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没有提供识别目标终端ID并针对不同目标终端ID确定信息发送内容的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确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精准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包括如下步骤:
a.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
b.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
c.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
优选地,若所述关联指数不大于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第二计数邀请控制信息。
优选地,所述步骤b包括如下步骤:
b1.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的次数计算所述关联指数。
优选地,若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被激活,则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被更新至所述第一信息集。
优选地,所述步骤c后包括如下步骤:
d.基于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重置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
优选地,所述步骤a包括如下步骤:
a1.基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n个特征信息,其中n≥1;
a2.基于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概率C:
AX=C
其中,所述A为m个特征信息的参数向量;所述X为m个特征信息的特征值向量,其中1≤m≤n;
a3.基于所述特征概率C在第一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目标终端ID;
相应地,所述步骤b1包括如下步骤:
b11.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次数;
b12.基于所述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信息集存储在以下存储装置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中:
-内存;
-后台线程;
-Flash;
-闪盘;或者
-云存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精准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装置,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包括:
第一接收装置,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
第一处理装置,其用于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
第一判断装置,其用于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其用于若所述关联指数不大于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第二计数邀请控制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装置包括:
第三处理装置,其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的次数计算所述关联指数。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装置,其用于若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被激活,则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被更新至所述第一信息集。
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装置包括:
第四处理装置,其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重置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装置,其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n个特征信息,其中n≥1;
第五处理装置,其用于基于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概率C:
AX=C
其中,所述A为m个特征信息的参数向量;所述X为m个特征信息的特征值向量,其中1≤m≤n;
第二获取装置,其用于基于所述特征概率C在第一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目标终端ID;
相应地,所述第三处理装置包括:
第三获取装置,其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次数;
第六处理装置,其用于基于所述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
本发明的精确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在初始阶段就对用户或终端设备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并持续跟踪从而确定后续信息发布策略,能够精确识别目标终端,进而对潜在或目标用户进行更精确和针对性的信息推送,避免过多无意义的推广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用户反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清晰的表示出来,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无法识别目标终端并基于目标终端ID确定信息发布内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精确识别目标终端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极大地提高识别目标终端操作系统指纹的准确率,使得信息发布方能够对目标终端制定个性化信息发布策略。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目标终端发送信息中的特征信息识别目标终端ID,基于其与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确定最终向目标终端发送的信息内容。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精准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具体地,首先执行步骤S101,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包括请求展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信息。更进一步地,所述目标终端包括移动电话、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中的任一种。优选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包括IP数据报,其为通过无线互联网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优选地,所述IP数据报由首部及数据组成。优选地,所述IP数据报基于TCP/IP协议定义,其中所述首部与所述目标终端ID相对应,所述数据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在一个优选例中,后台服务器主动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其首先向多个移动终端发送展示请求信息,然后基于用户选择接收目标终端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即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例如,所述后台服务器在多个移动终端当前显示窗口上显示一app推广信息,若其中一移动终端对应用户点击了所述app推广信息则所述移动终端成为目标终端并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请求所述app推广信息的进一步安装信息或介绍信息等。
然后进入步骤S102执行,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具体地,所述关联指数基于百分比表示。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信息集包括x个所述目标终端ID,其中x≥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信息集还包括所述k个控制信息,一个目标终端ID对应一个或多个控制信息,其中k≥1。优选地,所述关联指数用于表示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权重。优选地,所述关联指数还用于表示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程度。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信息集基于目标终端ID的更新时间排序,目标终端ID被更新入所述第一信息集的时间越近其权重越大,相应地,当所述后台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目标终端当前发送的第一请求信息后,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查找其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更新时间获得所述关联指数。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ID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则提高所述关联指数数值。优选地,所述更新时间基于时间戳表示。
