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8475031A - 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031A
CN108475031A CN201680071630.5A CN201680071630A CN108475031A CN 108475031 A CN108475031 A CN 108475031A CN 201680071630 A CN201680071630 A CN 201680071630A CN 108475031 A CN108475031 A CN 108475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member
rotary
parts
shaft
bear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16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冈洋平
池田修
池田修一
河合保典
石尾耕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75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0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在轴部件及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通过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或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

Description

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拆装地配设于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该处理盒所具备的感光鼓单元、及安装于感光鼓或显影辊等圆柱状旋转体上的端部部件。
背景技术
在激光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以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以下,有时记作“装置主体”)能够拆装的方式,配设有处理盒。
处理盒是形成文字或图形等应表示的内容并将该内容转印到纸等记录介质上的部件。更具体来说,处理盒中具备感光鼓,其上形成有转印的内容。另外,处理盒中一并配置有用于使应转印的内容形成于感光鼓的其他各种单元。作为这些单元,例如能够举出显影辊单元、带电辊单元、及进行清洁的单元。
就处理盒而言,有时为了维护而相对于装置主体拆装同一处理盒,有时从装置主体拆下旧的处理盒后将新的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这种处理盒的拆装可由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用户自己完成,从该观点出发,希望尽可能容易地进行拆装。
而就处理盒中所含的感光鼓而言,其构成为,装置主体的驱动轴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与其卡合,由此,感光鼓从该驱动轴受到旋转力而旋转。因此,为了使处理盒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装,每次均需要进行装置主体的驱动轴与感光鼓的卡合的解除(脱离)及再卡合(安装)。
这里,如果能够使感光鼓(处理盒)在沿着装置主体的驱动轴的轴线的方向上移动以与该驱动轴进行拆装,则能够使装置的结构较简单。但是,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确保处理盒的拆装空间等观点出发,优选地,以在与沿着驱动轴的轴线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拉拔的方式,使处理盒从装置主体脱离,另外,以与该方向相反地推入的方式,将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结构,该结构用于在与沿着装置主体的驱动轴的轴线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拆装处理盒。具体来说,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轴器部件具备球形部,由此能够摆动地安装于鼓凸缘(轴承部件)。因此,联轴器部件所具备的与装置主体的驱动轴卡合的部分(旋转力承受部件)能够以球形部为中心摆动而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改变角度,容易进行装置主体的驱动轴与感光鼓的安装及脱离。
另外,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在将摆动的轴部件与轴承部件连结的结构中,用于将轴部件所具备的旋转力传递销导入轴承部件的槽设于轴承部件的内周侧。该槽以沿旋转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通过该槽,容易将旋转力传递销安装于轴承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0-2647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日本国发明协会公开技报公技编号2010-50220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有时不能顺畅地进行处理盒与装置主体的拆装。具体来说,例如,为了发挥必要的功能,对各部件要求较高的精度,轴部件的质量偏差对性能的影响较大。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畅地安装到装置主体的端部部件。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端部部件的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在轴部件及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通过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或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部部件,其安装于具有对旋转力承受部进行导向的槽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在轴部件及上述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通过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或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机构具备设于轴承部件的突起,轴部件沿着突起的表面移动,由此,旋转力承受部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机构具备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备销,该销具有构成扭转的位置的轴线,通过凸轮部件的倾斜,旋转力承受部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机构具备以截面形状沿着轴线方向错开的方式扭转的孔及扭转的柱状部件,该孔设于轴承部件,该扭转的柱状部件设于轴部件且插入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机构具备设于轴承部件的倾斜面,并形成如下构造:轴部件在倾斜面上滑动的同时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轴部件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轴部件具备:旋转轴;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基端部,在配置有旋转力承受部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向前端而变细;轴承部件具备朝轴线方向延伸的突起,基端部沿着上述突起的表面移动,由此,上述旋转力承受部能够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在基端部具备用于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销。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在轴承部件具备用于从旋转力传递销承受旋转力的旋转力承受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在轴部件及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具备通过因外力产生的变形而沿轴线方向推压轴部件的部件,由此,使轴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旋转力承受部不倾斜。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光鼓单元,其中,圆柱状旋转体是感光鼓,感光鼓单元具备:该感光鼓;上述的端部部件,配置于感光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盒,其中,具备:框体;上述的感光鼓单元,被该框体保持。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例如,在框体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以使轴部件相对于轴承部件的轴线偏离的姿势保持轴部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备:上述的端部部件;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槽,该槽对设于端部部件的轴部件上的旋转力承受部进行导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进行端部部件与驱动轴的卡合时旋转力承受部不倾斜(摆动),因而,能够实现两者的顺畅的卡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及处理盒20的外观图;
图2(a)是对装置主体10的导向槽11部分进行观察的图,图2(b)是将图2(a)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图3(a)是对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2及辅助部件13进行说明的图,图3(b)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图3(a)的图;
图4是驱动轴12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概念性地表示处理盒20的构造的图;
图6(a)是感光鼓单元30的外观立体图,图6(b)是端部部件40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端部部件40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轴承部件41的平面图,图8(b)是轴承部件41的一剖面图,图8(c)是轴承部件41的另一剖面图;
图9是轴承部件的41的剖面图;
图10(a)是轴部件70的立体图,图10(b)是轴部件70的剖面图;
图11(a)是端部部件40的一剖面图,图11(b)是端部部件40的另一剖面图;
图12(a)是以端部部件40的一剖面表示轴部件70变形后的姿势的例子的图,图12(b)是以端部部件40的另一剖面表示轴部件70变形后的姿势的例子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驱动轴12与联轴器部件71连结的姿势的图;
图14(a)是说明将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一场景的图,图14(b)是说明将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另一场景的图;
图15是端部部件140的立体图;
图16是端部部件140的分解立体图;
图17(a)是轴承部件141的平面图,图17(b)是轴承部件141的一剖面图,图17(c)是轴承部件141的另一剖面图;
图18是轴部件170的分解立体图;
图19(a)是轴部件170的一剖面图,图19(b)是轴部件170的另一剖面图;
图20(a)是端部部件140的一剖面图,图20(b)是端部部件140的另一剖面图;
图21(a)是以端部部件140的一剖面表示轴部件170变形后的姿势的例子的图,图21(b)是以端部部件140的另一剖面表示轴部件170变形后的姿势的例子的图;
图22是端部部件240的立体图;
图23是端部部件240的分解立体图;
图24(a)是轴承部件241的平面图,图24(b)是轴承部件241的一剖面图;
图25(a)是销卡合部件252的立体图,图25(b)是销卡合部件252的平面图;
图26(a)是轴部件270的立体图,图26(b)是轴部件270的剖面图;
图27(a)是端部部件2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27(b)是端部部件240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图28(a)是端部部件2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28(b)是端部部件240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剖面图;
图29是端部部件340的立体图;
图30是端部部件340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轴承部件341的剖面图;
图32(a)是凸轮部件353的立体图,图32(b)是凸轮部件353的正面图,图32(c)是凸轮部件353的剖面图;
图33(a)是轴部件370的正面图,图33(b)是轴部件370的平面图;
图34(a)是端部部件3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34(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3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35是端部部件440的立体图;
图36是端部部件440的分解立体图;
图37(a)是推压部件451的立体图,图37(b)是推压部件451的剖面图;
图38(a)是轴部件470的立体图,图38(b)是轴部件470的正面;
图39(a)是端部部件4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39(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4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40是端部部件540的立体图;
图41是端部部件540的分解立体图;
图42(a)是导向部件551的立体图,图42(b)是导向部件551的平面图,图42(c)是导向部件551的剖面图;
图43是轴部件570的分解立体图;
图44(a)是端部部件5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44(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5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45是端部部件640的立体图;
图46是端部部件640的分解立体图;
图47是端部部件640的分解剖面图;
图48是轴部件移动部件651的立体图;
图49(a)是弹性部件653立体图及侧面图,图49(b)是经变形时的弹性部件653立体图及侧面图;
图50(a)是端部部件6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50(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6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51是端部部件740的立体图;
图52是端部部件740的分解立体图;
图53(a)是推压部件751的立体图,图53(b)是推压部件751的剖面图;
图54是弹性部件752的立体图;
图55(a)是端部部件7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55(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7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56是端部部件840的立体图;
图57是端部部件840的分解立体图;
图58(a)是轴支承部件851的立体图,图58(b)是轴支承部件851的剖面图;
图59(a)是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的正面图,图59(b)是另一姿势的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的正面图;
图60(a)是端部部件8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60(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8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61是端部部件940的立体图;
图62是端部部件940的分解立体图;
图63(a)是轴保持部件951的立体图,图63(b)是轴保持部件951的平面图,图63(c)是轴保持部件的剖面图;
图64(a)是第一滑动部件952的立体图,图64(b)是第一滑动部件952的另一立体图,图64(c)是第一滑动部件952的剖面图;
图65(a)是第二滑动部件953的立体图,图65(b)是第二滑动部件953的剖面图;
图66是销卡合部件954的立体图;
图67是导向部件956的立体图;
图68是轴部件970的立体图;
图69(a)是端部部件9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69(b)是另一姿势的端部部件94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
