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9439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79439B CN107079439B CN201580060258.3A CN201580060258A CN107079439B CN 107079439 B CN107079439 B CN 107079439B CN 201580060258 A CN201580060258 A CN 201580060258A CN 107079439 B CN107079439 B CN 1070794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
- user terminal
- base station
- radio base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abstract 9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abstract 9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82 thermal adhesion gran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678 band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050 conventional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31 aggre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2—Symbol synchronis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适当地进行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为6个以上的扩展载波聚合。与设定由一个以上的小区构成的多个小区组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具有:控制单元,能够对由无线基站所设定的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进行控制;以及发送接收单元,接收与由所述无线基站所设定的多个分量载波有关的信息,且按每个小区组,对属于小区组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反馈ACK/NACK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成为规范(非专利文献1)。以从LTE的进一步的宽带化以及高速化为目的,LTE advanced成为规范,进一步,例如,正在研究被称为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的LTE的后继系统。
LTE Rel.10/11的系统带域包括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域作为一个单位的至少一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这样,将汇集多个分量载波而宽带化的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在作为LTE的进一步的后继系统的LTE Rel.12中,正在研究多个小区在不同的频带(载波)中使用的各种方案。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实质上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应用上述的载波聚合。在形成多个小区的无线基站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考虑应用双重连接(DC:dual connectivity)。
在Rel.8至12的LTE中,设想在授权给运营商的频带、即授权带域中进行排他的运行而进行了规范。作为授权带域,例如使用800MHz、2GHz或者1.7GHz等。
在Rel.13以后的LTE中,不需要授权的频带、即非授权带域中的运行也作为目标进行研究。作为非授权带域,例如使用与Wi-Fi相同的2.4GHz或者5GHz带等。在Rel.13LTE中,将授权带域和非授权带域之间的载波聚合(LAA:授权辅助接入(license-assistedaccess))作为研究对象,但将来,双重连接或非授权带域的独立(Stand-alone)也有可能成为研究对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LTE Rel.10/11/12中的载波聚合中,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被限制为最多5个。在LTE Rel.13以后,为了实现更加灵活且快速的无线通信,正在研究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为6个以上,将这些分量载波进行捆绑的扩展载波聚合。
但是,为了实现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为6个以上的扩展载波聚合,设想需要PUCCH的扩展或MAC控制方式的变更。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进行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为6个以上的扩展载波聚合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与设定由一个以上的小区构成的多个小区组的无线基站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有:控制单元,能够对由所述无线基站所设定的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进行控制;以及发送接收单元,接收与由所述无线基站所设定的多个分量载波有关的信息,且按每个小区组,对属于所述小区组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反馈ACK/NACK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地进行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为6个以上的扩展载波聚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现有的载波聚合的图。
图2是说明扩展载波聚合的图。
图3是说明第一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第一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5是说明第一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6是说明第二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第二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8是说明第二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9是说明第二方式中的扩展载波聚合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说明指示第三方式中的激活/去激活的MAC CE的图。
图11是说明第三方式中的小区组的激活/去激活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LTE Rel.10中,导入了最多捆绑5个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通过宽带化而实现了快速的数据速率(参照图1A)。
