调一致地引导到其余的汽车车身中。这种谐调的力束能够实现在较小的横截面中传递较大的力,从而前壁板横梁的尺寸可以设计的较弱并且由此较轻和/或能够提高刚度和强度。
前壁板横梁的中间部分及侧边部分逐段地由前壁板横梁贴靠在其上的中间隧道部位或前壁板部位的轮廓确定。此时优选的是前壁板横梁以面的形式,尤其是大面积地支撑在中间隧道和/或前壁板上,因为由此传递的压应力和剪应力减小。
但是前壁板横梁不必完全地贴合在中间隧道或前壁板上。这提高了设计自由度并且尤其能够将贴合在中间隧道和前壁板上的部位谐调地亦即以有利于力传递的形式例如通过弧形相互连接起来。附加地,由此可以在前壁板横梁和前壁板或中间隧道之间提供用于其他的部件例如空调、汽车电子设备或汽车转向装置或类似物的部件的空间。
采用本发明的前壁板横梁尤其还能够支撑在汽车纵向上向后拉进很多的A柱,因为前壁板横梁被从该A柱处向前壁板折返并且至少部分地贴合到该前壁板上,从而它有利地在乘客室中只需要很小的空间。由于连接在前壁板上,前壁板梁则可以再次在汽车纵向上向后拉进,以便支撑在中间隧道上,从而前壁板横梁在A柱和中间隧道上的支撑在汽车纵向上更加靠近在一起。由此可以有利地减少作用的杆臂和从而减少在前壁板横梁中出现的弯曲力矩。
优选地,侧边部分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粘接和/或焊接,尤其是点焊连接在前壁板上。尤其是在一个或多个焊点上的点焊能够实现容易的、持久的、可靠的和快速建立的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中间部分也连接在中间隧道上。由此进一步加强了支撑并且也可以将拉伸力和剪切力从前壁板横梁引导到中间隧道上。这改善了A柱和前壁板在中间隧道上的支撑和进一步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在整体上提供了一种由前壁板、前壁板横梁、A柱和中间隧道组成的加强的单元。连接优选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粘接和/或焊接,尤其是点焊进行。
前壁板横梁与前壁板和中间隧道的接触面优选位于不同的平面中或在不同的空间方向上。由此前壁板横梁例如可以基本上在汽车横向上从后面贴合到前壁板上并且连接在其上,而它基本上在汽车高度方向上从上方贴合到中间隧道上并且连接在其上。由此可以形成能够很好接近的和便于安装的连接位置。此外,可以利用前壁板或中间隧道的大的表面用于连接,而不会明显减小乘客室。此外,这种前壁板横梁有利地在全部三个空间方向上都形状配合地支撑:在汽车纵向上支撑在前壁板上,在汽车横向上支撑在A柱上和在汽车高度方向上支撑在中间隧道上。
侧边部分同样可以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粘接和/或焊接,尤其是点焊连接在汽车的A柱上。此时不要求每种连接用相同的技术进行构造。例如前壁板横梁可以通过点焊连接到前壁板和中间隧道上和通过粘接连接到A柱上。这样,一方面,如前面所述,能够快速建立前壁板横梁在前壁板和中间隧道上的持久的、可靠的和容易的连接。另一方面,在前壁板横梁和A柱之间的粘接连接可以衰减在汽车车身中的振动以及至少部分地补偿各个构件之间的微小运动以及制造公差或例如由于点焊的结果出现的热膨胀和焊接变形。
侧边部分可以在其与A柱连接的端部上具有用于连接到A柱上的凸缘装置。这可以有利地增大连接面,其减小了要传递的应力和因此提高了连接的强度和整个装置的刚度。
与A柱的连接可以直接地或者通过板件进行,该板件表示至少部分地包围A柱和连接在其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侧边部分和/或中间部分构造成中空型材。中空型材有利地具有高的抗扭刚度并且因此可以在前壁板横梁沿汽车横向和高度方向上振动时提高整个装置的抗扭曲刚度。此外,它在相对小的重量下具有高的抗弯刚度并因此可以提高在汽车纵向、横向和/或高度方向上的刚度。
中空型材优选具有与前壁板或中间隧道的轮廓互补的外轮廓的部位,以便保证尽可能最佳的形状配合的接触。中空型材尤其是可以具有以平的侧面支撑到前壁板或中间隧道上的部位。因此前壁板横梁可以分部位地具有箱形型材,其中不同的部位具有不同尺寸的箱形型材并且由此能够与连接边缘条件如前壁板或中间隧道的轮廓,提供使用的空间和/或要传递的力相匹配。
此时中空型材的第一壁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孔,通过该孔可以接近中空型材的第二壁上的一个或多个点焊处。由此可以将前述的箱形型材的优点和点焊相互结合起来,其中可以容易地实施点焊并且尤其是不需要专门的工具,该工具可以从前端插入到箱形型材中。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中空型材中在每个焊点对面设置一个孔,通过它可以插入焊钳的臂和引导到焊点处。通过焊钳建立的焊点则将中空型材的第二壁与前壁板或中间隧道连接起来。同时多个较小的、仅仅用于使焊钳壁能够接近焊点的孔只是很小程度地削弱了中空型材的强度。同样还可以的是设置较少的孔作为焊点和将它们这样地布置和设计尺寸,使得通过一个孔可以接近多个焊点。第二壁不必一定位于第一壁的对面,而是也可以例如以一个角度连接在第一壁上。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中间部分和侧边部分相互一体地构造。这样避免了在前壁板横梁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会干扰力束的连接部并且由此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强度和刚度,而同时由于没有连接部可以减小前壁板横梁的重量。
有利的是前壁板横梁通过内部高压法制造。在该方法中,尤其是由钢材构成的中空型材形的半成品通过在中空型材内部中的高压被加工所希望的形状,该方法特别适合于制造中空型材形的前壁板横梁,其具有与前壁板和中间隧道的轮廓相匹配的形状。当然其他的制造方法尤其是钢压力铸造、深拉、冷或热变形或者多个单个部件的焊接同样可以采用。
优选地,侧边部分相对于中间部分在汽车纵向上凸起地向前突出。此时侧边部分可以基本上弓形地构造,从而整个前壁板横梁具有大约所谓的后弯弓的形式。由此一方面在汽车纵向上布置在前壁板后面的A柱可以支撑到中间隧道的一个同样布置在前壁板后面的部位上,而此时不会出现围绕汽车垂直轴线的大的弯曲力矩。同时前壁板横梁的位于A柱和中间隧道之间的部位可以被置于前壁板前面并且在那里连接到前壁板上,这不仅提高了汽车的刚度,而且有利地只是很小地减少了在乘客室中可供使用的空间。
