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1420A -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51420A CN107851420A CN201680038057.8A CN201680038057A CN107851420A CN 107851420 A CN107851420 A CN 107851420A CN 201680038057 A CN201680038057 A CN 201680038057A CN 107851420 A CN107851420 A CN 1078514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ed
- pixel portion
- color
- gre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190 activ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72 mangane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PWHULOQIROXLJO-UHFFFAOYSA-N 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Mn] PWHULOQIROXLJ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8 manganes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oge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5083 Zinc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UHYPYGJEEGLRJD-UHFFFAOYSA-N cadmium(2+);selenium(2-) Chemical compound [Se-2].[Cd+2] UHYPYGJEEGLR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3564 SiAl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18 Gallium arsen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GPXJNWSHGFTCBW-UHFFFAOYSA-N Indium phosphide Chemical compound [In]#P GPXJNWSHGFTCB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8 ba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93 cad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58 core-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2 stront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group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91 calc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RILYTVJVMAKLC-UHFFFAOYSA-N Adamanta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C3CC1CC2C3 ORILYTVJVMAKL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984082 Amoreux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57 Black-body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062009 Indigof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CKMPCXJQFINFW-UHFFFAOYSA-N Sulphide Chemical compound [S-2] UCKMPCXJQFINF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450 an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7 antimon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5 arsen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DOSMKKIYDKNTQ-UHFFFAOYSA-N cad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d] BDOSMKKIYDKNT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768 cat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DVRDHUBQLOKMHZ-UHFFFAOYSA-N chalcopyrite Chemical group [S-2].[S-2].[Fe+2].[Cu+2] DVRDHUBQLOKM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951 chalcopyr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2839 conversio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909 inorganic silic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5 lea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5 r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HCWPIIXVSYCSAN-UHFFFAOYSA-N ra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Ra] HCWPIIXVSYCSA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1 sel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7 sulfu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4 tellu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270131 Agaricus moeller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704 AlGa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3 Europ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88 Gadol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25 Makro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074 SiF6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group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9140 Tritic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307 Triti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2 ca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9990 cerium-doped yttrium aluminum gar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9 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OGPBJKLSAFTDLK-UHFFFAOYSA-N europ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Eu] OGPBJKLSAFTDL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5 haf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37 in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indium(i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In+3].[In+3] PJXISJQVUVHS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433 nitrogen atom Chemical group N* 0.000 description 1
- WCPAKWJPBJAGKN-UHFFFAOYSA-N oxad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ON=N1 WCPAKWJPBJAG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430 oxygen atom Chemical group O*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propylene Natural products CC=C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805 prop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1])C([H])([H])[*:2]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1 rubi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SBIBMFFZSBJNJF-UHFFFAOYSA-N selenium;zinc Chemical compound [Se]=[Zn] SBIBMFFZSBJN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04 soli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52 triazol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zinc;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S-2].[Zn+2] DRDVZXDWVBGGM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13—Details of control of colour illumination sour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1—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coloured ligh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G09G3/342—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 G09G3/342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several illumination sources separately controlled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e.g. along one dimension such as lines the different display panel areas being distributed in two dimensions, e.g. matrix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07—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for displaying colours or for displaying grey scales with a specific pixel layout, e.g. using sub-pix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3/00—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s
- F21Y2113/10—Combination of light sources of different colou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52—Details of colour pixel setup, e.g. pixel composed of a red, a blue and two green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42—Compensation of deficiencies in the appearance of colou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6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colour parameters, e.g. colour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显示面板11,其具有多个像素部PXR、PXG、PXB;背光装置12,其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多种颜色的光中所包含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控制基板CTR,其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多个像素部PXR、PXG、PXB中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在红色显示时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已知的。该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将CCFL管和R色LED的组合物作为向液晶面板照射照明光的光源装置使用,该CCFL管涂布了B荧光体以及G荧光体且不包括R荧光体,该R色LED发射在620~650nm具有单一光谱的峰值PR3的光。根据该光源装置,消除现有的CCFL管中成为问题的R荧光体的595nm的副光谱的影响从而扩大了色域。另外,通过使用发射在510~520nm具有单一光谱的峰值的光的G荧光体,降低由以往的G荧光体的580nm的副光谱引起的不良影响,扩大色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5239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近些年,在4K电视或8K电视等所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高精细化之外还存在追求更高水平的色再现范围的扩大的倾向。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可以考虑例如增加彩色滤光片的膜厚这样的措施,但是这样一来,由于光被彩色滤光片更加大量地吸收,有可能产生光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完成,其目的在于保持光的高利用效率的同时提高色再现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具有呈现不同颜色的多个像素部;照明装置,其对所述显示面板照射包括呈现不同颜色的多种颜色的光的照明光,且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所述多种颜色的光中所包含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像素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所述多个像素部中呈现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像素部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小,在所述第一颜色显示时呈现所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比所述白色显示时小且所述第一像素部的灰度值比所述白色显示时大。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包含从照明装置发射的多种光的照明光根据其灰度值透射显示面板中所具有的多个像素部,由此多个像素部呈现不同颜色,以此显示规定图像。照明装置的照明光由于成为相比于基准白色光第一颜色的色调更强的光,因此,在显示面板中,可以通过白色显示时由像素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呈现第一颜色的第一像素部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小,进行白色显示。另一方面,显示面板中第一颜色显示时由像素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第一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由此,提高第一颜色显示时的第一颜色的亮度的同时其色再现范围变广。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构成。
(1)所示显示面板的构成为:所述多个像素部至少包括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呈现绿色的绿色像素部以及呈现蓝色的蓝色像素部,对于所述照明装置而言,所述多种颜色的光中至少包含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且所述第一颜色的光为所述红色光,所述像素控制部将所述红色像素部作为所述第一像素部来控制。这样一来,提高红色显示时红色的亮度的同时其色再现范围变广。由于与其他颜色相比,红色具有色再现范围的扩大容易被人识别的倾向,更适于谋求与图像有关的显示品质的提高。
(2)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将所述照明光作为所述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分别为100%时,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为107%以上。这样一来,第一颜色显示时的第一颜色的亮度,假设基于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的情况下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的亮度为100%时,获得105%以上的亮度提高效果。
(3)所示显示面板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多个像素部呈现四个以上不同颜色。这样一来,假设与像素部作为呈现三个颜色的构成的情况相比的话,由于各像素部的面积比例降低,伴随着照明装置的照明光中所包含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增多,第一颜色显示时的第一颜色的亮度的增加率相对地增大。
