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9088198B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8198B
CN109088198B CN201810579812.4A CN201810579812A CN109088198B CN 109088198 B CN109088198 B CN 109088198B CN 201810579812 A CN201810579812 A CN 201810579812A CN 109088198 B CN109088198 B CN 1090881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hield
stopped
coaxial connector
coaxial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798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8198A (zh
Inventor
本桥信政
今武史
山中学
武内龙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9088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8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81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81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34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by separate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contact member, e.g. retainer collar or ring around contac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屏蔽端子,其包括:接触部,包围中心端子和介电体,所述接触部设置成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接触;连接部,包围屏蔽线并连接于所述屏蔽线;以及被止挡部,包围同轴线缆。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被止挡部围绕所述同轴线缆的中心线弯曲且一体形成为筒状。壳体在所述插入孔的内侧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设置成与所述被止挡部的前缘的一部分接触以限制所述屏蔽端子向前移动。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6月14日提交的日本申请JP2017-116988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通过援引其整体并入全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中心端子,连接于同轴线缆的芯线;屏蔽端子,具有筒状形状且连接于同轴线缆的屏蔽线;以及壳体,插入有中心端子和屏蔽端子。些同轴连接器允许同轴线缆、中心端子以及屏蔽端子旋转(如下所述的专利文献1)。采用这种连接器,在即使对同轴线缆施加扭转力时,也能够通过同轴线缆的旋转来减轻施加到同轴线缆上的负荷。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JP2007-123273号公报
下面说明允许同轴线缆旋转的常规构造的示例。即,在筒状的屏蔽端子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环状凸部。两个环状凸部均形成在屏蔽端子的整个圆周上以包围同轴连接器。壳体安装有锁定部件。锁定部件的接合部与两个环状凸部配合。当环状凸部与锁定部件彼此接合时,即当锁定部件的接合部设置在两个环状凸部之间时,屏蔽端子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但允许屏蔽端子旋转。这种常规的屏蔽端子已经通过切削由黄铜制成的金属柱而形成,但通过切削而成的部件需要更大的成本。因此,考虑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包括环状凸部的筒状的屏蔽端子。然而,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环状凸部是困难的,这增加了成本。此外,屏蔽端子的环状凸部可能会牺牲电气特性(阻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改善电气特性并且降低制造成本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
(1)根据本发明中提出的实施例的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中心端子,连接于同轴线缆的芯线;屏蔽端子,连接于所述同轴线缆的屏蔽线;介电体,包围所述中心端子的外侧,所述介电体设置于所述中心端子和所述屏蔽线之间;以及壳体,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以收容所述中心端子、所述介电体以及所述屏蔽端子,从所述插入孔的后侧插入所述中心端子、所述介电体以及所述屏蔽端子。所述屏蔽端子包括:接触部,包围所述中心端子和所述介电体,所述接触部设置成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接触;连接部,包围所述同轴线缆的屏蔽线,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屏蔽线;以及被止挡部,包围所述同轴线缆。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被止挡部围绕所述同轴线缆的中心线弯曲且一体形成为筒状。所述壳体在所述插入孔的内侧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设置成与所述被止挡部的前缘的一部分接触以限制所述屏蔽端子向前移动。
(2)在根据(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屏蔽端子的被止挡部可位于比所述连接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3)在根据(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屏蔽端子的接触部可包括:本体,包围所述中心端子和所述介电体;以及最后部,位于比所述本体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包围所述屏蔽线。
