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65558A - 维护构件 - Google Patents
维护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965558A CN106965558A CN201611089391.4A CN201611089391A CN106965558A CN 106965558 A CN106965558 A CN 106965558A CN 201611089391 A CN201611089391 A CN 201611089391A CN 106965558 A CN106965558 A CN 1069655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ce
- protuberance
- pair
- maintenance component
- possess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31 maintenance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83489 erectone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61 vacuum pack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1—Means to remove deposits from wipers or scra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38—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with brushes or wiper blades perpendicular to the nozzle pl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4—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降低液体从吸收液体的吸收构件渗出的可能性的维护构件。保护箱是具有在前侧开口的开口部的大致矩形的箱。保护箱具备保护板、背板、左侧壁、右侧壁、后壁。保护板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具备上表面、保护面、前端部。上表面是保护板的上侧的面,具有凹凸。保护面是保护板的下侧的面,具有凹凸。在保护箱正确地收纳维护构件时,保护面与吸收构件的吸收面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吸收墨液的吸收构件固定于板而得到的维护构件。
背景技术
存在具备刮板、液体回收部的喷墨打印机。刮板从形成于喷嘴的喷嘴形成面除去墨液等液体。液体回收部从刮板回收由刮板刮下的墨液等液体。例如,日本国专利公开2015年第33784号公报公开了具备液体喷射部、刮板、液体回收部的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射部具有液体喷射头、滑架。液体喷射头具有形成有喷嘴的喷嘴形成面。滑架保持液体喷射头。刮板与喷嘴形成面接触而将附着于喷嘴面的墨液刮除。液体回收部具备刮除部、液体吸收件。刮除部与刮板接触而将附着于刮板的墨液刮除。液体吸收件位于与刮板不接触且与刮除面的端部接触的位置。刮除面将附着于刮板的墨液刮除。此时,墨液附着于刮除面。液体吸收件从刮除面的端部吸收附着于刮除面的墨液。
在该公报所记载的喷墨打印机中,为了使液体吸收件吸收的墨液难以再次返回刮板,液体回收部的液体吸收件也可以预先吸收保湿液等液体。在液体回收部能够拆卸时,液体回收部能够更换。若用袋对更换用的液体回收部进行捆包,则保湿液等液体难以从更换用的液体回收部的液体吸收件蒸发。在作业者抓住捆包于袋的液体回收部时,或者作业者对收容有液体回收部的袋进行了真空包装时,外压从袋上按压液体吸收件。此时,保湿液等液体可能从液体吸收件渗出。当液体从液体吸收件渗出时,例如,附着于液体吸收件的墨液容易再次附着于刮板。或者,在打开袋时,液体可能会弄湿作业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液体从吸收液体的吸收构件渗出的可能性的维护构件。
技术方案1的维护构件具备:板,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吸收构件,是用于吸收墨液的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面对向的对向面和与所述对向面相反一侧的露出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且吸收有液体;板端部,是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侧的所述板的端部,位于比所述露出面靠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厚度方向侧处;开口端部,位于所述板,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吸收构件开口;及保护板,与所述吸收构件空出间隔而能够拆装地固定,保护所述吸收构件不受接触。例如在对维护构件进行捆包时,保护板保护吸收构件。由于在保护板与吸收构件之间存在间隔,因此在外压按压了保护板时,能够防止外压按压吸收构件。因而,能够降低液体从吸收构件渗出的可能性。
在技术方案2的维护构件中,所述板能够装配于对附着于刮板的墨液进行回收的打印装置,该刮板将附着于喷出墨液的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的墨液拭去。因而,吸收构件能够回收附着于刮板的墨液。
在技术方案3的维护构件中,所述板具备在所述第一面比所述吸收构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因而,第一突出部能够在吸收构件与保护板之间确保空间。
在技术方案4的维护构件中,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向的位置具备第一对向突出部。因而,第一对向突出部能够在吸收构件与保护板之间确保空间。
在技术方案5的维护构件中,所述保护板具备一对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所述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之间比所述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凹陷。因而,吸收构件能够配置于处于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之间的凹陷。
在技术方案6至9的维护构件中,所述板具备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卡合部,所述保护板具备与所述吸收构件对向的保护面及从所述保护面立起设置的壁,所述壁具备在所述保护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突出且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在与所述壁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方向上摆动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因而,在发生落下等时板难以松脱,所以该构造能够保护吸收构件。
在技术方案10至13的维护构件中,所述板具备在所述第一面比所述吸收构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向的位置具备第一对向突出部,所述被卡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因而,空出距离的被卡合部能够稳定地保持板。
外侧可以对应于从正交方向上的板的中心朝向正交方向的一方向或另一方向的方向。内侧可以对应于在正交方向上朝向保护板的正交方向的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可以在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位于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吸收构件之间。
在技术方案14的维护构件中,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凹陷。因而,比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的凹陷能够进一步确保被卡合部的摆动区域。
在技术方案15、16的维护构件中,所述壁具备一对所述被卡合部,所述壁在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之间具备至少一个肋。因而,至少一个肋能够使一对卡合部与一对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及卡合的解除容易。
在技术方案17至20的维护构件中,所述卡合部的在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所述卡合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因而,通过维护构件的转动,维护构件能够相对于装置拆装。
在技术方案21的维护构件中,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保护板空出间隔而对向的位置具备背板,所述板具备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之间且向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对向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突出部不与所述保护板接触,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隔着所述板而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背板接触。因而,在板不是正确的朝向时,能够防止作业者错误地安装维护构件。
