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3145C -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63145C CN100563145C CNB2006100568091A CN200610056809A CN100563145C CN 100563145 C CN100563145 C CN 100563145C CN B2006100568091 A CNB2006100568091 A CN B2006100568091A CN 200610056809 A CN200610056809 A CN 200610056809A CN 100563145 C CN100563145 C CN 10056314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ring
- physical link
- node
- rp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7—Interconnected rin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口捆绑方法,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其中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接口捆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骤,将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一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第一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第二步骤,将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二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第二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以及第三步骤,使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和第二逻辑链路端口构成用于通信的捆绑接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技术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以及使用该捆绑接口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业务的迅速膨胀,对大多数电信运营商来说,城域传送网的数据处理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无论是IP over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IP over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还是城域Ethernet,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采用尽力传送机制的以太网IP数据业务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弹性、缺少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管理)保证和良好的带宽管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同时又牢牢控制电信运营领域的SDH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带宽利用率不高,不能良好地适应突发性的数据业务。因此,一种为优化IP数据包传输的新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协议,即,弹性分组环RPR(Resilient Packet Transport)被提上议程,该技术以其技术的先进性、投资的有效性、性能的优越性、支持业务的多样性,显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弹性分组环技术是一种二层环网技术,它为宽带IP城域网运营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组网方案,它采用双纤反向光纤传输环的拓扑结构,两根光纤上可以分别以正反时针方向同时传输数据或控制分组。弹性分组环运行时在一条光纤上既可以发送数据,同时可以传输同向控制信号而不依赖于反相光纤,因此弹性分组环的内外两根光纤都可以同时传输数据或控制信号,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弹性分组环中的公平性与动态带宽管理特性能够保证弹性分组环中的节点(station)公平地共享整个环网的带宽资源。通过自动拓扑发现、环网带宽的公平管理,可靠的保护倒换技术的协同作用,弹性分组环能够智能化地自动调整网罗运行状态,确保RPR中分组数据业务的正常传输。目前IEEE 802.17工作组正在进行弹性分组环的标准化工作。
以下参照图1至图4来详细说明弹性分组环。
图1示出了一种典型的弹性分组环的拓扑结构。
参照图1,RPR为互逆双环拓扑结构,设备上每个RPR接口外接一对光纤,形成双环,环上的每段光路工作在同一速率上。不同的是,RPR的双环都能够传送数据,两个环被分别称为0环(Ringlet0,顺时针)和1环(Ringlet 1,逆时针)。
RPR 0环的数据传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1环的数据传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每个RPR节点与设备的RPR物理接口对应,需要配置一个48位的MAC地址,同时网络层分配一个IP地址作为标识。
环中的节点数即该环上节点的数目。
环的类型从拓扑上可以分成开环和闭环,环如果断开了则称为开环,如果是闭合的则称为闭环。
环断开时,断点处的节点产生了边(edge),即表明该环不再构成闭环。
节点编号从0开始,节点0为本节点,或称为源节点、起始节点等。节点可以是各种计算装置。
从一个节点到它在环上的下一节点称之为1跳。例如节点0到节点1在0环上是1跳,在1环上是5跳。
图2示出了RPR实现单播数据传送的示意图。
参照图2,RPR实现单播数据传送如下:在源节点处,采用上环操作,使数据承载到0环或1环中;目的节点执行数据下环和数据剔除操作;而中间节点只执行数据过环操作。
RPR的数据处理包括以下操作::
上环(insert):节点设备把从其他接口转发过来的报文插入到RPR的数据流中;
下环(copy):节点设备从RPR的数据流中接收数据,交给节点上层作相应处理;
过环(transit):将途经本节点的数据流继续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剔除(strip):使途径本节点的数据不再往下转发。
图3示出了RPR中链路出现故障时的处理。
RPR能够实现电信级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故障自愈能力非常强,能够实现50ms时间内的故障保护切换。
参照图3,当两节点间的链路出现故障时,故障链路两端的节点内部把0环和1环连接在一起(切换过程小于50ms),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环网,不会影响数据的传送。
图4示出了RPR的数据帧格式。
RPR依靠目的MAC地址来转发报文,即在RPR接口中通过目的MAC地址查找转发表得到出接口,转发表项是通过学习MAC地址的方法来建立的(与交换机类似)。
下面根据图5来说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
图5示出了相关技术的TRUNK接口应用。
TRUNK技术可称作端口(接口)捆绑或者链路汇聚,是将两个或多个物理接口逻辑上合并成一个接口使用,从而提高接口的使用带宽,以及提高接口(链路)的可靠性(因为TRUNK链路中的某一条物理链路故障之后,数据自动从其它链路进行传送)。
百兆以太网的双绞线的这种传输介质特性决定在两个互连的常规10/100交换机的带宽仅为100M,如果是采用的全双工模式的话,则传输的最大带宽可以达到最大200M,这样就形成了网络主干和服务器瓶颈。要达到更高的数据传输率,则需要更换传输媒介,使用千兆光纤或升级成为千兆以太网,这样虽能在带宽上能够达到千兆,但成本却非常昂贵(可能连交换机也需要一块换掉),更本不适合低成本的中小企业和学校使用。如果使用TRUNK技术,把四个端口通过捆绑在一起来达到800M带宽,这样可较好的解决了成本和性能的矛盾。