(4)在根据(1)至(3)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壳体的止挡部围绕所述同轴线缆的中心线,而且,所述屏蔽端子的所述被止挡部能够以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中心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止挡部旋转360度。
(5)在根据(1)至(4)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被止挡部在所述被止挡部的以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且以所述中心线为中心弯曲,所述被止挡部在所述被止挡部的所述圆周方向上的另一部分处具有第二弯曲部。从所述中心线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可比从所述中心线到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距离长。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前缘可与所述壳体的止挡部接触。
(6)在根据(1)至(5)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锁定部件。所述锁定部件可包括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被止挡部的后缘的后方,所述止挡部可设置成限制所述屏蔽端子向后移动。
(7)在根据(1)至(6)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被止挡部可位于所述屏蔽端子的最后部处。
(8)在根据(1)至(7)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在所述屏蔽端子的连接部的内侧可设置有包围所述屏蔽线的具有筒状形状的支持部件。
(9)在根据(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屏蔽线可包括:翻折部,翻折在所述支持部件的外侧。所述屏蔽端子的连接部可设置于所述翻折部的外侧。
(10)在根据(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支持部件可包括:屏蔽线保持部,包围所述屏蔽线以保持所述屏蔽线;以及外皮保持部,包围所述同轴线缆的外皮以保持所述外皮。
(11)在根据(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屏蔽端子的被止挡部可位于所述外皮保持部的外侧,以在所述同轴线缆的径向方向上离开所述外皮保持部。
(12)在根据(1)至(11)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屏蔽线可位于所述被止挡部的内侧。
(13)在根据(1)至(12)中任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中,所述被止挡部的在以所述同轴线缆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离开所述同轴线缆的外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中提出的同轴连接器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同轴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4A是沿图3中的IV-IV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4B是图4A的放大图。
图4C是图4A的放大图。
图5是壳体和屏蔽端子的剖视图,其剖断面与图4A相同。
图6是安装于同轴线缆的端部的端子部的立体图。
图7是如图6所示的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屏蔽端子和二次锁定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的IX-IX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10是壳体的后视图。
图11是屏蔽端子的后视图。
图12是示出二次锁定部件与屏蔽端子的被止挡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13是示出屏蔽端子旋转时二次锁定部件与屏蔽端子的被止挡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此外,附图标记如下,
1同轴连接器;F端子部;M对接连接器的屏蔽端子;11中心端子;13介电体;20屏蔽端子;21接触部;21a边界;21e本体;21f最后部;21h接合部;23连接部;23a、23b弯曲部;23c边界;23d前缘;24被止挡部;24E第一弯曲部;24F第二弯曲部;24G平面部;24c前缘;24h后缘;24n边界;26中间部;30壳体;30b安装孔;30c孔;31止挡面;33一次锁定部件;33a止挡部;33b弹性部;33c基部;33d引导面;34支持部;40二次锁定部件;41A、41B止挡部;41a、41b内侧部;42覆盖部;43安装部;50支持部件;51屏蔽线保持部;52外皮保持部;53中间部;70同轴线缆;71芯线;71a前端;72屏蔽线;72A编织线;72B导体膜;72a最前部;72e突出部;73绝缘体;74外皮;C1同轴线缆的中心线;Dr以同轴线缆的中心线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H1插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中提出的同轴连接器的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中,用图1中的Y1和Y2所示的方向分别表示前方和后方。用图1中的Z1和Z2所示的方向分别表示上方和下方。用图1中的X1和X2所示的方向分别表示右方向和左方向。
如图4A所示,同轴线缆70包括芯线71以及屏蔽线72。屏蔽线72具有管状形状。芯线71设置于屏蔽线72的内侧。屏蔽线72例如包括编织线72A(参见图4B),编织线72A由形成为网状的多根导线构成。除了编织线72A之外,屏蔽线72可包括导体膜72B(参见图4B)。导体膜72B的材料例如是铝,但材料不限于此。同轴线缆70可包括绝缘体73以及外皮74。绝缘体73形成为管状,芯线71设置于绝缘体73的内侧。屏蔽线72包围绝缘体73的外侧。外皮74由绝缘体制成,其覆盖屏蔽线72的外侧。如图7所示,屏蔽线72向前延伸进一步超出外皮74的前端,屏蔽线72的最前部72a露出(最前部72a将在下文中被称为“露出部”)。芯线71向前突出超出屏蔽线72的前端和绝缘体73的前端。芯线71的前端71a从绝缘体73和屏蔽线72露出。
如图2所示,同轴连接器1包括安装于同轴线缆70的端部的端子部F,以及壳体30。如图7所示,端子部F包括连接于芯线71的中心端子11以及连接于屏蔽线72的屏蔽端子20。端子部F可包括形成为筒状的介电体13。形成为筒状的介电体13可以在其内侧设置中心端子11。筒状的屏蔽端子20在其内侧设置中心端子11和介电体13。壳体30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壳体30的插入孔H1,中心端子11、介电体13以及屏蔽端子20收容在插入孔H1中(参见图4A)。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中心端子11、介电体13和屏蔽端子20可以从插入孔H1的后侧插入。同轴连接器1可包括安装于壳体30的限制端子部F向后移动的二次锁定部件40。