图70(a)是对装置主体10的旋转力产生部件15进行说明的图,图70(b)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图70(a)的图;
图71是端部部件1040的立体图;
图72(a)是端部部件1040的平面图,图72(b)是端部部件1040的剖面图;
图73(a)是说明将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一场景的图,图73(b)是说明将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的另一场景的图;
图74是端部部件1140的立体图;
图75是端部部件1140的分解立体图;
图76是轴承部件1141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77是轴部件1170的立体图;
图78是端部部件1140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中表示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方式。另外,各图中,为了说明,根据需要将部件省略、透视,或将形状夸大进行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剖面图中,有时对构成端面的面添加阴影。
图1是说明第一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端部部件40(参照图6)的处理盒20、及安装使用该处理盒20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以下,有时记作“装置主体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就处理盒20而言,能够使其沿图1中由C1表示的方向移动从而安装于装置主体10,及使其沿与之相反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从装置主体10脱离。该方向C1是与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2(参照图4)的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而且,由装置主体10及处理盒20构成图像形成装置。以下详细说明。
本方式的装置主体10是激光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中,以安装有处理盒20的姿势工作,在形成图像时,使感光鼓35(参照图6)旋转,通过带电辊单元使其带电。该状态下,使用其中所具备的各种光学部件,向感光鼓35照射与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得到基于该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该潜像通过显影辊单元被显影。
另一方面,纸等记录介质设置于装置主体10,通过该装置主体10中设置的送出辊、输送辊等被输送至转印位置。在转印位置配置有转印辊,随着记录介质的通过,对转印辊施加电压,从感光鼓35向记录介质转印像。之后,对记录介质施加热及压力,由此该像定影于记录介质上。然后,通过排出辊等从装置主体10排出形成有像的记录介质。
这样,在安装有处理盒20的姿势下,装置主体10对感光鼓单元30(参照图6(a))赋予旋转驱动力。
这种装置主体10中,对图1中由C2a表示的部分进行说明。关于其他部位,由于能够与公知的装置主体10同样地构成,因而这里省略说明。图2(a)中放大表示图1中由C2a表示的部位。另外,图2(b)中放大表示图2(a)中由C2b表示的部位。
装置主体10的由C2a表示的部位是供处理盒20的端部中配置有端部部件40一侧移动、且该端部部件40为了承受旋转力而卡合的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2突出的部位。由图1、图2(a)及图2(b)可知,该部位具有导向槽11、驱动轴12、及辅助部件13而构成。
导向槽11是从外部向驱动轴12延伸的槽,处理盒20的端部在其中移动并被导向。因此,槽的宽度和深度只要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可,即,对处理盒20中配置有端部部件40一侧的端部适当导向。
如后述,驱动轴12起到如下部件(旋转力赋予部)的功能,即,与端部部件40卡合而赋予旋转驱动力。图3(a)中表示从图2(b)中由箭头C3a表示的方向观察的驱动轴12及辅助部件13的平面图,图3(b)中表示从图2(b)中由箭头C3b表示的方向观察的(从驱动轴12的轴线方向进行观察)图。另外,图4中表示对驱动轴12的前端部分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由上述各图可知,驱动轴12是以从导向槽11的底部突出的方式设于导向槽11的进深侧端部的轴部件,设有轴部12a和作为旋转力赋予部的圆柱状的销12b,其中,轴部12a是其前端为半球面的圆柱状轴部件,销12b沿与该轴部12a的由单点划线表示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突出。在该驱动轴12中与图4中表示的前端侧相反的相反侧形成有齿轮列,以使驱动轴12能够绕轴部12a的轴线中心旋转,经由该齿轮列与驱动源即电动机连接。
如后述,辅助部件13是对进入导向槽11内的端部部件40中的轴部件70(参照图6(a))进行推压以使其移动的部件。由图2(a)、图2(b)可知,辅助部件13配置于比驱动轴12更靠导向槽11的进深侧(与外部连通的部位的相反侧。)。并且,辅助部件13具有立设部13a及推压部13b而构成。
立设部13a是从导向槽11的底部立设的板状的部件,构成为其高度达到超过驱动轴12的前端的位置。
推压部13b是从立设部13a的前端向驱动轴12的上方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由图3(b)可知,推压部13b的前端形成有半圆状的凹部13c,以图3(b)的视角来看,其配置为,驱动轴12的轴部12a的一部分进入该凹部13c的内侧,并且推压部13b和驱动轴12的轴部12a以不重合的方式定位。
通过这种辅助部件13,如后述,推压部13b从侧面推压端部部件40的轴部件70,能够使端部部件40成为容易与驱动轴12卡合的姿势。
接着,对处理盒20进行说明。图5中示意性地表示处理盒20的构造。由图5可知,处理盒20在框体21的内侧内含:感光鼓单元30(参照图6)、带电辊单元22、显影辊单元23、限制部件24、及清洁刮板25。在将处理盒20安装于装置主体10的姿势下,纸等记录介质沿着图5中由C5表示的线移动,由此,图像从感光鼓单元30转印至记录介质。
另外,处理盒20相对于装置主体10的拆装大致如下进行。本方式中,处理盒20所具备的感光鼓单元30从装置主体10承受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因而,至少在工作时处于如下状态,即,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2(参照图1~图5)与感光鼓单元30的端部部件40(参照图6(b))卡合而能够传递旋转力(参照图13)。
另一方面,在处理盒20相对于装置主体10拆装时,驱动轴12和端部部件40需要与其姿势无关地,以相互不阻碍另一方侧的移动或回动的方式快速地卡合及脱离。
这样,感光鼓单元30的端部部件40适当地卡合于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2,旋转驱动力被传递。
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由图5可知,处理盒20具备:带电辊单元22、显影辊单元23、限制部件24、清洁刮板25、及感光鼓单元30,它们内含于框体21的内侧。分别如下。
带电辊单元22通过来自装置主体10的电压施加,而使感光鼓单元30的感光鼓35(参照图6(a))带电。例如,该带电辊单元22跟着感光鼓35旋转,并与感光鼓35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进行上述带电。
显影辊单元23是包括向感光鼓35供给显影剂的辊的部件。并且,通过该显影辊单元23,将感光鼓35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需要说明的是,在显影辊单元23内置有固定磁体。
限制部件24是如下部件,即,调节在上述显影辊单元23的外周面附着的显影剂的量,并且对显影剂本身赋予摩擦带电电荷。
清洁刮板25是与感光鼓35的外周面接触而通过其前端将转印后残存的显影剂去除的刮板。
感光鼓单元30是在其表面形成有应向纸等记录介质转印的文字或图形等的部件。图6(a)中表示感光鼓单元30的外观立体图。由图6(a)可知,感光鼓单元30具备感光鼓35、盖部件36及端部部件40。图6(b)中表示对端部部件40进行观察的立体图。以下,参照图6(a)、图6(b)及适当的附图对感光鼓单元30进行说明。
感光鼓35是在圆柱状旋转体即鼓筒(有时也称作“基体”。)的外周面覆盖上感光层的部件。即,鼓筒是铝等的导电性的筒,其上涂布有感光层而构成。在感光鼓35的一端,如后述安装有端部部件40,在另一端配置有盖部件36。本方式中,将鼓筒设为中空的圆筒状,但也可以是实心的圆棒状。但是,至少形成为,盖部件36及端部部件40适当地安装于其端部。
盖部件36是由树脂形成的部件,与其同轴地形成有:与感光鼓35的圆筒内侧嵌合的嵌合部、以将感光鼓35的一端面覆盖的方式配置的轴承部。轴承部为将感光鼓35的端面覆盖的圆板状,并且具备承受在处理盒内设置的轴的部位。另外,在盖部件36配置有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接地板,由此,使感光鼓35和装置主体10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表示盖部件的一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通常可采取的其他方式的盖部件。例如,也可以在盖部件配置用于旋转力传递的齿轮。另外,上述导电性材料也可以设于后述的端部部件40侧。
端部部件40是感光鼓35的端部中安装于上述盖部件36的相反侧的端部的部件。图7中表示端部部件40的分解立体图。由图6(b)、图7亦知,端部部件40具备轴承部件41及轴部件70。
轴承部件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图8(a)中表示从轴线方向观察轴承部件41的平面图,图8(b)中表示沿着图8(a)中由C8b-C8b表示的线的轴承部件41的剖面图,图8(c)中表示沿着图8(a)中由C8c-C8c表示的线的轴承部件41的剖面图。另外,图9中表示沿着图8(b)中由C9-C9表示的线的剖面图。
本方式中,轴承部件41具备圆筒状的筒状体46。本方式中,筒状体46是如下的筒状体,即,在一方侧设有底部46a的一方具有底。另外,在筒状体46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该外周面立设的环状的接触壁47、及齿轮48。筒状体46的外径与上述感光鼓35的内径大致相同,通过将该筒状体46的有底一侧即一端侧插入感光鼓35进行嵌合,由此将轴承部件41固定于感光鼓35。这时,插入至感光鼓35的端面与接触壁47抵靠的深度。此时,也可以使用粘接剂以更牢固地固定。另外,也可以在配置有粘接剂的部分的筒状体46设置底部46a或凹凸。由此,粘接剂保持于该底部46a或凹部,感光鼓35和轴承部件41的粘接更牢固。
齿轮48是向显影辊单元23传递旋转力的齿轮,本方式中,为斜齿齿轮。齿轮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平齿轮等。但是,根据需要设置齿轮即可,不一定需要设置齿轮。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50。保持部50是在其内侧使后述的轴部件70的一端侧能够移动且对其进行保持的部位。由图7~图9可知,保持部50具备轴部件收纳部51、销卡合部52、及凸轮突起53而构成。
轴部件收纳部51是如下部位,即,在其内侧收纳有轴部件70的弹性部件74的部位。本方式中,轴部件收纳部51是与筒状体46同轴的筒状体,其两端贯通敞开,配置于筒状体46的内侧中与底部46a相反的相反侧。
销卡合部52是板状的部件,其设于轴部件收纳部51的端部中凸轮突起53侧的端部。本方式中,就销卡合部52而言,由图9可知,两个销卡合部52在以筒状体46的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隔着该轴线相向配置。并且,在相邻的销卡合部52之间形成有间隙52a。如后述,在该间隙52a配置有旋转力传递销73的前端部,在销卡合部52挂置旋转力传递销73,从而传递旋转力。另外,在相向的销卡合部52之间配置有轴部件70的基端部。
凸轮突起53起到如下机构的功能,即,通过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本方式中,由图8(b)、图8(c)等可知,其是具有底部46a的面中在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设置的曲面的突起。凸轮突起53在与筒状体46的轴线部分一致的位置具有最远离底部46a的面即凸轮面53a,凸轮面53a以随着离开筒状体46的轴线而靠近底部46a的方式弯曲或倾斜。
该凸轮面53a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球面、抛物面、锥面等。
构成轴承部件41的材料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这里,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为了使滑动顺畅,树脂中也可以含有氟、聚乙烯及硅橡胶的至少一种。另外,也可以对树脂进行涂氟加工,或涂布润滑剂。
接着,对端部部件40中的轴部件70进行说明。图10(a)中表示轴部件70的立体图,图10(b)中表示沿着旋转轴72及旋转力传递销73的轴线的轴部件70的剖面图。由这些图可知,轴部件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旋转力传递销73、及弹性部件74。
联轴器部件71是起到旋转力承受部的功能的部位,其承受来自装置主体10的上述驱动轴12(参照图2~图4)的旋转驱动力。本方式中,联轴器部件71是圆形碟状的部件,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能够与驱动轴12的销12b卡合而承受来自驱动轴12的旋转驱动力。能够如此承受旋转驱动力的联轴器部件71的方式能够适用公知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
旋转轴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
本方式中,旋转轴72的端部中,与配置有联轴器部件71一侧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基端部72a以朝向其前端而变细的方式形成。基端部72a的该变细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球面、抛物面、锥面等。
旋转力传递销73是设于基端部72a侧的棒状的部件,由图10(a)、图10(b)亦知,其配置为,沿与旋转轴72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后述,旋转力传递销73的前端挂置于轴承部件41的销卡合部52,由此,从轴部件70向轴承部件41传递旋转力。
弹性部件74是由用作弹性部件的材料构成的筒状的部件,由图10(a)、图10(b)可知,其配置为覆盖旋转轴72。
弹性部件74的外侧形状设为能够插入于轴承部件41的保持部50所具备的轴部件收纳部51的大小及形状。本方式中,轴部件收纳部51为圆筒状,因而,弹性部件74的外侧形状设为圆形截面。
弹性部件74的内侧形状设为能够供旋转轴72插入的大小及形状。本方式中,旋转轴72为圆柱状,因而,弹性部件74的内侧形状设为圆形截面。
弹性部件的材质是用作弹性部件的材料即可,不作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橡胶或海绵等。
轴部件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关于除弹性部件74以外的部分,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用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41和轴部件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理解轴承部件41及轴部件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11(a)中表示基于与图8(b)相同视角的端部部件40的剖面图,图11(b)中表示绕轴线与图11(a)错开90度的位置的剖面图。另外,图12(a)中表示图11(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例,图12(b)中表示图11(b)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例。
由图11(a)、图11(b)可知,轴部件70的旋转轴72穿过轴承部件41的保持部50中设置的轴部件收纳部51。此时,弹性部件74以卷绕于旋转轴72的方式配置,弹性部件74定位于旋转轴72与轴部件收纳部51之间。另外,轴部件70中,设有旋转力传递销73一侧的端部(基端部侧)朝向凸轮突起53侧,联轴器部件71以向轴承部件41之外突出的方式配置。
在轴承部件41配置有轴部件70时,由图11(a)、图11(b)可知,在凸轮突起53的凸轮面53a,以接触的方式配置有旋转轴72的基端部72a的表面。由此,如后述,基端部72a的表面能够以滑移的方式在凸轮面53a上移动,以使轴部件70进行移动。
另外,在轴承部件41配置有轴部件70时,旋转力传递销73的两端部配置为,进入在轴承部件41的保持部50设置的销卡合部52之间(间隙52a)。由此,在轴部件70进行旋转时,旋转力传递销73能够挂置于销卡合部52,向轴承部件41传递旋转力。
轴部件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70能够如图12(a)、图12(b)所示那样地移动。
就轴部件70而言,在如图11(a)、图11(b)中表示的姿势那样、轴部件70的轴线与轴承部件41的轴线一致时,轴部件70的基端部72a的前端配置于轴承部件41的凸轮突起53的凸轮面53a的顶部,由此,联轴器部件71成为从轴承部件41最突出的姿势。弹性部件74施力,以使轴部件70成为图11(a)、图11(b)中表示的姿势。
从图11(a)中表示的姿势起,当如图12(a)、图12(b)中由箭头C12a所示、使轴部件70抵抗弹性部件74的施加力而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时,轴部件70的基端部72a的前端以在轴承部件41的凸轮突起53的凸轮面53a上滑移的方式移动。由此,相对于图11(a)、图11(b)中表示的姿势,轴部件70也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移动,联轴器部件71以靠近轴承部件41的方式移动。因此,如图12(a)、图12(b)中由箭头C12b所示,轴部件70也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
