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6765916B -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65916B
CN106765916B CN201611115804.1A CN201611115804A CN106765916B CN 106765916 B CN106765916 B CN 106765916B CN 201611115804 A CN201611115804 A CN 201611115804A CN 106765916 B CN106765916 B CN 1067659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control
working medium
cold accu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158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65916A (zh
Inventor
郑喜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Zhongyuan Lv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Zhongyuan Lv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Zhongyuan Lv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Zhongyuan Lvl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158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659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65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65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65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65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和控温装置,蓄热装置与蓄热装置均与所述控温装置相连,系统还包括与控温装置相连的动力装置,控温装置内包括蓄冷装置的降温换热器和蓄热装置的加热换热器;蓄冷装置包括蓄冷工质容器和与蓄冷工质容器连接的蓄冷换热器,蓄冷换热器与降温换热器连接,降温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工质容器连接,降温换热器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工质容器,以及连接蓄热工质容器与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蓄热工质容器与加热换热器相连。这样降低了冷却塔等的负荷,蓄冷装置由制冷时的盈余制冷能力来降低温度,储存低温能量,在蓄冷装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后,给制冷设备降温,达到节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止,大部分制冷设备采用压缩机机械制冷方式。当温度接近设定的温度时,主制冷回路开始间歇性打开,制冷剂开始通过热旁路循环。越接近设定值,制冷主路工作时间越短。在低温保持阶段,由于只需要很小的制冷量来平衡温度控制系统与周围环境热交换而获得的热量,大部分时间压缩机都是空转,制冷剂大部分都是通过热旁通循环。通过变频器可以改变压缩机电机的转数,可以节约能源,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普及,尤其是大功率的压缩机系统。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温度控制系统,以节约能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方案提供了提供一种适用范围更广的温度控制系统,以节约能源。
本方案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和控温装置,所述蓄冷装置与蓄热装置均与所述控温装置相连,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温装置相连的动力装置,所述控温装置内包括蓄冷装置的降温换热器和蓄热装置的加热换热器;所述蓄冷装置包括蓄冷工质容器和与蓄冷工质容器连接的蓄冷换热器,所述蓄冷换热器与降温换热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工质容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工质容器,以及连接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相连。
优选的,系统进一步包括低温制冷装置,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与降温换热器连接的低温冷凝器,低温冷凝器与蓄冷工质容器和蓄冷换热器均连接,降温换热器与低温冷凝器之间设有低温压缩机连接。这样控温装置内的降温换热器就可以由低温制冷装置来进行制冷,工作效率更高。
优选的,蓄热工质容器与加热换热器之间还设有加湿水换热器连接,所述加湿水换热器用于预热加湿水。这样就可以在控温装置内湿度不足时进行加湿。
优选的,蓄冷工质容器包括蓄冷前工质容器和蓄冷后工质容器,蓄冷换热器与蓄冷后工质容器连接,降温换热器与蓄冷前工质容器连接,蓄冷换热器与蓄冷后工质容器之间设有蓄冷工质泵连接;系统还设有低温冷凝换热器与蓄冷前工质容器连接。这样可以让蓄冷前的工质和蓄冷后的工质分开存储,方便管理,也减少能量的损失。
优选的,蓄热工质容器包括蓄热前工质容器和蓄热后工质容器,第一排气端换热器与蓄热后工质容器连接,加热换热器与蓄热前工质容器连接。这样可以让蓄热前的工质和蓄冷后的工质分开存储,方便管理,也减少能量的损失。