如图4A所示,中心端子11在其最后部可包括压接在芯线71的端部71a(参见图7,从绝缘体73突出的部分)上的压接部11a。中心端子11在其最前部可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接触的接触部11b。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中心端子11是公端子,接触部11b形成为针状。对接连接器的中心端子形成为筒状,接触部11b将插入筒状的中心端子的内侧。不同于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心端子11也可以是母端子。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11b例如可以形成为筒状。
屏蔽端子20在其最前部包括接触部21(参见图6)。如图4A所示,接触部21为筒状,以包围中心端子11和介电体13。换句话说,接触部21可以形成为筒状,且可以在其内侧设置中心端子11和介电体13。介电体13可以安装于接触部21,以防止介电体13和接触部21彼此位置偏移。接触部21和介电体13之间的固定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当同轴连接器1在使用时,接触部21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接触。如图4A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壳体30的插入孔H1的内表面和接触部21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供对接连接器的筒状的屏蔽端子M插入。屏蔽端子M可以与接触部21的外表面接触。
如图4A所示,屏蔽线72包括位于比后述的连接部23(参见图6)更靠前方的部分72e(部分72e将在下文中被称为“突出部”)。突出部72e位于比连接部23的前缘23d更靠前方的位置。屏蔽端子20的接触部21包括本体21e以及最后部21f(参见图6)。本体21e具有筒状形状以包围中心端子11。换句话说,本体21e在以同轴线缆70的中心线C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整个圆周上包围中心端子11(术语“同轴线缆70的中心线C1”将在下文中被称为“线缆中心线”。术语“以中心线C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表示图6中的Dr所示的方向,且将在下文中被称为“线缆圆周方向”)。本体21e比屏蔽线72更靠前方。最后部21f可位于本体21e的后方以包围屏蔽线72的突出部72e。换句话说,最后部21f也可具有筒状形状以在线缆圆周方向Dr的整个圆周上包围屏蔽线72的突出部72e。在屏蔽端子20和同轴线缆70的侧视图中,最后部21f可与屏蔽线72的突出部72e重叠。采用接触部21的这种结构,芯线71和中心端子11在前后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处被屏蔽线72或屏蔽端子20的接触部21覆盖。结果,端子部F的阻抗可以恒定。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最后部21f具有的直径大于本体21e的直径。不同于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最后部21f的直径也可以等于本体21e的直径。
屏蔽端子20包括在接触部21的后方的连接部23(参见图6)。仅连接部23的前缘的一部分连接于接触部21的后缘(最后部21f的后缘)。连接部23也具有筒状形状。如图4A所示,连接部23包围屏蔽线72的露出部72a(从外皮74露出的部分,参见图7)并且连接于屏蔽线72。连接部23可具有两个弯曲部23a、23b。弯曲部23a、23b可以弯曲以包围屏蔽线72,用以压接屏蔽线72。
如图7所示,同轴连接器1可包括筒状的支持部件50。支持部件50包括用于保持屏蔽线72的屏蔽线保持部51。如图4B所示,屏蔽线保持部51可位于屏蔽端子20的连接部23的内侧。采用这种结构,由连接部23施加到同轴线缆70的绝缘体73上的力可由屏蔽线保持部51来减轻。结果,可以减小由于绝缘体73的变形而导致的阻抗差异。支持部件50可以具有比屏蔽线72的刚性更大的刚性。支持部件50例如由金属制成。
如图4B所示,同轴线缆70的屏蔽线72的最前部(露出部72a)翻折在屏蔽线保持部51的外侧。更具体地,构成屏蔽线72的编织线72A的端部翻折在屏蔽线保持部51的外侧。而且,屏蔽线72的露出部72a位于屏蔽端子20的连接部23的内侧,屏蔽线保持部51位于屏蔽线72的露出部72a的内侧。采用这种结构,连接部23的保持力直接作用于屏蔽线72的露出部72a上,从而确保电连接的稳定性。
如后面将要说明的,支持部件50可包括位于屏蔽线保持部51的后方的外皮保持部52(参见图7)。支持部件50可包括中间部53(参见图7),中间部53连接外皮保持部52的前缘的一部分与屏蔽线保持部51的后缘的一部分。支持部件50例如由金属的板材制成。板材被弯曲以构成包围屏蔽线72的外侧的屏蔽线保持部51且被弯曲以构成包围外皮74的外侧的外皮保持部52。
如图6所示,屏蔽端子20可包括形成为筒状以包围同轴线缆70的被止挡部24。被止挡部24可位于比连接部23更靠后方的位置。更具体地,被止挡部24可位于屏蔽端子20的最后部处。屏蔽端子20可包括位于被止挡部24与连接部23之间的中间部26。仅被止挡部24的前缘的一部分可经由中间部26连接于连接部23的后缘。如后面将要详细说明的,被止挡部24用于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屏蔽端子20在壳体30中的位置。
屏蔽端子20弯曲且形成为围绕线缆中心线C1。接触部21、连接部23以及被止挡部24一体形成。更具体地,可通过使包括接触部21、连接部23以及被止挡部24的一张金属的板材以围绕线缆中心线C1的方式弯曲来形成屏蔽端子20。如上所述,屏蔽端子20可以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因此,与通过铸造和切削形成的常规屏蔽端子相比,屏蔽端子20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且更简单地形成。
如图6所示,接触部21具有边界21a。板材的两个边缘在边界21a处彼此连接。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接合凸部24m形成于其中一个缘上,而凹部形成于另一个缘上。当接合凸部24m与凹部嵌合时,两个缘彼此连接。连接部23在两个弯曲部23a、23b之间也具有边界23c。被止挡部24具有边界24n。板材的两个缘在边界24n处彼此连接。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接合凸部24m形成于其中一个缘上,而凹部形成于另一个缘上。当接合凸部24m与凹部嵌合时,两个缘彼此连接。被止挡部24的形状不限于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所示的形状。换句话说,板材的两个缘可在边界24n处彼此分离。