在LTE Rel.11中,导入了在进行带间载波聚合(Interband carrieraggregation)的分量载波间能够进行独立且不同的定时控制的多定时提前(MTA:multipletiming advance),实现了基于非同一位置配置(non-co-located)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的优化(参照图1B)。
在应用了多定时提前的载波聚合中,支持根据发送定时而被分类的定时提前组(TAG:timing advance group)。在图1B中,CC#1至CC#3被编组为TAG#1,CC#4以及CC#5被编组为TAG#2。基于定时提前值的发送定时的控制按每个定时提前组独立进行。这样,在应用了多定时提前的载波聚合中,通过用户终端独立地调整属于各定时提前组的分量载波的发送定时,能够对齐无线基站中的来自用户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定时。例如,在由无线基站形成的CC#1至CC#3中发送的信号和由连接到该无线基站的RRH(远程无线头(remoteradio head))形成的CC#4以及CC#5中,能够独立地对用户终端的上行链路发送信号的发送定时进行控制。
在LTE Rel.12中,导入了将通过无法忽略延迟的非理想回程(non-idealbackhaul)而被连接的多个无线基站的小区组(CG:cell-group)进行捆绑的双重连接,实现了更加灵活的配置(参照图1C)。
在双重连接中,设想在多个无线基站分别具备的调度器间独立地进行调度。在用户终端中,由无线基站设定多个小区组(CG:cell group),在小区组间独立地进行调度或HARQ控制。由此,实现了基于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该分量载波属于由独立地进行调度的无线基站形成的各小区组。此外,在双重连接中,在被设定的小区组中也支持多定时提前。
在图1C中,CC#1至CC#3被编组为小区组#1,CC#4以及CC#5被编组为小区组#2。此外,在小区组#1中,CC#1以及CC#2被编组为TAG#1,CC#3被编组为TAG#2。在小区组#3中,CC#4以及CC#5被编组为TAG#3。这样,在应用了双重连接以及多定时提前的载波聚合中,例如,在由第一无线基站以及连接到该第一无线基站的RRH形成的CC#1至CC#3中发送的信号和在由第二无线基站形成的CC#4以及CC#5中发送的信号通过独立的调度器进行控制。进一步,在各小区组中,属于不同的定时提前组的分量载波间,发送定时在各无线基站的调度器间被调整,能够对齐无线基站中的来自用户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定时。
但是,如图1A至图1C所示,在LTE Rel.12以前,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configure)的分量载波数目被限制为最多5个。
相对于此,在LTE Rel.13中,正在研究消除了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的限制的扩展载波聚合(CA enhancement)。例如,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如图2所示,正在研究捆绑16个分量载波。通过这样的扩展载波聚合,实现更加灵活且快速的无线通信。此外,通过这样的扩展载波聚合,能够捆绑连续的超宽带域的多个分量载波。
在这样的扩展载波聚合中,存在在上行控制信道中所需的反馈信息的开销变大的课题。作为在上行控制信道中反馈的控制信息,有HARQ-ACK(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确认(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或CQI(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但是,由于设想在至此为止的载波聚合中设定5个为止的分量载波,所以在现有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的格式中,只能复用最多5个分量载波量为止的HARQ-ACK。此外,关于CQI,在PUCCH中反馈的情况下,也只能发送一个分量载波量的CQI。
进一步,在这样的扩展载波聚合中,还存在与下行链路有关的用户终端控制变得麻烦的课题。在现有的载波聚合中,按每个分量载波独立地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或者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的处理。因此,根据分量载波数目增加,需要该分量载波数目倍的控制处理。
这样,为了实现扩展载波聚合,存在需要PUCCH的扩展或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控制方式的变更的课题。
对此,本发明人发现了用于不需要PUCCH的扩展或MAC控制方式的变更就实现消除了能够对每个用户终端设定的分量载波数目的限制的扩展载波聚合的结构。
(第一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利用在现有的双重连接中规定的双重PUCCH(Dual-PUCCH)。
在双重连接中,对属于各小区组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设定了PUCCH。由此,按每个小区组独立地进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反馈。设定了PUCCH的分量载波例如是主小区(PCell)。
因此,通过将能够捆绑最多5个分量载波的现有的载波聚合和双重连接的结构进行组合,能够实现可支持最多10个分量载波的扩展载波聚合(参照图3A)。
在图3A所示的例中,在由分量载波#1至#5的5个CC构成的小区组#1以及由分量载波#6至#10的5个CC构成的小区组#2中,对分量载波#1以及#6分别设定了PUCCH。用户终端按每个小区组,通过最多5个分量载波的现有LTE的结构进行UCI反馈。
在各小区组内,可以设定有多定时提前、即定时提前组(TAG:TA group)(参照图3B)。
通过将按每5个分量载波设定PUCCH的分量载波增加一个,例如能够实现可支持最多15个分量载波或最多20个分量载波的扩展载波聚合(参照图4)。即,通过将现有的载波聚合和双重连接的结构进行组合,能够增加在扩展载波聚合中能够支持的最多分量载波数目。
在图4所示的例中,在小区组#1至#4之间进行扩展载波聚合。各小区组由最多5个分量载波构成。即,该扩展载波聚合支持20个分量载波。对属于各小区组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设定了PUCCH。用户终端按每个小区组,通过最多5个分量载波的现有LTE的结构进行UCI反馈。
在图4所示的例中,在2个以上的小区组间还能够应用双重连接。
用户终端也可以将本终端支持下行链路载波聚合以及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带域组合信息(band combination)报告给网络。用户终端也可以将能够对不同的小区组设定的带域的组合、或能够设定PUCCH的分量载波的信息(能力(capability))等报告给网络。
网络将进行下行链路载波聚合或者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的信息、小区组设定信息、以及各小区组中的PUCCH设定分量载波的信息通过高层信令通知给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基于被通知的所述信息,开始基于扩展载波聚合的通信,按每个小区组,通过最多5个分量载波的现有LTE的结构而反馈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
关于在LTE Rel.11中定义的定时提前组(TAG),能够设定的TAG数目为最多4个为止。但是,在扩展载波聚合中,随着分量载波数目的增加,可以增加能够设定的TAG数目。例如,如图5A所示,可以设定8个定时提前组。
多个定时提前组一般在用户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基站的发送接收点不同时进行设定。因此,在现实中,需要多个(例如,8个)定时提前组的可能性较低,所以认为TAG数目只要是在现有的规范中支持的数目就足够。因此,可以与增加分量载波数目或小区组数目相比,更加限制增加TAG数目。例如,如图5B所示,可以将多个小区组容纳在同一定时提前组中。此时,由于即使不增加用户终端必须独立地进行定时控制的TAG数目也能够增加进行载波聚合的分量载波数目,所以能够抑制用户终端的成本或电池消耗的增加,且提高峰值的通信数据速率。