(4)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将所述照明光作为所述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均为100%时,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在125%~220%的范围内。在假设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低于125%的情况下,存在第一颜色的显示时的亮度的改善效果为与像素部为呈现三个不同颜色的构成的情况同等程度的可能,反过来在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高于220%的情况下,存在白色显示时的亮度效率显著降低的可能。这一点,通过将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设为125%~220%的范围,第一颜色显示时的亮度改善效果高于像素部为呈现三个不同颜色的构成的情况并且可以避免白色显示时的亮度效率的显著下降。
(5)所述显示面板的构成为:所述多个像素部至少包括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呈现绿色的绿色像素部以及呈现蓝色的蓝色像素部,对于所述照明装置而言,所述多种颜色的光中至少包含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且所述第一颜色的光为所述红色光,所述像素控制部将所述红色像素部作为所述第一像素部来控制。在这种构成的显示面板中,构成多个像素部的黄色像素部为透过黄色光,也就是说绿色光和红色光的像素部。照明装置的照明光由于为相比于基准白色光,第一颜色即红色的色调更强的光,假设与使用了基准白色光的情况相比的话,黄色显示时的与黄色有关的色度偏移至红色附近。由此,在扩张色再现范围上更加合适。
(6)所述照明装置具有发光的发光元件、对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且所述荧光体中至少包含发射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荧光体,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荧光体的含量为基准时,所述第一荧光体的含量相对增多。这样一来,当光从发光元件发射时,至少光的一部分被荧光体波长转换,获得照明装置的照明光。并且,由于包含在荧光体中的第一荧光体的含量比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荧光体的含量的基准值多,因此,从第一荧光体发射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比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的基准值多。因此,关于发光元件的发光量,即使不进行复杂的控制,也容易获得作为目标的照明光。
(7)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具有由所述发光元件、收容所述发光元件的壳体、将所述发光元件封装在所述壳体内并含有所述荧光体的封装材料构成的光源。这样一来,由发光元件发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被将发光元件封装在壳体内的封装材料所含有的荧光体作为激发光利用。
(8)所述光源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第一荧光体为使用锰作为激活剂的氟硅酸钾。这样一来,第一荧光体的氟硅酸钾的发光光谱中所包含的主峰的半峰宽变得足够狭窄,由此可以发射颜色纯度高的红色光。并且,在氟硅酸钾中,由于没有使用高价的稀土类元素作为材料,与光源相关的制造成本变得低价。另外,氟硅酸钾因为不容易由于吸湿等发生性能劣化,在采用使将发光元件封装于壳体内的封装材料含有氟硅酸钾的构成上是适合的。
(9)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具有:具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源、含有所述荧光体并相对于所述光源配置于出光路径的出口侧且对所述光源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波长转换部件。这样一来,由于相对于光源配置于出光路径的出口侧的波长转换部件中包含有荧光体,荧光体变得不容易由于从光源的发光元件发散的热而产生性能劣化。另外,在使波长转换部件中含有荧光体时,在例如由于采用以高密封性封装荧光体的方法变得容易,适于使用担心由于吸湿等引起的性能劣化的荧光体。
(10)所述荧光体为量子点荧光体。这样一来,波长转换部件的光的波长转换效率变得更高的同时,被波长转换的光的色纯度变高。另外,如果采用例如以高密封性将量子点荧光体封装于波长转换部件的方法的话,量子点荧光体不容易由于吸湿等发生性能劣化从而是合适的。
(11)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具有分别发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发射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量相对增多。通过这样一来,由从多个发光元件发射的多个颜色的光构成照明装置的照明光。并且,被包含在多个发光元件中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量比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各发光元件的各发光量的基准值多。假设照明装置与构成为具备由一个发光元件、对发光元件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构成的光源的情况相比,从各发光元件发射的各种颜色的光的色纯度更高,适于谋求色再现性的提高。
接下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包括上述记载的显示装置。根据这种构成的电视接收装置,由于第一颜色显示时的第一颜色的亮度提高且色再现范围变广,可以实现显示品质优秀的电视图像显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保持光的高利用效率并提高色再现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表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沿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长边方向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4]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5]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CF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
[图6]液晶显示装置中具备的背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7]表示沿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8]表示沿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9]沿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10]LED以及LED基板的剖面图
[图11]表示与液晶面板的驱动有关的构成的框图
[图12]表示LED的发光光谱的图表
[图13]表示各色显示时的各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
[图14]表示红色显示时的液晶面板的透射光谱的图表
[图15]表示与对比实验一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色度的表
[图16]表示白色显示时的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相对于与对比实验一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7]表示使与对比实验一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时的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推移的CIE1931色度图
[图18]表示将与对比实施一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各色的色度的表
[图19]表示将与对比实施一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各色度区域的CIE1976色度图
[图20]表示光谱轨迹以及紫界限(日语:純紫軌跡)与麦克亚当椭圆的CIE1931色度图
[图2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2]表示沿液晶面板的长边方向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23]表示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平面构成的放大平面图
[图24]表示CF基板的显示区域的平面构成的放大平面图
[图25]表示与对比实验二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色度的表
[图26]表示白色显示时的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相对于与对比实验二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的关系的图
[图27]表示使与对比实验二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时的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推移的CIE1931色度图
[图28]表示将与对比实验二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各色的色度的表
[图29]表示将与对比实验二有关的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各色度区域的CIE1976色度图
[图30]表示沿长边方向切断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1]LED以及LED基板的剖面图
[图32]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3]表示沿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4]表示沿短边方向切断本实施方式五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5]表示沿短边方向切断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七的LED以及LED基板的剖面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通过图1至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电视接收装置10TV、用于电视接收装置10TV中的液晶显示装置10以及用于液晶显示装置10的背光装置12。此外,以在各附图的一部分中表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被描绘成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图7以及图8等中所示的上侧为表侧,同图的下侧为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的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持的方式收容该液晶显示装置的表背二外壳10Ca、10Cb、电源10P、接收电视信号的调谐器(接收部)10T以及支架10S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整体上呈横长(长边)的方形(矩形),在纵向放置的状态下被收容。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与作为向液晶面板11提供用于显示的光的外部光源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它们由框体状的边框13等一体地被保持。
首先,对液晶面板1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整体上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如图3所示,液晶面板11至少具备几乎透明的具有优良透光性的玻璃制的一对基板11a、11b,位于两基板11a、11b之间且包含伴随着电压施加光学特性发生变化的物质,即液晶分子(液晶材料)的液晶层11e,以封装液晶层11e的周围的方式沿周方向延伸并在将两基板11a、11b维持在相当于液晶层11e的厚度的间隙的状态下贴合的密封部(未图示)。在该液晶面板11中,液晶层11e通过所谓的滴下注入法被夹持在两基板11a、11b之间。该液晶面板11被划分为由画面的中央侧部分构成并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主动区域)与由画面的外周侧部分构成并形成包围显示区域AA的边缘状(框体状)且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非主动区域)。液晶面板11可以利用背光装置12所供给的光在显示区域显示图像,其表侧成为出光侧。此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外侧中分别贴附有偏光板11c、11d。
构成液晶面板11的两基板11a、11b中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11a、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11b。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中的显示区域AA的内表面一侧(液晶层11e侧、与CF基板11a相对的一侧)中,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显示元件)11g以及像素电极11h排列设置成多个矩阵状(行列状),并且呈格子状的栅极布线(扫描线)11i以及源极布线(数据线)11j以围绕的方式配置在这些TFT11g以及像素电极11h的周围。栅极布线11i以及源极布线11j分别被连接于TFT11g的栅极与源极,像素电极11h被连接于TFT11g的漏极。并且,TFT11g基于被分别提供至栅极布线11i以及源极布线11j的各种信号而被驱动,伴随着该驱动来控制向像素电极11h的电位的提供。像素电极11h被配置于被栅极布线11i以及源极布线11j包围的方形区域中,由所谓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或者ZnO(Zinc Oxide:氧化锌)之类的透明电极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3以及图5所示,自CF基板11a中的显示区域AA的内表面一侧,多个彩色滤光片11k在与阵列基板11b一侧的各像素电极11h形成相对状的位置排列设置为矩阵状。彩色滤光片11k以呈现红色、绿色以及蓝色(R、G、B)三色的彩色滤光片按照规定顺序重复排列配置。各色的彩色滤光片11k选择性地透射与各色有关的特定波长范围的光。也就是说,红色彩色滤光片11k选择性地透射红色波长区域的光,绿色彩色滤光片11k选择性地透射绿色波长区域的光,蓝色彩色滤光片11k选择性地透射蓝色波长区域的光。各彩色滤光片11k之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11l。遮光层11l以在俯视时与上述栅极布线11i以及源极布线11j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彩色滤光片11k以及遮光层11l的表面设置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11h相对的整面状的对向电极11m。另外,在两基板11a、11b的内表面一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11e中所包含的液晶分子配向的配向膜11n、11o。
在该液晶面板11中,由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三色彩色滤光片11k以及与它们相对的三个像素电极11h的组构成显示单位,即一个显示像素PX。显示像素PX由呈现红色的彩色滤光片11k以及与其相对的像素电极11h构成的红色像素部PXR,呈现绿色的彩色滤光片11k以及与其相对的像素电极11h构成的绿色像素部PXG和呈现蓝色的彩色滤光片11k以及与其相对的像素电极11h构成的蓝色像素部PXB构成。这些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通过在液晶面板11的板面中沿行方向(X轴方向)重复排列,构成像素群,多个该像素群沿列方向(Y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在构成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的各像素电极11h中,由各自连接的TFT11g分别施加电压,基于该电压值,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的液晶层11e的配向状态发生变化,由此对每一各色的像素部PXG、PXR、PXB单独地控制液晶面板11的光透过量。如图11所示,通过被连接于阵列基板11b端部的柔性基板FK从作为信号供给源的控制基板(像素控制部)CTR向各TFT11g供给电压。控制基板CTR将基于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中显示的图像决定的、基于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像素值)的电压等的各种信号供给至与各TFT11g连接的各栅极布线11i以及各源极布线11j,由此各TFT11g被驱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CTR,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分别在灰度值为0~255的256个灰度一一控制,由此,由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构成的显示像素PX的显示色成为约1677万色。
接下来,对背光装置1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背光装置12具备:底架14,其呈具有朝表面侧(出光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光出射部(出光部、开口部)14b的大致箱型;多个光学部件15,其以覆盖底架14的光出射部14b的方式配置;框架16,其以介于在多个光学部件15的外周缘部之间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在底架14内,包含有LED(光源)17、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在LED基板18中安装在与LED17对应的位置的扩散透镜19以及使底架14内的光反射的反射板(反射部件)20。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在底架14内液晶面板11以及光学部件15的正下位置配置有LED17从而其发光面17a形成相对状,也就是所谓的直下型。以下,关于背光装置12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底架14,由例如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6至图8所示,由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地呈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方形)的底部14a以及从底部14a的外周缘部朝向表侧(出光侧)立起的侧部14c构成,整体上呈朝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碟状)。底架14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底架14的底部14a被配置于相对于LED基板18而言的背侧,也就是说相对于LED17与其发光面17a一侧(出光侧)相反的一侧。底架14的侧部14c呈相对于底部14a的外周缘部遍及整个周长连接的大致筒状且越是表侧的开口端一侧(光出射部14b一侧,与底部14a一侧相反侧)开口横宽越宽。侧部14c中设置有比较低的第一段部14c1和比较高的第二段部14c2,其中的第一段部14c1装载有后述的光学部件15(具体地为扩散板15a)以及反射板20的各外周缘部,相对于此,第二段部14c2中装载有液晶面板11的外周缘部。另外,在侧部14c中固定有框架16以及边框13。
