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528C -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528C CN1079528C CN94118143.XA CN94118143A CN1079528C CN 1079528 C CN1079528 C CN 1079528C CN 94118143 A CN94118143 A CN 94118143A CN 1079528 C CN1079528 C CN 107952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umulator
- cold
- mentioned
- producing medium
- refrigeration 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compon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由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受液器、减压装置构成,将连接的上述受液器和上述减压装置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和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使用将至少2处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在上述这些机器内循环的制冷剂,这种制冷循环的特征在于:具有使在上述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混合比保持一定的装置。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装置,特别是非常适合于在制冷循环内封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时抑制在该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制冷剂组成的变化并且制冷剂量减少的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和具有该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
迄今,作为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控制技术,已提出了各种调整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比、进行制冷循环的容量控制的技术。
例如,按照特开平61-99066号公报所记载的热泵装置,通过经设置的可以将导入制冷剂精留塔的位置切换到该塔顶部或塔底部的三通阀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导入制冷剂精留塔,可以使在主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可以获得总是与负载相适应的最佳的制冷剂组成。
另外,按照特开昭1-58964号公报记载的加热泵系统,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气液分离器、利用第1接续管将所设置的可与进气管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罐与气液分离器的上部连接,同时利用通过开闭阀的第2接续管将制冷剂罐与气液分离器的下部连接,构成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富含从上述气液分离器的上部流出的低混点制冷剂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制冷剂罐内,通过在上述制冷剂罐内冷凝、作为液体制冷剂进行贮留,就可以使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成为高沸点制冷剂较多的状态。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制冷循环的可维修性,有的制冷循环系统一开始就将接续配管的最大延长部分的制冷剂封入到制冷循环内。在这种制冷循环系统中,如果接续配管短时,就会有多余的制冷剂,需要有贮存上述多余制冷剂的储罐。在先有的制冷循环中,作为这种多余制冷剂的贮留方法有两种。特开昭62-80471记载的方法,是将多余制冷剂贮留到在制冷循环的吸入部设置的储压器内的方法。
下面,说明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封入上述贮留多余制冷剂的制冷循环内的情况。在受液器内贮留多余制冷剂时,从冷凝器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受液器内,作为多余制冷剂进行贮留。流入受液器内的制冷剂是干度非常小的制冷剂,所以,对于封入组成,作为高沸点制冷剂多的组成进行贮留,于是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成为低沸点制冷剂比封入组成多的组成。
然而,在上述改变封入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循环制冷剂组成的方法及贮留封入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多余制冷剂的方法中,由于没有考虑连接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的配管的长度变化的情况和地球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存在下面的问题。
即,在利用精留塔可以自由改变制冷循环的循环制冷剂组成的系统中,在接续配管长的情况下没有多余制冷剂时,为了改变组成,不能在保存制冷剂的储罐内贮留制冷剂,从而,不能改变混合制冷剂的循环制冷剂组成。另外,即使将制冷剂向储罐内存储使循环制冷剂组成改变,又会发生制冷循环内的有效制冷剂量减少,从而使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为了使制冷循环内的有效制冷剂量适当而增加制冷剂量时,当制冷剂从机器中向外泄漏,以及由于机器的维修等向大气中放出制冷剂时,又会发生使地球温室现象加剧等问题。
另外,在利用气液分离器改变制冷循环的循环制冷剂组成的方法中,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可以形成使循环制冷剂组成成为高沸点制冷剂变多的状态。但是,在进行供暖运转时,由于制冷剂罐内的液体制冷剂蒸发、流入气液分离器内,所以,循环制冷剂组成成为低沸点制剂多的状态,如果运转模式不同,循环制冷剂组成便发生变化,当压缩机安装一定转速的电机时,在供暖时和供冷气时能力大不相同,从而运转压力将会超过制冷循环的耐压极限。
利用储压器贮留多余制冷剂的方法未考虑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所以,存在以下问题。
即,当冷暖负载改变时,循环制冷剂量也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受液器,但是,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如图12所示,由于在液相和气相下组成不同,所以,当受液器位于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与压缩机之间时,如果流入受液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大(图中的组成A),则包含高沸点制冷剂的HFC-134a多的组成的制冷剂(图中的组成B)滞留在受液器内。成为稳定状态时,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HFC-32增多,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与封入时的组成不同了。由于该HFC-32是低沸点制冷剂,所以,如果循环组成比太大,则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运转极限将超过制冷循环的耐压极限,另外,由于HFC-32是可燃性的物质,如果气化后发生泄漏,则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为了提高现场的施工效率,在设置有已封入制冷剂的受液器等的装置中,当配管短时,必须将多余制冷剂贮留在受液器内,所以,也存在上述同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制冷循环,可以解决上述先有的技术问题、抑制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的变化,并且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极限,而且即使接续配管增长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
本发明的第2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制冷循环,在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成为干度非常小的液体制冷剂的状态下,也可以有效地贮留多余制冷剂。
本发明的第3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区域,同时可以进行最佳运转,另外,可以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模式对于空调场所为最佳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由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受液器和减压装置构成的、将连接的上述受液器和上述减压装置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并使在这些机器中循环的制冷剂为至少将2种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中,具有使在上述制冷循环中进行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混合比保持一定的装置。
上述目的是通过将受液器设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并在附设在该受液器上的配管内流动的冷却流体的流出方向一侧设置将气体与液体混合的气液混合装置使上述受液器入口一侧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或者使上受液器内的压力成为上述制冷循环的高压端压力与低压端压力之间的压力而达到的。
另外,上述目的也可以通过将上述受液器设在上述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部、并设置气液混合装置使流入上述受液器或流出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而达到。
另外,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而达到,即,使用由从上述受液器的塔顶部抽出受液器内的气体的气体管、抽出上述受液器内的液体的液体管和设在该液体管上的减压装置而构成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或者使用从上述受液器内抽出气体的排气口、从上述受液器内抽出液体的排液口和设置将上述抽出的气体和液混合并导出的制冷剂导出管而构成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以及使在受液器的前后设置的第1,第2减装置中至少一方为电子膨胀阀。