本方案公开的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蓄冷装置获取最低温的压缩机制冷系统所释放的低温能量,至蓄冷装置达到预设的温度;
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
停止高温级压缩机系统的运行,由蓄冷装置给低温级压缩机系统制冷,使低温级制冷剂冷凝;或/和
蓄热装置获取压缩机排气端释放的高温能量;
检测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若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达到压缩机排气端温度或压缩机排气端温度低于蓄热装置内的温度,则蓄热装置停止获取高温能量;
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热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高温能量。
优选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或/和
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湿水换热器对加湿水进行预热。
优选的,所述在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所有压缩机系统的运行,仅由蓄冷装置给控温设备内制冷。
优选的,所述在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复叠式压缩机的运行,蓄冷装置给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冷凝器制冷,由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蒸发器给控温设备制冷。
优选的,所述方法应用于热冲击试验箱,所述加热换热器或/和所述降温换热器位于风道的入口处。
本方案中的温度控制系统由于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和控温装置,蓄热装置与蓄热装置均与控温装置相连,系统还包括与控温装置相连的动力装置,控温装置包括降温换热器和加热换热器;蓄冷装置包括蓄冷工质容器和与蓄冷工质容器连接的蓄冷换热器,蓄冷换热器与降温换热器连接,降温换热器与蓄冷工质容器连接,降温换热器与动力装置连接;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工质容器,以及连接蓄热工质容器与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蓄热工质容器与加热换热器相连。采用这种方式,蓄热装置就可以由制冷压缩机的排气端提供热量,在制冷运行过程中,蓄热工质通过设置在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吸收制冷压缩机的排气端的热量并储存,然后在需要加热时,由蓄热装置内的工质进行加热,不仅降低了冷却塔等系统的负荷,也达到节能的目的;蓄冷装置由制冷时的盈余制冷能力来降低温度,储存低温能量,在蓄冷装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后,可以选择给制冷设备降温,达到节能的目的。这样降低了冷却塔等系统的负荷,蓄冷装置由制冷时的盈余制冷能力来降低温度,也可以在控温设备控温启动前,启动控温设备制冷系统,单独冷却蓄冷系统,储存低温能量,在蓄冷装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后,给制冷设备降温,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控制系统的示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温度控制系统的示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温度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温度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蓄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蓄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蓄冷工质容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蓄热工质容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其中:1-蓄冷工质容器,2-蓄冷工质温度传感器,3-冷却回路阀门,4-蓄冷工质泵,5-控温装置回路阀门,6-控温装置,7-降温换热器,8-控温装置主制冷回路阀门,9-冷却回路阀门,10-第一压缩机,11-第一冷凝器,12-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3-吸热回路阀门,14-蓄热工质泵,15-蓄热工质容器,16-蓄热工质温度传感器,17-加热回路阀门,18-加热换热器,19-主蒸发器,20-蓄冷换热器,21-低温压缩机,22-低温主回路阀门,23-低温冷凝器,24-压缩机回路阀门,25-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6-高温级主制冷回路阀门,27-第二压缩机,28-第二排气端换热器,29-加湿回路阀门,30-加湿水换热器,31-第二冷凝器,33-蓄冷后工质容器,34-蓄冷前工质容器,35-蓄冷后容器阀门,36-蓄冷前工质容器阀门,37-蓄热后工质容器,38-蓄热前工质容器,39-蓄热后容器阀门,40-加湿换热器回路阀门,41-蓄热前容器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和控温装置6,蓄冷装置与蓄热装置均与控温装置6相连,系统还包括与控温装置6相连的动力装置,控温装置6包括降温换热器7和加热换热器18;蓄冷装置包括蓄冷工质容器1和与蓄冷工质容器1连接的蓄冷换热器20,蓄冷换热器20与降温换热器7连接,降温换热器7与蓄冷工质容器1连接,降温换热器7与动力装置连接;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工质容器15,以及连接蓄热工质容器15与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蓄热工质容器15与加热换热器18相连。