然后执行步骤S103,判断所述关联指数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具体地,所述第一阈值与所述关联指数基于相同度量单位表示,例如,若所述关联指数为百分数则相应的所述第一阈值也为百分数形式。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阈值为所述后台服务器的默认数值。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阈值还可以根据用户自定义产生,所述用户包括后台服务器对应监控方,也包括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用户。优选地,所述第一阈值存储在所述后台服务器内存中。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后台服务器将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与其内存中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相比较,判断所述关联指数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强关联,即所述步骤S103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否则,则所述步骤S103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进一步地,若所述步骤S103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进入步骤S104执行;若所述步骤S103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即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入步骤S105执行。优选地,所述第一阈值为90%,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化出更多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104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app的安装包文件信息。在一个优选例中,用户点击所述后台服务器在所述目标终端上发布的app推广信息后,所述后台服务器即接收到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请求安装所述app的第一请求信息,若最终计算获得的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指数大于90%则将所述app的安装包文件作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反馈给所述目标终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还包括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其用于记录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在所述目标终端上的后续处理情况。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105中,若所述关联指数不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存储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或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相关联的存储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存储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为所述第一信息集中除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外的任一控制信息,例如,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关联指数确定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弱关联后,从所述第一信息集中随机获取除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外的任一控制信息作为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还包括第二计数邀请控制信息,其用于记录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在所述目标终端的后续处理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为所述第一信息集中与所述目标终端ID相对应的控制信息集中除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外的其他控制信息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例如,所述后台服务器在确定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弱关联后优选地在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控制信息集中获取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更进一步地,所述后台服务器将所述控制信息集中除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外与所述目标终端关联指数最高的控制信息作为所述第二控制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信息集存储在一存储装置中,所述存储装置包括内存、后台线程、Flash、闪盘或者云存储装置等中的任一种或任多种。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与上述步骤S104中所述技术方案相比,步骤S105所述技术方案可以理解为基于关联指数进行判断后获得的另一种判断结果,例如,用户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安装一app软件的第一请求信息,所述后台服务器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后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将所述app软件安装包作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终端;相应地,若所述关联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app软件弱关联,将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其他软件信息作为第二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终端,这是现有技术所不采用的技术方案,使得所述后台服务器能够基于目标终端ID及关联指数判断是否响应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进一步地,若所述步骤S103的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弱关联,则优选地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其他信息,通过对用户目标终端的合理分析生成信息推送的最优选方案,而不是盲目的满足用户的任何需求,极大地优化了信息推送方式,同时也优化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101中所述后台服务器还可以被动接收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信息,例如,用户基于口碑营销等其他第三方渠道了解到一优质游戏app希望进一步下载体验,则其在app store中输入该游戏app名称后进入该游戏app的下载页面,当用户确认下载该游戏app时即基于当前移动终端向所述游戏app对应后台服务器发送了所述第一请求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与上述步骤S101中所述主动获取第一请求信息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变化例所述被动获取方式无需预先向用户进行推广即可基于公众口碑或其他线下推广方式吸引用户目光最终形成所述第一请求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主动及被动方式结合使用,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关联指数表示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与所述目标终端的关联程度,例如,若所述目标终端历史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且已成功激活相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则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弱关联;进一步地,若所述目标终端历史未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或者虽然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但未能成功激活所述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则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强关联。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若所述目标终端历史已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则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被激活的概率较大,若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已被所述目标终端成功激活则本次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程度就很低;相反的,若所述目标终端历史未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则基本可以明确判定本次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应地,在此情形下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程度最高。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102中所述第一信息集包括一个或多个目标终端且每个所述目标终端同时对应一个或多个控制信息,相应地,每个所述控制信息对应一个第一阈值,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及所述目标终端ID确定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例如,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应一控制信息集U={A,B,C,D},其中A表示第一控制信息,B表示第二控制信息,C表示第三控制信息,D表示第四控制信息,相应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A对应关联指数a,所述第二控制信息B对应关联指数b,所述第三控制信息C对应关联指数c,所述第四控制信息D对应关联指数d,当所述后台服务器接收到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后,判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的控制信息内容,若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所述第一控制信息A,则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获取所述第一控制信息A对应的关联指数a,然后判断所述关联指数a是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105可以被省略,则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步骤S103的判断结果确定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后,不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任何反馈信息,以优化所述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处理量,减轻所述后台服务器的工作负担,提高所述后台服务器的运行速度。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精准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具体地,首先执行步骤S201,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包括请求展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信息。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1,在此不予赘述。