(第二方式)
在第二方式中,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利用在现有的载波聚合中规定的单一PUCCH(Single-PUCCH)。
如上所述,在现有的PUCCH中,只能发送最多5个分量载波量的HARQ-ACK。在扩展载波聚合中,为了解决能够对1个PUCCH进行复用的ACK/NACK(A/N)比特数目超出的问题,也可以将多个分量载波进行编组,在该组中设为捆绑(bundling)A/N的结构。
在图6所示的例中,要进行扩展载波聚合的20个分量载波被编组为A/N组#1至#4。A/N组与定时提前组或者小区组相同。即,用户终端可以将定时提前组或者小区组当作所述A/N组。属于A/N组的各分量载波分别接收包括各分量载波的下行链路分配信息(DL分配(DLassignment))的PDCCH或者EPDCCH(扩展PDCCH),并按每个组捆绑表示其结果的肯定应答(ACK)或者否定应答(NACK)。用户终端使用PCell的PUCCH资源而发送UCI(A/N捆绑)。图6时的A/N比特数目为4比特。在各分量载波中应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andmultiple-output))的情况下,例如,若发送接收2倍的数据,则其A/N比特数目最多成为8比特。
但是,此时,在A/N组内的任一个分量载波中发生了下行链路分配信息的接收错误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尽管不能准确地接收通过该A/N组的该分量载波而被分配的下行链路数据,但由于不能识别该数据有无本身,所以有可能导致将确认应答判定为肯定应答(ACK)。因此,无线基站可以按每个A/N组(或者,定时提前组、小区组)发送下行链路分配信息,而不是按每个分量载波发送。即,可以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assignment)以及上行链路控制信息(HARQ-ACK)都按每个A/N组进行。用户终端若检测到下行链路分配信息,则捆绑对于全部分配的确认应答(A/N),若不能检测到下行链路分配信息,则全部分配成为不连续发送(DTX: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在图7所示的例中,要进行扩展载波聚合的20个分量载波被编组为A/N组#1至#4,按每个组进行下行链路分配或A/N捆绑(bundling)。下行链路分配信息(DL assignment)在A/N组的一个或者多个分量载波中发送。用户终端可以通过盲检测而对一个或者多个分量载波的下行链路分配信息进行解码,也可以预先通过高层信令等而指定要在哪个分量载波中发送。
用户终端对多个下行链路分配信息尝试盲检测,并将能够进行CRC(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校验的信息判断为对于本终端的下行链路分配信息。在该下行链路分配信息中,例如包括对哪个分量载波分配了数据、各分配分量载波的链路自适应信息(频率资源、MIMO秩数、MCS(调制和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级、TB(传输块(transport block))尺寸等)这样的对于多个分量载波的分配信息。各个链路自适应信息在组内的分量载波间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独立的。相同的信息越多则越能够减少开销。独立的信息越多则得到基于越细致的链路自适应的吞吐量改善效果。
另外,如图8所示,只有一个A/N组中包含的分量载波才有ACK/NACK的情况下,可以回退到Rel.10/11载波聚合。即,可以设为用户终端只有在一个A/N组中包含的分量载波中才检测到下行链路分配信息的情况下,不捆绑对于该A/N组内的CC的A/N而发送的结构。
或者,也可以设为在用户终端检测到只表示了对于一个分量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的情况下,回退到Rel.10/11载波聚合的结构。设用户终端尝试只包括对于一个分量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和包括对于设定了A/N编组的多个分量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这双方的盲检测。并且,可以设为在用户终端检测到只包括对于一个分量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的情况下,不捆绑A/N而发送的结构。
在不超过5个分量载波的现有的载波聚合和超过5个分量载波的扩展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改变PUCCH资源或PUCCH格式。即,也可以根据有无应用A/N捆绑,通过不同的PUCCH资源或PUCCH格式而发送PUCCH。
如图9A所示,在任意的分量载波中有PUSCH的分配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A/N捆绑,用户终端使用PUSCH资源而发送UCI(ACK/NACK)。这是因为:由于PUSCH的容量大且能够包括多个比特,所以不需要通过A/N捆绑进行压缩。此时的A/N比特数目从20比特成为40比特。在哪一个分量载波中都没有PUSCH的分配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可以进行A/N捆绑,用户终端使用PUCCH资源而发送UCI(A/N捆绑)。
(第三方式)
在第三方式中,说明在扩展载波聚合中,在没有业务时将无用的分量载波进行去激活的方法。
在扩展载波聚合中,虽然能够通过将多个分量载波进行载波聚合而达到高的峰值速率,但功耗也增大。因此,在没有业务时将不需要的分量载波进行去激活(de-activation)变得重要。但是,在现有LTE中,指示激活/去激活(activation/deactivation)的MAC CE(MAC控制元素(MAC control element))只存在7比特(参照图10A)。即,只能对7个小区指示激活/去激活。
因此,可入如定时提前组、小区组或者A/N组那样,按被编组的每个小区群指示激活/去激活。此时,图10A所示的MAC CE的Ci能够表示对于SCell组索引i(SCell groupindex i)的小区群的激活/去激活命令。设SCell组索引预先通过高层而通知。
在基于SCell索引i的现有方法中,PCell以及双重连接中的PSCell不会被去激活。因此,在该MAC CE中,不存在相当于PCell的Ci(=SCell索引i)。因此,在将基于SCell索引i的现有方法直接置换为基于SCell组索引i的方法的情况下,不能针对包括PCell的小区组发送激活/去激活命令。其结果,包括PCell的小区组始终成为激活状态(参照图11A)。
但是,为了抑制在没有业务时的功耗,期望在包括PCell的小区组中也能够将SCell进行去激活。因此,在第三方式中,可以设为针对包括PCell或者PSCell的小区组也能够发送激活/去激活命令。用户终端在被指示对于包括PCell或者PSCell的小区组的去激活的情况下,可以只将在该小区组中包含的SCell全部设为去激活(参照图11B)。如图11B所示,PCell或者PSCell不管命令如何始终设为激活状态。
另外,除了按每个小区组进行激活/去激活之外,也可以将去激活定时器等也按每个组进行管理。在被设定了该小区组的情况下,用户终端按每个组统一管理以前是按每个分量载波独立进行了的去激活定时器等的控制。由此,能够简化用户终端的安装。
在现有LTE中,在报告PHR(功率余量报告(power headroom report))的MAC CE中也报告激活/去激活小区(参照图10B)。具体而言,在报告PHR的MAC CE中,报告激活/去激活小区和各激活小区的最大发送功率PCMAX,c以及PHR。针对在现有的PHR MAC CE中不存在的C0,可以新追加行而扩大MAC CE从而能够报告最多16个小区的激活/去激活小区,或者通过将保留比特(R)的值设为0或者1来替代。
在第三方式中,也可以将在PHR MAC CE中报告的Ci也解释为组索引i(groupindex i)。也可以根据Ci报告被激活的组,且报告激活状态的各分量载波的最大发送功率PCMAX,c以及发送功率余量PHR。PHR定时器等也可以按每个组进行管理。