采用这种方式,蓄热装置就可以由制冷压缩机的排气端提供热量,在制冷运行过程中,蓄热工质通过设置在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吸收制冷压缩机的排气端的热量并储存,然后在需要加热时,由蓄热装置内的工质进行加热,不仅降低了冷却塔等系统的负荷,也达到节能的目的;蓄冷装置由制冷时的盈余制冷能力来降低温度,储存低温能量,在蓄冷装置的温度达到预设的温度后,可以选择给制冷设备降温,达到节能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如图1所示,控温装置6还包括主蒸发器19,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10,主蒸发器19与第一压缩机10相连接,动力装置还设有第一冷凝器11与第一压缩机10相连接,第一冷凝器11与主蒸发器19连接,蓄冷换热器20与第一冷凝器11和主蒸发器19均连接。这样可以将制冷时的盈余制冷能力通过蓄冷换热器存储到蓄冷装置中,从而减少制冷时的能量的浪费,蓄冷后待之后使用,节能环保。对于单级压缩机的制冷系统,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方法。
具体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蓄冷工质容器1、蓄冷工质温度传感器2、第一冷却回路阀门3、蓄冷工质泵4、控温装置回路阀门5、控温装置6、控温装置6内的降温换热器7、控温装置主制冷回路阀门8、第二冷却回路阀门9、第一压缩机10、第一冷凝器11、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吸热回路阀门13、蓄热工质泵14、蓄热工质容器15、蓄热工质温度传感器16、加热回路阀门17、控温装置6内的加热换热器18、制冷回路的主蒸发器19、蓄冷换热器20组成,而且工作方式可以是设置多级的复叠式压缩机系统,即动力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压缩机。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结合图3、图5和图6所示,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二压缩机27,蓄热装置包括连接蓄热工质容器15与第二压缩机27的第二排气端换热器28,第二压缩机27与第一冷凝器11连接,动力装置设有第二冷凝器31连接第二压缩机27与第一冷凝器11。增加第二压缩机27、第二冷凝器31可以提高蓄热装置和蓄冷装置储存能量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即动力装置为复叠式压缩机系统,是为了能降到更低的温度,能降到多少度是由制冷剂的特性决定的,例如,制冷剂有-40度和-70两大类,但是-70度的制冷剂只能在-20度左右才能冷凝成液体,所以发明了复叠式,由能在常温冷凝成液体的制冷剂做成高温级系统,高温级系统冷却低温级系统,最后由低温级系统来冷却控温设备,所以用哪种系统是由控温设备的用途决定的,当然对于单级系统可以加一个小功率的低温级系统。
蓄热工质容器15与加热换热器20之间还设有加湿水换热器30连接,加湿水换热器30与加热换热器20之间设有加湿回路阀门29连接,这样就可以在控温装置6内湿度不足时进行加湿。在有加湿系统并且需要加湿时,打开加湿换热器回路阀门29,使高温工质流到加湿水换热器30,预热要流到加湿加热器的加湿水。
具体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第二排气端换热器28、吸热回路阀门13、蓄热工质泵14、蓄热工质温度传感器16、蓄热工质容器15、加热回路阀门17、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控温装置6内的加热换热器18组成。
在控温装置6开始做制冷降温时,吸热回路阀门13打开,蓄热工质泵14驱动工质到第二排气端换热器28和第一排气端换热器22,吸收排气温度的热量,直到蓄热工质容器15内的蓄热工质温度传感器16测量的温度达到排气温度,或者测量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开始下降为止。复叠式机组由于不同级压缩机排气温度不一样,也可以在不同的吸热回路加阀门,分别控制。在控温装置6需要加热时,打开加热回路阀门17,工质泵驱动热工质到控温装置6内的加热换热器18,给控温装置6内部加热。
温度控制系统还包括:蓄冷装置容器1、蓄冷装置工质温度传感器2、第一冷却回路阀门3、蓄冷工质泵4、控温装置回路阀门5、压缩机回路阀门24、控温装置6内的降温换热器7、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蓄冷换热器20;以及控温装置6、控温装置主制冷回路阀门8、第二冷却回路阀门9、第一冷凝器11、高温级主制冷回路阀门26、第二压缩机27、第二冷凝器31、第一压缩机10、主蒸发器19。其中,第一压缩机10可以是低温级压缩机,第二压缩机27可以使高温级压缩机。
不论该系统的制冷系统有几级系统组成,蓄冷装置的换热器由最低温的压缩机制冷系统来冷却,蓄冷工质的选择也制冷能力相匹配。而且是只在控温装置6内制冷功率不在满负荷制冷的情况下,由多余的制冷能力来进行冷却。在控温装置6内部温度接近设置温度,开始进行制冷功率调节时,只是在关闭控温装置主制冷回路阀门8的时候,才打开第二冷却回路阀门9,给蓄冷工质制冷降温,直到蓄冷工质温度传感器2测量的温度到达设定值。
采用控温装置6内的降温换热器7的制冷方案,还是采用通过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的制冷方案,取决于控温装置6内的设定温度。如果控温装置6内的设定温度接近控温装置6的低温温度极限,采用后者通过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制冷方案更好一些。虽然采用前者可以关闭整个制冷压缩机系统,但由于蓄冷装置的温度最低也是整个控温装置6的低温极限,所以与设定温度之间的温差太小,可能会引起整个压缩机系统频繁启动,反而不如只给低温级冷凝器换热器制冷,最后由低温级压缩机系统给控温装置6制冷。