在技术方案22的维护构件中,所述板具备在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从所述板突出的一对第三突出部,所述背板具备以比所述一对第三突出部的间隔宽的间隔凹陷的凹部。因而,一对第三突出部能够收纳于以宽的间隔凹陷的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1的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1的俯视图。
图3是刮板31处于分离位置且吸收构件51处于第一位置的图2的A-A线向视方向剖视图。
图4是刮板31处于第二接触位置且吸收构件51处于第一位置的打印机1的剖视图。
图5是除去了维护构件149的维护机构141的俯视图。
图6是刮板31处于第一接触位置且处于喷嘴面拂拭动作的执行状态的打印机1的剖视图。
图7是维护构件149处于倾斜的状态的维护机构141的立体图。
图8是装配有维护构件149的维护机构141的俯视图。
图9是维护构件149的俯视图。
图10是维护构件149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维护构件149的从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2是维护构件149的底视图。
图13是图9的A-A线处的维护构件149的剖视图。
图14是说明维护构件149的拆装的图。
图15是保护箱400的从斜前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6是保护箱400的从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7是保护箱400的从斜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8是保护箱400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B-B线处的保护箱400的剖视图。
图20是保护箱400正确地收纳有维护构件149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C-C线处的保护箱400、维护构件149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D-D线处的保护箱400、维护构件149的剖视图。
图23是保护箱400将维护构件149以上表面153与下表面154颠倒的方式收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变形例的保护板470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8,说明打印机1的结构。以下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
如图1所示,打印机1是向作为打印介质的T恤等布帛(图示省略)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液而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打印介质也可以是纸等。打印机1能够将例如互不相同的五种墨液(白色、黑色、黄色、青色、品红色)向下方喷出,来向打印介质打印彩色图像。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五种墨液中的白色的墨液称为白墨液。将黑色、青色、黄色、品红色这四种颜色的墨液统称为彩色墨液。
打印机1具备壳体2、压板驱动机构6、一对导轨(图示省略)、压板(platen)5、托盘4、框体10、轴9、轨道7、滑架20、头单元100、200、驱动带101、驱动电动机19。
用于进行打印机1的操作的操作部(图示省略)位于壳体2的右侧前方。操作部具备显示器和操作按钮。作业者在输入与打印机1的各种动作相关的指示时对操作按钮进行操作。
壳体2在上部具有在俯视时为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框状的框体10。框体10在前方侧对轴9进行支承。框体10在后方侧对轨道7进行支承。轴9在框体10内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轨道7与轴9对向地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滑架20能够沿着轴9在左右方向上运送。如图1、图2所示,滑架20搭载头单元100、200。头单元100位于头单元200的前方。如图3所示,头部110分别位于头单元100、200的下部。喷嘴面111位于各头部110的底面。喷嘴面111为与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平行的平面状。图3示出头单元100的头部110和喷嘴面111。多个喷嘴位于喷嘴面111,能够将白墨液和彩色墨液中的任一方朝向下方喷出。
如图1所示,驱动带101在框体10的内侧沿着左右方向架设。驱动电动机19位于框体10内侧的前方右侧。驱动电动机19经由驱动带101而与滑架20连结。随着驱动电动机19对驱动带101进行驱动,滑架20沿着轴9在左右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因而,头单元100、200一边左右方向往复移动,一边朝向在头单元100、200的下侧对向的压板5喷出墨液。
压板驱动机构6具备一对导轨(图示省略)和压板支承台(图示省略)。一对导轨在压板驱动机构6的内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导轨将压板支承台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压板支承台在上部支承压板5。压板5支承打印介质。
托盘4位于压板5的下方。在打印介质为T恤时,托盘4承受作业者载置于压板5的T恤的袖子等。因而,托盘4对袖子等进行保护,以免袖子等与壳体2内部的其他部件接触。
副扫描驱动部(图示省略)对压板驱动机构6进行驱动。此时,压板支承台和压板5沿着一对导轨在壳体2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在压板5在前后方向(副扫描方向)上运送打印介质的同时,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头部110喷出墨液。因而,打印机1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如图1、图2所示,将头部110的移动路径中的头部110执行打印的区域称为打印区域130。将头部110的移动路径中的打印区域以外的区域称为非打印区域140。非打印区域140是打印机1的左部的区域。打印区域130是从非打印区域140的右侧至打印机1的右端部为止的区域。压板5、托盘4等位于打印区域130。
用于确保打印品质的各种维护动作在非打印区域140执行。维护动作例如是冲洗动作、墨液清除动作、喷嘴面拂拭动作、刮板拂拭动作等。冲洗动作是在执行向打印介质的打印之前头部110向后述的冲洗承受部145(参照图2)上喷出墨液的动作。通过冲洗动作,头部110即使在打印刚开始之后也能够适当地喷出墨液。墨液清除动作是在后述的盖144(参照图2)将喷嘴面111盖住的状态下,与盖144连接的吸引器(图示省略)从喷嘴引出墨液的动作。通过墨液清除动作,喷嘴将进入到内侧的气泡与墨液一起排出。因而,能够降低气泡导致墨液的喷出不良的产生的可能性。
喷嘴面拂拭动作是刮板31对残留于喷嘴面111的表面的多余的墨液进行拂拭的动作(参照图6)。当残留于喷嘴面111的墨液固化而固着于喷嘴面111时,喷嘴可能难以喷出墨液。通过喷嘴面拂拭动作,能够降低该可能性。刮板拂拭动作是后述的吸收构件51(参照图3)对附着于刮板31的墨液进行拂拭的动作。当在从喷嘴面111拭去的墨液附着于刮板31的状态下执行下次的喷嘴面拂拭动作时,墨液可能会从刮板31附着于喷嘴面111。通过刮板拂拭动作,能够降低该可能性。
如图2所示,维护机构141、142位于非打印区域140。维护机构141、142分别位于头单元100、200的移动路径的下方。维护机构141、142通过打印机1的CPU(图示省略)的控制来执行对头单元100、200的维护动作。维护机构141、142的结构彼此相同。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维护机构141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维护机构141具备刮板31、盖144、冲洗承受部145、维护构件149。图3、图4、图6的剖视图未图示位于维护构件149的上板150的后述的开口端部120、123、126。如图9、图10所示,开口端部120、123、126位于上板150。在图3、图4、图6的剖视图中,位于吸收构件51的槽211~213为贯通孔(参照图7)。槽211~213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是具有底部的槽。在吸收构件51上也可以没有槽211~213。盖144位于维护机构141的左部。盖144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且向上方开口。盖144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头单元100位于盖144的上方的状态下,盖144向上方移动而覆盖喷嘴面111。对于头单元100的墨液清除动作在该状态下执行。因而,积存于盖144的墨液经由图示省略的排出路径向罐(图示省略)排出。
如图3所示,冲洗承受部145位于维护机构141的右部且后述的移动部63的壁部74(参照图3)的上方。冲洗承受部145具备容器部146和海绵147。容器部146是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且向上方开口的容器。海绵147是位于容器部146的内侧且能够吸收墨液的长方体状的构件。冲洗承受部145承受通过冲洗动作而由头单元100喷出的墨液。海绵147吸收墨液。