上述目的也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而达到,即将沸点不同的至少两种制冷剂混合而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制封入利用配管顺序至少将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第1减压装置、受液器、第2减压装置、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内,在利用上述第1减压装置或第2减压装置对制冷循环进行控制的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中,对于在上述制冷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第1,第2减压装置中位于受液器前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室内、室外热交换器中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却度或者受液器内的压力,利用位于受液器后方的减压装置控制排出气体的过热度或者吸入气体的过热度。
在本发明中,将受液器设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将气液混合装置设在该受液器上附设的配管内流动的冷却流体的流出一侧。并且,使上述受液器入口一侧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或者使上述受液器内的压力成为上述制冷循环的高压端压力与低压端压力之间的压力。因此,如果出现多余制冷剂,由于气液混合装置的作用,使流入受液器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成为相同的状态,或者干的状态的制冷剂从受液器内流出,所以,多余制冷剂将贮留在受液器内。也就是说,由于贮留着与封入制冷剂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冷剂,所以,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组成与封入制冷剂组成的差别很小,从而可以抑制制冷剂组成的变化,结果,可以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扩大运转极限。另外,由于在受液器前后的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所以,处在配管内的制冷剂的质量减小,从而可以减少制冷循环总体的制冷剂量,即使接续配管增长时,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从而可以提高运转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将上述受液器设在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部分。并且设置气液混合装置,流入或流出上述受液器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结果,在本发明中,可以将多余制冷剂作为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干度非常小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贮留,从而可以贮留组成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冷剂,所以,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组成与封入制冷剂组成的差别减小,可以抑制制冷剂组成的变化,从而可以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扩大运转极限。另外,由于在受液器前后的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所以,处在配管内的制冷剂的质量减小,从而可以减小制冷循环总体的制冷剂量,这样即使接续配管增长,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从而可以提高运转效率。
在本发明中,使用具有从受液器的塔顶部抽出受液器内的气体的气体管、抽出受液器内的液体管和设在该液体管上的减压装置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并且,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上述受液器内。另一方面,受液器的塔顶部内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液混合装置的气体管流出,受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管流出,并且这些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相混合。这时,利用减压装置对流入受液器内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调整使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成为相同的状态或者成为干的状态。因此,在制冷循环内出现多余制冷剂时,可以在受液器内贮留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冷剂,并且可以通过气液混合装置从受液器总是导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另外,在本发明中,使用由从受液器内抽出气体的排气口、从受液器内抽出液体的排液口和设置使上述抽出的气体和液体混合并导出的制冷剂导出管而构成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结果,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受液器内贮留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冷剂,并且可以通过气液混合装置从受液器总是导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在本发明中,在上述第1,第2减压装置中,至少对其中之一使用电子膨胀阀。这样,便可在制冷循环内准确地进行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中,对于在制冷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对制冷循环进行控制的第1,第2减压装置中位于受液器的前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室内,室外热交换器中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却度或受液器内的压力。并且,对于上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第1,第2减压装置中位于受液器后方的减压装置控制排出气体的过热度或吸入气体的过热度。这样,对于在制冷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于利用位于受液器的前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冷凝器的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却度或受液器内的压力,利用位于受液器的后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出气体的过热度或吸入气体的过热度,所以,空气条件高时,通过控制位于受液器的前方的减压装置,便可抑制排出压力上升,并且通过控制位于受液器的后方的减压装置,便可将向压缩机内回流的液体回流量控制为最适当的量,从而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区域,并且可以保持最佳运转。另外,通过改变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液体的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或受液器内的压力的设定值,可以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模式成为重视节能型或重视能力型,通过选择这些运转模式,可以使空调场所达到最佳状态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由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受液器和减压装置构成的、将连接的上述受液器和上述减压装置设在上述室内和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并且具有以使在这些机器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为将至少2种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可供冷暖的制冷循环的空调装置中,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受液器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与上述受液器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减压装置之间的制冷剂流路和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与上述减压装置之间的制冷剂流路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相连接。
按照上述结构,进行供暖运转时,被压缩机压缩过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向由室内送风风扇吹送过来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可以通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流入受液器,所以,在非稳定时,多余制冷剂以液相滞留,但是,由于流入受液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小,所以,流入的制冷剂的组成与滞留的制冷剂的组成之差很小。于是,在稳定状态下,封入组成与循环组成之差就很小。从受液器流出的制冷剂经减压装置减压后,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流入低压端的室外热交换器,从由室外送风风扇吹送过来的空气中吸热、发生蒸发,可以形成再次向压缩机回流的循环。
另外,在进行冷气运转时,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在室外热交换器中向由室外送风风扇吹送过来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可以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从和供暖运转时相同的方向流入受液器。如上所述,流入受液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小,所以,与从受液器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组成之差很小。从受液器流出的制冷剂经减压装置减压后,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流入低压端的室内热交换器,从由室内送风风扇吹送过来的空气中吸热,发生蒸发,可以形成再次向压缩机回流的循环。
因此,在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制冷循环中,即使负载发生变化,也是干度小的制冷剂流入受液器,所以,不是冷气运转还是供暖运转模式,都可以将制冷剂的循环组成与封入组成之差限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由于减压装置为1个,所以,可以使减压装置的控制系统比多个减压装置时简化。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制冷循环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2是使用混合制冷剂时储压器内的气液平衡状态图;
