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8476106A - 在时分双工子帧结构中在公共上行链路突发中具有不同模式的用户的多路访问 - Google Patents

在时分双工子帧结构中在公共上行链路突发中具有不同模式的用户的多路访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106A
CN108476106A CN201680071358.0A CN201680071358A CN108476106A CN 108476106 A CN108476106 A CN 108476106A CN 201680071358 A CN201680071358 A CN 201680071358A CN 108476106 A CN108476106 A CN 108476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burst
mode user
user
uplink bur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13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6106B (zh
Inventor
W·曾
蒋靖
J·B·索里阿加
季庭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476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6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where the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ffects multipl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101/0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 B64U2101/2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for use as communications relays, e.g. high-altitude platfor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03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
    • H04B1/7107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04B1/71072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提供了用于多路访问携带由使用两种不同模式的用户发送的公共上行链路突发的信道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软件。特别地,耦合模式为小区边缘处的用户提供范围延伸,而解耦模式为用户提供公共上行链路突发中的数据传输。可以在非正交方案中通过缓和各个模式之间的干扰量而提供在这些不同模式之间的多路访问。此外,可以在正交方案中通过使用交织频分多址(IFDMA)来提供在这些不同模式之间的多路访问。

Description

在时分双工子帧结构中在公共上行链路突发中具有不同模式 的用户的多路访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受2015年12月9日提交给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临时申请No.62/265,324、以及在2016年6月17日提交给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非临时申请No.15/185,315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如同在下文全部进行阐述并用于所有的可应用目的。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的各方面一般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地涉及针对在时分双工(TDD)子帧中具有不同模式的用户的多路访问的上行链路信道结构。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网络被广泛部署以提供各种通信服务,例如,电话、视频、数据、消息传送、广播等。这种网络通常是多路访问网络,其通过共享可用网络资源而支持多个用户的通信。
在这种无线网络中可以提供多种数据服务,包括语音、视频、电子邮件等。近来,无线通信网络用于甚至更广泛的服务范围,包括关键任务应用和远程控制应用(例如当需要实时反馈时的远程手术)。在这种应用中,非常低的延时对于使能适当高质量的服务是关键的。也就是说,从通信设备发送信息的时间以及在通信设备处接收回的响应需要非常快速,以毫秒级或更小。
随着移动宽带访问的需求继续增加,研究和开发继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不仅满足移动带宽访问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改善并增强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后文提出了对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化总结,以便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该摘要不是本公开内容的所有构思特征的广泛概述,并不意图识别本公开内容的所有方面的关键或必要元件,也不描绘本公开内容的任意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目的是以简化形式呈现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作为后文呈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奏。
本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提供利用公共上行链路突发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软件,其中为被配置为耦合模式的设备和被配置为解耦模式的设备实现针对公共上行链路突发的多路访问。
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在调度实体处操作用于通过时分双工(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调度实体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调度实体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调度实体处可操作用于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根据所述方法,调度实体在TDD载波上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调度实体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被配置为在TDD载波上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度实体。所述调度实体包括:处理器;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存储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收发机。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被配置为: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被配置为在TDD载波上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度实体。所述调度实体包括:处理器;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存储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收发机。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被配置为: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还被配置为: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用于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度实体。所述调度实体包括:用于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单元。所述调度实体还包括用于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的单元。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用于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度实体。所述调度实体包括:用于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单元。所述调度实体还包括用于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的单元。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代码能够由调度实体执行以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所述代码包括在TDD载波上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所述代码还包括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代码能够由调度实体执行以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所述代码包括在TDD载波上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所述代码还包括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来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根据所述方法,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的被配置为要基于SRS被解调的控制信息。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发送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来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根据所述方法,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的被配置为要基于SRS被解调的控制信息。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发送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来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根据所述方法,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从SRS解耦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发送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来通过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根据所述方法,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从SRS解耦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从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发送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当查看后文的详细描述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在查看后续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了解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特征和实施例。虽然相对下文的特定实施例和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征,但是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可以包括本文讨论的一个或多个有利特征。换句话说,虽然将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讨论为具有某些有利特征,但是可以根据本文讨论的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使用一个或多个这些特征。