在蓄冷装置达到蓄冷装置设置温度时,控温装置6也基本上稳定在设置的温度,此时不需要大的制冷量,只是需要热平衡维持温度。所以蓄冷装置可以用来:1)可以停止控温装置6的制冷系统,然后只打开蓄冷装置控温装置回路阀门5,由蓄冷工质泵4驱动蓄冷工质到控温装置内换热器8,代替控温装置6制冷系统来制冷。2)也可以使高温级压缩机系统停机,然后打开蓄冷装置系统的压缩机回路阀门24,由工质泵驱动蓄冷工质到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由蓄冷装置代替高温级压缩机制冷系统工作。
如图5所示,在冷箱风道的入口处,设置换热器。在实验产品由热箱进入冷箱后,已经冷却好的蓄冷装置的蓄冷工质,在泵的驱动下进入换热器,并先于冷箱的控温装置6的蒸发器与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从热箱带来的热量,减轻控温设备的制冷负荷,达到缩短恢复时间的目的。当蓄冷工质的温度与冷箱内的空气温度相同时,停止蓄冷装置的工质泵,完全由冷箱的蒸发器来制冷。
如图6,在热箱风道的入口处,设置换热器。如果热箱的设置温度高于蓄热装置工质的温度时,在实验产品在冷箱时,蓄热装置工质泵启动,经过压缩机的排气端加热过的工质,进入热箱内的换热器2中,由热箱的加热器继续加热。在实验产品由冷箱进入热箱后,蓄热装置的蓄热工质,在泵的驱动下进入换热器,并先于热箱的加热器与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从冷箱带来的冷量,达到缩短恢复时间的目的。当蓄热装置的工质的温度与热箱内的空气温度相同时,停止蓄热工质泵14,完全由热箱的加热器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结合图4所示,对于大功率的复叠式机组也可以采用增加一个小功率的低温级压缩机系统的方法,该小功率压缩机机组只是复叠式的最低温级系统的功率缩小版,而且该压缩机电机可以配变频器。小功率压缩机系统包括:降温换热器7、低温压缩机21、低温主回路阀门22、低温冷凝器23。相应地蓄冷装置减少图3的控温装置阀门5和降温换热器7这一回路。说,控温装置内换热器不再由蓄冷工质来冷却,而是由小功率压缩机系统来冷却。蓄冷装置的压缩机回路阀门24、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这一回路修改为不再为复叠式的低温级压缩机冷凝器制冷,而是为小功率压缩机系统制冷。
对于大功率压缩机机组,在温度保持阶段,即使是只开低温级压缩机,功率消耗也很大。此时宜采用小功率压缩机机组代替大功率低温级压缩机的方法,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结合图2所示,系统进一步包括低温制冷装置,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与降温换热器7连接的低温冷凝器23,低温冷凝器23与蓄冷工质容器1和蓄冷换热器20均连接,降温换热器7与低温冷凝器23之间设有低温压缩机21连接。这样控温装置6内的降温换热器就可以由低温制冷装置来进行制冷,工作效率更高。
对于上述图1中采用单级压缩机系统的温度控制系统,如果长期在低温极限附近工作的话,此时宜采用图2所示结构,增加一个小功率的低温级压缩机系统。
小功率低温级制冷系统包括:控温装置6内的降温换热器7、低温压缩机21、低温主回路阀门22、低温冷凝器23。此时蓄冷装置不再给控温装置6内部制冷降温,而是作为低温级压缩机系统的冷凝器冷源,此时由于低温级的制冷温度可以很低,蓄冷装置的温度虽然不适合给控温装置6降温,但适合用于冷却低温级系统,使之冷凝。说在控温装置6制冷的初期由单级压缩机系统制冷,在达到设定值附件时开始部分给蓄冷装置制冷。在控温装置6基本上稳定在设定值时,蓄冷装置也基本达到设定值。此时关闭大的单级压缩机,开始启动小功率的低温级压缩机,来保持控温装置6内部的温度。
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还可以用于控温装置6内部,不同设定温度的多区域温度控制。比如控温装置6内部有多个区域,而且各区域的温度设定不同时,可以通过蓄冷装置或者蓄热装置来制冷或者加热。实现多区域不同温度控制。
对于热冲击试验箱,在进行冷热温度转换时,温度的恢复时间是衡量热冲击试验箱性能的指标之一。现在缩短恢复时间主要是靠增加加热及制冷的功率,来缩短恢复时间。通过引入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可以做到在不增加加热制冷功率的情况下,缩短恢复时间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结合图7所示,蓄冷工质容器1与蓄冷换热器20在同一容器中。这样可以减小系统的体积,节省空间,方便安装。蓄冷工质容器1可以和蓄冷换热器20合并,这样可以减少一个回路,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蓄冷换热器20位于蓄冷器工质容器1内,依靠自然对流或者内部工质泵强制循环,使蓄冷器内温度能够均匀。具体包括,蓄冷工质泵4、控温装置回路阀门5、压缩机回路阀门24、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降温换热器7、蓄冷工质温度传感器2、蓄冷换热器20、蓄冷工质容器1。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结合图8所示,蓄冷工质容器1包括蓄冷前工质容器34和蓄冷后工质容器33,蓄冷换热器20与蓄冷后工质容器33连接,降温换热器7与蓄冷前工质容器34连接,蓄冷换热器20与蓄冷后工质容器33之间设有蓄冷工质泵4连接;系统还设有低温冷凝换热器25与蓄冷前工质容器34连接。这样可以让蓄冷前的工质和蓄冷后的工质分开存储,方便管理,也减少能量的损失。蓄冷器工质蓄冷前、蓄冷后可以分别放到不同的容器中,这样可以尽快获得足够低温的蓄冷工质,而且也可以根据后续的冷负载,选择蓄冷工质的量。如果只需要很短时间就结束了,就可以只蓄冷少量的蓄冷工质。具体包括,蓄冷后工质容器33(带温度传感器)、蓄冷后容器阀门35、蓄冷工质泵4、第一冷却回路阀门3、蓄冷换热器20、低温级冷凝换热器25、降温换热器7、控温装置回路阀门5、压缩机回路阀门24、蓄冷前工质容器阀门36、蓄冷前工质容器34。
