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0470389C -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0389C
CN100470389C CNB2006101607939A CN200610160793A CN100470389C CN 100470389 C CN100470389 C CN 100470389C CN B2006101607939 A CNB2006101607939 A CN B2006101607939A CN 200610160793 A CN200610160793 A CN 200610160793A CN 100470389 C CN100470389 C CN 10047038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alignment member
readiness
handling device
sheet hand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607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5590A (zh
Inventor
櫛田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975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5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038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038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薄片处理装置具有:输送薄片的多个输送路径;和沿与从输送路径输送的薄片的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宽度对齐的前对齐构件和后对齐构件。对每个薄片,当前对齐构件和后对齐构件从待机位置接近薄片的侧端并在宽度对齐位置进行薄片的宽度对齐时的待机位置基于到多个输送路径的薄片的排出位置信息而不同。

Description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薄片在与该薄片的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齐的薄片处理装置和一种具有这种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和一种具有这种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薄片处理装置中,即使存在多个给送薄片的输送路径,也能以短的处理时间处理薄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及其多功能装置等用于将图像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中,存在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用于以束的形式排出薄片的薄片处理装置。作为这样的薄片处理装置,例如,有如日本特开昭61-3345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薄片整理装置(sheet sorting apparatus)。
根据这种薄片整理装置,当薄片被排出时,其被交替整理并以束状堆叠(偏置堆叠,offset-stacking),从而使薄片束可被清晰辨别。图15A和图15B是日本特开昭61-3345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薄片整理装置的示意图。
根据薄片整理装置1,由定影辊5和定影排出辊6输送的薄片被用作排出辊对的上辊8和下辊7排出。在薄片后端通过定影排出辊6之后,上辊8和下辊7被插棒式磁铁11沿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距离L,从而将薄片排出至排出盘9。距离L是被交替整理过的薄片束之间的距离。
还研制了一种薄片整理装置,在该薄片整理装置中,排出薄片被用于对齐薄片的对齐构件对齐,同时,薄片被沿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并被排出。
然而,根据传统的薄片整理装置,由于仅有一个给送薄片的输送路径,因此从多个输送路径给送的薄片不能被排出。因此,传统的薄片整理装置具有不能处理从多个位置给送的薄片的问题。
在通过用于对齐薄片的对齐构件来整理薄片的薄片整理装置中,由于对齐构件沿与薄片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所以需要时间。
此外,存在所给送的薄片在沿薄片的宽度方向选择位置的状态下被输送的情况。然而,由于对齐构件的位置不能根据输送薄片所选择的排出位置而退避,所以对齐构件在对齐构件可对齐任意位置的薄片的位置处待机。结果,对齐构件中存在浪费运动且对齐需要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在该薄片处理装置中,即使存在给送薄片的多个输送路径,也能以短的处理时间处理薄片。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薄片处理装置中,即使存在给送薄片的多个输送路径,也能以短的处理时间处理薄片,从而能够使不同薄片得到处理。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包括:多个输送路径,其用于输送薄片;和对齐部件,其用于沿与从多个输送路径输送的薄片的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对齐薄片,其中,对齐部件具有一对对齐构件,该对对齐构件从对齐构件被布置在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侧端的外侧的待机位置与该侧端接触并对齐薄片,以及根据与多个输送路径相关的每个排出位置信息来改变待机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对每个薄片,当对齐构件从布置在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侧端外侧的待机位置与薄片的侧端接触并对齐薄片时的待机位置基于薄片的排出位置信息而不同。因此,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可以处理多个输送路径。由于在排出位置处从待机位置至对齐位置的移动距离是必需的最小距离就足够了,所以可在短的时间内对齐薄片。
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即使在已通过移动部件的薄片和未通过移动部件的薄片中的任意薄片中,薄片的宽度都可精确地对齐至所希望的位置。