以类似的方式,虽然可以在下文中将示例性实施例讨论为设备、系统或方法实施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各种设备、系统和方法中实现这种示例性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示出与多个从属实体通信的调度实体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示出无线通信设备的例子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示出与从属实体通信的调度实体的进一步细节的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示出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其每一个包括公共上行链路突发)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耦合模式配置的第一公共上行链路突发以及根据解耦模式配置的第二公共上行链路突发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示出针对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在公共上行链路(UL)突发中的非正交多路访问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的示出针对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中的正交多路访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公共UL突发的传输的、具有M个连续音调的资源块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示出在无线通信中针对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用户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在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非正交上行链路突发之间处理干扰的干扰消除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示出在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非正交上行链路突发之间处理干扰的基于热噪声上升(RoT)的干扰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示出在无线通信中针对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用户的正交多路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通过时分双工(TDD)载波在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无线通信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通过TDD载波在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无线通信的正交多路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通过TDD载波在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无线通信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通过TDD载波在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无线通信的正交多路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阐述的详细描述意图作为各种配置的描述,而不意图仅呈现在其中可以实践本文描述的概念的配置。详细描述包括特定细节,以用于提供对各个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这些概念。在一些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公知的结构和部件,以免模糊这些概念。
图1示出了在小区102和104中的两个高功率基站110和112;并示出了第三高功率基站114用于控制小区106内的远程无线电头端(RRH)116。在该例子中,小区102、104和106可以称作宏小区,因为高功率基站110、112和114支持具有大尺寸的小区。此外,低功率基站118示出在小型小区108(例如,微小区、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家庭基站、家庭节点B、家庭eNode等)中,所述小型小区108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宏小区重叠。在该例子中,小区108可以指的是小型小区,因为低功率基站118支持具有相对较小尺寸的小区。根据系统设计以及部件约束可以进行小区定尺寸。可以理解,接入网络1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无线基站和小区。基站110、112、114、118为任意数量的移动装置提供到核心网络的无线接入点。
图1还包括四轴飞行器或无人机120,其可以被配置为用作基站。也就是说,在一些例子中,小区可以不必是固定的,并且小区的地理区域可以根据移动基站(例如,四轴飞行器120)的位置而移动。
在一些例子中,基站可以使用任意适当的传输网络通过各种类型的回程接口(例如,直接物理连接、虚拟网络等)彼此互连和/或互连到接入网络100中的一个或多个其它基站或网络节点(未示出)。
接入网络100示出为支持多个移动装置的无线通信。在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发布的标准和规范中,移动装置通常被称作用户设备(UE),但也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移动站(MS)、用户站、移动单元、用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用户站、接入终端(AT)、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机、终端、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者一些其它适当的技术。
在本文献中,“移动”装置不需要具有能够移动的能力,而可以是固定的。移动装置的一些非限制性例子包括移动电话、蜂窝(小区)电话、智能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膝上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计算机、上网本计算机、智能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以及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装置可以额外地是“物联网”(IoT)设备,例如汽车或其它运输车辆、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物流控制器、无人机、多轴飞行器、四轴飞行器、智能能源或安全设备、太阳能面板或太阳能阵列、市政照明、水、或其它基础设施;工业自动化和企业设备;消费者和可穿戴设备,例如,眼镜、可穿戴摄像机、智能手表、健康或健身跟踪器、数字音频播放器(例如,MP3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器等;以及数字家庭或智能家庭设备,例如家庭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设备、家电、传感器、自动售货机、智能照明、家庭安全系统、智能仪表等。
在接入网络100中,小区可以包括与每个小区的一个或多个扇区通信的UE。例如,UE 122和124可以与基站110通信;UE 126和128可以与基站112通信;UE 130和132可以与基站114通过RRH 116通信;UE 134可以与低功率基站118通信;以及UE 136可以与移动基站120通信。这里,每个基站110、112、114、118和120可以被配置为为各个小区中的所有UE提供到核心网络(未示出)的接入点。
在另一例子中,四轴飞行器120可以被配置为用作UE。例如,四轴飞行器120可以在小区102内通过与基站110通信来进行操作。
在接入网络100中的空中接口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复用和多路访问算法,以支持各种设备的同时通信。例如,可以利用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其它适当的多址方案来提供从UE 122和124到基站110的上行链路(UL)或反向链路传输的多路访问。此外,可以利用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频分复用(FDM)、正交频分复用(OFDM)或其它适当的复用方案来提供复用从基站110到UE 122和124的下行链路(DL)或前向链路传输。
在接入网络100中,在与调度实体的呼叫期间,或者在任意其它时间,UE可以监控来自其服务小区的信号的各种参数以及相邻小区的各种参数。此外,取决于这些参数的质量,UE可以维持与一个或多个相邻小区的通信。在该时间期间,如果UE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小区,或者如果对于给定时间量,来自相邻小区的信号质量超过来自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则UE可以从服务小区切换或移交到相邻(目标)小区。例如,UE 124可以从对应于其服务小区102的地理区域移动到对应于相邻小区106的地理区域。当对于给定时间量,来自相邻小区106的信号强度或质量超过其服务小区102的信号强度或质量时,UE 124可以将报告消息发送给其服务基站110以指示该状况。作为响应,UE 124可以接收切换命令,并且UE可以切换到小区106。
在一些例子中,可以调度对空中接口的访问,其中调度实体(例如,基站)分配资源用于在其服务区域或小区内的一些或所有设备间的通信。在本公开内容内,如下文所讨论的,调度实体可以负责为一个或多个从属实体调度、分配、重新配置和释放资源。也就是说,对于被调度的通信,从属实体利用调度实体所分配的资源。
基站不是唯一可用作调度实体的实体。也就是说,在一些例子中,UE可以用作调度实体,为一个或多个从属实体(例如,一个或多个其它UE)调度资源。例如,UE 138被示出为与UE 140和142通信。在该例子中,UE 138用作调度实体,且UE 140和142利用由UE 138调度的资源进行无线通信。UE可以在对等(P2P)网络和/或网状网络中用作调度实体。在网状网络的例子中,UE 140和142除了与调度实体(例如,UE 138)通信外还可以可选地直接彼此通信。
因此,在具有对时间-频率资源的调度访问并具有蜂窝配置、P2P配置和网状配置的无线通信网络中,调度实体以及一个或多个从属实体可以利用调度的资源进行通信。现在参考图2,框图示出了调度实体202和多个从属实体204。这里,调度实体202可以对应于基站110、112、114和118。在额外的例子中,调度实体202可以对应于UE 138、四轴飞行器120或者在接入网络100中的任意其它适当节点。类似地,在各种例子中,从属实体204可以对应于UE 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和142、或者在接入网络100中任意其它适当节点。
如图2所示,调度实体202可以将数据206广播到一个或多个从属实体204(所述数据可以被称作下行链路数据)。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特定方面,术语“下行链路”指的是起源于调度实体202的点到多点传输。广义地,调度实体202是负责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调度业务的节点或设备,包括下行链路传输,以及在一些例子中,从一个或多个从属实体到调度实体202的上行链路数据210。描述系统的另一方式可以是使用术语“广播信道复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各方面,术语“上行链路”可以指的是起源于从属实体204的点到点传输。广义地,从属实体204是接收调度控制信息的节点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调度授权、同步或定时信息、或者来自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另一实体(例如,调度实体202)的其它控制信息。
调度实体202可以向一个或多个从属实体204广播控制信道208。可以利用传输时间间隔(TTI)来传输上行链路数据210和/或下行链路数据206。这里,TTI可以对应于能够被独立解码的封装集或分组信息。在各种例子中,TTI可以对应于帧、子帧、数据块、时隙、或用于传输的其它适当比特组。
此外,从属实体204可以将上行链路控制信息212发送到调度实体202。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多种分组类型和种类,包括导频、参考信号、以及被配置为使能或帮助解码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的信息。在一些例子中,控制信息212可以包括调度请求(SR),即,请求调度实体202调度上行链路传输。这里,响应于在控制信道212上发送的SR,调度实体202可以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208中发送针对上行链路分组调度TTI的信息。在另一例子中,上行链路控制信道212可以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传输,例如,确认(ACK)或否定确认(NACK)。HARQ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其中在接收侧针对准确性检查分组传输,并且如果确认,则发送ACK,而如果未确认,则发送NACK。响应于NACK,发送设备可以发送HARQ重传,这可以实现追加合并、增量冗余等。
在图2中示出的信道不必是在调度实体202和从属实体204之间使用的所有信道,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除了示出的信道外还可以使用其它信道,例如,其它数据、控制和反馈信道。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术语“上行链路”可以指的是起源于从属实体204的点到点传输。广义地,从属实体204是接收调度控制信息的节点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调度授权、同步或定时信息、或者来自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另一实体(例如,调度实体202)的其它控制信息。从属实体可以是或者可以驻留在基站、网络节点、UE、接入终端或无线通信网络中任意适当的节点内。
图3是示出实现采用处理系统314的无线通信设备300的硬件的例子的概念图。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通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4的处理系统314实现元件、或元件的任意部分、或元件的任意组合。例如,无线通信设备300可以是调度实体202、基站(BS)、或任意其它适当的网络节点,如图1、2和/或4所示。此外,无线通信设备300可以是从属实体204、UE、IoE设备或任意其它适当的网络节点,如图1、2和/或4所示。处理器304的例子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设备(PLD)、状态机、门控逻辑、离散硬件电路、以及被配置为执行贯穿本公开内容描述的各种功能的其它适当的硬件。也就是说,如在无线通信设备300中使用的处理器304可以用于实现本公开内容的图10-13中所描述的任意一个或多个过程。