然后进入步骤S202执行,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的次数计算所述关联指数。具体地,所述出现次数表示所述目标终端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次数。更为具体地,所述出现次数还表示所述目标终端在一段时间T内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次数。更进一步地,所述出现次数与所述目标终端相对应,存储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优选地,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越多其权重值越高关联指数也越大,相应地,所述第一信息集还包括一计数信息,其与所述目标终端ID相对应,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ID每更新一次其对应的计数信息数值加1,进一步地,所述目标终端对应计数信息数值每增加1其对应关联指数增加一个刻度值。优选地,所述刻度值为10%,例如,所述计数信息每加1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相应增加10%,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化出更多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然后执行步骤S203,判断所述关联指数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具体地,若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所述步骤S203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否则,则所述步骤S203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更为具体地,若所述步骤S203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进入步骤S204执行;若所述步骤S203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即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入步骤S205执行。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3,在此不予赘述。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204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app的安装包文件信息。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4,在此不予赘述。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205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存储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或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相关联的存储装置中。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5,在此不予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202中还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辅助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控制信息,例如,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共出现3次,分别对应所述第一信息集中3个不同的控制信息,其中仅有1个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则所述后台服务器优选地基于相似度判断公式F=(目标终端ID,出现次数,第一控制信息)细化衡量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例如,若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应记录为空,则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从未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从而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目标终端ID更新入所述第一信息集并对应的赋予关联指数初始值;相应地,若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应出现次数不为空,则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向所述后台服务器请求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次数,从而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所述步骤S202可以理解为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2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优选地基于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程度,实现对所述关联指数的量化衡量,这是现有技术所不采用的技术方案,允许所述后台服务器直观的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来有效衡量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尤其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程度,优化信息发布方的操作体验。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精准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具体地,首先执行步骤S301,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包括请求展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信息。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1,在此不予赘述。
然后进入步骤S302执行,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的次数计算所述关联指数。具体地,所述出现次数表示所述目标终端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次数。更为具体地,所述出现次数还表示所述目标终端在一段时间T内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次数。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2,在此不予赘述。
接下来进入步骤S303,判断所述关联指数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具体地,若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所述步骤S303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否则,则所述步骤S303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更为具体地,若所述步骤S303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进入步骤S304执行;若所述步骤S303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即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入步骤S305执行。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3,在此不予赘述。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304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app的安装包文件信息。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4,在此不予赘述。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305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存储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或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相关联的存储装置中。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5,在此不予赘述。
然后进入步骤S306执行,判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否被激活。具体地,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反馈信息进行判断。更为具体地,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在所述目标终端上的安装使用情况。优选地,所述激活第一控制信息的方式包括安装和/或使用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后台服务器在接收到所述目标终端的发送的第一请求信息后既与所述目标终端建立通讯连接并接收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反馈信息,若所述反馈信息表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在所述目标终端上被激活,则所述步骤S306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否则,则所述步骤S306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进一步地,若所述步骤S306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进入步骤S307执行,若所述步骤S306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即所述目标终端并未激活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则程序结束。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307中,基于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重置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一应用软件安装包及对应的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所述目标终端成功安装所述应用软件后即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反馈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请求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信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则当所述后台服务器判断确定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并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同时或之后即会更新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出现次数,当所述目标终端成功激活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后再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反馈的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出现次数进行更新。