如图5所示,节点A和节点B(可以是交换机或路由器)通过三条物理链路连接,通过配置两节点的相关接口为TRUNK接口,三条链路构成了两点之间的TRUNK链路,如果每条链路带宽是100M,则TRUNK之后,两点之间允许300M的流量;同时,由于三条链路构成冗余链路,其中一条物理链路故障之后,数据通过其它两条链路进行传送,TRUNK链路仍然可以认为是正常使用的。
可以看到,接口捆绑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接口的使用带宽及其可靠性。然而,目前支持TRUNK功能的接口主要有Ethernet类型接口和POS类型接口,在RPR接口中尚未实现TRUNK功能。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技术的接口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方法,能够在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技术的接口和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口捆绑方法,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其中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接口捆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骤,将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一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第一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第二步骤,将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二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第二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以及第三步骤,使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和第二逻辑链路端口构成用于通信的捆绑接口。
第一步骤可包括以下步骤:利用预定算法将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分摊在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上。
第二步骤可包括以下步骤:利用预定算法将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分摊在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上。
接口捆绑方法还可包括第五步骤:对捆绑接口分配一个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可以是MAC地址。
第一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第二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第二物理链路可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第一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捆绑接口可遵守弹性分组环协议,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弹性分组环接口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口捆绑装置,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其中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接口捆绑装置包括:第一合并模块,用于将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一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第一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第二合并模块,用于将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二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第二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以及接口构造模块,用于将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和第二逻辑链路端口构成用于通信的捆绑接口。
第一合并模块可包括:流量分配模块,用于利用预定算法将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分摊在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上。
第二合并模块可包括:流量分配模块,用于利用预定算法将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分摊在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上。
接口捆绑装置还可包括地址分配模块:对捆绑接口分配一个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可以是MAC地址。
第一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第二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第二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第一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捆绑接口可遵守弹性分组环协议,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弹性分组环接口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捆绑接口,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通信,其中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捆绑接口包括: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其由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而成;以及第二逻辑链路端口,其由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而成。
多个第一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可根据预定算法分摊有将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
多个第二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可根据预定算法分摊有将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
捆绑接口可被分配一个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可以是MAC地址。