在该例子中,可以通过总线架构(一般由总线302表示)实现处理系统314。取决于处理系统314的特定应用和整体设计约束,总线302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连总线和桥。总线302将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所述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常由处理器304表示)、存储器305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通常由计算机可读介质306表示)。总线302还可以链接各种其它电路,例如,定时源、外围部件、调压器以及功率管理电路,这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并因此不再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308提供在总线302和一个或多个收发机310之间的接口。收发机310(通信接口)提供通过传输介质与各种其它装置通信的单元。在各种例子中,收发机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并且在多天线例子中,可以使得收发机310能够确定接收到的信号到达的角度或发送信号的波束成形。收发机310可以包括各种子部件,其被配置为能够实现无线通信,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功率放大器、发射机、接收机、滤波器、振荡器等。此外,取决于装置的本质,还可以提供用户接口312(例如,键区、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处理器304包括耦合模式用户控制块320和解耦模式用户控制块322。耦合模式用户控制块可以被配置为针对耦合模式通信执行各种功能,并且解耦模式用户控制块可以被配置为针对解耦模式通信执行各种功能,如结合图5-13所描述的。在一个例子中,耦合模式用户控制块320可以包括控制区域块324和数据区域块326。类似地,解耦模式用户控制块322包括控制区域块328和数据区域块330。控制区域块324和328可以被配置为执行与在子帧的控制区域510和514(参见图5)中的通信相关的功能;并且数据区域块326和330可以被配置为执行与在子帧的数据区域512和516(参见图5)中的通信相关的功能。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处理器304包括资源调度块332,其可以被配置为为与装置300通信的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调度、分配和/或指派资源,如结合图5-13所描述的。例如,资源调度块332可以用于调度业务,使得在时分双工(TDD)载波上利用如图5-8所示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或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
处理器304还可以包括热噪声上升(RoT)块334和干扰消除块336。例如,RoT块334可以被配置为执行各种功能来控制RoT,如图12所示。例如,干扰消除块336可以被配置为执行各种干扰消除功能,如图11所示。
处理器304负责管理总线302和一般处理,包括执行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306上的软件。当被处理器304执行时,软件使得处理系统314针对任意特定装置执行结合图5-13在下文描述的各种功能。计算机可读介质306还可以用于在执行软件时存储由处理器304操纵的数据。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软件包括计算机可执行代码或指令,用于配置处理器304和/或装置300来执行在图5-13中描述的各种功能。例如,软件可以包括耦合模式用户控制代码338、解耦模式用户控制代码340以及复用控制代码342。耦合模式用户代码338在被执行时配置处理器304来执行如图5-13描述的与耦合模式用户相关的各种功能。解耦模式用户代码340在被执行时配置处理器304来执行如图5-13描述的与解耦模式用户相关的各种功能。复用控制代码342在被执行时配置处理器304来执行如图5-13描述的与复用耦合模式用户业务和解耦模式用户业务相关的各种功能。
处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4可以执行软件。不管是被称作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它,软件可以被广义地解释为表示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过程、函数等。软件可以驻留在计算机可读介质306上。计算机可读介质306可以是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例如,压缩盘(CD)或数字通用盘(DVD))、智能卡、闪存设备(例如,卡、棒或钥匙式驱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除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EPROM)、寄存器、可移除盘、以及用于存储由计算机访问和读取的软件和/或指令的任意其它适当的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306可以驻留在处理系统314中、在处理系统314的外部或者跨包括处理系统314的多个实体分布。计算机可读介质306可以实现于计算机程序产品中。通过例子,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包装材料中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取决于特定应用和施加到整体系统上的整体设计约束如何最佳实现贯穿该公开内容所呈现的描述功能。
图4是示出在接入网络中与从属实体204的一个例子通信的调度实体202的一个例子的额外细节的框图。在DL中,将上层分组从核心网络提供给控制器/处理器475。控制器/处理器475实现L2层的功能。在DL中,控制器/处理器475基于各种优先级度量提供报头压缩、加密、分组分割和重排序、在逻辑和传输信道之间复用、以及对从属实体204的无线电资源分配。控制器/处理器475还负责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操作、丢失分组的重传、以及向从属实体204发信号。
发送(TX)处理器416实现针对L1层(即,物理层)的各种信号处理功能。信号处理功能包括编码和交织以促进在从属实体204处的前向纠错(FEC),并基于各种调制方案(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正交相移键控(QPSK)、M相移键控(M-PSK)、M阶正交幅度调制(M-QAM)等)映射到信号星座。然后将编码和调制符号分裂为并行流。然后每个流可以映射到OFDM子载波,在时间和/或频率域中与参考信号(例如,导频)复用,并随后使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组合到一起以产生携带时域OFDM符号流的物理信道。OFDM流在空间上被预先编码,以产生多个空间流。来自信道估计器474的信道估计可以用于确定编码和调制方案,以及用于空间处理。可以从参考信号和/或通过从属实体204发送的信道状况反馈导出信道估计。然后经由单独的发射机418TX将每个空间流提供给不同的天线420。每个发射机418TX可以将RF载波调制有各个空间流以用于传输。
在从属实体204处,每个接收机454RX通过其各自的天线452接收信号。每个接收机454RX恢复被调制到RF载波上的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接收(RX)处理器456。RX处理器456实现L1层的各种信号处理功能。RX处理器456可以对信息执行空间处理,以恢复去往从属实体204的任意空间流。如果多个空间流去往从属实体204,则它们可以由RX处理器456组合为单个OFDM符号流。然后,RX处理器456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OFDM符号流从时域转换到频域。频域信号包括用于OFDM信号的每个子载波的单独的OFDM符号流。通过确定由调度实体202发送的最可能的信号星座点,恢复并解调在每个子载波上的符号以及参考信号。这些软决策可以基于由信道估计器458计算出的信道估计。然后对软决策进行解码和去交织,以恢复由调度实体20在物理信道上原始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号。然后将数据和控制信号提供给控制器/处理器459。
控制器/处理器459实现L2层。控制器/处理器可以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460相关联。存储器460可以称作计算机可读介质。在UL中,控制器/处理器459提供在传输和逻辑信道之间的解复用、分组重组、解密、报头解压缩、控制信号处理,以恢复来自核心网络的上层分组。然后将上层分组提供给数据宿462,其表示L2层之上的所有协议层。还可以将各种控制信号提供给数据宿462以进行L3处理。控制器/处理器459还负责利用确认(ACK)和/或否定确认(NACK)协议进行错误检测以支持HARQ操作。
在UL中,数据源467用于将上层分组提供给控制器/处理器459。数据源467表示在L2层之上的所有协议层。类似于结合由调度实体202的DL传输描述的功能,控制器/处理器459通过提供报头压缩、加密、分组分割和重排序、以及基于调度实体202的无线电资源分配在逻辑和传输信道之间的复用,而为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实现L2层。控制器/处理器459还负责HARQ操作、丢失分组的重传、以及向调度实体202发信号。
通过信道估计器458根据参考信号或由调度实体202发送的反馈导出的信道估计可以由TX处理器468用于选择适当的编码和调制方案,并促进空间处理。可以经由单独的发射机454TX将由TX处理器468生成的空间流提供给不同的天线452。每个发射机454TX可以将RF载波调制有相应的空间流以用于传输。在一些例子中,在UL和DL方向,所有的或部分传输可以使用单载波波形、OFDM波形以及在该公开内容中描述的关于UL突发的任意波形或调制方案。
在调度实体202处以类似于在从属实体204处结合接收机功能描述的方式处理UL传输。每个接收机418RX通过其各自的天线420接收信号。每个接收机418RX恢复被调制到RF载波的信息,并将信息提供给RX处理器470。RX处理器470可以实现L1层。
控制器/处理器475实现L2层。控制器/处理器475可以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器476相关联。存储器476可以称作计算机可读介质。在UL中,控制器/处理器475提供在传输和逻辑信道之间的解复用、分组重组、解密、报头解压缩、控制信号处理,以恢复来自从属实体204的上层分组。然后将来自控制器/处理器475的上层分组提供给核心网络。控制器/处理器475还负责利用ACK和/或NACK协议进行错误检测以支持HARQ操作。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图4中的调度实体202的上述各种部件和功能块可以包含于装置300中。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图4中的从属实体204的上述各种部件和功能块可以包含于装置300中。
在任意无线通信网络中,双向通信是期望的特征。频繁地,利用频分双工(FDD)或时分双工(TDD)实现将通信双工到空中信道上。在FDD中,使用一对载波,每个各自的载波用于在不同方向携带通信信号。在TDD中,使用非配对的载波。这里,通过时间共享载波来实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的双工,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在不同时间占据载波。
在许多现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在用于FDD的配对载波中通过管理代理已经分配了频谱的相当大量的部分。对于新开发的技术,如果期望非常高的带宽通信(例如,100MHz、300MHz或更高),然而,这些FDD技术已经利用了许多的频谱,并可能不是如更高数据率期望的宽带。在更高频率处,包括但不限于毫米波(mmW)频率,TDD载波可能是更可用的。此外,这种TDD载波对于获得使用权的载波而言较便宜。
在TDD载波中的公共UL突发
当利用TDD载波时,在一些例子中,可以通过在时域中将信道划分为帧来组织通信,其中所述帧被进一步划分为子帧。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子帧可以采取至少两种通用形式,在这里称作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结构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结构。这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是其大部分时间用于在下行链路方向的通信的子帧;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是其大部分时间用于在上行链路方向的通信的子帧。
图5是示出一组子帧500(例如,帧)的示意图,其在一个周期中每四个子帧中包括一个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四个子帧中剩下的三个是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当然,以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这种特定分配只是一个例子,并且在特定实现方式中可以利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任意比例。在一个例子中,相比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帧可以具有较多的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在另一例子中,相比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帧可以具有较多的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在又一例子中,帧可以具有相同数量的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
在图示的例子中,每个子帧包括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上行链路部分506和用于下行链路通信的下行链路部分508。这里,可以在下行链路部分之后和上行链路部分之前利用间隙、保护时段、保护间隔或保护区域。这种间隙可以促进发射机和/或接收机的RF部件的切换,包括重调锁相环和其它无线电功能/电路。
图示的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包括控制区域510,其可以包括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以及数据区域512,其可以包括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除了其它信息之外,控制区域510可以包括调度信息,用于通知被调度设备(例如,UE)在数据区域512中哪些资源包括用于所述特定设备的信息。
