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5464A -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45464A CN109945464A CN201910018834.8A CN201910018834A CN109945464A CN 109945464 A CN109945464 A CN 109945464A CN 201910018834 A CN201910018834 A CN 201910018834A CN 109945464 A CN109945464 A CN 1099454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 heat
- station
- stores station
- temperature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能量传输领域,公开一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包括家庭站,所述家庭站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同时,所述能量存储站与所述家庭站相互进行电能传输;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热能;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电能;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当所述净消耗能量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和电能。通过对各个家庭站的热能、电能消耗情况进行监控,按照提前设定的每个家庭站的供给量统一调度,减少热能与电能的损耗、流失,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提高能量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家庭环境中,会有多种家用电器,而多种类型的家用电器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且均涉及到热量的转换。比如,空调需要制冷,另一方面会将热量散发掉,同样,冰箱制冷时也需要消耗电能或将热量散发掉,另一方面,热水器需要将热水加热,需要消耗电能;冬天时,空调需要制热,也会将一部分冷量释放掉。有的需要热量,有的散发热量,有的需要冷量,有的散发冷量,而散发的热量和冷量均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
因此,如何将电器散发的热量以及冷量进行统一调度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实现节能减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以解决如何将电器散发的热量以及冷量进行统一调度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的问题。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包括家庭站,所述家庭站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以
热传导的方式连通,同时,所述能量存储站与所述家庭站相互进行电能传输;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热能;
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电能;
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
当所述净消耗能量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和电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包括:
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的加权和,确定出所述净消耗能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消耗热能的权重为第一权重,净消耗电能的权重为第二权重,第一权重小于等于第二权重。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设定值等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各自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与电能之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与电能之和比例关系相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的历史热能消耗量与历史电能消耗量之和比例关系相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消耗热能包括净消耗热量和净消耗冷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消耗热能为净消耗热量与净消耗冷量的加权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消耗热量的权重为第三权重,净消耗冷量的权重为第四权重,第三权重小于等于第四权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对各个家庭站的热能、电能消耗情况进行监控,按照提前设定的每个家庭站的供给量统一调度,减少热能与电能的损耗、流失,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提高能量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中转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能量存储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文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文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被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个元素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实际上第一元素也能够被称为第二元素,反之亦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结构、装置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结构、装置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的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文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文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本文中,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
本文中,调温设备指的是设备工作时能够带来自身或者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的设备,如,冰箱、空调器、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热水器、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冰柜。
能量存储站10的具体形式不限定,其主要功能是存储能量,其内具有能够储存能量的蓄能材料,并保证能量存储站10绝热保温即可。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一个绝热保温的箱体,其内填充蓄能材料。也可以是在地面上挖设的一个存储池,将存储池的内壁进行绝热保温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应用于单个家庭,也可以应用于一个小区或者社区。应用场景不同,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同,能量存储站10的存储容量不同。如,在应用在单个家庭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10个。在应用在小区、甚至更大的社区中时,外接的调温设备的数量就很庞大,此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量就需要很大。能量存储站在具有应用时,只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存储的能量依据能量所体现出来的温度,可以分为热量和冷量,即热能。故,热量和冷量是相对的概念,依据设定的界限(如,温度界限)来划分即可。因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是热量存储装置(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是冷量存储装置(冷量存储站)12。
热量存储装置11的能量吸收端101即为热量吸收端11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热量的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能量释放端102即为热量释放端112,用于向需要热量的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如,第一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空调制冷时的空调室外机、空气能压缩机、太阳能集热调温设备、移动机器人放热充电器等。第二调温设备可以是热水器、制热空调、暖气调温设备、加热装置等。