如图5所示,壳体30可包括在插入孔H1的内侧的止挡面31。止挡面31是形成于插入孔H1的内表面上并且面向后方的面。屏蔽端子20的被止挡部24的前缘24c的一部分(后述的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与止挡面31接触。因此,限制屏蔽端子20向前移动。利用这种结构,与两个环状部设置于屏蔽端子的外周面以使锁定部件与两个环状部卡合的常规的卡止结构相比,可简化屏蔽端子20的形状。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在插入孔H1中,收容连接部23的部分处的内径小于收容被止挡部24的部分处的内径。在两个部分之间形成的台阶用作止挡面31。
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允许止挡面31和被止挡部24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的相对旋转,端子部F能因此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旋转。如图10所示,在壳体30的后视图中(图10中,止挡面31被打上阴影线),止挡面31可围绕线缆中心线C1。换句话说,在壳体30的后视图中,止挡面31可以是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的环状。因此,在被止挡部24的前缘24c的一部分与止挡面31接触的状态下,允许屏蔽端子20围绕线缆中心线C1旋转(即允许端子部F和同轴线缆70旋转)。当同轴线缆70旋转时,被止挡部24所接触的止挡面31上的位置在线缆圆周方向(图10中的Dr所示的方向)上变化。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同轴线缆70和端子部F可以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旋转360度。
止挡面31可以不在线缆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区域中形成。如图10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止挡面31不在线缆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区域W4中形成。在壳体30中,形成一次锁定部件33(参见图2),一次锁定部件33设置成限制屏蔽端子20向后方移动。一次锁定部件33位于区域W4中。如后面将要详细说明的,被止挡部24在线缆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处包括设置成与止挡面31接触的第二弯曲部24F(参见图11)。第二弯曲部24F在线缆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区域W4的宽度。因此,当同轴线缆70和端子部F都位于各自在线缆圆周方向上的旋转位置时,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止挡面31接触。换句话说,即使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位于区域W4中,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的一部分也与止挡面31接触。结果,限制屏蔽端子20向前移动。不同于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第二弯曲部24F也可以在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连续。
如图11所示,被止挡部24包括在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处的第一弯曲部24E。被止挡部24还包括在圆周方向上的另一部分处的第二弯曲部24F。第一弯曲部24E和第二弯曲部24F各自弯曲成包围同轴线缆70。被止挡部24整体可具有筒状形状。
第一弯曲部24E连接于屏蔽端子20的其它部分(即被止挡部24前方或后方的部分)。另一方面,第二弯曲部24F不连接于屏蔽端子20的其它部分。如图2和图6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被止挡部24可位于连接部23的后方,第一弯曲部24E可连接于连接部23。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参见图6)不连接于连接部23。
如图5所示,屏蔽端子20可包括中间部26,中间部26位于第一弯曲部24E的前缘和连接部23的后缘之间并用于将第一弯曲部24E和连接部23彼此连接。第一弯曲部24E的直径(与线缆中心线C1的距离L1(参见图5))大于连接部23的直径(与线缆中心线C1的距离L3(参见图5))。因此,中间部26从第一弯曲部24E向前延伸且朝向线缆中心线C1倾斜。连接部23的尺寸和第一弯曲部24E的尺寸之间的关系不限于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所示的关系。例如,第一弯曲部24E的直径可以等于连接部23的直径。
如图5所示,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二弯曲部24F的距离L2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弯曲部24E的距离L1长。形成在壳体30的插入孔H1的内表面上的止挡面31与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接触。另一方面,第一弯曲部24E和中间部26不与止挡面31接触。换句话说,从线缆中心线C1到止挡面31的距离L4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二弯曲部24F的距离L2短,但是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弯曲部24E的距离L1长。因此,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与止挡面31接触,而第一弯曲部24E和中间部26不与止挡面31接触。在第二弯曲部24F的前缘24c与止挡面31接触的状态下,同轴线缆70和端子部F可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旋转360度。
屏蔽端子20可以能够旋转地受壳体30的内表面支持。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如图4A所示,包围屏蔽端子20的接触部21的支持部34设置于壳体30的内表面。支持部34的内表面沿接触部21的外周面(更具体地为本体21e的后部的外周面)弯曲。屏蔽端子20能够旋转地受支持部34支持。
