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6471256A - 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 Google Patents

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71256A
CN106471256A CN201580036576.6A CN201580036576A CN106471256A CN 106471256 A CN106471256 A CN 106471256A CN 201580036576 A CN201580036576 A CN 201580036576A CN 106471256 A CN106471256 A CN 106471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ir
propeller fan
fan
stator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65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井泰
松井一泰
郑志明
岩田透
高冈成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05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627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405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1745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71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712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2Bladed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8Sealings
    • F04D29/16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 F04D29/161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164Sealings between pressure and suction side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of an axial flow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541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542Bladed diffusers
    • F04D29/544Blade sha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10Stators
    • F05D2240/12Fluid guiding means, e.g. vanes
    • F05D2240/122Fluid guiding means, e.g. vanes related to the trailing edge of a stator v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10Stators
    • F05D2240/12Fluid guiding means, e.g. vanes
    • F05D2240/125Fluid guiding means, e.g. vanes related to the tip of a stator v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5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pressure side of a rotor bla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7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tip of a rotor bla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螺旋桨风扇(50)具备:动叶片轮毂(51),其被驱动而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动叶片(52),其设置在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动叶片(52)具有:动叶片主体(52a),其从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面突出;以及肋(52b),其以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的外周缘部。

Description

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螺旋桨风扇以及具备该螺旋桨风扇的送风机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各种技术领域中利用了沿着轴向送风的螺旋桨风扇。此外,已知有在收纳这种螺旋桨风扇的风扇罩上设置静叶片的方案,上述静叶片对已从螺旋桨风扇吹出的空气流进行整流。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螺旋桨风扇和导叶(diffuser)的风扇单元,上述导叶将已从螺旋桨风扇吹出的空气的动能转换为压力能。需要说明的是,该导叶具备分别形成为圆筒状的外侧覆盖部(shroud)和内侧覆盖部、以及设置在外侧覆盖部与内侧覆盖部之间的多个静叶片。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2546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风扇单元中,吸入到螺旋桨风扇的空气一边沿着动叶片的压力面从前缘侧朝向后缘侧流动,一边在伴随着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流下去。因此,在动叶片的外周缘部,沿着动叶片的压力面朝向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可能会超越动叶片的外周缘而向负压面侧逆流。如果如上所述那样在动叶片的外周缘部发生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则从螺旋桨风扇朝向顺风侧吹出的空气的量会减少,从而导致送风效率降低。
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的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螺旋桨风扇,其是沿旋转轴线O的轴向送风的螺旋桨风扇50,上述螺旋桨风扇的特征在于:具备:动叶片轮毂51,其被驱动而以上述旋转轴线O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动叶片52,其设置在上述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上述动叶片52具有动叶片主体52a和肋52b,上述动叶片主体52a从上述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面突出,上述肋52b以沿着该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该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的外周缘部。
在上述第一方面,吸入到螺旋桨风扇50的空气一边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从前缘侧朝向后缘侧流动,一边在伴随着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流下去。而且,已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在与肋52b发生碰撞后沿着肋52b被引向顺风侧。由此,能够抑制已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在超越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后向负压面侧逆流。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动叶片主体52a形成为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呈圆筒面状,上述肋52b形成为上述肋52b的外周面呈圆筒面状并且上述肋52b的外周面与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位于同一个面上。