冷量存储装置12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冷量吸收端121(也即,热量释放端),用于吸收能够产生冷量的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冷量,能量释放端102为冷量释放端122(也即,热量吸收端),用于向需要冷量的第四调温设备1221释放冷量。如,第三调温设备可以是空调制热时的空调室外机,压缩机、集冷调温设备等。第四调温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制冷空调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热量存储装置11,以及,一个或多个冷量存储装置12。具体设置个数及种类依据设置的应用场景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述的能量存储站10在不做特殊说明时,可以指热量存储站11,也可以指冷量存储站12。当能量存储站10作热量存储站11时,能量吸收端101是热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102是热量释放端。当能量存储站10作冷量存储站12时,能量吸收端101是冷量吸收端,能量释放端102是冷量释放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可吸收一个或者同时吸收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也可以向一个或者同时向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因此,依据外接调温设备的实际情况,能量吸收端1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个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1011(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能量,吸收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吸收端101采用换热装置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然后流动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能量存储站10内的储能材料将能量吸收端101的媒介的能量吸收并存储,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在流出至调温设备侧换热装置,吸收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存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或多个第一换热装置(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1111和第三调温设备121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3所示,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并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连通管路组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多个外接调温设备同时向能量吸收端101进行能量输入的场景。通过在第一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一换热装置的第出液管和进液管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一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调温设备侧产生的能量转换至能量存储站10内。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一调温设备111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三调温设备121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吸收端101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能量吸收端1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吸收端101(多个第一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吸收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并可以向一个或多个能量吸收端101输送能量。
同理,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能量。释放方式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时,能量释放端102采用换热装置与设备侧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在能量存储站10与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之间形成媒介循环通路。流体媒介在能量释放端102中吸收能量存储站10的蓄能材料中的能量,然后流动至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调温设备侧吸收流体媒介中的能量,释放能量后的流体媒介再流回至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如此循环,完成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或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如图5所示)或多个第二换热装置(如图4所示),每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14),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具体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和第四调温设备1221)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独立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再如,如图3所示,能量释放端102包括一个第二换热装置,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14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142。一个进液管141和一个出液管14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14,构成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14,分别用于与外接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侧的终端换热装置连通。适应能量释放端102同时向多个外接调温设备进行能量输出的场景。通过在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端的多个进液管和出液端的多个出液管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然后通过对各流量控制装置的控制,可实现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以及调节每个调温设备的媒介循环管路中媒介的流量,实现不同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还可以包括多个终端换热装置,每个终端换热装置具有终端进液管和终端出液管,分别通过该两根管路对应与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和进液管141连接。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调温设备侧,用于吸收调温设备产生的能量。第二换热装置与终端换热装置构成一个媒介循环通路,通过流体媒介完成将能量存储站10内的能量释放给调温设备侧。其中,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二调温设备1121侧。能量存储站10为冷量存储站12时,终端换热装置设置在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多个能量释放端102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与能量释放端102可构成媒介循环通路即可。例如,如图6所示,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进液管14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151连通,每个能量释放端102(每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出液管14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15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在调温设备(第一调温设备和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通过各自的媒介循环通路进行能量转换。即将多个能量释放端102(多个第二换热装置)的多个进液口连通,多个出液口连通。