如图2、图3所示,刮板31位于冲洗承受部145的左方。刮板31能够上下移动。在刮板31移动到最上方的状态下,通过滑架2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刮板31与喷嘴面111滑动接触。因而,刮板31从喷嘴面111除去墨液(参照图6)。即,维护机构141执行喷嘴面拂拭动作。
维护构件149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刮板31与盖144之间。维护构件149对吸收构件51进行支承。
对支承刮板31且使其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5所示,刮板31、刮板支承部32、第二弹簧支承部61(参照图3)、引导壁部801、802(参照图5)、刮板驱动机构58位于非打印区域140。如图3所示,刮板3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刮板31的上端与喷嘴面111平行。刮板支承部32位于刮板31的下侧并对刮板31进行支承。刮板支承部32在从左侧观察时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且具有左右方向的规定的宽度(参照图5)。如图3、图4所示,刮板支承部32具备向下方凹陷的凹部131。刮板31的下部位于凹部131的内侧。
如图4、图5所示,卡合部331、332位于刮板支承部32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下端。卡合部331、332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且后述的倾斜部641、642位于凹部的内侧。卡合部331、332与倾斜部641、642卡合且能够相对于倾斜部641、642移动。
如图4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第一弹簧支承部38位于刮板支承部32的下端。一对第一弹簧支承部38为向前后方向外侧延伸的钩状。第一弹簧支承部38对一个螺旋弹簧60的两端部即弹簧端部62进行支承。弹簧端部62为环状且卡挂于钩状的第一弹簧支承部38。图4示出一对第一弹簧支承部38中的后侧的第一弹簧支承部38和卡挂于该第一弹簧支承部38的后侧的弹簧端部62。
如图4、图5所示,第二弹簧支承部6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刮板支承部32的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一对第一弹簧支承部38之间。壁部79对第二弹簧支承部61的右端部进行支承。第二弹簧支承部61是从壁部79支承的右端部向左下方延伸,而且其前端向下方折弯的金属板。如图4所示,一对第一弹簧支承部38对螺旋弹簧60的两端部进行支承。在螺旋弹簧60向下方拉伸了的状态下,螺旋弹簧60的中央部603卡挂于第二弹簧支承部61的底面。因而,螺旋弹簧60为中央部603向下方向凹陷的左视V字状。一对第一弹簧支承部38和第二弹簧支承部61支承的螺旋弹簧60通过复原力而对刮板支承部32向下侧施力。因而,螺旋弹簧60对刮板31向下侧施力。刮板支承部32随着移动部63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引导壁部801、802(参照图5)进行上下移动。
如图5所示,引导壁部801、802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时沿着刮板支承部32的前后的端部的周围而定位。引导壁部801具备在左右方向上隔着刮板支承部32的前端部而对向的一对壁面。引导壁部802具备在左右方向上隔着刮板支承部32的后端部而对向的一对壁面。因而,引导壁部801、802能够限制刮板支承部32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引导壁部801、802对刮板31和刮板支承部32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具体而言,引导壁部801、802将刮板31、刮板支承部32向第一接触位置(参照图6)、第二接触位置(参照图4)、分离位置(参照图3)引导。
如图6所示,第一接触位置是刮板31能够与喷嘴面111接触的刮板31和刮板支承部32的位置。在第一接触位置处,刮板支承部32与倾斜部641、642(后述)的上端部卡合。如图4所示,第二接触位置是刮板31能够与吸收构件51接触的刮板31和刮板支承部32的位置。在第二接触位置处,刮板支承部32与倾斜部641、642(后述)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稍下侧的部位卡合。如图3所示,分离位置是刮板31从喷嘴面111和吸收构件51分离的刮板31和刮板支承部32的位置。在分离位置处,刮板支承部32与倾斜部641、642(后述)的下端部卡合。
对刮板驱动机构58进行说明。刮板驱动机构58是使刮板31和刮板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机构。如图4所示,刮板驱动机构58包含移动部63、旋转构件78。
如图4、图5所示,移动部63具备对向壁部651、652、壁部74。一对对向壁部651、652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对向,且在侧视时为大致三角形形状。对向壁部651、652分别具备倾斜部641、642。
一对倾斜部641、642是位于对向壁部651、652的上部且向左斜下方延伸的部位。随着移动部63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倾斜部641、642使刮板31和刮板支承部3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延伸部71架设在倾斜部641、642的下端部之间。延伸部71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板状。如图4所示,壁部74是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壁部。壁部74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的左部与对向壁部651、652的右端部的下部连接。长孔75位于壁部74的右部。长孔75在俯视时为与后述的长孔854(参照图5)同样的形状。长孔75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壁部74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移动部63与旋转构件78的旋转联动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旋转构件78位于壁部74的下侧。旋转构件78通过后述的第二驱动部(图示省略)的驱动而旋转。旋转构件78具备旋转壁部781、驱动轴782、轴部783。旋转壁部781是在壁部74的下侧与壁部74对向的壁部。旋转壁部781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驱动轴78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驱动轴782的上端与旋转壁部781的底面的中心连接。驱动轴782与后述的第二驱动部(图示省略)连接。
轴部78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轴部783的下端与旋转壁部781的上表面的外周部连接。轴部783位于驱动轴782的旋转中心的外侧。与插通于后述的长孔854(参照图5)的轴部933(参照图5)同样,轴部783插通于长孔75。
对支承吸收构件51且使其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刮板31的吸收构件51侧的上端部延伸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图7的维护构件149处于从图4的维护构件149的姿势即装配姿势起向主视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倾斜的状态。装配姿势是维护构件149与左右方向平行的姿势。进行图7的维护构件149的说明时的左方向和右方向以维护构件149处于装配姿势(参照图4)时的方向来叙述。
<维护构件149的构造>
如图4所示,维护构件149、吸收驱动机构59位于非打印区域140。如图7至图12所示,维护构件149具备上板150、侧壁151、152、吸收构件51、卡合突起161、162、卡定突出部190。上板150是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板。上板150具备右端部150A、左端部150B、前端部150C、后端部150D。以下,将从前端部150C朝向后端部150D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从左端部150B朝向右端部150A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向右方向呈圆弧状地凹陷的凹部181位于左端部150B。侧壁151、152分别从上板150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侧壁151、152位于从上板150的左端部150B的稍右侧到右端部150A的范围。如图11所示,侧壁151、152的下端是从上板150的前端部150C、后端部150D分别向下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51B、152B。如图10所示,侧壁151、152的上端是分别向上方突出的第三突出部151A、152A。如图11所示,第一突出部151B、152B在上下方向上比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突出。
如图9、图10所示,上板150在上侧具备上表面153。如图11、图12所示,上板150在下侧具备下表面154。上表面153和下表面154是上板150的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形状的面。上板150的颜色作为一例而为灰色。因而,上表面153和下表面154的颜色也为灰色。