通过凸起地向前突出的侧边部分,前壁板横梁此外还能够特别好地跟随前壁板和在宽的区域上贴合在前壁板上。
如果将中间隧道与前壁板连接,则中间隧道和前壁板之间的具有此时一般都出现的不同的和小的半径和自由成形面的过渡区域可以通过前壁板横梁的向后拉伸的中间部分进行搭接,从而前壁板横梁可以在整体上具有相对简单的整体轮廓。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因此前壁板横梁的侧边部分仅仅在其背离中间部分的端部部位上贴合在前壁板上,而它们在至中间部分的过渡区域中与前壁板间隔开。
通过前壁板横梁的中间部分逆着行驶方向向后与前壁板间隔开,前壁板则继续直线地延伸,向后移位布置的发动机可以在发生碰撞情况下不损坏前壁板横梁。原始车型的结构和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保存。由此延长了所谓的碰撞长度或碰撞行程并且乘客的负荷被减小。在常规结构中,前壁板的横梁形成所谓的箱形型材并且前壁板横梁在行驶方向上看更向前方位移,从而在撞车情况下发动机逆着行驶方向向后移动并且由此损坏前壁板横梁。通过本发明的前壁板横梁避免了这种情况。
附图说明
附图中部分示意地示出:
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汽车前部具有前壁板横梁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前壁板横梁的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前壁板横梁在汽车高度方向上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前壁板横梁在汽车纵向方向上的后视图;
图5是图2所示前壁板横梁在汽车横向方向上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轿车车身的前部的透视图,包括前壁板横梁1,前壁板2,例如通过焊接或者粘接与前壁板连接的中间隧道3和两个例如同样通过焊接或者粘接与前壁板2连接的A柱(没有示出)。为了连接A柱,前壁板2具有侧边的凸缘部位2.1。在沿着汽车高度方向从上方显示了前壁板横梁1的图3中,为了说明安装位置,同时示出了前壁板2,中间隧道3和A柱。
前壁板横梁1可以通过内部高压用钢制中空型材整体地成形。它包括基本上为箱形的中间部分1.2和在汽车横向上与其连接起来的侧边部分1.1,其具有基本上也是箱形的横截面。如尤其是在图3和4中所示,侧边部分1.1比中间部分1.2较细和较高,因此前壁板横梁从侧边部分1.1的一个自由端部开始在其中间部分1.2中沿着汽车纵向变宽(图3)和沿着汽车横向变窄(图4)。由此前壁板横梁可以有利地用原始时基本上为恒定的箱形中空型材通过内部高压在没有很大的材料加厚或减薄的情况下进行制造并且有利地在中间部分1.2中具有在汽车高度方向上的大的支撑面,在其侧边部分1.1中具有在汽车横向上的大的支撑面。,此外,通过内部高压加工法可以有利地避免或者减少强烈的局部变形,这种局部变形会削弱前壁板横梁1的强度和刚度。
侧边部分1.1从中间部分1.2开始基本上弓形地延伸并且此时相对于中间部分1.2在汽车纵向上是凸面状的突出(图3)。在它们背离中间部分1.2的端部部位1.3中,该端部部位在实施例中从前壁板横梁1的自由端部大约延伸到弓形侧边部分1.1的顶点处,侧边部分1.1与其在汽车纵向上的前壁板2的轮廓的前外侧相匹配,从而在安装状态下侧边部分以表面形式贴靠在前壁板上。
在该端部部位1.3中,在沿着汽车纵向上位于后面的第一壁1.4中(在图3用虚线表示)构造有三个通孔1.5,通过该通孔可以使焊钳(没有示出)的臂接近在第一壁1.4对面的、沿着汽车纵向上位于前面的第二壁1.6上的焊点。
也是在其中间部分1.2中,前壁板横梁1具有在沿着汽车高度方向上位于上面的另一个第一壁1.4’中的三个通孔1.5,通过该通孔可以使焊钳(没有示出)的臂接近在该第一壁1.4’对面的、沿着汽车高度方向上位于下面的另一个第二壁1.6’上的焊点。中间部分1.2与前壁板2相隔间距a进行布置,从而在碰撞时不会妨碍前壁板的凹陷。
前壁板横梁1在其自由端部上具有三个用于连接到A柱上的凸缘1.7,其是通过卷曲箱形型材的相应的部段制造而成。
为了安装,前壁板横梁1通过其中间部分1.2形状配合地插入到已经与前壁板2连接的中间隧道3的容纳缺口3.1中并且由此定中心在安装位置上。此时侧边部分1.1的端部部位1.3贴合在前壁板2上,而将该端部部位1.3和中间部分1.2连接起来的前壁板横梁1的过渡部位与前壁板2隔开一定的间距并且因此不必与自由成形面相匹配,在该自由成形面中前壁板2过渡到中间隧道3中。在前壁板横梁1的自由端部上的凸缘1.7在这种状态下贴合在轿车的A柱上,该A柱通过凸缘部位2.1从侧边连接到前壁板2上。
焊钳(没有示出)的臂穿过中间部分1.2的第一壁1.4’中的孔1.5并且通过点焊将中间部分1.2的第一壁1.6’连接到中间隧道3上,第一壁1.6’贴靠在该中间隧道上。以同样的方式,焊钳(没有示出)的臂穿过侧边部分1.1的第一壁1.4’中的孔1.5并且通过点焊将端部部位1.3的第二壁1.6连接到前壁板2上,端部部位1.3贴靠在该前壁板上。
凸缘1.7通过在其沿着汽车横向位于外部的表面贴靠在A柱(没有示出)上并且在该表面上与A柱粘接起来。
前述安装步骤可以以任意的顺序实施。因此例如可以先将前壁板横梁1通过所述的点焊连接到中间隧道3上,接着,在将A柱从侧边固定到前壁板上并且同时与凸缘1.7粘接之前,将前壁板横梁连接到前壁板2上。
如尤其是可以在图1和图3中看到的,前壁板横梁1在其端部部位1.3和其中间部分1.2中以面的方式支撑在前壁板2上或中间隧道3上。附加地,它在这些位置上借助于点焊直接地连接到前壁板2上或中间隧道3上。此外,前壁板横梁1通过其凸缘1.7凸缘1.7A柱上并且借助于粘接同样直接地连接到该A柱上。
通过这种面的贴合和在那里的直接连接,作用在A柱或者前壁板2上的力能够直接地和以一种基本上不受干扰的力束臂引导到中间隧道3、一个对面的A柱或者前壁板2中。在一方面前壁板横梁1和另一方面A柱、前壁板2或中间隧道3之间的这种直接的力传递改善了在前壁板横梁1中的力分布并且由此不仅在汽车横向上而且在汽车纵向上提高了汽车的刚度并且减小了尤其是前厢向通过前壁板2与其分开的乘客室中的进入。
