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9415861B - 包缝机 - Google Patents

包缝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5861B
CN109415861B CN201780038779.8A CN201780038779A CN109415861B CN 109415861 B CN109415861 B CN 109415861B CN 201780038779 A CN201780038779 A CN 201780038779A CN 109415861 B CN109415861 B CN 109415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haft
detection
detection lev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87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5861A (zh
Inventor
庄村英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nake Ey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5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5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06Loop takers, e.g. loopers for overedge-stitch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05Doors or covers for accessing inner parts of the machine; Security device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30Driving-gear for loop takers
    • D05B57/34Driving-gear for loop takers in overedge-stitch sew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05B63/02Loop-taker thread take-up lev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05B63/04Loop-taker thread guard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6Devices for stopping drive when abnormal conditions occur, e.g. thread breakage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73/00Casings
    • D05B73/04Lower casing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87/00Needle- or looper- threading devices
    • D05B87/02Needle- or looper- threading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moving thread through needle or looper ey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缝机。由单一开关(84)进行弯针罩(110)和侧罩(130)的开闭检测以及穿线切换状态的检测。在包缝机(1)中,当切换机构切换为可缝制状态时,配置于关闭位置的弯针罩(110)向铰链轴(94)的轴向一侧滑动,从而检测杆(76)工作。此外,检测杆(76)在非工作状态下配置在未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的初始位置,在侧罩(13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检测杆(76)工作时,检测杆(76)配置在按压工作突起(84A)的允许工作位置,在侧罩(130)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的检测杆(76)工作时,检测杆(76)经由允许工作位置而配置到未按压工作突起(84A)的不许工作位置。

Description

包缝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缝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对于利用单一马达产生的离合器切换来进行用于弯针穿线的泵驱动和用于缝制的主轴驱动的包缝机,公开了禁止穿线状态和缝制状态之间的异常切换的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弯针罩等的开闭检测以及弯针穿线状态和可缝制状态的切换检测通过分别设置单独的开关来实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6322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018292号
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这样的包缝机中,由于使用多个开关,所以布线变得繁琐,并且成本提高。此外,在包缝机中,除了弯针罩以外,还具有侧罩等其他罩。因此,在包缝机中,期望构成为能够由单一开关进行弯针罩和侧罩的开闭检测以及穿线切换状态的检测。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由单一开关进行弯针罩和侧罩的开闭检测以及穿线切换状态的检测的包缝机。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包缝机,其包括:穿线机构,对弯针进行穿线;切换机构,在能够利用所述穿线机构的穿线状态和可缝制状态之间切换;弯针罩,在所述穿线机构的前侧能够开闭地连结于沿着所述包缝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铰链轴,并在关闭位置处覆盖所述弯针的至少一部分;侧罩,相对于所述弯针罩设置在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并且能够开闭地连结于缝纫机主体;开关,构成为包括工作突起,通过所述工作突起被按压而能够将驱动主轴的马达从不许驱动向允许驱动切换;以及检测杆,构成为能够按压所述工作突起,且利用所述切换机构切换为可缝制状态时配置在关闭位置的所述弯针罩朝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的滑动,而进行工作,所述检测杆在非工作状态下配置在未按压所述工作突起的初始位置,在所述侧罩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检测杆配置在按压所述工作突起的允许工作位置,在所述侧罩位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检测杆经由所述允许工作位置而配置到未按压所述工作突起的不许工作位置。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包缝机包括:弯针罩开闭检测轴,沿着与所述铰链轴平行的方向延伸,并通过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移动而与所述检测杆抵接,使所述检测杆工作;以及按压部,设置于所述弯针罩,在所述弯针罩的关闭位置处通过所述弯针罩朝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的滑动,从而按压所述弯针罩开闭检测轴而使所述弯针罩开闭检测轴朝向轴向一侧移动,在所述侧罩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侧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所述弯针罩,并以使所述检测杆停留在所述允许工作位置的方式来限制所述按压部的位置,在所述侧罩位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侧罩离开所述弯针罩,解除对所述按压部的位置限制,并且使所述检测杆配置在所述不许工作位置。