进一步地,所述更新步骤包括“基于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重置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所述后台服务器优选地基于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将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应出现次数清零。在一个优选例中,若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对应出现次数为零则确定所述目标终端已请求过并成功激活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后台服务器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弱关联,并基于判断结果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若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对应出现次数不为零则基于所述出现次数计算所述关联指数,并判断所述关联指数与所述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还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步骤所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接收到的第一请求信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ID并建立和/或更新所述第一信息集,对于第一次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目标终端而言,其对应目标终端ID初始并不记录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则可以理解为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初始值为空,此时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关联指数最大,所述后台服务器在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同时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添加所述目标终端ID及出现次数,当所述目标终端成功激活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时再基于其发送的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更新所述目标终端ID对应的出现次数。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307还基于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更新所述第一信息集列表并删除所述目标终端对应记录,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第一信息集用于记录那些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但未获取对应第一控制信息,或获得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后未成功激活的目标终端,所述第一信息集优选地剔除那些已成功激活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目标终端,使得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存储内容更为精简,所述后台服务器只要基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判断所述目标终端是否在所述第一信息集的记录中即可初步确定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若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有对应记录则再基于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最终确定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内容,本变化例所述技术方案通过优选存储未成功激活第一控制信息的目标终端出现次数等信息的方法极大地减少所述第一信息集需要占用的内存空间,缩短了关联指数的计算用时,提高了所述后台服务器整体的运行处理速度。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306可以被替换为“判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信息是否被激活”,例如,若所述目标终端接收到的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则所述后台服务器同样能够通过监控所述目标终端对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的处理情况更新所述第一信息集,全面记录用户对相关信息的选择处理情况,优化用户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所述步骤S306以及所述步骤S307可以理解为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所述步骤S104或者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所述步骤S204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优选地通过跟踪所述目标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后的处理情况来更新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存档记录,有效维持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目标终端记录结果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精确状态,有利于所述后台服务器后续对所述目标终端各类请求信息的操作处理。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精准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具体地,首先执行步骤S401,基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n个特征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由IP数据报组成,包括能够表征所述目标终端身份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信息。更进一步地,所述特征信息包括所述IP数据报中的特定字段,其至少包括TTL字段、window size字段等。优选地,所述n个特征信息组成一特征信息集W。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后台服务器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中的IP数据报中提取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终端身份信息的n个特征信息组成所述特征信息集W。在另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还包括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信息,所述特征信息作为所述目标终端的唯一识别信息且不同于其他目标终端的特征信息,所述特征信息对应所述目标终端ID,所述后台服务器主动和/或被动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信息,并通过读取存储在所述目标终端的cookies获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信息并根据所述特征信息对所述目标终端在第一数据库建立相应地ID并存储。
然后进入步骤S402执行,基于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概率C:
AX=C
其中,所述A为m个特征信息的参数向量;所述X为m个特征信息的特征值向量,其中1≤m≤n。具体地,所述特征概率C表示所述目标终端与一标准终端的特征相似度。更为具体地,所述参数向量A用于表示所述m个特征信息与所述标准终端对应标准特征信息的相似度。更进一步地,所述特征值向量X可以理解为所述参数向量A的调整系数。优选地,所述参数向量A与所述特征值向量X一一对应,即第i特征信息的参数向量与第i特征信息的特征值向量相对应,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一一对应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基于所述特征值向量对对应的参数向量进行加权调整,使得不同参数向量获得不同的加权比重,突出最能体现所述特征概率C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信息在所述计算过程中的影响比重。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后台服务器从所述特征信息集W中选取m个特征信息参与计算,首先选定一标准终端,通过将所述m个特征信息分别与所述标准终端对应的标准特征信息进行比较,获取两者的相似度形成参数向量A,再针对所述参数向量A中的每一个向量配备一调整系数形成所述特征值向量X,通过两者的乘积获得所述特征概率C。
接下来执行步骤S403,基于所述特征概率C在第一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目标终端ID。具体地,所述第一数据库包括一个或多个标准终端ID,每个标准终端ID分别对应一标准概率C’以及一个或多个标准特征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数据库存储在所述后台服务器内存中或者与所述后台服务器相关联的外部存储设备中。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数据库中存储有3个标准终端ID,分别为ios系统、windows系统以及android系统下的标准终端ID以及各自对应的标准概率C’和多个标准特征信息,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的m个特征信息依次与所述第一数据库中3个标准终端ID的对应标准特征信息进行比较,计算获得对应的特征概率C发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ios系统下的标准终端ID的标准概率C’的数值最相近,则将所述ios系统下的标准终端ID作为所述目标终端ID。