图示的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还包括控制区域514,其可以包括PDCCH;以及数据区域516,其可以包括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和/或对应于常规上行链路数据突发的其它适当信道。除了其它信息之外,控制区域可以包括调度信息,用于通知被调度设备(例如,UE)在数据区域516中它们可以使用哪些资源用于上行链路传输。
如在该例子中示出的,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均包括公共上行链路突发部分518。在该例子中,在每个子帧的结束处示出公共UL突发部分518,但是其不必限于在结束处;在其它例子中,公共UL突发可以出现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或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中任意适当的时间处,包括在子帧的开始处、或子帧中任意处。在一些例子中,公共UL突发518可以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中以相同方式构造。
在本公开内容的方面中,公共UL突发518可以是各个子帧的相对较短部分,例如包括两个符号。例如,两符号的公共UL突发可以具有大约31μs的持续时间。当然,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在公共UL突发中可以包括不同的持续时间和不同数量的符号。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在公共UL突发中,可以使用任意适当数量的符号。然而,为了清楚起见,在本公开内容中,例如在图6和图8中更详细地描述包括两个符号的公共UL突发。
这里,公共UL突发可以用于根据在任意给定实现方式中选择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模式解耦在公共UL突发中携带的与控制信道相关联的时延。提供该解耦是因为公共UL突发出现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例如,在TDD方案中,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通常可以比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出现地更频繁,因为更规则的网络业务通常在下行链路方向。此外,在宏小区的典型部署中(例如,LTE部署中的eNode B),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之间的无线电随着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也就是说,即使任何单个用户的UL/DL比率可能相当剧烈的变化,当在大量用户中聚集时,整体的比率一般保持几乎相同。然而,不像宏小区,小型小区可能只服务非常少量的用户。因此,对于小型小区,在以UL和DL为中心的子帧之间的总比率随着时间变化很大。因此,取决于小区尺寸和小区载荷,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模式可以改变,并且在以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之间的比率可以是任意适当的比率,从一对一或其它。
如果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非常少见,且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占优势,则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具有关键或时间敏感的上行链路信息要发送的设备可能在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息之前需要等待延长的时段。特别地,控制信息(例如,信道质量信息和如分组确认的反馈)可能具有时间敏感本质,并且其的快速传输是重要的。因此,包括每个子帧中的公共UL突发部分518、包括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可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时间敏感UL分组的这种延长的时延。
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这种公共UL突发方案提供了相同的信道结构用于非许可频带以及许可频带。在非许可频带中,用户通常竞争资源,并仅能在为其它用户放弃信道之前预留该信道的使用达有限时间。这里,如果只在用户具有信道时的结束时间进行传输并且设备在有机会发送确认(或其它时间关键的上行链路分组)之前失去了信道,则可能要求设备等待延长的时段来进行这种传输,直到再次获得信道。然而,利用公共UL突发信道结构,用于这种传输的资源可以在每个子帧中可用,这减小或避免了时间关键传输的这种时延。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些方面,可以在每N个预定数量的子帧中提供公共UL突发,其中N具有2或更大的值。
公共UL突发可以额外地或替代地用于其它控制信息的传输,例如,调度请求(SR)。调度请求可以是请求调度实体(例如,基站或eNB)为设备调度上行链路信道资源以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的信息的上行链路传输。这些资源可以出现在被示出于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2中的常规UL突发区域。
在另一例子中,公共UL突发部分518可以额外地或替代地用于携带探测参考信号(SRS)。在非配对TDD频谱中,被调度设备(例如,从属实体或UE)查看下行链路传输的信道与调度实体(例如,eNB)查看上行链路传输的信道是同一信道。因此,信道特征相对FDD信道稍微进行了简化。也就是说,调度实体一般可以获取关于接收或被调度实体所看到的下行链路信道的信息,以便适当地利用TDD信道为所述用户调度资源。虽然在FDD信道中UE测量信道并发送反馈给eNB来报告其信道状况,但在TDD信道中,UE或被调度设备可以在上行链路传输中发送SRS,并且eNB或调度实体可以利用该传输来自己特征化信道以用于调度下行链路传输。通常期望以低时延来发送该SRS传输,即,其传输稍微是时间关键的。因此,在给定实现方式中,SRS在公共UL突发区域中的布置可以从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模式或上行链路到下行链路模式解耦其时延。
当然,上述只是例子,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公共UL突发不仅可以用于这种控制信息,而且可以额外地或替代地用于以低时延要求或预定时延携带上行链路有效载荷数据(例如,用户数据)。这里,在公共UL突发区域中的这种上行链路有效载荷传输可以限制于对这些传输具有足够的功率净空的发送设备。发送设备或发射机的功率净空是可用于产生用于发送给定信号的较高级别的输出功率的功率余量的测量。
耦合模式与解耦模式
再次参考图1,UE 126被示为相对远离基站112(例如,在或靠近小区边缘),而另一UE 128被示为相对靠近基站112(例如,在或靠近小区中央)。如下文进一步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各种方面,位于小区中央的用户(类似于UE 128)可以具有足够的功率净空来在公共UL突发中包含数据传输(例如,有效载荷数据),而位于小区边缘处的用户(类似于UE126)可能缺少功率净空来在公共UL突发中包含数据传输。因此,在本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在小区边缘处的用户可以被配置为以促进控制信息传输的覆盖延伸的耦合模式进行其公共UL突发传输,而在小区中央的用户可以被配置为以除了控制信息传输外促进用户数据传输的解耦模式进行其公共UL突发传输。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将结合图6-8在下文更详细地描述。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在子帧中的这些公共UL突发区域可以被配置为支持所有用户,包括靠近小区中央的用户,以及靠近小区边缘的用户。对于在或靠近小区边缘(或者弱覆盖区域)的用户,他们的信号可能较弱,这是因为他们相对远离基站或调度实体,在公共UL突发区域内的信息内容可能限于特定控制信息,例如分组确认(ACK)和调度请求(SR),其可以被携带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上。对于这些用户,可以以特定模式进行传输,这里在本公开内容中称作耦合模式。
图6是示出具有被配置为耦合模式的公共UL突发的示例性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600和具有被配置为解耦模式的公共UL突发的示例性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602的示意图。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600和602可以与图5的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504相同。这些耦合和解耦模式在下文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耦合模式中,通过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600示出,SRS 604可以被重新用于服务于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目的,从而可以通过耦合的SRS/DM-RS信号完成在公共UL突发中对信息比特的解调。也就是说,在耦合模式传输中,可以省略与SRS符号分离或解耦的DM-RS符号。这样,对于耦合模式传输,可以节省由DM-RS导频符号的传输所消耗的额外功率。因此,耦合模式传输(例如,SRS/DM-RS耦合传输)可以具有减小的功耗。
特别地,虽然给定设备可以具有多天线配置以及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的能力,但是小区边缘用户可以仅使用它们最强的天线或它们占优预编码器而不用MIMO进行发送。由此,当这种用户被配置为在耦合模式中发送公共UL突发时,SRS比特和DM-RS比特不需要单独预编码。因此,在本公开内容的方面,SRS可以用于DM-RS的目的,并因此,可以省略单独的DM-RS。这里,为了促进使用SRS作为解调参考信号,在本公开内容的方面,携带控制信息(例如,ACK或SR)的一个或多个符号606可以占据与携带SRS 604的一个或多个符号的相同的带宽。
符号的带宽可以维持为针对耦合模式用户是相同的,因为从这些用户接收到的UL传输的功率可能相对较弱,因此,这些用户传输可能彼此是非正交的。因为这些用户的传输是弱的,所以他们通常本质上不干扰彼此,并因此他们的传输在频率和时间上可能叠加或重叠(非正交),同时仍可以被接收基站恢复。
此外,根据一些例子,仅控制信息(例如,PUCCH)可以在耦合模式中在公共UL突发中发送。也就是说,在这些例子中,数据信息(例如,PUSCH)可以在耦合模式中从公共UL突发中省略。这是因为耦合模式用户一般是相对远离基站或调度实体的设备,从而在基站处接收到的UL传输的功率相对较弱,并可能不足以支持在短公共UL突发中的数据业务。在一些例子中,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可以在耦合模式中在公共UL突发中发送。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和SRS可以以相同方式波束成形。
因此,如图所示,在公共UL突发中,对于耦合模式用户,可以包括SRS和被认为“关键的”(例如,时延敏感或任务关键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例如,PUCCH)可以例如包括分组确认(ACK)和调度请求(SR)分组。
在另一方面,由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602示出的解耦模式的目标是相对靠近调度实体或基站的用户,因为他们的信号可能更容易被基站接收。这些设备一般具有足够的功率净空来容纳与DM-RS相关联的额外导频或参考信号传输。因此,如果用户或从属实体相对靠近小区中央或者靠近基站或调度实体,则调度实体可以甚至在短公共UL突发期间累积足够的能量来对在公共UL突发区域中的上行链路有效载荷数据进行解码。因此,在本公开内容的方面,例如为相对靠近小区中央或者靠近基站或调度实体的这些用户提供了解耦模式。
在解耦模式中,使得UE或从属实体能够有机会发送具有低时延要求的上行链路有效载荷数据。也就是说,通过解耦模式,可以使得在解耦模式下操作的设备能够在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公共UL突发区域内中发送关于PUSCH的信息。本公开内容具体涉及PUSCH作为例子,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只为了清晰而包括该术语,本公开内容的各方面可以利用任意适当的物理上行链路信道用于携带业务有效载荷数据。
不像在耦合模式中,在解耦模式中,SRS符号608的带宽不需要与第二符号610的带宽相同,后者可以包括PUCCH(控制)和PUSCH(数据)信息。也就是说,因为SRS可能不用于解调PUCCH和PUSCH,且因为将DM-RS用于该目的,所以第二符号610可以具有不同于包括SRS的第一符号608的带宽。
在本公开内容内,关于解耦模式的名称“解耦”一般指的是SRS从解调参考信号(DM-RS)解耦。为了解调PUCCH或PUSCH,需要导频或参考信号。这里,DM-RS提供可用于解调PUCCH/PUSCH比特的导频。在解耦模式中,SRS和DM-RS是分离的信号,并具有不同的传输特性。因此,当被调度或从属实体在解耦模式下操作时,SRS和DM-RS彼此解耦。
在一些例子中,因为解耦模式用户一般是那些相对靠近调度实体或基站的用户,所以这些用户可以在其上行链路传输中利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或其它波束成形技术。
也就是说,从属实体204(例如,UE 126/128、无线通信设备300、用户设备或UE等)可以具有支持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多个天线。使用MIMO技术使得无线通信设备能够利用空间域来支持空间复用、波束成形和发送分集。空间复用可以用于在同一频率上同时发送数据的不同流。可以将数据流发送到单个接收设备以增加数据速率,或发送到多个接收设备以增加整体系统容量。这可以通过空间预编码每个数据流(即,应用幅度和相位的缩放)然后通过多个发送天线发送每个空间预编码的流来实现。空间预编码的数据流连同不同的空间签名到达接收设备,使得每个接收设备能够恢复去往所述设备的一个或多个数据流。
通常在信道状况良好时使用空间复用。当信道状况较不好时,可以使用波束成形来在一个或多个方向集中传输能量。这可以通过空间预编码数据以供通过多个天线传输来实现。
具体地,提及上述公共UL突发时,为了使用MIMO,适当地利用特定预编码矩阵配置发送的信息。也就是说,在本公开内容的方面,为了使能在公共UL突发中上行链路数据的MIMO或波束成形,可以利用选择的预编码矩阵对在该公共UL突发中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进行预编码。