配置区域153A和无配置区域153B在左右方向上相邻地位于上表面153。开口端部120、开口端部123、开口端部126从右端部150A侧起依次排列而位于配置区域153A。无配置区域153B是没有开口端部的区域。配置区域153A是在左右方向上从中央至右端部150A为止的上板150的区域。配置区域153A在左右方向上从中央位于后述的吸收构件51的端面201侧。无配置区域153B是在左右方向上从中央至左端部150B为止的上板150的区域。吸收构件51位于下表面154。例如,吸收构件51位于配置区域153A的下表面154侧,而不位于无配置区域153B的下表面154侧。从下表面154朝向吸收构件51的方向为下方向。
开口端部120、123、12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上板150。开口端部120、123、126的前后方向的各端部为圆弧状。开口端部120形成开口121。开口端部123形成开口124。开口端部126形成开口127。开口121、124、127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开口121、124、127以从上表面153朝向下表面154贯通的方式开口。因而,开口121、124、127以从上表面153朝向吸收构件51贯通的方式开口。开口端部120、123、126沿着前后方向。上板150在开口端部120、123、126的周围分别具备倾斜部122、125、128。倾斜部122、125、128随着接近开口端部120、123、126而从上表面153朝向下表面154。
如图10所示,右端部150A是下表面154的左右方向上的上板150的右方向的端部。如图13所示,右端部150A在厚度方向上位于后述的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的上侧。厚度方向是从下表面154朝向上表面153的方向。
<卡合突起161、162的构造>
如图9至图12所示,卡合突起161、162分别是从维护构件149的前端部向前方向突出的突起和从维护构件149的后端部向后方向突出的突起。卡合突起161、162分别在配置区域153A从右端部150A侧的侧壁151、152突出。卡合突起161、162分别能够相对于后述的卡合槽部921、922进行拆装(参照图8、图14)。间隔L11(参照图9)与间隔L12(参照图8)相同。间隔L11是一对卡合突起161、162的前后方向的间隔。间隔L12是一对卡合槽部921、922的前后方向的间隔。不过,所谓间隔L11、L12相同,包括在卡合槽部921、922分别将卡合突起161、162保持为能够转动的状态下维护构件149进行开闭的程度。在间隔L11比间隔L12稍小时,将间隔L11、L12看作相同。如图9、图10、图14所示,卡合突起161、162分别具备平面163、164和圆弧面165、166。如图10所示,卡合突起161、162的长度L6比卡合突起161、162的长度L7长。长度L6是左右方向的长度。长度L7是上下方向的长度。
卡合突起161、162的平面163、164分别是与维护构件149的侧壁151、152正交地连接的面。平面163、164与后述的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平行。圆弧面165、166分别是与维护构件149的侧壁151、152正交地连接的面。圆弧面165、166是将平面163、164的各端部相互连接的面。卡合突起161、162的圆弧面165、166分别为沿着后述的卡合槽部921、922的圆弧状。在维护构件149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状态下,平面163、平面164、圆弧面165、圆弧面166分别形成卡合突起161、162的左表面、右表面、上表面、下表面。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状态是指上板150的左右方向与铅垂方向平行且卡合突起161、162相对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状态。如图14所示,平面163、164间的长度L7比卡合槽部921、922的开口92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9短。圆弧面165、166间的长度L6比卡合槽部921、922的开口92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9长。圆弧面165、166间的长度L6比卡合槽部921、922的直径L8稍短。因而,在维护构件149处于图4的装配姿势时,卡合突起161、162不会从卡合槽部921、922脱出。
<卡定突出部190的构造>
如图11、图12所示,卡定突出部190是位于无配置区域153B且从下表面154向下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如图11所示,卡定突出部190具备板部191、卡定爪192。板部191从下表面154向下方向立起设置。卡定爪192位于板部191的前端。卡定爪192与卡定部856卡定(参照图14)。因而,如图3、图4所示,维护构件149在关闭的状态下固定。
作业者将手指卡挂于凹部181来将凹部181向上方拉拽。此时,卡定爪192与卡定部856的卡合解除(参照图7、图14)。维护构件149以位于卡合槽部921、922内的卡合突起161、162为轴,在主视时顺时针旋转。在维护构件149旋转时,卡合突起161、162的圆弧面165、166沿着卡合槽部921、922的内表面滑动。因而,如图14所示,维护构件149成为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状态。
在维护构件149与铅垂方向平行的状态下,作业者将维护构件149向上方拉拽。卡合突起161、162的平面163、164之间的宽度L7比卡合槽部921、922的开口92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L9短。如图14所示,卡合突起161、162经由卡合槽部921、922的开口923从卡合槽部921、922脱出。因而,维护构件149被从后述的装配部85拆下。新的维护构件149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装配于装配部85。
<吸收构件51的构造>
如图7、图11、图12所示,吸收构件51固定于维护构件149的上板150的下表面154。吸收构件51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吸收构件51固定于配置区域153A(参照图9)的下表面154侧且侧壁151、152之间。吸收构件51与侧壁152抵接。在吸收构件51与侧壁151之间存在间隙。吸收构件51由例如海绵、毛毡等能够吸收液体的材料形成。吸收构件51吸收附着于刮板31的墨液。
如图11、图12所示,吸收构件51在右端具备作为长方体的右侧面的端面201。吸收构件51在与刮板31对向的下侧具备作为长方体的底面的吸收面202。吸收构件51在与吸收面202相反一侧的上表面具备固定面204(参照图13)。吸收构件51将固定面204与上板150的下表面154抵接而固定。端面201向上板150的右端部150A侧露出。即,吸收构件51的端面201在上板150的右端部150A侧在与右端部150A平行且与下表面154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端面201在上板150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吸收构件51固定于在下表面154将各开口端部120、123、126堵塞的位置。吸收构件51通过保湿溶液、水等液体而湿润。
吸收面202也可以是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吸收面202也可以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槽211、212、213。
<吸收驱动机构59>
如图5、图7所示,吸收驱动机构59包含装配部85、旋转构件93。维护构件149通过吸收驱动机构59的驱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装配部85是装配维护构件149的构件。装配部85具备第一壁部851、第二壁部852、第三壁部853、侧壁861、862。
第一壁部851是在俯视时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且形成装配部85的左端部的壁部。第一壁部851具备长孔854。长孔854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一壁部851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述的轴部933插通长孔854。
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壁部852与第一壁部851的右端部连接。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孔部855位于第一壁部851与第二壁部852的连接部。第二壁部852的上端与第三壁部853连接。第三壁部853在俯视时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侧壁861、862从第三壁部85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且向第三壁部853的右方延伸。
如图5、图8所示,卡合槽部921、922分别位于侧壁861、862的右端部。卡合槽部921、922在前后方向上贯通侧壁861、862。卡合槽部921、922的开口923向头部110侧即上侧开口。如图14所示,卡合槽部921、922在侧视时为圆形形状。卡合槽部921、922的上端是向上方开口的开口923。如图8所示,在维护构件149装配于装配部85时,卡合突起161、162分别配置在卡合槽部921、922内。卡合突起161、162只要能够配置于卡合槽部921、922即可,卡合槽部921、922也可以不必贯通侧壁861、862。