通过在进液中转管路和出液中转管路上的各连通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实现同时由一个或多个能量释放端102释放能量,并可以同时向一个或多个调温设备释放能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采用的换热装置,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相同。具体地,能量存储站10包括以下四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第一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即,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均独立设置。即,第一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用于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如图6所示,第二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由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构成)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由进液中转管路151和出液中转管路152构成)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即,多个能量吸收端101的管路互相连通,多个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互相连通。即,第二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该多个能量吸收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互相连通,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该多个能量释放端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互相连通,通过一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三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多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多组连通管路组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一个能量吸收端101的多个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一个能量释放端102的多个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第三种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为一个,具有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能量释放端102为一个,具有多组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
如图4所示,第四种能量存储站10,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第一换热装置,通过每个换热装置各自的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构成的连通管路组14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第二换热装置,通过每个换热装置各自的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构成的连通管路组14与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每个能量释放端1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第四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吸收端101为多个,每个能量吸收端101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能量存储站的能量释放端102为多个,每个能量释放端端1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
当然,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设置方式可以不相同。采用的具体的设置方式依据情况进行组合确定即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多个流量控制装置13分别设置在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管路上。流量控制装置具有调节流量的作用,包括动力作用和节流作用。其中,动力作用用于增加流量,节流作用用于减小流量。在利用流体媒介进行能量交换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可以为动力泵和电磁阀,或者,膨胀阀等。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分别通过管路(进液管141和出液管142)与外部调温设备进行能量交换,即,一个调温设备与能量吸收端101(或能量释放端102)构成一个媒介循环管路,流量控制装置设置在每个调温设备相对应的媒介循环管路上即可。通过流量控制装置的设置,可以控制调节各自所在的媒介循环管路内的媒介的流量,可从零至最大流量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控制能量储存站10的能量的存储量或释放量。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流量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能量吸收端101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以及能量释放端102的各进液管141和各出液管142的接口处。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体的能量存储站10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一个或多个蓄能堆100,每个蓄能堆100包括,
蓄能单元110,用于存储能量;
吸收端换热装置101,所述吸收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110中;
释放端换热装置102,所述释放端换热装置嵌设在所述蓄能堆110中;。
本发明实施例中,蓄能单元110可以采用现有的蓄能材料,如,熔盐,可以存储热量。熔盐的种类很多,如,陶瓷基体熔盐。再如,冰袋,可以存储冷量。蓄能单元的形状不限定,依据蓄能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来确定即可,如,采用熔盐时,蓄能单元采用钢性壳体,钢性壳体内封装熔盐,并在钢性壳体上形成凹槽,用于嵌设吸收端换热装置和释放端换热装置。
吸收端换热装置,即能量吸收端101,每个蓄能堆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吸收端换热装置。多个蓄能堆中的吸收端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
释放端换热装置,即能量释放端102,每个蓄能堆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释放端换热装置。多个蓄能堆中的释放端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相互连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
当然,能量存储站10还包括绝热保温的壳体,起到保温绝热作用,防止能量流失。
本实施例中,吸收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一换热盘管;释放端换热装置采用第二换热盘管。采用盘管有利用增加与蓄热单元的换热面积,提高存储或释放的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盘管和第二换热盘管在蓄能单元中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仅有一个蓄能堆100时,吸收端换热装置101和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连通管路采用前述的第一种至第四种能量存储站10的结构即可。
本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10中具有多个蓄能堆100时,每个蓄能堆100中的吸收端换热装置101和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连通管路采用如图5或图6所示的设置方式。并在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端再增加设置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每个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的进液管(141或者151)连通至总进液管,每个吸收端换热装置101的出液管(142或152)连通至总出液管。同理,在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端也再增加设置总进液管和总出液管,每个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进液管(141或者151)连通至总进液管,每个释放端换热装置102的出液管(142或152)连通至总出液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家庭站指的是应用于单个家庭的能量存储站10。如图2所示,家庭站包括一个热量存储装置11和一个冷量存储装置12。本实施例中,能量存储站指的是应用于一个小区或者社区的能量存储站,在该小区或社区里的多个家庭站共享该能量存储站的热能,包括热量和冷量。