然而,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在公共UL突发中的SRS传输可能不被波束成形或预编码以进行MIMO传输。对于希望在其上行链路传输中使用MIMO的解耦模式用户,导频(即,SRS)一般不能用作解调参考信号(DM-RS)进行解调数据,因为数据和导频使用不同的预编码,并因此不同地进行波束成形。因此,SRS及其预编码或波束成形从DM-RS和其预编码或波束成形解耦。
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用户的多路访问
在例如图1所示的接入网络中,一个或多个解耦模式用户(例如,UE 128)与一个或多个耦合模式用户(例如,UE 126)同时操作,需要适当的多路访问方案来使得基站112或调度实体能够正确地接收和解码来自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不同格式化的传输。
因此,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些方面,针对利用公共UL突发的耦合和解耦模式传输公开两个不同的多路访问算法。在后续讨论中,依次讨论这些算法。首先,是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案,第二是正交多路访问方案。通过这些方案,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传输可以从多个设备同时发生。
非正交多路访问
图7是利用支持通过一个或多个耦合模式用户以及如图所示两个解耦模式用户共享信道的非正交多路访问算法的公共UL突发700的示意图。例如,耦合模式用户可以是位于靠近小区边缘的任意设备,而解耦模式用户可以是位于靠近基站的任意设备,如图1所示。这些耦合和解耦模式用户的数量本质上只是示例性的,并且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可以出现任一模式中的任意数量的用户。
在第一符号702中,在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中的所有用户可以发送他们的SRS,这占据整个带宽。在图7的例子中,整个带宽是80MHz,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这只是一个例子,并且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可以在特定实现方式中使用任意适当的带宽。这里,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传输是彼此非正交的、叠加的或重叠彼此的传输。可以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传统CDMA技术,通过使用唯一的(或至少用户特定的)或不同的加扰码来区分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SRS传输。
在第二符号704中,耦合模式用户可以例如利用PUCCH发送控制信息。对于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706,每个耦合模式用户的传输占据所述符号中所有的子载波。因此,耦合模式用户的UL传输彼此重叠,并进一步与解耦模式用户的UL传输重叠。
因为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跨所有子载波传播,所以解耦模式用户的通信(即,其PUCCH和/或PUSCH)与耦合模式用户的通信是非正交的。
因此,在第二符号704中,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传输可能不同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传输。也就是说,如上所述,耦合模式用户可以利用与SRS传输相同的带宽发送其PUCCH(例如,控制信息)。例如,耦合模式用户可以发送其PUCCH以占据整个宽带或信道带宽。在第二符号704中每个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与其它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非正交,并且可以利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用户特定或不同的序列或加扰码来区分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
关于解耦模式用户,其在第二符号704中的传输包括控制区域,例如,包括PUCCH708;以及可选地包括数据区域,包括PUSCH 710。
图7是根据一个例子由三个或更多用户对公共UL突发传输的多路访问的示例性图示。在图示例子中,一个耦合模式用户与两个解耦模式用户(用户1和用户2)在相同的公共UL突发中进行发送。当然,任意数量的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可以在给定的公共UL突发700期间进行发送,并且这些数量只是出于说明目的提供的。
如图7所示,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通过发送其各自的SRS来共享第一符号702,包括每个用户的唯一加扰码。因此,接收实体(例如,基站或调度实体)可以通过利用用户特定序列或加扰码来区分各个用户的SRS。在第二符号704中,耦合模式用户发送占据整个带宽的PUCCH 706,即,具有与在第一符号702中传输SRS相同的带宽。利用用户的唯一加扰码对该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进行加扰以实现多路访问,其中任意其他的耦合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的该符号中发送其自己的PUCCH。
解耦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的第二符号704中的传输彼此不同。在控制区域中,两个用户可以以未调度的方式发送其各自的PUCCH 708,彼此叠加以及叠加耦合模式用户的传输的区域或带宽。这里,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 708彼此非正交,通过用各自用户的唯一加扰码加扰而进行区分,以利用传统的CDMA技术实现多路访问。然而,每个解耦模式用户的PUSCH或有效载荷数据占据被调度的资源(例如,不同频率的子载波),从而解耦模式用户的数据区域传输710-1和710-2可以彼此正交。也就是说,每个解耦模式用户可以例如在公共UL突发的PUCCH区域内发送调度请求。作为响应,网络可以将调度授权发送给解耦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的数据区域710中分配特定的资源集。因此,解耦模式用户可以利用分配的资源来在公共UL突发的数据区域中(例如,第二符号704)传输其PUSCH 710。这里,可以通过正交频分多址(OFDMA)实现在解耦模式用户之间的多路访问,其中被调度的传输占据在公共UL突发的数据区域内不同的子载波集合
可以观察到,在第二符号704中的解耦模式用户的控制和数据传输708和710(710-1和710-2)与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706非正交。因此,在各自的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用户之间存在干扰。特别地,因为解耦模式可以应用于靠近小区中央或基站的用户,所以在基站处接收到的其传输的功率可能非常强,并且可以对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产生显著干扰,所述用户的来自靠近小区边缘的传输在接收基站或调度实体处可能是弱的。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各个方面,接收基站或调度实体可以利用适当的干扰处理算法或技术来解决该干扰。
干扰处理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可以在接收调度实体处采用连续干扰消除(SIC)接收机。SIC接收机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一般已知的,并在许多传统基站(例如,部署于现有的CDMA网络中的基站)中实现。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图3的干扰消除块336实现SIC接收机。
为了解决在耦合和解耦模式用户之间的干扰,调度实体可以利用SIC接收机首先对从相对高功率的解耦模式用户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一旦被解码,就可以重构这些传输,并消除这些传输以利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干扰消除技术将其信号从接收到的波形中移除。一旦消除或移除了解耦模式用户的信号,调度实体可以利用SIC接收机对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到的相对弱的信号进行解码。
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调度实体采用热噪声上升(RoT)控制来处理在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之间的干扰。RoT是在调度实体处接收到的总功率和热噪声之间的比率。RoT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并且许多现有网络采用多种技术来管理和控制由网络用户的传输造成的RoT。
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可能相对较弱,并且其传输跨带宽传播。因此,由这些耦合模式传输造成的RoT可能相对较低。然而,由解耦模式用户造成的RoT(尤其与其PUSCH或数据区域传输有关)可能变得有问题。因此,只要这些解耦模式用户的传输被适当地控制,则他们贡献的总RoT可以被充分地缓和或控制,从而所有用户的传输(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传输)可以被解码,而不使用信号消除技术或SIC接收机。
因此,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调度实体可以利用RoT控制算法以主动控制解耦模式用户的一个或多个传输参数,以缓和来自其传输贡献的RoT。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在图3的RoT控制器处实现RoT控制算法。调度实体可以为每个解耦模式用户针对其PUSCH或数据区域传输指定适当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从而其RoT贡献可以被控制。
在另一例子中,调度实体或RoT控制器可以采用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两者的PUCCH传输的功率控制,以减少由其各自的PUCCH传输造成的RoT。也就是说,虽然由耦合模式用户造成的RoT可能相对较小,但是如果存在大量这些耦合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中进行发送,则他们仍能够贡献较大的RoT。因此,控制(例如,减少)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的功率可以缓和RoT。类似地,可以利用RoT控制器通过调度实体来功率控制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
例如,调度实体可以设置适当的RoT阈值,并可以向用户发送一个或多个控制信令以适当配置其MCS和/或其传输功率,从而其在公共UL突发中的传输不会引起RoT超过所述RoT阈值。用于控制RoT的这些控制信令可以广播到一组用户,尤其是用于SRS和用于由多个用户共享传输资源的子帧的控制区域。在另一例子中,可以将用于控制RoT的这些控制信令单播到特定用户,尤其是用于利用被调度资源进行发送的解耦模式用户的PUSCH传输。UL传输的接收机(调度实体)可以解调、区分和估计每个单个用户(例如,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接收功率。因此,调度实体可以确定哪个用户的传输引起不期望的较大RoT。
正交多路访问
图8是利用支持由一个或多个耦合模式用户和一个或多个解耦模式用户共享信道的正交多路访问算法的公共UL突发800的示意图。
在该例子中,以与上述用于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案相同的方式,第一符号802包括由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中所有用户共享的SRS传输。也就是说,包括SRS传输的第一符号802在正交方案中基本上与在图7所示的非正交方案中相同。
对于耦合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中的第二符号804包括PUCCH的宽带传输806,占据与在第一符号802中的SRS相同的带宽(例如,图8中的80MHz)。也就是说,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可以跨越整个可用带宽。此外,对于耦合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中的第二符号804被配置为单载波波形。因此,对于解耦模式用户的正交多路访问,所述用户的传输可能是较高功率的OFDMA波形并利用被调度的资源,针对每个模式中的符号结构必须进行特定考量。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可以利用交织频分多址(IFDMA)来使能如图8所示在公共UL突发传输中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正交多路访问。
在公共UL突发800中,可以根据一组子载波或音调在频域中分配资源。通过实现IFDMA,耦合模式用户的传输806例如可以以周期性方式占据每隔一个音调。这样,在第二符号804中的PUCCH传输可以是单载波波形。在另一例子中,可以通过在每隔两个音调而不是每隔一个音调进行发送来执行单载波传输。这可以使得耦合模式用户的传输跨整个载波传播并占据与SRS相同的带宽(从而SRS可以用作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的解调导频),同时仍维持跨PUCCH的适当频率分集,这对于弱信号耦合模式用户的传输的可靠性是重要的。
这样,在由耦合模式用户占据的音调或子载波之间的音调或子载波可以用于解耦模式用户的数据传输。也就是说,因为解耦模式用户被配置为利用OFDM波形进行他们PUCCH/PUSCH传输,所以这些解耦模式用户可以在耦合模式用户占据的音调806之间或与其交织来适应其传输808。
OFDM传输的特性是利用OFDM将本质上任意的子载波分配给予用户。因此,在本公开内容的方面,解耦模式用户可以被配置为在耦合模式用户未占据的音调808或子载波中发送其PUCCH和(如果发送的话)其PUSCH。