图3是使用混合制冷剂时受液器内的气液平衡图;
图4是附设有本发明的制冷循环中的气液混合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5是附设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中的气液混合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6是附设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中的气液混合装置的另一个
实施例的纵剖面图;
图7是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组成与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的关系图;
图8是本发明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是供暖运转时的流程图;
图9是同一控制方法在进行冷气运转时的流程图;
图10是具有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气液平衡线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课题的气液平衡线图;
图13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结构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制冷循环的一个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通过气体接续配管9a及液体接续配管9b,将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3、第1减压装置4、受液器5、第2减压装置6和室外热交换器7顺序连接构成闭合环路。
用于调整液体制冷剂的回流量的储压器8与上述压缩机1连接。上述受液器5设在室内热交换器3一侧附设的第1减压装置4与室外热交换器7一侧附设的第2减压装置6之间,用以贮留在制冷循环的配管内出现的多余制冷剂。气液混合装置10设在上述受液器5上。该气液混合装置10可以将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调整为某一恒定的干度或湿度。在上述制冷循环内,封入最大接续配管量的至少两种不同沸点的制冷剂,如图1中的实线箭头和滤线箭头所示的那样,在制冷循环内流动。作为制冷剂,使用HFC-32/134a及HFC-32/125/134a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另外,在上述制冷循环中还连接着其控制系统,对于控制系统,将在后面详述。
下面,说明上述制冷循环在进行供暖运转时和进行冷气运转时的作用。
(1)进行冷气运转时
通过如实线所示的那样切换四通阀2,制冷剂如实线箭头所示的那样,沿着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热交换器7-第2减压装置6-受液器5-第1减压装置4-室内热交换器3-四通阀2-储压器8流动。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向围绕上述室外热交换器7循环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变为液体制冷剂。在上述室外热交换器7中发生冷凝而成的液体制冷剂由第2减压装置6减压后,成为气液二相状态,导入受液器5内。然后,由气液混合装置10以与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的状态或者以干的状态从受液器5内流出,导入流体接续配管9b内。导入液体接续配管9b内的制冷剂由第1减压装置4减压后成为指定的压力,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从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内循环的空气中吸热、发生蒸发,成气液二相或气体制冷剂,经四通阀2流入储压器8内。并且,由上述储压器8调整向压缩机1回流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吸入压缩机1内。下面,说明储压器8内的混合制冷剂的状态和受液器5内的混合制冷剂的状态。
图2是表示储压器8内的混合制冷剂的状态的气液平衡线图,图3是表示受液器5内的混合制冷剂的状态的气液平衡线图。这里,为了说明方便,对将沸点不同的两种制冷剂混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流入上述储压器8的制冷剂是过热气体制冷剂或干度大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该储压器8内,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以分离状态共存,其混合比相对于封入制冷剂组成X,液体制冷剂成为高沸点制冷剂多的制冷剂组成XL1,气体制冷剂成为与封入制冷剂组成X接近的制冷剂组成XG1。另一方面,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是干度小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受液器5内,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分离地共存,其混合比相对于封入制冷剂组成X,气体制冷剂成为低沸点制冷剂多的制冷剂组成XG2,液体制冷剂成为与封入制冷剂组成X接近的制冷剂组成XL2。这里,当连接室内机组与室外机组的接续配管短时,将出现多余制冷剂,但是,由于气液混合装置10使与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的状态或者干的状态的制冷剂从受液器5内流出,所以,多余制冷剂便贮留在受液器5内。即,由于贮留在受液器5内的液体制冷剂与封入制冷剂组成接近,所以,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组成与封入制冷剂组成之差很小,从而可以抑制制冷剂组成的变化。另外,在液体接续配管9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由气液混合装置10使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所以,处在液体接续配管9b内的制冷剂的质量减小,从而可以减少制冷循环总体的制冷剂量。
(2)供暖运转时
通过图虚线所示的那样切换四通阀2,制冷剂如虚线箭头所示的那样沿着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3-第1减压装置4-受液器5-第2减压装置6-室外热交换器7-四通阀2-储压器8流动。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中向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内循环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成为液体制冷剂。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3中冷凝成的液体制冷剂经第1减压装置4减压后,成为气液二相状态,通过液体接续配管9b导入受液器5内。然后,由气液混合装置10以与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的状态或者以干的状态从受液器5流出,由第2减压装置6减压后成为指定的压力,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内。并且,在上述储压器8内调整向压缩机1回流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吸入压缩机1内。这里,储压器8内的混合制冷剂的状态和受液器5内的混合制冷剂的状态与上述情况相同。这里,当连接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的接续配管短时,将出现多余制冷剂,但是,由于气液混合装置10使以与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的状态或者以干的状态的制冷剂从受液器5内流出,所以,多余制冷剂便贮留在受液器5内。即,由于受液器5内贮留着与封入制冷剂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冷剂,所以,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组成与封入制冷剂组成之差很小,从而可以抑制制冷剂组成的变化。另外,由于在液体接续配管9b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经第1减压装置4减压后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所以,处在液体接续配管9b内的制冷剂的质量减小,从而可以减少制冷循环总体的制冷剂量。
下面,参照图4、图5和图6说明附设在上述制冷循环中的气液混合装置的各种实施例。
首先,图4所示的气液混合装置设有将制冷剂液体导入上述受液器5内或导出的制冷剂液体导入导出管11a,11b和从受液器5的塔顶部导出制冷剂气体的制冷剂导体导出管13a,13b,这些管子与图1所示的液体接续配管9b连接。上述制冷剂液体导入导出管11a,11b的前端延伸到受液器5的底面部,减压装置即干度调整用的减压装置12a,12b设在与制冷剂气体导出管13a,13b连接的接续部的前方。
并且,在图4所示的气液混合装置中,导入受液器5内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液体导入导出管11a流入受液器5内。然后,通过另一个制冷剂液体导入导出管11b,经干度调整用减压装置12b调整液量后从受液器5流出。另一方面,处在受液器5内的塔顶部的气体制冷剂从制冷剂气体导出管13b流出,与在上述制冷剂导入导出管11b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混合。这里,干度调整用减压装置12b的减压量选定为使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对于在制冷剂液体导入导出管11a内流动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为相同的状态或者成为干的状态,所以,出现多余制冷剂时可以将液体制冷剂贮留在受液器5内。
另外,图5所示的气液混合装置由将其前端伸入受液器5的塔顶部内的制冷剂导入导出管15a,15b和一端与该制冷剂导入导出管15a,15b的前端连接、另一端插入到受液器5内的底部的制冷剂液体导出管14a,14b构成。上述制冷剂导入导出管15a,15b与图1所示的液体接续配管9b连接。
在图5所示的气液混合装置中,由制冷剂导入导出管15a,15b中的一个制冷剂导入导出管将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导入受液器5内。并且,由另一个制冷剂导入导出管的端部开口即气体抽出口从受液器5的塔顶部抽出气体,利用制冷剂液体导出管14a,14b中位于气体导出中的制冷剂导入导出一侧的制冷剂导出管的端部开口即液体抽出口抽出受液器5内的液体,在该制冷剂导入导出管内将上述气体和液体混合后以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输送出去。
图6所示的气液混合装置由将U字形管16a,16b插入到受液器5内构成。在各个U字形管16a,16b上,在靠近受液器5内的塔顶部的位置设有气体抽出口即气体孔17a,17b,在靠近受液器5内的底部设有液体抽出口即液体孔18a,18b。另外,各U字形管16a,16b上从受液器5突出的端部与图1所示的液体接续配管9b连接。