在蓄冷过程中,蓄冷前工质容器阀门36打开,第一冷却回路阀门3打开,蓄冷工质泵4将蓄冷前工质容器34的蓄冷工质送到降温换热器7进行冷却,冷却后的蓄冷工质进入蓄冷后工质容器33中储存。当蓄冷装置开始制冷工作时,蓄冷后容器阀门35和相应的控温设备回路阀门5或者压缩机回路阀门24打开,进行相应的制冷工作。
本实施例中示例的,结合图9所示,蓄热工质容器15包括蓄热前工质容器38和蓄热后工质容器37,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与蓄热后工质容器37连接,加热换热器18与蓄热前工质容器38连接。这样可以让蓄热前的工质和蓄冷后的工质分开存储,方便管理,也减少能量的损失。蓄热工质蓄热前后也可以放到不同的容器中,这样可以尽快获得高温蓄热工质。具体包括:蓄热后工质容器37(带温度传感器)、蓄热后容器阀门39、蓄热工质泵14、吸热回路阀门13、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加热换热器18、加湿水换热器30、加湿换热器回路阀门40、加热回路阀门17、蓄热前容器阀门41、蓄热前工质容器38。
在蓄热过程中,蓄热前容器阀门41和吸热回路阀门13打开,蓄热工质泵14将蓄热工质从蓄热前工质容器38抽到第一排气端换热器12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工质送到蓄热后工质容器37内储存。蓄热器加热时,蓄热后容器阀门39和相应的加湿换热器回路阀门40或者加热回路阀门17打开,进行加热工作。
本实施例着眼于提高压缩机的制冷效率,通过引入蓄冷器,在控温设备不需要全功率制冷时,压缩机制冷系统还是全功率制冷,在保证控温设备制冷的前提下,多余的制冷能力用来给蓄冷器制冷。这样在蓄冷器达到设定温度时,控温设备也可以稳定在设定温度,此时只是需要制冷系统很小功率的制冷。这时可以通过关闭整个机械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只由蓄冷器系统给控温设备制冷;或者关闭部分压缩机,比如高温级压缩机,由蓄冷器系统代替高温级压缩机来给低温级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制冷的方法,达到节能的目的。
该蓄冷器也可以用于控温控湿度的设备。在湿度保持与去湿阶段,需要的制冷量,此时也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利用控温设备内的换热器,实现控制湿度的目的。
有些控温设备需要高温和低温之间来回转换,或者虽然保持低温,最后还是要升到常温后停机。机械制冷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比较高,需要冷却水带走热量才能够冷凝。引入蓄热器吸收压缩机排气的部分热量并储存,在控温设备需要升温的时候用这部分储存的热量加热。控温设备升到高温一般都是采用电加热的方法,先利用蓄热器加热不仅节省了电能,也减少了冷却塔的制冷压力。
根据其中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蓄冷装置获取最低温的压缩机制冷系统所释放的低温能量,至蓄冷装置达到预设的温度,其中压缩机制冷系统为全功率运行;
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
停止高温级压缩机系统的运行,由蓄冷装置给低温级压缩机系统制冷,使低温级制冷剂冷凝;或/和
蓄热装置获取压缩机排气端释放的高温能量;
检测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若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达到压缩机排气端温度或压缩机排气端温度低于蓄热装置内的温度,则蓄热装置停止获取高温能量;
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热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高温能量。
在控温装置达到预设温度,制冷系统开始调节制冷功率时,即主蒸发器阀门关闭时才给蓄冷装置制冷,或者在控温设备运行前专门给蓄冷装置制冷,尽可能使压缩机系统全功率运行。
根据其中一个示例,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或/和
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湿水换热器对加湿水进行预热。
根据其中一个示例,所述在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所有压缩机系统的运行,仅由蓄冷装置给控温设备内制冷。
根据其中一个示例,所述在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复叠式压缩机的运行,蓄冷装置给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冷凝器制冷,由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蒸发器给控温设备制冷。
根据其中一个示例,所述方法应用于热冲击试验箱,所述加热换热器或/和所述降温换热器位于风道的入口处。
本实施例中有关方法其他的描述可以参见上述系统的实施例,不再赘述。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施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温度控制方法,其是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和控温装置,所述蓄冷装置与蓄热装置均与所述控温装置相连,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温装置相连的动力装置,所述控温装置内包括蓄冷装置的降温换热器和蓄热装置的加热换热器;所述蓄冷装置包括蓄冷工质容器和与蓄冷工质容器连接的蓄冷换热器,所述蓄冷换热器与降温换热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工质容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工质容器,以及连接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相连,
