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10518A -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10518A CN106610518A CN201510694372.3A CN201510694372A CN106610518A CN 106610518 A CN106610518 A CN 106610518A CN 201510694372 A CN201510694372 A CN 201510694372A CN 106610518 A CN106610518 A CN 1066105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e capture
- image
- group
- refracting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本发明还公开了包含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取像装置,以及包含该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像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像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像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传统搭载于电子装置上的高像素小型化摄影镜头多采用少片数的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可携式装置、车用装置与家庭智能辅助系统等高规格电子装置的盛行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要求提升,现有技术的透镜结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需求。更进一步来说,传统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难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环境,尤其是影像辨识、车道偏移警示系统、无人驾驶车等有高成像品质需求的电子装置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包含六片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利于扩增光束范围,进而增大光圈值以提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进光量。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调和第一透镜的发散能力以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皆具有正屈折力,可加强影像撷取透镜组汇聚光线的能力,同时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像差。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与第二透镜形成相对称的结构以增加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对称性,有效提升成像品质。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平衡整体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以缩小不同波段光线所汇聚的像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提升整体进光量。此外,也能缩减后焦距,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1,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2,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5,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
(|P1|+|P2|)/(|P5|+|P6|)<0.60。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及一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0<f/R12<3.0。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成像面上。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当(|P1|+|P2|)/(|P5|+|P6|)满足上述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以提升整体进光量,同时能缩减后焦距以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
当f/R12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进一步缩减后焦距而维持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使用包含六片透镜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利于扩增光束范围,进而增大光圈值以提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进光量。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调和第一透镜的发散能力以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皆具有正屈折力,可加强影像撷取透镜组汇聚光线的能力,同时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像差。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与第二透镜形成相对称的结构以增加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对称性,有效提升成像品质。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平衡整体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以缩小不同波段光线所汇聚的像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提升整体进光量。此外,也能缩减后焦距,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本发明所提供的影像撷取透镜组藉由上述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而能广泛应用于影像辨识、车道偏移警示系统以及无人车驾驶。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1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3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5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6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7为依照本发明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取像装置︰1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111、12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1112、12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1122、12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1131、12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1132、12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1141、12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1142、12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1151、12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1152、12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
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1061、1161、1261
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1062、1162、126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
保护玻璃:175、275、375、475、575、675、775、875、975、1075、1175、1275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1080、1180、1280
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1290
P1: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
P2: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
P5: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
P6: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6: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EPD: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
f︰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ff︰前群的焦距
fr︰后群的焦距
Fno︰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光圈值
HFOV︰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ImgH: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
N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Nmax: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
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9: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V1: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V5: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
V6: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
V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
Y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Y6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ΣCT: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其中,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可以为四片单一非接合(非粘合)透镜,且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可以为二片接合透镜。单一非接合透镜有制造容易的优点,接合透镜则具有良好像差修正效果。
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利于扩增光束范围,进而增大光圈值以提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进光量。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可调和第一透镜的发散能力以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可为凹面。借此,有助于缩短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借此,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屈折力配置可加强影像撷取透镜组汇聚光线的能力,同时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像差。此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修正周边像差,使子午(tangential)面方向与弧矢(sagittal)面方向的光线聚点更为一致。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可为凸面。借此,第五透镜可与第二透镜形成相对称的结构以增加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对称性,有效提升成像品质。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可平衡整体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以缩小不同波段光线所汇聚的像点。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1,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2,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5,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P1|+|P2|)/(|P5|+|P6|)<0.60。借此,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以提升整体进光量,同时能缩减后焦距以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上述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各透镜的焦距的比值即分别为各透镜的屈折力。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0<f/R12<3.0。借此,有助于进一步缩减后焦距而维持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小型化。
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V6<30。借此,可使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修正能力集中于像侧端以控制摄影范围,使影像撷取透镜组更适合影像辨识的应用。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亦可表示为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0<Vi,其中i=1、2、3、4、5。借此,可使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配置较为恰当,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像差。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0[毫米]<f<15.0[毫米]。借此,有助于维持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小型化。