另外,在图6所示的气液混合装置中,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U字形管16a,16b中的一个U字形管导入受液器5内,另外,气体另一个U字形管的气体孔从受液器5内的塔顶部抽出,液体由该U字形管的液体孔从受液器5内的底部抽出,这些气体和液体在该U字形管内混合后以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输送出去。
图5和图6所示实施例的气液混合装置的其他作用和图4所示实施例的气液混合装置相同。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
图7是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与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的关系图。
在图7中,在附设在储压器等的低压端的储罐内贮留多余制冷剂时,由于作为多余制冷剂所贮留的液体制冷剂如图2所示成为高沸点制冷剂多的制冷剂组成,所以,在制冷循环内流动的混合制冷剂成为低沸点制冷剂多的制冷剂组成,这样,便引起排出压力上升,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受液器内贮留多余制冷剂时,由于作为多余制冷剂所贮留的制冷剂如图3所示接近于封入制冷剂组成,所以,在制冷循环内流动的混合制冷剂也接近于封入组成,这样就抑制了排出压力的上升,从而可以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降低。
由于上述结构的制冷循环可以以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干度非常小的液体制冷剂的状态贮留多余制冷剂,从而可以贮留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剂,所以,可以抑制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变化,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扩大运转极限。另外,由于在受液器的前后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为气液二相状态,可以减少液体制冷剂的封入量,所以,即使接续配管增长,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
另外,通过在受液器内贮留制冷剂,使在制冷循环内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可以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降低。
这里,作为第1减压装置和第2减压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电子膨胀阀,但是,也可以是毛细管、温度式膨胀阀、或者具有可调整减压量的机构的装置,另外,第1减压装置和第2减压装置的种类不同时也可以获得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下面,说明本发明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的一个例子。
图1是制冷循环及其控制系统,图8和图9是进行供暖运转时和进行冷气运转时的流程图。
首先,作为图1所示的第1,第2减压装置4,6,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电子膨胀阀。
如图1所示,控制系统由微处理器20、与该微处理器20连接的存储器21、热交换器流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2、排出气体过热度检测器23、供暖用冷凝出口过冷却度检测器24a、冷气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检测器24b、分别驱动电子膨胀阀即第1,第2减压装置4,6的膨胀阀驱动电路25a,25b和温度检测器26a~26e构成。
在上述制冷循环内封入了沸点不同的至少两种制冷剂混合的混合制冷剂,这里假定使用的是将两种制冷剂混合的混合制冷剂。为了说明方便,作为控制制冷循环的状态参量,说明控制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和排出气体过热度的情况。
在上述存储器21内存储着用于控制制冷循环的状态量的设定值,根据微处理器20的要求读入该设定值。
上述热交换器流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2从温度检测器26a,26b接收室内热交换器3和室外热交换器7的流入空气温度的检测值,并将其变换电信号传送给微处理器20。
上述排出气体过热度检测器23从温度检测器26c接收从压缩机1排出的排出气体温度的检测值,并将其变换为电信号传送给微处理器20。
上述供暖及冷气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检测器24a,24b从相应的温度检测器26d,26e接收起冷凝器作用时的室内热交换器3和室外热交换器7的出口温度的检测值,并分别将其变换为电信号传送给微处理器20。
上述微处理器20从上述各部分接收检测值后,计算电子膨胀阀即第1,第2减压装置4,6的开度,并将其计算值分别传送给膨胀阀驱动电路25a,25b。
下面,说明供暖运转时和冷气运转时的控制方法。
(1)供暖运转
在制冷循环进行供暖运转时,如图8所示,经过指定的时间Δt秒后,由排出气体过热度检测器23检测排出气体过热度SHd,由微处理器20根据存储器21预先设定的排出气体过热度的设定值SHd0利用PID、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计算电子膨胀阀的开度PL1。上述计算出的电子膨胀阀的输出开度PL1传送给第2减压装置6的膨胀阀驱动电路25a,使第2减压装置6的开度成为PL1。另一方面,由热交换器流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2检测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空气温度Tao和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温度Tai,由微处理器20利用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温度Tai的函数f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空气温度Tao的函数g进行计算,将存储器21预先设定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变更为最佳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后,存储到存储器21内。并且,由供暖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检测器24a检测冷凝器出口过冷度SC,由微处理器20利用PID、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根据上述存储器21预先设定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计算电子膨胀阀的开度PL2。上述计算出的电子膨胀阀的输出开度PL2传送给第1减压装置4的膨胀阀驱动电路25b,使第1减压装置4的开度成为PL2。
结果,按照上述控制方法,对于制冷剂流,通过利用设在受液器5的前方的第1减压装置4控制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可以使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与从上述受液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受液器5的液面总是保持恒定,从而可以使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稳定。并且,由于利用设在受液器5的后方的第2减压装置6控制向压缩机1回流的液体回流量,可以提供稳定的制冷循环。另外,当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Tai升高时,通过减小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便可使排出压力降低,从而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极限。当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Tai及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空气的温度Tao降低时,通过增大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可以使排出压力上升,从而可以提高供暖能力。减小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时,排出压力降低,向压缩机1的输入量减小,从而可以进行节能运转;增大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时,排出压力上升,可以扩大供暖能力。因此,当空调场所的温度偏离设定值时,如果为了增大供暖能力而增大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或者在接近设定值时为了进行节能运转而减小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都能进行毫不浪费的空调。另外,为了在空调场所的温度偏离设定值时也能实现用户所希望的节能运转,只要在遥控器等装置上设置开关,就可以总是进行节能运转。因此,通过选择运转模式,便可使空调场所为最佳状态,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
(2)冷气运转
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如图9所示,在经过指定时间Δt秒后,由排出气体过热度检测器23检测排出气体过热度SHd,由微处理器20利用PID、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根据存储器21预先设定的排出气体过热度的设定值SHdo计算电子膨胀阀的开度PL1。
上述计数出的电子膨胀阀的输出开度PL1传送给第1减压装置4的膨胀阀驱动电路25b,使第1减压装置4的开度成为PL1。另一方面,由热交换器流入空气温度检测器22检测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空气的温度Tao和流入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Tai,由微处理器20利用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Tai的函数f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空气的温度Tao的函数g进行计数,将存储器21预先设定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变更为最佳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后,存储到存储器21内。并且,由冷气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检测器24b检测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SC,由微处理器20利用PID、神经网络、模糊数学等根据上述存储器21设定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计算电子膨胀阀的开度PL2。上述计算出的电子膨胀阀的输出开度PL2传送给第2减压装置6的膨胀阀驱动电路25a,使第2减压装置6的开度成为PL2。