然后进入步骤S404执行,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次数。具体地,所述第一信息集包括一个或多个目标终端ID以及对应的出现次数记录。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信息集还包括控制信息,其与所述目标终端ID相对应。更进一步地,一个目标终端ID可分别对应多个控制信息,每个所述控制信息分别对应一出现次数记录。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目标终端每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一次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ID对应的出现次数加1,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的ID信息即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
接下来执行步骤S405,基于所述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具体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为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优选地,所述出现次数与所述关联指数具有相关性,所述出现次数越多,表示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越大。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若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或者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第一控制信息对应条目下的记录为空,表明所述目标终端从未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则将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目标终端ID更新入所述第一信息集并对应的赋予关联指数初始值,所述关联指数初始值优选地远大于所述第一阀值;相应地,若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应出现次数不为空,则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向所述后台服务器请求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次数,从而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但若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第一控制信息对应的出现次数为零,则表示所述目标终端历史曾请求过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并且已成功激活,则优选地赋予所述关联指数远小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数值。
然后执行步骤S406,判断所述关联指数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具体地,若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所述步骤S406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否则,则所述步骤S406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更为具体地,若所述步骤S406的判断结果是肯定的,则进入步骤S407执行;若所述步骤S406的判断结果是否定的,即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进入步骤S408执行。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3,在此不予赘述。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407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所述app的安装包文件信息。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4,在此不予赘述。
具体地,在所述步骤S408中,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存储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或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相关联的存储装置中。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05,在此不予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403中所述第一数据库中不包括所述标准概率C’,则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步骤S402中所述公式计算获得所述目标终端对应于所述第一数据库中各标准终端的特征概率C后,将所述特征概率C数值最大的一个标准终端ID作为所述目标终端ID,简化所述第一数据库中需要存储的数据量,极大地提高了所述后台服务器的运行速度。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404可以被替换为“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以及控制信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具体地,所述控制信息包括第一控制信息和/或第二控制信息,其中本次目标终端请求获取的控制信息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剩余的所述目标终端ID对应的控制信息即为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例如,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对应不只一条出现次数记录时,即可基于所述目标终端本次请求获取的第一控制信息来进一步筛选,获取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相对应的目标终端ID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这是现有技术所不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针对不同的控制信息对所述目标终端ID进行区分,使得作为后续判断依据的所述出现次数的获取更为精准,优化所述后台服务器的程序控制模式。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化例中,所述步骤S407或者所述步骤S408后还可以增加步骤“判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否被激活”,具体地,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反馈信息进行判断。更为具体地,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在所述目标终端上的安装使用情况。更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6以及所述步骤S307,在此不予赘述。
在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图2所示实施例、图3所示实施例以及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一个共同变化例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信息集存储在内存、后台线程、Flash、闪盘或云存储装置存储装置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中。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储存上述信息,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和/或所述第一信息集通被数字化后再以利用电、磁或光学等方式的媒体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所述内存、后台线程、Flash闪盘或云存储装置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进行选择和组合。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一种精确识别目标终端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其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4包括第一接收装置41、第一处理装置42、第一判断装置43以及第二判断装置44,其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41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处理装置42用于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用于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包括第一技术邀请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判断装置44用于若所述第一控制信息被激活,则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被更新至所述第一信息集。更为具体地,依次通过所述第一接收装置41、第一处理装置42、第一判断装置43以及第二判断装置44进行配合使用可以实现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的技术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设置所述第二判断装置44的目的在于配合使用所述第一接收装置41、第一处理装置42以及第一判断装置43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后,进一步跟踪所述目标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后的处理情况来更新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存档记录,有效维持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目标终端记录结果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精确状态,有利于所述后台服务器后续对所述目标终端各类请求信息的操作处理。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装置41包括第一获取装置411、第五处理装置412以及第二获取装置413,其中,所述第一获取装置411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的n个特征信息,其中n≥1;所述第五处理装置412用于基于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概率C:
AX=C
其中,所述A为m个特征信息的参数向量;所述X为m个特征信息的特征值向量,其中1≤m≤n;所述第二获取装置413用于基于所述特征概率C在第一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的目标终端ID。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依次通过上述第一获取装置411、第五处理装置412以及第二获取装置413基于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概率在所述第一数据库匹配最接近的标准终端ID的标准特征概率获取对应目标终端ID。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获取装置411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中的IP数据报中提取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终端身份信息的n个特征信息组成所述特征信息集W,所述第五处理装置412从所述特征信息集W中获取一个或多个特征信息计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概率C并发送给所述第二获取装置413,所述第二获取装置413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特征概率C在所述第一数据库中查找与所述特征概率C相同或相近似的数据记录获得所述目标终端ID。