如图11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第一弯曲部24E可以是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的圆弧。第一弯曲部24E可以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围绕形成180度。第二弯曲部24F可以是以在同轴线缆70的径向方向上离开线缆中心线C1的点C2为中心的圆弧(术语“同轴线缆70的径向方向”将在下文中被称为“线缆径向方向”)。第二弯曲部24F可以以点C2为中心围绕形成180度。被止挡部24可包括各连结第一弯曲部24E和第二弯曲部24F的多个平面部24G。
被止挡部24的形状不限于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所示的形状。例如,从线缆中心线C1到被止挡部24的距离在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上是恒定的。换句话说,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弯曲部24E的距离L1可以与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二弯曲部24F的距离L2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连接于第一弯曲部24E的中间部26可以形成为不与壳体30的止挡面31干涉。在另示例中,第一弯曲部24E可以以偏离线缆中心线C1的点为中心弯曲。屏蔽端子20可以不包括平面部24G。
壳体30包括一次锁定部件33(参见图2)。如图5所示,一次锁定部件33包括止挡部33a。止挡部33a设置成与屏蔽端子20的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接触以限制屏蔽端子20向后移动。从线缆中心线C1到止挡部33a的距离L5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分别到弯曲部24E、24F的距离L1、L2短。因此,当屏蔽端子20以线缆中心线C1为中心旋转时,止挡部33a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的任何位置都接触。无论在同轴连接器1的制造过程中将屏蔽端子20插入壳体30中时屏蔽端子20的角度(线缆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如何,一次锁定部件33都能够止挡被止挡部24,限制屏蔽端子20向后移动。
如图5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一次锁定部件33包括在被止挡部24上方的弹性部33b。在壳体30中,弹性部33b的基部33c连接于在壳体30中的部分30a,该部分30a覆盖屏蔽端子20的连接部23。弹性部33b从基部33c向后延伸且在其后端形成有止挡部33a。止挡部33a在其后侧包括向后且向上倾斜地延伸的引导面33d。当在同轴连接器1的制造过程中屏蔽端子20插入壳体30中时,被止挡部24与引导面33d接触,使得弹性部33b向上方弹性变形。当被止挡部24的前缘24c完全插入以与壳体30的止挡面31接触时,弹性部33b返回其初始位置,止挡部33a因此止挡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
如图2所示,同轴连接器1可包括安装于壳体30的二次锁定部件40。在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中,二次锁定部件40安装于壳体30的上侧。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二次锁定部件40可包括覆盖部42。覆盖部42可覆盖一次锁定部件33的弹性部33b以限制弹性部33b向上方弹性变形(参见图4C)。二次锁定部件40的位置不限于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所示的位置。例如,二次锁定部件40也可以安装于壳体30的下侧。二次锁定部件40也可以安装于壳体30的右侧或左侧。二次锁定部件40可包括分别从覆盖部42的右侧和左侧向下延伸的安装部43。安装部43插入形成在壳体30上的安装孔30b中,且因此安装于壳体30。
如图2所示,二次锁定部件40包括止挡部41A、41B。当二次锁定部件40安装于壳体30时,止挡部41A、41B位于屏蔽端子20的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的后方,以限制屏蔽端子20向后移动(参见图8)。如图12所示,止挡部41A、41B从覆盖部42向下延伸。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二次锁定部件40包括在线缆圆周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两个止挡部41A、41B。两个止挡部41A、41B可以相对于通过线缆中心线C1的垂直线V1对称。一次锁定部件33可位于两个止挡部41A、41B之间(参见图3)。止挡部41A、41B插入形成在壳体30上的孔30c(参见图2)中,以位于被止挡部24的后方。
如图12所示,止挡部41A、41B均可包括都位于被止挡部24后方的第一内侧部41a以及第二内侧部41b。内侧部41a、41b是在各止挡部41A、41B上的与线缆中心线C1相邻的部分。第二内侧部41b分别位于各第一内侧部41a下方。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内侧部41a的距离L6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分别到弯曲部24E、24F的距离L1、L2短。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二内侧部41b的距离L7也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分别到弯曲部24E、24F的距离L1、L2短。
利用这种结构,当屏蔽端子20以缆中心线C1为中心旋转360度时,内侧部41a、41b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的任何位置都接触。例如,在图12中所示的状态下,第一内侧部41a位于第一弯曲部24E的后方,而第二内侧部41b位于平面部24G(参见图11)的后方。图13是示出当屏蔽端子20仅旋转45度时被止挡部24与止挡部41A、41B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在图13中所示的状态中,右侧的止挡部41B的内侧部41a、41b位于第一弯曲部24E的后方。左侧的止挡部41A的内侧部41a、41b分别位于平面部24G和第二弯曲部24F的后方。即使当屏蔽端子20进一步旋转时,内侧部41a、41b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的任何位置都接触。
如图12所示,右侧的止挡部41A的第二内侧部41b和左侧的止挡部41B的第二内侧部41b都向下延伸超过通过线缆中心线C1的水平面P1。止挡部41A、41B的第二内侧部41b夹着线缆中心线C1而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利用这种结构,二次锁定部件40可有效限制屏蔽端子20向后移动。