各个家庭站之间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各个家庭站还同时分别与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
其中,连通方式可以多种,例如,家庭站的热量释放端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热量吸收端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释放端连通,同样的,家庭站的冷量释放端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冷量吸收端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释放端连通;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家庭站的热量存储装置和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存储装置直接进行热交换;家庭站的冷量存储装置和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存储装置直接进行热交换。又例如,家庭站的第一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第二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释放端连通,同样的,家庭站的第三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吸收端连通,家庭站的第四调温设备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释放端连通;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家庭站的第一调温设备、第二调温设备直接和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家庭站的第三调温设备、第四调温设备直接和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存储装置进行热交换。
每个连通管路上均设置有流量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家庭站与能量存储站之间的热能传输。
家庭站之间的连通方式可参考上述家庭站与能量存储站的连通方式。
进一步地,每个家庭站或能量存储站中,还包括温差发电装置50,温差发电装置50的一端501与热量存储装置11连通,温差发电装置50的另一端502与冷量存储装置12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将不同调温设备产生不同的多余能量通过热量和冷量的方式分别存储,并利用热量和冷量进行发电,将能源进行二次利用,避免了能源浪费,节能环保。
温差发电装置50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塞贝克(Seebeck)效应和珀尔帖(Peltier)效应将热能和电能直接转换的技术。具体地,在半导体材料在两端受热不均时,其中的载流子发生迁移,从而在其两端形成电势差。温差发电装置50已知装置即可。
温差发电装置50的一端(热端)与热量存储装置连通,另一端(冷端)与冷量存储装置连通,连通方式多样。例如,第一种连通方式,如图19所示,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在热量存储装置11侧设置热端换热装置Ⅰ113,在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也设置热端换热装置Ⅰ51,通过两根管路将两个换热装置(113和51)连通,构成热端循环回路,流体媒介在该热端循环回路中流动,将热量存储装置11内的热量输送至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同理,在冷量存储装置12与温差发电装置50的冷端之间也通过两个换热装置(冷端换热装置Ⅰ123和冷端换热装置Ⅱ52)构成冷端循环回路,流体媒介在该冷端循环回路中流动,将冷量存储装置内的冷量输送至温差发电装置50的冷端。使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和冷端形成温差,从而形成电势差。再如,第二种连通方式,可以直接利用导热体,将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与热量存储装置连接,冷端与冷量存储装置连接,利用导热体分别将热量和冷量传递至温差发电装置50的两端。
在一个家庭站或能量存储站内,热量存储装置11的数量为一个多个,冷量存储装置12的数量也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在一个家庭站或能量存储站内,还包括,蓄电装置53,蓄电装置53与温差发电装置50的电能输出端电连接。蓄能装置53采用常规具有蓄电功能的蓄电装置即可,如,锂离子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等。在蓄电装置53的电能输出端设置用电电压调节模块531,用于向电能消耗设备56提供匹配的电压的电能。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在一个家庭站或能量存储站内,还包括,蓄电电压调节模块54,以电连接的方式串联在温差发电装置50的电能输出端和蓄电装置53的电能输入端之间。调节温差发电装置50输出电能的电压,与蓄电装置53的供电电压(充电电压)相匹配。
在一个家庭站中,还包括电能消耗设备,家庭站的蓄电装置为电能消耗设备供电。多个家庭站可以共享一个能量存储站的电能,即:家庭站的蓄电装置向能量存储站的蓄电装置传输电能,能量存储站的蓄电装置向家庭站的蓄电装置或电能消耗设备传输电能。多个家庭站之间也可以共享电能,即家庭站之间的蓄电装置互相传输电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具体地,在热量存储装置与调温设备之间、冷量存储装置与调温设备之间、以及家庭站的热量存储装置与能量存储站的热量存储装置之间、家庭站的冷量存储装置与能量存储站的冷量存储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中转换热器,对第一中转换热器两端的热能转换起中转作用。
具体地,第一中转换热器20,包括:
吸热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或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热能;
放热端202,用于向能量存储站10或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释放热能。
在实际应用时,调温设备的数量不定,可以为一个,也可能为两个,甚至更多个;而能量存储站10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放热端202也为一个或多个,实现一路转多路,多路转一路,或者多路转多路,能够方便调节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而且通路控制方便,依据实际情况,可导通其中部分通路进行能量交换即可。而且,还能够简化能量存储站与调温设备之间的连通管路,方便管路的布局,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调温设备,能量存储站10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调温设备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调温设备通过中转换热器20向能量存储站供给冷量。当吸热端201连通至调温设备时,放热端202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向能量存储站10供给热量,也可以是,能量存储站10向调温设备供给冷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吸热端201,用于吸收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也即放冷量端(释放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释放端112(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或者,吸热端201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吸收端12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此时,吸热端201可以理解为释放冷量端201,流体媒介吸收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的热量(吸收热量,即释放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吸热端201,吸热端201与放热端202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放热端202。