结果,按照上述控制方法,对于制冷剂流,通过利用设在受液器5的前方的第2减压装置6控制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可以使流入受液器5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与从上述受液器5流出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受液器5的液面总是保持恒定,从而可以使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保持稳定。并且,由于利用设在受液器5的后方的和1减压装置4控制向压缩机1回流的液体回流量,可以提稳定的制冷循环。另外,当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Tai升高时,通过减小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可以使排出压力降低,从而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极限。并且,减小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时,排出压力降低,向压缩机1的输入量减少,从而可以进行节能运转;增大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时,排出压力上升,室外热交换器7的废热量增多,从而可以扩大制冷能力。因此,当空调场所的温度偏离设定值时,如果为了增大制冷能力而增大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或者在接近设定值时为了进行节能运转而减小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都能进行毫不浪费的空调。另外,在空调场所的温度偏离设定值时,为了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节能运转,只要在遥控器等装置上设置开关就可以总是进行节能运转。因此,通过选择运转模式,就可以使空调场所为最佳状态,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的控制方法中,对于制冷剂流,利用设在受液器5的前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利用设在受液器5的后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向压缩机1回流的液体回流量,可以使受液器5的液面总是保持恒定,从而可以提供稳定的制冷循环。另外,通过利用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的空气的温度Tai及流入室外热交换器7的空气的温度变更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SCO,可使排出压力降低或上升,从而可以扩大运转极限及提高能力。并且,通过变更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可以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模式成为重视节能型或重视能力型,所以,通过选择运转模式,可以使空调场所成为最佳状态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
这里,作为制冷循环的控制对象,使用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和排出气体过热度,但是,使用受液器的压力、冷凝器出口部的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受液器内的液面高度等取代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使用吸入气体的过热度或吸入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室外热交换器出口的过热度或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等取代排出气体过热度时,也可以获得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作为第1减压装置和第2减压装置,在本实施例,使用电子膨胀阀,但是,使用毛细管、温度式膨胀阀、或者是具有可调整减压量的机构的装置,以及第1减压装置和第2减压装置的种类不同时,也可以获得和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按照以上说明的本发明要求2所述的发明,将受液器设在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将使气体与液体混合的气液混合装置设在该受液器上附设的配管内制冷剂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流出一侧,使上述受液器的入口一侧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或者使上述受液器内的压力成为上述制冷循环的高压端压力与低压端压力之间的压力,多余制冷剂作为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干度非常小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贮留,贮留的液体制冷剂的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所以,可以抑制在制冷循环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发生变化。结果,可以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从而可以扩大运转极限,此外,由于在受液器的前后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是气液二相状态,所以,可以减少液体制冷剂的量,从而,即使接续配管增长,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另外,还可以提高运转效率。
另外,按照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将上述受液器设在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部分,将气液混合装置设置得使流入上述受液器或从上述受液器流出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状态。结果,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多余制冷剂作为冷凝器出口的制冷剂干度非常小的液体制冷剂进行贮留,所以,贮留的液体制冷剂的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使在制冷循环内进行循环的制冷剂组成与封入制冷剂组成之差很小,从而可以抑制制冷剂组成的变化,这样,便可抑制制冷循环的运转压力上升,扩大运转极限。此外,由于在受液器的前后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是气液二相状态,处在配管内的制冷剂的质量减小,从而可以减少制冷循环总体的制冷剂量,即使接续配管增长,也可以减少所需要的制冷剂量,另外,还可以提高运转效率。
按照本发明权利要求4,5所述的发明,使用具有从受液器的塔顶部抽出受液器内的气体的气体管、抽出受液器内的液体的液体管和设在该液体管上的减压装置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在该气液混合装置中,受液器的塔顶部内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管流出,受液器内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管流出,将这些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混合后进一步利用减压装置调整,使之相对于流入受液器内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成为制冷剂的干度或湿度相同的状态或者成为干的状态,所以,在制冷循环内出现多余制冷剂时,组成与封入组成接近的液体制冷剂便贮留在受液器内,从而可以通过气液混合装置从受液器总是导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按照本发明权利要求6,7所述的发明,使用由从受液器内抽出气体的排气口、从受液器内抽出液体的排液口和使上述抽出的气体和液体合流后而导出的制冷剂导出管构成的结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结果,在本发明中,在受液器内贮留组成与封入组成相接近的液体制冷剂,从而可以通过气液混合装置从受液器总是导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
按照本发明权利要求8,9所述的发明,在上述第1,第2减压装置中,至少一方使用电子膨胀阀,这样,便可获得对制冷循环内进行可靠的控制。
按照本发明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对于在利用配管顺序至少将压缩机、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第1减压装置、受液器、第2减压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第1,第2减压装置中位于受液器的前方的减压装置,控制室内,室外热交换器中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液体过冷却度或受液器内的压力,利用位于受液器的后方的减压装置控制排出气体过热度或吸入气体过热度,当空气条件高时,通过控制位于受液器的前方的减压装置,可以抑制排出压力上升,通过控制位于受液器的后方的减压装置,可以将向压缩机回流的液体回流量控制为最佳数量,所以,可以扩大制冷循环的运转区域并且可以获得最佳运转、另外,通过变更冷凝器出口过冷却度的设定值,可以使制冷循环的运转模式成为重视节能型或重视能力型,通过选择运转模式,可以使空调整场所成为最佳状态,并且可以进行用户所希望的运转。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有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实施例。
图10是具有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本发明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由压缩机101、冷暖切换时作为切换向压缩机流入及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02、室内热交换器103、受液器108、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109、室外热交换器110以及作为切换通过膨胀阀向受液器流入或从受液器流出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切换装置的4个逆止阀104,105,106,107构成,将它们利用配管顺序连接构成制冷循环,制冷剂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HFC-32/134a及HFC-32/125/134α。在室内热交换器103中设有室内送风风扇111,在室外热交换器110中设有室外送风风扇112。
下面,先以供暖为例说明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的动作。被压缩机10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的那样,通过四通阀102在室内热交换器103中向由室内送风风扇111吹送过来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通过逆止阀105进入受液器108。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室内热交换器103中冷凝后流入受液器108的,所以,在非稳定时,如图11所示,多余制冷剂以液相贮留,但是,由于流入受液器108的制冷剂的干度很小,所以,流入的制冷剂的组成A与滞留的制冷剂的组成B的差别很小。因此,在稳定状态下,封入组成与循环组成的差别也很小。从受液器108流出的制冷剂经膨胀阀109减压后,不流入接在高压端的逆止阀107,而流入低压端的逆止阀106。并且,不流入接在高压端的逆止阀104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10,从由室外送风风扇112吹送来的空气中吸热,发生蒸发,再次向压缩机101回流。