影像撷取透镜组还包含一光圈,位于光圈物侧方向的透镜被定义为前群,位于光圈像侧方向的透镜被定义为后群。前群的焦距为ff,后群的焦距为fr,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0<fr/ff<0.50。借此,有助于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屈折力配置以降低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系统总长。上述前群以及后群的定义更详细来说,在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所有透镜当中,介于光圈及一被摄物之间的透镜为前群,介于光圈及一成像面之间的透镜为后群。前群的焦距ff为前群的透镜的焦距或合成焦距,而后群的焦距fr则为后群的透镜的焦距或合成焦距。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EPD<1.85。借此,可有效控制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光圈大小,有利于提升进光量进而提升影像品质。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即电子感光元件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总长的一半),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0<Td/ImgH<8.0。借此,可使影像撷取透镜组内的透镜配置较为紧密,以维持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小型化。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R5-R6)/(R5+R6)<0.10。借此,有助于修正球差以提升成像品质。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0<((R9+R10)/(R9-R10))+((R11+R12)/(R11-R12))<0.50。借此,可使影像撷取透镜组像侧端的透镜面型较为对称,有助于修正彗差与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0<T12/T34<1.5。借此,透镜间距配置较为适当,可避免空间浪费,同时有利于透镜组装。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5<EPD/ImgH<3.0。借此,当影像撷取透镜组具备足够感光区域时,感光区域的单位面积能接收更多光线以提升影像亮度与辨识能力。
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0<tan(2*HFOV)<1.0。借此,可有效控制视场角度,使视角具备较合适的范围,以应用于不同装置的辨识系统。
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即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及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0<ΣCT/Td<1.0。借此,有助于提供镜组在组装时最佳的镜片配置以提升制造合格率,并有效维持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小型化。
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其可满足下列条件:N1<N2以及1.7<Nmax。借此,可适当调配各透镜的折射率,使透镜的材料较为合适。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6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Y11/Y62<1.55。借此,有助于控制影像撷取透镜组前口径与后口径的尺寸差异,有效提升进光量及合适的成像大小。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8<TL/f<7.0。借此,在摄影范围调控与系统进光量提升的需求下,可有效平衡系统配置以达到较佳的影像品质。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5<(CT5+CT6)/(CT1+CT2+CT3+CT4)。借此,可适当配置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的厚度,而有助于修正高阶像差以提升成像品质。
本发明揭露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视场角,使影像撷取透镜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进一步来说,光圈可以设置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而有助于在远心特性与广角特性间取得良好平衡。
本发明揭露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成像面(ImageSurface)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揭露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位置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均可,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影像撷取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成像面上。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Holding Member)或其组合。
请参照图25、26、27,取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倒车显影装置(如图25所示)、行车记录器(如图26所示)与安全监控设备(如图27所示)等。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影像撷取透镜组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装置、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此外,也可应用于车道偏移警示系统、无人自动驾驶等辅助驾驶装置或其它视觉影像检测等。上述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圈10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Filter)170、保护玻璃175与成像面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面1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110-1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150-160)为二片。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以及保护玻璃1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8.74毫米(mm),Fno=1.50,HFOV=19.7度(deg.)。
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1,其满足下列条件:V1=38.0。
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V2=42.2。
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V3=46.6。
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V4=52.3。
第五透镜150的色散系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V5=40.9。
第六透镜160的色散系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V6=23.8。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各透镜(110-160)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Nmax=1.847。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160的折射率为最大,故Nmax即为第六透镜160的折射率。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34=0.34。
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第六透镜106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CT5+CT6)/(CT1+CT2+CT3+CT4)=1.18。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0.02。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f/R12=0.94。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151的曲率半径为R9,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9+R10)/(R9-R10))+((R11+R12)/(R11-R12))=0.06。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一透镜110的焦距的比值(即第一透镜110的屈折力)为P1,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二透镜120的焦距的比值(即第二透镜120的屈折力)为P2,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五透镜150的焦距的比值(即第五透镜150的屈折力)为P5,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第六透镜160的焦距的比值(即第六透镜160的屈折力)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P1|+|P2|)/(|P5|+|P6|)=0.32。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62,其满足下列条件:Y11/Y62=1.38。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f/EPD=1.50。
位于光圈100物侧方向的透镜(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为前群,位于光圈100像侧方向的透镜(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第六透镜160)为后群,前群的焦距为ff,后群的焦距为fr,其满足下列条件:fr/ff=-0.16。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TL/f=2.40。
影像撷取透镜组中透镜(110-160)于光轴上的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ΣCT/Td=0.83。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d/ImgH=6.01。
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EPD/ImgH=1.94。
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tan(2*HFOV)=0.82。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8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圈20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保护玻璃275与成像面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面2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210-2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250-260)为二片。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1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3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以及保护玻璃2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保护玻璃375与成像面3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面3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310-3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350-360)为二片。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以及保护玻璃3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保护玻璃475与成像面4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面4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410-460)为六片。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6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以及保护玻璃4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光圈50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保护玻璃575与成像面5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面5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510-560)为六片。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以及保护玻璃5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保护玻璃675与成像面6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面6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610-660)为六片。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以及保护玻璃6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光圈70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保护玻璃775与成像面7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面7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710-760)为六片。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7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以及保护玻璃7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760及成像面7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光圈80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保护玻璃875与成像面8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90设置于成像面8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810-8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850-860)为二片。