从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参照附图)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沿薄片输送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薄片处理装置沿薄片输送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框图。
图4是控制自动整理装置(finisher)的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的框图。
图5A是用于说明在第一张薄片已被给送至图2的薄片处理装置的情况下的缓冲操作的图;图5B是用于说明在第二张薄片已被给送至图2的薄片处理装置的情况下的缓冲操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2的薄片处理装置中的缓冲操作的图,并示出第一张薄片与第二张薄片互相重叠的状态。
图7是在从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看移位单元时的图。
图8是移位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具有前对齐构件和后对齐构件的中间处理盘的立体图。
图10是中间处理盘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为了对齐已通过移位单元的薄片,前对齐构件和后对齐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的操作的图。
图12是在前对齐构件和后对齐构件已经对齐已通过移位单元的薄片的情况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为了对齐偏移,前对齐构件和后对齐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情况下的操作的图。
图14是在为了对齐偏移,后对齐构件已经被移动时的图。
图15A是传统薄片处理装置的主视图;图15B是传统薄片处理装置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薄片处理装置和具有这种薄片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实施例中提到的数值仅为参考数值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用作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单色/彩色复印装置(以下简称为“复印装置”)300的沿薄片输送方向截取的剖视图。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有复印装置、打印机、传真机及其多功能装置。本发明不限于复印装置。
复印装置300具有:由图像读取器501和打印机单元502构成的装置主体300A;用于将原稿给送至图像读取器501上方位置的自动原稿给送器(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ADF)500;和用作薄片处理装置的自动整理装置100。自动整理装置100连接到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并具有:骑马订处理装置135;和订书机(平订处理装置)132。因此,可联机处理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排出的薄片。存在自动整理装置100用作可选项的情况。因此,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还可单独使用。自动整理装置100和装置主体300A也可形成为一体。
从装置主体300A中的盒909a至909d中的每一个给送薄片,通过由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感光鼓914a至914d、以及显影单元等构成的图像形成部将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上。薄片被输送至定影单元904,调色剂图像被定影,所得到的薄片被排出到装置主体300A的外部。根据本实施例的复印装置300,使沿与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薄片宽度的中心和输送路径的中心重合,薄片被输送,图像被形成到处于所谓的中心基准状态下的薄片上。
<薄片处理装置的概略说明>
图2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薄片处理装置的自动整理装置100的沿薄片输送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从复印装置300的装置主体300A排出的薄片被送至自动整理装置100的入口辊对102并被接收。此时,还同时由入口传感器101检测薄片的接收定时。在输送至入口辊对102的薄片通过作为输送路径(第一输送路径)的输送路径103时,由横向定位检测传感器104检测薄片的侧端位置。横向定位检测传感器104检测薄片从自动整理装置的中心位置沿宽度方向的偏移量(即,横向定位误差是否发生)。宽度方向(横向)表示与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
横向定位检测传感器104检测薄片的横向定位误差。随后,在薄片到移位辊对105和106的输送过程中,由于作为移动部件的移位单元108被向前侧或后侧移动预定量,因此薄片被移动。在下文中将说明移位单元108的移位操作。
此后,薄片被输送辊110、分离辊111和中间缓冲辊对115输送。当薄片被排出到上盘136上时,上路径转换挡板118被螺线管(solenoid)等(未示出)驱动源移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在薄片通过上路径转换挡板118的引导而被引导至上输送路径117之后,薄片被上排出辊120排出到上盘136上。
未被排出到上盘136上的骑马订处理过的薄片或被排出到下盘137上的薄片由中间缓冲辊对115输送,之后,由上路径转换挡板118引导至作为输送路径(第二输送路径)的束输送路径121。骑马订处理表示骑马订装订处理。此后,薄片被下游缓冲辊对122和束输送辊对124在束输送路径121上顺序输送。
在薄片是将被骑马订处理的薄片的情况下,骑马订路径转换挡板125被螺线管等(未示出)驱动源切换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从而引导薄片至骑马订路径133。此后,薄片被骑马订入口辊对134引导至骑马订单元135。最后,薄片被骑马订单元135进行骑马订处理。由于骑马订处理是普通处理而不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束输送路径121上顺序输送的薄片被订书机132装订的情况下,骑马订路径转换挡板125被螺线管等(未示出)驱动源切换至图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从而引导薄片至下路径126。此后,薄片被下排出辊对128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预定数目的排出薄片的后端在中间处理盘138上被桨状物(paddle)131、滚花带129等回程装置(return apparatus)对齐。之后,当预定数目的薄片被堆叠到中间处理盘138上并成为薄片束时,薄片束被订书机132装订。装订好的薄片束被束排出辊对130排出到下盘137上。如果后端已被对齐的薄片束未被装订,则薄片束被束排出辊对130原样排出到下盘137上。