另外,进行冷气运转时,被压缩机10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的那样,通过四通阀102,在室外热交换器110中向由室外送风风扇112吹送过来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通过逆止阀104,从和供暖时相同的方向进入受液器108。如上所述,由于流入受液器108的制冷剂的干度很小,所以,与从受液器10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组成之差很小。从受液器108流出的制冷剂经膨胀阀109减压后,不流入接在高压端的逆止阀106,而流入低压端的逆止阀107。并且,不流入接在高压端的逆止阀105,而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03,从由室内送风风扇111吹送过来的空气中吸热,发生蒸发,再次向压缩机101回流。
如上所述,通过使受液器108设置到位于起冷凝器作用的热交换器与减压装置之间,在进行冷气运转时和供暖运转时都可以使封入的制冷剂的组成与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的差别很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可以减小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差别,所以,可以抑制增加具有可燃性的HFC-32的循环组成。由于制冷剂的组成变化很小,所以,作为膨胀阀,可以使用在感温筒中封入与循环中封入的制冷剂相同的制冷剂的温度自动膨胀阀。由于减压装置只有一个,所以,减压装置的控制系统比多个减压装置时简单。
下面,参照图13说明具有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本实施例不是用4个逆止阀的组合而是用1个第2四通阀113构成第1实施例中受液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
进行供暖运转时,被压缩机10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四通阀102,在室内热交换器103中向由室内送风风扇111吹送过来的空气放热,发生冷凝后,流入第2四通阀113。由于第2四通阀113切换为使制冷剂向受液器108流动,所以,制冷剂流入受液器108。如上所述,由于流入受液器108的制冷剂的干度很小,所以,与从受液器108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组成的差别很小。并且,从受液器108流出的制冷剂经膨胀阀109减压后,通过第2四通阀11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10,从由室外送风风扇112吹送过来的空气中吸热,发生蒸发,再次向压缩机101回流。
进行冷气运转时,循环结构由四通阀102和第2四通阀113切换为使制冷剂在循环中的流向与进行供暖运转时相反,但是,使流出受液器108的制冷剂和进行供暖运转时一样,流入膨胀阀109。本实施例和第1实施例一样,可以使封入的制冷剂的组成与循环的制冷剂的组成的差别很小,并且,由于减少了受液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部件数目,所以,可以实现可靠性更高的制冷循环。
下面,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结构和第1实施例一样,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膨胀阀109的出口设置了追加制冷剂封入用阀门114。补充制冷剂时,将追加制冷剂瓶116与追加制冷剂封入用管子115连接,将追加制冷剂封入用管子115内的空气抽空后与追加制冷剂封入用阀门114连接。由于膨胀阀109的出口不论在供暖运转还是泠气运转模式下都是低压状态,所以,打开追加制冷剂封入用阀门114时,借助压力差就可以补充制冷剂。并且,补充的制冷剂由蒸发器进行蒸发后流入压缩机101,所以,补充制冷剂时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1的可能小很小。
下面,参照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将受液器中积蓄的热量应用于除霜。即,在受液器108的周围设置蓄热材料117,将二通阀118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10与蓄热材料117之间。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制冷循环的作用。在进行通常的供暖运转时,受液器108的热量贮蓄到蓄热材料117中。进行除霜时,四通阀102切换到进行冷气运转一侧,二通阀118打开。所以,被压缩机10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四通阀10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10,进行除霜,发生冷凝,并且,几乎所有的制冷剂都经过流路阻力小的一侧的二通阀118,吸收在蓄热材料117中贮蓄的受液器108的热量后,再向压缩机101回流。如上所述,通过有效地利用流入受液器108的制冷剂的热量,可以缩短除霜时间,并且可以减少除霜时所需要的电力消耗。
下面,参照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进行最佳的过热度控制。即,在总是流过液体制冷剂的受液器108的出口设置制冷剂组成检测器(例如温度检测器119和电容检则器120),在压缩机101的吸入口设置压缩机吸入压力检测器121和温度检测器122。温度检测器119和电容检测器120分别检测从受液器108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和电容量。由于可以根据这两个检测值计算出循环制冷剂的组成,所以,可以与压缩机吸入压力检测器121的检测值组合,计算出流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的露点温度。因此,控制器124进行电动膨胀阀123的开度及室外送风风扇111的转速控制,以使根据这些检测值得到的露点温度和压缩机吸入口的温度检测器122检测的温度保持恒定,即过热度保持恒定。利用上述结构,在流入受液器108的制冷剂的干度不太小时也可以进行最佳过热度控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从受液器108流出的制冷剂为气体制冷剂时,即发生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不足时,电容检测器120的检测值与液体制冷剂流动时大不相同,所以,如果在控制器124判定在受液器108的出口流动的是气体制冷剂时控制使压缩机101停止运转,就可以防止压缩机损伤,从而也可以提高制冷循环的可靠性。
按照本发明,在将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室内热交换器、受液器、减压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可进行冷暖运转的制冷循环中,以将至少2种以上的制冷剂混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在制冷循环中进行循环的制冷剂。同时,通过设置受液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使从作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总是按照受液器、减压装置的顺序流动,从而干度小的制冷剂流入受液器内,即使负载发生变化,也可以减小受液器内滞留的制冷剂组成与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成的差别。
Claims (8)
1.一种制冷循环,由利用配管至少将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第1减压装置、第2减压装置和室外交换器顺序连接而成,并且封入将沸点不同的至少2种以制冷剂混合而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将受液器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该制冷循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受液器上附设的配管内流动的冷却流体的流动方向的流出一侧,设置将气体与液体混合的气液混合装置,使上述受液器的入口一侧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状态,或者使上述受液器内的压力成为上述制冷循环的高压端压力与低压端压力之间的压力。
2.一种制冷循环,由利用配管至少将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第1减压装置、第2减压装置和室外热交换器顺序连接而成,并且封入将沸点不同的至少2种制冷剂混合而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将受液器设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之间;该制冷循环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受液器设在上述制冷循环的中间压力部分,并且设置使流入或流出上述受液器的冷却流体成为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状态的气液混合装置。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使用由从上述受液器的塔顶部抽出受液器内的气体的气体管、抽出上述受液器内的液体的液体管和设在设在该液体管上的减压装置而构成的机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使用由从上述受液器的塔顶部部抽出受液器內的气体的气体管、抽出上述受液器内的液体的液体管和该液体管上的减压装置而构成的机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使用从上述受液器內抽出气体的排气口、从上述受液器內抽出液体的排液口和将上述抽出的气体和液体混合并导出的制冷剂导出管构成的机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
6.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使用从上述受液器內抽出气体的排气口、从上述受液器內抽出液体排气口、从上述受液器內抽出液体的排液口和将上述抽出的气体和液体混合并导出的制冷剂导出管构成的机构作为上述气液混合装置。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减压装置和第2减压装置中,至少一方使用电子膨胀阀。
8.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重减压装置和第2减压装置中,至少一方使用电子膨胀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70378/93 | 1993-10-28 | ||
JP27037893A JP3168496B2 (ja) | 1993-10-28 | 1993-10-28 | 空気調和装置 |
JP116828/94 | 1994-05-30 | ||