同理,放热端202,用于向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释放热量,也即吸收冷量端(吸收冷量)。采用的具体结构多样,如,利用流体媒介作为载体,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热量存储站11侧的热量吸收端111(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吸收热量存储站11侧(或者,第二调温设备1121)的热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采用换热装置与冷量存储站12的冷量释放端122(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的换热装置通过管路连通,流体媒介向冷量存储站12侧(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释放热量(释放热量,即吸收冷量),流体媒介流动至该放热端202,放热端202与吸热端201的媒介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换至吸热端201。
即,在将中转换热器应用至冷量存储装置时,中转换热器20中热量的传递的逆过程即为冷量传递,也即,吸热即释放冷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吸热端201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蒸发器或者换热盘管等。放热端202具体采用换热装置,如,板式换热器,冷凝器,或者,换热盘管等。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个数,以及,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外接连通管路组的设置,依据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确定即可。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为一个或多个,每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独立设置。例如,吸热端201包括一个(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或多个(参见图11的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第三换热装置,每个第三换热装置均具有进液管211和出液管212(即,一组连通管路组21),通过两个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利用流体媒介将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热量传递至吸热端201。也即,每个第三换热装置独立地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再如,如图10、图12所示,吸热端201为一个第三换热装置,并在第三换热装置的进液端连通多个进液管211,出液端连通多个出液管212。一个进液管211和一个出液管222作为一个连通管路组21,构成多个独立的连通管路组,通过该多个独立连通管路组分别与外接调温设备侧的第三换热装置连通。
在另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互相连通。互相连通的方式很多,只要实现能够多个吸热端均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连通即可。例如,如图11所示,多个吸热端201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进液管211均与进液中转管路221连通,每个吸热端201的出液管212均与出液中转管路222连通。再通过进液中转管路221和出液中转管路222作为一组连通管路组,通过两根管路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
同理,放热端202为一个或多个时,每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设置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放热端202为多个时,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互相连通,连通方式同前述的吸热端2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中,依据吸热端201和换热端202的管路的设置方式,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8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Ⅰ,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9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10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Ⅲ,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一路。
如图11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Ⅴ,吸热端201为多个,多个吸热端201相互连通由一组连通管组与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侧的换热装置连通;放热端202为多个,多个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独立设置。即,多个吸热端201的管路相互连通,多个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多路。
如图12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Ⅳ,吸热端201为一个,一个吸热端201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一个放热端202具有多个独立设置的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多路转多路。
如图13所示,第一中转换热器Ⅵ,吸热端201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放热端202为一个,具有一个连通管路组。即,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管路独立设置。一路转一路。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六种,其中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结构可以互换,也可以任意组合。连通侧(能量存储站侧和调温设备侧)的换热装置的连通管路组的数量确定适配的中转换热器的结构即可。另外,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连通管路组为多组时,个数不限定,依据所需接入的能源存储站10或者调温设备的个数确定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中,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可以单独设置,如,采用板式换热器时,两者相对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换热面积最大化;当采用换热盘管时,使两者的盘管部分相互交错设置(可接触或不接触),保证有效换热。或者,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设计为一体。设置方式不限定,只要实现,吸热端201的换热装置和放热端202的换热装置能够进行热传递即可。如图8至图13所示,均为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采用不接触式的相对设置的换热装置结构,当然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中转换热器不限于附图所给出的结构。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中转换热器20,还包括,吸热阀门231,串联设置在吸热端201的管路上;和/或,放热阀门232,串联设置在放热端202的管路上。设置阀门的目的是控制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的打开或关闭。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吸热端201(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吸热阀门231,在每个放热端202(一每个换热装置)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上均设置放热阀门232。通过对各阀门的控制,分别实现对中转换热器20的放热端202和吸热端201的各连通管路的开合控制,调节能量的传递,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控制能源存储站10向部分调温设备进行能量释放,也可以控制部分调温设备箱能源存储站10存储能量。
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中转换热器,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
吸热端301,用于连通至能量存储站10/调温设备(如,第一调温设备1111或者第四调温设备1221);
放热端302,用于连通至调温设备(如,第二调温设备1121或者第三调温设备1211)/能量存储站10;和,
