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41231A - 一种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41231A CN106741231A CN201611006001.2A CN201611006001A CN106741231A CN 106741231 A CN106741231 A CN 106741231A CN 201611006001 A CN201611006001 A CN 201611006001A CN 106741231 A CN106741231 A CN 1067412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oiler
- path
- automobile
- attachment means
- li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3—Fittings, brackets or knuckles
- B60G2204/4308—Protecting guards, e.g. for rigid axle damag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车轮,还包括悬挂装置和扰流板,流体经过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本发明还改变车轮承受汽车的自重,载重、和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全部重量的公知常识,车体产生的升力使其自重减少,车轮消除升力后汽车附地力增加,使汽车更节能、更安全地行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由于流体从车体上部经过的路径大于车体下部由此产生升力,使附地力减少,产生飘忽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汽车百年来无一例外以增加车重来克服升力,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需要进一步改进。
自从汽车出现100多年所形成的公知常识中,车轮承受汽车的自重,载重、和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全部重量,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行驶过程中减少升力的汽车;以及提供一种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的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弹性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悬挂装置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扰流板连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所述弹性装置与车身连接,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所述车身上部设有扰流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悬挂装置悬挂扰流板,使得流体流经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提供一种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的节能汽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结构侧视图1;
图2为本发明汽车结构侧视图2;
图3为本发明汽车结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车身;2、车轮;3、悬挂装置;4、弹性装置;5、扰流板;6、连接装置;7、路面;101、车身下部;102、车身上部;501、扰流板上表面;
502、扰流板下表面;503、第一通道;504、第二通道;505、扰流面;
601、连接杆;602、弹性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扰流板通过连接装置与悬挂装置相连,流体经过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悬挂装置悬挂扰流板,使得流体流经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上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一端连接车身,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相连接。
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装置、弹性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悬挂装置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扰流板连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所述弹性装置与车身连接,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所述车身上部设有扰流面。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两个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扰流板下表面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相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多根连接杆或/和弹性条与扰流板连接,可增强扰流板的连接稳定性。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汽车,包括车身1、车轮2、悬挂装置3和扰流板5,所述扰流板5位于车身1底部左右两个车轮2之间;所述扰流板5包括扰流板上表面501和扰流板下表面502,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为一平面,所述扰流板下表面502设有扰流面505,扰流面505为分布在扰流板下表面502上的凹陷或凸起的弧形、三角形和/或梯形的一种或多种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