如图2所示,光学部件15与液晶面板11以及底架14同样地在俯视时呈横长的方形。光学部件15以覆盖底架14的光出射部14b的方式配置,相对于LED17被配置于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光学部件15由相对配置于背侧(靠近LED17侧、与出光侧相反侧)的扩散板15a、相对配置于表侧(靠近液晶面板11侧、出光侧)的多个光学板15b构成。如图7以及图8所示,其中的扩散板15a通过其外周缘部被装载于侧部14c的第一端部14c1,从而覆盖底架14的光出射部14b并介于光学板15b与LED 17以及扩散透镜19之间而配置。扩散板15a相对于LED 17以及扩散透镜19与表侧,也就是出光侧隔开规定间隔并呈相对状。扩散板15a板厚比光学板15b厚,其构成为在几乎透明的树脂制的基材内分散设置多个扩散粒子,具有使透射的光扩散的功能。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光学板15b,通过其外周缘部被装载于框架16,从而覆盖底架14的光出射部14b并介于液晶面板11与扩散板15a之间而配置。光学板15b呈板厚比扩散板15a更薄的片状并共计具有三片。具体地,光学板15b由对从LED17发射的光赋予各向同性聚光作用的微透镜板15b1、赋予光各向异性聚光作用的棱镜板15b2以及对使光偏光反射从而提高亮度做出贡献的反射型偏光板15b3构成。光学板15b以微透镜板15b1、棱镜板15b2以及反射型偏光板15b3的顺序层叠。
如图2所示,框架16作为整体上呈沿液晶面板11以及光学部件15的外周缘部的框体状,其剖面形状形成大致框状。如图7以及图8所示,框架16通过相对于被装载于侧部14c的第一段部14c1的扩散板15a的外周缘部从表侧被装载,从表侧按压扩散板15a以及后述反射板20的各外周缘部的同时将扩散板15a以及后述反射板20夹持在第一段部14c1之间。另一方面,在框架16中,其表侧装载有光学板15b的外周缘部且从背侧支撑光学板15b的外周缘部,由此,在光学板15b与扩散板15a之间保持固定间隔。通过这种构成的框架16,被赋予光学板15b的在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保持力相对于被赋予扩散板15a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保持力而言较低,因此,关于光学板15b,伴随热膨胀或者热收缩的伸缩可以容易地释放,可以抑制伴随这种伸缩可能产生的褶皱等的发生。并且,由于被装载在框架16的光学板15b的外周缘部成为与框架16以及扩散板15a的外周缘部在俯视时重叠的配置,所以假设与将光学片直接装载在由框架16从表侧按压的扩散板15a上的情况相比,扩散板15a的外周缘部被配置于相对外侧,因此,在适于谋求窄边框化。
接下来,对LED 17以及安装有LED 17的LED基板18进行说明。如图7以及图8所示,LED 17被表面安装于LED基板18上且其发光面17a朝向与LED基板18一侧相反侧,也就是所谓的顶面发光型。LED 17具有发光面17a与光学部件15(扩散板15a)的板面呈相对状的位置关系。更详细地,如图10所示,LED 17具备作为发光源的蓝色LED元件(蓝色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封装蓝色LED元件21的封装材22和收容有蓝色LED元件21并填充有封装材22的壳体(收容体、框体)23。
蓝色LED元件21为由例如InGaN等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半导体,通过向正方向施加电压发射包含在蓝色波长区域(约420nm~约500nm)中的波长的蓝色单色光。该蓝色LED元件21通过未图示的引线框架被连接于配置于壳体23外的LED基板18的布线图案。封装材22通过在LED 17的制造工序中被填充于收容有蓝色LED元件21的壳体23的内部空间,封装蓝色LED元件21以及引线框架的同时谋求对它们的保护。
封装材22通过在LED 17的制造工序中被填充于收容有蓝色LED元件21的壳体23的内部空间,封装蓝色LED元件21以及引线框架的同时谋求对它们的保护。封装材22通过在几乎透明的热硬化性树脂材料(例如,环氧树脂材料、硅氧树脂材料等)中,分别以规定的比例分散配合均省略图示的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而构成。绿色荧光体通过被从蓝色LED元件21发射的蓝色光激发,发射包含于绿色波长区域(约500nm~约570nm)中的波长的绿色光。红色荧光体通过被从蓝色LED元件21发射的蓝色光激发,发射包含于红色波长区域(约600nm~约780nm)中的波长的红色光。因此,LED 17的发出的光(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由从蓝色LED元件21发射的蓝色光(蓝色成分的光)、从绿色荧光体发射的绿色光(绿色成分的光)、从红色荧光体发射的红色光(红色成分的光)的三色的光构成,整体上呈现大体白色。也就是说,这个LED 17发射大体白色的光。此外,由于通过从绿色荧光体发射的绿色光与从红色荧光体发射的红色光的合成获得黄色光,该LED 17也可以说是同时具有来自LED芯片的蓝色成分的光和黄色成分的光。此外,关于蓝色LED元件21、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的各发光光谱的详细等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壳体23由表面呈现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胺系树脂材料)或者陶瓷材料构成。壳体23作为整体上呈朝光出射侧(发光面17a一侧、与LED基板18一侧相反侧)具有开口部23c的大致箱型,笼统地具有沿LED基板18的安装面18a延伸的底壁部23a以及自底壁部23a的外缘立起的侧壁部23b。其中,底壁部23a从正面(光出射侧)看呈方形,相对于此,侧壁部23b呈沿底壁部23a的外周缘的大体方管状且从正面看的话呈方形的框体状。构成壳体23的底壁部23a的内表面(底面)中配置有蓝色LED元件21。相对于此,侧壁部23b中贯通有引线框架。引线框架之中,被配置于壳体23内的端部被连接于蓝色LED元件21,相对于此,被导出壳体23外的端部被连接于LED基板18的布线图案。
对本实施方式的LED 17具有的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进行说明。绿色荧光体中至少含有作为氮氧化物荧光体一种的塞隆系荧光体。塞隆系荧光体为氮化硅的硅原子的一部分被铝原子置换、氮原子的一部分被氧原子置换的物质,即氮氧化物。作为氮氧化物的赛隆系荧光体与例如由硫化物或者氧化物构成的其他荧光体相比,发光效率更优良并且耐久性也更优良。这里所说的“耐久性优良”是指具体地,即使被暴露于来自LED芯片的高能量的激发光,随着时间流逝也不容易发生亮度下降等。并且,包含在发光光谱中的峰值的半峰宽足够狭窄,由此可以发射色纯度高的绿色光。塞隆系的荧光体中使用稀土类元素(例如Tb、Yg、Ag等)作为激活剂、并且,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绿色荧光体的塞隆系荧光体为β-SiAlON。β-SiAlON为塞隆系荧光体的一种,β型氮化硅结晶中固溶了铝和氧的由一般式Si6- zAlzOzN8-z(z表示固溶量)或者(Si,Al)6(O,N)8表示的物质。本实施方式的β-SiAlON使用例如稀土类元素的一种的Eu(铕)作为激活剂。由此,发光光谱中所包含的峰值的半峰宽变得更狭窄,因此可以发射色纯度高的绿色光。
在红色荧光体中至少包括复氟化物(複フッ化物)荧光体。这种复氟化物荧光体由一般式A2MF6(M为从Si、Ti、Zr、Hf、Ge以及Sn中选择的一种以上,A为从Li、Na、K、Rb以及Cs中选择的一种以上)表示。由于发光光谱中所包含的主峰的半峰宽足够狭窄,该复氟化物荧光体可以发射色纯度高的红色光。另外,由于难以吸收从绿色荧光体发射的绿色光,因此可以保证绿色光的高利用效率。复氟化物荧光体为使用锰作为激活剂的氟硅酸钾(K2SiF6:Mn)。在这样的氟硅酸钾中,没有使用高价的稀土类元素作为材料,因此,红色荧光体以及LED 17的制造成本变得低价。
接下来,对LED17的发光光谱进行说明。LED 17具有如图12所示的发光光谱。图12表示LED 17的发光光谱,其横轴表示波长(单位:nm),纵轴表示“相对发光强度(无单位)”。构成LED 17的蓝色LED元件21具有主发光波长(峰值波长)被包含于蓝色波长区域且为例如444nm左右并具有其半峰宽为20nm左右的发光光谱。从该蓝色LED元件21发射的蓝色光,由于发光光谱的半峰宽足够狭窄从而色纯度高并且亮度也足够高,可以有效地激发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并使其发射绿色光以及红色光,且来自LED17的蓝色光的色纯度高。作为绿色荧光体的β-SiAlON,具有主发光波长包含于绿色波长区域,为例如533nm左右,且峰值的半峰宽为53nm左右的发光光谱。作为红色荧光体的氟硅酸钾具有包含一个主峰、在其长波长侧和短波长侧各一个的副峰(第一副峰以及第二副峰)的发光光谱。更详细地,作为红色荧光体的氟硅酸钾具有包主发光波长包含于红色波长区域,位于例如629nm~635nm的范围(优选为630nm左右)的主峰且其半峰宽不足10nm,进一步包括主发光波长位于例如607nm~614nm的范围(优选的为613nm左右)的第一副峰且包括主发光波长位于例如645nm~648nm的范围(优选为647nm左右)的第二副峰的发光光谱。这样一来,包含于红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中的主峰的半峰宽与包含于绿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中的主峰的半峰宽比相对狭窄。通过以上的构成,从绿色荧光体发射的绿色光的色纯度足够高且从红色荧光体发射的红色光的色纯度足够高。
如图6至图8所示,LED基板18呈横长的方形(矩形、长方形),在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底架14内沿底部14a延伸并收容于底架14内。LED基板18的基材为与底架14相同的铝系材料等金属制成,其构成为:其表面借助绝缘层形成有由铜箔等金属膜构成的布线图案(未图示),进一步最外表面形成有呈现白色的反射层(未图示)。通过该反射层反射从LED17出射并返回LED基板18一侧的光,可以将该反射光朝表侧向上作为出射光利用。此外,作为LED基板18的基材中使用的材料可以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朝向表侧的板面(朝向光学部件15侧的板面)中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此处成为安装面18a。多个LED17沿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并列配置成直线状,并且通过形成在LED基板18中的布线图案串联连接。具体地,在LED基板18中,八个LED17直线地且断续地并列配置。并且,在底架14内沿Y轴方向在使多个LED基板18彼此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并列配置。具体地,四片LED基板18在底架14内沿Y轴方向排列配置,其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因此,也可以说在底架14的底部14a的面内,LED17在各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的X轴方向(行方向、底部14a的长边方向)以及多个LED基板18的排列方向的Y轴方向(列方向、底部14a的短边方向)上多个地配置为行列状(矩阵状)。此外,各LED基板18中设置有连接有未图示的布线部件的连接部,通过布线部件由未图示的LED驱动基板(光源驱动基板)供给驱动电力。
扩散透镜19由几乎透明(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比空气较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或者丙烯等)构成。如图6至图8所示,扩散透镜19具有规定厚度且在俯视时形成大致圆形,相对于LED基板18以从表侧(出光侧)一一覆盖各LED17的发光面17a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俯视时与各LED17重叠的方式分别安装。因此,背光装置12的扩散透镜19的设置数以及平面配置与已经描述的LED17的设置数以及平面配置具有相同关系。并且,该扩散透镜19可以使从LED17发射的指向性强的光扩散并出射。也就是说,从LED17发射的光通过扩散透镜19以指向性被缓和的方式朝光学部件15照射,因此,无论相邻的LED17之间的间隔如何扩大,其中的区域还是难以被识别为暗部。也就是说,扩散透镜19作为使LED17的光扩散的伪光源发挥光学作用。由此,可以减少LED17的设置数。该扩散透镜19被配置于在俯视时与LED17几乎同心的位置。
如图9所示,对于该扩散透镜19而言,朝背侧的、与LED基板18(LED17)相对的面成为来自LED17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19a,相对于此,朝表侧的、与光学部件15相对的面成为出射光的光出射面(发光面)19b。其中,虽然光入射面19a整体上沿LED基板18的板面(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并行的形态,但是,通过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形成光入射侧凹部19c,具有相对于LED17的光轴(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光入射侧凹部19c呈剖面逆V字形的大致圆锥状且被配置于扩散透镜19中大致同心位置。从LED17发射进入光入射侧凹部19c内的光通过倾斜面被折射成广角并入射至扩散透镜19。另外,从光入射面19a凸设有相对LED基板18的安装构造的安装脚部19d。光出射面19b形成为扁平的大致球面状,由此,可以使从扩散透镜19出射的光折射为广角并出射。该光出射面19b中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的区域中,形成有大致镭钵状的光出射侧凹部19e。通过该光出射侧凹部19e,可以使来自LED17的光的大部分折射成广角并出射等。
反射板20为表面呈光反射性优良的白色,如图2至图8所示,具有几乎覆盖底架14内面的整个区域的大小,也就是说把沿底部14a平面配置的整个LED基板18全部覆盖的大小。通过该反射板20可以使底架14内的光朝向表侧(光出射侧、光学部件15侧)反射。反射板20由:整体上呈大致镭钵状,仿照LED基板18以及底部14a延伸并总括各LED基板18覆盖其大致整个区域的大小的底侧反射部20a、从底侧反射部20a的各外端朝表侧上升并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呈倾斜状的四个立起反射部20b、从各立起反射部20b的外端向外延伸并被装载在底架14的侧部14c的第一段部14c1的延伸部(外缘部)20c构成。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反射板20的底侧反射部20a以相对于各LED基板18的表侧的面,即LED17的安装面18a以与表侧重叠的方式配置。由于底侧反射部20a的构成为:以底架14的底部14a以及光学部件15的板面并行的方式延伸,因此,直到光学部件15的Z轴方向上的间隔遍及面内整个区域几乎是固定的。在底侧反射部20a中,分别插入各LED17以及各扩散透镜19的插入孔(光源插入孔)20d开口设置在与各LED17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上。多个该插入孔20d对应各LED17以及各扩散透镜19的配置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排列成行列状(矩阵状)而配置。这样一来,底侧反射部20a的配置为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也可以说是被配置于底架14内的“LED配置区域(光源配置区域)”。立起反射部20b从上升根端位置至上升顶端位置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以及光学部件15的板面呈倾斜状。因此,立起反射部20b以及光学部件15之间的Z轴方向上的间隔从上升根端位置朝上升顶端位置连续地逐渐减少,在上升根端位置处最大(与底侧反射部20a与光学部件15之间的Z轴方向上的间隔几乎相等的大小),在上升顶端位置处最小。立起反射部20b为在俯视时与LED 17非重叠的配置,也可以说是配置于底架14内的“LED非配置区域(光源非配置区域)”。配置于LED非配置区域的立起反射部20b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呈倾斜状,由此可以对反射光赋予规定角度,由此不容易在LED非配置区域中产生光量不足(暗部)。
另外,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12的构成为:在以将照射液晶面板11的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三色光的各发光量(基准发光量)为基准时,包含在三色光中的红色光(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此外,在图12中,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红色光的发光量通过两点划线图示。而且,如图13所示,控制基板CTR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三色像素部PXR、PXG、PXB中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呈第一颜色的第一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即绿色以及蓝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红色显示时(第一颜色显示时)呈现绿色以及蓝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根据这样的构成,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成为相比于基准白色光红色的色调更强的光,因此,在液晶面板11中白色显示时,可以让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被控制基板CTR控制为比绿色以及蓝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由此,进行白色显示。另一方面,在液晶面板11中红色显示时,由控制基板CTR进行控制以使绿色以及蓝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由此,红色显示时的亮度变高且其色再现范围广。并且,由于红色与其他颜色相比,具有色再现范围的扩张容易被人识别的倾向,因此,适于谋求与图像相关的显示品质的提高上。
详细地,背光装置12的构成为:在以将照射液晶面板11的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LED17的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为基准时,红色荧光体的含量相对增多。这样一来,由于LED17的红色荧光体的含量比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红色荧光体的含量的基准值多,如图12所示,从红色荧光体发射的红色光的发光量,比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红色光的发光量的基准值(图12中所示的两点划线)多。由此,即使不对蓝色LED元件21的发光量进行复杂的控制,也容易获得作为目标的照明光。具体地,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以及基准发光量为100%时,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以及发光量在107%以上。这样一来,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的情况下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作为100%时,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在105%以上,获得足够高的亮度提高效果。若谋求比成为基准的亮度值高5%以上的亮度提高的话,对于使用者而言容易真实感受到显示图像的变亮。