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包缝机包括:检测杆弹簧,对所述检测杆从所述允许工作位置或所述不许工作位置朝向所述初始位置施力;罩检测轴弹簧,对所述弯针罩开闭检测轴朝向轴向另一侧施力;以及弯针罩弹簧,对所述弯针罩赋予作用力,其中,利用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弯针罩的关闭位置处,使所述弯针罩克服所述罩检测轴弹簧的作用力和所述检测杆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移动,并使所述检测杆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允许工作位置或所述不许工作位置移动。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包缝机包括:摆动杆部,设置为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摆动,以便在允许所述主轴旋转的状态时停止在允许位置,在不允许所述主轴旋转的状态时位于偏离所述允许位置的摆动位置;以及工作限制部,在所述摆动杆部位于所述允许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所述检测杆工作,且在所述摆动杆部未位于所述允许位置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检测杆工作。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包缝机的基础上,所述开关固定于缝纫机主体。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包缝机还包括切刀罩,所述切刀罩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弯针罩一同开闭,且至少覆盖对被缝制物进行切断的切断机构的一部分,所述切刀罩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述切断机构的切断宽度调整量,与所述弯针罩独立地在沿着所述铰链轴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包缝机,能够由单一开关进行弯针罩和侧罩的开闭检测以及穿线切换状态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包缝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空气流路切换机构和穿线切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的(A)是表示穿线切换机构的滑板支撑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B)是以透视滑板支撑件的状态来表示滑板支撑件的右侧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主轴固定机构和穿线切换机构的切换连动部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安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包缝机前部的弯针罩和切刀罩的铰链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弯针罩和切刀罩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包缝机前部的侧罩和与其对应的缝纫机主体部的部件结构图。
图9是表示侧罩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侧罩的关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由切刀切割布的切幅设定在最小侧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由切刀切割布的切幅设定在最大侧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将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要素的动作一览表示的表格。
附图标记说明
1 包缝机
10 上弯针
10A 上弯针接收口
10B 上弯针针尖
12 下弯针
12A 下弯针接收口
12B 下弯针针尖
14 弯针平衡件
14A 上弯针挂线件
14B 下弯针挂线件
16 主体部
16A 上弯针线插入孔
16B 下弯针线插入孔
16C 上弯针线排出管
16D 下弯针线排出管
18 选择捏手
19 软管
20 管用支承部件
20A、20B支承孔
22 滑管
22A 法兰
24 滑板
24L 保持部
24A U形槽
24B 长孔
24C 异形长孔
24C1长孔部
24C2扩径部
24D 销
26 滑管弹簧
28 支承轴
30 轴弹簧
32 上弯针导通管
34 下弯针导通管
36 滑板支撑件
36P 销
36A、36B通孔
36C 长孔
36D 小孔
38 工作轴
40 切换部件
40A 卡合销
40P 销
42 切换工作部件
42A 卡合长孔
42P 销
44 工作弹簧
46 支承轴
48 切换连动部件
48A 凸台
48B 切换臂
48C 卡合臂
48D 卡合臂
50 承载部件
52 E形环
54 切换捏手
56 弯针平衡件引导件
56A、56B 圆孔
60 外侧固定轴
60A 长孔
60B 槽部
60C 后端
62 内侧固定轴
64 轴弹簧
66 连结销
68 主轴
69 主轴固定板
69A 切口
72 识别环
72A 切口
74 罩检测台
74A 支承轴
74B 臂
74C 通孔
76 检测杆
76A 支承孔
76B 凸台
76C 第一杆部
76D 工作臂
76E 第二杆部
76F 止动件
78 检测杆弹簧
80 弯针罩开闭检测轴
80A 右端
82 施力弹簧(罩检测轴弹簧)
83 E形环
84 开关
84A 工作突起
86 开关台
90 铰链机构
92L、92R 固定铰链部
93 切口部
94 铰链轴
96 铰链弹簧(弯针罩弹簧)
97 E形环
98 切刀罩弹簧
100 侧罩开闭检测轴
102 检测弹簧
104、106 E形环
110 弯针罩
110A 罩部
110B 延长部
110L 铰链部
110R 铰链部
110C 肋
110D 钩(按压部)
110E 引导件
110F 左端面
110G 左端面
120 切刀罩
120L 铰链部
120R 铰链部
120A 钩
120B 左端
120C 台阶部
130 侧罩
130A 收容部
130B 固定部
130C 止动件
130D 检测轴按压部
132 卡止部件
132A 钩部
140 缝纫机主体
140A 贯通孔
142 单元台
142A 穿通孔
144 飞轮
146 正面罩
146A 窗
148 带罩
150 下切刀
152 上切刀
153 针板
154 承载板
154A 下表面
156 铰链部件
158 缝纫机主体罩
A 弯针部
B 空气流路切换机构
C 穿线切换机构
D 主轴固定机构
E 安全机构
F 罩位置切换机构
TH1 上弯针线
TH2 下弯针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包缝机1进行说明。另外,图中适当地用箭头表示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表示包缝机1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包缝机1构成为包括:弯针部A、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穿线切换机构C、主轴固定机构D和安全机构E。此外,如图11所示,包缝机1包括:弯针罩110,构成包缝机1的前部且用于使安全机构E工作;切刀罩120;以及侧罩130,构成包缝机1的左侧部。进而,包缝机1包括罩位置切换机构F,罩位置切换机构F根据侧罩130的开闭状态来切换闭合位置的弯针罩110的左右位置。而且,在包缝机1中,利用空气的力对弯针进行穿线的“穿线机构”包括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和穿线切换机构C,使穿线机构在穿线状态和可缝制状态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包括穿线切换机构C和主轴固定机构D。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关于弯针部A)