通过弓形的、凸面地向前突出的侧边部分1.1的结构,该侧边部分只是在部分部位上(在实施例中为在其端部部位1.3上)贴合在前壁板2上并且在那里被连接起来,可以将也在汽车纵向上向后偏移的A柱和一个在汽车纵向上同样向后偏移的容纳缺口3.1在中间隧道3中通过前壁板横梁1连接起来,同时前壁板横梁不必跟随在前壁板2和中间隧道3之间的过渡部位中的一般来说复杂的自由成形面。这简化了前壁板横梁1的形状,其在实施例中基本上以一种在射箭运动中已知的所谓的后弯弓的形式进行构造。
附加地,由A柱或中间隧道3之前安置到前壁板2上的前壁板横梁1只是很小程度地减小了在乘客室中供使用的空间并且同时在其与前壁板2间隔开的部位中(基本上在其中间部分1.2和至其端部部位1.3的过渡部位中)为附加的汽车构件,例如汽车空调的部件(没有示出)提供了空间。
凸面地向前突出的弓形侧边部分1.1的结构,该侧边部分与在汽车纵向上向内偏移的中间部分1.2和A柱连接,有利地减小了前厢进入到乘客室中。因为此时前壁板2必须先将侧边部分1.1的凸面的突起塑性地变形。相对于基本上在汽车横向上延伸的前壁板横梁,其中在侧边的连接上仅仅出现剪应力,这提高了前壁板横梁的能量吸收和刚度,在前壁板横梁的侧边连接中力被部分地作为压应力引出。
Claims (11)
1.汽车,其包括两个A柱,前壁板(2),中间隧道(3)和前壁板横梁(1),其中前壁板横梁(1)具有两个连接在汽车的A柱上的侧边部分(1.1)和一个连接这两个侧边部分的中间部分(1.2),其特征在于,侧边部分(1.1)这样成形,使得它们至少部分地贴靠在汽车的前壁板(2)上并且在那里连接到前壁板上;和使得中间部分(1.2)至少部分地贴靠在汽车的中间隧道(3)上并且与前壁板(2)以一定间距(a)间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侧边部分(1.1)至少部分地以面的方式贴靠在前壁板(2)上并且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粘接和/或焊接,尤其是点焊连接在那里。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1.2)至少部分地以面的方式贴靠在中间隧道(3)上并且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粘接和/或焊接,尤其是点焊连接在那里。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侧边部分(1.1)通过螺栓连接、铆接、粘接和/或焊接,尤其是点焊连接在汽车的A柱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侧边部分(1.1)在其与A柱连接的端部具有用于连接到A柱上的凸缘装置(1.7)。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侧边部分(1.1)和/或中间部分(1.2)构造成中空型材,其中中空型材的第一壁(1.4)具有一个或多个孔(1.5),通过该孔可以接近中空型材的第二壁(1.6)上的一个或多个连接处,尤其是点焊处。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中间部分(1.2)和侧边部分(1.1)相互一体地构造。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前壁板横梁(1)通过内部高压法制造。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侧边部分(1.1)相对于中间部分(1.2)在汽车纵向上凸起地向前突出。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中间隧道(3)具有用于形状配合地容纳前壁板横梁(1)的中间部分(1.2)的容纳缺口(3.1)。
11.用于在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之一所述的汽车中固定前壁板横梁(1)的方法,包括步骤:
a)将前壁板横梁(1)的侧边部分(1.1)连接到前壁板(2)的这些部位上,在该部位上侧边部分(1.1)贴靠在前壁板(2)上;
b)将侧边部分(1.1)连接到汽车的A柱上;和
c)将前壁板横梁(1)的中间部分(1.2)连接到汽车的中间隧道(3)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6055721A DE102006055721A1 (de) | 2006-11-25 | 2006-11-25 | Kraftfahrzeug mit Stirnwandquerträger |
DE102006055721.2 | 2006-11-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86222A true CN101186222A (zh) | 2008-05-28 |
CN101186222B CN101186222B (zh) | 2011-11-16 |
Family
ID=39031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9401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6222B (zh) | 2006-11-25 | 2007-11-26 | 具有前壁板横梁的汽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98562B2 (zh) |
EP (1) | EP1925530B1 (zh) |
JP (1) | JP4567721B2 (zh) |
CN (1) | CN101186222B (zh) |
DE (2) | DE102006055721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10925A (zh) * | 2011-12-20 | 2014-08-27 | 宝马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特别是轿车的车体结构以及用以制造该车体结构的方法 |