优选地,所述第一处理装置42包括第三处理装置421,其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的次数计算所述关联指数。优选地,所述第三处理装置421还包括第三获取装置4211和第六处理装置4212,其中,所述第三获取装置4211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出现次数,具体地,所述第一信息集包括一个或多个目标终端ID以及对应的出现次数记录;所述第六处理装置4212用于基于所述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具体地,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的关联指数为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目标终端每向所述控制装置4发送一次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ID对应的出现次数加1,则所述第三获取装置4211基于所述第二获取装置413查找获得的所述目标终端ID信息即可获取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并将所述出现次数发送给所述第六处理装置4212进行计算,获得所述关联指数。
优选地,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还包括第二处理装置431,其用于若所述关联指数不大于第一阈值,则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包括第二计数邀请控制信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第二处理装置431可以理解为上述第一判断装置43基于关联指数判断后的另一种判断结果的处理装置,为响应用户请求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优选地,所述第一阈值的具体数值由用户预先在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中进行设置。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接收到所述第六处理装置4212计算获得的所述关联指数后,即与所述第一阈值进行比较,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判断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否则,即所述关联指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则判断调用所述第二处理装置431进行处理。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均存储于所述第一信息集中,且所述第二控制信息为所述第一信息集中除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之外的任一控制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装置44包括第四处理装置441,其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重置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装置411、第五处理装置412、第二获取装置413、第三处理装置421、第二处理装置431以及第四处理装置441相互配合用于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控制装置4基于所述目标终端请求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请求信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计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关联指数,则当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确定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并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同时或之后即调用所述第二判断装置44对所述目标终端的后续行为进行跟踪,当所述目标终端成功激活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后会自动向所述控制装置4发送所述第一技术邀请控制信息,所述第二判断装置44基于所述目标终端反馈的第一计数邀请控制信息调用所述第四处理装置441重置所述第一信息集中所述目标终端对应的出现次数为零。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所述第一接收装置41根据用户的请求被动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的第一请求信息,更进一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主动及被动方式结合使用,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技术内容。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化例中,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中的所述第二处理装置431可以被省略,例如,若所述关联指数不大于第一阈值,则所述控制装置4不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息,即不对所述目标终端的请求信息做任何响应动作,只有当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时,才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控制信息。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化例中,所述第二判断装置44以及所述第四处理装置441可以被省略,例如,通过所述第一判断装置43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息或通过所述第二处理装置431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后,不再判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否激活并重置所述目标终端在所述第一信息集中的出现次数,而是直接结束本实施例。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控制系统与上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相通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目标终端、后台服务器以及第一数据库,所述目标终端分别与所述后台服务器以及所述第一数据库双向通讯,所述后台服务器与所述第一数据库双向通讯。所述目标终端用于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所述后台服务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以及存储所述第一信息集、第一控制信息和第二控制信息等信息,并通过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筛选目标终端以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出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第一数据库用于建立并存储所述标准终端ID。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目标终端为移动电话、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中的任一种,所述后台服务器主动和/或被动接收来自所述目标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信息,例如请求某一app推广信息的进一步安装信息或介绍信息,并通过读取存储在所述目标终端的cookies获得所述目标终端的特征信息并根据所述特征信息对所述目标终端在第一数据库建立相应地ID并存储,从而在所述第一数据库中建立一个或多个标准ID。所述后台服务器再通过运算获取所述目标终端ID历史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请求信息的次数并计算关联指数,所述关联指数以百分比计量。进一步地,所述后台服务器还存储有所述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与所述关联指数采用相同的计量单元,优选地,所述第一阈值为90%,在其他情况下,所述第一阈值还可以为80%或其他数值。
在一个优选地应用场景中,所述后台服务器进一步通过上述图5所述的控制装置4判断所述关联指数与所述第一阈值的大小,若所述关联指数大于第一阈值则将所述app软件安装包作为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终端;相应地,若所述关联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则判断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app软件弱关联,将所述第一信息集中其他软件信息作为第二控制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终端。更进一步地,所述目标终端在接收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的第一和/或第二控制信息后根据用户的操作进一步反馈用户的处理结果给所述后台服务器,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反馈结果做进一步处理,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上述图3至图5所示实施例实现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为了表述方便,本实施例将所述后台服务器及所述第一数据库分开表示,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个逻辑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后台服务器及所述第一数据库也可以是结合在一起,即位于同一个服务器中,或两两结合,或者各自单独存在,相应地,所述后台服务器与所述目标终端也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则所述后台服务器预置在所述目标终端内,当用户在所述目标终端上点击安装一app得链接后,所述目标终端即向所述后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信息,所述后台服务器基于所述目标终端ID在所述后台服务器内部存储的第一数据库中进行查找,获取与所述目标终端ID相对应的出现次数从而获得所述目标终端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的关联指数,最终基于所述关联指数判断确定是否向所述目标终端发送与所述第一请求信息相对应的第一控制信息。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