另外,当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轴部件70如图11(a)中由箭头C11a所示、受到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轴部件70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由此,旋转力传递销73推压轴承部件41的销卡合部52而轴承部件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40,如后述,轴部件70能够不依靠摆动地相对于驱动轴12进行移动及脱离,因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相对于装置主体10的更顺畅的拆装。
端部部件40相对于感光鼓35的安装以如下方式进行,在端部部件40如图11(a)、图11(b)所示那样进行装配后,端部部件40中的轴部件70未突出一侧的端部插入于感光鼓35。通过这种端部部件40,在处理盒20向装置主体10安装时,能够对感光鼓35适当地赋予旋转力,并且容易进行该处理盒20的拆装。
如上述,在处理盒20(参照图2)的框体21的内侧收纳有感光鼓单元30、带电辊单元22、显影辊单元23、限制部件24、及清洁刮板25。此时,各部件在框体21的内侧配置为能够根据需要旋转,发挥其功能。
并且,本方式中,上述感光鼓单元30的轴部件70中,至少联轴器部件71从框体21露出地配置。由此,如后述,能够从装置主体10得到旋转驱动力,并且容易进行装置主体10与处理盒20的拆装。
这里,例示了处理盒20所具备的各部件,但其中所具备的部件不限于此,优选地具备其他处理盒中通常所具备的部件、部位、及显影剂等。
另外,相对于图1中表示的用于处理盒20向装置主体10的拆装的移动方向,驱动轴12在该拆装的移动轨道上以大致直角突出地配置。因此,处理盒20的拆装中,需要使轴部件70与这种驱动轴12进行安装及脱离。而且,根据上述端部部件40,容易进行轴部件70与驱动轴12的拆装。将后述具体的拆装方式。
在处理盒20安装于装置主体10的姿势下,驱动轴12与端部部件40的轴部件70的联轴器部件71卡合,而传递旋转力。图13中表示在驱动轴12上卡合了端部部件40的联轴器部件71的场景。由图13可知,驱动轴12与联轴器部件71在卡合的姿势下,以驱动轴12的轴部12a的轴线与联轴器部件71的轴线以一致的方式对接配置。此时,驱动轴12的销12b配置于联轴器部件71的相向的槽、或槽的内侧。由此,联轴器部件71跟着驱动轴12的旋转而旋转,轴部件70旋转,当轴部件70旋转时,轴部件70的旋转力传递销73挂置于轴承部件41的销卡合部52,轴承部件41旋转,由此,感光鼓35旋转,感光鼓单元30整体旋转。
接着,说明使处理盒20安装于装置主体10时的驱动轴12和感光鼓单元30的动作的例子。图14中表示说明图。图14(a)是表示在驱动轴12卡合端部部件40的一个场景的图,图14(b)是表示在驱动轴12卡合端部部件40的另一场景的图。图14中,以图14(a)、图14(b)表示其动作顺序,纸面左右是端部部件40及驱动轴12的轴线延伸的方向。另外,这是使处理盒20向纸面下方移动进行安装的场景。
首先,如图14(a)所示,以使轴部件70向从轴承部件41的轴线偏离的方向移动后的姿势,保持该轴部件70。使其移动的方向是使处理盒20插入于装置主体10的方向(参照图1的C1)上、靠近在上述装置主体10的导向槽11设置的辅助部件13侧的方向。将轴部件70如此保持的单元不作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通过在处理盒设置弹簧等弹性部件而进行。这里,就为了使轴部件70移动而赋予的力而言,如图14(a)所示,只要包含使轴部件70向相对于其轴线呈垂直的方向移动的力即可,只要包含图12所示的由C12a表示的方向的力即可。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还包含沿着轴部件70的轴线的方向的力,据此,也可以是倾斜方向的力。
在这种姿势中,如上述,轴部件70向拉入轴承部件41侧的方向移动。
当使处理盒20从该姿势向纸面下方移动时,如图14(a)所示,辅助部件13推压轴部件70。最终,如图14(b)所示,能够使轴部件70以与轴承部件41的轴线一致的方式移动。这时,如上述,将轴部件70向从轴承部件41突出的方向移动。由此,轴部件70能够与驱动轴12卡合,轴部件70的轴线与驱动轴12的轴线一致,成为驱动轴12、轴部件70、轴承部件41及感光鼓35的轴线一致的姿势。由此,从驱动轴12对轴部件70、轴承部件41、感光鼓35适当地赋予旋转力,最终向处理盒20中具备的各部件赋予旋转力。
另一方面,关于使处理盒20从装置主体10脱离时的驱动轴12和感光鼓单元30的动作,只要回溯上述顺序即可。
如上,能够向与装置主体10的驱动轴12的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以拉拔的方式使处理盒20从该装置主体10脱离,或以推入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10。
图15、图16中表示说明第二方式的图。图15是端部部件140的立体图,图16是端部部件1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140也是在感光鼓35的端部中、与上述盖部件36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的部件。端部部件140具备轴承部件141及轴部件170。
轴承部件1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图17(a)中是从轴线方向观察轴承部件141的平面图,图17(b)中表示沿着图17(a)中由C17b-C17b表示的线的轴承部件141的剖面图,图17(c)中表示沿着图17(a)中由C17c-C17c表示的线的轴承部件141的剖面图。
本方式中,轴承部件1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其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1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150。保持部1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170的一端侧的部位。由图17(a)~图17(c)可知,保持部150具备基端保持部151、销卡合部152、及弹性部件153而构成。
基端保持部151具备隔着筒状体46的轴线而从底部46a立设的两个板状的部件,在两个基端保持部151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隔。在两个基端保持部151之间收纳有轴部件170的一端(基端部侧端部)。本方式中,基端保持部151是与筒状体46同轴的筒状体的一部分,设为内径与轴部件170的第二限制部177的球体部177a(参照图18)的球体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筒状体的一部分。由此,如后述,轴部件170稳定地保持于轴承部件141。
销卡合部152具备隔着筒状体46的轴线而从底部46a立设的部件,且配置于成为两个基端保持部151的端部间的位置。在销卡合部152设有以沿着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槽152a。如后述,在该槽152a配置有轴部件170所具备的限制销卡合部173的前端部,在销卡合部152挂置限制销卡合部173,从而传递旋转力。
弹性部件153在底部46a配置于构成槽152a的内侧的部位,将沿着轴线的方向设为施力方向。本方式中,将弹簧用作弹性部件。但是,不一定必须是弹簧,也能够使用海绵或橡胶等。
构成轴承部件1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140中的轴部件170进行说明。图18中表示轴部件170的分解立体图,图19(a)中表示沿着轴部件170的轴线的该轴部件170的剖面图,图19(b)中表示以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图19(a)错开90度的剖面图。由这些图可知,轴部件1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限制销卡合部173、限制环174、及凸轮部件175。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本方式中,在旋转轴72的端部中、配置有联轴器部件71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限制销卡合部173。
限制销卡合部173是与凸轮部件175的限制销176b卡合进行限制的部件。因此,限制销卡合部173是碟状的部件,构成为能够纳入球状的第一限制部176的一部分,在其侧壁设有供限制销176b的端部插入的狭缝173a。因此,该狭缝173a以隔着旋转轴72的轴线相向的方式设有两个。
限制环174是环状的部件,其被按压以使凸轮部件175保持于轴承部件141的内侧。
凸轮部件175是起到如下机构的功能的部件,即,通过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使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因此,凸轮部件175具有第一限制部176及第二限制部177而构成。并且,第一限制部176和第二限制部177连结。
本方式中,第一限制部176具有球体部176a及限制销176b。限制销176b以如下方式设于球体部176a:从球体部176a的直径方向两侧突出。
本方式中,第二限制部177起到轴部件170的基端部的功能,具有球体部177a及旋转力传递销177b。旋转力传递销177b以如下方式设于球体部177a:从球体部177a的直径方向两侧突出。该旋转力传递销177b沿着如下轴线形成:与限制销176b的轴线构成扭转的位置的轴线。
这种轴部件170中,由图19(a)、图19(b)可知,在限制销卡合部173的碟状的内侧配置第一限制部176的球体部176a的一部分,限制销176b插入于狭缝173a。
轴部件1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用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141和轴部件1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1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理解轴承部件141及轴部件1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20(a)中表示基于与图17(c)相同视角的端部部件140的剖面图,图20(b)中表示绕轴线与图20(a)错开90度的位置的剖面图。另外,图21(a)表示图20(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170的联轴器部件71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图21(b)中表示图20(b)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170的联轴器部件71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20(a)、图20(b)可知,轴部件170的第二限制部177的球体部177a保持于轴承部件141的保持部150所具备的两个基端保持部151之间。这时,第二限制部177的旋转力传递销177b插入于销卡合部152的槽152a,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3从底部46a侧对其施力。由此,在轴部件170进行了旋转时,旋转力传递销177b能够挂置于销卡合部152,向轴承部件141传递旋转力。并且,轴部件170中的联轴器部件71配置为,从轴承部件141中的、设有底部46a一侧的相反侧突出。
轴部件1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1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170能够变形成图21(a)、图21(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170而言,在如图20(a)、图20(b)中表示的姿势那样、轴部件1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凸轮部件175的轴线一致,且其与轴承部件141的轴线一致时,成为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141最突出的姿势。
从图20(a)所示的姿势起,当如图21(a)、图21(b)中由箭头C21a所示、使联轴器部件71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时,轴部件170的凸轮部件175倾斜。由此,相对于图21(a)、图21(b)中表示的姿势,轴部件170也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移动,且联轴器部件71以靠近轴承部件141的方式移动。因此,如图21(a)、图21(b)中由箭头C21b所示,轴部件170也能够沿着轴线方向进行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20(a)中由箭头C20a所示,轴部件1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限制销卡合部173旋转,与限制销卡合部173卡合的凸轮部件175旋转。当凸轮部件175旋转时,凸轮部件175的旋转力传递销177b旋转,旋转力传递销177b推压轴承部件141的销卡合部152而轴承部件141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1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使处理盒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进行拆装。
图22、图23中表示说明第三方式的图。图22是端部部件240的立体图,图23是端部部件2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2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240具备轴承部件241及轴部件270。
轴承部件2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2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也是,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2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250。保持部250是在该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270的一端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250具备基端保持部251、销卡合部件252、及弹性部件253而构成。
图24(a)中从轴线方向观察轴承部件241中将底部46a、销卡合部件252、及弹性部件253去掉的部分的平面图,图24(b)中表示沿着图24(a)中由C24b-C24b表示的线的剖面图。另外,图25(a)中表示销卡合部件252的立体图,图25(b)中表示销卡合部件252的平面图。
基端保持部251具备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筒状部251a,在该筒状部251a的端面中的在筒状体的内侧配置的端面具备凸轮突起251b。因此,本方式中,凸轮突起251b为环状。并且,筒状部251a的筒状的内径设为如下大小:轴部件270的旋转轴72能够通过,且基端部273不能通过。
凸轮突起251b起到如下机构的功能,即,通过旋转力承受部(联轴器部件)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旋转力承受部(联轴器部件)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本方式中,凸轮突起251b是具有曲面的突起,该曲面设于筒状部251a的端面中、以与底部46a相向的方式配置的端面。就凸轮突起251b而言,如图24(b)所示,在其截面中,具有隔着顶部251c向其两侧倾斜的面即凸轮面251d,凸轮面251d以如下方式弯曲或直线状地倾斜:从顶部251c出发而逐渐远离底部46a。该凸轮面251d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球面、抛物面、锥面等。
另外,基端保持部251在筒状体46的内壁具备与该筒状体46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槽251e。该槽251e构成为,供后述的销卡合部件252的突起253c插入,且能够在槽251e延伸的方向上移动。本方式中,槽251e在筒状体46的内壁面上绕轴线中心以90度间隔设有四个。
销卡合部件252具有如下功能,即,承受来自轴部件270的旋转力,并将该旋转力向筒状体46传递。本方式中,由图25(a)、图25(b)可知,销卡合部件252具备环状部252a、分隔部252b、及突起253c。
环状部252a是具备如下大小的环状的部位,即,在使其中心与筒状体46的轴线一致时能够内含于筒状体46的内侧。
分隔部252b是以分隔环状部252a的内侧的方式设置的部位,本方式中,以交叉的方式,以“+”进行分隔。本方式中,如后述,在由该分隔部252b分隔而成的各空间配置有轴部件270的旋转力传递销274。
突起253c是以从环状部252a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突起。突起253c是插入于在轴承部件241上设置的槽251e的突起。本方式中,绕环状部252a的中心以90度间隔配置有四个突起253c。
弹性部件253配置于底部46a与销卡合部件252之间,将沿着轴线的方向设为施力方向。本方式中,将弹簧用作弹性部件。但是,不一定必须是弹簧,也能够使用海绵或橡胶等。
构成轴承部件2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240中的轴部件270进行说明。图26(a)中表示从基端部273侧观察的轴部件270的立体图,图26(b)中表示沿着轴部件270的轴线的该轴部件170的剖面图。由这些图可知,轴部件2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基端部273、及旋转力传递销274。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本方式中,在旋转轴72的端部中的配置有联轴器部件71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基端部273。