装配部85与旋转构件93的旋转联动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如图4、图5所示,旋转构件93位于装配部85的第一壁部851、第二壁部852、第三壁部853的下侧。旋转构件93具备旋转壁部931、驱动轴932(参照图4)、轴部933。旋转壁部931是在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形状的壁部。驱动轴93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上端与旋转壁部931的底面的中心部连接。驱动轴932与包含电动机、齿轮等的第二驱动部(图示省略)连接。驱动轴932随着第二驱动部95的驱动而旋转,从而使旋转壁部931旋转。
轴部93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下端与旋转壁部931的上表面的外周部连接。轴部933位于驱动轴932的旋转中心的外侧且插通于长孔854。
<保护箱400的构造>
维护构件149在固定于保护箱400的状态下,具备保护板410。如图15至图19所示,保护箱400是收纳维护构件149而保护吸收构件51的箱。以下,将图15的左、右、左斜上、右斜下、右斜上、左斜下分别称为保护箱400的前、后、上、下、右、左。保护箱400是开口部401在前侧开口的大致矩形的箱。保护箱400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保护箱400具备保护板410、背板420、左侧壁430、右侧壁440、后壁450(参照图17)。
如图16所示,保护板410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且具备上表面410A、保护面410B、前端部410C。上表面410A是保护板410的上侧的面,具有凹凸。保护面410B是保护板410的下侧的面。如图20所示,在保护箱400正确地收纳有维护构件149时,保护面410B与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对向。
如图15、图16、图18所示,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第一凹部413、414、第二凹部415、第三凹部417、418位于保护板410的保护面410B。以下,如图20所示,对维护构件149正确地插入了保护箱400的状态进行说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为左右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分别处于与第一突出部151B、152B(参照图11)对向的位置。第一突出部151B、152B是维护构件149的侧壁151、152的下端部。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是从保护面410B向下侧最突出的部分。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的各下表面与保护板410的前后方向平行地从前端部410C延伸至后壁450。
左右一对第一凹部413、414位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之间。第一凹部413、414的各下表面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相比向上方向凹陷。第一凹部413、414的各下表面与保护板410的前后方向平行地从前端部410C延伸至后壁450。第二凹部415位于第一凹部413、414之间。第二凹部415的下表面与第一凹部413、414的下表面相比向上方向凹陷。第二凹部415的下表面与保护板410的前后方向平行地从前端部410C延伸至后壁450。
第三凹部417、418分别位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的左右方向外侧。左右方向外侧对应于从保护板4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朝向左方向或右方向的方向。左右方向内侧在左右方向上对应于朝向保护板4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方向。第三凹部417、418的各下表面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相比向上方向凹陷。第三凹部417、418的各下表面与保护板410的前后方向平行地从前端部410C延伸至后壁450。第三凹部417、418的各下表面与第一凹部413、414的各下表面相比向上方凹陷。
向后方向呈圆弧状地凹陷的凹部416位于保护板410的前端部410C。凹部416是用于避免维护构件149的卡定突出部190与前端部410C抵接的凹部。
如图17所示,背板420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如图18所示,背板420具备前端部420A。保护箱400具备从保护板410向背板420方向立起设置的后壁450。如图18、图19所示,后壁450具备左右一对被卡合部460、465。被卡合部460、465从后壁450向保护板410的前方向突出。被卡合部460、465能够在后壁450的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而摆动。如图19所示,被卡合部460具备向前方向以规定宽度延伸的板部461。被卡定爪462位于板部461的前端。被卡合部465也是同样的构造。通过被卡定爪462与维护构件149的卡合突起162卡合,保护箱400将维护构件149固定为能够拆装。同样,被卡合部465的被卡定爪462也与卡合突起161卡合。如图18所示,被卡合部460、465左右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靠外侧处。
如图18所示,后壁450具备肋451、452、453、454。肋451、452、453、454从后壁450向前方向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如图21所示,在保护箱400收纳有维护构件149时,维护构件149的上板150的右端部与肋451、452、453、454抵接。如图16、图18所示,背板420具备左右一对第四凹部421、422。第四凹部421、422的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第四凹部421、422的各上表面与保护板410的前后方向平行地从前端部420A延伸至后壁450。在保护箱400收纳有维护构件149的状态下,第四凹部421、422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三突出部151A、152A对向。从第四凹部421的左端至第四凹部422的右端之间的凹部423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比第三突出部151A、152A之间的间隔宽。
<维护构件149向保护箱400的收纳>
如图20所示,对保护箱400正确地收纳维护构件149时进行说明。在保护箱400收纳维护构件149时,图11所示的维护构件149从上板150的右端部150A侧起向图16所示的保护箱400的开口部401收纳。此时,维护构件149以保护板410的保护面410B与上板150的下表面154对向的方式向开口部401收纳。在该状态下,维护构件149的卡定突出部190进入保护箱400的凹部416。因而,卡定突出部190不与保护板410的前端部410C抵接。
因而,如图21所示,维护构件149向保护箱400插入至维护构件149的后端部与肋451~454(参照图18)抵接为止。此时,如图22所示,维护构件149的卡合突起162与被卡合部460卡合。同样,卡合突起161与被卡合部465卡合。因而,保护箱400将维护构件149以收纳的状态固定。
在该状态下,保护板410的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参照图15)分别与维护构件149的第一突出部151B、152B(参照图11)对向。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参照图11)与第一凹部413、414和第二凹部415(参照图15)对向。如图11所示,第一突出部151B、152B在上下方向上比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突出。因而,在作业者将保护箱400的保护板410向下方向按压时,在保护面410B与吸收构件51抵接之前,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与维护构件149的第一突出部151B、152B分别抵接。在该抵接状态下,在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与保护面410B之间形成空间。因而,能够防止保护面410B按压吸收构件51。能够降低液体从吸收构件51渗出的可能性。
参照图13、图18、图23,对保护箱400未正确地收纳维护构件149时进行说明。维护构件149以保护板410的保护面410B与上板150的上表面153对向的方式插入保护箱400。此时,维护构件149的下表面154与背板420对向。卡定突出部190设置于下表面154,但是背板420不具有避开卡定突出部190的凹部。因而,卡定突出部190与背板420的前端部420A抵接。此时,维护构件149无法向保护箱400进入至维护构件149与肋451~454抵接为止。维护构件149的卡合突起162无法与被卡合部460卡合。同样,卡合突起161无法与被卡合部465卡合。此时,与图20所示的正确的状态相比,维护构件149成为位于前侧的状态。在该位置下,保护箱400不将维护构件149固定。因而,作业者容易注意到保护箱400未正确地收纳维护构件149。距离W1(参照图13)只要为距离W3(参照图18)以上即可。距离W1是上板150的第三突出部151A、152A与卡定突出部190之间的距离。距离W3是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的下表面与第四凹部421、42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距离W2(参照图18)只要为距离W1以上即可。距离W2是第二凹部415的下表面与第四凹部421、42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只要为W3≤W1≤W2即可。