此处,对与从背光装置12照射至液晶面板11的照明光有关的基准白色光进行说明。该基准白色光具有例如包含在在色度图的黑体辐射轨迹以及以黑体辐射轨迹为中心规定宽度的带状的色度范围内的色度。也就是说,基准白色光也可以用特定的色温度或者相关色温度表示。具体地,可以将基准白色光作为标准光A、标准光B、标准光C、标准光D65等,除此以外,基准白色光也可以作为与由相对分光分布相对于任意的相关色温度T被定义的标准光DT或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x值以及y值所表示的色度坐标为(0.272,0.277)等包含在上述带状的色度范围内的任意色度定义的标准光。此外,对于标准光A,与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色度坐标为(0.4746,0.4074),色温度(单位为“K(开尔文)”)为2855.6K。对于标准光B,与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色度坐标为(0.3484,0.3516),色温度为4874K。对于标准光C,与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色度坐标为(0.3101,0.3161),色温度为6774K。对于标准光D65,与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色度坐标为
(0.3157,0.3290),色温度为6504K。
接下来,对由控制基板CTR执行的与三色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有关的控制进行详细说明。在控制基板CTR中,如前所述,通过分别在256灰度范围内适当控制三色的像素部PXR、PXG、PXB,将显示像素PX的显示色作为约1677万色。例如,在使显示像素PX显示白色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TR控制各像素部PXR、PXG、PXB以使三色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最大化且变为白平衡均一的灰度值以获得作为目标的白色色度。另一方面,使显示像素PX执行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单色显示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TR控制各像素部PXR、PXG、PXB以使三色像素部PXR、PXG、PXB中进行单色显示的颜色的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最大化,并使没有进行单色显示的其他两个颜色的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最小化。
此处,假设在背光装置的照明光的色度成为与在液晶显示面板11中进行白色显示时的目标的白色色度(目标白色色度)同等的色度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控制基板CTR,通过使三色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分别为最大值的“255”,可以使显示像素PX进行白色显示。但是,实际上,三色各像素部PXR、PXG、PXB的灰度值根据背光装置(LED)的照明光的色度或液晶面板11的各色彩色滤光片11k的分光透过率等的个体差进行白平衡调整,因此,通过例如将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作为“248”,将绿色像素部PXG的灰度值作为“242”,将蓝色像素部PXB的灰度值作为“255”,使显示像素PX进行目标的白色显示。此外,伴随着白平衡调整的各像素部PXR、PXG、PXB的具体灰度值可以根据上述个体差进行适当变更。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背光装置12在以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三色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红色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而构成,该照明光红色的色调浓,该照明光的色度与成为在液晶面板11中进行白色显示时的目标的白色色度(目标白色色度)不同,相对目标白色色度偏移至红色附近。伴随此,控制基板CTR通过控制使三色各像素部PXR、PXG、PXB中的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其他两个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使显示像素PX进行白色显示。具体地,如图13所示,控制基板CTR在调整白平衡的状态下,将绿色像素部PXG的灰度值作为“242”,将蓝色像素部PXB的灰度值作为“255”,相对于此,将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作为“220”,由此使显示像素PX进行在目标白色色度下的显示。也就是说,在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中,相比于绿色光以及蓝色光含有更多红色光,因此,通过控制基板CTR限制使液晶面板11的红色像素部RPX的分散度(光透过的容易度)比绿色像素部PXG以及蓝色像素部PXB的分散度低,显示像素PX的色度变为目标白色色度。此外,在液晶面板11中进行白色显示时的目标白色色度优选为例如色温度12000K左右,并非一定限定于该数值。
并且,在进行红色单色显示的情况下,控制基板CTR使绿色像素部PXG以及蓝色像素部PXB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使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具体地,如图13所示,红色显示时控制基板CTR,通过使绿色像素部PXG以及蓝色像素部PXB的灰度值分别为最小值的“0”,相对于此,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为比白色显示时的“220”大的“255”,使显示像素PX进行目标的红色显示。也就是说,红色显示时,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成为最大值。此处,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在以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三色光的各发光量作为基准时,红色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由于其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的红色光在红色显示时最大限度地透射红色像素部PXR,如图14所示,红色光的透射光量被最大化并且在显示像素PX中显示的红色的色纯度较高。由此,红色显示时的亮度变高并且其色再现范围广。此外,图14表示红色显示时的液晶面板11的透过光谱,其横轴表示波长(单位:nm),纵轴表示“相对亮度(无单位)”。
另外,如图13所示,绿色显示时控制基板CTR通过使绿色像素部PXG的灰度值为最大值,即“255”,使红色像素部PXR以及蓝色像素部PXB的灰度值均为最小值,即“0”,使显示像素PX进行目标的绿色显示。通过使蓝色显示时控制基板CTR使蓝色像素部PXB的灰度值为最大值,即“255”,红色像素部PXR以及绿色像素部PXG的灰度值为最小值,即“0”,使显示像素PX进行目标的蓝色显示。
为了实际证明上述那样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以下的对比实验一。在该对比实验1中,使LED17含有的红色荧光体的含量比以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多时,测定白色显示时的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亮度和红色显示时的色度是如何变化的。具体地,在对比实验一中,从上述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开始阶段性地增加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至5倍,分别测定此时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更详细地,在对比实验一中,将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作为100%时,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40%,180%,220%,260%,300%,,340%,,380%,420%,460%,500%”进行上述各相对亮度测定(图15至图17)。进一步,在对比实验一中,分别测定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红色显示时、绿色显示时以及蓝色显示时的各色度(图18以及图19)。在图15至图19中示出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图15为表示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色度的表。在图15中作为红色显示时的色度,分别记载有与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x值以及y值和与CIE1976色度图有关的u’至以及v’值。图16,横轴为关于红色荧光体的含量将上述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作为100%时的相对值(单位为“%”),相对于此,纵轴为关于白色显示时的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亮度将红色荧光体作为基准含量时的相对值(单位为“%”)时的图表。在图16中“×”的标示在红色显示时显示,“▲”的标示在白色显示时显示。图17是CIE1931色度图,上述那样表示使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时的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推移。图18表示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单色的色度的表。图19为表示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单色的色度的CIE1976色度图,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时的色度区域以两点划线以及“◆”的标示图示,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80%时的色度区域以实线以及“■”的标示图示。
对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15以及图16,可知虽然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多,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越低,但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具有提高的倾向。如这样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下降的理由是因为越增加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红色光的发光量增加,因此在白色显示时不得不使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更小。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提高的理由是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多,红色光的发光量增加,相对于此,红色显示时的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为最大值且发光量增大的红色光直接被利用于显示的原因。特别是,根据图16,由于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107%时,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超过105%,使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在107%以上,在获得足够的红色显示时的亮度提高效果上是优选的。此外,也可以说是,由于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具有与红色荧光体的红色光的相对发光量成比例的倾向,优选使红色光的相对发光量在107%以上。
另一方面,根据图15以及图17可知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x值增加y值减少。如此,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x值增加y值减少意味着图20所示的CIE1931色度图的光谱轨迹中红色波长区域向长波长一侧偏移。因此,可以说是,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域进一步被扩张从而色再现性更加提高。进一步的,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x值增加y值减少意味着图20所示的CIE1931色度图的麦克亚当椭圆中,配置于红色波长区域附近的椭圆沿其短轴方向偏移。由于麦克亚当椭圆表示人不能判别的色差的色度范围,因此可以说是,当如上述那样,红色色度沿着克亚当椭圆的短轴方向偏移时,对于人而言红色的色调的差异更容易被人明显地察觉。也就是说,红色显示时红色的色调容易更鲜明地被使用者认识,在谋求显示品质的提高上是优选的。此外,图20是CIE1931色度图,表示光谱轨迹以及紫界限和麦克亚当椭圆。并且,根据图18以及图19,可知若将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作为180%的话,与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为100%的情况下相比,红色的色域被扩张。这样一来,可知若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增多的话,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域更加被扩张从而色再现性提高。此外,根据图15,也可以说,将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作为180%时,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为141%,获得足够的亮度提高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1,其具有呈现不同颜色的多个像素部PXR、PXG、PXB;背光装置12,其为向液晶面板11照射包含呈现不同颜色的多种颜色的光的照明光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且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多种颜色的光中所包含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控制基板(像素控制部)CTR,其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多个像素部PXR、PXG、PXB中呈现红色(第一颜色)的红色像素部(第一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在红色显示时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
根据这种构成,通过包含从背光装置12发射的多种光的照明光根据其灰度值透射液晶面板11中所具有的多个像素部PXR、PXG、PXB,由此多个像素部PXR、PXG、PXB呈现不同颜色,以此显示规定图像。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由于是比基准白色光红色色调更强的光,因此,在液晶面板11中白色显示时可以通过控制基板CTR进行控制以使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进行白色显示。另一方面,在液晶面板11中红色显示时由控制基板CTR进行控制以使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由此,提高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同时其色再现范围变广。
另外,液晶面板11的构成为:多个像素部PXR、PXB、PXB至少包含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PXR、呈现绿色的绿色像素部PXG以及呈现蓝色的蓝色像素部PXB,对于背光装置12而言,多种颜色的光中至少包含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且第一颜色的光为红色光,控制基板CTR将红色像素部PXR作为第一像素部控制。这样一来,提高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的同时其色再现范围变广。由于与其他颜色相比,红色具有色再现范围的扩张容易被人识别的倾向,更适于谋求与图像有关的显示品质的提高上。
另外,背光装置12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分别作为100%时,红色的光的发光量在107%以上。这样一来,关于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假设基于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的情况下的红色光的发光量的亮度为100%时,获得105%以上的亮度提高效果。
另外,背光装置12具有发射光的蓝色LED元件(发光元件)21、对来自蓝色LED元件21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并且在荧光体中至少含有发射红色光的红色荧光体(第一荧光体),背光装置12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荧光体的含量为基准时,红色荧光体的含量相对地增多。这样一来,当从LED元件21发射光时,至少光的一部分被荧光体进行波长转换,由此,获得背光装置12的照明光。并且,与包含于荧光体中的红色荧光体的含量比与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荧光体的含量的基准值多。因此,从红色荧光体发射的红色光的发光量比与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种光的各发光量的基准值多。这样一来,关于蓝色LED元件21的发光量即使不进行复杂的控制,也可以容易获得作为目的的照明光。
此外,背光装置12至少具有由蓝色LED元件21、收容蓝色LED元件21的壳体23以及将蓝色LED元件21封装于壳体23内并含有荧光体的封装材22构成的LED(光源)17。这样一来,借由将蓝色LED元件21封装于壳体23的封装材22中所含有的荧光体,从蓝色LED元件21发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作为激发光被利用。
另外,LED17以如下方式构成:红色荧光体为使用了锰激活剂的氟硅酸钾。这样一来,红色荧光体,即氟硅酸钾的发光光谱中所包含的主峰的半峰宽足够狭窄,由此,可以发射色纯度高的红色光。并且,在氟硅酸钾中,没有使用高价的稀土类元素作为材料,因此,LED17的制造成本变得低价。另外,氟硅酸钾不容易由于吸湿等发生性能劣化,因此,适于采用使将蓝色LED元件21封装于壳体23内的封装材22含有氟硅酸钾的构成上。