基端部273是旋转轴72的端部中在联轴器部件71的相反侧设置的部位,是与旋转轴72的轴线构成同轴的圆板状的部位。并且,该圆板状的面中,在成为联轴器部件71侧的面具备凸轮突起273a。本方式中,该凸轮突起273a和上述轴承部件241的凸轮突起251b接触而配置,由此,控制轴部件270的移动。因此,本方式中,凸轮突起273a是以包围旋转轴72的方式设置的环状。
就本方式的凸轮突起273a而言,如图26(b)所示,在其截面中,具有隔着顶部273b向其两侧倾斜的面即凸轮面273c,凸轮面273c以如下方式弯曲或直线状地倾斜:从顶部273b出发而逐渐远离联轴器部件71。该凸轮面273c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球面、抛物面、锥面等。
旋转力传递销274是在基端部273的面中、配置有旋转轴72及凸轮突起273a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设置的销状的突起。本方式中,四个旋转力传递销274绕旋转轴72的轴线以90度间隔配置。
轴部件2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用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241和轴部件270如下组合并形成端部部件2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理解轴承部件241及轴部件2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27(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240的剖面图,图27(b)中表示沿着图27(a)中由C27b-C27b表示的线的剖面图。另外,图28(a)中表示图27(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2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图28(b)中表示图27(b)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2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27(a)、图27(b)可知,在底部46a的面中的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配置有弹性部件253。其施加力为与筒状体46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并且,在弹性部件253的端部中的与底部46a侧相反的相反侧,载置有销卡合部件252。此时,在销卡合部件252的外周设置的突起253c插入于在筒状体46的内侧设置的槽251e。
在销卡合部件252的面中,在配置有弹性部件253一侧的相反侧,载置有轴部件270的基端部273。这时,成为从基端部273突出的旋转力传递销274插入到在销卡合部件252的分隔部252b间形成的空间的姿势。
并且,轴部件270的旋转轴72将轴承部件241的筒状部251a内贯通,联轴器部件71配置为从轴承部件241突出。
此时,在轴部件270的基端部273设置的凸轮突起273a和在轴承部件241的保持部250设置的凸轮突起251b以面对面的方式配置,在图27(a)、图27(b)的姿势下,该凸轮面251d和凸轮面273c以接触的方式定位。这样,凸轮突起273a和凸轮突起251b构成为,在非顶部251c及顶部273b的凸轮面彼此接触时,轴部件270的轴线和轴承部件241的轴线一致。
轴部件2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2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270能够从图27(a)、图27(b)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28(a)、图28(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270而言,在如图27(a)、图27(b)中表示的姿势那样、轴部件2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基端部273的轴线一致、且其与轴承部件241的轴线一致时,成为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241最突出的姿势。
从图27(a)所示的姿势起,当如图28(a)中由箭头C28a所示、使联轴器部件71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时,轴部件270的凸轮突起273a移动,在轴承部件241的凸轮突起251b上滑动,顶部251c和顶部273b接触。由此,相对于图27(a)、图27(b)中表示的姿势,轴部件270也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移动,联轴器部件71以靠近轴承部件241的方式移动。因此,如图28(a)中由箭头C28b所示,轴部件270也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此时,旋转力传递销274在销卡合部件252的内侧的空间内移动。另外,就销卡合部件252而言,其突起252c被槽251e导向,由此抵抗弹性部件253的施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就轴部件270而言,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27(a)中由箭头C27a所示,其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基端部273及旋转力传递销274旋转,旋转力传递销274挂置于销卡合部件252的分隔部252b,销卡合部件252旋转。进而,销卡合部件252的突起252c挂置于筒状体46的槽251e的侧壁,轴承部件241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2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顺畅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拆装处理盒。
图29、图30中表示说明第四方式的图。图29是端部部件340的立体图,图30是端部部件3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3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340具备轴承部件341及轴部件370。
轴承部件3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3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也是,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3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350。保持部3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3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350具备基端保持部351、防倾动部件352、凸轮部件353、销卡合部件252、及弹性部件253而构成。
图31中表示轴承部件341中将底部46a、防倾动部件352、凸轮部件353、销卡合部件252、及弹性部件253去掉的沿着轴线的剖面图。另外,图32(a)中表示凸轮部件353的立体图,图32(b)中表示凸轮部件353的正面图,图32(c)中表示凸轮部件353的剖面图。
需要说明的是,销卡合部件252、及弹性部件253与上述端部部件240所具备的部件相同,故而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基端保持部351具备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筒状部351a,其筒状的内径设为轴部件370的旋转轴72能够通过、且基端部373不能通过的大小。
另外,基端保持部351在筒状体46的内壁具备与该筒状体46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槽351b。该槽351b构成为,供销卡合部件252的突起253c插入,且该突起253c能够在槽351b延伸的方向上移动。本方式中,槽351e在筒状体46的内壁面上以轴线为中心以90度间隔设有四个。
防倾动部件352是圆环状的部件。圆环状的内侧的孔的内径设为与轴部件370的旋转轴72的外径大致相同,由此,防止轴部件370倾斜。
凸轮部件353是起到如下机构的功能的部件,即,通过旋转力承受部(联轴器部件71)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旋转力承受部(联轴器部件71)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本方式中,其为圆环状。
由图32(c)可知,凸轮部件353的形成圆环状的内侧的孔的内壁面以直径沿着圆环的轴线方向变化的方式弯曲或呈直线状地倾斜,其构成凸轮面353a。该凸轮面353a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球面、抛物面、锥面等。
构成轴承部件3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340中的轴部件370进行说明。图33(a)中表示轴部件370的正面图,图33(b)中表示从基端部373侧观察轴部件370的平面图。由这些图可知,轴部件3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基端部373、及旋转力传递销374。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本方式中,在旋转轴72的端部中的配置有联轴器部件71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基端部373。
基端部373是设于旋转轴72的端部中与联轴器部件71相反的相反侧的部位,是与旋转轴72的轴线构成同轴的圆板状的部位。并且,该圆板状的面中,在外周面具备凸轮面373a。本方式中,该凸轮面373a和上述的轴承部件341的凸轮面353a接触而配置,由此,控制轴部件370的移动。
就本方式的凸轮面373a而言,如图33(a)所示,圆板的直径沿着轴线方向变化,并弯曲或直线状地倾斜。该凸轮面373c的倾斜的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举出球面、抛物面、锥面等。
旋转力传递销374是销状的突起,其设于基端部373的面中的、配置有旋转轴72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本方式中,四个旋转力传递销374绕旋转轴72的轴线以90度间隔配置。
轴部件3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由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341和轴部件3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3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理解轴承部件341及轴部件3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34(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340的剖面图。另外,图34(b)中表示图34(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3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34(a)可知,在底部46a的面中的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配置有弹性部件253。其施加力为与筒状体46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并且,在弹性部件253的端部中的与底部46a侧相反的相反侧,载置有销卡合部件252。此时,在销卡合部件252的外周设置的突起253c插入在筒状体46的内侧设置的槽351b。
进一步地,在销卡合部件252的面中的配置有弹性部件253一侧的相反侧,以与销卡合部件252构成同轴的方式载置有凸轮部件353,进一步地在其上同轴地配置有防倾动部件352。
此时,由图34(a)可知,就凸轮部件353而言,其凸轮面353a设为如下方向:内径在销卡合部件252侧大。
并且,在销卡合部件252的面中的配置有弹性部件253一侧的相反侧,载置有轴部件370的基端部373。这时,形成如下姿势:从基端部373突出的旋转力传递销374插入在销卡合部件252的分隔部252b间形成的空间。
并且配置为,轴部件370的旋转轴72将凸轮部件353、防倾动部件352、及筒状部351a内贯通,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341突出。
此时构成为,在轴部件370的基端部373设置的凸轮面373a和在轴承部件341的保持部350设置的凸轮面353a以面对面的方式遍及整周地接触而配置,轴部件370的轴线和轴承部件341的轴线一致。
轴部件3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3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370能够从图34(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34(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370而言,如图34(a)中表示的姿势,轴部件3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基端部373的轴线一致,且其与轴承部件341的轴线一致,此时,成为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341最突出的姿势。
从图34(a)所示的姿势起,当如图34(b)中由箭头C34b所示、使联轴器部件71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时,轴部件370的基端部373移动,故而,凸轮面373a也移动,在轴承部件241的凸轮面353a上滑动。由此,轴部件370也相对于图34(a)所示的姿势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移动,联轴器部件71以靠近轴承部件341的方式移动。因此,如图34(b)中由箭头C34c所示,轴部件370也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移动。此时,旋转力传递销374在销卡合部件252的内侧的空间内移动。另外,就销卡合部件252而言,其突起252c由在筒状体46的内侧形成的槽351b导向,由此,抵抗弹性部件253的施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34(a)中由箭头C34a所示,轴部件3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基端部373及旋转力传递销374旋转,旋转力传递销374挂置于销卡合部件252的分隔部252b,销卡合部件252旋转。进一步地,销卡合部件252的突起252c挂置于筒状体46的槽251e的侧壁,轴承部件241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3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35、图36中表示说明第五方式的图。图35是端部部件440的立体图,图36是端部部件4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4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440具备轴承部件441及轴部件470。
轴承部件4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4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也是,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4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另外,本方式中,在底部46a中构成其中心的位置设有孔46b,该孔46b供轴部件470的第二旋转轴472b贯通。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450。保持部4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4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450具备推压部件451、变形部件452及销卡合部件453而构成。
图37(a)中表示推压部件451的立体图,图37(b)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推压部件451的剖面图。
推压部件451是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部件,其筒状的内侧的孔451a内径设为如下大小:轴部件470的旋转轴472中较粗地形成的第一旋转轴472a能够通过。
另外,在推压部件451中的一端侧的端面形成有同轴且环状的突出部451b,在其外周面设有倾斜面451c。通过该倾斜面451c,使推压部件451如后述那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推压部件451中的另一端侧的端面形成有凹部451d。如后述,此处配置有变形部件452的一部分。由图37(b)可知,本方式的凹部451d设为如下凹部:以随着靠近轴线而变深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使变形部件452的变形更顺畅。
变形部件452是通过以压溃的方式进行推压而变形的部件。作为这种部件,例如能够举出在具有挠性的袋状容器中封入气体或液体的部件。由此,通过推压部件451产生的推压力进行变形。
本方式中,变形部件452是在其中央具有孔452a的圆环状。
销卡合部件453是如下部件,即,从兼作轴部件470的基端部的旋转力传递销473承受旋转力,使轴承部件441旋转。由图36可知,销卡合部件453为环状,并且在其内侧具备供旋转力传递销473挂置的突起即销卡合突起453a。