图3是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框图。CPU电路单元30具有CPU 29,并根据存储在ROM 31中的程序和操作单元10的设定,控制原稿给送器控制器(ADF控制器)32、图像读取器控制器33、图像信号控制器34、打印机控制器35、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36和外部接口(I/F)37。ADF控制器32控制ADF 500。图像读取器控制器33控制图像读取器501。打印机控制器35控制打印机单元502。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36控制自动整理装置100。
RAM 38被用作临时存储控制数据的区域和与控制相关的算术运算的工作区域。外部I/F 37是与计算机(PC)20的接口。外部I/F 37将所接收的打印数据展开成图像并将图像输出至图像信号控制器34。由图像读取器501读出的图像被从图像读取器控制器33输出至图像信号控制器34。从图像信号控制器34输出至打印机控制器35的图像被输入至曝光控制器。
图4是用于控制自动整理装置的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36的框图。控制电路由微型计算机(CPU)701、RAM 702、ROM 703、输入/输出单元(I/O单元)705、通信接口(I/F)706、网络接口(I/F)704等构成。
各种传感器的信号被输入至I/O单元705的输入端口。通过各种驱动器(未示出)连接的控制块(未示出)和驱动系统分别连接到I/O单元705的输出端口。
<缓冲处理操作的说明>
需要预定的操作时间来进行骑马订处理和装订处理。虽然操作时间取决于复印装置的图像形成速度,但通常该操作时间比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连续给送薄片的时间间隔要长。因此,为了不需停止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的操作而使自动整理装置100执行薄片处理,用于临时保持从装置主体300A连续给送的薄片的处理(缓冲处理)是必需的。通过在对前面的薄片束执行薄片处理的同时,对从后续薄片束的最前头薄片起预定数目的薄片执行缓冲处理,来保证前面的薄片束的薄片处理时间。因此,不必停止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的操作。
下面将说明缓冲处理。
如图5A所示,由输送辊110和分离辊111输送的薄片S1被中间缓冲辊对115引导至束输送路径121。在薄片S1的前端被缓冲传感器116检测到之后,当薄片的后端到达基于先前已经确认的薄片尺寸信息的点A时,中间缓冲辊对115被驱动源(未示出)停止。因此,薄片S1停止。
之后,缓冲路径转换挡板114被螺线管等(未示出)驱动源倾斜至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中间缓冲辊对115被反转。因此,薄片被反向输送且后端(图5A和图5B中的右端)被引导至缓冲路径113。之后,薄片S1被反向输送直到前端(图5A和图5B中的左端)到达点B(参见图5B)为止。
随后,在后续输送薄片S2的前端被上游缓冲传感器109检测到之后,上游缓冲辊对112开始驱动,使得在停止的薄片S1已达到输送速度的状态下,后续薄片S2的前端来到与薄片S1的前端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薄片S1和S2的前端对齐(参见图6)。
在重叠另一薄片的情况下,中间缓冲辊对115被反转直至薄片S1和S2的后端(图5A和图5B中的右端)到达点A。之后,通过重复上述处理,可进一步覆盖一薄片。
在预定数目的薄片被覆盖以成为薄片束之后,下游缓冲辊对122和束输送辊对124将薄片束输送至骑马订单元135或订书机132。
<移位单元的说明>
现在将参照图7和图8说明移位单元108的构造和操作。
图7是当从薄片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看移位单元108时的图。图8是移位单元108的立体图。假设移位单元108的设置移位输送电动机208的一侧为自动整理装置的前侧。
移位输送电动机208通过驱动带209使移位辊对105转动,进而通过驱动带213使移位辊对106转动。来自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的、在作为输送路径的输送路径103上输送的薄片P被移位辊对105和106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输送。
此时,由于横向定位检测传感器104被驱动源(未示出)沿箭头E所示方向移动,所以可检测到薄片P的位置(横向定位误差X)。当设定任务模式为移位整理模式时,需要在输送过程中以薄片的移位量α加上横向定位误差X所得到的薄片移位量Z(Z=X+α)来移动薄片。移位整理模式是用于在排出薄片的堆叠位置处沿宽度方向移位薄片束和整理薄片束的模式。进行如下这种移位运动:薄片P被夹在移位辊对105和106之间,且移位单元108通过移位电动机210从薄片宽度方向的输送中心沿向前方向/向后方向(在箭头D之间)移动移位辊对105和106。通过该移位运动,薄片在被沿输送方向C输送的同时,沿薄片宽度方向移位预定量。如果设定的是不进行移位运动的非整理模式,则薄片在被排出到复印装置300的装置主体300A的外部时的状态下和在使薄片沿宽度方向的中心与输送中心重合的(中心基准)状态下被输送。排出位置信息是关于根据任务模式的设定所选择的输送路径、移位位置等的信息。根据排出位置信息改变后面将说明的对齐构件的待机位置。
<插入薄片给送装置的说明>
现在将说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是用于将插入薄片直接插入至中间处理盘138而不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装置。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是用于将封面、插入薄片、背面/正面薄片等薄片插入到图像形成薄片束中,由此可使这种薄片与薄片束一起被骑马订或平订的装置。实施例中的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在使薄片沿宽度方向的中心与输送中心重合的所谓的中心基准状态下输送插入薄片。