因此,在图9示出的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对于具有用于发送公共UL突发的第二符号的M个连续音调的每个UL资源块900,该资源块可以具有为耦合模式用户保留的k个音调,以及为解耦模式用户保留的(M-k)个音调。对于耦合模式用户,可以以正交方式或非正交方式实现对k个音调的多路访问。对于在耦合模式用户之间的正交多路访问,可以是这种情况,例如,第一用户(用户1)占据每隔两个音调(例如,音调1、4、7、10、13…),而第二用户(用户2)占据每隔两个音调(例如,音调2、5、8、11、14…)。这样,用户1和2均通过以周期形式占据资源块的每隔两个音调来维持单载波波形,同时占据与第一符号中的SRS相同的带宽。此外,用户1和2彼此正交,同时留下一些音调(例如,音调3、6、9、12、15…)用于解耦模式用户在公共UL突发中的传输。
该方案可以被扩展以容纳任意数量的正交耦合模式用户,每个占据为耦合模式用户保留的k个音调的不同子集。此外,k个音调的每个子集可以由非正交占据k个音调的那些相同子集的用户集群共享。也就是说,参考上述例子,两个或更多用户可以占据音调1、4、7、10、13、…、k。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示出在无线通信中用于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用户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000的流程图。例如,可以通过任意调度实体(例如,如图1-4所示)在公共UL突发中在时分双工(TDD)载波上执行该方法。在框1002处,调度实体可以利用收发机310(参见图3)和/或耦合模式用户控制块320来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个中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在以DL为中心的子帧和以UL为中心的子帧中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图7所示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706。
在框1004处,调度实体可以利用收发机310和/或解耦模式用户控制块322,以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个中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例如,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可以在图5所示的以DL为中心的子帧和以UL为中心的子帧中接收到。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在图7中示出的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 708和/或PUSCH 710。在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也就是说,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频率或带宽上重叠。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示出干扰消除方法1100的流程图,所述方法用于处理在来自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非正交上行链路突发之间的干扰。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在执行图10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000时的任意图1-4中示出的调度实体执行该方法1100。
在一个场景中,类似于图7所示,调度实体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且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框1102处,调度实体在存储器中存储所接收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例如,调度实体可以利用存储器305(参见图3)来存储上行链路突发。在框1104处,调度实体对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进行解码。例如,调度实体可以利用接收机418RX和/或RX处理器470(参见图4)来对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的信息进行解码和恢复。
在框1106处,调度实体应用干扰消除来从存储的接收突发中移除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一个例子中,调度实体可以利用干扰消除块336(参见图3)来执行本领域已知的连续干扰消除(SIC)技术,以从接收到的突发中移除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应用SIC或其它适当干扰消除之后,在存储器中存储的上行链路突发包含对应于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数据。在框1108处,调度实体对经干扰消除的上行链路突发中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进行解码。例如,调度实体可以利用接收机418RX和/或RX处理器470(参见图4)来对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信息进行解码和恢复。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的基于RoT的干扰处理方法1200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处理在来自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非正交上行链路突发之间的干扰。在一个例子中,可以通过在执行图10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000时的任意图1-4所示的调用实体来执行该干扰处理方法1200。
在一个场景中,类似于图7所示,调度实体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框1202处,调度实体例如利用RoT块334(参见图3)确定RoT。可以将RoT确定为在总干扰或接收到的总带宽功率和热噪声之间的比率。在决策框1204处,调度实体可以利用RoT块334来确定RoT是否大于预定阈值。RoT阈值的例子可以是6dB。如果RoT大于阈值,则在框1206处,调度实体利用RoT块334、耦合模式用户控制块320和/或解耦模式用户控制块322,来缓和耦合模式用户和/或解耦模式用户的RoT贡献。
例如,调度实体可以在PDCCH中向一个或多个解耦模式用户和/或耦合模式用户发送一个或多个控制消息,从而减少一个或多个UL信道(例如,PUCCH和PUSCH)中的UL功率。控制消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功率控制(TPC)命令或其它适当的功率控制命令。响应于TPC命令,解耦模式用户和/或耦合模式用户可以增加、减少或维持UL发送功率。因此,利用TPC命令,调度实体可以缓和耦合模式用户和解耦模式用户的RoT贡献。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方面示出在无线通信中用于耦合模式和解耦模式用户的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300的流程图。例如,可以在任意调度实体(例如,如图1-4所示)处在TDD载波上执行该方法。在框1302处,调度实体可以利用收发机310(参见图3)和/或耦合模式用户控制块320来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个中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在以DL为中心的子帧和以UL为中心的子帧中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图8所示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传输806。
在框1304处,调度实体可以利用收发机310和/或解耦模式用户控制块322,以在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个中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例如,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在图8所示的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 808。如上例如在图8中所示,可以在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也就是说,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在非重叠频率或载波上发送。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具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个符号。例如,符号可以是图8中所示的符号804。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被结构化为使用占据TDD载波中跨资源块的子载波的子集的交织频分多址(IFDMA)的单载波波形。例如,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类似于如图8所示的IFDMA上行链路传输806。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来自解耦模式用户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具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个符号。例如,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被结构化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波形808,其在组成对应于如图8所示来自耦合模式用户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806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子载波之间交织。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在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TDD载波上的无线通信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400的流程图。例如,该方法可以由任意从属实体(例如,图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突发中在TDD载波上执行。
在框1402处,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被配置为基于SRS被解调的控制信息。例如,从属实体204(参见图4)可以利用TX处理器468、信道估计器和/或数据源467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700(参见图7)。在框1404处,从属实体可以利用发射机454TX来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从属实体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例如,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 706(图7),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 708和/或PUSCH 710(图7)。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在耦合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TDD载波上的无线通信的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500的流程图。例如,该方法可以由任意从属实体(例如,图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突发中在TDD载波上执行。
在框1502处,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被配置为基于SRS被解调的控制信息。例如,从属实体204(参见图4)可以利用TX处理器468、信道估计器和/或数据源467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800(参见图8)。在框1504处,从属实体可以利用发射机454TX来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解耦模式从属实体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例如,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 806(图8),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PUSCH 808(图8)。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在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TDD载波上的无线通信的非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600的流程图。例如,该方法可以由任意从属实体(例如,图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突发中在TDD载波上执行。
在框1602处,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从SRS解耦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例如,从属实体204(参见图4)可以利用TX处理器468、信道估计器和/或数据源467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700(参见图7)。在框1604处,从属实体可以利用发射机454TX来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耦合模式从属实体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例如,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 706(图7),而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 708和/或PUSCH 710(图7)。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示出在解耦模式从属实体处可操作用于TDD载波上的无线通信的正交多路访问方法1700的流程图。例如,该方法可以由任意从属实体(例如,图1-4中示出的)在公共UL突发中在TDD载波上执行。