第一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第二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第二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第一物理链路可在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捆绑接口可遵守弹性分组环协议,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弹性分组环接口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用于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在弹性分组环中执行通信功能,其包括捆绑接口。
通信装置可包括:数据上环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上环功能:当通信装置收到报文之后,对报文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进行哈希运算,以得到唯一的哈希值,将运算值所对应的节点的接口作为报文的实际上环接口,从而确定报文需要通过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哪一个弹性分组环接口的哪一条物理链路。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数据过环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过环功能:当通信装置收到传来的报文后,对报文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进行哈希运算,以得到唯一的哈希值,将运算值所对应的节点的接口作为报文的实际过环接口,从而确定报文需要通过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哪一个弹性分组环接口的哪一条物理链路。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数据下环和剔除模块,用于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下环和剔除功能。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组播和广播流量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对组播和广播流量的处理:当捆绑接口需要传送组播和广播流量时,只选择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一个进行传送。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节点转发表项学习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节点转发表项学习:将学习到的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一个所属的捆绑接口作为出接口记录到转发表中。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公平算法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对公平算法的处理:当在一个节点检测到弹性分组环的0环和1环中的一个环上的流量发生拥塞时,在一个节点在一个环上的上一节点将向一个环的反方向发送控制报文,要求其降低流量,其中,发送反向控制报文时,是从检测到拥塞的成员接口的反向环发送出去;另外收到控制报文的节点,其降低流量时,对进行哈希运算后得到的出接口为相应成员接口的报文进行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CAR(Committed Access Rate,承诺访问速率)处理。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第一故障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故障处理:当通信装置与在弹性分组环上相邻的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且另一通信装置也包括捆绑接口时,将所述链路两端通信装置的所述捆绑接口内每一弹性分组环接口内的第一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环网。
通信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故障处理模块,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故障处理:当通信装置与在弹性分组环上相邻的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且另一通信装置也包括捆绑接口时,将所述链路两端通信装置的所述捆绑接口内每一弹性分组环接口内的第一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环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可以扩大接口带宽;
2、可以节省地址资源(MAC地址/IP地址);以及
3、提高了接口(链路)的可靠性,这是因为多条链路构成了冗余链路,其中一条物理链路故障之后,数据通过其它链路进行传送,TRUNK链路仍然可以认为是正常使用的。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一种典型的弹性分组环的拓扑结构;
图2示出了RPR实现单播数据传送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RPR中链路出现故障时的处理;
图4示出了RPR的数据帧格式;
图5示出了相关技术的TRUNK接口应用;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RPR接口捆绑组网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实现RPR接口捆绑组网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RPR接口捆绑故障处理方法的拓扑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RPR接口捆绑故障处理方法的拓扑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括捆绑接口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下面将结合图6和图7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RPR接口捆绑组网的实现方法。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RPR接口捆绑组网图;以及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实现RPR接口捆绑组网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图6中,下图是RPR接口捆绑使用的组网图,其中捆绑的成员接口可以是两个或多个。
如图所示,一个网络设备,即节点0包括两个成员TRUNK接口:RPR-TRUNK 1和RPR-TRUNK 2。其中,RPR-TRUNK 1和RPR-TRUNK 2分别包括成员if3/0/0、if3/0/1和成员if4/0/0和if4/0/1。进一步地,成员if3/0/0包括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0和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1,而成员if3/0/0包括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0和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1。再进一步地,利用类似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成员if3/0/0的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0和成员if3/0/0的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0合并成1个0环逻辑链路端口Link 0;以及利用类似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将成员if3/0/0的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1和成员if3/0/0的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1合并成1个1环逻辑链路端口Link 1。由合并重新得到的0环逻辑链路端口Link 0和1环逻辑链路端口Link 1所组成的RPR-TRUNK 1来履行RPR接口的功能,从而将多条0环物理链路和多条1环物理链路合并成了相应的1条0环逻辑链路和1条1环逻辑链路。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两个RPR接口捆绑使用时,对应的内外环也被捆绑起来(见图中捆绑的0环和1环),上环数据在0环或1环的某一条链路上传送,但不会在TRUNK的所有链路上都传送。