当然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也可为弧度不大的扰流面505,只要能使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502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的路径,也能减少一些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扰流板上表面501与车身下部101之间形成第一通道503,所述扰流板下表面502与路面7之间形成第二通道504,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504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503的路径,可使车轮2的附着力增大,减小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车轮2的附着力的影响。
如图3所示,所述悬挂装置3通过连接装置6与弹性装置4相连,所述弹性装置4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装置6,另一端连接车身下部101;所述弹性装置4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可以是弹簧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装置4也可以为液压件或气压件等柔性连接方式,这是本领域常见的连接方式。
所述连接装置6包括至少两根连接杆601,所述至少两根连接杆601分别与所述扰流板5相连接,所述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01还可以是弹性、液压或气压等柔性连接方式。连接装置通过多根连接杆与扰流板5连接,可增强扰流板5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6还包括多个弹性条602和扰流板5相连接,因此连接装置6的多个连接杆601和弹性条602能进一步增加扰流板5的稳定性,减轻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对扰流板5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之间为固定连接,因此还可以去掉弹性条602。
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6通过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相连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向下的压力,向下的压力通过连接杆601及弹性条602直接作用在连接装置6上,进而直接作用在悬挂装置3相连接的车轮2上,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向上的升力,增强轮胎附着力,从而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中,扰流板5位于车身1底部的左右两个车轮2之间,其面积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所述扰流板5也可以位于车身1底部的中部;或扰流板5同时设在车身1底部左右两个车轮2之间和车身1底部的中部;扰流板5可以对应整个汽车底部的长宽面积,根据需要局部或整体设置。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1至图3,与实施例一不同是:在车体1的车身上部102的局部或整体的设有扰流面505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图中未示),使车体1的车身上部102与车身下部101之间,因流体经过路径不同而更好的产生升力。
通常汽车上下部之间因流速不同在行驶中整体产生升力,使车轮的附地力减少因此带来不安全性,本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
1、在车身上部102设有扰流面505来延长流体经过路径,使车体1的上下部之间流速不同而产生更大的升力而悬浮行驶。
2、车轮通过悬挂装置3与连接装置与扰流板5相连接减少或消除升力,使汽车附地力增加、更节能、更安全地行驶。
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这看似相矛盾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得到合理的结构统一。
由此改变汽车出现100多年来"车轮承受汽车的自重,载重、和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全部重量"的公知常识。
传统汽车的车轮2和悬挂装置3相连接,悬挂装置3又通过弹性装置4与车身1连接,因此在汽车行驶因中上下部之间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升力。
传统汽车在行驶中因车身上下部之间流速不同而使车轮一齐产生升力。
而本发明与传统汽车不同是设有连接装置6:在悬挂装置3和弹性装置4之间设有连接装置6,而连接装置6包括连接杆601及弹性条602,所述的连接装置6通过连接杆601及弹性条602和扰流板5相连接;因此扰流板5的上下表面流速不同产生向下方向的压力,通过连接杆601及弹性条602直接作用在连接装置6上,进而直接作用在悬挂装置3相连接的车轮2上,使车轮2在弹性装置4的下方减少或消除升力。
本发明弹性装置4在车体1和连接装置6之间的柔性连接,连接装置6又与悬挂装置3和车轮2相连接,因此弹性装置4与上方的与车体1相连接,在弹性装置4的下方通过连接装置6和连接杆601及弹性条602和扰流板5相连接,使车体1在弹性装置4的上方产生的升力,而不会带动弹性装置4下方的悬挂装置3及车轮2一齐产生升力,通过弹性装置4的柔性连接,载重空间的车体1产生的升力使其自重减少,车轮2消除升力后汽车附地力增加,使汽车更节能、更安全地行驶。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2消除升力,这看似相矛盾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得到合理的结构统一。
当汽车行驶时、流体从汽车周围经过,在车底部前后的两轮之间扰流板下表面502设有扰流面505,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为平面的上表面501的路径,使第一通道503流体经过的路径小于车上部102设有扰流面505路径,因此车体1的上下部之间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同必然产生向上升力。
同时扰流板下表面502与路面7之间形成的第二通道504流体经过路径,大于其上表面501与车体下部101之间形成的第一通道503流体经过的路径,车体1和扰流板5分别通过弹性装置4之间柔性连接,使车体1产生向上升力,而车轮2减少或消除升力使汽车行驶更安全。
本实施例中,在汽车前后的左右两轮之间分别设有扰流板5,扰流板5大小面积根据需要来制定,扰流板5上下表面之间流速不同而产生向下的压力差直接作用在车轮2上,使车轮2产生向下的压力而减少或消除升力。
当然扰流板5也可以只设在汽车底部的中部区域,扰流板5也可以同时设在汽车底部的左右两轮之间和汽车底部的中部区域。
本实施例中,车身上部102流体经过的路径大约等于车身下部101流体经过的路径,在此前提下有益于分别使车身1产生向上升力而悬浮,而车轮2又消升力;因此通过合理设计扰流面505使车身上下部流体经过的路径大约相等,更好使车身1产生向上升力而悬浮,而车轮2又消升力。