在上述第二方面,由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和肋52b的外周面构成动叶片52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件(例如是喇叭状部件、风扇罩等)形成为其内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由此,通过将动叶片52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筒面状(即,与围绕螺旋桨风扇50外周的部件的内周面相对应的形状),从而能够缩小动叶片52的外周面与围绕螺旋桨风扇50外周的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下面记为“动叶片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已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在通过动叶片间隙后朝向负压面侧逆流。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上述肋52b形成为:上述肋52b的内周面立在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上。
在上述第三方面,能够可靠地阻碍在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的外周缘部处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的空气流。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肋52b形成为:上述肋52b的高度H随着从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而增高。
在上述第四方面,随着从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移动,朝向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增大。因此,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随着从前缘侧朝向后缘侧移动,就越容易产生从动叶片52的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由此,通过将肋52b形成为肋52b的高度H随着从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而增高,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涉及一种送风机组,其具备:螺旋桨风扇50,其沿着旋转轴线O的轴向送风;以及风扇罩60,其以上述螺旋桨风扇50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上述螺旋桨风扇50,上述送风机组的特征在于:上述风扇罩60具有:罩主体61,其设置成围绕上述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由该螺旋桨风扇50输送的空气在上述罩主体61的内部空间流通;以及静叶片62,其设置于该罩主体61的内周且布置在该螺旋桨风扇50的顺风侧,上述静叶片62对已从该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上述螺旋桨风扇50由上述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螺旋桨风扇50构成。
在上述第五方面,能够对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流进行整流。由此,能够将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的动压(动能)转换成静压(压力能)。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凹口62a。
在上述第六方面,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在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力的作用下一边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扩展一边沿圆周方向盘旋,同时上述空气沿着轴向从迎风侧朝向顺风侧流下去。因此,在风扇罩60中,静叶片62的压力面的外周侧的风速大于静叶片62的压力面的内周侧的风速。即,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大于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内周侧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由此,当在静叶片62上未形成有凹口62a的情况下,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容易产生卡门涡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六方面,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凹口62a。因此,已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流过来的空气会通过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了的凹口62a。由于能够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来避免空气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与静叶片62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基础上,上述静叶片62的与上述凹口62a的内周侧相邻的角部62b被实施了倒角。
在上述第七方面,通过对静叶片62的角部62b实施倒角,从而能够使静叶片62的角部62b处的空气流动流畅。由此,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角部62b产生卡门涡旋。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六或第七方面的基础上,上述凹口62a形成为:随着从上述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移动,上述凹口62a越深。
在上述第八方面,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移动,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增大。因此,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移动,就越容易产生卡门涡旋。由此,通过将凹口62a形成为凹口62a的深度随着从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加深,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六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罩主体61的围绕上述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与该罩主体61的围绕上述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第九方面,通过将罩主体61构成为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与围绕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形成为一体,从而能够防止在罩主体61处的空气泄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由于能够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因此能够抑制从螺旋桨风扇50朝向顺风侧吹出的空气的量降低。由此,能够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根据第二方面,由于能够抑制经由动叶片间隙(即,动叶片52的外周面与围绕螺旋桨风扇50外周的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从动叶片52的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因此能够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根据第三方面,由于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根据第四方面,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根据第五方面,由于能够将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的动压转换成静压,因此能够使送风机组40的顺风侧的静压上升。
根据第六方面,由于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因此能够抑制从静叶片62朝向顺风侧流出的空气的量降低。由此,能够抑制在风扇罩60处送风效率降低,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送风机组40的送风效率。
根据第七方面,由于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角部62b产生卡门涡旋,因此能够抑制在风扇罩60处送风效率降低。