与吸收构件51空出间隔而固定的保护板410保护吸收构件51。在外压按压保护板410时,能够防止保护面410B按压吸收构件51。因而,能够降低液体从吸收构件51渗出的可能性。
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之间比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凹陷。该凹陷由第一凹部413、414、第二凹部415形成。维护构件149以吸收构件51与该凹陷对向的方式配置。在外压按压保护板410时,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与第一突出部151B、152B分别抵接,由此抑制外压按压吸收构件51。因而,能够降低液体从吸收构件51渗出的可能性。
上板150的卡合突起161、162与保护板410的被卡合部460、465分别卡合。该构造在发生落下等时,能够降低维护构件149的上板150从保护板410松脱的可能性,从而保护吸收构件51。被卡合部460、465向后壁450的立起设置方向上弹性变形而摆动。因而,上板150的卡合突起161、162和保护板410的被卡合部460、465在维护构件149插入时能够通过作用于维护构件149的作业者的插入方向的力而容易地卡合。而且,通过作业者的与插入方向的力相反方向的力,被卡合部460、465弹性变形从而卡合突起161、162从被卡合部460、465松脱。
被卡合部460、465位于比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靠外侧处。因而,与被卡合部460、465位于比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靠内侧处时相比,被卡合部460与被卡合部465的间隔较长。隔开距离的被卡合部460、465能够稳定地保持维护构件149的上板150。
保护板410中的比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靠外侧处是比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凹陷的第三凹部417、418。该构造能够进一步确保被卡合部460、465的摆动区域。
肋451~454能够确保后壁450与上板150的右端部150A之间的距离。该构造能够延长保护面410B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被卡合部460、465的长度。与被卡合部460、465的长度较短时相比,使被卡合部460、465摆动的力较小。因而,容易进行上板150的卡合突起161、162与保护板410的被卡合部460、465之间的卡合及卡合的解除。
卡合突起161、16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6比卡合突起161、16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7长。因而,通过维护构件149的转动,维护构件149能够相对于装置拆装。
在第一突出部151B、152B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对向的状态下,卡定突出部190不与保护板410接触。因而,维护构件149能够安装于保护箱400。在第一突出部151B、152B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隔着上板150而配置的状态下,卡定突出部190与背板420接触。因而,维护构件149无法安装于保护箱400。在上板150不是正确的朝向时,维护构件149无法安装于保护箱400。因而,能够防止作业者将维护构件149错误地安装于保护箱400。
背板420以比第三突出部151A、152A的间隔宽的间隔凹陷。第三突出部151A、152A能够收纳于以宽的间隔凹陷的背板420。因而,维护构件149能够安装于保护箱4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是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一例。头部110是本发明的记录头的一例。喷嘴面111是本发明的喷嘴形成面的一例。上板150是本发明的板的一例。下表面154是本发明的第一面的一例。上表面153是本发明的第二面的一例。卡合突起161、162是本发明的卡合部的一例。右端部150A是本发明的板端部的一例。壁450是本发明的从保护面立起设置的壁的一例。卡定突出部190是本发明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如图10等所示,上表面153的左右方向与下表面154的左右方向一致且是本发明的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例。如图16等所示,保护板410的前后方向与保护面410B的前后方向一致且是本发明的保护面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例。固定面204是本发明的对向面的一例。吸收面202是本发明的露出面的一例。凹部423是本发明的凹部的一例。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保护吸收构件51的构造不限定于保护箱400那样的箱状体,如图24所示,也可以是板状的保护板470。保护板470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且具备保护面471、一对壁部476、476,一对卡定部474、475、突起部477~480。保护面471是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平面。壁部476、476以规定高度立起设置于保护面471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壁部476、476在保护面47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突起部477~480以规定高度立起设置于保护面471的左右端部侧。卡定部474、475立起设置于保护面471的左右的端部。保护板470以使保护面471与图11所示的维护构件149的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对向的方式进行固定。卡定部474、475与上板150的侧壁151、152进行卡定。突起部477、478、479、480在吸收构件51的吸收面202与保护面471之间形成空间。壁部476、476保护吸收构件51的与端面201相反一侧的端面。
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护板410具备第一凹部413、414和第二凹部415,但是第一凹部413、414和第二凹部415也可以是一个凹部。上述实施方式的后壁450具备被卡合部460、465,但是左侧壁430、右侧壁440也可以分别具备被卡合部460、465。此时,保护箱400也可以不具备后壁450。上板150也可以不具备第一突出部151B、152B。上板150也可以不具备第三突出部151A、152A。此时,背板420也可以不具备第四凹部421、422。保护板410也可以在与第一突出部151B、152B对向的位置不具备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上板150也可以具备各一个的第一突出部和第一对向突出部。上板150也可以不具备卡定突出部190。上板150也可以不具备卡合突起161、162。此时,也可以是设于壳体2的卡合部对上板150进行保持。后壁450也可以具备被卡合部460、465中的任一方。后壁450也可以具备一个、两个、三个等任意个数的肋。
被卡合部460、465在后壁450的立起设置方向上弹性变形而摆动,但是也可以不弹性变形地摆动而与卡合突起161、162卡合。例如,也可以是被卡合部460、465根据上板150与保护板140对向的情况而位移,即被卡合部460、465摆动而与卡合突起161、162卡合。在保护箱400正确地收纳维护构件149且外压未按压保护板410时,第一突出部151B、152B既可以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接触,也可以与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不接触。
Claims (22)
1.一种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150),具有第一面(154)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153);
吸收构件(51),是用于吸收墨液的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面对向的对向面(204)和与所述对向面相反一侧的露出面(202),位于所述第一面且吸收有液体;
板端部(150A),是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侧的所述板的端部,位于比所述露出面靠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厚度方向侧处;
开口端部(120、123、126),位于所述板,从所述第二面朝向所述吸收构件开口;及
保护板(410),与所述吸收构件空出间隔而能够拆装地固定,保护所述吸收构件不受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能够装配于对附着于刮板(31)的墨液进行回收的打印装置(1),该刮板(31)将附着于喷出墨液的记录头(110)的喷嘴形成面(111)的墨液拭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所述第一面比所述吸收构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51B、152B)。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向的位置具备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具备一对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