在图2中,设置在每个插入给送盘140和141上的插入薄片被拾取辊142和143给送至作为输送路径的插入路径144。所给送的插入薄片通过插入路径144并在缓冲路径113中相遇。相遇之后的插入薄片的宽度中心与缓冲路径113的输送中心重合。如果插入薄片是例如封面,则其被给送,使得将该薄片插入至缓冲路径113的定时与对应于薄片束的最前头的定时重合。此时,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延迟图像形成定时与插入薄片相对应的时间直至完成插入薄片到缓冲路径的相遇操作,并在保持薄片间距的同时输送薄片。如果插入薄片是插入薄片或背面/正面薄片,则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也类似地在保持插入薄片的薄片间距的同时输送薄片。结果,以与薄片间距相匹配的定时提供插入薄片。所有这些定时由设置在输送路径中的传感器的响应信号来监视和控制。表示响应于插入命令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输出的输送路径的选择的信号被用作排出位置信息,且基于该排出位置信息控制后面将说明的对齐构件的待机位置。
<中间处理盘中的对齐系统的说明>
现在将参照图9至图14说明对齐系统。假定图9至图14中的前传感器S340侧为自动整理装置100的前侧。这也是使用者朝装置主体300A的操作单元站立时的图像装置主体300A的前侧。
设置成将薄片夹在中间、用作对齐部件的前对齐单元340和后对齐单元341分别具有围绕中间处理盘138、用于沿宽度方向(图中Y方向)对齐左侧端和右侧端的一组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
作为对齐构件的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被独立地布置在中间处理盘138的表面上的薄片P的两侧端以互相面对。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分别具有对齐表面340aa和341aa,该对齐表面压下并对齐薄片的侧端且与中间处理盘138的表面垂直。
前对齐单元340和后对齐单元341分别具有构成用于独立驱动的驱动单元的前驱动电动机M340和后驱动电动机M341。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可以从前驱动电动机M340和后驱动电动机M341的前端滑轮通过前同步带B340和后同步带B341沿薄片的宽度方向独立地移动至中间处理盘138。
也就是说,前对齐构件340a的对齐表面340a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对齐表面341aa布置在处理盘138上以互相面对。每个移动机构被组装到处理盘138的下表面侧,使得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可沿对齐方向正向和反向移动。
对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分别设置用于检测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初始位置(home position)的前传感器S340和后传感器S341。当前传感器S340和后传感器S341不操作时,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分别在设定在处理盘138的两端部的起初位置处待机。基于与从装置主体300A侧的CPU电路单元30传送至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36的任务模式相关的排出位置信息,控制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尽管在实施例中,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的控制是通过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36进行的,但是也可以为CPU电路单元30一体设置自动整理装置控制器36并且从装置主体300A侧直接进行该控制。
现在将说明薄片排出任务中的对齐构件的操作。
首先,将说明在中间处理盘138上无薄片的情况下,即,当任务的第一张薄片P1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时,由前对齐单元340和后对齐单元341执行的对齐操作。
如图11所示,如果已经设定任务模式为移位整理模式,则在薄片被从下排出辊对128排出之前,已在初始位置待机的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被移至排出薄片的移位位置。如果在中间处理盘138上无薄片,通常,第一张薄片被移位至前侧。然而,如果先前的排出任务已经由前侧移位完成,则薄片被移位至后侧移位位置。当未设定移位整理模式时,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在与中间处理盘138上的输送中心相匹配的位置处待机。由此,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等待直到薄片根据移位位置被排出为止。
此时,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已经移动至待机位置F340和F341,在该位置它们已经略微退避至薄片P1宽度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约10mm)。如图11和图12所示,薄片被移位单元108移位且薄片的宽度中心和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不重合。在该状态下,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的薄片P1的后端通过下排出辊对128的辊隙且通过桨状物131的逆时针转动碰撞后端挡块139。
如图12所示,在薄片P1的碰撞结束且薄片停止移动之后,已在待机位置F340和F341处待机的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被移至薄片宽度被夹在中间的薄片对齐位置A340和A341。由于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运动,对齐表面340aa和341aa碰撞薄片的侧端。在薄片的对齐位置处,薄片的两侧端被夹在中间,从而使宽度方向对齐。薄片宽度方向的对齐表示沿薄片输送方向对齐薄片的至少一侧端的处理。薄片的侧端也是与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边缘。
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在薄片对齐位置A340和A341将薄片P1夹在中间一会儿。然后,如图11所示,为准备随后排出的薄片P1,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又返回到待机位置F340和F341,在该位置它们已经略微退避至薄片P1宽度的外侧。
此时,先前被排出的薄片P1(第一薄片)留在薄片对齐位置处,并且仅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被移动。重复这一系列操作直到同一任务的薄片束中的最后一张薄片被从下排出辊对128输送并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为止。