单向导热装置31,吸热端301和放热端302设置在单向导热装置31的两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通过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可以在能量存储站向释放端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时,为调温设备提供精准的能量。另外,还适用于当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不能按设定的方向进行能量传输的情况。一般进行热传递时,只能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如果热量存储站内的温度本身高于调温设备输出的媒介温度,而此时,热量存储站还有许多供热量存储的容量,则此时无法对热量存储站按设定方向进行热量储存,反而会造成热量存储站的热量流失,起到相反的作用。热量存储站进行热量释放时,也是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该第二中转换热器30,利用单向导热装置31对从调温设备导向热量(冷量)存储站的媒介温度,以及从热量(冷量)存储站导向设备的媒介温度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使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按设定方向正常的进行热量传递。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是在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基础上,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了单向导热装置31。因此,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收端301和放热端302的结构设置,以及所起的作用均与第一中转换热器20的吸热端201和放热端202相同,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依据如图8至图13所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一中转换热器Ⅵ结构,在吸热端和放热端之间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即可依次得到吸热端和放热端对应一致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Ⅰ至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如图14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如图15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Ⅵ30即是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Ⅵ20的基础上增加单向导热装置31得到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单向导热装置31实现将吸热端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具体可以采用冷媒换热器或者半导体温度调节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包括蒸发器311、压缩机(图未示)、冷凝器312和膨胀阀(图未示),四者连接构成换热回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蒸发器311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冷凝器312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半导体温度调节器,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在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的第一端换热器和第二端的第二端换热器,以及供电装置。供电装置用于为半导体制冷片提供电能。通过控制供电电流的方向,可使半导体制冷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产热和产冷的两种模式下进行切换。例如,在正向电流下,第一端为冷端,第二端为热端;切换电流方向后,第一端切换为热端,第二端切换为冷端。第二中转换热器30包括两个绝热保温设置的吸热腔室303和放热腔室304;第一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吸热端301相对设置,并设置在吸热腔室303中;第二端换热器与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放热端302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放热腔室304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第一端换热器为热端(或者冷端)和第二端换热器为冷端(或者热端)即可。
当需要向释放端调温设备提供精确的能量,或者,在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之间不能按设定方向进行热传递时,启动单向导热装置31,将吸热端301的热量强制交换至放热端302,再由放热端302将热量传递至能量存储站10(或者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一种能量存储站,包括,
能量存储站10,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用于吸收能够产生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的能量,能量释放端102用于向需要相应能量的调温设备(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释放能量。以及,
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一个或多个前述的第二中转换热器30,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在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二中转换热器2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24上。
即,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实施例。
如图5所示,第一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一中转换热器2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该第一种能量存储站中,除了采用图9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外,还可以采用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中转换热器,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多路转多路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如图16所示,第二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该第二种能量存储站中,除了采用图10所示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Ⅱ(图7所示)外,还可以采用第二中转换热器Ⅰ、第二中转换热器Ⅲ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Ⅳ,实现能量存储站10与多个调温设备的一路转多路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多路转多路的第二中转换热器Ⅴ,适用于具有多个能量存储站10时,第一中转换热器的吸热端201(或者放热端202)的多个连通管路分别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连通,实现多个能量存储站10同时向调温设备释放能量,或者多个调温设备同时向多个能量存储站10储能。
第三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量存储站10与部分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与另一部分调温设备之间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30。
如图18所示,第四种能量存储站,包括能量存储站10、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且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一一对应,第一中转换热器20接入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第二中转换热器30并联连接在第一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该第四种能量存储站中,除了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Ⅱ和第二中转换热器Ⅵ外,均可以采用其其他五种第一中转换热器和第二中转换热器,依据实际应用时的能源存储站10的个数、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进行设置布局即可。
上述第一种至第四种的能量存储站不限于图13至图18中采用的第一中转换热器20和第二中转换热器30,依据能量存储站10的能量吸收端101和能量释放端102的结构,以及调温设备的数量等因素,选择具有适配的吸热端和放热端的中转换热器即可。
针对第四种能量存储站,还包括,切换装置,切换装置设置在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与连接管路24并联连接的连接接口处,用于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具体地,所述切换装置为控制阀门组,包括两个阀门,进液控制阀门161和回液控制阀门161,通过在封堵第二中转换热器30的并联管路的第一状态和封堵连接管路24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实现切换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连通或者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连通。