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包括上述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10。根据这种构成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由于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提高且色再现范围变广,因此可以实现显示品质优良的电视图像的显示。
实施方式二
通过图21至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在该实施方式二中,表示将彩色滤光片111k变更为四色的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110TV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10中具备将从调谐器110T输出的电视影像信号转换为该液晶显示装置110用的影像信号的影像转换电路基板110VC。详细地,影像转换电路基板110VC可以将从调谐器110T输出的电视影像信号转换为蓝色、绿色、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影像信号,将产生的各色影像信号输出至被连接于液晶显示面板111的控制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未图示,但参照图11)。另外,电视接收装置110TV包括形成为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成的一对机箱110Ca、110Cb、电源110P以及支架110S。
如图22以及24所示,设置于构成液晶面板111的CF基板111a的内面的彩色滤光片111k中,除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之外还包含有呈现黄色的彩色滤光片,呈现这四个颜色的彩色滤光片按照规定顺序重复排列配置。其中的黄色的彩色滤光片111k为选择性地透射黄色波长区域的光,也就是说红色波长区域的光与绿色波长区域的光的彩色滤光片。也就是说,黄色彩色滤光片111k为同时透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彩色滤光片。红色彩色滤光片111k以及蓝色彩色滤光片111k是相比于绿色彩色滤光片111k以及黄色彩色滤光片111k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以及面积更大的彩色滤光片,为例如1.6倍左右。此外,红色彩色滤光片111k以及蓝色彩色滤光片111k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以及面积彼此几乎相等,另外,绿色彩色率滤光片111k以及黄色彩色滤光片111k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以及面积彼此几乎相等。伴随此,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与红色彩色滤光片111k以及蓝色彩色滤光片111k相对的各像素电极111h相比于与绿色彩色滤光片111k以及黄色彩色滤光片111k相对的各像素电极111h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以及面积更大,为例如1.6倍左右。
并且,在该液晶面板111中,由红色、绿色、蓝色以及黄色的四色彩色滤光片111k以及与其相对的四个像素电极111h的组构成作为显示单位的一个显示像素PX。显示像素PX由红色像素部PXR、绿色像素部PXG、蓝色像素部PXB以及黄色像素部PXY构成,黄色像素部PXY由呈现黄色的滤光片111k和与其相对的像素电极111h构成。这些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PXY通过在液晶面板111的板面中沿行方向(X轴方向)重复排列配置,构成像素群,该像素群沿列方向(Y轴方向)多个排列配置。并且,构成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PXY的各像素电极111h由各自连接的TFT111g分别施加电压,基于该电压值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PXY的液晶层111e的配向状态发生变化,由此,对每一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PXY分别控制液晶面板111的透射光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示像素PX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尺寸以及面积与上述实施方式一中记载的是一样的。
在这种构成的液晶面板111中,虽然通过被输入来自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信号来驱动,但是,在该控制基板中,在图21中所示的影像转换电路基板110VC中从调谐器110T输出的电视影像信号被转换成蓝色、绿色、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影像信号从而产生的各色影像信号被输入,由此,在液晶面板111中,适当控制透射各色的像素部PXR、PXG、PXB、PXY的的透射光量。并且,由于液晶面板111的彩色滤光片111k除呈现光的三原色之外的彩色滤光片之外还具有呈现黄色的彩色滤光片,由该透射光显示的显示图像的色域被扩张,由此,借由其色再现性可以实现优良的显示。而且,透射黄色彩色滤光片111k的光由于具有临近视觉灵敏度峰值的波长,具有对人的眼睛而言以很少的能量就可以察觉到明亮的倾向。由此,即使抑制未图示的背光装置具有的LED的输出也可以获得足够的亮度,可以降低LED消耗电量,由此获得环境性能也优良的效果。
这样一来,由四色像素部PXR、PXG、PXB、PXY构成的显示像素PX,其面积与上述实施方式一记载的显示像素PX相同,相对于此,显示像素PX由四色的各像素部PXR、PXG、PXB、PXY构成。因此,四色的各像素部PXR、PXG、PXB、PXY的面积均比上述实施方式一记载的三个各像素部PXR、PXG、PXB的面积小。这一点,即使依据本实施方式中红色像素部PXR以及蓝色像素部PXB的面积为绿色像素部PXG以及黄色像素部PXY的面积的1.6倍左右,各像素部PXR、PXG、PXB、PXY均比上述实施方式一中记载的各像素部PXR、PXG、PXB都小。具体地,使绿色像素部PXG以及黄色像素部PXY的面积比率均为“1.0”,使红色像素部PXR以及蓝色像素部PXB的面积比例均为“1.6”,相对于此,实施方式一的三色的各像素部PXR、PXG、PXB的面积比例均为约“1.73”。
对这样构成的液晶面板111提供照明光的背光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其构成为:以将照明光作为白色基准光所需的三个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三色光中所包含的红色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并且,控制液晶面板111的驱动的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四色像素部PXR、PXG、PXB、PXY中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即绿色、蓝色以及黄色的各像素部PXG、PXB、PXY的灰度值小,红色显示时绿色、蓝色以及黄色的各像素部PXG、PXB、PXY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白色显示时大。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背光装置的照明光为比基准白色光红色的色调更强的光,在液晶面板111中白色显示时可以通过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绿色、蓝色以及黄色的各像素部PXG、PXB、PXY的灰度值小,进行白色显示。此外,黄色像素部PXY,由于除绿色光之外透射红色光,在白色显示时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黄色像素部PXY的灰度值比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像素部PXG、PXB、PXY的灰度值小。另一方面,液晶面板111中红色显示时,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绿色、蓝色以及黄色的各像素部PXG、PXB、PXY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红色像素部PXR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由此,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提高且其色再现范围广。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如已经叙述的那样,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液晶面板111相比,各像素部PXG、PXB、PXY各自的面积比例降低,因此,伴随着背光装置的照明光中所含有的红色光的发光量增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光的亮度的增加率相对变大。并且,由于背光装置的照明光中所含有的红色光的发光量增多,由此,该照明光变成红色的色调强的照明光,因此,假设与将基准白色光作为照明光的情况相比,黄色显示时的黄色的色度偏移至红色附近。这样的黄色色度的偏移是因为红色光在某种程度上透射黄色滤光片111k而产生的。由此,更适于扩张色再现范围。
为了证实上述作用和效果,进行以下对比实验二。在该对比实验二中,以使用具备四色像素部PXR、PXG、PXB、PXY的液晶面板111为前提,测定当使LED包含的红色荧光体的含量比将背光装置的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多时,白色显示时的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亮度与红色显示时的色度是如何变化的。具体地,在对比实验二中,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从上述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阶段性地增加至五倍,分别测定此时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更详细地,在对比实验二中,将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作为100%,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07%,180%,220%,260%,300%,340%,380%,420%,460%,500%”进行上述各相对亮度的测定(从图25至图27)。进一步,在对比实验二中,分别测定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红色显示时、黄色显示时、绿色显示时以及蓝色显示时的各色度(图28以及如29)。在图25至图29中表示对比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图25为表示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色度的表。在图25中作为红色显示时的色度,分别记载与CIE1931色度图有关的x值以及y值与CIE1976色度图有关的u’值以及v’值。图26为横轴为关于红色荧光体的含量将上述红色荧光体的基准含量作为100%时的相对值(单位为“%”),相对于此,纵轴为关于白色显示时的亮度以及红色显示时的亮度将红色荧光体作为基准含量时的相对值(单位为“%”)的图表。在图26中“■”的标示表示红色显示时,“◆”的标示表示白色显示时。此外,在图26中,为了参考示出与实施方式的对比实验一有关的实验结果(“×”的标示、“▲”的标示)。图27是CIE1931色度图,表示如上述那样使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变化时的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推移。图28为表示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单色的色度的表。图29为表示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180%”时的红色、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单色色度的CIE1976色度图,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00%”时的色度区域以两点划线以及“◆”的标示图示,将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作为“180%”时的色度区域以两点划线以及“■”的标示图示。
对对比实验二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25以及图26,可知存在虽然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多,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下降,然而,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提高这样与对比实验一同样的倾向。变成这种倾向的理由是如在实施方式一的对比实验中说明的那样。在对比实验二的实验结果中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125%时,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高于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的点(第一点)和,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220%时,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低于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的点(第二点)。关于第一点详细说明时,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达到125%时,对比实验二的实验结果的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与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相同,但是,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125%时,对比实验二的实验结果的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高于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大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的差越大。推测是在对比实验二中,以使用具备四色像素部PXR、PXG、PXB、PXY的液晶面板111为前提,与对比实验一那样具备三色像素部PXR、PXG、PXB的液晶面板111相比,各像素部PXR、PXG、PXB、PXY的每一个的面积比例降低,伴随着背光装置的照明光所包含的红色光的发光量变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光的亮度的增加率相对地变大的原因。此外,即使在对比实验二中,也与对比实验一相同,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107%时,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超过105%。
另一方面,当关于第二点进行详细说明时,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220%时,虽然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低于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但是,当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达到220%时,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与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相等。这样一来,推测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超过220%时白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下降的理由为:由于黄色像素部PXY除了绿色光之外也透射红色光,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白色显示时黄色像素部PXY的灰度值比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小,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大白色显示时的黄色像素部PXY的灰度值与绿色以及蓝色的各像素部PXG、PXB的灰度值的差增大。因此,根据对比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以说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在125%~220%的范围内的话,红色显示时的亮度的改善效果高于对比实验一,并且可以避免白色显示时的亮度效率显著下降。此外,也可以说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由于具有与红色荧光体的红色光的相对发光量成比例的倾向,优选红色光的相对发光量在125%~220%的范围。
另一方面,根据图25以及图27,可知具有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越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度的x值增加从而y值减少这样的与对比实验一相同的倾向。变成这种倾向的理由以及由于其获得的效果(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域进一步被扩张从而色再现性进一步提高的效果等)是如在实施方式一的对比实验一中说明的那样。并且,根据图28以及图29,可知将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作为180%的话,与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为100%的情况相比,红色的色域被扩张。这样,可知若红色荧光体的相对含量变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色域进一步被扩张从而色再现性进一步提高。此外,根据图25,可以说将红色荧光体的含量作为180%时,红色显示时的相对亮度为146%,获得比对比实验一的实验结果(141%)更高的亮度提高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液晶面板111的构成为:多个像素部PXR、PXG、PXB、PXY呈现四个以上不同颜色。这样一来,假设与像素部PXR、PXG、PXB呈现三个不同颜色的构成的情况相比,由于各像素部PXR、PXG、PXB、PXY的面积比例降低,伴随着包含于背光装置的照明光中的红色的光的发光量变多,红色显示时的红色的亮度的增加率变得相对大。
另外,背光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将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种光的各发光量分别作为100%时,红色的光的发光量为125%~220%的范围。假设在红色光的发光量低于125%的情况下,存在红色显示时的亮度的改善效果与像素部PXR、PXG、PXB呈现三个不同颜色的构成的情况下是相同程度的可能,反过来,红色光的发光量高于220%情况下,存在白色显示时的亮度效率显著下降的可能。这一点,通过将红色光的发光量设为125%~220%的范围内,红色显示时的亮度的改善效果高于像素部PXR、PXG、PXB呈现三个不同颜色的构成的情况,同时可以避免白色显示时的亮度效率的显著下降。