实际应用时,对于环网的每台设备都需要配置RPR-TRUNK接口,并且需要将对应的RPR接口作为成员加入到该RPR-TRUNK接口,该RPR-TRUNK接口作为设备的一个逻辑接口,使用方法与相关技术的TRUNK接口是相同的,如可以配置MAC地址,也可以配置IP地址。注意到,由于将多个物理接口捆绑为一个逻辑接口,所以TRUNK接口的使用可以节省IP/MAC地址。
当从某一节点的入接口接收到的数据需要进行上环操作时,其选择到的出接口是RPR-TRUNK接口,该接口表明了RPR环的方向,即0环还是1环,此时,再根据一定的算法选择到某一成员接口(即实际的RPR物理接口),将数据从该接口发送出去。数据上环之后,其它的传送过程与常规的RPR环的操作是一样的,包括下环、过环和剔除操作。
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方法开始,
在步骤S102中,确定一个节点的多个RPR接口为成员TRUNK接口的成员。例如,如图6所示,节点0包括成员TRUNK接口:RPR-TRUNK 1和RPR-TRUNK 2,其中,RPR-TRUNK 1和RPR-TRUNK 2分别包括成员if3/0/0、if3/0/1和成员if4/0/0和if4/0/1。
在步骤S104中,确定成员RPR-TRUNK接口的每个成员的0环和1环的物理链路端口。例如,如图6所示,成员if3/0/0包括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0和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1,而成员if3/0/0包括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0和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1。
在步骤S106中,利用类似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将多个0环的物理链路端口和多个1环的物理链路端口分别合并成1个0环逻辑和1个1环逻辑。例如,如图6所示,利用类似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将成员if3/0/0的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0和成员if3/0/0的0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0合并成1个0环逻辑链路端口Link 0;以及利用类似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将成员if3/0/0的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01和成员if3/0/0的1环物理链路端口Link 11合并成1个1环逻辑链路端口Link 1。具体而言,该利用类似于相关技术的TRUNK技术的合并包括,对多个物理链路端口分配同一个逻辑地址,以及利用算法将RPR的信息流量分摊在这多个物理链路端口上。
然后该方法结束。
为了实现RPR接口的捆绑使用,本发明需要包括以下的流程:
假设图中存在标明的设备节点上,即节点0上存在两个RPR-TRUNK接口:
RPR-TRUNK 1:成员为if3/0/0和if3/0/1;
RPR-TRUNK 2:成员为if4/0/0和if4/0/1;
1).数据上环:当设备从入接口收到数据报文之后,查找转发表项,如果需要通过环网,则找到的出接口将是RPR-TRUNK接口,假设为RPR-TRUNK1(对应的是0环:东向,即顺时针方向),为了确定报文的具体出接口(RPR物理接口),将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取出,根据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进行HASH(哈希,即散列)(HASH表节点数为2,即RPR-TRUNK的成员数),可以得到唯一的HASH KEY,该KEY值对应的成员接口就是报文的实际上环接口。根据这个方法,具有相同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的报文将只会走同一个实际的RPR环,因此不会产生报文乱序问题。
2).数据过环:中间设备收到RPR接口传来的报文后,查找转发表找到的出接口也是RPR-TRUNK接口,根据与1)中同样的方法,可以将报文从TRUNK接口的成员接口中发送出去。
3).数据下环和剔除:处理与常规RPR的处理是一样的。
4).对组播和广播流量的处理:当RPR-TRUNK接口需要传送组播和广播流量时(数据上环时),只需要选择一个固定的RPR接口(如第一个成员接口)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在所有成员中都发送,对于RPR环上的其它节点,对于组播和广播流量的处理与常规的RPR相同。
5).节点转发表项的学习:由于RPR节点的MAC转发表项可以是通过自学习得到,对于RPR-TRUNK接口,应该将学习到的RPR接口所属的RPR-TRUNK接口作为出接口记录到转发表中。
6).对公平算法的处理:RPR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其公平算法,即当某一节点检测到环上的流量发生拥塞时(如0环方向),将向上一节点反方向(1环方向)发送控制报文,要求其降低流量,过程结束后,相关节点能够使用环上带宽都变为相同的,即公平带宽。对于RPR-TRUNK接口,需要注意发送反向控制报文时,从检测到拥塞的那个RPR物理接口的反向环发送出去;另外收到控制报文的节点,其降低流量时,要对HASH后出接口为相应RPR物理接口的报文作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CAR处理。
7).故障处理:当环网的某一链路发生故障时,存在两种方法实现故障自愈: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RPR接口捆绑故障处理方法的拓扑示意图。
方法1如图8所示:当节点3与节点4之间发生断开故障时,使节点4端的Link 00与Link 01连接,Link 10与Link 11连接,并且使节点3端的对应链路类似于节点4端的链路Link 00、Link 01、Link 10、和Link 11那样进行连接,从而组成两个新的环网RPR 0和RPR 1。
方法1是将故障链路两端节点的RPR-TRUNK接口内所有RPR成员接口的0环和1环都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环网,其它所有处理与常规RPR相同。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RPR接口捆绑故障处理方法的拓扑示意图。
方法2如图9所示:当节点3与节点4之间发生断开故障时,使节点4端的Link 00与Link 01连接,并且使节点3端的对应链路类似于节点4端的链路Link 00和Link 01那样进行连接,从而组成环网RPR 0;另外,使节点4端的Link 10和Link 11和节点3端的Link 10和Link 11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环网RPR 1。
方法2是将故障链路两端节点的RPR接口的0环和1环都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环网,其它所有处理与常规RPR相同;另外RPR-TRUNK接口内的其它成员不受任何影响。处理过程是对数据的上环、过环、下环、剔除操作与前文所述的RPR-TRUNK接口的处理方法相同,但当选择到的实际出接口(通过HASH选择TRUNK接口内成员)为故障链路相关的RPR接口时,要将此处的0环和1环作闭合处理(即连接到一起)。这种方法允许环网中有多条链路发生故障而环网正常工作。