汽车快速行驶时车体必然产生向上升力,使车身1部分或整体的重量悬浮,本发明所谓的悬浮汽车,并不是使汽车悬浮一定距离而行驶,而是改变传统汽车重量产生向下方向的重力分布状态,因为向上的升力必然使车身1的自重产生的向下的重力减少,从而使汽车行驶中的重量减轻。一分重量,一分能耗,因重量的减少使汽车行驶中的能耗自然减少,车身1上下部流体经过的路径相差越大,产生的升力越大,克服向下的重力越多,就越节能。
汽车在行驶中因车底部较大面积的扰流板5,通过连接杆601与连接装置6相连接会产生震动,因此扰流板5还可以通过多个弹性条602与连接杆601相连接,或弹性条602与车身1下部相连接,弹性条602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为非钢性的柔性连接装置,从而消除扰流板5产生的震动,同时通过弹性条602的柔性连接,汽车产生升力也不会带动扰流板5从而带动车轮2产生升力。
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杆601与扰流板5之间为固定连接,因此还可以去掉弹性条602。
由于车身1是全部运载空间所以很重,相对车轮2的重量很轻,车身1产生的升力使运载空间的自重减少,重量很轻的车轮2又减少或消除汽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由此构成了本发明的节能汽车的节能原理。
本实施例中,在车身上部102局部或整体设有扰流面505,汽车行驶中使车体上下部之间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产生更大的升力,使汽车更好的悬浮行驶。
本实施例中,在扰流板上表面501也可以设有扰流面505,但必须使其流体经过的路径小于车上部102流体经过的路径、也小于扰流板下表面502流体经过的路径。
本实施例中,弹性装置4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液压件和气压件起到连接、缓冲和减震等作用,弹性装置4为非钢性的柔性连接装置。连接杆601和弹性条602也可以为液压件或气压件,为非钢性的柔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扰流板5也可以对应整个汽车下部的长宽面积,根据需要局部或整体地设置,由于扰流板下表面502设有扰流面505使流体经过时流速增加,使流体从车底部经过的流速大致相同,所以使汽车四轮的附地力均匀增加,车轮转一圈也就行走一圈路径,避免由于汽车产生升力,使车轮每转一圈至少有部分空转产生的能耗损失,进一步达到节能的目的。
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这看似相矛盾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得到合理的结构统一。本发明不但适用于各种小型轿车、还适用于公共汽车、面包车、大货车和货柜车等大型汽车。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车轮,还包括悬挂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两个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流体经过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经过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升力对轮胎附着力的影响,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本发明提供车体产生升力而车轮消除升力的汽车,车体产生的升力使其自重减少,车轮消除升力后汽车附地力增加,使汽车更节能、更安全地行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悬挂装置相连,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上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一端连接车身,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装置,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连接。
6.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装置、弹性装置和扰流板,所述悬挂装置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扰流板连接,所述连接装置通过所述弹性装置与车身连接,流体流经所述扰流板下表面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扰流板上表面的路径,所述车身上部设有扰流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位于车身底部左右车轮之间和/或车身底部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下表面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包括凹陷或凸起的三角形、梯形和/或弧形,所述扰流板上表面与车身下部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扰流板下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流体流经所述第二通道的路径大于流经所述第一通道的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液压件或气压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并通过所述多个连接杆和/或弹性条与所述扰流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06001.2A CN106741231A (zh) | 2016-11-15 | 2016-11-15 | 一种汽车 |
EP17871337.6A EP3543092A4 (en) | 2016-11-15 | 2017-11-15 | SUSPENDED AUTOMOTIVE RUNNING IN NATURAL CONDITION |
PCT/CN2017/111092 WO2018090928A1 (zh) | 2016-11-15 | 2017-11-15 | 一种在自然状态中行驶的悬浮汽车 |
JP2019546964A JP6875782B2 (ja) | 2016-11-15 | 2017-11-15 | 自然状態で走行する浮上可能な自動車 |
US16/117,925 US10814921B2 (en) | 2016-11-15 | 2018-08-30 | Automobil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06001.2A CN106741231A (zh) | 2016-11-15 | 2016-11-15 | 一种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41231A true CN106741231A (zh) | 2017-05-31 |