另外,液晶面板111的构成为:所述多个像素部PXR、PXG、PXB、PXY至少包括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PXR、呈现绿色的绿色像素部PXG、呈现蓝色的蓝色像素部PXB以及呈现黄色的黄色像素部PXY,对于背光装置而言,多种颜色的光中至少包含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并且第一颜色的光为红色光,控制基板将红色像素部PXR作为第一像素部进行控制。在这种构成的液晶面板111中,构成多个像素部PXR、PXG、PXB、PXY的黄色像素部PXY是透射黄色的光,也就是说透射绿色光与红色光的像素部。背光装置的照明光,由于比基准白色光第一颜色,即红色的色调更强,假设与使用了基准白色光的情况相比,与黄色显示时的黄色有关的色度偏移至红色附近。由此,更适于扩张色再现范围。
实施方式三
通过图30或图3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在该实施方式三中,从上述实施方式变更LED217的构成,且在光学板215b中追加波长转换板24的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板215b除微透镜板215b1、棱镜板215b2以及反射型偏光板215b3之外,还包含波长转换板(波长转换部件)24。波长转换板24相对于微透镜板215b1以层积于背侧(靠近LED217的一侧)的方式配置,介于微透镜板215b1与扩散板215a之间而配置。即,波长转换板24相对于LED217被配置于表侧,即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对来自LED2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波长转换板24含有荧光体作为用于对来自LED2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物质。伴随此,如图31所示,LED217的构成为在封装材222不含有荧光体。由此,对于LED217而言,该发射光为蓝色LED元件221的发射光,也就是说蓝色的单色光。并且,波长转换板24中包含将来自LED217的蓝色光的一部分波长转换为红色光的红色荧光体与将来自LED217的蓝色光的一部分波长转换为绿色光的绿色荧光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212的照明光由从LED217发射的一次光,即蓝色光,与被波长转换板24的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波长转换物质)波长转换的二次光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加色混合呈现大体白色并具有规定的色温度或者相关色温度。
波长转换板24至少具有含有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波长转换层(荧光体膜)、与从表背夹持波长转换层并保护它的一对保护层(保护膜)。在波长转换层中,将来自LED217的蓝色单色光作为激发光,发射红色光的红色荧光体与发射绿色光的绿色荧光体被分散配合。由此,波长转换板24将LED217的发射光(蓝色光、一次光)波长转换为呈现相对其色调(蓝色)成为补色的色调(黄色)的二次光(绿色光以及红色光)。波长转换层为在以几乎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方式呈膜状的基材(荧光体载体)上涂布分散配合了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荧光体层而形成的波长转换层。保护层为以几乎透明的合成树脂制的方式呈膜状,防湿性等优良的保护层。
这样一来,各色荧光体为激发波长相比于荧光波长为短波长的下转换型(下偏移型)。该下转换型荧光体为将相对短波长且具有高能量的激发光转换为相对长波长且具有低能量的荧光光的荧光体。因此,假设与使用了激发波长相比于荧光波长为长波长的上转换型荧光体的情况(量子效率为例如28%左右)相比,当量子效率(光的转换效率)为30%~50%左右时,进一步提高。各色荧光体分别为量子点荧光体(Quantum Dot Phosphor)。量子点荧光体通过在纳米尺寸(例如直径为2nm~10nm左右)的半导体结晶中三维空间全方位地锁定电子/空穴或者电子空穴对,因而具有离散的能量准位,通过改变该量子的尺寸,可以适当选择发光光的峰值波长(发光色)等。由于该量子点荧光体的发光光(荧光光)的发光光谱中的峰是陡峭的从而半峰宽变狭窄,其色纯度及其高且其色域广。作为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有组合了成为二价阳离子的Zn、Cd、Hg、Pb等与成为二价阴离子的O、S、Se、Te等的材料(CdSe(硒化镉)、ZnS(硫化锌)等),组合了成为三价阳离子的Ga、In等与成为三价阴离子的P、As、Sb等的材料(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等),进一步有黄铜矿型化合物(CuInSe2等)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量子点荧光体的材料,一并使用上述中的CdSe与ZnS。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为所谓的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的构成为:由带隙较大的半导体物质构成的壳包覆量子点的周围。具体地,作为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优选使用西格玛奥德里奇日本有限责任公司的商品的“Lumidot(注册商标)CdSe/ZnS”。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背光装置212至少具有:具有蓝色LED元件221的LED217,含有荧光体并相对于LED217被配置在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并对LED2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波长转换板(波长转换部件)24。这样一来,由于相对于LED217被配置在出光路径的出口侧的波长转换板24中包含有荧光体,荧光体不容易受到从LED217的蓝色LED元件221发散的热产生而发生性能劣化。另外,在使波长转换板24含有荧光体时,由于采用以高密封性封装荧光体的方法变得容易,适用于使用担心由于吸湿等引起的性能劣化的荧光体。
另外,荧光体为量子点荧光体。这样一来,波长转换板24对光的波长转换效率变得更高,且波长转换后的光的色纯度高。另外,如果采用例如在波长转换板24中以高密封性封装量子点荧光体的封装方法的话,量子点荧光体难以由于吸湿等而发生性能劣化因而是适合的。
实施方式四
利用图32或图3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四中,表示从上述实施方式一将背光装置312变更为侧光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310以边框等将液晶面板311与侧光型背光装置312一体化而构成。此外,液晶面板311的构成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省略重复说明。以下,关于侧光型的背光装置312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2所示,背光装置312具备:具有朝向表侧一侧(液晶面板311侧)开口的光出射部314b的呈大致箱型的机箱314以及以覆盖机箱314的光出射部314b的方式配置的光学部件315。进一步,机箱314内具备:作为光源的LED317、安装有LED317的LED基板318、对来自LED317的光进行导光并导向光学部件315(液晶面板311)的导光板25以及从表侧按压导光板25的框架316。并且,该背光装置312,在其长边一侧的两端部分别具备具有LED317的LED基板318,并且在被夹持于两LED基板318之间的中央侧配置导光板25而形成,成为所谓的侧光型(side light型)。这样一来,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312为侧光型,与实施方式一那样的直下型背光装置12相比,适于谋求薄型化。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侧光型背光装置312不具备实施方式一中所示的直下型背光装置12中使用的反射板20。接下来,对背光装置312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机箱314为金属制成,由与液晶面板311同样呈横长的方形的底板部314a以及从底板部314a的各边的外端分别立起的侧板部314c构成,整体上呈朝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机箱314(底板部314a),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水平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竖直方向)一致。另外,侧板部314c可以被固定于框架316以及边框313。
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光学部件315由三片光学板315b构成,其与上述实施方式一除不具备扩散板15a这一点之外是相同的。如图32所示,框架316具有沿导光板15a的外周缘部延伸的框体状部(边缘状部)316a,能够通过该框体状部316a几乎遍及整个周长从表侧按压该导光板25的外周缘部。如图33所示,框架316的框体状部316a中两长边部分的背侧的面,也就是说与导光板25以及LED基板318(LED317)的相对面中分别安装有使光反射的第一反射板26。第一反射板26具有遍及框体状部316a的长边部分的几乎全长延伸的大小,其与导光板25的LED317侧的端部直接抵接并且总括地从表侧覆盖导光板25的上述端部与LED基板318。框架316通过从表侧按压导光板25的框体状部316a从背侧支撑光学部件315的外周缘部,由此,以光学部件315与后述导光板25的光出射面25a之间隔开规定间隔(空气层)的方式被支撑。进一步地,框架316从框体状部316a朝向表侧突出,并且具有从背侧支撑液晶面板311的外周缘部的液晶面板支撑部316b。
LED317由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成,省略重复说明。如图32所示,LED基板318呈沿机箱3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导光板25的光入射面25b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板状,并使其板面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并行的架势,也就是说使其与液晶面板311以及导光板25(光学部件315)的板面正交的架势被收容于机箱314内。LED基板318以从导光板25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夹持导光板25的方式成对地设置。LED基板318板面的内侧,也就是说朝向导光板25的一侧的面(与导光板25的相对面)中安装有LED317。在LED基板318的安装面318a中,多个LED317沿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排列成一列地(直线地)配置。因此,也可以说LED317在背光装置312的长边侧的两端部,分别沿长边方向多个地排列配置。安装于各LED基板318的多个LED317通过基板布线部(未图示)串联连接。各LED基板318由于以与LED317的安装面318a彼此呈相对状的架势被收容于机箱内,因此,分别被安装在两个LED基板318上的各LED317的发光面317a呈相对状且各LED317的光轴与Y轴几乎一致。
导光板25由折射率比空气充分高且几乎透明的(透光性优良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的丙烯树脂材料等)构成。如图32所示,导光板25与液晶面板311以及机箱314同样地呈在俯视时横长的方形,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导光板25在机箱314内配置于液晶面板311以及光学部件315的正下方位置,以在配置于机箱314的长边侧的两端部的一对LED基板318之间在Y方向上被夹持的方式配置。因此,LED317(LED基板318)与导光板25的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相对于此,光学部件315(液晶面板311)与导光板25的排列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二排列方向彼此正交。并且,导光板25具有导入从LED317朝Y轴方向发射的光并使该光在内部传播且以朝向光学部件315侧(Z轴方向)的方式向上并出射的功能。
如图33所示,导光板25的板面中,朝向表侧的板面成为使内部光朝光学部件315以及液晶面板311出射的光出射面(出光板面)25a。相对于导光板25的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中沿X轴方向呈长边状的长边侧的两端面分别与LED317(LED基板318)隔开规定间隔呈相对状,它们成为从LED317发射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入光端面)25b。光入射面25b为沿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并行的面,相对于光出射面25a大致正交的面。与导光板25的光出射面25a相反侧的相反板面25c中,能够反射导光板25内的光并可以朝表侧向上的第二反射板27以覆盖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第二反射板27被扩张至在俯视时与LED基板318(LED317)重叠的范围并以在与表侧的第一反射板26之间夹持LED基板318(LED317)的方式配置。由此,通过在二反射板26、27之间重复反射来自LED317的光,能够使来自LED317的光相对光入射面25b有效地入射。此外,导光板25的光出射面25a或者相反板面25c的至少任意一个中,使内部光反射的反射部(未图示)或者使内部光散射的散射部(未图示)以具有规定面内分布的方式被图案化,由此,进行控制以使来自光出射面25a的出射光在面内均一地分布。
实施方式五
利用图34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五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五中,表示从上述实施方式四变更LED417的结构,在光学板415b中追加波长转换板424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四同样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3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板415b(光学部件415)中除微透镜板415b1、棱镜板415b2以及反射型偏光板415b3之外,还包含波长转换板424。该波长转换板424由于使与上述实施方式三中记载的波长转换板为相同之物,因此放弃详细说明,但是含有对来自LED4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物质,即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波长转换板424以相对于微透镜板415b1层积于背侧(靠近LED417一侧)的方式配置,且介于微透镜板415b1与导光板425之间而配置。LED417为不含有荧光体的构成且发射蓝色的单色光的LED417,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三中记载的LED为相同之物,因此放弃详细说明(参照图31)。所以,当从LED417发射的光,入射至导光板425的光入射面425a后在导光板425内传播并从该光出射面425a出射时,在透射以覆盖光出射面425a的方式配置的波长转换板424的过程中其一部分被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波长转换为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412的照明光由从LED317发射的一次光,即蓝色与被波长转换板424的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波长转换的二次光,即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加色混合而呈现大体白色,具有规定的色温度或者相关色温度。
实施方式六
利用图3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六中,表示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五记载的波长转换板424使用波长转换管28的情况。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五相同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管(波长转换部件)28以介于LED517与导光板525的光入射面525b之间的方式,也就是相对于LED517配置于出光路径的出口侧,对来自LED5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波长转换管28含有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作为用于对来自LED517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物质。波长转换管28在导光板525的光入射面525b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延伸,对光入射面525b遍及几乎全长呈相对状且以相对于被安装在LED基板518的所有LED517呈相对状的方式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五那样波长转换板424以覆盖导光板425的光出射面425a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参照图34),使波长转换管28含有的荧光体的含量少,因此,适于谋求低成本化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为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四中记载的波长转换板424(参照图34)使用了波长转换管28的构成,光学板515b(光学部件515)由微透镜板515b1、棱镜板515b2以及反射型偏光板515b3三片构成。
波长转换管28由几乎透明并呈管状的容器(毛细管)28a、被封入容器28a中并具含有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荧光体含有部28b构成。容器28a为例如玻璃制,具有内部被封入有荧光体含有部28b的空间的空洞部(中空),沿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切断的剖面形状呈纵长的方形。容器28a在制造过程中长度方向的一端开口,从此处开始荧光体含有部28b被填充于内部空间。并且,若荧光体含有部28b的填充结束,通过闭塞容器28a的开口部,封装填充于内部空间的荧光体含有部28b,防止绿色荧光体由于吸湿等发生性能劣化。上述实施方式一记载的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以规定配合比例分散配合于荧光体含有部28b中。荧光体含有部28b在Z轴方向的尺寸比LED517的相等尺寸(高度尺寸)大,由此,从LED517发射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被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分别高效地波长转换成红色光以及绿色光。
实施方式七