所述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之间比所述一对第一对向突出部凹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卡合部(161、162),
所述保护板具备与所述吸收构件对向的保护面(410B)及从所述保护面立起设置的壁(450),
所述壁具备在所述保护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突出且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460、465),
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壁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方向上摆动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卡合部(161、162),
所述保护板具备与所述吸收构件对向的保护面(410B)及从所述保护面立起设置的壁(450),
所述壁具备在所述保护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突出且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460、465),
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壁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方向上摆动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卡合部(161、162),
所述保护板具备与所述吸收构件对向的保护面(410B)及从所述保护面立起设置的壁(450),
所述壁具备在所述保护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突出且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460、465),
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壁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方向上摆动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卡合部(161、162),
所述保护板具备与所述吸收构件对向的保护面(410B)及从所述保护面立起设置的壁(450),
所述壁具备在所述保护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突出且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460、465),
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壁立起设置的立起设置方向上摆动而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所述第一面比所述吸收构件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51B、152B),
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向的位置具备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
所述被卡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向的位置具备第一对向突出部(411、412),
所述被卡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合部位于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靠外侧处比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凹陷。
15.根据权利要求6~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具备一对所述被卡合部,
所述壁在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之间具备至少一个肋(451、452、453、454)。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具备一对所述被卡合部,
所述壁在所述一对被卡合部之间具备至少一个肋(451、452、453、454)。
17.根据权利要求6~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的在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所述卡合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的在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所述卡合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的在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所述卡合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的在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比在与所述第一面的延伸设置方向及所述正交方向正交的所述卡合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长。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在与所述保护板空出间隔而对向的位置具备背板(420),
所述板具备位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之间且向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90),
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对向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突出部不与所述保护板接触,
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对向突出部隔着所述板而定位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背板接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具备在所述第二面(153)从所述板突出的一对第三突出部(151A、152A),
所述背板具备以比所述一对第三突出部的间隔宽的间隔凹陷的凹部(42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36165 | 2015-12-02 | ||
JP2015236165A JP6578915B2 (ja) | 2015-12-02 | 2015-12-02 | メンテナンス部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65558A true CN106965558A (zh) | 2017-07-21 |
CN106965558B CN106965558B (zh) | 2018-09-28 |
Family
ID=57460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89391.4A Active CN106965558B (zh) | 2015-12-02 | 2016-11-30 | 维护构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56781B2 (zh) |
EP (1) | EP3184308B1 (zh) |
JP (1) | JP6578915B2 (zh) |
CN (1) | CN10696555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4612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74268A1 (en) * | 1992-06-12 | 1993-12-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very device, ink jet apparatus having recovery device and recovery method |
US6082848A (en) * | 1994-03-25 | 2000-07-0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Self-cleaning service station for inkjet printing mechanisms |
US6575553B1 (en) * | 1997-10-30 | 2003-06-10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jet residue cleaning system for inkjet cartridges |
US20050151781A1 (en) * | 2004-01-14 | 2005-07-1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printing device |