根据第八方面,由于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风扇罩60处送风效率降低。
根据第九方面,由于能够防止在罩主体61处的空气泄漏,因此够抑制在风扇罩60处送风效率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集装箱用冷冻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集装箱用冷冻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集装箱用冷冻装置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送风机组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送风机组的构造的纵向截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螺旋桨风扇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螺旋桨风扇的主要部分的部分侧视图,图7(B)是用于说明螺旋桨风扇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风扇罩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风扇罩的构造的立体图,图9(B)是用于说明风扇罩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螺旋桨风扇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简图,图10(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简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风扇罩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简图,图11(B)是用于说明风扇罩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简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动叶片的变形例的部分侧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静叶片的变形例的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附图中的相同或相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对此的重复性说明。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
图1表示集装箱用冷冻装置(下面简单地记为“冷冻装置1”)的结构例。冷冻装置1设置在用于海运等的集装箱2上并且冷却集装箱2的库内空气,其具备壳体10、制冷剂回路20、库外送风机组30、库内送风机组40以及控制器80。在该例中,集装箱2形成为长度方向上的一个侧面开口的长方体箱状,冷冻装置1设置在集装箱2的一端部(开口端部)以封住集装箱2的开口面。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示出从集装箱2的库外侧看到的冷冻装置的立体图。
〈壳体〉
如图2、图3所示,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1和库内隔板12。需要说明的是,图2是截面图,其示出了与沿集装箱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平行的冷冻装置1的截面,图3是示出了从集装箱2的库内侧看到的冷冻装置1的立体图。
(壳体主体)
壳体主体11形成为封住集装箱2的开放面的平板状,壳体主体11的下部以从库外侧朝向库内侧凹陷的方式弯曲。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形成壳体主体11,从而,在壳体主体11的下部的库外侧形成有向库外开口的库外收纳空间S1,在壳体10的上部的库内侧形成有向库内开口的库内收纳空间S2。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壳体主体11由绝热层被夹在两张金属板之间来形成的三重构造的平板部件构成。
(库内隔板)
库内隔板12形成为将集装箱2的内部空间在集装箱2的进深方向(长度方向)上隔开的平板状,库内隔板12布置在壳体主体11的库内侧且其与壳体主体11之间存在间隔。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布置库内隔板12,从而由库内隔板12的上部将库内收纳空间S2与集装箱2的库内空间S0相隔开,在库内隔板12的下部与壳体主体11的下部之间形成有与库内收纳空间S2连通的库内连通空间S3。
此外,库内隔板12构成为:在库内隔板12的上缘与集装箱2的顶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上侧间隙),在库内隔板12的下缘与集装箱2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下侧间隙)。通过按照上述方式形成间隙,从而,库内收纳空间S2的上部经由上侧间隙与库内空间S0连通,库内收纳空间S2的下部依次经由库内连通空间S3和下侧间隙而与库内空间S0连通。
〈制冷剂回路〉
如图1、图2、图3所示,制冷剂回路20具有压缩机21、冷凝器22、膨胀阀(省略图示)以及蒸发器23,制冷剂回路20进行制冷循环动作。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设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蒸发器23设置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
〈库外送风机组〉
如图1、图2所示,库外送风机组30设置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库外送风机组30以从库外吸入到库外收纳空间S1内的空气(库外空气)通过冷凝器22被排向库外的方式送风。在该例中,库外送风机组30具备:库外螺旋桨风扇31;以及驱动库外螺旋桨风扇31旋转的库外风扇电动机32。另外,冷凝器22布置在库外送风机组30的迎风侧。
〈库内送风机组〉
如图1、图2、图3所示,库内送风机组40设置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库内送风机组40以从库内吸入到库内收纳空间S2内的空气(库内空气)通过蒸发器23被供向库内的方式送风。在该例中,库内送风机组40具备:库内螺旋桨风扇50;以库内螺旋桨风扇50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该库内螺旋桨风扇50的库内风扇罩60;以及驱动库内螺旋桨风扇50旋转的库内风扇电动机70。另外,在库内收纳空间S2内设置有两个库内送风机组40,蒸发器23布置在两个库内送风机组40的顺风侧。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对库内送风机组40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在该例中,在壳体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使库内送风机组40向库外露出的作业口11a;以及能够打开和关闭作业口11a的作业门11b。
〈控制器〉
控制器80基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对制冷剂回路20、库外送风机组30以及库内送风机组40进行控制,从而对集装箱2的库内温度进行调节。在该例中,如图1所示,控制器80设置在电子元器件箱81内,该电子元器件箱81收纳在库外收纳空间S1内。
〈由冷冻装置进行的制冷运转〉
接下来,参照图2,对冷冻装置1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制冷运转中,压缩机21、库外风扇电动机32以及库内风扇电动机70被驱动,膨胀阀(省略图示)的开度被调节成规定的开度。
在库外收纳空间S1中,从库外吸入到库外收纳空间S1的下部的空气(库外空气)在库外收纳空间S1中依次通过冷凝器22和库外送风机组30,从库外收纳空间S1的上部被排向库外。
在库内收纳空间S2中,从库内空间S0吸入到库内收纳空间S2的上部的空气(库内空气)在库内收纳空间S2中依次通过库内送风机组40和蒸发器23,从库内收纳空间S2的下部通过库内连通空间S3被供向库内空间S0。
在制冷剂回路20中,已从压缩机21喷出来的制冷剂在冷凝器22中向库外空气散热而冷凝,然后在蒸发器23中从库内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库内空气在蒸发器23中因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后被供向库内。通过了蒸发器23的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中。