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8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以及保护玻璃8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860及成像面8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
第八实施例中,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9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光圈90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第六透镜9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70、保护玻璃975与成像面9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990设置于成像面9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910-9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950-960)为二片。
第一透镜9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91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1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9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9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94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9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9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9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9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70以及保护玻璃9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960及成像面9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六以及表十七。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及图20,其中图19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0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光圈1000、第三透镜1030、第四透镜1040、第五透镜1050、第六透镜10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70、保护玻璃1075与成像面10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090设置于成像面10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1010-10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1050-1060)为二片。
第一透镜10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0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2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10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10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10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70以及保护玻璃10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1060及成像面10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八。
第十实施例中,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1及图22,其中图21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2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1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10、第二透镜1120、光圈1100、第三透镜1130、第四透镜1140、第五透镜1150、第六透镜1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70、保护玻璃1175与成像面1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190设置于成像面11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1110-11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1150-1160)为二片。
第一透镜1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1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1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1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1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1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1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170以及保护玻璃11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1160及成像面11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九。
第十一实施例中,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3及图24,其中图23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2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影像撷取透镜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290。影像撷取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210、第二透镜1220、光圈1200、第三透镜1230、第四透镜1240、第五透镜1250、第六透镜1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70、保护玻璃1275与成像面1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290设置于成像面1280上。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单一非接合透镜(1210-1240)为四片,且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接合透镜(1250-1260)为二片。
第一透镜1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1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1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2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1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3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1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4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1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52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1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26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62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球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270以及保护玻璃1275的材质皆为玻璃,其依序设置于第六透镜1260及成像面1280之间,并不影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二十。
第十二实施例中,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上述取像装置可搭载于电子装置内。本发明使用包含六片透镜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利于扩增光束范围,进而增大光圈值以提升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进光量。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调和第一透镜的发散能力以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皆具有正屈折力,可加强影像撷取透镜组汇聚光线的能力,同时平衡影像撷取透镜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像差。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与第二透镜形成相对称的结构以增加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对称性,有效提升成像品质。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可平衡整体影像撷取透镜组的色差,以缩小不同波段光线所汇聚的像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有利于扩大光圈值,提升整体进光量。此外,也能缩减后焦距,避免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总长过长。本发明所提供的影像撷取透镜组藉由上述各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而能广泛应用于影像辨识、车道偏移警示系统以及无人车驾驶。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0)
1.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其中,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1,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2,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五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5,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与该第六透镜的焦距的比值为P6,其满足下列条件:
(|P1|+|P2|)/(|P5|+|P6|)<0.6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为凹面,且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为凸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该第二透镜和该第三透镜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
V6<3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亦可表示为该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30<Vi,其中i=1、2、3、4、5;以及
5.0[毫米]<f<15.0[毫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设置于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之间,其中位于该光圈物侧方向的该些透镜为前群,位于该光圈像侧方向的该些透镜为后群,前群的焦距为ff,后群的焦距为fr,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fr/ff<0.5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f/EPD<1.8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4.0<Td/ImgH<8.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R5-R6)/(R5+R6)<0.1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R9+R10)/(R9-R10))+((R11+R12)/(R11-R12))<0.5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T12/T34<1.5。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65<EPD/ImgH<3.0。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0.40<tan(2*HFOV)<1.0。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ΣCT/Td<1.0。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和该第四透镜皆为单一非接合透镜,且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皆为接合透镜。