或者,也可以对以组单位进行激活/去激活附属地新导入组单位的PHR报告。用户终端可以根据Ci,报告被激活的组,且报告该被激活的组单位的最大容许功率(例如,PCMAX,g)以及组单位的PHR。组单位的PHR成为从PCMAX,g减去组内合计分配功率所得的值。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进行上述的LAA中的非授权带域中的上行链路发送操作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作为一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设为一体的载波聚合和双重连接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能够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
如图12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多个无线基站10(11以及12)、位于由各无线基站10所形成的小区内且能够与各无线基站10进行通信的多个用户终端20。无线基站10分别连接到上位站装置30,经由上位站装置30连接到核心网络40。
在图12中,无线基站11例如由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宏基站构成,且形成宏小区C1。无线基站12由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小型基站构成,且形成小型小区C2。另外,无线基站11以及12的数目并不限定于图12所示的数目。
例如,可以是在授权带域中运行宏小区C1,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小型小区C2的方式。或者,也可以是在非授权带域中运行小型小区C2的一部分,在授权带域中运行剩余的小型小区C2的方式。无线基站11以及12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相互连接。
用户终端20能够连接到无线基站11以及无线基站12这双方。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载波聚合或者双重连接而同时使用利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以及小型小区C2。例如,能够从利用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1对用户终端20发送与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2有关的辅助信息(例如,下行链路信号结构)。此外,在授权带域以及非授权带域中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以设为由一个无线基站(例如,无线基站11)对授权带域小区以及非授权带域小区的调度进行控制的结构。
用户终端20可以设为不连接到无线基站11而是连接到无线基站12的结构。例如,可以设为利用非授权带域的无线基站12以独立(Stand-alone)方式与用户终端20连接的结构。此时,无线基站12对非授权带域小区的调度进行控制。
在上位站装置30中,例如,包括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预定的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通过PDCCH、EPDCCH,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利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3所示,无线基站10具备用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和接口单元106。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被发送到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接口单元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被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并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被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等发送处理,并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被输出的下行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放大器单元1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由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
发送接收单元103发送与对用户终端20设定的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有关的信息,且按每个小区组,接收从属于小区组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反馈的ACK/NACK信息。
关于上行信号,在各发送接收天线1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进行放大、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被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在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接口单元106转发给上位站装置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接口单元106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光纤、X2接口)而与相邻无线基站发送接收(回程信令)信号。或者,接口单元106经由预定的接口而与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4所示,无线基站1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至少包括控制单元301、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映射单元304、解映射单元305、信道估计单元306、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和判定单元309而构成。
控制单元301对在PDSCH中发送的下行用户数据、在PDCCH和扩展PDCCH(EPDCCH)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下行参考信号等的调度进行控制。此外,控制单元301还进行在PRACH中传输的RA前导码、在PUSCH中传输的上行数据、在PUCCH或者PUSCH中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参考信号的调度的控制(分配控制)。与上行链路信号(上行控制信号、上行用户数据)的分配控制有关的信息使用下行控制信号(DCI)而被通知给用户终端20。
控制单元301基于来自上位站装置30的指示信息或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反馈信息,控制对于下行链路信号以及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即,控制单元301具有作为调度器的功能。在控制单元301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由控制单元301决定了分配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和EPDCCH信号的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具体而言,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下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和通知上行链路信号的分配信息的上行链路许可。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者信号生成电路。