[库内送风机组(送风机组)]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对库内送风机组40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了库内送风机组4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了库内送风机组40的纵截面的纵向截面图。库内送风机组40具备库内螺旋桨风扇50、库内风扇罩60以及库内风扇电动机7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库内送风机组40记为“送风机组40”,将库内螺旋桨风扇50记为“螺旋桨风扇50”,将库内风扇罩60记为“风扇罩60”,将库内风扇电动机70记为“风扇电动机70”。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轴向”是指旋转轴线O的方向,“径向”是指与旋转轴线O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圆周方向”是指围绕旋转轴线O的方向。另外,“外周侧”是指比较远离旋转轴线O的一侧,“内周侧”是指比较靠近旋转轴线O的一侧。此外,“前缘侧”是指叶片的迎风侧,“后缘侧”是指叶片的顺风侧。另外,“压力面”是指叶片的因空气流而成为正压侧的翼面,“负压面”是指叶片的因空气流而成为负压侧的翼面。
螺旋桨风扇50构成为能够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进行旋转,螺旋桨风扇50沿着旋转轴线O的轴向输送空气。风扇罩60设置在螺旋桨风扇50的顺风侧,其沿轴向对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来的空气进行整流。风扇电动机70具有与螺旋桨风扇50连结的驱动轴71,风扇电动机70驱动螺旋桨风扇50旋转。
〈螺旋桨风扇〉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图6、图7(A)、图7(B),对螺旋桨风扇50进行说明。螺旋桨风扇50具备动叶片轮毂51和多个(在该例中是七个)动叶片52。例如,由动叶片轮毂51与多个动叶片52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螺旋桨风扇50。需要说明的是,图6是示出了从迎风侧(空气的吸入侧)看到的螺旋桨风扇50的俯视图。图7(A)是是放大示出了从径向外侧看到的动叶片52的部分侧视图。图7(B)是放大示出了从正面侧看到前缘部的、动叶片52的部分立体图。
(动叶片轮毂)
动叶片轮毂51与风扇电动机70的驱动轴71连结,动叶片轮毂51被驱动而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进行旋转。在该例中,动叶片轮毂51形成为具有底壁的圆筒状,该底壁的中央部的厚度较厚,动叶片轮毂51布置为其底壁位于迎风侧(在该例中是上侧)。此外,在动叶片轮毂51的底壁的中央部(即厚壁部)形成有供驱动轴71插入和固定的轴孔51a。
(动叶片)
多个动叶片52设置在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多个动叶片52相隔规定的间隔沿圆周方向排列。具体而言,多个动叶片52从动叶片轮毂51朝向径向外侧辐射状地延伸。各个动叶片52具有动叶片主体52a和肋52b。
-动叶片主体-
动叶片主体52a从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对于动叶片主体52a来说,在其翼弦线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圆周方向(即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方向)倾斜了的状态下,动叶片主体52a的内周缘部与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面连接,使得沿旋转轴线O的轴向输送空气。此外,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形成为凹面状,动叶片主体52a的负压面形成为凸面状。进而,动叶片主体52a形成为其外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具体而言是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面状,下面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从径向外侧观看时,动叶片主体52a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圆周方向倾斜,使得: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向上,前缘部位于上侧,并且后缘部位于下侧。从而,螺旋桨风扇50若工作,则从螺旋桨风扇50的上侧朝向下侧输送空气。
-肋-
肋52b以沿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的外周缘部。此外,肋52b形成为其外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详细而言是具有与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相等的直径的圆筒面状),肋52b的外周面与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位于同一个面上。进而,肋52b形成为其内周面立在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上。在该例中,肋52b形成为其内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
此外,在该例中,肋52b形成为其高度H在从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到后缘侧的范围内相等。进而,肋52b形成为其宽度W在从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到后缘侧的范围内相等。需要说明的是,肋52b的高度H表示肋52b相对于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在该例中是轴向上的长度),肋52b的宽度W表示肋52b的径向上的长度。
例如,螺旋桨风扇50的外径(具体而言是动叶片52的外周面的直径)被设定为约340mm。另外,肋52b的高度H被设定为约1.5mm,肋52b的宽度W被设定为约2.0mm。
〈风扇罩〉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图8、图9(A)、图9(B),对风扇罩60进行说明。风扇罩60具备罩主体61、多个(在该例中是十六个)静叶片62以及静叶片轮毂63。例如,由罩主体61、多个静叶片62以及静叶片轮毂63通过金属铸造而形成为一体,从而构成风扇罩60。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示出了从迎风侧(空气的流入侧)看到的风扇罩60的俯视图。图9(A)是示出了从迎风侧(空气的流入侧)看到的风扇罩60的立体图,在图9(A)中,风扇罩60的一部分(半个圆周部分)被切掉。图9(B)是放大示出了从顺风侧(空气的流出侧)看到的静叶片62的部分立体图。此外,在图5中,省略图示了静叶片62的、位于比截面(纸面)更靠里侧的位置处的部分。
(罩主体)
罩主体61设置为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罩主体61构成为:由螺旋桨风扇50输送的空气在罩主体61的内部空间流通。即,罩主体61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形成为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详细而言是具有比螺旋桨风扇50的外径还大的直径的圆筒面状),由该内周面构成空气通路(即,由螺旋桨风扇50输送的空气所流通的空气通路)。在该例中,罩主体61构成为:螺旋桨风扇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收纳在罩主体61的内部空间中的迎风侧,多个静叶片62固定在罩主体61的内部空间中的迎风侧。此外,罩主体61的、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与围绕多个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形成为一体。具体而言,罩主体61具有圆筒部61a和凸缘部61b。
-圆筒部-
圆筒部61a形成为其内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此外,圆筒部61a形成为除了迎风侧的端部之外的部分的内径是恒定的,并且形成为迎风侧的端部的内径随着从顺风侧朝向迎风侧而逐渐地扩大。即,在圆筒部61a中的、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构成用于将空气引向螺旋桨风扇50的喇叭状部件,圆筒部61a中的、围绕多个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构成用于支承多个静叶片62的覆盖部。
-凸缘部-
凸缘部61b从圆筒部61a的迎风侧的端部(开口端)沿径向突出。凸缘部61b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在凸缘部61b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圆筒部61a的迎风侧的开口端连通的圆形开口。
(静叶片)