构成轴承部件4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440中的轴部件470进行说明。图38(a)中表示轴部件470的立体图,图38(b)中表示轴部件470的正面图。由这些图可知,轴部件4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及兼作基端部的旋转力传递销473。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4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4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本方式中,旋转轴472通过粗细不同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由一端侧彼此连结而形成,具有第一旋转轴472a、及与之相比较细的第二旋转轴472b。
旋转轴472的端部中,联轴器部件71配置于第一旋转轴472a的端部,旋转力传递销473配置于第二旋转轴472b的端部。
旋转力传递销473也起到基端部的功能,是如上述在旋转轴472的端部中配置于第二旋转轴472b的棒状的部件。旋转力传递销473配置为,其棒状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旋转轴472的轴线正交。
轴部件4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由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441和轴部件4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4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441及轴部件4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39(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440的剖面图。另外,图39(b)中表示图39(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4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39(a)可知,在底部46a的面中的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配置有变形部件452。在变形部件452中的与底部46a侧相反的相反侧,载置有推压部件451。此时构成为,变形部件452的一部分进入在推压部件451形成的凹部451d的内侧。并且配置为,推压部件451的突出部451b从轴承部件441突出。
进一步地,在底部46a的面中的配置有变形部件452一侧的相反侧,配置销卡合部件453。
另一方面,就轴部件470而言,旋转力传递销473配置于销卡合部件453的内侧,第二旋转轴472b将设于底部46a的孔46b、设于变形部件452的孔452a贯通,并且第一旋转轴472a将推压部件451的孔451a贯通。并且,联轴器部件71以从推压部件451及轴承部件441突出的方式定位。
轴部件4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4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470能够从图39(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39(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470而言,在图39(a)中表示的姿势时,轴部件4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的轴线一致,且其与轴承部件441的轴线一致,成为联轴器部件71最靠近轴承部件441的姿势。
从图39(a)中表示的姿势起,当如图39(b)中由箭头C39a所示、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推压推压部件451的倾斜面451c时,相应地通过该力,如由箭头C39b所示,推压部件451在轴线方向上向推压部件451进入轴承部件441的内侧的方向移动。由此,变形部件452被推压。就经推压的变形部件452而言,作为变形后的去处,其进入第二旋转轴472b与设于推压部件451的孔451a之间,变形部件452推压第一旋转轴472a的端面,轴部件470如由箭头C39c所示那样、在轴线方向上向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441突出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使联轴器部件71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39(b)中由箭头C39d所示,轴部件4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及旋转力传递销473旋转,旋转力传递销473挂置于销卡合部件453的销卡合突起453a,销卡合部件453旋转。由于销卡合部件453粘接于筒状体46,由此,端部部件440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4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40、图41中表示说明第六方式的图。图40是端部部件540的立体图,图41是端部部件5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5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540具备轴承部件541及轴部件570。
轴承部件5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5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550。保持部5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5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550具备导向部件551、弹性部件552、及销卡合部件553而构成。
图42(a)中表示导向部件551的立体图,图42(b)中表示导向部件55的平面图,以及,图42(c)中表示沿着图42(b)中由C-C表示的线的剖面图。
导向部件551是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部件,其筒状的内侧的孔551a内径设为与轴部件570的旋转轴572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导向部件551的该孔551a的内壁面,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状的螺状槽551b。其与螺状突起572a螺纹旋合,该螺状突起572a形成于轴部件570的旋转轴572的外周面。
另外,导向部件551具备用于在其端面固定弹性部件552的突起551c。本方式中,将扭簧用作弹性部件552,故而,将该突起551c插入扭簧的环状部分进行固定。
弹性部件552是对轴部件570沿该轴部件570绕轴线的旋转方向赋予规定的施加力的部件。本方式中,如上述,将扭簧用作弹性部件。但是,不限于此,可以适用公知的弹性部件。
销卡合部件553是如下部件,即,从兼作轴部件570的基端部的旋转力传递销573承受旋转力,使轴承部件541旋转。由图41可知,销卡合部件553为环状,并且在其内侧具备供旋转力传递销573挂置的突起即销卡合突起553a。
构成轴承部件5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540中的轴部件570进行说明。图43(a)中表示轴部件570的分解立体图。由该图可知,轴部件5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572、及兼作基端部的旋转力传递销573。本方式中,将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572、及旋转力传递销573形成一体,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其为单独个体,并通过组装而构成轴部件570。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5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5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
另外,在该旋转轴572的外周面,设有沿旋转轴57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状的突起即螺状突起572a。如上述,该螺状突起572a与轴承部件541的螺状槽551b螺纹旋合。
进一步地,在旋转轴572的外周面的联轴器部件71侧的端部,设有推压部件572b。推压部件572b是沿旋转轴572的直径方向及轴线方向从旋转轴572突出的突起。本方式的推压部件572b是旋转轴572的同轴的圆弧状的部件。
旋转力传递销573也起到基端部的功能,是在旋转轴572的端部中配置于与联轴器部件71相反的相反侧的棒状的部件。旋转力传递销573配置为,其棒状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旋转轴572的轴线正交。本方式中,经由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连结棒573a与旋转轴572连结。
轴部件5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由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541和轴部件5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5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541及轴部件5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44(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540的剖面图。另外,图44(b)中表示图44(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5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44(a)可知,在筒状体46的内侧中的联轴器部件71未突出的方向端部侧,将销卡合部件553以其中心与筒状体46的轴线一致的方式配置并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并且,在销卡合部件553的面中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一侧的面,配置有导向部件551。该导向部件551相对于筒状体46能够旋转地配置。
另一方面,轴部件570成为如下状态:其旋转力传递销573配置于销卡合部件553的内侧,且旋转轴572将导向部件551的孔551a贯通。并且,联轴器部件71以从导向部件551及轴承部件541突出的方式定位。这时,旋转轴572的螺状突起572a螺纹旋合在导向部件551的孔551a设置的螺状槽551b。
并且,在导向部件551的突起551c配置弹性部件552,使该弹性部件552的一端与旋转轴572的推压部件572b接触,以沿相对于轴部件570旋转的方向赋予施加力。
轴部件5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5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570能够从图44(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44(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570而言,在图44(a)中表示的姿势时,轴部件5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的轴线一致,其与轴承部件541的轴线一致,成为联轴器部件71最靠近轴承部件541的姿势。
从图44(a)所示的姿势起,当如图44(b)中由箭头C44a所示那样、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推压旋转轴572的推压部件572b时,如由箭头C44b所示,轴部件570抵抗弹性部件552的弹力而绕轴线旋转。于是,根据经螺纹旋合的旋转轴572的螺状突起572a和在导向部件551的孔551a设置的螺状槽551b的关系,如图44(b)中由箭头C44c所示,轴部件570在轴线方向上向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541突出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使联轴器部件71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44(b)中由箭头C44d所示,轴部件5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572、导向部件551、及旋转力传递销573旋转,旋转力传递销573挂置于销卡合部件553的销卡合突起553a,销卡合部件553旋转。由于销卡合部件553粘接于筒状体46,由此,端部部件540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5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45~图47中表示说明第七方式的图。图45是端部部件640的立体图,图46是端部部件640的分解立体图,图47是端部部件640的分解剖面图。端部部件6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640具备轴承部件641及轴部件670。
轴承部件6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6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650。保持部6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6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650具备槽650a、轴部件移动部件651、弹性部件654、及弹性部件收纳部件655而构成。
槽650a是形成于筒状体46的内壁面的槽,构成为与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在该槽650a插入旋转力传递销674的端部,并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本方式中,两个槽650a隔着轴线相向地设有两个。
图48中表示轴部件移动部件651的立体图。轴部件移动部件651是控制轴部件670向轴线方向的移动的部件,具有支承部件652及弹性部件653而构成。
支承部件652是筒状的部件,其将弹性部件653支承于规定的位置。因此,支承部件652在其内侧具有孔652a,并且具备以沿支承部件652的筒状的半径方向伸出的方式延伸的槽状的支承部652b。
弹性部件653是由板簧构成的部件。图49(a)中表示弹性部件653的立体图及侧面图。另外,图49(b)中表示因外力而变形的姿势的弹性部件653的立体图及侧面图。
弹性部件653具有板簧主体653a。板簧主体653a形成如下形状:将一个板状部件折回而重叠。并且,在板簧主体653a中被折回的端部设有沿其折回方向延伸的狭缝653b。该狭缝653b形成为如下宽度:供轴部件670的旋转轴672贯通,且联轴器部件71及基端部673不能贯通。
另外,在被折回的一方的端部具有以从板面突出的方向设置的突起即推压突起653c。由图49(b)可知,如由箭头C49a所示那样对该推压突起653c施加沿着板面的方向的外力,由此,被折回的部位以鼓起的方式弹性变形。
这种弹性部件653配置于支承部件652的槽状的支承部652b。此时,以将支承部件652的孔652a的一部分封住的方式,配置弹性部件653的折回部。另外,推压突起653c朝向与孔652a相反的相反侧配置。
弹性部件654是防止向轴承部件641侧拉入轴部件670至必要程度以上的部件,本方式中,适用螺旋弹簧。不一定必须是螺旋弹簧,也可以适用海绵或橡胶。
但是,弹性部件654比一定必须设置,从防止向轴承部件641侧拉入轴部件670至必要程度以上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仅设置底面的方式。
弹性部件收纳部件655是筒状的部件,其在收纳上述弹性部件654的一方具有底。
构成轴承部件5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的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640中的轴部件670进行说明。由图46、图47可知,轴部件6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672、基端部673、及旋转力传递销674。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6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6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
基端部673是圆柱状的部件,其配置于旋转轴672的端部中的与联轴器部件71相反的相反侧,且与旋转轴672同轴地设置。本方式中,基端部673形成为比旋转轴672粗。
旋转力传递销674是配置于基端部673的棒状的部件。旋转力传递销574以其棒状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旋转轴672、基端部673的轴线正交的方式配置,其两端部以从基端部673突出的方式配置。
轴部件6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由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641和轴部件670如下组合并形成端部部件6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641及轴部件6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50(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640的剖面图。另外,图50(b)中表示图50(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6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50(a)可知,在筒状体46的内侧中的联轴器部件71未突出的方向的端部,配置弹性部件收纳部件655。此时,弹性部件收纳部件655的开口一侧的端部朝向筒状体46的内侧。