所述温度控制方法包括:蓄冷装置获取最低温的压缩机制冷系统所释放的低温能量,至蓄冷装置达到预设的温度;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停止高温级压缩机系统的运行,由蓄冷装置给低温级压缩机系统制冷,使低温级制冷剂冷凝;或/和蓄热装置获取压缩机排气端释放的高温能量;检测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若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达到压缩机排气端温度或压缩机排气端温度低于蓄热装置内的温度,则蓄热装置停止获取高温能量;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热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高温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低温制冷装置,所述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与降温换热器连接的低温冷凝器,所述低温冷凝器与蓄冷工质容器和蓄冷换热器均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低温冷凝器之间设有低温压缩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所述加热换热器之间还设有加湿水换热器连接,所述加湿水换热器用于预热加湿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工质容器包括蓄冷前工质容器和蓄冷后工质容器,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后工质容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前工质容器连接,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后工质容器之间设有蓄冷工质泵连接;所述系统还设有低温冷凝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前工质容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工质容器包括蓄热前工质容器和蓄热后工质容器,所述第一排气端换热器与所述蓄热后工质容器连接,所述加热换热器与所述蓄热前工质容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或/和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湿水换热器对加湿水进行预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所有压缩机系统的运行,仅由蓄冷装置给控温设备内制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复叠式压缩机的运行,蓄冷装置给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冷凝器制冷,由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蒸发器给控温设备制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应用于热冲击试验箱,所述加热换热器或/和所述降温换热器位于风道的入口处。
CN201611115804.1A 2016-12-07 2016-12-07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7659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15804.1A CN106765916B (zh) 2016-12-07 2016-12-07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15804.1A CN106765916B (zh) 2016-12-07 2016-12-07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65916A CN106765916A (zh) 2017-05-31
CN106765916B true CN106765916B (zh) 2022-09-30

Family

ID=58877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15804.1A Active CN106765916B (zh) 2016-12-07 2016-12-07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659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69700B (zh) * 2022-09-19 2024-01-02 江苏拓米洛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试验箱的温湿度控制方法和装置
US20240255103A1 (en) * 2023-01-30 2024-08-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calable thermal energy recycling for cryogenic systems
CN116358204B (zh) * 2023-03-31 2024-06-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控制方法、保存箱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14980A2 (en) * 2004-07-07 2006-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3807939A (zh) * 2012-11-14 2014-05-21 刘敏奇 用户定时启动蓄冷蓄热四季不间断空调装置