在框1702处,从属实体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其包括在第一符号中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以及在第二符号中的从SRS解耦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例如,从属实体204(参见图4)可以利用TX处理器468、信道估计器和/或数据源467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准备第一上行链路突发800(参见图8)。在框1704处,从属实体可以利用发射机454TX来在TDD载波上在子帧内发送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在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耦合模式从属实体的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组合。例如,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耦合模式用户的PUCCH 806(图8),而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可以是解耦模式用户的PUCCH/PUSCH 808(图8)。
在结合图10-17的上述处理和过程中,上行链路公共突发可以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中都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公开方法中的步骤的特定次序或层级是示例性过程的图示。基于设计偏好,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重新布置在方法中的步骤的特定次序或层级。所附方法权利要求以采样次序呈现各步骤的要素,而不意味着限制于所呈现的特定次序或层级,除非在本文中明确记叙。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地,贯穿本公开内容描述的各方面可以延伸到任意适当的一个或多个电信系统、网络架构和通信标准。通过例子,可以将各方面应用于UMTS系统,例如,W-CDMA、TD-SCDMA和TD-CDMA。还可以将各方面应用于采用以下的系统:长期演进(LTE)(FDD、TDD或两种模式)、高级LTE(LTE-A)(FDD、TDD或两种模式)、LTE-U、CDMA2000、演进数据优化(EV-DO)、超移动宽带(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802.20、蓝牙和/或其它适当系统,包括由尚未定义的广域网络标准描述的那些。采用的实际电信标准、网络架构和/或通信标准取决于施加在系统上的特定应用和整体设计约束。
在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词语“示例性”用于表示“用作例子、实例或图示”。在本文描述的作为“示例性”的任意实现方式或方面不必解释为优选或优于本公开内容的其它方面。类似地,术语“方面”不要求本公开内容的所有方面包括所讨论的特征、优点或操作模式。术语“耦合”在这里用于指的是在两个对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耦合。例如,如果对象A物理接触对象B,并且对象B接触对象C,则对象A和C也被认为彼此耦合,即使它们没有直接物理接触彼此。例如,第一对象可以耦合到第二对象,即使第一对象从不直接物理接触第二对象。术语“电路”和“电路系统”被广义使用,并且意图包括电设备和导体的硬件实现方式,当被连接和配置时,使得能够执行在本公开内容中描述的功能,而不限制电子电路的类型;以及信息和指令的软件实现方式,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能够执行在本公开内容中描述的功能。

Claims (18)

1.一种在调度实体处可操作用于通过时分双工(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
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在所述TDD载波上在所述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所述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
其中,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相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存储器中存储所接收到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
对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进行解码;
应用干扰消除以从所存储的接收到的突发中移除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以及
对经干扰消除的接收的上行链路突发中的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进行解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控制消息发送给所述解耦模式用户或所述耦合模式用户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消息被配置为控制由所述调度实体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或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对热噪声上升(RoT)的贡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括关于要由所述解耦模式用户使用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的指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括用于设置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的功率的功率控制命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括用于设置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功率的功率控制命令。
7.一种在调度实体处可操作用于通过时分双工(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
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在所述TDD载波上在所述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所述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
其中,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相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包含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个符号,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结构化为使用占据所述TDD载波中跨资源块的子载波的子集的交织频分多址(IFDMA)的单载波波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包含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个符号,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结构化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波形,其在组成对应于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子载波之间交织。
10.一种被配置为通过时分双工(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度实体,所述调度实体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存储器;以及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收发机;
其中,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被配置为:
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
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在所述TDD载波上在所述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所述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
其中,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非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相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所接收到的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第二上行链路突发;
对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进行解码;
应用干扰消除以从所存储的接收到的突发中移除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以及
对经干扰消除的接收的上行链路突发中的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进行解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还被配置为:
将控制消息发送给所述解耦模式用户或所述耦合模式用户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消息被配置为控制由所述调度实体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和/或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对热噪声上升(RoT)的贡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括关于要由所述解耦模式用户使用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的指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括用于设置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的功率的功率控制命令。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所述控制消息包括用于设置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功率的功率控制命令。
16.一种被配置为通过时分双工(TDD)载波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度实体,所述调度实体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存储器;以及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耦合的收发机;
其中,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被配置为:
在所述TDD载波上在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耦合模式用户接收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以及
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同时进行地、在所述TDD载波上在所述以下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和所述以上行链路为中心的子帧的每一个内从解耦模式用户接收第二上行链路突发;
其中,在所述TDD载波上利用正交多路访问将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与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相组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包含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个符号,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结构化为使用占据所述TDD载波中跨资源块的子载波的子集的交织频分多址(IFDMA)的单载波波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调度实体,其中,来自所述解耦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突发包括包含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个符号,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结构化为正交频分复用(OFDM)波形,其在组成对应于来自所述耦合模式用户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突发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子载波之间交织。
CN201680071358.0A 2015-12-09 2016-12-02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8476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65324P 2015-12-09 2015-12-09
US62/265,324 2015-12-09