如图1所示,弯针部A配置在单元台142的左侧,单元台142构成缝纫机主体140(参照图9)的一部分。该弯针部A包括呈中空构造的大致长条状的上弯针10和下弯针12。上弯针10和下弯针12各自的基端部形成为上弯针接收口10A和下弯针接收口12A,上弯针10和下弯针12各自的尖端部形成为上弯针针尖10B和下弯针针尖12B。而且,利用上弯针接收口10A和下弯针接收口12A来收容借助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和穿线切换机构C输送的上弯针线TH1和下弯针线TH2。此外,弯针部A具有弯针平衡件14,弯针平衡件14包括上弯针挂线件14A和下弯针挂线件14B。而且,上弯针10和下弯针12构成为与后述的利用主轴68的旋转而上下运动的针(省略图示)实现时机交叉,并且进行往复运动。
(关于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
如图1所示,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具有大致块状的主体部16,且主体部16固定在单元台142的前表面。该主体部16的后表面设有软管19,由压缩空气供给装置(省略图示)产生的压缩空气经由软管19供给至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此外,在主体部16的上表面形成有上弯针线插入孔16A和下弯针线插入孔16B,上弯针线插入孔16A和下弯针线插入孔16B分别与设置在主体部16的下表面的上弯针线排出管16C和下弯针线排出管16D连通。进而,在主体部16的前表面设有选择捏手18,并且构成为通过操作选择捏手18,从而设定在穿线操作时使上弯针线TH1和下弯针线TH2中的哪条线穿过。
(关于穿线切换机构C)
如图1所示,穿线切换机构C配置在空气流路切换机构B的下侧。也如图2所示,穿线切换机构C包括管用支承部件20,管用支承部件20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弯曲成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形,并由螺钉固定于单元台142(参照图1)。此外,穿线切换机构C包括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一对滑管22,滑管22的左端部能够滑动地保持于支承孔20A、20B,所述支承孔20A、20B形成于管用支承部件20的左侧壁。进而,主视呈大致倒L形的上弯针导通管32和下弯针导通管34能够滑动地插入滑管22的右端部。该上弯针导通管32和下弯针导通管34的左侧端部保持于管用支承部件20的右侧壁,且上弯针导通管32和下弯针导通管34的上端部分别连结于上述的上弯针线排出管16C和下弯针线排出管16D。此外,在滑管22的右侧端部形成有法兰22A。
在管用支承部件20的右侧设有大致长条板状的滑板(滑动部件)24,滑板24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滑板24的左侧端部构成为保持部24L,保持部24L在俯视时呈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形,保持部24L配置在管用支承部件20的内侧。而且,利用形成于保持部24L的U形槽24A将滑管22保持为能够滑动,并且滑管22的法兰22A配置在保持部24L的内侧。此外,在滑管22的右端部装配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滑管弹簧26,滑管弹簧26配置在法兰22A与保持部24L的右壁之间。由此,滑管22从动于滑板24的左右滑动,在穿线位置和可缝制位置之间移动。具体来说,在穿线位置处,设定为滑管22的左端与上述的上弯针接收口10A和下弯针接收口12A连接,在可缝制位置处,设定为滑管22的左端相对于上弯针接收口10A和下弯针接收口12A向右侧分开。
进而,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孔24B和异形长孔24C左右排列地形成于滑板24,异形长孔24C相对于长孔24B配置在右侧。此外,异形长孔24C包括:宽度尺寸设为恒定的长孔部24C1、与长孔部24C1的左侧端部连接且径向尺寸比长孔部24C1的宽度大的大致圆形的扩径部24C2。进而,在滑板24的右侧端部一体地设有向前侧突出的销24D。
在上述滑管22的上侧,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支承轴28架设在管用支承部件20的左右两侧壁。此外,支承轴28贯通滑板24的保持部24L,保持部24L能够滑动地保持于支承轴28。此外,在支承轴28的右侧部装配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轴弹簧30(参照图2),轴弹簧30对滑板24的保持部24L相对于管用支承部件20朝向左侧施力。
如图1所示,在管用支承部件20的右侧且滑板24的后侧设有滑板支撑件36,滑板支撑件36由螺钉固定于单元台142。也如图3的(A)所示,滑板支撑件36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板状,滑板支撑件36的右侧部分形成为在俯视时向前方敞开的大致U形。
在滑板支撑件36的左侧部分设有向前侧突出的左右一对销36P。该一对销36P分别插入到滑板24的长孔24B和长孔部24C1内,并将滑板24保持为能够滑动。在滑板支撑件36的右侧部分(弯曲成U形的部分),架设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工作轴38,工作轴38穿通滑板支撑件36的通孔36A、36B内,并能够旋转地保持于滑板支撑件36。
如图3的(A)和(B)所示,在工作轴38上,相对于滑板支撑件36的右壁在左侧将切换部件(切换限制部)40固定为能够一体摆动(转动)。在该切换部件40的右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延伸的臂,在该臂的顶端部设有向右侧突出的销40P。销40P能够滑动地插入长孔36C,长孔36C形成在滑板支撑件36的右壁且弯曲成圆弧状。此外,切换部件40包括向前方侧延伸的卡合销40A。
在工作轴38上,相对于滑板支撑件36的中央侧壁在右侧将切换工作部件(主轴固定工作臂部)42固定为能够一体摆动(转动)。切换工作部件42具有向下方侧延伸的臂,在该臂的顶端部设有向右侧突出的销42P。构成为扭簧的工作弹簧44的一端部卡止于该销42P,工作弹簧44的另一端部卡止于滑板支撑件36的小孔36D。而且,在工作弹簧44的作用下,切换工作部件42被以中立位置(图3的(B)所示的位置)为边界朝向前侧或后侧施力。此外,在切换工作部件42的上端部贯通形成有卡合长孔42A,卡合长孔42A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
如图1所示,在滑板支撑件36的前侧设有切换连动部件48。如图4所示,切换连动部件48具有呈大致圆筒状的凸台48A,凸台48A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46,支承轴46固定于单元台142且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而且,切换连动部件48由固定于支承轴46的承载部件50和卡止于支承轴46的E形环52前后包夹。
切换连动部件48包括切换臂(滑动部件卡合部)48B和一对卡合臂(切换卡合部)48C、48D。切换臂48B从凸台48A向上侧延伸,切换臂48B的顶端部在上述滑板24的销24D(参照图1)的左侧相邻地配置。卡合臂48C从切换臂48B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向大致右斜上方延伸设置,卡合臂48D在卡合臂48C的下侧位置从切换臂48B的长边方向中间部向右侧延伸设置。而且,在一对卡合臂48C、48D之间配置有上述切换部件40的卡合销40A(参照图1)。
进而,切换捏手(切换操作部)54以能够一体摆动(转动)的方式固定于切换连动部件48的凸台48A。而且,当切换捏手54围绕支承轴46顺时针转动时,切换臂48B将滑板24的销24D向右侧按压,使滑板24向右侧滑动。另外,在包缝机1中,切换捏手54配置在后述的正面罩146(参照图6)的前侧,并构成为能够由使用者操作。此外,如图1所示,在穿线切换机构C的左端配置有弯针平衡件引导件56,弯针平衡件引导件56固定于缝纫机主体140(后述)或单元台142。该弯针平衡件引导件56在与管用支承部件20的支承孔20A、2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圆孔56A、56B。
(关于主轴固定机构D)
如图4所示,主轴固定机构D包括以前后方向为轴向且向后方侧敞开的大致有底圆筒形状的外侧固定轴(第一轴)60,外侧固定轴60插入到穿通孔142A内,穿通孔142A形成于单元台142。内侧固定轴(第二轴)62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该外侧固定轴60的内部。此外,在外侧固定轴60的内部,在外侧固定轴60的底部(前端部)与内侧固定轴62之间插入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轴弹簧64,轴弹簧64对外侧固定轴60和内侧固定轴62朝向彼此分开的方向施力。