JP6116828A JP3055854B2 (ja) | 1994-05-30 | 1994-05-30 |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1117152.9A Division CN1198103C (zh) | 1993-10-28 | 2001-04-27 | 空调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441A CN1105441A (zh) | 1995-07-19 |
CN1079528C true CN1079528C (zh) | 2002-02-20 |
Family
ID=264550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1814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528C (zh) | 1993-10-28 | 1994-10-28 |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
CN01117152.9A Expired - Lifetime CN1198103C (zh) | 1993-10-28 | 2001-04-27 | 空调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1117152.9A Expired - Lifetime CN1198103C (zh) | 1993-10-28 | 2001-04-27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5651263A (zh) |
CN (2) | CN1079528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82185B2 (ja) * | 1995-10-24 | 2004-10-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搬送装置 |
JP3185722B2 (ja) * | 1997-08-20 | 2001-07-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冷媒組成を求める方法 |
US6223549B1 (en) * | 1998-04-24 | 2001-05-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devic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device |
US5937669A (en) * | 1998-06-16 | 1999-08-17 | Kodensha Co., Ltd. | Heat pump type air conditioner |
US6094930A (en) * | 1998-11-12 | 2000-08-01 |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flow management center for automobiles |
DE60033261T2 (de) | 1999-12-07 | 2007-11-0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Moriguchi | Klimaanlage |
US6272869B1 (en) * | 2000-06-30 | 2001-08-14 | America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ple orifice expansion device |
US6385980B1 (en) * | 2000-11-15 | 2002-05-14 | Carrier Corporation | High pressure regulation in economized vapor compression cycles |
JP2002364935A (ja) * | 2001-06-07 | 2002-12-18 | Tgk Co Ltd | 冷凍サイクル |
KR100437803B1 (ko) * | 2002-06-12 | 2004-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2004360936A (ja) * | 2003-06-02 | 2004-12-24 | Sanden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 |
KR100535674B1 (ko) * | 2004-02-25 | 2005-12-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멀티 히트 펌프의 사방밸브 제어 방법 |
US7412842B2 (en) | 2004-04-27 | 2008-08-19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Compressor diagnostic and protection system |
US7275377B2 (en) | 2004-08-11 | 2007-10-02 | Lawrence Kates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refrigerant-cycle systems |
JP4670329B2 (ja) * | 2004-11-29 | 2011-04-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空調装置、冷凍空調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冷凍空調装置の冷媒量制御方法 |
US6990826B1 (en) * | 2005-04-05 | 2006-01-31 | Carrier Corporation | Single expansion device for use in a heat pump |
JP2007303792A (ja) * | 2006-05-15 | 2007-11-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凍装置 |
US8590325B2 (en) | 2006-07-19 | 2013-11-26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Protection and diagnostic module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
US20080216494A1 (en) | 2006-09-07 | 2008-09-11 | Pham Hung M | Compressor data module |
KR101518205B1 (ko) * | 2006-11-22 | 2015-05-08 |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 다른 멀티채널 튜브를 갖는 멀티채널 열 교환기 |
US20090037142A1 (en) | 2007-07-30 | 2009-02-05 | Lawrence Kates | Portabl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refrigerant-cycle systems |
US8393169B2 (en) | 2007-09-19 | 2013-03-12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Refrige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
PE20091140A1 (es) * | 2007-10-17 | 2009-08-26 | Shell Int Research | Metodo y dispositivo para controlar un compresor refrigerante, y el uso del mismo en un metodo de enfriamiento de una corriente de hidrocarburos |
US9140728B2 (en) | 2007-11-02 | 2015-09-22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Compressor sensor module |
JP4466774B2 (ja) * | 2008-09-10 | 2010-05-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2011069570A (ja) * | 2009-09-28 | 2011-04-07 | Fujitsu General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
JP2011094810A (ja) * | 2009-09-30 | 2011-05-12 | Fujitsu General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
EP2629028B1 (en) * | 2010-10-12 | 2020-0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AU2012223466B2 (en) | 2011-02-28 | 2015-08-13 | Emerson Electric Co. | Residential solutions HVAC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
DE102011014943A1 (de) * | 2011-03-24 | 2012-09-27 | Airbus Operations Gmbh | Multifunktionaler Kälteträgermediumbehälter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derartigen Kälteträgermediumbehälters |
EP2730863B1 (en) * | 2011-07-07 | 2020-06-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JP5370560B2 (ja) * | 2011-09-30 | 2013-12-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US8964338B2 (en) | 2012-01-11 | 2015-02-24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ressor motor protection |
EP2808625B1 (en) * | 2012-01-24 | 2020-05-2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 refrigerant charging method for a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US9746224B2 (en) * | 2012-11-21 | 2017-08-29 | Liebert Corporation | Expansion valve setpoint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0174977B2 (en) | 2012-11-21 | 2019-01-08 | Vertiv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bcooling control based on superheat setpoint control |
US9803902B2 (en) | 2013-03-15 | 2017-10-31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for refrigerant charge verification using two condenser coil temperatures |