在该弹性部件收纳部件655的内侧配置弹性部件654。
另一方面,在筒状体46中的配置有弹性部件收纳部件655一侧的相反侧,配置有轴部件移动部件651。此时,筒状体46的内侧的孔和轴部件移动部件651的支承部件652的孔652a配置为在轴线方向上重叠。
就轴部件670而言,基端部673及旋转力传递销674配置于筒状体46的内侧。此时,旋转力传递销674的两端各自配置为,插入在筒状体46的内壁面设置的槽650a的内侧。
旋转轴672将在轴部件移动部件651的支承部件652形成的孔652a及在弹性部件653形成的狭缝653b贯通。并且,联轴器部件71以从弹性部件653及轴承部件641突出的方式定位。
轴部件6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6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670能够从图50(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50(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670而言,在图50(a)中表示的姿势时,轴部件6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672、及基端部673的轴线一致,其与轴承部件641的轴线一致,成为联轴器部件71最靠近轴承部件641的姿势。
从图50(a)所示的姿势起,当如图50(b)中由箭头C50a所示那样、在相对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推压弹性部件653的推压突起653c时,如图50(b)所示,弹性部件653的被折回的部位以鼓起的方式变形,如图50(b)中由箭头C50b所示,轴部件670在轴线方向上向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641突出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使联轴器部件71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50(b)中由箭头C50c所示,轴部件6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672、基端部673、及旋转力传递销674旋转,旋转力传递销674挂置于筒状体46所具备的槽650a,筒状体46旋转。由此,端部部件640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6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51、图52中表示说明第八方式的图。图51是端部部件740的立体图,图52是端部部件7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7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740具备轴承部件741及轴部件770。
轴承部件7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7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合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也是,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7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另外,本方式中,在底部46a中构成其中心的位置设有孔46b,该孔46b供轴部件770的第二旋转轴472b贯通。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750。保持部7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7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750具备推压部件751、弹性部件752、及销卡合部件753而构成。
图53(a)中表示推压部件751的立体图,图53(b)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推压部件751的剖面图。
推压部件751是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部件。筒状中的一端侧的内径收窄,形成孔751a。该孔751a的内径设为如下大小:轴部件770的旋转轴472中较粗地形成的第一旋转轴472a能够通过。另外,推压部件751中的形成有孔751a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敞开。
进一步地,在形成有孔751a一侧的端面,以沿轴线方向突出的方式设有突起751b,在其侧面(与轴线相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倾斜面751c。通过该倾斜面751c,使推压部件751如后述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弹性部件752是如下的弹性部件,即,承受来自推压部件751的推压力,而使轴部件770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图54中表示本方式的弹性部件752的立体图。弹性部件752具有如下方式的框体752a:绕中心以120度间隔配置的三个四边的框由一端彼此连结。框体752a为框状,其内侧为中空。
在框体752a的三个四边的框分别配置有板簧753b,该板簧753b的一端固定于距框体752a的中心最远的框。该板簧753b构成为,另一端从固定于该框体752a上的一端朝弹性部件752的中心延伸。此时,板簧753b以如下方式倾斜:朝向中心而逐渐远离框体752a。
销卡合部件753是如下部件,即,从兼作轴部件770的基端部的旋转力传递销473承受旋转力,而使轴承部件741旋转。由图52可知,销卡合部件753为环状,并且在其内侧具备供旋转力传递销473的前端挂置的突起即销卡合突起753a。
构成轴承部件7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740中的轴部件770进行说明。轴部件770与上述轴部件470相同(参照图38(a)、图38(b)。),对各构成要素标注与轴部件470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上述轴承部件741和轴部件7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7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741及轴部件7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55(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740的剖面图。另外,图55(b)中表示图55(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7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55(a)可知,在底部46a的面中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配置有弹性部件752。弹性部件752以如下方式定位,即,将框体752a置于底部46a的面,且板簧753b朝向中心而逐渐远离底部46a。并且,在弹性部件752中的与底部46a侧相反的相反侧,载置有推压部件751。此时构成为,弹性部件752的板簧753b的一部分进入推压部件751的内侧。并且配置为,推压部件751的突起751b从轴承部件741突出。
另外,在底部46a的面中的配置有弹性部件752一侧的相反侧,配置有销卡合部件453。
另一方面,就轴部件770而言,旋转力传递销473配置于销卡合部件753的内侧,第二旋转轴472b将设于底部46a的孔46b、弹性部件752的框体752a的内侧、及板簧752b之间贯通,并且第一旋转轴472a将推压部件751的孔751a贯通。并且,联轴器部件71以从推压部件751及轴承部件741突出的方式定位。
轴部件7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7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770能够从图55(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55(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770而言,在图55(a)中表示的姿势时,轴部件7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的轴线一致,其与轴承部件741的轴线一致,成为联轴器部件71最靠近轴承部件741的姿势。
从图55(a)中表示的姿势起,当如图55(b)中由箭头C55a所示、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推压推压部件751的倾斜面751c时,相应地通过该力,如箭头C55b所示,推压部件751在轴线方向上向推压部件751进入轴承部件741的内侧的方向移动。由此,推压部件751的端面推压弹性部件752的板簧753b中与框体752a连结的一侧。这样,就被推压的弹性部件752而言,板簧752b的未与框体752a连结的一侧的端部推压第一旋转轴472a的端面,如箭头C55c所示,轴部件770在轴线方向上向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741突出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使联轴器部件71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55(b)中由箭头C55d所示,轴部件7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及旋转力传递销473旋转,旋转力传递销473挂置于销卡合部件753的销卡合突起753a,销卡合部件753旋转。由于销卡合部件753粘接于筒状体46,由此,端部部件740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7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56、图57中表示说明第九方式的图。图56是端部部件840的立体图,图57是端部部件8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8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840具备轴承部件841及轴部件870。
轴承部件8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8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也是,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8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另外,本方式中,在底部46a中的构成其中心的位置设有孔46b,该孔46b供轴部件870的第二旋转轴472b贯通。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850。保持部8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8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850具备轴支承部件851、轴部件移动部件852、及销卡合部件853而构成。
图58(a)中表示轴支承部件851的立体图,图58(b)中表示轴支承部件851的沿着轴线方向的剖面图。
轴支承部件851是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部件。筒状中的一端侧的内径收窄,形成旋转轴用孔851a。该旋转轴用孔851a的内径设为如下大小:轴部件870的旋转轴472中较粗地形成的第一旋转轴472a能够通过。另外,在该端部形成有沿与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贯通的孔即推压部件用孔851b。在该推压部件用孔851b以贯通的方式配置有后述的推压部件852d。
另外,轴支承部件851中的形成有旋转轴用孔851a、及推压部件用孔851b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敞开。如后述,在该轴支承部件851的内侧配置有轴部件移动部件852。
轴部件移动部件852是具备如下机构的部件,即,承受来自外部的推压力,而使轴部件870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图59(a)中表示本方式的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的正面图。另外,图59(b)中表示受到来自外部的推压力而变形的姿势的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由这些图可知,轴部件移动部件852具有支承突起852a、杠杆部件852b、弹性部件852c、及推压部件852d而构成。
支承突起852a是板状的部件,其通过杠杆部件852b中构成其支点的部件从底部46a立设。
杠杆部件852b是棒状的部件,以支承突起852a为支点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支承突起852a。在图59(a)、图59(b)中表示的视角下,杠杆部件852b以如下方式被支承,即,一端侧和另一端隔着支承突起852a且分别向相反侧突出。
弹性部件852c是配置于底部46a与杠杆部件852b的一端侧之间的弹性部件。弹性部件852c配置为,向从底部46a离开的方向(联轴器部件71侧的方向)对杠杆部件852b的该一端侧施力。
推压部件852d是隔着杠杆部件852b配置于弹性部件852c的相反侧的板状的部件,是抵抗弹性部件852c的施加力推压杠杆部件852b的一端侧的部件。因此,推压部件852d的一端配置为,与杠杆部件852b的一端接触。另外,在与该杠杆部件852b接触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倾斜面852e。
根据这种轴部件移动部件852,如图59(b)所示,当沿箭头C59a所示的方向对倾斜面852e赋予推压力时,相应地通过该力,推压部件852d沿由箭头C59b所示的方向移动,使杠杆部件852b的一端抵抗弹性部件852c的施加力而移动。由此,杠杆部件852b的另一端因杠杆作用而按照箭头C59c移动。
销卡合部件853是如下部件,即,从兼作轴部件870的基端部的旋转力传递销473承受旋转力,而使轴承部件841旋转。由图57可知,销卡合部件853为环状,并且在其内侧具备供旋转力传递销473的前端挂置的突起即销卡合突起853a。
构成轴承部件8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的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840中的轴部件870进行说明。轴部件870与上述轴部件470相同(参照图38(a)、图38(b)。),对各构成要素标注与轴部件470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上述轴承部件841和轴部件8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8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841及轴部件8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60(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840的剖面图。另外,图60(b)中表示图60(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8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60(a)可知,在底部46a的面中的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配置有轴部件移动部件852。并且,以将该轴部件移动部件852内含于内侧的方式,在底部46a载置有轴支承部件851。此时配置为,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的推压部件852d中设有倾斜面852e的端部将设于轴支承部件851的推压部件用孔851b贯通,而从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突出。
另一方面,就轴部件870而言,旋转力传递销473配置于销卡合部件853的内侧,第二旋转轴472b将设于底部46a的孔46b贯通,并且第一旋转轴472a将轴支承部件851的旋转轴用孔851a贯通。并且,联轴器部件71以从轴支承部件851及轴承部件841突出的方式定位。
轴部件8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8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870能够从图60(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60(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870而言,在图60(a)中表示的姿势时,轴部件8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的轴线一致,其与轴承部件741的轴线一致,成为联轴器部件71最靠近轴承部件741的姿势。