多个静叶片62设置在罩主体61的内周且布置在螺旋桨风扇50的顺风侧(空气的吹出侧),多个静叶片62构成为对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流进行整流。此外,多个静叶片62相隔规定的间隔沿圆周方向排列。各静叶片62从罩主体61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方突出。此外,各静叶片62构成为将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的动压(动能)转换成静压(压力能)。具体而言,对于各静叶片62来说,在它们的翼弦线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圆周方向(即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方向)倾斜了的状态下,各静叶片62的外周缘部与罩主体61的内周面连接,使得: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沿压力面流动后,从后缘沿着轴向向顺风侧流出。此外,静叶片62的压力面形成为凹面状,静叶片62的负压面形成为凸面状。进而,在该例中,静叶片62形成为其外周缘部的厚度(圆周方向上的长度)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地增大。
-凹口-
此外,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凹口62a。具体而言,凹口62a形成为其深度随着从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加深。在该例中,凹口62a形成为上底位于前缘侧并且下底位于后缘侧的直角梯形。另外,凹口62a的斜边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地从后缘侧向前缘侧弯曲,以便凹口62a的斜边朝向静叶片62的外侧突出。
例如,罩主体61的内径(具体而言是圆筒部61a的内周面的直径)被设定为约345mm。另外,凹口62a的上底被设定为约10mm,凹口62a的下底被设定为约20mm,凹口62a的高度(深度)被设定为约10mm。
-角部-
此外,通过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了凹口62a,从而在静叶片62的凹口62a的内周侧形成有角部62b。另外,在该例中,静叶片62的角部(即与凹口62a的内周侧相邻的角部62b)被实施了倒角。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B)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了在未形成有凹口62a的情况下的静叶片62后缘部的外周侧的外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从径向外侧观看时,静叶片62沿逆时针方向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圆周方向倾斜,使得:在沿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向上,前缘部位于上侧(即靠近螺旋桨风扇50的一侧),并且后缘部位于下侧(即远离螺旋桨风扇50的一侧)。此外,静叶片62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比动叶片主体52a相对于旋转轴线O的圆周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更陡。另外,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沿静叶片62的压力面从上侧流向下侧,并从静叶片62的后缘沿着轴向向下侧流出。
(静叶片轮毂)
静叶片轮毂63设置在多个静叶片62的内周,并且静叶片轮毂63与螺旋桨风扇50的动叶片轮毂51位于同轴上。另外,在静叶片轮毂63的外周面上连接有多个静叶片62的内周缘部。即,多个静叶片62从静叶片轮毂63的外周面朝向罩主体61的内周面辐射状地延伸。
在该例中,静叶片轮毂63形成为其外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详细而言是具有比罩主体61的内周面的直径还小的直径的圆筒面状),静叶片轮毂63的外周面与罩主体61的内周面相对置,并且多个静叶片62被夹在静叶片轮毂63的外周面与罩主体61的内周面之间。此外,静叶片轮毂63构成为能够安装在风扇电动机70的一端部。具体而言,静叶片轮毂63形成为具有底壁的圆筒状,静叶片轮毂63设置为:静叶片轮毂63的封闭端(即底壁)位于靠近螺旋桨风扇50的一侧(在该例中是上侧),并且静叶片轮毂63的开放端位于远离螺旋桨风扇50的一侧。此外,在静叶片轮毂63的底壁的中央部形成有插通孔63a。
〈风扇电动机〉
接下来,参照图4、图5,对风扇电动机70进行说明。风扇电动机70除了具有驱动轴71之外,还具有电动机主体72和突环部73。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仅图示了风扇电动机70的一端部,而对于风扇电动机70的除了一端部之外的其它部分则省略图示。
电动机主体72形成为其外形呈以驱动轴71的轴心(即旋转轴线O)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驱动轴71从电动机主体72的一端面的中央部沿轴向延伸。突环部73突出地设置在电动机主体72的一端面上,突环部73形成为围绕驱动轴71的外周的圆环状。需要说明的是,突环部73形成为其外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详细而言是具有比电动机主体72的外周面的直径还小的直径的圆筒面状)。
此外,静叶片轮毂63形成为其内周面呈与电动机主体72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圆筒面状(具体而言是具有比电动机主体72的外周面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圆筒面状)。此外,静叶片轮毂63的插通孔63a形成为与突环部73的外周面相对应的圆形(具体而言是直径比电动机主体72的外周面的直径还小且比突环部73的外周面的直径稍大的圆形)。
〈送风机组的装配〉
如图5所示,通过使电动机70的突环部73嵌合于静叶片轮毂63的插通孔63a内、使电动机主体72嵌合于静叶片轮毂63的内周,从而将风扇罩60安装并固定(例如是螺栓固定)在电动机70的一端部。通过在将风扇罩60安装在电动机70的一端部后,将电动机70的驱动轴71的一端部插通到动叶片轮毂51的轴孔51a内并进行固定,从而将螺旋桨风扇50固定在驱动轴71的一端部。
〈动叶片处的空气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10(A)、图10(B),对螺旋桨风扇50的动叶片52处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此,将未形成有肋52b的动叶片52作为比较例来进行说明。图10(A)示出动叶片52的比较例(下面记为“动叶片91”)中的空气流动情况,图10(B)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螺旋桨风扇50的动叶片52处的空气流动情况。在图10(A)、图10(B)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空气流动情况。
吸入到螺旋桨风扇50的空气一边沿着动叶片52的压力面从前缘侧朝向后缘侧流动,一边在伴随着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流下去。因此,如图10(A)所示,在未设置有肋52b的动叶片91的外周缘部,沿着动叶片91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91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可能会超越动叶片91的外周缘向负压面侧逆流。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设置有肋52b的动叶片52,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与肋(具体而言是肋52b的内周面)发生碰撞而沿着肋52b被引向顺风侧。由此,能够抑制: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超越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向负压面侧逆流。
〈静叶片处的空气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11(A)、图11(B),对风扇罩60的静叶片62处的空气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此,将未形成有凹口62a的静叶片62作为比较例来进行说明。图11(A)示出静叶片62处的比较例(下面记为“静叶片92”)中的空气流动情况,图11(B)示出该实施方式的风扇罩60的静叶片62处的空气流动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11(A)、图11(B)是示出了从径向外侧看到的动叶片52和静叶片92、62的简图,在图11(A)、图11(B)中,用实线箭头示出空气流动情况,用空心箭头示出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方向。