如上所述,被止挡部24位于连接部23的后方。更具体地,被止挡部24位于屏蔽端子20的最后部处。因此,屏蔽端子20的其它部分不连接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利用该配置,止挡部41A、41B可以在位置更宽的范围上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接触。换句话说,当屏蔽端子20的其他部分连接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时,设置避让该部分与二次锁定部件40的止挡部41A、41B彼此干涉的结构是有必要的。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被止挡部24位于屏蔽端子20的最后部上,从而不需要这样的干涉避让结构。
如图4C所示,屏蔽线72向前方延伸超过被止挡部24的前缘24c。屏蔽线72位于被止挡部24的内侧。利用该配置,可以减轻被止挡部24对同轴线缆70中的阻抗的影响。结果,可以选择适合于与壳体30的止挡面31、一次锁定部件33以及二次锁定部件40稳定卡合的形状作为被止挡部24的形状。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二弯曲部24F的距离L2(参见图5)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弯曲部24E的距离L1长(参见图5)。然而,屏蔽线72位于被止挡部24的内侧,从而抑制被止挡部24对阻抗的影响。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屏蔽线72还存在于屏蔽端子20的连接部23和中间部26的内侧,能够进一步抑制连接部23和中间部26对阻抗的影响。
由此将用于屏蔽端子20固定于壳体30中的结构即被止挡部24,设置于比连接部23更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器1的电气特性恶化。例如,当突出至屏蔽端子20的外侧且围绕线缆中心线的环状凸部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于接触部21上时,冲压加工可能会使环状凸部的内侧产生凹部。屏蔽线72不存在于接触部21的内侧,这导致在凹部所处的位置和其他位置之间存在阻抗差异。换句话说,使电气特性恶化。另一方面,在屏蔽端子20的示例中,被止挡部24位于比连接部23更靠后方的位置,这使从接触部21的前端到后端的区域中接触部21的内径大致为恒定的。结果,能够防止电气特性恶化。
[止挡部的变形例]
止挡部41A、41B的形状不限于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所示的形状。例如,止挡部41A、41B分别可以不包括第一内侧部41a。换句话说,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内侧部41a的距离L6可以比从线缆中心线C1分别到弯曲部24E、24F的距离L1、L2长。
在又一示例中,被止挡部24可不位于屏蔽端子20的最后部上。例如,其他部分可连接于被止挡部24的后侧,且被止挡部24可位于连接部23的前方。
如上所述,屏蔽端子20的被止挡部24形成为筒状以包围同轴线缆70。被止挡部24可离开同轴线缆70的外表面(外皮74的外表面)。如图4C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在被止挡部24和同轴线缆7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G1。因此,二次锁定部件40的止挡部41A、41B可进一步可靠地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接触。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在被止挡部24的第二弯曲部24F和同轴线缆7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G1。可一进步在第一弯曲部24E和同轴线缆7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G1。在间隙G1中,可设置填充的部件。
如上所述,同轴连接器1包括具有筒状形状的支持部件50。支持部件50包括屏蔽线保持部51以及比屏蔽线保持部51更靠后方的外皮保持部52(参见图7)。如图4C所示,外皮保持部52包围同轴线缆70的外皮74以保持外皮74。外皮保持部52位于屏蔽端子20的被止挡部24的内侧。因此,可以减小在线缆径向方向上同轴线缆70相对于被止挡部24的移动。结果,二次锁定部件40的止挡部41A、41B可进一步可靠地与被止挡部24的后缘24h接触。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被止挡部24在线缆径向方向上离开外皮保持部52。在被止挡部24和外皮保持部52之间设置有间隙。可进一步在被止挡部24的第一弯曲部24E和外皮保持部52之间设置间隙。
现在说明屏蔽端子20的接触部21和介电体13之间的固定结构。如图6所示,接触部21在其前缘包括向线缆中心线C1突出的止挡部21g。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接触部21的前缘形成有在线缆圆周方向Dr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止挡部21g(更具体来说,三个止挡部21g)。介电体13的前端与止挡部21g接触,从而限制介电体13相对于屏蔽端子20向前移动。
如图9所示,接触部21在比接触部21的前缘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包括接合部21h,接合部21h设置成与介电体13的外周面接合。接合部21h的后端连接于接触部21的其它部分。接合部21h的前端朝向线缆中心线C1向内侧稍微弯曲。接合部21h的前端与介电体13的外周面接合来限制介电体13相对于屏蔽端子20向后移动。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两个接合部21h形成于接触部21上,以夹着线缆中心线C1的方式彼此位于相反侧。
如上所述,屏蔽端子20包括:接触部21,包围中心端子11和介电体13且设置成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M接触;连接部23,包围屏蔽线72且连接于屏蔽线72;以及被止挡部24,包围同轴线缆70。接触部21、连接部23以及被止挡部24围绕同轴线缆70的中心线C1弯曲且一体形成为筒状。壳体30在插入孔H1的内侧包括止挡面31,止挡面31设置成与被止挡部24的前缘24c的一部分接触以限制屏蔽端子20向前移动。利用该配置,可以减少同轴连接器1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在同轴连接器1的示例中,被止挡部24包括第一弯曲部24E和第二弯曲部24F,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二弯曲部24F的距离大于从线缆中心线C1到第一弯曲部24E的距离。不同于同轴连接器1的该示例,在同轴连接器1的后视图中,两个弯曲部可以是正圆。在又一示例中,被止挡部24可以在接触部21和连接部23之间形成。