8).RPR-TRUNK接口的配置:RPR接口捆绑使用要求组网时RPR-TRUNK接口及其成员是配对的,某一成员RPR接口作为常规RPR接口其0环和1环是完整的(不考虑故障情形),这种配置关系可以通过对网络的手工配置完成,也可以通过扩展RPR协议来动态检查(如不能正常配对则报警或接口不能UP)。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括捆绑接口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00包括:
数据上环模块102,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上环功能:当通信装置收到报文之后,对报文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进行哈希运算,以得到唯一的哈希值,将运算值所对应的节点的接口作为报文的实际上环接口,从而确定报文需要通过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哪一个弹性分组环接口的哪一条物理链路;
数据过环模块104,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过环功能:当通信装置收到传来的报文后,对报文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进行哈希运算,以得到唯一的哈希值,将运算值所对应的节点的接口作为报文的实际过环接口,从而确定报文需要通过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哪一个弹性分组环接口的哪一条物理链路;
数据下环和剔除模块106,用于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下环和剔除功能;
组播和广播流量处理模块108,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对组播和广播流量的处理:当捆绑接口需要传送组播和广播流量时,只选择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一个进行传送;
节点转发表项学习模块110,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节点转发表项学习:将学习到的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一个所属的捆绑接口作为出接口记录到转发表中;
公平算法处理模块112,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对公平算法的处理:当在一个节点检测到弹性分组环的0环和1环中的一个环上的流量发生拥塞时,在一个节点在一个环上的上一节点将向一个环的反方向发送控制报文,要求其降低流量,其中,发送反向控制报文时,是从检测到拥塞的成员接口的反向环发送出去;另外收到控制报文的节点,其降低流量时,对进行哈希运算后得到的出接口为相应成员接口的报文进行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CAR处理;
第一故障处理模块114,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故障处理:当通信装置与在弹性分组环上相邻的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且另一通信装置也包括捆绑接口时,将所述链路两端通信装置的所述捆绑接口内每一弹性分组环接口内的第一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环网;以及
第二故障处理模块116,用于执行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故障处理:当通信装置与在弹性分组环上相邻的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且另一通信装置也包括捆绑接口时,将所述链路两端通信装置的所述捆绑接口内每一弹性分组环接口内的第一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环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到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
1、可以扩大接口带宽;
2、可以节省地址资源(MAC地址/IP地址);以及
3、提高了接口(链路)的可靠性,这是因为多条链路构成了冗余链路,其中一条物理链路故障之后,数据通过其它链路进行传送,TRUNK链路仍然可以认为是正常使用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接口捆绑方法,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其中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所述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捆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将多个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一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
第二步骤,将多个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二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
第三步骤,使所述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端口构成用于通信的捆绑接口;以及
第四步骤,对所述捆绑接口分配一个逻辑地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利用预定算法将所述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分摊在多个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上;以及
所述第二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所述预定算法将所述一个节点的通信流量分摊在多个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端口中的每个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捆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地址是介质接入控制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口捆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在所述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在所述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或者上述第二物理链路在所述弹性分组环的顺时针方向的0环上,以及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在所述弹性分组环的反时针方向的1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捆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接口遵守弹性分组环协议,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所规定的弹性分组环接口功能。
6.一种接口捆绑装置,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接口捆绑,其中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所述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捆绑装置包括:
第一合并模块,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一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
第二合并模块,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成第二逻辑链路端口,从而实现多条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的逻辑合并;以及