利用图3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七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七中,表示从上述实施方式一变更LED617的构成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的构造、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3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LED517具备分别发射红色、绿色、蓝色的各色光的三个LED元件621、29、30。详细地,LED617具有发射蓝色光的蓝色LED元件621、发射绿色光的绿色LED元件(绿色发光元件、发光元件)29、发射红色光的红色LED元件(红色发光元件、发光元件)30、封装这些LED元件621、29、30的封装材622以及收容它们的壳体623。因此,该LED617的构成为不具有如上述实施方式一中记载的那样的荧光体。这三个LED元件621、29、30在壳体623的底面的面内以规定顺序排列的方式配置。蓝色LED元件621与上述实施方式一记载的蓝色LED元件是一样的。绿色LED元件29为由例如InGaN、GaP等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半导体,通过向正方向施加电压发射包含在绿色波长区域(约500nm~约570nm)中的波长的绿色单色光。红色LED元件30为由例如GaP、GaAsP等半导体才材料构成的半导体,通过向正方向施加电压发射包含在红色波长区域(约600nm~780nm)中的波长的红色单色光。这些绿色LED元件29以及红色LED元件30的发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那样使封装材22中含有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的情况的荧光光相比的话,适于谋求进一步提高色纯度,色再现性的进一步提高上。对这样的LED617而言,其出射光中包含有蓝色LED元件621发射的蓝色光、绿色LED元件29发射的绿色光、红色LED元件30发射的红色光,由于这三色光的加色混合发光光整体呈现大体白色并具有规定的色温度或者相关色温度。这个LED617的发光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同样地直接成为背光装置的照明光。
红色LED元件30至少被连接于与蓝色LED元件621以及绿色LED元件29不同的驱动电路,与蓝色LED元件621以及绿色LED元件29相比的话,以相对高的电流值(定电流驱动的情况)或者高点亮期间比例(PWM驱动的情况)被驱动。此外,各LED元件621、29、30的驱动电路,由于LED元件621、29、30的的元件特性不同,优选为全部独立的驱动电路,但是关于蓝色LED元件621以及绿色LED元件29并不一定限于以上表述的那样。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背光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照射至液晶面板的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各LED元件621、29、30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发射红色光的红色LED元件30的发光量相对增多。此外,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液晶面板的三个像素部中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其他颜色,即,绿色像素部以及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小,红色显示时的绿色像素部以及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根据这样的构成,背光装置的照明光由于为相比于基准白色光红色色调更强的的光,在液晶面板中白色显示时可以通过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绿色像素部以及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小,进行白色显示。另一方面,在液晶面板中红色显示时通过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绿色像素部以及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小且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由此,红色显示时的亮度提高且其色再现性广。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背光装置至少具有分别发射多种颜色的光的多个LED元件(发光元件)621、29、30,背光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多个LED元件621、29、30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发射红色的光的红色LED元件(第一发光元件)30的发光量相对增多。这样一来,由多个LED元件621、29、30发射的多种颜色的光构成背光装置的照明光。并且,多个LED元件621、29、30中所包含的红色LED元件30的发光量比以将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各LED元件621、29、30的各发光量的基准值多。假设与背光装置具备一个由LED元件和对该LED元件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构成的LED的构成的情况相比,在进一步提高从各LED元件621、29、30发射的各色光的色纯度,适于谋求色再现性的提高上。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除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在进行白色显示时的各像素部的灰度值的具体的数值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进行红色显示时,将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绿色像素部、蓝色像素部、黄色像素部)的灰度值作为最小值“0”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作为比0大的值也是可能的。这对于蓝色显示时、绿色显示时、黄色显示时也是同样的。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在进行红色显示时,将显示色与同色像素部的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作为最大值“255”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作为比255小的值。这对于蓝色显示时、绿色显示时、黄色显示时也是同样的。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以将背光装置的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三色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红色光的发光量相对增多,并且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白色显示时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小,且红色显示时的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使包含于照明光中的绿色光或者蓝色光的发光量比基准发光量(发光量的基准值)多,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白色显示时绿色像素部或者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小且绿色显示时或者蓝色显示时绿色像素部或者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白色显示时大。
(5)除上述(4)之外,也可以使照明光中所包含的红色光以及绿色光的发光量比基准发光量多,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白色显示时红色像素部以及绿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小,红色显示时与绿色显示时红色像素部与绿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均比白色显示时大。
(6)除上述(5)之外,也可以使也可以使照明光中所包含的红色光以及蓝色光的发光量比基准发光量多,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白色显示时红色像素部以及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绿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小,红色显示时与蓝色显示时红色像素部与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均比白色显示时大。
(7)除上述(6)之外,也可以使也可以使照明光中所包含的绿色光以及蓝色光的发光量比基准发光量多,由控制基板进行控制以使白色显示时绿色像素部以及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比红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小,绿色显示时与蓝色显示时绿色像素部与蓝色像素部的灰度值均比白色显示时大。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使用具备三色或者四色的像素部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具备五色以上的像素部的液晶面板。在五色以上的像素部中,优选例如除红色像素部、绿色像素部、蓝色像素部以及黄色像素部之外还使其包含呈现青色(シアン色)的青色像素部。当然也可以追加呈现青色以外的颜色的像素部。
(9)在上述实施方式二中,虽然示出了使用具备红色像素部、绿色像素部、蓝色像素部以及黄色像素部四色像素部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代替黄色像素部具备呈现青色的青色像素部的液晶面板。当然也可以代替黄色像素部设置呈现青色以外的颜色的像素部。此外,也可以使用代替黄色像素部具备透射所有可视光线的几乎透明的透明像素部的液晶面板。
(10)除上述各实施方式之外,液晶面板的面内的各色的像素部的具体的排列顺序或者各色的像素部的具体的面积比例等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11)除上述实施方式一、二、四之外,关于LED所具备的蓝色LED元件、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的发光光谱(峰值波长的数值、峰值的半峰宽的数值等),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这一点,对于实施方式三、五至七中记载的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中所含有的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或者LED中所具备的绿色LED元件以及红色LED元件也是同样的。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构成为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分别包含绿色荧光体以及红色荧光体的构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仅包含黄色荧光体的构成,或者除黄色荧光体之外还包含红色荧光体或者绿色荧光体的构成。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LED至少具备蓝色LED元件的构成,但也可以使用代替蓝色LED元件具备发射可见光线,即紫色光的紫色LED元件的LED或者发射紫外线(例如近紫外线)的紫外线LED元件(近紫外线LED元件)等。这种情况下,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荧光体优选使用红色荧光体、绿色荧光体以及蓝色荧光体。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追加黄色荧光体或者代替红色荧光体以及绿色荧光体作为黄色荧光体。
(14)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二中记载的构成组合至实施方式三~七中记载的构成中。
(15)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四中记载的构成组合至实施方式七中记载的构成中。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三、五、六中,虽然举例示出了作为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中包含的荧光体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作为由CdSe以及ZnS构成的核壳型的情况,但也可以使用将内部组成作为单一组成的核型量子点荧光体。例如,也可以单独使用组合了成为二价阳离子的Zn、Cd、Hg、Pb等与成为二价阴离子的O、S、Se、Te等的材料(CdSe、CdS、ZnS)。进一步,还可以单独使用组合了成为三价阳离子的Ga、In等与成为三价阴离子的P、As、Sb等的材料(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等)或者黄铜矿型化合物(CuInSe2等)等。另外,除核壳型或者核型的量子点荧光体之外,也可以使用合金型的量子点荧光体。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含有镉的量子点荧光体。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三、五、六中,虽然举例示出了作为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中包含的荧光体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作为CdSe以及ZnS的核壳型的情况,也可以使用组合其他材料形成的核壳型量子点荧光体。另外,也可以将作为波长转换板中所含的荧光体使用的量子点荧光体作为不含有Cd(镉)的量子点荧光体。
(18)除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荧光体可以使用硫化物荧光体,具体地作为绿色荧光体可以使用SrGa2S4:Eu2+,作为红色荧光体可以使用(Ca,Sr,Ba)S:Eu2+。
(19)除上述(18)之外,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绿色荧光体可以为(Ca,Sr,Ba)3SiO4:Eu2+、Ca3Sc2Si3O12:Ce3+等。另外,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红色荧光体可以为(Ca,Sr,Ba)2SiO5N8:Eu2+、CaAlSiN3:Eu2+等。进一步,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黄色荧光体可以为可以是(Y,Gd)3(Al,Ga)5O12:Ce3+(通称YAG:Ce3+)、α-SiAlON:Eu2+、(Ca,Sr,Ba)3SiO4:Eu2+等。
(20)除上述(18)、(19)以外,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荧光体可以使用有机荧光体。作为有机荧光体可以使用例如以三唑、噁二唑(日语:オキサジアゾール)为基本骨骼的低分子有机荧光体。
(21)除上述(19)、(19)、(20)以外,作为使LED、波长转换板以及波长转换管含有的荧光体可以使用通过缀饰光子(日语:ドレスト光子)(近场光)带来的能量移动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作为这种荧光体,具体地,优选使用使直径3nm~5nm(优选为4nm左右)的氧化锌量子点(ZnO-QD)中分散/混合DCM色素的构成的荧光体。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作为构成LED的蓝色LED元件的材料使用InGaN的情况,但作为其他LED元件材料,也可以使用例如GaN、AlGaN、GaP、ZnSe、ZnO、AlGaInP等。另外,在实施方式七中,构成LED的绿色LED元件或者红色LED元件的具体材料也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机箱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但也可以用合成树脂制成机箱。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具备三片或者四片光学部件的构成,但也可以将光学部件的片数变更为两片以下或者五片以上。另外,也可以对使用的光学部件的种类进行适当变更,也可以使用例如扩散板等。另外,对光学部件的具体的层积顺序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2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具备以分别覆盖LED的方式配置的扩散透镜的实施方式,但在省略了扩散透镜的构成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26)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三中,虽然示出了框架介于扩散板与光学板之间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光学板相对于扩散板直接层积于表侧的构成。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省略框架。此外,在实施方式三中,构成可以为波长转换板相对于扩散板直接层积于表侧,其他光学板相对于波长转换板直接层积于表侧。
(27)除上述实施方式一~三以外,机箱内的LED基板的具体的设置数、LED基板中的LED以及扩散板的具体的安装数等也可以适当进行变更。例如,机箱的底板部的板面内多个LED基板可以排列成矩阵状配置,或者LED基板的安装面内多个LED可以排列成矩阵状配置。
(28)在上述实施方式四~六中,虽然示出了框架介于导光板与光学板之间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光学板相对导光板直接层积在表侧的构成。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框架的框体状部以从表侧按压光学板群的方式配置,且通过框体状部从背侧支撑液晶面板的构成。此外,在实施方式五中,构成为波长转换板相对于导光板直接层积于表侧,其他的光学板相对于波长转换板直接层积于表侧。
(29)在上述实施方式四~六中,虽然示出了LED基板以导光板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分别成为光入射面的方式配置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以导光板的一对短边侧的端面分别成为光入射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
(30)在上述实施方式四~六中,虽然举例示出了两侧入光型的侧光型背光装置,但也可以使用以导光板的一条长边侧的端面或者一条短边侧的端面成为光入射的方式配置LED的单侧入光型的侧光型的背光装置。
(31)除上述实施方式四~六以外,也可以以导光板的三边的端面分别成为光入射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以导光板的四边的端面全部成为光入射面的方式配置LED基板。
(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作为光源使用LED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使用有机EL等其他光源。
(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液晶面板以及机箱处于使其短边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向放置状态的实施例,但液晶面板以及机箱处于使其长边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向放置状态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使用了TFT,但对于使用了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适用,除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在黑白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适用。