CN104990295A (zh) * 2015-06-01 2015-10-2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5571029A (zh) * 2016-01-27 2016-05-11 王昊 一种实现空调跨季度同步蓄冷蓄热的方法及设备
CN206247561U (zh) * 2016-12-07 2017-06-13 郑喜勋 温度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6572B2 (ja) * 1998-08-18 2006-12-13 株式会社ヤマト 蓄熱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14980A2 (en) * 2004-07-07 2006-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3807939A (zh) * 2012-11-14 2014-05-21 刘敏奇 用户定时启动蓄冷蓄热四季不间断空调装置
CN104990295A (zh) * 2015-06-01 2015-10-2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控制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5571029A (zh) * 2016-01-27 2016-05-11 王昊 一种实现空调跨季度同步蓄冷蓄热的方法及设备
CN206247561U (zh) * 2016-12-07 2017-06-13 郑喜勋 温度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65916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6668B1 (e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in a chiller system
EP2339276B1 (en) Refrigerator
KR101081821B1 (ko) 에너지절약형 냉동식 에어드라이어 제습장치
KR101155497B1 (ko) 히트펌프식 급탕장치
CN100419349C (zh) 冷冻设备
US20140130532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utilizing natural circulation of heat to carry out defrosting thereof
US20160187013A1 (en) Air Conditioning with Thermal Storage
CN106322595A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制冷除湿系统、方法及空调
CN106765916B (zh)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CN102418959A (zh) 制冷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4317793B2 (ja) 冷却システム
WO2001020234A1 (en) Combination of a refrigerator and a heat pump and a water heater
CN104990295B (zh) 空调器控制装置、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KR102463192B1 (ko) 배터리용 열 관리 시스템
RU2596138C2 (ru) Гибридн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двухступенчат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JP6004734B2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
CN203203293U (zh) 空气源热泵制冷制热系统
KR101964946B1 (ko) 외기온도 보상형 고효율 냉각시스템
KR101310884B1 (ko) 하이브리드형 복합식 냉온수 생산시스템 및 그 생산시스템의 작동방법
CN206247561U (zh) 温度控制系统
CN101592416B (zh) 带冷热源互补回路的制冷制热系统
CN106016528A (zh) 一种动态冰蓄冷风冷机构及其变频低温系统
JP2011106718A (ja) ヒートポンプチラー
CN112351652B (zh) 供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582435U (zh) 一种可制冷制热的移动血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13

Address after: No. 1, 14th Floor, Building 2, No. 3, Yangliu Road, Middle Section of Huangshan Avenue, Dazhulin Street, Liangjiang New District,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400000

Applicant after: Chongqing Zhongyuan lvlan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100 No. 9 building, Huaxing garden, Yang Zhuang Road,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451

Applicant before: Zheng Xixu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