CN104470795A (zh) * | 2012-07-17 | 2015-03-25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支撑结构 |
CN108001538A (zh) * | 2017-03-31 | 2018-05-08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 |
CN109249991A (zh) * | 2017-07-12 | 2019-01-2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前围板支承结构 |
EP3608211A1 (en) * | 2018-08-07 | 2020-02-1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6055721A1 (de) * | 2006-11-25 | 2008-05-29 | Dr.Ing.H.C. F. Porsche Ag | Kraftfahrzeug mit Stirnwandquerträger |
JP5029328B2 (ja) * | 2007-12-05 | 2012-09-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4677025B2 (ja) * | 2008-10-30 | 2011-04-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EP2361822B1 (en) * | 2008-12-22 | 2014-08-13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body forward portion structure |
DE102009059825A1 (de) * | 2009-12-21 | 2011-06-2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Mich. | Kraftfahrzeug aufweisend eine Karosseriestruktursäule mit einem Struktu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Strukturbauteils einer Karosseriestruktursäule |
DE102011088688A1 (de) | 2011-12-15 | 2013-06-20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arosserie für einen Kraft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
DE102012222559A1 (de) * | 2012-12-07 | 2014-06-1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ärkungsstrebe |
US9233720B2 (en) * | 2013-06-28 | 2016-01-1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Optimized high strength lateral beam system |
JP6079708B2 (ja) * | 2014-07-07 | 2017-02-1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6176228B2 (ja) * | 2014-12-11 | 2017-08-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DE102015101393A1 (de) * | 2015-01-30 | 2016-08-04 | Kirchhoff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 Modulträgerbaugru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9545958B1 (en) | 2015-09-25 | 2017-01-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Offset shear plate |
JP7247853B2 (ja) * | 2019-10-16 | 2023-03-2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7372272B2 (ja) * | 2021-01-26 | 2023-10-3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 |
FR3146124A1 (fr) * | 2023-02-24 | 2024-08-30 | Psa Automobiles Sa | Ensemble tablier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véhicule comprenant un tel ensemble tabli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419002A1 (de) * | 1984-05-22 | 1985-11-28 |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 Aussteifung von selbsttragenden fahrzeugaufbauten |
US4709943A (en) * | 1985-07-17 | 1987-12-01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Knee protect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
JPS63114767U (zh) * | 1986-09-16 | 1988-07-23 | ||