也如图3的(B)所示,在内侧固定轴62的前端部固定有连结销66。该连结销66从内侧固定轴62向右侧延伸,并且穿通长孔(卡合部)60A的内部,长孔60A形成在外侧固定轴60的外周部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利用轴弹簧64的作用力,连结销66卡合于长孔60A的后端部,维持内侧固定轴62与外侧固定轴60的相对位置。此外,连结销66的右端部插入到上述切换工作部件42的卡合长孔42A内(参照图3的(B))。由此,内侧固定轴62利用连结销66连结于切换工作部件42,且通过使切换工作部件42摆动,使内侧固定轴62和连结销66在前后方向移动。
此外,在上述滑板24的可缝制位置处,外侧固定轴60配置在滑板24的扩径部24C2内。进而,在外侧固定轴60的前端部的外周部,以遍及周向全周的方式形成有槽部60B。而且,滑板24的长孔部24C1的边缘部插入槽部60B内,且构成为通过使滑板24向左方向滑动,从而允许滑板24向穿线位置滑动。
如图1所示,在外侧固定轴60的后侧配置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主轴68,主轴68构成为利用设置于包缝机1的右侧部的飞轮144(参照图11)的旋转操作而能够旋转。大致圆板状的主轴固定板69同轴地固定于主轴68,主轴固定板69配置在外侧固定轴60的轴线上。在主轴固定板69的外周部形成有向主轴固定板69的径向外侧敞开的切口69A。而且,设定为外侧固定轴60向后方移动,外侧固定轴60的后端60C(参照图4)嵌合在切口69A内,由此阻止主轴68旋转。
(关于安全机构E)
如图1所示,安全机构E相对于上述穿线切换机构C配置在右侧。该安全机构E包括:识别环72、罩检测台74、检测杆76、弯针罩开闭检测轴80(以下简称为“罩检测轴80”)、开关84和开关台86。
如图3的(B)所示,识别环7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在滑板支撑件36的右侧以能够一体转动的方式固定于工作轴38。在识别环72的外周部形成有向识别环72的径向外侧敞开的切口72A,切口72A在识别环72的轴向贯通。而且,识别环72与工作轴38一体转动,且通过改变切口72A的转动位置,从而控制后述的检测杆76的工作(允许或限制检测杆76工作)。也就是说,识别环72和后述的检测杆76的第一杆部76C起到工作限制部的作用,工作限制部利用工作轴38的摆动位置来限制检测杆76的工作。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的工作轴38、切换部件40、切换工作部件42和识别环72来形成摆动杆部,也可以将它们的一部分或全部一体化来构成摆动杆部。
如图5所示,罩检测台74配置在识别环72(参照图1)的右斜下方,并由螺钉固定于单元台142。在该罩检测台74的大致中央部设有向前方突出的支承轴74A。
检测杆76包括在中央部具有支承孔76A的圆筒形状的凸台76B,罩检测台74的支承轴74A插入支承孔76A内,凸台76B(检测杆76)能够转动(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74A。也就是说,检测杆76的转动轴线与上述工作轴38的轴向(左右方向)交叉。而且,在凸台76B的后端部装配有构成为扭簧的检测杆弹簧78,并且利用检测杆弹簧78对检测杆76在主视时朝向顺时针方向施力。
此外,检测杆76包括:第一杆部76C,从凸台76B向上方侧延伸;工作臂76D,从第一杆部76C的长边方向中间部的左侧面朝向前方侧延伸;第二杆部76E,从凸台76B朝向右斜下方侧延伸且用于按压后述的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以及止动件76F,在第一杆部76C的长边方向中间部朝向右侧突出。
而且,在穿线切换机构C的可缝制状态下,上述识别环72的切口72A配置在第一杆部76C的左侧(允许位置),设定为第一杆部76C向左侧的摆动不被识别环72限制的状态(允许检测杆76工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穿线切换机构C的穿线状态下,识别环72的切口72A相对于第一杆部76C的顶端部在识别环72的周向偏离(配置在摆动位置),设定为第一杆部76C向左侧的摆动被识别环72限制的状态(限制检测杆76工作的状态)。
另外,设定为在检测杆76的非工作状态下,利用检测杆弹簧78的作用力使检测杆76的止动件76F与罩检测台74的左侧的臂74B抵接,将检测杆76维持在初始位置。
罩检测轴80以左右方向为轴向且在检测杆76的工作臂76D的右侧相邻地配置(参照图1),并且能够滑动地插入一对通孔74C内,一对通孔74C形成于罩检测台74。此外,在罩检测轴80的左侧部分装配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施力弹簧82(罩检测轴弹簧),施力弹簧82的右端与固定于罩检测轴80的E形环83卡止,罩检测轴80被施力弹簧82向右侧(离开检测杆76的方向)施力。而且,构成为罩检测轴80克服施力弹簧82的作用力向左侧移动,将检测杆76的工作臂76D向左侧按压,从而检测杆76工作(围绕支承轴74A摆动)。
开关84配置在检测杆76(第二杆部76E)的右侧,并由螺钉固定于后述的开关台86。该开关84包括工作突起84A。而且,构成为检测杆76工作,第二杆部76E按压工作突起84A,从而开关84工作。具体来说,设定为当工作突起84A被检测杆76(第二杆部76E)按压而变为退缩状态时,开关84变为接通状态,马达成为可驱动的状态。另一方面,设定为当工作突起84A成为未被检测杆76(第二杆部76E)按压而突出的状态时,开关84变为断开状态,马达成为不可驱动的状态。
开关台86由绝缘体构成,并由螺钉固定于罩检测台74。因此,上述开关84借助罩检测台74固定于单元台142。因此,开关84固定于不在后述的弯针罩110和侧罩130的开闭动作时移动的部件。另外,如果针对开关84及其端子部确保了绝缘状态,则也可以省略该开关台86。
在此,在检测杆76的初始位置处,检测杆76的第二杆部76E(的顶端部)相对于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向下方侧(非作用区域)退避(分开)。也就是说,马达成为不可驱动的状态。此外,设定为在检测杆76的工作中,利用罩检测轴80对检测杆76的压入量,检测杆76以如下所示的两种方式进行工作。
具体来说,设定为在罩检测轴80对检测杆76的压入量为预定量的情况下,检测杆76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4A逆时针旋转,移动(工作)到第二杆部76E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的允许工作位置。由此,构成为在检测杆76的允许工作位置处,马达变为可驱动。另一方面,设定为在罩检测轴80对检测杆76的压入量大于预定量的情况下,检测杆76从允许工作位置进一步旋转,第二杆部76E离开工作突起84A(以下将该位置称为“不许工作位置”)。由此,构成为在检测杆76的不许工作位置处,马达变为不可驱动的状态。
另外,构成为当解除罩检测轴80对检测杆76的按压时,检测杆76利用检测杆弹簧78的作用力,从允许工作位置或者不许工作位置向初始位置转动(复位)。
(关于弯针罩、切刀罩、侧罩和罩位置切换机构F)
以下,对本发明的主要部分亦即罩位置切换机构F进行说明,并对弯针罩110、切刀罩120和侧罩130各自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罩位置切换机构F包括:将弯针罩110铰接于包缝机1的铰链机构90和侧罩开闭检测轴100(以下简称为“罩检测轴100”)。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铰链机构90包括:左右一对固定铰链部92L、92R,设置于正面罩146的下端部,所述正面罩146配置在包缝机1的正面侧;铰链轴94,以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为轴向;以及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铰链弹簧96。另外,正面罩146从前侧覆盖上述的穿线切换机构C、主轴固定机构D和安全机构E。
在此,在正面罩146的前侧设有大致板状的弯针罩110,弯针罩110用于覆盖上述弯针部A的一部分,弯针罩110构成为利用铰链机构90而能够相对于正面罩146开闭。此外,弯针罩110具有覆盖正面罩146的罩部110A。进而,弯针罩110的开启状态(图6的状态)下的后端部相对于罩部110A向左侧延长,该延长的部分设为延长部110B。换言之,罩部110A的左侧部分形成为缺口形状。此外,在弯针罩110的开启状态下的后端部设有左右一对铰链部110L、110R,铰链部110L、110R相对于延长部110B在右侧左右分开地配置。