如果设定任务模式为平订模式,则在薄片束中的最后一张薄片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之后,订书机132装订薄片束。束排出辊对130将薄片束排出至排出盘137上。如果设定任务模式为非装订(non-stitch)移位整理处理,则在最后一张薄片被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对齐之后,薄片束被束排出辊对130一次全部排出到排出盘137上。
如果此处设定任务模式为输出多份(两份或更多份)打印件或下一输出任务被启动,则在下一薄片束中的最前头薄片被从下排出辊对128排出之前,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被移至排出薄片的移位位置。在该情况下移位位置是在相对于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与第一打印件或前一排出完成任务相反侧的移位位置。由此,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进入薄片排出待机模式。
这样,在自动整理装置100中,薄片束在每薄片束或每不同任务被移位并交替偏离(偏移)的状态下被堆叠到排出盘上。因此,改进了取出性能和整理性能。本实施例中的偏移量等于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分布的约30mm。
如果已设定非整理模式,则薄片在薄片的宽度中心与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重合的(中心基准)状态下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之后,薄片在薄片的宽度中心与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重合的状态下被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对齐。此时,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在待机位置处待机,在该位置它们略微退避至薄片宽度的外侧。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位于朝向前侧和后侧离开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几乎相等距离的位置处。
这样,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可根据从薄片处理装置排出的每个薄片的移位位置而改变,在该薄片处理装置中可通过移位单元108设定多个移位位置。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在其移位位置处已略微退避至薄片P1宽度的外侧。因此,从待机位置到薄片对齐位置的移动距离是必需的最小距离就足够了。即使移位位置被改变,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与被排出的薄片不相互碰撞,且还减少了薄片对齐所需的时间。
现在将说明在插入薄片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的情况下的操作,该插入薄片已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给送至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发送的薄片之间的位置。首先,假设在中间处理盘138上形成的薄片束由以下构成:作为薄片束的封面堆叠在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的插入给送盘140上的插入薄片;和作为已经由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另一中间薄片的薄片。
如图13所示,在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给送的插入薄片P2被从下排出辊对128排出之前,在初始位置处待机的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被移至插入薄片的排出位置。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基于插入薄片检测传感器145(参照图2)的检测信号进入等待插入薄片排出的状态。为插入路径144设置插入薄片检测传感器145。
插入薄片排出时的待机位置不同于当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排出的薄片被对齐时的前述待机位置F340和F341。也就是说,从装置主体300A排出的薄片被移位单元108沿宽度方向移位,使得如图11和图12所示,薄片的宽度中心与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不重合。然而,在输送步骤中,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给送的插入薄片P2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而不通过移位单元108。因此,如图13所示,插入薄片的宽度中心与下路径126的输送中心重合。也就是说,插入薄片在中心位置(中心基准)的状态下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因此,对于插入薄片,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不同于从装置主体300A排出的薄片的待机位置F340和F341。
如上所述,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在待机位置G340和G341处待机,在该位置它们已经略微退避至插入薄片P2的宽度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包括插入薄片的薄片束在其最终被移位至前侧(前对齐单元340侧)的位置处被对齐。因此,前对齐构件340a的待机位置G340被设置成与从复印装置输送的下面的第二张和后续薄片的待机位置F340相同的位置。然而,作为后对齐构件341a的第二待机位置的待机位置G341不同于作为第一待机位置的待机位置F341,并且待机位置G341是相对于被排出的插入薄片P2已经略微退避至外侧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插入薄片P2通过下排出辊对128的辊隙位置且后端通过桨状物131的逆时针转动与后端挡块139碰撞。装置等待直到完成插入薄片P2的碰撞且插入薄片停止移动为止。仅在相对侧移位的后对齐构件341a被移至从下一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输送的薄片P1的待机位置F341。因此,插入薄片P2被预先移动(预移动)。之后,在待机位置F340和F341处待机的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等待直到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输送的薄片P1被从下排出辊对128排出为止(图14)。