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在螺旋桨风扇50的旋转力的作用下一边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扩展一边沿圆周方向盘旋,同时上述空气沿着轴向从迎风侧朝向顺风侧流下去。因此,在风扇罩60,静叶片62的压力面的外周侧的风速大于静叶片62的压力面的内周侧的风速。即,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大于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内周侧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由此,如图11(A)所示,在未设置有凹口62a的静叶片92中,在静叶片9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容易产生卡门涡旋。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对卡门涡旋的产生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1(A)中示出的静叶片92中,已向静叶片92的后缘部流过来的空气在与静叶片92的后缘部发生碰撞后剥离时,在静叶片92的后缘处可能会产生卡门涡旋。并且存在如下所述的倾向:朝向静叶片92的后缘部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越大,该空气在与静叶片92的后缘部发生碰撞后剥离时就越容易产生卡门涡旋。因此,在图11(A)所示出的静叶片92中,由于静叶片92的压力面的外周侧的风速大于静叶片92的压力面的内周侧的风速,因此在静叶片9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容易产生卡门涡旋。
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在设置有凹口62a的静叶片62中,已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流过来的空气会通过凹口62a,该凹口62a形成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由于能够通过如上所述的方式来避免空气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与静叶片62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在螺旋桨风扇50的动叶片52设置肋52b,从而能够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由此,能够抑制从螺旋桨风扇50朝向顺风侧吹出的空气的量降低,因此能够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送风机组40的送风效率。
此外,通过将动叶片52的肋52b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筒面状以使该外周面与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位于同一个面上,从而能够将动叶片52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筒面状。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件(例如喇叭状部件、风扇罩等,在该例中是罩主体61)形成为其内周面呈包围旋转轴线O的圆筒面状(详细而言是具有比螺旋桨风扇50的外径还大的直径的圆筒面状)。由此,通过将动叶片52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筒面状(即,与围绕螺旋桨风扇50外周的部件的内周面相对应的形状),从而能够缩小动叶片52的外周面与围绕螺旋桨风扇50外周的部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下面记为“动叶片间隙”)。由此,能够抑制已沿着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朝向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通过动叶片间隙后朝向负压面侧逆流。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抑制经由动叶片间隙的、从动叶片52的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因此能够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此外,通过将肋52b形成为肋52b的内周面立在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阻碍在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的空气流。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因此能够可靠地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此外,在送风机组40,通过将螺旋桨风扇50收纳在风扇罩60内,从而能够对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流进行整流(具体而言是将沿圆周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整流成沿轴向流动的空气流)。由此,能够将已从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的动压(动能)转换成静压(压力能),因此能够使送风机组40的顺风侧的静压上升。
此外,通过在风扇罩60的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设置凹口62a,从而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由此,能够抑制从静叶片62朝向顺风侧流出的空气的量降低,因此能够抑制风扇罩60处的送风效率降低,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送风机组40的送风效率。
此外,通过对与静叶片62的凹口62a的内周侧相邻的角部62b实施倒角,从而能够使静叶片62的角部62b处的空气流动流畅。由此,能够抑制在静叶片62的角部62b产生卡门涡旋,因此能够抑制在风扇罩60处的送风效率降低。
此外,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凹口62a,该凹口62a形成为其深度随着从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加深。需要说明的是,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移动,朝向静叶片62的后缘部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增大。因此,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移动,就越容易产生卡门涡旋。由此,通过将凹口62a形成为其深度随着从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加深,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产生卡门涡旋。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风扇罩60处送风效率降低。
此外,通过将罩主体61构成为,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与围绕多个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形成为一体,从而能够防止在罩主体61处的空气泄漏(具体而言是围绕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与围绕多个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之间的空气泄漏)。由此,能够抑制在风扇罩60处送风效率降低。
[动叶片的变形例]
如图12(A)、图12(B)所示,也可以为:肋52b的高度H随着从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而增高。在该例中,肋52b形成为:其宽度W在从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到后缘侧的范围内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从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移动,朝向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流过来的空气的流速增大。因此,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随着从前缘侧朝向后缘侧移动,就越容易产生从动叶片52的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由此,通过将肋52b形成为其高度H随着从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而增高,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动叶片52的外周缘部处的、从压力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空气的逆流。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螺旋桨风扇50的送风效率。
[静叶片的变形例]