US15/185,315 US10038544B2 (en) 2015-12-09 2016-06-17 Multiple access for users with different modes in a common uplink burst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US15/185,315 2016-06-17
PCT/US2016/064840 WO2017100101A1 (en) 2015-12-09 2016-12-02 Multiple access for users with different modes in a common uplink burst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106A true CN108476106A (zh) 2018-08-31
CN108476106B CN108476106B (zh) 2021-03-16

Family

ID=57589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1358.0A Active CN108476106B (zh) 2015-12-09 2016-12-02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8544B2 (zh)
EP (1) EP3387776B1 (zh)
CN (1) CN108476106B (zh)
TW (1) TWI713643B (zh)
WO (1) WO20171001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3349B2 (en) 2015-07-09 2018-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with scheduling request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10517021B2 (en) 2016-06-30 2019-12-24 Evolve Cellular Inc.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US11323966B2 (en) 2016-10-28 2022-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in low lat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142074B2 (en) * 2016-11-03 2018-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mon uplink burst
CN109150431A (zh) * 2017-06-15 2019-01-0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探测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0911189B2 (en) * 2017-08-11 2021-0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in short duration
CN107911857B (zh) * 2017-12-12 2020-12-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超密集异构网络中基于上行下行解耦的多接入方法
US11191060B2 (en) * 2018-03-15 2021-11-3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Dynamic wireless network architecture to serve uplink-centric and downlink-centric user applications
KR20220075228A (ko) * 2019-09-30 2022-06-07 지티이 코포레이션 시간-주파수 블록 취소
US11411779B2 (en) 2020-03-31 2022-08-09 XCOM Labs, Inc. Reference signal channel estimation
WO2022087569A1 (en) 2020-10-19 2022-04-28 XCOM Labs, Inc. Reference signa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22093988A1 (en) 2020-10-30 2022-05-05 XCOM Labs, Inc. Clustering and/or rate selection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997185B2 (en) * 2021-06-23 2024-05-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modulator configuration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signali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86995A1 (en) * 2005-06-20 2006-12-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low Uplink Power Control
US20070060161A1 (en) * 2005-05-02 2007-03-15 Siemens Ag Radio communication using OFDMA and IFDMA
US20080037661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Adaptix,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modulation zones
CN102415014A (zh) * 2009-04-28 2012-04-11 中兴通讯(美国)公司 在lte tdd系统中动态调整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分配比的方法和系统
US20130286902A1 (en) * 2012-04-27 2013-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tdd in lte
CN104396178A (zh) * 2012-06-22 2015-03-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的tdd和fdd载波聚合中的传输
US20150156786A1 (en) * 2013-12-04 2015-06-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scheduling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112303A2 (en) * 2003-03-10 2004-12-23 Macphy Mod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burst equalization of single carrier signals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US8577299B2 (en) * 2004-06-04 2013-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nfigurable cyclic prefix length
CN1998247B (zh) * 2004-06-30 2012-05-30 桥扬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多载波无线系统中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060807A2 (en) 2011-10-26 2013-05-02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ell selection based on biasing for uplink-centric ues
US9119120B2 (en) * 2012-01-23 2015-08-25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user association and offloading techniques for integrated multi-rat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8995377B2 (en) * 2012-05-11 2015-03-31 Blackberry Limited PHICH resource provisioning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US9590772B2 (en) 2012-07-02 2017-03-07 Intel Corporation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US9936519B2 (en) * 2015-03-15 2018-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172118B2 (en) * 2015-12-09 2019-0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coupled mode for a common uplink burst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0161A1 (en) * 2005-05-02 2007-03-15 Siemens Ag Radio communication using OFDMA and IFDMA
US20060286995A1 (en) * 2005-06-20 2006-12-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low Uplink Power Control
US20080037661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Adaptix,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multiple modulation zones
CN102415014A (zh) * 2009-04-28 2012-04-11 中兴通讯(美国)公司 在lte tdd系统中动态调整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分配比的方法和系统
US20130286902A1 (en) * 2012-04-27 2013-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specia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tdd in lte
CN104396178A (zh) * 2012-06-22 2015-03-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的tdd和fdd载波聚合中的传输
US20150156786A1 (en) * 2013-12-04 2015-06-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scheduling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87776B1 (en) 2019-10-02
TW201722108A (zh) 2017-06-16
CN108476106B (zh) 2021-03-16
US20170170943A1 (en) 2017-06-15
WO2017100101A1 (en) 2017-06-15
TWI713643B (zh) 2020-12-21
EP3387776A1 (en) 2018-10-17
US10038544B2 (en)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6106A (zh) 在时分双工子帧结构中在公共上行链路突发中具有不同模式的用户的多路访问
TWI793261B (zh) 在具有至少四個天線的被排程實體中的探測參考信號天線切換
US10873927B2 (en) Decoupled mode for a common uplink burst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ubframe structure
JP660178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TWI796621B (zh) 支援單一和多重交錯模式的分時雙工(tdd)子訊框結構
CN105684342B (zh) 在存在混合全双工和半双工用户的情况下进行全双工通信
US9178589B2 (en) Dual layer beam forming in cellular networks
CN108476107B (zh) 具有多个音调跳变距离的窄带prach
EP2346201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MIMO transmission
TW201832575A (zh) 用於共享頻譜的廣播控制通道
CN109983726B (zh) 量化的k资源元素行列交织器
CN108370360A (zh) 基于零尾及唯一字的dft-s ofdm和ofdm波形
CN107211375A (zh) 针对lte设备中的超低延迟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技术
CN109997330A (zh) 具有灵活的符号配置的pdcch设计
WO2013029482A1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951296B1 (en) Direction-controlled PAPR reduction
CN11040255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多个发送时间间隔、多个子载波间隔或多个处理时间间隔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9075936A (zh) 用于mmw调度的子帧或时隙之内的时分复用传输时段
CN107148764B (zh) 低延迟无线通信的反馈信号管理
WO2023000195A9 (en)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 state mapping for multiple transport block transmission
WO2023192897A1 (en) Cyclic prefix adap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