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输送的薄片P1通过下排出辊对128的辊隙位置,后端通过桨状物131的逆时针转动与后端挡块139碰撞。装置等待直到完成薄片P1的碰撞且薄片停止移动为止。预先在略微退避至薄片宽度外侧的待机位置F340和F341处待机的前对齐单元340和后对齐单元341被移至薄片宽度被夹在中间的薄片对齐位置A340和A341。
通过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运动,对齐表面340aa和341aa与薄片P1和插入薄片P2的侧端碰撞,且薄片的两侧端在薄片的对齐位置处被夹在中间,从而对齐。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在薄片对齐位置A340和A341处将薄片P1夹在中间一会儿。然后,如图11所示,为准备随后排出的薄片P1,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再次返回到待机位置F340和F341,在该位置它们已经略微退避至薄片P1宽度的外侧。
以与从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300A输送的薄片的对齐操作相似的方式进行薄片P1的对齐操作。重复这一系列操作直到同一任务的薄片束中的最后一张薄片被从下排出辊对128排出并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为止。
如果设定任务模式为平订模式,则在薄片束中的最后一张薄片被排出到中间处理盘138上之后,订书机132装订薄片束。束排出辊对130排出薄片束到下盘137上。如果设定任务模式是非装订移位整理处理,则在最后一张薄片被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对齐之后,薄片束被束排出辊对130一次全部排出到排出盘137上。
如果此处设定任务模式为输出多份打印件的设定或者如果是随后输出下一任务的连续任务,则在以类似于前述操作的方式使移位位置交替偏离至前面和后面位置的同时,薄片束被堆叠到排出盘136上。
在上述说明中,在设定任务模式时的时间点,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改变待机位置。也就是说,自动整理装置100根据与设定任务模式有关的关于输送路径的指定、移位的有无等排出位置信息来预先改变待机位置。作为待机位置改变的触发信号,也可根据插入薄片检测传感器145的薄片检测操作来改变待机位置。换句话说,通常,根据从装置主体300A在输送路径103上输送的薄片来设定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仅在使插入薄片检测传感器145工作时,待机位置才被改变为根据插入薄片的待机位置。
在上述说明中,作为将薄片输送至中间处理盘138的路径,存在输送路径103和插入路径144两条路径。然而,也可设置三条或更多条路径。如果有N条路径,则可设置数目在从1至(N-1)范围内的移位单元108。
如上所述,已经关于插入薄片被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给送的实例说明了本实施例。然而,即使在通过移位单元108的薄片的情况下,相对于未移位的薄片,也进行与来自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的情况下的对齐操作相同的对齐操作。尽管已经关于仅为装置主体300A的输送路径设置移位单元的构造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也可为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的输送路径设置移位单元。
在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被设置为自由度进一步提高且可被移动的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复印装置之间连接多个不同的薄片处理装置,输送路径变长,且发生薄片的斜动或斜送,也可充分对齐薄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即使薄片为已通过移位单元108的薄片和未通过移位单元108的薄片中的任意一种,都可通过改变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来进行对齐。
如果假设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不能改变,则为了避免排出薄片与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之间的碰撞将出现以下不便。也就是说,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供给的插入薄片必须从插入路径144和输送路径103的汇合点GP被反向输送至移位单元108,且必须以类似于通过移位单元108的薄片的方式被移位调整。随后,输送方向被再次改变,且薄片被输送至中间处理盘138。由于插入薄片被转向(switch-back)输送,所以薄片的输送控制变得复杂且薄片的处理效率劣化。此外,由于插入薄片被转向输送,在图2中,插入路径144和输送路径103的汇合点GP与移位单元108之间的间距必须设置为插入薄片的最长长度。例如,最大薄片输送长度等于与A3尺寸的薄片长度相对应的420mm。因此,自动整理装置100的尺寸增大。尽管也考虑了从移位单元108的上游侧给送插入薄片的方法以避免这样的问题,但是会发生插入薄片给送装置的设定位置受到限制的另一问题。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由于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可改变,因此无需将插入薄片反向输送至移位单元,且插入薄片给送装置的设定位置也不受限制。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在输送路径103中设置移位单元108,即使从插入薄片给送装置150的插入路径144与移位单元的下游侧相遇,也不使薄片的处理生产率劣化。还可提高对齐精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即使连接各种可选装置,也可进行稳定的对齐。已经关于对来自具有移位功能的移位单元的输送路径的薄片和来自不含移位单元的输送路径的薄片,改变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的构造说明了本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而是例如对于以下情况也是有效的:使将沿与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侧端设置为基准的一侧基准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将薄片宽度的中心设置为基准的中心基准的可选装置相连。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薄片处理装置,由于前对齐构件340a和后对齐构件341a的待机位置可改变,因此即使在薄片为例如厚的抗撕裂纸等或弯曲薄片输送路径的情况下,薄片也可被稳定地移位。此外,在复印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或者在其下游单元中发生的薄片的横向定位偏离已经被移位单元108校正的状态下,可进行移位操作。因此,薄片可被容易地堆叠成进入在中间处理盘138上已被对齐的状态,且可提高对齐精度。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是与最宽的解释一致以覆盖所有这种改变、等价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包括:
多个输送路径,其用于输送薄片;和
对齐部件,其用于沿与从所述多个输送路径输送的薄片的薄片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对齐所述薄片,
其中,所述对齐部件具有一对对齐构件,该对对齐构件从所述对齐构件被布置在所述薄片的宽度方向的侧端的外侧的待机位置与所述侧端接触并对齐所述薄片,以及
根据与所述多个输送路径相关的每个排出位置信息来改变所述待机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的所述排出位置信息是关于薄片从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的哪一个被输送至所述对齐部件的信息,以及
对每个薄片,所述待机位置根据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所选择的路径而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为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用于沿薄片的宽度方向移动在所述输送路径上输送的薄片的移动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的所述排出位置信息是关于由所述移动部件所移动的沿宽度方向的薄片位置的信息,以及
对每个薄片,所述待机位置根据由所述移动部件所移动的薄片位置而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部件具有用于独立移动所述一对对齐构件中的每一个的驱动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齐部件具有独立移动所述一对对齐构件中的每一个的驱动单元,以及
在所述一对对齐构件中,可以改变在与所述移动部件移动所述薄片的方向相反侧的所述对齐构件的待机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每个薄片,其中一个所述对齐构件的待机位置可在第一待机位置和第二待机位置之间改变,所述第一待机位置与从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的一个路径输送的所述薄片的侧端相对应,所述第二待机位置与从另一路径输送的所述薄片的侧端相对应并远离从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的一个路径输送的所述薄片的侧端,以及在所述第二待机位置处排出的薄片的对齐位置与所述第一待机位置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对齐构件被移动,使之比所述第一待机位置更接近面对所述对齐构件的另一对齐构件,从而一起对齐在所述第二待机位置处排出的薄片和在所述第一待机位置处排出的薄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供给薄片的插入薄片给送装置被连接到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一个。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形成部,其用于将图像形成到薄片上;和
薄片处理装置,其用于对从所述图像形成部通过所述多个输送路径中的一个输送的薄片进行处理,
其中,所述薄片处理装置是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处理装置。
CNB2006101607939A 2005-12-01 2006-12-01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38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8548 2005-12-01
JP2005348548 2005-12-01
JP2006270798 2006-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5590A CN1975590A (zh) 2007-06-06
CN100470389C true CN100470389C (zh) 2009-03-18

Family

ID=38125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6079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0389C (zh) 2005-12-01 2006-12-01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0389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517A (zh) * 2011-02-28 2012-08-29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纸张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9491B2 (ja) * 2010-05-18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EP2465797B1 (en) * 2010-12-15 2017-06-28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US10604369B2 (en) * 2016-12-09 2020-03-31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heet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s provided with the apparatu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9134A (en) * 1990-06-23 1992-12-0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Sorter with sheet aligning member