如图13所示,静叶片62也可以形成为:其厚度(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在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范围内相等。此外,凹口62a也可以形成为:其深度随着从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加深。在该例中,凹口62a形成为底边位于后缘侧的直角三角形。而且,凹口62a的斜边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地从后缘侧朝向前缘侧弯曲,以便上述斜边向静叶片62的外侧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了在未形成有凹口62a的情况下的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的外形。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说明中,作为例子而举出了在螺旋桨风扇50的所有动叶片52上都形成有肋52b的情况,然而螺旋桨风扇50也可以具备未形成有肋52b的动叶片52。
此外,作为例子而举出了在风扇罩60的所有静叶片62上都形成有凹口62a的情况,然而风扇罩60也可以具备未形成有凹口62a的静叶片62。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起来。上述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公开、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制限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上述的螺旋桨风扇对于送风机组等有用,上述送风机组设置在对集装箱的库内进行冷却的冷冻装置上。
-符号说明-
1 集装箱用冷冻装置(冷冻装置)
2 集装箱
10 壳体
20 制冷剂回路
30 库外送风机组
40 库内送风机组(送风机组)
50 库内螺旋桨风扇(螺旋桨风扇)
51 动叶片轮毂
52 动叶片
52a 动叶片主体
52b 肋
60 库内风扇罩(风扇罩)
61 罩主体
62 静叶片
62a 凹口
62b 角部
63 静叶片轮毂
70 库内风扇电动机(风扇电动机)
80 控制器

Claims (9)

1.一种螺旋桨风扇,其是沿旋转轴线(O)的轴向送风的螺旋桨风扇(50),上述螺旋桨风扇的特征在于:具备:
动叶片轮毂(51),其被驱动而以上述旋转轴线(O)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动叶片(52),其设置在上述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
上述动叶片(52)具有动叶片主体(52a)和肋(52b),上述动叶片主体(52a)从上述动叶片轮毂(51)的外周面突出,上述肋(52b)以沿着该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缘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该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的外周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
上述动叶片主体(52a)形成为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呈圆筒面状,
上述肋(52b)形成为上述肋(52b)的外周面呈圆筒面状并且上述肋(52b)的外周面与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外周面位于同一个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52b)形成为:上述肋(52b)的内周面立在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压力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风扇,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52b)形成为:上述肋(52b)的高度(H)随着从上述动叶片主体(52a)的前缘侧朝向后缘侧而增高。
5.一种送风机组,其具备:
螺旋桨风扇(50),其沿着旋转轴线(O)的轴向送风;以及
风扇罩(60),其以上述螺旋桨风扇(50)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上述螺旋桨风扇(50),
上述送风机组的特征在于:
上述风扇罩(60)具有:罩主体(61),其设置成围绕上述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由该螺旋桨风扇(50)输送的空气在上述罩主体(61)的内部空间流通;以及静叶片(62),其设置于该罩主体(61)的内周且布置在该螺旋桨风扇(50)的顺风侧,上述静叶片(62)对已从该螺旋桨风扇(50)吹出的空气进行整流,
上述螺旋桨风扇(50)由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风扇(50)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静叶片(62)的后缘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凹口(62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叶片(62)的与上述凹口(62a)的内周侧相邻的角部(62b)被实施了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送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口(62a)形成为:随着从上述静叶片(6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移动,上述凹口(62a)越深。
9.根据权利要求6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组,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主体(61)的围绕上述螺旋桨风扇(50)的外周的部分与该罩主体(61)的围绕上述静叶片(62)的外周的部分形成为一体。
CN201580036576.6A 2014-07-08 2015-07-03 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Pending CN1064712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0542A JP5962712B2 (ja) 2014-07-08 2014-07-08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送風ユニット
JP2014-140542 2014-07-08
JP2014-140545 2014-07-08
JP2014140545A JP2016017458A (ja) 2014-07-08 2014-07-08 ファンハウジングおよび送風ユニット
PCT/JP2015/003370 WO2016006217A1 (ja) 2014-07-08 2015-07-03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送風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71256A true CN106471256A (zh) 2017-03-01

Family

ID=55063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6576.6A Pending CN106471256A (zh) 2014-07-08 2015-07-03 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2349B2 (zh)
EP (1) EP3168481A4 (zh)
CN (1) CN106471256A (zh)
WO (1) WO201600621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1598A (zh) * 2016-12-26 2017-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叶轮组件及轴流风机
CN108087330A (zh) * 2017-11-27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叶片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180154A (zh) * 2017-12-27 2018-06-19 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波纹支架
CN109538532A (zh) * 2018-12-19 2019-03-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风叶、换气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0100134A (zh) * 2017-03-24 2019-08-06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室外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54904B1 (en) 2015-04-08 2020-09-16 Horton, Inc. Fan blade surface features