US9551504B2 (en) | 2013-03-15 | 2017-01-24 | Emerson Electric Co. | HVAC system remot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
US9638436B2 (en) | 2013-03-15 | 2017-05-02 | Emerson Electric Co. | HVAC system remote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
CN106030221B (zh) | 2013-04-05 | 2018-12-07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有限公司 | 具有制冷剂充注诊断功能的热泵系统 |
CN103900312B (zh) * | 2014-03-31 | 2016-06-22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利用超声波调节制冷系统循环组分浓度的方法 |
JP6120797B2 (ja) * | 2014-04-04 | 2017-04-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US10330358B2 (en) | 2014-05-15 | 2019-06-25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System for refrigerant pressure relief in HVAC systems |
US9976785B2 (en) * | 2014-05-15 | 2018-05-22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Liquid line charge compensator |
WO2016038830A1 (ja) * | 2014-09-12 | 2016-03-1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熱交換装置 |
JPWO2016059696A1 (ja) * | 2014-10-16 | 2017-05-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6238876B2 (ja) * | 2014-11-21 | 2017-11-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US10375901B2 (en) | 2014-12-09 | 2019-08-13 | Mtd Products Inc | Blower/vacuum |
CN104534742A (zh) * | 2014-12-30 | 2015-04-22 |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模块热泵机组的优化制冷回路 |
JP6381812B2 (ja) * | 2015-08-14 | 2018-08-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TWI580913B (zh) * | 2015-09-02 | 2017-05-01 | Environmental sensing energy - saving control method | |
US20170059219A1 (en) * | 2015-09-02 | 2017-03-02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to Optimize Effectiveness of Liquid Line Accumulator |
US10830515B2 (en) * | 2015-10-21 | 2020-1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nt in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
CN108036554A (zh) | 2018-01-05 | 2018-05-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用循环系统、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
US10775110B2 (en) * | 2018-04-12 | 2020-09-15 |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 Tight temperature control at a thermal load with a two phase pumped loop, optionally augmented with a vapor compression cycle |
US10663199B2 (en) | 2018-04-19 | 2020-05-26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 manifold charge compensator |
CN112166290B (zh) * | 2018-06-08 | 2022-03-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外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US10830514B2 (en) | 2018-06-21 | 2020-11-10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e compensator reheat valve |
JP6886129B2 (ja) * | 2019-03-26 | 2021-06-1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JP7011847B2 (ja) * | 2019-12-27 | 2022-01-27 | Cpmホール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 混合冷媒製造装置及び混合冷媒製造方法 |
US11273925B1 (en) | 2020-10-14 | 2022-03-15 |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hybrid electric aircraft propulsion system |
CN112413937B (zh) * | 2020-11-23 | 2022-05-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冷水机组及其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装置、系统 |
CN113865013B (zh) * | 2021-10-28 | 2022-08-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变负荷调节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381651A (en) * | 1944-04-15 | 1945-08-07 | L A Dickens Co Inc | Valve mechanism |
DE1241468B (de) * | 1962-12-01 | 1967-06-01 | Andrija Fuderer Dr Ing | Kompressionsverfahren zur Kaelterzeugung |
US4580415A (en) * | 1983-04-22 | 1986-04-08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Dual refrigerant cooling system |
JPH02161263A (ja) * | 1988-12-13 | 1990-06-21 | Sharp Corp | 冷暖房装置 |
EP0499999B1 (en) * | 1991-02-18 | 1995-12-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efrigerant cycling apparatus |
JP3178103B2 (ja) * | 1992-08-31 | 2001-06-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凍サイクル |
-
1994
- 1994-10-28 US US08/330,677 patent/US5651263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10-28 CN CN94118143.XA patent/CN107952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
- 1996-12-13 US US08/766,315 patent/US5768902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
- 2001-04-27 CN CN01117152.9A patent/CN119810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5768902A (en) | 1998-06-23 |
CN1321867A (zh) | 2001-11-14 |
CN1198103C (zh) | 2005-04-20 |
US5651263A (en) | 1997-07-29 |
CN1105441A (zh) | 1995-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528C (zh) | 制冷循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5329C (zh) | 致冷系统和操作方法 | |
CN104566649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8502C (zh) | 空气器 | |
CN101029785A (zh) | 冷却加热装置 | |
CN104949409A (zh) | 一种无需启动压缩机的柔性空气源热泵除霜系统及方法 | |
JP2004183913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969154A (zh) | 热水供给装置 | |
KR20040091615A (ko) | 냉동사이클장치 | |
CN103250012A (zh) | 二元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7763891A (zh) | 一种空气循环压缩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 |
CN1159558C (zh) | 冷冻装置及制冷剂充填方法 | |
KR20200104355A (ko) | 난방, 환기 및 공조 시스템, 및 증기 압축 시스템을 작동시키는 방법 | |
CN209295472U (zh) | 具有低温模块装置的精密空调 | |
JP200511425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4879939A (zh) | 空调系统 | |
JP2003083644A (ja) | 冷媒回路 | |
CN101344338B (zh) | 节能控制式风冷三用机组及其使用方法 | |
JP2002295915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672002A (zh) | 冷冻装置 | |
CN109724190A (zh) | 空调器 | |
CN107421156A (zh) | 一种带冷回收功能的烟草烘烤热泵 | |
CN101749804A (zh)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23115228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83093C (zh) | 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