US5622359A (en) * 1994-12-14 1997-04-22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CN1236912A (zh) * 1997-09-16 1999-12-01 夏普公司 纸张对齐装置
CN1449927A (zh) * 2002-04-10 2003-10-22 佳能株式会社 排出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469205A (zh) * 2002-06-28 2004-01-21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493523A (zh) * 2002-10-29 2004-05-05 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氧化铝焙烧工序的余热利用方法
CN1683229A (zh) * 2004-04-16 2005-10-19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处理设备以及相关的图象形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9134A (en) * 1990-06-23 1992-12-0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Sorter with sheet aligning member
US5622359A (en) * 1994-12-14 1997-04-22 Konica Corporatio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CN1236912A (zh) * 1997-09-16 1999-12-01 夏普公司 纸张对齐装置
CN1449927A (zh) * 2002-04-10 2003-10-22 佳能株式会社 排出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469205A (zh) * 2002-06-28 2004-01-21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493523A (zh) * 2002-10-29 2004-05-05 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氧化铝焙烧工序的余热利用方法
CN1683229A (zh) * 2004-04-16 2005-10-19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处理设备以及相关的图象形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9517A (zh) * 2011-02-28 2012-08-29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纸张处理方法
CN102649517B (zh) * 2011-02-28 2016-03-30 株式会社理光 纸张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纸张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5590A (zh) 200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07652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71578B2 (en)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amount of positional error of conveyed shee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CN101008800B (zh) 具有用于装订打印物的带订书机的整理器的图像形成系统
JP2008239298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128088B2 (en) Combined sheet buffer and inverter
US20150310316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1377321B2 (en)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2951487A (zh) 片材处理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1596983B (zh) 片材输送装置及成像设备
CN102636982A (zh) 图像形成系统和打印机控制器
JP4193925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0470389C (zh) 薄片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8528898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74077B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is
US8205867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19847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搬送方法
JP2011241021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5943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90162119A1 (en) Method for image to paper (iop) registration: image one to image two error compensation
JP3943861B2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4557052B2 (ja) 用紙搬送中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9173379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当該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用紙搬送方法
JP4440858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42868A (zh) 片材排出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5770520B2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