铰链机构90中的一对固定铰链部92L、92R在左右方向分开地配置,并配置在弯针罩110的一对铰链部110L、110R之间。而且,铰链轴94能够滑动地保持于一对固定铰链部92L、92R,并且弯针罩110的一对铰链部110L、110R能够转动和能够左右方向滑动地保持于该铰链轴94。此外,左侧的固定铰链部92L形成有向下方敞开的切口部93。进而,铰链轴94的轴长设定为与弯针罩110的开启状态下的后端部的左右长度相对应的长度。也就是说,铰链轴94的轴长设定为长于一对铰链部110L、110R之间的长度,铰链轴94相对于铰链部110L向左侧延伸。
铰链弹簧(弯针罩弹簧)96装配(嵌装)在铰链轴94的右侧部分。而且,在铰链弹簧96的装配状态下,在固定铰链部92R的左侧卡止于铰链轴94的E形环97与固定铰链部92R之间,铰链弹簧96成为压缩变形的状态。由此,利用铰链弹簧96的作用力对铰链轴94向左侧施力。进而,E形环97在弯针罩110的铰链部110L的右侧卡止于铰链轴94。由此,E形环97利用被朝向左侧施力的铰链轴94而与铰链部110L抵接,弯针罩110被朝向左侧施力。
此外,相对于固定铰链部92L在右侧配置有与弯针罩110一体设置的肋110C。而且,构成为在弯针罩110的开启状态下,肋110C抵接于固定铰链部92L,限制弯针罩110向左侧移动。另一方面,设定为在弯针罩110关闭正面罩146的状态下,肋110C配置在固定铰链部92L的切口部93的右侧,解除肋110C对弯针罩110的位置限制。
进而,在弯针罩110的右侧壁一体地设有钩(按压部)110D,钩110D从该右侧壁向左侧突出。而且,当使弯针罩110从图6所示的弯针罩110的开启位置向关闭位置侧(图6的箭头K1侧)转动时,弯针罩110与正面罩146或带罩148抵接而到达关闭位置。具体来说,在该关闭位置处,弯针罩110的钩110D相对于形成在正面罩146的右壁的窗146A在右侧相邻地配置。
而且,构成为在弯针罩110的关闭位置处,利用铰链弹簧96的作用力使弯针罩110向左侧滑动,肋110C进入铰链机构90的切口部93内,并且弯针罩110的钩110D进入窗146A内(参照图9的箭头K2),并与窗146A卡合。由此,构成为阻止弯针罩110向前侧敞开,弯针罩110被保持在闭合位置。而且,设定为在关闭后述侧罩130的状态下,闭合位置的弯针罩110的右侧面与缝纫机主体罩158的右侧面配置在同一面(以下将该弯针罩110的闭合位置称为“正常闭合位置”)。进而,构成为利用铰链弹簧96的作用力使弯针罩110向左侧滑动时,弯针罩110的钩110D将罩检测轴80的右端80A向左侧按压。
切刀罩120配置在弯针罩110(具体为罩部110A)的左侧。切刀罩120包括与铰链轴94铰接的左右一对铰链部120L、120R,铰链部120L、120R能够转动和能够沿着左右方向滑动地保持于铰链轴94(的左侧部分)。也就是说,铰链轴94构成为弯针罩110和切刀罩120共同的转动轴。
此外,在铰链轴94的左侧部分,在切刀罩120的一对铰链部120L、120R之间装配(嵌装)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切刀罩弹簧98。该切刀罩弹簧98的右端与固定于铰链轴94的E形环97卡止,且切刀罩120被切刀罩弹簧98向左侧施力。
此外,在切刀罩120的右侧部分形成有向右侧突出的钩120A,钩120A从左侧能够滑动地插入大致U形的引导件110E,引导件110E形成在弯针罩110的左侧部分。由此,构成为在钩120A插入到引导件110E内的状态下,切刀罩120与弯针罩110一同转动,从前侧覆盖缝纫机主体140的下切刀150和上切刀152(参照图11)。另一方面,构成为切刀罩120在与弯针罩110一同朝向关闭位置转动之后,在铰链轴94上向左侧滑动,但是切刀罩120的左端120B与下切刀150或者下切刀150的支承部件抵接,限制切刀罩120向左侧滑动。
此外,切刀罩120形成有台阶部120C,台阶部120C沿着弯针罩110的左侧部分(缺口的部分)的边缘部延伸。而且,以在切刀罩120的钩120A插入到弯针罩110的引导件110E内的状态下,使切刀罩120的表面(关闭状态的前表面)与弯针罩110的表面(前表面)配置在同一面的方式,来形成台阶部120C。
如图8所示,罩检测轴100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在铰链轴94(参照图11)的左侧与铰链轴94同轴配置。此外,构成为罩检测轴100能够滑动地插入贯通孔140A内,贯通孔140A形成于缝纫机主体140,并且罩检测轴100的右端能够抵接于铰链轴94的左端。罩检测轴100的左侧部分相对于缝纫机主体140向左侧突出,并在该部分装配有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的检测弹簧102(参照图9)。该检测弹簧102配置在卡止于罩检测轴100的左端部的E形环104与缝纫机主体140之间,并对罩检测轴100向左侧施力。进而,E形环106卡止于罩检测轴100的右端部,并且E形环106与缝纫机主体140卡合,从而维持罩检测轴100的位置。以下将该罩检测轴100的位置称为“开启状态检测位置”。
在缝纫机主体140的左侧且罩检测轴100的上侧设有承载板154,承载板154在俯视时形成为向右侧敞开的大致帽形板状。而且,承载板154的长边方向两端部由螺钉固定于缝纫机主体140。
侧罩130形成为向右侧敞开的大致箱状,且相对于弯针罩110配置在左侧(铰链轴94的轴向一侧)。而且,侧罩130的后壁的开口部分借助铰链部件156固定于缝纫机主体140。具体来说,侧罩130以上下方向为轴向且能够开闭地固定于缝纫机主体140。
此外,在侧罩130的上壁的开口部形成有向右侧敞开的收容部130A,并构成为在收容部130A内收容缝纫机主体140的针板153。进而,在侧罩130的左侧壁固定有卡止部件132。该卡止部件132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倒L形板状,卡止部件132的下部由螺钉固定于形成在侧罩130上的上下一对固定部130B。此外,在卡止部件132的上端侧端部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钩部132A。而且,在侧罩130的关闭状态下,钩部132A卡止于承载板154的下表面154A,从而保持侧罩130的关闭状态。
此外,在侧罩130的左侧壁,在相对于固定部130B位于上侧的位置突出成形有大致圆柱状的止动件130C。而且,当关闭侧罩130时,止动件130C与承载板154的顶壁抵接,限制侧罩130转动。
进而,在侧罩130的左侧壁突出成形有大致圆柱状的检测轴按压部130D。而且,如图9所示,设定为在打开侧罩130的状态下,检测轴按压部130D向罩检测轴100的左侧分开,罩检测轴100被配置在开启状态检测位置。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关闭侧罩130的状态下,检测轴按压部130D克服检测弹簧102的作用力向右侧(参照图10的箭头)按压罩检测轴100的左端,罩检测轴100相对于开启状态检测位置配置在右侧(以下将该罩检测轴100的位置称为“关闭状态检测位置”)。
而且,构成为在罩检测轴100位于关闭状态检测位置时,罩检测轴100的右端与铰链轴94抵接,弯针罩110被配置在正常闭合位置。此外,设定为在弯针罩110位于正常闭合位置时,弯针罩110的钩110D将罩检测轴80向左侧按压,罩检测轴80将检测杆76的工作臂76D向左侧压入预定量。也就是说,检测杆76从初始位置向允许工作位置摆动,开关84切换为接通状态。另一方面,设定为在罩检测轴100位于开启状态检测位置时,罩检测轴100相对于关闭状态检测位置配置在左侧,因此弯针罩110和铰链轴94从正常闭合位置进一步向左侧配置(超出)。具体来说,设定为由弯针罩110的钩110D压入的罩检测轴80的压入量大于预定量,检测杆76从初始位置向不许工作位置摆动。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由下切刀150和上切刀152(对应于本发明的“切断机构”)切割布(被缝制物)的切幅设定为最小侧的情况下,切刀罩120利用切刀罩弹簧98的作用力而偏向左侧(参照图11的箭头M1)。具体来说,在左右方向上,弯针罩110的左端面110F与切刀罩120的左端120B的位置一致,在切刀罩120的台阶部120C与罩部110A的左端面110G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量设定为相对于伴随布的切幅调节产生的上下切刀的左右方向移动量具有适当的余量。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由下切刀150和上切刀152切割布的切幅设定为最大侧的情况下,切刀罩120的左端120B伴随上下切刀的移动而向右侧(参照图12的箭头M2)移动,在切刀罩120的左端120B与弯针罩110的左端面110F之间产生台阶。进而,切刀罩120的台阶部120C与罩部110A的左端面110G之间的间隙与图11的状态相比减少了切刀罩120的移动量。另外,为了提高包缝机1的外观设计性,也可以另外设置用于遮掩上述台阶或间隙的承接布切屑等的箱状部件。
(作用和效果)