Claims (12)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心端子,连接于同轴线缆的芯线;
屏蔽端子,连接于所述同轴线缆的屏蔽线;
介电体,包围所述中心端子的外侧,所述介电体设置于所述中心端子和所述屏蔽线之间;以及
壳体,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以收容所述中心端子、所述介电体以及所述屏蔽端子,从所述插入孔的后侧插入所述中心端子、所述介电体以及所述屏蔽端子,
所述屏蔽端子包括:
接触部,包围所述中心端子和所述介电体,并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连接部,包围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屏蔽线,并连接于所述屏蔽线;以及
被止挡部,包围所述同轴线缆,
所述接触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被止挡部围绕所述同轴线缆的中心线弯曲且一体形成为筒状,
所述壳体在所述插入孔的内侧包括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成与所述被止挡部的前缘的一部分接触以限制所述屏蔽端子向前移动,
所述被止挡部在所述被止挡部的以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且以所述中心线为中心弯曲,所述被止挡部在所述被止挡部的所述圆周方向上的另一部分处具有第二弯曲部,
从所述中心线到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距离比从所述中心线到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距离长,
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前缘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止挡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端子的被止挡部位于比所述连接部更靠后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包括:
本体,包围所述中心端子和所述介电体;以及
最后部,位于比所述本体更靠后方的位置且包围所述屏蔽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止挡部围绕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中心线,
所述屏蔽端子的所述被止挡部能够以所述同轴线缆的所述中心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止挡部旋转36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锁定部件,所述锁定部件包括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被止挡部的后缘的后方,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成限制所述屏蔽端子向后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止挡部位于所述屏蔽端子的最后部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屏蔽端子的所述连接部的内侧设置有包围所述屏蔽线的筒状的支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线包括:翻折部,翻折在所述支持部件的外侧,
所述屏蔽端子的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翻折部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持部件包括:
屏蔽线保持部,包围所述屏蔽线以保持所述屏蔽线;以及
外皮保持部,包围所述同轴线缆的外皮以保持所述外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端子的所述被止挡部位于所述外皮保持部的外侧,在所述同轴线缆的径向方向上离开所述外皮保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屏蔽线位于所述被止挡部的内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止挡部的在以所述同轴线缆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离开所述同轴线缆的外表面。
CN201810579812.4A 2017-06-14 2018-06-07 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1090881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6988A JP6913524B2 (ja) 2017-06-14 2017-06-14 同軸コネクタ
JP2017-116988 2017-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8198A CN109088198A (zh) 2018-12-25
CN109088198B true CN109088198B (zh) 2020-07-10

Family

ID=64658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79812.4A Active CN109088198B (zh) 2017-06-14 2018-06-07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9339B2 (zh)
JP (1) JP6913524B2 (zh)
CN (1) CN109088198B (zh)
TW (1) TWI6843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03296B1 (de) * 2016-02-26 2020-06-24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Aussenleiteranordnung für einen koaxial-steckverbinder
JP6750525B2 (ja) * 2017-02-02 2020-09-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雄側シールド端子