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生成由控制单元301决定了对于资源的分配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信号)。对由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所生成的数据信号,根据基于来自各用户终端20的CSI等而决定的编码率、调制方式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映射单元3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对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02中生成的下行控制信号和在下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303中生成的下行数据信号向无线资源的分配进行控制。在映射单元304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映射电路或者映射器。
解映射单元305对从用户终端20被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从而分离上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3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305中分离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到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
上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307对通过上行控制信道(PRACH、PUCCH)而从用户终端发送的反馈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进行解码,并输出到控制单元301。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对通过上行共享信道(PUSCH)而从用户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309。判定单元309基于上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3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N判定)并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01。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5所示,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以及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和应用单元205。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中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被放大,并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链路的数据中,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发射机/接收机、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被进行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处理、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处理等,并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之后,放大器单元202将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1而发送。
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与由无线基站10所设定的多个分量载波有关的信息,且按每个小区组,对属于小区组的分量载波中的一个反馈ACK/NACK信息。
图16是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的主要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6所示,用户终端20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至少包括控制单元401、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映射单元404、解映射单元405、信道估计单元406、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和判定单元409而构成。
控制单元401基于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或对于接收到的PDSCH信号的重发控制判定结果,控制上行控制信号(A/N信号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从无线基站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号从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输出,重发控制判定结果从判定单元409输出。在控制单元401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控制单元401能够对由无线基站10所设定的6个以上的分量载波进行控制。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反馈信号)。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另外,控制单元401在从无线基站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中包括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指示上行数据信号生成单元403生成上行数据信号。在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402中,能够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共同认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或者信号生成电路。
映射单元404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控制上行控制信号(送达确认信号等)和上行数据信号对于无线资源(PUCCH、PUSCH)的分配。
解映射单元405对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解映射,从而分离下行链路信号。信道估计单元406根据在解映射单元405中分离出的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参考信号,估计信道状态,并将所估计的信道状态输出到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