以下,利用图13所示的表格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图13是将以下所示的包缝机1的四种(状态S1~状态S4)状态下的包缝机1的主要部分的状态一览表示的表格。在此,图13的纵列将包缝机1的主要部分的状态按照以下的项目分类。
第1列中,将穿线切换机构C的状态(穿线状态或可缝制状态)以主视图进行图示。
第2列中,图示了主轴固定板69与外侧固定轴60的嵌合状态(主轴68的可否旋转状态)。
第3列中,图示了识别环72的位置(检测杆76的工作可否状态)。
第4列中,表示了弯针罩110的开闭状态。
第5列中,表示了侧罩130的开闭状态。
第6列中,表示了开关84的工作状态。
第7列中,表示了包缝机1的马达的电源状态(切断或导通)。
(关于状态S1)
参照图13中的状态S1的行,在状态S1下,如果切换捏手54在主视时逆时针转动,则穿线切换机构C成为穿线状态。
也就是说,在穿线切换机构C中,通过使切换捏手54逆时针转动,从而切换连动部件48与切换捏手54一同围绕支承轴46转动。此时,切换连动部件48的卡合臂48D与切换部件40的卡合销40A卡合,切换部件40围绕工作轴38顺时针转动。由此,切换工作部件42与切换部件40一同围绕工作轴38转动,并利用与切换工作部件42连结的连结销66使外侧固定轴60向后方侧移动。
而且,当转动飞轮144使主轴固定板69的切口69A与外侧固定轴60的位置一致时,外侧固定轴60利用工作弹簧44的作用力而进入到主轴固定板69的切口69A内,外侧固定轴60嵌合于切口69A。其结果,主轴68成为不能旋转的状态。另外,在状态S1下,滑板24的长孔部24C1的边缘部插入到外侧固定轴60的槽部60B内,滑板24和一对滑管22向穿线位置滑动。
此外,在该状态下,安全机构E的识别环72与切换部件40一同围绕工作轴38顺时针转动,识别环72的切口72A的开口部配置在向斜前下方敞开的位置。也就是说,切口72A在工作轴38的周向上配置在偏离检测杆76的第一杆部76C的位置。由此,检测杆76成为限制工作状态。
因此,在状态S1下,检测杆76不能转动而维持在初始位置。也就是说,检测杆76的第二杆部76E维持在未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的位置。由此,在状态S1下,无论弯针罩110和侧罩130的开闭状态,开关84都变为断开状态,马达电源成为切断的状态。
(关于状态S2)
参照图13中的状态S2的行,在状态S2下,切换捏手54顺时针转动,穿线切换机构C成为可缝制状态。
也就是说,在穿线切换机构C中,通过使切换捏手54顺时针转动,切换连动部件48与切换捏手54一同围绕支承轴46转动。此时,切换连动部件48的卡合臂48C与切换部件40的卡合销40A卡合,切换部件40围绕工作轴38逆时针转动。由此,切换工作部件42与切换部件40一同围绕工作轴38转动,与切换工作部件42连结的连结销66向前方侧移动。
另一方面,当切换连动部件48转动时,切换连动部件48的切换臂48B将滑板24的销24D向右侧按压,滑板24向右侧滑动,在滑板24的扩径部24C2内配置外侧固定轴60。而且,利用连结销66向前方侧的移动,外侧固定轴60向前方侧移动,外侧固定轴60的后端60C配置在相对于主轴固定板69向前侧分开的位置。也就是说,解除了外侧固定轴60与切口69A之间的嵌合状态。其结果,主轴68成为能够旋转的状态。
此外,在该状态下,安全机构E的识别环72与切换部件40一同围绕工作轴38逆时针转动,切口72A的开口部配置在向下方敞开的位置。换言之,切口72A在工作轴38的周向上配置在与检测杆76的第一杆部76C一致的位置。由此,变为允许检测杆76围绕支承轴74A转动的状态(检测杆76成为允许工作状态)。
但是,在状态S2下,弯针罩110成为打开的状态。因此,不能利用弯针罩110的钩110D向左侧按压罩检测轴80的右端80A。由此,维持了检测杆76的非工作状态,检测杆76维持在初始位置。因此,在状态S2下,与状态S1同样,无论侧罩130的开闭状态,开关84都变为断开状态,且马达电源变为切断的状态。
(关于状态S3)
参照图13中的状态S3的行,在状态S3下,与状态S2同样,穿线切换机构C成为可缝制状态。也就是说,主轴68成为可旋转状态,且检测杆76成为允许工作状态。
此外,在状态S3下,弯针罩110成为关闭状态。也就是说,在弯针罩110的关闭位置处,利用铰链弹簧96的作用力使弯针罩110向左侧滑动,弯针罩110的钩110D进入正面罩146的窗146A内。因此,钩110D向左侧按压罩检测轴80的右端80A,使罩检测轴80克服施力弹簧82的作用力向左侧滑动。
但是,在状态S3下,侧罩130成为打开的状态。因此,侧罩130的检测轴按压部130D相对于罩检测轴100的左端配置在向左侧分开的位置,罩检测轴100配置在开启状态检测位置。由此,铰链轴94和弯针罩110配置成比正常闭合位置更靠左侧。也就是说,当弯针罩110的钩110D向左侧按压罩检测轴80的右端80A时,利用钩110D将罩检测轴80向左侧过度压入。其结果,在检测杆76的工作中,检测杆76的第一杆部76C经过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经过允许工作位置)而配置在不许工作位置。因此,在状态S3下,虽然开关84暂时变为接通状态,但马上变为断开状态,马达电源成为切断的状态。
(关于状态S4)
参照图13中的状态S4的行,在状态S4下,与状态S2和S3同样,穿线切换机构C成为可缝制状态。也就是说,主轴68成为能够旋转状态,并且检测杆76成为允许工作状态。
此外,在状态S4下,侧罩130和弯针罩110分别成为关闭的状态。也就是说,侧罩130的检测轴按压部130D向右侧按压罩检测轴100的左端,罩检测轴100被配置在关闭状态检测位置。因此,铰链轴94和弯针罩110被配置在正常闭合位置。也就是说,当弯针罩110的钩110D向左侧按压罩检测轴80的右端80A时,利用钩110D将罩检测轴80向左侧压入预定量。其结果,在状态S4下,检测杆76向允许工作位置转动,第一杆部76C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因此,开关84成为接通状态,马达电源成为导通状态。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包缝机1中,当切换机构(穿线切换机构C)切换到可缝制状态时,检测杆76成为允许工作状态。也就是说,当切换机构(穿线切换机构C)为穿线状态时,检测杆76变为非工作状态,检测杆76的位置维持在未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的初始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单一开关84来实现切换机构的可缝制状态和穿线状态的切换检测。
此外,在弯针罩110的关闭位置处,通过使弯针罩110向左侧(铰链轴94的轴向一侧)滑动,从而检测杆76工作。而且,在侧罩13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检测杆76工作时,检测杆76配置在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的允许工作位置。另一方面,在侧罩130位于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的检测杆76工作时,检测杆76经由(经过)允许工作位置,并被配置在未按压开关84的工作突起84A的不许工作位置。如上所述,当弯针罩110和侧罩130变为关闭状态时,开关84变为接通状态,马达电源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弯针罩110和侧罩130这两个罩的开闭检测能够由单一开关84来实现。
此外,包缝机1的罩位置切换机构F具有罩检测轴100。而且,在侧罩130关闭的状态下,罩检测轴100配置在关闭状态检测位置,并以使弯针罩110停留在正常闭合位置的方式限制弯针罩110的位置。也就是说,以使罩检测轴80对检测杆76的压入量成为预定量的方式,限制闭合位置处的弯针罩110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侧罩130打开的状态下,罩检测轴100配置在开启状态检测位置,弯针罩110配置成比正常闭合位置更靠左侧。也就是说,以使罩检测轴80对检测杆76的压入量大于预定量的方式,解除正常闭合位置处的弯针罩110的位置限制。如此,罩检测轴100起到根据侧罩130的开闭状态来限制或解除闭合状态的弯针罩110(钩110D)的左右位置的部件的作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检测侧罩130的开闭状态。
此外,当使弯针罩110向关闭位置转动时,由铰链弹簧96施力的铰链轴94和弯针罩110克服对罩检测轴80施力的施力弹簧82和对检测杆76施力的检测杆弹簧78的作用力而向左侧滑动。由此,使用者通过使弯针罩110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由此能够使弯针罩110向正常闭合位置侧自动地滑动。因此,能够提高对于使用者的便利性。