在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切换装置的控制端控制连接;当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30连通。
具体地,通过检测能量存储站10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通过判断第一媒介温度与第二媒介温度的关系,确定能量存储站10和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是否可以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例如,能量存储站10为热量存储站11,释放端调温设备1201为第二调温设备1121,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接入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如图9所示),并在第一中转换热器Ⅱ20与热量存储站11之间的连接管路上并联接入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设定的热交换方向为由热量存储站11向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供热,实现该设定热交换方向的前提是,热量存储站11侧的第一媒介温度大于第二调温设备侧的第二媒介温度。因此,当第一媒介温度小于第二媒介温度时,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就无法按设定的方向进行热交换,此时,控制切换装置,切换热量存储站11与第二调温设备1121之间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Ⅱ30连通。依次类推,热量存储站11与多个第一调温设备1111(吸收端调温设备)之间的切换的控制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能量存储站中,能量存储站10与调温设备(吸收端调温设备1011或者释放端调温设备1021)之间接入的中转换热器(第一中转换热器和/或第二中转换热器)的个数不限于图5,或图16至图17中的一个,也可以接入多个。如,能量存储站应用在家庭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有限,接入一个中转换热器即可。当能量存储站应用在小区、社区等大型场景中时,调温设备的数量庞大时,而且,所需储存的能量也很多,因此,可将调温设备进行分组(如,一个家庭内的为一组),也可设置多个能量存储站10,每组调温设备通过一个中转换热器与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也可以与多个能量存储站10进行能量交换,此时,接入多个中转换热器。依据具体情况确定即可。
如图20所示,当热量存储装置11的数量为多个时,为了方便多个热量存储装置11与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的连通,增加设置了第一中转换热器20,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串联设置在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501与热量存储装置11之间,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20将热量存储装置11传递至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采用一路转多路的第一中转换热器,采用吸热端201具有多组独立连通管路组14、放热端202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14的中转换热器,通过第一中转换热器20将温差发电装置50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热量存储装置11进行热交换。同理,在冷量存储装置12的数量为多个时,也增加设置了第一中转换热器20,第一中转换热器20串联设置在温差发电装置50的冷端502与冷量存储装置12之间。具体设置方式同热量存储装置11侧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能量存储站,还包括,第二中转换热器30,串联设置在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501与热量存储装置11之间。以及,串联设置在温差发电装置50的冷端502与冷量存储装置12之间。增加第二中转换热器30,能够为温差发电装置50的热端501和冷端502提供精确温度的媒介,因此,能够控制温差发电装置50的两端的温差,从而为电能消耗设备56提供更加匹配的电能。
当然,在当热量存储装置11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二中转换热器30同样可以采用一路转多路的第二中转换热器,采用吸热端301具有多组独立连通管路组14、放热端302具有一组独立连通管路组14的中转换热器,通过第二中转换热器30将温差发电装置50的一端分别与多个热量存储装置11进行热交换。同理,在冷量存储装置12的数量为多个时,也增加设置第二中转换热器30。参考图20,将图20中第一中转换热器20替换为第二中转换热器30即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包括家庭站,所述家庭站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同时,所述能量存储站与所述家庭站相互进行电能传输;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热能;
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电能;
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
当所述净消耗能量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和电能。
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对各个家庭站的热能、电能消耗情况进行监控,按照提前设定的每个家庭站的供给量统一调度,减少热能与电能的损耗、流失,兼顾多个家庭站的使用需求,提高能量总体利用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包括:
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的加权和,确定出所述净消耗能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消耗热能的权重为第一权重,净消耗电能的权重为第二权重,第一权重小于等于第二权重。
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净消耗电能的权重比净消耗热能的权重大,在计算家庭站消耗的热能和电能时,重视家庭站吸收的电能,也即,若对热能和电能收费,则电能比热能贵。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每个家庭站所对应的设定值可以不同,例如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等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各自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与电能之和;按照存入多少,使用多少的原则进行能量分配;例如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与电能之和比例关系相同。按照存入的能量比例进行分配。例如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的历史热能消耗量与历史电能消耗量之和的比例关系相同,按照历史消耗量的比例进行分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消耗热能包括净消耗热量和净消耗冷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净消耗热能为净消耗热量与净消耗冷量的加权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消耗热量的权重为第三权重,净消耗冷量的权重为第四权重,第三权重小于等于第四权重。
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净消耗冷量的权重比净消耗热量的权重大,在计算家庭站消耗的冷量和热量时,重视家庭站净消耗冷量,也即,若对热量和冷量收费,则冷量比热量贵。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9)
1.一种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家庭站,所述家庭站与所述能量存储站以热传导的方式连通,同时,所述能量存储站与所述家庭站相互进行电能传输;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热能;
获取家庭站的净消耗电能;
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
当所述净消耗能量大于等于设定值时,控制家庭站停止传输热能和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确定出所述家庭站的净消耗能量,包括:
根据所述净消耗热能和所述净消耗电能的加权和,确定出所述净消耗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