JP2017053295A (ja) * 2015-09-11 2017-03-16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送風機および室外機
US10935047B2 (en) * 2016-06-15 2021-03-02 DL Manufacturing, Inc. Compact air moving device
US11142038B2 (en) 2017-12-18 2021-10-12 Carrier Corporation Labyrinth seal for fan assembly
US20190353177A1 (en) * 2018-05-21 2019-11-2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an frame seat and fan thereof
JP2020060161A (ja) * 2018-10-12 2020-04-16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軸流ファン
US11867407B2 (en) * 2020-08-13 2024-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ange hood
US11808282B1 (en) * 2022-03-02 2023-11-07 Aaon, Inc. Propeller fan assembly with silencer seeds and concentric hub and method of us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52104A (en) * 2008-01-14 2009-02-25 Flakt Woods Ltd A meridional fan
CN102865237A (zh) * 2012-09-27 2013-01-09 宁波狮球通风机电有限公司 轴流风机
JP2013096307A (ja) * 2011-11-01 2013-05-20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送風機、送風機ユニット及び冷却塔
CN103185013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
CN204060894U (zh) * 2014-04-25 2014-12-31 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八叶环形内燃机冷却风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5898A (ja) 1983-04-08 1984-10-22 Aisin Seiki Co Ltd フアンブレ−ド
US5215441A (en) * 1991-11-07 1993-06-01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with condensate slinging fan
JP2000314394A (ja) * 1999-04-30 2000-11-14 Denso Corp 送風機
US6626640B2 (en) 2001-11-19 2003-09-30 Durmitor Inc. Fan with reduced noise
JP2003254659A (ja) 2002-02-26 2003-09-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DE102007012790B4 (de) * 2007-03-16 2009-07-23 Audi Ag Statischer Mischer für eine Abgasanlag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4257372B2 (ja) * 2007-06-29 2009-04-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9108792A (ja) * 2007-10-31 2009-05-21 Nippon Densan Corp ファン装置
US8485781B2 (en) * 2007-10-31 2013-07-16 Nidec Corporation Axial flow fan
JP5246298B2 (ja) 2011-05-23 2013-07-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漏洩診断装置
JP2012241684A (ja) * 2011-05-24 2012-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軸流ファ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52104A (en) * 2008-01-14 2009-02-25 Flakt Woods Ltd A meridional fan
JP2013096307A (ja) * 2011-11-01 2013-05-20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送風機、送風機ユニット及び冷却塔
CN103185013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
CN102865237A (zh) * 2012-09-27 2013-01-09 宁波狮球通风机电有限公司 轴流风机
CN204060894U (zh) * 2014-04-25 2014-12-31 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八叶环形内燃机冷却风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81598A (zh) * 2016-12-26 2017-03-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叶轮组件及轴流风机
CN110100134A (zh) * 2017-03-24 2019-08-06 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室外机
CN108087330A (zh) * 2017-11-27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叶片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180154A (zh) * 2017-12-27 2018-06-19 泛仕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波纹支架
CN109538532A (zh) * 2018-12-19 2019-03-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轴流风叶、换气装置以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68481A4 (en) 2018-03-14
WO2016006217A1 (ja) 2016-01-14
US20170184125A1 (en) 2017-06-29
US10422349B2 (en) 2019-09-24
EP3168481A1 (en)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71256A (zh) 螺旋桨风扇以及送风机组
JP6225332B2 (ja) 送風機、およびその送風機を搭載した室外ユニット
CN106062380B (zh) 送风装置
CN101846087A (zh) 离心风扇及设有该离心风扇的密闭式电机
US10072670B2 (en) Fan shroud assembly
CN207471891U (zh) 鼓风装置及具备该鼓风装置的冰箱
US20040033138A1 (en) Blast fan
JP3756079B2 (ja) 羽根車と、送風機と、冷凍冷蔵庫
JP2008144753A (ja)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0156311A (ja) 空調用プロペラファン
US11209011B2 (en) Air conditioner
JP637906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に備えられるベルマウス
CN110114582A (zh) 轴流风扇和送风单元
EP4177472A1 (en) Ventilation device
JP2020101168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2016017458A (ja) ファンハウジングおよび送風ユニット
JP6229157B2 (ja) 送風機、およびその送風機を搭載した室外ユニット
KR102125720B1 (ko) 팬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JP2018109357A (ja) 軸流ファンおよび送風ユニット
JP2009191627A (ja) 電動ファン装置
JP5962712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送風ユニット
JP6295420B2 (ja) 送風機、およびその送風機を搭載した室外ユニット
JP2014077380A (ja) シロッコファン
JP2006105156A (ja) 羽根車と、送風機と、冷蔵庫
JP2009106079A (ja) 電動ファ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