此外,当穿线切换机构C为可缝制状态时,识别环72配置在允许检测杆76工作的允许位置,当穿线切换机构C为穿线状态时,识别环72转动(摆动)到限制(不允许)检测杆76工作的位置。因此,在穿线切换机构C的穿线状态下,即便在使用者不经意地关闭弯针罩110时,也能够防止检测杆76工作,并能够防止马达电源成为导通状态。
此外,在安全机构E中,开关84借助罩检测台74固定于单元台142。换言之,开关84固定于不在弯针罩110和侧罩130的开闭动作时移动的部件。由此,在弯针罩110和侧罩130开闭时,抑制与开关84连接的布线部件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该布线部件损伤。此外,开关84由正面罩146从前侧覆盖,因此能够抑制使用者不经意地接触该布线部件。
此外,弯针罩110与切刀罩120分体构成,且构成为切刀罩120能够与弯针罩110独立地沿着左右方向滑动。由此,即便切刀罩120根据下切刀150和上切刀152的切断宽度调整量而沿着左右方向移动,也不会对弯针罩110的位置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在弯针罩110和切刀罩120一体构成的情况下,根据下切刀150和上切刀152的切断宽度调整量,弯针罩110的左右位置会发生变动,因此弯针罩110的钩110D对罩检测轴80的压入量发生变动。因此,开关84的工作变为不稳定的状态。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弯针罩110和切刀罩120分体构成,因此即便切刀罩120根据下切刀150和上切刀152的切断宽度调整量而向左右偏离,也不会对弯针罩110和侧罩130的动作带来影响,并且不会对开关84的工作造成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位置切换机构F构成为包括罩检测轴100,但是罩位置切换机构F也可以省略罩检测轴10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使铰链轴94与本实施方式相比向左侧延长,当关闭侧罩130时,利用侧罩130(检测轴按压部130D)直接按压铰链轴94或弯针罩110的左端,将铰链轴94和弯针罩110配置在正常闭合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针罩110一体地设有钩110D,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将钩110D与弯针罩110分体构成,并将钩110D固定于弯针罩1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铰链弹簧96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其他弹簧来构成铰链弹簧96。例如,也可以由拉伸螺旋弹簧来构成铰链弹簧9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84借助罩检测台74固定于单元台142,但是固定开关84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开关84固定于不在弯针罩110和侧罩130的开闭动作时移动的缝纫机主体140。

Claims (6)

1.一种包缝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穿线机构,对弯针进行穿线;
切换机构,在能够利用所述穿线机构的穿线状态和可缝制状态之间切换;
弯针罩,在所述穿线机构的前侧能够开闭地连结于沿着所述包缝机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铰链轴,并在关闭位置处覆盖所述弯针的至少一部分;
侧罩,相对于所述弯针罩设置在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并且能够开闭地连结于缝纫机主体;
开关,构成为包括工作突起,通过所述工作突起被按压而能够将驱动主轴的马达从不许驱动向允许驱动切换;以及
检测杆,构成为能够按压所述工作突起,且利用所述切换机构切换为可缝制状态时配置在关闭位置的所述弯针罩朝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的滑动,而进行工作,
所述检测杆在非工作状态下配置在未按压所述工作突起的初始位置,
在所述侧罩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检测杆配置在按压所述工作突起的允许工作位置,在所述侧罩位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检测杆经由所述允许工作位置而配置到未按压所述工作突起的不许工作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缝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弯针罩开闭检测轴,沿着与所述铰链轴平行的方向延伸,并通过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移动而与所述检测杆抵接,使所述检测杆工作;以及
按压部,设置于所述弯针罩,在所述弯针罩的关闭位置处通过所述弯针罩朝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的滑动,从而按压所述弯针罩开闭检测轴而使所述弯针罩开闭检测轴朝向轴向一侧移动,
在所述侧罩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侧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所述弯针罩,并以使所述检测杆停留在所述允许工作位置的方式来限制所述按压部的位置,
在所述侧罩位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的所述检测杆工作时,所述侧罩离开所述弯针罩,解除对所述按压部的位置限制,并且使所述检测杆配置在所述不许工作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缝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杆弹簧,对所述检测杆从所述允许工作位置或所述不许工作位置朝向所述初始位置施力;
罩检测轴弹簧,对所述弯针罩开闭检测轴朝向轴向另一侧施力;以及
弯针罩弹簧,对所述弯针罩赋予作用力,其中,利用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弯针罩的关闭位置处,使所述弯针罩克服所述罩检测轴弹簧的作用力和所述检测杆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所述铰链轴的轴向一侧移动,并使所述检测杆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允许工作位置或所述不许工作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包缝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摆动杆部,设置为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摆动,以便在允许所述主轴旋转的状态时停止在允许位置,在不允许所述主轴旋转的状态时位于偏离所述允许位置的摆动位置;以及
工作限制部,在所述摆动杆部位于所述允许位置的情况下允许所述检测杆工作,且在所述摆动杆部未位于所述允许位置的情况下限制所述检测杆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包缝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固定于缝纫机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包缝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切刀罩,所述切刀罩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弯针罩一同开闭,且至少覆盖对被缝制物进行切断的切断机构的一部分,
所述切刀罩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述切断机构的切断宽度调整量,与所述弯针罩独立地在沿着所述铰链轴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
CN201780038779.8A 2016-08-12 2017-03-14 包缝机 Active CN109415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8459 2016-08-12