Family
ID=5896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06001.2A Pending CN106741231A (zh) | 2016-11-15 | 2016-11-15 | 一种汽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14921B2 (zh) |
EP (1) | EP3543092A4 (zh) |
JP (1) | JP6875782B2 (zh) |
CN (1) | CN106741231A (zh) |
WO (1) | WO2018090928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90928A1 (zh) * | 2016-11-15 | 2018-05-24 | 朱晓义 | 一种在自然状态中行驶的悬浮汽车 |
CN111017048A (zh) * | 2019-12-27 | 2020-04-17 | 新昌县联航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
CN114162227A (zh) * | 2020-09-10 | 2022-03-11 | 麦格纳外饰有限公司 | 用于车轮导风板的杠杆系统和用于操作杠杆系统的方法 |
CN114162228A (zh) * | 2021-11-16 | 2022-03-11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及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50788A (zh) * | 2017-04-26 | 2017-09-12 | 朱晓义 | 一种产生更大升力的固定翼飞行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5371A1 (en) * | 2005-04-13 | 2009-04-02 | Satoshi Nagahama | Vehicle Body Underside Air Flow Controller |
CN103723205A (zh) * | 2014-01-13 | 2014-04-16 | 朱晓义 | 节能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76587A (en) * | 1972-02-14 | 1973-12-04 | K Oxlade | Surface vehicles with venturi attachment |
US4269444A (en) * | 1978-05-17 | 1981-05-26 | Emory Jack L | Apparatus for reducing aerodynamic drag |
JPS594818Y2 (ja) * | 1979-07-16 | 1984-02-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発熱部の車体への支持装置 |
CA1149841A (en) * | 1979-11-28 | 1983-07-12 | Anthony C.B. Chapman | Ground effect vehicle |
IT1153678B (it) * | 1982-12-10 | 1987-01-14 | Alfa Romeo Spa | Spoiler a posizionamento automatico per un autoveicolo |
IT1240520B (it) * | 1990-07-30 | 1993-12-17 | Fiat Auto Spa | Sospensione a ruote indipendenti per autoveicoli |
JPH06171554A (ja) * | 1992-12-07 | 1994-06-21 | Ace Denken:Kk | 自動車 |
DE69612388T9 (de) * | 1995-09-25 | 2004-09-09 | Cke Technologies Inc., St. Laurent | Aerodynamisches kraftfahrzeug |
JP3692807B2 (ja) * | 1998-12-22 | 2005-09-0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ヤ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
DE10130358A1 (de) * | 2001-06-23 | 2003-01-09 | Porsche Ag | Verkleidungsvorrichtung für die Unterseite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Kraftfahrzeug |
FR2858797B1 (fr) * | 2003-08-13 | 2005-11-11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Dispositif de reduction de la trainee et de la portanc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
JP2006160000A (ja) * | 2004-12-03 | 2006-06-22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カバー装置 |
JP2007022488A (ja) * | 2005-07-21 | 2007-02-01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整流装置 |
JP5028893B2 (ja) * | 2006-07-18 | 2012-09-19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アンダーカバー |
US9278719B2 (en) * | 2007-12-27 | 2016-03-08 | Xiaoyi Zhu | Vehicle |
WO2009092217A1 (zh) * | 2007-12-27 | 2009-07-30 | Xiaoyi Zhu | 流体运动装置 |
CN101962043B (zh) * | 2009-07-21 | 2014-05-07 | 朱晓义 | 汽车 |
IT1396218B1 (it) * | 2009-11-09 | 2012-11-16 | Milano Politecnico | Veicolo terrestre provvisto di almeno un'appendice aerodinamica |
CN201525424U (zh) * | 2009-11-26 | 2010-07-14 | 袁柯铭 | 一种增强汽车稳定性的可控扰流装置 |