下行控制信号解码单元407对通过下行控制信道(PDCCH)而被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调度信息(对于上行资源的分配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401。此外,在下行控制信号中包括与反馈送达确认信号的小区有关的信息或与有无应用RF调整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对通过下行共享信道(PDSCH)而被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判定单元409。判定单元409基于下行数据信号解码单元408的解码结果,进行重发控制判定(A/N判定)且将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401。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图中图示的大小或形状等并不限定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除此之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就能够适当变更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在2014年11月6日申请的特愿2014-226504。该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4)
1.一种终端,支持6个以上的小区的聚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具有:
发送单元,在被设定了分别包含一个以上的小区的多个小区组的情况下,使用各小区组的特定的小区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或使用被分配给各小区组的规定小区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发送包含至少一个ACK/NACK比特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即UCI;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UCI的发送中使用所述PUCCH的情况和使用所述PUSCH的情况之间,分别按每个小区组来控制是否捆绑多个ACK/NACK比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UCI的发送中使用所述PUCCH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捆绑所述多个ACK/NACK比特,在所述UCI的发送中使用所述PUSCH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中止所述多个ACK/NACK比特的捆绑。
3.一种无线基站,与支持6个以上的小区的聚合的终端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在所述终端中被设定了分别包含一个以上的小区的多个小区组的情况下,使用属于所述无线基站的小区组内的特定的小区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或使用被分配给所述小区组内的规定小区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接收包含至少一个ACK/NACK比特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即UCI;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在所述终端中,在所述UCI的发送中使用所述PUCCH的情况和使用所述PUSCH的情况之间,分别按每个小区组而被控制是否进行捆绑的所述ACK/NACK比特,控制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DSCH的发送。
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支持6个以上的小区的聚合的终端中,在被设定了分别包含一个以上的小区的多个小区组的情况下,使用各小区组的特定的小区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或使用被分配给各小区组的规定小区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发送包含至少一个ACK/NACK比特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即UCI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终端中,在所述UCI的发送中使用所述PUCCH的情况和使用所述PUSCH的情况之间,分别按每个小区组来控制是否捆绑多个ACK/NACK比特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26504 | 2014-11-06 | ||
JP2014-226504 | 2014-11-06 | ||
PCT/JP2015/078743 WO2016072217A1 (ja) | 2014-11-06 | 2015-10-09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79439A CN107079439A (zh) | 2017-08-18 |
CN107079439B true CN107079439B (zh) | 2021-02-26 |
Family
ID=55908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60258.3A Active CN107079439B (zh) | 2014-11-06 | 2015-10-09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128919B2 (zh) |
EP (1) | EP3217747B1 (zh) |
JP (2) | JP6340432B2 (zh) |
CN (1) | CN107079439B (zh) |
WO (1) | WO20160722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17747B1 (en) * | 2014-11-06 | 2022-11-23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ack/nac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
TWI611714B (zh) * | 2015-01-30 | 2018-01-11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用於載波聚合通訊系統的基地台與上行鏈路控制資訊排程方法 |
US10848218B2 (en) * | 2017-02-06 | 2020-11-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ast beam refinement phase for periodic beamforming training |
US10880067B2 (en) * | 2017-05-12 | 2020-12-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ownlink control allocation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resource groups |
WO2020210716A1 (en) | 2019-04-11 | 2020-10-15 | Marvell Asia Pte, Ltd. |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in multiple frequency segments |
WO2021195936A1 (zh) * | 2020-03-31 | 2021-10-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功率余量上报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4560A (zh) * | 2010-11-03 | 2013-09-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具有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时分双工系统中的自动重复请求确认的发送的编码的方法和设备 |