从图60(a)所示的姿势起,当如图60(b)中由箭头C60a所示、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推压在轴部件移动部件852的推压部件852d设置的倾斜面852e时,相应地通过该力,如由箭头C60b所示,推压部件852d在轴线方向上向推压部件852d进入轴承部件841的内侧的方向移动。由此,推压部件852d的端面抵抗弹性部件852c的施加力,而推压杠杆部件852b的一端。于是,杠杆部件852b以支承突起852a为支点转动,另一端朝联轴器部件71侧移动。然后,该杠杆部件852b的另一端推压第一旋转轴472a的端面,轴部件870如由箭头C60c所示、在轴线方向上向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841突出的方向移动。这样,能够使联轴器部件71在轴线方向上进行移动。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60(b)中由箭头C60d所示,轴部件8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472、及旋转力传递销473旋转,旋转力传递销473挂置于销卡合部件853的销卡合突起853a,销卡合部件853旋转。由于销卡合部件853粘接于筒状体46,由此,端部部件840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8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61、图62中表示说明第十方式的图。图61是端部部件940的立体图,图62是端部部件9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9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940具备轴承部件941及轴部件970。
轴承部件9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9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950。保持部950是在其内侧保持轴部件9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950具备轴保持部件951、第一滑动部件952、第二滑动部件953、销卡合部件954、弹性部件955、及导向部件956而构成。
轴保持部件951是如下部件,即,保持轴部件970,并且控制轴部件970向与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移动。图63(a)中表示轴保持部件951的立体图,图63(b)中表示轴保持部件951的平面图,以及、图63(c)中表示沿着图63(b)中由C63c-C63c表示的线的轴保持部件951的剖面图。
轴保持部件951是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部件,并且具备其侧壁的一部分被切去而内侧露出的方式。并且,在该露出的内侧设有倾斜部件951a、及狭缝951b。
倾斜部件951a是以横切轴保持部件951的筒状的内侧的方式延伸的板状的部件,以相对于轴线具有规定的倾斜的方式配置。因此,倾斜部件951a以从轴保持部件951的筒状的一方侧端部向另一方侧端部横切内侧的方式延伸。
狭缝951b是形成于倾斜部件951a的狭缝,沿着倾斜部件951a延伸的方向延伸。狭缝951b的宽度设为轴部件970的旋转轴72能够贯通的大小。
第一滑动部件952及第二滑动部件953是如下部件,即,配置于轴部件970的旋转轴72,进行轴部件970沿着狭缝951b的倾斜移动的导向。图64(a)中表示第一滑动部件952的立体图,图64(b)中表示第一滑动部件952的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64(c)中表示第一滑动部件952的剖面图。另外,图65(a)中表示第二滑动部件953的立体图,图65(b)中表示第二滑动部件953的剖面图。
由这些图可知,第一滑动部件952及第二滑动部件953是块状的部件,具有供轴部件970的旋转轴72通过的孔952a、及孔953a。进一步地,第一滑动部件952及第二滑动部件953具备倾斜与倾斜部件951a的倾斜相同的倾斜面952b及倾斜面953b。
销卡合部件954具有如下功能,即,承受来自轴部件970的旋转力而将其向筒状体46传递。图66中表示销卡合部件954的立体图。本方式中,具备销卡合部件954、环状部954a、分隔部954b、及突起954c。
环状部954a是环状的部位,其具备如下大小:在使其中心与筒状体46的轴线一致时,能够内含于筒状体46的内侧。
分隔部954b是以分隔环状部954a的内侧的方式设置的部位,本方式中,沿着环状部954a的一直径,由一个棒状部件进行分隔。本方式中,如后述,在由该分隔部954b分隔的各空间配置有轴部件970的旋转力传递销974。
突起954c是以从环状部954a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突起。突起954c是插入在导向部件956设置的狭缝956b的突起。本方式中,绕环状部954a的中心以180度间隔配置有两个突起954c。
弹性部件955配置于导向部件956的底部956a与销卡合部件954之间,将沿着轴线的方向设为施力方向。本方式中,将弹簧用作弹性部件。但是,不一定必须是弹簧,也能够使用海绵或橡胶等。
导向部件956进行用于使销卡合部件954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导向,并且将销卡合部件954的旋转力向筒状体46传递。图67中表示导向部件956的立体图。导向部件956是在一方具备底部956a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在其壁面设有两个与筒状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狭缝956b。两个狭缝956b以隔着轴线相向的方式配置,上述销卡合部件954的突起654c插入于该缝隙。
构成轴承部件9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的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940中的轴部件970进行说明。图68中表示轴部件970的立体图。由该图亦可知,轴部件9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基端部973、及旋转力传递销974。
联轴器部件71及旋转轴72与既述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基端部973是设于旋转轴72的端部中与联轴器部件71相反的相反侧的部位,本方式中,是以从旋转轴72伸出的方式配置的板状的部位。
旋转力传递销974是销状的突起,其设于基端部973的面中的、配置有旋转轴72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本方式中,排列有两个旋转力传递销974。
轴部件9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由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941和轴部件9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9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941及轴部件9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69(a)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940的剖面图。另外,图69(b)中表示图69(a)所示的视角的轴部件970经移动后的姿势的一个例子。
由图69(a)可知,在筒状体46的内侧中的联轴器部件71未突出的方向的端部侧,配置有导向部件956。此时,使导向部件956的开口侧朝向筒状体46的内侧。并且,在导向部件956的底部956a的面中的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配置有弹性部件955。其施加力为与筒状体46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并且,在弹性部件955的端部中的与底部956a侧相反的相反侧,载置有销卡合部件954。此时,在销卡合部件954的外周设置的突起954c插入在导向部件956设置的狭缝956b。
另外,在筒状体46的端部中的配置有导向部件956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配置有轴保持部件951。
另一方面,关于轴部件970,在销卡合部件954的面中的配置有弹性部件955一侧的相反侧,载置有轴部件970的基端部973。这时,成为如下姿势,即,从基端部973突出的旋转力传递销974插入销卡合部件954的由分隔部954b形成的空间。
并且,轴部件970的旋转轴72将在轴保持部件951的倾斜部件951a形成的狭缝951b贯通,联轴器部件71以从轴承部件941突出的方式配置。
此时,旋转轴72将第一滑动部件952的孔952a及第二滑动部件953的孔953a贯通,在旋转轴72安装有第一滑动部件952及第二滑动部件953。这时,第一滑动部件952配置于比倾斜部件951a更靠联轴器部件71侧,且配置为,倾斜部件951a的狭缝951b和第一滑动部件952的倾斜面952b重叠而能够滑动。另外,第二滑动部件953配置于比倾斜部件951a更靠旋转力传递销974侧,且配置为,倾斜部件951a的狭缝951b和第二滑动部件953的倾斜面953b重叠而能够滑动。
轴部件9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941的内侧,由此,轴部件970能够从图69(a)中表示的姿势变形成图69(b)中表示的姿势。
就轴部件970而言,如图69(a)中表示的姿势,在轴部件9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基端部973的轴线偏离筒状体46的轴线时,成为联轴器部件71靠近轴承部件941的姿势。
从图69(a)中表示的姿势起,如图69(b)中由箭头C69a所示,使联轴器部件71在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当轴部件970的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基端部973的轴线与筒状体46的轴线一致时,因倾斜部件951a的作用,轴部件970也图69(b)中由箭头C69b所示那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成为联轴器部件71从轴承部件941更突出的姿势。
另外,在受到来自装置主体10的驱动力时,如图69(b)中由箭头C69c所示,轴部件970承受以其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力。此时,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基端部973及旋转力传递销974旋转,旋转力传递销974挂置于销卡合部件954的分隔部954b,销卡合部件954旋转。进一步地,销卡合部件954的突起954c挂置于导向部件956的狭缝956b的侧壁,导向部件956旋转,而将其向筒状体46传递,由此,轴承部件941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根据端部部件9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图70~图73中表示说明第十一方式的图。图70(a)、图70(b)是相当于图3(a)、图3(b)的图。图71是端部部件1040的立体图,图72(a)是端部部件1040的正面图,图72(b)是图72(a)中由C72b-C72b表示的剖面图。并且,图73(a)、图73(b)是相当于图14(a)、图14(b)的图,是说明端部部件1040与驱动轴12卡合的场景的图。
由图70(a)、图70(b)可知,本方式中,除上述辅助部件13以外,还以从该辅助部件13的前端进一步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旋转力产生部件15。如后述,旋转力产生部件15是用于使端部部件1040的轴部件1070旋转的部件。旋转力产生部件只要起到如此功能即可,其具体方式不作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举出如下结构,即,具有线状的弹性部件和在其前端设置的橡胶等产生的摩擦大的球状的部件。
由图71、图72可知,端部部件1040具备轴承部件1041及轴部件1070。
轴承部件10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10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使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1050。保持部10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1070的部位。在保持部1050设有孔1050a,该孔1050a的与筒状体46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的截面是大致三角形。
孔1050a起到如下机构的功能,即,通过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并设为以如下方式扭转的截面形状:在其轴线方向上,三角形截面的方向依次不同。
构成轴承部件10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轴部件1070具备联轴器部件71、旋转轴72、及卡合部1073。
联轴器部件71与既述的部件相同,因而此处省略说明。
旋转轴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圆柱状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71受到的旋转力。因此,在旋转轴72的一端设有上述联轴器部件71。本方式中,在旋转轴72的端部中的配置有联轴器部件71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卡合部1073。
卡合部1073起到如下机构的功能,即,通过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其收纳于轴承部件1041的孔1050a,并构成为与该孔1050a对应的扭转的三角柱状。
轴部件1070的材质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聚缩醛、聚碳酸酯、PPS等树脂。但是,为了提高部件的刚性,也可以根据负载扭矩在树脂中配合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另外,也可以在树脂中嵌入金属来进一步提高刚性,也可以将整体或一部分由金属制作。
上述轴承部件1041和轴部件1070通过在孔1050a的内侧收纳轴部件1070的卡合部1073而组合。并且,轴部件1070中的联轴器部件71以从轴承部件1041突出的方式配置。
轴部件1070如此配置于轴承部件1041,由此,就轴部件1070而言,使其如图71、及图72(a)中由C72a所示那样绕轴线旋转,从而由于卡合部1073和孔1050a的扭转三角形的作用,如图71、图72(a)中由C72b所示,其能够在轴线方向上移动以使联轴器部件71突出。
另外,在轴部件1070的联轴器部件71与驱动轴卡合的状态下,进一步施加绕轴线的旋转力时,轴部件1070向轴线方向的移动因驱动轴被限制,卡合部1073挂置于孔1050a的内壁,并向轴承部件1041传递旋转。
根据端部部件1040,通过这种动作,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即,为了使处理盒安装于装置主体,如图73(a)所示,使其向纸面下方移动时,旋转力产生部件15推压轴部件1070的联轴器部件71。由此,轴部件70旋转,联轴器部件71进一步突出,轴部件1070能够与驱动轴12卡合,成为如下姿势:轴部件1070的轴线与驱动轴12的轴线一致,且驱动轴12、轴部件1070、轴承部件1041及感光鼓35的轴线一致。由此,从驱动轴12向轴部件1070、轴承部件1041、感光鼓35适当地赋予旋转力,最终对处理盒20赋予旋转力。
即使是这种端部部件1040,联轴器部件71也不会摆动,而是通过平行移动与驱动轴卡合,因而,能够进行轴部件1070的顺畅的摆动。
图74、图75中表示说明第十二方式的图。图74是端部部件1140的立体图,图75是端部部件1140的分解立体图。端部部件1140也是安装于感光鼓35的端部上的部件。端部部件1140具备轴承部件1141及轴部件1170。
轴承部件1141是固定于感光鼓35的端部的部件。本方式中,轴承部件1141也具备筒状体46、接触壁47、齿轮48。它们能够适用与既述的轴承部件41相同的结构,因而此处省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中也是,在筒状体46中、轴部件1170的联轴器部件71突出配置一侧的相反侧设有底部46a,至少一部分被封住。另外,本方式中,在底部46a中构成其中心的位置,形成有供弹性部件1155插入的凹部1146b。
在筒状体46的筒状的内侧设有保持部1150。保持部1150是在其内侧保持后述的轴部件1170的一端侧(基端部侧)的部位。并且,保持部1150具备基端保持部1151、及弹性部件1155而构成。图76中表示沿着轴承部件1141的轴线的剖面图。这里,本方式中,弹性部件1155是螺旋弹簧,但只要能够产生施加力即可,不限于此。
基端保持部1152是与筒状体46的轴线同轴的筒状的部件,其筒状的内侧的孔1151a内径设为轴部件1170的基端部1173能够通过的大小。
另外,基端保持部1152在筒状体46的内壁具备与该筒状体46的轴线平行地延伸的槽1151b。该槽1151b构成为,供后述的旋转力传递销1174的前端插入,且其能够在槽1151b延伸的方向上移动。本方式中,槽1151b在筒状体46的内壁面以隔着轴线相向的方式设有两个。
构成轴承部件1141的材料能够以与上述轴承部件41同样的方式予以考虑。
接着,对端部部件1140中的轴部件1170进行说明。图77中表示轴部件1170的立体图。轴部件1170具备联轴器部件1171、旋转轴1172、及基端部1173、及旋转力传递销1174。
旋转轴1172是起到旋转力传递部的功能的轴状部件,其传递联轴器部件1171受到的旋转力。本方式中,就旋转轴1172而言,弹性变形的两个线状的部件即线材1172a和线材1172b捻合,而形成一个旋转轴。因此,线材1172a及线材1172b以如下方式缠结,即,相互螺旋状地延伸且捻合。因此,旋转轴1172成为如下结构:当其绕轴线承受旋转力时,相对于绕一方的旋转以相互紧固的方式缠绕,相对于绕另一方的旋转以相互松缓的方式缠绕。
作为能够起到如此作用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
本方式的联轴器部件1171也配置于旋转轴1172的轴线方向一端侧,起到旋转力承受部的功能,其通过与驱动轴12的销12b卡合(参照图3),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向端部部件传递。因此,两个突起1171a及突起1171b以能够夹着驱动轴12的轴部12a(参照图3)的方式具有间隔而延伸,以与两个销12b卡合。
就本方式的联轴器部件1171而言,其一方的突起1171a与旋转轴1172的一方的线材1172a连接,另一方的突起1171b与旋转轴1172的另一方的线材1172b连接。
但是,联轴器部件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上述的联轴器部件。