(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之外,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了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在使用了MEMS(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显示面板等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3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在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具体地,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作为电子广告牌(数字标牌)或者电子黑板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符号说明
10、110、3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111、3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212、312、412…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7、217、317、417、517、617…LED(光源),21、221、621…蓝色LED元件(发光元件)、22、222、622…封装材料,23、623…壳体,24、424…波长转换板(波长转换部件),28…波长转换管(波长转换部件),29…绿色LED元件(发光元件),30…红色LED元件(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CTR…控制基板(像素控制部),PXB…蓝色像素部(像素部、呈现其他的颜色的像素部),PXG…绿色像素部(像素部、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PXR…红色像素部(像素部、第一像素部),PXY…黄色像素部分(像素部分、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具有呈现不同颜色的多个像素部;
照明装置,其对所述显示面板照射包括呈现不同颜色的多种颜色的光的照明光,且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所述多种颜色的光中所包含的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选择性地增多;
像素控制部,其进行控制以使在白色显示时所述多个像素部中呈现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像素部的灰度值比呈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小,在所述第一颜色显示时呈现所述其他颜色的像素部的灰度值比所述白色显示时小且所述第一像素部的灰度值比所述白色显示时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示显示面板的构成为:所述多个像素部至少包括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呈现绿色的绿色像素部以及呈现蓝色的蓝色像素部,
对于所述照明装置而言,所述多种颜色的光中至少包含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且所述第一颜色的光为所述红色光,所述像素控制部将所述红色像素部作为所述第一像素部而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将所述照明光作为所述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分别为100%时,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为107%以上。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示显示面板的构成为所述多个像素部呈现四个以上不同颜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将所述照明光作为所述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各发光量均为100%时,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发光量在125%~220%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的构成为:所述多个像素部至少包括呈现红色的红色像素部、呈现绿色的绿色像素部、呈现蓝色的蓝色像素部以及呈现黄色的黄色像素部,
对于所述照明装置而言,所述多种颜色的光中至少包含红色光、绿色光以及蓝色光且所述第一颜色的光为所述红色光,所述像素控制部将所述红色像素部作为所述第一像素部而控制。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具有发光的发光元件、对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且所述荧光体中至少包含发射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荧光体,
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荧光体的含量为基准时,所述第一荧光体的含量相对增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具有由所述发光元件、收容所述发光元件的壳体、将所述发光元件封装在所述壳体内并含有所述荧光体的封装材料构成的光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第一荧光体为使用锰作为激活剂的氟硅酸钾。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具有:具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光源、含有所述荧光体并相对于所述光源配置于出光路径的出口侧且对所述光源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波长转换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荧光体为量子点荧光体。
12.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至少具有分别发射所述多种颜色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照明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以将所述照明光作为基准白色光所需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各发光量为基准时,发射所述第一颜色的光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量相对增多。
13.具备如权利要求1至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1169 | 2015-06-30 | ||
JP2015131169 | 2015-06-30 | ||
PCT/JP2016/069075 WO2017002781A1 (ja) | 2015-06-30 | 2016-06-28 |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51420A true CN107851420A (zh) | 2018-03-27 |
Family
ID=57608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8057.8A Pending CN107851420A (zh) | 2015-06-30 | 2016-06-28 |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188610A1 (zh) |
EP (1) | EP3319078A4 (zh) |
JP (1) | JP6496023B2 (zh) |
CN (1) | CN107851420A (zh) |
WO (1) | WO201700278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76198A (zh) * | 2020-02-26 | 2022-10-11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67025B (zh) * | 2016-06-01 | 2019-02-01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 |
KR102646632B1 (ko) * | 2016-09-20 | 2024-03-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101947643B1 (ko) * | 2016-12-02 | 2019-0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반도체 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7255885B (zh) * | 2017-08-16 | 2020-02-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US11561433B2 (en) * | 2018-06-22 | 2023-01-24 |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quid display panel and backlight device emitting light toward back surfac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JP7275616B2 (ja) * | 2019-02-06 | 2023-05-1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光学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
JP7339844B2 (ja) * | 2019-10-21 | 2023-09-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54699A (zh) * | 2006-09-30 | 2008-04-02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发光装置及具有其的面光源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 |
CN101278331A (zh) * | 2005-10-03 | 2008-10-01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US20080284719A1 (en) * | 2007-05-18 | 2008-11-2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CN102347009A (zh) * | 2010-07-27 | 2012-02-08 | 索尼公司 | 液晶显示器 |
CN102597859A (zh) * | 2009-10-29 | 2012-07-18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WO2012140551A1 (en) * | 2011-04-13 | 2012-10-1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Generation of image signals for a display |
JP2012220517A (ja) * | 2011-04-04 | 2012-11-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投写型表示装置 |
CN102985963A (zh) * | 2010-07-09 | 2013-03-20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WO2014203841A1 (ja) * | 2013-06-18 | 2014-12-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129611A1 (ja) * | 2005-05-30 | 2006-1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レーザ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表示方法 |
JP2007141738A (ja) * | 2005-11-21 | 2007-06-07 | Sharp Corp | 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の制御方法、照明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GB2442505A (en) * | 2006-10-04 | 2008-04-09 | Sharp Kk | A display with a primary light source for illuminating a nanophosphor re-emission material |
JP2008158454A (ja) * | 2006-12-26 | 2008-07-10 | Sony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16
- 2016-06-28 EP EP16817889.5A patent/EP331907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6-28 WO PCT/JP2016/069075 patent/WO201700278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8 US US15/740,108 patent/US2018018861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06-28 CN CN201680038057.8A patent/CN107851420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6-28 JP JP2017526354A patent/JP649602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8331A (zh) * | 2005-10-03 | 2008-10-01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 |
CN101154699A (zh) * | 2006-09-30 | 2008-04-02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发光装置及具有其的面光源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 |
US20080284719A1 (en) * | 2007-05-18 | 2008-11-2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CN102597859A (zh) * | 2009-10-29 | 2012-07-18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985963A (zh) * | 2010-07-09 | 2013-03-20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 |
CN102347009A (zh) * | 2010-07-27 | 2012-02-08 | 索尼公司 | 液晶显示器 |
JP2012220517A (ja) * | 2011-04-04 | 2012-11-1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投写型表示装置 |
WO2012140551A1 (en) * | 2011-04-13 | 2012-10-18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Generation of image signals for a display |
WO2014203841A1 (ja) * | 2013-06-18 | 2014-12-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76198A (zh) * | 2020-02-26 | 2022-10-11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CN115176198B (zh) * | 2020-02-26 | 2024-03-19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19078A4 (en) | 2018-08-08 |
US20180188610A1 (en) | 2018-07-05 |
WO2017002781A1 (ja) | 2017-01-05 |
JPWO2017002781A1 (ja) | 2018-06-07 |
EP3319078A1 (en) | 2018-05-09 |
JP6496023B2 (ja) | 2019-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54592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CN107851420A (zh) |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US9804436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 |
JP6532179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8210701B2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CN107250659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7407465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7960115A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4737311A (zh) | 发光半导体器件 | |
CN104854652B (zh) |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7429885A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7407834A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
CN109799647A (zh) |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 |
CN105009196B (zh) |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 |
WO2016158369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CN107407464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KR101711166B1 (ko) |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WO2017051852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6158728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JP6781559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