净消耗热能的权重为第一权重,净消耗电能的权重为第二权重,第一权重小于等于第二权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值等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各自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与电能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向能量存储站存储的热能与电能之和比例关系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个家庭站的设定值之间成比例关系,所述比例关系与各个家庭站在第一时间段内,或所述第一时间段的历史同期内的历史热能消耗量与历史电能消耗量之和比例关系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消耗热能包括净消耗热量和净消耗冷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消耗热能为净消耗热量与净消耗冷量的加权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净消耗热量的权重为第三权重,净消耗冷量的权重为第四权重,第三权重小于等于第四权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18834.8A CN109945464A (zh) | 2019-01-09 | 2019-01-09 |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18834.8A CN109945464A (zh) | 2019-01-09 | 2019-01-09 |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45464A true CN109945464A (zh) | 2019-06-28 |
Family
ID=67007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18834.8A Pending CN109945464A (zh) | 2019-01-09 | 2019-01-09 |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45464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00783A (en) * | 1977-07-18 | 1980-04-29 | Ehret Boyd P |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and thermally storing energy |
CN101619902A (zh) * | 2008-07-03 | 2010-01-06 | 煜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建筑物能源储存与转换装置 |
CN102208882A (zh) * | 2010-03-29 | 2011-10-05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能量管理系统、能量管理装置以及能量管理方法 |
CN102349213A (zh) * | 2010-01-12 | 2012-02-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供需控制装置、供需控制方法及供需控制系统 |
DE102013020962A1 (de) * | 2013-12-12 | 2015-06-18 | Daimler Ag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Bereitstell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in einem Kraftfahrzeug unter Verwendung einer AMTEC-Einrichtung |
CN105241122A (zh) * | 2009-11-16 | 2016-01-13 | 苏纳珀有限公司 | 能量存储系统 |
CN107894099A (zh) * | 2017-11-03 | 2018-04-10 | 周超宇 | 共享热水物联网模式及运作方法 |
CN108647888A (zh) * | 2018-05-11 | 2018-10-12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 | 一种冷热电多能源供能系统的综合效率评价方法 |
-
2019
- 2019-01-09 CN CN201910018834.8A patent/CN10994546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00783A (en) * | 1977-07-18 | 1980-04-29 | Ehret Boyd P |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and thermally storing energy |
CN101619902A (zh) * | 2008-07-03 | 2010-01-06 | 煜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建筑物能源储存与转换装置 |
CN105241122A (zh) * | 2009-11-16 | 2016-01-13 | 苏纳珀有限公司 | 能量存储系统 |
CN102349213A (zh) * | 2010-01-12 | 2012-02-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供需控制装置、供需控制方法及供需控制系统 |
CN102208882A (zh) * | 2010-03-29 | 2011-10-05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能量管理系统、能量管理装置以及能量管理方法 |
DE102013020962A1 (de) * | 2013-12-12 | 2015-06-18 | Daimler Ag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Bereitstellung von elektrischer Energie in einem Kraftfahrzeug unter Verwendung einer AMTEC-Einrichtung |
CN107894099A (zh) * | 2017-11-03 | 2018-04-10 | 周超宇 | 共享热水物联网模式及运作方法 |
CN108647888A (zh) * | 2018-05-11 | 2018-10-12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 | 一种冷热电多能源供能系统的综合效率评价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42978A (zh) | 一种能源站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764460A (zh) | 一种能源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9757904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64550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945464A (zh) |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 |
CN109757906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916211A (zh) | 能量存储站的能量分享方法 | |
CN109764451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64506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87365A (zh) |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电能的方法 | |
CN109780905A (zh) | 家庭站共享能量存储站热能的方法 | |
CN109855227A (zh) | 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 |
CN109861399A (zh) |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电能的方法 | |
CN109672259B (zh) | 一种能源站 | |
CN109780909A (zh) | 多家庭站之间共享热能的方法 | |
CN109757915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64558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57899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57909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64540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945530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64546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98568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764563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9855311A (zh) | 一种能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8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