JPS63112288A (ja) * | 1986-10-30 | 1988-05-17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
DE9107489U1 (de) * | 1991-06-18 | 1991-08-22 | Vogel, Frank, 6301 Staufenberg | Kraftfahrzeug in Form einer Limousine |
DE4422498C1 (de) * | 1994-06-28 | 1995-10-19 | Porsche Ag | Aufbaustruktur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
DE19527627A1 (de) * | 1995-07-28 | 1997-01-30 | Man Nutzfahrzeuge Ag | Armaturenbrett in einem Frontlenker-Lastkraftwagen oder -Omnibus mit integriertem Sicherheitsträger |
DE19811215B4 (de) * | 1998-03-14 | 2007-06-21 | Dr.Ing.H.C. F. Porsche Ag | Fahrgastzelle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
DE19830303B4 (de) * | 1998-07-07 | 2006-07-06 | Volkswagen Ag | Anordnung eines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s in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und Instrumententafelträger |
DE19926636A1 (de) * | 1999-06-11 | 2000-12-14 | Porsche Ag | Cockpitquerträger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JP3632903B2 (ja) * | 2000-05-17 | 2005-03-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4556320B2 (ja) * | 2000-11-06 | 2010-10-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DE10104790B4 (de) * | 2001-02-02 | 2005-11-24 | Dr.Ing.H.C. F. Porsche Ag | Querträger für eine Armaturentafel eines Fahrzeugs |
US6619729B2 (en) * | 2001-06-07 | 2003-09-16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US6679546B2 (en) * | 2001-06-12 | 2004-01-20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DE10232841A1 (de) * | 2002-07-19 | 2004-02-05 | Volkswagen Ag | Bodenträgeranordnung an Kraftfahrzeugen |
DE10232840A1 (de) * | 2002-07-19 | 2004-02-05 | Volkswagen Ag | Bodenstruktur an Kraftfahrzeugen |
JP4314992B2 (ja) * | 2003-12-15 | 2009-08-19 |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2005206107A (ja) * | 2004-01-26 | 2005-08-0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前部構造 |
DE102005004605B4 (de) * | 2005-02-01 | 2009-03-05 | Lisa Dräxlmaier GmbH | Querträger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06008669B4 (de) * | 2006-02-24 | 2014-10-09 | Audi Ag | Karosserie für einen Kraftwagen |
US7374232B2 (en) * | 2006-08-31 | 2008-05-20 | Honda Motor Co., Ltd. | Hanger beam assembly |
DE102006055721A1 (de) * | 2006-11-25 | 2008-05-29 | Dr.Ing.H.C. F. Porsche Ag | Kraftfahrzeug mit Stirnwandquerträger |
DE102006055736A1 (de) * | 2006-11-25 | 2008-05-29 | Dr.Ing.H.C. F. Porsche Ag | Querträger |
-
2006
- 2006-11-25 DE DE102006055721A patent/DE102006055721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
- 2007-10-27 EP EP07021071A patent/EP1925530B1/de active Active
- 2007-10-27 DE DE502007001178T patent/DE502007001178D1/de active Active