基端部1173是圆柱状的部件,其配置于旋转轴1172的端部中配置有联轴器部件1171一侧的相反侧,该圆柱的轴线配置为与轴部件1170的轴线一致。
旋转力传递销1174是棒状的部件,其设为从基端部1173的外周部突出。旋转力传递销1174以从基端部1173的外周部相对于轴部件1170的轴线正交的方式配置有两个。因此,两个旋转力传递销1174隔着轴部件1170的轴线而定位于相反的位置。
上述轴承部件1141和轴部件1170如下组合而形成端部部件1140。通过该组合的说明,可进一步了解轴承部件1141及轴部件1170所具备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图78中表示沿着轴线方向的端部部件1140的剖面图。
由图78可知,在底部46a的面中构成筒状体46的内侧一侧,在凹部1146b配置有弹性部件1155。因此,弹性部件1155的一侧支承于底部46a。并且,在弹性部件1155的另一端侧配置有轴部件1170的基端部1173,基端部1173收纳于基端保持部1151的孔1151a的内侧。由此,旋转轴1172及联轴器部件1171以从筒状体46的与底部46a相反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定位。另外,旋转力传递销1174插入于基端保持部1151的槽1151b而配置。
这样端部部件1140起到如下作用。即,端部部件1140的旋转轴1172如上述构成为两个弹性变形的线材捻合,因而,旋转轴本身能够以扭转的方式,如箭头C78a所示绕轴线旋转。因此,起到如下作用:在具备端部部件1140的感光鼓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轴12(参照图3)卡合时,即使该驱动轴12与联轴器部件1171接触,旋转轴1172也将柔性旋转而不阻碍两者的卡合。
由此,能够与端部部件40同样地相对于装置主体10顺畅地拆装处理盒。
另一方面,驱动轴12与联轴器部件1171卡合后,在驱动轴12旋转时,将该旋转方向设为以旋转轴1172的两个线材1172a、1172b紧固配合的方式缠绕,由此,在该紧固配合的状态下,旋转轴1172本身的变形不能产生旋转,旋转力向基端部1173传递。通过基端部1173的旋转,旋转力传递销1174旋转,其挂置于在轴承部件1141设置的槽1151b的壁面,向轴承部件1141传递旋转力。由此,端部部件1140旋转,能够使旋转力传递至感光鼓35。
因此,联轴器部件1171与驱动轴12卡合后,能够适当地进行旋转力的传递。
本申请基于2015年12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238591,作为参照将其内容编入本申请中。
标记说明
10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20 处理盒
30 感光鼓单元
35 感光鼓(圆柱状旋转体)
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 端部部件
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 轴承部件
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 保持部
70、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 轴部件

Claims (14)

1.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
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
所述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
在所述轴部件及所述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通过所述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或所述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所述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
2.一种端部部件,其安装于具有对旋转力承受部进行导向的槽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
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
所述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
在所述轴部件及所述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通过所述旋转力承受部向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或所述旋转力承受部绕轴线的旋转,使所述旋转力承受部也在轴线方向上不倾斜地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部件,其中,
所述机构具备设于所述轴承部件的突起,所述轴部件沿着所述突起的表面移动,由此,所述旋转力承受部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部件,其中,
所述机构具备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备销,该销具有构成扭转的位置的轴线,通过所述凸轮部件的倾斜,所述旋转力承受部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部件,其中,
所述机构具备以截面形状沿着轴线方向错开的方式扭转的孔及扭转的柱状部件,该孔设于所述轴承部件,该扭转的柱状部件设于所述轴部件且插入所述孔。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部部件,其中,
所述机构具备设于所述轴承部件的倾斜面,并形成如下构造:所述轴部件在所述倾斜面上滑动的同时在与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由此,所述轴部件也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
7.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
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
所述轴部件具备:旋转轴;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基端部,在配置有所述旋转力承受部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向前端而变细;
所述轴承部件具备朝轴线方向延伸的突起,
所述基端部沿着所述突起的表面移动,由此,所述旋转力承受部能够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部部件,其中,
在所述基端部具备用于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部部件,其中,
在所述轴承部件具备用于从所述旋转力传递销承受旋转力的旋转力承受部。
10.一种端部部件,其配置于圆柱状旋转体的端部,其中,
具有轴部件、及保持该轴部件的轴承部件,
所述轴部件具备旋转轴和旋转力承受部,该旋转力承受部配设于该旋转轴的一端侧且设为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旋转力赋予部卡合,并以该卡合的姿势承受来自驱动轴的旋转力,
在所述轴部件及所述轴承部件的至少一方具备如下机构:具备通过因外力产生的变形而沿轴线方向推压所述轴部件的部件,由此,使所述轴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而所述旋转力承受部不倾斜。
11.一种感光鼓单元,其中,
所述圆柱状旋转体是感光鼓,所述感光鼓单元具备:
该感光鼓;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端部部件,配置于所述感光鼓的至少一方的端部。
12.一种处理盒,其中,具备:
框体;
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光鼓单元,被该框体保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中,
在所述框体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以使所述轴部件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件的轴线偏离的姿势保持所述轴部件。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端部部件;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槽,该槽对设于所述端部部件的所述轴部件上的所述旋转力承受部进行导向。
CN201680071630.5A 2015-12-07 2016-12-06 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Pending CN1084750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8591 2015-12-07
JP2015238591 2015-12-07
PCT/JP2016/086243 WO2017099083A1 (ja) 2015-12-07 2016-12-06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031A true CN108475031A (zh) 2018-08-31

Family

ID=59013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1630.5A Pending CN108475031A (zh) 2015-12-07 2016-12-06 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71850B2 (zh)
EP (1) EP3388897A4 (zh)
JP (1) JP2017107205A (zh)
CN (1) CN108475031A (zh)
WO (1) WO20170990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4337A (zh) * 2021-01-25 2021-05-0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头、感光鼓及处理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WO2017202352A1 (zh) * 2016-05-26 2017-11-30 邓平 驱动头、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RU2019108099A (ru) * 2016-08-26 2020-09-28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зел барабана, картридж,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и муфтовый элемент
WO2019170017A1 (zh) * 2018-03-06 2019-09-12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
KR20220033679A (ko) 2020-09-10 2022-03-17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토너 카트리지와의 연결을 위한 연결 구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2737B2 (ja) * 2004-11-18 2011-07-2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881A (ja) * 2005-11-25 2007-06-14 Brother Ind Ltd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JP5159507B2 (ja) 2008-06-20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311215B2 (ja) * 2008-07-29 2013-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3267B2 (ja) * 2009-02-17 2011-10-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201434968Y (zh) * 2009-06-16 2010-03-3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CN201532527U (zh) * 2009-10-27 2010-07-21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
JP5428846B2 (ja) * 2009-12-24 2014-0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91025A (ja) * 2013-03-26 2014-10-0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9031465B2 (en) * 2013-08-13 2015-05-12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JP6299446B2 (ja) * 2013-07-12 2018-03-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中間部材、及び軸受部材の本体
US9274500B2 (en) * 2013-07-25 2016-03-01 Print-Rite • Unicorn Image Products Co., Ltd. of Zhuhai Torque receiving assembly,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15034565A (ja) * 2013-08-07 2015-02-1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力伝達装置と現像剤容器収容装置
US9684274B2 (en) * 2013-08-13 2017-06-20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and drum device having same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28405B2 (ja) * 2013-09-29 2017-05-17 エーペックス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Apex Technology Co., Ltd. 回転力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292077B2 (ja) * 2014-03-06 2018-03-14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TWI647549B (zh) * 2017-07-18 2019-01-11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ransmission assembly and transmission member,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having the transmission memb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4337A (zh) * 2021-01-25 2021-05-0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驱动头、感光鼓及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84686A1 (en) 2018-10-04
EP3388897A1 (en) 2018-10-17
JP2017107205A (ja) 2017-06-15
US10571850B2 (en) 2020-02-25
EP3388897A4 (en) 2018-10-31
WO2017099083A1 (ja) 2017-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5031A (zh) 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处理盒
JP6516815B2 (ja) 回転力伝達ユニット
CN105359041B (zh) 轴承部件、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显影辊单元、处理盒、中间部件及轴承部件的主体
WO2015133552A1 (ja)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4166325B (zh) 盒以及使用该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WO2014157113A1 (ja) 軸受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KR20110086883A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KR20090105942A (ko) 회전력 전달 부품
US10012951B2 (en) End member, photoreceptor drum unit, developing roller unit,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6462102A (zh) 轴部件、端部部件、感光鼓单元、显影辊单元及处理盒
JP6922188B2 (ja)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803834B2 (ja) 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3065650B (zh) 盘片夹持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主轴电机
CN106647200B (zh) 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