DE102009047240A1 (de) * | 2009-11-27 | 2011-06-01 | Hubert Buhs |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Sportfahrzeug |
US8757700B2 (en) * | 2010-07-09 | 2014-06-24 | Stewart Hicks | Ground vehicle wing |
JP2012025210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Honda Motor Co Ltd | アンダーカバー装置付き車両 |
JP5621710B2 (ja) * | 2011-05-25 | 2014-11-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KR101306279B1 (ko) * | 2011-09-08 | 2013-09-09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양력에 의한 경량화 고속 열차 |
US8731781B2 (en) * | 2012-03-06 | 2014-05-20 | Michael Prentice | Dynamically-supported movable downforce-generating underbody in a motor vehicle |
DE102013105843B4 (de) * | 2013-06-06 | 2022-08-04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verstellbaren Luftleitelement |
WO2017075861A1 (zh) | 2015-11-06 | 2017-05-11 | 朱晓义 | 悬浮汽车 |
CN106741231A (zh) * | 2016-11-15 | 2017-05-31 | 朱晓义 | 一种汽车 |
-
2016
- 2016-11-15 CN CN201611006001.2A patent/CN106741231A/zh active Pending
-
2017
- 2017-11-15 EP EP17871337.6A patent/EP3543092A4/en active Pending
- 2017-11-15 JP JP2019546964A patent/JP68757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1-15 WO PCT/CN2017/111092 patent/WO2018090928A1/zh unknown
-
2018
- 2018-08-30 US US16/117,925 patent/US1081492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85371A1 (en) * | 2005-04-13 | 2009-04-02 | Satoshi Nagahama | Vehicle Body Underside Air Flow Controller |
CN103723205A (zh) * | 2014-01-13 | 2014-04-16 | 朱晓义 | 节能汽车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90928A1 (zh) * | 2016-11-15 | 2018-05-24 | 朱晓义 | 一种在自然状态中行驶的悬浮汽车 |
CN111017048A (zh) * | 2019-12-27 | 2020-04-17 | 新昌县联航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
CN111017048B (zh) * | 2019-12-27 | 2021-10-29 | 常州市凌越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
CN114162227A (zh) * | 2020-09-10 | 2022-03-11 | 麦格纳外饰有限公司 | 用于车轮导风板的杠杆系统和用于操作杠杆系统的方法 |
CN114162227B (zh) * | 2020-09-10 | 2024-01-16 | 麦格纳外饰有限公司 | 用于车轮导风板的杠杆系统和用于操作杠杆系统的方法 |
CN114162228A (zh) * | 2021-11-16 | 2022-03-11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814921B2 (en) | 2020-10-27 |
JP2020500123A (ja) | 2020-01-09 |
US20180362103A1 (en) | 2018-12-20 |
WO2018090928A1 (zh) | 2018-05-24 |
EP3543092A1 (en) | 2019-09-25 |
EP3543092A4 (en) | 2020-04-01 |
JP6875782B2 (ja) | 2021-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41231A (zh) | 一种汽车 | |
CN103723205B (zh) | 节能汽车 | |
CN203666320U (zh) | 中型客车非驱动轴用独立空气悬架 | |
CN103612671B (zh) | 无升力节能汽车 | |
CN204222578U (zh) | 一种汽车自平衡装置 | |
CN203449878U (zh) | 用于四轮车辆的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 | |
CN102806818A (zh) | 车轮自动调整的脊梁桥越野车底盘 | |
CN103434361A (zh) | 一种抗俯仰并提高车辆舒适性的被动液压互联悬架 | |
CN201021702Y (zh) | 车辆悬架结构 | |
CN106672088A (zh) | 一种行驶中减轻重量的节能汽车 | |
CN206357944U (zh) | 一种汽车用空气悬挂大梁 | |
CN201633485U (zh) | 全轮转向多支点液压式重力分配系统 | |
CN202242864U (zh) | 应用于重型卡车上的空气悬架系统 | |
CN201472101U (zh) | 新型车辆车桥提升机构 | |
CN203267698U (zh) | 一种汽车独立悬架 | |
CN204713071U (zh) | 一种多调节手段的运输车辆主动防侧翻控制装置 | |
CN102896991B (zh) | 车轮自调整全地形越野车底盘 | |
CN102310736A (zh) | 一种应用于重型卡车上的空气悬架系统 | |
CN207889849U (zh) | 一种货车底部减阻装置 | |
CN106672092A (zh) | 一种在行驶中减轻自重的节能汽车 | |
CN106672090A (zh) | 一种悬浮汽车 | |
CN203864384U (zh) | 独立式油气悬架 | |
CN203567495U (zh) | 三轮摆动刚性悬架机构 | |
CN103496306A (zh) | 三轮摆动刚性悬架机构 | |
CN203592875U (zh) | 一种抗俯仰并提高车辆舒适性的被动液压互联悬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