- 2007-11-22 JP JP2007302516A patent/JP456772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1-26 US US11/944,702 patent/US779856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1-26 CN CN2007101940156A patent/CN1011862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10925A (zh) * | 2011-12-20 | 2014-08-27 | 宝马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特别是轿车的车体结构以及用以制造该车体结构的方法 |
CN104010925B (zh) * | 2011-12-20 | 2016-05-18 | 宝马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特别是轿车的车体结构以及用以制造该车体结构的方法 |
US9469351B2 (en) | 2011-12-20 | 2016-10-18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passenger vehicle, as well a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 structure |
CN104470795A (zh) * | 2012-07-17 | 2015-03-25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支撑结构 |
CN104470795B (zh) * | 2012-07-17 | 2016-12-14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支撑结构 |
CN108001538A (zh) * | 2017-03-31 | 2018-05-08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 |
CN109249991A (zh) * | 2017-07-12 | 2019-01-2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前围板支承结构 |
EP3608211A1 (en) * | 2018-08-07 | 2020-02-1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567721B2 (ja) | 2010-10-20 |
EP1925530B1 (de) | 2009-07-29 |
CN101186222B (zh) | 2011-11-16 |
DE102006055721A1 (de) | 2008-05-29 |
EP1925530A1 (de) | 2008-05-28 |
US20080122264A1 (en) | 2008-05-29 |
US7798562B2 (en) | 2010-09-21 |
JP2008127011A (ja) | 2008-06-05 |
DE502007001178D1 (de) | 2009-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86222B (zh) | 具有前壁板横梁的汽车 | |
CN101722993B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US7766420B2 (en)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CN100436229C (zh) | 车身结构 | |
US8459728B2 (en) |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 |
US8585133B2 (en) |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 |
US7658439B2 (en) | Cross member, in particular a cockpit cross member | |
US781087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0515851C (zh) | 车身的前部构造 | |
CN105799778A (zh) |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
US20120119544A1 (en) |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102046448A (zh) | 车架结构 | |
JP5874599B2 (ja) |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の組付け方法 | |
CN102398632A (zh) | 汽车车身底板的框架结构、底板单元、下部结构和车身 | |
CN104340276A (zh) | 车辆车身 | |
JP2006513082A (ja) | 多用途自動車用前方フレーム部品 | |
CN103796908A (zh) | 用于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1970329A (zh) | 载货车的汽车车架 | |
CN107021138B (zh) |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 |
US11814100B2 (en) | Vehicle cradle assembly with impact detachment script | |
EP4015354B1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0588789A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CN1608920A (zh) | 汽车后侧部分的结构 | |
JP2008302911A (ja) | 車体構造 | |
KR20220140253A (ko) | 차체 스페이스 프레임 플랫폼과 이것이 구비된 차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