JP2016158459A JP6702824B2 (ja) 2016-08-12 2016-08-12 ロックミシン
PCT/JP2017/010284 WO2018029885A1 (ja) 2016-08-12 2017-03-14 ロック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5861A CN109415861A (zh) 2019-03-01
CN109415861B true CN109415861B (zh) 2021-01-12

Family

ID=61161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8779.8A Active CN109415861B (zh) 2016-08-12 2017-03-14 包缝机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8770B2 (zh)
EP (1) EP3498904B1 (zh)
JP (1) JP6702824B2 (zh)
CN (1) CN109415861B (zh)
AU (1) AU2017308080B2 (zh)
PL (1) PL3498904T3 (zh)
TW (1) TWI647352B (zh)
WO (1) WO20180298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6268B2 (ja) * 2018-01-30 2022-02-04 株式会社ジャノメ ロックミシン
JP7444014B2 (ja) * 2020-10-02 2024-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運搬システム、及び運搬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58A (zh) * 1992-02-24 1993-09-01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之穿线装置与穿线方法
JPH07303784A (ja) * 1994-05-13 1995-11-21 Juki Corp 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H0938369A (ja) * 1995-07-28 1997-02-10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縁かがり縫いミシン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CN103249885A (zh) * 2011-09-20 2013-08-14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CN103597136A (zh) * 2011-06-16 2014-02-19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CN104246048A (zh) * 2012-07-13 2014-12-24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477A (ja) * 1982-02-12 1983-08-17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ミシン
JPH0570483A (ja) * 1991-09-12 1993-03-23 Hitachi Chem Co Ltd ペプチドおよびその塩
JP2588420Y2 (ja) * 1992-02-28 1999-01-13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H0580485U (ja) * 1992-03-31 1993-11-02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6433315B2 (ja) * 2015-01-26 2018-12-05 蛇の目ミシン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58A (zh) * 1992-02-24 1993-09-01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之穿线装置与穿线方法
JPH07303784A (ja) * 1994-05-13 1995-11-21 Juki Corp 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H0938369A (ja) * 1995-07-28 1997-02-10 Janome Sewing Mach Co Ltd 縁かがり縫いミシン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CN103597136A (zh) * 2011-06-16 2014-02-19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CN103249885A (zh) * 2011-09-20 2013-08-14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CN104246048A (zh) * 2012-07-13 2014-12-24 株式会社铃木制作所 缝纫机的气体运送穿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3666A (ja) 2018-02-15
WO2018029885A1 (ja) 2018-02-15
EP3498904B1 (en) 2022-10-26
PL3498904T3 (pl) 2023-02-20
EP3498904A4 (en) 2020-05-06
EP3498904A1 (en) 2019-06-19
TW201805504A (zh) 2018-02-16
TWI647352B (zh) 2019-01-11
JP6702824B2 (ja) 2020-06-03
AU2017308080B2 (en) 2020-01-02
AU2017308080A1 (en) 2019-02-28
US10858770B2 (en) 2020-12-08
CN109415861A (zh) 2019-03-01
US20190169774A1 (en)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5861B (zh) 包缝机
US10614977B2 (en) Hand-held tool machine
JP6433315B2 (ja) ロックミシン
CN107620200B (zh) 干衣机
US20090114133A1 (en) Presser foot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and sewing machine provided therewith
JP2006226096A (ja) 掘削機キャブ内の安全レバーシステム
US20140202297A1 (en) Cutting machines
US6725790B2 (en) Cloth cutting knife driving device
US11047081B2 (en) Overlock sewing machine
JP2019051098A (ja) 縫製補助装置
JP2019041932A (ja) ミシンの足踏み式コントローラー
JP2018023666A5 (zh)
JP7264743B2 (ja) ミシン
JP2009247777A (ja) ミシン
JP4645785B2 (ja) ミシン
JPS5913982Y2 (ja) ミシンのカバ−開閉装置
KR101676736B1 (ko) 차단기용 스위치 핸들
JPH0570483U (ja) オーバーロックミシンの安全装置
JP2004113421A (ja) ミシン、アーム部退避用糸調子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アーム部退避用糸切り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4113429A (ja) ミシン
JP2009254503A (ja) 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nake eye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nome Sewing Machin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