接口构造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端口构成用于通信的捆绑接口。
7.一种捆绑接口,用于在包括多个节点的弹性分组环中实现通信,其中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包括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每个所述弹性分组环接口包括:第一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一物理链路;以及第二物理链路端口,用于连接至第二物理链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捆绑接口包括:
第一逻辑链路端口,其由多个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端口合并而成;以及
第二逻辑链路端口,其由多个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端口合并而成。
8.一种通信装置,用于根据弹性分组环协议在弹性分组环中执行通信功能,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捆绑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上环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上环功能:当所述通信装置收到报文之后,对所述报文根据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进行哈希运算,以得到唯一的哈希值,将所述哈希值所对应的节点的接口作为所述报文的实际上环接口,从而确定所述报文需要通过所述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哪一个弹性分组环接口的哪一条物理链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过环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过环功能:当所述通信装置收到传来的报文后,对所述报文根据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进行哈希运算,以得到唯一的哈希值,将所述哈希值所对应的节点的接口作为所述报文的实际过环接口,从而确定所述报文需要通过所述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哪一个弹性分组环接口的哪一条物理链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下环和剔除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的规定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数据下环和剔除功能。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组播和广播流量处理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对组播和广播流量的处理:当所述捆绑接口需要传送组播和广播流量时,只选择所述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一个进行传送。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点转发表项学习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节点转发表项学习:将学习到的所述多个弹性分组环接口中的一个所属的所述捆绑接口作为出接口记录到转发表中。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公平算法处理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对公平算法的处理:当在一个节点检测到所述弹性分组环的0环和1环中的一个环上的流量发生拥塞时,在所述一个环上,在所述一个节点的上一节点将向所述一个环的反方向发送控制报文,要求其降低流量,其中,发送所述控制报文时,是从检测到拥塞的成员接口的反向环发送出去;另外收到所述控制报文的节点,其降低流量时,对进行哈希运算后得到的出接口为相应成员接口的报文进行承诺访问速率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故障处理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故障处理:当所述通信装置与在所述弹性分组环上相邻的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且所述另一通信装置也包括所述捆绑接口时,将所述链路两端通信装置的所述捆绑接口内每一弹性分组环接口内的第一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环网。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故障处理模块,用于执行所述弹性分组环协议中的故障处理:当所述通信装置与在所述弹性分组环上相邻的另一通信装置之间的链路发生故障,且所述另一通信装置也包括所述捆绑接口时,将所述链路两端通信装置的所述捆绑接口内弹性分组环接口内的第一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以形成新的环网,所述链路是所述第一物理链路或者第二物理链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568091A CN100563145C (zh) | 2006-03-03 | 2006-03-03 |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
PCT/CN2006/003794 WO2007098663A1 (fr) | 2006-03-03 | 2006-12-31 | Interface de liaison dans une boucle rpr, procédé de mise en oeuvre et appareil |
EP06840824A EP1983693A4 (en) | 2006-03-03 | 2006-12-31 | BINDING INTERFACE IN RPR (RESILIENT PACKET RING) AND METHOD AND DEVICE THEREFOR |
US12/202,973 US20080316919A1 (en) | 2006-03-03 | 2008-09-02 | Trunk interface in resilient packet 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lizing the trunk interfa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6100568091A CN100563145C (zh) | 2006-03-03 | 2006-03-03 |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2086A CN1852086A (zh) | 2006-10-25 |
CN100563145C true CN100563145C (zh) | 2009-11-25 |
Family
ID=37133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5680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3145C (zh) | 2006-03-03 | 2006-03-03 |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316919A1 (zh) |
EP (1) | EP1983693A4 (zh) |
CN (1) | CN100563145C (zh) |
WO (1) | WO20070986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94238A (zh) * | 2007-07-20 | 2007-1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机框集群系统与机框 |