JP2019040729A (ja) * 2017-08-24 2019-03-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813050B2 (ja) * 2019-04-17 2021-0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付通信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7480990B2 (ja) * 2020-06-18 2024-05-1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EP3979428A1 (en) * 2020-10-01 2022-04-06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inimal transfer of torsional loa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3615A1 (en) * 2007-04-20 2008-10-2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hielded electric connector and cable assembly and mehod for making same
CN102386494A (zh) * 2010-08-23 2012-03-21 泰科电子公司 同轴电缆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5553B1 (ja) * 1998-03-23 1999-10-04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JP2003297493A (ja) * 2002-04-05 2003-10-17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同軸コネクタ
US7285011B2 (en) 2005-10-24 2007-10-2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able exi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8159312A (ja) * 2006-12-21 2008-07-1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同軸ケーブルと同軸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JP2011003363A (ja) * 2009-06-17 2011-01-0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圧着端子構造と端子圧着装置
CN201570680U (zh) * 2009-12-25 2010-09-01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缆连接器组合
JP5367121B2 (ja) * 2012-05-09 2013-12-1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537231B2 (en) * 2014-11-12 2017-01-0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JP6510953B2 (ja) * 2015-10-20 2019-05-08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83615A1 (en) * 2007-04-20 2008-10-2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hielded electric connector and cable assembly and mehod for making same
CN102386494A (zh) * 2010-08-23 2012-03-21 泰科电子公司 同轴电缆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3524B2 (ja) 2021-08-04
US20180366887A1 (en) 2018-12-20
CN109088198A (zh) 2018-12-25
US10439339B2 (en) 2019-10-08
JP2019003809A (ja) 2019-01-10
TW201921813A (zh) 2019-06-01
TWI684306B (zh) 2020-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8198B (zh) 同轴连接器
US10033140B2 (en) Connector attachable to a cable which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signal cables and wire harness using the same
JP6757497B2 (ja) シールド端子
US10741976B1 (en) Shield connector and male shield terminal
JP6745043B2 (ja) シールド端子
JP4767760B2 (ja) シールド電線用アース端子
CN110235318B (zh) 屏蔽端子
JP4909793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3273037B (zh) 连接器及外导体
JP6920980B2 (ja) シールド端子ユニッ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US11394132B2 (en) Cable assembly
JP6688696B2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7452344B2 (ja) コネクタ
JP7563322B2 (ja) コネクタ
CN116057782A (zh) 连接器装置
JP2019169361A (ja) 対の圧着片を有するハウジングを備え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10182647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シールドシェル
JP7227393B2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230198171A1 (en) Shielde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ath
US107004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059153A (ja) コネクタ
JP4392381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21145196A1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23002750A1 (ja)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組立体
JP2003308913A (ja) 雌側端子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