WO2014107050A1 (ko) * | 2013-01-03 | 2014-07-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91171B2 (en) | 2010-04-05 | 2015-11-1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esponse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
JP5667011B2 (ja) * | 2011-08-12 | 2015-02-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同期状態管理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JP5809532B2 (ja) * | 2011-11-09 | 2015-11-11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WO2014058236A1 (ko) * | 2012-10-10 | 2014-04-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
US20170141904A1 (en) * | 2014-07-04 | 2017-05-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
EP3217747B1 (en) * | 2014-11-06 | 2022-11-23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ack/nac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
US9992759B2 (en) * | 2015-03-09 | 2018-06-05 |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 Downlink multicast channel and data channel in a wireless network |
JP2019054308A (ja) * | 2016-01-26 | 2019-04-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2015
- 2015-10-09 EP EP15857743.7A patent/EP32177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0-09 WO PCT/JP2015/078743 patent/WO20160722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0-09 JP JP2016557518A patent/JP634043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0-09 US US15/524,700 patent/US101289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0-09 CN CN201580060258.3A patent/CN107079439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14 JP JP2018093003A patent/JP2018121371A/ja active Pending
- 2018-10-03 US US16/150,403 patent/US2019003657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14560A (zh) * | 2010-11-03 | 2013-09-1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具有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时分双工系统中的自动重复请求确认的发送的编码的方法和设备 |
WO2014107050A1 (ko) * | 2013-01-03 | 2014-07-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17747A1 (en) | 2017-09-13 |
EP3217747B1 (en) | 2022-11-23 |
JPWO2016072217A1 (ja) | 2017-08-31 |
US20170324452A1 (en) | 2017-11-09 |
EP3217747A4 (en) | 2018-06-20 |
JP2018121371A (ja) | 2018-08-02 |
WO2016072217A1 (ja) | 2016-05-12 |
JP6340432B2 (ja) | 2018-06-06 |
US10128919B2 (en) | 2018-11-13 |
CN107079439A (zh) | 2017-08-18 |
US20190036571A1 (en) | 2019-01-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10212039A1 (en) | Terminal,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 |
US10536963B2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11108504B2 (en) |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 |
CN107432015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US10321441B2 (en)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JP5931828B2 (ja) |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20180115965A1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WO2016182063A1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20170118728A1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20180294927A1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9860007B2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7079439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534889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US20180115975A1 (en) | Radio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7211280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7925913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JP6894841B2 (ja) | 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EP3373638A1 (en)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CN107431943B (zh)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