CN101854283B (zh) * | 2010-06-01 | 2013-06-05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rpr环网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
US9036508B2 (en) * | 2012-02-29 | 2015-05-19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Layer two extensions |
CN103152260B (zh) | 2013-02-21 | 2019-02-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报文转发系统、方法及装置 |
US9686118B1 (en) | 2013-06-04 | 2017-06-20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Abstraction layer for streaming data sources |
CN104702510B (zh) * | 2015-03-11 | 2018-02-09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rpr网络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
CN108718267B (zh) * | 2018-03-13 | 2021-04-20 |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rpr环中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0995789B (zh) * | 2019-11-14 | 2022-08-16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端直流输电的站间通信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193C (zh) * | 2001-08-16 | 2004-04-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异步传输模式永久虚拟连接的链路自动配置方法 |
JP4031500B2 (ja) * | 2003-09-10 | 2008-01-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ノード冗長方法、インタフェースカード、インタフェースデバイス、ノード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JP2005184226A (ja) * | 2003-12-17 | 2005-07-07 |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 幹線ネットワーク構築方法、および幹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US7551599B2 (en) * | 2004-03-29 | 2009-06-23 | Corrigent Systems Ltd. | Layer-3 network routing with RPR layer-2 visibility |
US8050183B2 (en) * | 2005-05-06 | 2011-11-0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reflector ports within hierarchical networks |
-
2006
- 2006-03-03 CN CNB2006100568091A patent/CN10056314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2-31 WO PCT/CN2006/003794 patent/WO200709866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2-31 EP EP06840824A patent/EP1983693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
- 2008-09-02 US US12/202,973 patent/US2008031691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316919A1 (en) | 2008-12-25 |
EP1983693A4 (en) | 2009-06-24 |
EP1983693A1 (en) | 2008-10-22 |
CN1852086A (zh) | 2006-10-25 |
WO2007098663A1 (fr) | 2007-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63145C (zh) | Rpr中的捆绑接口及其实现方法和装置 | |
CN100568787C (zh) | 支持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电路的方法及装置 | |
US8588060B2 (en) | E-spring (G.8032) interworking to provide access protection | |
CN101843045B (zh) | 链路聚合组上的固定和保护 | |
JP4663643B2 (ja) | イーサネット(登録商標)受動光ネットワーク内でパケットを転送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6011780A (en) | Transparant non-disruptable ATM network | |
US8547981B2 (en) | Self-routed layer 4 packet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 |
CN102077521B (zh) | 用于链路汇聚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1145930B (zh) | 保证组播业务可靠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US8139478B1 (en) | Recovery method for an optical network | |
JPH08237245A (ja) | 双方向メッシュ網 | |
CN114024969B (zh)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和系统 | |
WO2005011302A1 (fr) | Procede de transformation entre une connexion permanente et une connexion commute dans un reseau optique | |
JP2004523979A (ja) | リング・トポロジーに対する選択的保護 | |
CN109474341A (zh) | 一种光纤网络及其网络拓扑方法 | |
CN103188151A (zh) | 一种分组传送网络和在分组传送网络中传输业务的方法 | |
CN101646105B (zh) | 业务恢复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
CN102148733B (zh) | 一种相交环网保护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0352217C (zh) | 异步传输模式通信网络及其组网控制器 | |
CN102318293B (zh) | 建立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2546345A (zh) | 利用生成树协议实现弹性分组环跨环保护的方法 | |
CN109067632B (zh) | 一种rpr相交环逻辑口状态切换方法及装置 | |
CN102752125A (zh) | 一种数据链路的故障定位方法及装置 | |
CN100426774C (zh) | 用于弹性分组环的闭环确定方法及其装置 | |
JP3376252B2 (ja) | マルチリング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ノード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2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