CN101007464A (zh) * | 2006-01-25 | 2007-08-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帽装置以及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
CN103101309A (zh) * | 2011-11-11 | 2013-05-15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维护装置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7557Y2 (ja) * | 1989-06-08 | 1994-05-11 | 日本ビジネスコンピューター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開閉扉 |
JPH0419150A (ja) * | 1990-05-14 | 1992-01-23 | Seikosha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875637B2 (ja) * | 1991-01-19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記録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
DE69224921T2 (de) * | 1991-01-11 | 1998-08-27 | Canon Kk |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
JP3790845B2 (ja) * | 1998-10-27 | 2006-06-2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廃インク回収装置 |
JP2001111250A (ja) * | 1999-10-06 | 2001-04-20 | Canon Inc | 電子機器 |
JP2004221121A (ja) * | 2003-01-09 | 2004-08-05 | Seiko Epson Corp | フック取付構造およびこのフック取付構造を用いた筐体構造 |
JP2005199528A (ja) * | 2004-01-14 | 2005-07-28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DE202008007604U1 (de) * | 2008-06-06 | 2008-08-21 | Francotyp-Postalia Gmbh | Vorrichtung zur Reinigung von Wischelementen für einen Tintendruckkopf |
JP5326950B2 (ja) * | 2009-09-09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2011056890A (ja) * | 2009-09-14 | 2011-03-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のワイパー機構、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JP2013188963A (ja) * | 2012-03-14 | 2013-09-26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受容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155948B2 (ja) | 2013-08-08 | 2017-07-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6083877A (ja) | 2014-10-28 | 2016-05-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
2015
- 2015-12-02 JP JP2015236165A patent/JP65789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11-30 CN CN201611089391.4A patent/CN106965558B/zh active Active
- 2016-12-01 US US15/366,382 patent/US995678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12-01 EP EP16201770.1A patent/EP3184308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74268A1 (en) * | 1992-06-12 | 1993-12-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very device, ink jet apparatus having recovery device and recovery method |
US6082848A (en) * | 1994-03-25 | 2000-07-0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Self-cleaning service station for inkjet printing mechanisms |
US6575553B1 (en) * | 1997-10-30 | 2003-06-10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jet residue cleaning system for inkjet cartridges |
US20050151781A1 (en) * | 2004-01-14 | 2005-07-1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printing device |
CN101007464A (zh) * | 2006-01-25 | 2007-08-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帽装置以及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
CN103101309A (zh) * | 2011-11-11 | 2013-05-15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维护装置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64612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965558B (zh) | 2018-09-28 |
EP3184308A1 (en) | 2017-06-28 |
JP6578915B2 (ja) | 2019-09-25 |
EP3184308B1 (en) | 2022-05-04 |
US20170157932A1 (en) | 2017-06-08 |
US9956781B2 (en) | 2018-05-01 |
JP2017100384A (ja) | 2017-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06795B (zh) | 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清洁装置 | |
US9120314B2 (en) | Maintenance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07130998A (ja)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液体収容部 | |
CN106965558A (zh) | 维护构件 | |
JP2016083877A (ja) | 印刷装置 | |
JP6281505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04842657B (zh) | 维护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维护方法 | |
JP3912568B2 (ja) | 印字装置 | |
JP5782961B2 (ja) | 液滴噴射装置 | |
JP6014983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3856451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7022093A (ja) | 印字装置 | |
JP2017100383A (ja) | メンテナンス部材 | |
JP2002264349A (ja) | 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6281508B2 (ja) | 印刷装置 | |
JP421170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3912608B2 (ja) | 印字装置 | |
JP7502958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廃液タンク | |
CN110014748A (zh) | 废墨水盒以及描绘装置 | |
JP4101010B2 (ja) | インクタンクホルダ | |
CN100404263C (zh) | 喷墨头清洁装置及打印机 | |
US9259934B1 (en) | Printer | |
JP2022070815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7035859A (ja) | 複合機 | |
JP200716055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