18.一种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为凸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
其中,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0<f/R12<3.0。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为凹面,且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为凸面。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5,亦可表示为该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6,其满足下列条件:
30<Vi,其中i=1、2、3、4、5;以及
V6<30。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该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为N2,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各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N1<N2;以及
1.7<Nmax。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0.40<tan(2*HFOV)<1.0。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62,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Y11/Y62<1.55。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1.8<TL/f<7.0。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入瞳孔径为EPD,其满足下列条件:
f/EPD<1.85。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其满足下列条件:
0.65<(CT5+CT6)/(CT1+CT2+CT3+CT4)。
27.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透镜厚度的总和为ΣCT,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ΣCT/Td<1.0。
28.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T12/T34<1.5。
29.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影像撷取透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影像撷取透镜组的一成像面上。
3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取像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94372.3A CN106610518B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94372.3A CN106610518B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10518A true CN106610518A (zh) | 2017-05-03 |
CN106610518B CN106610518B (zh) | 2019-02-15 |
Family
ID=58613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4372.3A Active CN106610518B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10518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37849A (zh) * | 2017-05-29 | 2018-12-07 | 王虎 | 一种用于肿瘤纳米靶向探针荧光成像及手术导航指示系统 |
WO2019218759A1 (zh) * | 2018-05-17 | 2019-11-21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影像镜组 |
CN111722370A (zh) * | 2020-07-27 | 2020-09-29 |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 玻塑混合镜头 |
WO2021087661A1 (zh) * | 2019-11-04 | 2021-05-14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113866939A (zh) * | 2021-09-13 | 2021-12-31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CN115097606A (zh) * | 2021-11-25 | 2022-09-23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成像透镜系统 |
US11953756B2 (en) | 2019-08-15 | 2024-04-09 |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2085782B2 (en) | 2020-03-16 | 2024-09-10 |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2092801B2 (en) | 2020-03-16 | 2024-09-17 |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ima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3395A (en) * | 1977-04-02 | 1979-11-06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Wide angle retrofocus lens system |
JPH0293511A (ja) * | 1988-09-30 | 1990-04-04 | Asahi Optical Co Ltd | テレセントリックfθレンズ |
JPH08179199A (ja) * | 1994-12-22 | 1996-07-12 | Asahi Optical Co Ltd | 紫外線用コリメートレンズ |
CN1332384A (zh) * | 2000-01-20 | 2002-01-23 | 伊士曼柯达公司 | 反象远摄变焦镜头 |
JP2004272154A (ja) * | 2003-03-12 | 2004-09-30 | Olympus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 |
CN201302618Y (zh) * | 2008-08-21 | 2009-09-02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CN103261940A (zh) * | 2011-08-10 | 2013-08-21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装置 |
CN104407431A (zh) * | 2014-12-05 | 2015-03-11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镜头 |
CN104730687A (zh) * | 2013-12-19 | 2015-06-24 | Kolen株式会社 | 镜头光学系统 |
TWI491913B (zh) * | 2014-04-29 | 2015-07-11 |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 成像鏡頭 |
-
2015
- 2015-10-23 CN CN201510694372.3A patent/CN1066105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3395A (en) * | 1977-04-02 | 1979-11-06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Wide angle retrofocus lens system |
JPH0293511A (ja) * | 1988-09-30 | 1990-04-04 | Asahi Optical Co Ltd | テレセントリックfθレンズ |
JPH08179199A (ja) * | 1994-12-22 | 1996-07-12 | Asahi Optical Co Ltd | 紫外線用コリメートレンズ |
CN1332384A (zh) * | 2000-01-20 | 2002-01-23 | 伊士曼柯达公司 | 反象远摄变焦镜头 |
JP2004272154A (ja) * | 2003-03-12 | 2004-09-30 | Olympus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 |
CN201302618Y (zh) * | 2008-08-21 | 2009-09-02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CN103261940A (zh) * | 2011-08-10 | 2013-08-21 |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 内窥镜装置 |
CN104730687A (zh) * | 2013-12-19 | 2015-06-24 | Kolen株式会社 | 镜头光学系统 |
TWI491913B (zh) * | 2014-04-29 | 2015-07-11 |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 成像鏡頭 |
CN104407431A (zh) * | 2014-12-05 | 2015-03-11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镜头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37849A (zh) * | 2017-05-29 | 2018-12-07 | 王虎 | 一种用于肿瘤纳米靶向探针荧光成像及手术导航指示系统 |
WO2019218759A1 (zh) * | 2018-05-17 | 2019-11-21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影像镜组 |
US11953756B2 (en) | 2019-08-15 | 2024-04-09 |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WO2021087661A1 (zh) * | 2019-11-04 | 2021-05-14 |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US12085782B2 (en) | 2020-03-16 | 2024-09-10 |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US12092801B2 (en) | 2020-03-16 | 2024-09-17 |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 Optical system, ima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11722370A (zh) * | 2020-07-27 | 2020-09-29 |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 玻塑混合镜头 |
CN113866939A (zh) * | 2021-09-13 | 2021-12-31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CN113866939B (zh) * | 2021-09-13 | 2023-11-07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CN115097606A (zh) * | 2021-11-25 | 2022-09-23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成像透镜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10518B (zh) | 2019-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42381B (zh) | 成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093500B (zh) | 光学影像系统组 | |
CN105589172B (zh) | 摄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4423017B (zh) | 光学结像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5022145B (zh) | 摄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5242380B (zh) | 摄影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5629440B (zh) | 取像光学系统镜组 | |
CN105319681B (zh) | 摄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372792B (zh) | 取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
CN104678537B (zh) | 摄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 |
CN105093491B (zh) | 取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5158875B (zh) | 影像撷取光学镜片系统 | |
CN105319682B (zh) | 摄影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
CN106610518B (zh) |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132638A (zh) | 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324811A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629441B (zh) |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镜组 | |
CN106443987A (zh) |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033141A (zh) | 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462979A (zh) | 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092080A (zh) | 摄像透镜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 |
CN106526802A (zh) | 光学取像镜头及取像装置 | |
CN106918892A (zh) | 光学结像镜头 | |
CN104635323A (zh) |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105807406B (zh) | 光学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